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凇教學反思范文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霧凇教學反思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霧凇教學反思范文1
《霧凇》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千姿百態,奇特壯美的景象,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祖國河山的歌頌之情。課文語言美、意境美。“奇”既是吉林霧凇的重要特征,也是體會美的重要抓手,但由于學生沒有見過霧凇,對霧凇沒有感性的認識。上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觀看霧凇的圖片,感受霧凇景觀的奇特靜態美。讓學生默讀第一自然段,找出描寫霧凇的美的'句子。通過品讀“潔白晶瑩”、“銀光閃爍”、“十里長堤”、“綴滿”等詞語,體會霧凇的美。
學習第二自然段時,我引出話題:吉林的霧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霧凇是怎樣形成的?圍繞這兩個問題,學生自主學習。期間,我使用激勵性和啟發性的語言,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鼓勵他們積極主動地思考,當然,語文課堂要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為此要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要充滿激情,以自身的情感帶動學生,讓學生充滿熱地學習。當然品讀課文,得抓重點詞語感悟,比如這一小節中的“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接著再抓住“最初……逐漸……最后……”體會霧凇的形成的動態美。
在課堂上,閱讀成了孩子的一次審美的旅程、發現的旅程,讓孩子的心靈在讀的空里自由放飛。
霧凇教學反思范文2
聽了張丹君老師執教的《霧凇》一課,我受益匪淺。霧凇這篇課文以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瑰麗而奇特的景象,并說明了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
一、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體驗霧凇的美。
“奇”既是吉林霧凇的重要特征,也是體會美的重要著手點。因為“奇”,吉林霧凇的美才與眾不同。教師在教學這篇課文著重讓孩子體會霧凇的美,讓孩子感受體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但由于學生沒有見過霧凇,對霧凇沒有感性的認識。上課一開始,老師就讓學生觀看霧凇的圖片,感受霧凇景觀的奇特靜態美。另外,在教學中張老師好以“讀”為主線。在教學活動中,將“讀”的聯系貫穿在整個過程,通過看一看、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等活動環節,學生由“讀通課文——讀懂課文——會讀課文”,經歷了語言實踐過程,培養了良好的語感,也感悟了課文中蘊涵的情感及道理。
二、抓關健詞教學。
教師在教學最后一自然段時,是圍繞一個“千姿百態”進行的,目的是使學生想象、感受霧凇的各種姿態,進而感受霧凇的美。霧凇的美是兩個方面的,
一是千姿百態。
二是神奇壯觀。
首先,教者出示“千姿百態”這個詞語,讓學生了解霧凇千姿百態的原因。這里的千姿百態并不是霧凇本身的'姿態,而是因為霧凇隨著附著樹木枝葉形態而產生的不同。教師帶領學生理解“瓊枝玉樹”。隨后,利用多媒體的優勢,使學生跨越時空,感受霧凇的不同姿態。有了直觀經驗的基礎,學生的想象說話落到實處。教師在學生想象說話時,教注意結合了文本,進行了指導。出示句式訓練:潔白的霧凇像的。這樣課堂上學生說霧凇的姿態時,語言更加生動優美。最后,出示“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讓學生在感受霧凇姿態美的基礎上,感悟“忽如”帶來的神奇和壯觀。這也正是文本所蘊涵的內容。
這節課準備充分,抓注重點:霧凇的形成。以“奇”貫穿全課,突破難點。在教學中,讓學生反復讀書,自讀、默讀、個別讀、齊讀等,讀中感悟,同時,教師創設意境,引導學生感悟,尊重學生主體,構建師生平等對話的平臺,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理解,有效利用媒體,激發了學生情感,并向課外拓展,優化教學目標。
霧凇教學反思范文3
《霧凇》一課語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現著“奇美”的景象:霧凇的“奇幻”、形成條件的“奇特”、形成過程的“奇妙”。這節課,我關注了語文的人文性,以情為基礎,重視感的過程,追求內化的終極目標,引領孩子欣賞優美文字中所蘊含的美妙絕倫的畫面,讓美充溢著課堂。“奇”既是吉林霧凇的重要特征,也是體會美的重要抓手,因為“奇”,吉林霧凇的美才與眾不同,因為“奇”,我找到了貫穿文章的主線。知道了這篇課文要讓孩子體會美,要讓孩子感受體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但由于學生沒有見過霧凇,對霧凇沒有感性的認識。上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觀看霧凇的圖片,感受霧凇景觀的.奇特靜態美。然后導入第三小節,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吉林霧凇的美麗風光,接著,問學生你會發出什么感嘆,由己及人,引到詩句,由“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中,進一步體驗吉林霧凇的奇特壯美。然后回到第二小節,由重點詞語感悟,如:“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抓住“最初······逐漸······最后······”體會霧凇的形成的動態美。在課堂上,閱讀成了孩子的一次審美的旅程、發現的旅程,讓孩子的心靈在讀的空里自由放飛。
霧凇教學反思范文4
教學要求: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了解吉林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
3.感受霧凇景觀之美,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同學們,今天這堂課我們繼續學習第29.霧凇。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吉林霧凇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書:潔白晶瑩銀光閃爍)。對,這就是聞名全國的吉林霧凇奇觀。(板書:奇觀)
2.這么美麗動人的霧凇,同學們想欣賞一番嗎?
3.欣賞了這么美的霧凇后,你還想知道什么呢?
4.好,下面我們就來認真學習課文第二段,進一步了解霧凇是怎么形成的,吉林為什么會形成這么美的霧凇。
二、講讀課文第二段。
1.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輕讀課文第二段,讀完后同桌相互討論一下:你從課文中初步讀懂了什么呢?
(根據學生回答,出示“霧凇,俗稱樹桂,是在嚴寒季節里,空氣中過于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而成”這句話。)
2.請同學們再讀這句話,說說你會從中發現什么呢?
3.你真是個善于發現、善于思考的孩子!那么,老師請大家再繼續自讀課文第二段,我們還可以從哪些語句中看出吉林就具備這些條件呢?學生自讀課文,然后小組討論。
4.那老師要問了,具備了這些條件,松花江畔就一下子形成這么美的景觀了嗎?那你認為是怎么形成的?你從哪些詞、句中可以看出來呢?(根據回答,在“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一層又一層地”下加著重號。)
這些詞和句告訴我們霧凇是無聲無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結而成的,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課文中的哪句話更進一步地說明了這一點?(引讀:最初_____,逐漸______,最后_______。)
作者觀察多細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經過了長時間耐心細致的觀察,才發現了這個奧秘,當他發現松花江畔十里長堤上全都是銀松雪柳時,他會怎樣呢?那么,你能把這段話讀好嗎?(指名讀、齊讀)
三、講讀課文第三段。
1.多美的霧凇呀!同學們,你想象一下,霧凇還有哪些姿態呢?
2.說得真不錯,那你能用書上一個詞來概括嗎?(板書:千姿百態)你還能用哪些詞概括?
3.作者通過多次觀察,才發現霧凇形成需要一個過程,正因為經過大自然長時間的孕育、積累,才形成了如此美麗動人的霧凇。下面,就讓我們再次領略一下這壯麗的`奇觀吧!
4.同學們,再次欣賞了美麗的霧凇,你現在最想說什么呢?松花江畔的人們會說些什么呢?
請說說詩句的意思。
此時,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樹枝上披上了潔白晶瑩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么美麗,叫人怎么不發出贊嘆啊!讓我們飽含贊美之情再齊讀最后一段吧!
四、總結全文。
1.同學們,經過這堂課的學習,你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2.今天,我們一起領略了吉林霧凇的美麗與奇特,了解了它形成的過程,更懂得了只有經過長時間耐心細致的觀察,善于思考,才能從大自然中探索到更多的奧秘,發現更多的美。今后,希望大家也能像作者一樣,從大自然中、從平凡的生活中發現更多的驚喜!
五、布置作業。
仔細觀察一下清晨霜凍的景色,并注意太陽出來后,霜逐步化解的過程,仿照本課寫法,作一次小練筆。
板書:
潔白晶瑩
29.霧凇
銀光閃爍
奇觀
千姿百態
霧凇教學反思范文5
《霧凇》一課語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現著“奇美”的景象:霧凇的“奇幻”、形成條件的“奇特”、形成過程的“奇妙”。這節課,我關注了語文的人文性,以情為基礎,重視感的過程,追求內化極目標,引領孩子欣賞優美文字中所蘊含的美妙絕倫的畫面,讓美充溢著課堂。
一、在朗讀中感悟 體驗霧凇的美
“奇”既是吉林霧凇的重要特征,也是體會美的重要抓手,因為“奇”,吉林霧凇的美才與眾不同,因為“奇”,我找到了貫穿的主線。知道了這篇課文要讓孩子體會美,要讓孩子感受體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但由于學生沒有見過霧凇,對霧凇沒有感性的認識。上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觀看霧凇的圖片,感受霧凇景觀的奇特靜態美。然后導入第三小節,利用多媒體展示吉林霧凇的美麗風光,接著,問學生你會發出什么感嘆,由己及人,引到詩句,由“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中,進一步體驗吉林霧凇的壯美。然后回到第二小節,由重點詞語感悟,如: “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抓住“最初……逐漸……最后” ……體會霧凇的形成的動態美。在課堂上,閱讀成了孩子的一次審美的旅程、發現的旅程,讓孩子的心靈在讀的空里自由放飛。
二、探究中朗讀 感悟情感美
霧凇形成的過程,感悟作者的情感是本課的重點,體悟文本是怎樣具體描繪“水汽”到“霧凇”的變化過程是難點。于是我在學完第三小節的基礎上,問學生:“學到這兒,你是不是產生了疑問?”并總結成兩個問題。霧凇形成的條件是什么?霧凇形成的過程是什么?孩子兩次帶著問題默讀、品味課文,除了找到了霧凇形成的條件:過于飽和的水汽、遇冷,還找出相關的說明內容進一步朗讀、體會,探究它的形成。這樣,孩子在了解霧凇成因的同時,又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理解霧凇的形成,感受語言的美,感悟霧凇凝結過程之美,體會作者的喜悅之情,自豪感就自然產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就得到激發。這時,指導讀第二小節最后一句,霧凇的壯觀、作者的喜悅就讀出來了。
三、想象后朗讀內化語言美
抓住文本關鍵處的拓展空間,在已知內容的基礎上,對課文作合理的想象,開拓孩子思維,產生更有新意、更獨特的語言,充分體會祖國語言文字的.美。對于霧凇的形態,文中沒有具體描繪,給孩子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我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多媒體手段,創設北國風光特有景觀。結合教師的語言、情感、教學內容連同渲染的課堂氣氛,讓孩子充分獲得感官上的愉悅,形成一個廣闊的心理場,完成了說話練習:在出示一些有代表性的霧凇景象圖,讓學生想象后,練習說話。霧凇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這樣豐富了孩子的表象,發展了孩子的想象力,更助孩子內化了語言文字。此時再讓孩子朗讀課文語言文字的優美已經深入孩子的心。
教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是一優美的課文,縱觀整節課,我覺得課堂有點悶。課開始,當我就讓學生看圖,然后用詞語來表示霧凇。可孩子們說的詞語非常的單一,而且很多都是用了文中的詞語。當孩子感受到霧凇的千姿百態時的說話練習,學生說的干巴巴的,完全體現不了霧凇的形態美。在學生理解課文重點第二小節時,沒有讓學生感悟到霧凇在形成過程中的動態美,學生感悟不到位。這些片斷讓我不斷反思,事后我就想:如果課前我多了解一下學生的實際;如果課前我多設計幾套方案,以不變應萬變;如果課上我能正確地疏導;如果我能在課上恰當地引導,這一現象是不是就不會存在?
霧凇教學反思范文6
《霧凇》一文形象、生動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瑰麗而奇特的景象,并說明了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字里行間,作者對松花江畔的霧凇這一鬼斧神工般的自然奇觀,以飽蘸贊美之情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幅“千樹萬樹梨花開”的美景。在講授本課的時候我主要抓住了兩點。一是感受作者筆下霧凇的壯美,二是了解霧凇形成的神奇。
首先讓學生抓住詞語表達出印象中霧凇的奇麗,讓他們通過朗讀自己去感悟美,再創設意境帶領學生反復朗讀。通過反復朗讀,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品味,從中受到啟迪,情感上受到熏陶,從而達到理解課文內容的效果。
其次是了解吉林霧凇奇觀奇特的形成,這一段既是重點也是難點。我設法引導學生去閱讀文本。很快,學生找到了這一句總寫霧凇形成的句子:霧凇,俗稱樹掛,是在嚴寒季節里,空氣中過于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而成的。圍繞這句話,我讓學生找出霧凇形成的`兩大條件——過于飽和的水汽、遇冷凝結。通過對“霧凇形成需要的條件”和“吉林霧凇形成的得天獨厚條件”對比,對吉林“過于飽和的水汽”的奇大和零下30攝氏度的奇冷充分了解,讓學生知道吉林松花江畔特有的條件。在此基礎上,再讀文中描寫霧氣的語句,找到“彌漫、籠罩、淹沒”等詞,這些詞進入了學生的視線后細細品味,吉林松花江畔逐漸濃厚如仙境般的夜霧在學生的腦海中蕩漾開來。霧凇形成過程的奇特是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教學中,我抓住“慢慢地、輕輕地、一層又一層地”這幾個詞來理解“鍍”,結合學生的讀讓學生感悟霧凇形成過程的緩慢。接著,是以三幅“銀線、銀條、銀松雪柳”的圖片引出最后一句話,在反復吟誦中體會霧凇形成的緩慢、美麗和神奇,從而激發學生對自然的驚嘆、贊美之情。
霧凇教學反思范文7
課文《霧凇》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千姿百態,奇特壯美的景象,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祖國河山的歌頌之情。全文層次清晰,景物特點鮮明,給人們以身臨其境之感。語言清新優美,情景交融,為豐富學生的語言積淀與情感體驗提供了很好的憑借。本節課重點突出,霧凇形成的原因和霧凇的形成過程是本課的重點,體會文本是怎樣具體描繪“水汽”到“霧凇”的變化過程是難點。
《霧凇》一課語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現著“奇美”的景象:霧凇的“奇幻”、形成條件的“奇特”、形成過程的“奇妙”。這節課,我關注了語文的人文性,以情為基礎,重視感的過程,追求內化的終極目標,引領孩子欣賞優美文字中所蘊含的美妙絕倫的畫面,讓美充溢著課堂。
“奇”既是吉林霧凇的重要特征,也是體會美的重要抓手,因為“奇”,吉林霧凇的美才與眾不同,因為“奇”,我找到了貫穿文章的主線。知道了這篇課文要讓孩子體會美,要讓孩子感受體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但由于學生沒有見過霧凇,對霧凇沒有感性的認識。上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觀看霧凇的圖片,感受霧凇景觀的奇特靜態美。讓學生默讀第一自然段,找出描寫霧凇的美的句子。通過品讀“潔白晶瑩”、“銀光閃爍”、“十里長堤”、“綴滿”等詞語,體會霧凇的美。然后啟發學生:這聞名全國的自然奇觀是怎樣形成的呢?從而過渡到下文的.教學。學習第二自然段時,讓學生分小組討論:(1)吉林的霧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霧凇是怎樣形成的?圍繞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理解吉林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感受霧凇的奇異景象。首先,弄清霧凇的形成要具備的兩個條件,聯系上下文理解“飽和”的意思,并幫助學生理解松花江上為什么會有“飽和的水汽”。然后了解霧凇形成的過程,出示句子:燈光、樹影模糊了,這蒸騰的霧氣,一層又一層地給松針、柳枝鍍上了白銀。與原句比較,知道霧凇形成需要一個緩慢的過程,抓住“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這3個詞指導朗讀,并任選一個造句;抓住“最初??逐漸??最后??”指導,出示由銀線→銀條→銀松雪柳的畫面。導入第三小節,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吉林霧凇的美麗風光,接著,問學生你會發出什么感嘆,由己及人,引到詩句,由“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
開”中,進一步體驗吉林霧凇的奇特壯美。總結全文時,讓學生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最后,讓學生說說還知道我國有哪些奇觀,拓展學生的思維,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并進行思想教育。
本節課我存在很多不足: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欣賞圖片,然后說感受時,孩子們說得非常單一。品詞、品句、品章法不夠到位。第一自然段描寫了霧凇的美,我沒有讓學生進行品讀,沒能在讀中感悟霧凇的美。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發揚優點,并對不足之處加以改進。
霧凇教學反思范文8
課文《霧凇》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千姿百態,奇特壯美的景象,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祖國河山的歌頌之情。全文層次清晰,景物特點鮮明,給人們以身臨其境之感。語言清新優美,情景交融,為豐富學生的語言積淀與情感體驗提供了很好的憑借。
吉林霧凇的壯美景觀,但離我們南方的學生生活較遠,因此教師一開始就出示霧凇的實景圖片,把學生帶入這個神奇而美麗的風景之中,讓學生初步了解什么是霧凇,產生一種想去學習的沖動。在教學中我以“讀”為主線,落實了三“讀”的`語言實踐過程。在教學活動中,將“讀”的聯系貫穿在整個過程,通過看一看、讀一讀、想一想、議一議說一說等活動環節,學生由“讀通課文——讀懂課文——會讀課文”,經歷了“三讀”的語言實踐過程,培養了良好的語感,也感悟了課文中蘊涵的情感及道理。為了讓學生讀懂課文,教學中我采用了多種讀的方法:
1、采用多媒體課件播放霧凇美景,邊讀邊感悟。
2、自讀質疑,小組交流。
3、品詞、品句,配上動作體會朗讀。
??
然后再帶著想象觀察近景圖片,形象真切地再現,學生就有話可說,有話想說,贊美、向往之情油然而生。這樣的使用課件,就是找準最佳作用點和最佳時機,讓多媒體真正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
課上,學生學習積極性較高,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氛圍濃。教學中滲透了課改理念,注重學習習慣的培養,力圖體現三個維度的落實。教師朗讀指導也較到位。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課文中描繪的景色是美的,大自然呈現的景色更美,在課文的最后一個環節,引導學生通過學習這篇課文去探索大自然的更多美景,鼓勵學習大膽向作者挑戰,寫出更好的文章,從課堂走向課外,從小語文走向大語文。
但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
1、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評價語較單一,應在多元化些,鼓勵性再強些。
2、對詞的品析不夠到位,忽略了“凝結、隨風飄蕩、籠罩、淹沒”等詞的理解。
3、教學語言不夠簡練,生活化。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發揚優點,對于不足之處加以改進。
霧凇教學反思范文9
課文《霧凇》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千姿百態,奇特壯美的景象,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祖國河山的歌頌之情。全文層次清晰,景物特點鮮明,給人們以身臨其境之感。
今天我們進行第一課時的`教學,除了常規的字詞教學,我著重了解了孩子們的朗讀情況。朗讀先在同桌間進行,要求兩個人互相讀讀、評評、改改,要求正確和流利。接下來我抽學號展示初讀,并提醒其他孩子隨時做好接讀的準備。我有選擇地確定了一部分平日鍛煉機會較少的同學,如果他們都能讀得字正腔圓、正確流利了,其他同學應該也沒什么問題了。對文章中的有關長句子,如“從當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間,松花江上游豐滿水庫里的水從發電站排出時,水溫在4攝氏度左右。”、“人們漫步在松花江邊,觀賞著這千姿百態的瓊枝玉樹,便會情不自禁的贊嘆:這真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呀!”又進行了重點指導,以確保每一位孩子都能將文章讀通順。
對于我們南方的孩子來說,要真正理解霧凇的形成過程和美麗景象是十分困難的。因為他們沒有具體的感受,因此我提供了部分圖片,增強孩子們的感性認識,為真正走進霧凇的奇妙、奇美作鋪墊。
文章開篇說:“三九嚴寒,大地冰封。”“三九”究竟指什么時候孩子們并不能說清,于是我們從背誦北方流行的《九九歌》開始:“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讀著讀著,便有人發問:“老師,一九從什么時候開始?”“你們覺得呢?可以猜一猜。”有人說從12月1日開始,有人認為是1月1日,還有人覺得可能是春節。看來孩子們對我國的“二十四節氣”并不了解,于是我告訴他們:“一九應該從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開始計算。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冬至指冬天的極致。‘至’意為極、最。”這下孩子們總算弄清楚了時間跨度,接著就有人找到文章中的“當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間”就是“數九”的范圍之內,并確定“三九四九”應該是一年中最冷的時候。
到此,我覺得孩子們第二課時真正理解霧凇的形成過程應該更容易一些了。
霧凇教學反思范文10
課文《霧凇》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千姿百態,奇特壯美的景象,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祖國河山的歌頌之情。全文層次清晰,景物特點鮮明,給人們以身臨其境之感。語言清新優美,情景交融,為豐富學生的語言積淀與情感體驗提供了很好的憑借。本節課重點突出,霧凇形成的原因和霧凇的形成過程是本課的重點,體會文本是怎樣具體描繪“水汽”到“霧凇”的變化過程是難點。
《霧凇》一課語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現著“奇美”的景象:霧凇的“奇幻”、形成條件的“奇特”、形成過程的“奇妙”。這節課,我關注了語文的人文性,以情為基礎,重視感的過程,追求內化的終極目標,引領孩子欣賞優美文字中所蘊含的美妙絕倫的畫面,讓美充溢著課堂。
“奇”既是吉林霧凇的重要特征,也是體會美的重要抓手,因為“奇”,吉林霧凇的美才與眾不同,因為“奇”,我找到了貫穿文章的主線。知道了這篇課文要讓孩子體會美,要讓孩子感受體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但由于學生沒有見過霧凇,對霧凇沒有感性的認識。上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觀看霧凇的圖片,感受霧凇景觀的奇特靜態美。讓學生默讀第一自然段,找出描寫霧凇的美的句子。通過品讀“潔白晶瑩”、“銀光閃爍”、“十里長堤”、“綴滿”等詞語,體會霧凇的美。
然后啟發學生:這聞名全國的自然奇觀是怎樣形成的呢?從而過渡到下文的教學。學習第二自然段時,讓學生分小組討論:(1)吉林的霧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2)霧凇是怎樣形成的?圍繞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理解吉林霧凇奇觀形成的原因,感受霧凇的奇異景象。首先,弄清霧凇的形成要具備的兩個條件,聯系上下文理解“飽和”的意思,播放視頻幫助學生理解松花江上為什么會有“飽和的水汽”。然后了解霧凇形成的過程,出示句子:燈光、樹影模糊了,這蒸騰的霧氣,一層又一層地給松針、柳枝鍍上了白銀。與原句比較,知道霧凇形成需要一個緩慢的過程,抓住“漸漸地”、“慢慢地”、“輕輕地”這3個詞指導朗讀,并任選一個造句;抓住“最初……逐漸……最后……”指導,出示由銀線→銀條→銀松雪柳的`畫面。導入第三小節,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吉林霧凇的美麗風光,接著,問學生你會發出什么感嘆,由己及人,引到詩句,由“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中,進一步體驗吉林霧凇的奇特壯美。總結全文時,讓學生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最后,讓學生說說還知道我國有哪些奇觀,拓展學生的思維,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并進行思想教育。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是一篇優美的課文,縱觀整節課,我存在很多不足。(1)課一開始,我就讓學生欣賞圖片,然后說感受時,孩子們說得非常單一。(2)品詞、品句、品章法不夠到位。第一自然段描寫了霧凇的美,我沒有讓學生進行品讀,沒能在讀中感悟霧凇的美。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沒能很好地利用視頻理解“飽和”的意思,沒能通過品讀重點詞句,感受霧凇形成的緩慢和霧凇的奇異景象。(3)組織語言能力和教學機智有待提高。我設計的問題比較零碎,學生難以回答和理解;在教學中應變能力不強,沒能以不變應萬變。現在,我才真正理解了:“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河。”有了豐富的積累,才會有更好的悟性。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發揚優點,并對不足之處加以改進。
【霧凇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霧凇的教學反思04-21
《霧凇》教學反思04-22
霧凇的教學反思04-30
《霧凇》教學反思05-07
《霧凇》教學反思08-19
霧凇教學反思10-21
課文《霧凇》教學反思范文250字05-02
霧凇教學設計09-18
《霧凇》教學設計05-01
四年級上冊《霧凇》教學反思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