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訪友》的教案14篇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山中訪友》的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中訪友》的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2、品位精美的語言,揣摩作者的感情。
3、聯系現實反思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關系。
【教學設想】
本單元為我們展現的是色彩斑斕的大自然,展現了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語言。因此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品味優美的語言,揣摩作者深厚的感情,從而陶冶學生愛美的心靈,鍛煉學生發現美的眼力,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更加關注自然和環境,是本單元教學重點,也是本文的重點。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方法】
啟發誘導法、討論法。
【教學儀器】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好!我想先問大家一個問題,大家長期待在城市里,遠離了大自然,有沒有一種被困在籠中的感覺?(有) 想不想到大自然中去放松一下心情?(想)那么今天我就領著大家走進大自然,到山中去拜訪一些朋友吧。我們一起學習李漢榮的《山中訪友》。
(板書:題目、作者)
二、明確目標(彩屏顯示)
齊讀學習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思路。
2、品位精美的語言,揣摩作者的感情。
3、聯系現實反思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關系。
三、整體感知
1、正音:檢查預習,掃清文字障礙(彩屏顯示)
給下列加粗字注音:(學生試讀,師生糾正,學生齊讀)
幽徑(jìng) 唱和(hè) 湛藍(zhàn) 梔(zhī)子 玄奧(xuán) 清澈(chè) 禪心(chán) 犬吠(fèi) 憔悴(qiáo cuì) 樹冠(guān) 凝靜(níng)
2、范讀:(同時出示問題組)
由教師或朗讀最好的同學配樂朗讀全文,初步感知課文,激發學生的感情。聽讀同時思考下列問題:
問題組:
⑴ “我”主要拜訪了哪些“朋友”?(彩屏顯示)
⑵ 這些“朋友”各有什么特點?(用文中的一個詞來概括)
⑶ 文章表達了“我”怎樣的感情?
3、自由朗讀:
帶問題大聲、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再次感知課文內容,揣摩作者感情。為思考、回答問題做準備。
4、默讀、思考、討論、回答:
第二問題有一定難度,可讓四人小組討論回答。
討論歸納:(彩屏顯示)
早晨:(德高望重的)古橋 (青翠的)樹林
(潔白的)白云 (雄渾的)瀑布
大
“我” (明鏡般的)的山泉 (小詩般的)溪流
熱
愛 自 (玄奧的)懸崖 (清純的)云雀
然 (慈祥的)老柏 月夜
5、師小結:
文中作者將大自然當成親密的朋友,跟他們互訴心聲,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板書:“我”熱愛 山中“朋友)
四、研讀與賞析
在整體感知基礎上共同品味精美的語言。以學生的品味為主,教師貴在引導。(主要從詞、句的寫法,及其表達的感情等角度引導)。以四人小組共同品味精美片段為例,讓學生掌握品味語言的方法,再由學生自主尋美、品美,達到學以致用,最后教師歸納本文寫作方法。
1、共同品美:(四人小組研讀第四自然段)
⑴ 出示問題組:(彩屏顯示)
1、作者描繪了一幅什么景?
2、你認為哪些語句寫的`美?說說你的理由。
(可以從寫法、作用、及表達感情等角度體會。)
3、你能運用想象,描繪一下這富有詩意的畫面嗎?
⑵ 齊讀:帶著問題齊讀第四自然段。
⑶ 小組討論、回答:
師引導歸納:(彩屏顯示)
大 樹──打手勢(迎風招展) 擬 親切
自 鳥──喚名字(鳴叫、嬉戲) 人──生動
和 然 露珠──交換眼神(晶瑩剔透)化 形象
諧
腳──根須 想 童真童趣
美
頭發──樹冠 ──“我”
手──樹枝 象 浪漫色彩
思想──樹汁
⑷ 想象描繪:
學生用生動的語言自由描繪,然后教師展示自己描繪的內容:(彩屏顯示)
教師描繪:我走進寧靜而神秘的樹林,被那優美的景色深深的吸引:那青翠的樹枝迎風招展,探出頭來,像是在跟我招手;樹上美麗而又頑皮的鳥兒們在歡快的鳴叫、嬉戲,像是在叫著我的名字,歡迎我的到來;一縷陽光透過樹梢,照在亮晶晶的露珠上,那露珠更顯得晶瑩剔透,像是在跟我調皮的擠眉弄眼,跟我交換眼神。他們不把我當外人,我能見外嗎?我閉上眼,覺得我被他們同化了,不自覺的變成了一株樹,也成了他們中的一員。
⑸ 美讀比賽:一男一女兩同學進行朗讀比賽(第四段),看誰讀的最有感情。
2、自主尋美、品美:
師提問:
⑴ 文中還有哪些景寫的美?你認為其中哪些語句寫的美?為什么?
⑵ 這些語句表達作者怎樣的感情?你能否把這種感情讀出來?
① 學生自由發言并朗讀:
② 師小結:(總結寫作特點)
文章還有很多優美的句子,我們就不一一品味了。其實真篇文章都寫得很美。作者運用豐富的想象和擬人化的手法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幅充滿詩意的畫面。
五、體驗與反思
由“我”與山中“朋友”的感情,感悟文中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而反思現實中人與自然不和諧的現象,進而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更加關注自然和環境。
問題組:(彩屏顯示)
① 文章體現了人與自然一種怎樣的關系?
② 生活中人與自然有哪些不和諧的現象?
③ 假如你是自然中的一員,你想對破壞自然的人們說些什么?
1、學生自由發言:
2、師總結:我們應該愛護自然、保護環境,共同維護我們的家園,讓人和自然協調發展,形成和諧的朋友關系。我相信,這也是本文作者的心聲。
六、布置作業
1、假若多年后山中環境發生了變化,你是山中“朋友”中的一員,請你向作者傾訴一下你的心聲。或者以作者身份寫《再訪山中朋友》。
2、研究性學習:寫一份關于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調查報告。
(以你所在的城市或生活小區為調查對象。)
《山中訪友》的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積累】會寫8個生字,正確讀寫“清爽、吟誦、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軀、精致、蘊含、奧秘、俠客、德高望重、津津樂道、別有深意”等詞語。
【方法與能力】
1、從題目中預知課文內容,依據題目提出問題,帶問題學習課文;在學習過程中,解決預設問題的同時,發現新的問題;學習結束時,要帶著更新的問題走出課堂,進入更加廣闊的課外閱讀;以情感“好心情”為主線,學習作者謀篇布局的表達技巧;學習作者運用比喻、擬人、排比、想象來表達感情的方法。背誦全文。
【情感與思想】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作者所描寫的境界,培養學生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拓展與延伸】
依照作者的寫作方法,仿寫一篇作文。
【重、難點突破】
學習作者運用比喻、擬人、排比、想象來表達感情的方法。感受作者所描寫的境界,培養學生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美好情感。感受作者所描寫的境界,培養學生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學過程】
“友”字是學習的核心,“訪”字是學習的憑借
第一環節:課前交流
利用單元“導語”,明確學習重點
同學們,這是我們新學期的第一節語文課。從這節課開始,我將和同學們開始一種全新的語文學習方式,我們一起學習,一起探索并發現學習語文的秘密,希望同學們能夠在語文學習的實踐中學會學習語文,在語文的學習中取得更大的收獲,把語文學習變成一種享受。
哪位同學能夠給大家介紹介紹,你們以前的語文老師在開始教學新單元課文之前是有什么特別的要求嗎?(學生課上交流)
設計意圖:本環節的設計有三個目的:一是激發學生的“開端”意識,一切從新開始,好好學習;二是提示大家今后的學習方式可能會和他們以前的學法不同,給他們以心理上的準備;三是引導學生發現學習語文的第一個“秘密”——借助單元前面的“導語”學習課文,而這一點估計是被很多老師所忽略的。
齊讀“導語”部分,說說你從中明確了本單元學習的哪些要求。
第二環節:課文導學
一、借助課題,學前尋疑,明確學習內容
既然學習一個新的單元時,要認真閱讀“單元導語”,明確學習重點。那學習一篇課文呢?哪位同學能夠結合自己的學習經驗說一說,我們在讀第一遍課文之前,應該做一些什么準備,才能讓我們的閱讀更加有效呢?
設計意圖:“學患無疑,疑則進也”。我們學習語文就和狩獵一樣,只有先明確了目標,才能讓我們的工作有收獲。
“帶著問題讀書”的學習方法——這是學習語文的第二個秘密,根據課文的題目預測內容,并提出問題——可以是自己最感興趣的,也可以是最有價值的(比如關于課文寫了什么?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是怎樣寫的?),當然最好是最精彩的問題,即提出的問題既是你感興趣的,也是最有價值的。
學生思考后,圍繞“課題”提出自己的問題,相機板書:
誰?
怎樣? 山中訪友
哪些?
二、帶問題閱讀課文,補充題目,感知課文主要內容
同學們,提出了這么多的問題,非常棒!但是我發現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其實都包含在一個問題之中——
那就是緊緊圍繞著“山中訪友”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展開的。如果同學們能夠把你們的問題的答案補充到“山中訪友”這個課題之中,那課文的主要內容不就總結出來了嗎?帶著這些問題快速自由讀課文,總結課文主要內容,要注意內容的完整性。
設計意圖:本環節有兩個意圖:一是讓學生掌握通過抓住課文題目的方法提出問題,引導自己的學習;二是體會通過“補充”題目的方法,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高度概括”與“具體敘述”。前者訓練學生抓住重點、提煉概括的能力;后者可以幫助學生較具體地感知文章內容,理清文章脈絡,對全文有一個全局的、較為細致的感知,這更有利于下面教學活動的開展。
課文主要內容(具體敘述):一天清晨,作者在含著露水和板子花氣息的微風中,“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獨自探訪山中的“朋友”(——稱贊德高望重的老橋,與呼喚我名字的鳥兒、同我交換眼神的露珠和深情望著我的樹木交流,問候清涼的山泉,汩汩的溪流、飛流的瀑布、深深的峽谷、悠悠的白云、淘氣的云雀……,思考落花、落葉、古頭,欣賞山雨)與“朋友”互訴心聲,傍晚,作者告別了山中的“朋友”,帶回了滿懷的好心情、好記憶。
課文主要內容(概括總結):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朋友”,與“朋友”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教師引導:清晨,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而往;日暮,帶著“滿情的好心情”而歸,只有拜訪好友,才會有好心情,也只有拜訪非常的好友,這好心情才能保持整整一天。這表明這是一次非常愉快的拜訪,也足見好朋友的感情不一般啊!
三、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行學中質疑,深化課文學習
通過同學們的回答,我對課文內容有了很深刻而全面的了解,但我心中同時也產生了一個問題,不知道哪位同學能夠猜出來,又是哪位同學能夠幫助老師解決這個問題。
學生猜測并解答老師的問題,老師則不急于表態。
亮出問題:“作者為什么把山中的一切當作朋友”?
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看看哪位同學能夠解開老師心中的謎團。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目的一是在培養學生“學中質疑”的能力,過程重要于結果,要的就是學生“質疑”的這個過程;二是通過追問、質疑的方式引導學生的學習,讓學生懂得“學貴有疑,疑則進也”的道理,明白只有善于追問與質疑,才能夠把文章學深、學透。老師的問題是“作者為什么把山中的一切當然朋友”?這是文章的主題所在——熱愛,觀察與表達方法也蘊含其中,如果能夠“利用”得好的話,可以真情到“一石三鳥”的效果。而要解答這個問題,就要抓住一個“友”字,從哪里表現這種友情入手學習。
四、追問助學,升華學習
如果學生能夠回答出“這是因為作者和山中的一切有著深厚的感情”的時候,則可以追問助學: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深厚感情?作者又是怎樣向朋友表達這樣的感情的?我怎么沒有發現啊!
設計意圖:通過追問助學,令學生的學習得到升華:不僅體會到作者那種強烈的熱愛之情,還要通過對具體內容的學習與朗讀,體會作者觀察、表達上的妙處所在。
①走出門,就與微風撞了個滿懷,風中含著露水和梔子花的氣息。
“撞了個滿懷”,形象地寫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曠神怡的和風中的那種感覺。因為風中含著“露水”,所以特別滋潤心脾;也因為風中含著梔子花的氣息,所以在滋潤中還帶著一絲甜蜜。這“走出門”后給作者的第一感受,就不同尋常,說明了“山中訪友”之行充滿了好心情。同時,也間接地點明山中訪友是在初夏的一個早晨。
追問助學:這句話中的哪個字用得最好?說說人的理解。
“撞”字既寫出了和煦的山風迎面撲來的情形,又體現了此時作者的好心情。原來,心情也是可以通過動作來描寫的呀!
追問助學:課文的哪里還體現了這種“好心情”呢?這么寫有什么好處。
結尾提到,這樣首尾呼應,突出了作者快樂的心情,從側面襯托了作者與山中一切的美好感情。
②啊,老橋,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把“老橋”比喻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寫出了橋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無聞為大眾服務的品質,充分表達了作者對橋的贊美和敬佩。
追問助學:為什么作者把“老橋”比喻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而不是“小橋”,或者“破橋”呢?提出這樣的追問助學,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學習課文,更是在引導學生要在讀文章的過程中,善于發現問題,不斷發現問題,這樣才能夠把課文學得深而透,才能夠真正地脫離教師這根拐杖真正地進行自主性學習。作者之所以這樣比喻,一是抓住了老橋的外貌、時間和功能,一是通過了豐富的想象。
③走進這片樹林,鳥兒呼喚我的名字,露珠與我交換眼神。
追問助學:鳥兒本不會呼喚我的,露珠也并沒有與我交換眼神,作者為什么這樣寫呢?
鳥兒不是在啁啾,而是在“呼喚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閃亮,而是在“與我交換眼神”。一聲“呼喚”,一個“眼神”,這種擬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達了自己和鳥兒、露珠這兩位朋友間的默契和情誼。
在理解這句話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題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就要抓住重點的段落進行理解,而理解一個自然段的內容,就需要抓住關鍵的句子進行理解,如果要理解一句話的內容,則需要抓住這個句子當中的關鍵詞語進行理解。在理解這個句子的時候,我們只需要抓住“呼喚”與“眼神”兩個詞,體會這種擬人化的交流,就自然體會到他們之間的那種深厚的情誼了。
④我腳下長出的根須,深深扎進泥土和巖層;頭發長成樹冠,胳膊變成樹枝,血液變成樹的汁液,在年輪里旋轉、流淌。
這是作者走進樹林,靠在一棵樹上產生的聯想。樹為人友,人為樹友,人和樹已融為一體。這是多么奇妙的一種境界!從這些聯想中,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樹之間的那種“知己”情誼,那種走進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追問助學:這是作者獨特的感受,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呢?作者身處樹林之中,眼中看到的是樹,身體倚靠的是樹,手掌撫摸的還是樹,與樹是知己,與自己的“知己”融為了一體。這便是深厚情誼的體現。
⑤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妝嗎?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誦著一首首小詩,是邀我與你唱和嗎?你好,飛流的瀑布!……
這一組句子是寫“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內容一致,結構相似,是一組排比句,同時運用擬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間的那種深厚情誼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采用第二人稱,讀來倍感親切、熱情。
作者抓住了每一位朋友的特點—— ,調動了多種感覺器官進行觀察,然后通過豐富的想象,那深深的熱愛之情化作一聲聲真誠的問候脫口而出。
⑥在它們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這短暫而別有深意的儀式;捧起一塊石頭,輕輕敲擊,我聽見遠古火山爆發的聲浪,聽見時間隆隆的回聲。
這句中,“它們”指的是落花和落葉,“儀式”指的是落花、落葉從枝上掉下并融入泥土的過程。時間雖然短暫,卻有深意。因為“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大自然就這樣在循環中生生不息,于是便引出了“捧起一塊石頭……”這一層,因為石頭就是由火山爆發的巖漿凝結而成,在普通的石頭身上也有著大自然輪回變化、生生不息的足印,所以從石頭的輕輕敲擊中可以聽見“遠古火山爆發的聲浪,聽見時間隆隆的回聲”。
追問助學:作者為什么能夠從“一朵落花”“一片落葉”“一塊石頭”中,作者感受到了時間的變遷,生命的輪回?
可見,作者是用心在感受,同時也是在用心思索。
其實,文章的開頭與結尾中“滿懷的好心情”本身就是一種熱愛的流露,因為作者喜歡,熱愛山中的一切,所以才從始至終都是“滿懷好心情”的。
教學提示:在整體學習過程中,不僅要求學生進行感受,還要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加深這種情感的體驗,并把這種情感體驗通過朗讀表達出來。
第三環節:合作探究
五、對照目標,查遺補漏,提升學習
對照單元“導語”中的學習要求,檢查自己學習是否有遺漏,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如果你覺得什么地方值得學習,或者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也可以提出來大家交流。
問題預設:
1、課文為什么以“山中訪友”為題?
教學提示: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從哪些描寫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著深厚的感情?這個問題入手。
老橋——“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鳥兒——“呼喚我的名字”;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樹——“是我的知己”,“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樹”;山泉——“要我重新梳妝”;溪流——邀我“唱和”;瀑布——“雄渾的男高音多么有氣勢”;懸崖——“挺拔的身軀”,“高高的額頭上仿佛刻滿了智慧”;白云——“讓天空充滿寧靜、變得更加湛藍”;云雀——談“飛行中看到的好風景”。
從文章的字里行間,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這一花一樹,一鳥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們能跟我們說話,能跟我們交流,它們成了我們的朋友。作者進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訪友”。
2、在課文的倒數第二自然段,作者對山雨描寫進行了比較細致地描寫,那山雨是作者的要拜訪的朋友嗎?說說你的見解?
3、寫作方法分析
在敘述方式上,本文獨具匠心。一讀題目,觸發思緒的便是作者到山中去拜訪一位老朋友了。但讀到文章的第3自然段時,讀者才恍然大悟,原來作者要訪的是古橋、樹林、山泉、溪流、瀑布、懸崖……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這樣的方式敘述,使讀者也進入到畫面中,進入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們每一位讀者的,于是倍感親切。作者根據表達的需要,還恰當地變換敘述人稱,對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時用第三人稱敘述,有時感情強烈了又以第二人稱稱呼,從而使情感表達得更加充分。
文章的開頭與結尾,通過寫自己的“滿懷好心情”就已經把這種情況流露出來了,并且首尾的呼應還突出了這種感情。文章開頭直接以“走出門”訪友開始,在高興的同時還流露出幾分急切;結尾最后一句,不僅寫出了訪友的快樂,還流露出了留戀的情感,言盡而意無窮,令人回味!
本文想象豐富、新奇,有浪漫色彩。如,“我腳下長出的根須,深深扎進泥土和巖層;頭發長成樹冠,胳膊變成樹枝,血液變成樹的汁液,在年輪里旋轉、流淌。”作者把自己想象為一棵樹,使樹與“我”融為一體。又如,“你好,陡峭的懸崖!深深的峽谷襯托著你挺拔的身軀,你高高的額頭上仿佛刻滿了智慧。”想象中,懸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見,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靈氣飛揚。同時,作者還采用比喻、擬人、排比等手法——以情感去比喻、擬人、排比,把修辭手法同所描寫事物的特點、所抒發的情感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使文筆生動活潑,而且,也很好地表達了對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讀著這篇散文,絕不會有呆板、陳腐的感覺,你會強烈地感受到那種詩一樣的韻律和情懷,你會時時為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所打動,時時為流淌在字里行間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過語言文字,想想那充滿詩意的畫面,你就會進入作者所描繪的美好境界。
在觀察上,作者按照“拜訪”的順序,注意抓住事物的特點,并是帶著感情進行觀察的。觀察事物的外形、聲音、色彩等等,并加入了作者的想象與聯想。
第四環節:讀文體妙,享受語文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文章的美好意境與作家對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教學提示:先讓同學們自由讀,然后再分別采用個別讀,分組讀與全班讀的形式進行誦讀。最關鍵是要讓學生深入到文章中去,讀出感情。可以邊讀邊評(以學生為主,進行自我評價與互評,教師評價為為輔助與補充),邊評邊范讀(以學生范讀為主,教師范讀為輔),爭取使每一次朗讀都要比上一次有進步。
第五環節:留一個問題給自己,讓我們的語文學習韻味無窮
任何時候都不要說:“我已經把這篇課文學習好了,沒有問題了。我們之所以感覺學習好了,是因為我們的知識、我們的閱歷、我們的水平都是有一定限制的,而當我們在其中的任何一個方面得到提高后,我們再來學習這篇課文,就會發現,我們依然有新的收獲,這就是古人常說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所以,每篇課文,我們都要爭取找一個問題給自己慢慢思考。
這篇課文,與我們以前學的寫景課文有什么不同的?
第六環節:拓展與作業
1、背誦課文。
2、依照文章的寫法寫一篇《 訪友》。
3、讀幾篇描寫景物的文章(比如所學課本中的文章),體會它們的妙處。
《山中訪友》的教案 篇3
教學思路
《山中訪友》是一篇極具情趣,頗有童話色彩的寫景散文。根據七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及心理特點,教讀本課時,先創設情境,幫助學生領略課文詩化的意境,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接著引導學生與文本交流,通過誦讀,品味優美的語言,感受作者的審美情感。在領悟文章本身及獲得美的享受和啟迪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
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品味課文生動形象的語言,體會作者的情感。
二、過程和方法目標:
理解本文新奇的構思,學習景物描寫的方法。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培養珍惜大自然、愛護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一、品析優美的語言,體味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二、了解文章的寫作技巧,用心體會大自然的美。
教學方法
情景法、點撥法與誦讀法相結合
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教學課時
一課時
課前準備
教師——搜集自然風景的圖片,做好相關課件。
學生——預習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教學步驟
一、課前設計(播放歌曲《朋友》,激活氣氛)
二、情境導入:
1、導入:
有人說,沒有朋友的人生是一片荒漠。
在春光明媚,草長鶯飛,百花爭艷的時節出去踏青訪友,更有一番好心情,有時還會留下一個好記憶。因此,我特地為大家請來一位導游,他是李漢榮作家。(課件顯示作者姓名)今天,李導滿懷好心情帶我們到“山中訪友”。(課件顯示課題)
2、播放課件《山中訪友》,學生觀看。(提示學生于圖文并茂的朗讀中隨作者走進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此環節設置目的:借助多媒體手段創設情境,幫助學生走進文中所描繪的畫面中,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為下環節與文本交流打下基礎。)
三、研讀品析
1、快速閱讀課文,思考:(課件顯示問題)
(1)作者滿懷好心情去山中拜訪的朋友是誰?(學生答,師板書:古橋、樹林、山泉、溪流、白云、懸崖、瀑布、云雀、落葉、老柏樹、歸鳥等—— 本題主要是讓學生抓住作者所描寫的景點,理清思路。)
(2)作者為什么把進山看風景說成是“山中訪友”?(學生暢談看法,師再小結:作者訪問的朋友是自然界的景物,不是人類。文中運用擬人手法,想像豐富,構思新奇。以這樣的方式敘述,使讀者也走進畫面中,走進作者的心境中,仿佛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們每一位讀者的,于是讓人感到更加親切,似乎我們也隨著作者把自己想像為一棵樹,使樹與我融為一體。讀者時時會被作者的童心打動,時時被流淌在字里行間的激情感染,我們與大自然是這樣的貼近,甚至會融為一體,又怎么能不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呢? ——本題主要是引導學生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寫作技巧。)
2、找出自己喜歡的語句,讀一讀,并說一說喜歡的理由。(提示:可以從修辭方法、遣詞煉字、表達方式等方面說說喜歡的理由。——此環節意在讓學生于誦讀中,品味文中優美的語言,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并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
學生可能找到的好詞好句有:
(1)那座古橋,是我要拜訪的第一個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橋,你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
(由第三人稱變為第二人稱。用第二人稱,好象面對面地與老橋交談、傾訴,使得作者所表達的感情更親切、更自然、更強烈。)
(2)你把多少人馬渡過彼岸,你把滾滾流水送向遠方,你躬著腰,俯身吻著水中的人影魚影月影。
(“躬、俯”二字用得好,擬人手法,既抓住古橋形狀的特點,又寫出古橋鞠躬盡瘁為人類服務的奉獻精神。)
(3)波光明滅,泡沫聚散,歲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惟有你堅持著,你那從不改變的姿態,讓我看到了一種古老而堅韌的靈魂。
(擬人手法,動靜結合,飽含深情地贊美,寫出古橋的古老而又堅韌的精神。)
(4)有許多鳥喚我的名字,有許多露珠與我交換眼神。
(擬人,“喚”和“交換眼神”,拉近了人與自然的距離,感覺特別的親切。)
(5)我閉上眼睛,……被鳥兒銜向遠山遠水。
(想像手法,與樹融為一體,與自然融為一體,表現了作者熱愛自然的感情。)
(6)瀑布大哥!雄深的男高音,純粹的歌唱家……從古唱到今。
(寫出瀑布雄深的氣勢,用男高音和歌唱家來形容它,贊美了他的奉獻精神。)
(7)像有一千個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個喝醉了酒的詩人在云頭朗誦,又感動人又有些嚇人。
(比喻,形象生動地描寫出雷陣雨給人既感動人又嚇人的感受。)
(8)你好,溪流妹妹!你吟著一首小詩,是邀我與你唱和嗎?
(擬人,寫出了溪流聲的悅耳動聽。)
(9)惟我站立在地方沒有雨……不是天地給我的恩澤?)
(反問,突出了老柏樹慈祥地為我擋雨,給我恩澤。)
3、指導學生朗讀美句佳段。
四、總結歸納(課件顯示板書設計)
(1)內容歸納:
本文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眾朋友”,與“朋友們”互許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2)方法歸納:
發揮想像,運用擬人等多種修辭方法,賦予自然萬物以人的感情。并根據表達的需要,恰當地變換敘述人稱,使得文章更加生動形象。
五、拓展延伸 (課件顯示)
李作家把去訪友時的“好心情”帶回了家。為答謝山中好友,他準備舉辦一個朋友聯歡會。為此,他特邀記者參加并準備會前接受采訪。如果你是記者,你有什么問題想采訪李作家?
(教師扮演李作家,學生扮演記者開展采訪活動——此環節設置目的:一教師因勢利導,適當滲透思想教育———要熱愛大自然,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二活動中培養、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六、布置作業 (課件顯示)
任選一題:
1、請任選一位你喜歡的大自然的朋友,模仿本文的風格,也可按自己的風格,為她寫幾句贈言。
示例:
雨從高空墜下,落到地面濺開花,他雖走得急速與暗淡,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走出了光彩,走出了瀟灑。
2、假若多年后山中環境發生了變化,你是山中“朋友”中的一員,請你向作者傾訴一下自己的心聲。或是以作者的身份寫一篇《再訪山中朋友》的短文。
板書:
山中訪友
熱愛、想、大像、自然、古橋、樹林、山泉、溪流、白云、懸崖、瀑布、云雀、落葉、老柏樹、歸鳥等
《山中訪友》的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內容,了解所訪之“友”。
②抓住重點詞語,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構思。
③展開想像,感受的心境,體會所表達的感情。
④熱愛自然,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
感知內容,理清思路,反復誦讀,體會的感情。
課前準備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可以讓學生自主討論學習本文,指導學生反復朗讀,通過朗讀來理解文章內容,體會的感情。
教學內容
抓重點詞語,感知內容,理清思路,誦讀感悟。
教學設計
整體感悟
①導入 新課
閱讀標題,揣測文章的內容,揣摩的寫作意圖。
板書課題:山中訪友
如果你沒讀過課文,請展開想像,猜一猜到山中去訪問一位怎樣的朋友?訪問的情形會是怎樣的?
(學生可以自由發揮,只要合乎情理,或能自圓其說,即可。)
學生可能會說:
訪一位多年不見的住在山中的武林高手——切磋武藝;
訪一位隱居山中的詩人——煮茶論詩;
訪一位得道的僧人——禪悟人生;
訪山中的動物——要保護動物等……
教師:可是怎樣說的`呢?
讓我們“帶著滿懷的好心情”,帶著豐富的想像,跟隨,走進山林,走到山澗邊,去感受的心,去會晤“山中的眾朋友”,去感受用動情的話語描繪的那童話般的世界。
②學生速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
幽徑、逝川、青翠、唱和、湛藍、贊助、玄奧、清澈、禪心、凝神、犬吠、德高望重、波光明滅、返老還童、津津樂道、梔子花
③感悟內容
點名讓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同學帶著問題聽讀課文。
a.在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
b.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學生討論明確:
讀到第3自然段,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要訪的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橋——樹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懸崖——云雀——石頭——落葉——小花——陣雨——老柏樹——螞蟻——歸鳥
字里行間透露出與山中朋友之間的親切,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研讀與賞析
與大自然是那樣貼近,關系是那么密切,他在山中拜訪的都是一些什么樣的朋友?分別從山中的眾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樣的啟示?
①精細地朗讀課文,細細品味,自主探究,討論明確:
古橋——德高望重——古老而堅韌的靈魂
樹林——知己——我變成了樹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渾濁
小溪——妹妹—一唱和小詩
白云——大嫂——天空的護士,使天空返老還童
瀑布—一—大哥一一天生金嗓子,無回報地從古唱到今
懸崖—一爺爺一一給人清凈、無雜念的心境
云雀——弟弟——純潔少年,從不說是非
石頭——敲擊——時間的回聲
落葉——紋理——命運的手相
小花——采一朵插頭上——悄悄做一會兒女性(尋找一份莢)
陣雨——俠客吼叫,醉酒的詩人朗誦——感動又嚇人
老柏樹——慈祥——恩澤、遮雨
螞蟻———小弟弟——患難兄弟
歸鶴——伴我披月回家女
從山中的眾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這樣的啟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變的堅韌的靈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眾當中;要愛護大自然,保護人類的朋友——鳥類;要淳樸善良用愛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②合作探究:
“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進山看了一路的美景,可為什么卻說成“山中訪友”?
[討論明確]
訪問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像豐富、新奇,充滿童心童趣,構思新奇。
以這樣的方式敘述,使讀者也走進畫面中,走進的心境中,仿佛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的,也是我們每一位讀者的,于是感到更加親切,似乎我們也隨著把自己想像為一棵樹,使樹與我融為一體讀者時時會被的童心打動,時時被流淌在字里行間的激情感染,我們與大自然是這樣的貼近,甚至會融為一體,又怎么能不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呢?
③帶著感情朗讀課文,去體會那“童話般的世界”。
體驗與反思
①質疑交流
我們隨著“帶著一路月色”“帶回了滿懷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體驗?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怎樣珍視我們自然界的朋友?
學生討論交流,學生可以向同學質疑,也可以向老師質疑,形成討論交流的過程。
[教師小結]
當你帶著好奇和輕松愉快的心情讀完這篇散文之后,在你被那美妙絕倫、如行云流水般的語言帶進山中之后,你除了被童話般的意境陶醉外,你還會從字里行間透出的情愫里感受到對大自然、對生活的那種深切的熱愛。
并且,你還會感悟到對人生那種深邃的思考——做人要有持久而不變的的堅韌的靈魂;
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眾當中;要愛護大自然,保護人類的朋友——鳥類;要淳樸善良;用愛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永遠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②拓展延伸作業
假設你是某一景物,實際上景物已經成為游人的朋友了,請你以景物為角色,與游人互訴心聲。
寫一段文字,字數不限,下節課交流。
《山中訪友》的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
*掃清文字障礙,老師進行正音、釋義:幽徑、逝川、青翠、湛藍、禪心、波光明滅等)。
*有感情朗讀課文,感知文章意境,找出所訪之“友”具體所指;鑒賞文章的詩化語言,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感情。
2、過程與方法:
*學生自讀為主,教師引導啟發,強調有感情地朗讀,融入文本意境。
3、情感態度價值觀:
*提高學生人文涵養,在領略自然之美地同時,讓他們知道尊重自然,珍視生命。
4、重點:理清文章思路,感知藝術特色,賞析優美文句。
5、難點:對藝術特色的講解。
教學策略:
1、教法選擇:啟發式教學與探究式教學結合。
2、學法引導:學生自讀,找出問題,師生探討。
3、課堂組織形式:教師講授為主,四人小組討論為輔。
4、教具:多媒體、課件。
5、課程資源利用:模仿課文,寫百字短文。
6、課時:一課時
教學步驟及過程:
1、導入新課:這個單元我們要學習的課文,都有圍繞著一個明顯的主題——四季與自然。對于長期生活在都市的你們來說,自然是有些陌生的,潺潺的流水、婉轉的鳥鳴、幽靜的山谷遠離了你們。今天我們來學習的就是一篇關于自然的文章,我希望同學們在閱讀體會完之后能夠愛上大自然,當然文字的表現力是有限的,直觀的感受還是你們真正走進自然。
2、板書課題并播示課件:《山中訪友》。
3、提問:同學們能不能告訴我,在你們看到這個題目而沒有閱讀課文之前,你想到的是什么?或者說你期待的內容是什么?
明確:一篇游記;一段故事;寫山中的朋友(獵人、隱居者、僧道等)……
4、(出示課件:“友”字的小篆字體)
提問:先撇開你們的想法,我們來看一個有趣的圖片,有哪位同學能告訴我,屏幕上的圖畫畫的是什么東西?——爪子?樹枝?
明確:這是朋友的“友“字的篆書寫法,和現在的簡化字相去甚遠,從這個字里我們可以看到我們古人的一些生活的智慧:兩只右手并排相列,表示握手,老祖先從握手的象征意義里造出了一個“友”字,也就是我們“山中訪友”的這個“友”。
4、討論:從篆書“友”字的造字本義出發,我們來一個四人小組討論:朋友之間應該以一種怎樣的關系來相處?
明確:平等、誠信,相互尊重、相互信任……
(聯系前面的《論語十則》: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5、(進入課文)好,現在就讓我們隨著作者的步履進入課文,看看,他和山中的那些“朋友”是否有你們所認為的那些關系?
6、朗讀課文,找出作者的訪問對象,指出他所要表達的感情。
明確:古橋——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懸崖——云雀……歸鳥;表達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
7、掃清字詞:(幽徑、湛藍、禪心等)
重點講解:逝川——語出《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棄晝夜。”
8、藝術特色的講解部分
a請同學學們盡量找出文中的優美句子,特別是一些擬人比喻句,選出你最喜歡的,然后告訴大家你為什么喜歡它。
b理解藝術特點之一:景物的人格化。
*解釋人格化——賦予無生命或者有生命無思想的`事物以人的生命思想或行為。(不要求學生完全領會,但應該大體理解)
*結合古代詩詞:“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我笑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辛棄疾.《賀新郎》。
*指出人格化的藝術效果:拉近了人與物的情感距離。
c重點分析:
*第三自然段寫古橋時的人稱變換之美。
*第四自然段對樹的描寫。(聯系已學課文《童趣》和“莊周夢蝶”的故事)
——人格化的具體表現。
d理解藝術特點之二:時空想象的張揚。
*時間上:橫亙古今,短到一瞬,長到“幾百年”、“遠古火山的爆發”。
*空間上:小到芥末之微的“落葉”“螞蟻”,大到“蒼天柏樹”、“高高懸崖”。
8、研討與練習:
小組討論:作者為什么把進山看景說成“山中訪友”
明確:(結合“友”字造字本意)作者是個熱愛大自然的人,他把自然界的諸多景物視為朋友知己,平等、真誠相待,尊重并贊美他們。
9、拓展:
“天人合一”、“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等主題。
10、作業:
體會作者寫作方法,特別是學習人格花手法和詩化語言,選擇自己身邊無生命或有生命無思想的事物,和它對話,進行心靈溝通,寫一篇150字左右短文。
《山中訪友》的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內容,了解作者所訪之“友”。
2、抓住重點詞語,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構思。
3、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操。
教學重點
感知內容,理清思路,反復誦讀,體味作者感情領略情節魅力。
教學設計
○整體感悟
1、導入
新課:假如你到山中訪友,你會訪問什么樣的朋友?訪問的情形會是怎樣的?(學生可以自由發揮,只要合乎情理即可)
可作者是怎樣說呢?(學生回答)讓我們“帶著滿懷的好心情”帶著豐富的想象,跟隨作者走進山林,走到山澗邊,去感受作者的心,去會晤作者“山中的眾朋友”,共同聆聽作者用動情的話語描繪出的童話般的世界。
學法導航
速讀課文——通讀課文——精讀課文
││
││
││
掃清文字障礙
感知文章大體內容
重點內容重點分析
2、學生速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教師正音。
幽徑
逝川
憔悴
玄奧
禪心
唱和
德高望重
返老還童
津津樂道
3、通讀課文
指名學生讀課文,其他學生聽讀課文后回答問題。
a、作者在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
b、表達了作者怎樣感情?
原來作者要訪的朋友是自然界的朋友,依次是:古橋——樹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懸崖——云雀——石頭——落葉——小花——陣雨——老柏樹——螞蟻——歸鳥
字里行間透露出的是作者與山中朋友之間的親切,表達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研讀賞析
精讀課文,分析以下問題。
A、自主探究:
山中拜訪的都是一些什么樣的“朋友”?具體是怎么寫的?分別從眾朋友身上學習到了什么品質?
簡析:
古橋——德高望重——古老而堅韌的靈魂;
樹林——知己——我變成了樹;
山泉——姐姐——照出我的渾濁;
小溪——妹妹——唱和小詩(白云、瀑布、懸崖、云雀、石頭、落葉、小花、陣雨、老柏樹、螞蟻、歸鳥)
德育滲透:做人要有持久而不變的堅韌的靈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眾當中,要愛護大自然保護人類的朋友——鳥類;要淳樸善良用愛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齊讀七段。
B、合作探究:
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進山看景為何說成“山中訪友”?同時體味想象豐富,充滿童趣,浪漫色彩的構思?(重點研讀四、五段)
回歸大自然同時被大自然同化,舉例:作者走進山林的一段,“我閉上眼睛,我真的變成了一棵樹,腳長出根須,深深扎進泥土和巖層,呼吸地層深處的元氣,我的.頭發長成樹冠,我的手變成樹枝,我的思想變成樹枝,在年輪里旋轉、流淌,最后長出樹籽,被鳥兒銜向遠上遠水”。辛棄疾詞中也曾說過“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賀新郎》
人稱轉換:文章有時用第三人稱,有時用第二人稱,從而使情感表達更充分。
簡析:作者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所以視大自然看為朋友,為我們等外營造了一個詩情畫意的童話世界。這樣倍感親切、動人,使作者的孤獨之旅成為歡欣之旅。
3、精彩回放(聽第四段錄音),再次共同領略文章中大自然的呼喚,品味文中語言的魅力。
○教師小結
在物質文明急速發展的今天,能有一次回歸自然的遠足多么珍貴,能在心田里保有一片清朗、純凈的“自然”則更珍貴,最重要的是端正、凈化我們的心態與意向。同學們我們也不妨試一試“不騎車,不邀游伴,也不帶什么禮物,就帶著滿懷的好心情,哼幾段小曲,踏一條幽徑,獨自去訪問我的朋友”。一定也能感悟到人生的一些真諦,永遠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學習和生活。
○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
(景物)與游人互訴心聲。請先在橫線上填上景物,然后寫一段文字,寫法自由,字數不限。
注意:審題角度,不是以游人的視角寫景物,而是從景物的角度讓它與游人互訴心聲,實際上景物與游人已經成為朋友,運用擬人,抓住特征寫即可。
與君共享
綠色是多寶貴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安慰,它是快樂。我懷念著綠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歡喜看水白,我歡喜看草綠。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黃漠的平原。我懷念著綠色,如同涸轍的魚盼等著雨水!我急不暇擇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綠也視同至寶。當我在這小房中安頓下來,我移動小臺子到圓窗下,讓我的面朝墻壁和小窗。門雖是常開著,可沒人來打擾我,因為在這古城中我是孤獨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獨。我忘記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許多不快的記憶。我望著這小圓洞,綠葉和我對語。我了解自然無聲的語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語言一樣。(《囚綠記》片段)
○布置作業:
1積累優美字詞句,記在摘抄筆記上
2完成拓展練習中小練筆
○板書設計:
古橋——老朋友
山泉——姐姐
清晨訪友
懸崖——爺爺
夜色
歸家
(好心情)
老柏樹——慈祥
(好記憶)
……
詩情畫意的童話世界
《山中訪友》的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感受作者所描寫的境界,激發學生類似體驗,培養學生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2、知識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文章主要內容,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學習作者善于運用比喻、擬人、想象等手法來抒發情感的方法。掌握本課8個生字,理解新詞的意思,摘錄好詞好句
3、過程方法:結合對課文的理解,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手法,生動地表達自己對山中“朋友”感情的方法。
重點難點
感受作者對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作者在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課文為什么以《山中訪友》為題?你是否也有過類似的體驗?
教學方法
朗讀法、抓重點詞句體會法
計劃課時
2課時
教學思路
以《山中訪友》這個題目展開,結合課后的思考練習題,鏈接起導讀本文的線索。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1)導語:同學們,春風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報春。多姿 多彩的大自然有聲有色,有情有意。我們這學期學習的第一組課文,將帶領我們投入大自然的懷抱,領略大自然的風姿,傾聽大自然的聲音,與大自然互訴心聲、交流感受。
(2)揭題:今天,我們首先跟著一位作家,走進山林,去拜訪他的朋 友。請同學們一起讀課題。
(3)看課題猜猜,作者拜訪的會是怎樣一位朋友?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訪的朋友到底是誰呢?請同學們自由輕聲讀課文。
(2)讀后交流,了解大意。
讀通課文,學習字詞
(1)學生自由讀,看誰能把課文讀正確,讀流暢。
(2)誰能把自己讀得最流暢的一段讀給大家聽?
師隨機糾正,重點點撥。
拜訪古橋,朗讀體驗
(1)下面,讓我們跟著作者,一起去拜訪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請同學們一起讀課文第3自然段。
(2)一進山,一眼就看到這座古橋,老朋友相見,作者心里默默地對他訴說些什么呢?請同學們在書上畫出有關句子。
(3)再讀讀畫線的話,體會體會,作者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對古橋訴說的?你是從哪兒感受到的?
(4)交流感受。結合理解“德高望重”,體會老橋默默無聞、任勞任怨為大家服務的品質。
(5)體會寫法。作者用擬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對老橋的深厚感情,生動地傳達給了我們讀者。
抄寫生字詞語
第二課時
聽寫詞語,復習引入
(1)聽寫詞語。清爽 德高望重 吟誦 唱和 瀑布 陡峭 挺拔 身 軀 津津樂道 精致 蘊含 奧秘 別有深意 俠客
(2)引入:這節課,我們繼續跟隨作者,走進山林去訪友
讀文感悟,體驗情感
(1)默讀課文第4—7自然段,用橫線劃出,訪問了哪些朋友?
(2)再讀課文,找一找,從哪些描寫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著深厚的感情?
(3)交流感受,隨機教學。
①第4自然段:重點點撥對樹的有關句子的體驗。
讀一讀,體會作者當時人樹相融的感受。
感受幻境,體會寫法。
②第5自然段:通過朗讀,感受與山中朋友的親熱。
朗讀,讀得親切、熱情,像是在對老朋友打招呼。
體會寫法:排比的句式、擬人的手法。
③第6自然段:難點是體驗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從“一朵落花”“一片落葉”“一塊石頭”中,讓我們感覺到生命的輪回、世事的變遷。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只有像作者那樣用心地去感受,才能感受得到。
④第7自然段:一場突如其來的雨,給作者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驚喜,也使我們感受到大自然真是變幻莫測,令人陶醉。
學習首尾,體會寫法
(1)再讀文章的開頭和結尾,你們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清晨進山,到“帶回一路月色”,從這兒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讓我們強烈地感受到了人與自然的那份親密無間。
(2)體會寫法:文章的開頭和結尾,首尾呼應,前后兩次寫到“滿懷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訪友”之行充滿了好心情,
課外延伸,強化體驗
在作者的眼里,這一花一樹,一鳥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們能跟我們說話,能跟我們交流,她們成了我們的朋友,難怪作者進山看景,變成了“山中訪友”。
這種類體驗,你們也有過嗎?和同學交流交流。
背誦積累,提升感悟
選自己喜歡的句子或段落背下來
板書設計:
山中訪友
李漢榮
古橋——老朋友 樹——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童話般的世界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懸崖——爺爺 云雀——弟弟
《山中訪友》的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把握作者把進山看景說成是“山中訪友”所傳達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賞精彩語段,領會文章第二人稱的妙用、擬人手法的運用。
2、能力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味優美的語言,鑒賞本文新奇
3、情感目標:體味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欣賞品味文章的語言,在欣賞和品味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教學難點:
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文章寫景狀物的技巧(細心觀察、用心領悟、細膩的描寫),學習運用。
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導讀法、點撥法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唐代苦吟詩人賈島,以“推敲”的詩壇佳話而為人們熟悉,有誰能夠背出他的《尋隱者不遇》?(學生背誦:“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這首詩作詩人去探訪的是一位隱居山林名士,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李漢榮的《山中訪友》也是這樣的嗎?就讓我們帶著疑問,在作者的引領下,走進山林去看個究竟。
2、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浪漫的想象美
首先請大家通過欣賞課文朗讀來進行這次特殊的山中旅行,在作者李漢榮的帶領下、描述中我們會依次發現作者許許多多的藏在山中的好朋友,那么這些好朋友都有誰呢?請大家在山中之旅的過程中把這些好朋友找出來,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這些山中好友。
(1)學生欣賞課文配樂朗讀,明確文章寫作內容、表現對象。解決字詞問題。(3-5)
(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帶著閱讀期待走入課文所營造的意境中。優美的配樂朗讀為學生想象的空間,讓學生產生獨特的閱讀體會,為下文交流個人閱讀體會作準備。)
(2)全班交流:作者在山里見到了哪些朋友?(1-2)
學生明確:古橋、大樹、山泉、瀑布、溪流、白云、懸崖、老柏樹。云雀、小花、石頭、雷陣雨、螞蟻、歸鳥。 (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
(3)這些“朋友”我們平時也常常見到,我們通常稱之為什么?(景物)
文章寫的是作者“山中觀景”的過程,為什么要以“山中訪友”為題呢?
這兩個標題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區別?用心體會,認真思考。
(學生思考、討論:用朋友稱呼山中的景物,表現了作者對它們的喜愛、與它們的親近,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把景物寫活了、運用了擬人的手法)
(4)作者喜愛、親近大自然的感情還可以從哪些詞語、句子中感受出來? (作者是“訪友”而非“觀景”從哪些語句中可以進一步感受出來?) (景物后面的稱謂,將景物進一步擬人化了,;一些極具個性的句子;活用的詞語。)
在學生列舉句子時進行引導,讓學生對一些有特點的句子進行分析、感悟、閱讀理解并通過朗讀加深體會。
3、欣賞品味,領悟感受
在作者的筆下,各種各樣的景物好像都活了,都有了它們自己的生命,在朗讀中,哪一樣景物深深地打動了你?如果可以,你最希望自己成為作者筆下的哪一種景物,為什么?(靜心默讀。一邊讀一邊想象文中動人的畫面,并且給畫面配上色彩和聲音,讓畫面在腦中動起來;也可以聯想生活中或者書中,影視作品中相似的情形。請同學們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過語言文字看看那詩情畫意的畫面,好,請進入角色。找出自己最喜歡、最令自己感動的景物,欣賞領略語言之美、景物的形象之美。)
(1)學生默讀課文,畫出描寫自己喜歡的景物的語句。
(2)全班交流:你最希望自己成為作者筆下的哪一種景物,為什么?
我希望自己成為_________________,因為 _________________。 (通過學生的表述,反映他們對于課文語言的理解和領會,同時也是一種創造性的表達。在學生描述的過程中,選擇有代表性的幾句話,著重朗讀,深入體會,再朗讀的過程中注意引導學生對于重要詞語、關鍵語句的理解)
(3)不知道大家感受到了沒有,為作者所贊揚的、被我們所喜愛所肯定的景物都是因為他們身上有著一種為我們所熟悉的,在我們身邊存在著的可貴的品質,有哪些呢?(無私奉獻、自我犧牲、清澈純潔、充滿智慧)——正是由于大自然中的景物能給人以真的感悟、美的享受、善的啟迪,所以才讓我們這樣流連忘返吧。(對學生進行思想情感教育和熏陶。使他們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4、聯想創作
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亦如是,在我們的眼中,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讓人忍不住想要去親近。在作者的親切的呼喚聲中,在作者熱情的贊美聲中,山中的景物會有怎樣的感悟和回應呢,試著猜想
一下它們的內心世界,試著以某一種景物的語氣給作者寫一段回應的話吧。
要求:①同桌兩位同學互相配合,一位同學讀原文,一位同學進行相應的想象,然后互換角色,再試一次。
②要盡量地喚起自己的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體會自然景物的特點。
③要恰當地運用修辭手法、人稱的變化,恰當地選用詞語,盡量做到語言生動形象。
(1)同桌配合,按要求完成相關練習。。
(2)全班交流,教師和同學及時予以點評,肯定優點,指出不足。 (小組中的交流與合作,這個過程體現了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關注,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
例句:你好,懸崖爺爺!高高的額頭,刻著玄妙的智慧,深深的峽谷,漾著清澈的禪心,抬頭望你,我就想起歷代的高僧和隱士。你也是一位無言的禪者,云霧攜來一卷卷天書,可是出自你的手筆?
懸崖爺爺:你好,我矗立在這里,看風云變幻,看人世滄桑,深感時光易逝,幾百年,幾千年就這樣匆匆而過,孩子,要珍惜現在的一切啊。
(在感受的基礎上進行創作,是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同時也是對知識方法的一種靈活的運用,在這個過程中使知識得到豐富,能力得到提高)
5、文章小結
通過對課文的學習,我們也好像和作者一起經歷了一次精彩的森林之旅,這次愉快的旅行真是令人難忘,最重要的是它提醒了我們,大自然是我們的好朋友,能給我們以許多啟迪,我們可以盡情地去親近大自然,放松我們的身體,同時也應該愛護大自然。
板書設計:
山中觀景(事)
山中訪友 擬人手法(手法)
熱愛自然(情)
《山中訪友》的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品味語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聯想和想象的能力。
3、情感目標:熱愛自然,培養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寫景狀物的技巧和聯想、想象的能力。
【教學難點】
用心體會大自然的美,提高寫作能力。
【教學方法】
1、利用聽讀的方法梳理全文。
2、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來分析寫景狀物的技巧。
3、熱愛自然,用心去寫景狀物。
【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教學。
過程導語:背景音樂《朋友》
一、梳理全篇
1、聽讀全文,在聽的過程中圈點出作者到山中訪問了哪些朋友。
2、作者在朋友的身上有什么樣的感悟?聽背景音樂,感受有朋友的快樂。
聽讀課文錄音,提出疑難。
勾畫作者訪問的朋友的.名稱。
談談作者從朋友身上感悟的品質。
二、精析品讀
1、提問:你喜歡的是那些地方?
2、小組討論喜歡它的原因。
3、說話訓練:
我從____身上學會了______。
4、請同學們歸納一下作者為什么能寫出如此優美的畫面呢?
小組討論:
喜歡的朋友是誰?為什么?
按一定的句式練習說話。
歸納并體會作者的感情。
三、課外拓展,寫作訓練賞悟并寫作。板書
設計
山中訪友
(李漢榮)
山中觀景(事情)
山中訪友擬人手法(手法)
熱愛自然(感情)
小練筆:
小作文:《我有一個朋友》
要求:與自然中的山川樹木和花鳥蟲魚進行心靈對話,抒發朋友之情。
《山中訪友》的教案 篇10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同學們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山中訪友》是一篇詞美、句美、景美、情美的佳作。因此教學時以“審美”為切入口,按照美的規律從審美角度進行閱讀設計,深入挖掘語文教材中的審美因素,創設審美的閱讀情境,喚起同學們的美感情趣,使同學們獲得美感體驗。在具體的教學中以課文為本,以緊扣品讀字句為前提,領著同學們在誦讀中發現美的朋友,品味美的情感,抒發美的心聲,以此培養同學們的審美想像、審美情感、審美意識,激發同學們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一、教學的目標
1、知識目標:
把握作者把進山看景說成是“山中訪友”所傳達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賞精彩語段,
領會文章第二人稱的妙用、擬人手法的運用。
2、能力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味優美的語言,鑒賞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3、情感目標:
體味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
二、教學的重點
欣賞品味文章的語言,在欣賞和品味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三、教學的難點
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文章寫景狀物的技巧(細心觀察、用心領悟、細膩的描寫),學習運用。
四、教學的方法
情境教學法、導讀法、點撥法
五、教學的步驟
一、走近山中:
1、導入新課:
有人說,沒有朋友的人生是一片荒漠。在春光明媚,草長鶯飛,百花爭艷的時節出去踏青訪友,更有一番好心情,有時還會留下一個好記憶。因此,我特地為大家請來一位導游,他是李漢榮作家。(課件顯示作者姓名)今天,李導滿懷好心情帶我們到“山中訪友”。(課件顯示課題)
2、播放課件《山中訪友》,同學們觀看。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設計意圖:借助多媒體手段創設情境,幫助同學們走進文中所描繪的畫面中,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為下環節與文本交流打下基礎。)
二、走進山中:
1、快速閱讀課文,思考:(課件顯示問題)
(1)作者滿懷好心情去山中拜訪的朋友是誰?(同學們答,師板書:古橋、樹林、山泉、溪流、白云、懸崖、瀑布、云雀、落葉、老柏樹、歸鳥等
(設計意圖:讓同學們抓住作者所描寫的景點,理清思路。)
(2)這些“朋友”我們平時也常常見到,我們通常稱之為什么?(景物)
文章寫的是作者“山中觀景”的過程,為什么要以“山中訪友”為題呢?
這兩個標題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區別?用心體會,認真思考。
(3)同學們暢談看法。
(4)教師小結:用朋友稱呼山中的景物,表現了作者對它們的喜愛、與它們的親近,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把景物寫活了、運用了擬人的手法
(設計意圖:是引導同學們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寫作技巧。)
2、找出自己喜歡的語句,讀一讀,并說一說喜歡的理由。
(1)作者喜愛、親近大自然的感情還可以從哪些詞語、句子中感受出來?
(2)作者是“訪友”而非“觀景”從哪些語句中可以進一步感受出來?
(設計意圖:此環節意在讓同學們于誦讀中,品味文中優美的語言,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并培養同學們良好的語感。)
同學們可能找到的好詞好句有:
(1)那座古橋,是我要拜訪的第一個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橋,你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
(由第三人稱變為第二人稱。用第二人稱,好象面對面地與老橋交談、傾訴,使得作者所表達的感情更親切、更自然、更強烈。)
(2)你把多少人馬渡過彼岸,你把滾滾流水送向遠方,你躬著腰,俯身吻著水中的人影魚影月影。
(“躬、俯”二字用得好,擬人手法,既抓住古橋形狀的特點,又寫出古橋鞠躬盡瘁為人類服務的奉獻精神。)
(3)走進樹林,鳥喚我的名字,露珠與我交換眼神。
(擬人,“喚”和“交換眼神”,拉近了人與自然的距離,感覺特別的親切。)
(設計意圖:在同學們列舉句子時進行引導,讓同學們對一些有特點的句子進行分析、感悟、閱讀理解并通過朗讀加深體會。)
3、欣賞品味,領悟感受
在作者的筆下,各種各樣的景物好像都活了,都有了它們自己的生命,在朗讀中,哪一樣景物深深地打動了你?如果可以,你最希望自己成為作者筆下的哪一種景物,為什么?(靜心默讀。一邊讀一邊想象文中動人的畫面,并且給畫面配上色彩和聲音,讓畫面在腦中動起來;也可以聯想生活中或者書中,影視作品中相似的情形。請同學們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過語言文字看看那詩情畫意的畫面,好,請進入角色。找出自己最喜歡、最令自己感動的景物,欣賞領略語言之美、景物的形象之美。)
(1)同學們默讀課文,畫出描寫自己喜歡的景物的'語句。
(2)全班交流:你最希望自己成為作者筆下的哪一種景物,為什么? 我希望自己成為_________________,因為_________________。
(設計意圖:通過同學們的表述,反映他們對于課文語言的理解和領會,同時也是一種創造性的表達。在同學們描述的過程中,選擇有代表性的幾句話,著重朗讀,深入體會,再朗讀的過程中注意引導同學們對于重要詞語、關鍵語句的理解)
(3)不知道大家感受到了沒有,為作者所贊揚的、被我們所喜愛所肯定的景物都是因為:他們身上有著一種為我們所熟悉的,在我們身邊存在著的可貴的品質,有哪些呢?(無私奉獻、自我犧牲、清澈純潔、充滿智慧……)——正是由于大自然中的景物能給人以真的感悟、美的享受、善的啟迪,所以才讓我們這樣流連忘返吧。
(設計意圖:對同學們進行思想情感教育和熏陶。使他們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4、指導同學們朗讀美句佳段。
5、聯想創作:
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亦如是,在我們的眼中,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讓人忍不住想要去親近。在作者的親切的呼喚聲中,在作者熱情的贊美聲中,山中的景物會有怎樣的感悟和回應呢,試著猜想一下它們的內心世界,試著以某一種景物的語氣給作者寫一段回應的話吧。
要求:①同桌兩位同學互相配合,一位同學讀原文,一位同學進行相應的想象,然后互換角色,再試一次。
②要盡量地喚起自己的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體會自然景物的特點。
③要恰當地運用修辭手法、人稱的變化,恰當地選用詞語,盡量做到語言生動形象。
(1)同桌配合,按要求完成相關練習。。
(2)全班交流,教師和同學及時予以點評,肯定優點,指出不足。
(設計意圖:小組中的交流與合作,這個過程體現了對同學們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關注,愛護同學們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同學們的主動意識。)
例句:你好,德高望重的古橋爺爺!,你無怨無悔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抬頭望你,我就想起長征途中的老班長和舍己為人的老支書。
古橋爺爺:你好,我矗立在這里,看風云變幻,看人世滄桑,深感時光易逝,幾百年,幾千年就這樣匆匆而過,孩子,要珍惜現在的一切啊。
(設計意圖:在感受的基礎上進行創作,是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同時也是對知識方法的一種靈活的運用,在這個過程中使知識得到豐富,能力得到提高)
三、走出山中
李作家把去訪友時的“好心情”帶回了家。為答謝山中好友,他準備舉辦一個朋友聯歡會。為此,他特邀記者參加并準備會前接受采訪。如果你是記者,你有什么問題想采訪李作家?(教師扮演李作家,同學們扮演記者開展采訪活動)
(設計意圖:一是教師因勢利導,適當滲透思想教育---要熱愛大自然,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二是活動中培養、提高同學們的語文綜合能力。)
四、總結
通過對課文的學習,我們也好像和作者一起經歷了一次精彩的森林之旅,這次愉快的旅行真是令人難忘,最重要的是它提醒了我們,大自然是我們的好朋友,能給我們以許多啟迪,我們可以盡情地去親近大自然,放松我們的身體,同時也應該愛護大自然。
五、布置作業
仿寫片斷《秋日的山中訪友》
板書設計
山中觀景(事)
山中訪友 擬人手法
熱愛自然(情)
《山中訪友》的教案 篇11
一、導入新課
1、在小學,我們學過這樣一首詩(出示課件),請大家齊讀。
《尋隱者不遇》——賈島
松下問童子, 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2、請說一說這首詩講了什么?
學生回答:(詩人去山中尋找一位隱者朋友,向童子打聽隱者到哪里去,童子告訴詩人,隱者去采藥了。童子只知道隱者在山中云霧深處,不知到底在什么地方,最后沒找到。)
3、假如你進山拜訪朋友而朋友不在,你會空手而歸嗎?
4、你喜歡在山里做些什么呢?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分別給以評價、鼓勵)
5、如果大家進了山,收獲一定很大。有位作家李漢榮也到山中拜訪朋友,帶回了好心情,好記憶,他拜訪了怎樣的朋友?就請我們來共同欣賞李漢榮的《山中訪友》。
(出示課件標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悟:
1、請大家出聲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并且依照作者傳達出的情感來讀。學生讀課文。(讀課文時標出把握不準的詞語)
2、出示一些詞語,要求學生讀準。
3、作者進山拜訪了哪些朋友?
生:古橋、大樹、山泉、瀑布、溪流、白云、懸崖、老柏樹。
還有云雀、小花、石頭。還有雷陣雨、螞蟻、歸鳥。
4、這些“朋友”各有什么特點?(用文中的一個詞來概括)
(德高望重的)古橋(青翠的)樹林(潔白的)白云
(雄渾的)瀑布(明鏡般的)的山泉
(小詩般的)溪流(玄奧的)懸崖
(清純的)云雀(慈祥的)老柏
5、作者在拜訪朋友時心情如何?表達了“我”怎樣的感情?
生:非常高興。他帶著愉快的心情拜訪朋友。他熱愛大自然。
三、細讀品味:
那么如何更深入細致的體會作者的心情,真正走進作者的心靈?要靜心默讀。一邊讀一邊想象文中動人的畫面,并且給畫面配上色彩和聲音,讓畫面在腦中動起來;也可以聯想生活中或者書中,影視作品中相似的情形。要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過語言文字看看那詩情畫意的畫面,好,請進入角色。
1、生默讀。
2、請大家說一說,剛才在讀課文的時候,哪一幅畫面你最鐘情?或者哪位朋友你最喜歡?(師生、生生交流,課堂互動)
(學生盡情地暢所欲言,教師不時地進行評論,同樣給以鼓勵)
3、剛才大家談得很精彩,老師和大家有同感,大自然是一位高明的畫家,她為人類畫出了美麗的圖畫;大自然又是一位哲人,她帶給我們許多珍貴的啟迪。老師還有一個疑問,想和大家共同探討:作者帶著好心情,到山里“觀景”,為什么卻說成是“訪友”。
(四人小組討論,師提出要求:一人談,其余三人注意傾聽,如果與小組意見不同,可以保留)
4、請一位代表發言。
生:我們小組認為,“訪友”把大自然人性化了,作者,把大自然當成自己的朋友和家人,而“觀景”是看景物,不親切。
生:我們小組認為,“訪友”,使讀者引起聯想,使文章富有了童話般神奇,更加形象生動。
生:我們小組認為,作者熱愛自然,和自然融為一體,作者是用心和大自然交流。
老師小結:“訪”是精神沐浴和洗滌的過程,“友”把自然人化了。“友”是文眼,文章的切入點,作者情感的生發點,擬人手法的運用都緣與此,文章這樣構思,非常新穎,可以盡情的表達出天人合一的情懷。
四、這篇文章景美,情美,語言美
老師找大家讀一讀,你們認為應怎樣讀?(也可以范讀)
①帶著好心情。心里想著美好的畫面。讀得輕一些,美一些。
②大家的意見很好,那就按大家的方法去讀。
③有感情的朗讀。(同時要求:在讀中進一步體會情感,回到文章的`整體)
五、對于這篇文章,大家還有問題要問嗎?
就是詢問學生有沒有不懂的地方,不合情理的地方?
①讓學生找:雷雨天,不能到大樹下避雨,會遭雷擊,不安全。
(若學生實在找不出,教師可以點播)
②師:文學作品是可以虛構的,但也不能違背科學常識,大家說得對!我們讀書不僅要帶著欣賞的眼光,還要帶著批判的眼光,不迷信權威。既然不合理,我們就改一改吧。
(學生談自己的修改意見)(教師引導學生正確修改)
師:在有些時候必須有所舍棄,做出選擇。
(教師:盡信書不如無書,不迷信,不盲從,我們要帶著欣賞和質疑兩種態度讀書)
六、教師小結:
雖然這篇文章有不合情理的地方,但瑕不掩玉,仍然是一篇美文,尤其是作者激發了我們對自然的熱愛之情。我們就把這種美好的情感表達出來吧,請任選一位你喜歡的自然朋友,模仿本文的風格,也可按自己的風格,為她寫幾句贈言。
①生寫。
②師:哪位同學讀一讀?(可評論,看誰寫的好)
③學生說完后,再欣賞別人寫的內容(可讓學生讀)。
④教師小結:聽著大家的真摯的贈言,我非常激動,后生可畏!
七、體驗與反思:
由“我”與山中“朋友”的感情,感悟文中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而反思
現實中人與自然不和諧的現象,進而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更加關注自然和環境。
問題:
1、文章體現了人與自然一種怎樣的關系?
2、生活中人與自然有哪些不和諧的現象?
3、假如你是自然中的一員,你想對破壞自然的人們說些什么?
4、學生自由發言:
5、師總結:我們應該愛護自然、保護環境,共同維護我們的家園,讓人和自然協調發展,形成和諧的朋友關系。我相信,這也是本文作者的心聲。
八、探索活動(布置作業):
節假日,大家也可以像作者一樣,不騎車,不帶禮物,哼著小曲兒,不過為了安全,可以邀幾個同伴,來一次真正的精神之旅,回歸自然,假日——我們出發吧——走進大自然,與山川草木對話,與花鳥蟲魚對話,到自然中放飛心靈,你生活中就多了一個朋友。拿起筆,介紹你所看到的一個朋友吧。
《山中訪友》的教案 篇12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文章主要內容,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2、感受作者所描寫的境界,激發學生類似體驗,培養學生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3、學習作者善于運用比喻、擬人、想象等手法來抒發情感的方法。
4、掌握本課8個生字,理解新詞的意思,摘錄好詞好句。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導語:
同學們,春風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報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聲有色,有情有意。我們這學期學習的第一組課文,將帶領我們投入大自然的懷抱,領略大自然的風姿,傾聽大自然的聲音,與大自然互訴心聲、交流感受。
2、揭題:
今天,我們首先跟著一位作家,走進山林,去拜訪他的朋友。請同學們一起讀課題。
3、看課題猜猜,作者拜訪的會是怎樣一位朋友?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作者去山中拜訪的朋友到底是誰呢?請同學們自由輕聲讀課文。
2、讀后交流,了解大意。
三、讀通課文,學習字詞
1、學生自由讀,看誰能把課文讀正確,讀流暢。
2、誰能把自己讀得最流暢的一段讀給大家聽?
師隨機糾正,重點點撥。
四、拜訪古橋,朗讀體驗
1、下面,讓我們跟著作者,一起去拜訪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請同學們一起讀課文第3自然段。
2、一進山,一眼就看到這座古橋,老朋友相見,作者心里默默地對他訴說些什么呢?請同學們在書上畫出有關句子。
3、再讀讀畫線的話,體會體會,作者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對古橋訴說的`?你是從哪兒感受到的?
4、交流感受:
結合理解“德高望重”,體會老橋默默無聞、任勞任怨為大家服務的品質。
5、體會寫法:
作者用擬人化的手法,把自己對老橋的深厚感情,生動地傳達給了我們讀者。
五、抄寫生字詞語
第二課時
一、聽寫詞語,復習引入
1、聽寫詞語:
清爽、德高望重、吟誦、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軀、津津樂道、精致、蘊含、奧秘、別有深意、俠客。
2、引入:
這節課,我們繼續跟隨作者,走進山林去訪友。
二、讀文感悟,體驗情感
1、默讀課文第4~7自然段,用橫線劃出,訪問了哪些朋友?
2、再讀課文,找一找,從哪些描寫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著深厚的感情?
3、交流感受,隨機教學:
⑴ 第4自然段:重點點撥對樹的有關句子的體驗:
讀一讀,體會作者當時人樹相融的感受。
感受幻境,體會寫法。
⑵ 第5自然段:通過朗讀,感受與山中朋友的親熱:
朗讀,讀得親切、熱情,像是在對老朋友打招呼。
體會寫法:排比的句式、擬人的手法。
⑶ 第6自然段:難點是體驗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從“一朵落花”“一片落葉”“一塊石頭”中,讓我們感覺到生命的輪回、世事的變遷。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只有像作者那樣用心地去感受,才能感受得到。
⑷ 第7自然段:一場突如其來的雨,給作者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驚喜,也使我們感受到大自然真是變幻莫測,令人陶醉。
三、學習首尾,體會寫法
1、再讀文章的開頭和結尾,你們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清晨進山,到“帶回一路月色”,從這兒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讓我們強烈地感受到了人與自然的那份親密無間。
2、體會寫法:
文章的開頭和結尾,首尾呼應,前后兩次寫到“滿懷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訪友”之行充滿了好心情,
四、課外延伸,強化體驗
在作者的眼里,這一花一樹,一鳥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們能跟我們說話,能跟我們交流,她們成了我們的朋友,難怪作者進山看景,變成了“山中訪友”。
這種類體驗,你們也有過嗎?和同學交流交流。
五、背誦積累,提升感悟
選自己喜歡的句子或段落背下來。
《山中訪友》的教案 篇13
【教材簡析】《山中訪友》是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篇課文。本文以豐富的想象,新奇的構思,優美的文字把大家帶入了一個情深深意濃濃的世界,情不自禁就會被作者的熱愛之情陶醉。
【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雖然接觸過一些散文,但還不能深入理解。不過如果引領學生反復誦讀,模擬情景,交流談話,一定能引起情感共鳴,融入自然,融入作者的情懷。
【設計思路】本文用“讀題引疑”法,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如:作者在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他的朋友是誰呢?他和朋友的關系怎樣呢……一系列問題構成解讀本文的主線,引領學生跟隨作者的足跡,遍訪山中好友,構建“呵護自然、珍愛家園”的情懷。
【教學目標】
1.會寫8個生字,正確讀寫“清爽、吟誦、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軀、精致、蘊含、奧秘、俠客、德高望重、津津樂道、別有深意”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寫的境界,培養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學習作者運用比喻、擬人、排比、想象來表達感情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重點:借助關鍵詞,理清課文思路,并通過反復閱讀中感悟作者對自然的熱愛之情。
難點:學習運用作者寫景狀物的技巧。
【教學方法】情景教學法 導讀法
【課前準備】1、課前預習課文,掃清字詞障礙。2、制作課件。
【教學設計】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讀題引疑,導入課文
1、揭題:同學們,今天我們將跟隨現代詩人李漢榮先生一起去山中拜訪他的朋友,出發之前你有什么問題要問李漢榮先生嗎?
(學生可以借題發揮,暢所欲言,只要語言流暢完整即可。)
老師:李漢榮先生很神秘哦,只給了我們一個微笑,讓我們自己去尋求答案哦,那我們現在就一起出發吧,好嗎?
二、淺層閱讀,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看看李漢榮先生訪問了哪些朋友。
要求:1、把課文讀正確,讀流暢,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積極查字典;2、與你找到的朋友握握手,也就是在他下面畫上橫線。
2、讀后交流:
(1)生字正音并理解重點詞語。
湛(zhan)藍 邀(yao)請 梔(zhi)子花 唱和(he)
幽徑:隱蔽、僻靜的小路。 波光明滅:水波忽明忽暗,形容時間流失。
德高望重:品德高尚,聲望卓著。 津津樂道:饒有趣味地談論。
(2)你找到了哪些朋友呢?請介紹給大家!
(明確圖示)依次是:古橋-鳥兒-露珠-樹-山泉-溪流-瀑布-懸崖-白云-云雀-落花-落葉-石頭-陣雨
三、再讀課文,品味語言,把握情感
1、默讀課文,用心聆聽作者與朋友之間的語言,把讓你感受到真摯情誼的詞語或句子用波浪形畫出來,并及時記下你心中的那股暖流。
2、學生自由交流 :
老橋──“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鳥兒──“呼喚我的名字”;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樹──“是我的知己”,“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樹”;山泉──“要我重新梳妝”;溪流──邀我“唱和”;瀑布──“雄渾的男高音多么有氣勢”;懸崖──“挺拔的身軀”,“高高的額頭上仿佛刻滿了智慧”;白云──“讓天空充滿寧靜、變得更加湛藍”;云雀──談“飛行中看到的好風景”。
小結:從文章的字里行間,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這一花一樹,一鳥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們能跟我們說話,能跟我們交流,它們成了我們的朋友。作者進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訪友”。
3、化身朋友,真切交流:
同學們,是不是有一股友誼的清流在心中流淌,不吐不快?現在我扮演作者,你們扮演山中的朋友,把心中的話語說出來好嗎?
例如:
老師: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妝嗎?
生甲:是啊,我想洗去你臉上的滄桑,煥發燦爛的笑顏!
生乙:
4、重組教材,續話真情:
下面,我們也用這種方式,與6-7自然段中的朋友來場對話行嗎?小組成員之間可以相互交流。
四、揮手作別,情意悠悠
讀最后一自然段,我讀出了作者的依依不舍,因為滿腔的情意讓作者此時已忘言了,如果是你,你將會和這些朋友有一番怎樣告別的情景呢?
第二課時
一、導入課文:
上節課,我們跟隨李漢榮先生一起拜訪了哪些朋友?大家喜歡這么朋友嗎?現在,讓我們帶著愉悅的心情再把課文讀一遍好嗎?讀的.時候,請同學思考一下,為什么這一切顯得這么親切呢?在稱呼上有什么特點呢:
交流明確:本文應用第二人稱的寫法,如同和人對話,顯得親切自然。
二、本文還運用了大量的修辭手法,能從文中找出來并簡要說說他們的妙處嗎?
例:1、啊,老橋,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吧?
【明確】擬人的手法不僅寫出了橋的古老還寫出了老橋的奉獻精神,表達了作者對老橋的敬意。
2、走進這片樹林,鳥兒呼喚我的名字,露珠與我交換眼神。
【明確】擬人的手法寫出了我和鳥兒、露珠之間的深情厚誼,讓人心動。
3、同學自由交流
三、跟隨動畫,再訪新友
同學們觀看錄像,留心每一位朋友,用你真摯的語言與他們交流,愉快完成你本次的探訪之旅,好嗎?
四、課堂總結:
山清水秀,鳥語花香;青松迎客,寒梅報春——大自然有聲有色,有情有意。只要帶上一雙有情目,懷揣一顆含愛心,自然界的一切都會成為我們的朋友的,你們說呢?
【板書】
山中訪友
老橋 相知相愛 朋友
樹木 知己
《山中訪友》的教案 篇14
教材分析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眾朋友”,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山中訪友》這篇文章景物優美、寫法獨特、感情真摯、語言精彩,對初一學生來說應該是一篇能打動他們的文章,在講課過程中應著重調動起他們對于美好的自然景物、優美的語言的體驗和感悟,讓他們進入作者用文字營造的優美的自然世界中。本文講課中的最大問題可能是對景物的描寫過于繁多和零散,如果逐一分析,難免會顯得零亂,而且逐一講解的后果是課文給學生的感覺會支離破碎。如何使學生既能細致地體味課文,又保持著課文的整體感、一氣呵成的美,這是教材處理中的一個難點。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把握作者把進山看景說成是“山中訪友”所傳達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賞精彩語段,領會文章第二人稱的`妙用、擬人手法的運用。
2、能力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味優美的語言,鑒賞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3、情感目標:
體味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欣賞品味文章的語言,在欣賞和品味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教學難點
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文章寫景狀物的技巧(細心觀察、用心領悟、細膩的描寫),學習運用。
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導讀法、點撥法。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相信我們同學都有過走入大自然,到大自然中去游玩的經歷,可以說說你走進自然時有些什么感受,有些什么收獲嗎?
二、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首先請大家通過欣賞課文朗讀來進行這次特殊的山中旅行,在作者李漢榮的帶領下、描述中我們會依次發現作者許許多多的藏在山中的好朋友,那么這些好朋友都有誰呢?請大家在山中之旅的過程中把這些好朋友找出來,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這些山中好友。
1、學生欣賞課文配樂朗讀,明確文章寫作內容、表現對象。解決字詞問題。
(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帶著閱讀期待走入課文所營造的意境中。優美的配樂朗讀為學生想象的空間,讓學生產生獨特的閱讀體會,為下文交流個人閱讀體會作準備。)
2、全班交流:作者在山里見到了哪些朋友?
學生明確:古橋、大樹、山泉、瀑布、溪流、白云、懸崖、老柏樹。云雀、小花、石頭、雷陣雨、螞蟻、歸鳥。
(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
3、這些“朋友”我們平時也常常見到,我們通常稱之為什么?(景物)
文章寫的是作者“山中觀景”的過程,為什么要以“山中訪友”為題呢?
這兩個標題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區別?用心體會,認真思考。
(學生思考、討論:用朋友稱呼山中的景物,表現了作者對它們的喜愛、與它們的親近,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把景物寫活了、運用了擬人的手法。)
4、作者喜愛、親近大自然的感情還可以從哪些詞語、句子中感受出來?
(作者是“訪友”而非“觀景”從哪些語句中可以進一步感受出來?)
(景物后面的稱謂,將景物進一步擬人化了,;一些極具個性的句子;活用的詞語。)
在學生列舉句子時進行引導,讓學生對一些有特點的句子進行分析、感悟、閱讀理解并通過朗讀加深體會。
第二課時
一、聽寫詞語,復習引入
(1)聽寫詞語。
清爽德高望重吟誦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軀津深意俠客津樂道精致蘊含奧秘別有
(2)引入:這節課,我們繼續跟隨作者,走進山林去訪友。
二、讀文感悟,體驗情感
(1)默讀課文,用橫線劃出,作者訪問了哪些朋友?
(2)再讀課文,找一找,從哪些描寫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著深厚的感情?
(3)交流感受,隨機教學。
①第4自然段:重點點撥對樹的有關句子的體驗。
讀一讀,體會作者當時人樹相融的感受。
感受幻境,體會寫法。
②第5自然段:通過朗讀,感受與山中朋友的親熱。
朗讀,讀得親切、熱情,像是在對老朋友打招呼。
體會寫法:排比的句式、擬人的手法。
③第6自然段:難點是體驗作者是在用心地感受。
從“一朵落花”“一片落葉”“一塊石頭”中,讓我們感覺到生命的輪回、世事的變遷。這就是大自然的魅力。只有像作者那樣用心地去感受,才能感受得到。
④第7自然段:一場突如其來的雨,給作者帶來了意想不到的驚喜,也使我們感受到大自然真是變幻莫測,令人陶醉
三、學習首尾,體會寫法
(1)再讀文章的開頭和結尾,你們又感受到了什么?
作者清晨進山,到“帶回一路月色”,從這兒看出他在山中整整一天,讓我們強烈地感受到了人與自然的那份親密無間。
(2)體會寫法:文章的開頭和結尾,首尾呼應,前后兩次寫到“滿懷的好心情”,突出“山中訪友”之行充滿了好心情,
四、課外延伸,強化體驗
在作者的眼里,這一花一樹,一鳥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們能跟我們說話,能跟我們交流,她們成了我們的朋友,難怪作者進山看景,變成了“山中訪友”。
這種類體驗,你們也有過嗎?和同學交流交流。
五、背誦積累,提升感悟
選自己喜歡的句子或段落背下來。
【《山中訪友》的教案】相關文章:
《山中訪友》教案03-08
山中訪友教案02-27
《山中訪友》的教案03-04
《山中訪友》教案12-16
山中訪友教案12-09
山中訪友教案12-08
《山中訪友》教案212-16
山中訪友教案312-16
《山中訪友》優秀教案02-26
小學教案:山中訪友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