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加連減》教學反思(通用11篇)
《連加連減》這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1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展開的。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連加連減》教學反思,喜歡的過來一起分享吧。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 1
本節課教學連加、連減,這也是本單元教學的一個重難點,主要是在計算的過程中要分兩步計算才能算出來結果。本節課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
在教學的過程中為了能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本節課所學的內容,我注意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在教學開始,我通過讓學生根據圖中小女孩摘南瓜的圖,自己編故事并表演動作,把圖中的意思表達出來,學生們都很積極的把自己編的故事說出來了。在講故事的過程中,把題中的數量關系表達了出來:第一筐有4個南瓜,第二筐有2個南瓜,小紅有推來了一個南瓜,一共摘了7個南瓜。
我本來想先讓學生列出兩道算式,再把這兩道算式整合成一道算式的,結果學生一下子就把連加的算式說出來了,因為學生對于連加、連減的算式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所以我就直接跳過了那個步驟,直接進行下面的教學了。在接下來教學連減的過程也是和連加的過程差不多。在連加、連減教學完以后,讓學生總結一下今天學習了哪些內容,連加和連減的計算順序是怎樣計算的。學生對于他們的`計算順序也都比較熟悉。在后面的練習中,我也是盡量先讓學生把圖所表示的意思說出來,得出數量關系,再進行列式計算。
本節課不足:
在練習的時候,理解題意時,我應該再放手一些,讓學生大膽的去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應該給予他們充分的肯定,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 2
在教學《連加連減》時,我設計了開火車進行口算的練習,這里的口算題應該設計兩道題為一組,第一道題的結果是第二道題的第一個加數或是被減數。例如:3+4=7,7+2=9;10-4=6,6-3=3,要學生去觀察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進而可以滲透連加連減的運算法則。跟著小火車,我們來到了美麗的大森林,和小動物一起探究數學知識。出示小男孩喂小雞的主題圖,學生觀察圖片中有什么,他們在做什么?要學生自己去認真觀察發生了什么變化,試著要學生提出數學問題,從而編題,訓練學生口頭編題的能力。
先復習加法題,再進行連加的教學,應該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的時間,真正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學生自己根據題意,列式解決問題。這個時候學生會有不同的解題思路,有的是分步列式,先算出5+2=7,再算7+1=8;有的就列出連加算式5+2+1=8,這兩種解決問題的方法都是正確的,我們今天主要研究連加,然后把加法算式和連加的算式進行比較,說一說加法和連加從意義和形式上的區別,要學生更深刻的去體會連加的含義。理解連加算式的意義之后在進行它的計算法則的探究,學生可以小組討論如何計算連加,從而通過小組匯報的方式來總結出連加的.計算法則。
連減的教學就按照連加的進行,接下來我安排了課中休,要學生做數學操,在放松的同時又調動了他們第二次投入到學習的積極性,而且又復習了10的分與合。在鞏固練習中我創設去羊村的情景,到了羊村之后我們先要停車,出示了停車場的問題,進行了動態演示,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學生通過圖抽象出數學問題,從而去解決。來到羊村之后,小羊們遇到了很多問題,我們一起來幫助他們。緊接著出示幫助喜洋洋和美羊羊搬南瓜和摘蘋果的問題,學生們積極性都很高,而且編題和列式計算掌握的都很好。
最后,出示看圖列式的題目,要學生自己獨立在練習本上完成,把探究的新知進行內化,并要學生當小老師講解這些題,加深學生的理解。整個教學過程相對完整,教學活動安排層次清楚。利用動態演示出數學問題生成的過程,直觀形象利于學生的思維。注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還應注意要多給學生思考和探究的時間,要學生自己去探究數學知識。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 3
《連加連減》這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1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展開的。主要教學重點在學生能借助具體情境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以及掌握其計算方法。為了讓學生順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和方法,教學時,我為學生設計了這樣幾個層次: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為了讓學生充分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我將書上靜態的例題,用課件以搬南瓜這一故事情節呈現,變成一個動態的過程,通過先搬來2個南瓜,小女孩又搬來1個南瓜,讓學生感受"添上、再添上"。然后又通過摘絲瓜這一事件,先摘了3條絲瓜,又摘了1條絲瓜,讓學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經驗,這樣既讓事情發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展示了知識的連續性,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二、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畫面的意思
在看懂圖的基礎上,我沒有直接讓學生列出算式,而是采用講故事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之間將看到的`情景以小故事的形式講出來,既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最主要的是學生在講的過程中對連加、連減的含義理解的更深刻了,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
三、教方法,熟記運算順序
為了解決連加、連減時,學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得數,或者由于看不見第一步得數而造成第二步計算的困難這一難點,在教學時我教給了學生一個好方法,主要是通過在第一步算式下畫橫線來確定運算的順序,然后記下第一步的得數,用第一步的得數再接著往后算,從而解決了這一難點。在讓孩子回答口算答案時也要多強調計算步驟,滲透有序思考的數學方法。
數學是民主化、個性化和活動化的課程,因此在教學本課內容時一定要多提供數學活動交流的機會,鼓勵孩子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另外需要改進的地方是在教學過程中,我自己的教學語言有時重復較多,這點還需要注意,語言應當精煉簡短,課堂效率才能有所提高。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 4
做課結束以后,我仔細的對整個過程進行了回顧!在與其他聽課教師交流后,我對本次課進行了反思。
這次課我主要是想使學生在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的同時,接觸連加連減。購物是每個孩子都經常性接觸的行為,孩子們可以在熟悉的生活場景中進行連加連減的列式計算,讓運算順序、計算方法,潛移默化的得到掌握,使比較枯燥、抽象的數字生活化、形象化,增加了趣味性。同時在教學活動中,由于學生選擇商品的自主性較大,所以所列算式及計算過程也是不盡相同的,既強調了學生的自主性選擇,又增大了全體學生練習的'數量。最后的購物環節,可以用來復習、鞏固、提高。
雖然是這樣設計的,但是由于我的原因,(初次接觸低年級教材、初次接觸數學教學),所以有許多問題存在:教學的層次不是很分明,新授課與練習課的分界不太清楚。教學的節奏應該有張有弛,數學課求快,是我的一個誤區,數學應該有快有穩,這樣學生才能學的又清楚,又不十分緊張。由于我一直從事的是高年級語文教學,所以嚴謹的數學教學語言是我很大的一個弱點,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十分注意。還有個別環節處理的不夠妥當,如:練口算時候用了開火車的方式,不利于面向大多數學生,類似的問題,應該多加注意。
總之,這次課上的不盡如人意,但是對于我來說是一次很寶貴的經驗,希望下次還有類似的機會,可以讓我們這些不太熟悉數學教學的青年教師,盡快對業務真正熟悉起來。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 5
連加和連減是本單元又一難點,如何在動態的過程中理解算式的意義和計算過程,這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我們學校教學條件很差,別說運用多媒體,就連掛圖都沒有,真讓人發愁。
前幾天,黑板上用來吸卡片的小吸鐵石被學生拿幾個去了,只剩下幾個了,我說了這件事,這個周三早上上學時,我看見李子燁拿來幾個吸鐵石放在黑板上,我在班上表揚了他,今天,他又拿來幾個送給我,我說:“謝謝你,夠用了”。要上課了,我靈機一動,心想,我何不用這作為教學資源?這可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啊!上課了,我要求學生看老師的動作說幾句話,我先把原來的3個吸鐵石從黑板角拿到黑板中間,又把李子燁第一次送我的4個擺在傍邊,最后把后來送我的3 個也擺在一邊,擺完了。我說:“誰能把老師剛才做的事連起來說一遍,并提一個問題?”大部分學生舉起了手,我點了一個平時不太愛發言的學生說:老師原來有 3個吸鐵石,李子燁先送給老師4個,又送給老師3個,請問,老師一共有多少個吸鐵石呀?
我問:要求老師一共有多少個吸鐵石該怎樣列式呢?學生很快列出3+4+3=,在計算時,孩子們也能理解先把3和4合并起來,再把7和3合并起來。有了連加作基礎,教學連減就容易多了:我數出9個吸鐵石,接著拿走2個,又拿走3個。要求學生完把老師剛才的動作完整說一遍,并提出一個問題,大多數學生能說出:老師原來有9個吸鐵石,一個同學拿走了2個,又有一個同學拿走了3個,請問老師還剩下幾個呀?在理解算理時,我多次重復剛才的過程,重點讓學生明白第一個同學的吸鐵石是從9個里面拿走的,第二個同學的是從7個里面拿走的.。教學中,有的學生說拿別人的東西是不對的,還有的學生說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拿,不知不覺中知識與技能目標達成了,情感目標也實現了。
這節課,我利用身邊的教學資源,順利的完成了教學任務,教學效果一定不會比運用多媒體差,因為我們的資源是鮮活的,過程是動態的,生成是真實的。我想,只要我們留意觀察,教學資源無處不在。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 6
《連加連減》是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中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在100以內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前面所學計算方法的綜合練習。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可以進一步鞏固所學的100以內的加減法,提高計算能力。學生對連加、連減運算順序在一年級上、下冊已經學過,因此我將這節課的重點放在教學連加、連減中需要豎式計算的。
我認為這節課最大的亮點就是讓學生自主探討學習。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教育的宗旨不在于把盡可能多的東西教給學生,取得盡可能大的結果,而首先在于教會學生怎樣學習,學會怎樣發展自己,以及離校后繼續發展”。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學什么,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如何學習,讓學生真正從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獲取知識、主動發展,成為學習的主人。由于前面已經教學過列豎式計算兩位數加兩位數,一年級也已經知道連加的運算順序,所以出示了28+34+23這個連加算式后,讓學生根據前面的經驗,列豎式計算,學生交流匯報后,我再針對學生平常容易錯和忽視的地方給與強調,規范寫法,這樣的能給學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當然,這堂課還存在著很多不足,很多值得我深思的地方:
一、計算教學是否需要情境。教學中創設情境是為了向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但是不是每一個內容都需要情境呢?什么樣的情境才是有效的呢?比如在教學《連加連減》時,我是由幫農民伯伯摘西瓜這一情境引入的,到底我的這個情境對學生學習這節課的內容有多大的作用呢?如果改為由復習前面學的列豎式計算兩位數加兩位數引入,這樣讓學生通過知識的遷移,來自主探討列豎式計算連加會更好呢。
二、當課堂上出現多種算法時,不能急于去優化哪一種,而是要學生經過選擇、比較,自己實現算法的.優化,讓他們經過自己的切身體會,選擇出最佳方法,這樣的理解才能更深刻。
另外,在教學時要鉆研教材,要有機整合、研讀教材,注意前后知識的滲透,為以后相關知識的教學埋下伏筆。如,學生知道了三個數連加怎樣列豎式,那加個數,四個數連加,還會做嗎?這樣能幫助學生真正理解用豎式做連加;還有就是我們知道滿十要向前進一,那現在如果是列的三個數字直接相加的豎式,那就有可能滿20,這要怎么辦呢?這些問題在這里都可以涉及到,變成是滿幾十就向前進幾,為后面要學的知識做好鋪墊。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應繼續深入學習課標,研究教材,多瀏覽教育教學書刊,多上網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加快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步伐,注意積累,讓孩子們都獲得更多的收益。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 7
《連加連減》的教學目標是初步理解連加、連減的含義,掌握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
為了有效達到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我在新授課前安排了一個生活情境導入新課,讓學生明白數學來源于生活,是實實在在的東西。同時,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也是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理念,精心創設情境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一項重要教學策略。因此,本堂課我創設了芳芳和她的弟弟去鄉下的奶奶家玩的情境。學生們比較感興趣,能很快地投入到學習的狀態。
為了讓學生通過體驗事情的發生過程,來明白算式的含義,我把書上的2道例題變成一個運動的過程,通過跑來2只小雞,又跑來1只小雞,讓學生感受“添上、再添上”,通過小雞吃飽了,跑走2只,又跑走2只,讓學生感受到“去掉、再去掉”的生活經驗。通過將喂小雞這一課件以動態的.形式呈現,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事情發生的先后次序一目了然。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畫面的意思,在看懂圖意的基礎上,列出算式。再用課件動態展示喂完小雞后的情景,將連加連減這兩個知識點聯系起來,像動畫片一樣娓娓道來,展示了知識的連續性,又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但是在理解圖意并說一說時,其實還可以再放手一些,讓學生去觀察,去表達,盡管學生有時表達得不到位,也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因為這是孩子們思維的萌芽,老師的肯定會使他們覺得自己是個了不起的發明家,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 8
《筆算連加連減》是人教版二年級第二單元《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內容。教學過程的設計充分利用舊知識,引導學生探索主動獲取新知識。教學一開始,安排兩道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算式進行板演,同時讓學生做兩道連加連減的口算題。為學生探索連加法計算打下了基礎。
在教學連加連減的豎式時,學生就出現了三種不同的豎式方法:一種是用兩道豎式來求出得數;一種是直接把三個數加在一起算出得數;另一種是先算出前兩個數的得數再加第三個數。在解決例1時,允許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計算得數,充分尊重了學生,提倡算法多樣化,給學生更多展示自己的思維的機會。但當學生的.思維呈現多樣性后,如何對這些算法進行優化是一個棘手的問題。
豎式的三種寫法沒有對錯之分,但無疑會有優劣之分。這時教師要有優化的意識,又要意識到優化的主體是學生,優化的過程是一個學生思考比較,體驗感悟的過程。在教學例1時,我不曾多說什么,只是讓學生比較每種方法的優缺點,相互交流,在交流中讓學生去思考優劣。“你喜荒一種就用哪一種?”這句話體現我對學生的尊重,這句話體現我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慢慢感知體會。讓他們經過自己的切身體會,從而發自內心的選擇出最佳方法。
本節課連加連減的方法對于學生來說比較簡單,只要計算不要出現錯誤一般學生都會列對豎式。不過,因為加法可以三個數相疊進行計算,因此也出現了連減三個數一起相疊的豎式。不過,這只是極個別的學生。從計算正確率來說,還有點讓人擔憂,以后還要強調計算時的細心和計算后的檢查!
在這次的教學過程中,我也找到了自己身上的很多的不足:
在設計練習時,我沒有考慮周全,題量較大,導致拖堂的現象。這也和本身的教學機智有關,如果我能靈活自己后面的練習題,把練習題中的第二道竟猜題去掉,完整的完成第三道題,我想這節課上的會更成功的。
通過這次的教學,明白了自己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在今后教學中,不僅要善于撲捉學生資源,更應該在教學中充分利用教學資源,還要提高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 9
這部分內容教學10以內的連加、連減,“連加連減”教學反思。這是在學生已經學會10以內的加、減法計算的基礎上安排的。通過教學使學生初步體會連加與連減的運算順序,并能正確計算。同時初步體會整體與部分之間的數量關系。
1、利用課件情境,理解連加與連減算式在生活實際中的應用。
在教學例1時,課件先出示情境圖中的一部分,讓學生說說圖意,并列出加法算式:4+2=6。然后在讓出示完整的.情境圖,根據情境圖,說說圖意,提出數學問題——一共多少個南瓜?并在此基礎上嘗試讓學生列出算式,有的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在前面加法的基礎上列出算式——6+1=7,還有的學生根據圖意直接列出連加的算式——4+2+1=7。這樣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自然地引出了連加的算式,也能讓學生體會到連加算式與兩個加法算式之間的聯系。
緊接著我出示例2的情境圖,直接讓學生觀察后說說圖意,通過交流讓學生僅可能地說完整,說準確。在此基礎讓學生列出算式,學生在例1的基礎上自然地列出了連減的算式:8-3-1=4(類推)。
2、觀察比較,理解意義,理清順序。
在引出連加和連減算式后,引導學生思考:今天學生的算式與我們以前學生的算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從而發現連續相加我們可以稱之為連加,連續相減我們可以說連減。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觀察連加與連減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的學生說都得算兩次,也有的說等于號前有三個數,還有的小朋友說先算前面的再算右邊的……通過交流讓學生初步認識到連加與連減的運算順序——從左往右計算。
3、嘗試計算,理解算法,練習鞏固。
在情境圖的理解后列出連加與連減算式后,讓學生進行嘗試計算,很多小朋友根據圖意很快的算出結果。于是我去除情境圖,讓學生思考,沒有情境圖,我們應該怎樣計算呢?學生關注的重點集中到算式上來,讓學生說說可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讓學生體會到連加連減算式,先算前面的再算后面的,這樣運算的順序與圖意結合在一起,更能讓學生理解為什么要從左往右計算。
想想做做習題,讓學生根據算法,算出答案,說一說你是怎么算的,鞏固提高。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 10
《連加、連減》是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第五單元的內容,這是本單元的難點內容,主要難在計算過程上,要分兩步計算才能算出結果,第二部計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數作加數或被減數。
制作課件時,我把主題圖做成動畫,演示小雞來和走的過程,讓孩子們能更清楚地了解為什么這樣列式。在計算過程中,我讓孩子動手擺一擺,用小棒代替小雞,分三部分表示出小雞,再按照小雞來的`順序合在一起,這樣孩子就能明白為什么列成5+2+1最好,也能理解為什么要先算5+2,再算7+1,然后再讓孩子說說計算的過程。減法的教學過程也是這樣。
由于一年級孩子比較小,組織語言的能力有限,所以加法計算過程表達不清楚,我就一步一步帶著孩子去說,但是一起說完之后,我就開始下一教學環節,孩子沒能完整地,獨立地敘述計算過程,所以在教學減法時,孩子同樣不會獨立敘述減法的計算過程。
雖然孩子小,自己敘述起來有些困難,只要教師耐心地引導,孩子一定能說出來的。不光要在教師的引導下說,要讓孩子獨立地說,試著把一起說的過程自己完整地敘述出來,第一個孩子說的時候教師可以再引導,補充,第二個孩子可能就知道該怎么說了。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不要一味地認為孩子小,就不對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只要我們耐心地引導,反復地運用,孩子們一定能做到的。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 11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學生在小學階段第一次認識幾何圖形,只要求學生能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能夠辨認這些圖形,正確地說出它們的名稱。對于每種圖形的特征,不需要學生用準確的數學語言來進行描述,只要直觀的感知就可以了。因此,本節課的目標定為:
(1)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知道它們的名稱,初步感知其特征,會辨認這幾種形狀的物體和圖形;培養學生動手操作和觀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間概念;
(2)通過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用數學進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創新的意識;
(3)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我從學生們非常熟悉的生活中的'一些物體的圖片導入,讓學生根據他們的形狀進行分類,孩子們分的非常好,分出了正方體、長方體、圓柱、球這樣四類。這樣組織教學可以使學生認識到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小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和習慣。
在課前我讓學生準備了一些物體,這些物體都是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經常看到的和用到的,比如藥盒、茶葉筒、牙膏盒、魔方等,把搜集來的物體擺在一起進行觀察,讓孩子們也分成四類。接著同桌合作把不同的長方體放在一起摸一摸、看一看進行觀察比較,發現什么?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自主的發現長方體的特征。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力和思考的能力。
另外,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是辨別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以及接近圓柱體的圓臺體。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又設計了“找朋友”的環節,讓學生找出和長方體(圓柱體)作朋友的物體,目的:
(1)鞏固所學知識。
(2)讓學生感受大小不一、形狀不同的長方體。
(3)抓住錯例進行分析提高辨別能力。我找出這兩種形狀的物體讓學生判斷,并說出理由。使學生對這兩種形狀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整節課我創設了大量的讓學生動手操作、用眼觀察、動口表達、用心思考的小組合作學習的實踐活動。學生始終在輕松、民主、和諧、愉快的氛圍下探索學習,成為課堂的主人,有效的提高了問題解決能力,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正如“課標”中所說的,使每一個孩子在數學學習中得到不同的發展。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01-05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01-05
連加、連減、混合加減教學反思04-15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精選22篇)10-03
10以內連加連減教學反思101-05
連加連減教學反思范文(精選15篇)05-26
《連加、連減》教學設計(復備)12-17
二年級上冊連加連減教學反思04-17
10以內連加連減教學設計(精選16篇)02-23
數學《連加、連減》教案設計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