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正面管教》心得體會
看了《正面管教》,很認同書中提出的正面管教和善而堅定的理念,認為與我的組織上課理念很是接近,但系統、完善、深刻的太多了。感覺自己以前的認識真是太膚淺了,此次閱讀,對于正面管教有了一個更深刻、更全面的認識,現將我這段時間的學習體會整理下來。
《正面管教》這本書出自美國教育學博士、心理學家簡·尼爾森博士,是一本讓數百萬孩子、家長和老師受益終身的經典之作。書中反復強調: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驕縱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會使他們受益終身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學業成績。書中主要介紹了如何運用正面管教方法使孩子獲得這種能力,并且用了非常多的案例來告訴我們如何有效地與孩子溝通,以及為什么這樣做背后深層的原因。書中令人信服地講解了家長和老師為什么必須這么做的深層蘊涵,以及如何正確解讀孩子的錯誤行為背后的信息,該怎樣采取最有效的應對方法。
當學生犯錯誤的時候,比如課堂上的說話,如何有效處理常常是困擾我的問題。若是處罰過嚴,肯定會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的影響;若是不處罰,或懲罰不力,學生又會認為老師是在嬌縱犯錯誤的學生。這本書提出了“正面管教”這樣一種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方法,讓我產生了濃濃的興趣,這樣的方法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方法,對孩子來說是否真的有效呢?
成年人對孩子的引領和指導是很重要的,但是孩子應該得到同等的尊嚴和尊重;他們也應該有機會在和善而堅定而不是責難、羞辱和痛苦的氛圍中發展自己所需要的人生技能。我們常常剝奪孩子以負責任的方式作出貢獻來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的機會,然后卻反過來埋怨孩子,嫌他們沒有責任感。這也正是我們的現狀,我們大人制定了規則而不是由孩子們討論制定卻要求孩子們必須遵守,否則就要受到懲罰,而且是以“我愛你,我這是為你好”的名義。我們嘴里說著愛,卻面目猙獰,怪不得孩子們疑惑,反叛。我們必須明白,給孩子們提供機會,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和上進心,是我們不可推卸的責任。而在班會上大家(老師和學生)一起制定對雙方有利的規則,討論解決問題的途徑,拿出對大家都有益的解決方案,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當然,這只是開班會帶來的一個附帶的好處罷了,開班會可以陪養成為一個有能力的人所必須的“七項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
七項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
1.對個人能力的感知力“我能行”
2.對自己在重要關系中的價值的感知力“我的貢獻有價值,大家確實需要我。”
3.對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響的感知力 ——“我能夠影響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4.內省能力強:有能力理解個人的情緒,并能利用這種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
5.很強的人際溝通能力:善于與他人合作,并在溝通、協作、協商、分享、共情和傾聽的基礎上建立友誼。
6.整體把握能力強:以有責任感、適應力、靈活性和正直的態度來對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限制以及行為后果。
7.判斷能力強:運用智慧,根據適宜的價值觀來評估局面。
需要注意的是:1.不要把班會當作說教的另一個平臺。最關鍵的是,老師們要盡可能客觀,并且不要評判。這并不意味著你不可以提出看法。你仍然可以把你的問題放入議程,并表達你的觀點。
2.不要把班會作為繼續過度控制孩子們的手段。孩子們會一眼看穿,而且就不會合作了。
有效班會的八大要素
1.圍成一個圓圈
2.練習致謝和感謝
3.設立一個議程
4.培養溝通技巧
5.懂得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存在
6.角色扮演和頭腦風暴
7.分辨人們之所以做一件事情的四個理由
8.專注于非懲罰性的解決方案書中幾次提到這樣兩句話:“我們究竟哪里得到這么一個荒誕的觀念,認定若想要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讓他感覺更糟?”“孩子們在感覺更好時,才會做得更好。”我很受觸動。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勸阻不起作用時,我一向認為“做錯了就應該受到懲罰”,懲罰會促使孩子做得更好并成為更好的人。我像很多人一樣被懲罰的當時效果所愚弄,同時疑惑著孩子們為什么“不長記性”。懲罰的長期效果是孩子們往往采用以下四個“R”中的一種或是全部來回敬我們:
懲罰的長期效果的四個R
1.憤恨(Resentment)--“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2.報復(Revenge)--“這回他們贏了,但我會扳回來的!”
3.反叛(Rebellion)--“我偏要對著干,以證明我不是必須按他們的要求去做。”
4.退縮(Retreat)--a偷偷摸摸——“我下次絕不讓他抓到!”
b自卑——“我是個壞孩子!”
正面管教不以任何責難、羞辱、或痛苦(肉體上的或精神上的)作為激勵手段,它以相互尊重與合作為基礎,把和善與堅定融合為一體,并以此為基石,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礎上,培養孩子的各項人生技能。
有效管教的4個標準
1. 是否和善與堅定并行?(對孩子尊重和鼓勵)
2. 是否有助于孩子感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心靈紐帶)
3. 是否有長期有效?(懲罰在短期有效,但有長期的負面效果)
4. 是否能教給孩子有價值的社會技能和人生技能,培養孩子良好的品格?(尊重他人、關心他人、善于解決問題、敢于承擔責任、樂于貢獻、愿意合作)
對比有效管教的4個標準,我很慚愧,我所采用的課堂秩序管理方法,并不都能滿足這些標準。我所頒布的一些措施,沒有經過他們的討論和同意,沒有體現出對他們的尊重和鼓勵;亂說話違犯紀律,我就扣他們的分數,這也是懲罰。下學期我將徹底試行正面管教的方法,期待著我的學生們的改觀。
我準備首先從班會開始,從致謝開始,確保把愛的信息傳遞給他們。以友善、關心、尊重贏得孩子們,讓他們心甘情愿地與我合作,成為學習過程的積極參與者,而不是被動的(也往往是消極的)接受者,從而創造一種積極的學習環境。當然,“贏得”孩子,不是“贏了”孩子,使孩子成為失敗者,導致孩子反叛或盲目順從。
贏得孩子的4個步驟:
1.表達出對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實你的理解是對的。
2.表達出你對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寬恕。同情并不表示你認同或者寬恕孩子的行為,而只是意味著你理解孩子的感受。這時,你如果告訴孩子,你也曾有過類似的感受或行為,效果會更好。
3.告訴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誠而友善地進行了前面的兩個步驟,孩子此時就會愿意聽你說話了。
4.讓孩子關注于解決問題。問孩子對于將來再出現這類問題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沒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議,直到你們達成共識。
尼爾森告誡我們,我們言行背后的感覺比我們做了什么或說了什么更重要,我們做了什么永遠不如我們怎么做的更重要。如果我們能時刻問自己,“我這樣做是在給予孩子力量,還是在挫傷他們?”我們在對待孩子時就會更有效。
我沒有把孩子當成孩子,沒有意識到他們察覺能力很強,但解釋能力卻很弱,甚至總是對大人做錯誤的解讀。我們沒有意識到,孩子們的首要目的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在不良行為的背后,是一個僅僅想要有所歸屬且不知道該怎樣以一種恰當、有效的方式來表達這一目標的孩子。
四種錯誤觀念和錯誤行為的目的
1.尋求過度關注——錯誤觀念:只有在得到你的關注時,我才有歸屬感。
2. 尋求權力——錯誤觀念:只有當我說了算或至少不能由你對我發號施令時,我才有歸屬感。
3. 報復——錯誤觀念:我得不到歸屬,但我至少也讓你同樣受到傷害。
4.)自暴自棄——錯誤觀念:不可能有所歸屬,我放棄。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人,我們要把犯錯誤當成學習的好時機,給出真正有幫助的建議,而不是給予懲罰和羞辱,孩子們為自己的錯誤承擔責任就變得容易多了,承認錯誤就好像變成了一次讓人興奮的探索。
矯正錯誤的三個“R”
1.承認(Recognize)“啊哈!我犯了一個錯誤!”
2.和好(Reconcile)“我向你道歉。”
3.解決(Resolve)“讓我們一些來解決問題。”
把態度轉向關注于解決問題,需要態度和技巧上的一些小調整。傳統的管教方式關注的是教孩子不要做什么,或者因為別人是“那么說的”而去做什么。正面管教關注的是教給孩子問題是什么,要做什么,考慮相關情形并要求他們運用一些基本指導原則比如互相幫助、互相尊重找到解決方案。當我們專注于解決問題時,孩子們就能學到如何與他人相處,并且擁有了面對下一個挑戰的工具。
關注于解決問題的3R1H
1.相關(Related)(方案與行為相關)
2.尊重(Respectful)(方案不能包括責難、羞辱或痛苦,并應和善而堅定的執行)
3.合理(Reasonable)(從大人和孩子的角度看方案都是合理的,不能借題發揮)
4.有幫助(Helpful)(方案有助于做得更好)
在解決問題時,我們要盡可能用自然后果,而不是邏輯后果,因為邏輯后果很難把握不會變成懲罰。切記邏輯后果的目的是為了停止孩子的不良行為并找到解決辦法,而不是為了報復而給孩子造成痛苦。因此邏輯后果的另一個名稱是轉移孩子的行為,使孩子的行為轉向有用的(有貢獻的)、使大家工作學習更愉快的行為。
確保邏輯后果的四個R
1.相關(Related)(后果與行為相關)
2.尊重(Respectful)(后果不能包括責難、羞辱或痛苦,并應和善而堅定的執行)
3.合理(Reasonable)(從大人和孩子的角度看都是合理的,不能借題發揮)
4.預先告知(Revealed in advance)(讓孩子預先知道)
一旦發生了劇烈的沖突,尤其是當錯誤的目的是尋求權力或報復時,老師和孩子可能都會感到太憤怒,我們推薦這時使用“積極的暫停”,在每個人都感覺好了起來,足夠冷靜到霎通理性大腦時,再來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或做出彌補。
我們解決問題,不是把后果強加給孩子,而是幫助孩子們探討他們的選擇會帶來什么后果。在與孩子探討時,我們一般不是問“為什么”(除非孩子們覺得你對他們的觀點真正感興趣),因為這聽起來像指責,會招至孩子的戒備。我們應該走進孩子的內心,表達出我們的同情和接納,問一些啟發式問題。
典型的啟發式問題
你當時想要完成什么?
你對發生的事有什么感覺?
你認為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那件事的發生?
你從這件事學到了什么?
你怎樣才能把這次學到的東西用于將來?
你現在對解決這一問題仍什么想法?
怎樣對待孩子的不良行為?德雷克斯強調鼓勵,并且認為這是大人在幫助孩子時應該學會的最重要的技能。他說過多次:“孩子們需要鼓勵,正如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他們就無法生存。”尼爾森認為,通過鼓勵來幫助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最好的方法,這確實是不容易做到的事。鼓勵不是贊揚,鼓勵是給孩子機會,讓他們培養“我有能力,我能貢獻,我能影響發生在和身上的事情,我能知道我該怎么回應”的感知力。鼓勵是教給孩子們在日常生活和人際關系中所必需的人生技能和社會責任感。鼓勵可以是簡單到一個幫助孩子感覺好起來從而做得更好的擁抱。
我們的學生,從上學至今,他們受到的批評、指責遠遠多于鼓勵,我們更應該著眼于優點而不是缺點,給予鼓勵。但也要注意,我們是為了改善而努力,不必期待完美,完美是一種不現實的期待,追求完美的人往往會陷入沉淀的沮喪之中。孩子們寧愿不做任何嘗試,也不愿意因為無法達到一個大人或他們自己期待的完美而體驗持續的挫折感。承認孩子的進步會鼓舞孩子,并能激勵孩子繼續努力。當孩子們發生一些不良行為時,可以給他們一個機會做一些能讓被他們冒犯的人感覺好起來的事情,以此做為彌補。當孩子受到鼓勵做出彌補時,他們并沒有“逃脫”不良行為的責任。他們是在不傷尊嚴和受尊重的情況下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例如,擾亂課堂的孩子往往具有好的領導能力,這些學生經過培訓之后成為了“同伴輔導員”,用他們的領導能力幫助其它學生。
尼爾森認為,做出彌補是鼓勵,因為他教給孩子責任感。孩子們在幫助別人時,才會感覺更好。以非懲罰性的方式讓孩子們做出彌補是鼓勵,因為孩子們經歷了一個從錯誤中學習并改正所造成的任何后果的機會。做出彌補是鼓勵,因為孩子們因此知道了他們能夠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而不必擔心受到責難、羞辱和痛苦。
以上是我初讀的收獲,我預感到自己還會再讀第二遍,第三遍……邊實踐邊讀,再實踐再讀,以使我在以后的教學中能和我的學生們一起體驗到更多的歡樂、和諧、合作、分擔責任、相互尊重和愛。我很遺憾到現在才看到這本書,才了解正面管教的教育理念。我的孩子們都已經長大,如果早些了解,我們的親子關系可能會更好,我們的相處可能會更快樂。所幸,我發現書中所提到的一些原則和方法可以繼續運用于我們的生活或工作中,比如積極的暫停、相互尊重等,我相信我的工作和生活會因之更合諧。
【讀《正面管教》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讀《正面管教》心得05-01
讀《正面管教》心得體會04-05
正面管教心得體會02-27
《正面管教》心得體會02-16
正面管教心得體會04-30
正面管教心得體會范文05-05
學習正面管教心得04-12
正面管教心得體會15篇03-24
正面管教心得體會(精選11篇)04-30
幼師正面管教培訓心得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