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勞動課程教學反思(精選12篇)
在發展不斷提速的社會中,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反思過去,是為了以后。反思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勞動課程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勞動課程教學反思 篇1
三年級新開設了勞動技術課。在教學上學生首先學習紙工制作,在教學內容上安排了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剪裝飾鏈,剪“雙喜字”,剪對稱圖形,剪窗花。學生通過這些豐富多彩的紙工制作,不僅提高了動手能力,而且體驗到紙工制作的樂趣,感受到紙藝裝點給生活帶來的樂趣。
例如,學生學會用裁好的紙條,卷成不同形狀的紙卷,做成各種形狀的“零件”,再將這些“零件”組合成美麗的衍紙畫。在制作裝飾鏈時,我是通過對三種不同裝飾鏈的研究引導學生發現折與剪得規律,認識到整張紙經過折疊后會形成兩種邊——折邊和單邊。只要在折邊上進行加工,整張紙的內部就會產生變化;如果在單邊上進行加工,整張紙的邊緣就會產生變化。如果將折邊全部剪掉,整張紙就會散落分離。學生在不斷地實踐活動中形成了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獲得了積極的勞動體驗。在剪窗花的學習中,學生對紙的折法進行研究,例如,對角折一次,兩次,再設計圖案,進行剪,展開后看效果,將紙對邊折一次,兩次,再設計圖案,進行剪,展開后看效果又不一樣了。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在學習知識,掌握規律的過程中,學會學習,實踐,探究的方法。
在勞動技術課上,讓學生小組合作的方式,完成一份作品,比如:以組為單位,每個學生剪出各種顏色的拉花,再把它們一個一個的粘連在一起。就是一個很漂亮的裝飾鏈,用來裝點教室的板報或居室。學生們很有成就感。在教學中,我盡力滿足學生的成就需要,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達到成功和從知識的獲益中得到滿足,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快樂,在勞動教學過程中學生總是能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學中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需求,促使每一個學生學會學習,達到愿學、樂學、會學、善學。
反思這段時間的教學,有成功之處:那就是:每部分教學內容都貼近學生的生活,從學生常見的問題入手,通過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循序漸進的實際操作完成相關的制作,在制作的'過程中了解、掌握有關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堅持以提高學生的技術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指導思想,突出勞動課的實踐性。我力圖通過大量的操作和實踐,使學生在具體的活動過程中認識材料、了解設計思想、掌握使用工具的方法、學會設計,制作簡單的紙工作品。
勞動課程教學反思 篇2
正逢五一勞動節,本次的周末活動設計的是《大家愛勞動》。一是給孩子進行節日教育,二是讓孩子體驗勞動的樂趣。
過程其實很簡單,就是通過大掃除的方式,讓孩子們學會怎么正確使用小抹布來打掃衛生,這也是本次活動的重點。難點是讓孩子們在活動中,體驗講衛生、愛勞動的樂趣。其實,對任何年齡階段的孩子來說都是一件既興奮又有意義的事。小班的孩子雖然動手能力相對較弱,但擦擦洗洗等勞動是孩子們最樂意干的.。所以整個活動中,孩子們都很投入。
在活動中,我告訴他們正確擦洗的方式,也劃分了每一組小動物的勞動場地;目的是為了讓他們不盲目地亂擦,能夠知道自己需要清潔的地方,也保證了活動的有效性。我還采用巡回觀察,言語指導的策略,在過程中,認真勞動的動物組進行了表揚、肯定。這樣一來,他們便更加積極的勞動了;沒有受到表揚的組別,我親自示范正確的方式,孩子們都很專注。最后,我們把小抹布都曬到了戶外,讓太陽公公每個地方都能曬到。小抹布被太陽公公曬過之后,就會起到殺菌的作用,下次又可以使用了。
整個活動,孩子們情緒高漲,積極參與,體驗到了勞動的樂趣,也感受到了活動室變干凈后的歡喜。
勞動課程教學反思 篇3
《愛勞動》是一年級的第五課。本課從“愛勞動”的人文角度,選編了久唱不衰的兒童歌曲《勞動最光榮》和經典民樂合奏曲《三個和尚》作為聆聽作品。演唱作品選編了兩首:一首是長期以來深受兒童喜愛的歌曲《洗手絹》,另一首是在兒童歌曲中少見的、具有號子特點的歌曲《大家來勞動》,目的是通過聆聽與演唱實踐活動,將“愛勞動”的美德教育,自然而有效地融入到音樂教學中,并通過活動,得到發揚和滲透。
為了達成以上目標,除了讓孩子們唱好歌曲外,還讓他們根據歌曲的旋律,編創新的歌詞,一邊演唱一邊加入動作表演歌曲。為了烘托歌曲的情緒,加入了打擊樂器木魚和碰鐘為歌曲伴奏。在此活動中,我首先讓孩子們了解兩種樂器的音色,并通過視奏找出適合演奏這兩種樂器的演奏方法,然后再按照教材上的.節奏為歌曲伴奏。在教給孩子們演奏樂器時,我總以為碰鐘的演奏姿勢,比較難掌握,所以,把重點放在了碰鐘的演奏姿勢上,而忽略了木魚的演奏姿勢,結果在跟音樂伴奏時,大部分孩子敲擊木魚的姿勢都不規范,而且也沒有發出好聽的聲音。這時我又重新去糾正,最終順利地完成了本堂課的教學任務。
另外,為了突出“愛勞動”的主題,我把聆聽歌曲《勞動最光榮》也作為學唱歌曲來教唱。孩子們模仿著勞動的動作,唱著他們“自己的歌”,臉上洋溢著快樂的微笑。
勞動課程教學反思 篇4
教學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甄別和選拔,更重要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品德課堂不同于以知識的掌握為主要評價標準的學科,在下課時已經基本能檢測到學生在課堂上的收獲。也就是說在品德課堂上學生很難從一個量性的評價中看到自己在這門課程中的進步,對他們的道德情感的深化和學習興趣的提升都有一定的影響,這也是品德課程低效的原因之一。
品德課程的終極目標是學生道德行為的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形成的過程就是學生的生活體驗不斷豐富的過程。品德課程除了在課堂上給學生一個質性的評價外,還要重視課堂的拓展延伸,在具體的實踐中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并給予正確的評價。用公平、客觀、發展性的評價激發學生的`實踐興趣,鞏固道德情感。當學生在一次一次的生活體驗中不斷得到自己和他人的認可時,成的道德情感就會得到很好的深化。
在《我愛做家務勞動》的教學中,為了豐富孩子們的生活體驗,讓他們養成愛做家務的好習慣,鞏固課堂上形成的道德認知和道德情感,課后布置實踐作業讓孩子每天在家長的指導下堅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并請家長按老師的表格登記下來,班級根據孩子們的表格上登記的情況和家長的推薦進行評比,評選出“家務小能手”。這種生活體驗活動,能讓他們體會到勞動帶來的樂趣,也能讓家長、老師和同學的贊揚進一步激發他們參與家務勞動的興趣,愿意積極主動參加家務勞動。
勞動課程教學反思 篇5
“品德與社會”課是一種體驗性課程,新課程標準提出:“品德與生活教學要密切聯系生活”,“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所以本節課我要讓每一個學生參與到活動過程中。
然而,三年級的孩子大部分還處在依賴父母為他們解決衣食住行諸多問題的階段,對生活的體驗不深,而且大多還不能做到主動留心觀察社會生活,因此對“職業”的認識理解不夠。所以,我在上課前先讓學生去調查了解社會上有哪些職業,從事這些職業的人們具體要做什么的。再充分利用課本資源,引導他們對照自身生活,講自己身邊熟悉的人的職業,來逐漸感受各種職業的勞動都是人們生活所需要的。各種各樣的正當勞動都是光榮的,都應當得到尊重。從而引導他們在實際生活中尊重別人,長大成為別人生活需要的人。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對待學生要像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去小心呵護學生幼小的心靈。荷葉上的露珠晶瑩透亮,但卻非常脆弱,稍不小心,它就會滾動破碎。作為教學工作者,對待學生的學習過程應當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積極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允許出錯,允許改正,允許保留意見。所以,在活動過程中,為了保證全員參與,體現自主合作學習可以發展學生的思維,我多次創設小組合作學習機會,在合作學習過程中為學生提供充裕的合作學習時間,讓學生在充分的操作、探究、討論、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和互相補充、更正、辯論的時間,大膽展示、大膽探索自己,使不同層次學生的智慧、情感、態度、能力等都得到發揮和提高,通過課堂上學生的交流、匯報,讓學生對“人們的職業和勞動”有全新的認識。
陶行知先生講,如果你按著雞脖子喂米給雞吃,它亂叫亂掙也不會吃。如果你松開雞,它就會自己去主動吃米。于是我創設生活情景,激發學生興趣,以活動來體驗生活。為了讓學生感受到“職業與職業之間是關系密切的”,我讓學生扮演社會上各行各業的勞動者,比如:醫生的小孩要上學誰來幫幫他,教師生病了誰幫幫他。通過“接龍游戲”讓學生體會到在我們的社會中,人與人是相互依賴、相互服務的,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各行各業的人們。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程中的探究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
整節課,學生熱情高漲,活動目標也達到了。但是,這節課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我在抓住教育契機這方面還是做得不夠,對于理解“人們通過不同職業的勞動滿足他人的需求,同時也為自己獲取相應的報酬”這個問題,所用時間不夠,學生談得不多,而我在這時卻沒有靈活地改變教學方向,以便更好的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引導學生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去思考,要在這一環節適當加時。
勞動課程教學反思 篇6
小學勞動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學科。回想這段時期的手工折紙教學實踐活動,使我悟道:沉醉于游戲中的兒童,讓他自己尋找生命支點,讓他自己積極主動的探索過程中認識自己。手工折紙正是采用了快樂的教育方法,以此對孩子進行教育,富有極大的吸引力。同時對促進孩子的智力開發陶冶孩子的心靈情操;培養孩子動手、動腦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啟發學生自學感知:老師的教是為了不教,勞動課教師的作用在于引導學生由不懂到懂,由不會到會,最后形成技能,教師的教應以學生原有的知識為基礎,以學生會和不會的臨界點為切入點,所以勞動課的`自學感知是必不可缺少的。
學生對已學知識的掌握情況,使學生運用舊知識與技能,學習新知識與技能的機會,還使學生對所需學習的新知識技能有整體印象。如在拆麻雀時,學生通過拆,了解折麻雀分了六步:麻雀的尾巴拆開后,發現“折脖頸、翅膀”屬原有知識,折尾巴由學生實踐感知,一起找到方法。
折尾巴是難點,學生雖拆開尾巴,也不能完全掌握方法,于是師利用示意圖出示折法,通過閱讀再嘗試折法,師引導學生,認識理解圖示意義,再全面展開,興趣高漲。
鞏固練習總結。技能的形成不是一次能完成的,學生掌握了折麻雀的方法、要領,放手讓學生練習操作,一鞏固和加深所學的勞動知識,形成技能。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巡視時及時矯正存在的問題。
鞏固練習總結后面加上延伸,如請同學們欣賞幾組折其它的動物的示意圖,會更加激起學生求知的欲望。未來的社會的發展需要高素質的人才,將來的文盲不在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沒有創造力的人。因此在課堂上要開發學生的創造力,挖掘學生的智力潛能才是關鍵。
勞動課程教學反思 篇7
本節課通過了解日常的勞動,激發學生愛勞動的情感,體會五一勞動節的意義。勞動節和勞動人民,對我班來說,都是比較抽象的。由于水平的局限,使學生不可能了解太多的勞動者和勞動行為,所以,本活動從學生日常活動出發,學生比較熟悉的勞動者,直觀地激起他們對勞動者的尊敬和愛勞動的情感,投入力所能及的勞動之中。
本課的設計和執教過程中,用新課程標準來要求和規范自己的教學,始終圍繞著“生活語文”進行教育活動,學生的學習也始終圍繞體驗、感受、創造。老師在課堂中應是學生的“大”朋友,用孩子的語言和他們相互學習、交流,啟發學生主動發現學習的目標。
這節課主要的教學任務是學習一個有關愛勞動的生字“澆”使學生了解到勞動是一種美德,同時勞動也是快樂和幸福的事情,培養了學生熱愛勞動的良好品質。
通過多媒體課件來吸引學生注意力,發現勞動,提問你會做什么?你在家幫媽媽做什么力所能及的.事情引出課題《我們愛勞動》。
《我們愛勞動》通過感受,使學生體會人物在勞動中的動態美,同時在創作中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觀察及表現能力。為了達到這一目地,我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了回想、模擬、欣賞的方法,讓學生對于人物的運動規律有一定的了解。首先回想,教師講引導學生回憶勞動的故事,讓學生閉上眼睛,回想自己都參加過哪些勞動或看到爸爸媽媽在勞動的時候是怎么樣子的,這時同學們會給我一些不錯的答案。例如掃地,同學們會給我一個答案人是彎著身子的,頭是向下的,雙手拿著掃把等等。為了更好的強化學生們心中的印象,我讓學生進行模擬,通過模擬不但使課堂氣氛得到了活躍,而且為學生更好的表現人物打下了基礎。接著,我就在黑板上板演學生最常見的和孩子們自己也參加過的一些勞動畫面如《擦桌子》、《擦黑板》、《拖地》等。
本課主要是通過觀看課件理解勞動地喜悅與歡樂,主動地投入到學習和勞動活動中去。我通過看動畫,愛勞動的情感激發很重要。教師可在學生不同愛好,不同熟悉的基礎上,著眼于情感培養和情緒體驗,如通過與勞動者對話,觀察勞動者的辛勞以及討論勞動成果與生活的重要關系等,使學生建立愛勞動的情感。
勞動課程教學反思 篇8
本節課教學的歌曲是一首勞動號子,對應低年級小朋友來說,顯得非常抽象。因此在設計上,盡量根據學生好奇、好玩、好幻想、好模仿的特點來設計。通過反復聽、唱、說、動,學生感受和理解了解歌曲的音樂情歌,再啟發引導學生想象和即興創作,運用自己的方法為歌曲伴奏。運用身體的動作即興表演,再次體驗和表現歌曲的.音樂情感。為了增加學生的興趣,我還設計了一個勞動大合唱的環節,讓學生模擬勞動時的聲音,比如:掃地的聲音“shua—”,擦桌子的聲音“ca ca”,修理的聲音“dongdong dong”。這些既是勞動的聲音,又包含了音的長短的問題,既增加了學生的興趣,體會了勞動的樂趣,又學習了音的長短。
讓學生分為幾個小組,每個小組表演不同的聲音,并把這些聲音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大合唱,告訴同學們,這就是《勞動大合唱》。在這個環節同學們都異常的欣喜。在學會了這首歌曲之后,要重點強調這首歌的情緒“有力地”,讓學生在演唱的時候充滿力量,不要軟綿綿地,勞動是熱氣騰騰,朝氣蓬勃地。然后讓學生們邊“有力地”演唱這首歌曲,邊模擬大掃除,真正地形成一種“大家來勞動”的景象。就這樣在歡樂的氣氛中完成了學生對歌曲的學習。
勞動課程教學反思 篇9
《勞動最光榮》這是一首非常有童趣的歌曲,學生興趣很足在演唱的時候,在教學中,我利用利用談話導入,激發一年級學生興趣,目的是讓學生在課堂上真實的感受一下勞動的辛苦與快樂,我這堂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能夠在開心的音樂課堂中學習所要學習的音樂知識,寓教于樂
在我們平常的音樂課堂中,由于受到傳統教學的影響,老師的課堂教學幾乎都是按照自己課前的預設進行教學,特別在示范課、教研課、觀摩課上,教師課前用心良苦準備的“教案”成了一雙“無形的手”,控制著學生,就好象把一群孩子圈在一個有限的空間里,整個課堂成了孩子們身上一把沉重的枷鎖,孩子們的自由完全被老師所控制,這樣的課堂只是為了成就一個老師,違反了教育教學的根本目的,有點本末倒置。老師教學突出“以師為本”, 過分地強調預設與封閉,有意執行教案,漠視教學生成,冷落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以及孩子們心理世界的差異,把教學僅僅看成是執行教案的過程,具有非常強的目的性,將原本充滿激情的教學過程人為地變成了知識的簡單傳授過程,整個課堂就好象回到了奴隸社會,老師是奴隸主,學生是奴隸,老師說什么,學生就跟著做什么。精神自由飽受摧殘。《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教育要關注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充分調動他們的主體意識,為他們創設參與體驗、主動探索,積極實踐的條件,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的藝術活動,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的獨特性和價值,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以期實現學生在真正生活世界中人格的完善,精神的豐富。”由此我們可以了解新課改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因此,隨著新課程地不斷深入實施,在我們音樂教學中,營造一種使孩子個性得到真正凸現,調動學生的整個精神自由世界的新型的學習環境,讓我們的課堂教學煥發出勃勃的生機,構建開放和諧、動態生成的音樂課堂尤為重要。筆者認為,變預為生成,運用動態生成式教學不失為一種有益的教學方式,它可以還給孩子們一個自由的課堂,讓他們乘著歌聲的翅膀在藝術的課堂展翅自由飛翔。
勞動課程教學反思 篇10
首先我先讓學生聽一首《勞動最光榮》然后讓學生聽哪個小動物懶惰、哪個小動物最勤快,讓學生做出勞動的動作,小學生天性就是愛動、愛玩、這樣使學生很快的走入了音樂課堂,這樣緊緊抓住了低年級孩子的學習和心理特點,將一些學習內容用圖畫或情境表現出來,如:讓學生模擬勞動的場面,并發出勞動時的聲音進行節奏配合訓練;將歌詞用具體的圖形卡片表現,貼在黑板上組成了一張完整的畫,幫組學生記憶歌詞;把歌曲中的空拍放入歌曲營造的具體情境中,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空拍。這樣的`教法處理形象、直觀,不但降低了學習難度,同時更能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唱歌曲的時候,我用的是教唱法,由于學生比較小,首先讓學生讀一遍歌詞,這樣學生初步對歌曲有個印象,然后一句一句和老師學歌曲,把重難點講解的非常清晰,聽得出來學生牢牢的掌握了歌曲。
最后環節加了一個為歌曲伴舞伴奏的環節,讓學生每人準備了一個手絹,學生也各自編創了舞蹈進行歌表演,進一步感受歌曲,也使學生懂得了勞動是最最光榮的事情。
整節課充滿了童真童趣,雖然課前教師的準備工作很細致很辛苦,但換來的卻是學生40分鐘的快樂學習,聽著學生純真的笑聲,看著學生的張張笑臉,我真的很欣慰的、很快樂!
勞動課程教學反思 篇11
《勞動的開端》節選吳運鐸的《把一切獻給黨》。文章的篇幅比較的長,給學生的閱讀理解帶來拉很多的障礙,特別是閱讀能力差的學生。“如何讓學生抓住中心內容迅速的進入文章”在課前我一直思考著。經過對教材的研究和理解,以及教學的情況來分析,就此問題,有以下兩點感受。
一、 抓題眼,奔重點。
我們的語文教學,應從學生剛接觸課題開始,就啟發他們圍繞課題提出疑問,一早就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教學第一課時時,我以審題為第一教學步驟,抓住“開端”,讓學生自己理解詞意,書喲課題的意思。在這一環節后讓學生質疑。學生質疑的問題基本上是集中的。1、作者第一次勞動從事的是什么勞動?2、是怎么勞動的?3、第一次勞動的感覺是怎樣的?4、勞動以后又怎樣了?這些問題就是這篇課文的學習任務,學生給自己提出了學習的目標。在此基礎上,我再組織學生閱讀文本。學生帶著心中的疑問,去與文本充分的接觸,閱讀的目的性強了,思維的馬達發動了,效果也明顯了。經過交流,學生對文章的重點有了把握,這樣就更有利于對文章的.理解了。學生順著問題,找到了課文的重點段落,即作者第一天挑煤的經過。這為隨后的學習帶來了不少的方便。陸九淵曰:“為學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我抓住題眼,由學生質疑,理清了課文的脈絡,把握了課文的重點,幫助了學生很好的去學。這不是簡單的“告知”與“被告知”,而是一個積極主動,建設性的過程。
二、 抓文眼,悟中心。
在教學《勞動的開端》的第2課時中,抓住學生第一課時中質的疑“第一次勞動的感覺怎樣?”引領學生進入課文。學生在自己閱讀文本的基礎上,交流了自己所感受到的作者第一次勞動的感覺。學生對文本的自我感悟,有助于與文本產生共鳴。當問及作者對第一次勞動的感覺時,學生都找到了“艱難”這個詞。“艱難”是這篇課文的“文眼”,課文的整體內容,包括具體涉及到的體現的詞句也比較的多。而這些可以讓學生很好地感悟到課文的中心。接下來的教學環節是在學生找到文眼的基礎上,以文眼為切入點,以“文中哪些具體的詞句讓你感受到那份艱難的?”為引領,進入課文的中心內容,反復揣摩,朗讀,感悟中心。
勞動課程教學反思 篇12
勞動最光榮以其節奏明快、朗朗上口、在街頭巷尾廣為傳唱。孩子們耳濡目染,在幼兒園常常是一人唱,大家和,而且唱得有板有眼,盡管他們對歌詞似懂非懂,但依然樂此不彼。
整個活動我抓住理解歌詞、感受樂曲歡快的旋律及體驗歌曲情緒變化這三方面進行欣賞。所以在目標的安排上我也遵循了以上三點進行制定:
(1)欣賞歌曲,感受樂曲歡快的旋律。
(2)嘗試運用語言、動作、表情等方面,大膽表達對歌曲的理解。
(3)激勵從小幼兒愛勞動,保持樂觀的.心態,做一個快樂的娃娃。
整個活動因為是根據幼兒的興趣出發,從生活中選擇了幼兒熟悉的內容,所以孩子們興趣較高,在活動中也顯得比較主動、積極。在活動能夠中,老師和幼兒的關系的平等的,整個活動氛圍是輕松的、快樂的,但整個活動安排的"量"較多,以至于在體驗歌曲情緒這一環節中幼兒體驗得不夠深入,教師引導得也不夠。可以將感受樂曲歡快的旋律和體驗情緒相結合,進行分段欣賞,讓幼兒一段一段欣賞,教師分段營造氛圍,進行分析、讓幼兒創造性地去表現,這樣就可以為后面的完整體驗作好鋪墊了。
活動中,我讓幼兒仔細傾聽、觀看老師表演,看看老師的表情和情緒將會有什么變化?幼兒反問:"老師,什么叫情緒?"孩子的問題卻將我難住了,在活動能夠中沒有給予正確的答案。活動后,覺得有些專業術語在活動中可以不必出現,"情緒"一詞解釋起來比較抽象,孩子可能不易理解,如果活動中教師不用說出,就不會造成這種尷尬的局面了。
【勞動課程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課程教學反思02-13
《蝸牛的獎杯》課程教學反思10-08
化學新課程教學反思04-10
關于《CAD》課程教學反思05-02
英語新課程改革教學反思04-20
新課程下的教學反思論文04-30
《勞動的開端》教學反思04-16
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反思05-15
數據結構課程教學反思與改革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