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百家講壇于丹莊子心得
于丹老師在《百家講壇》上對《論語》對《莊子心得》侃侃而談時,深深地吸引著我。下面我們來看看百家講壇于丹莊子心得,歡迎閱讀借鑒。
百家講壇于丹莊子心得(一)
一直喜歡《百家講壇》這個欄目,于丹老師在《百家講壇》上對《論語》對《莊子心得》侃侃而談時,深深地吸引著我。她說中國的儒家思想,在社會這個尺度上,要求人坦蕩,道家的思想是在生命層面上要求人飛越。坦蕩是我們的一份社會責任,超越是我們的生命境界。對《論語》對《莊子》知之甚少的我由此產生興趣。再一次認真聆聽了于丹老師對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思想的深刻解讀,在她瀟瀟灑灑、滔滔不絕的精辟闡述下,引領我走進莊子那無邊遼闊的精神世界遨游了一番,猶如給心靈洗了一個澡,頓覺神清氣爽。
以前讀莊子的文字,無知的我覺得深奧難懂,沒有讀出莊子超凡的思想,在于丹老師旁征博引、妙趣橫生的語言中,我才領悟到莊子蘊藏人生哲理的精神境界。于丹獨到的講解給了我新的啟迪與感悟,結合我的經歷,對于人生我有了重新的認識與思考。于丹老師說:“莊子的人生哲學是淡薄為大,因為只有超越了所有的功名利祿之心,才能感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那就是莊子的逍遙游”。莊子所指的逍遙游我個人認為是從道家創史人老子提倡的“上善若水”基礎上演變而來,他有意無意有形無形中把水的豐厚內涵融會貫通于生活中。
莊子有水一樣的品行、水一樣博大精深的知識滋養著后人的靈魂,他有水一樣溶納萬物默默奉獻而不爭名利的氣節與胸懷;有水一樣曠達頑強隨遇而安的不倔精神,有水一樣的靈活讓處于艱苦環境中的他安貧樂道;有水一樣的清澈如明鏡照出善惡美丑,他有水的無欲無求而襟懷坦白、有水的`寧靜達觀內斂;他用一顆平常心來看待自然之理。我愿做大千世界中的一滴水,柔而不弱,吸收天地之營養精華。莊子提倡的“逍遙游”又如何讓我的生活受益,并由此快樂的呢?
有時與女兒外出,經常聽到不認識的人說“看不見好可憐”之類的話,世人認為失去光明后的我行動十分不便,猜想我一定在哀聲嘆氣中怨天尤人。他們不知,我是“賽翁失馬、焉知非福”,我一直認為沒有絕對的幸與不幸,什么樣的心態決定什么樣的生活方式。站在常人的角度上看,在我失去工作的同時也看不到多彩的大千世界,但從莊子的逆向思維來看,我有更多的時間與自由,可以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做自己喜歡的事,他們不知我以書為友、以歌為伴、以琴為樂。
他們不知我可以在書的海洋中盡情遨游、可以用不嫻熟的歌聲來寄托情懷、可以在不純熟的琴聲中放飛思緒、可以用稚嫩的文字記錄生活中的真善美,以此抒發我的真情實感,因此我活得真實而輕松;我有更多精力和時間陪孩子老人,享受天倫之樂。我不必為工資為獎金的高低而憤憤不平、不必為追逐名利而忙忙碌碌;不必為職務的升降而憂心沖沖;我眼里無外表美丑之分、無地位貴賤之分。我喜歡這淡泊平靜、與世無爭的生活。
有舍就有得,我雖身在蝸居,但我的靈魂可以象莊子那樣在天地之間自由逍遙,我得到了人格的升華與超越,豈不快哉!如今我用心靈代替眼睛來感知紛雜的世界,適應并感謝上天賜我的這種生命方式,讓我有機會內視反省自己,懂得內斂于心而不張揚。書籍涵養孕育了我,讓我浮躁的心變得平和,它磨去了我的棱角,讓我用一顆感恩的心來看待我身邊的人和事。
“游”是一個沒有終點的歷程,在這個心靈歷程中我體會到莊子逍遙游的快樂與寧靜。如果我沒失明,物質的利益會迷惑我的雙眸,有可能會在外界的誘惑下迷失心志、被恩怨情仇所牽絆、被無窮無盡的欲望所捆綁;或者會為雞毛蒜皮的小事而斤斤計較。是異樣的人生讓我獲得一份清明的理性,讓我更善待父母、善待朋友、善待子女。所以我過得很自在、很充實。
正如于丹老師所言:我們需要一種歡欣的感性,這種感性之心使得我們觸目生春,我們所及之處充滿了歡樂。我的心與親人緊緊相連,想到他們我就感到無比溫暖。綿綿不絕的愛豐富了我的內心世界,讓我有了精神寄托,它是我永不枯竭的快樂源泉。
莊子提倡的自由不是為所欲為的個人主義,于丹老師講自由要有一把尺子,要有公正,做人要有底線,這才能夠做到這個世界上行為的守則。是的,自由的原則就是以不妨礙別人的自由為前提,但本人還要具備光明磊落、堂堂正正的品質,擁有一顆高尚純潔的靈魂,那些貪贓枉法、作奸犯科等卑劣之人內心有愧又怎能達到逍遙游的境界。
幸福不是目的而是體驗的過程,它不是實實在在的東西,而是內心的一種感受,我把這種感受強化并不斷加以回味。失明恰恰成就了我的人生,不過我的逍遙是建立在衣食無憂、清閑悠哉的條件上,如沒有穩定的經濟與和睦的家庭做我有力的精神后盾,就沒有這份閑情逸致談逍遙了,因為我畢竟是俗人一個。而莊子有時吃了上頓沒下頓,但他在貧困交加之時,依然淡定從容、超然豁達。楚國大臣請他做丞相,他寧愿做一介農夫也不追逐名利。但現在多少人處心積慮甚至不擇手段想升官發財,與之相比,莊子是何等胸襟何等氣度!一個人即使沒有糧食沒有金錢,但不能沒有思想沒有靈魂。
我滿足于目前的生活狀況,對于物質我沒有過多的欲望,在我看來,簡單就是幸福、知足就是幸福、相夫教女就是幸福。哲學家周國平老師說:“成熟了,卻不世故,依然一顆童心;成功了,卻不虛榮,依然一顆平常心。兼此二心者,我稱之為慧心。”我希望女兒長大后擁有一顆慧心,做到寵辱不驚,追求精神上的富足,過著飄逸恬淡的生活。
感謝于丹老師深入淺出的講解,讓我重新認識了莊子,感謝莊子,他教會我們如何在逆境中依然保持平常心,無論人生有何種境遇,都能樂觀坦然地面對,平庸的~我遠遠達不到逍遙游的境界,我還沒看破世間的是是非非、名利生死,那么就以莊子的逍遙 游作為我的精神目標,超越自己,樂觀生活 。
百家講壇于丹莊子心得(二)
于丹寫的《莊子心得》是今年的熱銷書,在局里還沒為我們買這本書之前,就已經因為喜歡它而買了一本,并且還象學生時代遇上喜歡的書時一樣,買回來就立刻為它包上了封皮。雖然社會上對于丹這位熱點人物的爭議至今還沒有個明確的論斷,但我覺得至少她之所以能夠成名,亮點就在于因其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為現代社會忙碌的人們解讀莊子、孟子等這些名家的名著,而所談的人生道理又十分能打動人心。她通過這種方式既普及文學知識增強人們的古典修養,又詮釋人生啟發人們的心智,有何不好?即使有解讀不到位或失誤的地方有“文化快餐”之嫌,但總體來說,我認為還是瑕不掩玉的。
簡單寫些讀《莊子心得》的感想。
喜歡這本書里說的一段話:“一個人的生活完全是可以由態度來改變的。一個人先天的性格、后天的機遇、固有的價值觀,最終會決定自己的命運”。
一位哲人說:“你的心態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位偉人說:“要么你去駕馭生命,要么是生命駕馭你。你的心態決定誰是坐騎,誰是騎師”。佛說,物隨心轉,境由心造,煩惱皆由心生,說的是一個人有什么樣的精神狀態就會產生什么樣的生活現實。
不同價值觀念的人,在經歷相同的事情時,會得到完全不同的人生感悟。對人生的感悟如是,對命運的把握亦如是。命運是個客觀的東西,不一定完全依附于機遇。其實,你自己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就會決定你的取舍,決定你的命運。
于丹在《莊子心得》中還寫道:“名利二字,是多少人一生的追求。但是,要想真正感悟莊子逍遙游的境界,就一定要能夠超越名利。而有一個淡泊的心態,是超越名利的基礎。”
閑暇時,我常常會這樣想,生活中有許多如意或不如意的事,如同一杯白開水、一杯飲料、一杯咖啡,有人嫌它平淡無滋味,有人喜歡它夠爽夠刺激,有人說它苦中自有香味。每個人的生活都不一樣,但每個人心中都有著許許多多的愿望,美好的愿望不能實現成為理想,邪惡的愿望得不到滿足便成為貪念。
想起警示教育片中那些官們,其中不乏聰明有識之士,有些更是婦孺皆知的風云人物。他們平地而起靠著才智、努力和機遇一步步走上高位,曾讓多少人艷羨不已。他們心中明知付出的代價會有多大,明知一生前途一世英名將毀于此,卻如賭徒般把自己作為賭資全身押上,如飛蛾撲火一去不回頭,原因何在?又怎是一個“貪”字能夠了得?!我認為最根本的,還是心態使然,是他們心中的許許多多不平衡在作怪。
因為覺得自己比別人付出的多而得到的太少,因為看到自己的仕途已“結構性封頂”而下半輩子卻還沒做好打算,因為雖為高官政治地位高工資收入卻比不上身旁的一個個老板,于是利用手中的權力昧著良心為自己為家人為身旁的人謀私利,不惜冒險以身試法去違反黨紀國法,心存僥幸只想一旦“安全降落”便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情,哪想到到頭來兩手空空身陷囹圄才感受到自由多可貴,原已擁有的一切有多珍惜!
因而,究其原因是心態徹底顛覆了他們的生活,決定了他們的命運。而在我們每個人的工作生活中,又何曾沒有過這種心態上的不平衡呢?有些人習慣于抱怨生活,抱怨工作,抱怨同事……為何同在一個單位他的工作崗位比我輕松而我卻總有那么多做不完的事?為何別人上班比我輕松工資獎金不少拿卻還總得到領導的賞識?為何別人比我資歷淺比我年齡輕卻比我升職升得快?……等等諸如此類,林林總總不如意的事情總是太多。我想,有了這許許多多心態上的不平衡關鍵還是要看自己如何去承受,如何去對待。
世界萬物沒有絕對的對與錯,更沒有絕對的公平與合理。當你面對你所不愿意面對的人或事,你是該抱怨還是該坦然面對呢,這完全在于你的心態。一個好的心態是,無論對于什么事物,我們都應該承認存在有其合理之處,反省一下自己付出了什么,如果的確不是因為自己的問題,那么該是怎么去解決問題了。是光抱怨,還是付諸于行動,來改變現狀呢?其實我們也發現,但凡習慣于抱怨的人,往往都是行動的.矮子,都很難有所作為。一個積極心態的人是應該勇于面對一切,不斷調整自己,不斷使自己適應這個社會,只有這樣,你才能更好的發揮自己,提升自己。
擁有一顆善良感恩的心,用一種甘于承受、甘于孤獨的心態去面對一些工作和生活中的不如意和瑣碎,擺正心態,善于感悟,才能把握住自己的人生方向;才能明辨是非,讓自己不會變得偏激,不會變得過于計較患得患失;才能及時反省勇于彌補自己的不足,在前進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遠。
勞動保障工作需要我們擁有一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勇于奉獻的心。奉獻,是一種不圖回報、不講好處的無私高尚的道德境界,它所蘊涵的精神價值是至高無上的,它的基石是我們勞動保障人首先要擁有淡泊高遠、為民謀利的良好心態。在我們的黨員隊伍中,不知涌現出了多少個像雷鋒、焦裕祿、孔繁森、牛玉儒、鄭培民、任長霞等閃亮的名字,他們是先進共產黨員的杰出代表,在他們身上閃爍出來的最可貴的就是"無私奉獻" 精神。他們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心中時刻裝著老百姓,兢兢業業工作,勤勤懇懇做事,充分體現出樂于奉獻的優良品質,因而得到社會的認同,得到人們的尊敬和愛戴。
心態決定人生。我想,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里,都有著一根墨線,對人生,都有著自己的選擇。
百家講壇于丹莊子心得(三)
天下人為了名和利,熙熙攘攘,來來往往,其實都是心有拘囿。只要我們自己打破這個邊界,我們才有可能達到一種自由和逍遙。莊子生活貧窮,但他不在乎利;莊子思精才富,但他不在乎名。那么,他面對生死,又是什么態度呢?很多人活著的時候,對名與利兩個字看得最重。到了最后終極大限,名利可能不再重要了,還可以看得透,但是,生死那可就難以看透了。紅塵在世,莊子曾說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活在泥塘里也比死了好啊。那么,莊子能看破生死嗎?
莊子在《至樂》篇有這么一個著名的故事:
莊子自己的結發妻子先他而走了,他的好朋友惠子去吊唁。到了他家一看,莊子正坐在地上“鼓盆而歌”,敲著盆在那兒唱歌呢。惠子質問莊子:你妻子為你生兒育女,現在老而亡故了,你不哭也就算了,卻敲著盆在那兒唱歌,你也太過分啦!
莊子就淡淡地對惠子說:不是這樣的啊!她剛走的時候,我心里怎么能不難受呢?但是我追本溯源,去觀察最初的開始,人不都沒有生命嗎?沒有生命就沒有形體,沒有形體就沒有氣息。生命又是怎么形成的呢?天地之間,若有若無之際,聚起來一股氣息,氣息逐漸變成形體,形體又孕育出了生命,人就是這樣來的,現在生命又走向了死亡。這生老病死不就是跟春夏秋冬四季變化一樣嗎?現在我妻子又循著這條路回去了,此時此刻她在天地之間安安靜靜、踏踏實實地睡了,我卻要在這里哭哭啼啼,不是太不懂生命的真諦了嗎?
看,這是親人的死亡!莊子能夠有這樣一種坦然的欣慰,因為他參透了生命的真諦。
這種坦然的欣慰,在中國民間也能夠看到。比如,民間講究辦喜事有兩種,叫做紅白喜事。嫁娶和生子,是紅喜事,這是生命繁衍的開始,自然是一樁喜;壽終天年,為老人送行,是白喜事,也是一樁喜。
所謂紅白只是生命的兩端,紅是生命來臨之前的迎接,白是生命寂滅之后的相送。生與死之間,不過是一種生命形態的轉化。
如果我們真的具有莊子這樣的心態,也許我們會少了很多的牽絆和苦楚。但是,生老病死,人生極多憂苦坎坷,一旦自己驟然面臨生死,我們能坦然面對嗎?
那么莊子是怎么看待自己的死亡呢?莊子在《列御寇》篇中講了這么一個小故事:
莊子快死了的時候,他的很多學生就商量,老師如果真的死了,我們一定要厚葬他。就是要好好安葬他,禮儀用品一定要豪華。
莊子聽了,跟他的學生們說,我死了以后,要“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赍送”。這廣大天地就是我的棺材,日月星辰就是我陪葬的珠寶,天下萬物就是送我的禮物。
這是多么奢侈的葬禮啊!這是多么宏大的氣魄啊!
實際上,莊子的意思就是,你們不要搞什么厚葬啦。我不要棺材,不要陪葬,不要禮物,你們就直接把我扔在曠野里,交給天地自然就行了。
學生們顯然很為難。他們大概以為老師快死了說胡話吧。想來想去,還是要勸勸老師,就說:老師啊,要這樣,我們怕烏鴉、老鷹把你吃了。還是做個棺材埋在地下吧。
莊子說:把我放曠野里,烏鴉、老鷹要吃我;把我埋在地下,那些螞蟻也要吃我。你搶下烏鴉、老鷹的口糧,喂給地下的螞蟻吃,干嘛這么偏心呢?
這個回答是那么豁達和幽默。形體歸于天地,生死歸于自然。這就是莊子對自己的形體和生死的看法。
我們社會上現在有很多抗癌俱樂部,有很多的抗癌明星。過去一聽說人得了癌癥,那幾乎就是判死刑的同義詞。可是現在很多癌癥患者還能活很多年,為什么?就是因為他的內心樂觀豁達,不懼怕死亡,所以才可能戰勝死亡。
其實莊子從來就是一個不懼怕死亡的人。他不懼怕的方式就是“樂生”這兩個字,也就是說,活得好比怕死要強得多。
這個觀點跟儒家的思想不謀而合。孔夫子回答他學生關于死亡的問題時,回答了六個字:“未知生,焉知死?”人活還沒有活明白呢,干嘛去想死亡的事呢?在這一點上可以說儒道相通。
孔子給我們揭示的都是一種溫暖的情懷和一種樸素的價值,就是“活在當下”。人活在當下,在當下看破了名,穿透了利,不懼生死,那么,我們的心靈將擁有一個多大的空間、一份多大的境界啊!
可以說,莊子在他的這本書里,留下了很多隱約的生活的影子。這里面有很多判斷跟儒家彼此呼應。只不過儒家所看重的永遠是大地上圣賢的道德,永遠是人在此生中建功立業的信念;而道家看重的永遠是更高曠的.蒼天之上的精神自由,永遠是人在最終成全以后的超越。
中國的儒家思想在社會這個尺度上,要求人擔當;但道家思想在生命層面上,要求人超越。擔當是我們的一份社會職責,超越是我們的一個生命境界。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看過《莊子》中的很多故事,會通達他的一套生命哲學,這不是簡單地積極或消極,而是在我們生命的不同體系上給我們建立起來的一套參照系統。
以莊子的話說,人生至高的境界就是完成天地之間一番逍遙游,也就是看破內心重重的樊籬障礙,得到宇宙靜觀天地遼闊之中人生的定位。
在這樣一個浩瀚的坐標系上,讓人真正成為人,讓我們的內心無所拘囿,讓我們風發揚勵,成為理想中的自己。讓現實中種種的窘困只在當下,可以看破,而在永恒生命的引領上,有這樣一番逍遙游的境界,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永遠去追尋。莊子用許多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境界的大小決定了對事物的判斷,也可以完全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站在大境界上,就會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無為。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區別境界的大小?又如何才能達到那個大境界?在《莊子》的《逍遙游》篇中,有一個核心的命題,就是:什么是大?什么是小?
《逍遙游》無限地拓展了我們的想像空間,告訴我們,世間的大,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世間的小,也同樣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因為真正的大與小不僅僅在眼界之中,還在人的心智之中;它絕不單純是一種文學描寫中的境界,更多的時候,它表現為生活里面很多實用的規則。也就是說,人的這一生,小大之境應用不同,會帶給你不同的效果、不同的人生。
【百家講壇于丹莊子心得】相關文章:
于丹:《莊子》心得04-25
于丹《莊子》心得05-01
于丹《莊子》心得04-25
讀于丹《莊子心得》心得作文04-28
于丹:莊子心得(2)境界有大小04-28
讀于丹《莊子》心得體會04-25
學習于丹《莊子》心得心得體會04-25
學習于丹《莊子》心得之六--談笑論生死04-25
《于丹莊子心得》讀書心得04-25
讀于丹《莊子》有感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