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課改教學進度工作計劃三篇
課改教學進度計劃篇一
一、指導思想
以素質教育理論和新課改理論為指針,以國家、省、市相關文件為指導,引導教師進一步更新教育教學觀念,樹立現代課程意識,激發教師的教科研興趣和熱情,增強教科研能力,加強教學思想、教學組織形式、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策略和方法的深化與改革;以實施科學管理為保證,以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為支撐,突出重點,深化改革;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堅持學生的全面發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解決影響課堂教學效益提高的主要問題,確保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和促進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二、工作目標和實施措施:
目標一:對我校上學期實施高中新課改工作的過程和現狀再次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1)課程安排要作適當調整。(2)有些教師對新課程實施缺乏深層的探索,課堂教學較多的仍是穿新鞋走老路,課堂教學實效不理想。(3)師生互動較少、同學間較少交流和合作,不少教師仍不放心學生自主探索。(4)校本課程開發機制不完善,管理不到位。(5)研究性學習實施較單調,害怕學生走過場。(6)課堂教學評價機制未完善。
方式:聽取年級組長、備課組長匯報、師生座談會、師生問卷調查等。
(1)組織好必修第一個模塊的學分認定補考工作。
(2)堅持“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評價理念,倡導新的評價方式,改革評價內容、評價方法與手段,以及評價實施過程。
實施措施:教導處牽頭、年級組負責、各學科學分認定小組具體實施。
(2)由教研中心負責根據校本課程開發、實施情況,參照華東師大吳剛平教授倡導的(4)由教導處牽頭落實調研目前我校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情況。包括選題和研究領域情況、教師指導是否到位和有效、學生研究過程的表現和參與研究的態度。方式:聽取年級組長、備課組長匯報。目標三:指導學生做好選課工作。
(2)由年級組召開學生大會、家長會宣傳,各班主任、各任課教師具體指導選擇并由年級組做好統計和協調工作后,將結果報教導處。
目標四:進一步落實課堂教學新理念。
課堂的問題是實施新課程的核心問題,是一個基本單位,反映了課堂理念的落實和課改實施程度。因此,圍繞新課程理念,轉變教師的教學行為,優化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創造新的教學方式,致力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構建旨在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及其對應的教學方式是新課改工作的重中之重。
實施措施:(1)專家引領,同行互助。學校成立課堂教學研討專家顧問小組,組員由省、市教科所新課程專家、高校新課程專家、中學特級教師等組成。通過新課改課堂教學觀摩研討、專家點評,專家和老師座談等形式,努力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此項活動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
(2)經常性地舉行教研組內、備課組內、校內的課堂教學觀摩課、說課、評課、議課等校本教研活動,為教師創設交流經驗的平臺。使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發現自己教學中的優點和不足,及時改進提高促進自身成長。
(3)通過各種形式為教師的新課程學習提供信息、資料,如:發揮校園網絡的作用、購買有關資料,適時邀請有關領導、專家前來講座等。
目標五:加強管理,落實常規。
課堂教學是實施新課程的主要渠道,也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首要場所。開展課堂教學研討就必須從日常的備課、上課及與此相關的常規檢查、研討活動、評價等方面入手,并不斷完善相關管理制度,從而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實施措施:(1)優化備課。備課是教師教學工作永恒的內容,是課堂教學改革的切入點,要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必須在備課和教學設計上尋找突破口。首先,必須改變觀念,以“教會學生學習”為根本,樹立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是認識主體和發展主體的思想。在教學設計上,要側重學生學什么?怎樣學?學的結果如何?“我”如何指導?充分調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實現由“教案”向“學案”轉變。教師要認真備“學案”,讓學生用“學案”學習,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逼”著教師讓學生“學”。
(2)加強課堂教學過程管理。平時不定期抽查備課情況,經常深入要課堂聽課,不拘形式、不定期舉行學生問卷調查等。
(3)加強校本教研,加強對教研組、備課組活動的指導和監督管理。
任何一次新的課程改革,首先必須立足于科研引領。高中新課程強調要加強校本教研,以課堂教學改革為重點,加強對教學現象、現實問題的研究,通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策劃活動──實施活動──總結提升”的過程,改變課堂教學行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總之,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核心,是我校當前高中實施新課程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們必須改變觀念、勇于探索、大膽實踐,創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教學文化和課堂文化,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學質量。
課改教學進度計劃篇二
根據《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和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精神,參照學校課程改革實施方案,堅持科研為教育教學發展服務,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服務,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開展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制定我校課程改革實施方案如下:
一、實驗的準備
1.加強學習,更新觀念
新課程確立之后,如何才能達到“理念轉變成實踐”,教師的素質、能力是一個重要因素。因此,開展形式多樣的師資培訓,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提高教師的素養就成了課改實驗能否成功的關鍵。全體教師要積極參加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舉辦的各種培訓,認真學習《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試行)》,把舊教材、新大綱與新教材、課程標準相對照,明確課程標準與新大綱的異同。明確如何進行新教材的實驗?如何達成學校課改方案提出的實驗目標和任務?
隨著課改實驗工作的不斷深入,要有意識地抓住教師在實驗中遇到的各種困,通過開展案例研究、以課代培、派教師參加各地的課改學習交流,通過這些確實有效的培訓和學習,保證課改實驗工作的正常開展。
2.建立機構,制定措施
課程改革實驗是我國基礎教育一次力度最大的全新實驗,沒有現成的成功經驗可供借鑒。我們理應抓住機遇,摸石過河。為了使我校的實驗能夠得到科學、順利的實施,實驗伊始,成立了由校長、教導處、教研組組成的學校課改領導小組。認真鉆研,仔細推敲,確定實驗的工作目標和任務,以健全、嚴密的課改工作制度,保證學校課改實驗工作走上正常、有序的運行軌道。
3.大力宣傳,營造氛圍
課程改革是事關我國基礎教育全局的一項工作,需要社會、學校、家庭的通力合作。通過家長會、舉辦有家長參與的“家長與課改實驗同行”的教學研討活動、教師家訪等方式廣泛向家長和社會宣傳課改,多管齊下,取得家長和社會對課改工作的支持。
二、實驗的實施
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改革也就成了課程改革的重中之重了。課程改革要一直以課堂教學改革為突破口,努力通過對課堂教學的變革,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1.改變傳統的師生關系,營造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氛圍
強調師生交往,構建互動的師生關系、教學關系,是教學改革的首要任務。實驗中首先要求老師在課堂中要改變傳統的學生觀,尊重學生的人格,注意課堂中角色的定位,努力實現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講求課堂中的師生平等,要求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需要,關注學生的情感和人格的發展,想方設法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促使學生永褒積極參與的熱情,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習成為其自身的內在要求。
2.改革課堂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教學的目的是幫助每一個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使每一個學生得到充分的發展。因此,教學方式應當服務于學生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要改變“灌輸——接受”這種傳統教學方式和學生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通過討論合作、自學輔導、實驗探索、在計算機環境中學習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使學生的學成為在教師引導下的主動、富有個性的習得過程。根據課改實驗的要求,教師們都要有意識地積極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研究性學習的學習方式。
3.改革以往的備課方式,提高教師備課的質量
備課是教師對知識的自我轉化、改造和構思的過程。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過去的教師備課主要存在以下幾中誤區,一是重形式輕實效;二是重教法輕學法;三是重課前教案的編寫輕課后反思。在教案的編寫上,更多的是關注知識傳授的正確性和系統性,而忽視學生心理發展的要求。這樣的備課形式顯然難以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與當前的課改精神格格不入。因此,走出備課的誤區,突破備課環節這一瓶頸,也是當前課改實驗應正視并加以解決的問題。
第一,在備課形式上,我們提倡要有一定的格式但要避免“格式化”。
第二,教學設計要求體現學生的主體性。關注學生的學法,尊重學生思維的多樣性,講求教案的實效性和創造性。
第三,提倡教師寫課后記。強調課后反思的重要性,要求實驗教師課后及時反思自己教學上的“得”與“失”,做好課后備課(反思),書寫形式上允許靈活多樣。篇幅上,有話則長,無話則短。
4.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
習慣是經過反復練習而形成的較為穩定的行為特征,學習習慣是指學生為達到好的學習效果而形成的一種學習上的自動傾向性。葉圣陶先生曾指出:“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對于新入學的兒童來說,如何學習,如何聽課,如何參與,如何合作等都需要老師引導,習慣的好壞將關系到孩子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因此,幫助孩子養成一個終生受用的良好學習習慣是非常重要的。教師要結合教材和學生的特點,注意指導和幫助學生在各種學習環節中養成良好的習慣。
5.科學合理地使用教材,驗證實驗教材的合理性
要試用并檢驗新教材的科學性與適用性。在教材的使用中,對教材的優點和不合理之處,在驗證教材的合理性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課改教學進度計劃篇三
新課程在借鑒教育技術培訓領域成功經驗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培訓的目標,內容、方法、手段等方面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嘗試了一些新的做法,力在夠建適合我國國情的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培訓新模式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突出混合學習思想
第二,創新教材編寫體系
第三,立足教師實際要求
第四,理論與實際結合
第五,采用立體花教材建設
1、教學目標:是希望我們通過自身的體驗,意識到3時代應該如何更新教育關鍵,學會將以多媒體計算機和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應用到自己的教學中,明確如何才能有效運用技術促進學生效果的優化,關注新技術的發展,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總目標是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學生的信息素養表現在:對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能力;對信息及信息活動的過程、方法、結果進行評價的能力;發表觀點、交流思想、開展合作與解決學習和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遵守相關的倫理道德與法律法規,形成與信息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感。
2、教學內容:信息技術課程的內容包括必修與選修兩個部分,共六個模塊,每模塊2學分。必修部分只有“信息技術基礎”一個模塊,該模塊以信息處理與交流、信息技術與社會實踐為主線,強調讓學生掌握信息的獲取、加工、管理、表達與交流的基本方法,在應用信息技術解決日常學習、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基礎上,通過親身體驗與理性建構相結合的過程,感受并認識當前社會信息文化的形態及其內涵,理解信息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構建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價值觀和責任感。信息技術科目的選修部分包括算法與程序設計、多媒體技術應用、網絡技術應用、數據管理技術和人工智能初步共五個模塊,
3、教學方法:通過完成任務來學習知識、獲得技能、形成能力、內化倫理。因此,要正確認識任務驅動中“任務”的特定含義,使用中要堅持科學、適度、適當的原則,避免濫用和泛化;要注意任務的情境性、有意義性、可操作性;任務大小要適當、要求應具體,各任務之間還要相互聯系,形成循序漸進的梯度,組成一個任務鏈,以便學生踏著任務的階梯去建構知識。
4、教學評價:新課程標準中強調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應通過靈活多樣的評價方式激勵和引導學生學習,促進學生信息素養的全面發展。
(一)提高認識,這是開展新課程教學工作的前提。
21世紀所需的創新人才。這就要求課程改革既要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教育,又要重視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及良好道德情操的培養。現教育的跨越式發展,迅速提高青少年的信息素養已成為素質教育的重要任務,信息技術課程正是完成這項任務的主渠道。
只有清楚的認識到這些,知道信息技術課程在素質教育及至國家命運中的重要作用,作為教育的管理組織者,才可能重視信息技術的教育,提高信息技術在中學教學中的地位;作為信息技術教育者,才可能迎難而上,積極創新,努力推進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進程。
(二)轉變觀念,這是開展新課程教學工作的根本。
隨著中小學多媒體教室和校園網絡的建設發展,以“三個面向”為指導思想的教育現代化建設也正加大步伐,此時,很多地區的學校其信息技術教育所必需的硬件設施已日趨完善,然而他們建設這些硬件設施的目的僅僅是輔助教學及輔助管理,僅是實現各學科教育手段的現代化,使得信息技術教育只落于形式。因此決定信息技術教育未來的不是技術而是觀念。因此,改變教育工作者的觀念是開展新課程教學工作的根本,轉變教學觀念是新課程標準的一個基本要求。
(三)勇于創新,敢于實踐,這是開展新課程教學的靈魂。
結合個人的教學實踐,在開展信息技術課的教學過程中,有如下的教學方法可借鑒:
1、講一練一,逐點消化學習法。把一節課的內容分為知識講解和上機實踐兩部分,老師在房里講一個知識點或一類操作,就馬上給學生一段時間練習。事實表明,這種方法的效果要比講一節課練一節課的效果好得多。老師在機房里講一個知識點或一類操作,就馬上給學生一段時間練習,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對所講內容的掌握和鞏固,中學階段的信息技術課程大都主要以計算機課程為主,一般一周只有一節或二節課,而中學階段中的計算機課程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如果講一節課練一節課,學生往往在下節上機時已經對上節課的內容淡忘得所剩無幾。所以如果能讓學生學一點、會一點、消化一點就最好了。
2、協作式學習。
計算機課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課程,該課程非常有利于學生自學與自檢。如果運用得當,基于信心技術的環境可以對教學提供下列支持,創設真實的情境,共享豐富的資源,快速靈活地獲取信息,提供多種多樣的交互方式。
成果總結:教師根據學生前面的學習情況,肯定學生取得的成果,同時提出新問題,進一步激發學生探索。
小組模式學習課堂是一種開放、輕松、協作式的學習環境,也是一種高效率的計算機課堂。它能使知識成倍數式傳播,是給學生創造的一種相互幫助、相互協作的愉快學習環境。
【課改教學進度工作計劃】相關文章:
課改工作計劃05-01
課改工作計劃01-06
課改工作計劃04-25
小學課改工作計劃01-04
課改實驗工作計劃04-25
個人課改工作計劃01-24
小學課改工作計劃12-09
學校課改工作計劃11-18
課改總結04-25
課改感悟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