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經濟轉型與“再工業化”
市委第十次黨代會提出要實現xx轉型振興新的突破,我認為關鍵是再工業化,經濟轉型的實質是再工業化。工業化是資源型城市經濟發展的原動力,實現再工業化,是對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
資源型城市在經濟轉型中,為什么要再工業化,這是由初始階段的工業化的低水平所決定的。為什么說工業化是低水平的呢?首先,因為工業化的標志性產業是制造業,而不是采掘業。采掘業的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等自然條件高度相關,因此西方經濟學歷來把資源采掘業和農業等同,劃歸為一產業,而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工業。其次,采掘業設備、設施、專用技術、人才等具有很強的專用性,比如,在煤礦建設過程中,井筒、巷道等固定資產難以進行流動和重組。礦井一旦報廢或者轉產,采煤設備、采煤機械等也很少轉作它用,因而與制造業相比,采掘業具有很強的技術鎖定性,缺乏擴散性,因而決定了煤炭產業的產業鏈條較短,對周邊地區的經濟輻射能力較弱,“自組織”的聚集與集中作用不強,而在一個更大的城市群系統中,受大城市經濟“自組織”作用的影響,煤礦城市的經濟要素在“自組織”中的流出要大于流入。xx地方工業的先天不足與此不能說沒有關系。
即使這樣低水平的工業化也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依煤電為主導產業的產業格局已經形成,并為國家建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其二,隨著資源的枯竭,已不能成為xx經濟發展的原動力,已不能解決近90萬人口的城市的就業和社會發展的問題,其三,由于粗放的生產經營方式所帶來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如不加治理,就會制約城市經濟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為此,就需要在新的形勢下,實現再工業化,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尋找新的動力原,以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各種矛盾。
為此,xx經濟轉型的過程,就是一次再工業化的過程,只有再工業化,才能為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獲得持久性的動力。與經濟轉型伴生的再工業化有什么特點呢:
一是再工業化是國家行為和地方行為的有機結合。
五十年代的初始工業化,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進行的,可以說是一種純粹的國家行為,而在五十年后的今天的伴隨著經濟轉型的再工業化,具有不平衡性的特點,因而既是一種國家行為,反映出中央對資源型城市和老工業基地的關心和支持,但更主要的表現為地方政府謀求地區經濟發展的行為,因此要認真理解和領會中央和省的意圖,吃透支持xx經濟轉型兩個文件的精神,找準政策的對接點。只有搞好結合,才能抓住機遇,借勢發展,乘勢而上,開創轉型振興的新局面。
二是再工業化要以項目為載體,以三大基地建設作為目標。
我國的初始工業化是以156個項目作為載體來實施的,在xx四個項目的確立,使xx獲得了老工業基地的美譽,確立了xx煤電之城的地位,如今經過五十年,在經濟轉型的今天,市委仍然強調項目的重要性,把項目作為轉型振興的著力點,是非常正確的,反映了工業化和再工業化的一般性規律。與此同時,市委十次黨代會確定了三大基地建設,這是我們再工業化建設和經濟轉型的一個新的目標,是非常振奮人心的,也是中央和省對xx支持的政策對接點。特別是三大基地建設,是xx未來主導產業的主體框架,特別是新型能源基地和煤化工基地的建設,它與傳統的以煤電為主的產業格局,是一種繼承和發展的關系,是一種產業提升和深化,使再工業化具有了對象性。
三是再工業化,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再工業化,不是傳統工業化,而是要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即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道路,其最顯著的特征和核心問題,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實現xx轉型和工業結構調整和改造的重要途徑。
結合xx轉型的實際,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抓好項目的新建和老企業的改造兩項工作,新項目要突出它的新,要解決和環保和節能的問題,不能饑不擇食。同時,運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帶動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加快提高競爭力。我市的傳統產業已具有一定規模和基礎,在我市國民經濟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當前要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增加科技含量,促進產品更新換代,提高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根據統計資料,在加工工業中引用計算機輔助設計,可使功效提高3—5倍,圖紙一次成功率達到90%以上。在加工過程中采用計算機控制,又能使功效提高3—5倍,廢品率下降80%以上。近幾年來,我市運用先進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的力度加大,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一批重點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市場競爭能力有所增強,但是我們還存在很大的差距。
四是再工業化要跳出工業看全局。
工業化、農業現代化、區域經濟的綜合發展是城市經濟發展和城市化的動力。工業化是城市經濟發展的原動力,并形成城市對農村人口的巨大吸引力。農業現代化是城市化的外部推動力,農業現代化的過程就是用現代生產技術改造傳統農業,促使農業生產力不斷轉移成為工業人口和城市人口的歷史過程。區域經濟的綜合發展是城市經濟發展和城市化的綜合動力。再工業化,不是就工業抓工業,“工業年”活動也不是單純的把工業做強做大的問題,它是社會歷史發展的一個進程,涉及到國民經濟的各個方面,即要用工業武裝國民經濟的各個產業和部門,運用信息技術改造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注重工業的原動力的同時,要充分注重農業現代化的外部推力,大力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建設好農產品加工基地,用工業化促進農業現代化,用信息技術帶動農業的發展。同時注重區域經濟的綜合發展,特別是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形成一二三產業互動的綜合的動力。
同時要注意到,再工業化的過程,同時也是觀念更新和思想解放的過程,這里重要的是提升工業思維,增強技術理性,就是用發展工業的理念和思維發展農業,要用社會化大生產的思維和觀念,改變傳統的農牧文化中的宗法觀念。
【經濟轉型與“再工業化”】相關文章:
經濟意識轉型與經濟體制轉型05-01
岱銀:科技轉型再攀高峰05-01
經濟增長、體制轉型與文化精神04-28
只有經濟轉型才有真正復蘇05-01
構建社會資本推動經濟轉型--轉型期城區經濟發展的思考04-28
經濟倫理研究與中國經濟倫理的現代轉型04-27
以低碳經濟為主導的經濟轉型升級論文05-02
經濟轉型期的產業斷層危機05-01
經濟學家再辯經濟冷與熱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