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王翠芳
《質數和合數》教學反思王翠芳
在教學五年級數學下冊《質數和合數》時,感到難度很大,特別是對于質數和合數的概念區分,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我注重教學目標的多元化,不僅僅于學生獲得一般的解決知識技能,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數學自身的魅力,獲得數學的基本思想,了解數學的價值,體驗問題解決的過程。這節課學生的興趣很濃,發言很積極,效果也很好,回顧一下,成功與不足兼而有之,下面談談我的感受。
首先讓學生獨立寫出1-20這20個數的因數,再根據因數多少進行分類,然后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學生通過交流,知道可以分為幾種情況,并感悟到,自然數按照因數的個數可以分為質數、合數、0和1。這時教師出示一組數據,讓學生判斷,下面各數哪些數是質數?那些數是合數?最后再次討論,探究什么是質數?什么是合數?在教學中教師努力放手,讓學生從自己的思維實際出發,給學生以充分的思考時間,對問題進行獨立探索、嘗試、討論、交流,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啟發、互相激勵、共同發展。學生經歷和感受了合作、交流、成功、愉悅的情感體驗。 “請學號是質數的同學站起來;”“請學號是合數的同學站起來;”“誰一次也沒有站起來?為什么?” “誰的學號是最小的質數?”“誰的學號是最小的合數?” 通過這樣的練習,學生知道了數學無處不有,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進一步感知和理解所學的內容。《質數和合數》的概念教學,我覺得概念教學的重點應該放在讓學生自主探究概念的本質屬性上,即讓學生動用多種感官,對提供的實例進行觀察、比較,自己去發現,去揭示。這樣不僅著眼于讓學生經過自主探究,能夠主動地建構概念,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究精神。在課中,我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敢干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習。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通過分類、討論、質疑、釋疑、歸納、驗證,經歷了知識的發現和探究過程。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教學反思王翠芳
長方體表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認識并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征的基礎上教學的。本節課讓學生自己去嘗試,發現長方體表面積的不同計算方法。學生學得輕松、愉快而扎實。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獲得過程,經歷思維的形成過程,充分憑借學生的已有知識,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在討論、探索、思考、表達、交流中得到發展,課后反饋效果很好。
我在設計《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這節的學案課時,主要是沿著什么是長方體的表面積——怎樣求長方體的表面積——為什么求長方體的表面積這樣一條線來讓學生自主探究的。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對教材的深度鉆研和對學生的預設顯得尤為重要。課前在預設學生求長方體的表面積時,我只考慮到學生可能會出現三種情況:一個面一個面的面積依次相加;二個面二個面的一對對相加;先求出三個面的面積再乘以2;對于今天丁冠超同學提出的把側面的四個面展開看成一個長方形求面積,再加上上下兩個面的面積的巧妙方法卻沒有考慮到。實際生成時,學生只說出了其中的一種簡便情況,如果我在課前有更深入的研究,還可拓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找出第四種方法。對于長方體、正方體表面積公式的歸納,學生和我也只總結出了文字公式,還應簡化成字母公式,便于記憶和書寫。
實踐表明,只有深入研究、充分預設的課堂教學才能使不同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才可能出現意外的驚喜和美麗的風景。以后教學中我將在課前加大研討、分析力度,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
《分數的意義教學反思》王翠芳
“分數的意義”是在學生已對分數有了初步的認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其教學目的是讓學生能正確地認識單位“1”,理解分數的意義,并能對具體情境中分數的意義做出解釋,有條理地運用分數知識對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思考。而分數的意義對于小學生來說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怎樣讓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從具體的實例中逐步抽象歸納出分數的意義是本節課所要解決的兩個重點問題。因此,課中我能緊緊抓住本課的重點,從以下三方面著手,引導學生領悟單位“1”的含義,理解分數的意義。
一、突破難點,正確理解單位“1”。我們平時在教學單位“1”的時候,直接介紹單位“1”,至于為什么叫單位“1”,卻沒有進行深究,在平時的教學中也是一帶而過。這樣的教學從自然數1表示一個個體,到過渡到一個整體,再到過渡到一個抽象的“1”,而且過渡到2個“1”是2,4個“1”是4,此時的“1”已經變成了一個計量單位,故我們幫它取名字叫單位“1” 。這樣的教學比較直觀和自然。
二、利用數軸,培養數感。
每次教學一類數后,教材都會有這樣的練習內容:在數軸上正確表示數的位置。分數在數軸上表示,教材一直以來讓學生通過數軸上的把“ 1” 的平均分,得到填上具體的分數。我先通過把單位“1”平均分填上分數后,再讓學生再去找2,找3,通過一個自然數學1把分數和整數有機的聯系在一起,讓學生潛意識中形成了分數與整數關系的初步表象。
三、精心設計、建構新知。教材把分數的意義直接總結歸納為“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一份或幾份的數叫做分數”。而在這一節課上我通過豐富的練習,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總結等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充分感知正確用分數來表示,既要關注單位“1”,也要關注把單位“1”平均分成的份數以及表示的份數,在此基礎上順勢畫了一條分數線就得出了分數的意義。這樣避免了學生的機械記憶,又使學生印象深刻。
但是反思自己本節課的教學,也發現有很多不足之處:1、對學情估計不足。我想當然地認為學生已經初步地認識分數,雖然不能正確地來表達每個分數的意義,但根據涂色部分用分數表達應該是可以的,但在課中缺發現一部分學生對于如何用分數正確地來表示涂色部分,還是一知半解,在課前還是要進行適當的練習,給學生一個預熱分數的過程。2、分數單位的教學比較單薄。分數單位就是表示其中一份的數,表達形式就是幾分之一。我自認為這個內容比較簡單,因此在教學時比較忽視,設計相應的練習也比較少。但是在教學時發現,有部分學生從整數的計數單位轉換到分數的計數單位也是需要一個過程的,相應的練習還是需要的,讓學生充分感知不同的分數,它的單位也是不同的。
總之,通過教學,我深深地體會到教材是我們的教學之源,我們的教學之本,只要我們合理地利用教材,并適當大膽地跨躍教材,我們就會發現另一片更大的天空。今天我在課堂上做了大膽的嘗試,雖然沒有取得令人滿意的的效果。但是豐富自己的數學內涵,淡化形式,注重實質,深入淺出讀懂數學教材,是我今后的追求。
《找次品》教學反思王翠芳
“ 找次品”是五年級下學期數學廣角中安排的教學內容,其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觀察、猜測、試驗等方式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再通過歸納、推理的方法體會運用優化策略解決問題的有效性,感受數學的魅力,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推理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一、情景導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找次品”教學內容在“奧數”活動中出現,較深奧,學生沒有接觸過。如何激起學生學習興趣?我以課題提問導入,抓住學生好奇心理(什么是次品?怎樣找次品?等等一些問題。)課一開始,發揮學生對新課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主體意識。而后又加以課件來解決他們心中的某些疑問,這樣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二、教學過程注重循序漸進
我讓學生先從2瓶口香糖中找少了2粒的口香糖,學生認識天平的工作原理,保證后面活動的有效性,接著如何從3瓶口香糖中找少了2粒的口香糖?這是后面數量多中找次品的基礎,讓學生活動操作,經歷找次品的過程。在學生有初步體驗的基礎上,再過度到5個,讓學生經歷多次觀察、比較、分析,在師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中,加強橫向與縱向數學化的過程,使學生能從找次品的具體實例中初步了解蘊含其中的一些簡單信息。進而9個、12個,這樣一次次驗證,加深了學生的體驗。
三、綜合結論注重猜測與驗證
猜測與驗證是學生開展數學活動的一種重要方式。波利亞認為:“參與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積極地參與發現工作,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猜測與驗證來實現的!痹诒竟澱n的教學中,我常常從自由猜測入手(在得出從9個物品中找次品得出結論,把9平均分成3份后,所稱的次數是最少的。然后我引導學生大膽猜測,是不是所有的3的倍數的數都把它平均分成3份后,所稱得的次數是最少的呢?然后學生就會想到拿一個是3的倍數的數去驗證。從而得出了結論。在課結尾時,我也讓學生大膽猜測不是3的倍數的數你認為應該怎樣分呢?這樣學生有了剛才是3的倍數的數的分法的經驗,也大膽地說出了自己的猜想。)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激活思維;繼而利用合情推理或邏輯推理驗證猜測,從而理解概念,把握規律,知曉原理;最后設計延伸猜測活動,啟迪思維,鼓勵創新。
四、師生互動拓展開啟學生思維
在得出待測物品是3的倍數后,我適當將知識進行了拓展,(當待測物品是27個、81個、243個、729個、2187個,你們能不能很快說出至少稱幾次,就一定能找到次品。)學生經過觀察后,很快地分別說出了所要稱的次數。這一拓展,有效地開啟了學生的思維。
當然不足之處有:本節是思維訓練課,但最終是不是所有的同學的思維都得到了不同的發展呢?現在反思一下,確實課堂上還有個別同學一直沒有動起來,那就是他們的思維根本就沒有調動起來。今后要注意。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學反思 王翠芳】相關文章:
給王芳同學的信03-12
《梅蘭芳蓄須》教學反思04-20
梅蘭芳蓄須教學反思04-20
梅蘭芳學藝教學反思04-03
梅蘭芳學藝教學反思04-28
《梅蘭芳學藝》教學反思04-04
王志翠五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時教案04-25
一年級下冊數學第六單元教案(王光芳)04-24
樊翠萍 《比較圖形的面積》教學反思04-30
喬艷芳 寫話教學反思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