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一年級上《小明的一天》教學反思(通用13篇)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年級上《小明的一天》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一年級上《小明的一天》教學反思 1
“小明的一天”這節課主要使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學會看整時和半時,初步認識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我注意聯系生活進行教學,建構較為科學的體系。
教學伊始,先通過猜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聯系實際,認識鐘表的作用,激發學生求知的動機。時間的概念比較抽象,只有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體驗才能把這一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主動掌握時間的基本知識。設計時,我注意到這點,放手讓學生觀察、操作、體驗、交流,為學生提供觀察、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我加以點撥指導,幫助學生獲得感性認識,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時間就在身邊的生活中,認識時間對學習、生活有很大幫助,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情趣和學習動機,促使學生主動去探究新知。
通過形式多樣的鞏固練習,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加深了學好數學的信念,最后讓學生回顧學到什么,怎樣學的?有什么問題?為學生提供質疑的機會,讓學生總結學法,提高學習能力,并抓住契機對學生進行珍惜時間的教育。課末,布置有發展性的問題,使學生的思維加以發展,讓所學知識得以拓展延伸。
對剛進學校的學生來說,在他們的生活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認識鐘表的經驗,這些經驗作為學生學習的起點,使課堂的學習活動成為對他們原有生活經驗的總結和升華。因此教材呈現了“小明的'一天”活動時間表,目的讓學生在敘述的基礎上,進行討論,發現半時和整時的區別,并通過對比,發現其特點,概括出認讀方法。
實際上,由于學生來自不同層次的家庭,學前教育的程度參差不齊,個體上存在著巨大差異。課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就必須要關注學生的數學現實。在我們面前的是一群充滿不同的情感期待和知識需求的學生,真實的課堂教學是既有確定的“教學目標”又充滿著不確定性的真實生活,學生作為一群活生生的“人”渴望我們給予個別化關懷和知識指導(決不能讓部分能力較弱的學生跟著大家無奈地重復)。因此,關注學生的問題和差異成為課堂教學的真實需要。數學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的數學現實為基礎,精確切入,突出教學重點,方能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一年級上《小明的一天》教學反思 2
《小明的一天》一課是一年級上冊“認識鐘表”的內容。這個內容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教材以小明的一天的生活場景作為學習線索,通過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認知水平,讓學生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感知“時間”這一抽象的概念,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通過實際教學,感觸頗深。
1、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憊。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的興趣,學習也就成了負擔!彼,我一直在思索,怎樣從一上課就使學生馬上處于振奮狀態呢?于是,我利用課件,伴著音樂猜謎語,學生非常感興趣。學生看到各式各樣的鐘表發出驚喜的叫聲,露出喜悅的神情,通過聽覺、視覺走進鐘表的世界,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境。
2、充分運用多媒體課件演示,促進學生的認知。在教學中,我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較好地幫助學生初步認識鐘面:1~12個數字,時針、分針和秒針。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的直觀演示,讓學生觀察鐘表,學生發現鐘面上有12個數字,12大格,還有長針和短針。短而粗的是時針,細而長的是分針。并演示分針走一圈是1時這時時針走了1格,并讓學生跟著時針和分針的行走說說是幾時。學生學習的熱情高。
3、加強動手操作,培養能力。抓住學生年齡特征,整節課以活動為主線,把教學內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課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撥學具鐘,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密切聯系實際。體現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教學中注意創設生活情境,使數學更貼近學生。
在教學中,僅讓學生初步認識鐘面,認識時針和分針,會看、會寫鐘表和電子表上整時和半時的時刻,初步建立時間觀念,這樣顯然是不夠的,還要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讓學生多說說他是怎能樣認時間的。由于學生活動用撥時間所花的.時間多,說整時、半時的時針分針分別指向數字幾說的就少了。在教學中,我對后進生的指導還是不夠的。有一個后進生“12時半”說是“6時”,其他學生立刻訂正說這是“12時半”我用兩個學具鐘,撥了“12時半”和“6時”進行了對比。卻沒有再問后進生明白了沒有。
在今后的教學中,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注重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多關愛后進生地學習。提高在課堂上的應變能力,這樣才會使學生會學數學、愛學數學。
一年級上《小明的一天》教學反思 3
這節課學生學得輕松、愉悅、有滿足感,一個重要原因是:教師始終關注學生的需要,一切教學活動為了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叵肫疬@快樂的、無拘無束的40分鐘,我心中充滿了許多感慨。感慨孩子們在課堂上出色的表現,感慨新課程改革帶來的新氣象。我真不敢相信,六七歲的孩子竟然知道得這么多,合作得這么好。數學已經成為了他們接觸生活、了解生活的一個工具。
成功的一節課必須要立足于教師對教材的把握、對學生的了解、對新理念的理解之上。胸中有邱壑,教學才有方。在上這節課之前,我努力挖掘教材的兩個優勢:
1、情境創設得好,是兒童熟悉和感興趣的;
2、素材提供得好,它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
根據本班學生的知識經驗和認識水平以及教材的特點,在教學中我采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給學生多次交流的機會,引導他們去自主地學習探究。在學生交流時,我把自己也看成是小組中的一員,認真傾聽他們的意見,關注他們在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以便及時地來引導?吹胶⒆觽円粡垙埧鞓返男∧,我深深地感受到:只有“活”起來的數學課堂,才會真正成為學生探索的天堂。
綜上所述,整堂課體現了關注學生的需要,滿足學生的需要的主題。從問題情境的創設,到整個展開過程的立體安排,到難點的突破,以及所學知識的應用,都從學生的需要出發,處處為學生著想,真正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得到了滿足,獲得了成功。
一年級上《小明的一天》教學反思 4
本節課,首先我抓住學生年齡特征,通過謎語引出鐘表,用音樂引出漂亮的鐘表,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境。其次,拋出鐘面上有什么?這一問題,引導學生觀察,了解1----12這幾個數的排列規律,認識時針和分針,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表達的機會。課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撥小鬧鐘,抓住了兒童的心理特點,同時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教學形式上,重視學生的獨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機結合,課堂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使每個學生都有一塊屬于自己思維的開拓區域。我還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通過一些具體事件如:幾時起床,幾時睡覺,豐富了學生對時間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充分感受時間就在身邊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學生的時間觀念。再通過趣味性的練習,動手撥一個自己喜歡的時刻,并說說這個時刻在干什么,來鞏固學生所學過的知識。既聯系了學生生活實際,又突出了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密切聯系實際。體現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整節課以玩為主線,把教學內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來。教學過程科學合理,層次分明,層層遞進。
強調數學學習的實踐性、探索性。教學中設置了許多新穎有趣的實踐活動內容,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個性發展,增強數學內容的趣味性、開放性,強調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交流彼此的情感、求得新的發展。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發現的老師不包辦代替。做到讓學生多思考、多動手、多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師生共同活動相結合,教學形式有分有合,方法多樣,學生參與程度高,最大限度地拓寬了學生的思維,使課堂充滿生機與活力。促使學生層層深入的思考,讓學生自覺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用心發現、用心思考、真誠交流,時而困惑、時而高興,在跌宕起伏的情感體驗中自主完成對整時、半時的認識。
本節課的目的是讓學生在玩中學知識,在操作中自主探究,讓學生學得主動,學得輕松,感受學習的快樂。教學目標基本達到。
一年級上《小明的一天》教學反思 5
上完了《認識鐘表》這堂課后,反思教學過程,我有以下幾點認識:
1、以“謎語”導入,明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結合謎語的“一匹馬兒三條腿”,引導學生認識時針、分針、秒針及其特點。
2、從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看,能正確認讀時間的只有4人,其余的均不知道從哪入手看,因此在“小明的`一天”這個環節的教學中,每出示一個鐘面,都讓學生說“從鐘面上,你看到了什么?”(意圖:說出時針和分針的位置),再讀出時間,然后將6個鐘面上的時間進行分類,引入“整時”和“半時”。
從教學效果看:
1、可喜之處:所有同學都知道了要認讀時間,就要先正確說出時針和方針的位置,而且也能做到這一點。
2、改進之處:在對6個鐘面進行分類后,應該用足夠的時間讓學生明白“整時”和“半時”時針和方針所在的位置,尤其是“半時”,更要讓學生在說的過程中體會到“時針超過了幾,就是幾時半”。
3、對于課堂小結部分處理得過于粗糙,只讓學生說了說,沒有做出總結,小結部分可以讓學生詳細說一說這節課的內容,加深印象。
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應該注重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千萬不能“拔苗助長”。同時,教師在課堂上還要有足夠的應變能力,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這樣才會使學生學會數學、熱愛數學。
一年級上《小明的一天》教學反思 6
上<小明的一天>這一課,這節課學生學得輕松、愉悅、有滿足感,一個重要原因是:教師始終關注學生的需要,一切教學活動為了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
一、關注學生的生活需要
學習數學為了什么?數學離學生有多遠?這是我們數學課堂教學要回答的問題。本節課里,給了一個較好的回答:學習數學首先是生活的需要,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整節課具有生活氣息,學生充滿了學習的樂趣。課一開始,教師就出示一個實物的時鐘,讓學生說說時鐘有什么作用?學生爭著發言,由此教師亮出這節課的學習任務:學習怎樣看時間。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欲望。
再看課的應用部分,教師要求學生說一說:你知道哪些電視節目的播出或結束時間是在整時或半時的,并撥出時間。教師的這一安排,避免了學生機械練習,被動練習的局面。這一環節有一箭雙雕之功,既是新知識的應用,又與生活緊密相聯,學生不覺得這是一種負擔,學生學得輕松自在。
總之,關注學生的生活需要,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來自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提高學生參與度,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是本節課的第一個特點。
二、關注學生的.學習需要
數學教學過程是學生學習的過程。本節課另一個特點是,關注學生學習的需要,以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來構建立體的課堂教學過程。教學始終圍繞學生的實際需要,服務于學生的學習,盡量滿足學生的需要。
對鐘面的認識,學生并不陌生,但是他們知道哪些鐘面知識,教師不能武斷估計,閉門設計教學方案,課堂上教師提出了“你對鐘面知道些什么?”這樣的開放性問題留出時間、空間讓學生觀察、議論、匯報,充分展示學生的原有基礎。
學生已經習慣了用“長針、”“短針”來描述某一時刻,在認讀整時之初,教師及時加上一個簡單的鐘面介紹,明確時針、分針的名稱,為學生用規范、科學的語言描述某一時刻打下基礎。
對大部分學生來說,“整時”時刻的認讀比較容易,而“半時”時刻的認讀可能會出現問題,應作為教學重點來處理。學生之所以對半時的認讀模糊不清,關鍵在于對鐘表的旋轉順序不清。為解決這一難點,在認半時之初,讓學生觀察轉動的鐘表,明確了鐘表的轉動方向,又為下面討論半時刻的認讀提供了理論依據,化解了本課的難點?傊,在認識“整時”、“半時”的活動中,我非常重視挖掘學生群體這個大的學習資源的優勢,放手讓學生認一認,說一說,圍繞某一難點展開討論,認完后在小組內交流認讀的方法。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全班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了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教師作為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其主導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
教師把第三幅情景圖中的“8時”改為“8時半”為的是,最后通過引導觀察這兩幅情景圖,讓學生學會用上午、下午、中午和晚上等詞對一天的時間進行更準確的描述,對一天的時間有一個更進一步的、全面的了解。
總之,課堂教學順應了學生的學習需要,根據知識的起點,靈活地、有效地安排教學活動,才能真正體現以學生學習為主的教學思想,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
三、關注學生的發展需要
數學課不僅僅要引導學生學會知識,更要培養能力,發展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在這堂課中也有較好的體現。如:課的結尾教師出示了沒有時針、分針的鐘面,讓學生根據所提供的時間,畫出時針、分針的位置和讓學生在課外設計一份自己一天的作息時間表。由此可見,數學課堂教學不僅要關注課內知識,更要關注課外拓展、延伸,關注學生的發展。
綜上所述,整堂課體現了關注學生的需要,滿足學生的需要的主題。從問題情境的創設,到整個展開過程的立體安排,到難點的突破,以及所學知識的應用,都從學生的需要出發,處處為學生著想,真正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得到了滿足,獲得了成功。
一年級上《小明的一天》教學反思 7
一、科學確立并實現了本節課的目標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教學要充分體現“數學學科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我根據教學內容和學情確立了如下目標:
1、使學生結合經驗認識鐘表,會讀鐘面的整時刻、半時刻;探索整時、半時指針規律,學會記時的兩種方法。初步建立時間觀念,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2、通過教師演示講解與課件資源的巧妙結合,使學生在觀察與實踐中探索、思考、發現、總結整時、半時的指針規律,比較熟練認識整時刻、半時刻。
3、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培養學生珍惜時間、遵守時間的觀念和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小明的一天”這一內容為載體,實現了目標的落實。
二、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在課堂上,組織學生交流對鐘表的了解(1~1212個數字,分針與時針)、引導他們探索整時和半時鐘面上的指針規律,將學生的思維引向精確化,來認識鐘表。并鼓勵他們動手在準備好的鐘面上按順時針方向撥出指定的整時和半時。
三、多媒體課件的使用,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始,我用課件出示了鐘表的圖案,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很自然地進入了學習情境。接著,用課件出示了各式各樣的`鐘表,拓寬了學生的視野,(鐘表不僅有漂亮的外表,而且有很多數學知識)這一過渡,激發了學生探索有關鐘表知識。
四、在本節課上,我對學生的激勵和評價有點不到位。
大家都知道:“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在當前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呼聲愈來愈高的背景下,科學解讀教材和根據學生的學情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顯得尤為重要。所以,我認為:只有適合自己學生的,才是最好的!
一年級上《小明的一天》教學反思 8
這節課學生學得輕松、愉悅、有滿足感,重要原因是:教師始終關注學生的需要,一切教學活動為了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根據學習內容的自身特點,根據課標精神,我在設計教學時力求體現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聯系生活;合作交流,人人參與。具體的有以下幾個特點。
1、精心設計情境,促使學生主動參與。
教學實踐表明:教師只有精心創設教學情境,誘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為學生學習作好充分的心理準備,他們才能主動探索,進而獲取知識。
課一開始,把準備的小鬧鐘的時間調好,上課起立后班里十分安靜,這個時候傳來了小鬧鐘的聲音!老師很驚訝的問:“什么聲音,”順著聲音尋找到原來是個小鬧鐘。通過無意注意引起學生的注意,讓孩子感受到我們要學習的內容與鐘表有關系,用鬧鐘的話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人人參與。
學生已經習慣了用“長針、”“短針”來描述某一時刻,在認讀整時之初,在教學設計中我充分地考慮到這一點,采用了電腦輔助教學,讓時針和分針作自我介紹,用充滿童真的語言來吸引孩子。及時加上一個簡單的鐘面介紹,明確時針、分針的.名稱,為學生用規范、科學的語言描述某一時刻打下基礎。
3、重視動手操作實踐。
“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闭n標倡導的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動手實踐,根據學習知識的性質特點,結合大量的操作活動來學習。如摸一摸鐘面觀察;在人手一個的學具鐘上操作;小組互撥互說;轉動畫面撥時刻;找朋友—畫時針或分針。在這些活動中,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做數學”,及時反饋交流,讓操作與思維聯系起來,讓操作成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源泉。
綜上所述,整堂課體現了關注學生的需要,滿足學生的需要的主題,從學生的需要出發,處處為學生著想,真正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得到了滿足,獲得了成功。
一年級上《小明的一天》教學反思 9
本次我選擇了《小明的一天》作為公開課的內容,本堂課基本按照預設順利講完了,其中的滿意之處如下:
課前導入,我以帶神秘會發聲音的禮物的方式導入,通過聽聲音讓學生來猜一猜,課件出現鐘表來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渲染課堂氛圍。
其次讓學生通過觀賞各種各樣的鐘表,來認識鐘面特點。從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印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培養孩子細心觀察事物的能力,營造積極活躍的學習氛圍,為學習知識創造良好的學習情境。再次以《小明的.一天》為主線,將認識鐘表的教學內容有趣的貫穿起來。充分利用課件、學具、教具,調動學生多種感知參與學習。課堂上讓學生以匯報、討論、展示、動手親自撥時間、游戲等方式,為學生提供了觀察與思考、自主探索、語言表達、交流與合作、動手實踐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讓孩子觀察小明的一天情景圖,知道在什么時間做什么事情,引導在數學課上,我們說“時”,以此培養學生的觀察和表達能力,練習完整的表述和運用數學語言。進而給出六個時間讓學生分類,一一說出如何看出的,學生總結出認識整時及半時的方法。老師帶大家做即興練習,師撥生認,師說生撥,同桌相互撥來鞏固所學知識,并新授時間的兩種表示方法,做以自然的銜接。最后設置了三個練習環節:看圖認時間、做游戲——找朋友(找出相同時間)、觀看圖電子表片(會認時間,練習生活實際在哪里見過)及各種各樣的鐘表圖,使得本節課設計合理,思路清晰,內容充實。
不足之處:
1、新授時間過快,給時間分類應讓學生說出每個時間分針、時間的特點。
2、情景圖看時間到給時間分類的課件銜接不流暢。
3、師站的位置過于多變,使學生無中心感。
4、學生回答問題的參與度不高。
5、游戲組織不是很有序。
總之,這節課是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度過。整堂課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創設多樣的學習情境,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交流,合作的學習方法。我會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不斷學習,不斷完善,做好教學工作。
一年級上《小明的一天》教學反思 10
有幸聽了我校張老師的一節課《小明的一天》,這節課是第八單元“認識鐘表”的第一課時。
鐘表,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學生對鐘表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這部分內容是調動學生已有的認鐘表的經驗,在交流中認識整時和幾時半。聯系生活實際(小明一天的時間安排)中,要求學生在小組合作交流的基礎上,能用語言總結出幾時,幾時半的時針和分針指向,并適時的進行良好的生活習慣的教育。
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時間既熟悉又陌生。有些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認識鐘表的經驗,但他們認時間、看鐘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體的;也有些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中時間觀念差,對鐘表的知識感到陌生。
全課張老師的'教學設計立足于學生的主體發展,重視培養學生獨立探究知識的能力。張老師為學生提供了恰當的直觀材料,創設生動的情景,為全體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營造良好的氛圍。具體體現在:
1、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激發內心情感,建構學習平臺。教學時,教師先不急于讓學生觀察鐘面上有什么,而是讓學生聯系生活經歷,讓學生說說在哪里見過鐘表,鐘表的作用大嗎,然后訴說小明遇到的困難,使學生產生迫切的求知欲與幫助別人的熱情,建構起學習的平臺,為進一步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2、本節課至始至終,注意留給學生獨立思考、探索學習的機會,而且注意提供學生間的討論、交流、合作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集體交流,積極參與到教學中,不僅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而且培養了人與人間的團結協作精神。張老師主要進行了三個步部分的教學。
1、認鐘面
讓學生自主進行討論,自己在鐘面上都看到了什么,從而認識鐘面。
2、認識整時
張老師把4幅整時的圖片抽出來讓學生進行自主的討論、認識,然后總結認識整時的方法。
3、認識幾時半
把2幅半時的圖片抽出來讓學生研究討論,得出認識半時的方法。
對于有些老師來說,這樣把整時和半時分開教學的方法也許不能在最后按照課本的順序教學的時候少了一個分類的環節,但是可以在認識了整時和半時之后讓學生發現他們的共同點,再總結認識整時和半時的方法,這樣也是不錯的方法。
一年級上《小明的一天》教學反思 11
在“認識鐘表”這堂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學得主動,課堂氣氛熱烈,知識獲得與情感體驗同步進行。反思本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認識:
1、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在一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里,已經有了一些鐘表的知識儲備:上學的時間、放學的時間、看動畫城的時間……雖然這些認識是淺顯的、感性的,對于不同的學生來說層次也是不同的,但是仍為學生學習“認識鐘表”提供了經驗基礎。
為此,課中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先讓學生在自帶的小鐘上撥出自己喜歡的時刻,再讓學生對所撥的時刻進行分類,再想一想整時是怎樣看出來的?學生通過比較,異中求同,最后概括出“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的規律。學生依據已有的經驗主動生成了他們自己的數學知識。
2.創設生動具體的學習情境
本課以活動為主線,創設了“鄉村的早晨”、“小明的一天”、“撥鐘面”、“制作作息時間表”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把對時刻的認識與現實有趣的情境結合起來,不僅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經驗,積極參與嘗試探究學習活動,而且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時間,形成時間觀念,并受到珍惜時間、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的.教育。實踐表明,學生對數學情境的問題很感興趣,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課堂氣氛活躍,整堂課學生都能保持濃厚的學習熱情。
3.創造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機會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數學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機會,使學生能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學會傾聽別人的想法,學會交流,增強合作意識。在“認識鐘面”這一環節中,主要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學生拿出實物鐘,先在小組內進行活動:撥一撥、比一比、說一說,然后由小組長向全班同學匯報。學生在合作中分享著互助與競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實際教學中看出,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4.充分體驗“生活數學”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安排了“找生活中的電子表”、“設計星期天的活動安排表”、“幫小熊修鐘”、“小小設計師”等情境,把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體驗“生活數學”。如“設計星期天的活動安排表”時,啟發學生思考,時間安排應該合理、科學,注意勞逸結合等,盡管學生的安排表五花八門,但是通過“設計星期天的活動安排表”的嘗試,有利于培養學生愛數學的情感和用數學的意識。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應創設有利于學生發展的情境,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中學會探究、學會合作、學會交流,使他們在實踐中感受到數學的價值,理解并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一年級上《小明的一天》教學反思 12
《小明的一天》是一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內容。這個內容是學生建立時間觀念的初次嘗試。教材以小明一天的生活場景作為學習線索,通過調動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認知水平,讓學生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感知“時間”這一抽象的概念,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成功之處:
1、我一直在思索,怎樣從一上課就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馬上處于振奮狀態呢?于是,我利用課余,讓學生做一個鐘面,學生非常感興趣。學生為做的各式各樣的鐘表發出驚喜的叫聲,露出喜悅的神情,通過聽覺、視覺走進鐘表的世界,引發學生強烈的興奮感和親切感,營造積極活躍、向上的學習氛圍,為學習新知創設良好的情境。
2、抓住學生年齡特征,整節課以《小明的一天》為主線,把教學內容清晰有趣的串了起來。充分利用好學具(學生自己做的鐘面),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課中讓學生親自動手撥學具鐘面,為學生提供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觀察與思考、發現、表達的機會,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積極性,同時又培養了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讓學生在實際中運用所學知識,密切聯系實際。體現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
3、在教學中,讓學生邊撥邊說,不僅培養了學生動手的操作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口述表達能力。然后利用實物鐘,撥動實物鐘,讓學生感知時針走的方向,提出“順時針方向”這一專有術語。
4、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完整的'表述和學會運用數學語言。學生會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在表述時間時會產生不規范現象。如:把7時說成7點,8時半說成8點半。我立刻給學生以引導,“在數學上,我們要說成“7時或者8時半!辈⒆寣W生用正確的表述方法重新描述小明一天的學習生活。學生的規范的數學用語得到了強化。
5、最后在課件上呈現小明一天的作息時間表,布置課外作業,讓學生以這個表為模板為自己的一天也設計一張作息時間表,從中教育學生珍惜時間,起到行為習慣以及道德教育的作用。
不足之處:
1、由于我對新課程教材的理解不夠深刻,僅讓學生初步認識鐘面,認識時針和分針,會看、會撥鐘表和電子表上整時或半時的時刻,初步建立時間觀念,這樣顯然是不夠的,數學學習的目的不應該是學生“經驗”簡單的在再現和累積。而應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上再得以提高和規范。在以后的教育教學中應該多專研教材,把準教材中隱含的知識點,再通過各種有趣的形式傳達給學生。
2、由于學生不是經常訓練操作實踐的活動,并且對于鐘面這種學具的新鮮感強,所以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不是很聽老師的指揮,在小組活動中,學生的合作意識較差,從動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語言文學表達出來,部分學生不能達到有效訓練或表達不規范。例如,認識哪個是時針,哪個是分針時,讓學生分辨時不夠深入,沒有讓學生放開說,師有代說的地方。
3、學生自主探索的機會不夠。例如:讓學生先猜是什么時刻。雖然也請學生交流討論,但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不多,而且小組合作流于形式。學生沒有真正地獨立思考和觀察,就急于和小組內同學去說,有的甚至在玩,隨意撥動模具鐘面。結果既沒觀察清楚,交流的效果也不好。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要把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并給予學生足夠的獨立思考的時間;在小組合作時,老師應參與其中,深入學生的探討中,及時了解學生的思考方向,并適當引導。
教學過程中老師的語言過于啰嗦,不簡潔。帶有很多口語,如“啊,好了,恩”。對學生的鼓勵評價還是不夠,完全靠鐘面這個學具來激發學習興趣,忽視了鼓勵評價的作用。例如:教學中在學生回答完后,可以對學生說點鼓勵的言語,“你觀察的真仔細。”“你的回答很完整”“你回答的很好,如果能再大聲點,就更好了!钡染唧w的鼓勵評價性語言。又或者以小組為單位展開競爭性的對比,通過對比來激勵學生。
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應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千萬不能“拔苗助長”。同時,在平時的教學和教研中學習和積累更多的經驗,讓自己在課堂上有足夠的應變能力,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這樣才會使學生學會數學、熱愛數學。
一年級上《小明的一天》教學反思 13
在教學《小明的一天》這節課后,我對教學過程進行了反思,在教學中我認為以下幾點做得比較成功:
一、重視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
新課程標準中強調:在教學中要加強現實生活與數學課堂的聯系,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與我們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在一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里,已經有了一些鐘表的知識儲備,雖然這些認識是淺顯的、感性的,對于不同的學生來說層次也是不同的,但是仍為學生學習“認識鐘表”提供了經驗基礎。所以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這些已有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先說一說自己一天的時間是如何安排的`,然后再通過“小明的一天”的時間安排,讓學生說一說小明一天的時間是如何安排的,在小組內討論可以把這些時間如何分類,并說出自己的理由,使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找到了整時和半時的區別,知道了整時和半時的特點。
二,注重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數學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機會,使學生能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學會傾聽別人的想法,學會交流,增強合作意識。在學生初步認識整時和半時后,我進行了老師說時間,學生撥時間的活動,然后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學生拿出實物鐘,先在小組內進行活動:撥一撥、比一比、說一說,然后由小組長向全班同學匯報。學生在合作中分享著互助與競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實際教學中看出,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三、注重了課堂延伸,讓學生充分體驗“生活數學”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一節課,并不是隨著下課鈴響就結束了,還要讓學生學會把學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因此,在學完《小明的一天》后,我讓學生調查不同單位的作息時間,了解自己爸爸、媽媽一天的時間安排,設計自己星期天的時間安排等,把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體驗“生活數學”。
【一年級上《小明的一天》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一年級上數學教學反思04-15
六上數學教學反思04-29
一年級上《連加連減》教學設計 及教學反思04-29
五上找規律教學反思04-13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教學反思10-21
《小明的一天》教案設計(精選5篇)12-14
失去的一天教學反思04-09
《失去的一天》教學反思04-09
二上語文教學反思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