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科學活動教案

時間:2023-06-07 07:24:54 教案 我要投稿

【精選】科學活動教案模板匯編10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科學活動教案10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精選】科學活動教案模板匯編10篇

科學活動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通過鐵絲變形游戲,感受鐵絲可以任意彎折的特性;

  2、大膽嘗試運用不同的方式讓鐵絲變形;

  3、樂于在探索活動中積極地動手嘗試,在于同伴分享和展示中感受學習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

  4、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5、能在情景中,通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象的探索和認知,樂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現的結果。

  準備活動:

  鐵絲若干、桌子、椅子、隱形環境設置(投放橡皮泥、泡沫板、紙盒、夾子、鉛筆、棒子)活動過程:

  一、猜一猜,激發活動興趣教師出示鐵絲,提問:你在哪里看見過?

  二、玩一玩,感知鐵絲任意彎折的特性1、你們想玩嗎?怎么玩?玩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

  2、幼兒在座位上自由結伴彎曲鐵絲,教師觀察指導。

  提問:你把鐵絲變成了什么?你是怎么變的?(引導說出扭、折、彎)并讓孩子用肢體表演。音樂(讓幼兒聽音樂結束造型)小結:鐵絲在我們手里彎一彎、折一折、扭一扭、繞一繞就變出這么多的東西來,下面鐵絲給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試一試,讓鐵絲站起來1、鐵絲說它會站起來,誰來幫它呢?可以用什么幫助呢?

  2、請幼兒自由探索借用其他物品讓鐵絲站起來。說說用的是什么辦法?

  展示借助不同物品讓鐵絲站起來的作品。

  3、鐵絲給你們提出了一個要求:請能干的.小魔術師探索不借助任何物品讓鐵絲站起來。

  4、幼兒自主操作,通過各種方法給鐵絲造型讓它立在桌面上。

  5、請幼兒把成功的作品放在展示臺上,引導幼兒觀察討論:

  *你變成過了什么?你用什么方法做到的?

  *為什么有點鐵絲站起來搖搖晃晃,有的平平穩穩呢?怎樣站得最穩?

  小結:底部要平整,碰到桌面的地方要大一點才行。

  6、比一比,誰的本領大。

  幼兒選用不同方法,再次嘗試讓鐵絲站得高而且穩。

  四、活動延伸:

  尋找生活中利用同樣的原理使自己站穩的物體。

  活動評價:(小組討論)

  活動反思:

  本活動我根據中班幼兒的身心發展水平,借助色彩鮮艷、可隨意造型的電線,以觀察性、開放性提問為中介,以誘發積極思維,大膽操作,自主表達為核心,通過動手、動口、動腦,促進幼兒全面發展,讓幼兒在探索中汲取新的知識。

  我覺得在活動前還應讓幼兒豐富一些知識經驗,在幼兒操作的時候,應該關注到每一位幼兒,并肯定他們的每一件作品,讓幼兒有一種小小的成就感,就更能激發幼兒創作的興趣。

科學活動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觀察發現排列上的變化規律,并能用發現的規律幫小動物裝飾窗簾。

  2.能用比較清晰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

  3.在活動中體驗幫助小動物的快樂。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活動準備:

  操作材料(幼兒人手一份)PPT

  活動過程:

  一、引出課題,激發興趣

  今天森林里的`小動物可高興了。它們的新房子造好了,馬上就要搬新家了。讓我們跟小猴一起去參觀它們的新家吧!

  二、參觀動物公寓,發現規律

  (一)播放圖(一):觀察、了解樓房的層與間

  提問:1.這幢樓房有幾層?每層有幾間?一共有幾間?(一起點數)

  2.小猴來到了第幾層的第幾間?

  3.小猴想去第三層的第三間,誰來幫它找找?

  (二)播放圖(二):在幫忙選房的過程中,初步感知小動物選房的規律

  提問:1.看,還有誰也來選房間了?

  2.還有一個房間沒人選,你覺得誰來選?為什么?(每個小動物住三間房)

  3.仔細看有沒有什么秘密?每一層住的動物不一樣,樓上樓下住的動物一樣嗎?

  (三)播放圖(三):繼續幫助小動物選房間,進一步感知小動物選房的規律.

  提問:1.看旁邊的樓房里住著誰?

  2.你覺得這兩個房間誰來選?為什么? 小結:這些小動物可真有趣,它們選房間還有個規律呢,每一層上要不一樣,樓上樓下也要不一樣。

  三、運用規律幫助小動物裝窗簾

  (一)出示操作材料,交代操作要求

  指導語:看,房子選好了,小動物為它們的房子裝上了什么呀?(窗簾) 今天小動物請小朋友來幫它們的新房子裝上窗簾,它們要求:每一層上的窗簾不一樣,樓上樓下的也不一樣。先裝第一幢,再裝第二幢。

  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四、展示交流

  (一)幼兒相互交流。

  (二)個別幼兒講述裝窗簾的方法。

  (三)選個別作品,共同糾正,進一步掌握規律。

  五、活動延伸:給小動物裝地板。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是我翻版一次外出學習聽到的一節課,活動的選材源于大班建構式課程,主題:《動物我們的朋友》中的一次科學活動《送小動物回家》。經過執教者大幅度的修改,目標重新定位,環節重新設計,變成了一節全新的趣味性和科學性兼具的活動。

科學活動教案 篇3

  一、活動目標

  1.學習比較物件的高矮,初步體驗物體高矮不變性和相對性。能用詞匯“高”、“矮”表示比較結果。

  2.思考、解答活動中提出的問題,培養思維的靈活性。

  二、活動準備

  1.對比較高矮有初步的經驗、PPT課件

  2.椅子一張。

  三、活動過程

  1.比較高矮。

  活動導入;(1)觀察比較教師和小朋友的`高矮。

  “①教師站立。“我是高還是矮?”

  “結論:因為沒有人和老師比,所以不知道老師是高還是矮。”

  ②請一小朋友和老師并排站立。“×××小朋友和老師站在一起比,我們兩誰高誰矮?你從哪看出來的?”(兩人并排比較,誰高出一部分,他的個子就高。)

  ③小朋友之間比高矮。“請兩三對小朋友作比較,再請全班小朋友站起來和自己旁邊的小朋友作比較。”教師請幾位小朋友回答他和誰比誰高誰矮。

  ④想一想:在我們周圍環境中,什么東西高,什么東西矮?

  變換站立位置比較(兩人站在不同高度的位置上進行比較)。讓被請幼兒站在椅子上(高于老師)。“現在再比比看,我們倆誰高誰矮?為什么?”

  “小結:比較人們個子高矮時,兩人要站在同一平面上,也就是要站在同樣高的地面上,才能比較出誰高誰矮,現在小朋友明顯高,是因為他在椅子上老師站在地面上。實際上它還是比老師矮。”

  2.感知高矮的相對性(讓幼兒體驗到誰高誰矮要看他和誰比)。

  (1)觀察比較。

  ①請一小朋友甲和教師比高矮。

  ②再請第二位小朋友乙(乙要比甲矮)和甲比高矮。

  ③“怎么一會兒甲小朋友矮,一會又說他高,到底甲是矮還是高?”

  討論:引導幼兒觀察、思考,看一個人是高還是矮要看他和誰比,甲小朋友和教師比時矮,可他和乙小朋友比就高。

  (2)小朋友之間比較。另請三位幼兒(高矮依次遞增)進行比較,可重復兩三次。

  (3)小結:要想知道誰高誰矮應該看他和誰比,當他和個子高的人比時,他就矮,而和個子矮的人比時他就高。

科學活動教案 篇4

  一、活動目標:

  1、讓幼兒初步了解自身從哪兒來,是如何長大的。

  2、激發幼兒探索自身奧妙的好奇心。

  3、教育幼兒尊敬、熱愛長輩的情感。

  4、發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5、樂意與同伴合作游戲,體驗游戲的愉悅。

  二、活動準備:

  子宮和胎兒在母腹中的解剖圖,視頻儀、錄音機、磁帶、碟子,幼兒每人一張作業卡,鉛筆若干。

  三、活動過程:

  (一)引出課題,激發興趣:--想一想

  觀察圖片,教師提問:"你們想一想,這位阿姨遇到了什么高興的事?小嬰幼兒在出生以前住在什么地方?

  幼兒議論并按自身的意愿回答。

  (二)觀察視頻儀,了解嬰幼兒在母腹中的生活情況:--看一看

  1、每個媽媽的肚子里都有一間小房子,這間小房子叫"子宮",嬰幼兒出生以前就住在這間"子宮"房子里。

  2、出示胎兒在母腹中的解剖圖(按由小到大的順序擺放)。

  3、小嬰幼兒一天天的長大,他沒有牙齒,會吃東西嗎?不會吃東西怎么長大呢?(組織幼兒討論)

  教師小結:"嬰幼兒在媽媽的肚子里還不會吃東西,可嬰幼兒的肚子上有一根長長的帶子,叫'臍帶',媽媽把營養送給臍帶,臍帶再把營養送給嬰幼兒。嬰幼兒越長越大,'子宮'房子快裝不下嬰幼兒了,這時,會發生什么事情呢?"(幼兒議論)"每個媽媽的'子宮'房子都有一個通向外面的門和走廊,嬰幼兒把媽媽的肚子撐得很疼的時候,就走到醫院,在醫生的協助下嬰幼兒就沿著走廊出來了。"

  (三)看碟子,觀察嬰幼兒在媽媽體內長大的實況過程:--議一議

  討論:"嬰幼兒出生以后不會說話不會吃飯,大人要為嬰幼兒做哪些事情呢?我們應怎樣做來感謝他們呢?"

  教師小結。

  (四)幼兒做練習,鞏固加深印象:--做一做

  教師分發作業卡,幼兒標出順序號,以標明嬰幼兒在媽媽體內的生長變化。

  (五)聽音樂扮演嬰幼兒的生長、出生過程:--跳一跳

  最后師生共跳《猜拳舞曲》結束。

  活動反思

  在備課時看到這個內容,我有點吃驚。沒想到在大班就涉及到一些關于孕育生命的知識。在這個活動中,要讓幼兒知道寶寶是在媽媽子宮里孕育出來的,但最主要的還是讓幼兒理解媽媽孕育自己的艱辛,萌發幼兒對于母親的`愛。

  活動之前,由于自己經驗與學識的不足,我上網查閱了一些有關知識,在充實自己之后再上這個活動心里就有個底了。活動開始是以提問的形式來導入主題的。在通過幼兒一系列的回答中引出了媽媽是如何孕育寶寶這個問題。當提到這個問題時,他們都爭先恐后的發表著自己的意見,聽著還挺有條理的,現在回想起來回答的很有條理的幼兒都有一個弟弟或還未出生的妹妹。當問到他們“你們知道我們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是什么樣的嗎?”他們的回答都特別的奇特,而對于他們的回答我沒有給予肯定或是否定。因此有些幼兒就反問我道:“老師,你說我們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是什么樣的啊?”于是我出示了課件,讓他們自己去尋找答案。

  幼兒對于時間的概念不是特別的清楚,當我說到“寶寶在媽媽子宮里要生活10個月”的時候,他們就問道“那要多久?”“時間很長嗎?”。而我通過課件來解釋,讓他們理解媽媽孕育自己的艱辛,讓他們愛媽媽,關心媽媽,知道媽媽的偉大。很多幼兒聽了之后都紛紛討論要如何愛自己的媽媽,我是怎么去關心媽媽的。聽著他們的討論聲,我知道這個活動所要達到的要求已經出來了。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最后我們在歌聲中表達自己對媽媽的愛,在歌聲中結束整個活動。

科學活動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初步學習用各種感官感知橘子的形狀、味道等特點。

  2、樂意參與活動,學習在教師的鼓勵下嘗試剝橘子。

  3、初步了解橘子皮和肉的作用。

  活動準備:

  1、桔子(總數與幼兒人數相同)

  2、教學掛圖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區角的“桔子樹”,激發幼兒活動興趣。

  1、教師:這是什么?樹上有什么?

  小結:這棵是橘子樹,上面結滿了黃黃的果子呢。

  教師:我們一起把樹上的桔子摘下來,看看是什么水果?

  2、教師帶領幼兒一邊唱歌一邊摘桔子。

  小結:原來是黃黃的橘子呀。

  二、引導幼兒用聞、摸等方法觀察桔子的.外表形狀特征。

  教師出示桔子:我們摘下來的是什么水果?

  教師:它是什么形狀的?

  教師:像什么?是什么顏色的?

  教師:上面有什么?

  教師:摸上去感覺怎么樣?

  教師:聞一聞,什么味?

  三、引導幼兒學習剝桔子,觀察、品嘗桔肉。

  1、引導幼兒自己剝桔子。

  教師:想吃桔子怎么辦?怎么辦?

  2、教師示范從上往下一片片地剝開桔皮,并鼓勵幼兒大膽嘗試。

  教師:我們要從中間用我們的手指先剝開一點點,然后一片片的剝到底部。

  3、引導幼兒觀察、品嘗桔肉。

  教師:哇!桔肉露出來了。

  教師:它是什么樣的?上面有什么?白白的須須能吃嗎?

  教師:橘子肉軟軟的、一片一片的。

  鼓勵幼兒連桔肉上的桔絡一起吃,并說說桔肉的味道。

  教師:我們吃橘子的時候我們可以把上面的梗若一起吃哦,那個是可以吃的。

  四、幼兒品嘗橘子。

  教師:現在老師要把這些好吃的橘子送給小朋友們吃了。

  教師給小朋友人手一個橘子。

  教師:現在小朋友可以品嘗我們的橘子啦,小朋友要自己用手慢慢的剝哦。

  幼兒吃了橘子后請幼兒說說橘子的味道。

  教師:小朋友們橘子好吃嗎,是什么味道呀。

  引導幼兒回答

  五、引導幼兒了解桔皮、桔肉的作用。

  1、教師介紹桔皮和桔肉的作用。

  教師:桔皮可以用來做陳皮、泡桔皮茶,桔肉可以榨桔子汁、做桔子醬。

  2、遷移幼兒生活經驗,鼓勵幼兒說說自己吃的含桔子成份的東西。

  教師:你還吃過什么食物帶有桔子味道?效果分析

科學活動教案 篇6

  【目標】

  1、通過看、摸、聞、剝等方法,發現蒜頭的特征,體驗發現的樂趣。

  2、了解蒜頭在春天會發芽,教幼兒學會種大蒜的勞動技能,激發對大蒜種植的興趣。

  3、通過認識大蒜、種植大蒜,使幼兒充分感受大蒜的作用并樂意吃大蒜。

  【準備】

  1、蒜頭人手一個2、課件PPT3、幼兒具備一定知識經驗

  【過程】

  1、談話導入,激發幼兒探索興趣

  (1)上次,老師和小朋友們一起在種植園里做了一件有趣的事情,你們還記得么?(拔大蒜)

  (2)誰知道大蒜是怎么來的?(幼兒猜想)

  (3)(出示大蒜生長圖)原來,大蒜是大蒜頭發芽長出來的。

  (4)你們知道大蒜頭是從哪里長出來的嗎?(土里)

  (5)播放課件,蒜頭寶寶從土里蹦出來了,現在,它要蹦到小朋友的簍子里去了!

  2、認識大蒜頭,鼓勵幼兒自主觀察、大膽探索

  (1)玩一玩,你的蒜頭寶寶是什么樣的`

  (2)剝一剝,你發現了蒜頭寶寶的什么秘密

  (3)聞一聞,蒜頭寶寶有什么樣的味道

  (4)咬一咬,蒜頭寶寶的味道你覺得怎么樣

  (5)小結,重點突出蒜頭表面有皮、里面是蒜瓣,能吃的、蒜瓣有水分、形狀一頭尖,一頭平等特點

  3、個別探索,激發幼兒種植大蒜頭的興趣

  (1)出示花盆,誰會種大蒜頭

  (2)請個別幼兒上臺演示

  (3)評一評,對不對,師講解種植步驟

  4、鼓勵幼兒繼續討論,思考大蒜頭作用

  (1)人們都很喜歡大蒜頭,你們知道為什么嗎?

  (2)討論說說,大蒜頭的好處有哪些

  (3)出示課件,教師補充說明蒜頭的其他好處

  (4)小結:蒜頭真是寶,我們要愛吃大蒜,做不挑食的好寶寶。

  教學反思:

  引領幼兒再次深入地進行探索,給幼兒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間。整個活動,給予幼兒較寬松的氛圍,教師只是充當了活動中的支持者,鼓勵者,合作者,引導者,用心傾聽幼兒的表述,并及時的梳理與小結。

科學活動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通過小實驗了解打噴嚏的原因。

  2.通過觀察、學習解決問題的辦法。

  3.了解一些保護鼻子的小常識。

  活動準備

  1.幼兒用書、掛圖。

  2、胡椒粉、五香粉、辣椒粉、香水、咖喱等材料。

  活動過程

  1.聯系幼兒的生活經驗,鼓勵幼兒說一說鼻子為什么會打噴嚏?

  ——你打過噴嚏嗎?什么情況下會打噴嚏?

  ——幼兒討論,自由回答。

  2.出示準備的教具。

  師:老師這有好多東西,誰來聞一聞?

  ——他們聞過以后怎么了?請他們來說一說。

  ——打完噴嚏后有什么感覺?

  ——請沒聞過的幼兒都來聞一聞,并說一說自己的感受?

  ——幼兒回答后師小結。

  3.出示掛圖,和幼兒一起討論:

  ——人為什么會打噴嚏呢?

  ——我們聞到哪些味道會打噴嚏?(冷氣、尾氣、灰塵等)

  ——你覺得哪些時候特別容易打噴嚏?(感冒、過敏等)

  ——如果打噴嚏了你會怎樣做?

  4.活動延伸

  ——將準備的'教具(辣椒粉等)放到區角讓幼兒繼續體驗打噴嚏的感覺。

科學活動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了解常用家用電器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2、制作家用電器小模型,發展動手操作能力和小肌肉動作的靈活性。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1、幼兒自備家庭電器的`圖片。

  2、各種奶盒、紙盒、電光紙、皺紋紙、紙杯、水彩筆等等。

  3、標有不同家用電器的盒子。

  活動過程

  1、請幼兒出示圖片,說明圖片上家用電器的名稱、功能以及使用注意事項,提醒小朋友小心使用。

  2、請幼兒將手中家用電器圖片放入標有不同家用電器標志的盒內。

  3、游戲:你來說我來猜。幼兒抽圖片,按照圖片描述電器的樣子及功能,請其他幼兒說出電器的名稱。

  4、鼓勵幼兒一起合作,用廢品舊紙盒制作某種家用電器,做好后請幼兒分享、交流,最后放入展覽區。

  活動評價

  能說出家用電器的功能和使用注意事項。

  活動反思

  幼兒對某些不太常見的電器不太清楚作用。基本都達到目的。

科學活動教案 篇9

  設計意圖:

  大班幼兒已經認識了很多模式,如ABABAB模式、AABAABAAB模式、ABCABCABC模式等。在此基礎上,我們要求大班幼兒能夠識別構成模式的基本單元,并且運用不同的方式來表現和創造模式。據此,我們設計了這一活動。

  我們選擇生活中常見的紙牌(撲克牌)作為活動材料。由于紙牌含有顏色、數字、花色等多種特征,因此幼兒能夠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相適應的方式來表現和創造模式。例如,能力弱的幼兒可能會按照顏色“紅黑紅黑紅黑”來排序,而能力強的幼兒可能會按照花色“草花紅桃草花黑桃草花紅桃草花黑桃”來排序。這也可以增加活動中幼兒相互猜測各自排列的模式的可能性和趣味性。

  活動的第一個環節是教師與幼兒一起回憶已有的玩紙牌的經驗。在該環節中,教師要關注幼兒對紙牌的花色及數字的表述方式是否一致,以便為之后游戲的開展減少障礙。第二個環節中,教師讓幼兒抽取紙牌中不同花色的A,并且出示模式“紅桃A、黑桃A、紅桃A、草花A、紅桃A、黑桃A、紅桃A、草花A”。對于這個模式,我們既可以按照顏色將它描述為“一張紅一張黑一張紅一張黑”兩個一組間隔排列的模式,也可以按照花色將它描述為“一張紅桃一張黑桃一張紅桃一張草花”四個一組間隔排列的模式。這樣的安排也是為了讓幼兒在游戲環節能夠認同同一種紙牌的擺放方式可以有不同的模式表述。第三個環節是活動的重點。幼兒被分成4組,每組擺放一種模式,其他組輪流猜測。在這過程中,幼兒需要觀察教師提供的材料,思考怎樣排才能成功,并且將紙牌用完。猜測時,幼兒需要觀察其他組擺放的模式,尋找構成模式的基本單元,發現模式的規律。從這個過程中教師能夠了解到幼兒對于模式排序的真實經驗。

  表面上看,本次活動所涉及的數學核心經驗是“模式”,但事實上也蘊含著集合與分類的數學元素,因為根據物體不同的屬性進行分類與根據物體不同的屬性進行模式的識別和創造,在本質上都是促使幼兒對事物的認識趨于條理化、清晰化,這也就是集合與模式相通的地方。

  目標:

  1.在紙牌接龍游戲中感知不同模式構成的基本單元。

  2.體驗參與競賽游戲的樂趣。

  準備:

  1.紙牌(數字1~10)若干,用KT板自制插紙牌用的有一定長度的三棱柱臺卡(正反兩面都可用,外面覆蓋透明插袋)。

  2.宜進行分組教學。

  過程:

  一、認識紙牌

  1.教師抽出幾張紙牌讓幼兒辨認:這是什么?有哪些花色?

  2.教師歸納:在這些紙牌中,有黑色和紅色兩種顏色,紅桃、黑桃、方塊、草花四種花色,每張紙牌上都有數字。

  3.教師告訴幼兒游戲的名稱:今天我們用紙牌來玩一個接龍的游戲。

  二、開展“接龍”游戲

  1.教師交代玩法:先看清楚紙牌的排列規律,然后一張一張出牌“接龍”,直到每個人手中的紙牌全部用完。如果不符合“紙牌接龍”的規律,就表示失敗。

  2.教師提供若干四種花色的紙牌A(以14人參加活動為例,可提供7張紅桃、3張黑桃、4張草花),讓幼兒抽牌,人手一張。

  3.教師在三棱柱臺卡上依次翻開6張牌:紅桃A、黑桃A、紅桃A、草花A、紅桃A、黑桃A,并提問:這些紙牌是按什么規律接龍的?

  4.教師引導幼兒思考是按什么規律進行紙牌接龍的,看瞳后自己接著把紙牌插放到三棱柱臺卡上。

  5.教師引導幼兒觀察:這些紙牌是幾張一組,是怎么排列的?

  6.教師歸納:按花色來說,1張紅桃A、1張黑桃A、1張紅桃A、1張草花A,1張紅桃A、1張黑桃A、1張紅桃A、1張草花A,是四張一組間隔排列的;按照顏色來說,有1張紅、1張黑、1張紅、1張黑,是兩張一組間隔排列的。如果從顏色、數字、花色不同的.方面來說,同一條“龍”有不同的排列規律。

  三、開展分組“接龍”競賽游戲

  1.教師可提供以下難度遞增的四組材料:

  (1)12張紙牌的數字相同,花色不同,分別為3張紅桃、3張草花、3張黑桃、3張方塊。

  (2)12張紙牌中含兩個不同數字,花色分兩種,分別為6張紅桃、6張草花。

  (3)12張紙牌中含兩個不同的數字,花色分三種,分別為4張紅桃、4張黑桃、4張草花。

  (4)12張紙牌中含三個不同的數字,花色分兩種,分別為6張黑桃、6張方塊。

  2.教師交代玩法:幼兒分4組比賽。每組根據拿到的紙牌先“接龍”,然后讓其他組幼兒猜一猜是按什么規律排列的。猜對得1分,猜不出或猜錯不得分。

  3.教師強調規則:

  (1)每組必須先商量按什么規律排列紙牌。

  (2)采用輪流猜的方法互相說說紙牌排列的規律,即第一組猜第二組的,第二組猜第三組的,第三組猜第四組的,第四組猜第一組的。沒有輪到的小組要耐心地聽,判斷其他組說得正確與否。

  (3)猜對得1分,猜錯不得分。如果輪到的小組沒有猜對,其他小組可以搶答得分。

  4.教師預估幼兒游戲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及回應方式。

  (1)當幼兒無法按照一定的模式排列紙牌時,教師可引導幼兒將紙牌分類,將相同的紙牌放在一起,看看每種紙牌有幾張,以便按照規律排列。

  (2)當幼兒無法表述“幾個一組”時,教師可以按規律將紙牌一組一組分開,讓幼兒辨別“是否每組都是一樣的”,從而讓幼兒理解模式的基本單元。

  (3)當幼兒猜測的結果與設計者的想法不一致時,教師可引導幼兒觀察猜測結果是否成立,發現同一種接龍方式可以有幾種不同的模式表達。

  5.教師用一些簡單的符號記錄每次接龍涉及的紙牌屬性,幫助幼兒梳理經驗。

  6.教師與幼兒一起統計得分情況,公布獲勝隊,結束活動。

  延伸活動:

  1.活動結束后,教師可將活動材料作為個別化學習材料放到活動區中,讓幼兒兩人一組,先各自設計、擺放模式,再相互猜測模式。

  2.在日常活動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幼兒正確表述模式。

  評析:

  1.活動材料簡便易得

  撲克牌對于教師來說簡便易得;玩撲克牌對于幼兒來說又是十分熟悉和喜愛的活動,大多數幼兒都具有一定的經驗。

  2.活動設計寓教于樂

  在活動中,教師將數學教學目標隱藏在游戲中,既能為幼兒所接受,也能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此外,該游戲的規則和競爭性符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分組和輪流游戲的設計也增加了幼兒的參與性。

  3.活動過程層層遞進

  活動難度逐步提高:一是活動中幼兒的學習難度體現出了梯度。如第二個環節的集體“接龍”游戲指向的是模式的識別與擴展,第三個環節的分組“接龍”競賽游戲指向的是模式的創造與識別。二是教師引導幼兒對物體屬性的認知從一維發展到多維。如第一個環節的熟悉紙牌是為了引發和梳理幼兒關于撲克牌的已有經驗,為之后的接龍游戲做好準備。第二環節的集體接龍游戲中,教師出示的模式的基本單元為“1張紅桃A、1張黑桃A、1張紅桃A、1張草花A”,排除了數字這個維度,引導幼兒先后從顏色和花色兩個維度總結模式,以幫助幼兒完成從一維到兩維的認知跨越。第三環節的分組接龍競賽游戲中,第一、二組紙牌的差異屬性有兩維,第三、四組紙牌的差異屬性有三維,紙牌的差異屬性維度逐漸增加,難度逐漸增大。

科學活動教案 篇10

  設計意圖:

  "大"和"小"是通過比較得來的一組相對概念,幼兒不僅要在學習中獲得這些相對的概念,還要讓"大"和"小"的概念運用到他們的生活中,本設計以系列游戲的活動,使幼兒在"大"和"小"的驚喜探索中,獲得豐富的感性知識,并初步學習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和思考的.方法

  活動目標:

  1.學會通過目測法、重疊法比較大小不同的兩個物體,懂得物體的大小是通過比較來認識的。

  2.通過游戲使幼兒初步體會到生活中大與小的運用,初步發展幼兒的多向思維。

  3.激發幼兒探索的主動性、積極性,培養幼兒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

  大貓和小貓模具、大小不同的模型皮球、盤子、汽車、一些常見的物品如扣子、瓶子等。

  活動過程:

  一、創設游戲情境,激趣導入

  小朋友們大家好,今天大貓小貓來小朋友家做客了,(出示背景圖片與模具)哪一只是大貓?哪一只是小貓呢?引導幼兒進行比較。

  二、實際操作,學習常見的比較方法

  1.出示帽子,引導幼兒分別用目測法、重疊法進行比較大小后,按大小分別送給兩只貓。

  2.出示小球,用目測法比較大小后,送給兩只貓。

  3.出示小汽車,用重疊法比較大小后,送給兩只貓

  三、鞏固練習

  給小兔家的其他物品比較大小(扣子、毛球兒、藥瓶兒)出示實物讓幼兒感知物體的大小。

  四、活動延伸:

  回家后與爸爸媽媽一起找找“大”和“小”。

  小班科學《大與小》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在愉快的氛圍中結束,三維目標均能完成。首先我利用大貓和小貓去小兔家做客導入活動,不僅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還讓他們認識了大小;接著通過帽子、皮球、汽車等讓幼兒來比較大小;最后用生活中常見的幾種物品進行鞏固。從活動中幼兒的表現來看,我發現孩子們很樂意比較物體的大小并進行操作,活動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教學效果。一方面,我提供的材料是幼兒喜歡并熟悉的;另一方面,該活動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性,讓幼兒運用多種方法進行感知和操作。只是在制作教具的時候,我如果把用“重疊法”來比較的幾組物體大小差距做得再小一點,挑戰性增強,效果應該會更好。

【科學活動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活動教案08-06

有關科學活動的教案08-26

有趣的科學活動教案03-26

實用的科學活動教案03-01

聲音科學活動教案02-19

科學觀察活動教案02-18

科學活動教案范文10-13

關于科學活動教案09-28

科學活動教案【精】01-08

【精】科學活動教案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