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螳螂捕蟬》教案

時間:2023-02-09 16:01:56 教案 我要投稿

《螳螂捕蟬》教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教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螳螂捕蟬》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螳螂捕蟬》教案

《螳螂捕蟬》教案1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卻不知被身后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勸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顧不到身后的隱患是危險的,《螳螂捕蟬》第二課時教學設計。全文分“準備攻打楚國→少年巧妙勸說→打消攻打念頭”三部分,結構緊湊、前后照應、生動有趣、寓意深刻。

  學情分析:

  對寓言這一體裁,學生并不陌生。但學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節,不善于思考蘊含的道理。因此,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語句,圍繞具體形象的故事,理清“蟬、螳螂、黃雀、少年”間的關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隱伏的禍患”,從而深刻理解文章內容,領悟告訴人們的道理。

  設計理念:

  在本課教學設計中,一是突出了探究性學習,讓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二是體現了合作式學習,學生對故事的復述、表演等,都以同桌或小小組的形式進行;三是倡導了個性化學習,允許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表現課文。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作繁瑣的'分析,力求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協調者、合作者和激勵者。

  教學目標:

  1、情意目標: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說別人應講究方式方法。

  2、認知目標: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明白吳王打消攻打楚國念頭的原因,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案《《螳螂捕蟬》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3、能力目標:有感情朗讀課文,會創造性地復述課文,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表現課文內容、表達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既是文章的重點,也是文章的難點。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大家知道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二、學習課文

  1、初步感知,復述故事。

  ①少年講了件有意思的什么事呢?請大家邊聽邊看邊想,能不能也講講這個故事,最好有所創新。(學生聽故事錄音、看多媒體演示。)

  ②同桌講講這一故事。指名講這一故事,組織評議。

  2、理清關系,領悟道理。

  ①少年通過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訴吳王什么道理呢?請在文中找出直接說明的一句話。

  ②(出示“蟬、螳螂、黃雀……禍患呢!”)指名讀。圍繞這句話,有什么問題要提?

  ③它們“眼前的利益”分別是什么?“隱伏著的禍患”又分別是什么呢?先結合課文,根據表格提示自學,再分小小組交流討論。

  眼前的利益 隱伏的禍患

  蟬

  螳螂

  黃雀

  ④指名交流(邊說邊操作演示多媒體)。

  ⑤“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它們可能是怎樣想的呢?你想對它們說些什么?練讀“蟬、螳螂……禍患呢!”

  ⑥吳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訴他的道理嗎?你從哪里看出來的呢?

  (a理解:“恍然大悟”;“乘虛而入”,蟬、螳螂、黃雀,分別乘什么“虛”?其他諸候國乘什么“虛”?“不堪設想”,蟬、螳螂、黃雀分別有什么“不堪設想”的后果?b引讀:所以,吳王打消了……)

  3、理解“方法”,體會特點。

  ①對4-12節,大家通過提出問題、結合課文研究問題,讀懂了。請默讀第3節,想想看什么問題要提?

  ②像剛才那樣,同桌商量商量,能解決這些問題嗎?(隨機點撥,“毫不介意”,他“介意”的是什么?)

  ③練讀第3節。

  ④你覺得這是個怎樣的少年?吳王又是個怎樣的人呢?

  4、選擇方式,表現課文。

  ①你們覺得可以用哪些方式來表現課文的內容,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理解?

  ②分小組準備后(分角色讀,表演,畫示意圖等)組織交流、評議。

  三、布置作業

  將《螳螂捕蟬》這一故事講給家人或低年級同學聽。

  板書設計:

  蟬 ← 蟑螂 ← 黃雀

  不能只顧眼前利益 ↑

  少年

《螳螂捕蟬》教案2

  一、聽寫詞語,引入故事。

  1.能與同學們合作是我的榮幸,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個寓言故事,你來讀課題。

  大家都帶練習本兒了吧?先請同學們聽寫五組詞語。老師一組一組地念,每組三個詞,同學們要認真聽、用心記,想想每組三個詞之間有什么聯系。

  (依次念四組詞,每組只念一遍:

  (1)蟬 悠閑 自由自在

  (2)螳螂 拱著身子 舉起前爪

  (3)黃雀 伸長脖子 正要啄食

  (4)侍奉吳王的少年 拿著彈弓 瞄準

  (5)不堪設想 隱伏著禍患 恍然大悟 )

  2.現在請同學們對照屏幕上出示的詞語,自己批閱,全對的獎勵自己一個五角星。(學生對照出示的詞語,進行自我批改。投影展示?)

  3.春秋時期,吳王不聽眾大臣的勸阻,執意攻打楚國。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靈機一動,對吳王講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兒。吳王一聽便打消了伐楚的念頭。這是怎樣一件事呢?現在請同學們認真聽、用心記,待會兒請你來講這個故事。

  (邊講故事,邊出示圖畫和剛才學生聽寫的五組詞語。)

  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只黃雀在它的身后。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有個侍奉吳王的少年拿著彈弓在瞄準它呢。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二、指導學生練講故事。

  1.同學們聽得很專心,相信大家把故事內容都記住了。不過,為了讓大家講得更好,老師還是請同學們根據這幅圖,自己先來練講一遍,盡可能地用上剛才聽寫的幾組詞語。(讓學生大聲地練講故事。)

  2.現在誰愿意來講這個故事?(施以鼓勵)

  (預設: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趴在高高的枝干上,悠閑地唱著歌,自由自在地吮吸著甘露…… )

  3.故事聽完了,誰來評評這位同學講得怎么樣? (師指指聽寫的詞語。) (她還能將聽寫過的幾組詞語都恰當地用在故事里了。)表揚,鼓勵。誰還愿意讓大家享受一番?

  三、讀通課文,理清思路。

  1.我們講的故事就叫——(齊)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那位少年是怎么利用這個故事勸說吳王的呢?讓我們再來完整地讀一讀這個故事。

  (學生自由練習朗讀,后指名朗讀。)

  2.故事的結尾說吳王恍然大悟,這“恍然大悟”怎么理解? (就是一下子全明白過來的意思。)吳王一下子想到了什么他就全明白了?他又明白了什么?請你聯系上文想一想。(適時引導學生讀第一節。)

  3.寫到這兒,你還有什么問題? (少年所講的事在生活中發生的可能性很小,吳王怎么就相信了呢? 吳王沒有聽大臣們的勸告,為什么會聽那個少年的話? )適時解決疑惑

  4.老師現在想到這么一個問題:那個少年為什么不在大庭廣眾之下對吳王講這個故事呢?(少年表面上是講趣事,實際上是—— 暗勸吳王不要攻打楚國。暗示攻打楚國隱伏的禍患。 )

  5.所以,少年的勸與大臣的勸有一點不同。如果說大臣們的勸是“直勸”“力勸”的話,少年的勸稱得上是——智勸、巧勸。 你覺得這個少年怎么樣?(足智多謀、機智勇敢……)

  四、自導自演,表演故事。

  1.一個好主意要想成功,還得選擇一個適當的環境、恰當的時機,這就是計謀。我們可以看出這少年有勇有謀,充滿智慧。現在老師想請同學們把這個智慧少年演出來,有興趣嗎?先請同學們兩人一組,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吳王,練臺詞。(讀課文中人物的對話)在練臺詞的時候,可以設計一下人物的表情、語言和動作。

  (請兩位同學上臺)你們兩個是演員,誰是導演?

  今天請大家當導演,給這兩位演員導一導表演的動作、說話的語氣等。(給“小導演”們導的機會。)

  2.現在讓這兩位同學到一旁去練一練。我們還得準備準備。演戲要有個旁白,也就是畫外音,把那些在舞臺上沒法布置出來、演出來的景呀、物呀作一個旁白,來一點說明。吳王花園早晨的情景怎么樣呢?文中沒寫,現在就請各位導演即興寫一段話,誰寫得快、寫得好,就用誰的。

  (選擇其中一位同學來作旁白,開始表演。)

  (清晨,朝霞映紅了吳王花園。郁郁蔥蔥的樹木、五顏六色的鮮花都被鍍上了一層金黃色。幾只黃雀躲在樹叢里歡快地鳴叫著。這時,一位手拿彈弓的少年,正在花園的小路上徘徊。他不時地朝吳王的寢宮東張西望,似乎在等什么人,卻又裝出一付專心打鳥的樣子。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他也渾然不知。這時……學生開始上場表演)

  看了你們的表演,我想你的未來又多了一條路可走,說不定能成著名演員呢!中國電影拿奧斯卡金像獎的日子真的不遠了!(下課)

《螳螂捕蟬》教案3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8個生字。

  2.理解他們在課文中的意思。理解“其”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代指的不同內容。

  3.能用自己的話講述課文。講述課文講的故事并找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正確、流利、朗讀課文。

  4.背誦課文。默寫課文中少孺子講的那段話。

  5.理解課文內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理解課文講述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道理

  教學難點:

  了解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第一課時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二、學生自讀課文要求

  1.讀準生字詞,讀通句子。

  2.遇到比較難讀的句子、難懂的句子,多讀幾遍。

  三、檢查初讀情況

  指名自然段讀課文,注意糾正學生讀錯的字音、讀得不準的字音。

  四、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默讀課文,看看寫這個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的是什么。

  2.組成小組相互交流,討論。

  3.集體交流,討論。

  4.分段讀熟課文,爭取能講清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五、指導書寫生字

  課后小結:學生能正確讀文,通過學生交流能理清文章的層次,知道文章講了一件什么事。

  學生再讀古文時,需要教師指導如何停頓,以便學生能更好的理解句子意思。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檢查課文朗讀情況。

  2.指名回答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二、指導精讀課文

  1.精讀課文第一段。

  (1)指名讀課文。注意指導讀好吳王的話。

  (2)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一些大臣卻反對,吳王和大臣誰的意思正確呢?你的理由是什么?

  (3)練讀這句話,體會大臣們考慮問題的周到。

  (4)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故事的起因。

  2.精讀課文第二段、第三段。

  (1)自由輕聲朗讀課文,試用自己的話敘述“螳螂捕蟬”的故事。

  (2)同桌互說。

  (3)指名說故事:“螳螂捕蟬”。從“具體、生動”這一要求來評議指導。

  (4)組織小組討論:少年僅僅是為吳王講一個故事嗎?你能從哪些語句中找到理由?

  (5)組織討論:少年說的一番話,為什么能打消吳王攻打楚國的念頭?

  (6)帶問題讀課文。互相討論,自由發表意見。

  2.分角色朗讀全文,(同桌、小組、集體)深入體會課文內容。

  3.指導運用詞語:“自由自在”、“恍然大悟”。

  三、復述課文

  指名復述課文,結合對學生的評議,指導學生掌握復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經過、結果簡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關鍵的地方講具體、講生動。

  課后反思:

  在備課過程中,我考慮到學習古詩文與現代文的不同,因此在課上先講述了學期古詩文要注意的幾點要求,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會感到生疏。

  在備課過程中,我還考慮到螳螂捕蟬與打仗的聯系,如果老師只運用語言去描述,學生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于是我出示了一張地形圖,使學生很容易的理解了兩者之間的關系,明白了文章要說明的道理:考慮問題要周全,同時也使文章主要人物(年輕人)的特點:機智、勇敢、以國家利益為重出現在學生的眼前。文章的重難點得到解決。

  在講課過程中我還注重朗讀的指導,教給學生朗讀古詩文的方法,并運用多種方法讀課文,從而激發學生朗讀古文的興趣。

《螳螂捕蟬》教案4

  教案背景

  1.面向學生:小學六年級2,學科:語文

  2.課時:兩課時

  3.學生課前準備:

  一、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二、自學生字新詞,讀準生字的讀音,想想詞的意思。

  三、自學課文,思考課后的問題。

  四、讓學生提出自學中遇到的問題。

  教學課題

  第十課:螳螂捕蟬

  教學方面:

  1.學會本課5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和由熟字組成的新詞。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育方面:

  1.能在明確字詞的基礎上理解課文意思。

  2.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在考慮問題和處理事情時,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要瞻前顧后,通盤謀劃。

  發展方面:

  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教材分析

  說明教材版本、選取的教學章節、以及教師個人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分析,需要清晰的闡明教學重點、難點以及教學準備。

  1.學習課文,了解、復述螳螂捕蟬這個故事的始末。

  2.知道少年如何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說服吳王放棄攻打楚國,了解故事與現實的聯系。

  3.學習少年勇敢、機智的品質和吳王的知錯能改。

  重點:了解故事,弄清少年如何通過故事勸服吳王放棄攻楚。

  難點:了解故事中的`蟬、螳螂、黃雀代表現實中的何方,弄清利害關系。

  課前準備:有關歷史資料,圖文并茂的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說明如何導入該課程,主要教學點的設計,知識拓展等。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一、復習:

  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大家對課文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要檢查一下同學們對課文的掌握。(出示詞語1)誰能讀準這些詞語?(學生讀詞)

  二、學習課文:

  1.導入:吳王準備攻打楚國,他呀,可是一意孤行,還下了死命令,說誰去勸他,他就處死誰。命令一下,大臣們可都不敢作聲了。這時,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向吳王講了一個故事,是怎樣一個故事呢?請同學們認真聽、用心記,聽完了請你們也講講這個故事。

  2.老師的故事講完了,請你給同桌講講這個故事,如果記不好,可以參考剛才的詞語。(出示詞語2,學生講故事。)

  3.誰能為我們講一講這個故事。

  4.真不錯,這個故事名叫“螳螂捕蟬”。(板書:螳螂捕蟬)這不僅是個寓言,還是個成語,讓我們一起讀讀這寓言故事。(出示故事內容,學生齊讀)

  5.少年通過這故事,要吳王明白什么道理?請在文中找出直接說明這一道理的句子。

  (出示句子)全班讀讀這一句子,(學生齊讀)你想知道什么?(學生質疑)

  6.同學們想知道的,老師也很想知道。誰可以填好這一表格,幫助我弄清句子的含義呢?(出示表格1)

  7.學生交流。(板書: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后隱患)

  8.我們明白了故事當中的道理,那吳王明白嗎?哪里可見?(出示最后一段)。

  (1)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一下子明白過來;原來不明白)誰能扮演吳王,讀出恍然大悟的感覺。

  (2)哪里可見吳王原來不明白?(出示第一小節:吳王執意要攻打楚國,不聽勸告,還下了死命令。)你們說這時的吳王是個怎樣的人。(固執)

  (3)固執的吳王,居然因為少年的故事而改變想法。這是什么原因呢?看來咱們還得研究研究歷史。

  (4)(出示形勢圖1、2):聯系剛才螳螂捕蟬的故事,從這幅春秋形勢圖上,少年是怎樣說服吳王的?請在小組里說說。(吳國就像那螳螂,楚國就是那蟬,我們很容易能打敗楚國。但我們進攻時,其他諸侯國就會像黃雀一樣攻擊我們。)學生匯報(出示表格2)

  9.教師小結:吳王的確也悟到了這點,所以他放棄了攻楚的計劃。學到這,你覺得吳王又是個怎樣的人?(知錯能改)

  10.同學們說得真好!吳王之所以沒犯“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錯,還多虧了少年的勸諫,你覺得這少年又是個怎樣的人?(勇敢、聰明)從哪里看出他的勇敢聰明呢?(學生找句子,讀句子)

  11.就是這樣一個少年,通過巧妙設局,讓固執的吳王改變初衷,他與吳王的那一段對話真精彩,我們分角色讀讀第二段吧。(分角色朗讀)

  三、拓展延伸:

  1.讀得真好,那你能列舉一些和螳螂捕蟬一樣有寓意的成語嗎?(出示問題)

  2.生活中也有許多像螳螂捕蟬一樣的寓言故事,你能舉些例子嗎?(出示問題)

  3.(出示大魚吃小魚圖)誰能說說這幅圖的含義?(學生匯報)這與“螳螂捕蟬”的含義是一樣的,讓我們再讀句子,牢記“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教訓。(出示句子,學生齊讀)

  四、布置作業:

  同學們回去以后,請把螳螂捕蟬的故事講給你的家人聽,讓他們也懂得“不能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后隱患”的道理。

《螳螂捕蟬》教案5

  教材簡析: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不知身后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告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顧不得身后隱患是危險的。吳王聽后明白過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課文的第二段是重點,而明白本課前后照應,首尾連貫的寫作特點及少年講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能聯系課文的語言環境和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3、憑借課文的語言文字,體會寓言借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課前準備:

  寫有詞語的黑板,光盤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理清課文脈絡。

  一、導入

  1、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個寓言故事,板書:寓言故事

  2、請大家回憶一下,什么是語言故事?

  (通過一個小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

  3、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寓言故事?

  濫竽充數掩耳盜鈴自相矛盾揠苗助長

  4、板書課題,今天我們學習的寓言故事,題目是——螳螂捕蟬齊讀課題。

  二、自學課文

  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呢?請大家帶著這個問題自學課文,要求:讀通課文,讀準字音。

  三、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詞語,讀,正音

  勸阻瞄準毫不介意螳螂捕蟬隱伏念頭不堪設想乘虛而入

  侍奉固執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諸侯得獎

  2、理解詞語意思

  諸侯:古代帝王統轄下的列國君主的統稱。

  毫不介意:一點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記在心里。

  不堪設想:事情的結果不能想象,指會向很壞、很危險的方向發展。

  禍患:禍事;災難。

  四、理清課文脈絡

  1、再讀課文,按事情的起因、發展、結果給課文分段。

  第一段(1):寫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固執得不聽勸阻。

  第二段(2—11):寫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講述“螳螂捕蟬”,巧妙地勸說吳王。

  第三段(12):寫吳王終于明白過來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五、學習課文第一段

  1、指名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讀明白了什么?

  2、交流: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大臣們的意見正確、考慮周到。

  (3)吳王主觀、專橫。(說說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3、指導讀

  4、齊讀

  六、作業

  1、描紅

  2、家作:抄詞、默詞、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朗讀課文,練習復述課文。

  一、聽寫幾組詞語

  1、師:這節課先請同學們聽寫幾組詞語,老師一組一組地念,同學們仔細聽,記住了再寫下來,邊寫邊想這幾組詞有什么聯系?

  蟬悠閑自由自在

  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

  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著彈弓瞄準

  正隱伏著禍患

  2、出示詞語,自己批改,全對的打“A”,錯的在旁邊訂正,統計對錯。

  二、講故事

  1、師引入: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吳王準備攻打楚國,不聽大臣的勸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誰再來勸他,他就處死誰,這時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在花園里給吳王講了這么一件事,請同學們認真聽,用心記,是怎樣一件事。老師講完要請同學們來講。

  2、師出示:圖(1),示范講故事

  3、指一名同學講

  師:故事講完了,誰記住了能講這個故事,可以看看我們剛才默的幾組詞,其他同學仔細聽,等會兒請你們評一評這位同學講得怎么樣?(學生評價后,再請另一位同學講)

  4、小結,引出成語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板書)

  雖然黃雀在螳螂和蟬的背后,但它也沒有想到自己背后還有一個少年。所以,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這就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個成語所寓示的一個道理。

  三、學習課文第2——12自然段

  1、少年給吳王講這么一個故事,那么他只是為了講這個故事嗎?(不是的,為了勸諫吳王)

  2、從哪里可以看出來呢?請你仔細地讀課文,想象當時他的神態、動作

  (1)自由讀,

  (2)指名讀,再評議

  (3)同桌分角色讀,可加上動作

  (4)推薦全班演一演(有什么建議)

  四、明理

  1、少年給吳王講故事的目的達到了嗎?

  2、從哪里看出來的?(恍然大悟)

  (1)出示詞語,指名讀

  (2)說說詞語的意思

  (3)吳王徹底明白了什么?聯系前文想一想。

  五、總結

  1、學到這里,你對吳王有什么了解呢?

  (1)固執

  (2)知錯就改

  2、小結:是啊,我們看待任何一個人都應該一分為二,正確地看待。

  3、那你們覺得這位少年是一個怎樣的人?結合課文談談你的理解

  (機智、聰明。他用“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個故事勸吳王,讓固執的吳王聽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4、后來,人們把它演變成了一個成語,告誡人們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隱伏的禍患。讓我們再來讀一讀它,記住這個道理。

  六、作業

  1、復述課文

  2、造句:

  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

  附板書:

  螳螂捕蟬

  黃雀在后

  恍然大悟

  (二)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能聯系上下文說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這兩個詞語造句。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4.能憑借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學重點:

  理解語言文字,熟悉課文內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學難點:

  讓學生憑借課文內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資源開發:

  從生活周圍尋找如螳螂一樣的人,分析因顧眼前利益而帶來的禍患。

  媒體使用:

  生活小故事及相應的.圖片,配套教材課件。

  設計理念:

  生活處處皆語文,借用生活中的語言材料深化理解課文,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地進行學習。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螳螂和蟬和兩種不同的昆蟲,它們之間會發生什么故事?請同學們自己讀課文。

  二、學生自讀課文

  要求: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邊讀邊想,爭取弄清上面的問題。

  3.遇到比較難讀的句子,難懂的句子,多讀幾遍。

  三、查自讀情況。

  1.指名分段課文,注意糾正學生讀錯的字音。

  2.檢查有關詞語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

  (1)指名讀句子,聯系句子聯系詞義。

  (2)指名說,集體討論。

  3.針對前面的幾個問題,說說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四、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默讀課文,看看寫個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寫起因、經過、結果。

  2.組成小組想到交流討論。

  3.集體交流,討論。

  4.分段讀課文,爭取能講清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五、指名書寫生字。

  1.出示生字。

  2.指名讀。

  3.師生評價。

  4.學生描紅,臨寫。

  六、作業。

  1.完成習字冊描紅。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檢查課文朗讀情況。

  2.螳螂和蟬之間發生了什么故事?

  二、指導精讀課文。

  1.精讀課文第一段。

  (1)精讀第一段,注意讀好吳王的話。

  (2)你認為吳王應該出兵嗎?為什么?

  (3)從文中哪些詞可以看出吳王考慮問題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會想什么方法勸阻?

  2.精讀課文第二、三段。

  (1)輕聲讀課文,自己復述故事。

  (2)同桌互說。

  (3)指名說,同學評議。

  (4)討論:少年為什么要講這個故事?他的故事為什么能打消吳王攻打楚國的念頭?

  出示: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諸侯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你認為這兩句話之間存在著什么樣的聯系?

  3.運用詞語“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說話。

  相機出示: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

  聽了少年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

  三、復述練習。指名復述,結合對學生的評議,指導學生掌握復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經過和結果簡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關鍵的地方講,生動。

  四、學生質疑,結合質疑小結課文。

  五、作業:

  1.講述故事。

  2.練習說話。

  3.搜集生活中只顧眼前利益的故事。

《螳螂捕蟬》教案6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機智品質,并懂得“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顧后患”的道理。

  3、復述課文中的寓言故事。

  二、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既是文章的重點,也是文章的難點。

  三、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同學們,我們上堂課初步學習了《螳螂捕蟬》這篇課文,想一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2、這位少年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勸說吳王的?請同學們齊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

  3、指名讀吳王說的話。

  二、學習第二段。

  過渡:盡管吳王已經下了死命令,但是這位侍奉吳王的少年,仍要想去勸說吳王。他究竟是怎么勸說吳王,并使吳王取消攻打楚國的念頭的呢?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討論這兩個問題。

  1、講讀第3自然段。

  出示:“第二天清晨,他拿著彈弓,在王宮花園里轉來轉去。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這樣,一連轉了三個早晨。”

  (1)指名朗讀。

  (2)讀了這段話,你知道了什么?(從“轉來轉去”一詞,可看出少年想引起吳王的注意。從“毫不介意”、“一連轉了三個早晨”等詞語,可看出少年一定要等到吳王的決心。)

  (3)轉了三天,少年仍未見到吳王。他心里會想些什么呢?(啟發學生想象,再次感受少年冒死勸說吳王的決心。)

  [句意理解的引導得法,尤其是啟發想象少年的內心,有利于提高少年的形象,很有創意。]

  2、講讀第4-11自然段。

  (1)同桌討論,全班交流。

  (少年非常婉轉地與吳王交談。通過“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引發吳王的.好奇心,從而很自然地講述“螳螂捕蟬”這個故事。……)

  (2)同桌分角色練讀:吳王與少年的對話。要求:注意讀好吳王、少年對話的語氣,體會他們各自的心情。指名分角色朗讀。

  (3)少年究竟給吳王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呢?(根據學生講述出示故事內容)

  ①用“”劃出故事,并練說。

  ②指名講故事。提示:講故事要生動。

  ③你覺得故事中,哪句話講得最有道理?

  ④討論:你覺得少年所講得“它們”表面上指什么呢?“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⑤引讀故事。

  ⑥少年講這個“螳螂捕蟬”的故事,真正的用意是什么呢?

  三、學習第三段。

  1、指名朗讀課文最后一段。

  2、理解“恍然大悟”。(一下子明白了)

  3、吳王到底明白了什么?

  四、深入探究。

  五、總結全文。

  六、作業。

  復述寓言故事。

《螳螂捕蟬》教案7

  教學目標

  1、弄清楚吳王攻打楚國與“螳螂捕蟬”之間的關系。

  2、體悟寓言借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3、養成教育訓練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弄清楚吳王攻打楚國與“螳螂捕蟬”之間的關系。

  2、感悟少年的足智多謀和他巧妙的勸說方式。

  教學過程

  導入課文: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螳螂捕蟬》這篇課文。(板書課題)

  一、基礎達標:

  補充下列成語,并說說成語的意思。

  螳螂捕蟬,( 黃雀在后 ):比喻目光短淺,只顧眼前利益,不顧后患。

  二、 設問導讀

  (一)、理解故事,明白道理。

  1、在文中找出敘述這個故事,讀一讀。

  (1)、 齊讀螳螂捕蟬的段落。(媒體出示)

  (2)、指名分角色朗讀 ,評價。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讀出蟬的自由自在、悠閑的神情,體會蟬的那種安逸的生活。

  2、根據課文內容用圖示表示出“螳螂捕蟬”這個故事的內容。

  并說說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從文中找出有關句子讀一讀)

  蟬、螳螂、黃雀眼前的利益是什么?隱伏的禍患又是什么?

  蟬←(捕)← 螳螂←(啄)← 黃雀←(打)←少年

  我們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而忘記了自己身后隱伏著的禍患。我們應當有長遠打算,否則后患無窮。

  3、少年講這個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勸阻吳王打消攻打楚國的念頭)

  吳王明白了故事當中的道理嗎?(明白)從文中哪里可見?(恍然大悟)

  (1)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一下子明白過來;原來不明白)

  (2)哪里可見吳王原來不明白?(回到第一小節)

  吳王執意要攻打楚國,不聽勸告,還下了死命令。你們說我這個吳王是個怎樣的人。(固執)

  (3)就這樣一個固執的吳王,為什么聽了少年的話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二)、追溯根源,明確形勢。

  1、請同學們用心讀課文,想一想:為什么吳王聽了少年的話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聽了少年的話,吳王忽然想起了大臣們的分析,明白了自己就像故事中的蟬、螳螂、黃雀一樣,只顧眼前利益,卻沒有想到攻打楚國所隱伏的禍患,即“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2、當時的局勢,(楚國)是蟬,(吳國)是螳螂,(其他諸侯國)是黃雀。填在上面圖示中相應的位置。

  (三)、合作探究

  1、少年能勸說成功的原因有哪些?少年是怎么勸說的?和大臣們的“勸”有什么不同?少年用一個寓言故事來勸,是直接講這個故事的嗎?而是選擇一個適當的環境,恰當的時機智勸、巧勸。(找出有關的句子讀一讀)少年委婉、含蓄,步步為營,不露痕跡。而大臣們是直言相勸,直截了當,難以奏效。

  2、請試著用自己的語言評價一下吳王和少年。

  吳王:固執但能知錯就改

  少年:A、智慧——不正面講對錯,用自然界里的故事,揭示道理,用故事啟發吳王。

  B、勇氣——冒死勸誡,勇氣可嘉。C、講話很有藝術,很有技巧。

  D、耐心——為了說服成功,耐心等待機會

  三、鞏固練習:

  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我從少年身上學

  到了( );從吳王的

  身上得到的教訓是( );

  從螳螂捕蟬的這則寓言中得到的啟示

  是( )。

  四、 拓展練習:

  吳王之前下了死命令,那么,第二天早朝的時候。他會對大臣怎樣解釋這一新決定呢?

  五、作業:

  1、請大家把螳螂捕蟬的故事相互演一演。

  2、請大家回去后把螳螂捕蟬的故事講給家長聽。

  附板書設計:

  10、 螳螂捕蟬 蟬 ← 螳螂 ← 黃雀 ← 少年 (楚國) (吳國) (其他諸侯國)

《螳螂捕蟬》教案8

  【目標預設】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能憑借課文語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課文內容,懂得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不顧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學難點:理解螳螂捕蟬與吳王攻楚二者之間的必然聯系。

  【設計理念】

  對寓言這一體裁,學生并不陌生。但學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節,不善于思考蘊含的道理。因此,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抓住揭示寓意的語句,圍繞具體形象的故事,理清蟬、螳螂、黃雀、少年間的關系,探究眼前的利益和隱伏的禍患,從而深刻理解文章內容,領悟告訴人們的道理。

  語文教學,要以學生實踐為主,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而落實這一點的關鍵是對教材的重組。教材上的每一篇課文,都應該根據學生情況,或大膽取舍,或切換段落,或從課外補充,在課文基礎上設計簡明流暢的教學流程,使學生能主動、充分、自由而有創意地學習。而不是一概從頭到尾,每篇課文都細細給學生梳理一回。

  【設計思路】

  教師的教學,應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在理解、分析教材的'基礎上,我結合教材及教學對象的特點,教學時打破了文章的順序,根據教材本身特點,重組教學內容,從看故事入手,讓學生對螳螂捕蟬這個故事有一個整體形象的感知。再引導學生讀故事發生之原因及結果,幫助學生理解少年講述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對于吳王的影響及該成語故事闡述的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而忽視隱患的道理,從而感受少年的機智和螳螂捕蟬與吳王攻楚二者之間的必然聯系。

  【教學過程】

  (本教學過程為第二課時,第一課時主要解決字、詞問題,引導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一、成語導入,增加積累

  1、同學們,你們到現在一定積累了不少成語,那今天我就來考考大家,看看誰掌握的成語多。

  2、學生用1分鐘時間想成語后交流。

  3、成語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有很強的表現力,運用得好,產生的力量可以抵得上千軍萬馬,老師希望大家今后能夠掌握更多的成語,繼承好我們的民族文化。

  4、今天,老師就送給你們一條新成語。(投影出示: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5、這是個八字成語,學生齊讀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兩遍。

  二、古今對照,感悟真理

  1、同學們,其實,好多成語都出自古文。這就叫典故,像這則成語就出自一本漢代的叫《說苑》的書,我們一起來看看:(出示古文)(師范讀)

  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讀páng即旁)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dàn)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后之有患也。

  2、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邊讀邊想想古文的意思。(學生自由讀)

  3、古文比較難讀,也比較難懂,是吧?別急,讓我們到《螳螂捕蟬》這篇課文里去找找它的翻譯。(齊讀課題)

  4、交流(師伺機出示課文中相關片段。)

  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要去捕蟬,卻不知道有只黃雀在它的身后。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我拿著彈弓在瞄準它呢。他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1)指名讀。

  (2)借助板書理解故事。

  少年 打 黃雀 啄 螳螂 捕 蟬

  (3)交流讀書感受,填空:

  a.蟬眼前的利益是:( ) ,隱伏的禍患是:( )

  b.螳螂眼前的利益是:( ),隱伏的禍患是:( )

  c.黃雀眼前的利益是:( ),隱伏的禍患是:( )

  (4)自讀感悟:說說各自都從中讀懂了什么?(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要看到隱伏的禍患。)

  5、總結,讀了這個成語故事,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引導學生暢所欲言。

  三、吳王頑固,執意攻打

  1、過渡:是啊,凡是不能只想眼前的利益,而忽視利益背后所隱伏的禍患,應三思而后行,切忌一意孤行。請大家讀下面這個小故事:(教師出示)

  有一年,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不堪設想。可是吳王固執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2、讀過這個故事后吳王給你留下什么印象?從哪里看得出來?

  3、理解固執處死,讀一讀吳王的這句話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4、是啊,吳王很主觀,很專橫,誰來勸說會性命不保,頑固不化。你能把此時吳王的神情、語氣通過朗讀表現出來嗎?

  5、其實啊,吳王固執是有原因的,因為當時楚國國力確實不如吳國,吳王又有稱霸的雄心。可當時的地理位置是吳國南面是越國,西邊是楚國且較遠,北方其他諸侯國還有很多。事實上,攻打楚國對吳國是極為不利的。(出示《春秋列國圖》。)

  6、這時候,大臣會怎樣向吳王勸阻呢?同學們能不能來設想一下。(有理即可。)

  7、可惜吳王頑固不化,下了死命令,不容更改,讓我們再讀吳王的話,讀出他下命令時的堅決。

  四、恍然大悟,取消念頭

  1、過渡:吳王此時的態度是如此的堅決,似乎不可更改。可最終結果怎樣?課文中哪部分就寫到了故事的結果。

  2、交流。(課文最后一節寫到吳王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3、請同學們自由讀讀最后一小節,邊讀邊把你認為很重要的詞圈畫出來,好好體會體會。

  4、交流

  我看大部分同學都圈了恍然大悟,誰來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5、吳王恍然大悟,明白了什么?聯系課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出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6、乘虛而入什么意思?吳國如果攻打楚國就會有什么虛?(諸侯國乘吳國兵力不足而進攻。)

  7、是呀,吳王想到了這些,他明白了齊讀(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五、少年機智,巧勸吳王

  1、過渡:吳王怎么會明白這些的呢?那還得歸功于那位少年。因為少年給他講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

  2、吳王攻打楚國可能會帶來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不堪設想之后果,大臣們和少年都看出來了,都進行了勸阻,但前者沒有成功,而后者卻如愿以償。這是為什么呢?

  3、少年侍衛的勸與大臣的勸有一點不同。如果說大臣們的勸是直勸力勸的話,少年的勸稱得上是智勸、巧勸。

  4、是啊,正是有了少年的巧勸,吳王明白了

  出示填空:吳王眼前的利益是:( ),隱伏的禍患是:( )

  5、剛才同學們和老師一起用箭頭表示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那現在誰愿意試試來照樣畫畫吳王攻楚的圖呢?

  6、交流成板書

  諸侯國 趁虛 吳王 攻打 楚國

  7、兩圖作比較,體會螳螂捕蟬與吳王攻楚二者之間的必然聯系。

  8、看來,成語故事的力量真是無窮啊,少年借故事巧勸吳王,可真是個智者呀!這位少年侍衛就像《哲學家的最后一課》中的那位高明的哲學家一樣用心良苦、不露痕跡。面對這樣的少年你們想說些什么?

  六、合作表演,深化體驗

  1、一個好主意要想成功,還得選擇一個適當的環境、恰當的時機,這就是計謀。我們可以看出這少年有勇有謀,充滿智慧。現在老師想請同學們把這個智慧少年演出來,有興趣嗎?(生議論紛紛,躍躍欲試。)

  2、那好,請同學們同桌兩人一組,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吳王,練臺詞。在練臺詞的時候,可以設計一下人物的表情、語言和動作。(學生自由演練。)

  3、指名兩位同學上臺準備表演,請下面的學生做導演進一步幫助他們演好人物的動作、神情、語氣等。

  4、現在讓這兩位同學到一邊去練一練。我們還得準備準備。演戲要有個旁白,也就是畫外音,把那些在舞臺上沒法布置出來、演出來的景呀、物呀作一個旁白,來一點說明。吳王花園早晨的情景怎么樣呢?文中沒寫,現在就請各位導演即興寫一段話,誰寫得快、寫得好,就用誰的。(生紛紛動筆寫。)

  5、老師選擇其中一位同學來作旁白,開始表演。

  6、激勵評價。

  【板書設計】

  10、螳螂捕蟬

  少年 打 黃雀 啄 螳螂 捕 蟬

  諸侯國 趁虛 吳王 攻打 楚國

  【作業設計】

  在我們身邊有沒有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后隱患的人或事呢?如果有,請你想想怎樣勸?

《螳螂捕蟬》教案9

  教材簡析:

  這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以樹上的螳螂欲捕蟬,不知身后的黃雀即將啄食的故事,告誡吳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顧不得身后隱患是危險的,北師大版六年級語文上冊螳螂捕蟬公開課教案及教學反思。吳王聽后明白過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課文的第二段是重點,而明白本課前后照應,首尾連貫的寫作特點及少年講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能聯系課文的語言環境和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3、憑借課文的語言文字,體會寓言借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課前準備:

  寫有詞語的黑板,光盤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初讀課文,學習生字詞,理清課文脈絡。

  一、導入

  1、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個寓言故事,板書:寓言故事

  2、請大家回憶一下,什么是語言故事?

  (通過一個小故事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

  3、我們以前學過哪些寓言故事?

  濫竽充數掩耳盜鈴自相矛盾揠苗助長

  4、板書課題,今天我們學習的寓言故事,題目是--螳螂捕蟬齊讀課題。

  二、自學課文

  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呢?請大家帶著這個問題自學課文,要求:讀通課文,讀準字音。

  三、檢查自學情況

  1、出示詞語,讀,正音

  勸阻瞄準毫不介意螳螂捕蟬隱伏念頭不堪設想乘虛而入

  侍奉固執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諸侯得獎

  2、理解詞語意思

  諸侯:古代帝王統轄下的列國君主的統稱。

  毫不介意:一點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記在心里。

  不堪設想:事情的結果不能想象,指會向很壞、很危險的方向發展。

  禍患:禍事;災難。

  四、理清課文脈絡

  1、再讀課文,按事情的起因、發展、結果給課文分段。

  第一段(1):寫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固執得不聽勸阻。

  第二段(2-11):寫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講述"螳螂捕蟬",巧妙地勸說吳王。

  第三段(12):寫吳王終于明白過來了。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五、學習課文第一段

  1、指名讀課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讀明白了什么?

  2、交流: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大臣們的意見正確、考慮周到。

  (3)吳王主觀、專橫。(說說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3、指導讀

  4、齊讀

  六、作業

  1、描紅

  2、家作:抄詞、默詞、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朗讀課文,練習復述課文。

  一、聽寫幾組詞語

  1、師:這節課先請同學們聽寫幾組詞語,老師一組一組地念,同學們仔細聽,記住了再寫下來,邊寫邊想這幾組詞有什么聯系?

  蟬悠閑自由自在

  螳螂拱著身子舉起前爪

  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著彈弓瞄準

  正隱伏著禍患

  2、出示詞語,自己批改,全對的打"A",錯的在旁邊訂正,統計對錯。

  二、講故事

  1、師引入: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吳王準備攻打楚國,不聽大臣的勸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誰再來勸他,他就處死誰,這時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在花園里給吳王講了這么一件事,請同學們認真聽,用心記,是怎樣一件事。老師講完要請同學們來講。

  2、師出示:圖(1),示范講故事

  3、指一名同學講

  師:故事講完了,誰記住了能講這個故事,可以看看我們剛才默的幾組詞,其他同學仔細聽,等會兒請你們評一評這位同學講得怎么樣?(學生評價后,再請另一位同學講)

  4、小結,引出成語

  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板書)

  雖然黃雀在螳螂和蟬的背后,但它也沒有想到自己背后還有一個少年。所以,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這就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個成語所寓示的一個道理。

  三、學習課文第2--12自然段

  1、少年給吳王講這么一個故事,那么他只是為了講這個故事嗎?(不是的,為了勸諫吳王)

  2、從哪里可以看出來呢?請你仔細地讀課文,想象當時他的神態、動作

  (1)自由讀,

  (2)指名讀,再評議

  (3)同桌分角色讀,可加上動作

  (4)推薦全班演一演(有什么建議)

  四、明理

  1、少年給吳王講故事的目的達到了嗎?

  2、從哪里看出來的?(恍然大悟)

  (1)出示詞語,指名讀

  (2)說說詞語的意思

  (3)吳王徹底明白了什么?聯系前文想一想,教案《北師大版六年級語文上冊螳螂捕蟬公開課教案及教學反思》。

  五、總結

  1、學到這里,你對吳王有什么了解呢?

  (1)固執

  (2)知錯就改

  2、小結:是啊,我們看待任何一個人都應該一分為二,正確地看待。

  3、那你們覺得這位少年是一個怎樣的人?結合課文談談你的理解

  (機智、聰明。他用"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個故事勸吳王,讓固執的吳王聽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4、后來,人們把它演變成了一個成語,告誡人們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隱伏的禍患。讓我們再來讀一讀它,記住這個道理。

  六、作業

  1、復述課文

  2、造句:

  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

  附板書:

  螳螂捕蟬

  黃雀在后

  恍然大悟《螳螂捕蟬》教學反思

  《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并下令不準別人來勸阻,千鈞一發之際,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吳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下面是我對這一課的一點感悟:

  一、重組課文,構建板塊

  我個人以為,教材上的每一篇課文,都應該根據學生情況,或大膽取舍,或切換段落,或從課外補充…在課文基礎上設計簡明流暢的教學流程,使學生能主動、充分、自由而有創意地學習。而不是一概從頭到尾,每篇課文都細細給學生"梳理一回"。

  我在教《螳螂捕蟬》這一課時,并沒有"循規蹈矩"逐段教學,而是從學生閱讀心理出發,根據教材本身特點,大膽地重組教學內容,一節課就那么幾個教學環節,十分簡潔,卻又"針針見血",把教學重難點一一落實解決:1、直接由課題入手,直奔"螳螂捕蟬"的故事并進行復述;2、完整地讀課文,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學生質疑后討論一個問題:那個少年為什么不在大庭廣眾之下對吳王講這個故事?由此感悟到少年是智勸;3、課文表演,先練讀對話,再每個人就當時情境寫臺詞,兩位學生上臺做"吳王"和"少年",其他人做導演。

  整個課堂教學環節安排雖然改變了課文的"序",但以發展語言理解和運用能力為主線,科學合理地安排了聽、說、讀、寫、思等語文實踐活動,特別是匠心獨具地把朗讀、感悟、想像、復述等整合成幾個生動活潑的綜合的板塊,使學生在層次分明的實踐中得到了全面的訓練和整體的發展,真正地達到了以簡馭繁、以一當十、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發展語言,注重創造

  好的文章像書法,有時密不透風,有時又疏可走馬,"疏可走馬"處自然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文語境動動筆。所以我特被重視讓學生創造性地補充課文空白。比如課文寫這位少年為了勸說吳王,拿著彈弓一連在王宮花園里轉了三個早晨才覓得機會,碰到吳王。花園里此時是怎樣一番景象呢?我就讓學生以寫臺詞的形式補一補,在學生表演時做旁白用,結果學生寫得十分成功。這是一位學生的練筆:清晨,朝霞映紅了吳王花園。郁郁蔥蔥的樹木、五顏六色的鮮花都被鍍上了一層金黃色。幾只黃雀躲在樹叢里歡快地鳴叫著。這時,一位手拿彈弓的少年,正在花園的小路上徘徊。他不時地朝吳王的寢宮東張西望,似乎在等什么人,卻又裝出一副專心打鳥的樣子。露水沾濕了他的衣裳,他也渾然不知。這時…(學生開始上場表演。)

  三、自主質疑、訓練思維

  老師的問題過多,對時間固定的課來說,就意味著學生疲于應付。課堂上,老師要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因此,我在設計時,突出了學生的思維訓練,并把探究的權利還給了學生,注意了對學生質疑問難的探究精神的培養。讀完故事后,我引導學生質疑,并討論關鍵問題:那個少年為什么不直接勸吳王,而要用講故事的方式?要求學生小組討論,引導他們在實踐中發表獨立見解,主動地獲取知識,并相機引導學生從文本中去探究人物的性格特點,再次讓學生回顧全文、整體把握,感悟到少年是在智勸。

  一堂成功的語文課,不在于教師講授無數個知識點,而在于學生提出更多的為什么;不在于教師運用什么方法,而在于學生是否在學習過程中有大量的參與和自由表達的機會;不在于學生從課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們質疑和評判了多少,在于他們是否展開想像的翅膀,這一節課下來,留個我許多的思考….

《螳螂捕蟬》教案10

  【學習目標】

  1.理解“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個故事的含義。

  2.學會有條理地復述故事。

  3.能夠用這個故事所揭示的道理理解生活中類似的事例。

  【課文提示】

  1.作者劉向(約前77—前6)名劉更生,字子政。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著《九嘆》等辭賦33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

  2.選自《說苑》。《說苑》按類編輯了先秦至西漢的一些歷史故事和傳說,并夾有作者的議論,借題發揮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觀念,帶有一定的哲理性。

  【詞語積累】

  悲鳴飲露委身曲附傍延頸務欲得其前利顧患

  【朗讀課文】

  【理解課文】

  原文:園中有樹,其上有蟬。

  翻譯:園子里有(一棵)榆樹,樹上有一只蟬。

  原文: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

  翻譯:蟬高高在上一邊悲傷的鳴叫,一邊吸飲露水,(它)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后面;

  原文: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

  翻譯:螳螂緊貼樹枝彎曲前肢想捕食蟬,卻不知道黃雀在它的旁邊;

  原文: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

  翻譯:黃雀伸長脖子正要啄吃螳螂,卻不知道彈丸在它的下面(正要彈射它)。

  原文: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后之有患也。

  翻譯:這三種情況都是力求要得到自己眼前的'利益,卻不顧忌它們后面的災禍啊。

  【課文分析】

  蟬、螳螂、黃雀在同一背景的舞臺上,演出著相似的悲劇,而悲劇的根源卻都在于貪圖眼前小利而不顧及自己的生命安全。人如果這樣,也免不了悲劇的結局。俗話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目光短淺,只顧眼前的利益,而不顧身后潛伏的危機、殺機,最終是免不了要招致災禍的。所以,居安思危、近憂遠慮,應成為人們為人處事的一種原則。

  【思考問題】

  1.本故事給我們敘述了怎樣一種場景?

  (閱讀課文,我們可以想象:拿著彈丸的人欲射黃雀——黃雀延頸欲啄螳螂——委身曲附的螳螂欲取蟬——蟬正得意洋洋地飲露。)

  2.怎樣描寫蟬、螳螂、黃雀的?

  (“蟬”、“螳螂”、“黃雀”都為眼前的利益而顯示出得意忘形的神態:蟬——悲鳴飲露、螳螂——委身曲附、黃雀——延頸欲啄。然而它們不知道悲劇即將發生。)

  3.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

  (這個故事,本來是告誡君王考慮問題和處理事情時,要瞻前顧后,通盤謀劃,注意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現在用來諷刺那些只顧眼前利益而不防備后患的人。)

《螳螂捕蟬》教案11

  【教材簡介】:

  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的《螳螂捕蟬》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吳王決定攻打楚國并不準別人來勸阻。千鈞一發之際,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說吳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從而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顧身后隱伏的禍患,考慮問題要全面,做事要周全。

  【目標預設】: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機智品質,并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顧身后隱伏的禍患”的道理。

  3、表演課文中的寓言故事。

  【重點難點】:

  1、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機智品質,并懂得“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而不顧身后隱伏的禍患”的道理。

  2、理解寓言的深刻含義,體會少年的聰明,弄清吳王攻打楚國與“螳螂捕蟬”之間的關系。

  【設計理念】:

  深入鉆研教材,根據教材的重點、難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教案,重組課文,落實重點,并圍繞教學設計展開教學活動。重在發展學生語言,注重培養創造能力,訓練學生思維,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課后,對課堂教學過程做好合理、有效的反思,從而有效改進自身的教學,提高教學能力。

  【設計思路】:

  由成語交流引入對課文的學習,繼而從講故事入手,讓學生對“螳螂捕蟬”這個故事有一個整體形象的感知。重點引導學生品“勸”,感悟人物形象,通過大臣的“勸”與少年的“勸”的對比以及對少年語言行為的品讀,體會少年的聰明,學習通過委婉的方式闡述自己的觀點。在把握人物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提升,指導學生表演故事,提高能力落實運用。

  【教學過程】:

  一、 說成語,導入學習

  1、師:同學們,學習到現在,我們已經積累了不少的成語,能說說嗎?

  2、學生交流

  3、師:在這些成語中,有哪些是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呢?

  4、指名回答

  5、師: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則寓言故事,題目是(師板書課題:螳螂捕蟬。學生齊讀課題。)

  二、 品讀“勸”,感悟人物

  (一)學習大臣的“勸”

  1、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

  2、師: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一些大臣們卻反對,這是為什么?

  (“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但如果……)

  追問:那么吳王為什么要出兵攻打楚國呢?(“攻打楚國……取勝的希望很大。)

  3、師:比較一下,你贊同誰的意見?為什么?(大臣們,他們考慮比較周全。)

  4、師:是啊,但是面對大臣們的反對,吳王怎樣?

  (“可是吳王固執……誰敢來……處死他!”)

  5、指導讀好吳王的話:指名讀——齊讀

  追問: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指名答:吳王主觀、專橫、固執、甚至有點兇狠殘暴。

  6、有感情地朗讀第一自然段

  (二)學習故事,品讀“勸”

  1、輕聲讀課文2-12自然段,試著用自己的話敘述“螳螂捕蟬”的故事。

  (1)同桌互說

  (2)指名說說,師相機板書:蟬——螳螂——黃雀——少年

  2、討論:這位少年僅僅要為吳王講這個故事嗎?你能從哪些地方找到理由?

  (1)“有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聽了……想去勸說吳王。”“可是,……怎么辦呢?”

  (2)“……轉來轉去。露水沾濕了……,……毫不介意。……一連轉了三個早晨。”

  提問:從這段話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少年冒死巧諫吳王的決心、勇氣和智謀,他非常愛國。)

  (3)“少年終于被吳王發現了”

  提問:從這句話中你們體會到了什么?

  (表現了少年的欣喜激動之情,表現了機會的來之不易。)

  (4)“我在打鳥”(表現了少年的機智)

  “吳王來了興趣”(說明少年的話起了作用,顯示了他的機智。)

  3、師:少年的故事講得怎樣?(形象生動,鮮活有趣。)抓住各種人物的動作來體會。

  師:少年的故事講得繪聲繪色,吳王聽了仿佛真看到了這一有趣的景象,這足以證明這少年非常機智。

  4、師:那么少年講這個故事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勸說吳王取消攻打出國的念頭。)

  追問:他的理由是什么?(“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隱伏著禍患呢!”)

  師:對,這既是少年告訴吳王不要輕易攻打出國的理由,也是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是文章的中心。(板書: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后隱患。)

  學生齊讀這句句子

  5、師:聽了少年的一番話,吳王有什么反應?(“……恍然大悟,連聲說……取消了……念頭。”)

  (1) 理解:恍然大悟

  (2) 問:吳王從少年的話中悟到了什么?

  (吳王受到了少年的啟發,明白了他攻打楚國的想法,也好比這蟬、螳螂、黃雀,只顧了眼前的利益,卻沒考慮到身后的隱患。)

  (3)吳王眼前的利益是什么?(攻打楚國取勝的希望很大)

  吳王身后的隱患是什么?(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

  (4)縱觀全文,哪兩句話前后照應?

  (“大臣們以為……”和“蟬、螳螂、黃雀,它們……”)

  6、分角色朗讀全文

  (三)比較“勸”,感悟人物

  1、教師引導: 大臣們勸說吳王是因為——(生答),少年也勸說吳王是因為——(生答),他們都是為了——(生答:國家),他們都有一顆——。

  2、問:都是勸,可結果為什么不一樣呢?

  3、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 學生思考

  (指名答:少年通過講故事,讓吳王自己明白其中的道理。)

  4、師:少年表面上是講故事,實際上是——

  (指名答:暗勸吳王不要攻打楚國。 暗示攻打楚國隱伏的禍患。)

  5、師:所以,少年的勸與大臣的勸有一點不同。如果說大臣們的動是“直勸”、“力勸”的話,少年的勸稱得上是—— (指名答:智勸、巧勸。)

  6、師:一個好主意要想成功,還得選擇一個適當的環境、恰當的時機,這就是計謀。從少年的勇敢和智勸,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指名答:足智多謀、有勇有謀、有膽有識、膽識過人、機智勇敢)

  三、表演故事,深入體會

  1、師:現在老師想請同學們把這個智慧少年演出來,有興趣嗎?

  先請同學們兩人一組,一人演少年,一人演吳王,練臺詞。

  (強調:在練臺詞的時候,可以設計一下人物的表情、語言和動作。)

  2、一組同學表演,其余學生做導演,策劃一下在適當之處加入人物的表情、動作、語言等。

  3、指名一組表演,適當點評。

  四、總結課文,升華情感

  1、學習了課文,你有什么收獲?(學生暢談)

  2、學了課文,你想到了哪些詞句?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思前想后、瞻前顧后、深思熟慮、深謀遠慮……

  五、布置作業

  1、 課后第3題

  (1)處死:“死”與“生”相對,表示失去生命。

  (2)死命令:“死”表示不可更改。

  2、 課后第4題

  因為吳王從少年的話中受到了啟發,想起了大臣們的分析,他明白了自己想要攻打楚國的這一做法,就好比蟬、螳螂、黃雀,只顧眼前的利益,卻沒考慮到身后所隱伏的隱患,即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所以,他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3、 補充

  (1)積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思前想后、瞻前顧后、深思熟慮、深謀遠慮

  (2)聯系實際,說說對“蟬、螳螂、黃雀,他們都一心想得到……隱伏著禍患呢!”的理解。

  (例:貪玩圖一時快樂而不做作業,結果考試考不出,老師批評,父母責罵,升學成問題……)

《螳螂捕蟬》教案12

  教學目標:

  1、情意目標: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說別人應講究方式方法。

  2、認知目標: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明白吳王打消攻打楚國念頭的原因。

  3、能力目標:有感情朗讀課文,會創造性地復述課文,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表現課文內容、表達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螳螂捕蟬這個故事內容,并領會故事所蘊含的深刻道理。

  2、通過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朗讀體會,了解吳王為什么會聽了少年的話,同時體會少年的計謀巧妙在哪里。

  教學準備:課件

  養教訓練點:

  1、在讀中質疑,讀中感悟,讀中積累

  2、注重對信息的搜集與整理

  教學流程:

  一、動畫引入

  1、老師知道同學們特別喜歡看動畫片,所以今天特地送大家一份禮物——動畫片,請欣賞。(展示課件:“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動畫)

  2、提問:你能從畫面中找到一個成語嗎?(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3、師:“螳螂捕蟬”是一個有趣的寓言故事,又是一個充滿智慧的故事。我們今天一起學習它,請同學們伸出手和老師一起寫課題。(板書)

  二、巧妙入文,探究感悟

  1、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找出文中敘述畫面故事的段落。

  (1)指名讀螳螂捕蟬這個故事,找出故事中的角色——故事中寫了三種小動物,你能從故事中體會到“蟬、螳螂、黃雀”之間究竟是一種什么關系呢?誰能再用簡短的話說說。

  師依據回答板書:蟬———螳螂———黃雀

  捕 啄

  (2)角色體驗:每位同學把自己想象成故事里的一個角色,你就是蟬、螳螂或黃雀,找出描寫你這個角色的句子,讀一讀,想想你當時會想些什么,心情怎樣,想好后說一說。

  (3)交流各自的體驗(多媒體出示課文插圖)

  師:在美麗的王宮花園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兒們,快來說說你當時的想法和心情

  a蟬

  生:我爬得很高,這里很安全,我可以美美地喝露水了。

  生:這露水真甜,這是我這些天來最好的早餐,我太高興了!

  結合回答理解“高高在上”、“悠閑”、“自由自在”

  師:讓我們把蟬的悠閑與自由自在讀出來。(朗讀句子)

  b螳螂

  生:今天真幸運,遇到了一只又肥又大的蟬,沒人和我爭,我可以獨自享受美味了。

  生:哈哈,那只蟬真笨,他還不知道我在它后面,正要吃他呢。

  你能讀好這個句子嗎?指導朗讀(帶著高興、得意的心情)

  c黃雀

  生:我今天真走運,看見一只又肥又大的螳螂,可以大飽口福了。

  生:我今天一下子碰到了兩樣食物,你看,那蟬肥肥的,螳螂胖胖的,我可以飽餐一頓了!

  指導朗讀句子

  2、同學們的想象好豐富啊!你們發現沒有,雖然這幾位各自打著小算盤,但他們有共同點,你知道是什么嗎?

  出示: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3、出示下表,分別說說蟬、螳螂、黃雀的“眼前利益”和“隱伏的禍患”。

  事物

  眼前的利益

  隱伏的禍患

  蟬

  螳螂

  黃雀

  4、“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完全沒有顧到自己身后隱伏的禍患,這可真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啊!人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那么作為旁觀者的你們,你想對它們說些什么?

  三、整合資源,巧妙入境

  過渡:是啊,凡事不能只想眼前的利益,而忽視利益背后所隱伏的禍患。應三思而后行,切忌一意孤行。請大家讀下面這個小故事:

  有一年,吳王準備出兵攻打楚國,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對。大臣們認為,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不堪設想。可是吳王固執地說:“誰敢來勸阻我,我就處死他!”

  1、反復朗讀,在其中你能找到蟬、螳螂、黃雀的影子嗎?吳王的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身后隱伏的禍患呢?能不能把板書的內容替換一下?(引出“乘虛而入”“不堪設想”兩個詞語,其中就暗含了所隱伏的.禍患)

  2、想象說話,你覺得“不堪設想”的后果可能是什么?

  3、教師補充資料:事情發生在戰國時期,當時楚國國力確實較吳國弱,吳王又有稱霸的雄心。看來吳王的固執是有原因的。可當時的地理位置是吳國南面是越國,西邊是楚國且較遠,北方其他諸侯國還有很多。事實上,攻打楚國對吳國是極為不利的。吳王明白了這個道理嗎?

  4、再次出示最后一段話。假如你是吳王,你從中明白了什么?會說些什么?(打消念頭)

  (1)、什么是恍然大悟,“悟”又是什么意思,你有恍然大悟的體驗嗎?說說看。(指導造句)

  (2)、想一想:吳王從中“悟”到了什么?你從中“悟”到了什么?用一兩句話寫下你“悟”到的東西。

  (3)小結:對,不戰,不去侵犯別人,不去一心貪圖眼前不該擁有的利益,這才是百姓之福,國家之福,也才是帝王之福啊!

  四、追根溯源,感召生命

  1、故事我們讀懂了,其中的道理也很好理解,它告訴我們不能只顧眼前利益,忽視身后隱患。學到這里,同學們想過沒有:同樣的故事和道理如果在大庭廣眾之下講給吳王聽,如果是大臣上朝時講給吳王聽,他是不是也能欣然接受呢?現在我們就來討論上堂課歸納出的問題——少年是怎樣利用故事讓固執的吳王打消攻楚的念頭的?默讀課文2—8小節,看看哪些詞句一下子跳入你的眼簾,劃出來,想想為什么要劃這句或這個詞呢?體會體會少年這個人物。

  2、學生自由圈畫,想想原因。

  3、交流:

  (1)轉來轉去、一連轉了三個早晨——為什么要這樣做呢?(他要讓吳王來找他,不露自己真實的目的,同時說明他很有決心)

  (2)毫不介意——他不在乎自己的得失,他一心想的是吳王來找他,想的是國家的安危。

  (3)王宮花園——為的是讓吳王相信這個故事是真的。(指導讀好3自然段)

  (4)挺有意思——激發興趣,在不知不覺中達到自己的目的。從哪可以看出吳王真的感興趣了?

  (5)有勇氣。(大臣們在底下議論,少年冒死進諫)

  通過剛才的讀書交流,我們知道少年選擇了恰當的地點、選擇了恰當的時機,用了巧妙的方法才獲得了成功,你覺得少年怎樣?

  4、想想大臣們是怎么勸的?

  如果說大臣的勸說是直勸、力勸、明勸的話,那少年的勸又是什么呢?(少年:暗勸、智勸、巧勸、妙勸)(板書)

  5、分角色朗讀。想不想來讀少年勸吳王這段精彩的對話?

  先選擇自己喜歡的人物自行練習朗讀(少年、吳王、敘述語言,鼓勵讀敘述語言。)

  6、引入古文,加深理解。

  (1)我們今天讀這則故事很簡單,因為他是用白話文寫的,老師還有這則故事的原著,你有興趣讀一讀嗎?

  (2)出示古文,學生理解。

  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游于后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吳王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顧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后之有患也。”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選自劉向《說苑》

  (3)指名讀,讀正確。師稍作引導,激發學生讀古文的興趣。

  五、通讀全文,整體建構

  讀后,請試著用自己的語言評價一下吳王和少年

  吳王:(1)固執、(2)知錯就改(我們看待任何一個人都應該一分為二,正確地看待。)

  少年:機智、聰明。他用“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個故事勸吳王,讓固執的吳王聽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六、拓展延伸,遷移內化

  1、可之前吳王已下了死命令了,那么,第二天上早朝的時候,他會對大臣們怎樣解釋這一新決定呢?來,請同學們為吳王設計一個講話稿,待會兒看哪位吳王得到的掌聲最熱烈。

  課件出示:第二天,上早朝時吳王當即宣布:“攻打楚國一事暫緩不議。”眾大臣聽了大驚不已,議論紛紛。吳王掃視了一眼群臣,微笑著說:“各位愛卿,事情是這樣的……”

  (幾天前,本王決定攻打楚國。可后來,我到后花園散步,遇到一位少年,他給我講了個“螳螂捕蟬”的故事,故事是這樣的,說有一棵樹,樹上有一只蟬。蟬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卻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準備捉它。那么螳螂拱著身子,舉起爪子,要去捕蟬,卻沒想到有只黃雀在它的背后正要啄食它。聽了這個故事,我恍然大悟,我若攻打楚國,其它諸侯國必然乘虛而入,那樣后果就不堪設想了!所以,今天,我決定不再攻打楚國了!)

  2、大家都知道,我們中華民族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成語就是其中的瑰寶。你會填這些成語嗎?

  成也蕭何,( ) 八仙過海,( )

  千里之堤,( ) 君子一言,( )

  養兵千日,( ) 當局者迷,( )

  不入虎穴,( ) 明槍易躲,( )

  3、在我們身邊有沒有只顧眼前利益,不顧身后隱患的人或事呢?如果有,請你想想怎樣勸?

  結束語:多么了不起的少年啊!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我們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的事情,也要向這位少年學習,用自己的智慧去解決問題,“螳螂捕蟬”這個故事也耐人尋味,它所蘊涵的道理我們也要牢記:遇事要三思而后行,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身后的隱患。

  板書設計:

  螳螂捕蟬

  捕 啄 瞄準

  蟬←——螳螂←——黃雀←——“我”

  攻打 乘虛而入

  楚國←——吳國←————諸侯國

  只顧眼前利益 忽視身后隱患

《螳螂捕蟬》教案13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

  2、能憑借課文的語言文字,體悟寓言借助故事說明道理的表達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 導入課文:

  1、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吳王準備攻打楚國,大臣勸阻無效,并且下了死命令,一少年利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住吳王攻打楚國的念頭;吳王、少年的人物形象;春秋時的形勢等。)(板書:吳王攻楚)

  二、 學習課文

  (一)學習課文對話部分的內容。

  少年:聰明、勇敢。

  (少年的'聰明就表現在他能巧用螳螂捕蟬的故事來勸說吳王放棄攻打楚國。)

  1、出示對話部分的內容(這就是少年對吳王講螳螂捕蟬故事的經過。)

  (1)練習分角色朗讀(學習小組)

  注:由學習小組長選一個讀吳王的話,選一個讀少年的話,其他兩個做評委。

  (2)指名分角色朗讀 評價(自評,互評) (請同學先點撥點撥。)指點示范后,再指名分角色讀 。(評價過程注意點撥。)

  2、出示“螳螂捕蟬”圖(課件)讀完螳螂捕蟬的故事,咱們再一起來看看螳螂捕蟬圖。

  (1)對照這幅圖,請大家把這個故事講給同桌聽聽。

  (2)學生自練

  (3)指名講故事。

  3、師:聽了這個故事,你想對蟬、螳螂、黃雀說什么?

  蟬、螳螂、黃雀 只顧眼前利益

  不顧身后隱患 (教師板書)

  4、齊讀螳螂捕蟬的段落。(媒體出示)

  5、我們明白了故事當中的道理,那吳王明白嗎?(明白)哪里可見(恍然大悟)

  (1)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一下子明白過來;原來不明白)

  (2)哪里可見吳王原來不明白?(回到第一小節)

  A:吳王執意要攻打楚國,不聽勸告,還下了死命令。所有的大臣都沒說服吳王,這時你想對大臣說什么。(表演大臣們可能怎么勸阻。)你們說我這個吳王是個怎樣的人。(固執)

  (3)就這樣一個固執的吳王,怎么會由于少年的故事而改變想法呢?這是什么原因呢?看來咱們還得研究研究當時這段歷史。

  (4)出示戰國形勢圖(媒體演示):聯系剛才螳螂捕蟬的故事,從這幅春秋形勢圖上,現在你就是吳王,你會從中明白什么?(引導學生將吳國分別比作蟬、螳螂、黃雀說話,如:我們吳國就像那螳螂,楚國就是那蟬,我們很容易能打敗楚國。但我們進攻時,其他諸侯國就會像黃雀一樣攻擊我們。)

  (5)學生互說。

  (6)匯報(板書)(理解“不堪設想”)

  6、教師小結:吳王的確也悟到了這點,所以他是怎么對少年說的,(指名說)假如你就是吳王,你會怎么說、怎么做?為什么?(愛國)課文學到這里,吳王又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作業:

  1、請大家把螳螂捕蟬的故事相互演一演。

  2、請大家回去后把螳螂捕蟬的故事講給家長聽。

  附板書設計:

  螳螂捕蟬

  只顧身后隱患 不顧眼前利益

  吳王攻楚

《螳螂捕蟬》教案14

  教學目標:

  1、情意目標: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視身后隱患的道理,懂得勸說別人應講究方式方法。

  2、認知目標:理解“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明白吳王打消攻打楚國念頭的原因。

  3、能力目標:有感情朗讀課文,會創造性地復述課文,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表現課文內容、表達對課文的理解。

  教學重點、難點:

  1、 理解螳螂捕蟬這個故事內容,并領會故事所蘊含的深刻道理。

  2、 通過對課文語言文字的朗讀體會,了解吳王為什么會聽了少年的話,同時體會少年的計謀巧妙在哪里。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大家知道課文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二、學習課文

  1、初步感知,復述故事。

  ①少年講了件有意思的什么事呢?請大家先讀一讀課文9—11小節,再想一想能不能也講一講這個故事。

  ②指名講這一故事。

  2、理清關系,領悟道理。

  ①少年通過這一挺有意思的事,要告訴吳王什么道理呢?請在文中找出直接說明的一句話。

  ②(出示“蟬、螳螂、黃雀……禍患呢!” )指名讀。圍繞這句話,有什么問題要提?

  ③它們“眼前的利益”分別是什么?“隱伏著的禍患”又分別是什么呢?先結合課文,根據表格提示自學,再分小小組交流討論。

  眼前的'利益

  隱伏的禍患

  蟬

  螳螂

  黃雀

  ④指名交流(邊說邊操作演示多媒體)。

  ⑤“蟬、螳螂、黃雀,它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完全沒有顧到自己身后隱伏的禍患,他們可真大意啊!人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那么作為旁觀者的你們,你想對它們說些什么?

  〔從“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入手,對課文進行重組,直接切入第一個教學重點。學生通過與文本的對話,理清了蟬、螳螂、黃雀和少年之間的關系,為下面的學習做了鋪墊。利用表格輔助課堂教學,能更有效地幫助學生理清關系,掌握重點。而以旁觀者的角度來對它們進行忠告,則從另一個角度加深了學生對“不能為了眼前利益,而忽視了身后隱伏的禍患”這個道理的認識。〕

  ⑥練讀“蟬、螳螂……禍患呢!”

  ⑦吳王明白了少年要告訴他的道理嗎?你從哪里看出來的呢?

  (理解:“恍然大悟”;練讀吳王說的話)

  ⑧你能說說吳王明白了什么嗎?

  (重點抓住“乘虛而入”“不堪設想”兩個詞)

  ⑨這樣看來大臣們一開始對吳王的勸告并沒有錯啊,那吳王為什么不聽大臣們的勸告,卻聽了少年的話了呢?請大家默讀課文想一想,你可以在自己認為比較重要的地方做上記號,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簡單地寫在旁邊。

  a 小組討論交流

  b 品讀課文體會從課文的哪些細節描寫讓你感受到少年的計謀巧妙。

  〔在這部分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即在默讀課文時可以在書上勾勾畫畫,也可以把自己的想法簡單寫在旁邊。作為小學高年級的語文教學,不僅要抓住文本,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更要把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有意識地潛移默化地灌輸在每一堂語文課上。通過品讀課文,感受少年的計謀巧妙,則進一步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朗讀、體會,逐步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同時使學生的理解不僅僅再停留在剛才對故事的理解上,而是能聯系具體的事件來體會道理的深刻。〕

  2、小結

  原來少年表面是在講故事,實際上是——(生接:暗勸吳王不要攻打楚國),所以少年的勸和大臣們的勸有所不同,如果說大臣們的勸是“直勸”“力勸”的話,那少年的勸就是——(生接:“巧勸”“智勸”)

  (板書:巧勸 智勸)

  3、練習分角色朗讀對話

  三、總結課文,鞏固練習

  1、今天通過我們共同的學習,我們不僅知道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故事,還認識了一位有勇有謀,智勸吳王的少年,我想此時此刻同學們心里一定都有很多想說的話,老師就給你一個一吐為快的機會吧!

  (多媒體出示練習)

  我從吳王身上體會到了

  我從少年身上體會到了

  螳螂捕蟬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了

  少年智勸吳王這件事讓我想到了

  3、 那么如果請你給課文換一個題目,你會換什么題目?

  〔設計這樣兩道練習,不僅僅是為了鞏固教學的訓練,更是為了引導學生能融入自己的生活體驗來談感悟,喚起學生原有生活積累與現時感悟的沖突,激活思維。并且鼓勵學生有獨特的見解,從多角度去評價課文,感受課文,理解課文。因為閱讀教學中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教材中的名家名篇,從某種角度上來講,感悟、欣賞比理解內容更重要。〕

  (少年智勸吳王)

  四、布置拓展小練筆

  (多媒體出示練習)

  你來編故事:

  第二天,上早朝時吳王當即宣布:“攻打楚國一事暫緩不議。”眾大臣聽了大驚不已,議論紛紛。吳王掃視了一眼群臣,微笑著說:“事情是這樣的……”

  你知道吳王會怎么和大家說嗎?動動你的小腦袋,回家把故事寫完吧!

《螳螂捕蟬》教案15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板書課題:螳螂捕蟬)認讀“螳螂”兩字后齊讀課題。談話導入: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是一個古代寓言故事,講的是一位少年利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勸阻了國王攻打鄰國的事。那么,“螳螂捕蟬”是怎么回事?它為什么能國說服國王呢?請同學們自己讀讀課文。

  二、學生自讀課文,要求:

  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邊讀邊想,爭取弄清上面的問題。

  3、遇到比較難讀的句子、難懂的句子,多讀幾遍。

  三、檢查初讀情況。

  1、指名讀課文,注意糾正學生讀錯的字音、讀得不準的字音。

  2、檢查下列詞語的理解:“不堪設想、乘虛而入、自由自在、恍然大悟”。

  (1)如果其它諸侯國乘虛而入,后果將不堪設想。

  (2)蟬高高在上,悠閑地叫著,自由自在地喝著露水。

  (3)聽了少年的這番話,吳王恍然大悟。

  指名讀句子,聯系句子理解詞義。

  指名說,集體討論。

  乘虛而入:趁著空隙或趁人沒有防備時進入。

  不堪設想:堪:能夠。不能想像將會再成怎樣壞的結局。

  自由自在:不受約束。

  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過來。

  3、針對前面對課文質疑的幾個問題,指名發言,說說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四、再讀課文,理清脈絡

  1、默讀課文,看看寫這個故事的起因的是哪些自然段,寫經過、結果的是哪些自然段。概括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2、組成小組相互討論交流。

  起因(1):吳王決定要攻打楚國,并下令不準別人來勸阻。

  經過(2-11):一位侍奉吳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蟬”的故事,巧妙地勸說吳王。

  結果(12):吳王聽了少年的話,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3、分段熟讀課文,爭取能講清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五、指導書寫生字

  第二課時

  教學要求:

  1.能用簡潔的語言講述“螳螂捕蟬”這則寓言故事。

  2.了解“螳螂捕蟬”這則寓言的寓意,并能分析清楚“螳螂捕蟬”與“吳王伐楚”之間的關系。

  3.能有感情地朗讀人物的對話。

  教學重點:

  能有感情地朗讀人物的對話。

  教學難點:

  了解“螳螂捕蟬”這則寓言的寓意,并能分析清楚“螳螂捕蟬”與“吳王伐楚”之間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講述“螳螂捕蟬”這則寓言故事

  1.請同學們翻開默寫本,我們先來聽寫幾組詞語。

  ①蟬悠閑自由自在

  ②螳螂拱著身子前爪

  ③黃雀伸長脖子啄食

  ④少年彈弓瞄準

  2.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課文(學生讀題)《螳螂捕蟬》

  3.(出示插圖)我們來看這幅圖。看著圖,再根據我們剛才聽寫的這些詞語,你能用簡潔的語言來說說“螳螂捕蟬”這個故事嗎?先自己說說看。(學生練說)

  4.指名學生說,,再請人說。

  (①學生邊說邊貼板書:蟬,螳螂,黃雀

  ②如有學生說到寓意,及時予以肯定:你能想到這是一則寓言故事,并把它的寓意告訴大家,你很會思考。

  如沒有學生說到寓意,就及時提醒:這是一則寓言故事,每一則寓言故事都會告訴人們一個道理,這叫做寓言的寓意。如果你能在故事的結尾點明寓意,就會講得更好了。

  貼板書:一心想眼前利益沒顧到身后隱患

  5.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則寓言。

  二.學文明理

  1.在中這則寓言是一位少年講給吳王

  聽的,它為什么要講這個故事?又是怎樣講述的呢?讓我們認真地來學習課文。首先我們來看看學習要求。

  2.(出示自學要求)

  自由地、認真地朗讀課文的2——12自然段

  ①找一找:在吳王和少年的對話中,你認為最精彩的是哪一句話。把它畫出來,并說明理由。

  ②想一想:吳王從少年的話中“悟”出了什么?

  ③評一評:你喜歡文中的哪一位人物,請你對他做出簡要的。(并從書中找出理由)

  (提示:①可以在書上做批注。

  ②各自完成任務后,如有時間可以同桌交流一下)

  老師將講給你們5、6分鐘的時間自學,請你要抓緊時間啊。

  3.自學

  4.全班交流

  1)交流第一個問題

  (①出示重點句:“蟬,螳螂,黃雀,他們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卻沒顧到自己身后正隱伏著禍患呢!”

  ②朗讀:真是畫龍點睛的一句話啊,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2)交流第二個問題

  (①貼板書:楚國,吳王,其它諸侯國

  吳王終于明白了:不能像蟬,螳螂,黃雀一樣目光短淺,只顧眼前利益,要顧及身后禍患啊。

  ②貼板書: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要顧及身后禍患讀一遍)

  3)交流第三個問題

  (①交流的重點應該是少年的智慧。提升:勇敢要有智慧的支撐。一個好主意想要成功,還得選擇一個合適的環境,恰當的時機,這就是計謀。少年就是一位有勇有謀,充滿智慧的人。)

  ②讀重點句:這兩位人物都有令人喜歡的地方,但無疑少年是作者更加賞識的一位。因為正是它用自己的聰明才智使吳王明白了:做事(學生讀: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要顧及身后的禍患。)

  5.朗讀訓練

  1)現在你心中已經有了一個你喜愛的人物。憑著你對這個人物的喜愛,朱老師相信,你一定能把他說的每一句話都讀好。

  2)(出示要求)讀一讀:把你喜歡的這位人物說的每句話都有感情地讀好。

  3)學生自讀

  4)指名讀,,再讀,教師參與讀

  5)齊讀:老師讀旁白,喜歡少年地站起來讀,喜歡吳王的坐著讀。

  三.拓展

  1.同學們,學習了這一課,你有什么收獲啊?最好能聯系實際談一談

  (*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要顧及身后禍患

  學會智勸

  深明大義,知錯就改)

  2.同學們談的都很好,我相信學習了這一課,又一個道理已經銘記于你們心中了。讀重點句: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要顧及身后隱患。)

  3.補充寓言

  “螳螂捕蟬”既是一則有趣的寓言,又是一個能啟迪人的智慧的故事。你還知道那些寓言故事嗎?

  四.布置作業。

  請你仿照《螳螂捕蟬》這課文的方法,把日常生活中的某一件事與一則寓言結合起來,編寫一個故事。

  板書設計:

  23螳螂捕蟬

  吳王―――楚國 (趙國在后)

  螳螂―――蟬 (黃雀在后)

  只顧眼前利益 身后隱伏禍

  文獻摘錄:

  寓言故事是根據劉向《說苑》中的有關記載改編。既是寓言故事,書中的人物都是寓言形象,有的還是假托的,不宜過多介紹史實,強調它的真實性。

【《螳螂捕蟬》教案】相關文章:

《螳螂捕蟬》教案09-30

語文教案:螳螂捕蟬12-09

《螳螂捕蟬》教案設計08-26

《螳螂捕蟬》教案設計(精選10篇)08-11

螳螂捕蟬作文03-05

螳螂捕蟬作文09-03

23《螳螂捕蟬》09-30

《螳螂捕蟬》教學設計09-30

螳螂捕蟬之后英語作文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