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邊》教案1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教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在山的那邊》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在山的那邊》教案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理解、積累“癡想、隱秘、誘惑、喧騰”等詞語。
⑵ 初步了解詩歌常識。反復朗讀,理解詩歌蘊含的哲理。
2、能力目標:
⑴ 領會詩中“山”與“海”的藝術形象蘊含的意味,培養欣賞詩歌的能力。
⑵ 品味詩歌語言,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
⑶ 理解詩歌的基礎上展開豐富的想像。
3、德育目標:
感悟詩歌表達的信念和哲理,學習詩人對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啟迪。
【教學重點】
1、理解詩中藝術形象蘊含的意味和感情。
2、體會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
【教學難點】
1、鑒賞詩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2、體會詩歌語言凝練,意味雋永的特色。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詩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達一種信念、一個哲理,意象壯闊,詩意跌宕。通過反復誦讀,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和凝練形象的語言。
2、聯想想像法:
用于對詩中意象含義的把握。詩中“山”與“海”對應,形成強有力的沖突,波瀾迭起,顯現出情感的起落。關于“山”與“海”,特別是“無數座山”的象征意義的理解,要調動生活經驗,激活思維,以求深層探究。
3、討論點撥法:
用于對詩歌意蘊的分析。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錄音機及示范朗讀磁帶、投影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從誦讀與把握總體形象入手,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品味詩歌語言,探究關鍵詞語蘊含的意義。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當一個山區孩子面對無言的群山時,最美麗的夢便是對山那邊的世界的憧憬,讓大海秀美的面容和自由奔放的豪情照亮眼睛和生命,便成了生活中不倦的追求。今天我們走進王家新的詩歌《在山的那邊》,傾聽有關山和海的訴說。
二、資料助讀
投影詩歌文體常識簡介:
詩歌,文學的一類,與小說、散文、戲劇并列的一種文學樣式。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飽含著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像,語言凝練而形象,具有節奏韻律,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詠、朗誦。
三、誦讀感知
1、學生默讀全詩,勾畫出詩歌的生字詞并疏解:
投影:
給下列加粗字注音,然后解釋詞義:
凝成( )__________________
誘惑( )__________________
一瞬間( )_________________
隱秘( )__________________
喧騰( )__________________
癡想( )__________________
教師明確,學生識記:
⑴ 凝成(níng):由氣體變成液體或由液體變成固體。
⑵ 誘惑(huò):文中作吸引、招引。
⑶ 一瞬間(shùn):一眨眼之間。
⑷ 隱秘(mì):隱蔽,不外露。
⑸ 喧騰(xuān):形容聲音雜亂,像開了鍋似的。
⑹ 癡想(chī):發呆地想。
2、教師范讀,學生體會誦讀中的語氣、停頓和情感表達。
3、學生練習朗讀,要求語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4、聽讀課文錄音,學生跟讀,想像詩歌中具有審美意義的藝術形象,整體感知詩歌內容和思想感情。
請學生說出對詩歌意旨的.理解。
學生的回答可能涉及到:如對詩歌中“山”與“海”兩個鮮明意象的感知;對追尋大海中遭遇挫折但又富有堅韌、樂觀的體會;對詩歌中“山”與“海”寄寓深層含義,是理想與挫折的象征等。
引導學生揣摩:詩中的“山”與“海”蘊含著什么意思?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明確:
詩中說:“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這“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海”的深層含義是指理想的境界。“山”在詩中,是阻礙詩人通向他無比向往的“大海”的一個屏障,是一種阻礙他夢想實現的現實存在。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無數座山。爬山比喻艱苦奮斗,群山比喻重重艱難險阻。
詩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達的是一種人生感悟和堅定信念: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斗,理想境界終將實現。
5、學生齊讀,體味凝練而形象的詩歌語言。
四、研討釋疑,探究詩意
1、學生研讀詩歌,提出理解中的疑難詩句,小組合作探究:
學生提出的疑難詩句可能有:
⑴ “隱秘的想望”指什么?為什么說“隱秘”?
⑵ 怎樣理解“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⑶ “我常伏在窗口癡想”中“癡想”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⑷ “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是什么意思?
⑸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指什么?為什么說是“飄來的”?
⑹ “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么意思?
教師啟發、點撥,學生歸結:
⑴ 王家新創作談中說:“詩的開頭兩句,正是我‘小時候’的真實寫照。我想,幾乎在每個人的童年和少年時期都有一些‘隱秘的想望’,而詩中的這種對‘山那邊’的遙望和幻想,構成了我小時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來,它還隱秘地影響到我的一生。”作者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為了望見大海,這個愿望并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說“隱秘”。
⑵ “鐵青著臉”是擬人手法。是“我”心情沮喪時的主觀感覺。“我”爬上山頂,滿以為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所以望見那邊的山,看起來就像是“鐵青著臉”。山色是青的,只因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鐵青著臉在那里怪我癡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⑶ “癡想”原意是發呆地想,這里的意思是,總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癡迷的程度。說明“我”從小就不愿困居于狹小的天地,而追求新的天地。
⑷ “我”原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說幻想全然落空。
⑸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一個信念,媽媽給我的信念,──山那邊是海。媽媽是由我的癡想、疑問而說起這話的,這話并非確指理想,所以說是飄來的。
⑹ 詩人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實現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蕩,鼓舞著“我”不懈地奮斗,就像聽到大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枯干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就是說,理想滋潤著心靈,使心靈不再枯干,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2、教師提問,指名學生回答,如有不完善的地方,鼓勵學生補充:
⑴ “在山的那邊,是海”,對這個“山”字,“我”小時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⑵ 詩人領悟媽媽所說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詩中有沒有回答這個問題?
⑶ 讀第一部分,你覺得小時候的“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⑷ 結尾表達的信念,如果用議論語言該怎樣表達?“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蘊含著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⑸ 有人說,這首詩在藝術上波瀾迭出,緊扣人心,結合閱讀體驗說說你的理解。
學生回答以上問題,教師明確:
⑴ 小時候理解的山是指具體的、可見的、實實在在的山,是自然界的山。今天,隨著閱歷的增長和體驗的增加,“山”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無數座山,是重重困難,道道難關。
⑵ “我”雖然多次失望,但在爬上一座座山頂之后,又堅持不懈地鼓起信心向前走去,海在遠方召喚著我,鼓舞著我。詩人相信,不停地翻越,一次次地戰勝失望,就會看到一個全新的世界──海。而達到這個目標,依靠的正是信念,百折不撓地堅持奮斗,理想境界終將實現,“海”終將展現在你的眼前。從這個意義上講,“海”就是“信念凝成的海”。
⑶ “而我偏偏又是一個耽于幻想、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的少年”(《王家新創作談》)
⑷ 由“照亮”,可以想見這“全新的世界”是光輝燦爛的。照亮前后的心情是驚喜,理想境界的實現讓人興奮、驚喜。
⑸ 詩人富有堅韌的信念,但語調并不總是高亢的。他沒有回避生活的真實,在詩歌第一部分,他以一個孩子的語調寫出,“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從負面描寫的挫折感,反過來從感官和情緒上增進了“山/海”對立的真實性,使詩歌得以在一種強有力的沖突中,飽滿地完成了最后的“海”與“山”的逆轉。同時,這種情感的起落,也使全詩獲得了一種恰當的節奏。
3、學生表情朗讀全詩。
4、語言運用:
仿照示例擴寫句子。
例:海在喧騰→海在遠方為我喧騰→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
樹在點頭→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課堂小結
詩人在這首詩中所要告訴人們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悟與堅定信念,即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斗,理想境界終將實現。這種告訴,是借助于“山”和“海”兩個具有審美意義和價值的形象來進行的。“山”,一個實際生活的境界,是要掙脫和超越的對象;“海”,一個想像性的世界,是追求和實現的目標。“山那邊是海”把詩人的哲理感悟轉化成了具體而又實在的人生不斷追求的過程。所以寄寓哲理的形象美是這首詩歌的鮮亮的特色。
《在山的那邊》教案2
【指導思想】
1、閱讀文學作品,要培養感受、理想、欣賞和評價的綜合能力,要使學生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精妙之處,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2、重視朗讀訓練。
3、從第一課開始,著力開創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給學生定位于“語文學習的主人”,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引導和組織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
【教學步驟】
一、看導語,默讀課文
二、讀一讀,寫一寫
癡想
隱秘
鐵青
凝成
誘惑
喧騰
漫濕
一瞬間
三、朗讀
要求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1、教師范讀。
2、各自練習朗讀。
3、領讀。
4、齊讀。
四、內容研討
可在適當時候將“有關資料”中的詩人創作談讀給學生聽,以幫助理解詩歌。
研討,首先要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疑難就是問題,深層的含義或奧妙也是問題。讓學生用鉛筆打問號,然后提出問題,教師補充。
1、“在山的那邊,是海”,對這個“山”字,“我”小時候理解的'和今天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2、詩人領悟媽媽所說的“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不是自然界的海,那么,什么是“信念凝成的海”?詩中有沒有回答這個問題?
3、讀第一部分,你覺得小時候的“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他為什么想到山的那邊,而且是“常伏在窗口癡想”?為什么去爬山?為什么又說自己的想望是“幻想”?
4、“隱秘的想望”指什么?為什么說“隱秘”?
5、山那邊的青山,為什么“鐵青著臉”?
6、“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改用議論語言,怎么說?
7、“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指什么?一座座山頂為什么誘惑著我?“我”為什么失望?心靈為什么是枯干的?海潮漫濕枯干的心靈又是什么意思?
8、結尾表達的信念,如果用議論語言該怎樣表達?
五、小結內容研討的經驗
學習方法和習慣也是教學目標。學習筆記應該有一部分專門記“語文學習經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等方面應該分頁記。每次小結只須提要式地記一兩點。
六、再朗讀
七、課外作業
從“研討與練習”選題,或自行設計。
《在山的那邊》教案3
創意說明:《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是一篇寫得很美的課文——語言美、意境美。這篇教學設計的視點放在一個“美”字上,用“美”來結構全文的教學過程——讀美文,品美點,背美句,以達到對學生進行美感熏陶,對學生進行語言積累教學的目的。
教學步驟
導入:美文需要美讀。今天我們從“美”的角度來學習課文《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用探求的眼光來發現課文中的美。
第一個教學板塊:讀美文。
1.學生聽配樂課文朗讀。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下面請同學們從“美詞、美句、美段”的角度,自由選擇內容朗讀。
第二個教學板塊:品味美點。
第一層次的活動:
1.請同學們說一說你認為需要掌握的課文中的美詞:(略)
2.請同學們說一說你喜歡的課文中的美句:
·在他的世界里,沒有光亮,沒有色彩。
·從此,影子常常牽著盲孩子的手,帶著他去牧場聽牛兒哞哞地叫,羊兒咩咩地叫,還攀上山坡去采摘野花野果,走過小木橋去聽潺潺的流水聲。
3.請同學們推選課文中的美段:(略)
教師略作點撥:(略)
第二層次的活動:
1.請同學們品味課文中的美點,每人自選內容,只要言之成理,各個角度的內容都可以說。
2.同學們準備,同學們活動,老師的評點穿插其中。
·美在疊詞的運用。不僅形象感強,描寫情態逼真,還可以舒緩語氣。如“輕輕”“咩咩”“哞哞”“潺潺”“陣陣”“飄飄忽忽”“幽幽”“緩緩”等。
·美在短句的.運用。好讀,不拗口。如“風停了,雨停了,天晴了”。
·美在按句排列。活潑、跳躍,像小溪流水,自然流暢,適合孩子閱讀。如:“他是一個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沒有光亮,沒有色彩。”“他是一個永遠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美在句意含蓄,有象征意義。如:“我從陽光里來,也從月光里來,還從燈光里來。”“光明是我的母親。是她讓我來到你身邊陪伴著你的。”“他倆說,我們都是光明的孩子。”
·美在節奏感強。如“話音剛落,一聲霹靂炸響,風夾著雨,雨帶著風來了。”“他們走過泥濘的曠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美在畫面、意境。盲孩子熱愛生活,渴望光明,情調輕松歡快,情境多姿多彩,如“牛兒哞哞地叫,羊兒咩咩地叫”“采摘野花野果”“聽潺潺的流水聲”,螢火蟲“幽藍”“翠綠”的光,“太陽”“月亮”“彎彎的彩虹”“各色的花朵”“綠草”“露珠”等。這一切織成了一種絢麗的境界,吸引、感染著讀者,使讀者獲得美的熏陶……
第三個教學板塊:背美句。
1.學生在書上用筆勾畫出美句。
2.進行背誦美句比賽。
《在山的那邊》教案4
學習目的
1、 整體把握詩歌的主要內容和感情。
2、 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提高文學鑒賞能力。
3、 加強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能力。
4、 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人生。
學習重難點
重點: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
“山”、“海”的象征意義。
難點:詩歌的主旨的明確。
要解決好這兩個學習重點,,一是要指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二是教師要有重點地選擇實例引導,在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中要相機點撥。
詩歌在表達的主題和感情上往往顯得豐富而含蓄,因此造成在欣賞和理解上的因人而異,但我們不能就此忽視對詩歌主旨的把握。《在山的那邊》主題相當集中、明確 ,表達的是信念與理想在人生追求中具有的巨大意義。如果片面強調個人感悟,而置理解上出現的偏差于不顧,反而不能真正達到欣賞詩歌的目的。所以在給學生足夠的自主學習、個性發揮的空間時,教師也要注意有藝術的引導,以期不會在開學初就給學生一定的“傷害”,這將不利于義務教育課程標準的真正貫徹,不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新方式的形成。所以主旨的明確與個性的感悟處理有一定的難度。
教學設想
學習方法
讀——講——讀——賞——讀。“講”,清除文字、詞語等障礙,整體把握內容和感情。
“賞”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品味語言。
課堂討論——評述、質疑。
學生介紹自己喜歡的句子,并說出理由;然后師生相互質疑。
媒體設計
第一節詩歌配樂理查德與鮑丁.斯坦博格的長笛與鋼琴合奏《母親教我的歌》。
第二節詩歌配樂理查德與鮑丁.斯坦博格的長笛與鋼琴合奏《大海》。
課件提供群山、大海的圖片。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對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夢想”,對未來,都有熱烈的企盼與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孩子,他們又在想些什么呢?他們的想法,給我們又會帶來什么啟示呢?今天,我們學習詩歌《在山的那邊》,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a)掌握課后“讀一讀,寫一寫”。
在課文句子中劃出詞語,明確詞不離句。查詞典,明確認知上有困難的詞語的意思和讀音。
(b)讀課文做到字正腔圓、順暢流利。
2、整體感知:熟讀課文,把握內容及感情。
(a)詩中的“海”和“山”蘊含著什么意思?
探究學習:
詩的第一節寫了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現實中“山”和“海”
第二節詩寫了長大后的拼搏和奮斗;其中“山”比喻困難、障礙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山那邊是海”實則是詩人矢志不移的信念。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為理想而艱苦奮斗的積極行動。“山”不止一座,只有堅持不懈翻過連綿群山,才能見到那美麗的大海;理想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的,還需漫漫旅途的百折不撓的艱辛跋涉。所以這首詩寫了詩人對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發了詩人渴望實現理想的感情。總之詩歌意蘊很豐富很含蓄,除了理解字面意思以外,還需深入把握詩歌的深層含義。
(解說:以上探究內容,盡量鼓勵學生多參與,多思考,多說,不強求標準的答案,意思正確即可,要注意營造民主、和諧、平等的課堂氣氛。)
(b) 朗讀這兩節詩應該分別讀出什么語氣?并說明理由。
(配樂,營造氛圍,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探究學習:
第一節應讀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語氣;
第二節應以“肯定、堅決”的語氣為主旋律。
重點練讀語句:(生四人討論,各組合作學習,擬朗讀處理方案。)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處理方案一:一、二行喃喃自語、聲音由平漸高語速由慢漸快;三、四行語鋒陡轉、語氣加強、肯定堅決、語速急緩交錯;五、六行語速稍慢、稍拖音、低沉但渾厚轉為高亢響亮再轉為低沉減弱,要讀出對理想的渴望。
“是的!人們啊……照亮你的眼睛”語氣漸強,應讀得鏗鏘有力,最后一句應該上揚很高。這段寫出理想實現的時候,人們驚喜萬分。聲音洪亮、慷慨激昂,讀出這種喜悅!個別示范后,全班齊讀。
欣賞詩歌一定要放聲朗讀,而朗讀不僅要正確流利,關鍵還要有感情,這樣才能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鳴,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啟示。同學們對句與句之間的語氣把握得很好,其實句子內部也有急緩輕重的區別。關鍵還是對詩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后,才能處理好。看來這任務要下堂課來完成了。
齊聲朗讀課文。
3、課堂小結
在這一堂課里,我們又積累了不少的詞語,從整體上對詩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讀聲中,我聽出了大家愛這篇意蘊豐富的詩歌。其實我國是詩的泱泱大國,優秀詩歌比比皆是,有興趣課外找幾篇讀讀,你一定會更喜歡這朵文學世界的奇葩——詩歌。
三、布置作業
1、語言訓練:讀一讀,寫一寫詞語至少選三個造一段話。
2、熟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語句。
3、對不理解的語句質疑。
第二課時
一、檢查知識掌握和背誦情況
1、 聽寫生字詞。
2、 背誦喜歡的句子,豐富語言,積淀語感。
3、 讓能背誦全文的同學表演。
二、研習課文
詩的語言是非常新穎、凝練、含蓄的,請找出你喜歡的并認為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把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畫下來一起討論。
(1)自主閱讀。圈劃批注。
(2)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交流。教師巡視并參與部分小組的`討論。
課文悟讀
“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鐵青”詞典上意思: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懼、盛怒或患病時發青的臉色。根據語境,應選擇盛怒時人的臉色。這里用來形容山,既和山的青色相符,又傳神地表達了大山在孩童眼里的威嚴與無情以及我的沮喪的心情。這句詩言簡意豐,語言既形象又生動。詩人慣用形象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主觀感受。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這句的三個數量詞用得特別好。“一次又一次”,強調了“我”失望次數多;“又一次次”,強調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說明“我”遇到的困難非常多。
師備問:如果對這些困難估計不足會怎么樣? 在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舉成功,一旦失敗就灰心喪氣,從這句詩你得到什么啟示? 跌倒后要能爬起來,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把這句讀一讀。
學法指導:抓住關鍵詞語細加品味,細微處有無限煙波。
“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的枯干的心靈”細加品味“在遠方“、“雪白”、“夜夜”、“一次次”、“漫濕”。這里道出了理想和信念對人生追求的巨大意義。它給人以艱苦奮斗的內驅動力。即使漫漫旅途布滿荊棘,只要堅信遠方有海在為你暄騰,你將充實而有活力。雖然渴望實現理想的心人皆有之,但真真正正屢敗不餒執著地為理想不懈努力的人才是最終的強者。
讀法指導:關鍵字詞在朗讀時要做突出處理。平時要多提高語言感悟力多揣摩發現!
“是的!人們啊,請相信——/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后/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這句詩很有人生哲理。抓住關鍵字詞“不停地”、“無數座”、“一次次”、“終會”等。理想境界的實現最終是屬于耐心等待的人。不能因為達不到預定目的就大失所望,前功盡棄,躑躅不前。理想的實現具有長期性和艱巨性。任何一蹴而就的想法只會讓你陷入失望的深淵。只要執迷不悔,勇往直前,努力耕耘,理想定會不期然給你驚喜,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這環節品味與朗讀的結合,課堂氣氛活躍、輕松但不失緊張。
(3)深入理解詩的內涵后,全班再次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4)師生對課文內容相互質疑。
三、體驗與反思
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談談你從這首詩中感悟到了什么?并把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的生活經歷與同學分享。
四、課堂小結
學完這首詩我們已深深懂得:要見到山那邊的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不懈。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海”,為了這個“海”,從現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
五、布置作業
1、 請你把自己的生活經歷用文字表達出來,以“我終于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
2、 課外薦讀冰心哲理詩:墻角的花,你孤芳自賞時,天地便小了。
3、預習《走一步,再走一步》。
板書設計
在 山 的 那 邊(海)
重重困難 理想境界
《在山的那邊》教案5
《在山的那邊》
整體感知:
這首詩表達了一種信念,表達了一個哲理。詩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難,用爬山比喻艱苦奮斗,意象壯闊,意蘊豐富。一個“山”字,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無數座山,由一個意境翻出一個新的意境,詩意在跌宕中推進,感情也波瀾起伏,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詩人把自己的人生感悟,把自己的堅定信念,告訴人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斗,理想境界終將實現。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癡想、隱秘、誘惑、喧騰”等詞語。
2.初步了解詩歌常識。反復朗讀,理解詩歌蘊含的哲理。
能力目標
1.領會詩中“山”與“海”的藝術形象蘊含的意味,培養欣賞詩歌的能力。
2.品味詩歌語言,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
3.理解詩歌的基礎上展開豐富的想像。
情感目標
感悟詩歌表達的信念和哲理,學習詩人對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啟迪。
教學重點:
1.理解詩中藝術形象蘊含的意味和感情。
2.體會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
教學難點:
1.鑒賞詩歌寄寓哲理的形象美。
2.體會詩歌語言凝練,意味雋永的特色。
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反復誦讀,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和凝練形象的語言。
2.聯想想像法。用于對詩中意象含義的把握。詩中“山”與“海”對應,形成強有力的沖突,波瀾迭起,顯現出情感的起落。關于“山”與“海”,特別是“無數座山”的象征意義的理解,要調動生活經驗,激活思維,以求深層探究。
3.討論點撥法。用于對詩歌意蘊的分析。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投影儀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學生朗讀文章《會飛的蒲公英》
同學們,在剛剛讀過的文章中,母親從小就為我埋下了一顆小小的種子,那是一顆怎樣的種子?(蒲公英的種子——希望的種子)在今天我們即將學習的詩歌當中,“我”的母親也為埋下了一顆希望的種子,下面就讓我們一同來學習這首詩歌《在山的那邊》,讓我們來看看這顆種子是怎樣生根,發芽,結果的。)
二、新課
1.朗讀課文:《在山的那邊》是一首詩歌,詩歌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在詩中,詩人要用形象而精練的語言來表達他反復體會的情感。我們要理解詩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讀,體悟“海”與“山”的象征意義,領會它們所蘊含的意味。學生先自由朗讀,再聽老師朗讀,理解詞語的含義。
癡想 隱秘 鐵青 凝成 誘惑 喧騰 漫濕 一瞬間
2.整體感知:
朗讀全文后,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詩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還有深層含義,探究一下,詩中的“海”與“山”蘊含著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義?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難;“爬山”比喻艱苦奮斗。詩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撓地堅持奮斗,理想境界終將會實現。)
3.深入探究:
(1)為什么說是“隱秘的想望”?
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為了望見大海,這個想望并沒告訴他人,所以說“隱秘”。
(2)為什么說“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這是擬人手法。“我”爬上山頂,滿以為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所以望見那邊的山,看起來就像“鐵青著臉”。山色是青的,只因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鐵青著臉在那里怪我癡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3)“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么意思?
“我”原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說幻想全然落空。
(4)“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么?為什么說是“飄來的”?
比喻一個信念,媽媽給我的信念,山那邊是海。媽媽是由我的癡想、疑問而說起這話的,這話也并非確指理想,所以說是飄來的。
(5)“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么意思呢?
詩人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實現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蕩,鼓舞著“我”不懈地奮斗,就像聽到大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枯干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就是說,理想滋潤著心靈,使心靈不再枯干,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6)“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蘊含著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先要想為什么“照亮”,可以想見這“全新的世界”是光輝燦爛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體會到那一種驚喜,理想境界的實現使人興奮、驚喜。
4.詩中的“海”和“山”蘊含著什么意思?
詩的第一節寫了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現實中“海”和“山”
第二節詩寫了長大后的拼搏和奮斗;其中“山”比喻困難、障礙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山那邊是海”實則是詩人矢志不移的信念。爬上山去看大海也就成了為理想而艱苦奮斗的積極行動。“山”不止一座,只有堅持不懈翻過連綿群山,才能見到那美麗的大海;理想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的,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需要百折不撓的艱辛跋涉。所以這首詩寫了詩人對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發了詩人渴望實現理想的感情。
5.朗讀指導
朗讀知識:重音(重讀、輕讀)、語速、停頓。
教師指導朗讀,把朗讀和品味結合起來,通過反復品讀,更好地領悟詩歌所蘊含的意味,更好地體會詩人的感情。 學生可在教師指導朗讀的基礎上齊讀、分讀。
第一節應讀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語氣;
第二節應以“肯定、堅決”的語氣為主旋律。
重點練讀語句: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
一、二行喃喃自語、聲音由平漸高語速由慢漸快;三、四行語鋒陡轉、語氣加強、肯定堅決、語速急緩交錯;五、六行語速稍慢、稍拖音、低沉但渾厚轉為高亢響亮再轉為低沉減弱,要讀出對理想的渴望。
“是的!人們啊……照亮你的眼睛”語氣漸強,應讀得鏗鏘有力,最后一句應該上揚很高。這段寫出理想實現的時候,人們驚喜萬分。聲音洪亮、慷慨激昂,讀出這種喜悅!
總結:欣賞詩歌一定要放聲朗讀,而朗讀不僅要正確流利,關鍵還要有感情,這樣才能和詩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鳴,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啟示。同學們對句與句之間的語氣把握得很好,其實句子內部也有急緩輕重的區別。關鍵還是對詩歌的每一句深透理解后,才能處理好。
6.課堂小結
在這一堂課里,我們又積累了不少的詞語,從整體上對詩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讀聲中,我聽出了大家愛這篇意蘊豐富的詩歌。其實我國是詩的泱泱大國,優秀詩歌比比皆是,有興趣課外找幾篇讀讀,你一定會更喜歡這朵文學世界的奇葩——詩歌。
三、布置作業
1、掌握讀一讀,寫一寫詞語。
2、熟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語句。
板書設計:
在 山 的 那 邊 (海)
重重困難 理想境界
不懈努力
課后小結與反思:
第二課時
一、檢查知識掌握和背誦情況
1、聽寫生字詞。
癡想 隱秘 鐵青 凝成 誘惑 喧騰 漫濕 一瞬間
2、背誦喜歡的句子,豐富語言,積淀語感。
二、研習課文
詩的語言是非常新穎、凝練、含蓄的,請找出你喜歡的并認為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把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畫下來一起討論。
1.自主閱讀。圈劃批注。
2.四人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交流。教師巡視并參與部分小組的討論。
品味悟讀:
◆“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鐵青”詞典上意思: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懼、盛怒或患病時發青的臉色。根據語境,應選擇盛怒時人的臉色。這里用來形容山,既和山的青色相符,又傳神地表達了大山在孩童眼里的威嚴與無情以及我的沮喪的心情。這句詩言簡意豐,語言既形象又生動。詩人慣用形象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主觀感受。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這句的三個數量詞用得特別好。“一次又一次”,強調了“我”失望次數多;“又一次次”,強調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說明“我”遇到的困難非常多。
師提問:如果對這些困難估計不足會怎么樣? 在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舉成功,一旦失敗就灰心喪氣,從這句詩你得到什么啟示? 跌倒后要能爬起來,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把這句讀一讀。
學法指導:抓住關鍵詞語細加品味,細微處有無限煙波。
◆“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的枯干的心靈”細加品味“在遠方“、“雪白”、“夜夜”、“一次次”、“漫濕”。這里道出了理想和信念對人生追求的巨大意義。它給人以艱苦奮斗的內驅動力。即使漫漫旅途布滿荊棘,只要堅信遠方有海在為你暄騰,你將充實而有活力。雖然渴望實現理想的心人皆有之,但真真正正屢敗不餒執著地為理想不懈努力的人才是最終的強者。
讀法指導:關鍵字詞在朗讀時要做突出處理。平時要多提高語言感悟力多揣摩發現!
◆“是的`!人們啊,請相信——/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后/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這句詩很有人生哲理。抓住關鍵字詞“不停地”、“無數座”、“一次次”、“終會”等。理想境界的實現最終是屬于耐心等待的人。不能因為達不到預定目的就大失所望,前功盡棄,躑躅不前。理想的實現具有長期性和艱巨性。任何一蹴而就的想法只會讓你陷入失望的深淵。只要執迷不悔,勇往直前,努力耕耘,理想定會不期然給你驚喜,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3.深入理解詩的內涵后,全班再次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三、體驗與反思
1.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談談你從這首詩中感悟到了什么?
2.把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的生活經歷與同學分享。
要引導學生說真話,訴真情。
四、課堂小結
詩人在這首詩中所要告訴人們的是自己的人生感悟與堅定信念,即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斗,理想境界終將實現。這種告訴,是借助于“山”和“海”兩個具有審美意義和價值的形象來進行的。“山”,一個實際生活的境界,是要掙脫和超越的對象;“海”,一個想像性的世界,是追求和實現的目標。“山那邊是海”把詩人的哲理感悟轉化成了具體而又實在的人生不斷追求的過程。所以寄寓哲理的形象美是這首詩歌的鮮亮的特色。
學完這首詩我們已深深懂得:要見到山那邊的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不懈。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海”,為了這個“海”,從現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
五、布置作業
1、 請你把自己的生活經歷用文字表達出來,以“我終于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
2、 課外薦讀冰心哲理詩。
3、預習《走一步,再走一步》。
板書設計:
1.在山的那邊
山 一個實際生活的世界 封閉 灰暗 壓抑
海 一個想象性的世界 開闊 光亮 自由
課后小結與反思:
《在山的那邊》教案6
一. 教學目標:
1. 朗讀詩歌,品味詩歌語句的深層含義;
2. 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人生的哲理。
二. 教學重點:
在朗讀訓練中品味揣摩語言。
三. 教學難點:
對“山”與“海”的理解
四.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投影大山的畫面。找一位同學口頭描述怎樣才能看到海景。
現在我們和山里的孩子一起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請打開課本(板書課題:在山的那邊)
(二).檢查預習
1. 用讀一讀,寫一寫中的詞語連成一段話。
2. 抽同學朗讀課文。
(三).整體感知
問:山那邊到底有什么?(讓我們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1. 教師朗讀課文(同學們一定比我讀得好)
2. 配上音樂有感情的齊讀。
指導朗讀,朗讀時語速與情感的關系,重讀與詞語意思的關系。
朗讀要求:放聲朗讀,正確流利,充滿感情。
達到效果:與詩人的感情形成共鳴,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啟示。
3. 默讀詩歌,思考問題:
(1).第二節中,山還僅僅是山,海還僅僅是海嗎?(“山”象征困難,”海”象征理想)
(2).詩歌兩部分各寫什么內容?
(3)詩歌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只有不怕困難,才能實現人生理想)
第一節:我的童年;我的向望和困惑
第二節:我長大后;拼搏和奮斗。
(四).研讀與賞析
“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斗,理想境界終將實現。”這種理想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1. 請你把喜歡的并認為含義深刻的詩句找出來,細細品味。(自讀課文)
揣摩詩歌語言的凝練而有豐富的內涵。(學生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老師引導)
“鐵青著臉”。擬人——顏色(表面);心情不好(實際)
“種子”。比喻——媽媽給我的信念
“飄”——輕(意思);童年認識膚淺
“扎”——不懈努力;深(意思)
2. 老師引導,學生思考
(1) 對這些困難估計不足會怎么樣?
(2) 在生活中,做任何事情都想一舉成功,一旦失敗怎么辦?從中得到什么啟示?
學生回答:
不能達不到目的就灰心喪氣,因奔向理想的人生的征途是漫長的,跌倒后要能爬起來,只要堅持就能成功。
(3) 用響亮的聲調和喜悅的心情讀最后幾句,“是的……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此句有人生哲理,當愿望實現了,就高興萬分,你有成功的經歷嗎?
齊讀并試背有哲理的語句。
五. 體驗與反思(四人小組討論后發言)
(1)每個人在成長中都會遇到很多困難,主要是看你面對困難時怎樣對待,怎樣克服困難。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自己的感想。
(2)小結(師)
要想翻過山,見到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牢牢記住本課中的”海”.
六. 作業:
以“大海”或“山”為話題寫一首現代詩。
《在山的那邊》教案7
【指導思想】
以《新課標》為依據,以自主、合作、探究為主要的學習方式,以朗讀貫穿始終,在師生平等互動、對話交流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及賞析能力,給學生以有益的人生啟示。
一、說教材
《在山的那一邊》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這首詩歌語言清新、凝練、意味雋永,因而既是指導學生朗讀的好材料,又是引導學生體味人生的典范之作。
二、說目標
我把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意在培養學生初步的語感。)
2、品味語言,體會情感。
(意在培養學生的賞析能力及審美情趣。)
3、聯系生活,感悟人生。
(意在引導學生在熏陶感染中,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其中目標1、2是教學重點,目標2同時又是本課的難點。
以上目標的確定依據了新課標、單元學習目標、詩歌特點及學生實際。
第一:《新課標》對詩歌教學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第二:本課所在單元要求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用心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并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思考人生,還要提高朗讀能力。
第三:豐富的想象、濃烈的感情、簡約的語言是詩歌的基本特點。本文語言的形象性、含蓄性及深刻性的特點也決定了教學的重難點。
第四:對于剛踏入初中的學生來說,對于詩歌的知識知之甚少,因而只要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能整體感知形象,初步體會作者情感即可。
三、說教法
為達成目標,我準備采用的方法有:創設情境法、朗讀指導法、誘導點撥法。
1、創設情境法:
詩以情成篇,以情動人。所以在教學中,我力求醞釀一種利于調動學生思維,引起共鳴的氛圍。如上課時,采用多媒體課件播放大山綿延不絕的畫面,創設情境,導入新課;范讀時,以鋼琴曲《海邊的星空》配上優美的畫面,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帶給學生身臨其境之感;講析中,采用直觀形象的'板書,以促進學生的理解。
2、朗讀指導法:
有感情地朗讀是詩歌朗讀的最高境界,但對初一學生來說較難達到,因而應加強朗讀指導,我將通過示范讀、指導讀等形式從停頓、節奏、情感等方面入手教給學生朗讀技巧。
3、誘導點撥法:
《新課標》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而老師則是學生的引導者,因而誘導思維,指點迷津、宏觀調控應是教師的主要任務。
四、說學法
1、朗讀法:通過反復朗讀,理解詩歌的情感及凝煉形象的語言。
2、聯想想象法:學會展開聯想與想象,欣賞詩歌優美的意境,精煉準確的語言,培養審美情趣。
3、嘗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對詩中意象含義的理解,對語言的品味及情感的把握,都應在自主學習的前提下,通過合作探究達成目標。
《在山的那邊》教案8
一、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樹立理想,并培養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奮斗的精神。
2、過程和方法:了解朗讀詩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3、知識和能力:整體感知詩歌內容,品味重點詞語的深層含義,領會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
理。
二、教學重點:
品讀揣摩語句,準確理解詩的內容和情感,品味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
三、教學難點:
明確詩歌主旨,領會“山”和“海”的意義理解及全詩所闡述的人生哲理。
四、課前準備:
教師:錄音機、磁帶、投影儀。
學生:熟讀課文、預習生字詞。
五、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新學年的開始,你的人生翻開了新的一頁。我想你們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對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夢想”,對未來,都有熱烈的企盼與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處的孩子面對無言的群山時,最美麗的夢便是對山那邊的世界的憧憬,讓大海秀美的面容和自由奔放的豪情照亮眼睛和生命,便成了生活中不倦的追求。今天我們走進王家新的詩歌《在山的那邊》,傾聽有關山和海的訴說,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尋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檢查學生預習字詞(投影出示)
1.給加點的字注音。
凝成()誘惑()一瞬間()隱秘()喧騰()癡想()
2.形似字辨析。
喧騰-渲染、一瞬間-一剎那
3.解釋詞語。
凝成(nínɡ):由氣體變成液體或由液體變成固體。
誘惑(hu?):文中作吸引、招引。
一瞬間(shùn):一眨眼之間。
隱秘(mì):隱蔽,不外露。
喧騰(xuān):形容聲音雜亂,像開了鍋似的。
癡想(chī):發呆地想
三、作者背景介紹(資料助讀、ppt投影儀展示)
1.作者簡介:
王家新,1957年出生于湖北丹江口。1978年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就讀大學期間開始發表詩作。1982年畢業分配到湖北鄖陽師專任教。1983年參加詩刊組織的青春詩會。1985年借調北京《詩刊》從事編輯工作,出版詩集《告別》《紀念》。1992年赴英作訪問學者,1994年回國,后調入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副教授。20xx年被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聘任為教授,開設中西現代詩歌比較研究課程及創造性寫作課程
2.背景介紹:
《在山的那邊》,作者王家新,原載于《長江文藝》1981年第5期,那時他還是一個從邊遠山區來到大學校園不久的大學生。《在山的那邊》起源于童年經驗,作者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區的武當山下,一直沒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作者是一個耽于幻想、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的少年。詩的開頭兩句,正是他“小時候”的真實寫照。他想幾乎在每一個人的童年和少年時期都有一些“隱秘的想望”,而詩中的這種對“山那邊”的遙望和幻想,構成了他小時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來,它還隱秘地影響到作者的一生。《在山的那邊》后被初中語文課本入選。
3.詩歌文體常識簡介:
詩歌,文學的一類,與小說、散文、戲劇并列的一種文學樣式。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飽含著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像,語言凝練而形象,具有節奏韻律,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詠、朗誦。
四、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在朗讀中品味重點語句含義
1、范讀課文。
學生聽讀時:
a.注意老師朗讀的節奏、停頓及意義重音。
b.理解詩中“山”與“海”的意思。
2、聽讀課文錄音,學生跟讀,組織學生討論“山”與“海”在詩中的意思。
學生的回答可能涉及到:
1)如對詩歌中“山”與“海”兩個鮮明意象的感知;
2)對追尋大海中遭遇挫折但又富有堅韌、樂觀的體會;
3)對詩歌中“山”與“海”寄寓深層含義,是理想與挫折的象征等。引導學生揣摩:詩中的“山”與“海”蘊含著什么意思?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明確:詩的第一節寫了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和“山”就是現實中“海”和“山”。學生剛剛接觸合作討論的方式,能說對大意就行。老師要以鼓勵為主,即使說的不全面、不深刻也無妨,后面還要引導深入探究。
3、學生集體朗讀課文,要求語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4、請一位同學領讀第一節,指導學生探究式閱讀,討論。合作探究性閱讀,是學生接觸的新學法,也是本節課重點環節,教師要注意引導、點撥,以調動學生思維。答案不求統一,要點合理即可。a.討論,理解重點詞語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問題組)
①標題為“在山的那邊”,那么,山的那邊究竟是什么呢?“山的那邊是海”,這個“海”是怎樣的“海”呢?
答:詩人說,“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這就是說,“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
②“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山那邊是什么呢?”作者為什么會癡想?
答:“癡想”癡:癡迷、入迷、陶醉,原意是發呆地想,這里的意思是,總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癡迷的程度。說明“我”從小就不愿困居于狹小的天地,而追求新的天地。③“媽媽給我說過:海/哦,山那邊是海嗎?”作者想媽媽求問是抱著什么心情?
答:因為對山那邊向往和期盼,作者想媽媽求助,想知道山那邊是什么,媽媽的回答指點了理想,喚起了我的想望。
④“于是,懷著一種隱秘的想望/有一天我終于爬上了那個山頂/可是,我卻幾乎是哭著回來了/——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隱秘的想望”指什么?為什么說“隱秘”?作者終于帶著向往爬上山頂,為什么又哭了?
答:王家新創作談中說:“詩的開頭兩句,正是我‘小時候’的真實寫照。我想,幾乎在每個人的童年和少年時期都有一些‘隱秘的想望’,而詩中的這種對‘山那邊’的遙望和幻想,構成了我小時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來,它還隱秘地影響到我的一生。”作者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為了望見大海,這個愿望并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說“隱秘”。因為童年的認識畢竟是膚淺的,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海,一旦望不見海,望見的依然是山,于是大失所望。
⑤“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鐵青”什么意思?是寫山的顏色嗎?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現什么?
答:鐵青是青黑色。常用與形容恐懼、盛怒或患病時發青的臉色。“鐵青著臉”是擬人手法。是“我”心情沮喪時的主觀感覺。“我”爬上山頂,滿以為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所以望見那邊的山,看起來就像是“鐵青著臉”。山色是青的,只因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鐵青著臉在那里怪我癡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⑥“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答:“我”原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說幻想全然落空。
⑦“媽媽,那個海呢?”在這一節的末尾,作者同樣也用了一個問句。我們仍然再請一位同學來讀一下這個問句吧。你們認為詩人這句話中含有那種語氣?
答:一種失望、委屈和似乎是媽媽騙了他的一絲埋怨。
第一節總結:第一節寫了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現實中“山”和“海”,
同時描繪出作者感情的變化,由向往-希望-沮喪-困惑的感情變化,應讀出“向往-希望-沮喪-困惑”的語氣;
5、請同學們齊讀第二節,指導學生探究式閱讀,討論。
a.討論,理解重點詞句含義.(教師投影出示問題組)
①作者在第二節開篇承接第一節的反問,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第二節的“山”和“海”跟作者小時候的“山”和“海”一樣嗎?
答:在前半部分的結尾中,詩人經過親自驗證,提出了一個疑問“媽媽,那個海呢?”于是,在這下半部分一開頭,詩人就給出了答案:“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因此,這首詩中提出的問題就又有了一個答案:在山的那邊,是海。
小時候,因為媽媽指點了理想,喚起了我的想望,然而童年的認識畢竟是膚淺的,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海,一旦望不見海,望見的依然是山,于是大失所望。長大了,詩人領悟了,媽媽所說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海很遙遠,但是并非虛無縹緲。理想和信念,使人不畏長途跋涉,“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詩人把自己的人生感悟,把自己的堅定信念,告訴人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斗,理想境界終將實現。
②“今天啊,我竟沒想到/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么?為什么說是“飄來的”?能“飄來”的東西應是輕的,為什么能扎下深根?
答:比喻一個信念,媽媽給我的信念,──山那邊是海。媽媽是由我的癡想、疑問而說起這話的,這話也并非確指理想,所以說是飄來的。“飄來”寫出童年的我對人生的這里似懂非懂的神態。但隨著歲月的流逝,我對人生感悟越來越深,惟有不懈努力,日積月累,滴水穿石,才能扎下深根。所以說“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③“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誘惑”是什么意思?課文中指什么?
答:誘惑是吸引的意思,因為總以為爬上山頂就可以望見大海,所以每座山頂都是那樣富有誘惑力。補充:“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應該放在“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的前面。詩人這里之所以用倒裝,是想強調自己遇到的困難和挫折之多,但卻每次都沒有灰心放棄,都再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④“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么意思?文中多次寫到“一次又一次”、“一次次”,有什么作用?“喧騰”是什么意思?課文中指什么?
答:詩人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實現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蕩,鼓舞著“我”不懈地奮斗,就像聽到大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枯干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就是說,理想滋潤著心靈,使心靈不再枯干,變得充實而有活力。作用強調“我”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喧騰指形容聲音雜亂,像開了鍋似的。作者美美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就算一次次的失望過,也因為對“海”的那種期盼,甚至被“海”的喧騰聲而鼓舞繼續前進。
⑤“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的“終會”表達了一種什么心情?
答:“終會”表達了一種不懼挫折,對未來堅定信念的信心!因為作者經歷了很多困難的煎熬,內心感到憔悴,有著對成功的深切的渴望,而作者為什么會經歷如此多的困難呢?這就要與這首詩的寫作背景聯系起來了。這首詩是寫于文革剛剛結束之際,詩人曾經歷了很多磨難,上山下鄉、下放勞動等等。這一系列的磨難讓作者的心靈深受煎熬,但他并沒有灰心放棄,一直懷著一個一定會成功的信念。最后,文革結束了,詩人的磨難也化解了,是他的信念讓他獲得了成功。因此,在這里,作者給了我們一個啟示:在生活中,不管遇到多少困難、多大的困難,都不要灰心放棄,要懷著一個一定會成功的信念在跌倒后爬起來,這樣你就能獲得最后的成功。因為做任何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你都會遇到許許多多的挫折來阻撓你,只有你堅定信念不放棄,才能最終跨過挫折,獲得成功。
⑥“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蘊含著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答:先要想為什么“照亮”,可以想見這“全新的世界”是光輝燦爛的。再想照亮前后的心情,能體會到那一種驚喜,理想境界的實現使人興奮、驚喜。
第二節總結:第二節詩,寫了我長大后的拼搏和奮斗。詩中的“山”象征了困難,“海”象征了信念。同時描繪出作者感情的變化,由堅定-渴望-充滿信心-喜悅的感情變化,應讀出“堅定-渴望-充滿信心-喜悅”的語氣;
五、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引導學生理解全詩所講述的道理
①引導學生再次討論“山”與“海”的深刻象征意義。
答:這首詩表達了一種信念,表達了一個哲理。詩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用大海比喻理想,用群山比喻重重困難,用爬山比喻艱苦奮斗,意象壯闊,意蘊豐富。一個“山”字,既可以指一座山,也可以指無數座山,長大了,詩人領悟了母親所說的“海”,是信念凝成的“海”,海很遙遠,但是并非虛無縹緲。理想和信念,使人不畏長途跋涉,“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由一個意境翻出一個新的意境,詩意在跌宕中推進,感情也波瀾起伏,給人以深刻的啟迪。
②討論,全詩講述了一個什么道理?
答:詩人把自己的人生感悟,把自己的堅定信念,告訴人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斗,理想境界終將實現。
六、小結
①全班激情齊讀全文,感受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結:激越的情感,顯示出我們已深深懂得:要翻過山,見到大海,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讓我們永遠牢記,心中要有個“海”,為了這個“海”,從現在開始,就要努力翻過一座座山。’
②布置作業。
a.根據“山”與“海”在文中的含義,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以“我終于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也可以寫自然的海),300字左右。
b.熟練朗讀課文,挑選自己最喜歡的詩句背誦。
c.抄寫生字。
七、板書
在山的那邊
王家新
群山大海
困難理想、信念
作者的情緒變化:向往-希望-沮喪-困惑
堅定-渴望-充滿信心-喜悅
哲理:征途漫長→百折不撓→實現理想
《在山的那邊》教案9
二. 教學目標
1. 培養學生對詩歌的感悟能力。
2. 訓練學生有表情的朗讀詩歌。
3. 通過對“夢”的討論,逐步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4. 明確“山”和“海”的含義。
5. 要求學生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準確復述課文內容。
6. 通過對重點語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7. 與《在山的那邊》進行比較閱讀。
三. 教學重點、難點
1.“山”和“海”象征意義的體會是本課學習的重點。
2. 激發學生勇于克服困難,敢于戰勝困難的決心與勇氣。
四. 知識分析
《在山的那邊》
1. 詩中的“海”與“山”蘊含著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義?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難;“爬山”比喻艱苦奮斗。
2. 詩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撓地堅持奮斗,理想境界終將會實現。作者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啟示我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只要戰勝困難,堅持奮斗,理想終將實現。這首詩意象壯闊,意蘊豐富。一座山,也可以指無數座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戰勝困難。
《走一步,再走一步》
1. 課文可以分為四部分:
(一)起因(1―3)游戲玩厭,去爬懸崖
(二)經過 (4—15) 中途被棄,進退兩難
(三)結果(6—23)父親指點 ,擺脫困境
(四)啟示( 24 )走一步 , 再走一步
2.“我”心理變化過程:
最初 毫無信心(“我下不來……我會摔死的。”)
繼而 信心萌發(“這似乎是能辦得到的。”)
隨后 信心大增(“我能辦得到的”)
最后 巨大成就感
3.“永遠忘不了的經驗”指什么?
“經驗”有兩層意思:① 是從懸崖上學到的經驗使自己終生受益。② 再次將這“經驗”歸納成:“不要想著遠在下面的巖石,而要著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這一步之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要到的地方為止”。這也就是告訴讀者,在困難面前不應該畏難怯步,而要冷靜地分析困難,化解困難,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漸進,堅持到底。這樣就可能積小勝為大勝,促使困難向勝利轉化。
4. 主要內容:本文記敘“我”懸崖脫險一事,說明當我們面臨困難和挫折時,要勇于面對困難和挫折,最終是會戰勝困難和挫折。
五. 知識積累
1. 關于朗讀:
(一)朗讀是用出聲的讀來表達課文的內容
朗讀有三個步驟:準確朗讀、理解朗讀和表情朗讀。(1)準確朗讀。能讀準字音,朗讀時能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重復,不顛倒,句讀分明,速度適宜,節奏鮮明,不出現拖腔拉調或兩字一頓的錯誤讀法。(2)理解朗讀。在理解作品基礎上的朗讀。如句子的意思,特別是語句間一些細微的差別;各種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文言虛詞、標點符號、關聯詞語等標志著句型的區別、語氣的不同、間歇的長短用相應的聲音讀出來。(3)表情朗讀。是在理解作品基礎上的再創造,是把自己的熱情傾注到作品中去,真實而生動地表達出作品深刻的思想。表情朗讀依靠真情實感、豐富的想象和熟練的語言技巧,將音響、音力、音色、音律等聲音的各方面以及語氣、語調等和諧地、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來。
2. 詩歌欣賞:
山民
韓東
小時候,他問父親
“山那邊是什么”
父親說“是山”
“那邊的那邊呢”
“山,還是山”
他不作聲了,看著遠處
山第一次使他這樣疲倦
他想,這輩子是走不出這里的群山了
海是有的,但十分遙遠
他只能活幾十年
所以沒有等他走到那里
就已死在半路上了
死在山中
……
他只是遺憾
他的祖先沒有像他一樣想過
不然,見到大海的該是他了
提示:《山民》是一首飽含哲理的語言詩。全詩借一個山民的口吻,表達了長期處于封閉性傳統文化中的人們的要求,以及沖破文化滯悶的強烈愿望。詩中的“山”和“海”已不單指自然界中的實體,而是具有了多重的象征意義。“山”可以讓人想到艱苦的生活環境、工作中的重重困難、人生道路的曲折、歷史前進道路上的障礙等。“海”可以讓人想象到光明的前程、理想的目標、事業的輝煌、人生的美好前程等。
【典型例題及分析】
一. 知能達標訓練:
1. 解釋下列詞語
癡想: 隱秘:
鐵青: 凝成:
誘惑: 喧騰:
一瞬間:
2. 詩歌文體常識填空
詩歌,文學的一類,與小說、______、戲劇并列的一種文學樣式。它高度集中地反映_____,飽含著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富于______,語言凝練而形象,具有節奏韻律,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詠朗誦。
3. 這首詩運用了象征手法,詩中的“山”象征_______,“海”象征______,“無數座山象征”________,“爬山”象征______。
二. 綜合能力訓練:
1. 結合全詩的內容,解釋下面兩句詩中“海”的不同含義。
(1)哦,山那邊是海嗎?
(2)在山的那邊,是海!用信念凝成的海。
2. 在“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一句中,“鐵青著臉”用的是擬人的修辭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3.“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心中扎下了深根”,這顆“種子”是什么?為什么“扎下了深根”?
4.“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這幾句是寫實際的景物還是虛寫?它有什么深沉含義?
5.“零分”指什么?為什么說“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6. 有一首歌唱到:“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本詩中與此句意思相近的詩句是哪些?
7. 小時侯爬山“我卻幾乎是哭著回來了”,長大了,“我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你能分別用兩個成語概括這兩個時期的爬山經歷嗎?
8.“于是,懷著一種隱秘的想望”句中“隱秘的想望”指什么?為什么說“隱秘”呢?找出與“想望”意義相同的另外兩個詞。
答案:
一. 知能達標訓練:
1. 癡想:發呆地想。
隱秘:隱蔽,不外露。
鐵青:形容人恐懼、盛怒或患病時發青的臉色。
凝成:由氣體變成液體或由液體變成固體。
誘惑:文中作吸引、招引。
喧騰:形容聲音雜亂,像開了鍋似的。
一瞬間:一眨眼之間。
2. 散文 社會生活 想象
3. 實現理想途中的困難 理想的境界 重重困難 艱苦奮斗
二. 綜合能力訓練:
1.(1)指的是自然界的海。(2)指的是美好的人生理想。
2. 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我”當時的懊惱失望之情。
3.“種子”是媽媽說的山那邊是“海”的信念理想。“扎下了深根”則表示“我”對這信念的渴望。
4. 虛寫;抒寫了對實現理想信念的堅定不移的向往和孜孜不倦的追求。
5.“零分”指“幻想的破滅”。“我”原來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現實給我的幻想打了個零分,比喻我的幻想全然落空了。
6. 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后,……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7. 大失所望 百折不撓
8. 爬山看海 這個想望并沒有告訴他人
幻想 和信念
【模擬試題】
1. 讀了這首詩后,你覺得小時候的“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現在”的“我”又是怎樣一個人呢?
2. 閱讀下面詩歌,完成后面的習題。
冰心詩三首
(一)成功的花
成功的花。
人們只驚羨她現實的明艷!
然而當初她的芽兒,
浸透了奮斗的淚泉,
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二)嫩綠的芽兒
嫩綠的芽兒,
和青年說:
“發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兒,
和青年說:
“貢獻你自己!”
深紅的果兒,
和青年說:
“犧牲你自己!”
(三)青年人
青年人,
珍重的描寫罷,
時間正翻著書頁,
請你著筆!
——《繁星》
(1)給加點橫線字注音:
驚羨 ( ) 著( )筆
(2)解釋詞語:
驚羨:
明艷:
(3)第(二)首詩中“發展你自己”中的“發展”可用第(一)首詩中的哪些詩句來代替?
(4)“嫩綠的芽兒”、“淡白的花兒”和“深紅的果兒”分別象征一個人的三個時期,即_____、______和_____,它們的人生觀是“_____”、“____”和“_____”(用原詩中的詞語填空)。
(5)第(三)首詩中“描寫”和“著筆”各比喻什么?
(6)讀了這三首詩,你有什么感受?請寫出來。
【試題答案】
1. 從小就不愿困居于狹小的天地,神往山那邊的新天地,富于幻想,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不怕困難,百折不撓,充滿信心和勇氣的奮斗者。
2.
(1)xiàn zhuó
(2)驚異地羨慕;明朗艷麗。
(3)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
(4)少年 青年 老年 發展 貢獻 犧牲
(5)“描寫”比喻努力奮斗的過程,“著筆”比喻努力奮斗的結果。
(6)言之有理即可,如:成功是用汗水換來的,要發展自己,不要只看到成功,而忽略了艱辛的等。
《在山的那邊》教案10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癡想、隱秘、鐵青、凝成、誘惑、喧騰、一瞬間”等詞語,在山的那邊教案。
2.初步了解詩歌的常識,領悟詩中“山”與“海”的意義。
能力目標
1.提高朗讀能力,在朗讀中感悟詩歌內容與思想,學會初步欣賞詩歌。
2.培養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情感目標
感悟詩中蘊涵的哲理,聯系生活,感悟人生。
教學重難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歌,領會其中蘊涵的人生哲理。
2.品讀揣摩語句,準確理解詩的內容和情感。
突破方法:通過教師指導朗讀、范讀,學生誦讀、品讀等環節,體味詩歌所蘊涵的哲理。通過小組合作討論,把握詞句,準確理解詩歌內容和情感。
教學方法
1.誦讀法:朗讀貫穿整個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朗讀習慣,讓學生在聲情
并茂的誦讀中把握“山”與“海”的內涵,領悟詩歌表達的人生哲理。
2.合作探究法:組織小組合作交流學習,研讀詩歌,品味詩歌具有表現力
的語言,把握詩歌主旨。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每個人的童年都有美好而朦朧的夢,或者充滿新奇的幻想,或者有美妙的
希望。請用簡潔的語言描述你童年最美的夢。
現在你的理想是否實現?如果實現,你是靠怎樣的努力實現的?如果沒有,我們一起走進王家新的《在山的那邊》,看看有哪些收獲。
二、探究學詩方法
1.詩歌常識
詩歌,與散文、小說、戲劇并列的一種文學形式,偏重于抒情言志。它一
般分行排列,語言凝練含蓄,節奏鮮明,韻律和諧,具有音樂美,表達作者強烈的感情和豐富的想象,集中、精煉、概括地反映社會生活。
2.方法探究
回憶、探究如何學習詩歌:
學習詩歌,重在朗讀和品味。
朗讀是學詩非常重要的環節。怎樣才能把詩讀好呢?同桌之間討論、明確:
一要讀準詞句;二要讀出節奏停頓;三要讀懂內容;四要讀出情感。
品讀詩歌,要抓住富有表現力的語句,從用詞、修辭、寫法的角度,領悟
內容和情感,品味內蘊,提高詩歌欣賞的能力。
三、誦讀詩歌
通過多樣的朗讀訓練,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把握詩歌內容及作者情感。
1.一讀詩歌,讀準字音。
學生自由朗讀詩歌,在文中用紅筆標畫出重點詞語,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
積累。
癡想(chī):發呆地想隱秘(yǐn):隱蔽,不外露
鐵青(tiě):青黑色,常形容人(矜持、恐懼、盛怒或患病時)臉色發青。凝成(níng):凝結而成誘惑(yòu):引誘,迷惑
喧騰(xuān):喧鬧沸騰扎下(zhā)
漫濕(màn):潤濕,浸濕一瞬間(shùn):一眨眼之間
齊讀詞語兩遍,慢速齊聲朗讀課文,體會詞句的意思,并注意停頓。
2.二讀詩歌,讀出節奏。
聽范讀,學生小組練讀、討論,把握節奏與停頓。
小組代表朗讀展示,其余學生聽讀,師生共評。
3.三讀詩歌,讀懂內容。
指名朗讀,其余學生聽讀并思考:第一、二節分別寫了什么內容?詩中的“山”
和“海”指的是什么?
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概括兩部分內容。
時間上:一節寫“我”童年時期;二節寫“我”長大后。
情節上:一節寫“我”渴望海;二節寫“我”追尋“海”。
心理上:一節寫“我”的相望與困惑;二節寫“我”的感悟和信念。
方式上:一節寫“我”與媽媽的對話;二節寫“我”與讀者的對話。
一節中,“山”“海”指現實中的“山”“海”;二節寫了“我”長大后的拼搏和奮斗,其中“山”象征艱難險阻,“海”象征理想。
4.四讀詩歌,讀出情感。
學生自讀課后補充,教師補充介紹詩的相關背景資料。
這里的“山”和“海”,可以從隱喻的意義上來解讀:山,一個實際生活中的世界,封閉、灰暗、壓抑;海,一個想象性的世界,開闊、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陸地的結束,另一個世界的開始。海,從古到今,都是對人的自由天性、對人的想象力的召喚。
——王家新《關于〈在山的那邊〉》
師生一起揣讀兩節詩的情感,準確把握朗讀語氣,初中一年級語文教案《在山的那邊教案》。
小時候→(輕聲,適當延長),我/常伏在窗口/癡想
——山那邊/是什么呢?↑(聲調略上揚,輕聲)(語氣:要讀出孩子天真的向往的口吻)
媽媽給我說過:/海(語氣平緩)(要讀出母親的慈祥和藹)
哦(短而輕聲),山那邊/是海嗎?(略帶疑問和憧憬的語氣)
于是(略延長),懷著/一種隱秘的想望
有一天/我/終于爬上了/那個山頂(音量適中,聲調略上揚)
可是(要立即體現出孩子委屈、沮喪的心情),我/卻幾乎是/哭著回來了
——在山的那邊(延長),依然是山
山那邊的山啊(語調上揚,聲音延長),鐵青↓著臉
給我的幻想(連讀略快)/打(重讀)了/一個/零分!(語速放慢,聲調延長,體現出挫折感)
媽媽(輕聲),那個海呢?(要充滿困惑)
(第一段主要要能夠體現出孩子的純真,對希望的想象憧憬,去追尋希望時的興奮心情和遇到挫折的極度沮喪懊惱的心情。)
二
在山的那邊,是海!
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聲音要比第一段來得大,要體現出一種堅定與自信。)
今天啊——(延長),我竟(重讀)沒想到
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
卻在/我的心中——(延長)扎下了深根(語調降輕。)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語速要加快)地失望過(這句要重讀)
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語氣上要降低)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語調上揚)
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音量放大,語氣激昂)
——那雪白的海潮啊——(延長),(音量達到頂點)夜夜奔來(開始降低音量,語氣也漸趨平緩)
一次次/漫濕了/我(延長)/枯干的心靈……
在山的那邊,是海嗎?
是的!人們啊(延長),請相信(延長)——(音調上揚)
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后
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后(這兩句連讀語速要加快)
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略延長,停頓)
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
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延長)
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這兩句讀時要體現出驚喜的情緒。)
第一節要讀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語氣,第二節
要讀出“堅定”的語氣,結尾要讀出興奮與驚喜之情。
詩人取象于山與海,把自己的人生感悟、堅定的信念,告訴人們:奔向理想的漫漫長路充滿了重重困難,但只要堅定信念,百折不撓,堅持奮斗,理想終將實現。
大聲自由朗讀體會后,女生齊讀第一節,男生接讀第二節,讀出詩情詩味。
四、品讀詩歌
詩情詩味包含在詩歌的字里行間,品讀詩歌,體會詩情可以從詞語入手,抓
住關鍵詞語蘊涵的豐富情感。比如“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一句中,“癡想”原意是發呆地想。在這首詩中是指作者總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神奇世界,已經達到了癡迷的程度。可以看出,詩人從小就不愿困居于狹小的天地,追求新的天地。
出示問題:詩中哪些語句給你的感觸最深?你覺得哪些語句寫得最好?說說理由。
學生自由品讀,進行圈點批注;組內交流討論;全班交流,教師點撥。
(1)“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
“鐵青”原指青黑色,多用來形容人恐懼、盛怒或患病時臉色發青。這里運用擬人的手法來形容山。“鐵青著臉”,是“我”心情沮喪時的主觀感受。本希望看到大海,結果望見的依然是山,感到失望、沮喪,好像山在那里責備“我”癡心妄想,臉色發青。這句詩傳神地描繪出大山在孩子眼里的威嚴與無情以及“我”沮喪的心情,語言形象又生動。
(2)“媽媽,那個海呢?”
這句詩寫出了“我”看海無望的困惑與沮喪,也表達出對海無限的向往與渴望。
(3)“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種子”比喻媽媽給我的信念——山那邊是海,童年的認識畢竟是膚淺的,不經意間的,所以說是飄來的。但從小而有的這夢想的種子卻在“我”心中扎了根。
(4)“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過/當我爬上那一座座誘惑著我的山頂/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這三句用三個數量詞,“一次又一次”強調失望的次數多;“一座座”說明遇到的困難多;“一次次”強調屢敗屢戰的努力與堅持。
“誘惑”一詞用得好,因為總以為爬上山頂就能看到大海,所以每座山頂都是那樣富有誘惑力。
(5)“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
詩人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實現的,一直在鼓勵著我不懈奮斗。“枯干的心靈”,比喻理想受挫后疲憊失望的心。“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是說理想滋潤著我的心靈,使心靈不再枯干,變得有活力。這句話道出了理想和信念對人生追求的巨大意義。
(6)“是的!人們啊,請相信——/在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之后/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
“不停地”“無數座”“一次次”“終會”等詞語表現了詩人對未來的堅定信心,而一旦理想真正實現,人們定會驚喜萬分。“照亮”,可以想見這個“全新的世界”是光輝燦爛的,是一定值得你翻山越嶺去追尋的。
學生再次誦讀,感受詩味。
五、拓展遷移
1.小結
詩中的“山”象征著困難,“海”象征著理想,而不斷地爬山意味著不懈的
努力與奮斗,要實現理想就要堅持不懈、百折不撓地去奮斗。
2.感悟
請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談談你從這首詩中感悟到了什么,與大家分享。
3.理想格言寄語
生活中沒有理想的人,是可憐的人。(屠格涅夫)
理想是人生的太陽。(德萊賽)
人類的幸福和歡樂在于奮斗,而最有價值的是為理想而奮斗。
理想是力量的泉源、智慧的搖籃、沖鋒的戰旗、斬棘的利劍。
在荊棘道路上,惟有信念和忍耐能開辟出康莊大道。——松下幸之助
男兒不展風云志,空負天生八尺軀。
停步在山谷的人永遠也翻不過山崗。——約翰雷
生活好比旅行,理想是旅行的路線,失去了路線,只好停止前進。
最可怕的敵人,就是沒有堅強的信念。——羅曼羅蘭
立志要如山,行道要如水。不如山,不能堅定,不如水,不能曲達。
六、作業設計
1.課后“讀一讀,寫一寫”下的詞語,抄寫三遍,注音并釋義。
2.《我的理想》300字小習作,提示:現在的理想是什么?你打算怎樣實現它?如果遇到困難怎么辦?
《在山的那邊》教案11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癡想、隱秘、誘惑、喧騰”等詞語。
2.初步了解詩歌常識。了解朗讀詩歌的基本要求,反復朗讀,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理解詩歌蘊含的人生哲理。
能力目標
1品味重點詞語的深層含義,.領會詩中“山”與“海”的藝術形象蘊含的意味,培養欣賞詩歌的能力。
2.品味詩歌語言,提高文學鑒賞能力,整體把握感悟詩歌的主要內容和感情。
3.理解詩歌的基礎上展開豐富的想象。培養想象、聯想能力,進行發散思維訓練 德育目標
感悟詩歌表達的信念和哲理,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感悟人生,學習詩人對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啟迪。樹立理想,并培養為實現理想而不懈奮斗的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在朗讀的訓練中品味語言,品味重點語句的深層含義
難點:明確詩歌的主旨,對“山”和“海”意義的理解及哲理體悟
三、課時與教法
二課時。
1、講授法,清除文字、詞語等障礙,整體把握內容和感情,品味語言。
2、誦讀法,詩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達一種信念、一個哲理,意象壯闊,詩意跌宕。通過反復誦讀,理解詩歌的思想感情和凝練形象的語言
3、聯想想象法,用于對詩中意象含義的把握。詩中“山”與“海”對應,形成強有力的沖突,波瀾迭起,顯現出情感的起落。關于“山”與“海”,特別是“無數座山”的象征意義的理解,要調動生活經驗,激活思維,以求深層探究。
4、討論點撥法,用于對詩歌意蘊的分析。
四、教學準備
1、背景音樂《母親教我的歌》、多媒體、ppt課件、投影儀、U盤。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 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對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夢想”,對未來,都有熱烈的企盼與遐思,當我們這些山區孩子面對無言的群山時,最美麗的夢便是對山那邊的世界的憧憬,讓大海秀美的面容和自由奔放的豪情照亮眼睛和生命,便成了生活中不倦的追求。今天我們走進王家新的詩歌《在山的那邊》,傾聽有關山和海的訴說。——板書:在山的那邊、王家新。
(二)、作者和背景簡介、資料助讀
ppt投影儀展示
作者簡介:
王家新,1957年出生于湖北丹江口。1978年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就讀大學期間開始發表詩作。1982年畢業分配到湖北鄖陽師專任教。1983年參加詩刊組織的青春詩會。1985年借調北京《詩刊》從事編輯工作,出版詩集《告別》《紀念》。1992年赴英作訪問學者,1994年回國,后調入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副教授。20xx年被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聘任為教授,開設中西現代詩歌比較研究課程及創造性寫作課程
背景介紹:
《在山的那邊》,作者王家新,原載于《長江文藝》1981年第5期,那時他還是一個從邊遠山區來到大學校園不久的大學生。《在山的那邊》起源于童年經驗,作者生于湖北西北部山區的武當山下,一直沒有走出山里的世界,作者是一個耽于幻想、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的少年。詩的開頭兩句,正是他“小時候”的真實寫照。他想幾乎在每一個人的童年和少年時期都有一些“隱秘的想望”,而詩中的這種對“山那邊”的遙望和幻想,構成了他小時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來,它還隱秘地影響到作者的一生。《在山的那邊》后被初中語文課本入選。
詩歌文體常識簡介:
詩歌,文學的一類,與小說、散文、戲劇并列的一種文學樣式。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飽含著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富于想像,語言凝練而形象,具有節奏韻律,一般分行排列。可以歌詠、朗誦。
(三)、誦讀感知
1.學生默讀全詩,勾畫出詩歌的生字詞并查詞典,明確認知上有困難的詞語的意思和讀音。
ppt展示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然后解釋詞義。
凝成( ) 誘惑( ) 一瞬間( )
隱秘( ) 喧騰( ) 癡想( )
教師明確,學生識記:
凝成(nínɡ):由氣體變成液體或由液體變成固體。
誘惑(huò):文中作吸引、招引。
一瞬間(shùn):一眨眼之間。
隱秘(mì):隱蔽,不外露。
喧騰(xuān):形容聲音雜亂,像開了鍋似的。
癡想(chī):發呆地想。
2.教師范讀,學生體會誦讀中的語氣、停頓和情感表達。
3.學生練習朗讀,要求語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4.聽讀課文錄音,學生跟讀,想像詩歌中具有審美意義的藝術形象,整體感知詩歌內容和思想感情。請學生說出對詩歌意旨的理解。
學生的回答可能涉及到:
1)如對詩歌中“山”與“海”兩個鮮明意象的感知;
2)對追尋大海中遭遇挫折但又富有堅韌、樂觀的體會;
3)對詩歌中“山”與“海”寄寓深層含義,是理想與挫折的象征等。
引導學生揣摩:詩中的“山”與“海”蘊含著什么意思?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明確:詩的第一節寫了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海”、“山”就是現實中“海”和“山”
第二節詩寫了長大后的拼搏和奮斗;其中“山”比喻困難、障礙等,“海”比喻理想、信念、成功等。
詩中說:“在山的那邊,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這“海”,“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海”的深層含義是指理想的境界。“山”在詩中,是阻礙詩人通向他無比向往的“大海”的一個屏障,是一種阻礙他夢想實現的現實存在。這“山”不是一座山,而是無數座山。爬山比喻艱苦奮斗,群山比喻重重艱難險阻。所以這首詩寫了詩人對人生信念和理想的追求,抒發了詩人渴望實現理想的感情。
詩人取象于群山和大海,表達的是一種人生感悟和堅定信念: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百折不撓地堅持奮斗,理想境界終將實現。
5. 分四人一組討論,各組合作學習,朗讀這兩節詩應該分別讀出什么語氣?擬朗讀處理方案,并說明理由。(配輕音樂《母親教我的歌》)
第一節應讀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的語氣;
第二節應以“肯定、堅決”的語氣為主旋律。
6.講講詩歌的大致含義,并試著給詩歌列舉小標題,
第一節寫我渴望山那邊的海,第二節寫我追尋心中的海。
第一節寫我的向往和困惑,第二節寫我的感悟和讀者的對話。
第一節寫我的.童年時期,第二節寫我長大以后。
第一節寫我和媽媽的對話,第二節寫我和讀者對話。
第一節定現實中的山和海,第二節寫的是象征意義的山和海。
……
學生齊讀,體味凝練而形象的詩歌語言。
7、課堂小結
在這一堂課里,我們又積累了不少的詞語,從整體上對詩歌有了初步理解,在朗讀聲中,我聽出了大家愛這篇意蘊豐富的詩歌。其實我國是詩的泱泱大國,優秀詩歌比比皆是,有興趣課外找幾篇讀讀,你一定會更喜歡這朵文學世界的奇葩——詩歌。
(四)、布置作業
1、語言訓練:讀一讀,寫一寫詞語至少選三個造一段話。
2、熟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語句。
3、對不理解的語句質疑。
第二課時
(一)、檢查知識掌握和背誦情況
1、 聽寫生字詞。
2、 背誦喜歡的句子,豐富語言,積淀語感。
3、 讓能背誦全文的同學表演。
(二)、研討釋疑,探究詩意。
學生研讀詩歌,理解中的疑難詩句,小組合作探究。
(1)“我常伏在窗口癡想”中“癡想”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教師啟發、點撥,學生歸結:(1)“癡想”原意是發呆地想,這里的意思是,總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癡迷的程度。說明“我”從小就不愿困居于狹小的天地,而追求新的天地。
(2)“隱秘的想望”指什么?為什么說“隱秘”?
教師啟發、點撥,學生歸結:(2)王家新創作談中說:“詩的開頭兩句,正是我?小時候?的真實寫照。我想,幾乎在每個人的童年和少年時期都有一些?隱秘的想望?,而詩中的這種對?山那邊?的遙望和幻想,構成了我小時候特有的秘密——在今天看來,它還隱秘地影響到我的一生。”作者小時候想望山那邊的海,爬山是為了望見大海,這個愿望并沒有告訴他人,所以說“隱秘”。
(3)怎樣理解“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教師啟發、點撥,學生歸結: (3)“鐵青著臉”是擬人手法。是“我”心情沮喪時的主觀感覺。“我”爬上山頂,滿以為能夠看見大海了,望見的卻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所以望見那邊的山,看起來就像是“鐵青著臉”。山色是青的,只因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鐵青著臉在那里怪我癡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4)“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是什么意思?
教師啟發、點撥,學生歸結:(4)“我”原以為一座山的那邊就是大海,現在明白這是幻想,所謂“零分”就是說幻想全然落空。
(5)“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指什么?為什么說是“飄來的”?
教師啟發、點撥,學生歸結:(5)“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一個信念,媽媽給我的信念,——山那邊是海。媽媽是由我的癡想、疑問而說起這話的,這話并非確指理想,所以說是飄來的。
(6)“誘惑著我的山頂”中山頂的誘惑力在哪里?(6)為爬上山頂就可以望見大海,所以每座山頂都是那樣富有誘惑力。
(7)“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么意思?文中多次寫到“一次又一次”、“一次次”,有什么作用?
教師啟發、點撥,學生歸結:(7)詩人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是可以實現的,日日夜夜理想在心中激蕩,鼓舞著“我”不懈地奮斗,就像聽到大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枯干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就是說,理想滋潤著心靈,使心靈不再枯干,變得充實而有活力。作用強調“我”對理想的執著追求。
(三)、教師提問,小組討論,派代表回答或指名學生回答,如有不完善的地方,鼓勵學生補充。
《在山的那邊》教案12
教案范文:在山的那邊
教學目標:
1. 誦讀詩歌,品味語言。
2. 理解詩歌中大海、群山的藝術形象及其象征意義。
重點:
1. 誦讀詩歌,品味語言。
2. 理解詩歌中大海、群山的藝術形象及其象征意義。
難點:
詩歌中大海、群山的藝術形象及其象征意義。
考點、易錯點:
品味語言。
教學過程必須體現的環節:
一、板書課題、出示目標 (1分鐘左右)
二、自學指導
三、學生先學
四、檢測 (15分鐘左右)
五、后教(討論更正) (10分鐘左右)
六、當堂訓練(20分鐘左右)
七、教學反思
教 案 集體備課
修改意見 備 注
教學設計
一、板書課題,出示目標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一起學習王家新的《在山的那一邊》(板書課題),本課時的學習目標是:(投影出示)
1. 誦讀詩歌,品味語言。
2. 理解詩歌中大海、群山的藝術形象及其象征意義。
實現這個目標,主要靠大家自學,比誰學得好。
二、第一次先學后教:朗讀課文,掃除生字詞
1.指名朗讀課文,其他學生認真聽,及時評價,并訂正錯誤,教師板書學生讀錯的字。
2.聽讀課文。
3.齊讀課文。
三、第二次先學后教:理解內容,品味語言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音語氣、語速、語調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學生帶著下面的問題朗讀課文。
投影出示“自學指導”
1. 1、詩中“山”和“海”的含義是什么?
2.“我常伏在窗口癡想”,“癡想”的原意是什么?在這里有什么含義?
3. 為什么說“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4. “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 怎么理解“枯 干的心靈”?
生自學,師巡視了解情況。
師指名回答后,明確:
1.小時候,“山”和“海”就是現實中的'“山”和“海”。長大后,領悟了媽媽所說的海,那是信念凝成的海,群山比喻重重困難,“海”比喻理想,用爬山比喻艱苦奮斗。“山那邊是海”實則是詩人矢志不移的信念。
2. “癡想”原意是發呆地想,這里的意思是,總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達到了癡迷的程度。說明了“我”從小就不愿意困居于狹小的天地,想探索未知的世界。
3. “鐵青”不僅寫出遠山的顏色,也是我心情沮喪時的主觀感受。“我”爬上山頂,本以為能看見大海,結果望見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喪極了,詩人將大山擬人化表現自己的心情,形象又生動 。
4. 詩人確信遠方有海。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蕩,鼓舞著我不懈的奮斗,就像大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枯干的心靈”,比喻對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就是說理想滋潤著心靈,是心靈不再枯干,變得充實而有活 力。
1. 四、當堂達標
以“我終于見到了 ”為題寫一段話。(橫線處可以填寫某種事物,如大海、雪山、大漠等;也可以填寫具體的人,如你的偶像、某個神秘人物等。)要注意寫出你對見到他|它的渴望和追尋過程中的曲折經歷,以及見到后的激動心情。
生獨立寫作,師巡視了解情況。
六、課后作業:
完成配套練習課內部分。
《在山的那邊》教案13
創意說明:這是一篇美麗的童話,有詩一般的境界。在朗讀時可把“課文變形”了讀,即把一般的文句“變”為詩行來閱讀。這種變形將美的語言顯示得更美,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讓學生感受課文中的語言美。
教學步驟:
一、分角色讀課文
二、復述故事情節
三、別出心裁讀課文
1.教師:作者說,他是帶著寫詩的激情,帶著寫詩的語感,來創作這篇抒情童話的。這篇童話的語言是優美的、簡潔的、凝練的,像詩一樣;具有較強的表現力,講究含蓄、講究節奏等等。
下面我們把這篇童話的有些段落“變形”了讀,即把文中一般的.文句“變”為詩行來閱讀,同學們來感受一下是什么效果。如:
·他是一個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沒有光亮,沒有色彩。他是一個永遠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變為:他是一個盲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沒有光亮/沒有色彩/他是一個/永遠生活在/黑夜里的孩子
·他們走過泥濘的曠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變為:他們走過泥濘的曠野/踏上小路/走向家中
2.討論:文句這樣“變形”后,你讀起來的感覺有何不同?
《在山的那邊》教案14
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借助工具書和注釋,初步感知詩歌內容;通過反復誦讀,達到熟讀成誦;
2.體會作者“為理想而奮斗”的思想情懷;理解作者所創設的詩歌意境,把握本詩主旨;
3.深入詩歌意境,涵詠體會“山”和“海”的不同含義,體會詩歌蘊含的人生哲理。
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出自己對于詩歌內容的理解與認識,提升自己的思想認識,正確把握詩歌的思想內涵。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學習詩歌的正確方法,激發學生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奮斗的情懷。
教學重、難點:
1.把握詩歌的總體形象,感悟詩歌的思想內容。
2.理解“山”和“海”的深層含義。
學習方法:朗讀、背誦;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用具:投影儀、錄音機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課文感知:
《在山的那邊》是詩人在二十多年前寫的一首詩,這首詩抒寫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啟示人們要實現遠大的理想,必須百折不撓,堅持奮斗,要一次次地戰勝失望,不停地翻過無數座山。有感情地朗讀詩歌,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二、課前準備:
組織學生認真預習《在山的那邊》詩歌內容;查字典解決“讀一讀、寫一寫”和注釋中的問題,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讓學生寫“在生活中遇到困難自己是怎樣處理的”練筆,準備上課時在班里交流。
三、課前二分鐘:
講述成語故事《明修棧道 暗渡陳倉》
四、課文導入:
同學們,當你進入中學,跨入人生道路一個新的起點時,你一定對未來充滿了新的憧憬和向往。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道路中共同的目標。《在山的那邊》這一課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體驗給我們非常有益的啟示。《在山的那邊》是詩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寫的一首詩。在詩里,他述說了童年時代美好而朦朧的“夢”——對大海的熱烈向往,長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尋它。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詩人雖然已無數次見過童年時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個“海”依然遙不可及。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讓我們來品讀這首詩歌,從中尋求答案)
②出示學習目標并板書課題
③教師檢查預習(學生交流、鞏固)
五、朗讀課文:
《在山的那邊》是一首詩歌,詩歌是一種特殊的藝術。在詩中,詩人要用形象而精練的語言來表達他反復體會的情感。我們要理解詩人的`情感,就要有感情地朗讀,體悟“海”與“山”的象征意義,領會它們所蘊含的意味。學生先自由朗讀,再聽老師朗讀,在進行讀詩的指導。
教師配樂朗讀,學生帶著問題聽讀,然后討論回答、相互評論、補充(可由教師鼓勵學生探究問題,答案不必求統一,讓學生在聽讀討論后對詩歌有初步的了解)。在學生(過渡)對詩歌有了大概了解,還要品讀詩歌形象而精練的語句,好的詩句總有畫龍點睛處,認真進行品讀。
a.自由朗讀詩歌第二節,思考作者是怎樣看到全新的世界,實現人生理想的?
b.找出你認為最形象、精練的語句,反復品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學生自由朗讀后,可四人小組討論,共同探究以上問題。
②朗讀指導
教師講授朗讀知識:重音(重讀、輕讀)、語速、停頓。
教師指導朗讀,把朗讀和品味結合起來,通過反復品讀,更好地領悟詩歌所蘊含的意味,更好地體會詩人的感情。 學生可在教師指導朗讀的基礎上齊讀、分讀。
六、整體感知:
朗讀全文,感悟詩中的思想感情。詩歌,除了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還有深層含義,探究一下,詩中的“海”與“山”蘊含著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義?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難;“爬山”比喻艱苦奮斗。詩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但是,只要不折不撓地堅持奮斗,理想境界終將會實現。)
七、問題探究:
1. 為什么說是“隱秘的想望”?
2. 為什么說“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3.“給我的幻想打了一個零分”這一句是什么意思?
4.“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比喻什么?為什么說是“飄來的”?
5.“因為我聽到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來/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這些詩句是什么意思?
6.“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蘊含著怎樣的意味和感情?
八、體會感知:
聯系上下文,品味下面詩句中加點的詞語
1. 我常伏在窗口癡想
(這個詞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2. 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
(這是寫山的顏色嗎?)
九、布置作業:
①背誦自己喜歡的詩句,豐富語言。
②課后練習:讀一讀,寫一寫
課后記:作者以自己的人生感悟啟示我們,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長的,只要戰勝困難,堅持奮斗,理想終將實現。這首詩意象壯闊,意蘊豐富。一座山,也可以指無數座山,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就要一次又一次地鼓起信心戰勝困難。但是,怎樣翻無數座山,卻是不容易的事情。那么,怎樣翻過無數座山,到達理想的境界,是教師和學生本節課需要共同探究的問題。朗讀技巧的指導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十、板書設計:
《在山的那邊》教案15
知識目標:
朗讀全詩,感悟詩中的詩句的深刻含義。理解“山”和“海”所蘊含的意思,聯系生活,進一步理解思想感情,感悟人生。
能力目標:
反復朗讀,品味語言,提高欣賞詩歌的能力。
情感目標:
相信理想可以實現,要為之不懈奮斗。
教學重點:
順暢地朗讀這首詩,感悟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主旨。
教學難點:
理解詩中“海”和“山”所蘊含的深刻意義。
教學方式:
朗讀,討論分析,合作學習。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1課時:
重點是朗讀全詩,整體感知課文,初步學會如何朗讀、齊讀,討論第1節詩。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學情分析:
人教版新課程改革教材,各個單元以專題形式出現,第一單元專題:怎樣面對人生的困難與不幸。對剛入中學的初一學生來說,這首詩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在詩的第一節,詩人以孩子的口吻敘述,容易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
2、導語設計1:
同學們,如果我們不是生活在古老悠久,充滿魅力的首都北京,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頭可見的只有高聳入云的大山,蒼蒼茫茫,連綿不斷,你會想到什么呢?(課件播放大山的畫面),由同學的回答,導入新課:同學們的想法和詩人王家新小時候的想法是不謀而合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這位從大山里走出來的詩人根據自己成長的歷程寫的一首詩《在山的那邊》。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二頁第一課《在山的那邊》。
導語設計2:
同學們回憶以下,你的童年有過怎樣的幻想?導入新課。
3、作者簡介和題解:王家新,1957年出生在湖北省山區---武當山下,一直到1978年讀大學才走出大山。1982年畢業,到師專任教。后來為更高的追求,又在1992年到英國,1994年回國到北京教育學院任教。本詩是作者“小時候”的真實寫照。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
2、學生齊讀課文,讀準字音,利用工具書,、詞典解決字詞(投影)
提出齊讀課文的要求。
癡想chī隱秘yǐn鐵青tiě凝成níng誘惑yu喧騰xuān扎下zhā漫濕màn一瞬shùn間
3、學生自己讀課文,讀出語氣,思考: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
提出朗讀課文的要求。(如何讀出語氣和感情)
同學回答,互相補充。
第1節詩,寫了我童年時候的想望和困惑,現實中“山”和“海”;
第2節詩,寫了我長大后的拼搏和奮斗,山”和“海”是理想中的境界。
三、朗讀、分析第1節
1、自己大聲讀(要求讀出語氣來,體會作者感受)
2、投影出示下列問題,分組討論,合作學習。
(1)這一節寫作者什么時候的事?
(2)“我”想了些什么?怎么做的?結果怎樣?
(3)為什么說“山那邊的山啊,鐵青著臉”?(同學們通過想象思考)
(4)這里“山”與“海”分別指什么?
討論明確:
(1)童年時。
(2)山外世界,爬到山頂看海,沒看見海,看到“在山的那邊,依然是山”;“我”哭著回來了。
(3)“我”沒看見大海,看見的依然是山,非常沮喪、失望,看到山也好像“鐵青著臉”嘲笑“我”。擬人手法。
(4)現實中的山,也是一種阻礙他們想實現的實際生活的世界。大海,一個想象中世界。
四、作業:
讀一讀寫一寫每個詞一行,每行5遍。
第2課時:重點是討論第2節詩,感知全詩內容,感悟人生。
教學過程:
一、字詞擂臺賽,檢查字詞的掌握情況。略
二、朗讀第2節,思考、分析:
1、自己大聲讀(要求讀出語氣來,體會作者感受。)
2、投影下列問題,分組討論:
(1)這一節中的“山”與“海”又指什么?
(2)指名朗讀“因為我聽到還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一次次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你怎樣理解這些詩句?
(3)指名朗讀“在山的那邊,是海嗎?……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你對這些詩句如何理解?
討論明確:
(1)“山”重重艱難險阻,“海”理想境界“用信念凝成的海”要到達理想境界,必須歷盡千辛萬苦,有堅定信念,百折不撓。
(2)作者相信理想是可以實現的,渴望理想的實現。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蕩,鼓舞“我”不懈地奮斗,滋潤著心靈;充實而有活力,給“我”鼓舞,令“我”激動。枯干:對理想的渴望。
(3)相信人生存在著一種更高的境界,相信在翻過無數座山后,終會攀上這樣一個頂峰,相信在歷盡磨難后,那最終的“海”終會照亮我們的眼睛。
三、聯系生活,感悟人生
1、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圍繞:要不怕困難,才能實現人生理想。)
2、詩人的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的呢?
引導學生理解:詩的語言是非常凝練而又有豐富內涵的。
3、小組合作學習:請找出你喜歡的并認為含義深刻的詩句細細品味,或者你最喜歡的一句,說明理由。你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也畫下來一起討論,互相交流。看誰的眼睛最敏銳,能發現美,能發現問題。
引導、點撥:
(1)、“鐵青著臉”這句詩非常形象,“我”本希望看見大海,結果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頂望見的依然是山,“我”真是大失所望,沮喪極了。
(2)、怎么看出“我”是好不容易爬上了山頂? “終于”這個詞可見爬上山頂費了很大力氣,花了不少時間。這正是詩的語言特點:用形象的語言來表達詩人主觀的感受。正如杜甫的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感傷的時候,看見美麗的花也像在流淚一樣。
(3)你能讀出這種感情么?
“媽媽,那個海呢?”(師故意帶著怨恨的口吻朗讀)主要是疑惑不解,因為媽媽一般不會欺騙自己的孩子,“我”沒看到海就很疑惑又很失望的問媽媽。在這里主要是失敗之后仍不灰心,繼續尋找、追求。你用這種心情把這句詩讀一下。
(4)難點:“一顆從小飄來的種子,卻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飄來的.東西是很輕的,怎么會下深根?
點撥:“種子”比喻媽媽給“我”的信念,然而童年的認識畢竟是膚淺的,所以說是飄來的。后來“我”不懈努力,這種信念就在“我”心中扎下深根。可見,理想的樹立也需要日積月累,像滴水穿石那樣才能讓他扎下深根。那么,在朗讀時,應該怎么讀?
那么,在朗讀時,應該怎么讀?全班齊讀,體會讀法。“飄”和“扎”都作重音處理。
“一次又一次”,強調了“我”失望次數多;“又一次次”,強調了“我”的努力,不灰心;“一座座”,說明“我”遇到的困難非常多。
(5)如果對這些困難估計不足會怎么樣?從這句詩你得到什么啟示?
在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期望一舉成功,一旦失敗就灰心喪氣,不要企圖一舉成功,要能承受住失敗和挫折,只要堅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6)為什么說“枯干的心靈”?
說明要實現理想必須經歷失敗,“我”對理想的非常渴望。只有理想能滋潤“我”的心靈,使“我”的心靈不再枯干,而變得充實而有活力。
“是的!人們啊,請相信在不停的翻過無數座山后,在一次次的戰勝失望之后,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這句詩很有人生哲理,當理想實現的時候,人們是多么興奮、驚喜啊!可見,遇到困難時,理想能激勵我們戰勝困難。
4、寫作特點:
1、運用象征手法,意象壯闊,意蘊豐富。
2、詩歌語言凝練,含義深刻。
四、在深入理解了詩的內涵的基礎上,全班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五、延伸與拓展:
詩人成長中的艱難探索一定早已打動了成長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學習中,一定也有無數座山,等著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說說這首詩給你的啟示。
同學自由暢談。
六、結束語:
沒有遠大的理想就沒有不懈的追求,正是在艱難曲折的求索過程中,我們的人生才充實而有意義。正如歌中所唱“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失敗和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對剛跨進中學大門的同學們來說,有很多困難正等著你,其中最大的一座山就是你自己,只要堅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大家有沒有信心?好,那就為自己的理想而奮斗,克服重重困難,相信自己一定會成功。
七、布置作業:
請你把自己的生活經歷用文字表達出來,以“我終于見到了大海”為題寫一段話。
八、板書設計:
在山的那邊
王家新
“海”——理想境界
象征
“山”——重重艱難險阻
教學反思:
在進行內容學習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1、如何拿書,
2、齊讀的要求即如何讀出語氣和感情,
3、齊讀的要求,
4、學生分組討論的要求。
“導”、“引”較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參與,使學生合作、自主、探究學習,在寬松、愉悅的氛圍中達成學習目標。通過朗讀指導,引導學生充分注重朗讀的外化要求以及朗讀的內化要求,并將兩者有機的結合,引導學生反復地朗讀,認真地品味語言,不斷地揣摩,學生從中感悟,得到熏陶,形成語感。現代教學媒體進一步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力圖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
【《在山的那邊》教案】相關文章:
《在山的那邊》教案01-27
在山的那邊 教案12-17
《在山的那邊》教案12-17
《在山的那邊》的教案03-09
<在山的那邊>教案09-30
《在山的那邊》教案09-30
《在山的那邊》教案 15篇02-15
教案1.在山的那邊12-30
教案.1.在山的那邊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