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沁園春教案

時間:2023-01-25 01:08:24 教案 我要投稿

沁園春教案(通用10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沁園春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沁園春教案(通用10篇)

  沁園春教案 篇1

  一、導入

  古代有才學之士、有抱負之士,一旦登上高處眺望遠方,必定生出很多感慨。曹操登上

  碣石山,大發詩興,寫下《觀滄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幾句表現出詩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懷。陳子昂在幽州臺上吟誦"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泣下。"感嘆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發了他懷才不遇的愁苦之情。那么,毛主席重游橘子洲時又會抒發什么樣的情懷呢?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毛主席的詞《沁園春長沙》。(板書:題目、作者)

  二、寫作背景

  毛主席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偉大的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理論家、杰出的文學家。這首詞作于1925年,當時革命運動正蓬勃發展。省港大罷工相繼爆發,湖南、廣東等地農民運動日益高漲。毛主席直接領導了湖南的農民運動。同時,國共兩黨的`統一戰線已經確立,國民革命政府已在廣州正式成立。這年深秋,毛主席去廣州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在長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面對如畫的秋景,回憶在長沙的求學生活和革命斗爭經歷,不禁浮想聯翩,寫下了這首詞。

  三、關于詞的知識。

  1、定義:詞,又稱長短句,產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稱為"曲詞"或"曲子詞",是配音樂的,后來逐漸跟音樂分離,成為詩的一種,所以又稱為"詩余"。

  2、特點:詞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每首詞都有一個曲詞名稱,叫詞牌。詞牌決定了這首詞的字數、句數和平仄聲韻。在"沁園春.長沙"里面,"沁園春"就是詞牌。為什么會起這么個名字呢?相傳東漢明帝有個女兒名沁水公主,她的園林名沁園。后來沁園被外戚竇憲仗勢奪取。有人作詩吟詠這件事,"沁園春"詞牌由此得名。既然"沁園春"是詞牌,那"長沙",就是這首詞的標題。

  3、詞牌和詞的標題的區別:詞牌是一首詞詞調的名稱。詞的標題是詞的內容的集中體現,它概括了詞的主要內容。長沙,作為這首詞的標題,揭示這首詞的主要內容均與詩人當年在長沙求學時有關。

  4、詞的分類:詞按字數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90字)、長調(90字以上)。詞的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約派。豪放派作品氣勢豪放,意境雄渾,充滿豪情壯志,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蘇軾和辛棄疾。婉約派作品清麗含蓄,感情婉轉纏綿,情調或輕松活潑,或婉約細膩,題材較狹窄,多是寫個人遭遇、男女戀情,也有寫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詞人有柳永、秦觀、李清照等。

  四、整體感知,熟悉內容。

  1.聽錄音,正音。舸寥廓崢嶸稠遒遏

  五、賞析課文上闋:

  請問:上片描寫了幾幅圖?請概述。

  明確:獨立寒江圖、湘江秋景圖(先分析詩句,再導出每幅畫的名稱)

  1、鑒賞第一句:獨立寒秋圖。

  獨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頭。

  (1)起句"獨立"二字破空而來,以"寒秋"、"橘子洲"點明時間、地點、獨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著色,便有了無限的涵詠之味和沉郁豪邁之氣。這一句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環境等因素。所以可以概括為獨立寒秋圖。

  (2)詩歌語言跳躍性很大

  沁園春教案 篇2

  教學重點:

  1、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立志超越前人的豪邁氣概。

  2、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特點及其相互關系。

  3、詩歌的朗讀。

  課時:

  兩節。

  教學設施:

  《沁園春·雪》課件。

  課前準備:

  學生預習,掃清文字障礙,朗讀詩歌。

  第一課時

  要點:

  1、分析上闋,感受詩歌的意境和想像,理解詩人博大的胸襟和豪邁的情懷。

  2、理解寫景、抒情相結合的特點和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3、上闋的朗讀與背誦。

  教學內容與步驟:

  1、著名詩人臧克家說過:“毛澤東詩詞是偉大的篇章。”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毛澤東的詞《沁園春雪》,共同領略毛澤東詩詞的風采。

  2、體裁和題目分析:體裁:詞;沁園春:詞牌;雪:題目。

  3、理解詞的特點。

  詞又叫“曲子詞”、“長短句”,原來可以和樂演唱,句式長短不一。樂譜失傳后,只剩下詞牌,就是詞的調子,每個詞牌規定著某詞的字數、句數、平仄聲調和韻腳,詞牌名和詞的內容沒有必然的聯系。

  “沁園春”這個詞牌規定114個字,分上下兩闋,上闋13句,下闋12句,句號處必須押韻。“沁園”相傳是東漢明帝的女兒沁水公主的園林,曾被外戚竇憲奪取,后人作詩以詠其事。

  4、先賞析毛澤東的另一首詞《沁園春長沙》。

  沁園春長沙(19252月)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叢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闊,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簡析):1925年2月,毛澤東從上海回到韶山,從事革命活動,軍閥趙恒惕要逮捕他,在韶山人民的掩護下,他秘密離開韶山,到達長沙,并獨自去橘子洲頭,事后作此詞。此時,毛澤東正在苦苦尋求一條救國救民之路,因而發出了“悵寥闊,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呼喊。

  5、齊讀《沁園春長沙》

  6、《沁園春·雪》寫于1936年2月。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全黨的領導地位。毛澤東同志率長征部隊到達陜北之后,領導全黨展開了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斗爭。在陜北清澗縣,毛澤東同志曾于一場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上視察地形,欣賞“北國風光”,過后寫下了這首氣吞山河的壯麗詩篇。

  7、聽朗讀錄音,整體感知。字詞疏通。

  (1)注意讀音沁、分外妖嬈成吉思汗數風流人物今朝折腰

  (2)注意字形多嬌天驕蠟象頓失滔滔惟余莽莽紅裝素裹

  (3)字(詞)義惟余大河須紅裝素裹分外折腰略輸、稍遜風騷彎弓數風流人物

  8、通觀全文,找出上下闋之間的過渡句,說出作用。

  明確: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作用:承上啟下。

  9、第一句承上闋來寫,“嬌”是褒義,是贊揚,那祖國的江山有哪些可贊之景呢?看題目,是什么景?

  雪景。

  在祖國的什么地方?

  北方。(北國風光)

  北國風光怎么樣呢?

  “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上闋先總寫了一個壯闊雄奇、玉砌銀裝的冰雪世界。

  下面由一個“望”字領起,望到了什么?

  從“長城內外”到“欲與天公試比高。”

  10、由此可見上闋的結合特點是什么?

  先總寫,后分寫。

  11、“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兩句在情態的描寫上有何不同?

  明確:前者是靜態描寫,后者是動態描寫。

  12、析分寫部分。

  (1)“望”所管轄的句子是哪些?

  要點:由“長城內外”到“欲與天公試比高”。也就是說,詩人把自己想像為一個頂天立地的巨人一樣,站在高山之巔,不畏嚴寒風雪,遠眺北國大地,欣賞北國壯麗雪景。其氣勢可等豪邁。

  分析“長城”、“大河”幾句。

  (1)“惟余莽莽”的意思是:只剩下白茫茫的一遍。

  (2)本詞寫黃河與一般表現黃河的作品在情態描寫上有何不同?

  要點:一般作品表現黃河的動態,如李白的《將進酒》中: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而本詞寫的卻是黃河的靜態。

  (3)這樣寫“長城”、“大河”表現了什么?

  要點:描寫了一個視野廣闊,寒威凜烈的冰雪世界。更顯示了作者博大寬闊的胸懷,雄偉曠達的氣魄。

  (4)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對偶。

  1、分析描寫群山,高原的幾句。

  1、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對偶、比喻、擬人。

  2、為什么覺得群山像銀蛇在舞動,高原像一只只白象在奔馳?

  要點:詩人站在高山之巔極目遠眺,被白雪覆蓋的群山宛延曲折,伸向向遠方,仿佛一條條銀蛇在舞動;一座座披著白衣的高原,仿佛一只只白象在奔馳。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騰壯麗;二者又都有奔放活潑的氣勢,顯得神采飛揚。加上“欲與天公試比高一句,就更有一種奮飛的態勢和競爭的活力。這樣浪漫的想象實際上正是以雪壓冬云,天地混沌一片的景象為基礎的。

  4、“長城”、“大河”和群山、高原的描寫,在情態上有何不同?

  要點:前者靜態、后者寫動態;塑造了一個動靜結合,虛實相生的意境。

  5、分析最后三句。

  (1)“須”的意思是什么?

  明確:等待

  (2)思考:這幾句寫的是否眼前所見實景?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何作用

  明確:這幾句是從眼前所見展開的想象,是虛寫。展現了一個紅白交映生揮的景象。用了擬人的手法。把紅日映照下的北國河山比作一個紅裝素裹的.少女一樣格外艷麗動人。

  1、全班朗讀

  2、小結:

  1、修辭手法小結:比喻、擬人、對偶等,使描寫更形象生動,更能加強表現效果。

  2、表達方式和內容概

  要點:

  描寫與抒情相結合,描繪了北國的壯麗雪景,熱情贊美了祖國的大好河山,抒發了詩人的豪邁情懷。

  1、演示配樂朗頌欣賞(學生可以跟著朗讀)。

  2、全班把上闋背誦一次。

  預習下闋:

  1、朗讀這一部分。

  2、表達方式的特點。

  3、表達詩人的什么思想感情?

  4、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第二課時

  要點:

  1、分析下闋部分,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和詩歌的主題。

  2、理解議論抒情相相結合的特點。

  3、朗讀和背誦。

  4、練習測試。

  教學內容與步驟:

  1、進入下闋,復習舊課。

  2、全班背誦上闋。

  3、分析下闋:

  思考題內容:

  1、前兩句有什么作用?為什么不用“贊美”而用“折腰”?

  2、“惜”的作用與上闋哪個詞相近?

  3、“文采”、“風騷”、“彎弓射大雕”各指什么?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4、詩人對“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和對“成吉思汗”的評價態度是否一樣?分別體現在哪些詞語上?

  5、“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怎樣理解?

  6、這一部分在表態方式上有何特點?“俱往矣”前后有何聯系?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要點:

  1、承上啟下,這一過渡使全詞渾然一體,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給人嚴絲合縫,完整無隙的感受;“折腰”本來是鞠躬、傾倒的意思,這里有贊頌、贊美的意思,而它比“贊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強烈,更能體現出無數英雄為祖國的壯麗山河而傾倒之情。

  2、其作用與上闋的“望”相近,都有領起下文的作用。

  3、“文采”、“風騷”指的是文學才華,這里指的是廣義的文化,指的是文治;“彎弓射大雕”指的是武功。都用了借代的手法。

  4、不同。對前兩者并不是一概否定,而對后者的惋惜之情近于嘲諷。這種感情分別體現在“略”、“稍”、“只”等詞上。

  5、“風流人物”指的是能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還看今朝”的“今朝”指的是當代無產階級革命英雄和廣大的人民群眾。這不但是一種堅強的信心和偉大的抱負,而且是一種昂揚的斗志。抒發了自己作為無產階級革命領袖的壯志和抱負。

  6、議論與抒情相結合。既談古,又論今,把古代與今天作比較。熱情歌頌了無產階級革命英雄和廣大的人民群眾。抒發了詩人作為無產階級革命領袖的壯志和抱負。

  7、至此,毛澤東在《沁園春長沙》中的探求“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有了回答:“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1、全班朗讀下闋。

  2、背誦下闋。

  1、讀準字音,注意字形(每空5分)

  分(fen)外妖嬈(rao)稍遜(xun)風騷(sao)

  數(shu)風流人物

  1、判斷下列語句的修辭手法。(每小題10分)

  A比喻B、對偶C、擬人D、夸張、E借代

  1、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2、山舞銀蛇,原馳蠟象。()

  3、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三)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每小題10分)A、對B、錯

  1、“望”字統領的詩句是由“長城內外”到“分外妖嬈”()

  2、“頓失滔滔”一句的重讀應在“頓”()

  4、本詞上闋在表達方式上是描寫與議論相結合()

  5、“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都是“風流人物”()

  沁園春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一、抓住關鍵詞語,體會詞中描繪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顯志的特點。

  二、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體會壯闊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三、了解詞的結構及有關知識,培養詩詞鑒賞能力。

  重點與難點:

  詩詞欣賞與評價。

  教學時間:

  1課時。

  學法指導:

  誦讀入境,欣賞詩意;聯想比較,鑒賞評價。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毛澤東,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同時還是一位浪漫主義詩人。"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二十世紀的中國又出現了一位獨領一代風騷的大詞人——毛澤東。他用古典詩詞形式寫現代精神,他的詩詞,記錄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歷程,反映了中國革命各個時期的現實生活,是一部中國革命的英雄史詩。現在,就讓咱們充滿激情地追尋著偉人的閃光足跡,走進偉人的崇高心靈。(板書課題)

  2、簡介詞的知識:詞,又稱長短句。詞最初稱為“曲詞”或“曲子詞”,是配音樂的。后來逐漸跟音樂分離,成為詩的一種,所以有人把詞稱為“詩余”。詞有詞牌,又稱詞調。詞牌,是詞的格式的名稱。不同的詞牌,其段數、句數、韻律,每句的字數、句式、聲律,都有不同的規定。因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寫詞叫“填詞”,即按照詞牌的格式把詞填進去。今天學習的課文“沁園春”是詞牌名,“長沙”是題目。沁園春:相傳東漢明帝女兒沁水公主園,后來被外威竇憲仗勢奪取,有人作詩詠其事,此詞牌由此而得名。

  二、誦讀鑒賞

  1、誦讀欣賞

  ①結合欣賞毛澤東手書《沁園春長沙》,聽朗讀錄音。

  ②學生結合注釋自由朗讀,抓住關鍵詞語,理清思路,熟讀成誦。

  誦讀提示: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領字,兩字后要稍停頓,突出領字作用。"看"字所領7句要讀得抑揚頓挫,充滿興奮喜悅之情,"萬類霜天競自由"要讀出徹悟、慨嘆之情。"恰"字所領7句要讀得激昂慷慨,充滿自信,語速稍快。

  抓住極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如"萬""遍""漫""爭""擊""翔"字,體會其作用,抓住點明人物、時間、和地點的詞語,如"獨""立""洲",把握"看"和"憶"等起貫穿全詞作用的詞語,展開聯想與想象,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和領悟,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力求背誦全篇。

  2、整體感知

  思考:這首詞描述了幾幅畫面?可以根據內容給各幅畫加個小標題嗎?

  討論、明確:描述了四幅畫面:獨立寒秋圖、湘江秋景圖、崢嶸歲月圖、中流擊水圖。

  3、鑒賞評價

  理清了思路,初步感受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后,我們還要深入體會,具體把握情感特征。

  ①聯想設疑,制造懸念:

  前3句的正常語序為——寒秋,(詩人)獨立(于)橘子洲頭,(望)湘江北去。詩歌語言常用變序,這里將“獨立”置前,增強了表現力。它用一個“特寫”鏡頭把人物從景中推出,凸現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發讀者生發種種想象與聯想:孤獨的詩人最見個性。李白“獨坐敬亭山”閑適,柳宗元“獨釣寒江雪”隱逸,晏殊“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超脫,那么詩人“獨立”橘子洲頭,又要表達怎樣的情思呢?

  在“寒秋”的氛圍中,聯系“長沙”、“湘江”,我們會想見屈原“哀秋冬之緒風”,宋玉“悲哉秋之為氣”,杜甫“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審言“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湘江北去,詩人南下——廣州接辦農民運動講習所,是不是也要抒悲秋之情呢?

  ②了解抒情方式,體會深情

  要深入體會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特征,我們有必要了解詩詞的抒情方式常識。(參見練習三提示:抒情詩詞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過寫景、狀物、記事、寫人來抒發感情。)就《長沙》的內容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懷人憶事抒情。那么課文中哪些句子是借景抒情、哪些地方是直抒胸臆、哪些地方是懷人憶事抒情?

  明確:上闋“看”統領的7句是借景抒情,“悵”、“問”是觸景生情,直抒胸臆;下闋的“攜”、“憶”、“記”表明是懷人憶事抒情。

  “看”統領的借景抒情寫到哪些景物?

  明確:山、林、江、舸、鷹、魚:萬類。

  體會到怎樣的意境?

  討論提示:紅葉、綠水、鳥飛魚躍,這些景物單獨看上去也很平常,我們可以聯想到一些詩文名句:

  霜葉紅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吳均《與朱元思書》)

  海闊憑魚躍,天空任鳥飛。(從唐僧玄覽詩中化出的名句,見初中課文《鳥飛魚躍的聯想》)但詩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組合有序,或遠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總。并從數量(萬、百)、范圍(遍、漫),色彩濃度(盡染、碧透),運動力度(爭、擊、競)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如果讓你用一個四字短語來概括毛澤東眼中的秋景的特點,應該怎么說呢?(色彩斑斕、生機勃勃、美不勝收)

  明確: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自由開放的空間,是一幅色彩瑰麗的圖畫,晚秋靜穆的'偉大中律動著勃勃的生機,掃盡千古悲秋之氣。

  從這壯闊的深秋意境中,我們感受到詩人怎樣的情感態度呢?

  提示:假如是一個消極悲觀的詩人,面對同樣的景物,可能是這樣的感嘆:

  山如人意懶,石似我心空;

  水流無情,逝者如斯;

  黃葉飄零,生命終結;

  蒼鷹孤獨地盤旋,小魚無力地漂游;

  不是萬類競自由,而是樹倒猢猻散,飛鳥各投林。

  明確:對比中,我們可以看出,詩人在對大自然中萬類生物的激情關注中融入了自己對人生的積極追求,對家國命運的由衷關懷。(板書:詩人、關懷天下)

  朗讀提示:要想象畫面,進入意境,讀出關注熱愛的積極情感。(板書:讀出關注)

  討論:“攜”、“侶”“同學”表明人物關系親密團結。

  “崢嶸”、“稠”表明時代特點,艱難時世反襯人物的奮發有為。

  “恰”引起的鋪敘表明人物的氣質稟賦、精神狀態和戰斗行動。

  “糞土”形象不美,表現對軍閥官僚的蔑視恰到好處。

  “中流擊水”寫盡豪情壯志,意味深長,令人聯想到“中流砥柱”。

  從詩人對往事的追憶中,我們聯想到怎樣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憶其事,我們看到的既非古代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也非當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賭明天”。倒令我們想起顧憲成“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情懷,更令我們想到魯迅先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周恩來“面壁十年圖破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崇高理想。

  明確:憶的是“同學”、“書生”,站在我們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舊世界宣戰的斗士(板書)。

  朗讀提示:要讀出情志(板書)。

  三、整合小結

  綜觀全詞,造像寫意,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游人;借景抒情,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詩人;深沉發問,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哲人;懷人憶事,我們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鑒賞方法:誦讀入境,

  抓關鍵詞句理清思路,整體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體會情感特征。

  依據朗讀提示,朗讀全詞,讀出感情。

  四、賞讀結束

  放投影片毛澤東詩詞手跡,聽配樂朗誦帶。

  請朗誦水平好的同學朗讀全詞,要求讀出感情

  五、練習

  1、全詩的"詩眼"是什么?

  明確: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2、煉字煉意(體會下列詞句中加點字的好處。)

  ①獨立寒秋

  "獨立",不僅表明是一個人,而且顯示了詩人砥柱中流的氣概。

  ②層林盡染

  "染"字用擬人手法,寫出秋色之深。

  ③鷹擊長空

  "擊"字顯示出雄鷹展翅奮發,搏擊大氣的強勁有力。

  ④魚翔淺底

  "翔"字寫出魚兒在清澈見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動得自由輕快,像在天空中飛翔一樣。

  ⑤、萬類霜天競自由

  3、背誦這首詞。體味詞中的思想感情、精妙詞句和開闊意境。

  沁園春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1、初步學習閱讀詞的方法,了解詞的格式。

  2、理解《沁園春?雪》的思想內容,抒發的革命豪情。

  3、理解本詞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手法。

  4、品味本詞的語言,領悟語言的深層意蘊。

  5、體會本詞中比喻、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的藝術效果。

  知識目標:

  1、寫景、議論、抒情的表達方式

  2、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能力目標:

  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教育目標:

  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樹立偉大抱負和堅定信念

  重點、難點:

  理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①下闋抒情議論、抒發作者的革命豪情。②品味本詞的語言。

  2、難點①理解本詞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手法。②反復揣摩品味本詞凝煉的語言,想象本詞的美妙意境,以及作者博大的胸襟。

  一、導入新課:

  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歌詠過那潔白如銀的雪景。像唐朝岑參的'“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又如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雪,紛紛吹落軒轅臺。”還有柳宗元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高駢的“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還有宋朝胡仔的“戰退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元朝黃庚的“江天不夜月千里,天地無私玉萬家。”等等,決不勝舉。毛澤東既是一位偉大的革命家,同時也是一位杰出的詩人,他的詞作《沁園春?雪》就是詠雪的名篇。

  二、題解與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戰爭爆發前,在陜北的清澗縣,毛澤東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上視察地形,觀賞風光。面對蒼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蕩,過后寫下了這首詞。1945年8月,抗戰勝利后,為了國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澤東同志親赴重慶與國民黨談判。其間,民主人士、詩人柳亞子先生請他寫詩,毛澤東同志就把這首《沁園春雪》抄給他,隨后《新民晚報》公開發表,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內容

  1、教師范讀,學生齊讀,指名學生讀。學生想象詞作所描繪的景象,初步體會詞作所表達的感情。

  2、學生齊讀一遍。

  3、學生思考上下兩闕各寫了什么內容。

  明確:這首詞分上下兩闋。上闋寫景。下闋議論、抒情。

  四、品讀課文,賞析意境

  (一)學習上闕

  1、集體朗讀上闕。

  2、學生思考:上闋分幾層意思?

  明確:上闋寫景共分三層。前三句概寫,極目萬里,動靜結合;中間具體寫,氣勢磅礴,生機盎然;后三句寫想象中的景色,紅白交映,艷麗多姿。

  3、討論:

  (1)第一層總寫,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動靜結合的北方雪景圖,請找出體現動景、靜景的詞語。

  明確:“封”寫地面,凝然安靜;“飄”寫天空,雪姿輕盈。由下而上,一靜一動。

  (2)“望”字在詞中的有什么作用?望到了什么?

  統領下文(一直到“欲與天公試比高”),望到了長城、黃河、山脈、高原。

  (3)望到的景色中哪些是動景,哪些是靜景?(長城、黃河是靜景,山脈、高原是動景)

  (4)“須晴日”中的“須”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

  “須”是等到的意思。這里是在寫想象中的雪景,表現了詩人對革命光榮前途的預見,表現了詩人高瞻遠矚的博大胸懷和樂觀主義精神。

  (5)上闕寫景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明確: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壯麗河山的贊美之情。

  (6)齊讀上闋,體會詩人對祖國山河無比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二)學習下闕:

  1、自由朗讀下闕。

  2、按照上闕的方法學生自己先分層理解,簡單分析。

  明確:三層。一層承上啟下,二層評價歷史人物,三層歌頌英雄人物。

  3、討論

  (1)“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的含義,以及在詞中的作用?

  明確:這是一個過渡句,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從描繪雪景過渡到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和對英雄人物的歌頌。

  (2)上闕用“望”來統領下文,那么下闕有沒有這樣的一個字?

  明確:惜(可惜、惋惜)

  (3)詩人在“惜”什么人?

  明確: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4)詩人對這幾個人的態度是一樣的嗎?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明確:不一樣。一個“惜”字委婉準確,有貶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戰功,也指出了他們缺少文治、文學才華不足的弱點。“略”、“稍”、使詞作對歷史人物的評述客觀、準確、不失分寸。“略輸”、“稍遜”、與“只識”,前二詞與后者比,褒貶的程序有差別,“只識”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5)詩人評說這些人物的目的何在?

  對比、襯托后面的無產階級革命英雄和人民大眾。

  (6)集體朗讀最后三句,然后討論這三句在全詞中的作用。

  明確:表明真正的英雄人物應該是當今的無產階級革命者和無數的人民群眾。揭示中心思想。

  (7)總結這首詞的層次與思路。(先引導學生思考,然后教師歸納)

  詞作由寫景開始,上闋先概括、再小結(總—分—總)下闋先過渡,由景入情,寫歷史人物,最后深化開掘。整首詞始終洋溢著蓬勃向上、氣貫長虹的豪情與力量。

  五、再讀詩詞,展開聯想,暢談感悟

  1、齊聲朗讀,想象詞中景象。

  2、請大家選擇你印象最深的語句有感情地朗讀。并說說你為什么喜歡這些語句。

  六、拓展延伸:

  1、找幾句古詩詞中表達作者的抱負的詩句。

  (1)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3)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4)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

  (5)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

  (6)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李賀《南園》

  2、找幾個含“雪”字的成語。

  冰天雪地、風雪載途、程門立雪、白雪皚皚、雪中送炭、雪泥鴻爪、映雪讀書

  3、找幾句寫雪的古詩。

  (1)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2)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同上)

  (3)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同上)

  (4)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同上)

  (5)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七、作業:

  1、背誦、默寫這首詞。

  李麗

  沁園春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學習寫景、議論、抒情的表達方式。

  2、背誦課文、默寫課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3、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樹立偉大抱負和堅定信念。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意義。

  一、導入

  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歌詠過那潔白如銀的雪景。像唐朝岑參的“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又如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雪,紛紛吹落軒轅臺”。還有柳宗元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高駢的“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還有宋朝胡仔的“戰退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元朝黃庚的“江天不夜月千里,天地無私玉萬家。”等等,決不勝舉。毛澤東既是一位偉大的革命家,同時也是一位杰出的詩人,他的詞作《沁園春雪》就是詠雪的名篇。

  二、初讀課文

  1、了解背景

  這首詞寫于1936年2月。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毛澤東率長征部隊勝利到達陜北之后,領導全黨展開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斗爭。在陜北清澗縣,毛澤東曾于一場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上視察地形,欣賞“北國風光”,過后寫下了這首詞。

  2、學習字詞

  莽(mang)素(su)成吉思汗(han)單于(chanyu)

  妖嬈:妖艷美好。風騷:原指《詩經》里的《國風》和《楚辭》里的《離騷》。這里用來概括廣義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內。

  3、齊讀。

  三、再讀課文

  (一)學習上闋

  1、從詞的哪些句子可知描寫的是北方冬季的景色?(第1—3句。)

  2、作者運用哪些修辭來描寫景色的.?(夸張、擬人、比喻等。)

  3、發揮想像,用自己的話描繪一下詩人筆下的北國雪景圖,并談談你的感受。(引導學生發揮想像,進入詞的意境,揣摩雪景描寫的藝術特色,感受詩人的胸懷、氣質和思想感情。詩人筆下的北國雪景,空間極其廣闊,景色極為壯麗,令人感受到詩人豪邁的胸懷,雄偉的氣魄,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4、齊讀、指名讀詞的上闋。

  (二)學習下闋

  5、找出本詞的過渡句。(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6、對歷史英豪作者是怎樣評價的?(評論以“惜”字為統領,定下批評的基調,意味非常豐富:“惜”中含褒;“惜”中有貶;“惜”中寓志。)

  7、仔細的體會“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含義。(后來者居上的氣概,詩人作為革命領袖而創造空前歷史業績的自信、自勵和抱負。)

  8、齊讀、齊讀詞的下闋。

  四、精讀課文

  1、反復朗讀這首詞,說說它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情與景是怎樣交融的?

  它的抒情是與寫景、議論有機結合、渾然一體的。上片寫景,大氣磅礴、氣象雄渾,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著熱愛祖國山河的豪情,“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三句,更是贊美之情溢于言表。下半片議論,即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國河山的壯麗,想到無數英雄為之傾倒,并對歷代英雄加以評說而寓情于議,蘊含詩人對祖國的深情,以及充滿自信的情懷。“俱往矣”由評論歷史人物落到贊揚當代風流人物,使全詞的思想境界達到高峰,點明主題,抒發了詩人的豪情壯志。全詞熔寫景、議論與抒情為一爐,水乳交融,使主題非常鮮明突出,從而收到強烈的感人的藝術效果。

  五、小結

  本詞上片描寫北國雪景,展現祖國山河的壯麗;下片由祖國山河的壯麗引出英雄人物,縱論歷代英雄,抒發詩人的抱負。

  板書設計:

  江山英雄風流人物

  千里萬里秦皇漢武

  (夸張)(略輸文采)俱看

  長城大河唐宗宋祖往今

  (白描)(稍遜風騷)

  矣朝

  山原一代天驕

  (比喻)(只識彎弓)

  妖嬈折腰(人民)

  沁園春教案 篇6

  一、導學目標

  1、了解本詞的寫作背景,能有感情的背誦全詞;

  2、掌握上下闋所寫的內容,體會詩歌的情感;(重點)

  3、學會抓住詩歌中的關鍵詞句揣摩,并能體會其作用。(難點)

  二、導學引領,自主學習

  (一)基本知識學習

  1、識記文常,了解本詞的寫作背景。

  2、識記課后“讀一讀、寫一寫”中的字詞以及文章注釋中注音的字詞。

  3、反復朗讀全詞,把握主要內容,理清思路:

  (1)詞的上下兩闕各寫了什么內容?主要采用那些表達方式?

  (2)作者欣賞這幅圖的立足點在什么地方?從詞的上闕中哪個字能看出來?

  (3)上闕中的'有虛寫的景色也有實寫的景色,請你把它在文中勾畫出來。

  (4)詞中哪一句話可概括上闋這個意境磅礴,氣勢雄偉的畫圖?

  (5)下闋中哪句話是過渡句?下闋由景到人,寫了哪些英雄人物?作者用哪一個字概括他對五位歷史英雄的評價?作者這樣評價的目的是什么?

  (6)本詞的主旨句是那句?抒發了作者怎么樣的情感?

  (二)重難點突破

  詞的下闕部分作者評論歷代的帝王,分別用了“略輸”、“稍遜”和“只識”三個詞語,請問它們有什么含義?

  點撥:“略輸”、“稍遜”兩個詞語一方面表明了毛澤東對秦皇漢武

  的惋惜之情,同時又對他們在歷史上的貢獻;而

  “只識”一詞則表現了毛澤東對成吉思汗只重武功忽視文治的之情。

  (三)學法指導

  學習本詞,應該先弄清它的創作背景,在掌握上下闋內容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句進行揣摩,體會作者的情感。

  (四)困惑所在:

  三、組內合作,收獲共享

  (1)我們組講解的問題是:

  (2)我們組講解的思路是:

  (3)講解中需要強調的關鍵點和重難點是:

  四、課前熱身,自我完善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沁()分()外妖嬈()成吉思汗()數()風流人物

  2、“沁園春雪”中的“沁園春”是詞的()“雪”是詞的()上下闋的過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課堂交流流程建議:

  導入→課前熱身→介紹背景→理解內容、體會感情→揣摩關鍵詞句→小結練兵

  (二)交流點撥

  可先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弄清詞各部分的內容;再細讀課文,分上下兩闕進行講解分析;最后三讀課文,揣摩關鍵詞句,再次體會作者的情感。當然也可以把揣摩關鍵語句放到細讀課文時進行交流。

  六、課后練兵,體驗成功

  1、“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中“風流人物”指_______,全句表達的感情是________。

  2、對“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一句在全詞中所起的作用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承接上文,再次贊美祖國山河。

  B.總領以下各句,為下文議論歷史人物作鋪墊。

  C.引起下文,暗示歷史人物對祖國山河的態度。

  D.承上啟下。既承接上文,再次贊美祖國山河;又指出歷史英雄人物為祖國壯麗山河而傾倒,為評論歷史人物作了鋪墊。

  3、“山舞銀蛇,原馳蠟象”這句話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有什么好處?

  七、直擊中考,幸福提升

  墨梅(王冕)

  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1)這首詩表現了畫中梅花的、特點。

  (2)這首詩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沁園春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詞的一些體裁知識。

  2、品味關鍵詞語,體悟詞中描繪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顯志的特點。

  3、把握詞作的情感脈絡,感受毛澤東博大的情懷和革命的壯志。

  教學重、難點:

  1、把握本詞中所描述的景物特點及作者所抒發的情感。

  2、指導學生掌握鑒賞詩詞方法,訓練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

  教學過程:

  一、文體知識

  詞,興起于隋唐,和樂而歌,始稱“曲子”或“曲子詞”,因句子長短不齊,故又稱“長短句”,如《稼軒長短句》,還有樂府之稱,如《東坡樂府》。

  詞的基本特點是:詞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

  詞的標題是詞的內容的集中體現;詞牌是一首詞的詞調的名稱,決定著詞的字數、句數、和平仄聲韻。詞以字數的多少分為小令(58字及以下)、中調(59—90字)和長調(91字及以上)。

  二、寫作背景

  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戰爭的前一年,當時革命蓬勃發展,毛澤東直接領導了湖南農民起義,同時國共統一戰線已經確立,但革命該由哪個階級來領導,成為黨內外斗爭的焦點。這年深秋,毛澤東同志從上海回到韶山,從事革命活動。軍閥趙恒惕要逮捕毛澤東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護下,毛澤東同志秘密離開韶山,準備到廣州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經過長沙,并獨自去了橘子洲頭。事后作了此詞。

  三、關于詞牌“沁園春”

  東漢明帝有個女兒叫沁水公主,沁水公主有個園林,“沁園春”就是由此而得名。

  四、導入

  自古文人多悲秋。“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是張繼筆下的秋天;“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維心目中的秋天;“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是王勃筆下的秋天;“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是劉禹錫筆下的秋天;“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是晏殊筆下的秋天……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一代偉人毛澤東給我們描繪的秋景,一同走進這位偉人的心田。

  五、誦讀(注意節奏、押韻)

  六、課文解讀

  1、前三句點明了時間、地點及人物。

  寒秋,(我)獨立橘子洲頭,(看)湘江北去。

  2、找出顯示本詞思路的關鍵詞,嘗試理清本詞的思路層次

  關鍵詞:立、看、悵、問、憶、記

  (1)賞析由“看”字領起的秋景

  (萬)山——紅(遍)

  (層)林——(盡)染(染——用擬人寫法,寫出秋色之深)

  (漫)江——碧(透)

  (百)舸——(爭)流(爭——活現千帆競發的熱鬧場面)

  鷹——擊長空(擊——突現鷹的展翅奮發,搏擊長空的強勁有力)

  魚——翔淺底(翔——體現里魚游得自由輕快,像在天空中飛翔一樣)

  (2)用一句總結性的話概述此秋景特征:

  萬類霜天競自由(競——是對前三個動詞的高度概括)

  (3)詩歌意象

  詩歌意象中的“象”就是作者用以表情達意的載體(具體的事物)

  3、面對著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詩人想到了什么?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小結:此上闋由景生情,表達了一個胸懷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壯志。

  4、齊讀下闋,說說這段為我們塑造了怎樣的少年形象?

  明確:風華正茂,意氣奔放,指點江山,胸懷天下,糞土當年萬戶侯。

  5、問題:上、下闋的最后一問是否相同?若不同,則請說明。

  明確:上闋為設問,引出下文;下闋為反問,回應前文。

  七、積累有關描寫秋天的詩詞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九霄。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沁園春教案 篇8

  教學目的

  1、理解詩詞寫景和議論的特點;

  2、領會本詞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點。

  教學目標

  1、理解詩詞大意;

  2、理解上下闋的內容層次及藝術手法;

  3、朗讀,背誦默寫。

  教學重點朗讀,背誦默寫。

  教學難點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的理解。

  教 具電腦,投影儀,錄音機,自制電腦軟件。

  教學時數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培養興趣,強化動機。

  1、投影山東大學歷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調歌頭讀毛主席詩詞》: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萬兵。

  眼底六洲風雨,筆下有雷聲。

  細檢詩壇李杜,詞苑蘇辛佳什,未有此奇雄。

  教師略作解釋,請學生發表意見(根據經驗,學生會認為是吹捧之詞)。

  2、投影著名詩人柳亞子贊毛澤東《沁園春雪》的一段文字:

  “余索潤之長征詩見惠,乃得其初赴陜北看大雪沁園春詞一闋,展讀之余,嘆為古今有詞以來第一作手,雖蘇辛猶未能抗,況余子乎!”

  教師說明:這段文字決不會是吹捧,因為他寫于1945年國民黨統治時期,那時吹捧毛澤東,可能有殺身之禍。

  下面,我們學習毛澤東的詞《沁園春雪》。這首詞是毛澤東詩詞的代表作。

  二、疏通字詞,理解本詞大意。

  解釋下列詞語:

  [沁園春]詞牌名。

  [北國]北方。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惟余,只剩。莽莽,這里是無邊無際的意思。

  [大河上下]黃河的上上下下。

  [頓失滔滔]立刻失去了波濤滾滾的氣勢。意思是黃河水結冰了。

  [山舞銀蛇]群山好象銀蛇在舞動。

  [原弛蠟象]高原(上的丘陵)好象白象在奔跑。

  [須]等到。

  [紅裝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紅日、白雪交相輝映的景象。

  [分外妖嬈]特別艷麗多姿。

  [嬌]美好可愛。

  [折腰]鞠躬、傾倒。這里有稱頌、贊美的意思。

  [略輸]稍差。

  [文采]文學才華,這里指廣義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

  [稍遜]稍差。

  [風騷]義同“文采”。風,原指《詩經》里的《國風》;騷,原指《楚辭》里的《離騷》。后來“風騷”代指文學才華,。

  [一代天驕]稱雄一世的人物。天驕,“天之驕子”的省略語,意思是天所嬌縱寵愛的人。

  [彎弓]拉滿弓。

  [俱往矣]都已經過去了。俱,都。

  [數]數得上。

  [風流人物]這里指能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

  三、深入理解思想和藝術

  1、上下闋各寫什么內容?它們又分哪幾層?

  答案:這首詞的上闋寫北方雪景,其中前三句是概括寫,中七句是具體寫,后三句是想象雪過天晴之景。

  詞的下闋是評論古代帝王,抒發壯志豪情。其中前兩句起承上啟下作用。中七句是評論古代帝王,后三句是抒發壯志豪情。

  投影:

  上闋寫北方雪景

  (1)概括寫北方雪景(前三句)

  (2)具體寫北方雪景(中七句)

  (3)想象雪過天晴之景(后三句)

  下闋評論古代帝王,抒發壯志豪情。

  (1)承上啟下(前二句)

  (2)評論古代帝王(中七句)

  (3)抒發壯志豪情(后三句)

  2、上闋的寫景,哪幾句是實景,哪幾句是虛景?

  答案:從“北國風光”到“欲與天公試比高”是實景;“須”字以下是虛景。

  投影:

  上闋寫北方雪景(寫景)

  (1)概括寫北方雪景(前三句)實景

  (2)具體寫北方雪景(中七句)實景

  (3)想象雪過天晴之景(后三句)虛景

  3、上闋哪幾句是靜景,哪幾句是動景?

  投影答案:

  靜景:千里冰封

  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動景:萬里雪飄

  長城內外,惟余莽莽

  山舞銀蛇,原弛蠟象

  說明意義:把靜景寫成動景,表明在毛澤東眼里,大自然是生機勃勃的,也表明他本人是生機勃勃、富有進取精神和開拓精神的。還可以他的《念奴嬌昆侖》、《沁園春長沙》印證。

  3、“望”字可否換成“看”字?為什么?

  答案:不可。因為是登高遠眺,只能用“望”。

  4、“頓”字可否刪去?為什么?

  答案:“頓”不可刪去,因為它寫出了變化之速,寒威之烈。

  5、下闋中,“惜”字含有哪些意味?

  答案:“惜”中含有多種意味。(1)含褒意,肯定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中國歷史上的'杰出英雄,具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有過巨大貢獻。(2)批評這些英雄的不足,批評他們短于文治,在思想、文化方面建樹不多,個人的文學才華欠缺。(3)自信自己作為無產階級革命領袖和革命英雄,必將勝過前人。

  投影:

  (1)肯定他們是杰出帝王,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有過巨大貢獻。

  (2)批評他們在思想、文化方面建樹不多,個人文學才華欠缺。

  (3)自信作為無產階級革命領袖,必將勝過前人。

  6、下闋提到的五位帝王,詩人認為哪一位最缺乏文采?你的根據是什么?

  答案:認為成吉思汗最缺乏文采。因為其他幾位是“略輸”文采,“稍遜”風騷,而成吉思汗是“只識”彎弓射大雕。

  7、主題句是哪一句?

  答案: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8、這首詞表達什么思想感情?它的寫景和議論抒情有什么特點?

  答案:這首詞抒發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表達了空前偉大的抱負和無比堅定的信心。這首詞寫景,縱橫千萬里,大氣磅礴,曠達豪邁;議論,上下幾千年,氣雄千古,風流豪壯。

  投影:

  主題抒發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表達偉大抱負和堅定信心。

  雄寫景,縱橫千萬里,大氣磅礴,曠達豪邁;

  議論,上下幾千年,氣雄千古,風流豪壯。

  重溫高亨和柳亞子的評價以印證,說明毛澤東“一身文武雙棲,將軍利劍詩人筆”。

  投影:

  一身文武雙棲,將軍利劍詩人筆。

  四、欣賞配畫朗讀錄音或配畫歌曲錄音(電腦合成)

  事先用“Auphware”制作教學軟件:選一些雪景圖片,包括高山、大河、長城等雪景圖片,疊加自下而上移動的《沁園春雪》文字,再配以朗讀錄音或歌曲錄音。

  沁園春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品讀詩詞,理解景中寓情、情中顯志的特點。

  2、感受詩人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情懷和革命壯志,背誦課文。

  3、引導學生品味用詞的精當、巧妙和形象。

  說明:

  對于生活在今天的中國青年學子,要真切感受到一個屹立于天地之間對革命理想執著追求的偉岸青年主席形象是有一定困難的,如果立足于文本輔以一定的背景介紹,在反復誦讀中、在對關鍵語句的反復咀嚼中,借助具體的語言文字來體驗分析,應該是可行的。本文語言精當、巧妙和形象的特點很明顯,老師可以有意識的范讀、點撥,然后學生在教師引領下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勢必逐漸加深對作者情感的理解和對文章語言特點的感悟。

  教學重點與難點

  1、從詞中對湘江秋景的描寫和少年同學的描寫,感悟本詞中闊大的意境。

  2、以分析結尾的兩大問題為抓手,領會詩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寬廣胸襟和革命氣概。

  說明:

  詞的上闋側重于寫景,描繪了美麗壯觀的湘江秋景。正是壯觀的景象,闊大的意

  境激起了詩人的滿懷豪情,于是歷史、現實、未來情不自禁的變成了“悵寥廓,問蒼茫大

  地,誰主沉浮”的感嘆。詞的.下闋運用聯想,引發了對往事的回憶,其中主要是對于少年

  同學的描寫,這些人青春年少、熱情奔放、干勁十足、豪邁自信,心胸闊大。也藝術的回

  答了上闋提出的問題。通過這樣的分析,本詞的解讀基本是流暢、清晰的。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預設學生活動預設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教師引入:他是領袖,他為人民謀幸福,他是共和國的締造者;他更是詩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槍聲,寫詩,二萬五千里是最長的一行。梅花瑞雪,戰地黃花,如血殘陽,神采飛揚,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是今朝的風流人物,他就是偉人毛澤東。讓我們追尋偉人的足跡,再回長沙,走進領袖的寬闊胸懷,走進詩人的崇高心靈。學生自由選擇熟悉的毛主席詩詞進行交流。從已知出發來帶動未知的求索,為新課學習做好情感體驗方面的鋪墊。

  研讀文本

  整體把握:

  1、結合欣賞毛澤東手書《沁園春長沙》,聽朗讀錄音。

  2、教師范讀。

  3、學生結合注釋自由朗讀,抓住關鍵詞語,理清思路,熟讀成誦。

  4、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詩詞教學反復朗讀,乃至熟讀成誦是關鍵一環。當然老師要幫助學生抓住關鍵詞句,理清思路,以便促進背誦。

  再讀課文

  深入分析

  1、寫壯景,抒豪情。重點分析湘江秋景圖。

  2、找出文中的對比運用并進行分析。

  3、分析本詞精當、形象,極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4、聯系上、下闋,分析景中寓情,情中顯志的寫作特點。自讀文章,教師適時拋出問題或適時引導,讓學生在獨立思考與同伴互助、師生互動中來解決上述重點、難點。在具體語言的品讀過程中完成教學重點、難點。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相結合的學習習慣。

  結束新課

  布置作業背誦課文。學生以各種形式參與背誦。檢查學習效果,構建和諧的師生互動氛圍。

  思路點撥

  本文是整套教材的第一課,教師可根據學校具體情況安排教學。如果生源條件較好,可以設計為比較閱讀。與初中已學的《沁園春雪》來作比較。可以設計為異同的比較。其中有一個問題可以考慮作為中心提問,“《沁園春雪》中的“風流人物”什么人?《沁園春長沙》中的“同學少年”可算是“風流人物”嗎?為什么?從此可見,本詞上、下闋是一種怎樣的關系?”

  練習舉隅

  1、讀了文章,談談你對個人的理想與夢想有了什么新的認識。

  2、課外品讀主席的更多詩詞。

  沁園春教案 篇10

  教學內容

  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九年級(上冊)第1課《沁園春雪》。

  教材分析

  《沁園春雪》是毛澤東詩詞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國現代詩壇的一首杰出的詞作。全詞熔寫景、議論和抒情為一爐,意境壯美,氣勢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邁,頗能代表毛澤東詩詞的豪放風格。

  設計理念

  立足教材、立足學生實際,運用現代教學媒介,通過具體、直觀材料,調動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注重學生間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探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促使學生在合作中學習、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成長。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簡介作者毛澤東的主要事跡及本文的寫作背景。

  2、讀準“莽”、“遜”、“嬈”、“騷”、“朝”、“分”、“汗”等詞的字音。

  3、掌握課下注釋中列出的重點詞語的字形及含義。

  能力目標

  1、能夠準確熟練地背誦全詩。

  2、揣摩詩歌中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和寫景、

  情感目標

  體會詩歌的意境和想像,感受詩人博大的胸襟和豪邁的情懷,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1、感受詩歌的意境和想像,理解詩人博大的胸襟和豪邁的情懷。

  2、理解寫景、抒情相結合的特點和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及其議論抒情相結合的特點。

  教學難點

  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的`理解。

  教學方法

  自學討論法、閱讀理解法、自主評價法。

  教學資源

  多媒體課件、課外資料

  設計意圖

  一、導入新課,培養興趣,強化動機。

  1、投影山東大學歷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調歌頭讀毛主席詩詞》:

  掌上千秋史,

  胸中百萬兵。

  眼底六洲風雨,

  筆下有雷聲。

  細檢詩壇李杜,

  詞苑蘇辛佳什,

  未有此奇雄。

  教師略作解釋,請學生發表意見。

  2、今天我們就學習一篇毛澤東的代表作《沁園春雪》

  山東大學歷史系教授高亨對毛澤東詩詞進行了高度評價,同學們通過高亨的這首詞,對毛澤東的詩詞會有初步的認識。同學們可以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

  激發學生的興趣,創造寬松的學習氛圍,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進入新課學習。

  教學意圖

  二、簡介作者與寫作背景

  通過多媒體向同學們展示作者簡介與寫作背景。(資料略)

  欣賞視頻材料,對毛澤東同志的生平與寫作背景進行深一步的理解。

  為學生更好的理解這首詞的內涵作準備。

  三、配樂朗誦

  事先制作教學軟件:選一些雪景圖片,包括高山、大河、長城等雪景圖片,疊加自下而上移動的《沁園春雪》文字,再配以朗讀錄音。

  觀看視頻材料,讀準“莽”、“遜”、“嬈”、“騷”、“朝”、“分”、“汗”等詞的字音。

  掃除文字障礙,感受詩歌的意境。

  四、深入閱讀,理解思想和藝術

  多媒體展示思考題:

  1、這首詞的題目是《雪》,哪些句子是寫雪的?

  2、詞的上闋哪些句子總寫北國雪景?這些詞句創造了一個什么意境?

  3、賞析“山舞銀蛇,原馳蠟象”

  4、上闋末尾三句寫的是實景還是虛景,試加以分析。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分析:

  1、詞的上闋

  2、前三句。創造了一個廣闊博大的意境。

  3、運用擬人、比喻的修辭方法;化動為靜的寫法;寫出了山的連,原的高。

  4、虛景。從“須”可以看出。

  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相互討論,相互啟發,充分發揮學生的互補作用培養學生交流、傾聽、評價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

  多媒體展示思考題:

  1、由眼前的景色聯想到哪些內容?

  2、作者對詞中杰出的歷史人物進行的總體評價是?

  3、誰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分析:

  1、詞的下闋。

  2、“惜”惜中含褒,肯定他們是英雄;批評他們缺乏文學才華。

  3、新時代的人民群眾。

  五、分角色指導朗讀

  1、再次欣賞配樂朗誦;

  2、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

  分角色朗讀課文。

  進一步感受詩歌的意境

  六、小結

  指導學生小結全文

  《沁園春雪》全詞熔寫景、議論和抒情為一爐,意境壯美,氣勢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邁,頗能代表毛澤東詩詞的豪放風格。

《国产丰满老熟女重口对白,男女啪动最猛动态图,国产精品福利一区二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沁園春教案】相關文章:

《沁園春雪》教案優秀11-11

沁園春賞析08-25

沁園春 夜枕,沁園春 夜枕白樸  ,沁園春 夜枕的意思,沁園春 夜枕賞析 -詩詞大全04-26

語文教案沁園春長沙(通用7篇)08-19

沁園春 讀白太,沁園春 讀白太張翥,沁園春 讀白太的意思,沁園春 讀白太賞析 -詩詞大全04-26

沁園春 讀白太,沁園春 讀白太張翥,沁園春 讀白太的意思,沁園春 讀白太賞析 -詩詞大全04-26

沁園春 保寧佛殿,沁園春 保寧佛殿白樸  ,沁園春 保寧佛殿的意思,沁園春 保寧佛殿賞析 -詩詞大全04-26

沁園春雪教學反思09-21

沁園春 金陵鳳凰臺眺望,沁園春 金陵鳳凰臺眺望白樸  ,沁園春 金陵鳳凰臺眺望的意思,沁園春 金陵鳳凰臺眺望賞析 -詩詞大全04-26

沁園春教案(通用10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沁園春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沁園春教案(通用10篇)

  沁園春教案 篇1

  一、導入

  古代有才學之士、有抱負之士,一旦登上高處眺望遠方,必定生出很多感慨。曹操登上

  碣石山,大發詩興,寫下《觀滄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這幾句表現出詩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懷。陳子昂在幽州臺上吟誦"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泣下。"感嘆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發了他懷才不遇的愁苦之情。那么,毛主席重游橘子洲時又會抒發什么樣的情懷呢?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毛主席的詞《沁園春長沙》。(板書:題目、作者)

  二、寫作背景

  毛主席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偉大的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理論家、杰出的文學家。這首詞作于1925年,當時革命運動正蓬勃發展。省港大罷工相繼爆發,湖南、廣東等地農民運動日益高漲。毛主席直接領導了湖南的農民運動。同時,國共兩黨的`統一戰線已經確立,國民革命政府已在廣州正式成立。這年深秋,毛主席去廣州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在長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面對如畫的秋景,回憶在長沙的求學生活和革命斗爭經歷,不禁浮想聯翩,寫下了這首詞。

  三、關于詞的知識。

  1、定義:詞,又稱長短句,產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稱為"曲詞"或"曲子詞",是配音樂的,后來逐漸跟音樂分離,成為詩的一種,所以又稱為"詩余"。

  2、特點:詞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每首詞都有一個曲詞名稱,叫詞牌。詞牌決定了這首詞的字數、句數和平仄聲韻。在"沁園春.長沙"里面,"沁園春"就是詞牌。為什么會起這么個名字呢?相傳東漢明帝有個女兒名沁水公主,她的園林名沁園。后來沁園被外戚竇憲仗勢奪取。有人作詩吟詠這件事,"沁園春"詞牌由此得名。既然"沁園春"是詞牌,那"長沙",就是這首詞的標題。

  3、詞牌和詞的標題的區別:詞牌是一首詞詞調的名稱。詞的標題是詞的內容的集中體現,它概括了詞的主要內容。長沙,作為這首詞的標題,揭示這首詞的主要內容均與詩人當年在長沙求學時有關。

  4、詞的分類:詞按字數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90字)、長調(90字以上)。詞的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約派。豪放派作品氣勢豪放,意境雄渾,充滿豪情壯志,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蘇軾和辛棄疾。婉約派作品清麗含蓄,感情婉轉纏綿,情調或輕松活潑,或婉約細膩,題材較狹窄,多是寫個人遭遇、男女戀情,也有寫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詞人有柳永、秦觀、李清照等。

  四、整體感知,熟悉內容。

  1.聽錄音,正音。舸寥廓崢嶸稠遒遏

  五、賞析課文上闋:

  請問:上片描寫了幾幅圖?請概述。

  明確:獨立寒江圖、湘江秋景圖(先分析詩句,再導出每幅畫的名稱)

  1、鑒賞第一句:獨立寒秋圖。

  獨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頭。

  (1)起句"獨立"二字破空而來,以"寒秋"、"橘子洲"點明時間、地點、獨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著色,便有了無限的涵詠之味和沉郁豪邁之氣。這一句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環境等因素。所以可以概括為獨立寒秋圖。

  (2)詩歌語言跳躍性很大

  沁園春教案 篇2

  教學重點:

  1、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立志超越前人的豪邁氣概。

  2、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特點及其相互關系。

  3、詩歌的朗讀。

  課時:

  兩節。

  教學設施:

  《沁園春·雪》課件。

  課前準備:

  學生預習,掃清文字障礙,朗讀詩歌。

  第一課時

  要點:

  1、分析上闋,感受詩歌的意境和想像,理解詩人博大的胸襟和豪邁的情懷。

  2、理解寫景、抒情相結合的特點和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3、上闋的朗讀與背誦。

  教學內容與步驟:

  1、著名詩人臧克家說過:“毛澤東詩詞是偉大的篇章。”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毛澤東的詞《沁園春雪》,共同領略毛澤東詩詞的風采。

  2、體裁和題目分析:體裁:詞;沁園春:詞牌;雪:題目。

  3、理解詞的特點。

  詞又叫“曲子詞”、“長短句”,原來可以和樂演唱,句式長短不一。樂譜失傳后,只剩下詞牌,就是詞的調子,每個詞牌規定著某詞的字數、句數、平仄聲調和韻腳,詞牌名和詞的內容沒有必然的聯系。

  “沁園春”這個詞牌規定114個字,分上下兩闋,上闋13句,下闋12句,句號處必須押韻。“沁園”相傳是東漢明帝的女兒沁水公主的園林,曾被外戚竇憲奪取,后人作詩以詠其事。

  4、先賞析毛澤東的另一首詞《沁園春長沙》。

  沁園春長沙(19252月)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叢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闊,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簡析):1925年2月,毛澤東從上海回到韶山,從事革命活動,軍閥趙恒惕要逮捕他,在韶山人民的掩護下,他秘密離開韶山,到達長沙,并獨自去橘子洲頭,事后作此詞。此時,毛澤東正在苦苦尋求一條救國救民之路,因而發出了“悵寥闊,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呼喊。

  5、齊讀《沁園春長沙》

  6、《沁園春·雪》寫于1936年2月。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全黨的領導地位。毛澤東同志率長征部隊到達陜北之后,領導全黨展開了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斗爭。在陜北清澗縣,毛澤東同志曾于一場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上視察地形,欣賞“北國風光”,過后寫下了這首氣吞山河的壯麗詩篇。

  7、聽朗讀錄音,整體感知。字詞疏通。

  (1)注意讀音沁、分外妖嬈成吉思汗數風流人物今朝折腰

  (2)注意字形多嬌天驕蠟象頓失滔滔惟余莽莽紅裝素裹

  (3)字(詞)義惟余大河須紅裝素裹分外折腰略輸、稍遜風騷彎弓數風流人物

  8、通觀全文,找出上下闋之間的過渡句,說出作用。

  明確: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作用:承上啟下。

  9、第一句承上闋來寫,“嬌”是褒義,是贊揚,那祖國的江山有哪些可贊之景呢?看題目,是什么景?

  雪景。

  在祖國的什么地方?

  北方。(北國風光)

  北國風光怎么樣呢?

  “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上闋先總寫了一個壯闊雄奇、玉砌銀裝的冰雪世界。

  下面由一個“望”字領起,望到了什么?

  從“長城內外”到“欲與天公試比高。”

  10、由此可見上闋的結合特點是什么?

  先總寫,后分寫。

  11、“千里冰封”、“萬里雪飄”兩句在情態的描寫上有何不同?

  明確:前者是靜態描寫,后者是動態描寫。

  12、析分寫部分。

  (1)“望”所管轄的句子是哪些?

  要點:由“長城內外”到“欲與天公試比高”。也就是說,詩人把自己想像為一個頂天立地的巨人一樣,站在高山之巔,不畏嚴寒風雪,遠眺北國大地,欣賞北國壯麗雪景。其氣勢可等豪邁。

  分析“長城”、“大河”幾句。

  (1)“惟余莽莽”的意思是:只剩下白茫茫的一遍。

  (2)本詞寫黃河與一般表現黃河的作品在情態描寫上有何不同?

  要點:一般作品表現黃河的動態,如李白的《將進酒》中: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而本詞寫的卻是黃河的靜態。

  (3)這樣寫“長城”、“大河”表現了什么?

  要點:描寫了一個視野廣闊,寒威凜烈的冰雪世界。更顯示了作者博大寬闊的胸懷,雄偉曠達的氣魄。

  (4)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對偶。

  1、分析描寫群山,高原的幾句。

  1、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對偶、比喻、擬人。

  2、為什么覺得群山像銀蛇在舞動,高原像一只只白象在奔馳?

  要點:詩人站在高山之巔極目遠眺,被白雪覆蓋的群山宛延曲折,伸向向遠方,仿佛一條條銀蛇在舞動;一座座披著白衣的高原,仿佛一只只白象在奔馳。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騰壯麗;二者又都有奔放活潑的氣勢,顯得神采飛揚。加上“欲與天公試比高一句,就更有一種奮飛的態勢和競爭的活力。這樣浪漫的想象實際上正是以雪壓冬云,天地混沌一片的景象為基礎的。

  4、“長城”、“大河”和群山、高原的描寫,在情態上有何不同?

  要點:前者靜態、后者寫動態;塑造了一個動靜結合,虛實相生的意境。

  5、分析最后三句。

  (1)“須”的意思是什么?

  明確:等待

  (2)思考:這幾句寫的是否眼前所見實景?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何作用

  明確:這幾句是從眼前所見展開的想象,是虛寫。展現了一個紅白交映生揮的景象。用了擬人的手法。把紅日映照下的北國河山比作一個紅裝素裹的.少女一樣格外艷麗動人。

  1、全班朗讀

  2、小結:

  1、修辭手法小結:比喻、擬人、對偶等,使描寫更形象生動,更能加強表現效果。

  2、表達方式和內容概

  要點:

  描寫與抒情相結合,描繪了北國的壯麗雪景,熱情贊美了祖國的大好河山,抒發了詩人的豪邁情懷。

  1、演示配樂朗頌欣賞(學生可以跟著朗讀)。

  2、全班把上闋背誦一次。

  預習下闋:

  1、朗讀這一部分。

  2、表達方式的特點。

  3、表達詩人的什么思想感情?

  4、用了哪些修辭手法?

  第二課時

  要點:

  1、分析下闋部分,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和詩歌的主題。

  2、理解議論抒情相相結合的特點。

  3、朗讀和背誦。

  4、練習測試。

  教學內容與步驟:

  1、進入下闋,復習舊課。

  2、全班背誦上闋。

  3、分析下闋:

  思考題內容:

  1、前兩句有什么作用?為什么不用“贊美”而用“折腰”?

  2、“惜”的作用與上闋哪個詞相近?

  3、“文采”、“風騷”、“彎弓射大雕”各指什么?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4、詩人對“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和對“成吉思汗”的評價態度是否一樣?分別體現在哪些詞語上?

  5、“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怎樣理解?

  6、這一部分在表態方式上有何特點?“俱往矣”前后有何聯系?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要點:

  1、承上啟下,這一過渡使全詞渾然一體,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給人嚴絲合縫,完整無隙的感受;“折腰”本來是鞠躬、傾倒的意思,這里有贊頌、贊美的意思,而它比“贊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強烈,更能體現出無數英雄為祖國的壯麗山河而傾倒之情。

  2、其作用與上闋的“望”相近,都有領起下文的作用。

  3、“文采”、“風騷”指的是文學才華,這里指的是廣義的文化,指的是文治;“彎弓射大雕”指的是武功。都用了借代的手法。

  4、不同。對前兩者并不是一概否定,而對后者的惋惜之情近于嘲諷。這種感情分別體現在“略”、“稍”、“只”等詞上。

  5、“風流人物”指的是能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還看今朝”的“今朝”指的是當代無產階級革命英雄和廣大的人民群眾。這不但是一種堅強的信心和偉大的抱負,而且是一種昂揚的斗志。抒發了自己作為無產階級革命領袖的壯志和抱負。

  6、議論與抒情相結合。既談古,又論今,把古代與今天作比較。熱情歌頌了無產階級革命英雄和廣大的人民群眾。抒發了詩人作為無產階級革命領袖的壯志和抱負。

  7、至此,毛澤東在《沁園春長沙》中的探求“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有了回答:“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1、全班朗讀下闋。

  2、背誦下闋。

  1、讀準字音,注意字形(每空5分)

  分(fen)外妖嬈(rao)稍遜(xun)風騷(sao)

  數(shu)風流人物

  1、判斷下列語句的修辭手法。(每小題10分)

  A比喻B、對偶C、擬人D、夸張、E借代

  1、千里冰封,萬里雪飄。()

  2、山舞銀蛇,原馳蠟象。()

  3、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三)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每小題10分)A、對B、錯

  1、“望”字統領的詩句是由“長城內外”到“分外妖嬈”()

  2、“頓失滔滔”一句的重讀應在“頓”()

  4、本詞上闋在表達方式上是描寫與議論相結合()

  5、“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都是“風流人物”()

  沁園春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一、抓住關鍵詞語,體會詞中描繪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顯志的特點。

  二、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體會壯闊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三、了解詞的結構及有關知識,培養詩詞鑒賞能力。

  重點與難點:

  詩詞欣賞與評價。

  教學時間:

  1課時。

  學法指導:

  誦讀入境,欣賞詩意;聯想比較,鑒賞評價。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毛澤東,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同時還是一位浪漫主義詩人。"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二十世紀的中國又出現了一位獨領一代風騷的大詞人——毛澤東。他用古典詩詞形式寫現代精神,他的詩詞,記錄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歷程,反映了中國革命各個時期的現實生活,是一部中國革命的英雄史詩。現在,就讓咱們充滿激情地追尋著偉人的閃光足跡,走進偉人的崇高心靈。(板書課題)

  2、簡介詞的知識:詞,又稱長短句。詞最初稱為“曲詞”或“曲子詞”,是配音樂的。后來逐漸跟音樂分離,成為詩的一種,所以有人把詞稱為“詩余”。詞有詞牌,又稱詞調。詞牌,是詞的格式的名稱。不同的詞牌,其段數、句數、韻律,每句的字數、句式、聲律,都有不同的規定。因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寫詞叫“填詞”,即按照詞牌的格式把詞填進去。今天學習的課文“沁園春”是詞牌名,“長沙”是題目。沁園春:相傳東漢明帝女兒沁水公主園,后來被外威竇憲仗勢奪取,有人作詩詠其事,此詞牌由此而得名。

  二、誦讀鑒賞

  1、誦讀欣賞

  ①結合欣賞毛澤東手書《沁園春長沙》,聽朗讀錄音。

  ②學生結合注釋自由朗讀,抓住關鍵詞語,理清思路,熟讀成誦。

  誦讀提示: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領字,兩字后要稍停頓,突出領字作用。"看"字所領7句要讀得抑揚頓挫,充滿興奮喜悅之情,"萬類霜天競自由"要讀出徹悟、慨嘆之情。"恰"字所領7句要讀得激昂慷慨,充滿自信,語速稍快。

  抓住極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如"萬""遍""漫""爭""擊""翔"字,體會其作用,抓住點明人物、時間、和地點的詞語,如"獨""立""洲",把握"看"和"憶"等起貫穿全詞作用的詞語,展開聯想與想象,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和領悟,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力求背誦全篇。

  2、整體感知

  思考:這首詞描述了幾幅畫面?可以根據內容給各幅畫加個小標題嗎?

  討論、明確:描述了四幅畫面:獨立寒秋圖、湘江秋景圖、崢嶸歲月圖、中流擊水圖。

  3、鑒賞評價

  理清了思路,初步感受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后,我們還要深入體會,具體把握情感特征。

  ①聯想設疑,制造懸念:

  前3句的正常語序為——寒秋,(詩人)獨立(于)橘子洲頭,(望)湘江北去。詩歌語言常用變序,這里將“獨立”置前,增強了表現力。它用一個“特寫”鏡頭把人物從景中推出,凸現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發讀者生發種種想象與聯想:孤獨的詩人最見個性。李白“獨坐敬亭山”閑適,柳宗元“獨釣寒江雪”隱逸,晏殊“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超脫,那么詩人“獨立”橘子洲頭,又要表達怎樣的情思呢?

  在“寒秋”的氛圍中,聯系“長沙”、“湘江”,我們會想見屈原“哀秋冬之緒風”,宋玉“悲哉秋之為氣”,杜甫“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審言“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湘江北去,詩人南下——廣州接辦農民運動講習所,是不是也要抒悲秋之情呢?

  ②了解抒情方式,體會深情

  要深入體會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特征,我們有必要了解詩詞的抒情方式常識。(參見練習三提示:抒情詩詞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過寫景、狀物、記事、寫人來抒發感情。)就《長沙》的內容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懷人憶事抒情。那么課文中哪些句子是借景抒情、哪些地方是直抒胸臆、哪些地方是懷人憶事抒情?

  明確:上闋“看”統領的7句是借景抒情,“悵”、“問”是觸景生情,直抒胸臆;下闋的“攜”、“憶”、“記”表明是懷人憶事抒情。

  “看”統領的借景抒情寫到哪些景物?

  明確:山、林、江、舸、鷹、魚:萬類。

  體會到怎樣的意境?

  討論提示:紅葉、綠水、鳥飛魚躍,這些景物單獨看上去也很平常,我們可以聯想到一些詩文名句:

  霜葉紅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吳均《與朱元思書》)

  海闊憑魚躍,天空任鳥飛。(從唐僧玄覽詩中化出的名句,見初中課文《鳥飛魚躍的聯想》)但詩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組合有序,或遠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總。并從數量(萬、百)、范圍(遍、漫),色彩濃度(盡染、碧透),運動力度(爭、擊、競)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如果讓你用一個四字短語來概括毛澤東眼中的秋景的特點,應該怎么說呢?(色彩斑斕、生機勃勃、美不勝收)

  明確: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自由開放的空間,是一幅色彩瑰麗的圖畫,晚秋靜穆的'偉大中律動著勃勃的生機,掃盡千古悲秋之氣。

  從這壯闊的深秋意境中,我們感受到詩人怎樣的情感態度呢?

  提示:假如是一個消極悲觀的詩人,面對同樣的景物,可能是這樣的感嘆:

  山如人意懶,石似我心空;

  水流無情,逝者如斯;

  黃葉飄零,生命終結;

  蒼鷹孤獨地盤旋,小魚無力地漂游;

  不是萬類競自由,而是樹倒猢猻散,飛鳥各投林。

  明確:對比中,我們可以看出,詩人在對大自然中萬類生物的激情關注中融入了自己對人生的積極追求,對家國命運的由衷關懷。(板書:詩人、關懷天下)

  朗讀提示:要想象畫面,進入意境,讀出關注熱愛的積極情感。(板書:讀出關注)

  討論:“攜”、“侶”“同學”表明人物關系親密團結。

  “崢嶸”、“稠”表明時代特點,艱難時世反襯人物的奮發有為。

  “恰”引起的鋪敘表明人物的氣質稟賦、精神狀態和戰斗行動。

  “糞土”形象不美,表現對軍閥官僚的蔑視恰到好處。

  “中流擊水”寫盡豪情壯志,意味深長,令人聯想到“中流砥柱”。

  從詩人對往事的追憶中,我們聯想到怎樣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憶其事,我們看到的既非古代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也非當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賭明天”。倒令我們想起顧憲成“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情懷,更令我們想到魯迅先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周恩來“面壁十年圖破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崇高理想。

  明確:憶的是“同學”、“書生”,站在我們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舊世界宣戰的斗士(板書)。

  朗讀提示:要讀出情志(板書)。

  三、整合小結

  綜觀全詞,造像寫意,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游人;借景抒情,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詩人;深沉發問,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哲人;懷人憶事,我們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鑒賞方法:誦讀入境,

  抓關鍵詞句理清思路,整體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體會情感特征。

  依據朗讀提示,朗讀全詞,讀出感情。

  四、賞讀結束

  放投影片毛澤東詩詞手跡,聽配樂朗誦帶。

  請朗誦水平好的同學朗讀全詞,要求讀出感情

  五、練習

  1、全詩的"詩眼"是什么?

  明確: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2、煉字煉意(體會下列詞句中加點字的好處。)

  ①獨立寒秋

  "獨立",不僅表明是一個人,而且顯示了詩人砥柱中流的氣概。

  ②層林盡染

  "染"字用擬人手法,寫出秋色之深。

  ③鷹擊長空

  "擊"字顯示出雄鷹展翅奮發,搏擊大氣的強勁有力。

  ④魚翔淺底

  "翔"字寫出魚兒在清澈見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動得自由輕快,像在天空中飛翔一樣。

  ⑤、萬類霜天競自由

  3、背誦這首詞。體味詞中的思想感情、精妙詞句和開闊意境。

  沁園春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1、初步學習閱讀詞的方法,了解詞的格式。

  2、理解《沁園春?雪》的思想內容,抒發的革命豪情。

  3、理解本詞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手法。

  4、品味本詞的語言,領悟語言的深層意蘊。

  5、體會本詞中比喻、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的藝術效果。

  知識目標:

  1、寫景、議論、抒情的表達方式

  2、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能力目標:

  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教育目標:

  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樹立偉大抱負和堅定信念

  重點、難點:

  理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①下闋抒情議論、抒發作者的革命豪情。②品味本詞的語言。

  2、難點①理解本詞寫景、抒情、議論相結合的手法。②反復揣摩品味本詞凝煉的語言,想象本詞的美妙意境,以及作者博大的胸襟。

  一、導入新課:

  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歌詠過那潔白如銀的雪景。像唐朝岑參的'“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又如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雪,紛紛吹落軒轅臺。”還有柳宗元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高駢的“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還有宋朝胡仔的“戰退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元朝黃庚的“江天不夜月千里,天地無私玉萬家。”等等,決不勝舉。毛澤東既是一位偉大的革命家,同時也是一位杰出的詩人,他的詞作《沁園春?雪》就是詠雪的名篇。

  二、題解與背景

  1936年2月,抗日戰爭爆發前,在陜北的清澗縣,毛澤東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上視察地形,觀賞風光。面對蒼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蕩,過后寫下了這首詞。1945年8月,抗戰勝利后,為了國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澤東同志親赴重慶與國民黨談判。其間,民主人士、詩人柳亞子先生請他寫詩,毛澤東同志就把這首《沁園春雪》抄給他,隨后《新民晚報》公開發表,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內容

  1、教師范讀,學生齊讀,指名學生讀。學生想象詞作所描繪的景象,初步體會詞作所表達的感情。

  2、學生齊讀一遍。

  3、學生思考上下兩闕各寫了什么內容。

  明確:這首詞分上下兩闋。上闋寫景。下闋議論、抒情。

  四、品讀課文,賞析意境

  (一)學習上闕

  1、集體朗讀上闕。

  2、學生思考:上闋分幾層意思?

  明確:上闋寫景共分三層。前三句概寫,極目萬里,動靜結合;中間具體寫,氣勢磅礴,生機盎然;后三句寫想象中的景色,紅白交映,艷麗多姿。

  3、討論:

  (1)第一層總寫,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動靜結合的北方雪景圖,請找出體現動景、靜景的詞語。

  明確:“封”寫地面,凝然安靜;“飄”寫天空,雪姿輕盈。由下而上,一靜一動。

  (2)“望”字在詞中的有什么作用?望到了什么?

  統領下文(一直到“欲與天公試比高”),望到了長城、黃河、山脈、高原。

  (3)望到的景色中哪些是動景,哪些是靜景?(長城、黃河是靜景,山脈、高原是動景)

  (4)“須晴日”中的“須”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

  “須”是等到的意思。這里是在寫想象中的雪景,表現了詩人對革命光榮前途的預見,表現了詩人高瞻遠矚的博大胸懷和樂觀主義精神。

  (5)上闕寫景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情感?

  明確: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壯麗河山的贊美之情。

  (6)齊讀上闋,體會詩人對祖國山河無比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二)學習下闕:

  1、自由朗讀下闕。

  2、按照上闕的方法學生自己先分層理解,簡單分析。

  明確:三層。一層承上啟下,二層評價歷史人物,三層歌頌英雄人物。

  3、討論

  (1)“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的含義,以及在詞中的作用?

  明確:這是一個過渡句,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從描繪雪景過渡到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和對英雄人物的歌頌。

  (2)上闕用“望”來統領下文,那么下闕有沒有這樣的一個字?

  明確:惜(可惜、惋惜)

  (3)詩人在“惜”什么人?

  明確: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4)詩人對這幾個人的態度是一樣的嗎?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明確:不一樣。一個“惜”字委婉準確,有貶有褒,肯定了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的赫赫戰功,也指出了他們缺少文治、文學才華不足的弱點。“略”、“稍”、使詞作對歷史人物的評述客觀、準確、不失分寸。“略輸”、“稍遜”、與“只識”,前二詞與后者比,褒貶的程序有差別,“只識”否定程度大于前者。

  (5)詩人評說這些人物的目的何在?

  對比、襯托后面的無產階級革命英雄和人民大眾。

  (6)集體朗讀最后三句,然后討論這三句在全詞中的作用。

  明確:表明真正的英雄人物應該是當今的無產階級革命者和無數的人民群眾。揭示中心思想。

  (7)總結這首詞的層次與思路。(先引導學生思考,然后教師歸納)

  詞作由寫景開始,上闋先概括、再小結(總—分—總)下闋先過渡,由景入情,寫歷史人物,最后深化開掘。整首詞始終洋溢著蓬勃向上、氣貫長虹的豪情與力量。

  五、再讀詩詞,展開聯想,暢談感悟

  1、齊聲朗讀,想象詞中景象。

  2、請大家選擇你印象最深的語句有感情地朗讀。并說說你為什么喜歡這些語句。

  六、拓展延伸:

  1、找幾句古詩詞中表達作者的抱負的詩句。

  (1)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

  (3)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

  (4)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行路難》)

  (5)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

  (6)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李賀《南園》

  2、找幾個含“雪”字的成語。

  冰天雪地、風雪載途、程門立雪、白雪皚皚、雪中送炭、雪泥鴻爪、映雪讀書

  3、找幾句寫雪的古詩。

  (1)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2)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同上)

  (3)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同上)

  (4)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同上)

  (5)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七、作業:

  1、背誦、默寫這首詞。

  李麗

  沁園春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學習寫景、議論、抒情的表達方式。

  2、背誦課文、默寫課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3、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樹立偉大抱負和堅定信念。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意義。

  一、導入

  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歌詠過那潔白如銀的雪景。像唐朝岑參的“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又如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雪,紛紛吹落軒轅臺”。還有柳宗元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高駢的“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還有宋朝胡仔的“戰退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元朝黃庚的“江天不夜月千里,天地無私玉萬家。”等等,決不勝舉。毛澤東既是一位偉大的革命家,同時也是一位杰出的詩人,他的詞作《沁園春雪》就是詠雪的名篇。

  二、初讀課文

  1、了解背景

  這首詞寫于1936年2月。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毛澤東率長征部隊勝利到達陜北之后,領導全黨展開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斗爭。在陜北清澗縣,毛澤東曾于一場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上視察地形,欣賞“北國風光”,過后寫下了這首詞。

  2、學習字詞

  莽(mang)素(su)成吉思汗(han)單于(chanyu)

  妖嬈:妖艷美好。風騷:原指《詩經》里的《國風》和《楚辭》里的《離騷》。這里用來概括廣義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內。

  3、齊讀。

  三、再讀課文

  (一)學習上闋

  1、從詞的哪些句子可知描寫的是北方冬季的景色?(第1—3句。)

  2、作者運用哪些修辭來描寫景色的.?(夸張、擬人、比喻等。)

  3、發揮想像,用自己的話描繪一下詩人筆下的北國雪景圖,并談談你的感受。(引導學生發揮想像,進入詞的意境,揣摩雪景描寫的藝術特色,感受詩人的胸懷、氣質和思想感情。詩人筆下的北國雪景,空間極其廣闊,景色極為壯麗,令人感受到詩人豪邁的胸懷,雄偉的氣魄,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4、齊讀、指名讀詞的上闋。

  (二)學習下闋

  5、找出本詞的過渡句。(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6、對歷史英豪作者是怎樣評價的?(評論以“惜”字為統領,定下批評的基調,意味非常豐富:“惜”中含褒;“惜”中有貶;“惜”中寓志。)

  7、仔細的體會“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含義。(后來者居上的氣概,詩人作為革命領袖而創造空前歷史業績的自信、自勵和抱負。)

  8、齊讀、齊讀詞的下闋。

  四、精讀課文

  1、反復朗讀這首詞,說說它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情與景是怎樣交融的?

  它的抒情是與寫景、議論有機結合、渾然一體的。上片寫景,大氣磅礴、氣象雄渾,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著熱愛祖國山河的豪情,“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三句,更是贊美之情溢于言表。下半片議論,即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國河山的壯麗,想到無數英雄為之傾倒,并對歷代英雄加以評說而寓情于議,蘊含詩人對祖國的深情,以及充滿自信的情懷。“俱往矣”由評論歷史人物落到贊揚當代風流人物,使全詞的思想境界達到高峰,點明主題,抒發了詩人的豪情壯志。全詞熔寫景、議論與抒情為一爐,水乳交融,使主題非常鮮明突出,從而收到強烈的感人的藝術效果。

  五、小結

  本詞上片描寫北國雪景,展現祖國山河的壯麗;下片由祖國山河的壯麗引出英雄人物,縱論歷代英雄,抒發詩人的抱負。

  板書設計:

  江山英雄風流人物

  千里萬里秦皇漢武

  (夸張)(略輸文采)俱看

  長城大河唐宗宋祖往今

  (白描)(稍遜風騷)

  矣朝

  山原一代天驕

  (比喻)(只識彎弓)

  妖嬈折腰(人民)

  沁園春教案 篇6

  一、導學目標

  1、了解本詞的寫作背景,能有感情的背誦全詞;

  2、掌握上下闋所寫的內容,體會詩歌的情感;(重點)

  3、學會抓住詩歌中的關鍵詞句揣摩,并能體會其作用。(難點)

  二、導學引領,自主學習

  (一)基本知識學習

  1、識記文常,了解本詞的寫作背景。

  2、識記課后“讀一讀、寫一寫”中的字詞以及文章注釋中注音的字詞。

  3、反復朗讀全詞,把握主要內容,理清思路:

  (1)詞的上下兩闕各寫了什么內容?主要采用那些表達方式?

  (2)作者欣賞這幅圖的立足點在什么地方?從詞的上闕中哪個字能看出來?

  (3)上闕中的'有虛寫的景色也有實寫的景色,請你把它在文中勾畫出來。

  (4)詞中哪一句話可概括上闋這個意境磅礴,氣勢雄偉的畫圖?

  (5)下闋中哪句話是過渡句?下闋由景到人,寫了哪些英雄人物?作者用哪一個字概括他對五位歷史英雄的評價?作者這樣評價的目的是什么?

  (6)本詞的主旨句是那句?抒發了作者怎么樣的情感?

  (二)重難點突破

  詞的下闕部分作者評論歷代的帝王,分別用了“略輸”、“稍遜”和“只識”三個詞語,請問它們有什么含義?

  點撥:“略輸”、“稍遜”兩個詞語一方面表明了毛澤東對秦皇漢武

  的惋惜之情,同時又對他們在歷史上的貢獻;而

  “只識”一詞則表現了毛澤東對成吉思汗只重武功忽視文治的之情。

  (三)學法指導

  學習本詞,應該先弄清它的創作背景,在掌握上下闋內容的基礎上抓住關鍵詞句進行揣摩,體會作者的情感。

  (四)困惑所在:

  三、組內合作,收獲共享

  (1)我們組講解的問題是:

  (2)我們組講解的思路是:

  (3)講解中需要強調的關鍵點和重難點是:

  四、課前熱身,自我完善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沁()分()外妖嬈()成吉思汗()數()風流人物

  2、“沁園春雪”中的“沁園春”是詞的()“雪”是詞的()上下闋的過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課堂交流流程建議:

  導入→課前熱身→介紹背景→理解內容、體會感情→揣摩關鍵詞句→小結練兵

  (二)交流點撥

  可先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弄清詞各部分的內容;再細讀課文,分上下兩闕進行講解分析;最后三讀課文,揣摩關鍵詞句,再次體會作者的情感。當然也可以把揣摩關鍵語句放到細讀課文時進行交流。

  六、課后練兵,體驗成功

  1、“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中“風流人物”指_______,全句表達的感情是________。

  2、對“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一句在全詞中所起的作用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承接上文,再次贊美祖國山河。

  B.總領以下各句,為下文議論歷史人物作鋪墊。

  C.引起下文,暗示歷史人物對祖國山河的態度。

  D.承上啟下。既承接上文,再次贊美祖國山河;又指出歷史英雄人物為祖國壯麗山河而傾倒,為評論歷史人物作了鋪墊。

  3、“山舞銀蛇,原馳蠟象”這句話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有什么好處?

  七、直擊中考,幸福提升

  墨梅(王冕)

  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

  (1)這首詩表現了畫中梅花的、特點。

  (2)這首詩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沁園春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詞的一些體裁知識。

  2、品味關鍵詞語,體悟詞中描繪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顯志的特點。

  3、把握詞作的情感脈絡,感受毛澤東博大的情懷和革命的壯志。

  教學重、難點:

  1、把握本詞中所描述的景物特點及作者所抒發的情感。

  2、指導學生掌握鑒賞詩詞方法,訓練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

  教學過程:

  一、文體知識

  詞,興起于隋唐,和樂而歌,始稱“曲子”或“曲子詞”,因句子長短不齊,故又稱“長短句”,如《稼軒長短句》,還有樂府之稱,如《東坡樂府》。

  詞的基本特點是:詞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

  詞的標題是詞的內容的集中體現;詞牌是一首詞的詞調的名稱,決定著詞的字數、句數、和平仄聲韻。詞以字數的多少分為小令(58字及以下)、中調(59—90字)和長調(91字及以上)。

  二、寫作背景

  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戰爭的前一年,當時革命蓬勃發展,毛澤東直接領導了湖南農民起義,同時國共統一戰線已經確立,但革命該由哪個階級來領導,成為黨內外斗爭的焦點。這年深秋,毛澤東同志從上海回到韶山,從事革命活動。軍閥趙恒惕要逮捕毛澤東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護下,毛澤東同志秘密離開韶山,準備到廣州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經過長沙,并獨自去了橘子洲頭。事后作了此詞。

  三、關于詞牌“沁園春”

  東漢明帝有個女兒叫沁水公主,沁水公主有個園林,“沁園春”就是由此而得名。

  四、導入

  自古文人多悲秋。“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是張繼筆下的秋天;“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維心目中的秋天;“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是王勃筆下的秋天;“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是劉禹錫筆下的秋天;“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是晏殊筆下的秋天……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一代偉人毛澤東給我們描繪的秋景,一同走進這位偉人的心田。

  五、誦讀(注意節奏、押韻)

  六、課文解讀

  1、前三句點明了時間、地點及人物。

  寒秋,(我)獨立橘子洲頭,(看)湘江北去。

  2、找出顯示本詞思路的關鍵詞,嘗試理清本詞的思路層次

  關鍵詞:立、看、悵、問、憶、記

  (1)賞析由“看”字領起的秋景

  (萬)山——紅(遍)

  (層)林——(盡)染(染——用擬人寫法,寫出秋色之深)

  (漫)江——碧(透)

  (百)舸——(爭)流(爭——活現千帆競發的熱鬧場面)

  鷹——擊長空(擊——突現鷹的展翅奮發,搏擊長空的強勁有力)

  魚——翔淺底(翔——體現里魚游得自由輕快,像在天空中飛翔一樣)

  (2)用一句總結性的話概述此秋景特征:

  萬類霜天競自由(競——是對前三個動詞的高度概括)

  (3)詩歌意象

  詩歌意象中的“象”就是作者用以表情達意的載體(具體的事物)

  3、面對著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詩人想到了什么?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小結:此上闋由景生情,表達了一個胸懷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壯志。

  4、齊讀下闋,說說這段為我們塑造了怎樣的少年形象?

  明確:風華正茂,意氣奔放,指點江山,胸懷天下,糞土當年萬戶侯。

  5、問題:上、下闋的最后一問是否相同?若不同,則請說明。

  明確:上闋為設問,引出下文;下闋為反問,回應前文。

  七、積累有關描寫秋天的詩詞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九霄。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沁園春教案 篇8

  教學目的

  1、理解詩詞寫景和議論的特點;

  2、領會本詞的思想感情和藝術特點。

  教學目標

  1、理解詩詞大意;

  2、理解上下闋的內容層次及藝術手法;

  3、朗讀,背誦默寫。

  教學重點朗讀,背誦默寫。

  教學難點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的理解。

  教 具電腦,投影儀,錄音機,自制電腦軟件。

  教學時數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培養興趣,強化動機。

  1、投影山東大學歷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調歌頭讀毛主席詩詞》: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萬兵。

  眼底六洲風雨,筆下有雷聲。

  細檢詩壇李杜,詞苑蘇辛佳什,未有此奇雄。

  教師略作解釋,請學生發表意見(根據經驗,學生會認為是吹捧之詞)。

  2、投影著名詩人柳亞子贊毛澤東《沁園春雪》的一段文字:

  “余索潤之長征詩見惠,乃得其初赴陜北看大雪沁園春詞一闋,展讀之余,嘆為古今有詞以來第一作手,雖蘇辛猶未能抗,況余子乎!”

  教師說明:這段文字決不會是吹捧,因為他寫于1945年國民黨統治時期,那時吹捧毛澤東,可能有殺身之禍。

  下面,我們學習毛澤東的詞《沁園春雪》。這首詞是毛澤東詩詞的代表作。

  二、疏通字詞,理解本詞大意。

  解釋下列詞語:

  [沁園春]詞牌名。

  [北國]北方。

  [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惟余,只剩。莽莽,這里是無邊無際的意思。

  [大河上下]黃河的上上下下。

  [頓失滔滔]立刻失去了波濤滾滾的氣勢。意思是黃河水結冰了。

  [山舞銀蛇]群山好象銀蛇在舞動。

  [原弛蠟象]高原(上的丘陵)好象白象在奔跑。

  [須]等到。

  [紅裝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紅日、白雪交相輝映的景象。

  [分外妖嬈]特別艷麗多姿。

  [嬌]美好可愛。

  [折腰]鞠躬、傾倒。這里有稱頌、贊美的意思。

  [略輸]稍差。

  [文采]文學才華,這里指廣義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

  [稍遜]稍差。

  [風騷]義同“文采”。風,原指《詩經》里的《國風》;騷,原指《楚辭》里的《離騷》。后來“風騷”代指文學才華,。

  [一代天驕]稱雄一世的人物。天驕,“天之驕子”的省略語,意思是天所嬌縱寵愛的人。

  [彎弓]拉滿弓。

  [俱往矣]都已經過去了。俱,都。

  [數]數得上。

  [風流人物]這里指能建功立業的英雄人物。

  三、深入理解思想和藝術

  1、上下闋各寫什么內容?它們又分哪幾層?

  答案:這首詞的上闋寫北方雪景,其中前三句是概括寫,中七句是具體寫,后三句是想象雪過天晴之景。

  詞的下闋是評論古代帝王,抒發壯志豪情。其中前兩句起承上啟下作用。中七句是評論古代帝王,后三句是抒發壯志豪情。

  投影:

  上闋寫北方雪景

  (1)概括寫北方雪景(前三句)

  (2)具體寫北方雪景(中七句)

  (3)想象雪過天晴之景(后三句)

  下闋評論古代帝王,抒發壯志豪情。

  (1)承上啟下(前二句)

  (2)評論古代帝王(中七句)

  (3)抒發壯志豪情(后三句)

  2、上闋的寫景,哪幾句是實景,哪幾句是虛景?

  答案:從“北國風光”到“欲與天公試比高”是實景;“須”字以下是虛景。

  投影:

  上闋寫北方雪景(寫景)

  (1)概括寫北方雪景(前三句)實景

  (2)具體寫北方雪景(中七句)實景

  (3)想象雪過天晴之景(后三句)虛景

  3、上闋哪幾句是靜景,哪幾句是動景?

  投影答案:

  靜景:千里冰封

  大河上下,頓失滔滔

  動景:萬里雪飄

  長城內外,惟余莽莽

  山舞銀蛇,原弛蠟象

  說明意義:把靜景寫成動景,表明在毛澤東眼里,大自然是生機勃勃的,也表明他本人是生機勃勃、富有進取精神和開拓精神的。還可以他的《念奴嬌昆侖》、《沁園春長沙》印證。

  3、“望”字可否換成“看”字?為什么?

  答案:不可。因為是登高遠眺,只能用“望”。

  4、“頓”字可否刪去?為什么?

  答案:“頓”不可刪去,因為它寫出了變化之速,寒威之烈。

  5、下闋中,“惜”字含有哪些意味?

  答案:“惜”中含有多種意味。(1)含褒意,肯定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是中國歷史上的'杰出英雄,具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有過巨大貢獻。(2)批評這些英雄的不足,批評他們短于文治,在思想、文化方面建樹不多,個人的文學才華欠缺。(3)自信自己作為無產階級革命領袖和革命英雄,必將勝過前人。

  投影:

  (1)肯定他們是杰出帝王,對中國歷史的發展有過巨大貢獻。

  (2)批評他們在思想、文化方面建樹不多,個人文學才華欠缺。

  (3)自信作為無產階級革命領袖,必將勝過前人。

  6、下闋提到的五位帝王,詩人認為哪一位最缺乏文采?你的根據是什么?

  答案:認為成吉思汗最缺乏文采。因為其他幾位是“略輸”文采,“稍遜”風騷,而成吉思汗是“只識”彎弓射大雕。

  7、主題句是哪一句?

  答案: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8、這首詞表達什么思想感情?它的寫景和議論抒情有什么特點?

  答案:這首詞抒發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表達了空前偉大的抱負和無比堅定的信心。這首詞寫景,縱橫千萬里,大氣磅礴,曠達豪邁;議論,上下幾千年,氣雄千古,風流豪壯。

  投影:

  主題抒發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表達偉大抱負和堅定信心。

  雄寫景,縱橫千萬里,大氣磅礴,曠達豪邁;

  議論,上下幾千年,氣雄千古,風流豪壯。

  重溫高亨和柳亞子的評價以印證,說明毛澤東“一身文武雙棲,將軍利劍詩人筆”。

  投影:

  一身文武雙棲,將軍利劍詩人筆。

  四、欣賞配畫朗讀錄音或配畫歌曲錄音(電腦合成)

  事先用“Auphware”制作教學軟件:選一些雪景圖片,包括高山、大河、長城等雪景圖片,疊加自下而上移動的《沁園春雪》文字,再配以朗讀錄音或歌曲錄音。

  沁園春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品讀詩詞,理解景中寓情、情中顯志的特點。

  2、感受詩人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情懷和革命壯志,背誦課文。

  3、引導學生品味用詞的精當、巧妙和形象。

  說明:

  對于生活在今天的中國青年學子,要真切感受到一個屹立于天地之間對革命理想執著追求的偉岸青年主席形象是有一定困難的,如果立足于文本輔以一定的背景介紹,在反復誦讀中、在對關鍵語句的反復咀嚼中,借助具體的語言文字來體驗分析,應該是可行的。本文語言精當、巧妙和形象的特點很明顯,老師可以有意識的范讀、點撥,然后學生在教師引領下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勢必逐漸加深對作者情感的理解和對文章語言特點的感悟。

  教學重點與難點

  1、從詞中對湘江秋景的描寫和少年同學的描寫,感悟本詞中闊大的意境。

  2、以分析結尾的兩大問題為抓手,領會詩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寬廣胸襟和革命氣概。

  說明:

  詞的上闋側重于寫景,描繪了美麗壯觀的湘江秋景。正是壯觀的景象,闊大的意

  境激起了詩人的滿懷豪情,于是歷史、現實、未來情不自禁的變成了“悵寥廓,問蒼茫大

  地,誰主沉浮”的感嘆。詞的.下闋運用聯想,引發了對往事的回憶,其中主要是對于少年

  同學的描寫,這些人青春年少、熱情奔放、干勁十足、豪邁自信,心胸闊大。也藝術的回

  答了上闋提出的問題。通過這樣的分析,本詞的解讀基本是流暢、清晰的。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預設學生活動預設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教師引入:他是領袖,他為人民謀幸福,他是共和國的締造者;他更是詩人,他用平平仄仄的槍聲,寫詩,二萬五千里是最長的一行。梅花瑞雪,戰地黃花,如血殘陽,神采飛揚,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是今朝的風流人物,他就是偉人毛澤東。讓我們追尋偉人的足跡,再回長沙,走進領袖的寬闊胸懷,走進詩人的崇高心靈。學生自由選擇熟悉的毛主席詩詞進行交流。從已知出發來帶動未知的求索,為新課學習做好情感體驗方面的鋪墊。

  研讀文本

  整體把握:

  1、結合欣賞毛澤東手書《沁園春長沙》,聽朗讀錄音。

  2、教師范讀。

  3、學生結合注釋自由朗讀,抓住關鍵詞語,理清思路,熟讀成誦。

  4、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詩詞教學反復朗讀,乃至熟讀成誦是關鍵一環。當然老師要幫助學生抓住關鍵詞句,理清思路,以便促進背誦。

  再讀課文

  深入分析

  1、寫壯景,抒豪情。重點分析湘江秋景圖。

  2、找出文中的對比運用并進行分析。

  3、分析本詞精當、形象,極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4、聯系上、下闋,分析景中寓情,情中顯志的寫作特點。自讀文章,教師適時拋出問題或適時引導,讓學生在獨立思考與同伴互助、師生互動中來解決上述重點、難點。在具體語言的品讀過程中完成教學重點、難點。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相結合的學習習慣。

  結束新課

  布置作業背誦課文。學生以各種形式參與背誦。檢查學習效果,構建和諧的師生互動氛圍。

  思路點撥

  本文是整套教材的第一課,教師可根據學校具體情況安排教學。如果生源條件較好,可以設計為比較閱讀。與初中已學的《沁園春雪》來作比較。可以設計為異同的比較。其中有一個問題可以考慮作為中心提問,“《沁園春雪》中的“風流人物”什么人?《沁園春長沙》中的“同學少年”可算是“風流人物”嗎?為什么?從此可見,本詞上、下闋是一種怎樣的關系?”

  練習舉隅

  1、讀了文章,談談你對個人的理想與夢想有了什么新的認識。

  2、課外品讀主席的更多詩詞。

  沁園春教案 篇10

  教學內容

  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九年級(上冊)第1課《沁園春雪》。

  教材分析

  《沁園春雪》是毛澤東詩詞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國現代詩壇的一首杰出的詞作。全詞熔寫景、議論和抒情為一爐,意境壯美,氣勢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邁,頗能代表毛澤東詩詞的豪放風格。

  設計理念

  立足教材、立足學生實際,運用現代教學媒介,通過具體、直觀材料,調動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注重學生間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探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促使學生在合作中學習、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成長。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簡介作者毛澤東的主要事跡及本文的寫作背景。

  2、讀準“莽”、“遜”、“嬈”、“騷”、“朝”、“分”、“汗”等詞的字音。

  3、掌握課下注釋中列出的重點詞語的字形及含義。

  能力目標

  1、能夠準確熟練地背誦全詩。

  2、揣摩詩歌中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和寫景、

  情感目標

  體會詩歌的意境和想像,感受詩人博大的胸襟和豪邁的情懷,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1、感受詩歌的意境和想像,理解詩人博大的胸襟和豪邁的情懷。

  2、理解寫景、抒情相結合的特點和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及其議論抒情相結合的特點。

  教學難點

  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的`理解。

  教學方法

  自學討論法、閱讀理解法、自主評價法。

  教學資源

  多媒體課件、課外資料

  設計意圖

  一、導入新課,培養興趣,強化動機。

  1、投影山東大學歷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調歌頭讀毛主席詩詞》:

  掌上千秋史,

  胸中百萬兵。

  眼底六洲風雨,

  筆下有雷聲。

  細檢詩壇李杜,

  詞苑蘇辛佳什,

  未有此奇雄。

  教師略作解釋,請學生發表意見。

  2、今天我們就學習一篇毛澤東的代表作《沁園春雪》

  山東大學歷史系教授高亨對毛澤東詩詞進行了高度評價,同學們通過高亨的這首詞,對毛澤東的詩詞會有初步的認識。同學們可以暢所欲言發表自己的看法。

  激發學生的興趣,創造寬松的學習氛圍,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進入新課學習。

  教學意圖

  二、簡介作者與寫作背景

  通過多媒體向同學們展示作者簡介與寫作背景。(資料略)

  欣賞視頻材料,對毛澤東同志的生平與寫作背景進行深一步的理解。

  為學生更好的理解這首詞的內涵作準備。

  三、配樂朗誦

  事先制作教學軟件:選一些雪景圖片,包括高山、大河、長城等雪景圖片,疊加自下而上移動的《沁園春雪》文字,再配以朗讀錄音。

  觀看視頻材料,讀準“莽”、“遜”、“嬈”、“騷”、“朝”、“分”、“汗”等詞的字音。

  掃除文字障礙,感受詩歌的意境。

  四、深入閱讀,理解思想和藝術

  多媒體展示思考題:

  1、這首詞的題目是《雪》,哪些句子是寫雪的?

  2、詞的上闋哪些句子總寫北國雪景?這些詞句創造了一個什么意境?

  3、賞析“山舞銀蛇,原馳蠟象”

  4、上闋末尾三句寫的是實景還是虛景,試加以分析。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分析:

  1、詞的上闋

  2、前三句。創造了一個廣闊博大的意境。

  3、運用擬人、比喻的修辭方法;化動為靜的寫法;寫出了山的連,原的高。

  4、虛景。從“須”可以看出。

  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相互討論,相互啟發,充分發揮學生的互補作用培養學生交流、傾聽、評價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

  多媒體展示思考題:

  1、由眼前的景色聯想到哪些內容?

  2、作者對詞中杰出的歷史人物進行的總體評價是?

  3、誰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分析:

  1、詞的下闋。

  2、“惜”惜中含褒,肯定他們是英雄;批評他們缺乏文學才華。

  3、新時代的人民群眾。

  五、分角色指導朗讀

  1、再次欣賞配樂朗誦;

  2、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

  分角色朗讀課文。

  進一步感受詩歌的意境

  六、小結

  指導學生小結全文

  《沁園春雪》全詞熔寫景、議論和抒情為一爐,意境壯美,氣勢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邁,頗能代表毛澤東詩詞的豪放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