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師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么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孔子拜師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1
《孔子拜師》一課,讓學生從孔子拜師這個故事中,對我國歷史上產生深遠影響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激發探索祖國傳統文化的興趣。本課的重點詞語很多,也不是太好理解。還有大篇幅的人物對話。課堂容量應該說是比較大的。反思本節課認為做得比較到位的有這樣幾點:
一、對于整體感知環節的處理
整體感知環節一直是我們比較頭疼的部分,以往經常用的方法是讓學生說說“這節課講了一件什么事?”這樣的問題往往會把學生難住或艱難地把課文復述上來。不會真正地收到整體感知的效果。所以在設計本節課時,我大膽嘗試用擴充句子的形式來感知。其實在沒有進入課堂之前還是有很多顧慮的,怕學生不明白要干什么?怕學生不會抓不住課文中合適的詞語來補充。做成平時考試的擴充句子……總之有很多的擔心。但事實告訴我們這種方式是可行的,而且在學生交流的同時我都會問“你是讀哪一部分知道的?”這樣既整體感知了課文內容還初步感知寫作順序,為接下來的課文分析打下基礎。
二、對于課文中重點詞語的處理
例如對于“風餐露宿”“日夜兼程”“風塵仆仆”等詞的理解,我先讓學生結合當時的情況展開想象,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生說說當時孔子路途中是怎樣生活的,碰到困難他又是怎樣克服的。正象有的老師評課時說到的'“這樣學生說出來的就不是簡單的詞語解釋,而呈現的是一種生活場景了。這不僅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更好體會情感,還使學生掌握了一種學習方法。”這也正體現了我們平時經常說的無痕教學,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掌握的新的知識和技能。
三、對話部分的處理
這一環節我主要采用情景再現的方式,讓學生設想自己就是孔子和老子,通過對人物動作、神態、語氣的分析引領,使學生在朗讀中入境,入境后即會生情。這樣學生既體會人物的品行又把朗讀訓練落到了實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注重學法的指導和總結
例如在學生交流讀“難讀的句子”時,我引導學生多讀幾遍的同時告訴他們“遇到難讀的句子就要多讀幾遍,才能讀好。”看似簡單,但這也是對學法的一個指導。再如在補充課題環節,我先告訴學生“讀書不能專靠嘴上功夫,腦也要跟上,知道自己讀的是什么?”這就是指導學生讀書時要邊讀邊想,才是真正的讀書,這又是學法的一個指導。在補充完課題后我引導學生回憶補充的課題是有一定條理和順序的。這同樣也是一個學法的指導。
盡管我很認真地去備課,力求“面面俱到”,但上完課后才發現,還是有很多地方忽視了或者說處理得不到位。反思有以下幾點:
一、重點詞語抓得不夠
例如在孔子拜師路上的那一句話中,其實除了“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外“上千里路”、“幾個月”、“終于”等詞都能體現出孔子這一路上的艱辛。而自己備課時沒有真正地做到細心,把這些重點詞語給遺棄了。這是自己最不滿意的一點。
二、忽視了學習伙伴的提示
在上課前我想象如果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談對“學無止境”的理解,學生會因為這方面的經驗少,而無話可說,因此就沒有這樣做。后來在網絡研討的貼子中發現有老師就很好地處理了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結合自己小學——中學——大學——研究生……以及結合老師或家長的繼續教育來體會“學無止境”,這樣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也許我先前的擔心是不存在的,如果加上這樣的處理,相信學生對于“學無止境”的理解會更深刻!今后一定要關注學習伙伴的提示!
三、課件的精細處理
課件做為教學的輔助工具,確實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例如在《孔子拜師》這一課,學生在認識了孔子、感受了孔子的好品行后,在最后環節向學生出示了孔府、孔廟的圖片,課堂來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如果能配上音樂以及相應的介紹,效果會更好!
這節課的設計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很多不足的環節,今后需要我們更加細心、更加專業地去設計。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具有更多精彩的綻放!
最后我還想說:我的教學是幸福的,這幸福不僅表現在孩子的成長讓我幸福,我的成長同樣讓我感到了幸福。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2
這篇課文講述了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孔子拜老子為師的故事,體現了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的治學精神和老子的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
在教授這一課時,我把重點放在了解孔子拜師的過程。第一課時讓學生掌握好生字詞語,第二課時以一個問題貫穿全課:人們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從課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1、學生先找出句子。2、在旁邊寫出你認為這個句子體現了孔子或老子的哪些品行?3、同位交流。4、指生說,請生說出是從這個句子中的.哪些詞語中能夠看出孔子或老子的品行的。學生們第一次做這樣的批注,所以,我沒有催促他們,而是一邊巡視,一邊指導,發現他們出現了偏頗,立即糾正方向。當最后,請生交流時。我又采取了直接得星的方式,刺激了他們的競爭意識,很好的完成了本節課找出孔子和老子品行的目標。
在閱讀中,我們就孔子的品行的“謙虛好學、孜孜以求”來找到具體的句子進行交流。在句子中找到“相距上千里、風餐露宿、風雨兼程”這幾個詞語來理解課文。“相距上千里”說明路途遙遠;“風餐露宿”說明孔子在路途中吃了很多苦,但是決不放棄;“風雨兼程”說明了孔子求學的迫切。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3
一開課對孔子、老子的人物交流為課文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對課題中“拜”字的理解很到位。字、詞、句的理解我們提倡在一定的語境中進行,不能脫離語言環境。這也是對學生一種學習能力的培養。本堂課中的“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兩個詞語的理解。葛老師先讓學生找出能表現孔子拜師艱辛的'詞語,再通過讀一讀這些詞語,播放風雨雷電聲讓學生感受孔子拜師路上遇到的惡劣天氣,展開想象,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聯系課文中的孔子說說當時孔子路途中是怎樣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難,他又是怎么做的。這樣學生說出來的不是簡單的詞語解釋,呈現的是一種生活場景。這不僅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更好體會情感,還使學生掌握了一種學習方法。葛老師非常注重學生語言的積累,如一開始讓孩子交流孔子的名言,以及對兩位圣人做與學的評價,以及對他們的贊美,嘗試用名言,對對聯等語言形式,大大激發學生學語文的趣味。葛老師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豐富、恰當的評價語言也是課堂上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4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1《孔子拜師》講述了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為師的故事,體現了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不倦求學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課文還滲透了“學無止境”的精神。
由于這節課的時代背景離我們現在的生活很遠,為了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課前我布置學生查找有關孔子和老子的資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可以對故事中的背景和主要人物有更深一步的了解。雖然這項工作花費了不少時間,但是,從之后的上課效果來看,還是很值得的。因為,在動手查找資料的過程中,學生收獲到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收獲到了辛勤付出的快樂。
一切準備就緒之后,我們就很順利地進入了課文的學習。首先,我先請學生們匯報一下自己的查找資料的成果,“你對孔子和老子有哪些了解?通過查找資料,你有哪些收獲?”學生因為在課前做了充分地準備,所以在課上滔滔不決地談論起自己對孔子和老子的看法。由于課前學生通過搜集資料,已經對孔子和老子的品行有所了解,所以,學習課文對他們來說并沒有什么困難,對于重點詞語的理解,如:“風餐露宿、日夜兼程、風塵仆仆”等,通過感情朗讀、聽聲音想象畫面,學生能根據當時的時代背景再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出自己對詞語的理解和對人物品質的感悟,這些對于學生來說似乎都不是難題。那么,如何讓學生體會二人在對話中表現出來的謙虛、禮貌的品行,而又不失學生對課文的興趣呢?于是,我請學生同桌間先進性角色朗讀,進而讓兩位學生進行全班展示,一邊展示一邊引導其余學生進行評價,談自己更欣賞孔子和老子之間誰的對話,以讀代講、以評代講,從語言中感受人物的形象。課堂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課后我想了很多,學生的潛力是無窮的,有時候老師做的太多,準備的太充分,反而制約和束縛了孩子的發展。那么,就放手讓他們去做、去查找資料、去探討問題、讓他們自己去組織表演,這一過程其實也是學生積累知識和培養能力的過程,他們是快樂的,因為他們會感到更加充實、他們會覺得自己是最棒的!
給學生一個機會,其實,他們真的能做到讓所有老師都出乎意料的事;相信孩子,他們真的很出色!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2課堂需要反思,有反思才有進步,上完《孔子拜師》以后,心中頗多感受。仔細回想自己的.課堂,我做了以下兩方面的反思。首先,這堂課中閃光的有這么兩點:
一、情境中理解詞語,幫助體悟情感。
字、詞、句的理解我們提倡在一定的語境中進行,不能脫離語言環境。這也是對學生一種學習能力的培養。本堂課中的“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兩個詞語的理解。我先請學生展開想象,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再聯系課文中的孔子說說當時孔子路途中是怎樣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難,他又是怎么做的。這樣學生說出來的不是簡單的詞語解釋,呈現的是一種生活場景。這不盡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更好體會情感,還使學生掌握了一種學習方法。
二、抓住主線來貫穿課堂。
一篇課文是一個整體,我們要在這個整體中找一條主干,來貫穿全文的學習。在這堂課中我就抓住課文的最后一節。再回到全文讓學生找出哪些言行中看出孔子什么品行。這樣以一條線帶到整個面上,教學顯得清晰、連貫。特別時在處理孔子與老子的對話時,讓學生反復進行朗讀對話,從孔子和老子的語言中理解他們的品行。其實他們的話是相互的,從一個人的語言中不僅看出某個人的品行,還可以看出另一個人的品行,有種側面襯托的作用。
課堂更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課堂還存在一些不足:課堂整體把握不夠。課堂中雖然我以一條線來貫穿全文,但是在談論孔子的品行時,沒有整體把握。學生逐句找出寫孔子品行的句子,我逐句出示,逐句讀、理解、再讀,缺少與文本語言環境的相結合。
課堂中還需要我們去斟酌的地方很多。花更多時間去琢磨、思考、實踐,讓我們的課堂逐步走向成熟。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5
這篇課文講述了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為師的故事,體現了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課文還滲透了“學無止境”的精神。
學習這篇文章時,我重點讓學生通過研讀課文相關句子感悟孔子的品行。在匯報過程中,有的學生看出了孔子謙虛好學,有的學生看出了孔子有禮有節。當學生說到“孔子是個有禮貌的人”時,我又通過讀對話,結合“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也敬重他們的品行。”這一句感悟。在孔子老子見面的一幕中,老子也是彬彬有禮的一位學者。這樣,學生能從簡單的語句中挖出深刻的道理,了解到孔子和老子知識豐富,還很有禮。就勢總結到我們的`學習與做人。一個人要想受到人們的尊敬,需要豐富的學問,但只有學問還不夠,還要有好的品行。
一、情境中理解詞語,幫助體悟情感。
字、詞、句的理解我們提倡在一定的語境中進行,不能脫離語言環境。這也是對學生一種學習能力的培養。本堂課中的“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兩個詞語的理解。我先請學生展開想象,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再聯系課文中的孔子說說當時孔子路途中是怎樣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難,他又是怎么做的。這樣學生說出來的不是簡單的詞語解釋,呈現的是一種生活場景。這不近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更好體會情感,還使學生掌握了一種學習方法。
二、抓住主線來貫穿課堂。
一篇課文是一個整體,我們要在這個整體中找一條主干,來貫穿全文的學習。在這堂課中我就抓住課文的最后一節。再回到全文讓學生找出哪些言行中看出孔子什么品行。這樣以一條線帶到整個面上,就是教學現得清晰、連貫。
課堂更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之所以要學習是因為還有不足,還需改進。結合大家的點評,我對自己的課堂中的不足做了下面幾點概括。
一、課堂整體把握不夠:
課堂中雖然我以一條線來貫穿全文,但是在談論孔子的品行時,沒有整體把握。學生逐句找出寫孔子品行的句子,我逐句出示,逐句讀、理解、再讀,缺少與文本語言環境的相結合。特別時在處理孔子與老子的對話時,我把它們割裂了開來,并沒有進行朗讀對話,孔子的語言中理解孔子的品行,老子的語言理解老子的品行。其實他們的話時相互的,從一個人的語言中不僅看出某個人的品行,還可以看出另一個人的品行,有種側面襯托的作用,而我在處理這部分教學時卻忽略了這一點。所以使體會顯得單一、顯得孤立、支離破碎,沒有了整體感。
二、過分注重預設,忽略課堂生成。
每堂課我們都有自己的預設,預設是為了更好地把握生成。但是有時我們往往會跟著自己的預設走,致使課堂中的生成點就這樣被放過了,使學習效率并不那么理想。在本堂課中我原本預設在了解孔子的資料以后寫“丘”字的。但是當時我忘了問學生孔子名什么,所以并沒有引出這個字,后來就沒有寫了。其實課文中也提到過孔子名丘,那么在學生初讀以后還可以請學生說說孔子名什么,再寫“丘”字,可是當時我想這樣一來可能會打亂下面的教學環節,結果這個字就沒有讓學生寫。這也是造成我這節課沒有寫的時間的原因之一。還有當要求學生聯系生活理解“學習是沒有止境的”這句話時,學生不能很好地聯系生活說自己的理解,而說出了從這句話中感到孔子是個怎樣的人時,我幾次打斷,生硬地將學生拉回到我地問題上,到最后還是沒有理解好。所以,有時過分注重預設會使課堂失去很多活力,會導致學生積極性低落,更甚是不能達成學習目標。
課堂中還需要我們去斟酌地地方很多。花更多時間去琢磨、思考、實踐,讓我們的課堂逐步走向成熟。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6
此節課沒有按計劃來上課,計劃中第一課時處理了大處手筆后,這節課分段進行指導朗讀,但在課前學生已能夠找到重點句并主動進行理解,所以一節課就圍繞學生的感受,互相說說感受再讀讀句子。
在說感受時,學生可謂是千人千面,有的學生從這個角度看問題,有的學生從那個角度來看問題,比如同是一句話:孔子想: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找的老師吧!于是上前行禮……這句話,有的學生看出了孔子愛動腦子想,有的學生看出了孔子看出孔子有禮有節,還有的學生卻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問題,他認為孔子能向別人學習,特別是李姚還提出了每個人都有各自喜歡的方向,知道的知識也都不同,我們要學習各種知識,學習每個人的“獨門秘技”。
特別是最后結尾處,學生提出“孔子和老師不僅學知使人們佩服,人們還很敬重他們的人品”這一句,說明學生思考很全面,這句話我是沒有進行思考,因為受整篇文章主題的影響,學生卻能從簡單的道理挖出深刻的`道理,他倆知識豐富,還很有禮,所以我就勢總結到我們的學習與做人,一個人要想受到人們的尊敬,需要豐富的學問,但只有學問還不夠,還要有好的品行。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7
一、教材簡說
這篇課文講述了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為師的故事,體現了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課文還滲透了學無止境的精神。
課文在敘述孔子拜師這件事時,線索非常清楚。
第一部分,孔子決意拜師。用簡練的語言交待了孔子當時的身份,以及他拜師求學的愿望及原因。雖然當時他已經是遠近聞名 的老師了,卻還要拜師求學,更可見他對知識的渴望。
第二部分,孔子歷盡艱辛前往洛陽拜師。先講孔子的旅途之苦。作者使用了幾個詞語: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之遙遠;風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艱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終于,說明孔子雖然在路上遭遇了許多困難,但憑著毅力和信心,最終還是來到了洛陽。課文接著詳細描寫了孔子與老子初次見面時的情景,通過人物間的對話,表現出孔子和老子的謙遜有禮。
第三部分,寫孔子認真求學。他虛心向老子請教,老子則毫無保留地把學問傳授給他。
第四部分,寫人們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又敬重他們的人品。
編選這篇課文的意圖是,讓學生從孔子拜師這個故事中,對我國歷史上產生深遠影響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激發探索祖國傳統文化的興趣。
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了解孔子拜師的過程,體會孔子謙虛好學、老子誨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讀懂故事的基礎上對孔子和老子作出簡單的評價。
二、學習目標
1.會認7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遠近聞名、相距、學問、風塵仆仆、納悶、迎候、等候、止境、長進、請教、保留、傳授、敬重、品行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孔子拜師的經過,激發對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
4.積累課文中的好詞佳句,能用、聯系生活或結合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詞句的意思。
三、教學建議
1.建議學生查閱資料或請教長輩,了解孔子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以及他對我國幾千年的`歷史發展有什么貢獻。教師可以搜集關于山東曲阜孔府、孔廟、孔林的文字資料、圖片資料或音像資料,以便為學生補充關于孔子的背景知識。
2.本課要求認識的7個字的指導,可以有機地穿插在課文學習當中,和詞語、句子的學習結合起來。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交流讀音是否準確,并結合詞語的學習理解字義,認記字形。可以通過擴詞的方法增加生字的復現,體會生字的用法,如:納:納涼,納稅,出納,吸納;兼:兼職,兼并,品學兼優;佩:佩帶,敬佩,王佩。另外,仆易被誤讀為三聲,在教學時要加以注意。
要求寫的12個字,要重點指導學生寫好幾個容易寫錯的字。如,塵 字,第一筆是豎,不是豎鉤;迎 字的里面是,不是卯或印;境字的右半邊是竟,不是競。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并交流觀察所得,互相提醒容易寫錯的筆畫。有的字不容易寫好,如,等字容易寫得過長,中間的幾橫長短也不一樣,學生不易把握,教師可以通過板書示范,引導學生仔細體會漢字的結構和筆畫及部件的占位。
3.整體感悟,理清順序。
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可以把課文的最后一句話作為重點思考題目,讓學生思考、交流:人們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從課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提醒學生仔細品讀課文,細致了解孔子拜師的經過,以及課文中重點描寫的孔子和老子對話的部分,從課文中找出有哪些具體的語句或事件反映了孔子和老子的崇高品行。
如果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有一定困難,也可以啟發學生用總結歸納的方法,理出課文的敘述順序:孔子決意拜師--歷盡艱辛前往洛陽拜師--認真求學--受到人們的敬重,并在了解課文思路的基礎上,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課文后面的資料袋簡要介紹了孔子的生平、貢獻以及對后世的影響,既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又有助于學生擴展知識面,激發進一步了解孔子的興趣。可以在布置預習時建議學生閱讀,也可以在課文學習之前閱讀這段文字。閱讀后,可以請學生談談自己從中知道了什么,也可以交流一下各自知道的關于孔子的其他資料。
4.理解重點詞句。課文中有一些詞語不太好理解,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或結合生活實際的方法體會詞語的意思。如,遠近聞名、淵博、拜訪、納悶、佩服、敬重等詞語,可以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理解,并試著在自己的語言表達中運用。風餐露宿、日夜兼程 等詞語,可以,并結合課文中的具體語境,體會詞語的含義。
課文中有兩對意思相近的詞語,也可以引導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領會。
(1)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訪的老師吧!
學生孔丘,特地來拜見老師。
拜訪是敬辭,訪問 的意思。拜見 是拜會,會見的意思,是從客人方面說的。這兩個詞語意思上有細微的差別,可以通過朗讀課文中的句子,細細品味。
(2)聽說你要來,我就在這兒迎候。
多謝老師等候。
迎候和等候都有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個地方等候、迎接,等候則不表達迎接的意思。老子說我就在這兒迎候,表現出他非常謙和、知禮。在這里,如果換成等候,就不能充分體現出老子的美德。多謝老師等候一句中,等候也不宜換成迎候,因為這里是晚輩向長輩致謝。
以下幾個句子對學生加深了解孔子的品行很有幫助,可以重點引導學生交流、體會。
幾個月后,終于走到了洛陽。 這里,可以抓住重點詞終于,提醒學生聯系上文的描寫來體會。文中學習伙伴提出的問題,就是引導學生邊讀邊體會這句話的意思。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里,路途十分遙遠;風餐露宿,這個詞語一般用來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艱苦,說明孔子一路上的艱辛;日夜兼程,不分白天黑夜地趕路,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短短的一句話,把孔子對知識如饑似渴的追求表現得淋漓盡致。要引導學生通過這些詞句體會孔子的心理和情感,并通過恰當的語氣把自己的感受讀出來。
學習是沒有止境的。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8
從幾個關鍵詞語入手,步步追問,引導學生進入當時的情境,走進人物的內心,使學生深刻的'感受到孔子的求知若渴、勤學好問,老子的誨人不倦。學生的感悟可謂水到渠成。
“風餐露宿”、“隨時請教”、“誨人不倦”這幾個詞語在課堂上生了根。生了根的詞語帶給學生的是理解的深刻、扎實。閱讀的深入、細致。通過這些詞語學生實現了和文中人物的對話、交流,從而完成了和作者的溝通,最終和作者產生了共鳴。“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也敬重他們的品行。”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9
這篇課文講述了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為師的故事,體現了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課文還滲透了“學無止境”的精神。
學習這篇文章時,我重點讓學生通過研讀課文相關句子感悟孔子的品行。在匯報過程中,有的學生看出了孔子謙虛好學,有的學生看出了孔子有禮有節。當學生說到“孔子是個有禮貌的人”時,我又通過讀對話,結合“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也敬重他們的品行。”這一句感悟。在孔子老子見面的一幕中,老子也是彬彬有禮的一位學者。這樣,學生能從簡單的`語句中挖出深刻的道理,了解到孔子和老子知識豐富,還很有禮。就勢總結到我們的學習與做人。一個人要想受到人們的尊敬,需要豐富的學問,但只有學問還不夠,還要有好的品行。
教學中,我還結合作業中的練習,讓學生聯系實際說說“學習是無止境的”。有的學生說:“我爺爺雖然年紀大了,可還在學習電腦。”有的學生說:“媽媽一直在學習,還經常要參加考試。”最后引讀相關名言,如:學海無涯苦作舟。活到老,學到老。本以為經過這樣的引導,學生應該在作業中表現得很好。但在批改中,我發現學生的思維卻局限在上課說過的那幾個例子中。有時候真覺得,在指導學生寫作上,不指導,學生無從下手,指導得多了,就怕局限他們的思維。真是兩難!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10
語文大教研活動中把《孔子拜師》作為三年級共同研討的一篇文章。活動中老師們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共同研討,經過了研討、備課、上課、評課、再研討、再上課等環節,不斷修改教案,完善教學環節,盡量研討出一條閱讀教學新路子。
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是積極參與,認真備課、上課。針對我所上的這節課,此刻我的心情是千頭萬緒的,有欣喜也有遺憾。
欣喜的是我在課堂上看到了孩子們的成長。我們的學生是剛升入三年級的孩子,課文閱讀能力有限。但經過幾個月的訓練,特別是針對我們校本教研的主題“語文閱讀教學與拓展”,孩子們都能通過自己的讀找到一些重點的詞和句子了,如今我設的訓練重點已經由找詞句過度到如何理解這些詞語和句子了,而且也有一些孩子的理解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只是語言的表達能力還有所欠缺,這也是我們今后所要努力的一個方向。
在課堂上,我們的孩子不僅會通過抓詞句理解課文,而且可以展開進一步的`思考,自己提一些問題,聯系生活實際和課外資料理解一些詞語和句子,理解課文的內容,廣泛的進行課外閱讀等。
在教學中我本著一種平平淡淡、簡簡單單、扎扎實實地態度,真實的再現我們的課堂,不是用動感的表演抓住人,而是用一種深層的、人文的、純語文的精神只美吸引人。力圖讓語文還原本色,復歸本位,反璞歸真,創造了一種純語文的課堂。
另外在我的教學是由各個環節組成,環環相扣,步步為營。但教學中我們所面對的是一群活生生的群體,所以我教學又不是一成不變的。當我的預設與生成發生了矛盾時,我及時做了調整。如當學習到孔子與老子見面時的情景,孩子突然有了質疑“老子為什么稱呼孔子仲尼,而不干脆直接稱他孔丘?”。面對這樣的生成問題我首先對學生的深入思考進行了表揚,同時把這個問題拋給了學生,讓學生能夠有一個思考的空間,最后我順勢引導講解其實這里是表達了老子對晚輩的一種愛護之情和自己謙虛的品質。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進而達到了更好的學習效果。
我在詞語的教學方面能夠結合語境進行理解認識的,效果不錯。譬如在教學“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里,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后,終于走到了洛陽。”我設計了讓學生想象孔子一路上遇到的艱難,我設計了一個填空的作業:一路上,孔子餓了( );渴了( )。遇到河流( )。雨天( )---------
這樣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風餐露宿、日夜兼程”等詞語的意思。
在教學孔子和老子見面那一節,我引導學生想像場景,分角色演示再現場景。從而使學生更加體會到孔子那彬彬有禮、老子那誨人不倦的優秀品質。
在整體感知部分,我選擇的是推火車讀的方法。在聽了鄶雪杰老師的課后,覺得她的方法很好。她先叫學生交流出自己預習課文時遇到的難讀的句子,從而指導學生怎樣讀,然后用補充課題的方式,使學生對課文進行了整體感知。這個方法很新穎,值得效仿學習使用。
今后,我要加強業務理論學習,積極參與網上教研活動,提高自己挖掘教材、把握教材、使用教材的能力。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11
還記得去年剛接觸三年級,一直教慣低段的我有些不知所措,第一學期時開了節課《趙州橋》,也許同事的印象已經淡忘,但對我真是刻骨銘心。我上課至今還沒有一節課得到這樣的評價。逆耳的可真是忠言,它像一條鞭子,時時刻刻在鞭策我要鉆研文本,深入文本。我想每個人都是在一個個經歷中歷練并成長起來的。只要努力,總會有進步。今年的自由交流課又開始了,這仿佛是個心理障礙,我對自己沒有什么信心,于是我花了更多的時間去讀課文,想課文。今年選的課文是《孔子拜師》有同事說不好上,但憑我去年的經驗來說,這篇課文還是有東西好挖掘的。
這節課我從介紹孔子入手,從孔子生平到其弟子再到其作品《論語》,再背誦及解釋論語中的相關語句,讓學生對孔子的為人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再由全局入手,讓學生通讀全文,說說對孔子的初步印象是什么?然后從課文中找出相關的句子體會感悟。我的教學是由板塊組成,在大的環節上沒有環環相扣,步步為營,這樣就給我的教學帶來靈活、機動。當我的預設與生成發生了矛盾時,我及時做了調整。如:一開始設計是讓學生一句一句的體會孔子的語言。在具體的教學中發現有很多雷同的地方,不外乎孔子的謙遜有禮、求知若渴的品質。期間我索性一起出示孔子的三句話,由學生自己體會,并組成迷你討論組(受蔣軍晶啟發),上臺交流自己的體會,并互相補充,學生的交流非常到位,既節省了課堂時間,避免了枯燥的重復體會,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和表達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另外,在課堂中我千方百計地引導學生進入課文創設的情境,在感悟語言的過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教學“風餐露宿、日夜兼程“的時候,我沒有急著讓學生說說詞語的意思而是通過讓學生想象:讀了這兩個詞語你的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讓學生融入文本中,當學生說的不夠到位,想象不夠豐富的時候,我出示句式:烈日炎炎的夏天,孔子在趕路。————,孔子在趕路。此時學生的思維被打開,答案豐富多彩,有“北風呼嘯的冬天,孔子在趕路。”、“黑咕隆咚的夜晚,孔子在趕路”、“傾盆大雨的時候,孔子在趕路”等等,不僅對詞語的理解水到渠成,而且對感悟孔子求知若渴、迫不及待的心情有了很好的鋪墊。同時學生也明白了要想獲得大學問,必然要吃得起苦,要有好學的精神和謙遜的品德。
在學習“學習是沒有止境的”時候,我先讓學生用一個詞語描述這句話的意思,再用一句名言表達,最后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說說身邊的'關于學無止境的故事,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學生的理解也水到渠成。當然在換詞的時候學生也出現了問題,學生感到了困難。這讓我體會到教師在問題的提出過程中,語言的引導十分重要,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也表現出孩子的積累還不夠,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應加強語文的積累。
在教學中我本著一種平平淡淡、簡簡單單、扎扎實實地態度,真實的再現我們的課堂,不是用動感的表演抓住人,而是用一種深層的、人文的、純語文的精神之美吸引人。力圖讓語文還原本色,復歸本位,反璞歸真,創造了一種純語文的課堂。
上課是學習,上課也如做人,什么階段需要怎樣的面貌示人。我想,孔子讓我學到了很多。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12
這篇課文講述了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為師的故事,體現了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課文還滲透了“學無止境”的精神。
在研讀課文學習時,我基本上能通過把握一段話中重點句,重點詞語來指導學生學習體會。例如第一段抓住“遠近聞名、不夠淵博”,
第二段抓住“風餐露宿、日夜兼程、風塵仆仆、終于”指導學生體會,孔子的謙虛好學、為求學不怕吃苦的精神。我先在學生理解詞語中各字意思的基礎上,再請學生展開想象,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再聯系課文中的`孔子說說當時孔子路途中是怎樣生活的,碰到什么困難,他又是怎么做的。這樣學生說出來的不是簡單的詞語解釋,呈現的是一種生活場景。這不近幫助學生加深理解,更好體會情感,還使學生掌握了一種學習方法。在體會之后,再次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讀出自己的體會。這樣,既符合三年級重視詞句訓練的要求,又通過詞句的學習,進一步進行朗讀的訓練,收到較好的效果。
課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這節課上還存在著不足:課堂整體把握不夠。課堂中雖然我以一條線來貫穿全文,但是在談論孔子的品行時,沒有整體把握。學生逐句找出寫孔子品行的句子,我逐句出示,逐句讀、理解、再讀,缺少與文本語言環境的相結合。特別時在處理孔子與老子的對話時,我把它們割裂了開來,并沒有進行朗讀對話,孔子的語言中理解孔子的品行,老子的語言理解老子的品行。其實他們的話時相互的,從一個人的語言中不僅看出某個人的品行,還可以
看出另一個人的品行,有種側面襯托的作用,而我在處理這部分教學時卻忽略了這一點。所以使體會顯得單一、顯得孤立,沒有了整體感。
課堂中還需要我們去斟酌地地方很多。花更多時間去琢磨、思考、實踐,讓我們的課堂逐步走向成熟。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13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先讓學生了解孔子。讀讀他的名言和讓學生知道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不但我們中華民族敬仰他,連外國人也崇拜他。在學生心中樹立起偉大的人物形象。
學習這篇文章時,我以“孔子是怎樣拜老子為師的?”作為引線。讓學生去讀懂課文,找出重點詞句。學生普遍都能找到,還能講出孔子拜師的艱難。然后再問你喜歡孔子還是老子?為什么?有的學生說喜歡孔子。因為孔子有禮貌;有的學生說喜歡孔子虛心,自己都遠近聞名了,還要向別人學習。而有的學生則喜歡老子,因為老子把自己的學問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孔子,他很無私等等。學生們還提出了各自喜歡的方向,當學生說到“孔子是個有禮貌的人”時,我結合“孔子和老師不僅學問使人們佩服,人們還很敬重他們的人品。”這一句感悟在孔子老子見面的一幕中,老子也是彬彬有禮的一位學者。這樣,學生能從簡單的語句中挖出深刻的道理,了解到孔子和老子知識豐富,還很有禮,所以我就勢總結到我們的學習與做人,一個人要想受到人們的尊敬,需要豐富的學問,但只有學問還不夠,還要有好的`品行。再聯系現實生活,同學們每天上學、放學見到老師時是怎么做的?讓他們自由說說,從而教育學生學會禮儀,是一種美德。
另一個拓展是理解孔子的話中“學習是無止境的”這個句子后,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進行理解,有的學生說:我學琴考了3級,還要考更高級。有的學生說:我媽媽一直在學習,她現在正在讀夜大考會計專業呢。還有一個學生說:我媽媽是老師,雖然她知識淵博,可她還在堅持學習,每天都還看書呢。學生理解得不錯。我不特意介詞了毛澤東主席晚年在病床上還堅持看書,后來眼睛不行了,還讓警衛讀給他聽。然后歸納出:世上的學問是學不完的,我們要虛心好學,活到老,學到老。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14
教材分析
《孔子拜師》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語文第五冊第五單元開篇講讀課文,是引領學生打開中國傳統文化大門的金鑰匙,主要是介紹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故事,體現了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課文還滲透了“學無止境”的精神。課文在敘述孔子拜師這件事時,線索非常清楚。課文內容蘊含豐富,但并不深奧,只是有幾個詞語,如“風餐露宿”、“日夜兼程”、“風塵仆仆”,對于一個剛升入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來講,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在課堂教學時要創設情景,讀詞語想畫面、聯系生活實際和上下文有機滲透,才能更好地體會孔子的求學精神,從而在讀懂故事的基礎上對孔子和老子作出簡單的評價。
文章的重點內容“孔子誠心拜師”很突出,線索很分明;而蘊涵著的老子熱心收徒的線索也比較清晰。所以,在教學中我們可以主次兩條線索分開討論和研究。
學情分析
讓學生從孔子拜師這個故事中,對我國歷史上產生深遠影響的大思想家孔子和老子有初步的了解,激發探索祖國傳統文化的興趣。體會孔子謙虛好學、老子誨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讀懂故事的基礎上對孔子和老子作出簡單的評價。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①認識“兼、仆”等7個生字。會寫“聞、塵”等12個生字。能正確讀寫“遠近聞名、相距、學問”等14個詞語。
②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情感、態度、價值觀:
了解孔子拜師求學的經過,感受體會孔子謙虛好學、老子誨人不倦的品行。
教學重點和難點
了解孔子拜師的過程,體會孔子謙虛好學、老子誨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讀懂故事的基礎上對孔子和老子作出簡單的評價。
教學過程
一、通過標題,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個關于孔子的故事。:拜師)齊讀課題。課題為什么用“拜”師呢?(老師講解)請帶上動作讀課題。孔子拜誰為師?關于老子,同學們了解什么?(學生交流)
二、初讀課文,讀準讀通。
1、自讀課文
了解了故事的主人公,下面,就請同學們自己讀故事。不過老師有一個小要求,那就是讀書時,把生字讀準,把句子讀通順,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2、展示朗讀
老師聽同學讀得都很認真,現在誰想把這個故事讀給大家聽聽?(抽生讀課文)其他同學當小評委。聽他們哪里讀得好,哪里還不夠好,記下來。
3、朗讀評價
誰來交流一下他們讀得怎么樣?(重點讀準本課的生字兼、毫、差、授、佩)同學們,‘佩’在課文中組什么詞?
【設計理念: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解決難字生詞,為下文理解做好鋪墊,同時,培養學生的傾聽的良好習慣。】
三、讀中感悟,學習品行。
佩服,請同學們自己從課文中找出佩服所在的句子讀一讀。
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也敬重他們的品行。
(二)讀悟語句,體味品行。
他們的什么品行值得世人敬重?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找出相關的句子讀一讀。
讀一讀你畫的語句,把自己的感受說給小組內的同學聽一聽!
1、孔子為什么拜師?
(班級交流)孔子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是遠近聞名的老師了。他總覺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淵博,三十歲的時候,他離開家鄉曲阜,去洛陽拜大思想家老子為師。
(1)孔子覺得自己的知識淵博嗎?(理解:遠近聞名淵博)
(2)把對詞語的理解以朗讀的形式表達出來。
(體味孔子有學問、虛心好學,板書:虛心好學)
2、孔子是怎樣拜師的呢?
請同學們輕聲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劃出孔子拜師艱辛的詞語。
(日夜兼程、風餐露宿、風塵仆仆)
老師板書這三個詞語,要求學生邊觀察邊書寫。
這些詞語都寫出孔子在拜師路上遇到很多困難。此時,你仿佛看到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理解“曲阜和洛陽……走到了洛陽。”)
(1)在指導朗讀中讓學生感悟詞語的意思以及用法。
(2)讓我們再來讀一讀,感受孔子趕路的艱難。(體味孔子不怕吃苦,板書:不怕吃苦。)
【設計理念:通過理解“日夜兼程、風餐露宿、風塵仆仆……”詞語讓學生體會到孔子為了拜師,是不怕艱辛,這樣一來,不但幫助學生體會語言運用的恰倒好處和語言文字的精美,進行語言訓練,還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更深的理解。同時引導學生想象當時情景,這樣可以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學生讀起課文來自然了許多,突破了難點,水到渠成。】
孔子終于見到老子了,課文有一段生動精彩的文字再現了他們見面時的情景,同學們找出來細細地朗讀,邊讀邊體會老子和孔子的品行。然后分角色表演讀。
(1)老子的外貌描述。(體味老子的有學問)
(2)學生邊讀邊表演,師生合作分角色朗讀。(從人物的語言、動作體味孔子和老子的彬彬有禮、謙虛)
(3)你為什么要這樣讀?(理解破折號的用法與含義)
師小結:標點符號是無聲的語言,這里的破折號“——”表示疑問。你喜歡孔子的哪一句話?
(4)“學習是沒有止境的。您的學問淵博,跟您學習,一定會大有長進的。”(聯系生活實際體味這句話,板書:學無止境。)
(5)對比理解兩組近義詞的不同用法。
拜訪——拜見;迎候——等候
在這段對話里,還有兩對近義詞,我們一起來看看。
①通過對比朗讀,細細品味:“拜訪”是敬辭,“訪問”的意思
“拜見”是“拜會、會見”的意思,是從客人方面說的。
②“迎候”和“等候”都是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個地方等候,“等候”則不表示迎接的意思。所以,我們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用詞一定要恰當。
【設計理念:分角色是學生們所喜歡的,在此我多次讓學生分角色朗讀,以及師生合作的形式呈現,目的是讓學生在讀中感悟他們的品行,同時在朗讀中體味作者對人物的外貌、動作、語言的寫作方法,讓語言訓練滲透于無形,達到授生以漁的效果。】
3、孔子拜師以后呢?
(1)從此以后,老子怎么教?孔子怎么學?
學生交流:從此,孔子每天不離老師左右,隨時請教。
(2)如果用孔子的名言來說,孔子怎么學?(學生交流,再次體味孔子的謙虛好學)
(3)老子怎么教?
學生交流:老子也把自己的學問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學生交流,體味老子的誨人不倦,愛護晚輩)
四、聯系實際,升華情感。
1、假如,此時我們正面對著孔子和老子,大家想不想夸夸他們嗎?你想對他們說點什么?
2、學生交流。
3、師小結:同學們,孔子的虛心好學、老子的誨人不倦被世人稱頌,正是他們做到了學無止境,才學識淵博,得到后人的敬仰。來,請大家端起課本,帶著崇敬的心情再讀課文,讀出對兩位圣人的敬佩之情。
【設計理念:通過談話的形式再現對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的敬佩之情。】
五、課堂總結,推薦作業。
同學們,記錄孔子言行的論語,對世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孔子也因此被中國人稱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臺灣和美國還將孔子的`生日定為教師節。而今,孔子的故鄉曲阜的“三孔”以入選世界遺產名錄。讓我們大家永遠記住這千年的孔子。活到老,學到老。課后大家繼續蒐集有關孔子和老子的文化精髓,下節課交流。
【設計理念:進一步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進一步加深熱愛祖國文化的情感和增強民族自豪感.。】
(一)抓住中心句,感悟主旨。
佩服,請同學們自己從課文中找出佩服所在的句子讀一讀。
人們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也敬重他們的品行。
(二)讀悟語句,體味品行。
他們的什么品行值得世人敬重?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找出相關的句子讀一讀。
讀一讀你畫的語句,把自己的感受說給小組內的同學聽一聽!
1、孔子為什么拜師?
(班級交流)孔子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是遠近聞名的老師了。他總覺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淵博,三十歲的時候,他離開家鄉曲阜,去洛陽拜大思想家老子為師。
(1)孔子覺得自己的知識淵博嗎?(理解:遠近聞名淵博)
(2)把對詞語的理解以朗讀的形式表達出來。
(體味孔子有學問、虛心好學,板書:虛心好學)
2、孔子是怎樣拜師的呢?
請同學們輕聲讀課文第二自然段,劃出孔子拜師艱辛的詞語。
(日夜兼程、風餐露宿、風塵仆仆)
老師板書這三個詞語,要求學生邊觀察邊書寫。
這些詞語都寫出孔子在拜師路上遇到很多困難。此時,你仿佛看到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理解“曲阜和洛陽……走到了洛陽。”)
(1)在指導朗讀中讓學生感悟詞語的意思以及用法。
(2)讓我們再來讀一讀,感受孔子趕路的艱難。(體味孔子不怕吃苦,板書:不怕吃苦。)
【設計理念:通過理解“日夜兼程、風餐露宿、風塵仆仆……”詞語讓學生體會到孔子為了拜師,是不怕艱辛,這樣一來,不但幫助學生體會語言運用的恰倒好處和語言文字的精美,進行語言訓練,還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更深的理解。同時引導學生想象當時情景,這樣可以一下子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學生讀起課文來自然了許多,突破了難點,水到渠成。】
孔子終于見到老子了,課文有一段生動精彩的文字再現了他們見面時的情景,同學們找出來細細地朗讀,邊讀邊體會老子和孔子的品行。然后分角色表演讀。
(1)老子的外貌描述。(體味老子的有學問)
(2)學生邊讀邊表演,師生合作分角色朗讀。(從人物的語言、動作體味孔子和老子的彬彬有禮、謙虛)
(3)你為什么要這樣讀?(理解破折號的用法與含義)
師小結:標點符號是無聲的語言,這里的破折號“——”表示疑問。你喜歡孔子的哪一句話?
(4)“學習是沒有止境的。您的學問淵博,跟您學習,一定會大有長進的。”(聯系生活實際體味這句話,板書:學無止境。)
(5)對比理解兩組近義詞的不同用法。
拜訪——拜見;迎候——等候
在這段對話里,還有兩對近義詞,我們一起來看看。
①通過對比朗讀,細細品味:“拜訪”是敬辭,“訪問”的意思
“拜見”是“拜會、會見”的意思,是從客人方面說的。
②“迎候”和“等候”都是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個地方等候,“等候”則不表示迎接的意思。所以,我們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用詞一定要恰當。
【設計理念:分角色是學生們所喜歡的,在此我多次讓學生分角色朗讀,以及師生合作的形式呈現,目的是讓學生在讀中感悟他們的品行,同時在朗讀中體味作者對人物的外貌、動作、語言的寫作方法,讓語言訓練滲透于無形,達到授生以漁的效果。】
3、孔子拜師以后呢?
(1)從此以后,老子怎么教?孔子怎么學?
學生交流:從此,孔子每天不離老師左右,隨時請教。
(2)如果用孔子的名言來說,孔子怎么學?(學生交流,再次體味孔子的謙虛好學)
(3)老子怎么教?
學生交流:老子也把自己的學問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學生交流,體味老子的誨人不倦,愛護晚輩)
板書設計————學無止境——————
孔子(謙虛好學) 老子(誨人不倦)
(不怕吃苦) (愛護晚輩)
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設計
分角色是學生們所喜歡的,在此我多次讓學生分角色朗讀,以及師生合作的形式呈現,目的是讓學生在讀中感悟他們的品行,同時在朗讀中體味作者對人物的外貌、動作、語言的寫作方法,讓語言訓練滲透于無形,達到授生以漁的效果。
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講述了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為師的故事,體現了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課文還滲透了“學無止境”的精神。課文在敘述孔子拜師這件事時,線索非常清楚。
第一部分,孔子決意拜師。第二部分,孔子歷盡艱辛前往洛陽拜師。第三部分,寫孔子認真求學。第四部分,寫人們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學問,又敬重他們的人品。
在此課前,我讓學生蒐集了孔子名言,并蒐集孔子個人資料,并請教或蒐集孔子和老子分別是怎樣的人。在課前并綜合了學生預習情況,并對孔子名言作了講解,在講解的過程中,并結合生活實際理解孔子名言及引用孔子名言,運用寫作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欲望。學習這一課,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感悟到:知識是學無止境的,只有謙虛好學,才能成為知識淵博的人。我在教學中截斷了語文教學的一般流程,我讓人物語言閃亮登場。
如、“溫故而知新”的意思是:時時溫習已經學過的知識,由此就能獲得新的更深的知識。(設計語言,在語言環境中理解名言。老師常常告訴我們,在學習上要“溫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意思是:如果三個在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作為我老師的人。(老師常常教育我們,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現在還是將來,為人都要謙虛好學,有禮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的意思是:學習了知識然后時常溫習,不也是高興的嗎?(老師告訴我們,每天早讀時都要把學過的知識溫習一下,我們常常表現出不高興,不愿意的表情,。每當這時,老師總會說:“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知道呀!(一天,老師在給我們講一道數學難題,剛講完,老師問我們懂著沒有,教室里整齊地回答:“懂著了!”接著老師在黑板上出了道類似的題,可是班上沒幾個會做,老師生氣了。接著又語重心長地說:“孩子們,孔子有句名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能明白這是什么意思嗎?)
我點撥了,這幾句名言對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作了精辟的論述,和本課孔子拜師的內容緊密相關,意在引導學生有意識地積累古典文化的精髓。隨之我又出示幾句孔子名言: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2、敏而好學,不恥下問。3、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學生對孔子的話算有點興趣了,我將板書課題《孔子拜師》。本文講述了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為師的故事,體現的是孔子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治學精神和老子誨人不倦,愛護晚輩的品行。課文在敘述中,線索非常清楚。我出示了閱讀要求,讓學生在朗讀,要帶著對孔子和老子的敬重和佩服之情感去讀,去拜讀,注意語意的停頓,語速的緩急,語氣的變化。讀后說說孔子和老子給自己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并寫一寫讀后的感受。(這個環節,我給足學生時間讀,加上有課前孔子名言的理解,學生完成很不錯。有個女孩兒寫:我讀了課文,從孔子在求學時不怕路途艱辛和他的言行中體會到了,孔子是一個虛心好學,有禮貌,不怕吃苦的人。我也從老子不顧七十歲高齡,到洛陽城外迎候孔子以及他毫不保留地把知識傳授給孔子,我從這件事中,知道了老子是一個有禮貌,愛護學生的好老師。)看了學生的讀書體會,進一步引導學生再次走進文本,理清課文層次:
孔子決意拜師—洛陽拜師—認真求學—受人敬重—老子
謙虛好學 不怕吃苦 孜孜以求 誨人不倦
在此基礎上,揭示課后作業第二題:(老子是一個博學多才及謙和大度,誨人不倦的人。孔子是一個謙虛好學,不怕吃苦,求知若渴的人。)
對文本的理解已不是問題,自然詞意在文本內容中能理解,對重點詞語作“用詞寫話”的練習,生字認讀與書寫是過關的,在學習本課中,以下方面還是落到了實處。
一、閱讀中悟寫法。
這是語文學習中的支撐點,在本課中,就要抓住人物語言,在習作練習中,怎樣寫好不同人物的語言。比如、本文對孔子和老子初次見面時的情景,主要進行了人物對話描寫,而且在對話中作者能夠準確描寫不同人物的語言。出示文中老子與孔子的對話。“聽說你要來,我就在這兒迎候。”孔子:“多謝老師等候。”“迎候”和“等候”都有等待的意思。但“迎候”是到某個地方等候迎接。“等候”則不表達迎接的意思。(引導學生從讀中體會怎樣描寫不同人物的語言呢?首先要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特點。然后要注意人物的年齡,職業、興趣、愛好不同,他們的語言也不同。最后要注意人物性格的發展。隨著人物性格的發展,人物的語言也不所變化。比如、描寫懶惰的姐姐:媽媽讓姐姐洗碗,姐姐不高興地說:“聽到啦!又叫我去沅碗。”接著,姐姐神神祕祕地對我小聲說:“弟弟,你的字寫起了嗎?想去玩嗎?你幫姐姐洗碗,姐姐一會兒陪你去玩!”我裝著沒聽懂,只見姐姐又奇奇怪怪地說:“今天我借來了一本小人書,上面就是灰太狼的故事。”我忍不住了說:“姐姐,今天我幫你的忙……”(點撥、只要能注意做到以上幾點就一定能寫好不同人物的語言。)這里安排了練習:“有趣的爸爸”“懶惰的爸爸”“愛節省的媽媽”
二、抓句子的理解也是本文的重點。
作為三年級學生,應該掌握句子的生動與平泛是文章的技巧。比如:“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里,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后,終于走到了洛陽。”這句話的含義深刻,學生獨自理解還是有難度的,我設計了換掉“風餐露宿”和“日夜兼程”和去掉這兩詞的練習。我點撥了,這一句作者在講孔子的旅途之苦,并運用了詞語“相距上千里”,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艱苦,說明孔子一路上生活艱苦運用了“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急切心情卻運用“終于”一詞來說明。(就這么短短的一句話,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對孔子對知識如饑似渴的追求。)引導學生,理解重點句子,可以先理解重點詞語,然后再聯系詞語的意思,想想句子所要表達的思想。
三、課外拓展,綜合展示
讓學生自己完成,蒐集資料、問家長等方式。
四、習作練習“我的語文老師”(必須落到實處。)
學完本課,我有以此反思,語文教學就是一種平平淡淡,簡簡單單、扎扎實實地教學態度,要真實地再現我們的課堂,不用動感的表演也能抓住人心,它是用一種深層的,人文的,純真的語文的一種樸實精神所吸引人。用老師樸實的教態,力圖讓語文還原本色,復歸本位,返璞歸真,創造一種純樸的語文課堂。本課的亮點就是幫助學生體會語言運用的恰到好處和語言文字的精美,在寫作中,恰到好處的詞語及語言的運用是文章的“精髓”。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15
《孔子拜師》這篇課文比較簡單,只要讓學生從讀悟中理解孔子與老子的優良品質。本文我采用了變序的方法進行教學,先從課文的最后一句入手進行解決,讓學生先了解孔子與老子的品行,然后讓學生根據概括出來的到課文中去找出有關的語句進行理解。不過我在理解課文時,為學習課文作了一個鋪墊,從復習入手,針對前一節課出現的'容易出錯的進行復習,其二是讓學生找近義詞,為下面的詞語區別作好鋪墊。
我在教學中讓學生運用讀書符號進行學習,如找反映孔子謙虛好學的品行的用“__”劃出有關句子,找反映老子尊重他人、誨人不倦的句子用“﹋﹋”劃出有關句子,而且找到相關句子進行品讀、齊讀,讀悟介乎尚可,但是整堂課下來,發現在教學時方法較單一,讀得還不夠充分,在區分“等候與迎候”時,還只停留在了表面,不夠深入,有點走過場的味道,在概括老子誨人不倦的品質時,有點牽強,學生對這個詞語的理解還是不夠的,教師過于草率地解釋了這個詞語的意思。在教學過程中,由于環節有些拖沓,時間顯得較倉促,以至于沒有時間進行分角色朗讀了。這些不足應該在以后的教學中引起注意。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09-22
《孔子拜師》教學反思04-10
生活即語文-《孔子拜師》教學反思10-02
生活即語文-《孔子拜師》教學反思10-02
孔子拜師教案01-12
《孔子拜師》教案01-26
孔子拜師教案12-09
孔子拜師第一課時教學反思01-04
關于孔子拜師故事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