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察一瓶水》教學反思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觀察水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觀察水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觀察水教學反思1
1、反思整個教學過程,自認為本次課全面完成了教學任務,實現了教學目標。教學中充分調動了各種積極因素,創設出了學生樂學的氛圍。學生們在學習中,表現出了強烈參與欲,學得積極主動,動手機會多。整個教學過程體現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也是實施新課標的一次成功體驗。
2、兒童天性好動,他們的認知活動多以興趣和好奇為載體。只要我們在教學中迎合了學生的'學習特點,就會使學生視學習為樂趣。皮亞杰說得好: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賴于興趣。實踐證明,學習興趣越濃,注意力就越集中,觀察就越仔細,思維就越積極,反應就越靈敏,記憶就越深刻,學習質量就越高。因此,我在教學中,盡量創造生動活潑、輕松愉快的課堂環境和氣氛,通過每個學生親身對學具的操作體驗,以及對精心制作的課件動畫展示的領悟和共鳴,讓學生在玩中學、在樂中學,享受到成功的快樂,提高了學習效果,發現了其中的科學規律。
3、用足用好教材,并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變靜態為動態,變局部為整體,真正發揮教材的導向功能。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積累科學活動經驗;在探討水的特點及性質的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在判斷、辨認活動中,發展科學思考。
4、“試一試、想一想”的探究和探討放手讓學生活動。開放的活動讓學生經歷觀察—想象—操作—推理—驗證的過程,小組實驗討論的探討給了學生極大的發散性思維空間,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觀念,也為今后學習枚舉作了伏筆。學生在活動中真實地感受到科學探究和合作學習的無窮樂趣。
觀察水教學反思2
一、教學目標達成情況
1.科學探究目標:通過對比的方法研究瓶中水與其他物體之間的特征。
我在上課的時候只是用了對比的詞語和水洗發液對比的動作,沒有在過程中,呈現對比觀察的方法。其實應該在活動過程中,學生使用了對比水和洗發液的方法后請學生來分享,讓他們說一說是你是通過什么方法觀察到的。學生很自然能想到使用的是對比水和洗發液的方法觀察到水的特征的。
2.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體會到水是一種重要的物質,跟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這個目標在今天的課上沒有達成。應該在這節課最后,問一問學生:我們知道了水有這些特征,那水有什么作用呢?
二、注意課程前后聯系
在活動2中,讓學生觀察它們(水、洗發液)有什么不同,我是通過讓他們觀察有什么不同,讓學生來說我將水洗發液分一類、木塊分為一類的'理由,其實可以請學生來比較,然后使用前一課的分類知識,請他們自己來給三個物體分類,打算怎么分?學生很容易就能通過板書觀察到將水和洗發液分為一類,因為它們都是無固定形狀的、會流動的,而木塊有固定形狀,不會流動。
三、我的思考
1.針對水的顏色是白色的這個問題,劉老師的建議是當學生說到水的顏色是白色時,就拿出洗發液問洗發液是什么顏色,學生知道是白色的,將水和洗發液的顏色進行對比,讓學生改變水的顏色是白色的這個看法。但我自己在上課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對比還是說水是白色的,我繼續追問,也有學生說是銀色的,部分孩子知道水不是白色的了。因為我也只在一個班這樣上了,所以不知道其他班用水和洗發液顏色對比能不能發現水是無色的,不知道老師們上完是什么效果呢?下來我還得在這里打個補丁。
2.關于透明和無色,我在劉洋老師的反思中看到了以下內容:
水透明和無色這兩個特征,學生會混為一談。我在上這課時也遇到同樣的問題,對此有點思考,我會突出無色和透明是兩個特征,準備有顏色的透明物體,這是什么顏色的,那它透明嗎,這樣用今天易老師那個方法很好讓學生理解什么是透明。這樣可以隨勢提問顏色和是否透明是一個特征嗎?然后再來解決無色這個問題,白色物體和無色物體進行對比觀察能得出。但今天易老師提到認為無色是淺白色,我們可不可以直接告訴他們這不是淺白色而是無色,如果給他們解釋他們也不會理解,而且還會造成無色和透明這兩個特征的混合。
我覺得這種方法簡單明了,比較贊同。后來劉老師也提到如果學生實在說不出水的顏色是無色我們也可以直接告訴學生。
3.本節課使用的扇聞法,可以適當給學生介紹一下為什么要使用,使用時要保持什么樣的距離其實我自己沒想好怎么給學生說,下來還要動動腦筋。
4.讓學生將今天學到的科學方法運用到生活中,是對本節課內容和方法的又一次升華。
四、備課、磨課收獲
(一)備課
1.以前備課方向很不明確,后來慢慢知道應該去仔細研讀教參,到這次教案打磨,對教材、學情.....的分析,我自己在說的時候都發現了自己分析的教材學情層次太淺了。通過下來對學生的一個簡單了解,我的學情把握更準確了,當然這對制定教學重難點是很有幫助的。
2.不輕易修改教參提供的教學目標。
3.應該對這一堂課的內容、方法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在進行環節設計時才不會偏向。
(二)磨課
1.感嘆科學真的太嚴謹了!從準備的水換成礦泉水到瓶蓋和瓶身的對應,都體現了嚴謹性,也是以后再上類似課必須考慮到的地方。
2.磨課時老師們給我提了很多建議,對我這節課真的太有幫助了,包括周五課后老師們提的建議對我幫助也很大,一群人的智慧真的太強大了,自己在金牛區科學教師大家庭里真的很幸運!
觀察水教學反思3
1.課前精心準備,選取合適材料,讓探究更有實效性。
《觀察一瓶水》這一課要求給學生每組準備同樣的水、洗發液、木塊。通過實驗,讓學生認識到水無顏色、無氣味、透明、會流動、沒有固定形狀。為此我在課前給每組學生準備了同樣的水、洗發液各一杯和一個木塊,在實驗過程中要用到的紙巾和垃圾盒,以及實驗需要用到的各種形狀的空瓶子。這節課中我選擇了符合小學生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的實驗材料,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并且具有趣味性,使學生很愿意通過對材料的探索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取新知。
2.教學思路清晰,組織學生經歷“通過看一看、聞一聞、摸一摸等一系列實驗過程一一再找一找有哪些不同之處和相同之處——最后發現總結出水、洗發液和木塊這三種物體的特征”的學習活動過程。
比較順利地實施了自己的教學設計,教學環節一環扣著一環,層次比較清楚。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一層一層地把重點突破,很好的達到了教學的目的,體現了新課改的'理念。
嘗試讓各組成員互相配合,大膽想象、實驗,使學生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體驗成功與快樂。
迎學上與短較活躍,學生都能積極參與,踴躍發言。
3.在教學中結合所教內容滲透科學的觀察方法:具體表現為:
(1)可以用眼晴看,用鼻子聞,用手摸的方法進行觀察。
(2)因為洗發液不能食用,所以不可以用嘗的方法,任何場合都不能用“嘗”的方法。
(3)也交給學生正確的聞氣味的方式。
(4)通過觀察比較找出相同和不同,便于總結出物體的特征。
4.充分利用文字資料和圖片資料,滲透環保教育。由于水的應用非常廣泛,人類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越來越厲害。通過資料使學生認識到水資源在不斷減少,從而激發學生要珍惜每一滴水。
5.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讓學生親歷探究的過程。
課堂上,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分組活動,親自動手操作。學生
在探究活動中充分運用感官參與,在操作過程中對水的特征有了深刻的感悟和體驗,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當然還存在很多不足:
(1)給學生討論的時間不夠多。
(2)在突破“水無固定形狀”這一難點時,放手還不夠。主要是考慮到一年級小朋友自制力差,所以沒有讓他們自己準備不同形狀的瓶子自己親自倒一倒,要是讓每個小組都嘗試做一做,理解可能就會更深刻。
在今后的教學中還應注意:
(1)要尊重并及時評價學生的意見或研究成果;提出的問題和任務要貼近學生生活;
(2)要讓學生敢說、愛說、會說,給學生創造一個寬松的、積極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到探究活動中,這樣才會有活躍的思維,才能收到更好的課堂效果。
觀察水教學反思4
周二上《觀察一瓶水》,周一下午年級通知發布學習建議。同學們好,為了讓同學們上課前準備地更充分,做如下建議:
一、科學學習內容:
1.課題《觀察一瓶水》
2.準備本節課所需器材:
(1)半瓶水(透明瓶子裝)、半瓶洗發液(透明瓶子裝)、小碗1個、小木塊2個、透明杯子1個
(2)科學記錄本(上節課已經使用過)、鉛筆、橡皮。
溫馨提示:疫情期間請勿特意出門購買實驗材料。
二、孩子們的學習方向
1.水有許多特征,如無色、無味、會流動、透明等。
2.發現水和洗發液會流動,與木塊相比,它們都沒有固定的形狀。
3.學生能用無色、無味、會流動、透明、形狀不固定等科學詞匯,描述和記錄觀察結果。
三、學生反饋情況
從學生反饋來看,(因為清除空間,照片忘記保存了。)整體實驗效果不錯,不過出現個別操作問題,和實驗材質的差異,在附加活動中,比賽水,洗發露,油的速度,孩子們出現不同情況,因為分享在班級群里,有個別孩子得出不同的結果,就會有些焦慮,因為考慮到多種特殊因素,我最終采取在家長的陪同下鼓勵孩子繼續操作實驗,以多次操作實驗后的結果為準,慢慢培養和激發孩子們的'探究精神以及敢用自己的實驗結果支撐自己的觀點,這對小朋友來說還是比較重要,不要因為自己的不同就不敢發聲,學會自己找方法解決問題。
觀察水教學反思5
《觀察一瓶水》是教科版小學科學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五課。是一節觀察課,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用多種感官觀察水的特征,教學難點是認識水無固定形狀。上完這節課,我有以下思考:由于一年級的學生不善于使自己的思維活動服從于一定的目的任務,在思考問題時往往被一些不相干的事物所吸引,學生在收集數據時,要明確任務和目標,老師要給予指導,不能讓收集的信息游離于表面的積累,以至于常常我們答非所問。所以老師在提問時,問題的指向性要明確,可以直接問學生:“水有沒有顏色?水有沒有味道?誰有沒有氣味?”相信學生當觀察的任務明確后,帶著問題去觀察,效果可能會更好。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運用各種感官觀察水,通過用眼睛看、用鼻子聞、用嘴巴嘗、用手摸等一系列實驗過程,最終有效地總結出水的.特征,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對水的特征有深刻的感悟和體驗,使學生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體驗成功與快樂。
不足:
對于學生的回答,激勵的手段較少。
對學生的生成問題引導不到位,可以多問:你是怎么知道的?
沒有體現情感目標,可以滲透德育教育,通過圖片,視頻等讓學生認識到水是珍貴資源,需要我們節約愛護。
觀察水教學反思6
這是一節觀察課,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用多種感官觀察水的特征,教學難點是認識水無固定形狀。上完這節課,我有以下幾點思考:
1.養成習慣,規范用語。
由于一年級的學生,們的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外在的事物影響而分心,根據學生的這些年齡特點,可以在匯報前,先讓學生坐好,對于先坐好的同學給予鼓勵。結合一年級語文課的要求:讓學生學會說完整話,所以在匯報時我注重讓學生說完整話,多鼓勵學生使用“我發現”這樣的說法,使學生在發言之初就亮明觀點,是同意、不同意還是補充前面同學的觀點,從而養成習慣,規范用語。
2.分工合作,有序進行。
科學課是一門動手實踐的課程,需要互相配合,這就意味著在一年級要上好一節科學課,難度更大,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上有序的開展活動,我安排由兩人一組開展觀察活動,并指定好每組的小組長,這樣在很大的程度上避免了課堂“亂”的現象,也可以確保器材的分發和回收有序地進行,兩人一組進行實驗,可以加強同桌間的合作學習和交流,培養學生初步的`交流合作意識。
3.明確目的,觀察到位。
一年級的學生在思考問題時往往被一些不相干的事物所吸引,要明確任務和目標,所以老師在提問時,問題的指向性要明確,可以直接問學生:“水有沒有顏色?水有沒有味道?誰有沒有氣味?”相信學生當觀察的任務明確后,帶著問題去觀察,效果可能會更好。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運用各種感官觀察水,通過用眼睛看、用鼻子聞、用手摸等一系列實驗過程,最終有效地總結出水的特征,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對水的特征有深刻的感悟和體驗,使學生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體驗成功與快樂。
這節課我認為還存在以下不足:
(1)對于學生的回答,激勵的手段較少。
(2)對學生的生成問題引導不到位,可以多問:你是怎么知道的?
(3)沒有體現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可以滲透德育教育,通過圖片,視頻等讓學生認識到水資源在不斷的減少,從而激發學生要珍惜每一滴水,水是珍貴的資源,需要珍惜和保護。
觀察水教學反思7
科學課重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回顧我整節課的教學,無論是對教材的處理,還是對材料的選擇,以及教學過程的設計都充分體現了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的教育理念,為學生自由地展開學習過程,提供了適當的條件。
《神奇的水》一課,著重使學生經歷一個科學探究過程。根據餐巾紙和水相互作用的結果,認識毛細現象發生的原因;同時使學生認識水的張力的大小。本課的教學特點,要把認識因果聯系的思維過程設計得生動,同時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態度。基本過程是:觀察水沿餐巾紙上升,引出問題:“水往低處流。水沿餐巾紙上升是怎么回事?”有能發生毛細現象的,要體現 “孔”、“隙”的多樣性;要有典型的孔和隙,有像布和紙那樣的孔隙,有像土壤那樣的孔、隙。
本課中,我首先讓學生解釋水沿餐巾紙上升,解釋后又讓學生找出與餐巾紙類似、水能沿著它上升的物體,說出這些物體的共同點。在這個過程中我注意引導學生經歷認識發生、發展的過程,讓學生經歷怎樣思考,怎樣驗證自己的解釋。經過這樣思考:
(1)全體學生明白了假設的內容。
(2)經歷了一次由此及彼,學習全面思考的過程。
(3)通過思考為“用什么材料進行實驗,怎樣進行實驗,實驗中觀察什么等后續的學習活動” ,建立了充分的基礎,特別是為推理建立了充分的基礎。
在教水的張力的時候,讓學生知道杯中的水要滿,但是學生對于水到底滿到什么程度,還是沒有準確概念,就需要教師每個組快速巡查把關,這樣能減少實驗誤差。學生在做實驗到后期時耐心就大大減少了,開始還能一個一個地放回形針,到后來就一下子放很多個,結果就有誤差,這樣對水的表面張力的認識就不夠深刻。而且有的.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意識到了某些問題的存在卻不能引起重視,對實驗結果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如實驗時要小心桌子,以免水翻出來,水溢出來不能用餐巾紙,要用抹布擦干凈,滲透環保意識。
毛細現象實驗中,個別組認為包裝紙殼沒有毛細現象,我馬上讓她重做一遍實驗,再次觀察現象。體現實事求是,不迷信權威,尊重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
總之,這是一節實驗課,能讓學生充分動腦和動手。學生比較喜歡上這堂課,也能積極投入到課堂中,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創設研究水的情境,共同觀察水,感知水的神奇。盡量實現師生、生生雙向交流,使課堂從被動的、服從的師生關系轉變到和諧、互動的關系。
觀察水教學反思8
《觀察水》是蘇教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的一個內容。在這次教學中,我對教材的處理有自己的想法:對學生預期學習結果定位在讓學生充分利用自己的各種感知器官認識物體的性質、特點,辨別清晰各種器官對物體觀察產生的結果。現對這次教學情況總結如下:
一、做得比較好得地方:
1、以學生為主體,準確利用自己的感官判斷物體的特征,形成科學思維習慣。本次教學活動通過學生上來尋找水、教師指導認識水的特征,明確了身體各種器官觀察產生的結果的描述。通過對水的基本性質的認識(無色、無嗅、無味、透明等),來歸納認識物體的一般方法。即:用眼睛看、用鼻子聞、用舌頭嘗等。通過分析學生活動前后對水的性質的描述(教學活動前有的學生提到水是白色的,還有容易把透明的和白色兩個性質混淆理解的原有認知經驗)讓學生明確眼睛是我們視覺器官,能幫助我們認識到物體的顏色、形狀、大小等;鼻子是我們的嗅覺器官,能嗅出物體的氣味;舌頭是味覺器官,能嘗出物體的味道等。
2、教學中師生互動融洽,學生探究興趣、欲望持久。在教學各個環節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原有知識經驗,先讓學生表達自己理解,同時讓其他同學學會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找出同學發言的不妥和需要補充的內容,教師確實保護好學生的探究興趣,不輕易下結論,引導學生自己在活動分析、總結中的自己的正確認識。
二、有待進一步改進的方面:
1、未能充分放手讓學生去探究實驗,未能充分讓學生參與科學活動。
科學離不開實驗,因此科學教學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引導學生進行嚴謹的科學實驗。學生在科學實驗操作過程中,體會科學有規律存在,體驗著科學知識的形成。三年級學生對周圍世界好奇心比較強烈和積極,但是由于教師教學目標定位不夠完整、高度不夠,教學設計沒能讓學生充分參與到科學的.探究活動中去。
具體體現在:在讓每一個小組到講臺前面來找水的過程中,教師沒能照顧到臺下更多的學生都只能進行等待,在壓抑著自己對科學活動的探究欲望,這樣的設計和教學就讓這節課的教學效率大打折扣,同時學生充分應用自身感知手段認識事物特征的過程就顯得“蒼白”、“消瘦”。
因此,在以后教學預期學習目標定位上要有足夠高度,充分挖掘教材的內涵,選擇更優的教學策略,以促進學生科學能力。
2、教學內容偏少,活動主題不足以使學生全面認識水的基本性質。本課內容除了包括學習認識物體的一般方法(用眼睛看、用鼻子聞、用舌頭嘗等),還應該包含對水的流動性、沒有固定形狀等方面知識的了解。但是在此次教學設計中沒有涉及到關于水的流動性的內容和活動,就顯得這節課不夠豐富。
因此日后還需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知識,不斷探究如何去完善課堂,讓學生感知更多的科學。
觀察水教學反思9
通過這堂課的教學,在各位聽課教師的指導下,使我對科學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基于此我對本課進行了修改,修改后的課遵循新課標的精神,實現了三個方面的轉變:
1、實現教學目標由知識點的掌握到科學技能與精神的領悟與培養的轉變。
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認識水是怎樣的物體,并在這個認識過程中進五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比較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修改后的課最成功的地方是讓學生充分感知研究對象。學生經過觀察和動手操作,發現了相當豐富的事實,積累了表象,然后在這個基礎上形成有關水的特征的概念。同時我在教學中也存在問題:在上課的過程中由于教師在講課過程中急于得出具體結論而影響學生的思維充分展開。就本課來說主要表現在這幾個方面。一是對學生通過感知獲得的材料,教師認為與本課的具體結論沒有直接關系往往處理得比較簡單。教師原本希望帶領學生一帆風順地直奔結論,因而失去了培養學生的志趣和能力的極好機會。二是教師在學生研討中急于對與具體結論有關的問題簡單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斷,因而使學生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尋找教師滿意的答案上,而難以積極主動地研究問題。更不能認真汲取來自同學間的信息,根據自己獲得的事實得到自己的結論。
2、實現教學方法從“教師講授,學生被動掌握”到“學生主動探索,教師以導為主”的轉變。
課改后,教師和學生的地位、作用是平等的互動的,修改前的課我把自己的活動范圍限定在講臺上,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置于一個“獨尊”的位置,我控制了學生的思維,沒有充分的`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修改后的課上,我努力扮演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角色,經常使用“很好,誰有不同的意見和補充,請講。”這類的鼓勵性語言。積極的創設研究水的情境,與學生共同觀察水,盡量實現師生、生生雙向交流,使課堂從被動的、服從的師生關系轉變到和諧互動的關系。我們應該相信:孩子親歷了科學探究的全過程,所獲得的不僅僅是表面看到的東西,更多的收獲應該是經過歲月沖刷而根植于他們頭腦中的東西上。
3、實現教學評價從單一到多元的轉變。
教學中不再以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為主要評價標準,而是讓學生也參與評價,反思自己的學習狀況,并對教師的教學狀況提出自己的看法,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本節課中,我把教材看作是資源,而不是圣書,有機地結合實際進行教學,把學習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圍繞主題想研究什么就研究什么,比比看誰的發現多。然后給予適當的評價。
觀察水教學反思10
本周帶著孩子們開始了觀察一瓶水。
首先,在導入部分我用自由談話的方式,通過問題,你了解哪些關于水的知識來引出課題-觀察一瓶水,在這個環節中孩子們暢所欲言,課堂氛圍十分活躍!
在對比觀察水和洗發水的時候,我用找相同和不同來引出觀察活動,聚焦了觀察的目的。然后我提前對觀察液體方法中的聞進行了指導,并告訴學生我們這么做的原因。是因為有些液體是有毒的,如果我們直接靠近聞容易吸入比較多的液體,所以從現在起我們就要規范實驗操作,養成好的習慣!
在關于水和洗發水的滑不滑比較,有了洗發水的比較學生大多數都講的.是水不滑,但其實和直接捻搓相比,有了水明顯要滑一些,在這里我又組織學生進行了再一次的搓捻,讓他們發現其實水摸起來也是比較滑的!當學生說到會流動時,有小朋友提出洗發水比水流的慢,我問你是怎么知道的?然后告訴孩子們按照科學活動手冊回家通過實驗更科學的進行研究!
在比較完水和洗發水后還沒來得及對信息進行整理就下課了!因為前面還有10分鐘左右,我們對孩子們前面上課發言,小組表現好等獲得的積分進行了兌換!下節課的時候,我打算安排對怎樣通過實驗對比洗發水和水的流動速度跟孩子們進行討論,然后再將后面的內容完成,一節課的時間安排應該比較合適!
觀察水教學反思11
今天上午,市公開科學實驗教學活動在我校舉辦,次此活動我也承擔了一節展示課任務。在確定教學內容、進行教學設計、試教、修改教案、定稿、展示等一系列活動過程中,感受頗深。
1、教學設計要走“進”學生。第一稿教案在實驗記錄環節中我充分考慮了培養學生的記錄能力和實驗活動的自主性,在過程中充分放手。但事實上三年級的學生剛剛接觸《科學》這門學科,而這一課又是他們第一次在課堂上動手做實驗,興奮之情可想而知。最令我沒有想到的是簡單的幾個詞他們要寫很長時間,甚至記錄表上的小組成員簽名也要花上幾分鐘。要命的是一人在記錄,其他三個學生就在旁邊看著、等著。看著他們優哉游哉,我在旁邊只能干著急。課后,針對這個現象,我采取了三項措施:一、在課前對學生進行了實驗紀律的教育,明確各項實驗要求;二、引入評價機制:以實驗小組為單位,各個小組在實驗課上完成實驗質量高且速度快的,當堂在記錄表上打上一顆星,課后再記載在匯總表格上,學期結束后進行總結評比。三、記錄表上的小組成員簽名可在上課前就由組長簽上,以節省課上時間。此舉果然有效,在展示課上,各小組根據實驗要求抓緊時間實驗,得到星的小組喜氣洋洋,也激勵了其他小組,再也沒有出現“磨洋工”的現象。
2、教學設計要走“進”教材。剛開始對于教材中的一些內容安排,特別是實驗內容我沒能很好的把握。例如比較觀察部分。一開始我把這作為教學重點之一,即讓學生掌握新的比較觀察的方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一再強調這是一種新的方法。后來和同事在一起討論的時候,漸漸發覺,本課只要初步讓學生學習比較觀察的方法,在通過水和果汁、牛奶的比較中進一步了解水的特點。這里有兩點引起了我的注意:一是比較觀察的目的還是了解水的特點,不能喧賓奪主;二是在比較過程中其實運用的還是前面的感官觀察的方法,嚴格來說,這里的比較觀察不是一種新的方法。由此我調整了思路,即讓學生進一步運用感官觀察水、牛奶和果汁,找出它們的區別。這樣設計就體現了教材的安排意圖,使得整個教學過程具有層次性。
3、教學設計以“簡約”為宜。就拿導入來說,第一稿我以小篆的“水”字導入,然后讓學生說說古人為何這樣造字,這個字和水的聯系,再提出我們要向古人學習,通過觀察水發現水的秘密。上后感覺太煩瑣,最后就定為以小篆“水”導入,學生說出是“水”字,教師直接引入要以古人為榜樣,通過仔細觀察來發現水的秘密。從實際效果看這樣的導入簡潔且有新意。再以第三環節“示范比較”為例。初稿定為以測試的方式檢測學生對水的感覺,分別通過閉眼、捏鼻用舌判斷,閉眼用鼻判斷三杯牛奶、果汁和水中哪一杯是水,但在實際操作中上來檢測的學生不能很好的配合,不是眼睛睜開了就是鼻子捏不住,影響了檢測效果。后來改為用鼻聞白醋和水判斷哪杯是水;用手摸放在紙杯(不透明)的.水和油判斷,結果由于操作簡單,達到了預期效果。又如“總結梳理”環節,初稿我設計了兩個總結項目:一是總結水的特點,二是總結本課學到的方法。事實上觀察方法只要學生掌握,并不要在名稱上掌握的很清楚。學生在總結時很難講到“比較觀察”的方法。在深入鉆研了教材后,我把水的特點放在了學生實驗交流中,不再刻意放在最后環節;而觀察方法也不再讓學生一五一十地道明,但在過程中重點進行了指導。使本課的教學重點在教學過程中滲透,不再為總結而總結。
公開教學活動讓執教者受益的不是最后的成果,而是整個“磨課”的過程。隨著這個過程的不斷深入,我們在教材的理解上、課標的把握上也會不斷的深入,隨著而來的就是我們的教學設計不斷的完善,不斷的貼近學生學習需要,真正做到為學生的“學”而教。
觀察水教學反思12
上完了《一杯水的觀察》這一課,總體感覺還算成功,以下我是我最自己設計的這一課,和實際課堂教學的一些反思:
按照新教綱的要求,科學課程在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的時候,重點不在于科學知識體系的傳授,而在于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形成科學的態度和探究的能力。于是我在設計這一課時,我以猜謎的'形式,讓他們在參與科學探究活動中,自己提出問題,設計解決方案,自己動手進行實驗,,得出結論并進行表達與交流。當初我以為課堂因為缺乏老師的牽引而走向混亂,但是學生對問題探究的欲望和提出并解答問題的能力超出了我的估計,整堂課,學生一直在不停的舉手提問和發言,根本不需要我作過多的引導,以至于我不得不由于時間的關系,不得不限定了學生舉手發言的次數。這樣的效果是非常好的。我覺得,只要一堂科學課的設計得有趣,夠有吸引力,再做少量的引導,學生完全能自主的完成整堂課的學習。
但是課堂中我仍然有很多不足,比如課件出現了一個錯字,對課堂紀律的組織還不夠好等等。
在教學中我再一次發現了一個問題,我們學校的實驗室只有10張桌子,而三乙班有54位同學,每組都有5—6位同學,在實驗中必然就有部分學生根本就沒有參與動手做實驗。如果在教室進行實驗,2人一組,那么合作的力度不夠,而且目前學校也沒有足夠的教學設備和儀器來供應,怎么根據我校現在的實際情況,合理的解決這個實驗小組的配,是我目前必須思考的重大問題。
觀察水教學反思13
本課是一年級下冊《我們周圍的物體》單元的第5課,經過前四課的學習,學生已經了解了一些常見固體在重量、形狀、顏色、材料等方面的不同。在第4課還學習了根據物體不同的特征進行分類,了解不同的分類標準有著不同的分類結果。學生在進行分類活動的同時對物體的自身屬性有了進一步地認識。本課的學習主要分為三個活動:1.觀察方塊。目的在于復習觀察方法,為后面觀察水喝洗發液做鋪墊。2.觀察比較水和洗發液的相同和不同。3.觀察污水,提倡環境保護。通過以上三個活動,一方面使學生發現水的無色、無味、透明的特征,進一步學習眼看、鼻聞、手摸的觀察方法;另一方面使學生初步了解水具有流動性,無固定形狀。本課需要學生運用之前學到的觀察比較的方法繼續觀察水的主要特征,為后面認識空氣特性做必要準備。
對于本節課,有以下幾點思考:
1、培養良好的科學學習習慣。
低年段學生注意力低下,很容易被外在事物影響從而分心。而科學課又是一門動手實踐的課程,這意味著上好一堂科學課的難度更大。于是,我把培養科學課的學習習慣當做首要任務。課前,我總是要求學生將所有學習用品先放進抽屜,根據老師的需要再一項一項地拿出來,這樣,種類繁多的學具和課本就能根據課堂需要,井然有序地出現,最大程度上避免了課堂“亂”像。在課堂活動中,為了培養孩子們有序的開展活動,我把大家分成了9個科學小組,課前做好小組長培訓工作,如:分發、回收活動器材、引導小組成員開展活動。只要把小組長培養成有經驗、會組織的孩子,那么,科學活動開展起來將會事半功倍。活動開展完畢后,會有固定的交流環節,這一環節最容出現有的在講,有的在玩兒。針對這一現象,就需要我們在平時的學習中多加訓練。比如,在交流之前,我們先收好探究材料,全班靜坐1分鐘把心靜下來,再開始組織交流,交流時要求聲音響亮,說完整的話,教師及時鼓勵每一個發言者,是學生投入到交流環節中來。
2、注重觀察方法的培養。
本節課主要是通過看、聞、摸,還有對比觀察的方法來進行探究的。一年級學生雖然會觀察,但要達到我們要求的探究目標就需要教師層層遞進的指導。觀察最簡單的方法是用眼睛看,所以,用眼睛觀察是第一步的,并且能觀察出水做多的特征。聞和摸的方法相對來說復雜一點,所以,我用微視頻來介紹了聞的方法,學生能夠清楚地看到每一個步驟。摸的方法由我演示,再指導學生具體的操作。
3、淡化結論,注重學情。
基于低年段學生的具體情況,我在設計本節課時避免了將知識點著重強調,只在總結水的`特征時有所強化。雖然本節課要弄清水的特征,但我認為本堂課沒有必要強調“特征”二字,學生通過探究發現了這些特征,只要能說出來即可。也就是說,學生只要弄清“水是什么樣的?”即可,我們注重探究的過程和學生興趣,至于概念化的知識點,我們沒有做過多的要求。
4、滲透德育教育。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德育教育是貫穿每個學段和每個科目的,科學課上如何滲透德育教育呢?我們想到了用清水河污水作對比觀察。從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上來講,使學生認識到水是珍貴資源,需要珍惜和保護。我用三個問題:你們有污染水的行為?你們身邊有人污染過水嗎?污染水的行為是對的嗎?層層遞進,學生也有了保護水的意識,我們德育教育的目的也達到了。
觀察水教學反思14
部分實驗用品可由學生來提供,如醋、牛奶等,醋可以以小組為單位由學生自己提供,牛奶則可以使用學生的課間餐,這樣既減輕了教師的工作量,也可以讓學生參與到實驗的準備工作中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
有學生會問:“為什么說水是無味的呢?而我喝有些泉水時會感到是甜的。”這就需要教師有一個提前準備,有可能的話準備一個簡單的蒸餾水實驗,模擬自然水的形成,讓學生明白,泉水中的甜味并不是水本來的味道,而是其中有礦物質的原因。
新課程改革強調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需要教師經常地啟發、點撥、和引導,需要長期地、有計劃地進行培養。這與教師的主導作用密切相關,因此,我在設計《水》一課時始終圍繞怎樣發揮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這一中心,設計各種環節。
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對學生學習內因的最好激發是激起學生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即來自學習活動本身的內在動機,這是直接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心理動機。因此,要想使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發揮出來,首先要讓學生對所要學習的課感興趣,于是在上《水》一課時,我給每行各準備了一個觸摸袋并給它起了給神秘的名字——魔術袋,(觸摸袋里面裝有:水、石頭、海綿、空氣、玻璃球、圓片、泡漠球、木頭等等)然后讓學生摸一摸,猜猜里面裝的是什么。因為袋子是用布做的,看不到里面的是什么東西,只能用手去感覺,所以對于三年級小學生來說,非常感興趣。
用手摸過之后,有的學生說里面可能裝的`是水,有的學生說裝的是石頭,因為他摸到的東西非常硬,還有的學生說里面裝的是海綿等等。看到學生們興趣高漲,我緊接著說:“確實袋子里面裝的是水,可是為什么你說它是水呢?你能告訴你是根據什么理由確定那是水的嗎?”學生自信的答到:“能”。“那么,這節課我們就來組織一次找水的活動”緊接著,學生討論了怎樣判斷它是水的理由,在老師的指導下,孩子們開始討論。俗話說:“放開的羊吃得飽吃的好”,在自主開放式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研究中,“放”可以作為有效的策略之一。要想學生能夠主動去研究,老師既要放得開,又要把握一個“度”,因此,在學生自己研究的環節,我放開學生,讓他們自己去將理由說出來,再在小組內討論他推斷的依據。畢竟,不同的學生她推斷的依據不同。這樣,學生的主動性也就被調動起來了。
在匯報環節,我也做到了讓學生的主動意識盡可能發揮,讓他們像小老師一樣到前邊來匯報,匯報時要求學生匯報完,其他學生再補充,這樣既給了匯報人充分表達的機會,也不失其他人的想法。
當然在后面的填寫網狀圖時,我發現孩子們由于語文學習基礎的不牢固或者說孩子對字詞的理解還完全依賴教師的講解,所以在一開始填寫水以那些形態存在時,他們就不注意理解題目的意思,看到課文中提示了冰和淡水,很多孩子就信口開河說河水、海水、江水、地下水、咸水等等答案都出來了,當然在我后面的引導時,對存在形式這個詞的解釋也不是十分準確,使得不少學生還不是很理解這個存在所指的范疇。
當然學生主動學習意識的培養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光在課上教師要注意培養他們主動學習的習慣,而且也要注意課下的延續。我在課的最后設計了這樣的環節,想一想,看一看人們利用水可以做哪些事情?把你的發現記錄下來。比一比誰記錄的內容多。同時,讓孩子設計一條節約用水的標語或者口號,讓孩子了解水這個于這樣做也是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觀察水教學反思15
《新課標》要求科學課程培養學生科學素養重點不在于科學知識體的傳授,而在于通過引導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教學目標由知識點的掌握到科學技能與精神的領悟與培養的轉變正是體現了這一思想。
回顧整節課的教學,無論是對教材的處理,還是對材料的選擇,以及教學過程的設計都充分體現了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的教育理念,為學生自由地展開學習過程,提供了適當的條件。《神奇的水》一課,著重使學生經歷一個科學探究過程。使學生認識事物的因果聯系,根據餐巾紙和水相互作用的結果,認識毛細現象發生的原因;同時使學生認識水的張力的大小。本課的教學特點,要把認識因果聯系的思維過程設計得生動。
基本過程如下:
(1)觀察水沿餐巾紙上升,引出問題:“水往低處流。水沿餐巾紙上升是怎么回事?”
(2)做出假設性解釋。這項活動設計得很細致。做出解釋后,進一步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列舉水能沿著它上升的物體,這些物體有什么共同點。
(3)實驗驗證,得出結論。實驗材料看起來和學生列舉的材料大體相符,在材料設計上要有結構性。有能發生毛細現象的,要體現 “孔”、“隙”的多樣性;要有典型的`孔和隙,有像布和紙那樣的孔隙,有像土壤那樣的孔、隙。還要有不能發生毛細現象的。
做出假設是通過實驗認識事物的中心環節,而它的教育價值正在引導學生學習思考,一旦把假設的形成過程說清楚了,設計實驗、得出結論是水到渠成的事。本課中,首先讓學生解釋水沿餐巾紙上升,解釋后又讓學生找出與餐巾紙類似、水能沿著它上升的物體,說出這些物體的共同點。解釋活動并不到此為止,再引導學生逆向思考 ,列舉他們估計水不能沿著它上升的物體,說明這類物體的共同點。教學的重心要放在引導學生經歷認識發生、發展的過程上,讓學生經歷怎樣思考,怎樣驗證自己的解釋。經過這樣思考:
(1)全體學生明白了假設的內容。
(2)經歷了一次由此及彼,學習全面思考的過程。
(3)通過思考為“用什么材料進行實驗,怎樣進行實驗,實驗中觀察什么等后續的學習活動” ,建立了充分的基礎,特別是為推理建立了充分的基礎。
在教水的張力的時候,讓學生知道杯中的水要滿,忽視了強調實驗中“杯中的水一定要很滿”這一環節,以致于學生在做實驗的時候有些混亂,實驗結果出現了誤差。在后來的課上我就盡量做好實驗前的強調工作,如怎樣減小誤差等,學生聽后,在實驗中就能注意到,實驗效果也好些。學生在做實驗到后期時耐心就大大減少了,開始還能一個一個地放曲別針,到后來就一下子放很多個,結果就有誤差,這樣對的張力的認識就不夠深刻。為了節省時間,把“瓶蓋停在水面的中間”這一活動放在課下,讓學生能自己做的就自己來獨立完成,提高學生自己動手的能力。
總的來說,這是一節實驗課,能讓學生充分動腦和動手。學生比較喜歡上這堂課,也能積極投入到課堂中,體現了學生的自主性。創設研究水的情境,共同觀察水,感知水的神奇。盡量實現師生、生生雙向交流,使課堂從被動的、服從的師生關系轉變到和諧、互動的關系。我們應該相信:孩子親歷了科學探究的全過程,所獲得的不僅僅是表面看到的東西,更多的收獲應該是經過歲月沖刷而根植于他們頭腦中的東西。
【觀察水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觀察一瓶水》教學反思04-08
《水》的教學反思范文09-12
教學反思《水的凈化》08-12
《保護水節約水》教學反思范文09-21
《保護水,節約水》教學反思范文09-22
水的組成教學反思09-12
水的組成教學反思04-07
科學《神奇的水》教學反思10-09
水變咸了教學反思范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