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公共管理類學術講座的心得體會(精選5篇)
當我們心中積累了不少感想和見解時,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那么心得體會該怎么寫?想必這讓大家都很苦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公共管理類學術講座的心得體會(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公共管理類學術講座的心得體會1
危機是種普遍現象。建立有效的危機管理體系,成功地預防危機,處理危機,盡快在危機中復原、甚至得到機遇和發展,是企業管理者必須思考的重要問題。
一、正確認識危機
危機的爆發大致分二類:一是事物累積到一定程度時爆發,可稱為“積發”;二是不可預測的事物的突然襲擊,可稱作“突發”。危機發生之后必然會集結不同利益群體,表現為媒體追逐、輿論責聲、情緒對抗、群體間搏奕謀利等等沖突。企業如何應對,進行危機管理?關鍵在于事前預防,檢視潛在危險,研定防范措施;危機來臨時,準確判斷危機的核心所在,及早分化風險,盡快結束危機,把負面效應減至最小或轉化為企業有利因素甚至機遇。危機管理的實質就是事前預防,事中控制,統籌兼顧,謀取利益。
培育公司危機意識至關重要。中學時讀《扁鵲見秦桓公》的故事,至今尤新,秦桓公對扁鵲的提醒無動于衷,最后竟從“湯熨、針石之所及”的小毛病變成“在骨髓,無請也”的大病并死亡,就在于他沒有危機意識。比爾蓋茨締造出世界電子帝國,在于他有“我們離破產永遠只有十八個月”的危機理念。必須讓每位員工知道:我的一言一行,代表著公司的形象,影響著公眾對公司的印象。市場經濟下正視危機,對企業成長是一種考驗和砥礪。
二、正確處理危機
危機事件的發生對企業的影響主要取決于二點:一是事件本身的性質;二是主管單位和新聞媒體對事件的評論。注意:事件本身的性質并非不能改變,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關鍵在于如何與當事方和新聞媒體打交道,特別要化解媒體的過度報道和聚焦,尤其是網絡媒體,要設法引導輿論、分散或轉移媒體視線,迅速減輕危機的負面影響。平和心態、主動積極、低調處理、控制范圍、好的定性,對危機管理最要緊;主要手段則是剛柔相濟、整合資源、先急后緩、著眼穩定、內外有別、主動積極。
1、建立危機預警系統
企業建立危機預警系統、完善應對機制、健全危機預案,才能發現危機,臨危不懼,快捷響應,正確處理。危機可分三級:一般緊急、重要緊急、特別重大事件。不同的危機狀態,啟動相應的處置方案,才能保證危機處理組織有力、人員到位、物資支援、信息通暢,工作有序高效。
2、構建和諧媒體關系
網絡時代和市場經濟,要求企業與媒體建立和諧關系。和諧的公司媒體關系是企業危機管理中極為重要的一環,企業要善于和媒體打交道。眾多案例說明,好的媒體關系能為企業所用,對宣傳企業形象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而差的媒體關系不僅不利于企業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媒體甚至可以把企業導向被動挨打的局面。因此企業要重視與地方媒介和新聞單位的團結合作,與主流媒體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關鍵時刻才能讓它為我服務。
3、營造良好外部環境
和諧的政企關系也是企業危機管理中極為重要的環節。政府掌握著行政資源,代表著公眾利益和公平正義,政府對危機事件的價值取向會直接影響事件的定性和公眾輿論,因此企業要善謀政企關系,建立感情,在危機出現時加強聯系和溝通,主動匯報情況,爭取理解和支持;既要查找政府的責任,又要利用和發揮好政府作用,形成利益共同體,雙贏思維是當前處理好政企關系的導則,往往事半功倍。
4、評估總結改進提高
評估總結的目的,在于提高素質。危機事件對企業的影響,畢竟主要取決于事件本身的性質和影響范圍。評估總結可以發現危機預警、危機處理中的不足,并及時改進完善,進而提高企業危機管理的能力。危機管理既要充分借鑒成功的經驗,尤其要借助新技術、新信息和新思維,也要根據危機的實際情況,進行大膽創新。企業要明白:養兵不在于用,而在于防和治。
危機管理的最高境界不僅僅是“使企業免遭損失”而是“在危機中尋找發展機遇”。
公共管理類學術講座的心得體會2
自從人們開始組成群體來實現個人無法完成的目標以來,管理工作就成為協調個體努力必不可少的因素了。由于人類社會越來越依賴集體的勞力以及越來越多的有組織的群體規模的擴大,管理人員的任務也就愈發重要了。作為當代的大學生,我認為管理學同樣與我們息息相關。管理是一切組織的根本,管理工作適用于各種大小規模的組織,盈利與非盈利的企事業單位,制造業以及服務性行業。因此,學好管理學對于學生干部在現在乃至今后步入紛繁的社會,適應不同的工作崗位都有其非常深刻的意義。
管理學潛藏于人類生活的各個角落。首先就一個人而言,他在學習中為了提高學習成績,必須通過制定一份計劃(或長期或短期),然后同過這份學習計劃控制自己并且有效的分配自己的時間、精力,還要有效地選擇合適的信息,從而達到自己的計劃,取得成功;又或者一個人的一生必須經過仔細的規劃、組織,要不然這一輩子將渾渾噩噩。大至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一個民族,小至一個企業,一個家庭,甚至到每一個人都處在管理學的范圍之內并受其影響。 所以說管理充溢著整個人類社會。正如在管理學行程中提到,管理活動所引出的一切問題,推動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這個推動力并繼續推動這個社會的發展,正在并將長期影響著人類社會。
對學生干部來說,作為聯系老師和同學的橋梁和紐帶,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主體,必須具備其應有的素質。
首先,應以人為本。在當今中國注重的是一種“和諧”、“含蓄”的.管理理念,強調的是一個以感情為基調的傳統社會,尊重人,以人為本,強調人的重要性。學生干部在其管理工作中要切實遵循這一原則。
其次,必須處理好人際關系。一個優秀的管理者必修有足夠強的人際技能,這是其立足于社會的基本點。而學生干部亦是如此,這就印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學生干部應該樹立位同學服務創造良好學習氛圍的工作宗旨;要身正為范給同學起到旗幟鮮明的導向作用。要細心、耐心地給予同學們學習生活的幫助和指導。
再次,分工與協作,分工要求各盡其責,協作便是“團隊精神”。學生干部應形成一個凝聚力、向心力極強的一個團隊,并且各盡其職,互相協作,才能發揮其最大的管理優勢。 除此之外,學生干部還應具有自我控制能力。首先遇事不慌而要冷靜、理智,是其開展工作的前提,這就需要其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要善于調節自己的情緒,要有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意志,穩定的情緒,健康的身心,做事要自信。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端正的心態且加積極向上的樂觀精神。 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一個好的完善的計劃必定能夠幫助我們更快更有效的確定行動方向,從而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時代華納說:“我們力求成為最受尊敬和最為成功的媒體公司——在我們的經營范圍內成為領導者;以優質、卓越聞名于世。我們成功的靈魂在于聚集最優秀的人才,包括世界上最好的記者和作家,并使大家創造性的思考和工作。”這些公司都清醒的規劃好了其長遠目標,這就使得他們之后的經營方向目標明確,并可以因此而調整期相關戰略。 其實學生干部在工作中完全可以借鑒那些企業、公司的經營策略,規劃一個學期或一個學年的工作方向和目標。 和其他管理者一樣,學生干部應達到幾種境界:第一,自知不能;第二,不知有能;第三,能在卓越。必須有自己的一套理念。俗話說:理念為“體”,能力為“用”。“用”不足可以找人幫忙,“無體”則為無頭蒼蠅。
在《易經》中有一種說法;:生生之謂易,易是指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即是指變化,天地萬物隨時隨地地在一定的自然規律下不斷變化的,在這些規律下產生了很多的思想、學派,管理學也隨之誕生。人類活動的一切表明“變化”的重要,缺少了“變化”,世界、人類的發展見寸步難行。
在古代的中國,存在著相當多的管理理念和哲學。比較有影響力的儒家學派認為管理應該是“以人為本,道德教化,以仁愛治天下”;而道家學派提出的是“以道為中心,以德治國,無為而治”,老子是怎樣闡述這個理念的呢?他極力反對“有為”,他認為國家的禁令越多,人民越貧窮;政府規定越多,社會越混亂。不能為了管理而“管理”,不知所謂“管理”。而他認為“無為”就是:不任意妄為,“無不為”就是:為而不恃,為而不爭:而法家則認為管理應“以法為中心,依法治國”,其理念衍發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種種說法不一,眾說紛紜。
不過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管理的概念也應隨之發展,即古今中外管理的思想結晶、整合和發展。管理理念也應隨著時代的步伐前進,時刻以嶄新的姿態和理念應對未來的每一個挑戰。
公共管理類學術講座的心得體會3
通過對《管理學》這門課的學習,我思考了很多東西,也對一些東西進行了總結,下面是我對學習這門課后的感想和體會。
管理作為一種實踐活動,可以說和人類的歷史一樣悠久。
沒有學習管理學之前,一直以為管理就是小到對自身日常生活的計劃,大到國家對各個事物的領導與規劃。學習了管理學后才開始明白,管理學上所研究的管理是指發生在組織中的管理活動,是組織中的管理者為了實現組織的目標對組織成員施加的影響的行為。
管理活動貫穿與生活的方方面面,管理已經成為現代社會最重要的一項活動。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管理活動變得越來越重要,離開了管理,國家將無法運轉,社會將無法前進,人們的生產生活也將停滯。因此,對于企業而言,管理的好與壞,管理的有效與否,決定了企業的發展前景;對于社會而言,管理的好與壞,直接影響著社會的健康發展;對于國家而言,管理的好與壞,影響著一個國家的安定團結,影響著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綜上所述,在競爭激烈的互聯網時代,企業要發展,社會要進步,國家要強大都要靠有效的管理,都需要一批高素質的管理人才。在21世紀,管理已經與科學技術一道成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雙輪”,二者不可缺一。
如果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管理者,應該具備怎樣的素質呢?
第一,管理者要有效地履行管理職能,具體是計劃,組織,領導與控制。即首先確定組織的目標,制定戰略,以及開發分計劃以協調活動;其次決定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由誰去做;然后指導和激勵所有參與者以及解決沖突;再對活動進行監控以確保其按計劃完成;最后實現組織宣稱的目的!
在這里,激勵是相當的重要,激勵是指通過一定的手段使員工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滿足,以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使其主動而自發地把個人潛能發揮出來,從而保證實現組織的目標的過程。而想要有效的激勵員工,就要掌握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其主要內容有:
1、生理需要,這是人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主要包括事物,水,衣服,住所,睡眠以及其他生理需要,對于企業而言,這就需要企業為員工提供最基本的衣食住行,保證其基本生活;
2、安全需要,當一個人的生理需要得到滿足,那么就會想滿足安全的需要,包括免受身體和情感傷害,這就需要組織為其員工提供安全,舒適地工作環境,能夠讓員工無憂的完成組織交給的任務;
3、社交需要,人是一種社會動物,人們的生活和工作都不是孤立地進行,這就需要組織給予員工一些關愛,讓他們感到有歸屬感;
4、尊重需要,包括自尊、自主和成就感等方面的需要,以及由此產生的權利、地位、威望等方面的需要,這就需要組織在一定的條件下能夠提升一些優秀員工,讓他們得到晉升,使他們感覺自己努力的成果;
5、最后就是自我實現的需要,包括發揮自身潛能實現心中理想的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使潛在能力得到充分發揮,實現對生活的期望,這是的需要,這點在現實生活中很難做到。
在這五種需要中,組織要根據員工的不同需要制定不同的戰略。
除了馬斯洛的需要理論外,還有便是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斯金納提出來的。當行為的結果有利于個體時,這種行為就可能重復出現,行為的頻率就會增加,反之,則會消退并終止。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通過控制強化物來控制員工的行為。其中有正強化,負強化,自然消退和懲罰等方法。
最后,在實行激勵時,要注意的幾點原則,即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公平公正,差異化與多樣化的原則!
第二,要明確管理者的角色,管理者在管理活動中扮演著10種角色,可以劃分為三大類:人際角色,信息角色和決策角色。
人際角色中包括首腦,和聯絡人。在這個時候,的權威是十分必要的,正式的權威賦予了強大的潛在的影響力。這讓我想起了從其他的書本了解到權威的形成源于三大類,一種是魅力型權威,靠自身的魅力形成的,毛主席時代就是靠自身的魅力與能力形成的;一種是傳統型權威,這是在規則和習俗的背景下產生的,世襲制是的說明;最后一種就是合法性權威,是靠一種社會制度產生的,例如民主選舉,這是目前各國都在走的道路,中國也不例外。但是對于企業來講,我覺的有個人魅力形成的權威更有利于在組織中的作用。
信息角色,其中又包括監控著,傳播者,發言人。在組織中要隨時根據環境的變化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在現在生活中,國家領導人是信息角色的說明。這就需要要善于上傳下達,對的溝通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就很高。
決策角色,決策不論是個人的決策還是組織內的決策,都是很重要的,決策小到關系到一個人的命運,大到關系到國家,乃至整個地球的命運,不同的領導會做出不同的決策,不同的決策又會產生不同的效果。這是信息是決策的依據和基礎,從這可以看出,信息角色的地位的重要性。決策是一個選擇的過程,要以科學的決策標準為依據,標準有:第一,目標合理,即制定的目標既不能太保守,也不能太空想,方案可行,第二,代價最小,這是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談的,就是以最小的代價換取的成效。不論是企業還是社會組織,這條原則已經成為制定方案時的基本原則了。第三,副作用最小,方案在實現既定目標的同時,可能會產生對其他方面不同成都的影響,這就需要既要謀得深,又要謀得遠。
最后,所要擔任的這幾個角色是密不可分的,他們是一個完整的形態,是一個整體!
第三,掌握必備的管理技能,具體包括:技術技能,人際技能和概念技能。
技術技能,指管理者掌握與運用某一專業領域內的知識,技術和方法的能力,例如,會計主管就必須懂得會計知識。
人際技能,是管理者處理人事關系的技能,要會觀察人,理解人,掌握人的心里規律的能力,在這里,那些能說會道的人就很占優勢,從約哈銳窗口理論就可以很好的證明,每個人的信息都有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自己知道和別人的知道的,另一部分就是自己不知道和別人不知道的,在第一種條件下,信息溝通是最順暢的,因此,要想提高的溝通能力和人際能力,就要增加自己信息的暴露區,要與別人多交談。
概念能力,就是指管理者觀察,理解和處理各種全局性的復雜關系的抽象能力。其核心是一種觀察能力和應變能力。
綜上所述,以上三種技能對于處于組織不同層級的管理者而言,其重要性是不一樣的,概念能力對于高層管理者最重要,對于中層管理者較重要,對于基層管理較不重要;技術技能對于基層管理者最重要,對于中層管理者較重要,對于高層管理者較不重要;人際技能對于所有層次的管理者的重要性大體相當。
學習管理學不光是學習管理學本身的東西,而是要將知識與實踐緊密的聯系起來,將書本上的知識學以致用,運用到社會實踐中去,這是我的體會,感謝老師,感謝管理學對我的改變。當我一次次在運用時間管理方法對生活進行安排,當我從原來的只做心里的計劃到現在規律的每周每天做計劃,當我學會促進團隊中的溝通,激勵我的同伴,每一步我都覺得自己很有成就感,將來會更加愛好管理學,用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實踐它,朝自己的目標堅定的走下去。感謝管理學改變了我,我將不斷向前走著,思考著……
公共管理類學術講座的心得體會4
公共管理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社會活動,它是以政府為核心的公共部門運用管理學、政治學、法學、社會學、系統科學等多學科理論與方法對國家和公共事務進行有效治理的管理活動;它是一門經過科際整合而形成的交叉性學科,是以解決社會公共問題為宗旨的應用性學科。管理是人類各種活動中最普通和最重要的一種活動。近百年來,人們把研究管理活動規律所形成的管理基本理論與方法,統稱為管理學。自從人們開始組成群體來實現個人無法完成的目標以來,管理工作就成為協調個體努力必不可少的因素了。由于人類社會越來越依賴集體的努力以及越來越多的、有組織的群體規模的擴大,管理人員的任務也就愈發重要了。因此,管理者必須具有敬業精神和服務意識,還要有解決突發性事件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靠得住,會辦事,能共事,不出事等各方面的素質。通過這半年來對這門課程的學習,談一下自己的心得體會。
一、學到了前沿的管理學知識和理論,提高了對公共管理的認識水平。
管理學潛藏于人類生活的各個角落,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或聽到“計劃”這個詞。大到美國政府的火星探測計劃,小到我們身邊的一次周末旅游計劃。由此可見,計劃幾乎無處不在。首先就一個學生而言,他在學習中為了提高學習成績,必須通過制定一份計劃(或長期或短期)。然后通過這份計劃控制自己,并且有效的分配自己的時間,還要有效的選擇合適的信息,從而達到自己的計劃目標,取得成功。又或者一個人的一生必須經過自己的規劃、組織;要不然這一輩子將碌碌無為。計劃是任何一個組織成功的核心,它存在于組織各個層次的管理活動中。一個組織適應未來技術或競爭方面變化能力的大小與它的計劃息息相關。
在為群體中一起工作的人們設計環境,使每個人有效地完成任務時,管理人員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努力使每個人理解群體的使命和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方法。如果要使群體的努力有成效,其成員一定要明白期望他們完成的是什么,這就是計劃工作的職能,而這項職能在所有管理職能中是最基本的。然而許多管理者總是強調日常的經營活動而忽略做計劃,這是造成他們日后到處“救火”的主要原因。現在有很多人認為“計劃趕不上變化”,做了計劃也只是在做無用工而已,所以他們都不愿意做計劃。其實不然,我認為計劃是為了有備無患。做了總比沒做好。計劃包括確定使命和目標以及完成使命和目標的行動;這需要指定決策,即從各種可供選擇的方案中確定行動步驟。作為計劃的一種——戰略則是意指確定企業的使命和企業的長期基本目標,并制定行動方案,配置相應的資源以實現這些目標。在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我們所制定的目標應有其明確的衡量標準,不能含糊不清。
二、增強了對具體事物的分析和把握能力。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意思是:事物的這一面也就是事物的那一面,事物的那一面也就是事物的這一面。通過對國學知識、人治與法治等知識的學習,聆聽了大師們的教誨。特別是有的倡導道家,認為道家思想是當代領導必修之學問,有的又否定它,而獨尊儒學。在儒家與道家、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人治與法治上,如何理解它們之間的聯系和關系?是的選擇和正確的嗎?如何把握一個事物好的方面和不利的影響,從而做出選擇。通過學習,我更加深入地理解到事物的兩個方面是相互并存和相互依賴的關系,認識到在一些問題是和非的判斷上并不一定有明確的標準,為自己全面的理解公共政策,正確把握問題實質,更好的做好工作,穩妥處理各種問題提供了借鑒。
三、增強了對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的理解。
老師講到:中國農業為了應對加入WTO的挑戰,大規模調整種植結構,從而造成了糧食種植面積的萎縮,為了糧食安全,又再一次調整了種植結構。她說:“調整種植結構有助于農業應對WTO挑戰,但關鍵要把握好一個度。”度的解釋就是合適、適度。在發展中,如何理解適度?在學習了《當前世界經濟形勢與科技革命》、《中國宏觀經濟走勢分析》和《管理經濟學》等課程后,認識到科學的發展必須是和諧和可持續的發展,在發展過程中要尊重客觀規律,避免急功近利。
四、對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問題有了冷靜的認識。
在學習中,通過專家、學者對國情的分析和我國當前面臨的經濟體制、政治體制社會結構層面面臨的問題與矛盾、機遇與挑戰有了較為清醒的認識。
五、提升了自己的思想境界。
通過學習使自己認識到,中國作為一個有幾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在政府管理領域有著豐富的經驗,這些經驗對世界很多國家產生過重要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是公共管理理論與實踐的發源地之一。現代公共行政與公共管理的研究和教育始于19世紀的西方國家,迄今為止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經濟和社會改革的不斷深化,社會公共事業的內容迅速增加,“公共”領域不斷擴展,舊有的行政管理模式越來越難以適應新形勢對公共管理的要求。特別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中國需要從更多方面融入全世界的政治、文化、社會和軍事關系中,這對中國政府及其他公共組織的公共管理活動提出許多未曾遇到的重大復雜的問題和挑戰。未來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現代化建設、和諧社會的構建能否順利健康向前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國政府及其他公共組織公共管理能力。因此,研究和學習公共管理學對于認識和提高我國的公共管理水平和增強體制競爭力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通過學習使自己還認識到:要想做好事,先要做好人。一個人的思想境界,是做好工作的基礎。通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深刻理解了加強個人修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論語》講:仁、義、禮、智、信,給我們講出了做人的標準。但有時為什么在特定的條件下,會出現錯誤和不應有的失誤,通過對國學等知識的學習,找到了答案。歸根結底,就是缺乏境界和定力。《道德經》講:致虛極,守靜督。就是說達到無限的境界,要切實保守定力。要作到有定力,就要樹立良好的心態,抵住誘惑,經受考驗,寵辱不驚。有了定力,才會有境界和智慧,做事情,干工作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正確的做事和做正確的事,才能不偏不倚,符合中庸之道。如果把定和境界看作是內在的,那么智慧就是外在的表現,同為一體,互相依存,如同心口,內外一致。這也是加強個人修養的根本。
六、掌握了有效處理問題的工作方法。
通過學習,掌握了諸多處理實際問題的方法和技巧。特別是對危機管理的學習,對自己分管的宣傳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幫助。基層宣傳工作中,最難處理的就是負面新聞造成的影響。它影響面大,破壞力強,持續時間長,往往一篇負面新聞造成的影響會超過所有的正面報道,一旦影響形成,各種媒體會潮水般跟進,直到象最牛釘子戶一樣演變成一場公共危機。
總之,通過學習公共管理學,使我不僅獲得了許多公共管理、創新思維、區域經濟發展等領域方面的理論知識和前沿信息,更學到了教授們認真調查研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研究精神和思維方法,極大的激活了自己的思維,開闊了胸襟和眼光,提高了履行公共職責、從事公共服務的認識水平,同時也樹立了新的管理理念,認識了公共管理在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重大意義,做到了在一些問題的分析上既知其然又知所以然。通過這段時間的學習也使我認識到了自己很多管理方面的不足,我會再接再厲,爭取為進一步深造和以后的工作積累更全面的知識。
公共管理類學術講座的心得體會5
在區委安排下,我參加了北京大學第十期北京市高級公共關系管理研修班的脫產學習。我深知這是一種信任,更是一種責任。
未名湖畔濃郁的學術氛圍,博雅塔下一流的專家學者,為我開啟了一道感悟之門,在這道門里,我盡情地呼吸著知識的空氣,感受著知識帶來的力量。精深的傳統文化以及現代的新知識、新理念。增強了自己在實際工作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自己更加成熟。
一、學習是一種智慧和見識的提高,更是對已有信念、價值的堅持和認同。
在開學的第一天,我和來自順義的同學們便討論了這樣的問題:為什么要來學習?我們應以什么樣的心態和方式汲取什么樣的知識?大學校園濃厚的文化氛圍在我還沒有來得及思考時便給出了問題的答案:學習是為了自身智慧和見識的提高,更是對已有的共產主義信念、無產階級價值觀的堅持和認同,最終目的是用這種智慧、見識、信念去指導我們的工作實踐,為順義的發展貢獻自己更多、更有效的力量。
明確目的很自然地便端正了學習的態度,從而帶來有利于以后三個月學習生活的積極心態。對知識的渴求讓我利用一切時間、通過眾多學習方式和途徑開始了我的“北大生涯”。
管理學、經濟學、社交禮儀、中國傳統文化、法律、世界經濟和政治、文化創意產業……系統的、完整的課程設置一開始便吸引了我,激發了我學習的興趣。媒體宣傳本身就需要綜合個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我注重與實際工作相結合,從不同的學科中總結提煉知識點,開闊思路,使自己站在更高的層次認識傳媒和宣傳,通過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并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二、學習是提高執政水平的主要途徑,是黨員干部樹立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是為區域發展做出貢獻的基本前提。
當今世界,知識正成為人類社會發展潮流的主導。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先進的政黨,理應屹立于風口浪尖。要保持黨的這種固有的先進性,就需要每一名黨員干部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和素質,以人類智慧的結晶去武裝頭腦,以科學發展觀去指導實踐。
作為北京市東部發展帶的重要節點,順義近年來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呈現出超高速、跨越式發展的良好態勢。五大產業群落發展迅猛,臨空經濟區規模龐大,眾多國際知名企業在這里快速成長;奧林匹克水上公園、機場東擴、新國展、首鋼冷軋等一大批國家級重點項目使順義未來充滿希望;濱水、生態、國際、活力、宜居的順義新城建設啟動,正打造著首都東北部最具魅力的新都市。然而,區委、區政府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們所經歷的不僅是一個快速發展期,也是一個矛盾凸現期,發展過程中的各方面利益沖突逐漸顯現,不容忽視。
區委組織部組織我們參加這次學習,主要目的之一,便是讓我們認識到發展作為主流不可逆轉,同時要清醒地意識到存在的問題,并通過學習和實踐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作為順義廣電中心副主任,我從事媒體工作已經有十幾個年頭,地方媒體承擔著引導輿論、豐富文化、傳遞信息的諸多職能,在本質上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是凝聚黨心民心、鼓舞社會士氣的工具。十幾年的工作實踐告訴我,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政府開展各項工作的基礎,是保持社會穩定的關鍵,是人民群眾走向富裕的重要條件。因此,通過這次學習,我要不斷的豐富自己的學識,增強自身的涵養,提高輿論宣傳的水平,進而用正確的輿論引導人,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鼓舞人。
順義廣電中心作為區級媒體,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約,在日益激烈的媒體競爭中相對處于弱勢地位。然而,我們有著天然的接近性優勢,只要立足于順義區,立足于區內觀眾、聽眾的需求,同時放眼北京乃至全國,揚長避短,一樣能夠得到領導和群眾的認可。近年來,中心通過整合媒體資源,圍繞區委、區政府的中心工作加大宣傳力度,不斷豐富廣播電視節目形式和內容,舉辦全區性的重大活動,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提高了宣傳的有效性,為順義的穩定、和諧發展做出了貢獻。
三、現代公共管理是綜合各種學科的藝術,黨員干部應該具備綜合的素質能力和完整的知識結構。
三個月的學習,從黨的基本理論到中國傳統文化,從公共管理到社交禮儀,從經濟改革到法律理論和實務,從時事政治到自我管理,完備的課程設置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汲取知識營養的平臺。課堂講座、參觀交流、課外討論等學習形式很好的提高了學習效果。我還主動參加每周三晚在北大禮堂舉辦的面向全校學生的各種講座,廣泛的涉獵使我受益匪淺。
1、現代公共管理是科學,也是藝術。
追求民主進步是北大的傳統,我們黨提出要不斷提高執政能力,根本上是要提高每一名黨員干部的能力和水平,用社會主義民主的方式和以人為本的思想去依法行政。社會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市場經濟體制的初步建立,對黨的執政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尤其是公共管理,不僅要體現科學性、合理性,還要體現藝術性、可行性。我們常說“一切從實際出發”,其實就是要求我們在堅持黨的基本原則、路線、方針和政策以及法律、法規的基礎上,根據地區實際,靈活行政,探索具有地區特色的行政體系,實現黨的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2、中國傳統文化對當今社會有著深遠影響。
即使是東方文明不斷受到來自西方文明的沖擊的今天,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社會有著不可忽視的積極的影響。
經濟學專家鄭學益先生在他的《領導科學與領導力》講座中講儒家倡導的“仁”時,談到了做領導的五種美德(或者說是優秀領導者所應具有的氣質):威而不猛、泰而不驕、欲而不貪、勞而不怨、惠而不費,這很符合儒家所倡導的中庸之道,也是從古至今百姓所理想的完美型官員。我想,即使是今天對我們共產黨人來說,這五種美德也彌足珍貴。楊立華教授也講到了“仁”:仁者,乃“人者”,即把人當人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充分體現了對人的尊重,與我們今天倡導的“以人為本”不謀而合。
3、構建和諧社會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
黨中央提出樹立和堅持科學發展觀,其核心內涵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其主要目標與實現途徑便是構建和諧社會。此次學習的許多課程,都滲透這“和諧”這一主題,公共管理的目標是和諧,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和追求目標也是和諧,中國的對外政策也是要尋求世界的和諧。
結合自身工作實踐,我也對“和諧”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思考。大眾傳媒獨特的地位和職能,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媒體不僅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是輿論宣傳的工具,同時也是聯系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紐帶和橋梁,起著上傳下達的作用,這種作用如果發揮得及時、到位,必將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定。近兩年來,順義廣電中心充分整合電視臺、電臺的媒體資源,在新聞節目中相繼開辦了《跳出農門,擁抱城市》、《辦成功奧運,建和諧順義》、《dv看環境》等專欄,利用鮮活的事例教育群眾,運用多種宣傳形式鼓舞群眾,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影響,為區委、區政府各項工作的開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輿論。
四、利用機會展示順義形象。
此次北大學習,讓我結識了區內外的很多朋友,也給了我學習他人的機會。更重要的是,在學習期間,我和其他來自順義的同志們一起,展示了順義區、順義人的良好形象,這也使同學之間的友誼更加牢固。
一方面,我們嚴格要求自己,遵守學校紀律,按照在校學生的標準按時上課、按時完成各項學習任務,上課認真聽、認真記,取得好的學習效果的同時展示了順義干部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我們主動要求、積極組織全體同學在5月25日到順義參觀考察,向他們介紹順義。這次活動后,許多區外的同學都表示:對順義的發展和未來遠景感到震驚、羨慕。另外,我還選派電視臺骨干記者拍攝我們的各種活動,制作成光盤贈送給同學和老師,加深友誼的同時推介了順義。
五、合理安排時間、爭取一切時間,兼顧學習與工作。
雖然是脫產學習,但單位的一些重要工作仍然要做。為了做到學習與工作兼顧,我充分利用了三個月學習時間里的每一天。白天上課,晚上自學消化或者聽公共講座,周末回單位處理各種事務,我幾乎將每一個時間的間隙都用在了工作和學習上。如今,課程已經結束,回顧三個月的學習生活,自己不僅學到了很多知識,思考了很多問題,工作也沒有因此耽誤,我感到十分欣慰。
六、把學習當成終身的任務。
這次北大學習,使我真正體會到了“學海無涯”的道理,即使是國內一流的專家學者,也僅僅是在一個或幾個領域有所成就,何況我們?當今世界,知識更新的速度不斷加快,知識的傳播速度也不斷加快,要想不被時代拋棄,我們學習知識的步伐也必須不斷加快。
國際互聯網的勃興,對傳統的廣播電視媒體造成了極大的沖擊,網絡傳播無可比擬的優勢,使傳統媒體紛紛尋求與網絡的結合,于是,電子雜志、網絡電視、網絡廣播等新媒體形式不斷涌現。作為一個媒體管理者,不對當前的形勢有深刻的了解,不占領網絡這一新的宣傳平臺,喉舌作用就要弱化甚至消失殆盡。而要避免這些,就需要不斷的學習。幸運的是,恰恰是互聯網,正以其海量的信息、強大的搜索功能、互動的傳播方式,給了我們一個學習知識的好途徑。
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我想這可以作為我們構筑學習型社會、創建學習型單位、打造學習型個人的座右銘。只有具備了這種窮盡一生追求知識的勇氣,才能不被時代發展的潮流所拋棄。
北大的課程結束了,學習卻還在延續。這段學習經歷讓我認識到了學習的重要性,也讓我找到了學習的方法、途徑和樂趣。
知識就是力量,如今,我正感受著這種力量。
感謝區委組織部及各位領導對我們的信任與培養。我會全力將這種知識的力量融入到實際工作中去,努力開創綠色國際港的美好未來。
【公共管理類學術講座的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學術講座心得體會11-14
學術講座心得體會04-25
學術講座心得02-14
(熱門)學術講座心得體會09-19
參加學術講座心得體會04-21
學術講座心得體會(精選17篇)04-17
學術講座心得體會14篇04-27
學術講座心得體會(精選18篇)09-18
學術講座邀請函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