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三首》教學反思(通用20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教學反思能很好的記錄下我們的課堂經驗,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古詩三首》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古詩》教學反思 篇1
古詩在這個學期被選為我們學校的打磨課內容,如何教古詩便成為我們教研活動的主題。一首古詩被不同的老師不同的學生重復著,為的是找到教古詩的最佳方法。這次我選擇《秋思》這首詩,它排在三首表達思鄉情詩歌的中間。雖然文本只有四行,二十八個字,但詩人那份濃濃的思鄉之情如何傳遞給沒有雷同生活經歷的學生,讓學生感受著詩人的感受,想著詩人的所想?除了詩的內容外,我到底要通過《秋思》這個載體教給學生什么?詩的課堂到底應該是個怎樣的課堂?……這一系列的問題不斷呈現在我的腦海中。
在這之前,我聽過三年級兩位老師教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她們的教學方法大同小異,亮點是能借助多媒體把學生帶進一個詩意的課堂。我個人也認為古詩教學的課堂應該是一個充滿詩意的課堂。怎樣才能創造出一個詩意的課堂?我想方設法讓《秋思》的情意在詩意的課堂上流瀉。
一、在讀中彰顯詩性。
我一直認為詩的教學應不同于其它的課文閱讀教學。一般的課文閱讀教學可抓住重點的字詞句深入品味體會,但詩一經這樣折騰就會把詩拆得支離破碎,它就失去了詩本身的整體完整性。為了保護“詩”作為一種“完形”的存在,我采取的策略就是誦讀。不管學生懂與不懂,先讓學生讀了再說,讓《秋思》在誦讀中流淌。開始整首詩的自由讀,個別讀,小組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理解詩的意思。接著課中導讀,在理解了詩意的基礎上,在體會了詩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個人獨特的見解后,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誦讀。最后熟讀成背。這樣一層一層地深入讀,讓學生在讀中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詩人的思想感情,讀出自己的體會。讀出詩的'味道。
二、在想象中豐富詩意。
在眾多的借寫家書的詩中,張籍的這一首《秋思》獲得的評價最高。王安石說是“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它語言精煉,蘊含豐富的內容。題目有“思”,而整首詩中卻沒有一個“思”字,那這個“思”究竟藏在哪呢?在深入備課后,我覺得詩中的“見秋風”可作為教學這首詩的突破口。“意萬重”是這首詩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我個人覺得引導學生想象,豐富學生對“見秋風”的表象,加深對“意萬重”的理解。這樣對學生體會作者的內心情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當學生對這首詩有了整體的印象后,我馬上抓住詩眼“見”大做文章。我安排了學生一次次想象“見到什么”“見不到什么”,目的是希望學生在我營造的意境中,在一次次的對比中,以有形的景來襯無形的思,循序漸進地引領孩子們探究、品味“見秋風”。希望想象到的畫面成為學生通往作者內心的橋梁,讓學生與作者感同身受。
三、在遺憾中憧憬未來
課后的集體評課中,許多老師也認同我這樣處理所帶來的效果,值得一學,同時也指出我的不足之處是多媒體課件中少了把學生帶入意境的聲音,多了一些不必出現的秋景圖。今后在制作、運用多媒體課件時,我會向一些年輕老師學習,提高制作課件的能力。相信有志者事竟成!
《古詩》教學反思 篇2
在《漁歌子》的教學中,讓學生自己去讀,去了解詞的大意,用自己的語言去描繪詞意,特別強調讓學生比較同是描寫江南春景的兩首詞的異同。
但是從課堂效果來看,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我過于注重結果——比較異同,忽視了過程的體驗——朗讀感悟詞中描繪的美景,體會詞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樂趣。
讓學生初讀正音,自學了解詞意,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番之后,就讓學生比較和前一首詞的異同,從學生發言情況來看,學生只能勉為其難地從表面說說想法。因為學生還沒有很好地去體驗、感受《漁歌子》這首詞所描繪的江南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蒙的圖景。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桃花,青笠綠蓑,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而這既體現了作者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沖澹、悠然脫俗的意趣。老師沒有帶領學生走進詞的意境,走進詞人的內心世界,學生如何能夠感受兩首詞的不同呢?課堂上如果讓學生再多讀讀詞,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體會、感悟,啟發學生展開想象,讓學生在這些過程中去感受詞中的意趣。那么再和《憶江南》進行比較時,學生的感受會大不相同。不過,讓學生直接去比較異同,對五年級剛接觸詞的學生來說,太理性化,難度也大了。不如換個問法:白居易和張志和筆下的江南各有特色,你更喜歡哪一幅呢?這樣從學生的情感出發,觸及了學生的獨特體驗,也可以培養學生對詞的初步鑒賞能力。
其實,這首詞和柳宗元的《江雪》對比起來學習,更便于學生把握這首詞的主旨。一個是寒江垂釣圖: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立翁,獨釣寒江雪。一個是春雨垂釣圖: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同是垂釣圖,意境相去甚遠。學生通過比較,更能體會《漁歌子》那種悠然自得的樂趣。這樣對教材內容進行開發重組,豐富了課程內容,開闊了學生視野,給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思考空間。
另外,古詩詞的學習應充滿一種詩情畫意的美,學生徜徉在古詩詞的王國中,課堂應當別具一番情趣。但是,學生沒有被美的'經典詩詞所吸引,這與教師本身的文化素養有關,教學生詞,教師就應該有一定詞的。積累,有一定的鑒賞能力,我的語言應有一種古典文化的魅力,給課堂營造一種學習詩詞的良好氛圍,對學生起潛移默化的影響。
《古詩》教學反思 篇3
《長相思》是一首描寫邊塞軍旅途中思鄉寄情的佳作,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詞的內容,體會詞人暗藏于詞中的無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讀詞,讀出詞的韻味,讓學生走進詞境,進入詞心。同時,作為一節整合課,我設計了三個整合點:一是在初讀詞之后,讓學生利用網絡資源,搜集關于《長相思》的內容(作者,題目,寫作背景,詞義,感情,寫法等);二是在學生學習完《長相思》之后,搜集關于思鄉的詩詞;三是在練習環節,引入李煜的《長相思》,利用網絡資源完成閱讀小題(詞的主要內容,表達的情感,運用的表達方法等)。
1、在朗讀中與文本對話,體味情感:
朗讀是解讀文本的重要形式,學生通過聽(聽老師范讀)、看(默讀)、讀(出聲朗讀)等途徑,從整體上感受言語材料,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逐步感知與理解。在我的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了讀的功能,讓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師的范讀中啟動情感,在朗讀和想象中整體感悟。
2、在想象中與文本對話,感悟形象:
在朗讀感召下,學生張開了想象的翅膀。學生們通過想象,感悟納蘭性德的“征途”,充滿了遠離與牽掛。在與“征途”對話后,通過問題將對話切換到詞人的.家鄉和故園。學生們想象并感悟著家鄉的美麗、溫馨、安寧和祥和。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
首先是學生匯報搜集的關于《長相思》的資料時,談到了詞的意思,我只讓兩個學生回答了,沒有因勢指導,讓全體學生練習。其次是讓學生想象匯報納蘭性德家鄉溫馨畫面之前,僅用了一個問句“但是,同學們,在納蘭性德的心中,在納蘭性德的記憶里面,在他的家鄉,在他的故園,又應該是怎樣的畫面,怎樣的情景呢?”來進入學生的想象。課后回想,如果能先理解詞中的“故園無此聲”,然后再進入想象,效果會更好。最后,我覺得在時間的調控分配上,有些不合理,最后一個整合點——理解李煜的《長相思》,由于時間原因沒能讓學生很好地完成,下次要合理安排好。
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嘗試,讓我收獲了許多,取得了些許的進步,但也讓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今后,我會針對自己的缺點,多學習,多實踐,在學科整合的路上爭取更大地進步。
《古詩》教學反思 篇4
近一段時間我一直在追《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這個節目的點擊率很高,在詩詞熱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國人那顆跳動了千年的詩心,心動不如行動,公開課就選詩詞。
為了讓學生讀懂《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為了能讓學生通過文字看到詩歌的本真,我選擇了以下策略:金文猜字,感受漢字魅力。一個金文的送字,讓大家看到了中華文字之美以及古人造字的智慧。化詩為畫,品味文字之境。抓住王維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寫作風格,引導學生將詩歌繪制成一幅圖畫呈現于黑板之上,再由圖畫進入詩歌,讓同學們講述畫中元二與王維難舍難分的離別情景,感受詩人與友人的深情厚誼。吟誦,體會古詩韻味之美。過去我也知道詩歌是可以成誦的,但到底怎么誦?是個難題。千課萬人之行給了我答案,我大膽嘗試,課堂效果不錯!經典送別詩多篇連讀,感受情感變化。送別詩有很多,其情感表達不盡相同,抓住同類詩對比,感受不同詩人寫送別時的情感表達的.不同之處,打開眼界看世界,只為讓我們的孩子走到更遠的地方,看到更美的風景。
好課在于多磨,這節課還有許多需要琢磨之處,細節仍需精修,教學機智仍需加強,個人素養仍需提高,教學之路其修遠矣,吾愿上下而求索!
《古詩》教學反思 篇5
1、老師的語言不夠簡練高效。
認真觀看了自己的上課視頻,最大的一個感覺就是,自己好緊張,總怕學生不會,導致自己的語言不夠簡練。很多時候,我的一個提問明確提出了,可是發現自己總在重復,一再解釋,非常羅嗦。還有,學生的回答,我也是怕其他孩子聽不到或聽不懂,自己總在重復。到了最關鍵,讓孩子們充分發言時,我仍然不放心!一句話,老師的課堂講述太多了,語言不夠簡練,占據了孩子們的自主學習時間。
2、課堂的學習內容整合度有待提高。
現代教育,要求給孩子們肩負,要實現這一點,語文課堂內容的選擇和整合就尤為重要。一篇課文,一首古詩,可講可學的內容多得是,但是我們的課堂時間就非常有限,高效課堂就需要高效整合。在這一方面我做的非常不足,我總是按部就班地一項一項地上課,教學時間遠遠不夠。在《宿新市徐公店》,我設置孩子們充分口頭語言表達后,就寫話練習,把口頭表達整理轉換成書面文字。這樣一操作下來,直接一課時變成兩課時了。試想想,如果不整合讀、講、寫,課堂時間如何有效保證!
3、全面關注學生。
從教學視頻中,我發現一旦遇到稍微難度較大的語言表達題目,舉手發言的'學生寥寥無幾,而且總是那幾個學習比較好的孩子舉手發言。我特別留意到,從不肯舉手發言的都是學習有困難的孩子。所以,我認真反思,一堂課精心設計一個又一個環節,可是在關注學生的程度上,還是忽略了學習困難的他們,那么他們從何提高呢。關注學生不難,全面關注學生是我做得不夠好的地方。
······
一堂課,是實驗也是經驗,看著自己的課堂錄像,更是直觀地了解自己的教學狀態!反思自我,從這節課開始,向著高效課堂而努力!
《古詩》教學反思 篇6
根據學校的課程安排,我們繼續開展以“經典古詩文鑒賞”為基本教材的校本課程。經過半個學期的學習,學生的古詩文背誦和鑒賞都取得了不少的進步。回顧半學期的教學歷程,我總結出古詩教學中要注意的幾點方法:
一、反復吟誦,陶冶性靈
古人云:“七分詩三分讀”,可見在學習古詩時朗讀是多么重要。吟誦古詩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還能增加其藝術修養。因此,在古詩教學中要重視反復朗讀,讓學生讀得瑯瑯上口。
二、巧妙分析,理解詩意
1、借助歷史,使學生正確、深刻地理解詩意。
在唐宋浩瀚的詩海中,有大量的古詩是詩人對當時社會狀況所產生的一種心聲,及對人生遭遇的一種感慨。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在了解創作背景后,才能對詩意有全面、正確地領悟。有了一定的歷史知識,我們便可以正確理解到“山外青山樓外樓”,并不是南宋的繁華景象,而是茍且偷安的證據;“西湖歌舞”并不是升平氣象,而是亡國之音;“游人醉”并不是對太平盛世的陶醉,而是樂不思蜀的醉生夢死之態。教師如能恰如其分地引導學生搜集資料,適當補充一些與詩歌有關的歷史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消除一些由時代造成的隔閡,還可鍛煉學生課外積累能力和自學能力。學生學習古詩時,是有歷史的“東風”可借的。
2、圍繞重點詞句展開分析。
大部分詩,它的內容是圍繞一個詞或一句話展開的,這就是詩中的重點詞句,這些詞句往往是詩人思想感情的一個集中點,抓住重點詞句有利于理清全詩的思路及詩人所要表現的思想。例如在教學古詩《送孟浩然之廣陵》中,體會作者的'感情是教學的難點。學生通過分析理解詞語的意思,想象李白所描寫的情景,想象李白站在江邊有多久才能看到孤帆遠景碧空盡的情景?李白為什么站在江邊那么久?他在想什么?學生了解了詩人所描寫的意境,體會到詩人與老朋友分別時的依依不舍之情。這樣描繪了詩歌的“境”,點出了詩人的“情”,學生的想象自然會進入詩歌的意境,和詩人的感情產生共鳴。
三、適時拓展,提高能力。
我國古代有許多優秀的詩歌都充滿了詩情畫意,古詩的教學,一定要將學生領入詩的意境,體驗詩人的感情,詩情畫意地教古詩,教出古詩的詩情畫意。如:教學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黃四娘家花滿蹊)一詩時,我引導學生在充分理解每一句詩意的同時,把詩句變成一幅優美的風景畫,讓他們自己動手繪出一幅彩畫,使他們在體驗創作樂趣的同時,從中受到美的熏陶。在學生動手繪圖以后,我再引導學生演一演“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中的蝶和鶯,讓畫面在學生面前立體化起來、活起來;學生在扮演詩中角色的時候,充分調動了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把詩句沒有繪出而生活中有的聲音動態想象出來,極大地豐富了畫面,也成功體驗了詩的意境。
四、古詩教學對教師的要求。
古詩教學中既要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也要重視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對詩歌有充分地理解,才能有力地駕馭全詩,才能正確引導學生掌握詩中“有生命的東西”,才能給學生一個充分施展主動性的天地。教材入選的古詩多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程度而選定,容易理解接受的五言或七言絕句居多。但唐宋畢竟是遙遠的過去,在社會環境、生活特點,語言習慣等方面與現在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學生這方面知識的欠缺,造成了學習古詩的障礙,這就要求教師對唐宋詩歌的特點,詩人的生平及文學風格,特定的歷史背景要有所了解,這將有利于古詩教學的順利進行。
譬如,了解唐詩“以情景為主,即敘事說理,亦寓于情景之中,出以唱嘆含蓄”,宋詩是唐詩的延續,它側重于“運思造境,煉句琢字,皆剝去數層,透過數層”,并“以清奇生新深雋瘦勁為尚”的特點,則有利于在研究唐宋詩教學時有所側重,有的放矢;了解歷史,了解詩人,則有利于把握詩歌的情感動脈;掌握古詩的語言特點,則有利于掃清教學過程中的語言障礙。
《古詩》教學反思 篇7
在小學高年級所有的教學中,我就覺得古詩是很難教的,短短的幾句詩要深入的挖掘、拓展開來,讓學生去體會、感悟,實在是太難了。平時也很少聽到古詩這樣的公開課,(今年12月5日在外國語學校聽了易艷平老師的一節《清平樂村居》,她這節課主要要通過多種形式讓學生從讀并結合想象理解意思,學生學的很投入,課堂氣氛也很好,課后我在想,這樣上古詩詞,學生考試時能行嗎?)新課程下的古詩課堂,不提倡原本的逐字逐句的翻譯,要求讓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去自主感悟,達到一種無痕的教學效果。說歸說,可做起來實在是難。
記得有一次我校潘校長來推門聽課,正好我上古詩《望天門山》,各位老師在聽了我的課后,對一些方面做了一定的肯定,讓我從理論到了實踐,對古詩教學也有了一定的目標。特別是大家指出了教學中的一些不足,讓我從中受益匪淺。
首先,讓我知道了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設計都要為自己的教學服務。在課堂開始導入古詩《望天門山》時,我是復習的形式導入,讓學生背一些描寫祖國大好河山的詩句,繼而引入要學的課文,然后介紹古詩的作者以及寫作的背景,介紹背景時一筆帶過,如果我能以圖片或其他的形式讓學生去了解這樣一種場景,那么就會在不知不覺中為下面的教學做了一個鋪墊,學生就更好的體會感情。
其次,對詩歌的理解上,學生一直停留在淺層次,上這首詩時我是這樣讓學生理解詩意的,讓學生先讀準這一句,要求讀出節奏,再讓學生找出這一句中你認為難理解的字或詞借助注釋或查找資料理解,實在解決不了的,師生合作解決,我只是引導學生從表面上理解,而我沒有適當的去引導他們向深層次挖掘從而使學生沒有完全的理解詩意,讀的效果也就沒有我想象中的那么好。對于詩中“中斷”、“出”、“回”等一些重點字詞,孩子們都能夠大體的理解。在教學中,教師可結合古詩設計一些問題,這些問題都可以在課堂中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詩意,體會感情。
最后,我還會結合多年的教學,特別是古詩教學,幫學生歸納出一些方法,比如看見詩中有“愁”、“孤”、“獨”等字樣,這首詩所要表達的感情一般是“憂愁、寂寞”的感情;看見詩中出現了胡天、征人等字樣,就要知道這是邊塞詩,表達的感情要么是愛國,要么是思鄉的詩句等等
總之,我認為古詩的教學分可以下幾步進行:
1、介紹寫作背景以及詩中提到的一些知識點。
2、指導學生朗讀要求讀出節奏,讀出感情。
3、設計一些有助學生理解詩意的問題。
4、總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學法。
《古詩》教學反思 篇8
網絡已經成為教師獲取課程資源最常用的途徑。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從網絡中下載與詩歌內容相符合的圖片,首先從直覺上讓學生知道詩歌所描述的一些內容,同時,引領學生從形象思維的角度,明白詩歌中提及的地點、人物、時間以及相關的人文背景,從而帶著一些“前在知識”進入到文本的閱讀中。
如:我在教學《乞巧》一詩時,從網上下載了許多古時女子對月穿針向織女乞取智巧的相關圖片,讓學生說說看到這些畫面之后的感覺和想法,從而從直觀上感受古時人們對七夕節的重視以及對幸福生活的渴望與追求。
在教學中,學生通過詩句不能知道用五彩線穿九孔針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場景,所以,為了更好的閱讀古詩,理解古詩,我補充了吟誦古詩《乞巧》的朗讀視頻,在視頻中有朗誦的示范,有對月穿針的場景,這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使品讀層層遞進,讓學生和作者的心靈得到碰撞。借畫面補充,尊重學生的自主體驗,滲透古詩學法,詩畫互為補充,在體驗感悟、入境動情的吟誦中感受漢語言的魅力。
《古詩》教學反思 篇9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能緊扣教學目標,突出重點,按照教學設計進行教與學的活動,在師生互動中達成教學目標。在教學過程中,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課堂教給學生,使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氣氛良好,學生積極性高,達到了“文明自主,高校快樂” 的效果。但由于學生對作者以及寫作的'時代背景了解不多,體會不深,所以,詩的意境感悟不是十分透徹,對中國古代詩歌的積累及修養有待進一步提高。這節課我試圖走出詩歌教學的困惑,一改過去詩歌教學中,教師講解字句的理解,學生閱讀背誦的死板教學模式。
大膽把閱讀、欣賞、領悟、感受的主動權全部交給學生,教師只略作點撥。充分調動了學生的閱讀興趣,發揮了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而且課后發現,由于學生透徹地理解了詩歌,背誦起來也很順利,默寫時甚至很少寫錯別字,而學生筆下的春天也是生機勃勃,詩意盎然。反思課堂教學的設計,我覺得就是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真正做到教師主導,學生主動,實現學生與文本,學生與學生,老師與文本,老師與學生的對話,構建閱讀成為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課堂,搭建起互動的橋梁,讓學生在課堂上敢想敢說,能想能說,會想會說。
《古詩》教學反思 篇10
《英英學古詩》是“文包詩”課文,課文寫了英英和奶奶的一段對話,對話中英英生動而自然地介紹了古詩《靜夜思》的作者及詩句的意思。講解課文時,我并沒有直接按課文的程序來上。而是創設情境,讓同學們先觀察圖中的月亮與我們平時看到的月亮有什么不同?這大概是什么時候的月亮?你家是如何過中秋節的?假如你一個人在他鄉,看著那圓圓的月亮,你會想些什么呢?同學們暢所欲言地說出了自己的感受,進入了我預先設計好的教學思路中來了。
于是,自然而然的引出了古詩《靜夜思》,讓同學們了解李白在作這首詩時的背景后能更好的理解這首古詩。同時也充分迎合了他們富于想象的這一心理特點。在引導想象的`過程中,開拓詩的意境,再現詩人感受。我想只有把孕伏于知識體系中的潛在的方法因素變為學生學習的直接對象,這樣才有可能啟迪和引導學生對知識創造過程的全面理解;只有把教材內容中的靜態知識轉變為學生思維活動中的動態作用對象,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古詩》教學反思 篇11
杜甫的《絕句》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寫景小詩。整首詩雖只有28個字,但字里行間卻洋溢著韻味無窮的美。
古詩不僅色彩美——黃鸝、白鷺、翠柳、青天,四種景物四種顏色,將眼前的`景物描繪成一幅絢麗多彩的畫面,令人心曠神怡。而且結構美——第一句“兩個”黃鸝,寫“點”,是近寫;第二句“一行”白鷺,寫“線”,是遠寫;第三句“千秋”雪,寫“面”,表明了時間;第四句“萬里”船,展現了空間。對仗運用得恰到好處,耐人尋味。
理解詩句的意思,按照傳統的方式,先理解字詞意思,再理解句子意思。如果學生理解上有問題,我先創設了一個情境,引導理解。比如教學第三句時我是這樣設計情境的:時詩人杜甫往遠處一看,又被什么景色吸引住了?
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說話訓練,結合《補充》上的練習,通過出示掛圖激發靈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古詩教學必須具有鮮明的形象,使學生可見可聞,產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學生表達的比較到位,基本沒有偏離古詩的意思。
《古詩》教學反思 篇12
這首詩的作者以敏銳的眼光和獨特的視角捕捉到秋天那令人心醉的動人景象,描摹出秋野溢彩流芳、生意盎然的美好意境。通篇詩歌采用擬人化的手法來寫,描寫秋天迷人的景色和豐收的景象,語言優美生動,易于朗讀和背誦。在作者的筆下蘋果姐姐會因為天氣涼了,嚷著要披紅襖;葡萄妹妹要披紫袍……這首詩富有童真童趣,貼近學生情感,學生學起來自然興趣盎然,抒發了作者對秋天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出于對學生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的考慮,教學開始,我讓學生聽教師范讀詩文,并看所展示的秋天景象圖片,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能讓學生很好地進入到詩歌的意境中來。
在教學時,我將詩歌展開成一幅幅畫面,把圖文對照起來,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并抓住抒情這條線,引導學生朗讀、想象,去感知語言之美。這樣,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作者對秋天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當然詩歌重在朗讀,在朗讀中體會意境,所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穿插朗讀指導,讓學生充分理解并領會詩歌的內涵,由整體到部分,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讓學生參與到學習的每一個環節之中,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學生自評、互評,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古詩》教學反思 篇13
秋天是一個豐收的季節,秋天也是一個五彩繽紛的季節。
《秋天》是詩人王宜振書寫的一首對秋天的贊歌。本課語言優美,很有童趣。秋天離我們很近,孩子們很喜歡秋天,在他們眼里是各種各樣的秋天。所以在學習這首詩歌前,我讓孩子們留心一下上下學上,找找秋天的影蹤。學習《秋天》,我由秋天的'太陽為什么會“更紅更嬌”?空氣會“更甜更好”?讓學生質疑,激發學生探究下文的興趣.學習詩歌,主要采用反復誦讀,體會文字所描述的場面兩個步驟去學習。這個是我聽了俞教導的課后的收獲。我覺得教學應從扶到放,教會學生學習詩歌的方法。讓孩子們自己嘗試去學習。
樣的語文訓練非常扎實。于是在我的課上現學現賣,嘗試著把課堂回歸學生,踏踏實實的讓學生通過誦讀,去體會詩歌的文字。特別是三、四、五小節。這一部分文字淺顯易懂,可以完全讓學生去合作探究,只在一些難句上稍加指點。只是我還是沒有放手讓學生去說,總怕他們不會說。
然而我明白,只有讓學生大膽的說,鼓勵他們說,這樣的課堂才是扎實有效的。
《古詩》教學反思 篇14
本詩讀時瑯瑯上口,思時情景交融,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因為學生基本會背這首詩,在此基礎上,我注重了學生的朗讀指導。采取教師范讀,畫出節奏,指名領讀等形式,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雖說新課改注重學生的自讀自悟,通過反復朗讀去思考、領會、感受、體驗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進而通過自己表達出來,做到作者、文本、讀者有機地融合起來。但是,就“離離原上草”這句中的“離離”我想任哪個學生也不會想到是“茂盛”的`意思,而“一歲一枯榮”中的“枯榮”似乎稍易理解一些,但對于二年級的孩子,也不會那么容易就想到它的意思。
所以,我此時充分發揮了多媒體教學的作用,通過圖片,讓學生感受到小草的茂盛,點撥即“離離”的意思,通過茂盛的小草和枯黃的小草兩幅圖片的對比,理解“枯榮”的意思,學生明白了大致的意思, 更容易在頭腦中形成畫面,更利于學生的理解和感悟。
通過后兩句淺顯易懂的詩句,體會小草那頑強的生命力。然后,指導學生反復吟誦詩句,做到心中有詩,腦中有畫。也許這些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說有些難度,但我覺得適當地加深、加寬學生的知識面,也未必不可行。
《古詩》教學反思 篇15
課文包括兩首有關春天的古詩:《春雨》、《春曉》。據我了解,幾乎全班的學生都能熟練背誦《春曉》。然而,古詩的學習,僅僅做到熟練地背誦那是不夠的。《語文課程標準》這樣指出:“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所以,學習古詩,教師應帶領學生從感性認識走向理性認識,讓學生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詩歌中去。
讀詩題,我們就感受到了無限盎然的春意。如何讓學生流露出對春雨及春天的`喜愛之情呢?張若田先生說:“閱讀教學,一是“讀”,二是“讀”,三還是“讀”,古詩詞的教學更應以讀為本。”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以學生讀書為本。初讀古詩時,讓學生借助拼音自讀,做到讀準字音,讀順詩句,把全詩讀正確流利。在初讀全詩的基礎上,抓住重點字、詞,借助插圖引領學生逐句誦讀領會。讀第一首可抓住“好”、“知”、“當……乃……”、“潤”、“潛”、“細”、“無”等字提醒學生注意;讀第二首抓住“不覺”、“處處”、“啼鳥”、“多少”等詞語讓學生讀好。
本以為二年級的孩子想象一定十分有趣,可是說話練習中發現許多孩子思維定勢了。可能是設計的練習框住了他們的思路了吧。
《古詩》教學反思 篇16
在結了冰的江面上垂釣是多么不合情理,這恰恰是這首詩的精妙之筆。革新失敗,報國無門,有多少情感盡在一“釣”之中,于此之處設疑討論,無疑會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當學生的.理解陷入困境時,再及時補充本詩的創作背景,豐富學生的儲備,為學生的進一步感悟鋪路搭橋。學生果然不負眾望,思維相互啟發,掀起課堂的高潮。詩人在一“釣”中抒發著自己的情感,釣得苦悶,釣得清高,釣得希望;學生在一“釣”中發掘著詩文下豐厚的內涵,悟得投入,悟得深沉,悟得精彩。伴隨著感悟去誦讀,于誦讀中感悟,一步步走進詩人孤傲的心,對這看似不合情理的“寒江一釣”有了自己的思考。學生帶著個人的體驗去品讀古詩,必然會讀出不一樣的味道,必然會對詩情有著多元的理解。
一首好詩是值得細細咀嚼的,因為營養豐富,如《江雪》。抓住詩眼品讀全詩,通過文字感受詩情,只要我我們愿意去品味,古詩是可以上得深情一些,厚重一些。
上文當中我們給大家介紹了古詩誦讀江雪案例及反思。我認為同學們在背誦古詩的時候,通過背誦和朗讀,可以進一步增加你們對于古詩的理解和認識。
《古詩》教學反思 篇17
古詩兩首歷來都是可難可易的教學內容。說它難,是因為做老師的既想把作者背景、古詩大意、重點詞語、詩的意境都灌輸給學生,讓學生有個全面細致的了解,又想把詩的`背誦、默寫同時完成。
說它易,是指完成古詩的背誦、默寫即可,應付考試、作業絕對沒有問題。
就我班學生而言,大部分學生對于背誦都能在較短的時間段內完成,即使后進生也能在一天之內追上其他同學。但是以往的測試中,古詩的默寫是個難點,總有一部分學生掌握不住某些字的書寫,究其原因是以為對易錯字的意義掌握不牢。
結合這種實際,我在教學時把兩首古詩用大字板書在黑板上,講到重點詩句、字詞時我就在黑板上相應字詞的旁邊寫上意思等知識點,同樣要求學生和我一樣在書上記筆記,這樣我才可以覺得踏實。記完之后,我在課堂上不斷地強化提問他們,以增強學生對這些知識點的理解。
對于書寫,我先教他們按照詩歌的格式在本子上抄寫,等背會之后,再教他們默寫。
我想這種方法,能夠使他們對古詩的學習有新的理解。
《古詩》教學反思 篇18
新課標中講:“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地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因此,在《古詩兩首》的教學中,我創造機會讓學生去想象,給學生一個想象的空間,讓他們在這個廣闊的空間里交流感情,碰撞出創新的火花,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展。
如:我讓學生想象“賀知章”回到久別的家鄉以后,村里的兒童見到他會說些什么呢?學生進行充分的想象,我盡量讓每個同學都有發言的機會,通過進行“賀知章”與見到與兒童的對話,可以看出,學生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結合自己已有的經驗,加入了自己合理的想象,創造性地把古詩的意境形象地表達出來了。學生也能更加體會到賀知章回到久別的家鄉后的喜悅與感慨之情。由此也就拉近了學生與作者的距離。想象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品質之一,沒有想象就沒有創新。我們要充分利用古詩精練的語言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想象的空間。給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讓學生對古詩的學習變得生動有趣,提高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古詩》教學反思 篇19
這是一篇古詩詞的文章,古詩一直以來都是較為難上的篇章,一方面因為文章簡小精悍,很多一年級學生早已是背得朗朗上口,但是對于其中的寓意學生又是極難掌握的,把握不好便會將課文上的枯燥乏味,所以我試著用情景導入的方式來引導學生;
另一個難點便是如何指導學生讀出古詩的韻味。古詩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奇葩瑰寶,作為華夏文明的繼承和發展者,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去學好這些優秀的詩篇,所以在朗讀的時候應該盡量地引導學生去體會作者的感情,并帶著這種感情去領悟古詩的精華。配以課文中原有的'插圖,學生能進一步了解和領悟到詩人的內心感受,再加以范讀指導,學生的朗讀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但是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出現了很多的問題,例如很多的問題可能并沒有符合一年級學生的領悟水平,他們的回答總是與我自身想要的答案相差很遠,于是整個課堂變成了以我為主而學生為輔的畫面,他們總是在聽我講,以我的思想和要求在朗讀古詩,而并沒有達到我預期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應該多注意他們的水平,不可提出過分高的要求。
《古詩》教學反思 篇20
詩歌教學重在引導學生體味詩歌的意境美、語言美和韻律美。在緩歌慢唱、密詠恬吟中感悟作者通過外在的客觀物象所表達出來的內在的思想情感,欣賞他們為創設美好意境、抒發內心哀樂所運用的高度凝煉的語言,把握詩的用韻、節拍、停頓,聲調的輕重緩急,字音的響沉強弱,語流的疾徐曲折,從而濡染心靈,陶冶性情,培養文學趣味。誦讀是教學詩歌的一種很好的方法。那種善于傾注強烈感情的誦讀既能讓我們體會“無地-沙鷗”的凄涼落魄;又能使我們回味蘇軾李白的豪放不羈……
八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維的.能力,他們的知識儲備,生活閱歷都較以前大大改變。因此,在教學這四首詩時,本著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自覺性和積極性,發揮他們的主體能動作用和創新精神的原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過各種形式的誦讀,體會詩中的愛國深情,培養他們品味語言鑒賞詩歌的能力,以期達到提高語文素養的目的。
在上課前,我有目的的安排學生查閱詩人的有關資料,為理解詩意創造條件。在課后舉辦“小小詩歌朗誦會”以提高學生積累語言的興趣。學生在這種遷移、拓展、延伸的過程中,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得到了一定的培養。
【《古詩》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古詩教學反思04-02
古詩春曉教學反思11-08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04-04
古詩兩首教學反思04-04
古詩《所見》的教學反思范文(精選18篇)01-07
《古詩二首》教學反思04-01
古詩《楓橋夜泊》教學案例與反思08-05
古詩《夜書所見》教學反思(精選8篇)09-27
20 古詩兩首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反思04-25
古詩三首教學反思(通用28篇)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