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6年級思品教案上冊
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上冊)教學計劃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在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六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教材力求突破知識單一的傳統模式,注重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知識在互相聯系中得到和諧發展,以較好地落實“三維目標”。 一、教材分析 該教材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全日制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精神編寫,教材具有綜合性、開放性、情感性等特點。增強了教科書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潑,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親和力。 本冊教材共有四個單元,每個單元下設了3—四個主題,各單元體例結構如下: 主題文字:引出一個話題或對某個話題進行提升,一般是該主題主要思想和觀點。 提示語:一般作為對某個話題的的拓展,引導學生思考或開展相應的活動。 旁白:作為和學生對話、溝通的主持人,有時為前后內容起傳承作用,有時為學生提高一種思考方向或揭示某個觀點,有時向學生提出問題。作用相對靈活。 情境對話:一般是經過錘煉的真實生活的再現,幫助學生對自己得生活經驗進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真實地呈現社會現實,包括學生的活動場面。幫助學生開闊視野、豐富認知、加深體驗、開展活動等。 圖標:包括“活動、交流、小資料”等,引導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啟發學生調查、體驗、討論、探究、閱讀、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 學生作品:有時是提供一個可供討論的案例,有時是體現學習過程、呈現學習成果,使學生產生親切感,增強其溝通與表達的欲望。 空白框:啟發學生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對生活的體驗,記錄自己的學習成果,引導他們成為學習活動的主動參與者和創造者。 二、指導思想 1、積極轉變觀念 (1)樹立綜合的、開放的課程觀 綜合的課程觀要求我們走出以往的學科教學模式尤其是說教式德育模式,尊重學生的生活,根據學生實際需要組織教學活動,積極引導他們在生活中饒有興趣地學習、探究、體驗,在學習中愉快地生活、成長,獲取對社會的整體認知,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開放的課程觀要求我們充分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注意聯系本地區和學生的實際,官職社會中新的信息、學生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對教科書中提出的問題、預設的活動進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及時、合理地調整教學目標,靈活有效地推進教學過程,增強教育的針對性、生動性和實效性。 (2)樹立以人為本的學生觀 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知和感悟,我們引導他們去關注生活,珍視學生獨特的生活經驗,強調體驗式、探究式和研討式等學習方式,幫助他們嘗試著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我們要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就要尊重他們的權利和個性發展,在基本的是非標準基礎上,允許他們在多元價值中做出不同的選擇;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差異,關注“邊緣兒童”,對學生進行開放性的、發展性的、鼓勵性的評價,幫助他們感受成長的愉悅。 (3)樹立與時俱進的教師觀 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師,是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活動的組織者、支持者和參與者。我們的任務不再是講解教科書,而是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和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幫助學生去體驗、去探究。為達到這樣的目標,我們要放低姿態,與學生平等對話,傾聽他們的需要;要尊重學生的體驗和判斷,不用既定的結論代替學生的思考;要和學生交朋友,勇于面對真實的自己,要關注生活,開闊視野,勤于學習,不斷吸收時代的信息,與時懼進;對于教材倡導的教學活動,要在教學實踐中進行探索和創新。 2、注意整體把握 為了體現一種兒童文化,使教材能真正成為學習喜愛的朋友,讓他們愿意與教材中的兒童對話,教材中呈現的內容有很多細膩的生活場面和真實個案。然而教材中的范例只是一種提示,它并不是唯一的或最好的。因此,我們要通過這些提示去整體把握教材,既可以利用這些范例豐富學生認知和情感體驗,又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需要進行合理的取舍,或加以適當的拓展。 三、教學理念 1、全面把握課程目標:品德與社會課程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幫助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適應和參與社會的能力,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從而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2、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教學時要善于調動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結合學生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問題,共同探究學習主題,不斷豐富和發展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在獲得內心體驗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價值觀。 3、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兒童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教師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注意引導學生從自己的世界出發,用多種感官去觀察、體驗、感悟社會,獲得對世界的真實感受,讓學生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發現和解決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的各種嘗試和有創造性的思考,引導學生得出有價值的觀點或結論。 4、充實教學內容:本課程的教學內容要注重與語文等學科教學內容的緊密結合,注重與學生生活和社會的聯系,要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教學內容可以從教科書擴展到學生的整個生活空間,包括社會生活中對兒童發展有意義的題材,把教學內容與本地區實際有機聯系起來;同時關注社會新的發展和變化,及時豐富、充實課程內容,增進課程內容的現實性和親近感。 5、拓展教學空間:教學要面向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教學空間不局限于學校和課堂,應創設條件盡可能向社會延伸。為此,教師應積極地開發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種課程資源,以滿足學生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獲得經驗,逐步提高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 第一單元走向文明 1、科技帶給我們什么 教材、教學對象分析: 《科技帶給我們什么》是人教版新教材六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第一單元“走向文明”的第一課。本單元設計是:科學技術的發展使社會走向文明---文明社會需要文明生活---文明生活應該是科學的、健康的、愉快的、幸福的---我們應向高質量的生活目標努力。單元編排從引導學生認識科學技術給我們生活帶來變化入手,讓學生了解科技成果對我們的生活,對我們的社會產生的巨大影響,進而知道社會由此逐步走向文明。但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造福人類,而人類濫用科學技術,也會帶來許多危害,應此要講究科學倫理。本節課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1、緊緊圍繞“科技給我們帶來的變化”引導學生聯系身邊的生活,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感受和探究科學技術對社會物質文明的促進作用。2、圍繞“科技是把雙刃劍”引導學生學會從正反兩方面看待事物。 從學生的年齡特征與身心發展來看,這階段的學生的思維能力已獲得了一定的發展,他們已初步具備了主動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對于教師提出的學習任務他們有主動學習的內驅力,他們能根據具體要求有序地展開思考、討論獲得豐富的知識。可以說他們有能力將尚不清晰的有關知識加以整理,內化整合,形成體系。并且六年級的學生已有一定的道德規范教育的基礎,本單元承接小學其他年級,從一個新的角度、一個較高的起點切入,把行為規范培養與文明社會的發展有機結合,讓學生明白今天的習慣培養與明天的文明素質的形成、與社會發展的關系,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教學設想: 品德與社會教學應該是活動化的教學。在教學過程中“以教師精心設計的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創造性的學習方式,以鼓勵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索、主動思考、主動實踐為基本特征,以實現學生多方面能力綜合發展為核心”的主要學習形式,發展合情合理的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整節課我把教學過程分為三個部分:活動一:走進時光隧道(讓學生在比較中體會科技成果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活動二科技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變化(引導學生聯系身邊的生活,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感受和探究科學技術對社會物質文明的促進作用。)活動三 科技是把雙刃劍(引導學生學會從正反兩方面看待事物)。教師為拓展課堂的內涵,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進行各種活動,承擔一定的任務,扮演一定的角色,在“做”中不斷領悟、感知,在“做” 中培養能力,發展個性。拓展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豐富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開發了學生的多元化智能,同時也讓學生充分發揮了自己的特長,尊重了他們的自主發展。 教學目標: 1.感受并體會到科學技術時時刻刻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給我們生活帶來了數不清的好處,使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2.認識科技是把雙刃劍,學會用辨證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兩個方面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感受并體會到科學技術時時刻刻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給我們生活帶來了數不清的好處,使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難點:認識科技是把雙刃劍,學會用辨證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兩個方面的方法。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活動一:走進時光隧道 1、引導學生想象刀耕火種時期人們的生活狀態 師:在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年代,那時侯人們生活在沒有電燈、電話、電視、汽車、輪船、飛機的時代,他們用什么照明?用什么做交通工具?怎樣傳遞信息?吃什么東西?(讓學生在比較中體會科技成果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 2、讓學生分小組分別模擬那時候人們的生活情景(進一步體會在缺少科學技術的時期,人們生活上的種種不便) 活動二 科技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變化 1、師:科技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不斷地改變著我【6年級思品教案上冊】相關文章:
思品上冊教學計劃06-02
小學思品優秀教案優秀12-18
思品教學反思04-21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思品教學計劃通用10-17
思品教學計劃02-24
思品工作計劃03-30
小學思品教學反思04-19
思品課教學反思04-21
思品教學計劃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