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9.3力與運動的關系教學反思
這是我工作一年后,上完達標課后的反思與小結:
一、教學行為是否達到教學目標
現代教學要求擺脫唯知主義的框框,進入認知與情意和諧統一的軌道。因為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來講,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適用性更廣,持久性更長。許多知識都隨著時間的推移容易遺忘,更何況當今知識更新的速度極快,只要具備獲取知識的能力,就可以通過許多渠道獲取知識。我在教學時,有時還會不自覺地側重知識地教學,而在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有所欠缺。例如牛頓第一定律的得出,可以是培養學生通過實驗總結歸納能力的好機會,而我匆匆地用投影將其打出,減少了學生的思維含量。我應有意識地將其貫穿于教學過程中,使其成為課程教學內容的血肉,成為教學過程的靈魂。
二、教學活動是否“溝通”和“合作”
葉瀾教授曾提出:“人類的教育活動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類一種特殊的交往活動。”教學活動作為教育活動的一部分,“沒有溝通就不可能有教學”,失去了溝通的教學是失敗的教學。反觀我這堂課,我與學生雖有溝通,但停留在表面上,沒有在深層面上溝通。
三、教學過程中是否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導學生在情境中去經歷、去體驗、去感悟、去創造。教學過程中,學生偶爾會于不經意間產生出“奇思妙想”、生發出創新火花,我應在課堂上及時將這些細微之處流露出來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組整合,并借機引發學生開展討論,給課堂帶來一份精彩,給學生帶來幾分自信。例如,對于如何設計驗證阻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時,有的學生提出了通過改變壓力的方法來改變阻力,有的學生提出改變斜坡的粗糙成度的方法來改變阻力。其實第一種方法是不可行的,因為在改變壓力的同時,該方法也同時改變了物體到水平位置時的初速度,這樣一來就出現了兩個變量。課堂教學中首先鼓勵學生的.創新,然后分析方法的可行性。
四、教學過程是否存在“偽探究”
有的探究性學習只表現在問題的探究上,只要教師拋出一個問題,幾個學生立即圍成一團分組討論,也不管小組成員的組合是否合理,問題的價值是否有討論的必要;待幾分鐘后,教師一聲擊掌,學生的討論戛然而止;再由小組中的“老面孔”-優等生發言。這種“神散形未散”的“偽探究”掩蓋了個性之間的差異,甚至會剝奪部分學生的獨立思考、質疑、發言的權利。這也是我在這堂課中考慮欠缺的地方,我計劃是六人一小組,但未考慮到學生的分工與協作問題,有的學生只在旁邊充當看客的角色,有的學生扮演了小組中的所有角色,又是操作員,又是記錄員,又是設計員,實驗成了他展現個人能力的舞臺。關于小組合作真正探究的問題上,我應該多向綜2課老師學習,看看他們是如何組織小組合作交流的。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而科學、有效的教學診斷可以幫助我們減少遺憾,經過各位領導與專家的指導后,我特將所教的部分內容從新構思與設計,慣性這部分內容我將主要突出以下幾個方面:
一、充分地采用直觀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共設計了五個實驗,即1.慣性球;2.小車運木塊(起動和剎車);3.瓶口取物;4.套緊鐵錘;5.杯子倒水等。通過在課堂上演示這些實驗,化抽象為具體,由靜到動,由易到難,使學生更易理解所學知識,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十分輕松活躍。
二、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1、通過讓學生動手的形式來探求知識。這節課設計的五個實驗全部由學生自己動手完成,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從實驗中發現規律,探求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科學的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
2.通過讓學生講的形式來組織教學。在整節課的教學中,始終以學生的講為主,貫穿“猜測—→演示—→分析—→歸納”這么一條主線。在做每一個實驗前,先讓學生猜一猜會出現什么樣的實驗現象,看看誰猜得對?然后再讓學生演示,邊演示邊說出操作的方法,最后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歸納出實驗中包含的物理知識。通過讓學生多講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提高了他們的觀察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三、充分地采用發散性提問,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
在向學生提問的過程中,盡量避免“是不是”、“對不對”的提問,這樣提問對學生的思維作用不大,盡量少用“為什么”的提問,這樣提問雖然對學生的思維有一定的作用但容易注重唯一的正確答案,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應積極采用“有哪些觀點”、“有什么不同的看法”的提問,來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
例如在本節課中,當學生完成利用慣性將錘頭與手柄套緊的實驗,并說明其原理后,老師不是簡單問“對不對”,然后就此結束,而是接著提問學生“想一想,還有什么其他辦法?”。這樣一問便可激發學生的思維,有的學生會說可拿其它鐵錘來錘緊;可用錘頭撞擊地面或墻面;還有的會說可在松動的錘頭與手柄的間隙里打入釘子或木條等等。我首先肯定同學們能積極動腦,多想辦法解決問題非常好,接著引導學生分析這些方法與利用慣性的方法的優劣,從而加深學生對運用慣性解決實際問題的認識。通過積極采用發散思維提問,有利于學生掌握所學知識,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十分有益。
四、充分地利用知識特點,積極滲透德育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它與生活密切相聯系,它的許多知識點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根據慣性知識的特點,結合本市正在進行的城市管理,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教學中,讓學生利用所學慣性知識充分展開討論,使他們充分認識到違章所帶來的嚴重后果,從而增強安全意識,提高嚴格遵守交通秩序的自覺性。 《運動和力》教學反思
本單元將學習使用不同的力讓小車運動起來,研究影響小車和其他物體運動的一些力,初步了解物體運動與受到的力的關系,還將設計和制作一輛小賽車。
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對運動和力有了初步的了解,他們對制作小纜車、用橡筋和氣球作動力驅動小車、測量力的大小、探究摩擦力的活動都非常有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我特別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導入環節,我采取多種方式導入,如教學《我們的小纜車》,我直接提問:“你有什么辦法讓小車動起來?你知道哪些類型的車,他們是靠什么運動的?”教學《設計制作小賽車》,我用多媒體和圖片引入,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下面探究活動的順利進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學習這一單元,學生提出了許多問題,我總是為學生營造一種和諧的寬松氣氛,積極鼓勵學生敢于提問,然后進行討論和指導,使學生懂得“疑而能問,已知知識大半”、“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的道理,讓課堂閃耀著思維的火花,讓學生在置疑的過程中提高科學素養。
有時學生的提問幼稚而近乎荒謬,所以我在上課時,針對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矛盾,或出現的問題,及時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使學生不僅會問,還要知道怎么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展學生的思維。
【9.3力與運動的關系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物理力與運動的關系教學設計04-25
《運動和摩擦力》教學反思04-30
《運動與摩擦力》教學設計及反思(推薦)04-25
《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教學反思04-05
摩擦力教學反思04-28
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教學反思04-03
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教學反思通用05-15
點與圓的位置關系教學反思04-30
浙江版初三物理運動和力的關系二 教案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