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1
——創設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環境
在中學生物教學中,創設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情境,是構建良好的教學氣氛,使學生自覺地學習,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手段。而教師對新課內容的巧妙導入,問題提出的策略,探究實驗的設計,知識檢測的方法,都能創設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情境。
談談我自己在《環境對生物影響》一節教學中所采用的,創設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情境的方法。
本節課所要講的新知識是,第十六章《生物與環境》,第一節《環境對生物的影響》課題到導入,我采用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切入課題,以及利用多媒體效果進入教學主題的方式。
1.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課前我的導言是,“五一長假,去你們哪兒了?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色?”同學都會思考他五一長假去哪了?看到了哪些自然景色?在他們的頭腦中就會自然形成,“生物,環境”相關內容。這樣一個思維情境的創設,吸引了每一位同學,使學................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3
本節課,是中學生物的第一個探究實驗,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科學思維方法的首要問題是明確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即解決問題的程序。
首先,通過觀察發現問題。為什么在花盆下、石塊下等處容易找到鼠婦?這些地方有什么特點?
其次,提出假設(對發現的問題大膽提出猜測和解釋)。
1、鼠婦的活動可能與光照條件有關。
2、鼠婦的活動還可能和水分,以及其它外界因素有關,等等。
第三步,設計實驗,驗證假說。在這個階段,實驗的目的任務、方法、材料、裝置等等都是根據假設來確定的。所以,實驗的理論依據主要是假設(當然還有賴于學生對有關科學知識的掌握情況)。
1、先檢驗“光照”對鼠婦活動有無影響。
2、為了消除無關變量的干擾,突出自變量,找出自變量和因變量的因果聯系,必須創造一個除“光照”以外其它條件均相同的、只有明暗兩處相通的場所。把一定數量的'鼠婦放在其中,觀察鼠婦在明暗兩處的數量分布情況。
第四步,分析、討論實驗結果,推導結論驗證假設的真偽。
通過“鼠婦實驗”,要幫助學生感受和理解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問題→假設→實驗→結論。初中所有的生物實驗幾乎都體現了這條思路,這里不再重復。需要說明一點,科學的“假設”絕不是無根據的憑空捏造,而是要有科學根據的。這種根據來源于頭腦中已有的知識,或者來源于別人的研究成果,或者來源于對客觀實際的觀察。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2
“學生的能量是巨大的”。在本章節的教學中,我無時無刻不體會到這一點。經過我們多年的教育、媒體輿論多年的宣傳,再加上北京學生關心大事的傳統,學生在環保教育中投入的熱情是很讓人鼓舞的。每一個學生都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都能侃侃而談,講出很多環境保護的故事和措施來。這使得課堂的討論很活躍。
但是我在教學中仍然有很多缺憾:
首先,很多學生缺乏精確嚴謹的科學態度,對問題的分析往往只憑借感覺。這使得調查報告很不深入,甚至根本不能說明問題。更有一些同學是由于懶惰,所以完全憑借猜測拼湊的報告。這就需要教師審查小組的調查提綱,幫助小組完善提綱,還要想方設法激勵學生的積極性,促使小組分工合理落實。
第二,只會坐而言,不愿起而行。有的同學在訂立環保公約的時候說的'頭頭是道,但是卻缺乏行動。建議課任教師應該聯系班主任,在班級訂立環保公約應該得到班主任的支持,隔一段時間應該組織自我評價和集體評議。這是培養學生品德的一個好機會,所有的教師都有責任。
第三,環境保護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程。轉變人們的思想是環保的關鍵。為了使環境保護的觀念深入人心,需要爭取學校的支持。一來要形成全校的宣傳輿論,二來可以提供必要的硬件設施(如環保共約宣傳欄),三來應該將環保工作和優秀集體、優秀個人的評選結合起來,四來可以為學生創造參與環保行動的機會。
環境保護是百年大計,任何一個真正關心國家、社會前途命運勝過關心自己的人必然關心環境問題。一個真誠的教師可以感染無數學生。讓我們滿懷熱情,講好這一課,影響更多的人,這是我們教師能為環保事業貢獻的最大的力量。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3
本節課將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中的第二節和第三節巧妙結合,學生很容易理解生物與環境(包括生物環境與非生物環境)是相互影響的這一教學重點。首先環境影響生物這個觀點是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就有所體會的,我在課程的開始先向同學們出示兔子在青草地當中的圖片,然后提出一個非專業性的問題:兔子生活在草原上都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呢?同學們回答很踴躍“狼”“虎”“青草”“陽光”“水”等等,我把同學們的答案作了總結,像“狼”“虎”“青草”這些影響生物生活的生物稱之為生物因素;像“陽光”“水”這些影響生物生活的非生物稱之為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與非生物因素統稱為環境。
“環境”是一個比較不容易解釋的概念,而且按照同學們之前的理解環境僅僅是空氣,水之類的`非生物因素而已。在這節課中我并沒有直接去解釋環境這一概念,而是將同學們觀察,思考的現象總結出什么是環境,這樣安排既有利于學生形成生物與環境是不可分割的這一生物學觀點又為第四節《生態系統》的教學做了一個鋪墊。
了解了“環境”這一概念之后,再提出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的,并且生物能夠適應生存環境這兩個觀點同學們容易接受也理解的有深度。并且同學們能夠舉出一些很具體的生物與環境相適應并互相影響的例子,比如“駱駝的睫毛比較長適合在沙漠中行走而不被風沙迷住眼睛”“仙人掌的葉片退化成刺更有利于節約水分”等等。
通過課后練習的反饋來看,同學們對這堂課的掌握很好但是根據教學內容應該可以找到更加精彩的視頻作為這節課的總結讓他們能積極的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在學習中產生樂趣和興趣。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4
本節課是對翻轉課堂的初次嘗試,在教學設計上,第一個環節采用“先學后教”翻轉課堂的形式,在課前給學生呈現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有關文字材料、視頻資料,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情況自主學習,學生自主規劃學習內容、學習節奏、風格和呈現知識的方式,在課上,通過提問評價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采用講授法幫助學生解決在自主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并讓學生大量舉例,從而對生物適應環境有更深刻的認識,最后總結出生物的適應性是普遍存在的。達成學習目標一中描述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目標二中認同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方式與環境相適應。通過這種方式來滿足學生的需要和促成他們的個性化學習,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通過實踐獲得更真實的學習,讓學習更加靈活、主動,讓學生的參與度更強。
對于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的教學,第一步,主要通過“探究蚯蚓對土壤的作用”的演示實驗來完成。通過觀看演示實驗讓學生親眼看到蚯蚓有疏松土壤的作用。從而得出實驗結論:生物影響環境。這樣設計的目的是調動學生參與探究的積極性,又能直觀地說明問題。第二步,教師引導學生列舉生活中常見的.生物影響環境的例子,以及人類對環境的影響,通過鮮活的事例,讓學生認識到人類應該保護生物及其生存環境,樹立低碳環保的意識。本環節的設計可達成目標一中描述生物對環境的影響。
最后,通過達標檢測,評價學生對于本節課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時反饋。
由于課前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查閱資料,我采用直接提問的方式直接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課上節約了大量時間,這是我事先沒有想到的。
由于是對翻轉課堂的嘗試,本節課只翻轉了第一個環節,第二個環節還是延續以往的教學模式,這方面有待改善。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5
過去的課堂教學,我習慣于"講授",面對所有的問題更多使用講授法去解決,不能更好地關注學生的感受,主體與主導關系不清;而學生也習慣以"聽"為主的學習方式。久而久之,天真爛漫的孩童逐漸"僵化""老成",隨之而來的是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泯滅。本學期教學嘗試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師生位置轉換,從過去的"權威"位置,轉換成組織者、引導員,似乎像旅游團中的導游,帶領學生們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去感受發現和創造后的愉悅。
本次課的教學先安排學生"給生物找個家"的探究活動,主要是為了調動全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活動),自己總結得出結論:生物與環境是相適應的。提高資料分析和探究活動,得出生物能夠影響環境。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又是對教師教學過程的重新審視。
希望通過長期的努力,使生物課堂教學營造寬松、活躍、愉快、平等的教學氛圍,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形成學生、教師良好的溝通,使學生直接或間接體驗到科學的魅力。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6
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已經對蚯蚓的身體特征有了一定的認識和植物如何適應生存環境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新課程標準》“生命科學”中“生物與環境”這部分的一個重要內容。為以后學習“生物的多樣性”提供知識的鋪墊。
在本課中,教材作出了這樣的安排,首先提出問題:植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環境,動物也是這樣嗎?接著引導學生猜想蚯蚓喜歡生存的環境。然后引導學生設計對比實驗驗證自己的想法,并指導學生做探究實驗,記錄觀察結果,根據記錄數據進行合理解釋,形成自己的觀點。最后引導學生觀察其他動物及生存環境的圖片,討論動物是怎樣適應環境的,并列舉其它事例。
學情分析
學生在三年級上冊《蚯蚓》一課中,已經學習了蚯蚓的身體結構及對外界的.刺激做出相應的反應,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本節課是學生對蚯蚓認識的進一步延伸,是認識動物選擇環境的一個知識突破點。同時學生對于科學實驗有著異乎尋常的熱情,因此,如何引導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實驗,教學的設計和課堂組織就至關重要。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通過實驗,了解蚯蚓需要潮濕、黑暗的生活環境。并了解所有動物生活都
需要一定的環境條件,認識環境對動物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
1、認識并掌握對比實驗的方法。能夠利用對比實驗來研究蚯蚓對環境的選
擇,并把這一實驗方法用于以后的科學學習和研究中去。
2、讓學生經歷“猜想驗證結論”的科學探究過程和“實驗收集數據合理解釋”的實驗過程,并培養科學探究的意識、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自然事物是相互聯系的,培養學生愛護生命、善待生命的道德品質。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運用對比實驗研究、認識蚯蚓需要的生活環境。
教學難點是:設計對比實驗并應用對比實驗研究蚯蚓對環境進行選擇的過程。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7
本節課是討論、交流課,體現了現代教學理念,實現了教學目標。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師生互動,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加入到學習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教學中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突出教學中的重難點問題,使學生通過討論、觀察、思考,了解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負面影響,讓學生感受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緊迫性,從內心自發地進行環境保護。但本次教學應進一步加強評價的激勵作用和課件制作中應加入一些環境污染前后的對照圖片等,更直觀的說明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
開放性教學目標的設計體現了彈性和靈活性。布盧姆說過:“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我在本節課預先設置的目標不是靜態的、封閉的,而是動態的、可以調整的。如本節課中最后討論時,學生群情激憤,有的`學生查閱了大量資料,提出了許多好的建議,有的甚至提到了可持續性發展、森林法、土地法等涉及下節課的內容,我便及時地給予肯定和表揚。課堂氛圍活躍,但不易控制,教師一定要備課充分,才能把握好課堂。
不同的班準備的材料所涉及的內容各不相同,教師要在課前對不同的班級都要有所準備,補充未涉及到的內容,肯定新知識,才不至于在課堂上出現尷尬的場面。
本節課是一節討論交流課,真正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師生互動,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特點,在實現基本教學目標的同時,給學生另外提出挑戰性的問題,為學生發展自己的個性特點及創造潛力,提供了機會和舞臺。此節課隨著學生展示,一步步讓學生自我感受到心靈的沉重,感受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緊迫性,從內心自發地進行環境保護,符合學生心理,讓學生的心中敲響警鐘。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8
經過我們一年的訓練,學生在設計探究實驗方案上幾乎沒有困難。雖然有的同學還不能將所有的步驟都描述得很嚴謹,但在大家的討論和補充下,都有了很完善的方案。
在實驗操作上,由于我們要求學生自己在家操作,有不少學生由于沒有適當的實驗材料(特別是新鮮的種子,糧店里買的豆子等發芽率太低)而影響了實驗的效果。在有的班級里,我們為學生提供了新鮮的小麥,試驗效果就很好。
這節課既是對學生探究能力的檢驗,也是對學生參與生物學學習的意愿的`檢驗。從我們的實踐上看,部分同學不愿意思考,遇到缺乏試驗材料等問題不愿意努力解決,“等、要”的情緒比較嚴重。如何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真正做到“面向全體學生”,是我們應該很好的研究的課題。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9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初步學會探究的一般過程,通過探究環境對生物的影響,提高合作學習的能力;
(2)培養學生掌握科學探究方法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根據“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引領者、組織者、合作者的身份參與指導教學,創設情景,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學會學習;
(2)教學過程包括課前充分準備,課題的選擇,實驗方案的設計、實施,記錄結果,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的成果展示、匯報、提高,課后實驗探究的延伸。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探究的分工合作,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責任感與團隊精神;
(2)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設計思路〗
1、設計理念
在新課程“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核心理念指導下,教師要以引領者、促進者、合作者的角色為學生實驗、探究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從而凸顯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使他們的自主性、獨立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真正的張揚與提升,學生不僅將成為學習和教育的主人,而且還將成為生活的主人,成為獨立的、積極參與社會和有責任感的人,從而真正實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目的。
2、設計思路與意圖
課前,學生自愿分成8個探究實驗小組,組員有分工,共同商定本組的探究課題并收集相關的資料、信息,研究設計完成實驗探究,做好記錄,以備課堂上匯報展示。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注意協調,將能力稍差的學生平均安排在各小組。
課堂上分三個環節進行:
第一環節是設計一個小演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創設懸念,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同時點明課題。
第二個環節是以小組為單位的探究成果展示匯報,其他組同學認真聆聽、積極思考、勇于質疑,形成一種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氛圍。在學生們互動、展示、交流、質疑的過程中,使實驗設計得到進一步完善與創新,增強學生們的合作意識與創新精神,敢于質疑、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教師以引領者、合作者的身份適當點撥,調控時間的進程。
最后一個環節是以學生自主閱讀,歸納整理最后一部分教學內容“生物因素的影響”這樣學生能更全面地理解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整個教學的重心放在第二環節上,讓學生在展示交流中增強自信,在實驗探究中培養能力,在提問質疑中有所創新,真正實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目的。
〖學校及學生狀況分析〗
二十八中原是齊齊哈爾市熱點校之一。生物實驗室是學生們進行實驗探究的空間,兩個微機室為學生上網查詢、下載資料提供了方便,電子備課室是教師經常光顧的場所。這些都為新課程的教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學生絕大部分來自城市,機關、干部、知識分子家庭的學生相對較多,所以相關資料多,如《十萬個為什么?》《少年百科全書》等,也有條件在家里上網,查詢、下載資料、信息、圖片等。學生通過小學自然常識的學習和生活經驗的積累,知道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食物容易長毛發霉;也見過橘子皮、面包上長的霉菌。初一學生的心理特點是好奇心強,動手能力稍差,但勇于回答問題,好表現自己。這些都為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奠定了基礎。
〖教學過程〗
在同學們企盼的目光中,老師捧著魚缸走上講臺。同學們帶著滿腦子的問號看著老師從魚缸中往外取水。隨著水越來越少,魚幾乎游不動了,學生越看越著急。這時老師將水又都重新倒回魚缸中,魚兒又歡快地游來游去了。學生們也松了口氣。
師:從剛才的現象中,你們悟出了什么道理?
生1:魚兒離不開水。
生2:環境的改變影響生物的生存。
師:對。這也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課題。環境中影響生物的形態、生理、分布的因素叫生態因素。那么大家分析一下,影響魚的生態因素有哪些?哪些屬于生物因素?哪些又屬于非生物因素呢?
生1:水草、魚蟲、人。
生2:水、溫度、氧氣、陽光。
師:好,下面我們就通過實驗來探究非生物因素對霉菌生活的影響。雖然課前我們都以實驗小組為單位進行了分工,但在匯報之前還有幾個問題需要請大家幫助明確:
1、日常生活中見沒見過發霉?
學生不假思索地說:見過。
2、在哪兒見過?學生們爭著搶著發言。
生1:饅頭放時間長了就會長霉。
生2:我在家里倉房中的舊皮鞋上見過霉菌。
生3:放久了的橘子皮上愛長霉菌,我見過。
生4:我家的墻角上長了一片很難看的霉菌。
3、什么時候,什么環境中物品容易長霉菌?
生1:夏天,尤其是下雨天。
生2: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即使是冬天也會長毛發霉。
4、誰知道影響霉菌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哪些?
生1:水、空氣。
生2:還有陽光、溫度、濕度。
師:哪一組同學愿意匯報你們的探究成果與大家共同分享呢?
匯報結束后,其他組成員可針對他們的實驗設計或結果進行質疑、評價。
第一小組率先登場,組長張揚利用實物投影邊展示邊講解。我們組的研究課題是:探究空氣對霉菌生活的影響。作出假設:空氣影響霉菌的.生活。實驗材料:兩塊鮮饅頭。具體做法是:將饅頭分別裝在兩個塑料袋中,一個有通氣孔,另一個隔絕空氣。再把兩個裝置放在廚房的窗臺上,進行觀察記錄。前三天,每天作一次觀察記錄,兩袋中都沒有什么變化。第四天,通氣袋中饅頭上長出了白毛狀物(霉菌)。第五六天白色變成綠、黃、黑色斑塊。最后連成一片黑了。而真空袋中的饅頭都七八天了,也沒什么變化。根據分析結果,我們得出結論:空氣影響霉菌的生活。
同學們聽得認真、仔細。
張亮:請問你們實驗設計的變量是什么?
記錄員劉鵬自信地答道:空氣。
鄧林同學:我想請教個問題:你們是怎樣將塑料袋做成真空的?
計時員高萌萌說:這并不難,首先用蠟將塑料袋口封住,然后用注射器將袋內空氣抽空,最后再用透明膠帶將針孔封上就行了。
王宇瑩若有所思地問:放在真空袋中的饅頭多久也不會長霉或壞掉嗎?
這個問題問得第一組同學措手不及,有的同學說會長霉或壞掉,有的說不會。其他組的同學也參與到爭論中來,這時老師對提出問題的同學投以贊許的目光,并沒有直接將答案告訴學生,而是將球又重新拋給了學生:開動腦筋,再想想辦法,看誰的想法最有創意。有人說上網查,有人說問專家,這時王菲說:超市里的許多密封很嚴的食品袋上都標有保質期,如果時間過長,食品就會變質,但會不會長霉我不知道。不如讓第一組同學接著將實驗做下去。劉偉紅搶著說:讓事實說話吧!大家都認為這個提議最好。王菲同學話音剛落,教室里就響起熱烈的掌聲。
第四組同學說,我們與第一組同學的課題、實驗設計及結果都相同。只不過我們選擇的實驗材料是米飯。其他的就不多說了。
第三組王琳同學代表小組做匯報發言。我們的課題是:濕度對霉菌生活的影響。假設是:濕度會影響霉菌的生活。實驗材料是用烘干的饅頭片和潮濕的饅頭片。實驗過程是這樣設計的:將干饅頭片和潮饅頭片分別放在透明塑料袋中,扎緊口。再將裝干饅頭片的裝置放到溫暖的廚房里,另一套裝置放在比室溫低6℃的冰箱里,結果三四天過去了。兩個塑料袋中都沒有出現我們預期的結果。誰能幫助我們分析一下,問題出在哪里?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里立即沸騰起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展開了熱烈討論。最后一致認為:這個探究實驗的變量應該只有一個――濕度。所以兩個裝置都應該放在溫暖的環境中,這樣也有了對照實驗。就在第三組同學情緒低落時,老師不失時機地說,有一句話要送給你們: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我們注重的是探究過程,而不只是結果,相信你們在大家的共同幫助下,實驗設計會更加完善。你們一定會將探究進行到底。
第七組同學代表王輝發言:我們選擇的課題是:溫度對霉菌生活的影響。作出的假設與選擇的實驗材料、方案設計都與教材上是一致的,雖然大家會誤會我們照本宣科沒有新意,但我們在記錄實驗現象時搞了點創新:我們認為利用表格和文字來記錄這個實驗現象不形象也不生動,所以我們采用照彩色照片的方法來做記錄,實驗材料每有一點變化就照一組照片。請看這是我們組記錄員劉紅的杰作。同學們在搶著看照片的同時沒忘了報以贊揚的掌聲。
師:由于時間關系,實驗方案與匯報的小組相似的,我們課下抽時間再來探討。下面大家把書翻到第16頁,快速閱讀16頁至17頁的課文,思考從書上的文字和圖片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
生:這部分內容介紹了有關生物因素的知識。
生:同種生物間的影響可以是互助,也可以是相互斗爭。
生:不同種生物間,或是互惠互利,或是捕食關系。
師:在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生物對環境形成了多種多樣的適應。
師:通過本節課的《《生物與環境的相互影響》第一課時教學實錄及教學反思》這一教學反思,根據我們所做的實驗探索共同歸納一下:
1、實驗法應包括哪幾個步驟?
2、進行實驗設計時最關鍵的是要注意什么?
3、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體會與收獲?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然后選代表發言。
生1:我們認為我們所做的實驗包括以下幾個步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方案,實施實驗并記錄,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結論。
生2:我們組認為實驗設計時應注意的是,實驗的變量應該只有一個,而且要設置對照實驗。
生3:我們同意前兩組同學的觀點,下面我談談我們的感想: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不但掌握了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而且在實驗中鍛煉了能力,同時體會到了合作探究的樂趣。
師:同學們談得都非常好,通過實驗探究掌握了方法,那么我們就可以繼續對神秘的生命世界進行進一步的探索,希望同學們繼續探究食品種類不同對霉菌的生活有沒有影響,這也是我們的課外探究課題。
〖教學反思〗
課程改革與新教材的運用,為老師提供了一個提升自我的平臺,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這節課是學生進入初中學習新教材的第一堂探究實驗課,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合作探究的方法,體驗探究的過程而不是只重探究的結果。所以,課前學生自愿分組,自主選擇探究課題,設計實驗方案,實施實驗并記錄實驗結果。課堂上以組為單位匯報展示探究成果,同時其他組同學傾聽、互相交流,探討更加完善、創新的實驗設計。在這一過程中,老師的角色是:少發言,多參與,少講解,多指導,多觀看,多與學生合作。所以課堂氣氛融洽,輕松愉快,學生樂意上這樣的探究實驗課。
同時注意關注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關注每一位學生,是對學生個性的張揚及精神世界給予充分的信任和尊重。如學生自愿分組時,老師不過多參與意見,但注意做好將能力稍差,又不愛動手,不愛表現的學生分散到各個小組的協調工作,讓他們在與同伴的交往、合作、探究中培養自信,增強能力。
由于班額大,課堂上真正將每一位學生的積極性都調動起來確實是件難事,所以教學中難免有一些設計不周之處,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要加以改進不斷完善。
〖教學點評〗
本節課是新教材中的第一節探究實驗課。探究實驗對學生來說是一種復雜的、主動的學習方式,有其特殊的學習條件、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對教師而言,在組織教學時,要注意考慮全局、審時度勢和精心組織,充分利用學校、家庭、社會資源。高老師在課的引入時就注意了全局性,演示實驗使學生悟出環境的改變會影響生物的生存,進而引入主題。由于課前已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自愿分組,主動設計并實施實驗,所以學生很輕松就總結出探究實驗的步驟。學生的匯報體現出高老師給學生足夠的探究空間和活動空間,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同時也給了學生了解自身能力的機會。學生真實地記錄了觀察到的、有價值的現象、數據,學生面對實驗中出現的問題,敢于大膽地猜測分析,敢于面對困難,實事求是地評價自己。
探究活動具有較強的開放性,探究過程中出現的不確定因素很多,高老師在學生探究過程中及時適度地具體指導,對于學生明確探究目標,準確到位地完成每一探究步驟,達到較高的探究水平,奠定了基礎。
學生的疑問:放在真空袋中的饅頭多久也不會長霉或壞掉嗎?高老師在教學中的處理使我們看到,她早已認識到,一個問題、一次挑戰、嘗試新事物的一個愿望,都是推動學生優化設計活動方案的動力。“開動腦筋,再想想辦法,看誰的想法最有創意”“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食物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中容易長毛發霉,那么我們大家能否用實驗的方法來探究食品的種類對霉菌的生活有沒有影響?”她用這些話語讓學生明確:探究實驗只是一種學習方法,而學習是一段旅程,對知識的探求永無止境,而這段旅程可以從任何時候開始;探究實驗也許不會得到完全的答案,只要不放棄,不斷地探究下去,不斷積累知識,到那時我們就會成才。看似簡單的教學無處不滲透著教師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10
在本節課中,始終貫竄以學生為主體的指導思想。教學引入由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知識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圖片資料展示,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和思維活動,培養了學生觀察分析的能力。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列舉大量有關的實例和各自收集的相關資料,培養了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在探究實驗中,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思考,合作探究,動手動腦相結合,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給學生一個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間。在教師的`引導下,鼓勵學生大膽想象,主動參與新知識的學習和探索過程,通過學生間的相互交流、合作學習,讓每一位同學都有參與學習的機會。通過歸納總結,讓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在對“生物適應環境”的處理中,學生不僅例舉了生物的形態結構對環境的適應,還例舉了生物的生理和行為對環境的適應,體現了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和求知的欲望。這部分占用時間較多,后面的內容處理起來較緊張。我采用代表發言和資料整理相結合,課后把整理的資料辦成“生物趣聞樂園”板報,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現自己的機會,達到較好的效果。
在進行知識的遷移和開拓創新的教學中,學生也會提供許多信息和資料,若把握不好,也會超時,并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我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在全校搞一個“人與生物和諧共存”的倡議,這不僅鍛煉了他們的能力,也提高了他們的素質。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11
本節課注重在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也注重的是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培養、綜合素質的培養,也注意倡導新型的師生關系,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者、權威者,而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引導者、幫助者、合作者,整節課老師都非常和藹,融入學生中間,課堂氣氛輕松、和諧、融洽,師生間猶如朋友,充分體現了師生關系是“平等關系。而且本節課的整體設計邏輯性很強,且每個環節采取了不同的手段、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主要優點表現在以下幾點:
1、課下自學探究調查
2、多媒體影像資料放寬了學生的視野
3、開展討論交流活動實現了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
4、分組合作培養了自信心和集體主義感
5、支離破碎的環境喚起學生的疼惜與良知
6、學生暢所欲言為環保獻計獻策
不足之處:
1、適當時機應該闡明本節的課標和教材要求,由于此環節教學沒有體現,導致認識不清、概念模糊,甚至引起誤解。以后切記!
2、教師要充分體現自身的指導作用不夠。
3、明知學生答題會耽誤時間不能有效調控。
4、時間沒有把握好,課只充分完成前半節任務。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12
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教師在科學學習活動中主要起引導作用,啟發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自主探究,這是我們經常提到的一句話。我們都知道在教學活動中要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是,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卻常常沒有意識到,有時我們的行為實際上是限制了學生。同樣是上這節課,探究實驗的每一個步驟,我們經常是直接告訴學生,讓學生按部就班來探究,比如:老師不讓學生來提出問題,自己直接給出問題,生怕學生胡思亂想,五花八門的問題讓自己下不了臺(其實老師回答不出問題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坦白說出學生反而覺得你坦誠,更喜歡你,不讓學生提問會扼殺孩子的好奇心和興趣);再比如,在設計探究方案時常常擔心學生丟三拉四而干脆給出實驗的具體步驟,在學生實施探究方案時又擔心學生計時不準,而常常由老師統一計時,這樣,在某種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的手腳。而這次上課,我放得很開,從提出問題到作出假設,從設計探究方案到實施探究方案,一切都是學生自己思考出來的,我只是起了一個積極的引導作用,在學生漏掉某些重要的注意事項時把需要交代的`問題交代清楚以確保實驗的準確性。學生們在小組內相互配合,密切合作,積極思考、提問、表達、動手,很好的完成了這個探究活動,并且在實驗后的分析處理數據的過程中也能靈活運用數學知識,表現出很好的實際應用能力。在探究活動的整個過程中,學生在積極動手、動腦的同時,潛移默化地體驗了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留給他們的課后探究問題也再一次激起學生繼續探究的熱情。
通過這次教學,我深有體會,在備課過程中,只有結合學生實際,設計出符合學生年齡思維特點和便于操作的教學方法、實驗方法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完成相應的教學目標。
每次上課,每次都有一些缺憾,反思這堂課也有不足。比如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課前我意識到一節課時間不夠用,卻沒有相應的安排調課換成二節連堂課,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獨立選擇并完成類似的另一個探究實驗。由于本課是本書安排的第一個探究活動,安排學生課堂上完成類似的另一個探究實驗有利于學生鞏固對探究的一般過程的理解,同時,這也是課堂反饋的一個極好形式。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13
本單元教材內容主要圍繞生物同環境的關系組織教學,這章內容主要講了二者之間的四層關系:即生物依賴于環境、環境影響著生物的生存、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生物對環境的適應。
但從前幾節課題來看本節課題顯得和《環境影響生物的生存》似乎矛盾,環境影響生物的生存,怎么生物又能適應環境呢?在開展本節課的教學時,我并未有所深刻的思考,只是就教材中提到的: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自然界中的一種普遍現象。
在閱讀本節教學參考時提到這樣一句話: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是暫時的適應而不是永久的適應。因此在教學時,我就這句話給學生做了板書和強調。在理解二者關系時沒有認真思考,這點做的.很差勁,這說明自己在對教材的深入研讀還不夠深入。但本節課在教學中,也有做得較好的地方,就是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上處理的比較好。
在教學中,我運用達爾文的生物對環境適應的意義引起對學生的情感教育。達爾文提到:“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我給學生講到:當今的社會競爭十分激烈,大家未來面對就業問題也是如此。我們怎樣才能成為競爭中的強者?從眼前出發,從我們的學習著手。在現在各科任老師的教學方法下,你們怎樣快速適應教學環境,適應不同老師的教學方法,同時學會思考,學會調試自己的情緒,快速適應學習環境,使自己的學習得以穩步提升。本節在教育學生情感方面做得較好。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14
在中學生物教學中,創設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情境,是構建良好的教學氣氛,使學生自覺地學習,提高課堂效率的重要手段。而教師對新課內容的巧妙導入,問題提出的策略,探究實驗的設計,知識檢測的方法,都能創設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情境。
以下談談我自己在《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一節教學中所采用的,創設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情境的方法。
一、課題導入
本節課所要講的新知識是,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第三節《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和適應》課題到導入,我采用了圖片切入即復習了第二節《環境對生物的影響》又導出了本節課的課題,以及利用多媒體效果進入教學主題的方式。
展示長頸鹿生活圖片:讓學生討論以下兩個問題1、長頸鹿生存在復雜的自然環境中,會受到哪些生態因素的影響?2、按照生物進化理論,什么樣類型的個體能生存下來?引出學生的思考,看到了長頸鹿學生就會思考長頸鹿的生存需要受到哪些條件因素的影響?在他們的頭腦中會自然而然的回想起在第二節中的重點“影響生物的環境因素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光、溫度、水、空氣等非生物因素,另一類是與其相關的`生物因素”以及相關內容。這樣一個思維情境的創設,會吸引了每一位同學,使學生的注意力不僅能快速的集中到課堂來又能引出在自然環境中,各種因素影響生物,生物在生存發展中不斷適應環境,也影響和改變這環境這一主題。
點題,采用課件展示四張圖片:“沙漠中的駱駝”、“荒漠中的駱駝刺”、“寒冷海域海豹的皮下脂肪”以及“旗形樹”,通過對背景的描述讓學生能夠認同生物的生活需要對外界環境的適應,如果沒有適應那么生物很難生存下去。從而導引出本節第一部分一、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利用多媒體導入教學,圖片鮮明,環境真實,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形成了對新知識的強烈渴望。
我在問題情境的創設上,設計了明顯的清晰分層教學。我所給出的圖片和示例全部都是把植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動物對環境的適應全部分開描述,并恰當的引入“擬態”、“保護色”以及“警戒色”等概念來加以說明。從而使學生能清晰理解到無論是植物或動物只要是生物要想生存就必須適應周圍的環境的變化這一理論,并引出了生物的適應是普遍存在的這一結論。利用分層問題的創設,調動了全班同學的積極性,每一位同學都有問題可思考,無論是學習優秀的學生還是學習有困難學生,都能產生相應的學習效果。
二、探究活動的設計
在肯定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的同時,試問學生“那么生物對環境會產生出影響來嗎?”從而引出第二個主題,二、生物對環境的影響和探究實驗: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在大屏幕中給出“裸地”、“草地”和“茂密灌木叢”的圖片讓學生對三者的植被覆蓋情況加以對比。并要求學生在了解和閱讀教材20頁內容的同時對以下四個問題加以解答。
1、為什么選擇測量以上三種的空氣濕度,它能說明植物對空氣濕度的影響?
2、裸地、草地、茂密灌叢濕度又有什么區別?你能假設嗎?
3、如果裸地或草地上有水坑,測量時干濕計能直接放在旁邊嗎?測灌木時,能直接放在地上嗎?
4、每次測量是否應多測幾次,如:在裸地分3次測濕度,然后計算出平均值作為測量數值?
請學生分析,完成以上的分層思考題。
利用給出的相對濕度和時間之間的分析圖,為學生創設一個參與觀察探究的情境,讓學生有機會有自己去分析去探究,并在探究問題的設計上也設計了分層,問題由簡單到復雜,鼓勵學生自己去觀察、思考、提問,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夠參與探究,都有事可干。對復雜問題的探究我設計以小組的形式完成,為同學之間的合作交流創設了平臺,同時也會提升了學生參與教學的深度。并將清晰地動植物分層說明貫徹到底。
三、教學檢測擴展知識
一般的教學往往要采取課后檢測來檢查學生對所學新知識的掌握程度,在這節課的引導中我也沒有例外但我采取了把具體化的題隱藏起來,而只讓學生去選擇所選擇題目的編號的方式,因為這樣的選題方式很像電視中的《開心辭典》或者《幸運52》這樣學生的興趣就被調動了起來,課堂變的十分活躍。
而在這節課的設想上我還希望除了以檢測題的形式考察外,還希望為學生創設了一個理論運用實際的檢測情境。比如將一株生長狀況很差的盆栽花卉展現給學生,讓學生為我的花卉設計一個拯救方案,并談談方案設計的依據,全班討論看那一方案快速可行。這一檢測情境的創設給學生一個將理論知識用于實踐的機會。這樣不僅檢測了學生對當堂知識的掌握程度,而且還鍛煉了他們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面對美麗的花卉即將死亡這一事實,每一位學生都會情不自禁的憐惜它,都想改變它的生活狀況,所以方案設計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都會非常高,表現了對這件事的極大興趣。這樣做既可以使學生理解到環境如何影響生物,又可以使學生清晰的意識到生物要想生活就必須適應環境才能生存,如果不能適應環境自然就會被環境所淘汰。但由于時間的關系在課堂教學中并沒有完成這一體驗過程對此我深表遺憾。由于本檢測過程即是檢測過程又是學生的一個積極的參與學習的過程。所以總的來說,其實教學后的課后檢測有沒有效果,還需要有心的教師認真的設計創設情境來達到最為理想的效果。
每一節課,每一個教學環節都需要教師用心的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用創設的精彩的教學情境引領學生,讓他們能積極的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在學習中產生樂趣和興趣,這也許才是一節讓教師沒有遺憾的教學經歷。而我也會為了這一目標而會不懈努力。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15
初中生物科學的教育對象是面向全體學生的,他的目的并不是要培養生物學家培養生物人材,初中生物教學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環境的情操,提高他們對生物科學的興趣,為今后要從事生物事業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礎。因此我們的每一個課堂設計、每一個活動安排都應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這是一節實驗探究課,更應充分體現這一目的。聽取了李老師和方老師的課深受啟發,以下是我的幾點認識:
1、如運用多媒體展示,會使學生更加直觀的.體會各種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2、運用導學提綱可以讓學生更加明確學習目標,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充分參與到教學過程當中來。我們要真正的實施起來。
3、探究實驗是這一節的重點,關鍵讓學生學會制定方法步驟的思路,對于結果與結論在實驗后可以很自然的得出。有小學科學中探究實驗的基礎,完全可以采用小組合作的方法,通過交流確定實驗方案。
4、學生討論計劃及實施計劃的過程中,教師要善于捕捉課堂上的信息隨機解決問題不僅關注學習好的學生,更要關注學習差的學生;不僅關注學習活動,更要關注學習狀態。
5、在交流過程中,要強化師生之間互動,要善于激發學生不要壓抑學生,同時還要關注學生個體之間的交流。
6、課堂上,教師的板書、板畫、肢體語言也非常重要,要充分利用起來,還要有情感的投入。
【生物與環境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教學反思通用05-15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教學課反思10-10
關于《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教學反思10-04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教學反思范文10-05
生物教學反思03-23
生物教學教學反思05-18
《生物的變異》生物教學反思范文10-09
有關生物的教學反思10-09
《免疫》的生物教學反思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