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駱駝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找駱駝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找駱駝教學反思1
《找駱駝》一課寫了一位老人指點商人找駱駝的事,說明遇到問題只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作出正確判斷,才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在上課的過程中,
有所收獲,也有欠缺的地方,進行思考。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減少對學生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個性閱讀的意義還在于: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傾聽不同的聲音,見識各種各樣的觀念。而我在實際操作中卻忽視了這一點,以致在理解課文前半部分時氣氛比較沉悶。這與平時自己不太注重有著莫大的關系。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思想產生碰撞,自然會產生一些個人體驗。當然,學生的個性閱讀得出的結論有時難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夠完善的地方。
《語文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中規定:“中年級的學生要能清楚明白地講述見聞、并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體生動地講述故事,努力用語言打動他人。”說話是寫話基礎,而三年級又是從說到寫一個承前啟后的過渡時期,因此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很注重學生說的訓練。在這一課時中,我重點抓住老人看到的現象和得出的結論之間這個因果關系來進行說話訓練,通過“因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為……”的形式既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積累了語言。
找駱駝教學反思2
《找駱駝》是第五冊第四單元的一篇非常有意思的略讀課文,講的是一位商人丟失了一只駱駝,憑著一位老人獨到的觀察力及驚人的分析和判斷力,商人找到了駱駝,令人拍案叫絕。文章情節簡單,對話較多,而這組教材的專題是“細心觀察”。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屬性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仔細觀察、勤于思考的習慣。
《找駱駝》一文對話多,對話中的提示語可不多。一是商人見老人詳細描述了駱駝的樣兒卻又聲稱自己并不知道駱駝的下落后“忿忿地”指責他;二是寫老人“不緊不慢地”回答商人的質問。雖然只有兩處,卻淋漓盡致地顯現出了人物內心世界及性格特點。教學時,我以此為切入口,引導學生研讀。“忿忿”是什么意思?從課文哪里看出商人確實很生氣?你能換個詞來表達商人的生氣嗎?通過課文具體語句的閱讀感知,學生不僅讀懂了課文,還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態,“不緊不慢”該怎么讀?你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嗎?從老人“不緊不慢”的敘述中,你明白老人是怎么知道駱駝的樣兒了嗎?從這不緊不慢的語句中你發現這是一位什么樣的老人呢?語文的學習意義是對學生靈魂的塑造和精神的指引。
“中年級的學生要能清楚明白地講述見聞、并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體生動地講述故事,努力用語言打動他人。”說話是寫話基礎,三年級是從說到寫的一個承前啟后的過渡時期,因此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很注重學生說的訓練,在說的'訓練中積累語文知識,提高語文素養。比如學習課文第10、11自然段時,輕聲朗讀后思考:老人沒有看見駱駝,但是為什么說得那么詳細呢?用浪線劃出老人看見了什么的句子。出示:老人看見(),知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完后,再用上關聯詞“因為所以”或“之所以
是因為”說一說。有能力的學生可以選“之所以是因為”說,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可以選“因為所以”說,體現了說話的層次性。我重點抓住老人看到的現象和得出的結論之間這個因果關系來進行說話訓練,通過運用關聯詞“因為所以”進行說話練習。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這樣,在填空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因果關系的關聯句的訓練,既進一步理解了課文,又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既積累了語言,又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這篇文章對話多,也是朗讀中見真情的好教本。這一課就是要讓學生讀,分角色讀、小組讀、全班讀、范讀、同桌合作讀、引讀等形式,在讀中就會體會課文中所用的語氣詞,體會老人的仔細觀察和認真思考。以分角色朗讀課文來創設情境,將學生引入找駱駝的現場,再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充分融入文本,激發起學生對本課學習的興趣。并通過恰當的引讀啟發學生,引導學生充分品味語言,不斷揣摩,學生從中感悟,培養語言感知能力。
不過,由于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在教學中我主要是讓學生圍繞了閱讀提示里的兩個問題,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去學習課文,解決問題,但一堂課下來,我似乎感覺自己講的還是比較多,對于閱讀課文學習方式還把握不夠。
找駱駝教學反思3
11.找駱駝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不同人物的不同語氣,以及所表現的不同心理。
3.理解課文內容,了解老人是怎樣知道丟失駱駝的特點的。
4.感悟“用心觀察,用心思考,就能有所發現”培養愛觀察、愛思考的品質。
重點難點:
1.理解老人是怎樣由觀察到的現象推斷駱駝的特點的。
2.感悟“用心觀察,用心思考,就能有所發現”培養愛觀察、愛思考的品質。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猜謎導入
1.師:同學們, 老師給大家猜一個謎語: 脊背突起像山峰,沙漠之舟能載重。 風沙干旱都不怕, 戈壁灘上是英雄。你知道它是誰嗎?
2.看圖 師:是啊,它就是駱駝。讓我們來認識一下這些有著“沙漠之舟”美譽的駱駝們。 可是一位商人卻丟失了一只駱駝,可著急了,今天,我們和他一起來找駱駝。板書:找駱駝
二、初讀課文,感知文意
1.這個故事里的老人,通過觀察,發現了什么呢?讀讀課文,想一想:商人丟失的駱駝有哪些特點?老人是怎么知道駱駝的這些特點的? )
師:學習提示讓我們思考什么問題?
問題一:駱駝有什么特點?
問題二:老人是怎么知道這些特點的?
師:這節課,我們就圍繞這兩個問題來研究課文。
2.師:帶著這些問題自學課文,并且把字音讀準,把課文讀通順。
3.檢查自學效果:
(1)認讀生字詞
理解:“走失”和“丟失”的區別
A、先讓學生說一說
B、一般是指人或家畜出去后迷了路,回不到原地,因而不知道下落。
4.師: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情? 多媒體出示: 《找駱駝》這個故事講了商人( 走失了 )一只駱駝,向老人(打聽) ,經老人( 指點 ),( 找到了)駱駝的事。
三、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1.師:請同學們對照表格默讀課文,把駱駝的特點用“~~~~”畫出來,把老人是如何 發現的用“――――”畫出來。同桌之間、小組之間可以互相討論。
老人觀察到了什么? 駱駝的腳印右邊深,左邊淺老人知道了什么左腳有點跛,路的左邊有一些蜜,右邊有一些米,左馱蜜,右馱米。駱駝啃過的樹葉上面留下了牙齒印缺了一顆牙齒
2.師:同學們討論得非常認真。好,誰來說說,商人走失的駱駝是什么樣子的?老人是怎么知道駱駝的這些特點的?(學生匯報)
3.你們能不能用“因為……所以……”這組關聯詞語把剛才我們看見的和我們判斷的連起 來說一遍? 因為老人看見路上的腳印左淺右深,所以他知道駱駝的左腳有點跛。 因為老人看見……,所以知道……因為老人又看見……,所以知道……因為老人還看見……,所以知道……
4.句式比較,從“果然”理解老人的判斷準確無誤
師: 同學們,在老人的指點下,商人最終找到駱駝了嗎? (找到了) 你從文中哪個詞知道的? (果然)
師:你們真聰明,大家看看, “果然”還可不可以用其他什么詞來代替?(真的,的確)
師:為什么老人能指點商人找回駱駝呢?
師:此時此刻,你想對老人說點什么呢?(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觀察、分析駱駝留下的種種 跡象,并且通過這些跡象來確定駱駝的特點,進而指點商人找到駱駝。 )
師:那么,你又想對商人提醒點什么?
5. 師: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你又受到了什么啟發?(可從老人留心生活,善于觀察,勤于思考方面說,可從老人樂于助人方面說,也可從自己的生活、學習實踐方面說。 )
四、再讀課文
1.想象,再讀課文
師:從現在起,我就是那位商人,你們就是那位老人 家。你們想想,我丟失了駱駝應該讀出什么樣的語氣,你們作為指點迷津的老人,又應該讀 出什么樣的語氣?(分角色朗讀,老師讀商人的`話,全體同學讀老人家的話)。
師:伙伴們, “我”丟失了駱駝,說話時應該是什么樣的語氣?
師:老人家應該讀出什么樣的語氣?
師:老師請一對同學來演一演商人和老人。 (指名) 男女生合作,男生演老人,女生演商人。 (男女生合作讀)
2.教師小結
師:老人沒見過那只駱駝的模樣,卻憑著他敏銳的觀察力和準確無誤的判斷,憑著駱駝 留下的幾處跡象,就分析得出駱駝的詳細情況,真是個聰明的老人啊!老師也有幾句話想送 給大家,希望同學們細觀察,勤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
五、課后拓展
在老人的指點下,商人終于找回了駱駝。商人心情怎樣,會怎么想?再去見老人,會 說些什么?會怎么說?請把你的想法說一說、寫一寫。
板書設計:
11.找駱駝
腳印右深左淺——左腳破
左有蜜右有米——馱著密和米
樹葉上齒印——缺牙齒
(仔細觀察 分析判斷)
教學反思: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引導學生運用閱讀課文的知識與方法,放手讓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并在讀中漸漸掌握基本的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學生根據閱讀提示獨立閱讀、思考,初讀感知故事的主要內容,然后抓住“商人的駱駝有哪些特點,老人是怎么發現這些特點的 ”這一重點問題,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使學生懂得遇到問題要仔細觀察、認真分析,這樣才有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課文情節簡單,對話較多。教學中,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充分融入文本,激發學生對課文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品味語言,從中感悟,培養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
找駱駝教學反思4
上了一次教研課,感受頗深:
1、重視小組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一種有效方法,也是當前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途徑。課堂中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可以提高單位時間中學生學習、交往、表達的頻度與效率,優勢互補,有利于培養探究意識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學生口語交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在這一課時中,我抓住教學難點,即“老人為什么要商人順著駱駝的腳印去找,而不是順著米和蜜或樹葉去找”作為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由于抓住了合作的時機,所以學生有效的參于了合作學習。
2、重視學生說的訓練
《語文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中規定:“中年級的學生要能清楚明白地講述見聞、并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體生動地講述故事,努力用語言打動他人。”說話是寫話基礎,而三年級又是從說到寫一個承前啟后的過渡時期,因此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很注重學生說的訓練。在這一課時中,我重點抓住老人看到的現象和得出的結論之間這個因果關系來進行說話訓練,通過“因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為……”的形式既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積累了語言。
3、缺少個性化閱讀
閱讀是讀者個性化的行為,閱讀的過程是富有創造性的過程。閱讀教學是為了引導和幫助學生閱讀,老師對課文的解讀,不能代替學生的閱讀與理解。同樣閱讀一個句子、一段課文,學生和教師的感受很可能迥然有別。教師一眼帶過的詞語,在學生眼里或許很難記住;教師不厭其煩地分析的句子,學生也可能“不屑一顧”,不以為然。
因此《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減少對學生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個性閱讀的意義還在于: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傾聽不同的聲音,見識各種各樣的觀念。而我在實際操作中卻忽視了這一點,以致在理解課文前半部分時氣氛比較沉悶。這與平時自己不太注重有著莫大的關系。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思想產生碰撞,自然會產生一些個人體驗。當然,學生的個性閱讀得出的結論有時難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夠完善的地方。對于體驗中的局限性,我不要輕易否定,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給予學生犯錯誤的權利,讓學生意識到“與其重復一句正確的話,還不如試著說一句錯誤的話”。
找駱駝教學反思5
《找駱駝》是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一篇閱讀課文,課文寫了一位老人指點商人找駱駝的事,說明遇到問題只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做出正確判斷,才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課文以對話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為我們提供了具有指導意義的科學的思想規律和方法。對這類閃現著理性光輝的課文,如果我們偏重對思維品質的理性分析、抽象概括,語文學習就喪失了自身的生命活力,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就會失落。因此,在教學時,我本著化理性分析為感性體驗的思想,緊緊抓住課文的語言表達特點,以“提示語”為語言訓練的突破點,層層推進,引導學生去感悟、體會、表達,在語言實踐中獲得思想啟迪,掌握語言規律,提高語文能力。
一、研讀提示語──理解課文內容,體驗人物感情
人物語言描寫追求個性化和本質化,因而,作者在描寫人物的對話時,常適當加入一些關于人物的心態、聲調和口吻的提示。《找駱駝》一文中寫商人與老人的對話時有兩處加了提示語:一是寫商人見老人詳細描述了駱駝的樣兒卻又聲稱自己并不知道駱駝的下落后“忿忿地”指責他;二是寫老人“不緊不慢地”回答商人的`質問。雖然只有兩處,卻顯示出人物此刻的內心世界及性格特點。教學時,我以此為切入口引導學生研讀兩人的對話:“忿忿”是什么意思?從哪里可以看出商人確實很生氣?“不緊不慢”該怎么讀?從老人“不緊不慢”的敘述中,你明白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駱駝的樣兒了嗎?通過課文具體語句的閱讀感知,學生不僅讀懂了課文,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態,還培養了可貴的語言意識──不少學生捕捉到了商人由稱老人“您”改為“你”這一情感變化的語言信息。
二、填補提示語──把握人物情態,促進語言積累
《找駱駝》一文所寫的事主要是通過人物的對話展開的,除了上述一組對話加了兩個提示語,其余對話并沒有對人物的神情、語氣加以描繪。讓學生根據上下文對話內容填補提示語,不僅有助于學生把握人物情感,還能促進學生的語言積累,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我請學生同桌合作,先分角色讀讀對話,想像商人當時的心理活動及老人說話時的神態、語氣,再討論怎么加提示語合適,然后根據補充的提示語進行創新表演。要完成這個練習,學生必須反復閱讀語言材料,用心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動,把握人物情感發展的脈絡,并啟迪多元感悟,形成自己的聯想與體驗,然后才能借助準確的提示語來揭示人物當時的心態。通過研讀課文所提供的范例,學生已對提示語的表達方式有所感知,填補提示語的語言實踐則拓寬了認知與想象的空間。學生經過反復朗讀,用心體味,不僅揣摩出了商人“著急—高興—生氣”的心理變化,給人物語言補充了恰當的提示語,還在角色表演中豐富了情感體驗。更可貴的是,學生在與語言材料的反復接觸過程中產生了多元反應:文中寫商人的話富有變化,如“是的”、“不錯”、“對極了”等。為了擴大語言積累,我順勢引導學生“牽”出了“太對了”、“完全正確”等一組句子。
既然提示語使表達更具體,語言更生動,為什么作者省去不用呢?如我期待的那樣──果真有學生提出了質疑。這是一個極具語言意識的問題。可見,層層推進的語言訓練喚起了學生的求知欲望,誘發了他們自主深入的探究意識。我讓學生將添加提示語后的對話與原文對照朗讀。通過研讀、體驗、甄別,學生說出了自己的感悟:省略了提示語,更能表達商人的急切心情。
三、運用提示語──升華思想認識,發展語文能力
在經歷了“研讀”和“填補”兩級訓練之后,語言規律的感知在學生的頭腦中漸漸清晰起來,他們對提示語的表達方式及語言功能產生了興趣,有了一種躍躍欲試的沖動。為了發展已習得的語文能力,提升對課文主要內容及蘊含的思想品質的認識,我設計了一個小練筆:在老人的指點下,商人終于找回了駱駝。商人再去見老人,會說些什么?你能加上合適的提示語寫下來嗎?
這是一個遷移運用的訓練,它要求學生把豐富語言積累與靈活運用語言結合起來,把領悟課文中的思想感情與表達自己的獨特見解、發展創造性思維結合起來。學生所寫的內容表達了閱讀文本后的獨特感受:商人滿臉羞愧地對老人說:“老人家,多虧了您的指點,我才找回了駱駝,可我卻錯怪您,真不該啊!”商人緊緊握住老人的手,激動地說:“大爺,您不僅幫我找回了駱駝,還讓我懂得了遇到問題要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道理,我真不知怎么感謝您哪!”
《找駱駝》一課的教學告訴我們:學生的閱讀在一般意義上說是感性的而非理性的,從學生的閱讀感受出發,找準語言訓練點,開展充分而有效的實踐活動,與之相伴的便是學生思維水平的提升和良好語感的形成。
找駱駝教學反思6
新課標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是對話的主體,教師不僅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還是學生閱讀的促進者。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擺正自己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把課堂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引導學生進行多樣化的個性化閱讀。
實際上,精讀課文是略讀課文的基礎,而略讀課文是精讀課文的補充,它們都是學生在獲取閱讀最基本的方法方面有著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略讀應該與精讀一樣重要。大教育學家葉圣陶也曾就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的作用做過精辟的論述,他說:“如果只注意于精讀,而忽略了略讀,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其實,在信息高度發達的今天略讀的作用就顯得更為突出,他能即迅速而又便捷地獲取大量信息。所以,就應用程度而言,略讀就顯得比精讀更為廣泛。所以我們便不難知道編者安排略讀課文教學的最大目的就是讓我們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讓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在實踐中掌握更多更好地讀書方法。
可是我們的老師是怎么做的?要么覺得內容超好而像精讀課文那樣細嚼慢咽,條分縷析,要么就是讓孩子粗糙一讀,匆匆一過,這樣的教學效果自然難如人意。殊不知從三年級起每冊的略讀課文都占到八分之一,到了四年級往上,自然數量就更多,如果按照上述幾種方法進行教學的話,我們就沒有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孩子的綜合能力怎么得以提高?到何時才能完成九年閱讀400萬字的閱讀量,現在想想這種現狀的確令人堪憂。
至于略讀課文怎么教?怎樣能在短時間內達到效果的最大化?我有了一些不成熟的閱讀策略不妨拿出來以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也算是我在《找駱駝》一文的所謂亮點吧,還望各位不吝賜教,批評指正。
首先,以疑激趣,從“找”入手。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這樣一段精辟的論語:“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少兒心中的名探柯南就是深受孩子喜愛的人物,我以柯南為契機,說:“柯南是偵探,那你們想不想當偵探,今天老師就帶你們當一回偵探去幫一位丟失了駱駝的商人找駱駝。”
這樣的導語極大地激發了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他們一個個情緒高漲,急不可待地想往下學習。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但到底怎樣去實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這就是我要說的第二個問題:緊抓課前提示,明確教學目標。
文章前邊的導讀提示,往往是文章的根本,它里邊涵蓋課文主旨和課文內容的框架,我們只有緊抓這個大綱,讓學生有章可循,而不是大海撈針,這樣將會讓學生知道朗讀課前的導讀提示對學習課文的重要性。當然,再緊緊地抓住這問題進行組織教學,那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不想突破都難。
這樣做的還有一點是對培養三年級孩子學會質疑問難,使眾多問題明朗化,重點化起到一個潛移默化的作用。
關注全體孩子,讓每個孩子都動起來一直是我追求的,但十個指頭有長短,你很難要求每個孩子都做到。該怎樣平衡協調這個問題呢?我是這么做的:我結合閱讀提示設計了三個問題,相當于三關,過一關及格,過兩關良好,過三關優秀。這樣一來,他們小小的心充滿斗志,充滿被認可,每個孩子都給自己設定了在這堂課上的遠大目標,你光看一下他們的笑臉,他們那閃爍著挑戰的眸子便知道他們學習的熱情被我所激發。
第三,合作交流,個性表達,智慧碰撞。
把孩子領入學習之路,這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可到底該怎樣有效地組織學生上略讀課,尤其對三年級這幫剛接觸略讀課文的孩子來說,我還真拿捏不住,生怕掌控不了課堂而犯老毛病——和孩子搶著講。但這次我就給自己說:放手讓孩子們去讀吧,你只要把自己做好,組織好他們就行。讓我高興的是:孩子們在小組合作交流這一環節中是那么投入,神情是那么專注讀得很投入,很充分,一雙雙明亮的眼神清澈可見,過了幾分鐘,你可以看到有讀懂的喜悅,興奮。有沒有讀懂困惑,還有沒有讀完的急迫。不出十分鐘,一個一個小組的合作成果展示出來,每組孩子甚至每個孩子都渴望上臺表現,一展風采。
誰能說那一張薄薄的紙片上沒有學生甚至是那些學困生辛勤的汗水。
在講商人和老人對話這一部分時,本來計劃是他們說出商人的.焦急,高興,憤怒等情緒后再男女分角色朗讀商人和老人的對話,最多再來一組單兵操練。實際上欣賞的很多名課也都是千篇一律。講到此,我原以為大功告成,誰知我的學生讀書的情緒高漲,表演欲望強烈。我還真不想掃了他們的興。就想,我的課堂我做主。何不就此讓他們再多操練幾回看看會不會有更高的突破。即拋開課本內化自己的語言,比較準確把握人物的感情呢?。
視頻中的幾組朗讀表演是一浪高過一浪,你光從這幾個小朋友的臉上就可以看見他們對文字體會的深刻。這不能不說是我這課隨機生成試驗中的最亮點。
第四,設計得法,水到渠成。
時間在一分一分的流逝,這節課在這一高潮過后本應趨于平淡,我也本該順理成章的總結,以我的本意設計是學了這篇文章,你們懂得了遇到事情該怎樣做?預設的答案是遇到問題多思考,多觀察,多動腦,到這個程度即可。可是我看到還有孩子在高揚小手,就問問,誰知又是一語驚人:遇到問題不能慌,不能急,我們應該多觀察,多動腦子。朋友們,聽聽,這又比前邊的預設高了一個層次。我就趁勢打鐵,誰能總結一下咱們略讀課文的學習方法?這時我已有自信,我深信我的學生能說出來。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實際上,對于這一課或者別的課,我們在座的同仁,只要你在課堂上引導得法,在課堂中多挖掘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充分朗讀,充分交流討論,放手讓孩子去說,那么訓練孩子,給孩子更多的感性機會的這個磨刀一定不會耽誤他們閱覽群書這個砍柴的功夫,我們的孩子一定會積少成多,聚沙成塔,久而久之,你一定會有更加欣喜的發現,我的這幫毛孩子咋這么聰明,咋這么會說。
找駱駝教學反思7
本學期開始嘗試高效課堂,曾經不喜歡高效課堂,以為這樣的模式之下,孩子們只是在對答案而已,以為這樣的課堂就是培養做題機器,種種偏見,根植于心。然而經驗與看法總是會改變的。親身下河知深淺,這樣的課堂,總要自己經歷了,才有資格說好或不好。因此,雖然是在學校的要求下,我也開始嘗試高效課堂了。
最開始嘗試的是《秋天的雨》一課,我們從第一課時開始嘗試,孩子們結成小對子,對子之間互相進行讀課文、讀詞解詞。雖然心里有預設,想過進度會很慢,但一節課的內容依然花費了兩節課才完成。主要的問題出在孩子們不知道對子、小組內如何交流、上臺展示如何開場,如何請他人給于評價。一連試了幾篇文章,都是如此。雖然每次都有舉例,都有教,但往往是教的小組學會了,其他小組依然沒有學會。基于這樣的學情,我們在進行高效課堂的時候,就將培養學生的話語體系作為第一要務。
《找駱駝》的'課文相對來說簡單,操作起來容易,所以我打算的就是將這次的公開課當作隨堂課一樣,一句一句的教學生說話,教他們去應對、溝通。總的來說,我還是比較滿意的。雖然是真實的、平實的課堂,缺乏激情與精彩,缺乏美感與韻味,但我卻覺得課堂是扎實的,是有效的。以前的課堂沉悶如死水,舉手的總是那幾個學生,現在的課堂,小手林立,孩子們有更多的表達的欲望。巡查組更是如此,孩子們都特別渴望能當上巡查組,感受“老師”的威嚴。哪怕是平時課堂上搗亂瞌睡的孩子,當起巡查員,也是盡職盡責,倆眼睜得大大的,生怕錯漏哪個環節。
我嘗試高效課堂,我發現了學生在正式溝通方面的不足,體會到了高校課堂帶來的好處,以后我也想繼續實踐下去。以前經歷過課堂觀察、參與過基于標準的教學、嘗試過生本課堂,無論形式如何變換,不變的,是我們每一次的嘗試中,都會有新的收獲。而這些,恰恰是學生所缺少的。堅實的走下去,不只是學模式,而是學精髓,最終有助于學生的發展,才是我們不斷實踐的目的。
找駱駝教學反思8
教材分析:
本文是通過一個商人走失了一只駱駝,老人在沒有見過駱駝的情況下,憑著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正確分析判斷,使商人找到駱駝的事,說明了遇到問題要多觀察,多分析,多思考,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本文的寓意耐人尋味,引人深思。課文共11自然段,運用人物對話的形式,按“丟駱駝——找駱駝——找到駱駝”的順序,步步深入,故事富有哲理,是對學生進行邏輯思維訓練和朗讀訓練的好教材。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只有仔細觀察、認真分析,抓住事物之間的聯系,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這個道理。
2、理解詞語:商人、至于、究竟。
3、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反復讀和理解老人前后的對話,從后面的對話證實結論的正確,是觀察與推斷的結果。
教學難點:
理解老人為什么沒看到駱駝卻把駱駝的特點了解得那么清楚。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
課件:猜謎語引入。師介紹:駱駝是沙漠中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想要在沙漠中運貨,可離不開駱駝。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有關駱駝的一篇課文。
二、自讀自悟
師:讀課題,根據老師給你們提綱自瀆課文,讓你們帶著問題進行自學,在自學的過程中解決這些問題。
出示自學提綱:
(1) 商人丟失的駱駝有哪些特點?
(2) 老人是怎么知道駱駝的這些特點的?
三、檢查自學
1、指名讀詞語,糾正讀音
2、理解詞義
師:通過自學,你理解了哪個詞語?
忿忿:很生氣的樣子。
不緊不慢:不急也不慢,不慌不忙的樣子。
3、齊讀詞語
4、交流: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師:詞語的意思明白了,那你知道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嗎?(一個商人走失了一只駱駝,老人在沒有見過駱駝的情況下,憑著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準確判斷,指點商人找到了駱駝。)
四、學習課文
師:下面請同學們仔細默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這樣兩個問題,可以劃一劃有關的句子。
(1)商人走失的駱駝是什么樣子的?(2)老人是怎么知道駱駝的這些特點的?
師:把你的思考在小組內進行討論交流,也聽聽別的同學有什么發現。
師:同學們討論得非常認真。好,誰來說說,商人走失的駱駝是什么樣子的?老人是怎么知道駱駝的這些特點的?
(1)出示:
剛才我看見路上有駱駝的腳印,右邊深,左邊淺,就知道駱駝的左腳有點跛。
我又看見路的左邊有一些蜜,右邊有一些米,我想駱駝馱的一定是這兩樣東西。
我還看見駱駝啃過的樹葉,上面留下了牙齒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顆牙齒。
(2)填一填,說一說:(出示)
因為老人看見 ,所以知道 ;
因為老人又看見 ,所以知道 ;
因為老人還看見 ,所以知道 。
(3)句式比較,從“果然”理解老人的判斷準確無誤
師:同學們,在老人的指點下,商人最終找到駱駝了嗎?(找到了)你從文中哪個詞知道的?(果然)
師:請你比較這兩句話,說說你認為哪句好?為什么?(第二句)
從“果然”這個詞你可以體會到什么?(老人的判斷非常準確)用“果然”練習說話。
(4)讀一讀,想一想
師:為什么老人能指點商人找回駱駝呢?請你再讀一讀這一段,想一想。(老人善于觀察駱駝留下的種種跡象,并且通過這些跡象來確定駱駝的.特點,進而指點商人找到駱駝。)
4、啟發學生思考
師:讀了這段話,你受到了什么啟發?(我們要像老人那樣善于觀察、善于思考,才能解決問題。)
5、教師小結
師:老人沒見過那只駱駝的樣子,卻憑著他的觀察力和判斷,憑著駱駝留下的幾處跡象,就分析得出駱駝的詳細情況,我們應該向他學習。
五、再讀課文
1、想象,再讀課文
師:下面我們來表演讀一讀商人和老人的對話,要想象他們說話時的動作、神態、心情和語氣等。
2、給人物語言補充提示語,指名讀
師:老師給他們的對話加了提示語,你能看著提示語,讀得更好嗎?
3、分角色讀
師:老師請兩位同學來演一演商人和老人。(指名)
男女生合作,男生演老人,女生演商人。(男女生合作讀)
六、拓展寫話
師:請你任選其中一項說一說、寫一寫。
1、你想對老人和商人說什么?
2、商人找到駱駝后,心情怎樣,心中會怎么想,對老人說些什么?
七、總結
師: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我們明白了:遇到問題,不能光著急;要冷靜,要動腦筋思考。
板書: 16、找駱駝
左腳跛
左馱蜜 右馱米 觀察所得 果然找到
缺了一顆牙
用心觀察 認真思考
教學反思:
《找駱駝》一文記敘一個商人丟失了一頭駱駝,很著急,一個老人憑著自己的觀察,進行了合理的分析,推理,指出了商人丟失的駱駝的特征,最后,在老人的指點下找到了丟失的駱駝.文章告訴我們:遇事要仔細觀察,勤于思考,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上這篇課文,我首先以猜謎語導入,充分激起學生的興趣。因為這是一篇自讀課文,所以重點是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感知、自主感悟,我們精心設計了教案中的那份表格,讓學生重點理解"老人為什么能找準駱駝的特點,他的根據是什么?” 作為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讓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交流,再讓學生進行全班反饋,從學生匯報的情況看,大多數學生能積極參與討論,能較準確地找出駱駝的特點,1、左腳有點跛。2、左邊馱著蜜,右邊馱著米。3、缺了一顆牙齒。并找出寫老人是怎么知道駱駝的這些特點的句子。并注意在思維訓練過程中加強語言表達的規范性。讓學生想想:駱駝的特點和老人觀察的依據有什么關系,引導學生學會用上“因為……所以……”的關聯詞練習說話,使學生的語言表達更符合邏輯,找到老人能準確無誤判斷的有力依據。
以上的兩個教學設計在教學中都較順利地完成并落實到了實處,學生參與討論的積極性很高。
在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中,請學生想象:你想對商人和老人說什么?由于在前半節課討論填表的環節所占的時間較長,學生在課堂上獨立思考的時間不充分,導致在想象說話的過程中思維受到限制,并且思維較狹窄,只停留在“謝謝,向老人學習留心觀察”的思路上。學生參與討論時,個別學生的紀律約束力不夠好,以后我在這方面要多留意,加強課堂的組織能力。
.
找駱駝教學反思9
《找駱駝》這一課寫了一位老人指點商人找駱駝的事,說明遇到問題只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作出正確判斷,才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課文以對話描寫為主要表達方式,為我們提供了具有指導意義的科學的思維方法。
教學時,我本著化理性分析為感性體驗的思想,緊緊抓住課文的語言表達特點,以“提示語”為語言訓練的突破點,以讀、演、講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熟悉課文內容,體會課文蘊涵的合理的分析與推理,明白課文的主旨。
我首先以分角色朗讀課文來創設情境,將學生引入找駱駝的'現場,充分融入文本,激發起學生對本課學習的興趣。并通過恰當的“導”、“引”較好地啟發學生,使學生合作、自主、探究學習,在寬松、愉悅的氛圍中達成學習目標。通過朗讀指導,在讀中就會體會課文中所用的語氣詞,體會老人的仔細觀察和認真思考。
引導學生充分注重朗讀的外化要求與內化要求,引導學生品味語言,不斷揣摩,學生從中感悟,培養語言感知能力。層層推進,引導學生去感悟、體會、表達,在語言實踐中獲得思想啟迪,掌握語言規律,提高語文能力。這接課最大的亮點是老師講得少,學生說得多,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在語文教學中,既要重視發展學生語言,也要重視思維訓練,努力把語言發展與思維訓練緊密地結合起來,使思維和語言互相促進、協調發展。
找駱駝教學反思10
《找駱駝》是課程標準實驗教材第五冊第四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本單元的專題是:在觀察中要用心思考、勤于動手,才能有所發現。《找駱駝》一文記敘一個商人丟失了一頭駱駝很著急,一個老人憑著自己的觀察,進行了合理的分析、推理,指出了商人丟失的駱駝的特征,最后在老人的指點下找到了丟失的駱駝。文章告訴我們:遇事要仔細觀察,勤于思考,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本文情節簡單,對話多。學生對這類的文章興趣很高,內容也較容易掌握。教學時王麗老師先指導學生多讀,運用分角色朗讀的方法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讓學生在朗讀中整體感知課文。并結合課文巧設懸念,引人入勝的特點,抓住課文對話背后的情感主線,了解商人的駱駝有哪些特點,老人通過什么方法發現這些特點,理解老人看到的現象和他所作的判斷之間的關系。然后在大體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探究老人是怎樣指點商人找到駱駝的。教學重點是圍繞課前的提示:
1、商人丟失的駱駝有哪些特點?
2、老人是又怎么發現這些特點的?
根據課前提示進行小組學習討論和展示,在老師的引導下自主學習,解決疑難。最后梳理學習略讀課文的方法,指導今后的自主閱讀。想嘗試在教學中引入生本理念,重視課堂上信息的靈活處理和過程的及時調整。通過展示資料,拓寬學生視野及更好地培養仔細觀察與認真思考的習慣。
課前提示的導讀很好地引導了學生一下就能抓住文章的重點,另外一方面也在暗示學生課前提示的重要性。課堂上老師的引導很到位很及時。如:設計四幅圖畫,即駱駝正常腳印與跛了腳的腳印,駱駝正常牙印與缺了一顆牙的牙印。創設了情境,再現了老人觀察、思考、分析、推理、判斷的過程,使教學難點“老人為什么會這么詳細地知道商人的駱駝的`情況?”迎刃而解。當學生朗讀不盡人意的時候,老師巧用幾個用層次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掌握了人物心理和朗讀語氣。老師自制的卡制表格填寫這一設計很好,足見老師花了不少心思,雖然耗時但是已嘗試生本,學生通過合作交流學有所成。如果每組的表格填寫分成兩個人填寫,就會為后面的課堂提供更多的擴展空間。
教學時,王麗老師重視學生說的訓練。說話是寫話基礎,而三年級又是從說到寫一個承前啟后的過渡時期,在這一課時中,教師重點抓住老人看到的現象和得出的結論之間這個因果關系來進行說話訓練,通過運用關聯詞“因為……所以……”進行說話練習。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積累了語言。
寫商人與老人的對話時有兩處加了提示語:一是寫商人見老人詳細描述了駱駝的樣,卻又聲稱自己并不知道駱駝的下落后“忿忿地”指責他;二是寫老人“不緊不慢地”回答商人的質問。雖然只有兩處,卻顯出人物此刻的內心世界及性格特點。教學時,教師以此為切入口引導學生研讀兩人的對話:“忿忿”是什么意思?從哪里可以看出商人確實很生氣?“不緊不慢”該怎么讀?從老人“不緊不慢”的敘述中,你明白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駱駝的樣兒了嗎?通過課文具體語句的閱讀感知,學生讀懂了課文,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態。
教學結束時,教師的小結:本單元的重點,就是要我們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學會觀察,而本單元的習作也是以此為點。從中可見,教師在備課時,注重了單元的整合,將單元的訓練點,重點融入于每一節課。
找駱駝教學反思11
《找駱駝》是一篇自讀課文,同時,又是一篇傳統經典的課文,主要情節是: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駱駝,在路旁向一位老人打聽,老人在沒有見過駱駝的情況下,僅憑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準確判斷,使商人找回駱駝。文章告訴我們:遇事要仔細觀察,勤于思考,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因為這是一篇自讀課文,所以重點是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感知、自主感悟,我們精心設計了教案中的那份表格,讓學生重點理解“老人為什么能找準駱駝的特點,他的根據是什么?”作為小組合作學習的`屬性,讓學生分四人小組進行討論,交流,再讓學生進行全班反饋,從學生匯報的情況看,大多數學生能積極參與討論,能較準確地找出駱駝的特點,1、左腳有點跛。2、左邊馱著蜜,右邊馱著米。3缺了一顆牙齒。并找出寫老人是怎么知道駱駝的這些特點的句子。并注意在思維訓練過程中加強語言表達的規范性。讓學生想想:駱駝的特點和老人觀察的依據有什么關系,引導學生學會用上“因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為”的關聯詞練習說話,使學生的語言表達更符合邏輯,找到老人能準確無誤判斷的有力依據。
在教學的最后一個環節中,請學生想象:當商人再次遇到老人時,他會對老人說些什么?由于在前半節課討論填表的環節所占的時間較長,學生在課堂上獨立思考的時間不充分,導致在想象說話的過程中思維受到限制,并且思維較狹窄,只停留在“謝謝,向老人學習留心觀察”的思路上。
找駱駝教學反思12
《找駱駝》故事改編自阿拉伯民間故事。是一篇閱讀課文。課文中的人物有兩個:一個商人,一個老人。故事是這樣的:商人走失了一頭駱駝,老人在沒有見過駱駝的情況下,憑著對觀察到的現象的準確分析和判斷,幫助商人找到了駱駝。老人的觀察分析、判斷,對人很有啟發,令人拍案叫絕。
課文以“找駱駝”為線索進行敘述,起因、經過、結果十分清晰。在敘述中巧設懸念,引人入勝。文章開頭并不急于講明老人是根據什么知道駱駝特點的,而是講老人十分詳盡地描述駱駝的特征,激起讀者往下讀的欲望。
由于本文是閱讀課文,所以在教學中我這樣處理:
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業。“小組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一種有效方法,也是當前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途徑。課堂中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可以提高單位時間中學生學習、交往、表達的頻度與效率,優勢互補,有利于培養探究意識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學生口語交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在這一課時中,我抓住教學難點,即“老人為什么要商人順著駱駝的腳印去找,而不是順著米和蜜或樹葉去找”作為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由于抓住了合作的.時機,所以學生有效的參于了合作學習。
教學中重視學生說的訓練。《語文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中規定:“中年級的學生要能清楚明白地講述見聞、并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體生動地講述故事,努力用語言打動他人。”說話是寫話基礎,而三年級又是從說到寫一個承前啟后的過渡時期,因此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很注重學生說的訓練。在這一課時中,我重點抓住老人看到的現象和得出的結論之間這個因果關系來進行說話訓練,通過“因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為……”的形式既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積累了語言。
由于本文采用倒敘的方式講述,學生似乎還不習慣,可能是平時接觸類似的課文比較少,所以在理解朗讀的時候有些吃力,課堂上缺少個性化閱讀。閱讀是讀者個性化的行為,閱讀的過程是富有創造性的過程。閱讀教學是為了引導和幫助學生閱讀,老師對課文的解讀,不能代替學生的閱讀與理解。同樣閱讀一個句子、一段課文,學生和教師的感受很可能迥然有別。教師一眼帶過的詞語,在學生眼里或許很難記住;教師不厭其煩地分析的句子,學生也可能“不屑一顧”,不以為然。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減少對學生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個性閱讀的意義還在于:讓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傾聽不同的聲音,見識各種各樣的觀念。而我在實際操作中卻忽視了這一點,以致在理解課文前半部分時氣氛比較沉悶。這與平時自己不太注重有著莫大的關系。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思想產生碰撞,自然會產生一些個人體驗。當然,學生的個性閱讀得出的結論有時難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夠完善的地方。
也許是課前準備的不夠充分,平自我感覺——這是一篇傳統篇目,故事清晰,好讀,因該好學。結果,有點大意失荊州,一節課沒有完成任務。
找駱駝教學反思13
《找駱駝》》是一篇略讀課文。講的是商人丟失了一只駱駝,老人在沒有見過駱駝的情況下,憑著對觀察到的現象的準確分析和判斷,使商人終于找到了駱駝。課文以“找駱駝”為線索進行敘述,起因、經過、結果十分清楚。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主要引導學生運用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放手讓學生自己把課文讀懂,并在讀中漸漸掌握基本的'讀書方法,提高閱讀能力。學生根據閱讀提示獨立閱讀、思考,初讀感知故事的主要內容,然后抓住“商人的駱駝有哪些特點,老人是怎么發現這些特點的”這一重點問題,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使學生懂得遇到問題要仔細觀察、認真分析,這樣才有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課文情節簡單,對話較多。教學中,我注重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將學生引入找駱駝的現場,充分融入文本,激發學生對課文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品味語言,從中感悟,培養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同時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思想,使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習,在寬松、愉悅的氛圍中達成學習目標。
找駱駝教學反思14
今天,復習了《找駱駝》這篇課后,讓我想起了上次學校教研活動開課時的情況。再看課文,我想起上次開課的種種。
《找駱駝》一課寫了一位老人指點商人找駱駝的事,說明遇到問題只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作出正確判斷,才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在上課的過程中,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地方,希望與各位老師指正。
1、重視小組合作學習,但合作效果不佳:
“小組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一種有效方法,也是當前引導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途徑。課堂中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可以提高單位時間中學生學習、交往、表達的頻度與效率,優勢互補,有利于培養探究意識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學生口語交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在這一課時中,我抓住教學難點,即“老人為什么會這么詳細地知道商人的駱駝的情況”作為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但由于時間倉促,問題答案的得出并不是全體學生共同討論的結果。從課后的練習中可以看出,少數中等生和差生并未參與討論,致使練習錯誤較多。
2、重視學生說的訓練:
《語文課程標準》的“課程目標”中規定:“中年級的`學生要能清楚明白地講述見聞、并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體生動地講述故事,努力用語言打動他人。”說話是寫話基礎,而三年級又是從說到寫一個承前啟后的過渡時期,因此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很注重學生說的訓練。在這一課時中,我重點抓住老人看到的現象和得出的結論之間這個因果關系來進行說話訓練,通過“因為……所以……”和“之所以……是因為……”的形式既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積累了語言。
3、缺少個性化閱讀:
閱讀是讀者個性化的行為,閱讀的過程是富有創造性的過程。閱讀教學是為了引導和幫助學生閱讀,老師對課文的解讀,不能代替學生的閱讀與理解。同樣閱讀一個句子、一段課文,學生和教師的感受很可能迥然有別。教師一眼帶過的詞語,在學生眼里或許很難記住;教師不厭其煩地分析的句子,學生也可能“不屑一顧”,不以為然。在課后,各位老師的評課中都體現出了這一點。王老師說:“這一課就是要讓學生讀,分角色讀、小組讀、全班讀。在讀中就會體會課文中所用的語氣詞,體會老人的仔細觀察和認真思考。”
從上課的效果來看,我還存在許多問題。看來經驗不足制約了我的課堂教學,以后要多多向其他老師學習。
找駱駝教學反思15
《找駱駝》是一篇略讀課文,主要情節是: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駱駝,在路旁向一位老人打聽,老人在沒有見過駱駝的情況下,僅憑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準確判斷,使商人找回駱駝。文章告訴我們:遇事要仔細觀察,勤于思考,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略讀課文,重點是學生自我學習。首先是學生對這篇課文的認識和熟悉。在初讀課文之后,我讓學生簡單地講述課文主要說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引出課文的主角“商人、老人”。此后,我將這課的幾個重點的字詞以小黑板的形式展出,三年級的學生字詞教學仍是重點,注意其中幾個字的讀音如“憤憤、跛、馱”等。
在熟悉老人的觀察和發現后,讓學生感受到老人“觀察——思考——發現”的過程。經過老人的分析,商人果然找到了丟失的'駱駝,這里穿插一個小練筆“商人找到駱駝在回來的路上又遇見了老人,他會對老人說些什么?”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總結出老人是一個善于觀察,善于思考分析的人。使學生明白生活中要做細心的人。此后進行角色的扮演,朗讀課文,將課文的重點進一步的鞏固。
【找駱駝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找駱駝》教學反思04-08
《找駱駝》教學設計及反思08-28
《找駱駝》教學反思范文10-07
《找駱駝》說課稿、教案、教學反思12-16
有關《找駱駝》教學反思范文09-09
《找駱駝》教學反思3篇10-04
課文找駱駝教學反思范文10-06
關于找駱駝教學反思范文10-06
公開課《找駱駝》教學反思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