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9加幾數學教學反思

時間:2023-04-20 16:09:03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9加幾數學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9加幾數學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9加幾數學教學反思

9加幾數學教學反思1

  本節課的設計以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力求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在教師恰到好處地啟發引導下,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形成、發展的全過程。

  1、 聯系實際,從生活中切入。

  從學生熟悉的校園運動會生活背景導入,容易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然后根據運動場上的比賽項目,提出數學問題,并加以解決,激發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啟發了思維,也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

  本節課的整個教學過程,基本上是以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來進行的,這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作為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我不僅讓孩子們在這個自主學習的`活動中不斷充分、主動、積極地表現自我,同時也注意用積極的語言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讓他們獲得一種積極的情感體驗,以幫助孩子們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3、 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

  《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課教學中,注意把思考貫穿教學的全過程,將操作與思考有機的結合,讓學生在操作、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獲取新知。由于留給學生充分發表想法的時間與空間,學生的思維是生動活潑的,提出了多種9加幾的計算方法,這些算法都是學生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動腦思考獲得,還具有創造性。最大限度地拓寬他們的思維,使課堂充滿了活力。

  4、計算課到底該怎么上。

  在課改的今天,關于計算教學如何上,仍有很多困惑。在課改初期,教師們認識到原有教學模式的局限,大張旗鼓的開展自主學習,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在計算中過分提倡并強調計算方法的多樣化,整節課都是“你喜歡哪種方法就用哪種方法”,導致學生計算能力不如以前嫻熟,那么,在提倡算法多樣化的今天,計算課如何扎實有效而又不失靈活的進行?怎樣處理算法多樣化與基本算理算法之間的關系?算法多樣化怎樣優化?何時優化?目前使一線教師們深感困惑。

  我執教的《9加幾》一課,也算拋磚引玉,供大家研討。

9加幾數學教學反思2

  《9加幾》是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20以內進位加法的第一課。它是在學生學習了1120各數的認識及10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掌握好本節知識,可以為以后進一步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礎。

  成功之處:

  1、復習舊知,為學習新知識打好鋪墊

  在剛開始上課時,我設計了一些口算題目。如:9+1+8 9+1+4 9+1+3 這些連加式題,讓學生觀察這些題目有什么共同點?好算嗎?這為本節課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

  2、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讓學習成為孩子的快樂。如:教學例題9+4時,我不忙著具體分析,而是先喚醒學生已有經驗,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學生思維得到解放,眾說紛紜: 有的是一個一個數的,有的是接著數的,還有一部分學生是用湊十法算的。我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體現了課程標準所提倡的算法多樣化的理念。這樣,把解決問題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就給學生留下了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解決問題策略的機會,每個人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學生在不斷地進行獨立思考,創新意識會得到很好的培養,學生們敢于發表觀點不一的'看法。

  3、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索的過程

  課程標準提倡算法多樣化,但有些學生的方法往往不是最簡便的,有時導致速度很慢,所以我適時地強調湊十法的好處,如:挑選兩名學生進行口算比賽,其中一名用數的方法,另一名學生用湊十法,引導學生對自己和他人的算法進行評價,進而慢慢認識到湊十法是一種比較簡便的算法,以達到優化算法的目的。同時,我盡量給予學生更多的操作實踐機會,提供豐富的材料,使學生動手操作學具,進一步形成湊十法的表象,及時內化計算方法,做到讓學生多動手、多思考、多實踐,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最大可能地拓寬他們的思維,也為后面學習加減法簡便計算中湊百、湊千奠定基礎。這樣既呵護了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計算方式的權利,又給學生提供了對各種方法做出比較、反思和改進的機會,促進學生更高智慧的生成。

  不足之處:

  在教學的過程中,總結的不到位,沒有很好的引導學生觀察主題圖,一味的求快,直奔主題,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請孩子們看著圖,先提數學問題,然后列式、解答,這樣就能給孩子留下一個思考計算過程的空間。覺得自己有時候,考慮問題還是不夠全面,不夠細,教學時免不了因為一開始的粗枝大葉而走回頭路。

9加幾數學教學反思3

  “怎樣培養數感“是我在教學中感到最棘手的教學問題。我非常希望得到有關專家指導。幸運的是前兩天有幸聽了著名專家王永老師的講座中的《培養數感的措施》,引發我深深的'思考。結合自己平時的教學經驗,下面我淺議自己在9加幾的教學中對培養學生數感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作為拋磚引玉,希望得到同行們的指點。

  一年級的學生,(特別是縣級、鄉級、完小級的學生),他們的數感還很弱,大部分學生的數感處于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狀態。要培養他們的數感,我認為首先從口算教學入手。如:在教學9+6時,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動手操作,(比一比,看誰能用不同的方法口算。)發現9+6的口算方法。有針對性地展示各種算法,如方法一:看大數,數小數。方法二:湊十法。方法三:先算10+6=16,再算16—1=15。等引導全班學生交流算法。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借助實物理解算理,在交流的過程中感受不同的算法。讓他們發揮潛能,展現智慧,開啟智慧,獲得智慧。此外,還要引導學生對個種算法進行反思,體會算法與數字的關聯性,促進學生形成數感。

9加幾數學教學反思4

  《9加幾》是小學一年級數學第9單元《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第一課時,我設計了“9加幾”這節課,目的在于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在已有經驗和知識的基礎上自己得出計算“9加幾”的方法,并初步理解“湊十法”的思維過程;讓學生經歷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這一過程,初步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獲得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悅,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用數學的意識。上完課后,我對教學環節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根據小學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上課伊始,我從學生熟悉運動員進行曲導入主題圖,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認識到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存在著許多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從而誘發孩子們主動地發現并提出問題,積極地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讓他們在具體的情境中始終精神飽滿地參與教學活動。

  二、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索的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建構主義學說也認為,數學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數學知識、方法、思想等必須由學生在完成活動中自己去理解、感悟、發展,而不能單純依靠教師的講解去獲得。根據上述理念,我在教學中緊緊圍繞學生的心理,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實際出發,讓他們通過開運動會的主題圖,通過觀察、交流、討論,主動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在講“湊十法”這個環節,我設計了先讓同學們動手擺小棒,來算9+4等于多少?讓學生上黑板來擺一擺,說一說。在說的過程中,有的說“一根一根數的方法,知道9+4=13”。有的說:“從9往后接著數”,不管哪一種方法我們都不要反對。教師應開放自己的思想,開放學生的思維,提倡算法多樣化,只要是學生自己動腦想出來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引導孩子再動動腦筋,能不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讓老師和同學一眼就能看出有多少根小棒呢?逐步引導孩子說出“湊十法”,因此,凡是孩子們能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我決不包辦代替,做到讓孩子們多思考、多動手、多實踐,提高他們的參與程度,最大限度地拓寬他們的思維,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

  在這節課中,我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讓學生說的環節過少,沒有做一定量的練習題。但我堅信,通過不懈的努力,在同伴的幫助下,我一定會盡快的成長,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

9加幾數學教學反思5

  《9加幾》是小學一年級數學第9單元《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第一課時,20以內進位加法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并且它是20以內退位減法和多位數計算的基礎。《9加幾》作為第一課時,這部分內容學習的好壞,將對今后計算的正確性和速度產生直接的影響。我設計了“9加幾”這節課,目的在于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在已有經驗和知識的基礎上自己得出計算“9加幾”的方法,學會用“湊十法”來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同時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仔細觀察的習慣。

  從課堂教學效果看,基本達到了預設的要求,完成了教學目標,但仍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如:

  1.探索新知。其中有一個環節,我在黑板上貼出了左邊9個,右邊6個的彩色小圓點,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本意是想利用直觀的物體,通過移一移或圈一圈的方法讓學生感受湊十的過程,但是課堂上我竟然把這環節漏了。

  2.鞏固新知,尋找規律。我出示了“9+□=1□”,讓學生說一說□里可以填哪些數。這里應該可以讓學生說的更多一些,說出每種可能性,同時是對9加幾的練習,然后將學生的回答進行整理,整理成有序的算式,從而讓學生觀察、發現規律。而課堂上,我卻只讓學生隨便說了幾種可能性,就直接將答案用課件顯示了出來。

  3.應用新知,解決問題。其中一道練習題我設計了套圈游戲,在介紹游戲規則時,我假定了每種動物只能套一次,這其實對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很不利。本身套圈游戲就該關注學生的思維的發展,能不能想到同種東西可以套兩次,而我卻直接將學生的思維定住了。

  記得指導老師說過,一節課的教案至少需要修改三次,第一次根據自己對教材的理解進行備課,第二次和參考資料對比后修改,第三次修改則是在課上完之后,發現課堂中的不足后再次修改教案。如果每節課能做到這樣,那新教師一定能進步的非常快。我想我會不斷努力,勤思考、勤反思,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9加幾數學教學反思6

  9加幾是20以內進位加法的第一課。它是在學生學習了11~20各數的認識及10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掌握好本節知識,可以為以后進一步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礎。本課的教學我大體分為三個層次:第一、以實際情境提供計算題,并呈現多種計算方法;第二、讓學生動手操作或觀察,理解和掌握算法;第三、脫離實物,讓學生思考算法。根據《標準》的基本理念及學生已有的經驗,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力爭體現以下幾點:

  1.創設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與動機。新課開始,根據一年級兒童的思維特點,創設情境,以學生熟悉的運動會為切入點,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使學生體驗到生活處處有數學,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關系。

  2.提倡算法多樣化是《標準》關于計算教學的基本理念之一。根據這一理念,在教學時我注意給學生有自己發現的機會,充分尊重學生自己發現的方法和自己的選擇,從中讓學生了解計算的多種方法。本節課主要是使學生初步感知“湊十法”,并從中體驗出“湊十法”是比較簡便的計算方法。通過操作,使學生進一步形成“湊十”的表象,再把表象轉化為圖式,及時內化為計算方法。重視方法的統一和優化。為今后的計算打下良好的基礎。

  3、在教學中注意體現數學課的數學味和生活味的有機結合。運用“做一做”中的題目,注重分層次進行練習,不僅鞏固新知,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親身體驗9加幾的思維過程,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節課中也存在許多不足,教學中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教材資源,根據信息,提出簡單的數學問題,可用什么方法計算出結果。這一環節,許多學生不夠積極,不善于動腦,學生的積極性不夠高,可能與教師的引導有關。再一個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很差。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有待加強和培養。

9加幾數學教學反思7

  《9加幾》是小學一年級數學上冊第10單元《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第一課時,我設計了9加幾這節課,目的在于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在已有經驗和知識的基礎上自己得出計算9加幾的方法,并初步理解湊十法的思維過程;讓學生經歷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這一過程,初步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獲得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悅,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用數學的意識。上完課后,我對教學環節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成功之處:

  1、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根據小學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上課伊始,我從學生熟悉運動會導入主題圖,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認識到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存在著許多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從而誘發孩子們主動地發現并提出問題,積極地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讓他們在具體的情境中始終精神飽滿地參與教學活動。

  2、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索的過程

  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建構主義學說也認為,數學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數學知識、方法、思想等必須由學生在完成活動中自己去理解、感悟、發展,而不能單純依靠教師的講解去獲得。根據上述理念,我在教學中緊緊圍繞學生的心理,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結構的實際出發,讓他們通過開運動會的主題圖,通過觀察、交流、討論,主動建構自己的認知結構。在講湊十法這個環節,我設計了先讓同學們動手擺小棒,來算9+4等于多少?讓學生上黑板來擺一擺,說一說。在說的過程中,有的說一根一根數的方法,知道 9+4=13。有的說:從9往后接著數,不管哪一種方法我們都不要反對。教師應開放自己的思想,開放學生的思維,提倡算法多樣化,只要是學生自己動腦想出來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引導孩子再動動腦筋,能不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讓老師和同學一眼就能看出有多少根小棒呢?逐步引導孩子說出湊十法,因此,凡是孩子們能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我決不包辦代替,做到讓孩子們多思考、多動手、多實踐,提高他們的參與程度,最大限度地拓寬他們的思維,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

  3、不足之處:

  讓學生說的環節過少,沒有做一定量的練習題。但我堅信,通過不懈的努力,在指導老師和其他同事的幫助下,我一定會盡快的成長,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

9加幾數學教學反思8

  20以內進位加法是一年級計算教學的重、難點內容,而“湊十法”的建立對于今后的學習都將起著很重要的遷移作用,怎樣才能“觀念新,思維活,基礎實”,將設計思路轉換成課堂實踐后,我的感悟是:

  1、圍繞“湊十法”精心組織材料。從創設情境小猴子送信,讓學生初步感知“湊十法”的簡便快捷為后面發現“湊十法”作了很好的鋪墊,再通過學生自由擺小棒,理解“湊十法”的基本方法,掌握其主要特征。最后通過對9加幾的整理比較,進一步對“湊十法”的理解掌握,并能靈活運用。結尾“質疑”為后續教學埋下了伏筆。

  2、在課堂上營造一種研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氛圍,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體現出來。本課中“湊十法”探索,不僅使學生的思維經歷了“感知發現——理解掌握——鞏固運用”,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初步學會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這正是課改所倡導的“給孩子獵物,不如教給孩子狩獵的方法”。對于剛入學的孩子來說,這就是自主探索的開始。

9加幾數學教學反思9

  我上課的內容是9加幾,它是學生掌握了11~20各數的認識及10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理解掌握湊十法是學生進一步學習其他進位加法的重要基礎。 我對教材的理解是這樣的:9加幾是學生學習進位加法的`起始課,學生認知基礎和思維基礎是十加幾等于十幾,怎樣將9加幾轉化為10 加幾的問題是知識的核心,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湊十。而湊十法這種思想及具體的方法,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教學時應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了解學生,幫助學生總結、掌握知識。

  本課的重點是初步掌握湊十法并能正確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難點為理解湊十法的思考過程。

  成功之處:

  1、激發興趣,復習導入 本環節我以一組口算練習導入,目的在于對10加幾就等于十幾進行強化,使學生感知湊十可以使計算變的敏捷,為后續學習湊十法奠定知識基礎。

  2、創設情境,探究新知 這一環節是本課的重點,利用直觀的飲料圖,讓學生發現問題,并在小組合作交流中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計算方法,學生的經驗是數數法和計算法,我適時介入學生的討論中引導學生發現湊十法更方便計算。在學生提出湊十的方法之后借助課件,使學生清楚的看出湊十的過程,從而初步感知湊十法。

  3、鞏固練習,內化計算方法,采用學生先練,老師再講解的方式。

  4、總結規律。將九加幾的算式都羅列出來,引導學生,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其中的規律。

  不足之處:

  孩子的想法比較發散,想出的規律是我沒有想到的(第二個加數等于結果的個位加上十位),在這個方面上,我應該在備課的時候想周全一點。

9加幾數學教學反思10

  1、注意讓學生通過多種活動學習計算方法,培養計算意識。

  (1)借助教材設計的運動會場景圖提供的資源,讓學生提出9加幾的計算問題,組織學生討論、交流,探討計算方法。把9加幾的計算置入有事事物情境、有活動情節的探索中,使計算含有豐富的具體內容。讓學生唉學習計算中體驗事物之間的'數量關系,逐步養成從數量上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和意識。

  (2)注意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動口說-動腦想等學習活動掌握計算方法。

  (3)用“湊十法”算9加幾的內容,先用“放進一個盒湊成10”的活動揭示湊10的過程,再讓學生人人動手擺一擺或畫一畫,邊實際操作,邊對照算式進行計算,具體形象的操作過程與抽象的計算過程一一對應,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算法。

  2、加強練習,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1)根據教學實際盡量選擇效果好的練習形式,如開火車、接力賽、對口令等很好的練習形式。

  (2)練習講究實效。比較容易的題少練習些,比較難的題要多練些,練習有針對性。

9加幾數學教學反思11

  一、教學背景:

  許多人都認為一年級學生剛進入學校,猶如一張白紙,其實不然。一年級學生在進小學前,所掌握知識已深淺不一:有的學生有上幼兒園,但每個幼兒園的教學程度不一樣:有的學生在幼兒園已經學習了二十以內的數及二十以內的加減法,甚至學習了一百以內的加減法;有的只是掌握一點有關數的知識;而部分學生沒有上過幼兒園,家人也沒有給他們特別的輔導,進小學時連數數都不會。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讓學習能力強的優秀學生“吃得好”、學習能力一般的中等學生“吃得飽”、學習能力弱的后進學生“吃得了”,在教學中必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面對這種現狀,我采取了分層教學方法。以下是我在《9加幾》一課中嘗試教學的設計與過程,與大家一起探討和研究。

  二、教學實踐

  (一)教學目標的分層處理

  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理解、掌握9加幾的計算原理。使A層次的'同學能用不同的方法計算,能自主找到最優方法“湊十法”,并理解思維過程;B層次同學在老師的指導下,使用“湊十法”計算9加幾的進位加法;C層次同學能在老師幫助下說出算式的答案。

  (二)分層教學的實踐片段

  片段一:以生活實例引入

  老師出示與學校運動會場面,讓學生自己看圖互相說一說。然后老師指出:運動會上,學校為了給運動員解渴,準備了飲料,已經喝了一些,比賽快結束時,還有多少盒?

  C層次學生會用數數法。(1、2、3、4、….12、13,一共有13盒)

  B層次學生會用接數法。(箱子里有9盒,然后再接著數10、11、12、13、一共有13盒)

  A層次學生會用湊十法、(把外面的一盒飲料放在箱子里湊成10盒,10盒再加上剩下的3盒,一共是13盒)

  片段二:探究9加幾的計算方法

  老師提出問題:9+4該怎么計算呢?

  A、B同學能借助學具,探究不同的方法,并能嘗試著說出“湊十法”的思維過程。

  老師結合學生回答板書

  方法一:9+4=10+4-1=13

  方法二:9+4=6+4+3=13

  方法三:9+4=9+1+3=13

  最后總結板書:9+ 4 =13

  1

  3

  10

  C層次學生能正確讀出9+4=13

  片段三:知識遷移,學習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老師出示運動場上其他小朋友的圖片,提問:你能算出跳遠的和跑步的一共有多少人嗎?

  A、B層次學生進行小組交流,列式計算;

  C層次學生能根據學具演示感知“湊十法”過程。

  然后要求學生練習實際,小組討論生活中的關于9加幾的數學問題。

  A、B學生能根據算式9+6嘗試口頭編生活數學題;C層次學生感知生活實例與數學緊密聯系。

  三、教學反思

  1、有效分層,有的放矢

  課堂分層教學是在堅持因材施教原則的基礎上,適應素質教育基本要求的一種組織課堂教學的有效模式。但是分層都是相對的,并非一成不變的。在同一階段,不同的學生所在層次并不相同。同一學生,在不同的學習階段,其表現不同,學習的效率也不同;不同的學習內容,學生的適應能力不同,所在也不一定相同。

  為了能更好的體現因材施教、分層教學。我對學生的作業也進行分層,其中基本要求一致,習題技巧分三個層次,分別與三個層次學生的水平相適應,使每個學生各有所得。A層次學生要求及時完成課堂上所教的內容,最好獨立完成;B層次學生要求能把基礎題型獨立完成,稍微復雜的題目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C層次學生要求在老師的指導下會讀會寫。

  這樣通過分層次教學,學生學習積極性更高,學習氛圍更加濃厚。同時也避免了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有利于發揮學生自身的潛力,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教師分層指導和個別輔導,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利于提高教師的素質。使學生能從繁重的學習中解脫出來,從而有更多的時間參與到課外活動中去,能更多的體驗數學的無窮魅力。

  2、教學困惑

  在給學生布置分層作業時,老師要設計和評改不同的作業,就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如果每個課時都這么設計和批改也難免覺得力不從心。所以怎樣才能更高效一點呢?

9加幾數學教學反思12

  《9加幾》是第九單元《20以內的進位加法》的第一課時,它是在學生認識了11-20各數、掌握了10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要求學生結合具體情境,自主探索9加幾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進行計算。

  一、復習舊知,做好鋪墊

  在本節課的最開始,我從兩部分給學生進行了復習:①2-9的分與合,②連加運算,如9+1+2=12,9+1+7=17,9+1+3=13,明確計算的順序,找出這些算式的共同點,知道“十”是一個計數單位,喚起學生已有的知識存儲,為學習新知做好鋪墊。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復習之后,出示例一圖,讓學生觀察圖片,說出圖中信息。根據信息,提出問題:一共有多少個?明確把兩部分合起來要用加法,列出算式9+4。接著分組討論9+4的算法。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組織交流,比較學生提出的各種不同的算法,整理出湊十法的思路,把解決問題的主動權教給學生,體現以學生為主體。

  三、實踐應用、鞏固新知

  練習時注重層次性,由直觀到抽象,學生思維的高度不斷提升,在實際問題中進一步體會湊十法的奧妙,以生動有趣的故事為背景,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

  縱觀整節課,一開始學生對湊十法的思路掌握的還不是很好,在交流過程中,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練習說湊十法的.過程,在反復的練習中使學生逐步掌握湊十法,并學會用湊十法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

  另外在湊十法的講解上還可以更細致,可以嘗試通過多問,直到把學生都問會。比如,在講解9+4的算法時,可以問:①4為何要分成1和3,因為9比10少1。1和9湊成10②最后為何變成了10+3?因為4去掉1變成3,10+3=13。

  在練習的處理上也可以根據練習的層次性,重新安排做題的順序。想想做做第1題,形象的展示了湊十的過程,可以把這題提上來,放在例題之后,加深學生對湊十法的理解。第5題,獨立完成計算后,讓學生找規律,弄清楚少的1去哪了。

9加幾數學教學反思13

  9加幾是20以內進位加法的第一課。它是在學生學習了11—20各數的認識及10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掌握好本節知識,可以為以后進一步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礎。針對教材內容、學生特點、課標要求,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幾點:

  1、通過對問題情境的探索,使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自己得出計算9加幾的計算方法。

  2、使學生初步理解“湊十法”,初步掌握9加幾的進位加法的思維過程,并能正確計算9加幾的口算。

  3,讓學生在互相交流解題思路的過程中,理解算理,初步學習轉化的`數學思想。

  為了更好地落實以上目標,在這節課上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獲取知識,將學生已有的知識系統化和組織化,使他們在探究的過程中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分析和概括,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等各方面均得到發展。

  例如,,教學例題“9+4”時,我不忙著具體分析,而是先喚醒學生已有經驗,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學生思維得到解放,眾說紛紜:“我是擺小棒看出來的”;“我是一個個數的”;把9放在心里,往后數4個,得13”;“9+1=10,10+3=13我是聽媽媽說過的”。當學生說到這里我順其自然地說:“你說得真好,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種方法吧。”在學生“唧唧喳喳”之后,我就“言歸正傳”,隆重推出“湊十法”。從擺圓片學具“湊十”到擺小棒“湊十”,然后配上示意圖一味地向學生介紹“湊十法”;最后讓學生運用“湊十法”反復練習,非常詳盡,自我感覺上得還不錯,從學生的反饋中也看出學生大部分會用這種方法來計算“9加幾”的計算題了。

  這節課中存在很多不足,在教學中材料的提供應更開放,不要過度的強調湊十法,該放手時就放手,該點撥時要及時重點點撥,不能一帶而過。在根據學生列的各種算式,找規律這一部分我的點撥不夠到位,這里不僅要讓學生知道和的十位上都是1,1就是10。還要讓學生明白第二個加數給9一個變成10,和的個位上少1,例如5變成4等。在原有的教案中我也設計了這一環節,但在教學中由于我的課堂掌控能力還欠火候,沒能處理好。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更加注意課堂的把握,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千萬不能“拔苗助長”,使每一個環節處理得更加到位。同時,教師在課堂上還要有足夠的應變能力,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這樣才會使學生學會數學,熱愛數學。

9加幾數學教學反思14

  9加幾是20以內進位加法的第一課。它是在學生學習了11—20各數的認識及10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掌握好本節知識,可以為以后進一步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礎。我在教學9加幾時就是按傳統的9加幾教學的,在復習鋪墊時用了以下三個層次:一個數分成1和幾或幾和1,出了幾道10加幾讓學生搶答后說為什么算的這么快,因為剛剛學完,學生說的很好。接著又出了幾道9加1再加一個數學生回答的也很好,這為后面的學習做好了鋪墊。但是通過教學發現不利于體現算法多樣化的思想。學生已經被老師束縛了。直接用了湊十法。

  課的開始我運用創設一個幫買橘子的老奶奶看看還有多少橘子為例題的出示,明顯地表示兩數求和的情境,讓學生自然列出9+4的算式后,則把重點放在探索計算的'方法上。這個環節中,我設計了先讓同學們動手擺小棒,來算9+4等于多少?又讓學生上黑板上來用圓片擺一擺,說一說。在說的過程中,有的說“一個一個數的方法,知道9+4=13”。有的說:“從9往后接著數”,不管哪一種方法我們都不要反對。教師應開放自己的思想,開放學生的思維,提倡算法多樣化,只要是學生自己動腦想出來的方法,就是好方法。引導孩子再動動腦筋,能不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讓老師和同學一眼就能看出有多少個圓片呢?逐步引導孩子說出“湊十法”,因此,凡是孩子們能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我決不包辦代替,做到讓孩子們多思考、多動手、多實踐,提高他們的參與程度,最大限度地拓寬他們的思維,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在交流過程中,提倡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計算,體現算法多樣化思想,使每個學生都獲得成功體驗。此時,暫不比較算法的優劣,只是在演示和板書時對其中“湊十”法進行了不露痕跡的關注。最后讓學生比較,哪一種方法好,好在哪里?讓學生在說的過程中知道了用湊十法比較簡單,為后面的學習“8.7.6加幾”做好了鋪墊。

  在這節課中,我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讓學生說的環節過少,沒有做一定量的練習題。以后注意時間的合理安排。

9加幾數學教學反思15

  9加幾是20以內進位加法的第一課。它是在學生學習了11—20各數的認識及10加幾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我在教學9加幾時就是按傳統的9加幾教學的。課本的信息窗以“小小運動會”為切入點,深入到孩子的學校生活,非常吸引孩子的興趣。

  信息窗1通過運動員和志愿者報名的情況,引入9加幾的計算,這個環節中,我設計了先讓同學們動手擺小棒,來算9+6等于多少?在說的過程中,有的說“一個一個數的方法,知道9+6=15”。有的說:“從9往后接著數”,這些方法還都屬于比較慢的方法,但是不管哪一種方法我都沒有提出反對。通過課件的演示,引導孩子再動動腦筋,能不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讓老師和同學一眼就能看出有多少根小棒呢?逐步引導孩子說出“湊十法”,并總結出了“湊十法”的口訣:“看大數,分小數,湊成十,算得數”來幫助孩子計算。

  在看大數這一個小部分里,我通過“找朋友”的游戲和孩子一起確定了9、8、7、6、5各數的好朋友是誰,也就是以上各數與哪個數可以湊成十,并一起編了兒歌“湊十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親密,四xxx六一起走,五五湊成一雙手。”演變為拍手歌,作為課中操讓孩子活躍思維。

  從這里我明白了,教師應開放自己的思想,開放學生的思維,提倡算法多樣化,只要是學生自己動腦想出來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本課也出現了很多不足之處,首先是從數數到湊十法演變的.過程中,我的角色太過重要,明顯地著急讓孩子快速接受我的方法,以至于許多孩子并沒有真正理解湊十思想就被動地按照我的方法來做。其次,孩子說得多,動筆少,速度跟不上思維。很多孩子口訣背得很熟但是遇到實際問題還是不會計算。還有一點就是,課本信息窗的內容不能滿足孩子學習的情境,我還應該多找一些貼近孩子生活的情境來吸引他們進行學習。

  在課堂上發生一件小插曲,讓我對一年級的孩子刮目相看。在計算9+7時,根據湊十法將7分成1和8,這時有一個學生突然提出:“老師,我覺得也可以把9分成3和6,因為7和3也是好朋友!”這個想法讓我驚嘆,分不同的加數這個環節我原本打算在復習的時候提出來讓學生思考,但是這個學生在剛剛開始學習就有這樣的思考是非常好的。我假裝苦惱地問孩子們:“是哦,9找到好朋友了可是7也想找好朋友怎么辦啊?”孩子們在簡短的討論之后給出了答案:“湊十法”中提到過“看大數,分小數”,所以大數找朋友比較簡單!

  從對這一節課的反思中,我明白了要讓孩子們多思考、多動手、多實踐,提高他們的參與程度,最大限度地拓寬他們的思維,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在交流過程中,提倡學生運用不同的方法計算,體現算法多樣化思想,使每個學生都獲得成功體驗。此時,暫不比較算法的優劣,只是在演示和板書時對其中“湊十”法進行了不露痕跡的關注。最后讓學生比較,哪一種方法好,好在哪里。讓學生在說的過程中知道了用湊十法比較簡單,為后面的學習“8、7、6加幾”做好了鋪墊。

【9加幾數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9加幾教學反思09-16

9加幾的教學反思「原創」10-02

9加幾教學反思范文09-21

《9加幾》教學實錄與反思09-25

《9加幾》優秀教學反思09-22

有關《9加幾》教學反思范文10-05

《9加幾》教學反思(精選13篇)12-09

數學《9加幾》教案03-27

《9加幾》教學反思范文1300字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