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中學語文教案

時間:2023-02-22 12:44:08 教案 我要投稿

中學語文教案1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學語文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學語文教案15篇

中學語文教案1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介紹了鯨的形體特點、種類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

  【學生平日分析】

  學生平日廣泛的閱讀自然科學類書籍,也時常在影視作品中看到鯨的畫面,所以學生一定會對這種世界上最大的動物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希望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有關鯨的更多知識。

  【設計理念】

  依據教材自身的特點,采用讀書自悟,討論式學習方法。

  【教學目標】

  1、了解鯨的形體、種類、進化過程和生活習性,培養學生愛科學的興趣。

  2、理解課文內容,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特點寫的方法。

  3、學習課文中的生字新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2、初步感知鯨的幾方面的特點。

  3、學習生字新詞。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1、板書課題,學習生字鯨教師告訴學生本課學習內容為世界上最大的魚類鯨魚。

  2、學生反駁教師鯨是魚類這一觀點。

  3、學生匯報交流搜集的相關資料,并說明資料來源。

  這樣設計是教師故意給出錯誤的信息,這樣可以馬上調動學生已有的常識性的信息,加上自己搜集到的關于鯨的資料,使學生急于表現交流,充分調到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習熱情。

  二、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1、學生出聲讀文,讀后畫出生字新詞。

  2、讀后組內交流自學字詞情況。

  3、全班交流本文介紹了關了鯨的哪些方面的知識?

  這樣設計,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自學字詞。

  三、鯨的外形,生活習性等方面都有哪些特點?再讀課文了解

  這樣設計整體把握事物的特點,培養了概括能力,為學習下文打下了鋪墊。

  四、課堂練習

  1、選擇正確讀音:

  上腭(e e) 哺乳(ru lu) 捕獲(bu pu) 立即(ji ji)

  2、形近字組詞:

  鯨( ) 肢( ) 濾( ) 肺( )

  魚( ) 枝( ) 慮( ) 柿( )

  3、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⑴ 因為鯨是用 呼吸的,又因為鯨是 ,所以鯨不屬于魚類而是屬于 。

  ⑵ 文章分別以鯨的__、__、__、這幾方面具體介紹鯨的生活習性的。

  這樣設計練習讓學生掌握了生字詞,了解了鯨的幾方面特點。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鯨的.形體、種類、進化過程和生活習性。

  2、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特點寫的方法。

  〖教學流程〗

  一、復習導入

  1、復習舊知:

  本文介紹關于鯨的哪些方面的特點?

  2、故事法導入:

  在大海里生存著很多種魚類,有一天,蝦將軍為它們舉行一次比賽活動,看誰最重。消息傳下后,鯨也想溜進來拿大獎,它正準備入場,被蝦將軍拉往和它發生了爭吵

  這樣設計導入新課,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為下文作鋪墊,使課堂教學活潑、生動。

  鯨和蝦將軍會找哪些理由作為自己的論據?充分讀課文,邊讀邊體會鯨的特點,然后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特點進行專門的學習,并交流學習所得。

  這樣設計,為學生創設學習氛圍,讓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知。

  二、引導學生按順序匯報自己所學內容,在交流討論中學習課文

  1、第1段:

  ⑴ 引導學生從鯨的特點是什么和作者怎樣來寫兩方面匯報。

  ⑵ 如果鯨自己體形大,休重重作為論據和蝦將軍爭吵,想一想鯨會怎么說?請同學表演出來。

  這樣設計掌握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由交流,互取所長,教師只是巧妙地點拔。而角色轉換練習的設計既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又進行了說話訓練,并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2、第2段:

  ⑴ 學生繼續匯報自己所學。

  ⑵ 如果蝦將軍把這段的內容作為自己的論據反駁鯨,那么他會怎樣說?請同學們繼續表演。

  3、第3~7段:

  引導學生繼續按學習第1段的方法匯報并鼓勵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學習,匯報總結板書。如:可以把鯨的種類、吃食、呼吸、睡覺等歸納到一起列提綱,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把鯨的各方面特點寫的這么清楚,運用了怎樣的說明方法?

  這樣教學既能放得開,又幫助學生總結一定的學習法,寫作方法,讓學生在短時間內獲得最多的知識。

  三、總結全文

  1、回憶課前的小故事,運用本課所學關于鯨的知識,通過想象把故事表演完整。

  這樣設計再次回歸到貫穿全課的小故事并把課文的內容巧妙地揉合到故事情節展開中,使學生的積極性達到頂點,同時又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和再創作。

  2、總結一課自己的收獲。

  四、課堂練習

  根據你收集的鯨的資料,選擇感興趣的某一點,以鯨的自述為題進行口語交際。

  這樣設計練習,不僅要鞏固一堂課的知識,更要為學生的延伸性學習提供一個思路,創設一個空間,這樣設計作業,才能使學生增長更多的知識。

  〖板書設計〗

  1、外形:大 說明方法:

  2、是哺乳動物: 胎生 做比較 列數字

  鯨 3、種類:須鯨和齒鯨 舉例子

  4、吃食:蝦小魚 大魚 海獸 打比方

  5、呼吸:垂直 傾斜 分類別

  6、睡覺:

中學語文教案2

  課程改革后的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提出:語文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尤其是對學生觀察力、聯想力、想象力、創新思維等能力的培養。根據這一點,我在平常教學過程中把這一教學目標滲透到教學內容里,但是,那一次的課堂,我忽視了一顆天真的心。

  那天,在講授伊索寓言中的《蚊子和獅子》這則故事,課堂教學步驟由整體感知內容到分析故事情節再到探索寓意,在此基礎上,我問學生:“蚊子被蜘蛛網黏住后還會發生什么事呢?”設計這個問題的目的就是要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個問題提出后,學生很快的陷入思考中,一分鐘后,有好幾個學生舉手了,以下是他們的回答:

  生1:“當蜘蛛看到有獵物落網了,一下子高興過頭,一不小心掉到地下了,蚊子趁機掙脫了。”

  生2:“蜘蛛很高興看到有蚊子落入了蜘蛛網,當它爬到蚊子身邊,準備要大吃一頓的時候,但是由于它平常太懶了,不去修補蜘蛛網,導致蜘蛛網破舊不堪,不勝蚊子的掙扎,一下子就斷了,蚊子飛走了。”

  生3:“當蜘蛛準備要吃蚊子的時候,蚊子就告訴蜘蛛它剛剛打敗了強大的獅子,因此贏得了蜘蛛的尊敬把它放了,并且結成了聯盟,在動物界橫行霸道。”

  生4:“當蜘蛛正準備要吃蚊子的時候,剛好樹上滴下了松脂,把蜘蛛變成琥珀了,蚊子也就撿回了一條命。”

  聽到以上這四個學生的回答我含笑點頭,以示贊許,課堂的氣氛也到達了最高點,再掃視了一下,看到還有一名女生仍在舉手,讓她回答,她站起來說:“蚊子看到自己很快就成為蜘蛛口中的美餐,不甘心,就跟蜘蛛說要唱首歌給它聽,于是蚊子就唱起了催眠曲,結果蜘蛛睡著了,蚊子趁機逃走了。”我一聽到這,心中馬上就想:怎么這么幼稚的想法?她話音落下后,我就說:“這太幼稚了,好像幼兒園的小朋友想的那樣。”其他同學也跟著笑了起來,那女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紅著臉坐下了。

  課后反思,我很快意識到我當時說那女生的想法太幼稚是一個失誤。回想當時她的回答為什么會讓我認為太幼稚,是因為與前面四個同學的答案相比,她好像還是幼兒園小朋友的思維,好像是講著寶寶聽著媽媽唱催眠曲甜甜地睡著了的故事。仔細回味,那并不是幼稚,而是她還擁有著一顆童心,是那顆童心讓她不愿蚊子就此死去,不愿蜘蛛成為殘忍的屠夫,想到了蚊子會像媽媽一樣唱催眠曲,蜘蛛就是聽催眠曲的寶寶,這是一顆如水般透明的童心,這顆童心讓她的回答是多么的`天真。實際上,蜘蛛過于興奮掉到地上讓蚊子能趁機逃走,蜘蛛太懶了使到蜘蛛網日久失修讓蚊子得以逃生,蚊子打敗了獅子得到了蜘蛛的尊敬等,這些回答不也是很天真嗎?正是因為天真,他們才會有這樣的想象力。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遠比知識更重要。”知識是財富,智能是財富,天真也是財富。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而天真是想象力的胚胎,有天真才有想象力,才有創造力。沃爾特·迪斯尼因為天真,創造了一只米老鼠,于是建造起為全世界源源輸送歡樂、輸送天真的迪斯尼王國。安徒生因為天真,寫下了《安徒生童話》,一個個經典的童話伴隨著一代又一代的兒童成長,把一代又一代人兒時的夢想裝飾得更美麗。世界公認的頂級理論物理學家、“活著的愛因斯坦”霍金因為天真,在65歲時還寫下了兒童科幻小說《喬治通往宇宙的秘密鑰匙》,他說科學應像科幻讓人興奮,他用童心劃亮了自身,照耀著孩子們在科幻世界里上天入地。如果沒有天真,就沒有想象力,就沒有迪斯尼,沒有安徒生,沒有霍金。同樣,學生有了豐富的想象力,才能在知識的天空自由翱翔,成為富有創造力的人。

  現在,我懂得了,作為一位語文老師,我們不能習慣地用成人的思維去衡量學生,不能用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學生,而要呵護他們的童心,他們的天真。我想,一雙天真好奇的眼睛和一顆童心,是成長的前因,是發展的定金。有了這些,才能去發現,去探索,去求知,去開拓,無止無境,無窮無盡。

中學語文教案3

  教學目標:

  1.理解大海的象征意義和借物抒情的手法

  2.體會詩歌中聯想的重要作用及對主題的表現作用

  3.體會哀歌式的憂郁美和人與自然重構世界的瞬間之想象思維

  重點難點:

  1.正確理解大海的象征意義、揣摩詩的意境。

  2.結合時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復雜的心緒。

  3.把握本詩的感情線索,理清結構層次。

  4.品味形象生動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我國是詩的國度,當我們徜徉在唐詩宋詞優美的詩境中時,也不妨調轉藝術的輕舟,揚起思維的雙漿,馳向外國詩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領略到另一番藝術的優美風光。今天我們共同欣賞俄國偉大詩人普希金寫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詩--《致大海》。

  二、作者簡介

  普希金(1799~1837),全名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19世紀俄羅斯民族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和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從小受文學熏陶,13歲開始寫詩,15歲公開發表詩作。1817年在皇村學校畢業后進外交部任職,廣泛結交優秀的貴族青年,寫下一些歌頌自由、反對**暴政的充滿激情的詩篇。1820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1826年從流放地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的監視下埋頭寫作。1837年在決斗中被殺害。

  普希金的作品富有強烈的人民性,因而被稱為“俄羅斯生活百科全書”。他一生寫共寫抒情800多首,如著名的《自由頌》《致恰達耶夫》《致大海》《致詩人》;敘事詩《茨岡》《青銅騎士》;長篇小說《上尉的女兒》;短篇小說集《別爾金小說集》和代表作長篇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

  果戈理曾評價說:“一提到普希金的名字,就會立刻想到俄羅斯民族詩人。事實上,在我們的民族詩人中,沒有一個及得上他,而且沒有一個人能更適宜于被稱為民族詩人……在他身上,俄羅斯的大自然,俄羅斯的精神,俄羅斯的語言,反映得這樣的純潔,這樣的凈美,有如突出的光學玻璃上面所反映出來的風景。”高爾基盛贊普希金是一位“偉大的俄國人民詩人”,他“無論在詩句的美或是在感情和思想的表現力上,從來沒有人能夠超過的一位詩人”,他是“偉大的俄國文學之始祖”。

  他的詩具有明快的哀歌式的憂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別林斯基贊譽他的詩:“所表現的音調的美和語言的力量到了令人驚異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樣柔和、優美,像松脂一樣鮮明,像水晶一樣透明、潔凈,像春天一樣芬芳,像勇士擊劍一樣堅強有力。”高爾基說:“我開始讀普希金的詩,如同走進了一片樹林的草地,到處盛開著鮮花,到處充滿著陽光。”

  三、寫作背景

  1824年夏天,普希金與奧德薩總督發生沖突,被軍警押送到父母的領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里達兩年之久。詩人在奧德薩,長期與大海相依為伴,把奔騰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當他將要遠離奧德薩而向大海告別的時候,萬千思緒如潮奔涌,憂郁而又憤激的詩篇醞釀在胸。詩人在奧德薩開始寫作,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這一篇詩作——《致大海》。

  四、分析鑒賞

  全詩十五個詩節,可以分作三個部分來讀。開頭兩個詩節,詩人向大海告別;中間十一個詩節,寫詩人由大海引起的回憶和聯想;最后,詩人再一次向大海深情地告別,說明自己的整個心靈被大海的形象和音響所充斥,永不忘懷。

  (一)第1、2節:“再見吧……你召喚的喧響。”

  這兩節寫詩人向大海告別。詩人把大海人格化,直接同大海對話,向大海告別。

  第1節:“自由奔放”、“翻滾著蔚藍色的波浪,/和閃耀著嬌美的容光”

  寫出大海的特有的品格與美麗的形象;

  第2節:“好像是朋友的憂郁的怨訴,/好像是他在臨別時的呼喚,/我最后一次在傾聽/你悲哀的喧響,你召喚的喧響。”

  詩人將要被再次流放到另一個地方,即將與大海離別,詩人對大海至為留戀。詩人把大海視為知己,所以,“好像是朋友的憂郁的'怒訴”向大海訴說自己的向往與悲苦,這里,大海這一意象無疑滲透了詩人強烈的主觀情感。大海發出的悲哀的喧響、召喚的喧響,其實正是詩人憂郁之情的一種寫照,同時也是詩人對于大海所召喚的自由之神的一種向往。

  (二)第3節至第7節:“你是我心靈的愿望之所在呀……使我留在你的身旁……”

  這五節寫詩人向大海吐露自己要逃往海外,追求自由的隱秘的愿望,也表達了詩人對失去自由的懊喪,為逃往海外的夙愿難以實現而愁苦滿懷。

  第3節:“你是我心靈的愿望之所在呀”,詩人開始了回憶。

  由于沙皇**制度的黑暗,詩人曾想從海上偷渡去國外一游,他也因為這個愿望得不到實現而苦惱,一個人茫然地徘徊在海邊。

  第4節:再次寫大海的美好——“陰沉的聲調”、“深淵的音響”、“沉寂”、“激情”。

  第5節:寫大海的雙重性格。

  第6節:這里“寂寞和靜止不動的海岸”是指詩人將要離開的流放地南高加索。“我曾想永遠地離開”是指詩人想秘密逃到海外,去尋求那自由的生活。進而詩人想象離開囚禁之地時的“狂歡之情”,并用“我的詩歌順著你的波濤奔向遠方”這一形象的詩句暗指自己在所向往的地方可以自由地創作,再也不必擔心遭到監禁,但是詩人的美好愿望卻未能“如愿以償”,因而詩人在詩中反復強調自己的“苦惱心傷”!

  第7節:因為“那個隱秘的愿望”“卻未能如愿以償”,為此詩人長久地“苦惱心傷”,面對浩瀚的大海,詩人悲憤地呼喚“你等待著,你召喚著……而我卻被束縛住”。

  (三)第8節至第13節:“有什么好吝惜呢……或許是暴虐的君王”

  這六節寫詩人對拿破侖和拜倫的追念,他們與作者精神相通,也與大海的精神相通,在這里,詩人深感前途渺茫,壯志難酬,哀嘆了人們的不幸命運。

  詩人由大海而想起與大海有關的英雄拿破侖和偉大詩人拜倫,這反映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詩人極力贊頌英雄拿破侖和偉大詩人拜倫,一方面表明詩人對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如詩句:“正像你一樣,他威嚴、深遠而陰沉,/他像你一樣,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詩人對二人結局增添了前程渺茫,壯志難酬的悲哀,如詩句“世界空虛了”

  (四)第14、15節:“哦,再見吧……帶到那靜寂的荒漠之鄉”

  這兩節寫詩人絕不忘記大海的誓言,詩人決心將大海的精神作為激勵自己的動力,為自由奮斗不息。

  《致大海》寫出了作者對大海的熱愛、羨慕與依戀:

  大海有廣闊的襟懷,驚人的威力,壯麗的景色,所以,詩人熱愛大海;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他失去自由的懊喪,在變相的流放中,他感到像“囚徒“一樣,所以,詩人羨慕大海;是大海使他緬懷起舉世震驚的英雄,詩人從拿破侖與拜倫兩位革命者身上得到了精神力量,在最后告別大海時,他已消除了原先的“茫然”和“苦惱心傷”,這時“我整個心靈充滿了你”,這里的“你”就是爭取自由的崇高理想,并把這種理想帶到“荒漠之鄉”——第二次流放的地方。詩人的心靈由“大海”而得到徹底的凈化,詩人感情也由此得到了新的升華。所以,詩人更依戀大海。這正是詩人把大海說成“悲哀的喧響”“召喚的喧響”,是他“心靈的愿望之所在”的原因。

  五、總結主題:這首詩贊美了自由奔放的大海,抒發詩人對自由的渴望和苦悶,表現詩人在殘酷**下的崇高的自由精神。

  六、特點分析:

  1、借大海的形象表達自由的精神

  這首詩以大海作為自由精神的象征,表達了詩人與大海相通的自由精神。詩人借大海自由奔放的壯美形象,生發聯想,盡情抒懷,表達了渴求自由的愿望。

  2、強烈濃厚的抒情氣氛

  詩人對大海以“你”相稱,是詩人對大海的傾訴,詩人在詩中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出現,直接對大海表達自己的激情,并蘊含深沉的苦悶,使全詩具有哀歌式的憂郁美。

  3、人與自然相逢、同一,并重構世界的瞬間

  詩人與大海相遇,他胸中涌動著海一樣的澎湃。詩人把島、巖石想象成凝固的浪峰,已是詩人改變的自然,接著,詩人由觀照海,到由海反觀,最后與海同一了。這一瞬間,海是詩人向遠方的延伸,是海向俄羅斯土地的延伸,這就是作者創作這首詩的思維流程。

中學語文教案4

  教案是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和學期授課計劃,在教學活動之前,任課老師在深入鉆研教材的基礎上,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明確每節課的教學目的要求,確定教學重點、難點,考慮相應的教學方法,最后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方案。它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組織能力、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的設計等,是教學計劃實施的重要保障。其編寫要求如下:

  一、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指一堂課要達到的要求、需要完成的任務,一般包括傳授知識的要點和重點、培養技能的種類和基本要求、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進行思想和品德教育的內容等。

  任課教師確定教學目標須做到以下幾點:

  1.精讀教材,弄懂教材,做到無疑點。

  2.認真分析教材內容,明確重點、難點、培養能力的.內容、要求及方法。

  二、正確選擇本次課的教學方法

  1.正確選擇教學方法的根據是:教材內容、教學設備情況、學生的知識基礎、班風及教師自身的能力和習慣。

  2.正確選擇教學方法的原則是:一是使教學效果最好,二是使教學效率最高。

  3.任課教師根據上述原則和依據,確定本次課的具體教學方法。

  4.正確選擇直觀的教學手段。直觀教學手段通常是指掛圖、幻燈片、模型、實物、錄象及多媒體等。任課教師應盡量多的采用直觀教學方法并在備課時作好充分準備。

  三、設計或選擇習題

  習題分課堂用例題、課內練習題和課外習題。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知識基礎,選擇或設計典型性強、目的性強、深淺程度要適宜的習題。

  四、編寫教案

  任課教師在認真備課的基礎上,將選擇或設計的內容記錄下來,就形成了教案。完整的教案一般應包括以下內容:

  1.授課日期、授課班級、教學內容2.教學目標(或教學要求)

  3.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5.教學過程(或教學步驟)

  6.設計板書7.布置外作業

中學語文教案5

  [教學創意]

  點、線、面、教學

  在語文教學中,把握好的切入點,在點畫出一條或兩條反映課文內容或主題的亮線,圍繞其主線深入分析全篇課文,這樣便于激發學生興趣,便于教學有序生動,也容易達到教學目的。

  《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學可以這樣設計:先找出切入課文的“點”——課文對于勒稱呼的詞語,然后畫線——為什么會有如此不同的稱呼,畫出一條小說構思的情節線;這其間菲利普夫婦對于于勒的態度在如何變化?畫出一條人物情感變化線。再以“線”及全篇——小說是從人物的`哪些語言、動作、表情等揭示人物的態度變化的,這樣便于深刻理解小說隱含的主題思想。

  [平臺展示]

  下面請看根據此創意而設計的《我的叔叔于勒》的主要教學過程。

  1. 教師:請同學們掃讀課文,把課文中對于勒稱呼的詞語找出來。

  同學們掃讀課文,勾畫圈點,找出課文前后對于勒稱呼的詞語是:

  壞蛋、流氓、無賴;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賊、流氓。

  2. 學生們分組討論發言:小說前前后后為什么會有這么多對于勒不同的稱呼?

  3. 教師指明回答后小結。

  因為于勒當初花了菲利普夫婦的錢——于勒到美洲賺了錢,不僅愿意還他們的錢,而且還可以多給他們錢——破產又失去了錢,又可能要回來花他們的錢。

  4. 教師:在上面這一過程中,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態度又是如何變化的。

  學生讀書討論,教師引導小結: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5. 學生活動:分組讀課文,找出能反映其“恐怖”希望“恐怖、仇恨”的語言、行動、表情。分小組交流意見。

  6. 教師小結:

  ① 師結合板書歸納:

  稱呼于勒

  ↓壞蛋、流氓、無賴—正直的人—家伙、賊、流氓

  于勒———花了錢———賺了錢———破產沒有錢

  ↑ (態度)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菲利普夫婦

  ②師引導分析:小說中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的稱呼在變,對于勒的態度在變,這變來變去的原因是什么——錢,這變來變去中唯一不變的是什么——錢,這就形象地揭露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金錢關系,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與腐朽。

中學語文教案6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作品涉及的有關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2.學習鑒賞詩歌的方法,積累鑒賞的經驗;

  【過程與方法】

  在反復朗讀中品味語言美,體會藝術表現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形象,品味語言,深刻領悟李清照的悲懷愁緒;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鑒賞詞的意境美,感悟詞中蘊含的細膩情感,培養自己的情感體驗。

  【教學難點】

  學習鑒賞詩歌的方法,積累鑒賞的經驗,掌握藝術手法。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情景設置法、

  四、教學手段

  PPT展示

  五、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新課導入

  導入語:大文豪蘇軾的詞風同學們應該并不陌生,一首《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便把詞人豪放的秉性展露出來,蘇軾可以說是豪放派詞人的.集大成者。今天,我們要接觸到的是另外一種詞風,與豪放詞的特點截然相反。沒錯,就是有些同學已經說出來的婉約詞。

  介紹:李清照是婉約派的代表以及婉約詞的主要特點。

  (二)朗讀詞作,初步感知

  1.作家作品簡介:

  時代背景,突出“國破家亡夫死”這一悲慘命運;

  2.學生朗讀,疏通詞意,初步感知詞作的感情基調;

  (1)提問:詞中直接抒寫“愁”的句子有哪些?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2)引導學生感悟“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的意蘊,和鋪墊的感情基調:

  PPT展示:

  尋尋覓覓————→動作——→若有所失

  冷冷清清————→環境——→寂寞冷清

  凄凄慘慘戚戚——→心理——→凄涼慘淡

  感情基調:哀婉、凄涼、愁苦

  (3)追問:聯系所學詩文,說說疊字(詞)有何修辭作用?

  (范例引導) 師總結:韻律美;增強情感。

  (4)結合詩作背景,說一說“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包含了詞人哪些情感?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總結(愁之一:山河淪陷 悲 故園荒廢難回;愁之二:夫妻永別 悲 美滿姻緣難全;愁之三:形影相吊 悲 漫漫余生難度)

  (5)間接抒寫“愁”的句子有哪些?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過渡語:同學們找的都很對。我相信,同學們一定是結合過我們之前學習詩詞的方法,通過尋找詞句當中的關鍵詞或者是意象,品讀出詞人的愁緒的。接下來,我們一起結合詞句,聯系過去所學詩文,再次解讀一下這些典型的意象,感受詞人是如何借助意象來抒發心中的哀愁的?

  (三)結合意象,體味情感

  1.隨同學口述,PPT展示

  “酒 風 雁 黃花 梧桐 雨”

  師總結,補充并板書:酒 風 雁 黃花 梧桐 雨)

  2.意象分析

  引導學生結合所學詩句體會詞中意象所蘊含的情感

  (1)“酒”

  ppt出示詩句:“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艱難苦恨煩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杜甫《登高》

  師總結:酒是“愁”的象征。

  延伸:為何說是“淡酒”?

  引導:并非酒淡,而是愁濃

  (2)“風”

  ppt出示詩句詩句:“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杜甫《登高》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師總結:以秋風渲染愁情。

  (3)“雁”

  ppt出示詩句:“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范仲淹《漁家傲》 “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李清照《一剪梅》

  師總結:過雁象征離愁。

  延伸:為什么作者看到過雁會“正傷心”?

  引導: “雁”是“舊時相識”,也是從北方來到南方。再者,“雁”是傳遞信息的使者,作者正愁苦時看到曾為她和丈夫傳遞相思的大雁,如今大雁依舊在,而收信的丈夫卻離別人世,所以看到大雁睹物思人,不禁傷心。

  (4)“黃花”

  引導:黃花喻憔悴的容顏,孤苦伶仃的晚境。

  延伸:結合詞句“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理解“窗兒”?

  引導:白日如夜,那長夜就更難熬。這就傳遞出詞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5)“梧桐、細雨”的象征意義?

  引導:梧桐、細雨是凄涼哀傷的象征。

  (四)再讀全詞,把握情思

  小結:體會“亡國之恨,喪夫之哀,孀居之苦”,集聚心頭,無法排遣,是和著血與淚寫下的千古絕唱

  (五)作業

  1.依據賞析《聲聲慢》的步驟,賞析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2.(拓展延伸)舉例比較分析“婉約派”和“豪放派”詞的不同特點。

中學語文教案7

  【學習重點】

  1、體會文章的中心論點。

  2、論證方法。

  3、體會語言特點。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孟子(約公元前372至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今山東鄒縣)人,他曾受業于孔子的孫子子思的門人,推崇并繼承了孔子的學說,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一位大師。世稱亞圣。作品有《孟子》七篇。他長于說理,善用比喻,縱橫捭闔,妙趣橫生,在中國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今天我們要學習他的《魚我所欲也》就體現了他的.寫作風格和特點。

  二、學生朗讀課文

  三、注意有關字詞

  1、故患有所不辟也。通避

  2、萬鐘不辯禮儀而受之。通辨

  3、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通德,恩惠、感激的意思。

  4、鄉為身死而不受。通向,從前之意。

  四、筆譯這篇課文

  五、對艱難字詞句進行解釋

  第二課時

  一、學生齊讀課文

  二、學生散讀課文

  三、點名學生翻譯課文,對不妥之處詳加解釋

  四、學生散讀課文爭取成誦

  第三課時

  1、本文是一篇議論性文章,它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舍生取義

  2、作者是怎么樣提出中心論點的?

  文章用魚和熊掌等比喻提出中心論點的。

  3、作者是如何論證的?

  文章用魚和熊掌等比喻提出中心論點,由有甚于生,有甚于死引出不為茍得不避禍患來,這是從正面論述;由莫甚于生莫甚于死引出何不為也這是從正面論述。結論是世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有比死亡更讓人討厭的東西(義和不義)。后又從反面論證見利忘義是喪失人的本心。

  4、寫作特色:

  ⑴ 善用比喻。

  ① 運用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中心論點

  ② 用行不吃呼爾,乞不受蹴爾比喻守義不辱。運用比喻使講述的道理明白易懂,深入淺出。

  ⑵ 運用對比。魚與熊掌生與死義與不義向與今等通篇對比鮮明,使中心論點舍生取義鮮明突出。既然能為義而舍生,那么在接受比生命更輕的高官厚祿,甚至是一簞食,一豆羹的時候要辯解是不是合乎禮義。

  ⑶ 孟子的禮義是封建君臣之禮,封建君臣之義,應批判地繼承,現在的禮義已經賦予了新的含義。如陳毅取義成仁今日事。

  ⑷ 論證方法:比喻論證、對比論證、舉例論證。

  5、結構圖示:

  熊掌 生 所欲不茍得有甚于生義

  ╱正面→→

  舍 魚 死 雖惡所不避有甚于死不義

  生

  取

  義

  ╲反面: 向(為身死而不受)

  受不義之萬鐘無益

  今(為宮室、妻妾、窮乏者)更不可

中學語文教案8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了解胡同的特點和胡同文化的特點。

  (2)品味語言, 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篩選信息的能力以及感悟語言的能力。

  3、德育目標:積累民居文化,豐富自己的`文化內涵。

  二、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 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三、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篩選信息的能力以及感悟語言的能力

  四、教學方法:

  互動討論法

  五、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六、教學過程:

  導入:如果到北京旅游,你會游玩那些景點?

  長城。不到長城非好漢。

  故宮。皇上住的地方,不到故宮很遺憾。

  前些年新興旅游的熱點:胡同。坐上一個老實黃包車,到胡同里面逛逛,感受一下原汁原味得北京市民文化。

  (我們的導游)作者介紹:汪曾祺(1920—1998),江蘇高郵人,作家。代表作有《受戒》 、《大淖記事》等。雖是江蘇人,但他大半輩子都在北京度過,對北京文化有深厚感情。其寫作風格和沈從文相似,取材自由,講歷史、掌故、花鳥蟲魚、四方食事。其作品以營造氣氛為手段來抒發情感,語言平實自然,較多使用口語,很有表現力。

  下面請大家默讀課文,然后梳理文章思路。

  1. 北京胡同的特點(1----4)

  2. 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征(5----12)

  3. 胡同文化發展的趨勢(13----15)

  我做一個示范:讀文章第一段。然后找到中心句:“北京城象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這種反正不當影響了北京人得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

  下面大家按照這個方法,快速默讀文章2------4段。

  提問,然后歸納。

  胡同特點:

  胡同特點——正

  名字來源——廣

  胡同數目——多

  胡同環境——靜

  第五段是一個過渡段落。

  胡同居民的日常生活市民生活體現一定的文化特征。

  居住習慣——安土重遷

  鄰里關系——過往不多

  物質生活——要求不高

  處事態度——置身事外

  先讓學生欣賞電影片段,提示注意北京的方言。然后在此過程注意品味語言。

  1.有窩頭,就知足了。大腌蘿卜,就不錯。小醬蘿卜,那還有什么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

  2.“還有個章法沒有?我可是當了一輩子安善良民,從來奉公守法。這會兒,全亂了。我這眼面前就跟‘下黃土’似的,簡直的,分不清東西南北了。”

  “您多余操這份兒心。糧店還賣不賣棒子面?”

  “賣!”

  “還是的。有棒子面就行。……”

  市民生活體現一定的文化特征

  市民生活 胡同文化

  安土重遷

  封閉

  過往不多忍

  要求不高 易于滿足

  置身事外 安分守己

  13―――15自然段,重點品味作者的感情。

  品味語言:

  1.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

  2.再見吧,胡同

  討論作者的感情:

  1. 喜愛與批判

  2.傷感與留戀

  3.理智與豁達

  七、作業

  課本84頁。研究性學習

中學語文教案9

  課前準備:出示課題圖片

  師:有沒有同學對我國的道教和佛教有所了解?

  生:道教的鼻祖是老子

  師:好,這是你了解到的,還有沒有其他的?

  生:(無語)

  師:好,請坐下來再想想。讓我們做個簡單的界定吧。對信奉道教的人稱什么?(道士)對皈依佛門的人稱什么?(和尚)在我國,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兩大宗教。他們之間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不同的特色。我們舉一點加以證明。比如在喪葬禮儀上,道士的逝世稱為“羽化”,在羽化之后,他們有兩種葬法,一是坐缸,二是棺葬。我們知道,佛教徒,他們的逝世叫做“圓寂”,其遺體是要經過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遺存的骨殖被稱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來封存的。但是,當你知道一個道士死后卻被葬在佛教徒所使用的塔中,你會有怎樣的興趣和疑問?他的背后究竟有過怎樣的故事?今天就讓我們跟隨余秋雨先生去探尋答案。

  首先請同學們齊讀課文第一部分。看一看,這個擁有塔的道士是誰?他為什么會受到如此奇怪的待遇呢?(學生齊讀)

  師:大家讀的很整齊,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我想給同學們提一個小小的建議(有學生在下面小聲說“快了”)哦,大家自己也意識到了,讀的快了,你們是一路匆匆行來,卻忘了欣賞沿途美麗的風景。阿爾卑斯山下有句名言:慢慢的走啊,欣賞!所以,無論是生活中或是學習中,有時我們需要停下腳步,慢慢欣賞。但是,我想,這并不妨礙我們對剛才兩個問題的認知。第一個問題,這個擁有塔的道士是誰?

  生:(齊聲)王圓錄

  師:第二個問題,他為什么受到如此奇怪的待遇呢?

  生:因為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師:好,我把你的回答完整地表述一下,因為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所以死后被埋葬在塔中,并且保存的較為完整。你認為,是這樣的嗎?

  生:不是

  師:那么,是什么?大家一起把這句話大聲地朗讀出來。

  生:“幾經轉折,不幸由他當了莫高窟的家,把持著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

  師:敦煌莫高窟是我國也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是一個佛教圣地。那么,一個道士做了佛教圣地的把持,他了解佛教嗎?

  生:不了解

  師:那么,一個不了解佛教的人會怎樣對待莫高窟?現在我們就來分組瀏覽文章第二、三部分,讓我們自己來敘一敘,在中國二十世紀的初年,在敦煌,發生過怎樣的一段歷史,有過怎樣的一段故事。現在我們就來做一個簡單的分組,臺上的同學閱讀第二部分,臺下的同學閱讀課文的第三部分,看一看,這個不懂得佛教的道士,對我們的莫高窟做了什么?

  師:好,有請

  生:他把洞窟刷白,還堆了幾個天官、靈師菩薩,破壞了敦煌石窟。

  師:好,剛才你說到的其實包括了三個內容。首先是把洞窟刷白,我想問問你,刷白的僅僅是洞窟嗎?

  生:不是(齊聲)

  師:是什么?

  生:是壁畫(齊聲)

  師:他刷白的不是洞窟,是壁畫。在他的兩遍粉刷之后,“什么也沒有了”,看課文!

  生:(齊聲)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凈白

  師:好,注意概括的時候要提取主要信息。那么,你剛才說的第二點,他還塑了幾個天師靈官菩薩。看樣子,我們的這位王圓路王道士,還真帶有幾分對道教的虔誠。你說的第三點,他破壞了石窟,準不準確?請臺下的同學這時看到課文的第二部分。

  生:不準確

  師:那么,破壞的使什么?是雕塑。看課文,“才幾下”

  生:“婀娜的體態變成碎片,柔美的淺笑變成泥巴”,

  師:但是,大家知道嗎?這莫高窟有著這樣一個神奇的傳說:(出示圖片字幕)公元336年,一個名叫樂樽的和尚來到了位于甘肅敦煌市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當時已是傍晚,忽然他看到眼前的鳴沙山金光閃爍,象有無數的佛像在山間躍動。天地間沒有一點聲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籠罩。樂樽和尚被眼前這莊嚴肅穆的景象驚呆了,既而有所頓悟,他莊重地跪下,朗聲發愿:從今要廣為化緣,在此筑窟造佛象,使此地成為佛圣地。不久,他的第一個石窟就開工了,由于他在化緣中廣為傳播自己的奇遇,使遠近善男信女也紛紛來朝拜勝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禱,挖出了一個個的洞窟,天長日久,就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敦煌莫高窟。

  這敦煌莫高窟,從公元336年到20世紀初年,歷經一千多年,世世代代的佛教徒在此開窟造佛像,一千多年歷史的沉淀,無數人的心血,才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莫高窟,如今正被這王圓錄悄悄的毀滅著。(留了一會空白)

  師:我聽見,靠近我的這個男生,剛才長長的嘆了一口氣。好,臺上的同學這時看到文章的第三部分,臺下的同學,你準備用怎樣的語言進行概括?

  生:他把文物送來送去,還用極低的價格跟外國進行貿易。

  師:那么,你想想,在這兩者當中,誰是主要的?

  生:他把文化賣給外國

  師:是文化遺產。他賣的是哪兒的文物?

  生:中國的

  師:中國的,不確切,現在我要求的是瀏覽課文第三部分,概括這一部分的信息。好,你先坐下,誰能回答我?是哪兒的文物?

  生:敦煌的

  師:再具體一點

  生:莫高窟的文物

  師:再具體一點。一個洞窟里的文物。好,大家跟著我一起看到,課文的第三部分,什么時間?

  生:1900年5月26日

  師:“他辛辛苦苦地清理著一個洞窟中的積沙”,這個洞窟是16號洞窟。那天,他無意中聽到里面有空空的聲音。結果,他發現,在這個洞窟里面,居然還有一個復洞。里面有數以萬計的經卷、文書、繪畫、雕塑等諸多作品。賣給了誰?

  生:外國的考古家、探險家

  師:其實歷史遠遠不止我們課本上描寫的那樣(出示敦煌照片)

  在王道士發現的這個藏經洞里,出土的文獻大約有數萬件,時間上起三國兩晉,下迄北宋,歷經千余年,內容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等,英國人稱之為“中國文獻遺存的大寶庫”。不論是從數量還是從文化內涵來看,敦煌文獻的出土都可以說是20世紀我國最重要的文化發現。然而在經過了外國文化強盜的一番掠奪之后,如今的藏經洞已經變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七零八落。(出示藏經洞照片20)我想問問大家,你們知道這藏經洞里有多少文物嗎?

  生:不知道

  師:真的不知道?那么,跟著我一起看到課文53頁的注釋。讀書還是要細心一點。好,看到沒有?有多少文物?找到答案了嗎?

  生:四萬多件

  師:其實,連這個數據也是不確切的。就我目前看到的資料而言,有說五萬多件,還有說六萬多件的。事實的確如此,就像你們剛才告訴我的那樣,我們真的不知道這個藏經洞里有多少文物。其實,我們是最應該知道答案的,因為這是我們的祖先給中華民族每個兒女的饋贈,如今,我們對它卻知之甚少。只知道,在美國哈佛大學福格藝術博物館里,在波士頓博物館里,在巴黎國民圖書館里,在日本的博物館里,保存的敦煌文物比我們北京圖書館里的還多的多。我想問問大家,當你們了解了這段歷史后,你們的內心涌動著怎樣的情緒?

  生:氣憤

  生:遺憾

  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師:好,把話筒傳到后面的女生,我想聽聽女生的看法。

  生:傷心

  生:我這時心里很難過

  師:其實大家的情緒,作家也有。現在我們就來進行第二環節,請同學們在文章中找一找,讀一讀,品味一下,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呢?或者說,哪些句子觸動了你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或者暗合了你剛才的情感?

  師:好,有請那位女生

  生:讀“偌大的中國”一段

  師:好,你告訴我,在剛才的朗讀中,你體會到了怎樣的情感?

  生:與作者一樣,有一種悲憤地心情。真的不知道該怎么辦?如果把它留在中國,在當時的情況下,會遭到中國官員的糟踐。倘若把它送給外國,可那又是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的饋贈。

  師:進退兩難,怎么辦?我們只能怎么辦?

  師:大哭一場,請坐。(老師再讀這一段)剛才這位女生說“悲憤”,你們能不能從我的朗讀中體會到,除了悲憤,還有什么樣的情感?

  生:無奈

  師:這個詞找的很準確,還有什么?

  生:遺憾、痛惜

  師:好,情緒越來越多了,我們請一個同學集中地來說一說。

  生:作家的情感是傷心、惋惜

  師:傷心什么?

  生:中國的文化中國存不下,居然跑到外國去了。還有痛惜、憤怒

  師:憤怒什么?

  生:憤怒當時的中國如此腐 敗

  師:其實,作家的情緒大家已經都說出來了。作家的情緒是既愛又恨。我們的眼光可能更多的集中到了“我好恨”,恨也有很多種,有憤恨,有怨恨,有痛恨,在這里屬于哪一種?

  生:憤恨

  師:作家有愛,他的恨是來自于他的愛的,這個愛是什么?對什么的愛?

  生:對中國文化的深愛

  師:對了,對中國文化命運的關注,對中國文化的深愛,所以,作家的情緒是既愛又恨,是愛恨交加,既痛苦又無奈。好,除了剛才這位女生說的這一段,還有沒有其他的地方?

  生:第二部分地一段(讀)我覺得這一段寫的是中國官員對中國的文化一點也不愛惜。

  師:作家的情緒怎樣?

  生:很失望,同時也很憤怒

  師:他們滔滔的奏折,有什么?

  生:諷刺

  師:請坐,還有其他的嗎?

  生:第四部分(讀)從中,我體會到了敦煌研究者內心的辛酸

  師:很好,你不覺得作家的情緒在這里也有變化嗎?

  生:(無語)

  師:好,請坐下來在想想,作家的情緒一路行來,這里有沒有變化?

  生:有,以前的中國官員對文化不重視,而現在敦煌研究院的專家們卻很重視,作者從這里看到了希望。

  師:所以說,作者一路沉重之后,這里略微有了一點

  生:好轉

  其他的學生笑起來了)

  師:激昂。好,請坐,還有其他的嗎?

  生:第二部分的最后一段(讀至“他滿臉困惑不解”)我覺得,作家在這里有對王道士的憤怒,他從心底里感到悲痛。如果有時空穿梭機,他肯定要去阻止。

  師:說的不錯。其實我覺得,如果你把這個段落讀完,你會對作家的情感有一個更為準確的把握。所以你剛才說到,作家是憤恨,作家僅僅是憤恨嗎?如果真的有時空穿梭機,我們會到了那個時代,又會怎么樣了?你先坐下來。范讀這一段文字。作家的情感最集中的,你用一個詞來概括,是什么?

  生:無奈

  師:無奈。世間諸多情感,唯有無奈二字最讓人傷痛。“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這是不是無奈?那是青年男女之間的無奈,比之于余秋雨的這種無奈,那一種無奈更令我們傷痛一些?

  生:后者

  師:所以,剛才我們的同學們說,如果有時空穿梭機就好了,可是真的有時空穿梭機,我們又能怎樣呢?對于這樣的中國,這樣的民族,正如我們在后文看到的那樣,當時不是確也有一批送京的嗎?沿途官員伸手進去就取走一把,在那兒歇腳又得留下幾捆,當時運抵京城后,只剩下四千多卷,為了交差,他們把這些珍貴的敦煌文書一分為二,二分為四,最后才湊了八千多卷交上去。這樣的民族和國家,我們能怎么樣了,作家又能怎樣呢?(停頓)還有其他的嗎?

  師:我們的這篇文章很長,應該說充滿了感染力的語言比比皆。當我們一遍遍的讀著《道士塔》的文字時,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蒼涼悲愴的心境,他想要保護國寶,想要喚醒王道士的無知,想要攔下強盜的車隊,最終卻無能為力,而我們也跟隨著作家時而憤怒,時而痛苦,時而憂傷。這一切感情的源頭,都只因為那個王圓錄。請大家閉上眼睛,想象一下他的摸樣,我們的課文中有一段對他的描寫。(敘述)(出示他的照片)這就是我們這次事件的主角,看看,他的臉上似乎還有幾分

  生:笑容

  師:憨憨的笑容。。如果他現在就站在大家的面前,你會對他做什么,說什么?

  生:一片嘩然)

  生:對于這樣無知而麻木的中國平民,我對他也不知做什么好。我只希望,通過這件事的教訓,我們中國人要提高自己的素質,對這樣的文化遺產要加以保護。

  師:好,我們再請一位女生,你會對他做什么,說什么?

  生:我真的好想打他,因為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師:你會不會對他說點什么?

  生:你去死吧

  師:憤恨之情溢于言表,再請一位

  生:我想讓他住手,不要再破壞中國的文物

  師:哦,你的心情跟作家的心情是相同的。其實,我的心情,好,請你說吧

  生:我想說,我們換換

  師:你是說,讓你去守敦煌,是吧?那么你會怎么做呢?

  生:我會想盡辦法,四處化緣,湊足運費,把它運到(停止了)

  師:運到哪?運到哪?被我攔住的車隊,究竟應該是向哪里?

  生:運到現在,運到二十一世紀的中國

  師:哦,你還是要借助前面那位同學的時空穿梭機,運到現在,因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的確是無處可去。坐下來。我也想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看法。看著他,我會和第一位同學說的那樣,盡管我也很想打他一頓,或者以正言辭地對他說,你知道你出賣了多少珍貴的文物嗎?你覺得這樣有用嗎?

  生:沒有

  師:頂多換得他一個漠然的表情。我想我會離他遠遠的,再遠遠的,長長地嘆息一聲,然后轉身離開。因為他不是這次文化大流失的罪魁禍首。那么,這次文化大流失的罪魁禍首是誰?

  師:王道士有沒有責任?

  生:有

  師:王道士愚昧而無知。他出賣了我們寶貴的文物。還有誰有責任?

  生:官員

  師:官員怎樣?腐 敗,還有什么?無能。無能我們已經知道了,連運到京城的文物都保護不好,那么腐 敗何以見得?從課文中去找。

  生:他文雅地摸摸胡子,吩咐手下,什么時候叫那個道士再送幾件來

  生:茶香縷縷與股股炊煙

  師:好,王道士有責任,官員有責任,還有誰有責任?

  生:外國的考古家、學者

  師:其實,他們是一群文化強盜。現在就讓我們見識一下這些文化強盜的嘴臉。(出示照片)

  現在我們看到是斯坦因,他曾經先后兩次來到中國,騙取了藏經洞中大部分文物。現在看到的是伯希和,他有點特殊,他是一個有著深厚的漢學功底的學者,他曾經在這個藏經洞里呆了整整三個星期,以每天一千卷的速度閱讀了整個藏經洞里的所有的文書。每一張紙片他都翻過。他一邊翻閱,一邊把這些文物分成凡品和精品,最后,以500兩白銀的價格換取了6600卷精品中的珍貴文物。在所有盜取敦煌文物的外國強盜中,以斯坦因盜取的數量最多,以伯希和盜取的價值最高。這些文化強盜是怎樣的?

  生:貪婪

  生:無恥

  師:貪婪我們已經了解了,無恥在哪兒?在課文當中找

  生:讀“他們時常暗示,是他們的努力,使敦煌文獻從黑暗走向了光明。”

  師:好,學到這里,我們已經知道了,王道士愚昧而無知,中國官員腐 敗而無能,外國強盜貪婪而無恥,這三個原因才導致了我們這次文化大流失。那么,我想問問大家,這次文化大流失折射出來的又是什么呢?作者,余秋雨,一個愛國的知識分子,站在現實的舞臺,遠眺一百多年前的歷史,它的眼中,他的筆下,難道僅僅是寫一次文化大流失嗎?

  生: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

  師:是的,它反映出來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某一段歷史時期的生存狀態。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泱泱大國的破敗,一個民族的衰微。當一個國家如果連主權都不能保存,保護文化,保護文物就只可能是一種奢談。同樣,今天當我們再一次走過這道士塔前,聽到日本學者用沉重的語調說“敦煌在中國,敦煌學也在中國”的時候,你們認為,這道士塔還有保留的必要嗎?大家齊讀最后一部分。

  (下課鈴響)

  師:好,就把最后一段留給大家自己下去之后再慢慢品味。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歷史給每個人在時空坐標中點出那些讓人清醒又令人沮喪的一點。王道士的塔就象一個巨大的感嘆號,這分明是歷史要我們聽懂他的這一聲長嘆啊!大家聽懂了嗎?下課!

  當世界已經承認“敦煌在國,敦煌學也在中國”的時候,道士塔還有保留的必要嗎?

  1、沒有必要:他本來就是一個罪人

  2、有必要:塔站立在那兒,就意味著一段屈辱的歷史,可以提醒后人不要忘記。(僅僅是提醒我們不要忘了歷史嗎?他對我們的今天就沒有意義嗎?有,他還告訴我們,要尊重歷史,要重視文化文物的保護工作。

  1、隨州,是我國著名的文物重鎮,其境內商周、春秋戰國時期的古墓葬較多,1978年在此出土的戰國曾侯乙墓更是聞名世界。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兩件文物是今年8月發現的,是原隨州市博物館的一名干部勾結外人共同掘墓所得。而這個案件只是許多盜掘古墓案中的一件。

  2、襄陽古城墻:至今已有2800年的歷史。稱“華夏第一城池”自古就有“鐵打的襄陽”之說

  在經濟建設的大旗下,襄陽長達58米的古城墻拆了可我們拆的又何止這一點呢?浙江市定海古城被嚴重破壞了,云南省建水市五官府、進士第、翰林第也在頃刻之間被夷為平地,就連被文物和文化專家稱為“集建筑、人文和文物價值于一身”的北京古老四合院——北京美術館后街號,也在爭議中被強行拆除了。

  古城破壞了就無法恢復,而歷史文脈卻不能隔斷,正如兩院院士吳良鏞所呼吁的那樣:歷史文化的保護永遠不會太晚。

中學語文教案10

  教學重點:《秋游》是一篇情景交融、富有童趣的散文。運用多媒體課件和音像組合手段,通過創設情境、馳騁想像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發其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努力讓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學習語文,提高語文素養。

  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教學一開始,可組織學生唱《秋游》這首歌,接著,老師用生動的語言來創設情境:“秋風起了,天氣漸漸涼了。在這美好的季節,有一群小學生,跟著老師去秋游了。我想知道,他們去了哪里?那里景色美嗎?他們玩得開心嗎?”隨即,音樂響起,老師聲情并茂朗誦課文,而學生則閉上眼睛,邊聽邊想像。之后,可讓學生說說,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有些什么感受。這樣,學生的興致就會被激發起來。

  二、觀圖添彩,感受景美

  學生經過初讀,對課文已經有了一定的感受。這時,教師打開多媒體課件,說:“我這里有兩幅郊外的景色圖,可惜不是彩色的,故而美感不夠。同學們能幫助添上色彩嗎?”學生定會興趣倍增。老師讓學生先認真讀讀課文二、三自然段,看看哪些是描寫色彩的詞語。這樣,讀就更有目的了。

  第一幅為藍天白云圖。當學生說出天空是“藍藍的”時,老師就用鼠標點擊,添上藍色,并讓他們判斷深淺,以感受“藍藍的”一詞的韻味。然后,用多媒體展示白云的動態變化,讓學生添色,并繪形。通過動態變化,讓學生體會“有時……有時……”的意思。隨后,老師再進行白云的其他造型,讓學生用“有時像……,有時像……”的句式來練習說話。

  第二幅為農田豐收圖。與上面一樣,學生說出“稻子是黃的,高粱是紅的,棉花是白的”,老師分別用鼠標在圖上添上顏色,再引導學生把顏色說形象:稻子——金黃,高粱——火,棉花——潔白。然后,老師用多媒體作動態展示:稻子上下起伏。老師進一步啟發:“多美呀!誰能用‘稻子黃了,像(

  )。’的'句式來作一個形象性的描寫呢?”學生充分發揮想像,只要說得有相似處老師都給予肯定。接著,教師用同樣方法展示高粱、棉花的動態,引導學生想像說話。

  三、再現場景,激趣樂學

  學習第四自然段,老師可播放課文的配樂朗誦,同時放多媒體動畫,再現課文場景,這樣,有利于讓學生迅速進入情境。接著,打出動畫特寫:幾個孩子在草地上打滾兒。再請曾有類似經歷的同學說說當時的感覺。然后,展示另外幾個同學蹲在草叢里的動畫,提示學生觀察,這幾個同學在干什么?并讓抓過螞蚱(或蟋蟀)的同學說說是怎么逮的。之后,讓學生判斷:那位張大嘴巴的同學在干什么?并進一步激趣:“你有興趣像他那樣高歌一曲嗎?”請一兩位同學放聲唱一唱,唱完,老師就告訴學生,這就是“亮開了嗓子”。這樣,學生就形象地理解了詞語的意思。

  在此基礎上,老師展示其他一些學生生活情景,如追逐、歡笑、大喊、游戲等等,再讓學生回憶自己在春游、秋游等活動中的一些舉動,學習課文中“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練習說話。最后,老師小結:“這次秋游活動,大家玩得好開心哪。現在想請同學們來讀一讀這段。”讓學生反復朗讀,在讀中體會、感悟。

  四、開展活動,拓展延伸

  課后,老師可組織學生去郊外活動,并讓學生帶好筆和紙,把自己看到的景色畫下來(或描寫出來),還可以把活動中的所見所聞以及自己的感受記下來。回來以后,作一次交流活動。這樣,從課堂中的模擬秋游,再到自然中的真實活動,既鞏固了課堂所學,也使學生放松了心情,可謂一舉兩得。

中學語文教案11

  【教學目標】

  1.理解文章從“醉”和“樂”中所抒發的政治理想。

  2.理解文中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

  3.掌握基礎的文言詞語。

  4.背誦課文,默寫重要句子。

  【教學重點】

  掌握實詞解釋與重要句子翻譯;領會課文內容;體驗作者心情。

  【教學難點】

  領會“與民同樂”的內涵。

  【教學過程】

  一、圖片導入

  多媒體顯示:歐陽修圖片

  知道他是誰嗎?(歐陽修)誰為大家介紹一下歐陽修?

  多媒體顯示: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北宋文學家,史學家,24歲考取進士,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是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唐宋八大家之首。

  多媒體顯示:醉翁亭圖片

  知道這個亭子的名子嗎?(醉翁亭)醉翁亭與歐陽修之間有什么關系嗎?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去探尋答案!

  二、范讀感知

  活動一:我是小導游

  1.聽讀課文,要求:邊聽邊提煉出醉翁亭的地理和人文信息。

  活動:你來做導游,把醉翁亭介紹給游客。

  注:此環節在于引導學生通過聽讀全文,提煉醉翁亭的位置、造型、建造者、命名者、命名的原因、周圍的環境、當年的歷史等有效信息,既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使學生對課文有了大致的了解。

  聽了這幾位同學的講解,相信大家一定對醉翁亭有了初步的印象,那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印象和了解把這篇文章齊讀一遍。

  多媒體顯示:

  2.齊讀課文,要求:

  ①讀準字音

  ②以導游的身份,讀出對風景名勝醉翁亭的欣賞和贊美。

  注:此環節的目的在于組織學生落實字音,并初步感受醉翁亭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三、朗讀探究

  剛才同學們朗朗的'讀書聲,讓我想起了許多古文鑒賞家對《醉翁亭記》的評價,他們說:《醉翁亭記》讀起來,朗朗上口,錯落有致,極富音韻美。你們認為本文的音韻美表現在什么地方?

  活動二:走進錄音棚

  1.自讀課文,思考:本文的音韻美表現在什么地方?

  答案明確:

  ①“.......者......也”判斷句式的運用,整齊而富有節奏。

  ②21個也字,24個而字,回環往復,韻律獨特。

  ③駢散結合,富有變化,搖曳多姿。

  ④有許多千古傳誦的名句,膾炙人口。

  注:學生談出2-3點即可,教師可以用多媒體補入、補齊。

  同學們,僅僅知道《醉翁亭記》的音韻美還不行,我們還要能夠讀出《醉翁亭記》的音韻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錄音棚錄下自己朗朗的讀書聲。

  多媒體顯示:

  2.感情朗讀,要求:選擇自己喜歡的語段,可以是判斷句式;可以是駢散句;可以是也字句、而字句;也可以是千古名句......

  活動:大聲朗讀,讀出節奏,讀出變化,讀出韻味,讀出感情,錄下自己朗朗的讀書聲。

  注:此處是學生的朗讀表演,旨在通過反復誦讀體會本文的音韻美,并隨機給學生講解字、詞、句的含義。在學生朗讀的過程中,教師應給予恰當的點拔和指導,引導學生體會本文的語言特點,積累文言字詞。

  多媒體顯示:3.師生共讀,要求:搖頭晃腦,拖出長腔,仿效古人,

  讀出古韻美。

  注:此處應成為整堂課的朗讀高潮,師生情感達到共鳴。

  四、研讀品

  不知同學們注意了沒有,本文除用了21個也字,24個而字,還有一個字,出現了10次之多,是哪個字?(樂)

  活動三:尋找快樂源

  1.四人小組合作學習,找出文中包含樂字的句子,并給出翻譯。

  答案明確:

  ①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山水之樂

  ②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山水之樂

  ③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觀也。——宴酣之樂

  ④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禽鳥之樂。

  ⑤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太守之樂。

  在該節語文課中,學生急于讀課文,都自行讀下去了,教師也就順其自然,這一點非常好,要根據課堂的變化,及時調整。

中學語文教案12

  學習目標:

  1.整體感知,把握濟南冬天的特點,描繪的景物及其特征,體會作者的贊美之情。

  2.能找出文中選用的準確生動的詞語及形象貼切的比喻、擬人句,并分析它們的精妙之處。

  3.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開描寫,情景交融的寫法。

  課前學習活動

  1.摘錄文中的生字詞,借助工具書,結合課文,讀準字音,理解它們在文中的意思;

  2.借助圖書館、網絡等,查閱有關老舍的資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和描繪冬天的詩文或名句;

  3.反復朗讀課文,能讀出感情并體會語言的精妙。

  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一提起北國的.冬天,同學們腦海中浮現的多是怎樣的畫面呢?(學生暢所欲言:總會讓人想起“大雪紛飛”、“寒冬凜冽”等蕭條景象)。然而在冰雪皚皚的北國之冬中,有一個地方的景色與眾不同: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結冰,反倒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這個地方就是濟南。這節課,我們就在老舍先生的引導下,一起去領略濟南冬天的奇景。

  二、整體感知

  1、學生聽老師配樂朗讀(也可放錄音),并在聽讀中檢查字詞的掌握情況。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語氣、語速、語調及重音的把握,并思考問題:

  ①濟南冬天的總的特點是什么?這個特點能從哪些景物上感受得到?

  ②課文寫了濟南冬天的哪些景物?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點?

  ③作者寫景是按照一定順序的,你能理清寫景的層次嗎?

  ④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思考后在小組內討論解決)

  三、研讀賞析

  整體感知后,對文章內容有了基本了解,學生可合作探究,進一步深入理解賞析文章,品味語言準確生動的特色。

  學生深入研讀課文,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賞析,教師提供示例。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可以出示以下句子,讓學生還原到課文中,反復朗讀,體會語言的妙處:

  (一)揣摩下列語句,說說劃線的詞語好在哪里。

  1.請閉上眼睛想: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

  “老城”本是無情物,作者卻說它們“睡著”,還能被春風“喚醒”,賦予老城以人的靈性,把這一個老城寫活了。

  2.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

  著一“鑲”字,就好像是山尖、小雪有意為之,而且好像是巧匠的妙手,給人留下想象的空間。

  3.山坡上臥著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點雪。

  兩個“臥”字,與前邊的“暖和安適地睡著”相照應,傳神地畫出了小村莊和小雪的神態,就好像它們都有靈性一樣。

  4.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

  “不忍得”三字將水人格化了。水是那樣多情,為了水藻的綠,為了垂柳的倒影,到了冬天仍然“不忍得”凍上,仍然充滿著春意。

  (二)精讀“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一段,看看哪些地方寫得好,說說理由,然后把這段文字背誦下來。

  這一題主要訓練學生精讀文章的能力,讓他們自己發現美,理解美的所在。

  這一段寫雪后的小山,有很多準確生動的語句。如“看吧”一語,好像把讀者置身于作者的情境中,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感。又如不說樹尖上落滿了雪,而說“頂著一髻兒白花”,緊跟著又比作“日本看護婦”,不僅形象、生動,而且充滿詩情畫意。又如寫薄雪“害羞”的情態,寫露出“粉色”容顏的山腰,等等,突出了它們嬌美的情態和小山秀麗的景色。

  (三)閱讀全文,找出一些精彩語句,摘抄在筆記本上。

  這一題主要是積累語言材料,由學生自由完成。

  (四)組織學生交流學習成果,教師小結。

  四、拓展延伸

  1.組織學生進行比較閱讀:通過和《春》的比較,小結歸納出景物描寫的一般方法。

  2.想一想,為什么作者能描繪出這么精彩的畫面,為什么語言能如此優美?體會在寫法上與學過的課文《春》有什么相同之處?(學生交流、教師小結)

  歸納五點:a.細致觀察b.抓住特征c.按順序(不同角度)d.運用修辭e.情景交融

  五、作業布置

  1、課外閱讀《白馬湖之冬》,和本文進行比較鑒賞。

  2、假如你是一位導游,冬季帶領游客來濟南,追隨老舍的足跡,請你設計一下導游詞。

中學語文教案13

  一、 教學設想

  《金色花》這首散文詩,從一個孩子的假想寫起,以兒童與母親嬉戲的畫面,表現家庭之愛。在教學時,營造一個讓學生感受愛的氛圍,再通過多讀、多品、多思、多談從而加深對詩歌的理解,感悟愛的美好、圣潔。

  二、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運用聽說讀寫相結合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學會正確表達。

  情感態度:體驗人間摯愛親情,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

  三、 教學重難點

  如何將聽說讀寫相結合

  四、 課前準備

  學生:查字典解決生字詞;熟讀課文

  教師:查閱有關泰戈爾的資料,多媒體輔助教學。

  五、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出示一幅老師自己和孩子的照片,請學生觀察照片,理解人物的身份和心理,給照片擬一個小標題。

  由照片中的母子情深這樣一個主題引出課文《金色花》。

  (二) 整體感知

  1、介紹金色花和泰戈爾

  金色花:印度圣樹,開金黃色碎花,神圣而又美麗。

  泰戈爾:印度文學家,詩人,代表作有《新月集》《飛鳥集》等,曾獲諾貝爾文學獎。

  2、教師范讀課文

  (教師的配樂朗讀一定要有感染力,把學生帶入到孩子與母親這樣一個嬉戲的世界中)

  要求學生想像老師朗讀的畫面,感受其中的情節。

  教師朗讀課文

  過渡:真希望老師剛剛能把大家帶入到一個孩子的游樂世界中,下面,老師為每位同學準備了一份自助餐,想不想一起品嘗一番?

  3、聊一聊

  如果你剛才在朗讀中看到了些什么,請你運用畫筆將一點一滴的.感受畫下來。

  如果你怕畫不好,請你用自己優美的語言將感受說出來。

  如果你還擔心說不好,那就給大家有感情的朗讀一段課文。

  A四人小組自由選擇一種方式聊一聊,聊出自己寶貴的想法。

  B集體討論。

  4、內容歸納

  要求學生完成表格——《金色花》寫了我和媽媽的哪幾次嬉戲

  歸納:當媽媽做禱告時我散發香氣,當媽媽讀書時我將影子投到書頁上,當媽媽拿燈去車棚,我變回孩子還求媽媽講故事。

  小結:我看到了一個---------的孩子(可愛善良、孝順父母)

  我看到了一個---------的媽媽(寬容慈祥、疼愛孩子)

  過渡:這是一對多么可愛的母子啊,我真想聽聽他們對話的聲音。可是,在生活中也常常聽到母子之間并不愉快的聲音,不信,我們一起來聽聽下面兩段對話。

  (三) 能力訓練

  1、朗讀練習

  A出示兩組母子間的對話,請同學理解后,有感情的表演朗讀。

  這一整天你都到哪里去了?

  不知道,別問我.

  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

  我不告訴你,媽媽.

  B集體配樂朗讀全文

中學語文教案14

  【知識與能力】

  1、了解童話故事用想象的手法和夸張性的情節反映社會生活的特點。

  2、探究故事中離奇現象產生的諸種原因,開拓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看圖復述,加以想象,培養故事復述能力和豐富的想象力。

  2、通過續寫,深入解讀文本,培養文本再造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誠實、正直、純潔的人格和心靈。

  【教學重點】

  1、理解童話中想象和夸張手法的運用。

  2、分析故事中各個人物形象,揭露童話所反應的社會本質。

  【教學難點】

  分析現實與想象之間的'關系,體會童話所揭示的深刻意義。

  【教學方法】

  看圖復述法、討論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說起童話,我們大家肯定會興趣盎然,這是為什么呢?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丹麥童話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話故事──《皇帝的新裝》。

  二、整體感知

  1、走近作者

  安徒生——世界著名的童話作家,19世紀丹麥文學巨匠,世界文學童話創始人。他一生創作的優秀的童話作品有《賣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兒》、《丑小鴨》、《拇指姑娘》、《皇帝的新裝》等。他的160余篇童話被翻譯成140多種文字,從丹麥傳向世界。

  2、關于童話

  文學體裁:兒童文學

  常用手法:想象、幻想、夸張、擬人

  語言特點:通俗、生動,離奇曲折,引人入勝主題:以想象的手法和夸張性的情節反映社會生活。

  3、正音正字

  三、初讀文本

  1、看圖復述故事

  2、課文寫了哪些人物?

  3、課文情節是圍繞哪一個字展開的?

  4、文中各種人物是怎樣圍繞“騙”字進行活動的?

  5、迅速瀏覽課文,將課文分為五大段,并且給每一段取一個小標題。生:引子(1)愛新裝開端(2~4)做新裝發展(5~22)看新裝高潮(23~31)穿新裝結局(32~36)展新裝

  6、你覺得上當受騙的是哪些人?

  四、合作探究

  1、在故事情節發展中起著關鍵作用的語句是哪一句?為什么騙術能步步行通?生:“任何不稱職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藥的人,都看不見這衣服”這句話,在故事情節發展中起著關鍵的推動作用。騙子胡說那衣服具有這樣一種“奇怪的特性”,不但抓住了皇帝的昏庸無能而又想辨別出官員是否稱職、是聰明還是愚蠢的心理,而且抓住了大臣們只想保住官位而阿諛奉承的心理,因而騙術步步行通。

  2、跳讀課文,思考:文中塑造了一個怎樣的皇帝的形象?從哪里得知?

  3、大臣、騙子、百姓、小孩子分別是怎樣的人,你能概括出來嗎?

  4、第1段中,寫皇帝“每一天每一點鐘都要換一套衣服”說明了什么?

  5、第5段中,寫皇帝“心里的確感到不大自然”,皇帝為什么會感到不大自然?

  6、當皇帝已經感覺到了老百姓受的話是真的,為什么反而“擺出一幅更驕傲的神氣”,想“必須把這游行大典舉行完畢”?

  7、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裝”面前,從皇帝到老百姓,都不敢說自己根本看不見它,這是為什么?

  8、整個過程中,只有一個小孩子敢說真話,這是為什么?

  9、你覺得文中的哪一處人物描寫最傳神,說說好在哪里?

  10、小結

  一場鬧劇,圍繞“新裝”,通過一個昏庸無能的皇帝上當受騙的故事,揭露和諷刺了皇帝和大臣們的虛偽、愚蠢、腐朽、自欺欺人的丑陋行徑。

  在現實生活中,如何保持純真的童心,不虛偽,敢說真話,讓我們的社會保持純凈,這就是對每個人的考驗了。

  五、拓展延伸

  抓住人物特點,展開合理想象,續寫課文。

中學語文教案15

  一、導入

  有這樣一位偉大的科學家,她曾兩次獲得諾貝爾獎,一次是化學、一次是物理,但她并沒有因此而停止科學研究。有一次一位記者驚訝發現,這位偉大的科學家的一塊價值極高的獎牌盡然在她的一個小孩手中當作玩具玩耍,記者不僅問其緣由,她卻不以為然的答道:“我是要讓我的孩子從小就知道,榮譽其實就跟玩具一樣,沒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就是——居里夫人(瑪麗居里)。

  二、聽寫8、9課字詞

  1鞭策2報酬3奢望4蹂躪5懊惱6泯滅7猝然長逝8問心無愧9獲益匪淺10多愁善感

  三、自學課文

  (一)學生默讀、思考,試用四字短語歸納居里夫人的行為特點。

  堅韌不拔樹立信心問心無愧盡己所能執著勤奮

  集中目標探討真理獻身科學生活簡單保持安寧

  不圖財富追求自由克制自己熱愛生活沉醉科學

  (二)全班討論,將有關信息分門別類,從而分析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

  板書:

  思想理念:探討真理、不圖財富、獻身科學、沉醉科學

  環境需求:生活簡單、保持安寧、追求自由

  工作態度:集中目標、樹立信心、堅韌不拔

  盡己所能、執著勤奮、問心無愧

  (三)學生提問。

  1、本來是“孤獨地過著求學的歲月”,作者卻把它當成是“美好快樂的記憶”,這說明了什么?

  因為求學時雖然很孤獨,她和她的丈夫卻能有時間、有精力在一起從事科學研究,并最終發現了鐳。這說明了她對科學的渴求,對科學研究的熱忱。

  2、怎樣理解:“我們唯一的希望,是在一個自由國家中,以一個自由學者的身份從事研究工作?”

  因為她曾經生活在被占領的波蘭,缺少自由,缺少寧靜的科研環境的氛圍;而科學是無國界的,科學研究需要和平的環境,自由的精神。

  3、為什么作者說,科學家也應當是“一個小孩兒”?這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態?

  因為科學本身具有偉大的美,魅力無窮,這種美,這種魅力,有如神話故事一般,在這樣美妙的科學世界面前,科學家就好像迷醉于神話故事的小孩子一樣。這反映作者在科學研究中如癡如醉的心態。

  4、“我之所以如此,或許是因為有某種力量在鞭策著我”中的“某種力量”指什么?

  這種力量是一種復合的因素——完成的決心:無論付出任何代價,都要把這件事完成;對真理的渴求:研究,就是對真理的探討;科學魅力的吸引:這種魅力,就是使我能夠終生在實驗室里埋頭工作的主要原因;崇高的使命感:科學事業是造福人類的事業。

  5、“我深信,在科學方面我們有對事業而不是對財富的興趣”的含義是什么?

  科學可以發現世界的優美,科學本身具有偉大的美。這種美,具有無窮的'魅力,使人興趣盎然,使人樂此不疲:好像一個小孩子置身在大自然的景色之中,有好像在夢幻中一般,有又好像迷醉于神話故事一般。

  6、“我們都認為不能違背我們純粹研究的觀念”中“純粹研究的觀念”指什么?

  居里夫人把自己的科學事業稱為“純粹研究”,是純粹為著探討真理而研究的,絲毫不存名利之想:鐳的發現,本可以獲得一筆巨大的財富,然而居里夫婦淡然處之,連申請專利的熱情也沒有。

  7、“人類需要講究現實的人……但是,人類也需要夢想家”一句,“講究現實的人”是什么人?“夢想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從哪一件事上可以看出作者就是這樣的“夢想家”?

  講究現實,是通過工作取得物質利益,因為生活畢竟需要金錢,獲得很多的報酬才能享受很好的生活。居里夫人對此持肯定態度。

  夢想家,是為研究而研究,為工作而工作,為理想而研究而工作,完全不存在物質利益的觀念。居里夫人即是。

  最基本的特征:獻身事業,全身心投入事業,事業就是一切,根本不考慮物質利益。從居里夫人放棄專利,可以看出她就是這樣的夢想家。

  8、“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優美之中,我所熱愛的科學也不斷增加它嶄新的遠景”一句中,“不斷增加它嶄新的遠景”,是什么意思?

  自然科學是研究物質世界的,是揭示物質世界的規律,探索物質世界的奧秘的。認識了規律,發現了奧秘,就會覺得這世界真奇妙。優美是指物質運動規律以及物質內部結構。學了物理、學了化學,就會感覺世界的優美。科學越發展,世界越是展現它的優美,所以說不斷增加它嶄新的遠景。

  9、居里夫人的人格美表現在哪些地方?她取得的巨大成就與她的性格特點有哪些聯系?

  她那堅忍不拔的精神和堅強的信心,她那頑強的意志,不達目的不罷休的精神;她那淡泊名利,甘于寧靜和簡單,不為世俗所誘惑的品格;她那以自由學者的身份在自由國家進行自由學術研究的渴望;她對科學研究的極度興趣和極大熱情,構成了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也正是她取得矚目的巨大成就的關鍵之所在。

【中學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中學語文教案02-19

永威模式中學語文教案實例12-17

永威模式中學語文教案實例(轉載)01-02

中學語文研修總結11-15

中學語文見習總結10-18

中學語文聽課心得02-02

中學語文研修心得11-20

在實踐活動中學語文10-03

中學語文作文評語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