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擬行路難》教案

時間:2023-04-25 12:44:26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擬行路難》教案

教學目標: 1、理清詩歌的層次,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引導學生認識懷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興”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詩中渲染愁緒的用意。 4、學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5、學會比較閱讀。 教學重點: 1、理清詩歌的層次,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過程。 2、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引導學生認識懷才不遇者的不幸。 3、能分析文中“比興”的用法和作用,理解詩中渲染愁緒的用意。 教學難點: 學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鑒賞方法,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朗讀法、問答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行路難》是樂府雜曲,本為漢代歌謠,晉人袁山松改變其音調,創制新詞,流行一時。鮑照《擬行路難》共十八首,歌詠人生的種種憂患,寄寓悲憤。今天我們來學習其中的第四首。 二、解釋題意 《行路難》:樂府舊題,主要是抒發世路艱難和離別悲傷的感情。 有些學習漢魏樂府的作品的題前多冠一“代”或“擬”字。 三、讀懂大意 1、學生自讀。 2、學生結合注釋,理解大意。(補充:行嘆復坐愁——行時嘆息坐時愁。) 3、學生齊讀。 4、明確大意: 往平地上倒水,水會向不同方向流散。 人生也是有命的(貴賤窮達是不一致的),怎么能行時嘆息坐時愁? 喝點酒來寬慰自己,因要飲酒而中斷了《行路難》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會沒有感情,欲說還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說什么。 5、根據大意試背誦。 四、把握情感 1、全詩突出了一個什么字?試結合詩的內容加以分析。 明確:全詩突出一個“愁”字。 這首詩的開頭以常見的自然現象作為起興,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門第不同,命運也不同。這兩句中,隱含詩人的不平之氣。但是這種現象,像大自然一樣,很難改變。詩的第三、四句,詩人以“命”來自我安慰,聲稱不要“行嘆復坐愁”。不過實際上愁是消除不了的。詩的第五、六句,詩人就借酒澆愁,用唱歌斷絕憂愁。然而,“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于是,詩的第七句:“心非木石豈無感?”用反問句式,直說“人心有感”,發出了抗爭。詩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澆愁、用歌斷愁,第七句是一個大轉折,把全詩的感情推向高潮。緊接著第八句,又是一個急轉,“不敢言”。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卻如此無可奈何,在對比中表現出詩人精神上極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負重。 全詩突出一個“愁”字,所嘆者愁,酌酒為消愁,悲歌為斷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潛所說,此詩“妙在不曾說破,讀之自然生愁”(《古詩源》) 2、詩人的人生之路難嗎?鐘嶸《詩品》說鮑照“才秀人微,取湮當代”。如何理解這句話呢? (1)社會背景: 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門閥制度,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局面。門閥制度阻塞了寒士的進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懷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學作品中,就成為這個時期文學的一個特色。 (2)有關鮑照的生平經歷: 鮑照(約415-470),南朝宋文學家。字明遠。鮑照出身寒微,自稱“家世貧賤”,是“負鍤下農”(《謝秣陵令表》)。二十多歲時,在臨川王劉義慶門下,因獻詩被賞識,擢為國侍郎。以后擔任過太學博士及縣令等低級官職。最后任臨海王劉子頊參軍,在劉子頊舉兵叛亂失敗時,死于亂軍中。世人因此稱他為鮑參軍。有《鮑參軍集》傳世。 “才秀人微,取湮當代”的鮑照一生沉淪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文學作品的價值,卻越來越受后人重視,有人甚至認為他是劉宋時代成就最高的作者。 鮑照的文學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詩、賦、散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還是詩歌。其中樂府詩在他現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傳誦名篇,最有名的是《擬行路難》18首。這組詩主要表現其建功立業的愿望,抒發寒門志士備遭壓抑的痛苦,傳達出寒士們慷慨不平的呼聲,充滿了對門閥社會的不滿情緒和抗爭精神(較左思的詩,不但有不滿,更有抗爭)。 鮑照擅長詩賦和駢文,尤善樂府,作品風格俊逸,對唐代詩人李白等很有影響。杜甫《春日憶李白》詩中的“俊逸鮑參軍”,就是贊美李白的詩有鮑照的俊逸風格。其作品留芳后世,被稱為“元嘉三大家”(謝靈運、顏延之、鮑照)之一。 鮑照的人生的道路,充滿著悲劇色彩,這悲劇色彩來源于他生存的時代、出身和他的志向的沖突。 兩晉南北朝,實行的是士族門閥制度,但是鮑照出身寒微,這兩者之間的沖突只是鮑照悲劇形成的前提,因為出身寒微的左思也曾用詩歌抒寫對門閥制度的不滿,但他終于“高步追許由”,走向了歸隱。形成鮑照悲劇的決定性因素是他個人的抱負和志向,鮑照是一個性格和人生欲望都非常強烈的人,毫不掩飾自己對富貴榮華、及時享樂、建功立業等種種目標的追求,并且認為以自己的才華理應得到這一切。老莊哲學中一切消極遁世,委順求全的東西,都與他的思想格格不入。 他不顧一切地要以自己的才能實現個人的價值,而當他的努力受到社會現實的壓制、世俗偏見的阻礙時,心靈中就激起沖騰不息的波瀾,表現出憤世疾俗的深沉憂憤。這種憂憤的情感發于作品之中,形成他詩歌獨特風格。門閥制度像大山一樣壓在鮑照身上,促使他把無比巨大的憤懣不平之氣化作《擬行路難》這樣的詩篇。 3、第三句中的“命”是指什么?結合全詩看,作者對此有怎樣的看法? 【明確】從詩歌本身看,作者所說的“命”指門第決定人生,有什么樣的門第就有什么樣的遭遇。作者認為非常不公平,但沒法改變,只能發出憤怒的控訴。 4、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什么? 明確:本詩即是詩人的不平之鳴,抒發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5、學生有感情地背誦。 五、賞析技巧 1、詩歌開頭兩句用比喻的手法寫出了怎樣的哲理? 【明確】這個比喻是說,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勢流向各方一樣,人的遭際是被家庭門第的高低貴賤決定的。這是古代的血統論。 (分析:作者運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興手法,那流向“東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會生活中高低貴賤不同處境的人!八钡牧飨,是地勢造成的;人的處境,是門第決定的。因此說,這起首兩句,通過瀉水的尋,F象的描寫,形象地揭示出了現實社會里門閥制度的不合理性。詩人借水“瀉”和“流”的動態描繪,造成了一種令人驚疑的氣勢。正如沈德潛所說:“起手萬端下,如黃河落天走東海也。”這正曲折地表達了詩人由于激憤不平而一瀉無余的心情。) 2、“安能行嘆復坐愁”和“心非木石豈無感”兩個反問句,在表現詩人情感變化過程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確】“安能行嘆復坐愁”這個反問句,從字面上看,是說人生苦樂自有命,怎么能行時嘆息坐時愁呢?應該學會自我寬慰。實際上,語言中蘊含著不平之氣。這個反問句,詩人含著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還比較平穩。 “心非木石豈無感”一句,是詩人思想感情的大轉折。上文中,以“人生亦有命”來寬慰,以不言愁來消愁,感情還能克制。到借酒澆愁,其結果是愁更愁,情感之流開始奔涌。到“心非木石豈無感”,感情沸騰,在這句達到了高潮。 3、概括本詩的寫作風格: 此詩的語言近似口語,明白曉暢。詩歌的情感時而壓抑,時而奔放,將復雜的心理歷程表現得曲折婉轉。 六、延伸拓展: 1、從思想內容和語言風格方面,說說此詩對李白的《行路難(其一)》有哪些影響? 【明確】 作者的《擬行路難》對李白的《行路難》很有影響。 從思想內容看,都是寫懷才遇的悲憤不平的感情。 從語言風格看,都得力于漢樂府的影響。語言質樸,用近乎口語的文字表現深邃的詩意。 2、推薦閱讀:  詠懷八十二首(其一) 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 薄帷鑒明月,清風吹我襟。 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 徘徊將何見,憂思獨傷心。 (1)找出這首詩的詩眼? 【明確】憂思 (2)詩人是如何表現他的憂思的? 【明確】開頭兩句通過動作描寫(夜晚失眠,起來彈琴),婉約表達了詩人心中的隱憂。三、四、五、六句通過“明月、清風、孤鴻、翔鳥”以動寫靜,渲染出一種凄清的意境,以清冷的自然景色為襯托來抒寫內心的孤獨和憂思。最后兩句直抒胸臆,點破憂思、傷心。 (3)詩人為什么會如此傷心,如此憂思?(引導學生用知人論世的方法解答) 【明確】三國魏晉時人。公元249年,司馬懿殺曹爽,專國政。死后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專權。公元254年,司馬師廢魏帝曹芳,立曹髦。公元260年,司馬昭殺曹髦,立曹奐。死后,由其子司馬炎代魏稱帝,建立晉朝。阮籍就是處在司馬氏與曹氏激烈斗爭的政治漩渦之中。為了保全自己,他不得不小心翼翼,虛與周旋。生于亂世,阮籍常用醉酒的方法,在當時復雜的政治斗爭中保全自己。 (詳細內容見補充資料) 七、作業布置: 背誦《擬行路難》。

【《擬行路難》教案】相關文章:

《擬行路難》導學案05-21

鮑照擬行路難其四賞析12-17

《擬行路難》導學案3篇【優秀】05-21

擬行路難·其六原文翻譯及賞析12-17

高中選修《擬行路難》導學案03-08

行路難原文03-10

行路難作文08-13

行路難原文賞析03-16

行路難原文、賞析05-26

登擬峴臺閱讀答案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