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核心素養下的課程教學心得范文(通用11篇)
我們心里有一些收獲后,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那么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核心素養下的課程教學心得范文(通用11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核心素養下的課程教學心得1
余文森先生著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一書,為我們廓清了核心素養、學科關鍵能力、必備品格、學科本質和學科的教育價值等概念,讓人受益匪淺。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學科活動是學科核心素養形成的主要路徑。
余先生認為,學科核心素養是核心素養在特定學科的具體化,是學生學習一門學科(或特定學習領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學科特點的成就(包括必備品質和關鍵能力),是學科育人的集中體現。而學科本質要求我們:一要超越簡單的具體知識,去理解和把握具體知識背后的學科方法,學科思想與學科價值;二要超越表層的符號形式,去理解和把握形式背后的邏輯根據,思想方法與價值意義;三要超越龐雜的知識點本身去理解和握同類知識的組織規律結構和屬性特征。唯其如此,學科知識的教學才能有助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而學科知識要轉化為學科素養,離不開學科情境的介入與參與。
基于以上理解,學科活動對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下面就語文學科來談談我的認識。
一、學科活動為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和提升提供了必要而有效的學科情境。
學科活動是基于學科核心素養要求而設置的教學活動,可以為學科知識的學習提供一個真實的情境,讓學生可以進行身臨其境地沉浸式學習,而不是機械地被學習。如在學習辯論詞的寫法時,單純地去講辯論詞的寫法,學生會昏昏欲睡,收獲可想而知。但我們可以讓學生欣賞國際大學生辯論賽,讓優秀選手用他精彩辯論來使學生沉浸,這樣的活動之后學生自然會得出辯論詞的大概要求,之后再由教師進行總結性的提升和練習才是有效的。而聯系階段也可以設計教學活動。我曾經讓學生進行辯論賽,并與學生一起制定規則,比如,舉例、精辟議論等等加分。通過這個活動,學生收獲的不僅是一次放松,更多的是對辯論詞甚至是議論文寫法的深刻理解。當然這樣就要求學科活動的'目的直指學科核心素養而不能為活動而活動。
二、學科活動為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和提升打開創新思維的大門。
在學科活動中,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他們會打破學科知識點的界限,創新地運用學科知識,從而達到增長關鍵能力的作用。
如在教學文言文翻譯時,老師和學生都比較擔心學習效果,因為這個知識點看似具體,實則不可捉摸,看似簡單實則頭緒繁雜,包含的知識點涉及面廣而且讓學生云里霧里,考查方式往往出人意料。老師們往往評價這一知識點的教學是吃力不討好。最近,我從一些語文研究群里學習到一種針對這一知識點的活動:寫文言段也就是讓學生寫作文言文。任務一布置,學生很興奮,馬上動筆。我在巡視中就發現不少學生都模仿著寫出了判斷句、定語后置句特殊句式,還有的更是遷移運用了課內學過的文言習慣用語。雖然不少句子稍嫌稚嫩欠妥,但文言文的知識點已在學生的筆下活子起來,接著我又讓同學們把自己寫的文言文再翻譯成現代文,這樣給文言文和現代文搭起了一座看得見的橋梁。
三、學科活動還可以成為學科核心素養檢驗的手段。
學科活動可以是設置在學習開始前、學習過程中和學習過程后。比如,我們曾經讓學生們自主策劃年級的朗誦比賽,先海選策劃方案,定下方案后,我們把朗誦比賽的整個從設計、海報、過程評分、領獎等所有的環節交給學生去做。結果,學生給我們奉上了一臺幾近完美的表演。而這個活動中,學生的交流協調能力,組織能力審美鑒賞能力都得到一次完美的檢驗和展示。這樣的學科活動設計的前提是充分的宣傳指導和大膽的放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升學生的能力,而不只是讓一生跟著走。
不僅如此,對我們都感到頭疼的必背篇目默寫也可以設計一些活動來檢驗。比如,我讓學生對必背篇目采取一次性滿分活動,即不管默寫多少遍,都要達到一次性默寫滿分。這樣,為了少默寫幾遍,學生就會認真地記憶易錯字,我的任務就是為大家加油助威。
都說“學海無涯苦作舟”,但是大海里浪花朵朵,我們為何不以學科活動為舟,去采擷那一朵朵美麗的能力之花呢?
核心素養下的課程教學心得2
面對課改,自己覺得作為一線的一名英語教師,是被課改的潮流推著往前走的,更多是效仿的多,創新的少,實踐的多,思考的少,以至于有些課堂都是“穿新鞋走老路”。現在課改更關注教學的方法、學習的方式和課堂的效率,我也在漸漸摸索,慢慢尋找自己課堂的定位。自從2014年3月,“核心素養”首次出現在《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并被置于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首要位置,成為研制學業質量標準、修訂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重要依據以來。“核心素養”一詞就出現在各種教育文本和各種培訓講堂中,而我對“核心素養”也一直似懂非懂。看完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后,感覺自己彷徨和盲目少了許多,我理清了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是什么”、“為什么”、“怎樣做”。正如書中所說,“如果概念不清、理論不明,且戰且行,改革必然會迷失方向,走入誤區”。余教授這本書很好的給“核心素養”“正聲”、“正名”、“正位”,更為新世紀第三次的課程改革“正本”。
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最為關心的就是什么是素養?什么是核心素養?什么又是學科核心素養?核心素養如何形成?課堂教學怎樣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而書中三個主題:核心素養的意義、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觀重建和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基本策略給了我們很好的解讀。
在第一個主題“核心素養的意義”中細致闡述了什么是素養和核心素養以及學科核心素養的形成機制。素養是一個人的“精神長相”、是一個人的“人格”、是一個人的“行為習慣”、也是一個人的“思維方式”。正如馬丁·路德所說:“一個國家的繁榮,不取決于它的國庫之殷實,不取決于它的城堡之堅固,也不取決于它的公共設施之華麗;而取決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養,即取決于人們所受的教育、人們的遠見卓識和品格的高下。這才是真正的厲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而核心素養的內涵則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們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要培養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造就將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變成現實而接力奮斗的一代代優秀青年。所以說核心素養的培養是當務之急。
書中認為學科核心素養是核心素養落地的抓手,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教育的靈魂。新課程標準要求英語學科的教育教學應圍繞核心素養的內涵及其構成要素全面而深刻的認識英語這門學科,英語學科體現核心素養的內容主要包括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品格和學習能力四個方面。長期以來,初中英語教育在實踐中被異化為純語言工具取向,師生往往都聚焦語言知識結構,而英語課程豐富的文化意蘊被無形地遮蔽。尤其是近年來“分數熱”愈演愈烈,瞄準中高考成了中學英語教育的主要任務和目標。對廣大英語教師而言,最初的內心深處追尋教育本義的理想主義,被考試成績這個殘酷的現實所摧殘,屈于考試壓力,英語課堂上很多時候都是以講解語言知識結構為主,即使對文化有所涉及,也基本局限于文化知識和差異介紹,而不重視文化意識和能力培養。這樣的教學模式必然導致英語語言知識學習的枯燥乏味,而失去了英語語言文化的趣味性,文化弱化成了學生英語學習中可有可無的附屬物,在不少學生看來,學習英語除了應試別無他用。其結果是英語教師和學生都成了程曉堂教授戲稱的“累且不快樂”狀態。作為英語教師,我們要轉變觀念,要知曉英語學科對學生整體人文素養的培養應有的作用,要知曉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與教學的關系,認識到英語學科的工具性和文化性同樣重要,意識到自己在教學中的任務不僅僅是語言知識的傳授,還有在英語教學中對學生文化品格的培養。
書中把閱讀能力、思考能力和表達能力看成學生的三大核心能力,把正確的價值觀、科學的思維方式和優秀的品格看成是學生的三大核心素養。由此我想起我們的活動導學,活動導學課堂教學模式是通過指導學生學習方法為原則的自主探索的教學模式,“以導促學,以活動促發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自學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之發展為創新型人才。活動導學的“五不”原則:即學生自己能學會的內容教師不教,學生沒有自學的內容教師不教,學生沒有合作學習的內容教師不教,班上只要有學生會的內容教師不教,學生不會的內容教師不是直接講解結論,而是通過點撥、引領,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感悟、探究,自己得出結論。學生自己必須會閱讀也就是先學,然后再思考,這也就要擁有一定的思維方式,接下去討論,和其他學生共享,擦出思維的火花,深化思考的問題,在討論中還必須具備一些優秀的品質,例如:傾聽、合作、競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然后進行展示也就是表達。有小組集體展示,有推薦代表展示,有擂臺展示……這樣的一個活動導學最大限度的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挖掘學習的潛能,讓學生親身感知、感悟、感受。中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其核心任務是為學習者的后續發展打基礎,為學習者的終身學習做準備,所以學校所教的東西應該讓學生“帶得走”,應該陪伴學生行走一生。不要給學生背不動的書包,要給他們帶得走的禮物。
書中提出要先學后教,就教師、教材、學生三者的關系而言,變“教師帶著教材走向學生”為“學生帶著教材走向教師”;就教與學、教法與學法的關系而言。變“先教后學、以學定教、多教少學”為“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少教多學”;就學與學、學生與學生的關系而言,變個體性學習為合作學習。這樣的課堂中,學生不僅參與學,也參與教。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新課標》的一項重要目標。而學生的先學則是落實這一目標的重要環節,它對學生掌握新知識,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課前能做到先學,不但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而且能較好的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提高學生對學習的主動參與性,從而使教學得到有效的落實。由此我想到我們英語課的預習設計,我努力做到預習內容“具體化”,預習過程“精思化”、“求異化”的原則。所謂“具體化”,指布置的預習內容要有可操作性。所謂“精思化”,是指預習的過程中,學生不是為了預習而預習,而是要學會思考,學會質疑,預習時,可把自己不會的內容一一羅列出來,聽課時,如果通過老師、同學的討論發現自己的理解與討論結果相吻合,心中便有了成功的喜悅,這種喜悅就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當發現自己的理解與討論結果不符合時,在討論過程中就能集中注意力尋求解答問題,這有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所謂“求異化”,是指每位學生完成預習的效果是不同的,存在著差異性,這是由于學生的認知、感受、體驗和理解層次深淺不一,教師要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客觀存在。這樣也就滿足了先學后教的基本特性:超前性、獨立性、差異性、針對性、參與性、發展性。
第三個主題“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基本策略”,重點闡述了讓核心素養落地的課堂教學的具體路徑和方法。給我印象深刻的是情景化策略。情境=情+境。它賦予知識和認識以情和境,從而使知識和認知變得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情趣化、生動化、活潑化、背景化、問題化和思維化,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效率。可以說,情境是學生認識的橋梁,是知識轉化為素養的橋梁。情境在我們英語課堂中尤為重要。《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通過創設和營造真實有意義的語言環境和英語文化環境,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語言實踐機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大膽表達,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英語,并用英語進行交流和完成事情。例如:在教學牛津英語譯林版8BUnit3Onlinetours一課時,我利用多媒體呈現了網絡學習游戲的操作過程,同時將課文問題設計成游戲闖關形式,在這樣一個學生感興趣的情境下整個課堂學生學習熱情飽滿,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成功的藝術在于使學生對你所教的東西感到有趣”。精彩的情境會使學生如沐春風,如飲甘露,進入一種美妙的境界。
總而言之,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給我以后的教育教學亮起了一盞明燈。他的教育理論,精髓的教育思想,需要我們從教育教學實際入手,慢慢地去走進,去咀嚼,去感悟,去提高。我相信,有了這本書對我們的指導,我們一定能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推動素質教育與和諧教育的發展,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核心素養下的課程教學心得3
1、核心素養的基本含義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提出明確了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有力地回應了新時代的呼喚,也為深化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提供了方向。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全書共分為三篇內容,分別論述了核心素養的意義、核心素養導向教學觀怎樣建立,以及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基本策略。
2、核心素養下的教學策略
核心素養究竟如何落地?課堂教學怎樣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本書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入手,從一線教師最為關注的內容出發,系統回應了這些問題,并重點對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進行了深入闡述,提出核心素養導向的六大教學基本策略:整體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動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義化策略。
3、實踐中發展核心素養
那么怎樣在我們教學工作中體現出核心素養呢?通過學習,知道在教學評過程中,注重文化對學生的熏陶,還得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道德修養、審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養。可從以下方面在教學工作中體現出來:
一、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學習不應該只是單純學習知識,而是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紙上談兵”的學習方式不僅消耗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能力也得不到提升。因此必須結合生活實際有針對性的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引導質疑,激活學生發展思維。陶行知先生說過“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顯而易見,問題是學習的先導,語文課堂上創設環境,激發學生提問的愿望,利用文本資源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引導學生抓住難點重點質疑,抓住矛盾處、異常處質疑,抓住文題質疑,抓住文章中反復出現的詞句質疑,提出與課文主要內容相關的質疑,多角度,多方位發問,并引導學生學會多途徑解決問題。
三、文本對話,引導學生讀中悟情。《課程標準》總目標要求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讀是理解、感悟的前提,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閱讀、積極思考的基礎之上的,對文本讀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豐富。
核心素養下的課程教學心得4
在小學音樂工作坊的帶領下,我用了一個月的時間研讀了《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這本書,書中有很多地方讓我對教育教學有了新的認識,雖然有些知識和理論我還讀的不是太通透,不能一下子吸收并應用,但還是刷新了我的很多認識,讓我有了很多的收獲。
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品格是一個人的根基,是幸福人生的基石,能力是一個人做事的根基,是人生成功的基石。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品格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應該怎樣來培養學生的品格和能力?這是我一直考慮的問題。作為一名音樂老師,雖然我們每周只上兩節課,但也要盡到我們作為教育者的責任。我們可以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盡力來教育影響學生,通過挖掘音樂的背景、民族風情、表達的內涵等來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通過人文的教育來體現對學生的人文情懷。通過音樂知識的學習,音樂的聆聽、感知、創造等活動來提高學生的音樂能力,讓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獲得音樂能力,具有做人的基本品格。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是一個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相結合的過程,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相互交錯、相互滲透的,兩者總是具體地統一在一定的認識水平之上的。”我認為音樂教學是兼具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音樂教學既要培養學生的審美體驗,也要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培養學生音樂審美的過程是需要音樂的專業知識來支撐的。例如,要想把一首歌唱的好聽,能準確的表現出歌曲應用的情緒,就必須把歌譜中的節奏和旋律唱準確。沒有一定的音樂能力,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體驗就不能夠深入。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強調在音樂審美的基礎上學習知識,在實踐的過程中掌握和運用,即使是一些概念性的基礎知識也要通過音樂的聆聽體驗來進行,不能脫離音樂情境,只有這樣,兩者才能互相促進。
總之,我感覺這本書非常好,但一遍的研讀并不能深刻的領悟其中的深刻內涵,要想真正的領悟并運用到教學實踐中,我還需要再多次的細細品讀,并在教學中不斷的實踐運用,只有不斷地完善與改進,真正的做到為學生成長考慮,相信我們一定能把學生培養成德才兼備的人。
核心素養下的課程教學心得5
現如今核心素養是我們教師討論的重點話題,本學期美術工作坊也將余文森教授所著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這本書定為工作坊的共讀書目。拿到這本書后,我逐字逐句進行批注閱讀,專業理論閱讀理解起來有點晦澀。有幸的是5月4日又在網上聆聽了《美術新課標美術新征程——九年義務教育美術新課標解讀與回應學術研討會》,在教授們的徐徐道來中也逐漸加深了對本書的理解,對核心素養有了一點自己淺顯的認知。
素養是一個人的“精神長相”“人格”“行為習慣”“思維方式”,是伴隨人一生的東西,而對于我們教育工作者來說,培養核心素養就是基礎教育的著力點和聚焦點。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明確把核心素養的內涵界定為“學生應具備的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品格是人安身立命之根本,能力是人做人做事的根基,兩者缺一不可。作為教師,我們每天都與學生打交道,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課堂上,我們是否真的了解學生們需要的是什么?或者作為老師能給予他們什么?我們又是否靜下心來問過自己,有沒有認真研究過學生對待問題時的想法和態度?課改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前進,現如今已經進入了“核心素養時代”,只有真正以生為本的課堂,教師真正讀懂學生,才能使四十分鐘的課堂落實有效,才能真正的做到“素養為重”。也只有真正的“讀懂學生”,落實學生作為“人”的核心素養的教學,知識才會在學生的身上扎根,能力和品格才是學生最終帶走的東西。
作為一名美術教師,美術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必然是大勢所趨,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和知識水平,深入滲透美術的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提高美術表達和美術創作的能力。
此次高中課程標準修訂所提煉的美術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了圖像識讀、美術表達、審美判斷、創意實踐、文化理解五方面。比如現如今因科技發展已進入“讀圖時代”,圖像影像、美術作品等各種圖像符號的解讀,造型色彩的塑造,技法風格的辨別,由于學生的審美經驗不足,自然也就無從下手,這就需要教師做好引領者,可以用設疑—分析—解疑—結論的方式幫助學生通過思考研討進行正確的審美解讀,豐富識圖經驗,提高審美水平。這并不會是單一的某種方面,而應該是一貫而至,全面提高。再比如文化理解,是從文化角度分析詮釋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藝術特點,要尊重不同文化不同傳統的差異性,那就要培養學生對于不同種族文化的理解能力和包容能力,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在課堂上引入其他國家或民族的著名美術作品,與我國傳統經典美術作品進行對比分析,幫助學生樹立尊重的理念,開拓視野,并通過美術作品引申拓展到文化內涵,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理解素養。
這本書我還沒有完全讀完,接下來我會繼續細細研讀,并把自己的課堂教學作為落實核心素養的切入點,讓核心素養真正的落地,提高自己的教學理論實踐能力,為學生的成長做好一塊基石。
核心素養下的課程教學心得6
“不破不立,破而后立”,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廣大一線教師唯有打破慣性思維,突破固有“套路”,才能真正適應新課標、新高考的需要,全面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推動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地見效。
如何在變革中求生存、得發展,福建師范大學余文森教授所著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給了我們一些有益的啟示。
一是在教學觀念上,要從課堂意識轉向課程意識,從基于教師教學的學習轉向基于學生學習的教學。
對于學科教學,不能僅僅理解為課堂教學,拘泥于狹隘的課堂,而要對課程具有宏觀的.、整體的理解、看法、觀點和態度,“要有課程的高度、課程的視野,即課程意識”,這樣才能從“學科表層”進入“學科深層”。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可持續發展”,要“強調課程資源利用與開發”,要關注“生成性的活動”。
在過去的“輸入型”教學中,多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知識。事實上,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需要變革和重建教學關系,從過去的以教為重心轉變為以學位重心,讓教學能夠“圍繞學來組織、設計、展開”。這需要教師“把學習的權力和責任還給學生”,“建立讓學生的潛能得以充分發揮出來的教學文化和教學方式”,“構建以學為主線、以學為本的課堂教學體系和結構”。
二是在教學策略上,要從學科知識導向轉向學科素養導向,從傳統式教學轉向議題式教學。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是一門“綜合性、活動型學科課程”,所以,需要教師從關注學科知識轉變為關注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在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改進教學方式,“采取思維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等方式”,“通過一系列活動及其結構化設計”,“讓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的歷練中、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書中,余教授重點介紹了核心素養導向的六種教學策略,即整體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動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義化策略。每一種策略,既有深刻的理論剖析,也有生動的案例呈現,突出了活動的內容與形式的結合,突出了學生在活動中的參與性和體驗性,符合新課標的具體教學與評價建議,即“活動型學科課程的教學設計,辨析式學習過程的價值引領,綜合性教學形式的有效倡導,系列化社會實踐活動的廣泛開展”,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核心素養下的課程教學心得7
有幸通讀本書后,使我對素養、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有了更加細化的認識,從而引發對體育教學的新思考和新啟發,由于通書內容無法一一分享,在此將挑選最有感觸的章節與各位同仁分享品鑒。
作為教師我們能給學生賦予什么“東西”,本書在第一章第三節中給予我們很明確的表述,分別是剩下來的、帶的走的、可再生的,這三個理論的提出也激發了我對教育思考和一些啟發。
一、“剩下來”——教育內化
遺忘掉是所學的具體知識和內容,而剩下來的`就是所謂的能力以及素質。就如同人在吃食物的過程一樣,經過人體咀嚼、吞咽、消化,有的被人體排泄出去,有的被人體吸收是一個道理,在教育中被吸收進來的東西,就會內化為人的素質成為精神的一部分,反之教育允許被遺忘,我們不應該本末倒置要求學生死記硬背所學的具體知識和內容,應鼓勵他們透過具體的知識和內容去把握、洞察、挖掘所蘊含的思維方式、認識方法、價值觀、文化意義。
二、“帶得走”——終身受益
學校所教的應當是讓學生“帶的走”,應該陪伴學生行走一生,使他們終身受益。與此同時讓我聯想到“終身體育學習”我們是要教會孩子體育運動的方法,培養鍛煉的意識能力、習慣。良好的生活方式、鍛煉習慣亦是健康行為的一種體現。蘇霍姆林斯基提到“學生掌握進行學習活動不可缺少基本的技能以及技巧。那么發展學生基本的運動能力和專項運動能力,這是讓學生帶的走并且終身受用的。這也正如莊子所言“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三、“可再生”——持續發展
能力是能增值的東西,即創造和產生其他知識、技能、能力。能力和樹根一樣具有生長性和可持續的的發展性,有了能力就等于有了根,隨時成長出知識。實踐證明,就知識教知識,就知識學知識,并不能培養出能力強的學生。書中把中美教育比喻成“貪婪鬼”和“吝嗇鬼”,中國教育是一味把所有的知識盡可能灌輸給學生,并沒有給予他們感悟和探索的時間。而美國教育嚴格限制孩子得到的只是數量,孩子每得到一個知識都要付出很多的汗水和辛苦。在此過程讓學生動手、思考和感悟比獲取知識本身重要。所以在體育教學中我們不能就技術教技術,應當培養孩子的應用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讓他們明白為什么要運用正確的技術動作,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舉一反三、聞一知十。使他們通過學習將散落的知識點串起來,最終在現實中得以運用和實踐。正如于素梅老師提到的“學練賽”的觀點。
核心素養下的課程教學心得8
今天,在讀余森老師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時,看到《學科核心素養形成的主要保障——學科考評》一節的內容時,產生了些許關于中招美術學業評價的想法,現將其梳理如下。
濟源作為美術中招考試的先行者,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國的前列。我自2014年畢業參加工作,2016年第一年帶九年級學生參加美術中考,至今已有六年。在此期間美術中招考試的形式和內容也是幾經演變。
考試內容與形式從技能十評價或設計十說明,到必考(生活或學習用品)十選考(繪畫、國畫、書法三選一),再到今年的鑒賞知識十技能,分值也從10分變為330分,所有的這些改變都是為了探尋更適合的核心素養下美育的評價模式。從中,我們也可以窺見中招美術學業評價的發展趨勢。
首先,落實核心素養。這也是最重要的發展趨勢。202年4月頒布的《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藝術學科的核心素養設定為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等。這是對藝術課程著力培養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高度概括,對我們課堂具有提綱挈領的作用,是我們必須要貫徹和落實的。
其次,強調文化自信。在2022年版的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增強文化自信”。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有太多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的優秀傳統文化。從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到仇英的《漢宮春曉圖》,無數杰出的畫家為我們留下了難以估量的優秀美術作品,值得我們在歷史的長河中細細品味。今年中招美術對鑒賞知識的考案即是承載歷史文化的一種形式。
再次,貼近生活情境。《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中對“情境”的解讀中提出:“情境要實現生活問題與學科問題、原始問題與課本問題的統一”。我們的中招美術學業評價對技能考察的內容為學習或生活用品,這與學生的生活情境緊密貼合,不僅可以降低“難度”,讓學生能夠大膽地去表現自己的觀察和思考,同時也可以促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用審美的眼光去觀察周圍的事物,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最后,促進全面發展。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是我們教育教學的最重要的目標。就美術教育而言,只是單純地培養學生的繪畫技能或美術鑒賞能力都不能稱之為“全面”,只有我們兼顧審美能力、表現能力、創新能力等諸多能力之后,才能培養出具有“大美術觀”的學生。
所謂具有“大美術觀”的學生,即有發現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的學生,這也是我一直以來努力的方向、追求的目標。
我相信,隨著觀念的持續更新,我們的美術學業評價將會以更完善、更從容、更豐富的姿態呈現在我們的面前。
核心素養下的課程教學心得9
寒假期間,我已經把余文森的《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讀過一遍,這幾日又重讀了其中第一篇第一章的內容《素養與核心素養》。
這一章作為全書的開篇,高屋建瓴,分為四節向我們闡述了素養、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核心素養與三維目標的關系。其中,前三者是層層遞進,漸漸細化的關系。第四節則是論述了核心素養與三維目標的關系:核心素養之于三維目標既有傳承更有超越。
作為一名美術老師,我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讀學科核心素養。
首先,我們要進一步明確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文化理解。這五個方面在我的另外一篇隨筆《從核心素養到教學內容:我們的美術課堂應當傳遞給學生什么》中已經談到過,在這里不再贅述。
在2022年4月21日發布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美術、音樂、舞蹈、戲劇、影視等統稱為藝術學科,并制定了《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版)》。其中對藝術學科核心素養的界定是: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這里將圖像識讀與審美判斷統稱為審美感知,將美術表現改為藝術表現,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則沒有改變。
其次,從“雙基”到“三維目標”,再到“核心素養”,我們對教育的探索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斷實踐,反復思考,逐步改進,但我們的目的是不變的——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推動社會的持續進步。正如書中所言:“其中的變遷基本上體現了從學科本位到人本位的`轉變”。在當今社會,學會知識不再是學習的目的,我們應當追求的是培養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形成滿足個人和社會發展的能力和品格。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核心素養應運而生。
再次,學科核心素養必須體現鮮明的學科性。以美術學科為例,藝術表現和審美判斷是最具有美術學科特色的,是其它學科所沒有的。怎樣把美術課上得更像美術課?就是要將美術的學科特點、美術的核心素養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當然無需也做不到每節美術課都將所有的方面體現出來,根據每節課的課型適當選用即可。
最后,學科核心素養是為人生奠基、為社會服務的。我經常跟學生說的一句話是:當你畢業以后,站在美術館或博物館欣賞一件美術作品時,我希望你能夠從材質、造型、色彩、肌理等方面進行評述,而不是只會用單調的語言來形容——這真是一幅不錯的畫作。從社會角度講,只有每個人都學會發現美、欣賞美、表現美、創造美,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國家的整體的審美水平和審美能力才能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費孝通先生有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句16字箴言放在這里,與美術學科核心素養放在一起,愈加彰顯了美術學科的育人價值。愿我們美術教師能一道努力,以藝術學科核心素養為依托,致力于培養具有“大美術觀”的學生,為實現“美美與共”而不懈奮斗。
核心素養下的課程教學心得10
人們在掌握知識時,如果沒有理解意義,那么,在知識遺忘以后,就很難留下什么;如果人們在學習知識時理解了它對生命的意義,即是知識已被遺忘,這種意義定會永遠的融合在生命之中。
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閱讀,思考和表達的能力,課堂教學必須從以聽講為基礎走向以閱讀為基礎,這是其一。其二,從教師角度講,凡是學生自己可以讀懂的.內容,教師可以不講,不教,教師講的必須是學生讀不懂的知識;同時,要帶著問題走進課堂,讓學生能夠自主的發問,提問,激發學生思考的動力;最終,再使學生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真正的實現知識的內化,讓知識產生的能力扎根。
核心素養下的課程教學心得11
教師的核心素養就是在教學中能夠深刻的解讀知識,讓學生對于復雜的問題一聽就懂,把復雜問題簡單化、條理化;在解決問題上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能夠把解決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并讓學生很容易接受。例如在講解浮力與壓強綜合題時,我就總結了三個模型,把浮力與壓強的所有知識概括其中,只要把三個模型學明白,練清楚,相關問題就都解決了,學生自己套用模型把復雜問題解出來非常高興,對學習的興趣也更加濃厚。
教師應做到知識廣博,不斷加強自身的學習,做到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都有所了解。在知識講解中能旁征博引,妙趣橫生,讓學生因為對教師知識淵博的敬佩轉變為對教師的'敬佩和喜愛,從而喜愛上教師所教的學科。
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創新精神的培養,讓學生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讓學生把話說完,不要中途打斷;讓學生在處理事情時感覺比老師還厲害,增強學生自信心,而不是讓學生時刻感到老師不可超越。學生如果有好的想法鼓勵學生去嘗試一下,用實踐來檢驗想法是否可行,是否有效,并不能只讓學生想而不去做。應做到做學教合一,做放在第一位。
教師更應具備自我管理素養,清楚自己的實際情況,明確自己的前進目標,永不停息的學習。
【核心素養下的課程教學心得】相關文章:
核心素養下的教與學心得(精選9篇)08-11
核心素養下的課堂教學心得(通用15篇)11-03
核心素養課程培訓心得范文(精選15篇)08-29
核心素養教學心得(精選14篇)09-18
核心素養下的心得體會(精選18篇)11-18
談核心素養下的科學教學論文(通用30篇)04-22
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心得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