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教學反思中不斷成長
在教學反思中不斷成長海上明月發表于2010-12-14 22:10:00
當前,在"建立以校為本的教研制度"的研究中,涉及到"教師個人研究"、"同伴集體合作"、"專業人員引領"這三個核心要素。其中教師個人研究是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教師個人研究常用的形式就是教學反思。所謂的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指導下,借助行動研究,不斷對自身的教育實踐進行深入的研究,通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從而使自己成為專家型的教師的過程。教學反思的基本出發點是探究和解決教育實踐中的問題。這里的"反思",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回顧",而是思考、反省、探究涉及到教育教學過程中各個方面存在的問題(包括教學目標、內容、教學策略、師生關系等),并努力解決這些問題。所以教學反思具有研究的性質。就教學過程而言,教學反思可以有--
1、教學前分析--前瞻性反思
著名的認知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有句名言:"如果要我不得不把所有的教育心理學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會說,影響學習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知道了什么。"這個觀點對我們如何了解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是非常重要的。新課程同樣非常重視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經驗上進行學習。因此教師在新課的教學前,必須充分地了解關注學生已有的相關的知識經驗,(也包括預見到他們可能碰到的困難),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這種"了解",以往大多來自教師的教學經驗。但是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班級和學生并不一樣。因此,這種"了解",更多的還需來自于教師課前對學生的調查。如一位老師教"時、分、秒的認識",按照教材的要求,要讓學生認識鐘面、學會看時刻、掌握時和分的進率。知識點很多。對教材這一安排,老師進行了分析,并且課前作了調查,發現多數的學生已經會看時針、分針、12個數字以及大致的時刻,但是對"分"的概念以及"時"和"分"的進率關系還不清楚,同時教師結合以往的教學經驗--即學生在看接近整時和剛過整時的鐘點時容易出錯,于是把這幾個方面作為教學重點,并加強了相關的練習,而對鐘面的認識則做簡單的介紹,使這節課做到了"省時高效"。由此我們可看到,教師經過教學前反思所形成的個性化的教學方案,符合了班情、生情,也自然能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2.教學中生成--調控性反思
課堂教學是一個復雜、動態的過程。尤其是進入新課程以后,在民主的教學氛圍中,學生的自主性得到了應有的發展,因此常會有一些意外的場面突現。這就需要教師有教強的應變能力,能及時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調整教學策略,順應學生的發展需要。
在某校的一節課上,老師準備講評練習卷,提前把卷子發了下去。上課時發現,以往鈴響,教室就安靜下來,而今天卻反常,不少學生拿著卷子交頭接耳。"學生為什么安靜不下?他們有什么意見?到底是按自己原計劃的思路講評還是先聽聽學生的看法?"老師做了短暫的反思后,決定還是先聽聽學生到底在議論什么。于是幾個學生舉手說了,"老師,這道題您改錯了,一千克雞蛋約(8)個,我認為是對的。""我填的約是24個,我認為也是正確的!""老師,我在店里幫媽媽賣過雞蛋,確實有的大有的小。""…."面對學生的各種意見,老師有些始料不及。她想:在改卷時幾個老師商量過,答案可以填12-20之間?涩F在學生這么多不同意見,如果都肯定,那以后碰到這樣的題目,學生想填什么就填什么,老師還怎么批改呢?于是老師做了說明,"我們只是考慮一般情況,答案可以填12-20。"可是學生不依了,"那特殊情況也有的,我在電視上就看過,有一種雞下的蛋很大。""對,少年報上也有介紹過。"面對學生堅持己見,老師心里一動。于是她說:"那么給你們一次機會,如果你能找到有關的資料證明你的答案也是對的,老師就給你改對。"學生歡呼起來。第二天,他們找來了各種"證據",有的跟著家長去菜市場實地調查,有的從網上、從書上找來了答案。還有個同學說,"老師,我想打電話到上海吉尼斯總部問問,您知道他們的電話號碼嗎?"在這一找"證明"的過程中,學生的科學態度的形成,搜集、獲取信息的能力培養,其價值遠遠超過答案本身。而老師也通過即時的反思,得到三點收獲:(1)教學相長,教師要學會傾聽學生的意見。(2)課堂教學是動態生成的,教師要善于抓住契機,引導學生主動探究。(3)過程有時候比結論更重要。
3.教學后總結--批判性反思。
教學后的反思是當前最常見的反思形式。它能使教師能夠有比較充裕的時空對自己的教學得失進行較深入的思考和總結,使教學經驗理論化,以指導、改進后繼的教學,并有助于提高教師自我評價的能力。
如一位實驗班的老師在教新教材"平移和旋轉"時。先是創設如下情景:前進中的火車、降落的直升飛機(課件)并提出問題,它們是怎樣運動的?學生眾說紛紜:火車是直著走的,是靠車輪走的,直升機是靠螺旋槳升降的等等,老師花了不少的力氣和時間,才把學生的關注點聚焦到"物體運動的方向"上。課后教者就此進行了反思:為什么學生不能抓住情景所提供材料的實質?教師通過學習心理學中有關學生學習數學概念的心理特點,認識到"引導兒童學習概念時要盡量突出概念的本質屬性,盡量排除非本質屬性的干擾。"于是在另一個班的教學中,他對原有設計改進如下:顯示纜車、升降電梯、風車和吊扇。讓學生觀察后提問:"它們的運動都相同嗎?能不能把它們分分類?"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辨,很快對"平移"和"旋轉"有了清晰的感知。教師通過對此教例的反思,并繼續進行了相關的小課題的研究,在此基礎上總結出了"創設問題情境要凸現感知材料的典型性"的經驗,得到了專家和同行的肯定。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他們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乏味單調的義務,那你就應該引導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教師多一點教學反思的細胞,就多一些教科研的智慧,經常進行教學反思,是使自己成長為研究型教師的必由之路。(轉載)
【在教學反思中不斷成長】相關文章:
在反思中成長作文02-05
在反思中成長作文01-16
在課內比教學中成長04-28
教師在教學反思中成長和發展06-20
生活中的比教學反思04-28
嘗試,讓我不斷成長作文05-08
我成長教學反思11-19
搭配中的學問教學反思04-28
生活中的大數教學反思04-14
鏡子中的數學教學反思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