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精選17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課堂經驗,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
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步驟與整數除法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解決小數點的位置問題。為了說明商的小數點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的道理,計算中在除過被除數的整數部分后還有余數,要著重說明把它化成用較小的計數單位表示的數,并與被除數中原有的同單位的數合并在一起,再繼續除。例如,除到個位余3,把3化成30個十分之一,并與被除數中原來十分位上的6合在一起,是36個十分之一。除的時候,仍然是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寫在哪一位上面,由于要除的數是用小數計數單位十分之一、百分之一……表示的數,以后的商也應該是十分之幾、百分之幾……因此,要在商的個位數字的右面點上小數點來表示。從而說明了商里的小數點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的道理。
以往過去的計算教學多采用教師講授,學生練習的方法進行教學。但這種教學方法十分的枯燥無味,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課堂氣氛不好。因此本節課的教學打破常規,在教學中大膽采用嘗試教學法,利用學生已有經驗進行自主探索學習。在教學方法之前為了給學生探索創造條件,探討后,學生進行匯報。對于正確的方法給予肯定,而錯誤的方法給予鼓勵。并且為找尋正確的思路,引導學生分別用整數除法的計算方法和轉化為整數除法的兩種思路進行解題。培養學生知識的遷移能力,和對問題的轉化能力,這也是本節課設計中的一個難點。讓學生自己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增強數學的綜合能力。
本節課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1、情境的創設要簡明一些,把時間縮短,盡快切入主題。
2、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既要關注學生是否在聽課,更要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特別是在學生練習時,要注意觀察學生的計算過程。
3、難點處理的不是很到位。在這個教學中,要多讓學生說一說算理,自己感悟到商的小數點與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4、數學要與生活實際相聯系。在課堂上雖然與生活聯系起來了,但沒有真正與生活聯系,應讓學生明白,購物時并不是量大優惠就買多的,而要根據實際情況來購買物品。
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2
一、取得成績
1、復習了整數乘法的意義及整數乘法中由因數變化引起積的變化規律,為學生學習“小數乘整數”做好了鋪墊,尤其是掌握了積的變化規律,為學習小數乗整數的算理有很大的幫助。
2、創設了一個“購買風箏”的情境,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解決實際問題中自然的引出了小數乗整數的學習內容,使學生感到親切自然,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探索新知。
3、在學習過程中,我注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如解決實際問題時,我讓學生小組合作思考交
流解決的方法,在師生的交流學習中,讓學生充分的表達自己的觀點與計算方法,從而得到
許多有創造性的解決辦法。然后在老師的啟發引導下幫助學生較好地理解小數乘整數的算理
及方法。五年級上冊小數乘法,感受自己最成功的`一課時是截取積的近似值,之所以有良好感覺,主要是新理念,活課堂,多創新,多思維的作用,在此具體就不展開,因為更多的是存在的不足,需要反思過去,成就未來。
二、存在問題。
每次上課總感到課堂時間不夠用,教學內容總是完不成,比其他老師要慢半拍;平時作業有學生總也會出現拖拉現象;作業正確率不高;計算性錯誤屢錯屢犯;對于簡便計算中乘法分配侓的運用總有學生不明白,總會有人出現把加號改寫成乘號;對于單位的換算這一單
元知識涉及較少,學生遇到時出現錯誤百出的情況。
1、把一部分口算練習放在課堂加上對答案,占用了一定的時間,但對于此涉及本人覺得還是有其必要性,這樣的競賽性口算練習可增強學生口算能力;
2、知識性內容講的過多;(多些體驗,少些灌輸)
3、課堂教學形式不夠靈活;(應使用多種形式)
4、作業一開始沒有全部抓住,有松懈;(正在改善中)
5、對于作業質量沒有嚴抓,使學生感到作業對錯無所謂,錯了改一下也很快;(正在實行新的措施,改善作業質量,拒收不合格產品)
三、改進措施。
1、對于每單元的知識教學,一定要踏踏實實的講解到位,注意學生能力的培養,要注重雙基的訓練,每個知識點都要讓學生過。不要炒夾生飯,這樣才能讓自己后期的教學順利進行。
2、學生的學情不一樣,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基礎也不同,要盡量抓住課堂上的四十分鐘,多關注后進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多給他們說話、板演的機會。
3、課前注意鉆研教材,注意要教學的內容與前期教學內容及后期教學內容的聯系,對學生學習情況要清楚地了解,對學生可能出現疑問的地方進行預設,對學生出現的問題要隨機應變。
總之,這單元更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在思考交流的學習中,給不同的學生思維發展的空間,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3
在教學五年級數學下冊《質數和合數》時,感到難度很大,特別是對于質數和合數的概念區分,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我注重教學目標的多元化,不僅僅于學生獲得一般的解決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數學自身的魅力,獲得數學的基本思想,了解數學的價值,體驗問題解決的過程。這節課學生的興趣很濃,發言很積極,效果也很好,回顧一下,成功與不足兼而有之,下面談談我的感受。
一、創新教學方式
教數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讓學生學會科學的.探究方法。新課時出示“工作表”為學生提供了求知的路引,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學生懷著極大的求知欲望對自己要解決的問題積極地進行觀察、猜測、驗證、合作交流,親歷問題的探究過程,在自由的、多角度的思考、實踐中實現知識的自我建構。
二、常反思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使學生初步形成評價和反思的意識。在“自學”、“交流”之后,加入“自我反思”一環節,讓學生有了更多的機會去反思,去體驗探索發現的過程,促進了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學生在反思的過程中了解到各自的見解,并在相互啟發、相互補充中對知識有了更豐富、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而也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了學生自我評價、自我批評、自我調控的意識。
雖然質數與合數的新課教學應該說是比較順利的,學生能理解掌握它們的概念,可是在學生的作業中,問題卻特別多:
1、素數和合數分辨不清,51,91被許多學生當成素數;
2、寫50以內的素數,錯得太多,不是多寫就是少寫;
3、與奇數、偶數混合后的判斷題出錯多。為此要讓學生深刻理解素數、合數、奇數、偶數的各自概念,掌握各自判斷方法,也要讓學生背一背素數表,幫助學生快速辨別素數,還要告誡學生要細心,要有耐心和學好的信心。應再額外教給學生判斷素數的簡便有效方法:依次用2、3、5、7、11等素數去除這個數,看有沒有余數,如91除以7等于13,121除以11等于11;ㄐ⿻r間介紹哥德巴赫猜想也是值得的,它能提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4
1、開放內容,富數學以豐富內涵。
一般傳統的分數意義教學,都是按照書本順序,根據一幅幅圖示或簡單的操作認識一些分數,在此基礎上歸納意義。這樣的組織教學,是淺薄蒼白的,不具有活力的士。沒能為學生積累足夠豐富的感性經驗,在此基礎上抽象概括非常困難。所以,有必要改變教科書的這種“傳統”的呈現方式,使得它能夠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因此,我開放教學內容,對教學內容進行重組。一道接著一道現成的、呆板的例題不見了,而是提供給學生真實具體而感興趣的學習材料,在活動中“做數學“;教師引著學生逐字逐句分析,記憶定義的現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建構自己的數學知識。在本例中通過學生的活動和充分交流,了解分數的表現方法,建立起生動活潑的表象,并理解了分數在生活中更為厚實寬廣的內涵。例如:可以把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二份,表示這樣一份;也可以是把橡皮平均分成二份,表示這樣的一份;還可以把8個圓片平均分成二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有4個圓片;更可以把6個蛋糕平均分成二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有二個蛋糕……或者可以把一張紙平均分成三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是三分之一,還可以把這張紙平均分成四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是四分之一,二份是四分之二等等。這樣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分數是無窮的,生動具體、富有生命力的。
2、關注過程,還數學以本來面貌。
傳統的教科書把數學的活動過程壓縮成了毫無生氣的結論,定義是枯燥、抽象的,使學生退避三舍。但是,抽象知識的獲取過程卻是多姿多彩的。如果能再現活動過程,讓學生親身體驗如何“做數學”,實現數學的“再創造”,使學生從中感受到數學的力量,促進數學的學習。所以有必要改變傳統教學的面貌,變重結論、輕過程為重活動、重過程。教學時我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體驗出發,將教材中的知識結論變成探究的具體情境,還以本來面貌,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做數學”。在這樣的學習情境中,學生是以“做”而非“聽或看“的方式介入學習活動,是在學生全身心投入到觀察、實驗、猜測、推理和交流中,收集資料的過程中,獲得切實的體驗。以致學生在活動中會以生活實例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將生活中積累的常識與數學知識相結合,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進而培養學生能用數學觀點考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提高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這樣的活動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所學的知識,而且學生在經歷了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和得出結論后,學會了一些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科學探索的精神,提高了主動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5
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堂教學是追求有效的課堂,課堂中有效的數學活動才能促使學生在過程中對數學知識產生深刻的體驗,便于學生對知識進行“再創造”。怎樣做才能讓我們的數學活動更有效更有價值呢?在執教五年級上冊的《可能性》一課時,在組織有效教學活動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方面進行了一些嘗試,下面我就這堂課的教學設計,有效教學活動的組織等方面進行反思。
一、有效的數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本实恼n堂開篇不僅很快就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還能使學生把學習當成一種樂趣,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本課一開始,我就結合學生喜歡做游戲的特點,創設了“到游樂園玩一玩“的情境,很自然地吸引學生參與到新知的探究中來。并利用“幫助兩個小朋友解決誰先蕩秋千的矛盾”,這一生活中常見問題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這樣的設計,使學生對“可能性”的學習有了新的期待,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實踐證明學習的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
二、準確把握教材,理解編寫意圖,緊緊抓住活動的目標,了解學生的需要,從學生的需要出發有效設計教學活動。
本單元內容是對三年級上冊《可能性》這部分知識的深化,使學生對“可能性”的認識和理解逐漸從定性向定量過渡,不但能用恰當的詞語(如“一定”“不可能”“可能”“經常”“偶爾”等)來表述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還要學會通過量化的方式,用分數描述事件發生的概率。教材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安排簡單的等可能性事件,等可能性事件與游戲規則的公平性是緊密相聯的,因為一個公平的游戲規則本質上就是參與游戲的各方獲勝的機會均等,用數學語言描述即是他們獲勝的可能性相等。
因此,我力求圍繞等可能性這個知識的主軸,以學生熟悉的“拋硬幣”的游戲活動展開教學內容,學生通過猜想、實驗、驗證,學會了用分數來表示可能性,明白了為什么可以用1/2表示硬幣正反面出現的可能性。通過游戲直觀感受到游戲規則的公平性,并逐步豐富對等可能性的體驗,學會用概率的思維去觀察和分析社會生活中的事物。并通過探究游戲的公平性,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公平、公正意識,促進學生正直人格的形成。
三、注重學生親身體驗,組織有效數學探究活動,加強學生思維訓練,力求做到“有序”、“有趣”、“有思”。
活動的“有序”是指良好的學習習慣及學習行為,如認真聆聽、合作交流等,盡量讓課堂氣氛活躍而不失控,學生能養成良好的聽、說、思的習慣!坝腥ぁ笔侵概d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每一個活動中都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需求及興趣!坝兴肌笔呛诵,學生動手的同時還要求學生動腦,否則被動地動手僅僅是“操作工”,而不是真正的學習。有效的活動應該是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充分感受學習的目的,切身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生活中存在,又應用于生活。
為了讓學生體驗到等可能性于游戲的公平性之間的關系,我組織學生親歷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并呈現科學家的實驗數據,使學生明白進行的實驗次數越多,正面向上和反面向上的可能性就越接近,都是總數的1/2。從而使學生理解,隨機拋擲一枚硬幣時“出現正面和出現反面的可能性是相同的”所以用這種方法解決小朋友蕩秋千的矛盾是公平的。很好地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體現了知識形成的全過程,以及數學的科學性與嚴謹性。
接著,我又設計了轉盤轉轉轉的游戲,讓學生熟練地用分數來表示可能性大小,進一步體會可能性相等游戲公平的含義。鞏固練習時我設計了選骰子、抽撲克、幸運大抽獎等層層深入的游戲活動,讓學生在體會等可能性的同時設計公平的游戲規則。使學生學以至用,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思想。
一個有效的活動,學生說的不多,但都能說到點子上,一個有效的活動,學生不僅能說清可能性相等游戲規則公平,可能性不相等游戲規則不公平而且能感受到概率的大小區間,理解并內化了知識,發展了學生思維。因此,組織學生進行有效的`活動,常常會事半功倍。整堂課的活動組織都以“有序”、“有趣”、“有思”為設計思想,并得以較好的實施和體現。
四、把握主導與主體的平衡,巧妙點撥,推動探究活動的有效進行。
有效的課堂教學中必須彰顯教師的主體性。新課程在強調學生主體性的同時并不排除教師的主體性。因為課堂教學同樣也是教師的生活,有效的課堂教學應該充滿智慧、激情、潛能和創造力。教師的主體性主要體現在如何為學生發展創造條件上,體現在和學生的教學交往中怎樣發揮引導的作用。每個活動前學生的思維進程都需要教師的引導,而不是任其天馬行空,無用無效。所以說,一節課可以展示的不僅是教師的教學基本功、教學藝術,而且展示的還是一位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理念和獨特的教學風格。
五、組織交流,增強學生思維的動力,數學活動探究有效延伸
只有在有效的動力驅使下,在有效的建構中,我們的數學活動才是有效的,而只有有效的數學活動才有思維的深層次參與,也才有價值可言。因此我在結尾設計的課外拓展,使學生的視角從游戲過渡到了生活常見的天氣預報,使學生對生活中的可能性充滿了好奇,以便更好地到生活中去探索發現。這樣的設計體現了大課程觀,大教學觀的思想。
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6
循環小數是在學生學習了小數除法的意義,小數出發除法的計算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這部分內容概念較多,又比較抽象,是教學的一個難點,也是新知。我在教學《循環小數》時,讓學生自己在計算的過程中發現新知,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不僅可以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對自己的想法進行表達和反省,也可以使學生學會如何去聆聽別人的意見并適當的評價,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進步,這樣,既能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力和創造能力,又能使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教學時,我從學生的思維特點出發,先讓學生進行課前研究,知道有關循環小數的一些概念,再按循環小數的概念—循環節—寫法—豎式計算,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分析,逐步加深對循環小數的認識,并注意讓學生在應用“新知”的過程中,加深對“新知”的理解,而豎式計算,對于學生來說并非“新知”,但是他們是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時不可缺少的形象生動的模型,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嘗試著自己進行計算,同時引導學生做到哪一步就可以了,為什么?把精力放在引導學生觀察豎式,發現規律上,使學生對“依次、不斷、重復出現”有了具體的感性認識,讓學生很自然地進入“角色”。
練習時,我采用各個擊破,在循環小數一課的練習時,我出了一組判斷題,其中有一題0.6666是循環小數,讓學生判斷對錯,并說明為什么?在此基礎上,一改題目:要使0.6666成為循環小數,應怎么改?在練習設計中,我采用了設疑的`方法,如32.7272是循環小數嗎?這樣設疑,一是能針對學生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引導學生做進一步的思考,有利于加深對循環小數的認識,二是注意了結合數學內容訓練學生運用概念進行判斷、推理,而不是滿足于學生簡單的回答“是”或“不是”,這樣就能培養學生對簡單的問題進行判斷、推理和有條有理有根據地回答問題或敘述理由的能力。
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7
注重“創設情境”是《數學課程標準》中一個新的亮點。它使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更貼近學生的社會生活,符合學生的認知經驗。使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然而,“創設情境”是教師個人的任務還是由師生共同完成,是實際教學中存在的兩種不同的做法。下面就“積的近似值”教學,談幾點自己的思考。
首先,要避免情境由教師備課時一個人精心設計好,避免問題由教師提出來,避免學生始終被教師“牽著鼻子走”。這樣,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習的自主性便大打折扣。要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自然生成問題情境。本課教學從討論“買菜時應該考慮了解哪些信息呢”入手,了解學生在解決這一問題時的真實想法。在充分尊重了學生看法的基礎上提供相關信息,使每位學生都成為情境的創設者。本課還創設了“填寫發票”的問題情境,通過聯系剛才大家解決的問題,提出“你能幫賣方填寫一張發票嗎?”,使學生產生“填寫發票”的需要。然后指導學生親自嘗試填寫發票的過程,在填寫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填寫發票的方法,從而獲得了“必要的數學”。在這個解決問題的情境中,思考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只是根據學生隨時出現的問題加以針對性的指導。學生始終是問題情境的主動參與者。創設情境并非是教師的專利,教師應該積極引導每位學生參與到情境設計的.過程中,使情境真正有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
其次,要避免削弱學生的主體地位而造成的信息量比較少,討論的焦點要避免停留在“積應該保留幾位小數”上,要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積的近似值”的應用價值。本課教學讓學生在實際應用中(根據計算結果幫賣方開發票寫金額)產生疑惑,并嘗試自己解決,進而在交流中加深理解、達成共識(錢應根據實際情況保留兩位小數),再進而能正確運用于實際生活中。
最后,要充分從生活中挖掘素材,加大信息量,力求針對性強,且具較強的開放性。學生討論的焦點也最終落腳在“哪種結果更合理”上。從而在討論合理性的過程中充分體會到“積的近似值”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力求每位學生學“有價值的數學”。在例5教學后,安排三個層次的練習加深理解:其一,舉出老師生活中購買東西的例子,有的錢保留一位小數(商場不收分了),有的錢保留整數(自由市場討價還價,了解一下去尾法保留),讓學生認識到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保留;其二,通過一道應用題的練習,讓學生按老師的要求進行多次保留,比較哪個值最精確,從而讓學生明確,數位越多越精確;其三,安排一道計算結果正好是兩位小數不需要保留的應用題,讓學生明確取近似值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判斷。在最后的鞏固練習中結合生活實際,根據3個商場的價目表,讓學生設計購買3樣東西的方案,由于學生要考慮到價格、質量、路程、時間、信譽等問題,因此出現了多種方案,是一道開放題。學生既得到了技能訓練,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連乘、乘加、乘減”是“小數乘法”這個單元的內容。生活中需要用連乘獲乘加、乘減解決的實際問題很多,教材選擇了“學校圖書室用正方形瓷磚鋪地”這一學生較為熟悉的素材,設計了“用100塊瓷磚來鋪,夠嗎?110塊呢?”的問題情境。通過解決這一問題,呈現了小數連乘、乘加兩種算式,通過這兩種不同的解題思路引導學生學習小數連乘、乘加運算,使學生體會到小數的混合運算順序和整數的一樣,小數的混合運算也是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工具。在學習本課前學生已經有了整數連乘、乘加、乘減的計算經驗,學習本節課的內容并不困難。但是要注意的是,教學時應當讓學生感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理解小數四則混合運算與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道理一樣,避免盲目地進行知識的遷移。因此本節課,我努力做好以下兩點:(1)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現代教育中,知識不再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而是實現創新的手段。因此,要讓學生感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并不難,完全可以進行知識的遷移。但這樣一來,學生對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就相當于死記硬背。所以,本課我采用教材給我們提供的情境,啟發學生用不同思路解決,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領悟到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并同時體會到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和整數的相同。(2)把數學活動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我特別注意把數學活動同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如:從學生們較為熟悉的鋪地磚的活動引入,使學生易于從生活經驗出發,便于學生的理解,也便于學生用不同思路解決問題,有利于學生認同本節課所要領悟的規律。鞏固練習時,我特別注意應用本課學習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良好情感。
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8
《打電話》是新課程五年級下冊的一節綜合實踐課。這節課題材非常好,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密切相關,通過這節實踐課,學生不但增長了知識,更學習了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通過教學,我有如下幾點的體會:
1、能上出活動課的特點。
首先是“活”,能主動引導學生靈活處理問題,活躍數學思維,課堂學習氣氛濃厚,師生共同探究,學生參與度高。再是動,這節課不僅關注結果,更要關注過程,關注學生在整個過程中的表現,能否積極動手、動腦、動口,把問題解決好。在教學過程中能讓學生暢所欲言,想說就說,想寫就寫,想畫就畫,有爭有辨,在愉悅的環境中探索知識,心情舒暢。
2、能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
打電話,學生熟悉、感興趣,能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積累,從紅星小學要對文藝節目進行排練需要通知演員入手,到對打電話方案的設計改進,都讓學生結合知己的生活實際,使整節課的知識發展都在老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合作完成。能看出老師是教學的組織者、學生的引導者、研究的參與者。在課堂上我能隨時把握學生的學習水平與進度,不失時機的對學生進行幫、放,例如關于7名小演員的通知示意圖的教學時,當學生用一個一個打電話通知或平均分組的方法發通知時,教師就用投影儀把他們的想法展示出來,并讓學生看圖說事,當學生在填圖中發現這樣分組不省時時,就自己畫起圖來,有所創新地改進畫圖方法,這樣讓學生自己有序的學習畫圖,這種方法更能讓后20%的學生也能接受。這里也體現了數學方法的多樣性,和方法的優化。
3、善于調動學生的情感。
教師善于調動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在不斷獲得成功的愉悅中,把知識的探討引向深入。例如在教學通知15名小歌手的過程中。把15名學生平均分成3組發通知時,需要7分鐘,學生同樣用分組法研究,把時間艱難的一分鐘一分鐘的縮短,最后只需5分鐘。每縮短1分鐘,學生就為自己的成功高興一次。又如學生把不同的分組法,用表格的'形式展現出來的時候。要充分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尋找規律的過程去體驗數學的樂趣。再將學生發現的問題應用到實際中去。如在6分種內最多能通知到多少名小觀眾的問題中,就是學生利用已有知識與技能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學生學的開心,為以后學習數學知識埋下了快樂的種子。培養了學生對未知領域的一種勇于探索的精神。
自己存在的不足:
1、創設“打電話”的教學情境時學生有點亂。
2、教學過程中的高潮把握時機的能力不強,使得本節課在教學過程中重點不夠突出,沒有讓學生感受到特別之處。
3、教學過程的有效性還比較弱,課后發現有部分學生對這一知識的掌握情況不是很理想。
4、數學的思想方法在課堂中展示的不夠清晰,使得學生對打電話本課的教學目標達成的程度不高。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不僅發現了許多學生的巨大潛力,也感知在新課程環境下讓學生在經歷知識產生和發展中得到對知識的那份欣喜和興奮是多么的重要。課的好壞不在于學生學會了多少知識,而是學生是否學到了如何學習數學的一些基本技能。我將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力爭把自己的課堂教學能力,在原有的基礎上再上一個臺階。使自己的課更能讓我們的學生所樂于接受,更具有自己的教學特色。
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9
這一單元的目標:一是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圖形的軸對稱,探索圖形成軸對稱的特征和性質,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圖形的對稱圖形;二是進一步認識圖形的旋轉,探索圖形旋轉的特征和性質,能在方格紙上把簡單圖形旋轉90度。
在教學時,我特別注重以下幾方面:
1、注重學生已有的知識,探索兩個圖形成軸對稱的特征。
學生在二年級已認識了日常生活中的`對稱現象,有了軸對稱圖形的概念,并能畫出一個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和它的另一半,這一節課是進一步認識兩個圖形成軸對稱的概念,先讓學生觀察軸對稱圖形的特征,然后,讓學生動手畫出一個軸對稱圖形的另一半,加深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特征的認識,從而讓學生從已有的知識基礎上探索新的知識。
2、注重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圖形的旋轉。
在教學時,讓學生觀察種表的表針和風車旋轉的過程,分別認識這些實物怎樣按照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旋轉,明確旋轉的含義,探索圖形的旋轉的特征,再讓學生學會在方格紙上把簡單圖形旋轉90度。
3、注重學生的活動,幫助學生理解圖形的對稱和旋轉變換,增強空間觀念。
在教學,多讓學生思考,并操作記錄學習過程,然后匯報交流總結經驗。其中再操作時我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按照“想一想、做一做、折一折、畫一畫、剪一剪,在想一想”的過程進行研究,在進行小組交流活動,我并進行隨堂觀察指導有困難的學生,最后聽學生自己小結的時候,注意了學生用語言來表達時的完整性,及時糾正錯誤的說法。從而使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的鍛煉。
一節課的好壞,關鍵在于教師,教師要切實組織好學生的課堂活動,為學生創造進行探究的時間和空間。不要讓教師的演示或少數學生的活動和回答代替每一位學生的親自手、親自體驗和獨立思考。這樣學生的空間想像力和思維能力才能得以鍛煉,空間觀念才能得到發展。
當然,也有少部分學生由于空間想像力不夠充分,對于圖形的旋轉變換,掌握不是很好,因此,在教學中我盡量多讓學生直觀地感受,而且充分讓學生親自體驗,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很好的掌握。
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0
對稱是一種最基本的圖形變換,是學習空間與圖形知識的必要基礎,對于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本冊第一次教學軸對稱圖形,教材中安排了形式多樣的操作活動,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結合教材的特點,設計了三次操作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逐步體驗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征。
一、創設情境教學,請會折疊衣服的同學上臺來展示一下疊衣服的`方法。從而引出課題。
1、出示軸對稱物體:天安門、飛機、獎杯、讓學生觀察它們有什么共同特點?學生觀察發現,它們的兩邊都是一樣的。
2、剪小樹:通過不同剪法師生共同評價得出這些圖形兩邊都一樣的,所以先把紙對折,然后再剪,剪定后再展開,就是這棵小樹了。
這是本節課第一次操作活動,安排在學生觀察生活中的對稱現象后,目的在于讓學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軸對稱現象。學生這次操作活動看似一次無目的操作活動,但要一棵小樹甚至一個漂亮的窗花,不去尋找規律,也是非常困難的,通過學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兩邊一樣的圖形可以對折起來再剪,這就是軸對稱圖形特征的初步感知。
二、動手畫一畫,折一折,通過把同學們看到的物體畫下來得到下面的圖形(天安門、飛機、獎杯等)進行分組操作討論,得出結論——圖形對稱后,兩邊完全重合了,從而得出什么樣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
這是本節課的第二次操作活動,安排在學生對軸對稱圖形的特征有了初步感知之后。學生此次操作是由目的性,有導向性的操作,目的是在操作活動過程中,探究圖形對折后折痕兩邊的部分完全重合這一基本特征,在此基礎上解釋出軸對稱圖形的概念。
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1
本節課是在整數乘以整數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通過小組討論匯報,使學生明白計算小數乘以整數,是把小數轉化成整數計算的,這樣師生共同歸納總結出小數乘法的計算算法,同時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本節課由于小數乘法和整數乘法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因此我緊緊抓住這種聯系。幫助學生將未知轉化成已知,逐步滲透了轉化的思想,在教學3.5×5時,提出了“你能將它轉化成已經學過的乘法算式嗎?”引導學生經歷將未知轉化成已知的學習過程,同時獲得用轉化的思想方法去探究新知的本領。在本節課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感到困難的并不是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而是對算理的理解和表述,因此,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充分思考、交流的機會,引導學生對計算過程作出合理的解釋。比如:教學3.5×5時,有的學生想到了用35×5,教師要啟發學生為什么可以這樣算,引導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先把3.5元轉化成35角,再計算35角×5,最后將結果175角轉化成17.5元。有的學生還想到3.5×5=3.5×10÷2,通過交流,培養了學生的推理能力。
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2
學生在四年級已掌握了求數的近似值的知識和小數乘法,因此這節課的重點是讓學生在求出積之后,能夠根據題目要求或者現實需要,把積保留若干位小數,所以這節課更多的是讓學生了解根據客觀生活需要對于乘積進行位數保留。
通過學生填表、比較結果,使學生在比較中體驗和直觀感受到經驗的提升,通過創設超市購物情景,讓學生從自己的身邊找出答案,解決實際問題。再出示例6學生就比較好理解求近似數的方法,也了解了求近似數的意義,在練習設計中,我注意習題形式多樣、難度適當,既鞏固了本課所學的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進一步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數學的理念。
盡管如此,我發現有些同學還存在問題,針對班上學生的基礎較薄弱,如何在短期內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這將是后期教學中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3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小數乘整數、小數乘小數、積的近似數等基礎上,出現的解決問題。主要通過生活實際中的“買東西夠不夠”問題,讓學生感受所學知識的應用價值,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數學學習的自信心。
本節課先出示例題,讓學生理解題意,“夠不夠”是什么意思?讓學生明白應該是把要付的價錢和帶的錢進行比較。在此基礎上,再考慮如何計算應付的價錢,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討論應該是估算還是計算比較合適,最后在小組集體努力下,通過計算、比較得出結論,購買一盒10元的,不購買一盒20元的。
通過本節課學習,讓學生學會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學生經歷了小組合作的過程,體會到合作的重要性。
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4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能初步在具體的情境中認識列、行的含義,知道確定第幾列、第幾行的規則,理解數對的含義,會用數對表示具體情境中的位置。
本節課通過大量的.練習,加深了學生對于確定位置的認識,提高了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并引導學生經歷由實物圖到方格圖的抽象過程,滲透坐標的思想,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最后把確定位置的知識進行拓展,讓學生了解到在生活中還有很多應用,地球儀上是這樣確定位置的:在地球儀上有橫線和豎線,連接兩極點的豎線叫做經線,垂直于經線的橫線圈為緯線。根據經緯線可以確定地球上任何一點的正確位置。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進一步增強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的意識。
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5
“分數的基本性質”是在學生在學習了分數意義的基礎上,聯系學生已學的商不變性質和分數與除法的關系進行教學的,是約分和通分的基礎。我本著讓學生“實踐”數學、“體驗”數學,以主體性教育理念為指導,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和學生參與新知的探索過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發展數學思維。
一、挖掘教學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的導入直接利用了三道練習題,讓學生回憶商不變的性質和體驗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并讓學生猜測這三個分數的大小關系,為自主探索研究“分數的基本性質”作必要的鋪墊,同時又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讓學生在自主探索中科學驗證。
首先,利用折一折、畫一畫、涂一涂、比一比的實際操作環節,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從比較中,感性地認識到這里的三個分數是相等的。通過學生的動手操作,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充分感知數學事實,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隨后,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索、發現規律、驗證規律,并通過有序的交流和討論,在思維的碰撞中,得到規律,通過教師有效的指導,使學生經歷一個不斷完善、修正、充實的過程。在整個探索分數基本性質的活動中,我注重對學生數學思維的表達、辨析、質疑的訓練,盡量不給學生的數學思維加上框框,讓學生展開思維,大膽思考,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
三、應用拓展,鞏固深化,學以致用。
在師生合作共同歸納出結論之后,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鞏固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把新知納入到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去,以利于更好地遷移和運用。在練習的設計上,我力求緊扣重點,做到層次分明、多樣、有坡度。這樣做不僅能照顧到學生思維發展的過程,而且有效拓寬了學生的思維空間,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
四、回顧、反思整個教學過程,不足如下:
在學生的動手驗證這一環節中我是設計了讓學生按折、畫、比的步驟一步一步來引導學生操作,為學生設計的是相同的學習方式,沒能給學生創設個性化的學習空間,如果設計成:“課桌上的信封里放著一些材料,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合適的材料來驗證自己的猜想,如果你覺得不需要材料,當然也是可以的!边@樣的設計能夠給予學生一定的探究空間,也增添了活動的趣味性和挑戰性。
總之,“教育是一種十分細致的精神活動”。的確,這就更加要求我們一線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足夠的細心,更要付出真心。
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6
本節課主要解決的是“出租車收費”問題,由于學生對“起步價”和“超限價”兩個概念的理解有一定難度。因此,我在設計本節課的時候就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學情,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數學與現實的聯系,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習數學,促進學生對數學的認識。
一、對“起步價”這一概念直接拋出問題,讓少部分知道的同學來解釋說明,增強他們的成功感,也增強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
二、鼓勵學生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培養解決問題的策略。第二種做法就是在講解了第一種的情況下,讓學生自己動腦,想想還可以怎樣做,可不可以把它全部按1.2元/km進行計算,然后加上少算的起步價。
這節課圍充分體現了一個“活”字,始終以學生為中心,整節課氣氛活躍,重難點突出,教學效果良好。
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篇17
小數除法,與整數除法的不同就主要在小數點上了。同一個題可以有多種方法解決,22.4÷7,22.4千米,是一周跑的總路程,問平均每天跑多少千米。學生們想到了不同的方法,第一個學生利用了轉化的思想把22.4千米轉化為22400米,除以7之后得3200米,再轉化為3.2千米。第二個學生很干脆:“用豎式計算就可以。”于是,她一邊說,我一邊在黑板上寫,當商了3之后,她說要先點上小數點,我問為什么。其他學生也看著她,是一樣的問題。她說:“商的小數點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憋@然,這名學生是預習過的,對教材中的這句話非常熟悉。我怕有學生對“商”和“被除數”不明白,特意在這兒多問了幾句,說明哪一個是“被除數”,哪一個是“商”。最后做了幾個練習,有六名學生板演,都做得不錯,教學效果良好。
【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數學教學反思02-17
數學的教學反思04-20
數學教學反思04-28
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04-04
小學五年級數學教學反思04-05
小學數學教學反思10-21
初中數學教學反思02-10
幼兒數學教學反思02-24
數學教材教學反思04-16
走進數學教學反思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