《論語》心得
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那是將《論語》奉為中國文化思想的淵源;而我寧愿說"半部《論語》修自身"人人皆可視之為一眼溫暖的"問病泉"。--于丹如是說。
作為流傳了千年的文化典籍,《論語》承載著先哲孔子的思想精華,它在歷史的積淀中散發著智慧的光芒,至今仍為后人所稱頌。短短的半個學期,我們在課堂上學習了《論語選讀》一書,自然是蜻蜓點水,不能完全領會《論語》其中的奧妙的,但也一知半解,有所體會。
儒家思想,核心是"仁"。"孝悌謹信愛忠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我們所應遵守的仁道。但是孔子提倡的仁愛是有等級的。[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孔子認為應按照親疏遠近給予仁愛,這與墨子的兼愛是大相徑庭的。前者更貼合我們的生活,后者更接近理想的社會。
關于為人處世,儒家提倡"中庸之道",即凡事都要把握一個度,切勿過猶不及。在人與人的交往中,也要注意保持一點距離,給對方留一點空間。[子游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做到中庸,方能和諧。但中庸不是沒性格,君子亦有所惡,"鄉愿"亦為"德之賊"。要做到中庸也需把握一個原則,一個適當的度。
令我感觸最深的是孔子的"知其不可而為之"。孔子周游列國,本想推行自己的思想,改變政治衰敗的局面,使天下清明,百姓安樂,但卻一次次失敗。面對楚狂接輿的感嘆,長沮桀溺的譏諷,丈人的譏諷,面對世俗的質疑和批判,孔子只能"憮然嘆曰:'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這是何等的氣度和胸懷,這是怎樣的從容和堅定。實踐大義,即使知其不可而仍然去做,雖然結果不如人意,但這其中的艱辛歷程卻彌足珍貴。
在讀《論語》的過程中,我還感覺到孔子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也可以很感性,顏淵死后,他痛哭,連連喊道"天喪予",從中可以見出他對顏淵的喜愛非常深切。孔子也很愛開玩笑,[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可見生活中的孔子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相反,他平易近人,于莊重中透出安詳與溫和。
《論語》涉及了學習修身、處事待人、治國齊家等多個方面,我的體會也只是講了一點皮毛而已。語文老師說,《論語》這部書,即使你現在只讀了半本,但這半本對你以后的人生將會非常有益,夸張一點講,這里面的某一句都有可能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
《論語》是永遠的儒學經典,是智者的叮嚀,是一眼溫暖的活水泉,在樸素中閃現智慧的靈感,于簡單中透射人性的光輝。
(中國大學網)
【《論語》心得】相關文章:
論語心得讀《論語》心得04-25
讀論語的心得08-24
于丹的論語心得04-25
于丹:《論語》心得04-25
學論語的心得09-30
論語閱讀心得11-25
《論語》閱讀心得11-09
讀論語心得01-29
于丹《論語》心得02-18
于丹論語心得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