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時間:2021-06-28 14:28:05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15篇

  身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伯牙絕弦》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15篇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1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能根據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見真摯的友情。

  教學重點:學生能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教學難點: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教學準備:《高山流水》的樂曲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揭題導入

  師:我們來做一個文字游戲,老師說一個“楊柳依依”,你們也說幾個這樣的詞。引導學生說詞。老師再說幾個這樣的詞。

  課件出示:清風徐徐楊柳依依明月皎皎炊煙裊裊流水淙淙芳草萋萋霞光灼灼春雨綿綿這些詞都是描寫什么的?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出這些都是美麗的自然景物。

  師:平時如果有意識地積累這些詞語,對寫作一定有幫助。

  [設計意圖:此環節的談話設計,不僅拓展學生的視野,增加孩子的語言積累,而且能夠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易于教學的展開。為課文的拓展做好了鋪墊,為幫助孩子理解課文內容,為孩子的說話訓練鋪好路。]

  有一個故事千古流傳,令人吟誦至今,它記載了兩個好朋友之間深厚的情誼,它就是我們今天將要學習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絕弦》。

  [設計意圖:導入部分將詞語積累的環節快速過渡到學文中來,拉近文本和學生的距離]

  二、初讀課文

  1.學生自由讀文,要求讀準字音。2.生再讀課文,根據自己對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頓恰當。3.指名讀,學生評議,在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讀好文言文的節奏。4.師范讀,齊讀,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在讀正確的基礎上讀流暢。

  指導: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謂/世/再無知音

  [設計意圖:此環節設計意圖在于讓學生讀熟課文的基礎上,體會文言文的節奏美,也為下面理解文言文做鋪墊]

  三、讀懂課文內容

  1.師:這是一個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鐘子期,課文記敘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呢?請大家回憶一下,我們學習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借助課后的注釋;聯系上下文理解;通過平時學習古詩知道學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學會用自己的話讀懂課文的意思

  2.學生自學,弄懂課文的意思。

  3.通過自學,你讀懂了什么?

  伯牙和鐘子期互為知音

  4.你從哪里看出伯牙和鐘子期互為知音?

  在生與生的交流中,教師作點撥、指導,引導學生讀懂課文的意思,并繼續強化、總結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學生感情朗讀此句。

  引導理解知己:好一個善聽的子期,好一個善彈的伯牙。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

  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在遇到鐘子期前,他會缺少贊美嗎?別人對他的贊美是什么樣的?為什么偏偏視鐘子期為知音?

  表面的。膚淺的。因為其他人聽不懂,而鐘子期能聽懂他的琴聲,最能明白伯牙內心深處的表白??

  說話練習:如果你是伯牙,當聽不到子期的贊美時,你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失望、寂寞、憂慮、渴望??

  后來,當你終于遇到了子期,你的心情怎樣的?快樂、激動、充滿希望、欣慰??

  5.當我們深入課文的時候,會對課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讀讀課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讀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學生再一次自由朗讀后交流。

  出示課件:“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這句話告訴我們什么?這個“善”字在文中出現了幾次?意思一樣嗎?質疑:前面的兩個“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兩個“善”可以怎么說?(好啊!)

  師:相當與現代的什么?用現代的表達方式除了說“好啊”還可以怎么說?(真棒啊!了不起!真厲害!??)總結:由此可以看這里的“善哉”表示贊嘆。

  齊讀”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老師贊嘆“善哉”,理解“善哉”表贊嘆的意思。理解知己的含義:學到此時,我們能理解“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的含義了嗎?他們之間心息相通,是知音。

  [設計意圖:此環節設計目的是了解故事的主要情節,感悟重點句子和重點詞語,理解人物之間互相理解的深厚感情]

  四、品味知音之情

  1.伯牙琴藝高操,所奏樂曲悠揚動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贊嘆?指導讀鐘子期贊嘆的語句。

  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聲不僅能表現高山流水,還能讓具有很高音樂鑒賞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場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聲還表現了哪些動人的場景呢?引導學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風、裊裊炊煙、瀟瀟春雨等。

  3.引導學生進行語言的拓展和運用:

  假如現在你是子期,當“伯牙鼓琴,志在清風”,透過伯牙的琴聲,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風了嗎?于是你怎么贊嘆?當“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過伯牙的琴聲,你看見那皎皎的明月了嗎?你將如何贊嘆?

  確認:“善哉,徐徐兮若清風!;”“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4.一起想象這樣一幅畫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聽琴,當伯牙鼓琴志在楊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霧、志在炊煙??子期會怎樣贊嘆?引導學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說句子。

  5.這正是“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贊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這就叫——知音。而不論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還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風,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這就是真正的知音!

  6.感情誦讀2——4句。伯牙在楚國是著名的彈琴高手,他能通過樂曲表達自己豐富的情感。當他一次次將自己的情感融入琴聲中,彈奏出一首首美妙的樂曲時,你想,他渴望得到什么?(可能是稱贊)周圍的人會怎么稱贊呢?(琴藝高超、琴藝爐火純青)

  7.這些贊美之聲聽多了也不過如此,如果你是伯牙,你還渴望什么?(渴望有一個懂自己音樂的人)當聽到子期對自己心意的領會,他的心里會想些什么呢?或會對子期說些什么呢?

  8.從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離,一個善鼓琴,一個善聽,他們共同交流著對音樂的理解。再讀課文1──4句,感受知音歡聚的融洽與歡樂。

  9.無奈世事難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學生讀“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生不復鼓。”師:這句話僅僅是講伯牙終身不彈琴嗎?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當時的心情?

  引導學生感悟:這世上再也沒有知音,再彈也沒有意思了。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過去沒有知音、無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無人傾訴的痛苦,無邊的孤獨寂寞,最后以一種極端的方式表現了出來;伯牙用絕弦的方式表達對子期的思念。

  10.當你理解了伯牙此時的心情,請再讀這句話。帶著自己的感受再次誦讀課文。

  [設計意圖:此環節讓學生進行拓展練習,自然而然理解了伯牙與鐘子期是人生知己。]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警世通言》這一本書里,用生動的筆觸描述了這個動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經寫下了一首短歌,來追悼自己的知音鐘子期。出示詩歌學生讀: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

  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

  但見一土,慘然傷我心!

  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

  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無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彈給何人聽?只有這一段動人的故事千古流傳!生再次感情朗讀課文。

  3.人們根據這個動人的故事,編寫了一首同樣動人的樂曲:《高山流水》。

  (播放樂曲,學生欣賞)

  伴著那一曲動人的《高山流水》再讀讀這個故事。

  (學生再讀課文,試著背誦)

  [設計意圖:此環節通過補充資料,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無邊孤寂和懷念之情,讓學生為伯牙痛苦絕望的悲涼之情發出了深深感嘆,理解千古知音最難覓,如果遇到了知音,我們應該珍惜,也許一無所獲,但是事情不在于結果,而在于追求。]

  六、作業:收集體現知音良朋的詩文和名言名句。

  板書:

  25.伯牙絕弦

  伯牙 善鼓琴 所念絕弦

  (知音)

  鐘子期 善聽 必得之死

  [教學反思:本課設計時主要抓住重點句“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體會知己含義,為了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結合,設計了拓展練習,再圍繞“絕弦”,讓我們感受到不僅僅是伯牙、子期心靈相通的情義,最后設計了《高山流水》的音樂欣賞,讓從教者與學生一起在美妙的音樂中感受藝術的魅力。教學時要多引導學生對文言文的讀、思、悟,要讀得充分,讀得入理,讀出韻味,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2

  《伯牙絕弦》是一篇人教版新課程實驗教材六年級的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短短5句話,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向往這份美好……

  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思考,理解其含義。接著,我讓學生根據課題質疑:伯牙為何絕弦?他為誰絕弦?然后找出文中說伯牙絕弦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再補充關于子期的相關資料,讓學生去思考:俞伯牙與子期地位相去甚遠,他為何為了一個樵夫而“絕弦”?初步感受知音情深。在之后的教學中,學生始終帶著這個疑問深入文本,感知文本,體會他們的互相理解,心有靈犀,從中感受知音情懷。

  在理解完課文后再向學生提問:“在這里,伯牙‘絕’的僅僅是‘琴弦’嗎?這時學生很迅速地反映到:“絕的也是心弦”!”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同時也感受到了知音之死對伯牙的震撼,更深刻地體會到了知音情深!

  “讀”在文言文教學中尤為重要。在教學過程中,我基本抓住“初讀——理解——感情朗讀——感悟——個性朗讀” 的基本方法,引導學生對文章的前半部分,讀出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對文章的后半部分,要讀出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通過多種形式反復朗讀,讓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結構特點,感知文言文的韻律之美。在教學尾聲之時通過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讓學生感受音樂的魅力。

  教學中,我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

  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句式練習,有效地調動學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結構之美,又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理解體會伯牙與子期的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所以我對文本進行了補充,給學生講述了伯牙作為宮廷樂師,卻無人能聽懂他的琴聲,無人理解他的心意,從中感受到他的孤獨寂寞,了解知音難求,感受“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從中也為下文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絕、肝腸寸斷作鋪墊,讓學生的情感達到高潮。

  在教學中,我覺得我的教學語言的精練還需要進一步提高,。有些時候,我的語言還有些碎,沒有達到最凝練的效果。有的導語的設計還不夠細致、到位,不能靈活地把握課堂生成調節教學設計影響了課的精彩。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3

  這是一篇文言文,是小學階段學生第二次學習文言文。據此,我確立的教學目標是:領悟文言文的學習方法,能根據注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課文意思;感受文字中蘊含的深厚情感,體會朋友間真摯的友情;朗讀、背誦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

  我的教學思路是:在進入新課后,讓學生說說什么是“知音”,了解學生的認知狀況,激發學生的探求欲望;在讀通讀順課文后,引導學生根據注釋、插圖等理解文言文意思,教師稍微作點撥;在問題“從哪些語句可以看出兩人是知音”的牽引下,學生找到關鍵語句,反復朗讀、品味,感受音樂意境之美妙,俞伯牙演奏技術之高超,鐘子期欣賞水平之高雅,從而印證,這就是知音,真正的知音;最后,話鋒一轉,在傷感音樂的襯托下,領略鐘子期逝去后伯牙的悲痛欲絕,感受真正的知音,真正的感情,在反復的吟哦、品讀中,學生被深深震撼了。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4

  《伯牙絕弦》六年級上冊第八組教材的第一篇。本組教材是以感受“藝術的魅力”為專題來組合課文的。《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與鐘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感動。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義差別不大。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

  一是讓學生借助注釋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

  二是積累中華優秀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

  三是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這篇課文雖然是文言文,但相對淺顯在教學中學生可以根據注釋進行理解,因此我我把重點放在了理解“知音”上。理解伯牙摔琴之舉及其次舉背后隱喻的含義——子期死,伯牙為何摔琴,因為知音難覓,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無知音,故破琴絕弦。

  在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回憶學習文言文的方法,然后從課文題目入手,理解課題含義,拋下懸念是什么原因讓一代彈琴高手痛下這樣的決心呢?

  其次,在讀誦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兩個問題,一是你讀懂了什么?二是你從哪里看出伯牙和子期互為知音的一句話。讓學生找“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通過反復誦讀,理解意思,引導學生理解知音,一個善聽一個善彈,這就是知音。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在遇到鐘子期前伯牙他會缺少贊美嗎?為什么偏偏視鐘子期為知音呢?

  三是引導學生品味知音之情,這是難點。在設計這一教學環節中,在備課時我花費的時間最多,也是最用心的一個環節,怎樣讓學生理解伯牙與子期互為知音,情投意合,我設計了幾個情景教學:

  (一)是伯牙聽不到子期的贊美和聽到了子期的贊美心情分別是怎樣的?讓學生品味出伯牙遇到知音后狂喜的心情;

  (二)是如果你是子期聽到伯牙彈琴你是怎樣贊美的?讓學生體會子期和伯牙心靈相通,是一對情感共鳴的知己。

  (三)是師生扮演伯牙和子期的一段對話游戲伯牙(師扮演讀),子期(學生扮演讀)老師與學生對話,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反復誦讀,在讀中品味這種知音歡聚的融合與快樂。伯牙琴技高超,樂曲悠揚動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志在高山流水,你如何贊美?指導學生練習讀鐘子期贊嘆的句子。在讀中感悟互為知音的喜悅,較好的升華了“凡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這一中心。

  在教學過程中,我進行了適當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高山流水,那還會有哪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訓練學生以排比的句式仿造課文說句子,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中讓學生明白知音就是世界上最懂你、知你的那個人。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有感情朗讀,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為了讓學生深刻理解伯牙那份知音難求的情懷,我還搜集到了子期死后,伯牙寫給子期的一首挽歌,在一曲《高山流水》樂曲中,師朗讀這首短歌,再次升華本課的重難點,在教學尾聲時,通過欣賞《高山流水》樂曲,讓典雅流暢的琴聲浸潤學生的心靈。由此我想到只有教師切切實實地做到走進文本,理解文本,才能帶領學生在文本中自由的穿越,自由的飛揚。

  總之,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感到很遺憾的是由于時間的關系,有些內容有些詞語和句子的處理有點淺顯,有的甚至一帶而過,今后我會在自己的課堂中好好反思,努力把遺憾降到最低。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5

  《伯牙絕弦》是一篇人教版新課程實驗教材六年級的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77個字里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我在設計學案的時候,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理解這個故事,見證千古知音,向往這份美好。

  我在設計課前預習這一環節,根據文言文讀的節奏難以把握的特點,先讓學生回顧學習文言文的學習方法,當學生指出文言文比較難讀要反復地讀后,教師就讓學生反復讀文。在接下來的反饋交流時,教師肯定讀得好的地方,讀不好的句子通過教師范讀讓學生掌握文章的停頓和節奏,達到了讀通讀正確的目的。在課中,學生通過找伯牙和子期心靈相通的句子,反復誦讀,真是“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感受到他們之間的美好情誼,自然地把文章的意蘊、情感、韻味通過停頓、重音、語速、語調傳遞出來。結課時,學生和著《高山流水》的樂曲誦讀課文,學生把自己對文本的獨特體驗自然地流露出來。

  在課中,展示學習的時候,引導學生在品中咀味。有主要是引領學生要品詞品句,引導學生咬文嚼字,激發學生從課文結構特色處或情感磅礴處切入。

  記得有一小組帶領大家學習時,要學生找出伯牙和子期心靈相通的句子,當明確課文的前三句話之后,投影“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先通過讓學生自己說體會,然后引導學生細細品味“善”字所表達不同的意思,體會古人“善哉”表達的感情?并通過朗讀表達贊美的語氣。然后老師點撥,伯牙的琴聲中還有那些美好的意境?充分讓學生用一組ABCC,如白雪皚皚、芳草萋萋、清風徐徐、春雨蒙蒙燈引導學生進行語言訓練,,細細品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從而使學生充分地感受到伯牙和子期之間那心靈相通的知音情誼。

  另外,在學習結束時,學生也沉浸在伯牙的悲痛欲絕和萬念俱灰中,此時讓學生抒寫感受:面對伯牙的痛苦與絕望,你想對他說什么?將你的想法寫下來。學生紛紛動筆寫感受。學生的筆下更多的是對伯牙的勸慰和自己人生的感悟,他們在勸伯牙的同時也在勸自己,通過寫話,使學生從文本中走出,對現在擁有的生活更為珍惜。這樣的寫深化了對課文的理解,品味了文章的情感,訓練了寫作的語感,語言文字的芳香之味自然流淌。

  但是,一堂課下來,首先一點,覺得在對古文的朗讀指導中,還欠缺教學方法,學生可能是把古文給讀正確了,讀順了,但古文的韻味還沒讀到位,應該在教學中慢慢滲透;其二,在理解課文時,對課堂中生成的關注度還不到位,有時,忙于趕時間,就匆匆過場,這可能跟自身的素養有很大的關系。總之,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今后,需要在自己的課堂中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6

  《伯牙絕弦》選自《列子·湯問》,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里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盡管這是學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這篇文章而言,字詞的理解不算很難,文章比較淺顯,因此我通過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對于這篇文章,我覺得讓學生體會到伯牙與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

  一.創設情景、人文共鳴。

  1.一曲《朋友》親切導入

  2.結合自己能熟練運用信息技術的特點設計制作了了恰到好處的課件,這些課件在理解主要內容上恰到好處地點撥學生、啟發學生。在創設情景上又起到了烘托氣氛的作用。教學中多次播放《高山流水》音樂,那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學生在音樂聲中朗讀課文,不但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而且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可以說課件的運用使學生的情感得以升華為教學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二、反復朗讀,感受文言之美。

  “讀”在文言文教學中尤為重要,首先要讀通、讀順,然后是在理解的基礎上讀出文言文的韻味。在教學過程中,我基本抓住“讀正音——讀好節奏——理解——讀出感情——再朗讀”的基本方法,多種形式反復朗讀,范讀到位,目標明確,層層提高,從而感受文言文的結構特點,感知文言文的韻律之美。

  三、關注過程,注重實效。

  1.安排自主學習、合作討論環節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主動參與課堂的機會,讓他們在教學中從單純的旁觀者,轉變為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使學生從與他不同的觀點中得到啟迪,有利于學習的廣泛遷移。

  2.教學中,注意追求本色語文,扎實、有效地體現語文課所承載的內涵。不走過場,不耍花架子,為此,在課前我鼓勵學生們查找字典等工具書,理解不懂的語句,充分的預習使學生在自學文章的句子時能沉下心來,進入文本閱讀,體現語文學習的效果。要想理解文言文,首先要把文章讀通順。所以我引導學生在解決字音之后通過自由讀文劃出停頓節奏,并通過課件把朗讀節奏的劃分展示出來。在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討論,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滲透對文本閱讀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導,不僅僅說清楚,也要能準確地翻譯過來。然后以“為誰而絕弦?伯牙為何絕弦?”設置懸念,在理解完課文后再向學生提問:“在這里,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這‘終身不復鼓’的僅僅是琴嗎?”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讓學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現了幾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現代文中,這個字的意思又是什么。這一品讓學生領悟到了學習文言文要注意變通的運用。在最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通說全文,達到融會貫通。

  四、拓展探究,引導升華。

  教學中,不忘結合課文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還巧妙地進行了仿寫、說話訓練,又突破了難點。

  我通過本節課教學,還有兩個環節以后要注意:

  1.我雖然緊緊的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通過對朗讀的指導達到情感的升華:文章的前半部分,通過對“善哉”的理解和指導學生要讀出稱贊的語氣,通過聯想知音相聚的畫面指導學生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后半部分,引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但學生還是沒太讀出感情,看來還得讓學生反復讀,讓學生在對比讀中

  2.安排了欣賞《高山流水》,聽完后可讓學生說說你聽出了什么?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7

  《伯牙絕弦》是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第八組課文的第一課,它是一篇文言文,講述了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動容。

  《伯牙絕弦》這個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里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盡管這是學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這篇文章而言,字詞的理解不算很難,文章比較淺顯,因此通過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積累。對于這篇文章,我覺得讓學生體會到伯牙與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一節課下來,覺得做得比較好的有以下幾點。

  一、課前準備充分

  為了講好這篇課文,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我校的實際情況,制作了教學課件。在其中插入了“高山流水”的音樂,在實際的教學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二、反復朗讀,感受文言文之美

  俗話說文章不厭百回讀,而“朗讀”在文言文教學中尤為重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從剛開始時就要求學生輕聲自由的讀課文,遇到讀不通順的地方可以多讀幾次。每次的朗讀都是讓學生在理解中品讀,不斷加深對伯牙與鐘子期知音情懷的體會,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

  在朗讀的指導過程中,我注意把朗讀與想象及理解進行有機地結合。比如文章中的“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這兩句,我指導學生要讀出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讀出長江黃河的那份廣大。

  三、關注過程、注重時效

  教學中,注意追求本色語文,扎實、有效地體現語文課所承載的內涵。不走過場,不耍花架子,為此,在課前我鼓勵學生們查找字典等工具書,理解不懂的語句,充分的預習使學生在自學文章的句子時能沉下心來,進入文本閱讀,體現語文學習的效果。要想理解文言文,首先要把文章讀通順。所以我引導學生在解決字音之后通過自由讀文劃出停頓節奏,并通過課件把朗讀節奏的劃分展示出來。在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討論,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滲透對文本閱讀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導,不僅僅說清楚,也要能準確地翻譯過來。然后以“伯牙為何絕弦?為誰而絕弦?”設置懸念,在理解完課文后再向學生提問:“在這里,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這‘終身不復鼓’的僅僅是琴嗎?”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讓學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現了幾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現代文中,這個字的意思又是什么。這一品讓學生領悟到了學習文言文要注意變通的運用。在最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通說全文,達到融會貫通。

  四、拓展深究、引導升華

  教學中,結合課文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學生既各自感受著,又互相感染著,美好的情愫在課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覺進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結尾時吟誦俞伯牙在鐘子期墓前留下的詩文,激發學生課后進一步拓展閱讀的積極性。

  俗話說,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我不敢說這節課我有什么閃光點,讓我感到很遺憾的就是由于時間的關系,有些內容會給人一種走馬觀花的感覺。有些語句處理的有點淺顯。

  不過沒關系,這節課雖然結束了,可是我教學文言文的路卻剛剛開始,我會繼續努力的,盡力使我的課堂變得更完美。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8

  《伯牙絕弦》是一篇人教版新課程實驗教材六年級的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短短5句話77個字,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這是我第一次在公開課這樣的活動中指教文言文,對我來說既是一次勇敢的嘗試,又是一次自我的挑戰。在本課的教學中,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做的比較好:

  1、讀寫結合,滲透方法。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想充分體現“指向習作的閱讀性教學”這個理念,將學生的“讀”和“寫”充分結合,因此,在上課過程中,我不斷地強化學生“說”和“寫”的意識,整節課一共有三次比較完整的讀寫結合點,比如,在理解課文內容時,讓學生加入自己的思考和想象說一說課文大意,這就是對課文一次擴寫,在學生們的想象中,故事的人物或情節變得更加的生動、豐滿;在體會知音的默契和心有靈犀時,我讓學生仿照文中句式進行仿寫或者改寫,通過皎皎明月、徐徐清風、皚皚白雪等詞語,進一步體會了知音之默契。“授人之魚不如授之以漁”,在引導學生讀寫的同時,我也注意到了傳授學習方法,我進行了及時的總結,并加以板書:擴寫 仿寫 補寫 ,及時教給學生學習方法。

  2、反復朗讀,體驗文言文之美。文言文的教學,我覺得朗讀是一大特點,因此,教學中,注重了對學生朗讀的指導,尤其是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之后有感情、有韻味的朗讀。本課的前半部分,引導學生讀出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尤其注意“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這兩句的停頓,通過我的范讀讓學生體驗到了古文的韻味。文章的后半部分,我主要抓住了“子期死”這一句話,通過學生不同的朗讀,那種緩慢、沉重、悲傷的語調很自然的就出來了,這時,再來感受人物情緒,更加能體會到伯牙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

  3、以樂帶情,聲情并茂。音樂的力量是無窮的。本課的教學中,我加入了幾次背景音樂,在補充介紹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時,也以慘婉動人、略帶悲傷的音樂加以烘托,讓學生入情入境地體會伯牙那種悲痛欲絕的心情,最后,讓學生在音樂高山流水的音樂下,再次誦讀課文,感受伯牙和鐘子期那種知音情誼。

  4、拓補資料,豐盈文本。張偉教授曾經講過一個“拓補法”教學法,就是充分運用教學資料,多退少補,以期達到高效的課堂。本課的教學中,我就用了這種方法,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在子期墓前,伯牙吟誦了一首短歌,來追悼自己的知音鐘子期,接著由同學讀出: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pōu)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這個補充資料雖然簡單,但它對學生體會課文人物情感及升華感情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學生朗讀完這一段話之后,同學們的臉上開始有了豐富的表情,凝重、悲傷、哀嘆……整個課堂就像一個情景再現一樣,讓學生猶如身臨其境。

  俗話說:“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還存在很多缺憾。首先,我對課堂語言的把握和設計有待進一步提升。在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或者說出自己的理解時,不夠沉著,不夠機智,而且過渡性語言說得不夠流暢,有點走教案的傾向。對于學生的回答,或者是課堂上的生成,我的評價語言就顯得匱乏、無效,這也是我的一個巨大的缺陷,張教授講的著三種方式(歸納式、引導式、激勵式)我就會用歸納式,也就是總結式,而恰恰這種方式是最老套和無效的,我想,這些應該是我以后改進和學習的一個側重點。其次,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關注不夠靈敏,沒有及時應對和改變教學方法。就像老師們所說的,學生在讀“峨峨兮若泰山”這句時,就是三番五次的不會停頓,一直把“兮若”連在一起,我沒有及時發現和糾正,這一點就沒有做好,這個問題我完全能夠發現和改正,但是卻一直沒有引起重視,可能光顧著走教案去了。

  講課雖然已經結束了,可是我的語文教學之路卻剛剛開始,相信每一次鍛煉都會成為我的新起點,我會一直努力,讓我的課堂更精彩,讓我的教學更完美!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9

  有人說:“信息技術教育是一把雙刃劍。”的確,使用“這把劍”時如能做到適度、適時、得法,就能為語文閱讀教學帶來生機,帶來活力,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反之,則會畫蛇添足,適得其反。在本案例中,教師多次補充相關的課外資料,每一次的使用均恰到好處。如“合作探究感悟知音”這個環節,師補充介紹俞伯牙和鐘子期的衣著、國籍和身份,有助于學生發現其中的反差,產生困惑,從而產生探究課文的欲望。又如,引導學生理解“俞伯牙為什么偏偏視鐘子期為知音”時,又適時出示相關故事,加上學生的理解和感悟。再如,結尾處引出小詩“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對幫助學生理解俞伯牙和鐘子期之間的深厚情誼,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至于最后的課外拓展,相信“知音”文化一定會在學生的內心生根發芽。

  總之,本文語言精練,朗朗上口,易于誦讀。但正因為語言精練,卻阻隔了學生對“知音情”的體會和感悟。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鏈接相關的背景資料和創設一定的情境,對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文章是的中心思想很有幫助的。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10

  《伯牙絕弦》一課是我今年剛剛接觸到的一篇新課文,也是一篇文言文。本篇課文說它不難吧,的確不難,只有77個字。說它難吧,它又很難。因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這77個字里邊講述了這樣一個千古流傳,這樣一個感人肺腑的故事。這77個字的背后究竟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內涵呀!通過這一節課的教學,我再一次深刻的`認識到:閱讀教學的過程就是老師、學生與文本之間充分對話的一個過程。

  一、老師與文本的對話過程是閱讀教學的重要前提。

  老師與文本的對話,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說的備課,這是教學之前的準備工作。準備工作越是充分,課堂教學就越是精彩。拿本課來說,教學片斷1中的課前談話這一部分,正是因為老師進行了充分了準備,所以在后面教學中,對伯牙琴聲的理解時,學生才能異口同聲,深入理解。教學片斷2中,老師從學生的傳說中引入課文,講到課文是這個傳說的歷史記載,只有五句話,77個字,既“鎮”住了學生,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學片斷4中對“知音”內涵的揭示上,也正是因為老師在上課之前對文本有了獨到的理解,才能讓學生也理解得如此到位。所以,一堂精彩的課,老師的精心準備,老師與文本的充分對話,老師對文本的獨到理解是至關重要的前提條件。

  二、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過程是閱讀教學的核心目標。

  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過程最主要的是就是讓學生充分接觸文本,了解文本,形成他們對文本的獨到理解和認識。在這一堂課中,老師幾次設計了學生“讀”課文的環節。先是初讀,大致熟悉一下文言文,讓他們說一說第一次接觸文言文時的感受。學生的回答不盡相同,但老師卻抓住對他們有利的一面進行指導,告訴他們文言文其實很有意思,學起來會很容易,很有趣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是讓學生邊讀邊理解,接下來老師告訴他們讀文言文的方法,應該如何斷句,應該怎么讀出輕重緩急來,師進行范讀,甚至領讀。最后讓學生模仿讀,學著讀。一堂課下來,學生從不會讀,讀不好,到讀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正是他們與文本有了充分對話的有力證明。

  三、老師與學生的對話過程是閱讀教學的促進手段。

  在課堂上,老師應該力求和學生進行最簡潔,最有效的課堂對話。在本堂課的教學中,老師的每一個問題都經過了精心的設計和準備,老師的每一個問題都有著很強的針對性。此外,老師與學生的對話過程還體現在老師對課堂“生成資源”的把握上,一個優秀的語文老師,他應該是對“課堂生成資源”具有極強的敏銳度,充分利用課堂上現有的“生成資源”來進行教學,語文課堂更容易出彩。本堂課中,有一個學生忘記了鐘子期的名字,在回答問題時說了一句“那個姓鐘的人”,引得學生哄堂大笑。老師就緊緊抓住了這一“生成資源”,相機提問:“是啊,鐘子期確實是姓鐘,那么,大家是否知道,伯牙姓什么呢?”結果,充分預習了課文,收集了相關資料的同學都知道了正確答案“伯牙叫俞伯牙,姓俞。”,而另一部分同學則回答“姓伯”。通過老師學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對這一課外知識也加強了記憶。

  閱讀教學中,只要緊緊抓住老師、學生與文本三者之間的充分對話,大家的課堂教學就會生氣勃勃,活力無限!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11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

  《伯牙絕弦》選自《列子·湯問》,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里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盡管這是學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這篇文章而言,字詞的理解不算很難,文章比較淺顯,因此我通過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對于這篇文章,我覺得讓學生體會到伯牙與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一節課下來,覺得做得比較好的有以下幾點。

  一、音樂渲染,營造氛圍。

  課伊始,我便以音樂高山流水導入,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古文的意境,在補充介紹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時,也以慘婉動人的音樂加以烘托,讓學生入情入境地體會伯牙那種悲痛欲絕的心情,最后,讓學生在音樂高山流水的伴奏下,再次誦讀課文,感受伯牙和鐘子期那種知音情誼。

  二、反復朗讀,感受文言文之美。

  俗話說文章不厭百回讀,而“朗讀”在文言文教學中尤為重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指導學生反復朗讀。從剛開始時要求讀通順,讀流利,到讀出節奏,讀出韻味,讀出感情。每次的朗讀并不是簡單機械的重復,而是環環相扣,步步提升。通過多層次、多元化的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反復地品味語言,不斷加深對伯牙與鐘子期知音情懷的體會,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

  在朗讀的指導過程中,我注意把朗讀與想象及理解進行有機地結合。比如文章的前四句,指導學生要讀出高興、激動、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進行有感情地朗讀。

  三、拓展練習,豐盈文本。

  教學中,我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

  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句式練習,有效地調動學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結構之美,又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既豐富了文本的內容,又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世上那個最懂你知你的人。

  四、資料補充,升華主題。

  體會伯牙與子期的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讓學生體會到那種知音情誼,特別是伯牙破琴絕弦的行為,學生是比較難以理解的。所以我對文本進行了挖掘與擴充,引導學生想象別人是如何稱贊伯牙的,讓學生體會伯牙作為一名著名的樂師,卻無人能聽懂他的琴聲,無人理解他的心意,從中感受到他的孤獨寂寞,了解知音難求,感受“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補充介紹鐘子期死后,俞伯牙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時所寫下的一首短歌,幫助學生感受伯牙對于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絕、肝腸寸斷的心情,讓學生真正體會伯牙絕弦的那種悲壯而又感人的行為。

  我覺得教師的作用不僅僅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還應進行正確的價值導向。因此,我在學生體會伯牙失去知音后那種痛苦與絕望的心情,及時讓學生說說自己想對伯牙說什么,在學生安慰、鼓勵伯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讓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然后告訴學生如果遇到了知音,應該好好珍惜,如果還沒有找到,則應該真誠對待周圍的朋友。

  當然,在實際的教學中還存在很多缺憾,有一部分學生朗讀不是很到位。這篇課文中有兩處停頓難點:“哉”“兮”是表示感嘆的文言虛詞,讀這樣的語氣詞,應拉長些,才更具音樂美,還有課文的最后一句的朗讀都需要在適當的時機多加指導。還有,課堂應變能力也有待提高。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12

  《伯牙絕弦》選自《列子·湯問》,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里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這是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一篇古文,讀通讀順文章,理解大意是教學重點,讓學生體會到伯牙與子期之間真摯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誼是本文的難點。雖然我用的是五年級學生,但這是學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加上文章比較淺顯,字詞的理解不算很難,因此一節課下來,得到了聽課老師的贊賞。自我感覺有幾點做的還算滿意。

  一、音樂渲染,創設情境。

  上課伊始,我便以古琴彈奏“高山流水”導入,讓學生迅速進入學習古文的意境。在理解“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時,我精心截取又合成了一小段名家廣播劇《俞伯牙摔琴謝知音》,補充介紹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故事以慘婉動人的音樂加以烘托,讓學生入情入境地體會伯牙那種悲痛欲絕的心情,使學生的情緒達到高潮,甚至有女學生當場哭出聲音。

  二、反復朗讀,感受文言之美。

  文章不厭百回讀,文言文的讀更加重要。在初讀環節我就發現學生能夠讀通順,但不會斷句,沒有節奏。我適時范讀,告訴學生“這是一篇古文,與我們現在一般的文章不同,讀古文要注意斷句,講究節奏、韻律的美感,高高低低、起起伏伏,就是我們說的抑揚頓挫。”在初讀、再讀環節,學生的讀就已經達到六遍之多,學生依然不能讀出節奏、感情,更讀不出韻味。于是,我把朗讀與理解進行有機地結合,比如文章的前四句,在理解了意思以后指導學生要讀出高興、激動、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導學生讀出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學生在朗讀中反復地品味語言,在品味語言中提升朗讀。最后,學生的朗讀有了質的飛躍。

  三、關注過程,指導學法。

  整個小學階段只安排了兩篇文言文的學習,如何學習文言文,方法指導顯得特別重要。在本課的學習過程中,我不斷地總結學法。初讀感知的時候告訴學生“讀古文不妨多看看注釋,這能幫助同學們閱讀。”“結合上下文理解是學習古文的一種好辦法。”“查字典理解,這也是學習古文的方法之一。”在研讀環節,通過對“善”字的對比學習,讓學生知道“這種一字多義的現象在古文里很常見。”在理解“洋洋兮若江河”時,“江”、“河”分別指“長江”和“黃河”,使學生知道“一個字就是一個詞,這在古文中很常見。”在悟情環節指導讀書時讓學生明白“理解了古文的意思,和文中人物的心意相通就能夠讀好古文。”

  四、適時補白,豐富文本。

  在品析完“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我讓學生仿照句式進行訓練。“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聲中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聲里還會有哪些場景?”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句式練習,有效地調動學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結構之美,豐富了文本的內容,又在不露痕跡中理解了“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接著話鋒一轉,“請你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伯牙,一直以來都沒人真正能聽懂你琴聲所表達的心聲,而鐘子期,不論你彈什么,不論你有怎樣的志向和情懷,他都‘必得知’,這時,你的心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你又會有怎樣的感慨?”由于前文鋪墊做的充分,此處文章的空白點給了學生極佳的回味和想象空間,此時的學生已經是不吐不快的狀態,寫話練習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當然,教學是遺憾的。一是感覺身為教師的我話還是太多,情緒應該在收斂一些,用文本打動學生,而不是用老師的情緒帶動學生。二是沒有留出時間指導學生背誦,學古文一定要注重積累,背誦就是一種好的積累方法。還有一點就是我沒有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翻譯”古文。記得全國小語會理事長崔巒老師在一次學術會議上講到:“小學階段的文言文教學,旨在體現小學與初中的銜接,主要是讓學生見一見,感受一下,以至于到了初中不感到陌生。”基于這個認識我才對沒有讓學生具體“翻譯“,也不知道這點做的對與不對,上課前應該多找一些老師探討。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13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云煙萬里,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文化在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理解,莫過于春秋時期楚國俞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伯牙絕弦》,是交朋結友的千古楷模,它流傳至今并給人歷久彌新的啟迪。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人際關系和友情的標準,說它是東方文化瑰寶也當之無愧。

  這樣一篇飽含深意的文言文,該采用什么方法教學呢?我參閱了很多名師的教學設計,也觀看了幾個老師的教師視頻,真是越看越亂,越亂越急,覺得什么內容都好,不知道如何取舍,曾想過用兩節課的時間,但是又怕內容太少,沒有亮點,一節課下來不夠緊湊,再三思考之下,我還是決定一個課時完成,于是借助教師教學用書,我把這篇課文的學習分成了四大板塊:整體讀文,初解絕弦;再解絕弦(何為知音、知音相遇、知音之死);深悟絕弦;回味絕弦。緊抓“情脈“,體會伯牙與子期的心心相應。總以為這條線會一通到底,可是,事實是殘酷的,我的幻想破滅了,一個一個的問題不斷涌現出來.。

  1、學生的朗讀指導沒有到位,雖然看似花了很多的時間,但是朗讀的提高不大,特別是兩個語氣詞“哉、兮”,引導了多次,學生仍然讀不出味來,如果當時能示范讀一讀,傳授一些技巧,那么效果會更好。

  2、以學生為主體現還不夠,解難釋疑時還不能放手,應該讓學生自己讀懂文章,并有所體會,但是為了節省時間,當第一個學生說道“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時,我已經迫不及待把我的教學流程繼續下去,完全沒有留下讓學生提問的時間。

  3、時間的把握更存在問題,當鈴聲響時,我還有一個環節沒有完成,就是“面對如此傷心難過的伯牙,你有什么想說的嗎?”本想利用高山流水的音樂,讓學生去完成練筆,再回歸課文,齊誦全文,來個總結,給這堂課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但是由于前面引的太多,導致無法完成了,課后我利用了一點時間,讓學生去完成,發現學生寫的得好,甚至還有同學引用了詩句,如“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莫愁前路不知己,天下誰能不識君。”等,感受頗深,事后想想,如果可以少引多放,也許這些亮點就會出來了啊。

  總之,這堂課存在的問題還有很多,幸運的是我還有機會去磨練這堂課,希望下次的我有所進步。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14

  《伯牙絕弦》是一篇文言文,選自《列子湯問》,敘述的是春秋時期,俞伯牙與鐘子期一段千古流傳的故事。講述的是俞伯牙善于鼓琴,鐘子期善于聽琴,伯牙以子期為知音,后來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絕,將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本文行文簡潔、流暢,只有短短77個字,共5句話。

  教學中,我把課文的朗誦作為重點。朗誦,只有在體會到了人物思想感情后才能準確地表達。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導學生要讀出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去有感情朗讀。文言文的朗誦,確切地說,應該叫吟誦。它與白話文的朗誦是有區別的。白話文的朗誦講究自然、流暢。文言文則注重抑揚、舒緩。為了能讀出“古文味兒”,我找到了幾篇《論語》的吟詠視頻和音頻,學習他們的吟誦技巧,自己反復練習,讀出古文的韻味。

  早讀時,我用這種方法在班里領讀,剛開始,大家都感到很好奇,忍不住竊笑。領著大家讀了幾遍,孩子們就不感到新奇了。在正式講時,都能抓住停頓、延長這兩個關鍵技巧,并且搖頭晃腦、漸入佳境,不知不覺吟出了古文的“味兒”。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15

  《伯牙絕弦》是小學六年級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卻只有5句話,77個字,而這77個字里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寫照,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向往這份美好……

  本文是文言文,是學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對于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憑借注釋和工具書讀通、讀懂內容,先把課文的字詞理解了,在此基礎上記誦積累,再進行對“知音”的解讀。

  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思考,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然后花了一定時間對課文進行熟讀,了解故事的大概,在這基礎上,引出問題,從而探索課文。

  古文教學,本人覺得朗讀是一大特點,因此,教學中,注重了朗讀。理解課文我首先指導學生把文章讀正確、流利,特別是對難讀的三句話:“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謂/世/再無知音”進行了指導,目的是為了學生在朗讀古文時能注意停頓恰當,讀出古文的韻味來。在理解課文時我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話的同時,也注重了指導朗讀。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讀出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幸福;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在教學尾聲之時通過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試著背誦課文,會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

  在教學過程中,我進行了適當的拓展延伸:“既然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聲中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琴聲里還會有哪些場景?能照樣子說上幾個動人的場景嗎?”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鐘子期曰:“善哉,_____________!”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一堂課下來,首先一點,覺得在對古文的朗讀指導中,還欠缺教學方法,學生可能是把古文給讀正確了,讀順了,但古文的韻味還沒讀到位,應該在教學中慢慢滲透;其二,在理解課文時,對課堂中生成的關注度還不到位,有時,忙于趕時間,就匆匆過場,這可能跟自身的素養有很大的關系。總之,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今后,要在自己的課堂中好好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同時也希望同行們能多提寶貴意見。

  審視自己的這堂課,有著點滴收獲,也有些許不足,總結自我以待提高,反思自我向更高的目標邁進。每次面對新的文本,我首先考慮的不是設計,而是反反復復地對文本進行透視: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選自《列子·湯問》,敘述了發生在春秋時代的一段千古流傳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鐘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為知音。后來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絕,將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這個傳說,人們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長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樂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本文是文言文,學生初次見識文言文,對于文言文的特點和理解方法還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這篇文章提出了兩個學習方向:一是學會借助注釋和字典等工具書進行自主學習,理解文意,同時指導學生感悟文言文朗讀的節奏和韻味;二是引導學生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舉及其此舉背后隱喻的涵義——子期一死,伯牙為何摔琴?因為知音難覓,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無知音,因此也不必再來鼓琴。

  閱讀這個文本,“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是一場人生的悲劇,是一個人生的寓言,是知音難求的人生嘆息,是人們在孤獨中尋求溫暖的見證,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靈的呼喚。把重點放在文言語感的初步感知和對故事本身的體味上,通過誦讀、體驗、對話、聯想,走進這場悲劇,理解這個寓言,聆聽這聲嘆息,見證這種尋求,向往這份美好……

  對于文言文的朗讀問題,我考慮到學生只是通過教師范讀的聆聽是無法準確感受文言文朗讀的音韻與節奏,為此通過課件把朗讀節奏的劃分展示出來。同時課件的主體內容力求恰到好處地點撥學生、啟發學生,不求花哨而求簡潔明了,在課件中我把每個關鍵環節的語句、字詞通過動畫出示和顏色的變換達到提高學生認知的情緒。在教學尾聲之時通過播放《高山流水》音樂,讓典雅流暢的琴音款款地浸潤學生的心靈,再讓學生在音樂聲中朗讀課文,會更好地增強課文的表現力,讓文言文那優美的韻味深深地植根在學生心中。可以說課件的運用為教學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這篇課文本來的教學思路我從閆學老師的課堂實錄上有所借鑒,但是畢竟東西不是自己的,用著也不順手,總是不能把那話說利索。但我有個習慣,備課的時候多寫幾次教案,哪怕是重新抄一份也好,因為每次都能有新的靈感加進來,幾易其稿,索性徹底改為自己的東西了,這樣才舒服。經過于老師的反復斟酌,在多個環節進行了精心的設計,使得在教學中顯得整堂課環環相扣,緊扣中心而又層次分明。充分的準備使自己能對課上的每個環節爛熟于胸,所以便于在課上隨機地改變取舍的方向,保證了課堂質量的完整和流暢。

  理解課文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就課題的“絕弦”展開討論,理解其含義,告訴學生翻譯文言文要學會變通,用熟悉的表達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同時,我以“說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為什么在事業最頂峰的時候不再彈琴了呢?老師相信繼續學習課文大家就會對“絕弦”這個詞乃至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這樣一個問題激疑,設置懸念,之后在理解完課文后再向學生提問:“在這里,伯牙‘絕’的僅僅是‘弦’嗎?這‘終身不復鼓’的僅僅是琴嗎?”讓學生真正明白課題“絕弦”的深刻含義。

  教學中,把理解與朗讀相結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話的同時,我也注重了朗讀的結合體味:文章的前半部分,指導學生要讀出稱贊的語氣,讀出知音歡聚的那份融洽與歡樂;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導學生帶著對伯牙寂寞、孤獨,絕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讀。

  教學中,進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們知道俞伯牙是當時楚國有名的音樂家,那作為一個有名的音樂家,他的琴聲一定不只表現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聲還會表現那些動人的場景呢?”在學生充分想象的基礎上,再對“皎皎明月,依依楊柳,萋萋芳草,裊裊炊煙……”這樣的場景進行感悟朗讀,有效地調動學生去讀書、去思考,步步深入又準確地演繹著文本中豐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跡的教學中,讓學生明白了所謂的知音,就是那個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我和學生既各自感受著,又互相感染著,美好的情愫在課堂悄然流淌,不知不覺進入了知音的精神世界。

  教學中,追求本色語文,扎實、有效地體現語文課所承載的內涵。不走過場,不耍花架子,滲透對文本閱讀和理解的能力方法的指導,不僅僅說清楚,也要能準確地翻譯過來。為此,在課前我為每桌都準備了字典等工具書,真正讓學生在自學文章的句子時能沉下心來,進入文本閱讀,體現語文學習的效果。

  與學生配合交流愈發成熟自然,是我在這堂課中的一個收獲。我能真正走進學生當中,課前與學生親切、隨意地交流,和學生共同進行古詩背誦競賽,完全打消了學生因為臨時抽班級而產生的陌生感,使得課上學生也能積極參與到“新”語文老師給他們上的課中。學生們的素質也是很高的,課堂上他們都能積極參與到誦讀、體驗、對話、聯想中,恰倒好處地配合著我,也給了我極大的信心。

  但是認真總結這堂課的教學,還有著許多不足之處,需要我進一步努力提高:

  學生初識文言文,朗讀不是很到位,我的范讀起到了引領的作用,但是在范讀之后,沒有引導學生把朗讀的節奏在書上劃出來,在學生朗讀的時候,個別不到位的斷句也沒有及時指出。種種原因,使得在后面的學習中仍出現了有朗讀不準確的現象,如果做到了以上這些,就能很好地避免學生斷句讀錯的現象了。

  課堂調控的能力有待于加強。當學生發言不是很充分的時候,我的過渡語言沒有很好地激發起學生回答的欲望,隨機應變能力不夠,沒有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熱情,使得課堂上學生發言略顯集中,關注了一部分學生,但也忽視了一些學生的學習效果。

  教學語言的精練需要進一步提高。個別的時候,我的語言還有些碎,沒有達到最凝練的效果,影響了課的精彩。

  因為是新的授課形式,無法提前布置學生準備,所以學生對伯牙子期的相關閱讀鏈接無法通過自主預習做到,我在教學設計中曾加進了延伸閱讀一方面內容,由我給學生講述伯牙在子期墓前作短歌悼念并決然摔琴的一段故事,同時給學生深情朗讀博牙所做短歌,讓學生更進一步感悟“知音”情深,理解“伯牙絕弦”。但可惜因為時間的關系,在授課結束之際,我不得不忍痛割舍。沒有讓學生由文本了解更多的知識,這也是我本節課的一個遺憾。

  課堂上我比以往表現放松了許多、灑脫了許多,懷念李玉學老師,是他的多次指點讓我懂得了男老師上課就要有一份瀟灑勁、一份精神氣。課堂上我比以往講話自如了許多、清楚了許多,感謝以前曾經為我指導課的盛華、崔繼明等老師,是她們讓我記住了備課不要放過每個細節,包括一句評價學生的語言也要做到心中有數;課堂上我比以往自信了許多,感謝于曉冬老師,是她的精彩設計、耐心指導、持久鼓勵,讓我在教學中有了更好的表現。

  “好上課——上好課——課上好”,是我教學的追求,我會繼續努力。

【《伯牙絕弦》教學反思15篇】相關文章:

伯牙絕弦教案07-23

人教六年級上《伯牙絕弦》教學設計之三08-26

絕詩09-05

湘中弦,湘中弦崔涂,湘中弦的意思,湘中弦賞析 -詩詞大全01-01

《燕子》教學反思_教學反思08-31

香山寺二絕,香山寺二絕白居易,香山寺二絕的意思,香山寺二絕賞析 -白居易的詩01-01

丹弦(丹絃)06-25

絕走(絶走)06-26

稀絕(稀絶)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