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歷史的教學反思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歷史的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于歷史的教學反思1
歲月如斯,時光流逝,一個學期又準備過去了。在第16周學校舉行了第二次綜合測試,現改卷、評卷工作已完成,學習成績總的來說不夠理想,為了在期考時能取得較好成績,對前一學段的的教學工作進行反思,是很有必要的。
一、基本情況
段考時我所教的八年級五個班差距不是很大,其中考得最好的A班和考得較差的D班差15個百分點。第二次綜合測試時,我所教的班級人數為241人,總分為16756,平均分為69、53,極格人數為190人,及格率為78、84%,優秀人數為78,優秀率為32、27,三合率為180、74。五個班成績參差不齊,成績最好的班級和未位的班級差了35個百分點。B班得第一主要是不及格人數少,剛有6個不及格,加上班級人數最少;而D班是全年級尖子生最多的一個班,但尾巴特長,從我接手以來,任何一次考試都不及格的學生,固定有10個,嚴重影響他們班的整體排名。
二、得的方面
1、認真備課。雖然從教十幾年了,仍覺得備課難度大,畢竟教材經常更換,學生也不一樣,因此,在上每一節課前,我都能按照教學目標認真備好課,既備教材,也備學生。在授課過程中,遇到什么問題,能及時記下來,以累積經驗。
2、能經常找學生談心。在每次考試,測驗及授課過程中發現問題能及時找學生談心,無論是尖子生或學困生。如C班的陸大有同學,本學期以來,上課總是心不在焉,又喜歡與鄰桌的同學講話,屢次被我點名。學習成績除了歷史每科考得均好,我意識到他可能對我有意見,找他談過兩次后,收斂了好多了,成績也有了一定的提高。A班的陸朝明同學,人很好動,愛搞小動作,上課不聽,又說話,不做練習,學習成績差,他媽媽天天來我們學校送牛奶,我用她媽媽例子教育他,他改了不少,收效較大。
3、盡量多用多媒體上課。歷史述說的是過去的故事,與學生生活的年代久遠,理論性較強,在教室上和去多媒體教室上效果肯定是不一樣的。如本學期上的第17課是文化課,課本蜻蜓點水,我精心制作了課件,播放了視頻畫面:、氫彈成功爆炸形狀,神舟五、六、七號發射過程,阿波羅成功登月等,學生很感興趣,又得以掌握課本內容。
4、能多聽同組老師的課。,我聽課節數為18節,其中有一大半是聽歷史課。新課、復習課都聽,在聽課過程中受益非淺,如要注重學生的課堂筆記,生不做的要督促他們做;上課要有連貫性,整體性;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參以到課堂教學中來,而不是老師唱獨角戲;要多鼓勵學生,課堂秩序活而不亂等。
三、失的方面
1、對教材挖掘不深。備課時對每篇課文的三維理解浮于表面,上時只是知識簡單羅列,想講深一些題目,學生又不喜歡。我也就不講,事實上該講的還是要講的,學生以后會慢慢習慣。
2.對學生輔導工作不到位
3.教法呆板。95%的課是在教室上的,
4.沒能更多的向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老師學習。如莫老師上課時內容的過渡做得佷好,環環相扣,聽她的課是一種愉快的享受;覃老師授課時很仔細,把課文內容豐富了較多內涵,利于學生的應試能力的提高;方老師注重與學生的溝通,對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指導較到位。她們的課我聽得較多,但總是不能夠很好的內化。
5.布置的練習量少。每兩周才改一次作業,不是每個單元都能測驗,無法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每次作業都有不少學生不交作業,我也不理,讓他們形成不交作業這個不良習慣,導致一些學生考試老是不及格。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強學習,學習新課標下新的教學思想,注重重答題技巧的指導。
2、挖掘教材,進一步把握知識點和考點。
3、多聽課,學習同科目教師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
4、加強尖子生的培養、差生的轉化工作力度。
5、多用多媒體上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關于歷史的教學反思2
開放的課堂,要有開放的思維;開放的思維離不開教師的智慧引導;教師的引導,離不開生活中一些淺顯的'例子。歷史不能遠離生活,用生活中的事例引導,讓歷史不再那么遙遠。于是,我在教學生學習1949年的第一屆中國政治協商會議時,就可以聯系今天我們熟知的“政協”會議的召開,但是今天我們所說的政協是指中國人民的愛國統一戰線,而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頒布的《共同綱領》則起臨時法律的作用,要求學生理解、區別。再如,學習1954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會議,可與今年即將召開的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聯系,今天發生的事就有可能成為明天的歷史,這就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這樣做,每節課都會帶給我們新的收獲。
關于歷史的教學反思3
新課改在全國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引起了巨大反響,成績顯著。我市初中在新課程實驗中已積累了大量的寶貴經驗,高中新課程改革也即將在全省推行。說實話,在高中課改方面,我們都沒有實踐經驗,但在對初中課改的不斷研究、總結以及對其他省市高中課改的學習借鑒中,本人深深感受到了新課程改革相對與傳統教學的巨大優勢,但在新課程的實踐中,本人也發現了一些問題,尤其是在由傳統歷史教學向新課程轉變過程中,如何處理好傳統歷史教學與新課改的關系上尤為突出。本人就此發表一些個人觀點。
一、教學理念:由傳統理念轉變為新理念,是實踐新課改的前提
新課程畢竟起步不久,許多老師對新課程了解的并不多,即便是在課改區,一些老師也只是被動地參與。我想,我們老師如果還是以傳統的教學觀念來參與新課改,將是很危險的。長期以來,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我們習慣于從教師的角度去觀察教學的實際問題,把教師看作是教學這個舞臺上的主角。評課也大多從教師的“教”這方面出發,應該說,“教”的如何確實是我們教師基本功的重要體現,但時代的發展需要我們換一種角度來看問題,具體地說,就是要從教師教得如何這一角度,轉變為學生學得如何的角度上來,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據社會長遠發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宗旨,著眼于培養學生的學習態度、思維能力、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學校教育的目標,是要使學生通過學習活動,不僅學會了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學習,學會求知,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生存、學會發展、學會交往、學會審美等。在當前大力提倡新課改的大背景下,我們的教師在思考自己的工作時,我覺得應該完成以下理念的轉變:第一,我們的教育教學絕不能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有選擇地重點培養一部分學生,而要面向全體學生,使所有學生都能得到發展;第二,我們的教育教學絕不能僅僅著眼于學生歷史知識的培養,而要著眼于知識、能力、思想、道德、情意、態度、價值觀等,促進學生全面而和諧的發展;第三,我們的教育教學絕不能施行“標準化”教育,讓所有的學生按同一標準達到同一目標,而要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特點,要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為核心;第四,我們的教育教學絕不能不僅僅是為了考試、升學以及就業,而要著眼于學生的終身發展。教育是不能急功近利的,否則,我們將要付出沉重的代價。
歷史學科是一門人文學科,它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有著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優勢。如果我們教師能在教學理念上由過去的以知識為核心轉變為以人為核心,那么,我們的新課改實施起來就會順利的多。
二、課堂教學:借鑒傳統,開拓創新,是實踐新課改的保障
我們教師樹立了全新的教學理念后,應該有創新思維來組織我們的教學活動,畢竟教育的主體是學生,即使教師的理念再新,如果無法將其運用到我們的教學活動中,無法真正使我們的學生受益,那么新課改就會猶如紙上談兵,名存實亡。
筆者在聽取了我市一些新課程觀摩課和在山東工作的一些朋友的反饋情況來看,有三類情況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第一類,表面熱熱鬧鬧,實則空洞無物。新課改的精髓,是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參與,在參與中思考,在思考中獨立,在獨立中創新。但是,學生的參與性決不能簡單化、膚淺化甚至庸俗化。比如老師的講解雖然是傳統教學中最常用的教學方法,但在引導學生掌握教學內容方面仍然有著其不可否認的`優勢,即便是在發達國家,它也一直被廣泛應用。但在我們一些課改區,似乎只有老師講的越少甚至不講,才越能體現新課程的新理念。有的學校甚至還硬性規定每一堂課只能講十五分鐘甚至更少。還有的完全將一切放給學生,不切實際地強調自主學習,甚至出現了任何內容的教學都讓學生唱主角、教師做陪襯的局面。課堂要有一定的表演,但得適度。有人主張,要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但是,犧牲了基礎知識的學習必然是膚淺的。對“新課標”下的教學改革進行各種各樣的探索與嘗試,是無可厚非的,然而一旦做過了頭,總讓人擔心又會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將本來提倡百花齊放、張揚個性的“新課改”引到甚至是逼到了另外一條死胡同——從一種僵死的模式引入到另一種僵死的模式。這里需要申明的是,本人絕非新課改的頑固派,如果學生的表演恰到好處,又能真正讓學生學到東西,我是舉雙手贊成的,比如我市公開課中出現的學生以戰地記者采訪方式表現二戰歷史和一些戲劇表演就很成功。
第二類,你來我“做課”,你走我“上課”。山東的一位朋友告訴我,在他們區里,區教研員是經常到學校聽課的,而教研員對課的指導一貫強調“少講,甚至不講,把時間留給學生”。因此,只要有教研員聽課,老師們一節課一般只講十幾分鐘,其余時間放給學生去發揮。但是,“如果沒有人聽課,我們還是按老辦法來上課,否則的話,一堂課總是表演來表演去,花招不少,學生根本學不到東西怎么辦?”其實,在我們身邊,有人聽課,就拼命“排練”,平時則又我行我素的老師并不在少數。向這種游走于傳統教學與創新教學之間的做法,很無奈,也很悲哀。
關于歷史的教學反思4
“大運河的開通”是《繁盛一時的隋朝》一課的重點,內容包括大運河開通的目的、條件、概況和作用。
為強化重點,突破難點,我精心設計教法,調動學生積極思考和探究,取道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1、讓學生讀導入框中有關“隋煬帝專看瓊花”的傳說,激發學生興趣,然后提問:“隋煬帝專為看瓊花開通大運河的.說法對不對?”“隋朝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引導學生看書、議論、作答,使學生對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確的理解和認識。為下面討論“開通大運河的作用”做準備。
2、請一位學生朗讀〔動腦筋〕“想想看,隋煬帝時為什么能夠開通縱貫南北的大運河?”引導學生看書找到“隋煬帝利用已有的經濟實力”、“征發幾百萬人”、“在已有天然河道和古運河基礎上開通”,由“已知”引出“新知”(從新的情境和角度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
3、采用數字教學法,總結大運河為“一心、兩點、四段、五河”;采用繪圖法,讓學生畫大運河的簡圖并標注要點,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動手能力。
4、利用導入框和〔活動與探究〕中提出的問題制成投影
關于歷史的教學反思5
高中歷史新教材在內容的編排上更豐富,充實,更加注重能力的培養,對教師教育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應該創新教法,精心設計最佳教學方案。
一、必須更新教學觀念,貫徹落實原則
歷史教學必須具有開放的思想,要從過去那種狹隘的、封閉型的教學理念中解放出來,變為“寬廣型”的教學觀念。教學中要求教師教學觀念民主,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思想;教學方法民主,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他們自身已具備的思想基礎,智力能力,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得他們在自覺地參與學習的過程中重視自身的發展,尤其是思維能力的提高和創新意識,創造能力的培養;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研讀新課標,總體把握教材內容
閱讀教材時要突出分析以下幾大問題,課標中對本節內容的要求;本節內容的知識體系;注意按照新課程的三維目標體系確定教學目標;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內容的邏輯關系。突出重點,詳解難點。還應該思考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對學生學科能力甚至綜合素質的'幫助,以及思維方式的變化影響等。只有吃透教材,才能很好的利用教材,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三、有效地利用歷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多方面能力
教師在課堂教學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討論法,舉例法,比較法,歸納法等,這樣可以交叉刺激學生的感覺器官,讓學生耳聞目睹、讀寫結合、講講練練,把知識傳授給學生。這樣做可以拓寬學生獲得知識的信息渠道;還可以使課堂教學輕
松愉快、生動活潑,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以全面辯證客觀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四、做好了歷史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指對教育教學行為進行思考、回顧、總結、歸納的一種活動。教學反思,貴在及時,貴在堅持,貴在執著地追求,長期積累。教學反思雖然在整個教學環節中處于最后,但卻是至關重要的。有利于教師及時總結自己的教學經驗,培養教師學習、研究的意識,促使教師更好地實現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結合,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與水平。
關于歷史的教學反思6
堅持不懈力爭上游——課堂落實之感想
很多小孩子都喜歡玩一種撲克“爭上游”,雖然是一種娛樂,但是自始至終也會很認真的出每一張撲克,很簡單―――原因就是想爭“上游”,回想我們的課堂何嘗不是一次“爭上游”呢?
我們的小組學習,組與組之間可以看作個體與個體之間的較量,在預學中,我為了提高效率,10多分鐘的預習緊跟著一個檢測,每個小組都會盡其所能的去力爭“上游”,可是接下來的環節沒有了檢測,學生好像有些松懈,所以新課結束后,在幾分鐘的鞏固緊跟著一個抽測,那么學生在前面的任何一個環節都不敢懈怠,學生的思維不會在中途“退場”或“偷懶”,這樣我們所追求的高效一定會有一個新的突破。
或許,一開始有些學生在某些環節上有些被動,但是我們在實踐中慢慢的變為一種規范行為,或許磨練了他們的毅力,成為了一種習慣,學習的過程豈不是成為了一個快樂的過程?
課堂知識的落實——從點滴做起
我經常聽到有老師說九年級的學生基礎如何的差,學生如何如何的不學習,如何如何的不良習慣,但是從昨天聽王曉春的課中讓我想到了很多···
的確,不同的年級以及各個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所以才有了我們課堂中的因材施教與分層教學,對于知識的落實我們也是分層做起。如同王老師的課中,從最基本的抓起,學困生給以最簡單的`問題,然后在問題的拓展中(和此題中相關聯的知識)讓中等生去解決,對于綜合性較強的問題讓優等生去完成,這樣,學困生應該能完成他們的任務,從而增長了他們的自信,有了自信才會有興趣,那么我們的課堂還能“動”不起來?還能沒有效果?從學生的抽測中也證實了這一點,平時最不愛學習的學生做的很好,并且書寫非常規范,這也是我們課堂中應該落實的吧?
由此我們老師在抓落實的時候,可以從某一個側面、某一個環節等等去落實,不一定讓每一個學生有一個質的飛躍,只有量積攢的多了,時間久了,學生會總結、反思,或許就會變為質的飛躍吧。
關于歷史的教學反思7
歷史老師要有扎實的基本功,應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完善的知識結構。要經常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總結每節課的`'得失,不斷創新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形式多樣的教學中輕松愉快的學習。在本課學習中,我嘗試了識圖記憶法。識圖記憶法即通過看圖、填圖、用圖來記憶歷史知識。這就要求學生學會應用所學知識對圖表所反映的歷史現象進行系統的分析。如下圖:
可以感受中國承辦亞太經合組織會議的意義,以及加入WTO等外交成果,這一重大活動的開展直接推動了我國現代化建設和統一大業的進展,同時也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
實踐證明,《外交事業的發展》這一課組織的還不錯,教學效果很好。
關于歷史的教學反思8
綜觀近年來的中學歷史教學,讓人憂思:歷史課極不受重視,被視作“副”課,學生認為學歷史是難記難背難思維,是政治說教,學生寧可多做一道數理化題目,多記一個英語單詞,也不愿意多花一會兒時間在歷史上,學生對學歷史心生厭倦,興趣索然。我認為應從如下幾方面入手解決問題
一、以新的教學方法和思路去教學
1、教材內容的問題化
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需要將教材問題化。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操作:把教材內容變成問題的“鏈接”;引導學生憑借自己的努力(嘗試探索、合作等)一個個地進行問題求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起學生的問題意識,并生成更多、更深層的問題。
2、教材內容的'結構化
教師要盡可能地引導學生掌握知識的結構,而不能“見樹不見林”。學生的認識結構是有良好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的,因此教師在教某部分知識時,要注意“瞻前顧后”和“左顧右盼”。要實現教材結構化,教師可以提出教材內容的“綱要信號”,也可以利用“先行組織者”,還可以指導學生自己結合相關知識構建知識系統框架。
二、正確處理內容和形式之間的關系
教學時,教師利用一個簡單的道理,或者一個知識點引出一個知識串,形成一個知識網,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那才是高明的教師。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正確處理內容與形式的關系。
首先,教師要選取那些最實用,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選擇的典型材料、事例真實可信,能夠逐步展開并深化和升華主題,增強表達效果。
其次,采取生動活潑,學生可以接受的學習方法和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因素,使他們樂學愛聽。
場采用如下方法:1開門見山、直接入題2認真組織、全員參與3形象化的語言,增強直觀性、情感性4組織過程嚴謹、完整有序。從設計、準備實施到鞏固延伸,形成完整體系5巧妙結尾、引人深思。
三、通過本課教學,我更深刻認識到老師在備課是不光備教材、課本,還要備學生。
課無定課,可以說有一千名教師就有一千種教學方案。通常意義上的備課,既備教材又備學生,只能是對普通意義上的學生共性進行預先考慮,但教學對象的多變性與教學對象個體的復雜性出乎教師備課前的教學設想。所以,課堂上常會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如果教師一遇到這些“小插曲”就感到束手無策,甚至擺出師道尊嚴的架子來壓制學生,這恰恰反映出教師無能。而課堂上的閃光點往往體現在教師對這些問題的表現的機智上,而這些機智是我們寫在紙上的教案無法體現的。
教師要加強專業素質,拓展知識面,深挖教材,只有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以不變應萬變,提高教學質量。
在學生眼里,教師都是有豐富專業知識的人,著名的“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應該有一桶水”的論斷也說明了教師具有的專業知識水平的重要性。
總之,社會在發展變化,教師也應改變教學觀念,充分認識新課改的重要性,努力設計好教學內容,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創新人才,以適應社會的需要。
關于歷史的教學反思9
《三國鼎立》一課的教學內容多,范圍廣,如果面面俱到,重點就不會突出。所以,我對教學內容有所取舍,“諸葛亮治蜀”這個問題放到了下一節課;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充滿矛盾、歷史上有爭議的曹操這個歷史人物,難點是如何正確評價曹操。本課涉及了官渡之戰、赤壁之戰,這兩次戰役都與曹操有關,都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同時也是教會學生分析戰爭勝負因素的極好例子。學生對有關戰爭題材的內容,特別是戰例比較感興趣,所以我在教學中把重點放在分析戰爭成敗的因素上,從而使學生能夠正確評價曹操這個歷史人物。
要引導學生對戰爭勝負因素的分析,重要的前提是學生要讀懂課文,掌握更多的材料。引入新課之后,我要求學生閱讀第一個問題“官渡之戰”的內容,并提出從背景、時間、地點、交戰雙方、經過、結果等方面去把握官渡之戰,將此內容進行了板書。并特別要求學生把課本小字的內容也認真閱讀。在七·三班上課時,我直接要學生講一講戰爭的背景,也就是在什么情況下發生的戰爭?從學生對問題的回答情況來看,學生對戰爭背景的理解還比較有難度;學生在回答這個問題時,不夠簡潔或不得要領。看到這樣的狀況,我在七·二班的教學中,改變了處理這個問題的方法,學生在看書以后,我設計了如下幾個問題:
(1)東漢末年,黃河流域的軍閥主要有哪兩個?誰的勢力更為強大?為什么?
(2)曹操為發展自己的勢力在政治和經濟上采取了什么樣的'措施?
(3)官渡之戰是誰發動的?目的是什么?當學生弄清楚這三個問題后,就解決了官渡之戰的背景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曹操戰勝袁紹的因素。
然后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會有如此意想不到的結果?學生進行充分討論,學生代表積極發言。學生們說到了這些原因:袁紹驕傲輕敵,不采納謀士的建議,導致謀士棄他而去;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政治上占有優勢;招募流民墾荒,組織兵士耕田,經濟實力增強;重視人才,善于用人,采納謀士策略,制定了正確的戰略戰術。學生發言后,我及時進行總結,指出: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主要有:雙方實力的對比;指揮者的素質;民心的向背;戰略戰術;戰爭的性質等等。在分析這些原因時,可將雙方進行對比。戰爭勝負不是僅取決于人多糧多,軍事的裝備和軍事的技術,更重要的是綜合實力的對比,包括政治、經濟、人心、謀略等。這樣,學生便能夠深刻了解、認識曹操了。
有了這個鋪墊,同學們在學習第二個問題“赤壁之戰”中就顯得輕松自如,比較容易,課堂氣氛更活躍了。我們只用了較少的時間,教學效率也大大提高了。學生在分析兩次戰爭中曹操的一成一敗、一得一失中充分認識和了解了曹操,為正確評價曹操奠定基礎;同時,也突破了本課的難點。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衡量一節課是否成功的標準,我覺得不再是教給學生多少歷史知識,而是能否激發起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學生能否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因為興趣和能力,要比知識本身重要的多,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認為,教會學生閱讀課文和分析問題的方法,提高學生閱讀課文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是學習歷史的關鍵一步。
新教材提供給我很多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理念需要我在教學實踐中轉化為具體的教學行為,教學行為的轉變是基于作為歷史教師的我如何理解當今的歷史教學。我深知自己做的還遠遠不夠,我會繼續努力,不斷充實和提高自己。
關于歷史的教學反思10
今天在高一(12)班上課時,氣氛比較沉悶,提到分封制、宗法制這些歷史概念時,學生對相關的知識點及內涵很陌生。比如分封制下周天子和諸侯聯系的紐帶是什么,分封制和宗法制到底存在怎樣的關系,學生反應遲鈍,表情木然。及至后來用PPT展示秦統一的過程時,學生也只是機械地對照著屏幕作一些記錄。
課后,我仔細分析了原因,到底是什么因素造成了課堂的沉悶以及師生互動的減少呢?這堂課安排在上午第一節,也是我新課的第一節課;課堂設計中也許是過高地估計了學生的基礎和能力,設計的問題理解要求高,給學生的鋪墊性知識太少,造成學生思維難以跟上課堂節奏;這幾天,翻了幾本教學理論書籍,書中提到課堂目標的制定一定要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不是發展了是判斷教學成敗的關鍵,看來,我更多的是關注了我如何去上課,而沒有從學生的角度去設計課堂,包括多媒體課件的使用,也成為裝飾門面的做法,課件中堆砌了過多的知識點體系和大量的史料及圖片,上課時更多地是在展示課件,學生是不是有興趣,是不是接受和消化了,則關注得太少。其實我還是充分地準備這節課的,但課堂瞬息萬變,看來預先設計好教案,并不意味著萬事大吉,課堂是生成性的,根據學生和環境變化靈活調整課堂設計應是我下面著重要做的一件事。
適合的就是最好的,上課也是這樣的,講的知識點,引用的材料一定要結合學生實際,學生聽得懂,并且因為你上課有生成性知識出現,有啟發,這課就是成功的,你的教學就是有效性教學。
今天在高一(7)班上課時,這種體會頗深。課的題目是《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和強化》,首先分析題目,讓學生對本課結構有一個總體性的認識。
師:課文各子目與課題存在怎樣內在的聯系?
生:法令出一敘述了君主專制政體的.建立及逐步完備。
(我補充了古代官僚體制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即維護皇權,皇權至高無上。自我感覺這樣設計還是有必要的。)
師:君權與相權這一目與課文主題又有什么關系呢?
生:君權與相權斗爭的結果是皇權越來越大,君主專制政體欲來欲強化。
可是對于選官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和主題的關系,叫起來的幾個學生都不能闡述,呆站在那里。
思考后,才明白高一學生畢竟是從初中才上來的,并且初中歷史邊緣化已是普遍化現象,因此,提問要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在這里,可以試著把明顯的聯系讓學生回答,而理解難度較大的則通過教師通俗講解讓學生明白。
關于歷史的教學反思11
自從實行新課標以來,我總是堅持一個原則——新課本具有很強的可讀性,一定要讓學生充分地閱讀課本。我每堂課里都會有十到二十分鐘的時間讓學生閱讀教材,新教材所提供的資料很豐富,有導入框、楷體字、文獻資料、自由閱讀卡等,這里面有故事,有知識,通過閱讀會開闊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知識。
讓他們有目標地閱讀,在閱讀中品味歷史學習的趣味性、哲理性,實踐也證明初中學生豐富知識、提高思辯能力的愿望非常強烈,每次讓他們看書,他們都非常認真。在閱讀過程中我指導閱讀的方法,一是快速閱讀,二是有效閱讀。
關于歷史的教學反思12
上完《偉大的歷史轉折》這節課,就這一堂課而言,我對歷史的課改進行了一次實踐,如何創設歷史情境進行有效的歷史教學,本人有一點感想,總結有以下兩點:
其一:充分的教學情境預設,使歷史課堂變得“鮮活”起來。我們知道,學生是一群鮮活的生命個體,而每個人的知識經驗、認知水平都不相同,再加上課前準備的程度不一,這一切都要求我們在備課時了解他們的知識儲備,了解他們的思維特點,情境預設要符合他們的認知水平。這節課我先以1977年一個故事,來突破十一屆_的背景及真理標準問題討論和十一屆_的關系。請大家幫忙看書解答。通過追問,引導學生聯系了當時的時代背景,深刻的理解十一屆_的召開是多么的順應時代潮流和人民的意愿,對歷史有了深深的認同感。這樣就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使歷史課堂由“死去”變得“活來”。
其二、及時感悟歷史,引發學生對人生的思考。歷史知識靜靜地躺在書本里和教師的腦海里如何讓學生去思考?太多必需的“生成”需要我們去經營和促成。初中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對于那些具體的、直接的、新鮮的事物最敏感,而對那些抽象的、理性的事物卻感到乏味,甚至厭倦。所以我一直以故事作為這一課的主線,及時引發學生的思考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我順勢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十一屆_后生活發生了歷史性的轉折,你能想象一下會發生了什么變化嗎?你有何感想?學生答完后我引導學生得出這樣的認識:這個故事的命運其實就是我們父輩命運的縮影,也是我們民族命運的縮影,經歷了黑暗,迎來了光明。希望同學們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始終相信那不過是“黎明前的黑暗”很快就過去的。這樣使學生會感到歷史對自己很有用,在歷史課上不僅是“熱鬧”,而且是歷史背后的人生感悟。
【改進措施】
在本節課的教學之中,有兩點遺憾。首先:課堂的節奏顯得過快、教師語速較快,給人造成了授課教師始終擔心不能完成教學內容的感覺。其次:課堂知識的前后聯系并沒有指導到位,如建國后法制建設的發展等問題。因此,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從學生實際出發,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理念,提高歷史教學的有效性、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
一是要堅持歷史與現實有機結合,進行“活史”教育。歷史雖然是過去的事物,但它與現實有著密切的聯系。如果在平時的教學中能夠體現這一點,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歷史與現實甚至與其自身確實聯系緊密,能夠解決他們的疑惑,他們自然會覺得歷史有趣又有用,進而喜歡歷史,學好歷史。比如在講十一屆_是建國以來的偉大轉折時,可以設計這樣一個活動:假如由老師當一名記者,調查十一屆_前后人們的生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由老師設計提綱向全班同學調查。從衣、食、住、行等方面介紹。學生的興趣很高,在活動中感受到了歷史的變遷。
二是要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
關于歷史的教學反思13
平邑之行后上的展示課,真真體會到古人的話是句真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不上不知道,一上,破綻百出!
下面先就這一節課談談我的設計思路。本節課正好是期末復習的第一節課,所以上課之前,我先給同學們樹立了考試復習的'自信與信心。然后,讓同學們自己背誦(我認為這是最基本的一個環節)、完后相互檢查,這一過程大約持續了20分鐘。接下來請了3位同學分別講述這3課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并帶有對學生的復習檢查),她們的自信與課外拓展是我所不能及的。接著就是對同步上面的練習加以鞏固,最后是反思收獲(學生不僅收獲了知識,還總結了復習的一些技巧,如前后聯系,和做題應注意的一些問題)。
一節課下來,看似很滑溜,但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學生在提問與展示時,沒有體現弱者優先、機會均等的原則;在練習鞏固時,直擊中考會更有高度,等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在以后的課堂中會逐漸地改正與完善,我的目標是爭取讓每組的8號達到這3位同學的水平,那樣就實現了共產主義了。所以,革命尚未成功,我仍須繼續努力!
關于歷史的教學反思14
課程改革的關鍵在于實施,實施的主要環節是教學過程。《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歷史課程應使學生獲得基本的歷史知識和能力,培養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我們歷史教學就應該努力去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教學目標。這就要求教師用先進的教育理念來武裝自己,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學生也相應地在教師的引導下改變自身的學習方式,促進自身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就這堂課而言,我對教學過程進行了初步的探討,總結有以下三點。
其一,設置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一個研究、探索的過程,也是學生提高歷史認識的過程。這些研究性學習問題從哪里生成呢?
第一、教材。如教材的導讀框、課文、插圖、小資料、地圖、名人名言等;
第二,課外的歷史材料。如音像、實物、口述史、文字資料等;
第三,社會生活。如日常生活、社會熱點、時事政治等。提出問題之后,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分組討論,然后再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踴躍發言。問題的解決,不僅可以豐富學生對具體歷史現象的認識,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用具體的歷史事實來印證歷史結論,甚至修正歷史結論,從而樹立起科學的歷史觀。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和理解“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史學方法,同時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治學精神。
其二,注重歷史教育的思想性和教學過程的邏輯性。
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學習歷史不僅能夠使人明智,還能夠提高人們對歷史和現實的判斷力。司馬光修纂《資治通鑒》的目的就是為了“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由此可見,歷史學習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鑒古知今。因此,歷史教育應當突出它的思想性,而不應僅僅是講講故事或說說笑話而已。我們歷史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啟迪民智,提高人們的思想認識,讓下一代成為能夠獨立思考、有批判精神的人。為更好的實現以上目標,歷史教學過程要注重教學環節的邏輯性,即從一個知識點到另一個知識點之間的過渡要自然,讓學生把握各個歷史事件內在的邏輯關系,掌握歷史發展的脈絡。在此前提下,我們再盡可能地讓學生知道歷史的多樣性及其無限發展的可能性。
其三,注重歷史課堂的活躍性,充分運用多媒體等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多樣的教學方法。
所謂“親其師,信其道”,教師首先要做學生的良師益友,構建一個良好的師生關系。這是活躍課堂氣氛的'前提條件。其次,運用多媒體現代教育技術向學生展示歷史原始錄像、經典的歷史圖片、電影剪輯或其他文字資料,形成視聽沖擊,讓學生多感官參與學習,走近歷史情境,進行情感體驗。隨著多媒體技術、通訊網絡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將在教育中廣泛地得到運用。再次,根據每一課的實際需要,在課堂教學中靈活運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如講述法、講解法、談話法、直觀教具演示法、綱要圖示法、講讀法和發現教學法等。
實踐證明:要上好每一節課,教師應該在自己全部歷史教學活動中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并且要擁有自己獨有的風格,這樣,才能使歷史課堂鮮活起來。為了更好地推進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教師應該認真研讀新課標,學習課改精神,轉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把新課改的理念融入到我們的教學實踐中去,不斷地去改進之,完善之。
關于歷史的教學反思15
開放性的教學提出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于是有不少老師誤解了這一點,認為學生的積極性就是積極動口、動手,這必然有動腦的'過程。于是多樣化的方法最終被簡化為一種方式——提問。雙邊活動中不斷地提問,根本不考慮學生的承受能力,也不給予學生思考的空間,要不就是非常簡單的問答式,甚至于是一些非常低級的問題。告訴學生看某一段落然后找出答案之類。一堂課下來問了無數個問題,而有價值的卻沒有一個,以致于學生失去上課的興趣,提不起回答的勁,這樣的雙邊活動怎能有效。
確實,問答式是開放式教學中一個重要方法,但課前設計時教師應該對問題的深度、難度等諸多方面進行綜合考慮,切不可濫而不精。另一方面,開放式教學也還有許多其他各種方法,如參觀博物館、編寫歷史小論文、講歷史小典故、討論、辯論等等。我們要從各個不同角度鍛煉學生,不可以偏概全,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歷史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歷史教學反思02-07
高中歷史教學反思12-30
歷史教學反思(精選20篇)01-05
歷史教學反思(15篇)02-19
歷史教學反思15篇02-13
初中歷史教學反思02-04
高二歷史教學反思04-07
高三歷史教學反思04-04
初三歷史教學反思04-04
高一歷史教學反思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