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課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學方式,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科學課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學課教學反思1
良好的教學秩序需要教師的用心經營。就目前科學課的課堂教學現實而言,教師要堅持“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和“探究是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這兩條教學基本原則,在具體的教學細節上加強對學生常規學習行為習慣和科學學習方式的指導,努力做到讓學生“活”而不“亂”,讓課堂“動”而不“鬧”。
一、有人考察過國外的小學科學教學,他們發現兒童上科學課時總是很安靜,說話聲很小,這既是個人素養的良好表現,也反映了教學狀態之有序。難道我們的兒童天生是個吵鬧者?其實不然,他們小時候也會一個人安安靜靜地擺弄玩具,也會用半天時間癡迷地看小螞蟻爬動……浸泡在科學的世界中樂此不彼。回歸安靜,表面上看只是強調了教學秩序在“聲音”這一維度上的表現,有的人甚至會批評安靜的課堂背后隱喻著“思維的停滯和情感的冷漠”,但我們同樣難以想象,在高分貝的環境中學生保持思維的連貫性和情感意志的理性。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安靜沉穩的心態有利于孩子提升思維的廣闊性和深刻性。他們天生是個探究者,是個傾聽者。說得嚴重些,正是我們的教學把他們變成了一個個會吵會鬧的無蠻嬰孩。值得注意的是,回歸安靜的課堂與重返死氣沉沉的.課堂是完全是兩回事。
二、“有序”與“和諧”無疑是相近的兩個詞。課堂做到了和諧自然也就有序,之所以無序,正是因為課堂中出現了許多不和諧的音符。不懂謙讓,不肯傾聽,不愿順從……,這些現象多了,教學秩序便無法保證,更別談教學的靈動性和流暢性了。孩子的個性的確需要尊重,只是不要讓它演變成培植自我主義的溫床。學生的自我中心傾向如果不能夠得到有效地約束,合作、溝通、交流、評價都陷于形式,甚至連形式也很難堪實現。表現欲強固然是小學生的心理特征,但如果不加以調訓則更不利于他們日后的學習和心理成長。“調則和諧,放則滋生”,教學中合理的感化和引導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其長遠價值不言而喻。
三、有思維的課堂總是讓人感覺上去很有品質和力量。相反,缺少了思維彌漫的課堂,不管教學設計有多么精巧,感覺上去總覺得缺少了一股“精氣神”。當學生忙于思維的時候,還有誰會去擔心教學秩序的問題呢?特級教師與普通教師所執教的科學課,其最大的特質就在于能夠牢牢地抓住學生的心靈,不斷地推動他們去思考和聯想。也許他們的教學手段是如此的傳統無奇,又或許他們為學生準備的器材很平常,但他們卻總能在教學的不經意間暗置玄機,在一波又一波地探究與設問中把學生引向最終的目的地。有一點是應當明確的:科學課上的探究活動并不是越多越好,也并不是越熱鬧越好,在活動中最好能有思維上的訓練參插其中,這樣的科學課才顯得有份量。
四、不管是以前的自然課,還是現在的科學課,只要教師說一聲開始實驗,用不了一秒種,我們的學生便會一站而起,簇擁一團,這似乎成了這門學科無法擺脫的鮮明印記。很多教師對于出現這種情形都無計可施,自然也只能由學生去“自主探究”了。甚至有人說:“只要學生有興趣,上桌子也不要緊。”此話過矣!現在的問題不是扶植學生的興趣,而恰恰是如何更好地利用學生對探究活動的高度熱情。勿須諱言,學生過度強烈的參與意識所帶來的已不再是探究價值的提升,相反已經拖滯了科學學習的效率。蒙臺梭利曾說:“孩子的自由,就其限度而言,應在維護集體利益范圍之內;就其行為方式而言,應具有我們一般所認為的良好教養。因此,只要孩子冒犯或干擾他人,有不禮貌或粗野行為,就應加以制止。”
科學課教學反思2
最近在一段時間科學課進行完了,進入了復習階段。今年我對于科學的復習,我主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復習,老師作為復習方法指導者。在學生進行復習的時候,我將復習方法教授給學生,然后學生就按照復習方法進行復習。當然學生還是可以用自己的方法適合自己的方法,進行復習。
首先我將每個單元的復習提綱和每個單元的`檢測題,總結和印出來分發給學生進行復習。這樣學生根據復習提綱和檢測題,結合著課本,然后利用回放電影的方式進行復習。
現在復習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我發現復習存在以下的幾個問題。
1.復習結合課本的問題。學生在復習的過程中沒有結合課本按照提綱進行復習。
2.還是有學生利用死記硬背的方式進行復習。
3.少數的學生不認真。
我想針對這種情況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1.強調課本的重要性,一定結合課本進行復習。
2.繼續對于個別同學進行復習方法進行指導。
3.對于個別的不認真的學生,進行教育。
科學課教學反思3
我作為一個科學課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應當怎樣做才能有所創新呢?通過學習新課程標準和幾年的教學經驗,我體會到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注重教學創新,教師的教學創新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培養自己主動探究,獲取新知識,得出新成果的一種教育手段,教育創新要有具體的實施目標,實施措施,不能搞教條主義,要從培養學生能力入手,改革課堂教學。教學中,教學中要有新觀念,新方法,教法和學法要有自己的創新理念,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能力,不滿足于書本或生活中所給予的知識和經驗,使學生自己主動去探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
2、科學課教學創新不能離開基礎知識的.傳授。學生只有在充分掌握了基礎知識的條件下,才能認識自然現象和規律,當代科學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開發潛藏在每一個學生身上的創新能力。但由于學生的思維水平、認知經驗、知識構架的不同,還需要我們針對不同層次的教育對象,確定不同的創新目標。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創新中注意層次,普遍開發。讓學生積累生活經驗,自主探究,獲取知識和能力。
3、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我對所教班的學生的思維水平、認知經驗、知識構架做了充分了解,注重基礎知識的傳授,基本技能的培養,有機利用一些課件,進行資源整合,教會學生學習方法。要讓學生在教學的情境中,樹立創新精神,主動發現問題。還要使他們在自己原有知識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從而獲得更多更新的知識。
4、科學教師在教學創新中,應當針對學生智力發展水平及認知方式不同的特點,做到有的放矢,培養學生的認知,從而形成知識的遷移,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然后再結合豐富的教學經驗,將教學資源進行適當的整合,使學生產生新的體會,得到新的知識。
總之,科學課教學創新是一門藝術,它要求科學課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如果教師具備了一定的創新能力,那么他的教學就富有了創新的活力,就能給學生以正確的引導,激發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自主參與學習過程,做到探究性學習。
科學課教學反思4
隨堂練習是科學課堂教學的一個新環節,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因為通過課堂練習可以鞏固知識、強化技能、反饋學習效果、提升學生思維、促進學生發展的重要作用。然而,在教學實踐中,可能教師急于知道反饋的結果,課堂練習中,存在目的不明確、要求一刀切的、忽視思維訓練等現象,機械重復的訓練導致學生對科學課堂學習產生怠倦、厭煩情緒。你像四五年級動手實踐需要操作的實驗特別多,這就需要加強在應用能力方面的考查,而六年級基本上以資料交流為主的課型特別多,重點就放在知識點的掌握上,不同年級、不同階段的學生對課堂練習的設計也要不同,在這幾年的質量調研中,自己也慢慢的找到了質量評價的標準和依據,下面就自己的一下方法進行反思:
在設計課堂練習時,教師要考慮到學生經歷了新知識的探索、體驗等的活動后,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肯定沒有在探索階段濃厚,因此在后半段的課堂教學中,為了鞏固學生對所學知識和技能的形成等方面的鞏固,在練習設計上要下一定的功夫。練習設計除了要注重練習的“量”和“質”之外,還要注意練習的呈現方式,最好能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展現設計的練習,并加以語言的比重,可以運用學生感興趣的圖片、游戲、表格、文字等形式,直觀形象的呈現,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只有教學素材越接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知識經驗出發,設計出來的練習才會引起學生的探索興趣,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效果,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培養出學生的數學能力。
一、練習設計要體現人文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學的主導,這兩者與課堂間的關系,決定了我們教程中,要以尊重學生為原則,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主要是表現為認知方式與思維策略的不同,以及認知水平和學習能力的差異,因此練習設計要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接受能力,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不能因為教師要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毫無目的的進行大量的操練,把學生當作一個無底的罐子,拼命的往里面塞東西。學生并不是一個罐子,他們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不顧及學生課堂的主體性,練習設計的.量過多,或者是難度過大,就會造成學生厭學情緒的產生,因此練習設計要體現人文性,做到精煉、實練,爭取在40分鐘的課堂教學中提煉出最高的效率。
二、練習設計要和教材相結合。
依據質量評價標準和現有教材,我想對練習題的設計的“質”要求非常高,它具有針對性和綜合性的特點,能夠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并從學生的認知角度去幫助學生掌握和鞏固新學知識。讓學生通過練習形成必要的科學技能,鍛煉思維,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但是有時候我們在設計練習題時有不完整的一面,有部分練習設計面向的層面不夠廣,層次性不是很高,練習的“量”相對的出現不足,對中下層學生形成科學技能和鞏固解題的技巧產生影響。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時,不能生搬硬套,盲目使用,要擇其優而用之,知其不足而補之,兩者相結合,設計出既符合教學目標,又符合學生特點的練習題型。
我這兩點方法在我的平時課堂練習中融會貫通,應用在平時的教學中,也確實讓我的學生感受到隨堂檢測是對自己知識的鞏固和思維的拓展,在一學期的學習當中,學習有一個了一個好的習慣,就是動手做,用腦子想了,而且留下了印象。讓學生在三年的科學學習當中,有知識的積累,更是明白了道理,做任何事情就要留下痕跡,做科學也是一樣,不光是擺弄教具,做實驗,同樣我們要從中有所思考,有所明白。
科學課教學反思5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認為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活動的關鍵因素在于教師。因為教師是學生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者、引領者和組織者,教師的科學素養、營造的探究環境直接影響著學生探究活動的效果。
1、教師是引導科學探究的設計者。
本課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各種探究方法認識水。因此,本課教學重點放在對水的觀察上,運用直觀的圖片、各種實驗器材等,讓學生學會動手、動腦,并用多種方法去了解自己身邊的物質和相關事物,使學生知道觀察要有一定的順序。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多給學生動手的時間,讓他們將水倒來倒去,觀察水流,從而發現水沒有顏色、沒有氣味、沒有味道、沒有固定的形狀、透明和容易流動的特點。
2、教師是科學探究的引導者。
三年級的小學生在敘述時還是不能完整地說出來,但是他們通過動手實驗、觀察討論,通過老師的引導和歸納,他們多多少少的都能對水的性質說一些。這里也要指出,小學生的思維是無序的,對同一種事物,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看法,這是兒童特定的年齡特征所決定的。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處處引導學生,圍繞教學目標去完成探究任務。另外,為了避免學生著重對水這一具體事物的觀察而忽略科學的觀察方法,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使他們學會用科學的觀察方法去觀察認識水。
3、教師是科學探究的`組織者。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來看,學生前后的變化是不言而喻的,這也充分說明低年級的學生剛開始學科學進行實驗探究時,訓練他們先動腦,再動手,帶著問題有準備地、有目的地去親歷,是培養學生正確地進行實驗探究的一種有效方法。當然,只有在教師的指導下逐步學會正確地科學探究,孩子們的科學素養才得以很好的培養,創新思維能力才會提高。
科學課教學反思6
《生活中的靜電現象》是本學期科學四年級第一單元《電》的第一課,也是這個單元的起始課,主要是讓學生對電的本質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感受到電并不神秘,它就存在于我們身邊,為學生后面學習電的其他知識打下基礎。
靜電現象對于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并不陌生,平時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也經常會發生這種現象發生,學生們都經歷過,但是對靜電現象從未做過深入的探究。因此。在本課的教學設計活動一開始,我就引用了幾個中常見的靜電現象,引導學生對靜電的關注,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然后通過物體間的摩擦起電等一系列的.探究或的,使學生認識到有些物體在受到外力的作用時會產生靜電,進一步認識靜電產生的原因和電流的形成。
我在教學中采取用梳子梳干燥的頭發,頭發飄起來了的演示實驗。學生在教師的演示實驗下,小心翼翼地進行實驗以及小組實驗(拿出一根經過摩擦過的塑料棒,靠近碎紙屑。摩擦過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紙屑)。學生小組經過研討知道:兩個摩擦后的物體,有時相互吸引,有時互相排斥,跟我們前面所學的磁鐵的現象類似,相同電荷會互相排斥,不同電荷互相吸引。懂得塑料棒經過摩擦,產生了靜電,就把紙屑吸起來了的道理。但是,我對學生實驗能力過高地估計,沒有了解他們的實際能力,影響了教學的進度。因此,備課時要多考慮學生實際情況。
科學課教學反思7
《螞蟻》是科教版《科學》動物單元中的一個教學內容。喜受小動物之情可以說是小朋友們與生俱來的,當他們發現許多可愛的小動物,往往會情不自禁地、興致勃勃地觀察起來。但對于習以為常的小螞蟻來說,同學也許觀察的興趣不濃;對三年級的同學來說,要清楚的觀察螞蟻的外表特征也有一定的難度。螞蟻的身體小,到處亂爬是同學難以觀察的主要原因。教學內容就是隨著同學觀察螞蟻需要解決的一個個問題的提出而展開,同學帶著“螞蟻的身體到底是怎樣的”這一觀察任務,在不改進觀察方法,解決觀察過程中發生的問題,從而達到觀察的目的。
一、氛圍輕松,豐富資料——張揚同學個性。
在整個探究學習中,小組合作學習作為基本的.組織形式貫穿始終。同學的自主學習一直與合作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探究觀察小螞蟻的方法中,同學圍繞解決初次觀察中生成的問題,讓同學以小組為單位充沛地、自主地展開討論和交流。從現場來看,同學在自由、輕松的學習氛圍中,在老師的激勵評價之中,討論非常熱烈,許多同學都自信地舉起了小手。從他們的匯報來看,他們的確設計出了許許多多觀察螞蟻的方法。據統計,最多的一個小組想出八種觀察方法,有的方法真有一定的發明性,這是我原先所沒有想到的。這樣的學習方法,不只使同學經歷了科學探究的過程,而且也使同學得到了良好的情緒和情感體驗。在同學不時改進觀察方法的進程中,為同學提供開放的空間,自主的余地,個性化的選擇,實現了學習的多樣化。在觀察結果的表達上教師同樣鼓勵同學多樣化的表達自身的觀察結果。
二、問題激勵,教師指導——實現同學自主探究。
同學在畫螞蟻后,我提出:我們捕獲來的小螞蟻是不是與他們畫得小螞蟻一樣有那么多的節?那么多的腳?引起了同學的深入考慮:小螞蟻到底是怎樣的?這促使每個同學從內心動身迫不和待想去觀察小螞蟻,我布置了同學第一次對螞蟻的觀察。結果同學們不但沒能觀察清楚螞蟻,而且把螞蟻給放跑了。觀察中生成了新的問題,在任務的驅動下,促使同學找出問題的原因,設想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后各組在教師提供自助餐式觀察資料中選擇器材,進行第二次觀察嘗試,同學在不時改進觀察方法中也完成了對小螞蟻身體特點的觀察。同學在問題的激勵下,發生強烈的探究欲,從而提高了學習效果。
學國畫對同學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主要是國畫的性能特點較難掌握,所以我在課 安排作業讓同學自我體驗,課中講體驗的結果,使同學初步了解了國畫的基本性能,我再在課中采用邊提問、邊解答、邊示范的手段,讓同學找到疑惑的答案,由此達到了學習的目的。
科學課教學反思8
《蚯蚓》這一課的教學主要有四個活動。第一個活動是了解蚯蚓的生活環境;第二個活動是觀察蚯蚓的形態特征;第三個活動是觀察蚯蚓對水的反應;第四個活動是利用維恩圖的形式來比較蚯蚓和蝸牛的相同和不同。
因為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們對蚯蚓已經有一定的了解,并且上節課已經經歷了觀察蝸牛的過程,所以在這節課觀察蚯蚓的過程中,學生對于蚯蚓的'環帶及口等結構,觀察蚯蚓的這個過程比較很順利,并且孩子們對觀察蚯蚓的興趣也很濃厚。
但是,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還是存在著一定的不如人意的地方。 比如孩子們剛剛接觸科學,接觸實驗,他們的的觀察能力還有待提高。由于三年級上冊著重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所以這節課對于這種能力的培養體現得更加明顯,在今后的教學中還應注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另外,學生在課堂語言比較隨意,而科學課上注重語言的科學性和嚴謹性。這個問題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確實是有一點難度,但我想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應當加強對學生使用規范科學的課堂語言的引導。
科學課教學反思9
《預測》一課,是一節蘇教版小學四年級科學的內容。現特對本節課進行如下教學反思:
從對課堂的駕馭來講,有所進步。讓學生預測用嘴吹兩張同樣大小、相距5厘米的紙,在沒有這方面知識的情況下,孩子在預料之中得出了錯誤的預測。這樣讓孩子感覺到他們的預測都是錯的,似乎沒有了給孩子成功的體驗。但從教師處理與預設教育設計環節出現偏離后駕馭課堂的能力來看,整堂課還是值得去細細揣摩的。
從教育內容的安排來看,每一個教學內容層層推進,緊湊卻不缺乏彈性。教課書上的內容在排版上有些呆板,讓學生預測鹽融化在水里后水位的變化,老師跳出了這個圈子。
先在屏幕上顯示大小兩個鐵釘,讓小朋友預測他們會吸嗎?有的學生說會吸,有的學生說不會吸,當學生說不出真正依據的時候,教師把話題一轉,順勢道出另一個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點,在沒有依據的情況下,我們只能說,這是猜測。然后出其不意地將自己做的兩個電磁鐵拿到了顯示屏下,說,老師有辦法讓它們吸,你們信嗎?因為這個知識已超出了學生認知的范圍。讓學生來做預測得話,有難度。接下去該怎么上呀?
這是我故意設下的一個局!目的是要讓學生明白知識的獲得可以通過好多途徑,比如查閱有用的`資料,在老師鼓勵下,事先準備的資料很快起到了作用,學生有了依據找到了預測的答案。緊接著讓學生去做實驗證實剛才的預測。給學生創設了體驗成功的快樂。接著進一步指出掌握知識的重要性,可以提高預測的正確性。
看似隨意的課前交流卻起到了好的作用。導入如下:你認為我們今天要做什么?學生回答說,上科學課。老師問,你是怎么知道的?學生說,因為我們帶了科學書。老師接著表揚學生說,他的回答很有質量,對于一件未來還沒有發生的事情不但作了判斷,而且講出了依據;接著他讓學生預測下一屆我們奧運健兒獲金牌數量,同時給出了27、28、29屆我國奧運健兒已獲金牌數量。然后老師分析在這兩段對話中,要注意兩個關鍵詞是“未來的”和“依據”,讓學生初步了解了有關預測的科學概念,一下子切入了課題。交代得既明了又不拖泥帶水,是漸入佳境的導入。
今后的需要改進的地方:
1、在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方面還要多多加強,在鼓勵孩子的語言方面自己還要多多學習。
2、在處理問題還缺乏靈活性,教育機智還不夠。
3、在解釋雞蛋破碎的原因和推測雞蛋的命運這一環節,個別地方還要細節化,如問題怎樣問,結論怎樣給,還要再考慮考慮。急于告訴學生結論這點沒有進步,應該調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來總結。
4、課前沒有充分了解到學生的真實情況,以為學生都是一樣的,會做實驗,會積極的動手,會熱烈的討論。而實際上,即使有的組從表面上看是在一起交流了,但實際上也只是“表現欲”強的學生、成績好的學生在參與,而稍微差點的學生,就似乎是旁觀者,看同學表演、看老師表演,根本沒有要參與進來的意思。今后要加強老師的引導。
科學課教學反思10
一、在理念上的轉變。
新的課程標準提出了以下六個理念:科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科學課程的內容要滿足社會和學生雙方面得需求;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科學課程標準的評價應能促進科學素養的形成與發展。這些理念,強調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培養學生科學素養。
二、在內容方面,我發現:
1、科學課的主要內容,不僅綜合了自然課的主要內容,還增加了科技與人類社會的關系、對人體自身的認識、環境保護教學內容。這樣做更利于全面培養學生的科學技術素養。
2、科學課程具有更強的`實用性、趣味性和靈活性。課程中的內容更注重選擇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符合兒童興趣和需要的學習內容。尤其是培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中獲取知識。這樣,更有利于發展學生探究能力的教學形式,從而使學生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全面的發展。
三、在教學各方面的轉變。
1、在上課時,教學方法根據課堂上出現的情況,靈活多變的運用;教學環節隨時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
2、由于文本提供的學習內容的開放性很強,在備課時,我充分想到可能發生的情況,合理安排教學環節和教學時間。所以,在備課時,我不僅考慮到文本的內容,還考慮到文本延伸到的內容,查閱相關書籍,上網查閱資料,以防上課時出現過多的學生質疑,而自己卻不知怎樣回答的情況。
3、打破傳統的教學形式,創設開放性課堂。有的學習內容,實踐性非常強,需要的時間也比較長,因此,教學過程不能僅僅在課堂上,需要提前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搜集材料、合作探究、從中獲取知識。而在課堂上,只是匯報交流結果。如鐵的生銹。
4、不斷總結經驗,進行教學反思,始終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主人,有利于學生的發散思維,有利于學生進步成長,促使學生學好科學課的積極性。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我也遇到了許多困惑,需要在今后的教學中逐步想方設法解決。如:如何大面積地提高學生學習、探究的積極性,更好地搞好小組合作的效果等等。在科學教學的道路上,我將繼續努力,爭取更大更多的收獲。
科學課教學反思11
學生認為科學抽象,難學,但又一時找不到好的學習方法,有的同學認為,只要上課認真聽講、課下仔細看書,平時多做些題就能把科學學好,他們也試著這樣去做了,可是效果并不理想,那是為什么呢?我想大家都忽視了“思”與“問”在科學學習中的重要作用。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話充分指出了學與思的密切辨證關系。告誡大家在學習中要重視積極思考,才會有收獲。科學課程并不象有的課程那樣,記住幾個概念,幾條結論就能解決很多問題,僅僅靠死記硬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科學不是看懂的,也不是聽懂的,是想懂的科學內容來源于自然現象及生活實踐,是研究自然規律的,光靠死記硬背沒有多大用處的,必須深入理解,弄清、概念規律的來龍去脈,這需要有較好的理解能力、觀察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利用數學知識處理科學問題的能力等。
思與問有成效,取決于師生的共同努力。我不斷尋找答案:
(1)要認識學生個體。學生是小大人,他們具有獨特的個性,獨特的內心世界和感受,教師不能以成人的'思維方式去要求和約束學生。
(2)要有高尚的師德。教師要熱愛學生,用心去認識、理解、關懷學生,做到一言一行總關情。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真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動,唯獨從心里出發,才能達到心的深處。”
(3)要有先進的教育理念,淵博的知識,多方面的才能。
(4)要賞識學生,用積極樂觀的態度看待學生的天性。
(5)要有幽默的性格,用風趣的課堂語言詮釋著學科知識。
思與問有成效,也要學生“動”起來。所謂“動”,指的是學生能積極開動腦筋舉手發言,不像過去那樣只會聽課,不會發表自己的意見。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既能“動”,而且能“動”好呢?通過聽別人的課,通過自己的實踐,也通過對一些教學理論的學習,我有以下幾點體會:老師要轉變觀念,解放思想,明確師生互動好處,明確課改的目的意義。課堂氣氛一定要融洽,師生感情一定要和諧。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生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大腦中"聽教師講、被動學"的思維習慣還蒂固根深。注重學用結合。
科學課教學反思12
12月3日在我校舉行的有效課堂教學現場上我上了一節科學課——浮力。本課的教學難點是使學生明確在水中下沉的物體也會受到水的浮力。這一點,對于四年級學生來說,憑他們的直接感官傳遞的信息,下沉的物體也受到水的浮力是非常難以理解的,怎樣突破這難點,是本課重點解決的問題。以往教學時,總是怕學生亂動了半天毫無收獲,所以在實驗時,反復強調,分別把所用材料示范后才讓學生自己去做。這樣,雖然教學過程循循有序,然而教學效果并不佳,學生的興趣沒有被調動,思維被束縛,課堂氣氛沉悶,原因是管得太死,限制了學生的自主活動,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吸取以前的教訓,我改變了教學思路,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入手,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設置懸念,激發興趣。
首先,用一個動畫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幾個小朋友玩耍皮球,不小心把皮球掉進了樹洞里,聰明的文顏博把樹洞灌滿水,皮球就漂浮上來,這是為什么?從而導出主題——浮力。
二、玩中探究,獲得新知。
玩是孩子的天性。看著實驗桌上的水槽浮著這么多東西,學生早己按捺不住了,于是,我抓住他們的心理,對他們說:“浮著什么?想不想玩?我們一起來試一種新的玩法。先用手按住塑料泡沫。慢慢向下壓,壓到水底慢慢松手,反復幾次,體會手的感覺。在玩的過程中,發現了什么?”話音剛落,孩子們就玩了起來,盡情地用這四種浮著的物體實驗。實驗后,孩子很自然地回答出來:把這些東西按到水底再輕輕松手時,感覺到水里有什么東西向上頂手……并通過測石頭在空氣中的重量和放在水中的重量比較,發現在水中的石頭較輕,從而得出沉下去的物體在水中同樣受到水的浮力。事實讓孩子們信服,“水的浮力”確實存在,而且其方向是向上的。在盡情地“玩”的過程中有所體驗,有所發現,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究能力也隨之得到培養。為了鞏固浮力的知識,讓學生各抒己見,聯系生產、生活實際說說浮力的廣泛應用。
科學課教學反思13
伴著教改的春風,科學課也悄悄地走進了學生的身邊,如何上好這門新課,成了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問題,我覺得科學課不僅僅是讓孩子學到什么,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想知道什么、解決問題不難、難的是發現問題。兒童的好奇心是最強的,保護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如何利用科學課更好的提高同學們對科學知識的興趣,增加他們的求知欲,是每一位科學課教師的首要任務。現舉我在教學中的一個片段,以求教與學的同行。
我在教學《哪杯水更熱》時,采取了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主動積極的思考問題、發現問題。
師:平時,我們在外面玩累了,感到非常口渴,想喝水,可是水又非常熱,這時我們會怎樣做呢?
生:用嘴吹一吹。
生:用兩只碗揚一揚。
生:放在風扇下面扇。
生:放在涼水中冰一下。
生:放在冰箱里。
生:把水倒在大碗里。
生:蕩一蕩。
師:對,這些都是有效使熱水盡快涼下來的好辦法,大家真聰明,能把生活中的事物觀察那么仔細,那你們從中發現什么問題?
生:為什么用這些方法就能使水涼得快?
生:我想知道哪種方法使水涼的更快些?
生:我想知道讓水盡快涼下來與什么有關系?
生:我想知道在實驗中怎樣判斷哪杯水涼的最快?
師:剛才大家提了許多問題,我想你們主要是想知道該怎樣才能使水涼的`更快些,好盡快應用到生活中去,那么這節課我們就去研究這個問題吧。
(反思:學生對問題的探究動機往往是對新事物、新問題的興趣或好奇心,如果學生對問題沒有多大的興趣,則會大大降低學生的求知欲,那么我們的一切探究活動就會落空,而學生對自己發現的問題一定很感興趣,這樣學生主動尋求答案的積極性就很高漲。教師在課堂上做組織者、引導著,授人以漁,勝于授人以魚啊!
科學課教學反思14
磁鐵在幼兒的生活中并不陌生,在上課時,我們經常會使用,孩子每天都接觸,因此我把目標設定為:第一點是在探索中發現磁鐵的特性,充分感知磁鐵的特性,對之產生興趣。第二點是能動手動腦,想辦法解決問題,體驗成功的快樂。活動中我設計了三個環節,導入時創設問題情景:老師不小心把許多回形針散落在地。這樣能引起幼兒的思考,幼兒憑借自己已有的經驗來回答,有的認為:可以用手將回形針一一撿起;有的認為:可以用干凈的掃帚把回形針掃成一堆,再用手撿起來……,幼兒的想法比較接近.對于幼兒的回答我做出了積極的回應,在對他們的回答表示肯定的前提下,引發幼兒思考:能不能借助其它的物體?在我的引導下,話音剛落,一名幼兒快速的'回答:可以用磁鐵.
于是,我讓他嘗試用磁鐵來將散落在地的回形針撿起來.第二環節是感知、探索磁鐵能吸住哪些東西。此環節中,我為幼兒提供了不同的材質的物品,讓幼兒自己的探索,從而更好地認識磁鐵的特性.幼兒通過操作,知道了磁鐵能吸住鐵制品,對于木制品,塑料制品不起作用.第三環節為幼兒提供了幾個小游戲,游戲是幼兒感興趣的活動,通過游戲能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可以讓幼兒在輕松的氛圍中進一步感知磁鐵的特點。
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我發現幼兒對生活中磁鐵的運用沒有生活經驗,只能借助圖片或是實物來豐富幼兒的經驗,如冰箱門的封條、門吸、磁性黑板、電話等等。我們在開展活動時,不僅僅是科學活動。一定要對班上的幼兒現有基礎有一個充分的了解,從而讓幼兒真正在每個活動中學有所得,學有所長。
科學課教學反思15
通過本節的教學,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目前我國能源所面臨的危機,人類為什么研制開發新能源,新能源與傳統能源相比較,有什么特點。這些新能源對于人類發展有著怎樣的作用。
課前教師搜集了大量的常規能源在生活中使用的情況,通過分析信息、解讀數據的方法讓學生進行研究性的小組學習,學習交流中學生不僅會看圖、會分析數據,而且能從中找出開發新能源的原因,得出結論,并且用自己的話總結和概括出來。教師運用適當的'點撥和指導,引導學生進行研究性的學習,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釋現象的能力。板書的設計有層次感,層層深入的讓學生感知開發新能源的必要性,條理清楚、層次清晰。最后,適當的出示未來人類還會開發哪些新能源。通過這些知識的學習,可以開拓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見識,隨著能源危機日益臨近,新能源已經成為今后世界上的主要能源之一。
課上,存在許多不盡人意之處:例如,資料一的信息圖沒有充分挖掘好,其所隱含的內容沒有完全的利用,學生自己的分析僅停留在表面上,教師此時應該適當的引導和及時的追問,使學生能深層次的發現統計表上的問題,做到精心的探究,高效的課堂。再如:教學中,教師放過了一些可探究之處,對于生成的一些問題把握不到位,使得課堂的某些環節浮在面上,稍嫌不成熟。
【科學課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科學課程學習教學反思08-02
浮力科學課教學反思09-30
浮力科學課教學反思09-21
科學課教學反思范文10-07
科學課教學反思-教學重點的把握08-04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04-12
小學科學課教學反思10-23
科學課教學反思(精選13篇)03-01
科學課教學反思4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