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轉》的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旋轉》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旋轉》的教學反思1
這一周主要學習的圖形的旋轉,第二節關于中心對稱的概念,性質和有關作圖的概念,關于中心對稱,本節從旋轉變換引入中心對稱的概念,先讓學生從旋轉的角度分別觀察課本上圖形之間的關系,進而引出中心對稱的定義。然后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旋轉三角板,通過動手操作可以發現很多結論,比如中心對稱的'兩個圖形,對稱點所連線段都經過對稱中心,而且被對稱中心所平分,中心對稱的兩個圖形是全等圖形等。
本節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再一個就是在解決問題時學生經歷了實驗探究,知識應用及內化等數學活動,體驗了數學具體生動靈活性,大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在發現探究的過程中完成這一圖形變化從直觀到抽象,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變,發展了學生直觀想象能力,分析歸納抽象概括的思維能力。
本節課絕大部分學生掌握很好,只有極個別學生基礎差,理解能力有限,沒有完全掌握本節課的要點,課下再對其進行輔導。總之,本節課還需要完善很多。
《旋轉》的教學反思2
本節課教學的是圖形變換的另一種形式——旋轉。在整節課教師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教師為輔的教學理念。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為學生創設各種操作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認識圖形的旋轉。
一、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讓學生描述生活中的旋轉現象,以此作為突破口,引入新知的學習。
二、讓學生在觀察和反思中學習旋轉的含義。在教學旋轉含義的過程中,嘗試采用觀察思考與交流反思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明確要將一個圖形的旋轉過程描述清楚,不僅要說清楚它的起止位置,更重要的是要說清楚旋轉圍繞的點、方向以及角度。讓學生經歷探索活動,積累探索經驗。在本節課各例題的'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創造了進行探究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經歷觀察、想象、分析和推理過程,每一位學生親自動手、體驗和獨立思考,從而使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思維能力得以發展。
《旋轉》的教學反思3
《圖形的旋轉》是第一單元的第三課時,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生活中的旋轉現象后,第一次教學旋轉的方向和在方格紙上將簡單圖形旋轉90°。本課的教學要使學生明確圖形旋轉的三個關鍵要素:一是旋轉的中心,即圍繞哪一個點旋轉;二是旋轉的'方向,是按順時針方向還是逆時針方向旋轉;三是旋轉的角度。
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第一步我讓學生明確旋轉的含義。讓學生伸出手臂,自己感受兩種不同的旋轉方式,使學生弄清順時針和逆時針旋轉的含義,同時,讓學生起立后做一個旋轉90°方向的小游戲,使學生實際感受旋轉的意義。第二步再來探索圖形旋轉的特征和性質。旋轉后的三角形的形狀、大小都沒有發生變化,只是位置變了。第三步通過小組合作完成畫一畫在方格紙上把一個圖形按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旋轉90度。一開始學生有點束手無策,經過提示學生明白了,只要找到與中心相關的幾個關鍵邊,把它們一次進行旋轉,找到對應點,再連線,最后畫上小弧和箭頭就可以了。讓學生在想一想、猜一猜、說一說、畫一畫等充滿童趣的情景中玩數學、學數學,親身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課上完后,雖然學生在畫圖形的旋轉圖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糟糕,但自己覺得上得很“累”,特別是引導學生的過程有點“累”。
課后我也詳細地分析了一下原因:就是缺少對旋轉意義的深入研究。學生對圖形旋轉的三要素掌握得比較好,也體會到了旋轉后位置變了,形狀和大小沒有變,但課堂教學中并沒有進行一步深入研究,特別是對圖形旋轉后的圖形上的每一個點都相應地旋轉了這一知識點,學生無論在直觀上沒有形象地感受,思維更沒有得到提升,感覺到這節課學生對于旋轉的理解比較淺顯,作業中也存在一些問題,雖然本節課已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是從課內大部分學生學習的情況來看,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旋轉的意義是可行的,而且是很必要的。
《旋轉》的教學反思4
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圖形的旋轉,探索圖形旋轉的特征和性質,能在方格紙上把簡單圖形旋轉90度。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第一步我讓學生明確旋轉的含義。讓學生觀察鐘表的指針,獨立思考如何描述出指針怎樣旋轉的。使學生弄清順時針和逆時針旋轉的含義,明確要想表述清楚指針的旋轉,一定要說清“指針是繞哪個 點旋轉”“是向什么方向旋轉”“轉動了多少度”這三點。第二步再來探索圖形旋轉的.特征和性質。
在這節課中的教學中,我認為自己在以下幾方面處理的比較到位:
1、以游戲的方式引入課題,學生的興趣很高。
2、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題,學情把握充分,引導學生發現旋轉的三要素,增加了學生的成功感。
3、讓學生始終以一個探索者、發現者的角色投入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的高效,學得深入,學得興奮。
4、注重數學思想的滲透與點播,注重引領學生認識和體會數學內在的美感。讓學生感受數學的魅力,激發了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的欲望。但課后覺得還是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部分學生不能夠很好的畫出旋轉后的圖形,對順時針逆時針的理解還是很模糊,需要下來做個別輔導。其次教學語言不夠規范,尤其是激勵學生的語言還應更豐富些,以便更好地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發展。
《旋轉》的教學反思5
活動目標:
1、探索呼啦圈不同的旋轉方式。
2、增進身體轉動的靈活度。
活動準備:
呼啦圈若干,制作轉呼啦圈方式圖貼地上。
活動過程:
1、引導幼兒自由探索讓呼啦圈旋轉的玩法并與同伴互相交流。
(1)將呼啦圈放在地上,請幼兒想一想:要讓呼啦圈旋轉,可以怎么玩呢?(如一個人將手舉高讓呼啦圈旋轉,兩個人手舉高、勾手、手牽手、手搭肩讓呼啦圈旋轉,三個人手舉高、手拉手讓呼啦圈旋轉等方式。)
(2)鼓勵幼兒游戲、嘗試各種玩法。
(3)鼓勵團隊合作游戲。
2、引導幼兒自由探索呼啦圈旋轉的玩法并與同伴相互交流。
(1)呼啦圈豎在地上可以怎么旋轉?
(2)離開地面,呼啦圈還有哪些轉動的方式?如:套在腰上、繞在手臂上、繞在腿上等。
(3)你是怎么讓呼啦圈轉起來的?
3、游戲:旋轉大比拼。
(1)用呼啦圈做同一個旋轉動作,看看誰可以轉得最久或轉圈最多。
(2)在地面上貼呼啦圈旋轉方式標記圖,讓幼兒自由在場地中找尋標記的方式旋轉呼啦圈。
(3)讓幼兒根據標記圖進行接力賽,先完成者為勝。
活動反思:
呼啦圈是生活中常見的小型輕器械,利用呼啦圈開展戶外體育活動,孩子非常感興趣,從孩子身邊的事入手,抓住幼兒的`興趣點,符合幼兒課程選擇原則,而且,呼拉圈玩法多樣,不僅能夠激發幼兒對體育活動的興趣,而且能發展幼兒的基本動作,一舉多得。讓幼兒練習單、雙腳跳,激發幼兒玩呼拉圈的興趣。發展幼兒動作的靈活性與協調性。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和萌發合作意識。
《旋轉》的教學反思6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課的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操作性強,適合學生進行自主探索與合作學習。因此,我充分利用這些指導原則,把理性知識轉化為多種形式的感性材料,注重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理解抽象的軸對稱圖形知識,感覺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驗數學美。
教材的編排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基本采用了教材上的教學資源。為了讓學生為能更好的理解軸對稱圖形的含義,我創造性的使用教材。信息窗1中所呈現的旗幟圖片都是軸對稱圖形,這樣學生的思維容易受限制。所以我在出示的圖片中既有信息窗1的部分圖片,又有不屬于軸對稱特點的'旗幟圖片,再將它們進行分類。這樣設計既可以喚起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又能充分調動學生運用經驗,并通過觀察、主動地分析、判斷去體悟軸對稱圖形的特點。
教學中我注意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交流互動的平臺。在學生通過動手剪軸對成圖形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索軸對稱圖形的特點,并嘗試著去總結軸對稱圖形、對稱軸的含義。每個學生的生活環境和背景是不一樣的,這種差異本身就是很好的教學資源,學生在交流中不斷充實、完善對知識的認識和理解。這種學生與學生的交流遠遠強于老師和學生的交流,不斷鍛煉了表達能力,同時還加深了對于知識的理解與完善。
課的最后,欣賞幾組有軸對稱圖形特征的圖片。讓學生感受到軸對稱圖形在生活中的許多應用,從而體會到數學并不遙遠,并不神秘,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既加強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親密聯系,又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欲望。在優美的音樂、清晰的畫面中,讓學生置身與美好的情境中,從而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親切感。
《旋轉》的教學反思7
《平移和旋轉》是人教版二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圖形的變換》的內容,平移和旋轉都是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的現象。從數學意義上講,平移和旋轉是兩種基本的圖形變換。在教學中,我能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聯系生活學數學,把數學問題與生活情景相結合,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數學練習生活化,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同時能夠借助操作活動來突破難點,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個人覺得在教學時處理較為得當的地方的有以下幾處:
一、 創設生活情境,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轉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是“現實的”、“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在引入“平移和旋轉”時,通過課件動畫演示:生活中各種物體的不同運動方式,直觀感受纜車、摩天輪、轉盤、升國旗、小火車、大風車這些運動方式,并讓學生用手跟著比劃,初步感知了物體的平移和旋轉的運動特征;并讓學生根據運動方式的`不同進行分類、對比,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出平移和旋轉的特征。從而引出課題“平移”和“旋轉”。這樣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親切自然,學生很快進入學習狀態。
二、 回歸生活,鞏固理解平移和旋轉
課標明確指出: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離不開生活。數學知識源于生活而最終服務于生活。為了讓學生學會判斷物體的平移和旋轉時,我從生活入手,播放了“老師下班后”的一段視頻,(如:窗戶的開關,轉門的旋轉,校門的開關,風扇的轉動、電梯的上下平移)讓孩子們找出視頻中的平移和旋轉。在歡快的氛圍中,學生感受到了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并能學以致用。接下來,我播放了上海音樂廳平移的視頻,讓他們親眼目睹了上海音樂廳平移的奇觀,讓他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而作用,從而激發他們應用數學的意識,體現了學有價值的數學新理念。
三、 動手操作、合作探究平移方法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布魯納提出的發現教學法,認為學生理想的學習過程,應該始于直接經驗,逐步向抽象經驗展開。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之一。《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要讓學生親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小學生的理解、記憶還建立在學生的直觀操作、動手實踐上。在教學這一環節時,我用電子白板出示房子平移的格子圖,讓學生仔細觀察、猜想房子向右平移了幾格?引發知識沖突,接著讓孩子們同桌合作,動手操作,交流討論,驗證房子到底平移了幾格。學生親身經歷了“觀察、猜想、操作、驗證”的學習過程。學生在學習平移方法時,教師大膽放手,讓學生在電子白板上演示如何數格子的過程,教師加以引導總結出找對應點和對應邊的方法。
毋庸置疑,這節課也有許多地方是需要改進的,如以下幾方面:
1、教師對于電子白板的操作還不夠熟練,大大影響了課堂的實效性。
2、在教學平移方法時,有學生說出他有兩種方法,教師只讓他說完一種,并搶過話,沒有讓這位學生繼續說下去,教師對于課堂的預設還不到位,對于課堂的把控能力還有待加強,課堂的機智還要進一步學習。
3、對于課堂的時間把握不好,沒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去完成畫出平移后圖形的練習。
4、教師的評價語言有些單調,數學用語不夠精煉、簡潔。
當然,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我深知自己身上仍然有許許多多的不足,希望在家能夠批評指正。我想,只有在一次次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去反思,在一次次的反思中慢慢地去成長,自己的教學之路才越走越寬,越長越遠。
《旋轉》的教學反思8
圖形的平移與旋轉是《課標》新增加的一個知識點,三年級學生只是初步感知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現象(并初步接觸了將一個簡單的圖形向一個方向平移一次)。本課是把學生的視角引入到第三種圖形變換——旋轉,意在通過欣賞、探索、創作等一系列活動,使學生體驗到簡單圖形變成復雜圖案的過程,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為今后繼續學習圖形變換奠定基礎。但對于四年級的學生而言,接受起來又絕非易事。開課伊始,通過欣賞漂亮的`圖片,讓學生直觀形成了知識的表象,為新課教學做了良好鋪墊。教學中,先利用鐘表(線的旋轉)探索旋轉的三要素,再上升到圖形的旋轉(面的旋轉),學生知識的建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自然的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教學中學生動手操作、猜測驗證等數學活動,始終以一個探索者、發現者的角色投入學習活動,學得高效、學得深入,學得興奮。
教學中教師在注重數學思想的滲透與點拔,注重引領學生認識和體會數學內在的美感。如“旋轉點”、“基本形”等數學語言所體現的簡約美;再如,旋轉變換帶給學生的奇妙感覺,讓學生感受數學的推力,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的欲望;練習圖形的旋轉過程,既讓學生演示了順時針旋轉,又進一步引導學生動手實踐逆時針旋轉等不同方法得到的圖案,培養學生的思維廣闊性。 總之,“圖形旋轉”的教學,應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以直觀教學為主,逐步從形象思維向空間想像過渡,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的作用,注意教學的層次性,使學生能較好地完成學習任務。 感悟不足:
1.學生在探索后的敘述中,語言不夠完整,教師應及時給與指導,并投入精力讓學生語言敘述盡量完整。其實,課堂上必要的時候,教師的引導是必須的。
2.課堂容量比較大,圖案設計沒有如期完成,最后留為課外作業。
《旋轉》的教學反思9
小學數學《旋轉與平移》按排了關于物體的兩種簡單的運動方式的知識內容。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生認識有關的物體旋轉與平移運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學過程主要結合實例,感知平移、旋轉現象,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的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后的圖形。初步感受平移和旋轉給生活帶來的方便,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1.用課件,直觀導入
游樂場是學生最熟悉、最喜歡的場景,在導入新課時,我就利用課件出示游樂場的場景,在這一場景中有旋轉的風車、有向前行的火車等旋轉與平移的實例,使學生發現兩種運動方式的不同,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興趣,為新課的教學做好鋪墊。
2.做動作,加深體會
課堂上,我鼓勵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如何用肢體動作來表達"旋轉"與"平移"。學生們在興致勃勃地互相探討、研究的過程中,體驗到兩種運動方式的特征。
3.想象中,擴展延伸
學生們之間不斷地交流,不斷體驗,使他們靈活地掌握了知識點。在這節課最后,我鼓勵學生們回想、并大量例舉生活中的旋轉與平移的實例,這樣不僅使本節課的知識融合到生活中,同時培養學生的興趣,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通過這節課使我深深體會到,教學不僅僅是"告訴",更需要"經歷"。教師應該是一個引導者。要不斷引導學生的興趣、熱情和理想。僅僅教授一些知識和技能是遠遠不行的,課堂上要有數學思想方法,引導學生們把數學知識更好地服務于生活,同是用生活中的經驗幫助理解數知識,二者相得益彰。
《旋轉》的教學反思10
平移和旋轉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的現象。從數學的意義上講,旋轉是一種基本的圖形變換。圖形的旋轉對于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掌握變換的數學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
1、積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學伊始,借助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從時針,分針,秒針繞著中心點旋轉的游戲,開始讓學生們說運動的方式,這一活動的`設計,極大的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引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此環節的設計又使學生認識了順時針和逆時針的旋轉。
2、動手實踐、讓學生親身經歷新知識的形成過程。
整個數學課堂留給學生較多的空間,讓學生有更多的獨立思考、動手實踐、 合作交流的機會,體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拓寬學生的空間,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比較、概括、交流等多種形式的活動 ,從生活實際入手,先完成表針由12到3的描述,再去描述書上的例題。從而使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習旋轉的三要素:旋轉的中心點、旋轉的方向(可分為順時針、逆時針兩種)和旋轉的角度描述物體的旋轉。
《旋轉》的教學反思11
本課通過“創設情境、激趣引入;師生互動、探索新知;啟發引導,拓展思維;人機互動、欣賞圖案;動手實踐、設計圖案;效果評價、回顧反思。”的一系列活動,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本節課在多次試教的過程中,有成功也有不足。
一、成功點滴。
1、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創設生動、直觀、形象、快捷的學習情境,為學生所喜愛,使學生樂于參與數學活動,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通過教授本課,更加認識到信息技術與數學課堂教學的整合,不僅可以為數學課堂創造良好的情境,還能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更多、更廣闊的創造空間。如:大膽的設計了數學萬化筒的教學環節,學生真正感受到圖形旋轉的美、圖形旋轉的奇妙。而且體現了信息技術和數學課堂的完美整合。同時,也感受到只要為學生提供可行的空間,他們想象的魅力是無窮的。如:讓學生利用自己喜歡的基本圖形設計圖案,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是無窮的,創造的圖案非常美。
2、在本課的教學中,讓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并嘗試解決數學問題,然后學生在電腦上操作,輸入自己的答案,電腦隨機演示學生的答案給予驗證,實現人機互動。在這個過程中有助于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拓展思維、培養空間想象力,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如:學生提出“如果旋轉到圖形4,你有哪些方法,”這個問題,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尺浪的作用”,學生找到了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又如:學生提出“如果繞著圖形4右下腳的點旋轉,得到的又是什么圖形呢?”當時電腦上沒辦法實現學生的愿望,我先表揚他愛思考,然后請他等會在設計的時候,自己用這個圖形去試一試,看能得到什么圖案。最后希望他長大后,能自己設計這樣的程序,讓數學學習更精彩。
3、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自己的發現與感悟,學生知識的建構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如:新知的生成過程,讓學生先用學具操作,然后交流匯報,再通過電腦的動態演示,二者結合使學生獲得圖形旋轉的三要素,在這個過程中充分利用課堂上學生生成的資源。而且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充分感受旋轉點的.重要。探究點、方向、度數這三要素的作用。 4、結合學生情況,合理使用教材。如:教材有兩幅圖案,我只選用了一幅。根據課堂需要,刪掉了第一個基本練習題,而在第二個練習題里增加了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嘗試解決問題。同時把生活中的一些關于圖形旋轉的圖片、有圖形旋轉圖案的實物添加到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只要我們做個有心人就會發現。
二、感悟不足。
1、學生在探索后的敘述中,語言不夠完整,教師應及時給與指導,并投入精力讓學生語言敘述盡量完整。其實,課堂上必要的時候,教師的引導是必須的。
2、課堂容量比較大,圖案設計沒有如期完成,最后留為課外作業。
3、在圖形a繞點z順時針旋轉90度,設計圖案時只顧及了黑板上合作設計的同學,沒有顧及到下邊在小組內合作設計的同學,應該在展示圖案時詢問學生剛才的合作中有沒有問題,是怎么解決的。
4、在鼓勵學生提問題的環節,為了提的問題多一些,學生解決的問題多一些,同時節省一些時間,沒來得及讓學生在互動課件上展示自己的答案。其實應該展示一些學生的答案,這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情感體驗,同時鼓勵學生課后繼續登陸陜西師大附小網站,根據這個課件提出問題,并在電腦上驗證自己的答案,鼓勵學生課外自主學習。
《旋轉》的教學反思12
旋轉是生活中處處可見的現象。在教學中,教師不僅僅是使學生感知和初步認識平移和旋轉,并滲透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思想,還要使學生初步認識平移和旋轉的實質,并會在方格紙上畫出簡移后的圖形。據此,在教學中,教師注意從學生的生活感知出發。通過大量的情景設置來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積極的探究活動來激發學生的思維,并注意到布置學生的課后實踐,引導學生把學習過的數學知識回歸到現實生活中去,培養學生觀察和思考興趣。
教師開始從學生感興趣的游戲入手,來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同時在兩種游戲的比較中初步的感知“旋轉”,并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在教學設計中,教師分三個層次,環環相扣,由感知到認知、由線入深、由表及里的去引導學生探究和思考,并引導學生充分進行討論,從而突破重點、突破難點。
教師讓學生對旋轉的理解并沒有停留在概念上,而是讓學生找一找身邊的旋轉的`現象,溝通了教學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與生活一體化。教師能夠引導學生用行為或學具表示旋轉,充分調動學生手、腦、眼、口等多種器官直接參與學習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不僅解決了教學知識的高度抽象和兒童思維發展具體形象性的矛盾,而且使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探究。對旋轉有了深刻理解。
教師將問題情景化、興趣化,很自然地把學生引向深層次的探索。當學生面對一些數學現象或一個需要解決的數學問題進,都會產生猜想。有時雖然是錯誤的,但他是學生思維活動的顯現,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里,教師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猜測,并引導其進行驗證,學生經歷了“猜想——驗證”的學習過程,在學會知識的同時,也學會了數學的探索方法。
《旋轉》的教學反思13
《圖形的旋轉》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圖形的變換”的第一課時。在二年級下冊“平移和旋轉”初步認識了生活中的旋轉現象,能夠較為準確的判斷出某一物體的運動現象是“平移還是旋轉”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旋轉的含義,探索旋轉的特征和性質,并讓學生學會在方格紙上把簡單圖形旋轉90°。是空間與圖形領域的重要知識點,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是一個滲透,是后續學習中心對稱圖形及其圖形變換的基礎,在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教材看起來編排的比較簡單,但對學生來說沒有一定的空間觀念還是比較困難的。尤其是要畫出旋轉90度后的圖形,有些孩子想象不出根本無從下手。在課堂上怎樣把這個知識點講的更加簡單通俗,學生易于理解一點。課前我認真看了教師用書,對教材還是進行了適當的處理,從課堂效果看,實現了教學目標。反思教學過程,有如下幾點成功之處:
一、調整教材,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因為這一教學內容安排在第一單元,上課選擇了四年級學生,因此對教材內容進行了相應的調整。教材的呈現是通過鐘面指針的旋轉得出旋轉的三要素,在探究“圖形的旋轉”的性質和特征時,直接呈現了組合圖形的旋轉。根據學情,本課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如下的改進,按照由線段旋轉——————單個的簡單圖形旋轉——————組合圖形的旋轉線索來設計教學活動。教學從觀察“指針從12到1”開始,如何描述指針的旋轉呢?在交流中弄清順時針、逆時針旋轉的含義,明確要想表達清楚指針的旋轉,一定要說清“繞哪個點旋轉”、“是什么方向旋轉”、“轉動了多少度”。在認識圖形旋轉的性質和特征時,設計了兩個探究活動,即“單個三角形的旋轉”和“風車的旋轉”。“單個三角形的旋轉”是由線段旋轉到組合圖形旋轉的一個坡度,為學生的學習降低難度,也為后面畫一個簡單圖形的旋轉做好鋪墊,突破畫圖這一難點。
二、三次想象,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小學數學對學生的空間觀念的培養非常重要,不但是發展學生空間想象的基礎,也是為學生今后系統的學習幾何知識打下基礎。在圖形的學習中,為學生建立起空間觀念也是教學的一個難點問題,除了直觀的觀察,形成表象外,想象在圖形教學中也非常重要。本堂課的教學,圍繞旋轉的特征和性質設計了三次想象。第一次是“想象一下,指針從3繞點o順時針旋轉90°指向幾?”,學生想象指針旋轉后的位置發生了變化;第二次在組合圖形的旋轉操作之前進行有效的想象,“想一想:風車繞點o逆時針旋轉180°后,每個三角形都轉到了什么位置?”;第三次是在畫出三角形順時針旋轉90°后的圖形之前進行想象,為學生提供畫圖的思路,“先想一想,三角形旋轉后,每條邊都轉到什么位置了?你準備怎么畫?”。三次想象表面看上去減慢了上課的節奏,實際上為學生提供了
想象的時間,讓學生想象出線段、三角形、風車的位置變化,扣住圖形旋轉的特征和性質,建立了幾何表象,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生活素材,體會數學的生活性。
新課標明確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數學問題,從學生的已有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并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由大膽表現好奇心、挑戰心、想象力。基于這樣的理念,本堂課在導入部分以學生熟系的《大風車》歌曲呈現,“風車是怎樣運動的?”,二年級時學生已經初步認識了旋轉,緊接著學生尋找“生活中你還見到這樣的旋轉現象嗎?”,課件展示生活中的旋轉現象,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初步回憶以前學習的知識,快速地將學生帶入課堂。在認識旋轉的特征和性質后,設計了“生活中的這些圖案分別是由哪個圖形旋轉而來的?”,欣賞由平移、旋轉、軸對稱等圖形的變化得到的漂亮的圖案,以及在生活中的應用,自己設計圖案裝點自己的生活,學生認識和體會數學內在的美感,感受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運用于生活。
四、動手探究,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動手操作是小學生實踐的主要形式之一,學生學習數學只有通過自身操作活動和主動參與,才可能是有效的。在數學教學中適當引導學生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具有豐富感知的基礎上建立正確的概念,有利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有效地培養每個學生主動積極的學習態度,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訓練學生的智能素養,使他們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
認識圖形旋轉的特征和性質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學生很難獨立的發現旋轉的特征。教學時設計了兩次同桌合作探究的活動。在探究單個簡單圖形旋轉特征和性質時,學生通過畫一畫、量一量、數一數等方法,解決“你是怎樣判斷三角形旋轉的角度的?”在集體交流中初步感知三角形旋轉后位置發生了變化,但圖形的大小、形狀沒變。探究風車旋轉(組合圖形)時,“貼一貼”、“想一想”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了圖形旋轉特征和性質。兩次探究活動,讓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進來,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收獲,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效率,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當然,每堂課都不會是完美的,總有一些值得思考和改進之處,比如作圖環節,盡管有三角形旋轉特征和性質的探索、有對應點知識補充,但仍有個別學生不知道從何入手;另外還需要根據學情對教材有大膽的重組和設計。
《旋轉》的教學反思14
圖形的旋轉是學生學習的難點,最近幾年來的教學充分的印證了這一點。難在那里?首先是旋轉方向弄不清。順時針方向和逆時針方向,單純的讓學生用手勢表示,并不困難,但是一到圖形的時候,就會迷惑不解了。第二是圖形旋轉后會是什么樣子,學生心中不明確。所以畫的時候,就非常困難。為了解決這些困難,今年的教學我采取了分散難點教學的方法。
璧合 我們知道,線段的旋轉是平面圖形旋轉的基礎,平面圖形的旋轉完全可以看作是與旋轉中心相連的線段的旋轉,因為平面是由線段組成的.,旋轉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基于這樣的知識之間的聯系,我先讓學生來觀察鐘表上的指針的旋轉方向,邊觀察邊自我演示,并讓學生試著描述指針旋轉前后的位置變化和旋轉角度。在這里,旋轉角度是原來指針的位置和旋轉后指針的位置之間的夾角,需要學生前后一致的對應觀察。學生描述時要將旋轉中心、旋轉方向和旋轉角度說清楚。
再讓學生來觀察一根鉛筆順時針和逆時針旋轉的現象,去發現旋轉的過程中鉛筆的形狀和大小沒有改變,只是鉛筆的位置發生了變化。由此初步的感知旋轉的特征。接下來,由鉛筆的旋轉過渡到線段的旋轉,引導學生嘗試畫出線段旋轉后的圖形。學生一開始不明白,我就提醒學生把線段看作鉛筆,鉛筆會如何旋轉呢,這樣學生茅塞頓開,多數能夠輕松畫出了。我進行了幾組這樣的對比練習:1、把線段AB繞A點順時針方向旋轉90度。2、把線段AB繞A點逆時針方向旋轉90度。學生通過畫線段的旋轉,慢慢的掌握了線段旋轉的畫法,頭腦中逐步建立了旋轉的概念。
學生有了線段旋轉的基礎,再來畫三角形的旋轉,只是將與旋轉中心相連的兩條線段按要求分別旋轉再連接就行了。因此,出示三角形的旋轉例題時,不少學生相視一笑覺得很簡單。學生嘗試后,有個別學生會將一條線段旋轉對,另一條線段的旋轉方向弄反。這說明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不夠,因此讓其他掌握的同學談技巧,一個學生說,把線段看作鉛筆的旋轉,想不出來,就拿鉛筆按要求轉一轉,轉到哪里,就畫在那里了。是啊,想不出來,就在操作一下吧。先操作再畫,慢慢的,空間想象能力會逐步增強的。
老師操之過急,見到學生不回畫就惱火,實是不該。老師是站在成人的角度來思考知識的,學生的思維和老師肯定存在很大的距離。想辦法解決學生學習中的困難,才是真的幫助學生,學生可不是老師一發脾氣就學會的。數學老師經常發脾氣,一是有學科的特點,但我想還是有數學老師本身備課的原因吧。就像圖形的旋轉的教學,今天這樣分散了學習的難度,爬坡不見坡,學生自然是樂意投入其中而其樂融融的了。
《旋轉》的教學反思15
《圖形的旋轉》是北師大小學數學第七冊第54~55頁的內容。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實例觀察、了解一個簡單的平面圖形經過平移或旋轉制作復雜圖形的過程。能在方格紙上畫出將簡單圖形旋轉900后的圖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在動手操作中提高動手能力,發揮每個學生的積極性。教學難點是能在方格紙上畫出將簡單圖形旋轉900后的圖形,明確是繞哪一點進行旋轉的。通過對本節課的教學,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教師的引導不夠到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成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和合作者。但是我在《圖形的旋轉》一課的教學時,在用課件演示圖形旋轉的過程中,讓學生明確圖形是繞哪個點旋轉的,圖形是向什么方向旋轉的,轉動了多少度。然后讓學生用語言描述圖形的旋轉過程,但大部分學生還是心明口不明,在描述過程中,有的漏掉中心點、有的漏掉旋轉方向,總之,他們不能完整地描述圖形的旋轉過程。課后我在想,問題應該是我的引導不到位,如果在學生描述以后,教師還應該用規范的語言在課件上出示圖形是怎樣旋轉的,讓學生進一步明確描述圖形的旋轉時,要說出旋轉的中心點、旋轉的方向、以及旋轉的角度,我想效果會更好。另外,圖形旋轉的角度怎么確定,我引導的也不夠到位,雖然在課件上演示了怎樣確定角度,但沒有很好的引導學生動手去找一找、畫一畫、量一量。導致學生在完成第55頁中的.第一題時,雖然給學生留出了討論、交流的時間,但學生用語言描述旋轉過程時,在“旋轉角度是多少”上學生還是不夠清楚。可見,一個新知始的學習不僅要關注學生的探究過程,還要注重教師的引導。要充分發揮學生的每一個感官功能,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接受新的知識。
二、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功能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多媒體已經走進了課堂,在課堂教學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在用,使我們的課堂變得更加生動,更加形象,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更高。在教學過程中,什么時候要用到多媒體,什么時候可以不用,這給當代教師靈活應用多媒體提出了新的挑戰。在《圖形的旋轉》這一課的教學中,用課件展示美麗的圖案,形象演示圖形的旋轉,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在教學中也有應用多媒體不到位的地方,在集體訂正第55頁的第一題時,圖(1)、圖(2)、圖(3)分別旋轉了多少度,學生的說法不一致,于是我們展開了討論,最終雖然達到了一致意見,但我覺得還是有很多學生沒有從思想上真正理解,我想在這個環節上如果應用投影儀來集體訂正,讓每個學生通過投影儀來了解角度的度量方法,我想每個學生都會知道如何去度量旋轉的角度,不會再有什么爭議。可見,在課堂教學中靈活應用多媒體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旋轉》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旋轉教學反思09-11
《旋轉》教學反思04-05
旋轉教學反思04-03
旋轉的教學反思04-14
《面的旋轉》教學反思03-06
圖形的旋轉教學反思10-18
面的旋轉教學反思04-24
《旋轉卡》教學反思09-15
圖形旋轉教學反思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