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對中學生生命教育的實踐與體會
生命教育,是引導學生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敬畏生命,引導學生關注環境、關心他人、關愛生命、關懷人類,并在此基礎上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然而,我國目前的教育,是以重視功利與效益,以考試主導教學,忽略了對生命意義的探索和教導。為提高升學質量,嚴抓教學,許多學生心理壓力大,緊張、不安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生活、身心健康。為改變這種情況,我結合學生實際,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加強心理品質的鍛煉,提高學生抗挫折能力等領域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讓學生學會基本的救生、逃生、珍愛他人生命的方法,解決了學生的需求與學校提供的生命教育不足的矛盾。
在教學中就如何緩解學習壓力問題,我給學生提供了幾種方法。首先要學會自我排解。采取不影響他人和社會的方式,將內心的消極情緒發泄出來,然后重新投入學習和生活。比如,遇到十分傷心的事,索性大哭一場,將郁悶發泄出來,感覺就會好受一些。
其次,找人傾訴煩惱。有了困惑、痛苦等壓力,可以找親朋好友或同學傾訴,聽聽別人的見解,通過交流能有效地緩解心理壓力。有人說"一個痛苦兩人分擔,痛苦就減輕了一半",這話確實有道理。
再次,轉移消解壓力。在一件事情上失敗,短期內又無法改變時,可以通過其他活動來彌補不能實現的愿望,或者轉移注意力,讓壓力在其他活動中得到釋放。中學生應該建立悅納自己的健康人生態度,樹立適度的奮斗目標。此外,還有專心致志做事、積極面對現實等方法。
中學生由于學習壓力大或者情感挫折等原因,不珍愛生命的事件時有發生。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生命教育的缺失呢?很多教師認為,在管理學生的過程中,教師主要有來自與學生溝通、對問題學生的管理及學校的管理缺陷等方面的障礙,對問題學生的管理和教育,也是讓老師頭疼的問題。這些學生主要是心理和精神上有障礙,現實中成績差,表現差,缺乏關愛,網絡游戲或交友問題嚴重等。
那么,針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怎樣解決呢?
一、對中學生進行生存教育
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在各種險情下進行自救和救人的常識,即如何保存生命。雖然我們也對學生進行過這方面的教育,但大都是蜻蜓點水,以至于使很多學生對這些知識了解不夠,在遇到危險的時候,不能從容面對,反而會手足無措。例如,在"非典"期間、5·12地震中,很多師生感到恐慌,不知如何應對,當然這不是學生的錯,而是教育的缺失。沒有人教我們該如何應對突如其來的災害,只是教我們書本上要考試的知識。
二、對中學生進行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是生命教育的內容之一。有人視死亡為生命的終結而恐懼,有人視死亡等同于解脫而歡喜,更有人以死亡作為威脅他人就范的工具。我國每年約有28.7萬人死于自殺,總的自殺率為23人/10萬人,是國際平均數的2.3倍,按照此統計結果推斷,一個有約800萬人口的城市,每年約有1600人死于自殺。自殺不僅僅是一個人自己結束生命這么簡單,它同樣給親朋好友等人群帶來巨大傷害。據統計,一般一個人的自殺至少能夠對6個人造成巨大影響。此外,自殺還給國家和社會帶來重大的經濟負擔。因此,要讓學生懂得生命是多么美好,是世界上特有而珍貴的現象與財富,母親給予我們生命,所以我們應該好好活著,創造生命的價值。
三、科學與人文教育
具有良好人文修養的中學生,不但能在人格上得到完善,在對待人生和生命的態度上,也能具有理性的思考。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涵蓋了人類精神的真、善、美三大領域,()它有著豐富的人性內涵,科學與人文相互協調、相互依存,乃至融為一體。用科學教育培養出人的科學精神與技術能力,用人文教育培養人的人文精神與高尚的情操,從而成就德才兼備的合格人才目標。
四、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課的作用
樹立什么樣的生死觀是德育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一個活生生的實踐話題。以課堂討論的方式,能讓學生在各種思維與價值中思考、碰撞,從而得到價值判斷與價值澄清的作用。思想品德課教材對如何去尊重生命、珍愛生命、延伸生命的價值,特別是對一些具體問題作了科學分析,如積極鍛煉身體、有病及時醫治等。
總之,要加強心理健康輔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相互關心,相互幫助,相互理解和信任,在生命教育中也有重要作用。學會愛自己、愛自然、愛別人,學會被愛,也是生命教育的部分。這個世界除了你自己拋棄自己,沒有誰能將你拋棄!中學生有必要掌握一些平衡心理的方法,正確面對和緩解心理壓力,這將有助于我們獲得健康的心理和健康的人生,生命教育是素質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祝愿每一個人都能夠珍愛自己的生命,活出每一天的精彩!
【對中學生生命教育的實踐與體會】相關文章:
尊重生命熱愛生命-中學生命倫理教育04-30
《生命教育》心得體會06-22
生命教育心得體會04-01
在高中的教育見習實踐體會01-13
《生命教育》心得體會范文03-31
關于生命教育心得體會12-07
《生命教育》心得體會[熱門]07-28
生命教育心得體會范文05-07
[熱門]生命教育心得體會03-18
教育實踐心得體會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