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調查報告13篇
在不斷進步的時代,我們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其在寫作上有一定的技巧。那么報告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農村調查報告,歡迎閱讀與收藏。
農村調查報告 篇1
一、活動目的:
1.服務經濟建設,了解和把握新農村建設情況,研究和破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
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2.學習黨和國家實施的新農村政策,了解家鄉的新變化,及發展動向,為以后
更好的為家鄉的建設做貢獻奠定基礎。
3.通過走訪,實地考察本地農村現狀,并對比鄉村建設前后的差別,通過親身
體驗社會實踐,讓自己進一步了解社會,在實踐中增長見識,鍛煉自己的才干,培養自己應對挫折的能力,找出自己的弱點與差距。
4. 充實自己的大學生活,讓寒假過得豐富多彩,進一步的接觸社會,為以后的打拼做準備。
二、活動內容:實地走訪,與村民們談話交流,了解村民們的生活信息和心理狀態。查找資料,了解新農村建設的成果。設計問卷調查的表格,分發給村民填寫,收集表格,制作統計圖統計信息,根據信息反映思考存在問題。
三、調查資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關資料
四、調查結果:
本次寒假社會調查我調查的是幾個新農村試點。每到一處,調研組都認真了解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模式,進展情況,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通過與項目負責人交談和對拆遷村民了解,詳細的詢問新型農村社區在建設中存在的困難及應對措施。下面是本次調查獲得的信息:
1. 農業:“民以食為天”,小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大到整個國家的發展,農業都在其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由于我們調查試點處于中原地區,降水適中,屬于兩年三熟制,主要種植小麥,玉米等農作物,間或辣椒,花生,葡萄等經濟作物。由于小規模經營,生產方式落后,因此前些年主要是自給為主。近些年,國家不但取消了公糧制,而且實行種糧補貼制度,大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提高了他們種植的積極性。我們進行調查的社區,實行了把農田重新分配的方式,把農民的零星土地全部交公,按照每家每戶的土地總量,分配一塊等量的大規模農田,這樣就有利于大規模機械化生產,節省勞動力。獲得不錯的生產效益。
2. 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相當大比重。農村義務教育問題,歷來為國家所重視。我們調查的試點農村人口占98%,農村義務教育比重大。調查表明,村民還是比較重視教育問題的。農戶大部分都認為上學是改變命運的重要出路,應盡量支持孩子的學業。但早些年間由于子女眾多,教育費用昂貴,也存在適齡兒童輟學打工的現象。近些年來,由于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制,實施兩免一補政策,適齡輟學率下降為2%。受傳統觀念的`影響,農民大多希望自己的孩子通過教育走出農村。這種告別農村的思想觀念使義務教育嚴重背離農村教育的目標。很少人選擇在掌握好知識后為農村做貢獻,甚至在知識選擇上避開農村和農業。這不僅在農村教育上產生了障礙,而且對農村經濟和農村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也是一個嚴重的誤區。
3. 經濟:新農村建設離不開農民,村社,社會各界和政府的參與。新農村建設不只是知識分子倡導的改良,也不只是農民的自發行為,也不知識政府的一廂情愿,發揮政府,社會和農民三方面的積極性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新時代的農民,已經擺脫土地的束縛,他們紛紛走向建筑業,加工業,養殖業??我們調查的社區,許多農民靠種山藥發家致富,并開上了私家車。
4. 住房:我們調查的新農村示范村,該社區規劃有政府,學校,公園,醫院,公路??基礎設施完善,是新型農村的理想住所。一次性規劃,留足發展空間,整齊的排房既節約了耕地,又改善了居住條件。但也存在諸多問題,調查中發現,該社區一期拆遷結束已經一年半,但村民喬遷新居還似乎遙遙無期,而臨時搭建的棚戶,顯然夏不耐炎,冬不耐寒,條件十分艱苦。由于我們的調查在臘月,北方早已零下,工地早已停工。據看守工地的劉大伯透漏,由于撥款不足,原本一年就可以完成的工程到現在還沒竣工。在這方面,我們建議,政府應加大扶持力度,并進行有效的監督,那樣才能減少人力物力等方面不必要的浪費,使農民盡早住上寬敞明亮的新居,并起好示范帶頭的作用。
5. 醫療:新農村合作醫療簡稱新農合,是農民自己創造的互助共濟的醫療保障制度,在保障農民獲得基本衛生服務,緩解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新農村合作醫療的資金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即農民個人自愿繳納,地方財政補助中央財政轉移支付。20xx年在全國部分縣市試點,到20xx年逐步實現基本覆蓋全國居民。它讓農民擺脫過去看病難,看病貴的難題。國家的新農合使農民敢看病,看得起病了。也使他們把更多資本放心的投入生產領域。自從實施新型醫療制度,社區人均壽命大大提高,甚至出現了許多百歲老人,世紀老人。我們通過對社區126戶村民按照一定順序排序,進行隨機抽樣,抽取其中的100戶人家,每家發放一份調查問卷。通過調查,我們發現村民參與農村合作醫療的積極性很高,近乎全部參與。43%的村名熟悉報銷程序,以報銷過的村民為主;37%的村民僅僅了解,以婦女和外出務工人員為主;10%的村名對報銷一無所知,他們只是每年按要求交錢,以留守老人和兒童為主。鑒于此情況,我們設計簡單明了的流程圖進行發放,普及農村合作醫療報銷程序。經過此次調研,我又這樣一個感覺:國家制定惠民政策僅僅是第一步,國家也要向人民普及使用自己權力的方法,那樣才能真正的達到惠民這個目標。
五、經驗體會:
通過本次實踐,走社區,訪農家,辛苦之余給我許多啟發:社會調查實是當代青年必不可少的本領,只有經過實地調研,才有發言權。從課本走到生活還是有一段距離的,知識只有通過實踐的檢驗才是真正屬于自己的!
經過此次寒假實踐的鍛煉,我深刻的認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在團隊工作中,你要竭盡所能做好自己的工作,又要顧全大局,為整體著想。
短暫的社會實踐,一晃而過,卻讓我從中領悟到了很多的東西,而這些東西將讓我終生受用。社會實踐加深了我們與家鄉的感情,拉近了我與社會的距離,也讓自己在社會實踐中開拓了視野,增長了才干,明確了我們青年學生的成材之路與肩負的歷史使命。社會才是學習和受教育的大課堂,在那片廣闊的天地里,我們的人生價值得到了體現,為將來更加激烈的競爭打下了更為堅實的基礎。希望以后還有這樣的機會,讓我從實踐中得到鍛煉。
六、理性思考: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的重大歷史任務。新農村的一個新字有著豐富而深刻的內涵。它體現的是中央解決“三農”問題的新決策,凸顯全面解決三農問題的新機遇,也是農村振興歷史的新起點。
新農村建設是黨中央提出的一項偉大決策,是提高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有效手段。在中國,農民的數量還是占有絕對優勢的,只要解決農民問題,那么國家的整體水平也會大幅提高。所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統籌城鄉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徑。社會公平、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特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堅持以發展為重、發展為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通過加快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步伐,不斷縮小城鄉差距,從而實現農村社會由溫飽到小康,由局部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奮斗目標。
農村調查報告 篇2
農村教育問題的成因是多樣的,其中最關鍵的因素是師資配備不足,留不住人才;最嚴峻的現狀是學生學習不夠積極主動。解決這一系列問題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其根本的改善必須舉全國之力而為之,且要堅持下去。
**村小學情況
(一)學校基本現狀
**村小學建于1958年,學校總占地面積20000多平米,建筑占地面積1600多平米。學校的辦公用品均是由中心校統一購置,學校共設有1個微機室,1個閱覽室,沒有實驗室,學校操場設有籃球架和乒乓球臺。20xx年學校購置了電腦,共22臺,3~6年級可以上微機課,課上2人使用一臺電腦。全校共6個班級,6個年級,學生共198人,以前學生有200多人,每個班級至少30人,但后來越來越少,到鎮里和縣城去上學的孩子越來越多。
(二)在校教師情況
學校有老師20人,2個領導,6個班主任,班主任主要教語文和數學。全校只有2名英語老師,負責3、4、5、6年級的教學。學校無專業音體美、思想品德、自然老師,都是一個老師教多個科目。在缺少老師時,學校會尋求代課老師代課。老師大部分住在鄉鎮和縣城,每天上下班自己坐車回家。教師年齡在34~56多歲之間,最長教齡長達36年,最短教齡為10年。工資3000元/月,過節時沒有待遇,每年只有降溫補貼100元。學校會逐年評選1名優秀教師,老師調動不大,如果有調走的原因也很多,有的是因為工作需要,有的是根據個人原因。
(三)學校教育管理方面
每學期開一次家長會,但家長來的人數很少,其中老人占很大比例。因為老師家多住在鄉鎮和縣城,來回不方便,平常教師不常與家長溝通。學校每學期考一次試,試卷由中心校統一印發。每學期評選百分之三十的的三好學生,百分之十五的優秀少先隊員。每學期期末老師都會進行家訪,針對對象是學困學生和貧困學生,每次5~10個學生。學校采取硬式教育,考試之后不排榜。
(四)老師分析學生情況
1、老師們認為,孩子好壞不能根據考試成績來評價,因為孩子成績起伏不定,有可能同一科目,上次考試成績與這次考試成績相差太遠。而且孩子有自己的特長,有可能英語不好,數學卻很好,這些都不能用來比較孩子的好壞。
2、現在上學書本都不要錢,每年只需要拿些卷紙錢,所以因為家里貧困而退學的原因極低,孩子不愛學習的主要的原因就是認為學習累,吃不了苦,越是家庭條件好的越不愛學習。孩子學習氛圍差,害怕問老師問題。
3、還有一種是父母把孩子留給爺爺奶奶,他們根本不管孩子學習,也管不了。現在的孩子越來越貪玩,也越來越難管,爺爺奶奶很多也會溺愛孩子,隨著孩子來。因此,孩子玩起來更加無所忌憚,很多都因為貪玩而荒廢了學業。
4、老師們普遍認為,學生家長認識不到孩子學習的重要性,采取放羊式教育,家長以為把孩子送到學校就是對孩子的教育了,對孩子的學習也是不管不問。一位老師說,農村家長與鄉鎮里家長重視程度相差太多,鄉鎮里家長重視程度遠高于村里重視程度。
(五)費嶺村孩子升學情況
村里只有1所小學,初中要到鄉鎮去上,個別小升初考的好的會考到縣城去,但多數是選擇離家稍近的鄉鎮中學,所以村里學生都能念到初中,但初中升高中需要進行考試選拔,所以高中生就比較少了,村里每年都會出大學生5~10個。
二、當代農村教育現狀分析
(一)現狀1:父母重視教育程度低
1、家長普遍文化水平差
根據我們的走訪,發現農村家長學歷基本為小學或者初中,甚至還有很多連小學都沒有畢業。其主要原因是:城市的收入、就業機會、生活條件等各個方面都明顯優于農村,學歷高有能力的年輕人都不愿意留在農村,選擇進城打工,留下的都是那些在城市混不下去的人。從而導致農村人口呈現兩極分化嚴重,老的老小的小。父母都迫不及待的將孩子送入學校,父母只是想讓學校去管孩子。家長白天都忙工作或忙著干農活,只有晚上才能有一點的時間顧及孩子,由于家長的學歷水平都很低,根本無法輔導孩子學習,也不知道該怎么在學習上幫助孩子。孩子發現自己跟不上的時候,家長不知道該怎么辦,也沒太放在心上。
2、家長采取放羊式教育
農村孩子上學一直以來存在的一個嚴重問題就是放羊式教育,家長因為工作或農活而無暇顧及孩子,老師只是完成上課的任務,課下一般很少管學生是否學習,這就造成了學生在學習上的散漫、不認真。在放羊式教育的模式下,學校對學生日常生活的管理幾乎是一片空白。往往是,學生問題日積月累最終演變為一個個具體到惡性時學校才出面干預。這種教育模式雖然可以培養孩子的自主性,提高自立能力,但是也存在著諸多弊端。
3、留守兒童現象
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給爺爺奶奶帶,在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孩子的爺爺奶奶的教育觀點和方法與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有著本質的沖突,更多的家長認為自己把孩子送到學校,一切責任就在學校了。他們不問不管,一旦孩子有什么事,或者學習成績不好,他們就會到學校吵鬧,久而久之,矛盾就突顯出來了。留守孩子由于長期缺乏父母的關愛,性格孤僻、偏執,難以溝通。目前,留守兒童現象已經成為社會問題,應該引起廣泛的關注。
4、家長態度微妙
絕大多數家長還是支持孩子學習的,他們深知務農的艱苦,想讓孩子通過學習改變命運。然而愿望是美好的,生活是現實的。在了解農村父母教育理念時發現一個很大的偏見。農村父母認為,關心孩子就是在物質上給孩子錢讓他們念書,而忽略了精神方面的關心,他們不會抽時間陪孩子學習,也不會關心他們學習遇到了什么困難。他們會做的大多只是,想起來的時候詢問下孩子學習情況,跟孩子說幾句早已聽出老繭的勵志名言。家長對待孩子學習的態度其實十分微妙,一方面,每個家長都認為讀書重要,只要孩子會讀書,自己不論砸鍋賣鐵也會供孩子讀書。而另一方面,讀書無用終究還是存在于家長的觀念中。在他們身邊,一些普通院校畢業的學生也難找到工作,周圍一些沒文化的孩子出去打工卻能賺很多錢。這種微妙的心態造成了,如果孩子會讀書家長會十分支持,如果孩子讀書成績不理想,父母會想不會念還不如打工算了。
(二)現狀2:教育教學資源嚴重短缺
盡管目前農村小學在校舍及硬件設施配備上雖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與城市小學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農村教育經費有限,很多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大部分農村小學微機室缺乏或不完備,有的學校甚至沒有圖書室,有的學校圖書室的書籍數量少且陳舊,體育器材也很貧乏,很多設備僅僅是擺設,壞了也經常缺乏資金買新的,體育課沒有孩子玩的東西,上體育課就是學生自由活動的時候。學校沒有多媒體設備,有的學校最多有幾臺錄音機,教師上音樂課就用嗓子干吼,而且由于師資力量的不足,大多數科目沒有專門的老師,就是由班主任代上。硬件設施投入不足是目前農村教育一個最普遍的現狀。
(三)現狀3:師資力量薄弱
農村教育是中國改革和發展的重點,是中國教育的主要部分,其普及程度及教育水平,直接影響全國普及教育和基礎教育的實現程度,大力發展農村教育是教育發展的重要目標,作為農村教育中的主力教師,身上擔負著任重而道遠的責任。然而,農村師資力量的薄弱卻直接影響著農村教育有效的實施。而導致這一因素的直接原因有以下幾點:
年齡結構不合理
農村小學教師隊伍老化,后繼乏人情形日益嚴峻。村小多數是年齡偏大的教師,年青的教師很少。
教師學歷水平較低
一方面高等學校畢業的教師不愿意來鄉村學校任教,另一方面好多老教師是初中或高中畢業生,一般都是專科、本科畢業生,很少有研究生及以上學歷。沒有經過正規師范教育的民辦教師又由于能力有限而對學生的引導及培養造成阻礙。這就導致教育資源被浪費,而少年兒童接受知識的領域變得越來越狹窄。
專業教師不足
在城市,專業化教學是理所當然之事,或許不值一提,而在許多農村小學,專業教師卻嚴重不足,像音樂、美術、勞動、自然教學大多是兼職的。
教師素質普遍不高
教師素質包括多個方面,如學歷、職業道德、思想觀念、教學質量、科研能力等。農村小學中專生、初中畢業生在教師隊伍中占了絕大多數,他們自身的知識結構很不完善,又因長期生活、學習、工作在鄉村,教學中缺乏熱情和競爭意識,無法掌握先進的教學技術,信息閉塞,幾乎無科研能力可言。
教師身體不適應
由于生活條件差、學校環境差、內外壓力大、待遇不高、不良習慣等因素影響,農村小學教師身心素質明顯下降。
教師教育待遇不等
作為農村教師,繁重的教學任務和超負荷工作量也許都不是問題的根本,待遇上的問題或許才是師資流失的重要原因。據了解,一個農村教師每月的工資就是工資卡上的錢,獎金什么的基本沒有,一年下來,也領不了幾個錢,而城區學校每個月加上課時津貼、班主任費等,每個月多領好幾百元錢。農村學校的教師過教師節最多領100元,而城區學校最少就是500元。待遇上的差別,讓許多教師都把前途放在城區,想盡一切辦法調到城區成為大部分農村教師的奮斗目標。長此下去,農村師資大量流失。
農村的基礎教育現狀如此,其結果必然導致農村與城市的差距越來越大,農村孩子與城市孩子的距離越來越遠,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社會矛盾越來越激烈。
三、改變教育現狀的建議
俗話說:再窮不能窮教育。針對目前農村教育現狀存在的問題,并結合農村發展的實際情況,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經費挪用重點抓,教育資源用到實處
據調查的情況,當地政府拿出的有限資金來辦鄉村教育,是不能滿足廣大農村青少年對教育的需求的。改善農村小學的教育條件、物質條件,必需以政府投入為主,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并且政策盡可能向農村地區傾斜,向薄弱、偏遠的農村中小學地區傾斜。沒有相應的教育條件,教學儀器、圖書資料,提高質量只能是一名空話。中央及省級財政可依據各鄉村學校的學生數將鄉村教育的經費定額、定時、定量地通過銀行劃撥給鄉村學校,這樣可避免教育經費在多個中間環節的截留現象,又可保證鄉村教育經費的穩定性、均等性、可靠性。同時,要注重改造小學的微機室,購置必需的教育儀器設備和圖書資料,使村辦小學辦學條件、管理水平、教育教學質量有明顯提高。為改變農村教育現狀,我們要首先加大農村教育資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變農村教育資源不足的狀況。首先要把教育經費的挪用作為重點抓,把有限的教育資源用到實處。
2、加大師資力量并進行良好的培訓,提高師資水平
提高鄉村教師的地位和待遇,保證村小師資隊伍穩定和擴充。各級政府要認真貫徹知識分子的政策,想方設法改善農村小學教師的工作條件和生活待遇。因為教師只有在具有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個人素質、職業前景和工作動力的`情況下,才能滿足人們對他們的期望。在提高農村小學教師的整體素質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應注重教師培訓的經常性,創造條件和機會使農村小學教師能夠參加。通過學習和培訓,掌握現代化教學手段,在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上不斷有所完善,從而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另方面,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技能和教育責任感,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和素質教育的要求,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啟發式教學,發展農村小學孩子良好的思維品質和創造能力,以適應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要。由于所處生活環境和學習條件的限制,農村小學的孩子更需要教師的關心、激勵和幫助。盡可能對每個學生,尤其是打工子女的基本情況進行了解,多關注其學習完成和變化情況,多與他們談話和交流,及時了解他們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與困難。對他們的教育應以鼓勵為主,使老師的鼓勵變為孩子學習的監督和動力。
3、更新教育觀念,開展形式多樣的素質教育活動
素質教育是一種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可以使學生認識到具有真才實學、一技之長的重要意義,要求課堂教學更多地聯系生活實際和生產實踐,并自發地抵觸以考試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教學方式。保證音樂美術體育等課程的課時,重視課外活動的開展,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同時,也要注重提高農村教育管理者的素質教育管理水平。
父母從精神上關心孩子,幫助孩子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嚴重影響孩子的成長。平時家長應多注重自己的言行,給孩子樹立一個榜樣。雖然父母把孩子送到學校里,但是也不能撒手不管,及時與老師交流,常常與老師聯系了解孩子情況,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有幫助的。孩子教育從小抓起,從小培養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樹立遠大的理想,不斷鼓勵孩子向遠大理想而努力。
農村調查報告 篇3
為了更客觀地了解西南地區小學生冬季“缺衣少穿”的現狀,進而使相關公益資助服務更加貼近當地受助者的實際需求,中國青基會發起了關于“云南省福貢縣農村小學生冬季衣著和鞋履情況”的小型調查,該項目得到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部蘇楊研究員的業務指導。
調查的初衷是反映中國西南省份小學生冬季“缺衣少穿”的客觀現實。因西南省份緯度較低,地理位置接近或穿越北回歸線,云南、貴州、廣西等省與國內其他地區相比,冬季相對溫度較高,零度以下天氣零星散見。這種總體的氣候狀況容易導致一些人認為,這些地區“缺衣少穿”只是正常現象;但是,也有一些人認為,在那些海拔相對較高的山區,氣溫仍然很低,單薄的衣衫和拖鞋并非冬季的正常著裝。帶著這些相互沖突的觀點,我們調查組進入實地展開了調研。
12 月上旬,調查組赴云南西北怒江州福貢縣進行了相關調查。該調查目的縣的選擇,由諳熟云南全境基本情況的云南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推薦。由于福貢縣可以呈現出西南邊遠貧困地區的一些典型特征,因而頗具代表性。
縣情背景介紹
該縣是少數民族聚集縣。傈僳族(75%) 在境內人口最多,怒族(20%)是世居民族, 漢族是該縣的少數民族。這里與緬甸接壤,緬甸籍的打工者在怒江全州都頗為常見。
該縣為碧羅雪山和高黎貢山所夾持,居民沿怒江峽谷而居。傳統草編民居多搭建于半山,農業也大都集中在陡峭的大山上,當地人形象地稱之為“土地掛在山坡上”。雖然屬于中國南方,但地處山區的福貢縣氣候成垂直分布。境內河谷區域屬亞熱帶,半山坡屬溫帶,高山屬寒帶。縣內最高點在碧羅雪山上,海拔4300米;最低點是海拔1010米的怒江江面,相對高差超過3000米。
1、經濟背景
根據統計年報,怒江州在xx年云南省共16個州市農民人均純收入排名中倒數第一;而福貢縣則是倒數第一(怒江州)中的倒數第一:該縣農民人均年純收入1460 元,在云南省縣市區排名中為最末一位——第129 位。福貢縣現任縣長曾用“邊區中的邊區,貧困中的貧困,落后中的落后……”來總結福貢縣的縣情。xx年12月初,國務院扶貧辦發布的《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xx-20xx 年)》提出,未來十年將對14個連片特困地區作為扶貧攻堅主戰場。福貢縣屬于《綱要》所提及的14 個連片特困地區之一——滇西邊境山區。
與經濟相對困乏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地物價畸高,與北京等大城市相差無幾。而由交通不便導致的物流成本的增加,使得部分商品價格甚至還高出北京的同類商品。高物流形成的原因是路網的缺乏,地處峽谷地帶,怒江州府六庫至福貢只有一條主干道。
去往福貢的交通情況和所耗時間可以直接體現物流的艱難。六庫在怒江峽谷南端,離六庫最近的機場是南部的保山市或西邊的大理市,到達這兩個城市機場一般需從昆明轉機。自保山市或大理市進入六庫,高速車程三四個小時。而六庫一路向北去往福貢縣,120 公里車程同樣需要三四個小時,而且常伴有堵車。當地官員介紹,越向北海拔越高,地理位置越偏僻,交通運輸成本自然越高,物價也就越高。比如一雙在州府六庫售價約五十元的雜牌皮鞋,到了福貢就會漲價,而再往北邊的貢山縣就會賣到一百元。
物流成本的昂貴對于此次調查的數據分析尤其重要。
2、教育背景
福貢縣對教育極為重視。盡管xx年縣財政收入只有2658萬元,但當年教育投入高達983 萬元。而且,據教育局領導介紹,福貢縣已經達到并超過國家教育改革綱要所提出的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4% 的目標。
近年來,福貢縣的基礎教育相關投入在持續加強,“兩免一補”全覆蓋,“邊疆補貼”全落實。每個在校小學生每月補貼95元,由學校統籌安排,基本可實現住校學生吃住全安置。在學校里不僅免除學雜費,作業本、筆等文具也由學校發放,就餐質量也不錯,“零負擔”下的家長如今愿意送孩子上學,該縣小學生階段輟學率小于1%。因為家長們多數漢語不通,現在鼓勵孩子“讀了書過得更好”。而鼓勵學生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也是地方政府的宣傳重點之一,“磨刀不誤砍柴工上完初中再打工”的大標語直接刷在了山體上。
現在對家長來說,孩子主要的花費就是日常衣物,此行調查的20 位家長每年為孩子的支出從一百元到數百元不等,其中主要的內容就是衣物,部分家庭條件略好或有搭車途徑的學生會從家長那里拿到交通費。
調查的對象、內容及方法
這次調查的對象主要為二年級到六年級的小學生,共計197人,這些學生分布于6 所學校,其中包括:4 所完小(含1 所中心完小)和2個教學點。雖然學生的穿著情況與年級并無直接相關性,但調查仍然盡量覆蓋了幾乎全部年級,一年級因漢語學習時間短(入學僅3個月)而沒有實施問卷調查。完小和教學點的比例選擇兼顧了總體的學生數和宏觀并校趨勢。
此外,我們還就相關問題對20 位學生家長以及6 所學校校長做了結構式訪談。
此次調查的內容主要是福貢縣農村小學生冬季衣著和鞋履情況,此外也涉及一些相關問題。就學生的問卷調查而言,內容主要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涉及學生本人及其家庭成員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為上學狀況,包括是否住校,上學的交通方式,需要多長時間等問題;第三部分為冬季鞋履情況,包括鞋子的類型,新舊程度,價格以及數量;第四部分為冬季衣著情況,包括冬季穿衣的件數,是否有棉衣,所穿衣服是否能保暖,身上最保暖衣服的價格,以及增添衣服的`需求等問題。
為了跟學生的調查問卷形成對照,我們也對一些家長做了結構式訪談。訪談內容既包括子女的衣著和鞋履狀況,還增加了家庭的經濟狀況以及對子女的經濟投入狀況。在校長的訪談中,內容主要包括學校的硬件與軟件方面的設施狀況、財政投入狀況、以及對資助的需求情況。
方法上,我們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在定量研究層面,設計了學生問卷,以及針對學校校長和家長的結構式訪談問卷。考慮到學校地理分布的特殊性和調查團隊人力上的限制,抽樣上我們放棄了概率抽樣而采取了立意抽樣的方法。
我們依據學校類型(覆蓋完小和教學點)、地理分布、交通狀況以及調查人員人數,抽取了6 所農村小學中的197 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定性研究層面,我們具體采用了非結構式訪談和民族志的方法。一方面,我們對典型學校及5個左右的典型學生的學習、生活等方面進行了深入調查;另一方面,我們圍繞調查主題,在當地市場做了衣服和鞋子價格的調查,并且在村莊中做了很多村民日常生活的參與式觀察。這些定性的調查對于我們的數據分析極為重要。
調查數據的分析
1、學生及其家庭成員的基本信息
調查樣本中,傈僳族學生占絕大多數, 而漢族學生最少。其中,92.4% 的學生為傈僳族,5.1% 為怒族,1.0% 為漢族,1.5% 為白族。學生年級分布于二年級到六年級,平均年齡分布在9 歲到14 歲(見下表1):
從表1 的均值上看,二年級學生平均年齡為8.97 歲,說明他們的上學年齡普遍偏晚。從樣本標準差上看,高年級(四、五、六年級)的標準差明顯大于低年級(二、三年級),說明在高年級中,同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差異較大。以六年級為例(標準差為1.12),其中,最小的學生11 歲,最大的學生則達到17 歲。數據表明,到了高年級, 有些學生可能因為學習進度跟不上,出現留級現象。
學生家庭成員數平均為5.4,75.1% 的學生家庭成員數為4~6 個。學生父母的職業狀況以務農為主,占據92.8%;父母均為公職人員的占5.6%,只有父親是公職人員的占1.6%。在父母打工情況的調查中,66.3% 的學生的父母均在家務農,22.3% 的學生的父母中有一個在外打工,11.4% 的學生父母都在外打工。
2、學生的上學與鞋履狀況
調查樣本中,住校學生占57%,全部來自完小,教學點無住校生。住校學生休息時間比較靈活,有的上十天學放三天假,有的放半月假或月假。在上學方式中,走路上學的占95%,騎自行車和坐公交車的各占2.5%。在上學時長一項中,47%的學生上學時間超過1 個小時,17.1%的學生超過2 小時,13%的學生走路上學超過3 個小時。需要說明的是,因為計時工具的缺乏和時間概念的缺失,部分被調查小學生對時長缺乏概念。而典型特征是大大縮短了其走路時間,某班多位學生都自認為走路時長為半小時,而了解情況的班主任根據其居住村落判斷為3 小時甚至更長。
在過冬所穿鞋子類型中,赤腳占1%,拖鞋占了27.6%,運動鞋(或其他可保暖鞋類)占71.4%。在學校類型和鞋履類型上,可以發現:穿拖鞋學生主要集中在教學點。(見表2)
在鞋履類型與上學時長的關系上,我們也發現:赤腳走路上學的學生,上學所需時間確實相對短些,因為他們來自于教學點,家校距離較近;而穿運動鞋上學的學生,上學時間相對最長,說明家校距離最遠;在上學時長上,性別差異并不明顯(見圖1)。
圖1:性別、鞋履類型與平均上學時長
但是,從圖1 來看,即使是教學點,赤腳走路上學平均時約23 分鐘。這在我們看來已不可思議了,但在小孩子那里還屬能忍的范圍;超過45 分鐘時,他們才選擇穿拖鞋; 對他們來說,超過1 個小時的時候,運動鞋才成為他們的選擇。可見,運動鞋對他們是多么的珍貴,除非迫不得已,否則學生不輕易穿。在冬季所穿鞋子的新舊程度(以購買時間衡量)一項中,約25.9% 的學生鞋子是最近一個月剛買的,49.7% 的學生買了才半年左右(見圖2)。
圖2:所穿鞋子的新舊程度
但是,這絕不表明學生特意追求時尚,經常買新鞋。要理解這一數據,我們必須聯系到當地市場背景。據此行的市場調查,二三十元的鞋子充斥市場,而這些價低的鞋子并非“物美”。有位班主任老師說,二十元的運動鞋在不總穿的情況下,都未必穿得過一個冬天,還不如十元錢的人拖鞋耐穿。另據云南省青基會理事長沈光鑫介紹,整個云南省邊遠地區等貧困鄉鎮,都是假貨泛濫。
也就說,鞋子之所以新,首先是因為鞋子本身質量差;再加之農村學生經常走山路,致使鞋子易磨損,不得不經常重復購買低價低質量的鞋。一位家住鄉鎮的家長在訪談中說,他只給孩子買50 元左右的運動鞋,因為25 元的運動鞋只能穿15 天,而50 元的能堅持5 個月。該學生家長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在鄉鎮集市上買賣貨物,其清晰的數概念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一些家長的計算中,如果買不起更好的鞋,還不如穿拖鞋。
在鞋子價格的調查中,59.9% 的學生鞋子價格低于20 塊錢,30.2% 的學生鞋子價格在21-50 元之間,也就是說90.1% 的學生鞋子價格不到50 元。就此,還需要參考當地的物流背景:由于交通不便導致的物流成本增加,使得這里的物價水平幾乎與北京持平,部分商品價格甚至高于北京的同類商品。調查時某年輕老師腳穿一雙國內二線品牌運動鞋,花200 多元在縣城買的,而同樣品牌、鞋款在大城市的實際購買價格只需150 元。所以,不管真貨、假貨, 這里的價格都相對較高。近6 成的學生鞋子低于20 塊錢, 可以想象其耐穿性如何。
在鞋子數量方面,22% 的學生常年只有一雙拖鞋, 67% 的人除了拖鞋,只有一雙其他鞋子可換(通常是運動鞋,當地人叫常通鞋),而這雙鞋子大部分時間不輕易穿著,除非是上體育課,或者走較遠的山路,平常大部分時間還是拖鞋。而這兩部分人占到了樣本總數的近90%。所以,冬季穿拖鞋的學生真實比例要遠遠大于之前統計的27.6%。
3、學生衣著狀況及需求
在冬季所穿衣服件數的調查中,約62% 的學生所穿衣服不超過兩件(見圖3)。在福貢,由于海拔相對較高,溫差大并常有山風,冬天早晚氣溫常低于5 度。對于四處透風,沒有任何供暖設備的教室和宿舍來說,薄薄的兩件衣服顯然不足以保暖。而且,觀察中可以看出,學生們所穿衣服不僅少,且十分破舊,有的看起來幾個月沒換洗過了。據某教學點點長介紹,有些看上去不太合身的衣服是民政局聯系捐贈的二手衣物,這里的學生不挑穿,有衣服遮體就可以湊合過冬。
圖3:冬季所穿衣服件數
在是否有棉衣選項中,沒有棉衣的學生占57.6%,剩下的42.4% 的學生雖然有棉衣,但也顯得十分破舊。在冬天所穿的最好(最保暖的)衣服的價格調查中,價格低于30 元的占51.3%,30 至50 元之間的占35.4%。也就說,冬天學生身上所穿的最好衣服的價格低于50 元的占了86.7%;而價格超過100 元的只占2.1%。在冬天所穿衣服是否能保暖一項中,61%的學生不能保暖。在進一步問到冬天還需要增添什么衣服的題目中,12.1% 的學生需要保暖內衣,19.3% 學生需要棉衣,10.7% 的學生需要運動外套,57.9% 的學生以上都需要。
為了為此次調查留下照片記錄,每到一校我們都從多角度拍攝學生照片。面對鏡頭時學生們有時靦腆有時雀躍,回看自己的照片是最興奮的一刻。不過我們也發現,拍照時很多孩子面對鏡頭微笑前總要習慣性的吸一下鼻子,鏡頭拉近時,會清晰的看到不少學生人中處的清鼻涕痕跡,顯然,早晚的天寒、單薄的衣衫讓部分學生們引致感冒。需要說明的是,由于大山阻擋日照時間短,該地區冬季大部分時間溫度偏低,最低氣溫甚至低于零度,早上上學路上平均氣溫都不到10度,學生們穿著單薄的衣衫走在山間小路上。
農村調查報告 篇4
x村位于中部,325省道穿境而過,距鎮政府3公里,距大峽谷旅游區7公里。全村轄6個村民小組,484戶,人口1607人,勞動力743人,外出務工224人,其中:鄉外縣內52人,縣外省內110人,省外278人。全村農用地總面積7427畝,其中:耕地1778畝,園地2697畝,林地2952畝。外出務工收入55萬元,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806元。主導產業為茶葉、蔬菜、旅游和生豬養殖,年農村集體經濟總收入為763萬元。
一、村土地流轉現狀
到年底,全村土地經營權流轉604畝,占全村耕地總面積1778畝33.97%,流轉土地農戶183戶,占全村總農戶數484戶的37.81%。其中:大宗土地經營權流轉四起,流轉土地農戶153戶,占全村總農戶數484戶的31.61%,流轉土地面積580畝,占全村耕地總面積1778畝32.62%;農戶之間零星的土地經營權流轉30戶,占全村總農戶數484戶的6.20%,流轉土地24畝,占全村耕地總面積1778畝的1.35%。土地經營權流轉的形式主要為為轉包、轉讓、出租、互換,土地經營權流轉后的用途為農業用地。
二、村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特點
1、大宗土地經營權流轉已開始起步。從 年至20xx年村委會班子成員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和國家出臺的農村土地流轉政策,解放思想,結合村情,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的,抓住機遇,深入到戶宣講土地流轉政策。先后引進現代農業展示園、御景園、脫景園和興農蔬菜專業合作社等企業實體,落戶村,形成了“三園一社”以土地流轉為為基礎,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格局。大宗土地經營權流轉四起,流轉土地580畝,占全村耕地總面積1778畝的32.62%。涉及農戶153戶,占全村總農戶484戶的口31.61%。
2、土地經營權流轉,土地規模經營效益增加。村大宗土地的流轉,使土地規模經營效益凸顯。一是大宗土地的流轉,使土地的投入加大。承租土地的企業對土地進行平整和水、電、路、溝的綜合整治,以及高效農業設施的引入,對土地的投入不斷加大。年,現代農業展示園入住該村,租地210畝,并對流轉的土地進行水、電、路、溝的綜合整治,并根據全縣經濟發展的要求,引進高農公司、赤誠生物、縣農科所等七家企事業單位入住展示園,進行花卉、優質茶苗、五倍子、油茶苗的培育,投入500多萬元,產值近1000萬元。二是土地經營權流轉戶的年收入增加。土地流轉戶土地收益穩定。土地流轉戶每畝土地的租金為500元,加上國家的各項惠農補貼60元左右,土地流轉戶每畝土地的固定收入可達560元左右;土地流轉戶務工收入增加。農戶的土地流轉后,承租土地企業的用工都優先雇用土地流轉的農戶,使其在獲得穩定的土地收益的基礎上,又取得了相應的務工收入。年土地流轉戶在展示園務工收入戶平達17000元。其中最高的戶達20000元,最低的戶也有3000元。
3、土地經營權流轉,土地規模經營為當地農業持續發展起到了示范作用。一是土地規模經營的示范。年,隨著現代農業展示園在該村流轉土地210畝,土地整治、現代農業設施的引入,不斷發揮了土地規模經營的效益。隨后御景園、拓景園和興農蔬菜專業合作社等企業實體分別與該村農戶簽訂了大宗土地流合同。年,興農蔬菜專業合作社將總部遷往村,一期流轉土地80畝,建高標準的蔬菜示范基地,并逐步向周邊幅射,帶動全村、全鎮乃至全縣的蔬菜發展。二是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的'推廣、示范。土地經營權流轉,使企業實體加大了投入,共建高標準大棚22000平方米,封閉式育苗間700平方米,引進高科技農業栽培技術,對茶苗進行無性系繁植,運用浮法穴盤育苗技術進行煙苗、香蔥等經濟作物的育苗,為我縣支柱產業的發展起到了技術支撐,也使新的農業技術得到了推廣、示范。
4、土地經營權流轉,凸顯四大效應。土地經營權流轉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發展現代農業、推進產業化經營,大大提升了土地流轉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蓄積了農業發展后勁,顯四大效應。一是促進了規模化、區域化經營,提高了農業產業化水平。通過土地流轉,打破了一家一戶的經營模式,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邁進。展示園成為我縣茶葉、煙葉、香蔥的種苗繁肓基地和新的農業技術的培訓示范基地。二是促進了農業標準化生產,發展特色生態無公害農業。借助業主投資農業生產,提高了農業的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為農業標準化生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興農蔬菜專業合作社建高標準無公蔬菜基地,其產品一直銷往上海、武漢等大中城市,今年將銷往香港市場。三是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加快了農業產業化進程。業主將流轉來的土地作為“生產車間”,將產品及時推向市場,實現了低成本、高效益的擴張。四是加快了勞動力轉移,增加農民收入。成功流轉土地的農民,每年除了有固定的租金收入以外,還可以到業主基地從事生產勞動,由農民變成產業工人。同時,隨著土地的流轉,農民也把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轉嫁到抗風險能力強的業主,獲得穩定的收入。
農村調查報告 篇5
近些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迅速,國家提出了很多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方針政策,此刻的新農村建設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農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然而農村的環境問題卻越來越多,深刻影響著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環境問題讓農村的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到底農村的環境與以前相比發生了哪些變化,這些變化的原因又是什么,我們究竟要怎樣對待這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市農委于7月30日至8月30日在常州市政府網民意調查一欄里以問卷調查方式開展了常州市農村環境問題的調查,汲取廣大人民群眾的意見,以針對今后的工作能做合理的改善。
一、調查問題分析:
1、農民的環境知識缺乏
人們對環境知識的認知程度是決定他的環境意識是否高尚的基礎。如果環境知識缺乏。不明白如何保護環境。那么他的環境意識必然不會高尚。在調查中我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來調查我市村民的環境意識。
(1)對相關的環境紀念日的認知程度,目前已經確立的環保紀念日有10多個,我們選取與農民和農業生產密切相關的三個環保紀念日作為調查項目:“世界環境紀念日”(6月5日)“土地日”(6月25日)和“植樹節”(3月12日)。被調查村民中,對上述紀念日不明白的人數分別占36.59%、17.07%和46.34%,這說明多數村民對環保紀念日不太了解。此外,村民對環保紀念日的了解程度還與受教育程度相關。對上述紀念日回答不正確或不明白的人數中,小學及文盲所占的比例分別為49.5%、48.8%和69.4%、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所占的比例分別只有15.1%、14.9%和7.3%。在調查中發現,村民中能正確回答“植樹節”的人數明顯多于其它三個環保紀念日。即使在回答不正確的村民中多數人也表示明白有植樹節,而對其它二個環保紀念日,多數村民表示不清楚有這些節日。這是因為每年植樹節時在各級政府的推動下機關、團體、學校都會開展義務植樹活動,而在其它環保紀念日時幾乎沒有任何活動。
(2)對“工業三廢”及其危害的認知程度。工業三廢指工業生產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這些廢棄物如果超標排放就會污染環境。而且在環境中還會發生物理的和化學的變化而產生新的污染物。對生態環境、農業生產、人畜健康造成危害。“工業三廢”是報刊、雜志、電視、廣播中出現頻率最多的詞語之一。但是、當我們在調查問卷中問哪些是“工業三廢”時,在被調查者中回答完全正確、不完全正確和完全不正確的分別占31.71%、31.71%和36.59%,而且多數村民并不了解“工業三廢”的危害。
(3)對溫室效應和溫室氣體的認知程度。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濃度增加,阻止地球熱量的散失,使地球發生可感覺到的氣溫升高。這就是所謂的“溫室效應”。造成溫室氣體濃度增加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高耗能(過多燃燒煤、石油、天然氣等燃料)和無節制排放工業廢氣;二是森林減少,阻斷了自然界對二氧化碳的吸收。溫室效應造成了氣候變暖,其結果是洪澇干旱等極端氣象災害頻繁,病蟲害增多。就應說,溫室效應與我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而且也是報刊、電視出現比較多的詞語。但是。在被調查者中能夠正確回答燃燒秸稈會加劇溫室效應的只有33人,占被調查人數的80.49%。
2、農民的環境行為不雅
在農村,農民的環境行為直接關系到農村的環境狀況。在調查中我們看到下列有關的農民環境行為問題:
(1)如何處置廢電池?有關資料顯示、一節一號電池爛在地里能使l平方米的土壤永久失去利用價值:一粒紐扣電池可使600噸水受到污染,相當于一個人一生的飲水量。在對自然環境威脅最大的`幾種物質中,電池里就包含了汞、鉛、鎘等多種,若將廢舊電池混入生活垃圾一齊填埋,或者隨手丟棄。滲出的汞及重金屬物質就會滲透土壤、污染地下水,從而進入魚類、農作物中。破壞人類的生存環境,威脅人類健康。在調查問卷中有這樣一個題目:下列物質(廢鐵、廢玻璃、廢電池)丟棄在土壤里,哪一項對環境危害最大?正確的答案就應是廢電池對環境危害最大。但調查結果仍有22人回答不正確,在平時的生活中大多數村民都是隨手丟棄。有許多人雖然能夠意識到廢電池的危害。但可能僅僅是圖方便、嫌麻煩而仍然選取了不利于環保的行動。
(2)如何處置秸稈?此刻農村有不少農民為了搶農時圖省事、將收獲后的秸稈一燒了之。焚燒過程中產生的濃煙對大氣環境造成污染,危害人體健康,甚至影響交通安全。我們在調查問卷中問:“你認為焚燒秸稈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嗎?”結果有1人勾選“不清楚”,4人回答“不會造成污染”,兩項合計人數只有5人。但是當我們在調查中問:“你家是如何處理秸稈的?”結果大部分回答“在田地里焚燒掉”,可見焚燒秸稈的問題比較嚴重。
(3)如何處置廢棄的農藥瓶?廢棄的農藥瓶、農藥塑料包裝袋已經成為農村環境的主要污染源、其主要危害是其中的農藥殘留滲入土壤。流入河流池塘而構成污染。威脅農產品的質量安全,甚至造成人畜、鳥類中毒。我們在調查問卷中問:“你如何處置廢棄的農藥瓶?”勾選“隨手丟棄”的26人,“隨生活垃圾堆放”的13人,占全市被調查人數的78.7%。在我們那里廢棄農藥瓶、農藥塑料包裝袋污染還是比較嚴重的。
(4)使用農藥的環保行為。農藥使用不當或濫施農藥,不僅僅會污染大氣、土壤和水源,也間接和直接地威脅到農產品質量安全。農藥殘留是蔬菜產品質量安全的最大隱患。由于氣候變暖。害蟲猖獗,被調查者普遍反映“不使用農藥不行”。蔬菜生產中使用農藥的安全采摘期因農藥品種、蔬菜品種、季節等不一樣而不一樣、一般來講,葉菜收獲前禁用期至少7天,茄果類、瓜類蔬菜禁用期至少2—3天。在調查中詢問:“施過農藥的蔬菜何時可采摘食用?”95.12%的被調查者能回答正確。這說明大多數農民是了解相關要求的。當詢問:“自我食用的蔬菜也使用農藥嗎?”結果大多數人回答“不使用農藥或很少”。
二、解決對策
透過以上調查能夠看出,目前農民環保素質總體來講不高。主要表現為環保知識缺乏,環保意識淡薄和環境行為不雅。為了進一步提高農民環境意識,改善農村環境狀況。我們提出以下推薦:
(一)加強農村環保宣傳,提高農民環保意識。
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互聯網等現代傳播媒介,報道黨和政府的環保政策,宣傳環保新進展新經驗,普及環保科普知識、表彰環保先進事跡、營造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輿論氛圍。要從農村和農民的實際出發,采取靈活多樣、農民喜聞樂見的宣傳手段與形式、例如宣傳欄、環保“大篷車”、文藝演出、環保知識競賽等,突出藝術性、形象性和群眾參與性,以增強環保宣傳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堅持經常宣傳和主題宣傳相結合。各級政府部門個性是環保部門、宣傳部門以及基層村委會要把環保宣傳作為基本工作任務、常抓不懈,同時在相關的環保紀念日(環境紀念日、土地日、植樹節等)期間開展形式多樣的主旨性宣傳活動。透過加強環保宣傳,切實提高農民的環保意識,一是樹立環保新觀念,使環保成為廣大農村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二是培育環境新道德、平等看待自然界的各種生命,維護生物多樣性;三是建立環保新文化,使保護環境為榮、破壞環境為恥的榮恥觀蔚然成風。
(二)增加農民教育機會,提升農民環保素質。
調查顯示:在食野習俗、亂堆垃圾、焚燒秸稈等非環保行為的人群中,較低文化程度所占的比例較大,這說明農民的環保素質與受教育程度相關。由于受城鄉教育資源配置失衡。教育投入相對偏低以及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我國農村地區的教育機會偏少、優質教育缺失,這是造成一部分農民環保素質不高的重要原因。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是增加農民的受教育機會。加強農村環保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從中小學生抓起,他們是未來農村勞動力的主體。要在幼兒園把環保知識編成兒歌和游戲,讓孩子們在演唱和表演中了解環保知識;在中小學開設環保知識課、組織他們參加力所能及的環保宣傳活動。把學到的環保知識帶給社區和父母,這樣能夠收到更好的效果。此外,要把環保教育融人到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中,包括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種植、農業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生態農業、人畜糞便無害化處理和秸稈綜合利用技術等、使廣大農民在發家致富的過程中提高環保素質,自覺保護環境和生態。
(三)建立新型農村產業模式
大力發展既節約資源又能促進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產業,以此作為協調解決傳統農業與環境保護矛盾的手段。加強農村生態禮貌建設和農業科技培訓,倡導和推進循環經濟提升農產品結構,發展優質、高效、生態型農業產品,培育發展無公害產品、綠色產品和有機農產品。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改變過去單一種植業生產結構為農林牧副漁、生產加工為一體的復合型生態循環系統,提高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效率。實現資源利用與環境協調發展,逐步構成物質和能量的良性循環建設相互依存。
農村調查報告 篇6
調查地點:**省舒城縣五顯鎮上河村
調查時間:20xx年8月
調查人:***
上河村是個風景秀麗的地方,特別是每當早晨和傍晚,眺望群山,別有一番大自然的風韻,早晨千山初醒,朝云起岫,一眼翠,一眼藍,間或飄著幾朵云,珠花般鑲嵌其中。傍晚,夕陽映照重巒,霞光傾瀉萬山。轉眼間太陽落山,霞光消退,在暮色降臨山野的蒼茫中,峰巔卻凝聚著一片彩霞經久不滅。
沿著近幾年修建的馬路走著,馬路很窄,僅容一輛車通行,卻也給村里人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再也不用擔心雨天道路泥濘,污了衣服,濕了鞋子。道路右邊是層層疊疊的良田,青翠中透著幽幽的綠,秀長的葉子,挺拔的桿子,飽滿的穗子,眼瞧著就是成熟的季節了;左邊又是一座山,瞅著也就一兩百米來高的樣子,爬上去卻能把人累的直喘粗氣。當然,這只是對我們這些身嬌體弱的學生來說的,農民伯伯們可是厲害的很健步如飛,即便是山路也是如履平地!
前面就是村莊了,沿河而建,自上而下,占據了兩片連綿山脈間的狹長地帶,房屋錯落有致,因勢利行。
一、 村容村貌,農民對兩委的評價狀況
由于上河村屬于丘陵地帶,房屋多依山傍水而建,比較整齊,不會這兒一家,那兒一家,村民住房較好,周圍也還是蠻干凈的,至少看起來如此。飲水比較衛生,只不過沒有公共垃圾點也沒有統一的排污管道,村民喜歡將污水還有生活垃圾倒入河中。
村子的村民凝聚力、集體主義觀念強,農民對村務公開的滿意程度評價一般,對社會治安的滿意程度評價良好。對兩委工作的滿意程度一般,對黨員作用發揮的滿意程度評價一般。農民有事一般自己解決,主動找村委的比較少。
村里老大爺在一起聊天
二、 村莊環境問題
1、化肥、農藥的不合理使用。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得到了迅速發展,但這種發展主要是依靠化肥、農藥等化學物品投入的`大幅度增長,導致土壤有機質降低、肥力下降。化肥的不合理使用,還會對大氣造成污染,氮素化肥淺施、撒施后往往造成氨的逸失,硝態氮在通氣不良的情況下進行反硝化作用,生成氣態氮而逸入大氣,對大氣造成污染。
農藥的大量使用還會造成生態平衡失調,物種多樣性減少,使農村本來就較脆弱的農業生態系統更加脆弱。在使用殺蟲劑時,一些農業害蟲的天敵如:青蛙、七星瓢蟲、赤眼蜂,甚至一些食蟲鳥,也由于食物鏈的關系或直接毒害而大量死亡,破壞生態平衡。
2、城市污染向農村轉嫁加速農村的環境污染
隨著城市產業結構調整,一些耗能高、污染重,難以治理的企業遷移到農村,給農村環境帶來嚴重污染。由于工廠條件簡陋,設備不完善,使得大量的污水被直接排入河流和路邊灌水渠道,其后果造成了一定的水體污染。一方面,用于灌溉會使農作物生長受到影響;另一方面,使河流中的水生植物及水生動物遭到了滅頂之災。此外,還有很多城市垃圾在郊外農村填埋或堆放,城市垃圾和工業固體廢物不僅占用了寶貴的土地資源,同時也污染了周圍的水體、土壤和大氣,極大的影響了附近居民的身體健康,破壞了農村生態環境。
3、 秸稈焚燒污染嚴重
每年的夏、秋季節是農村空氣污染最嚴重的時期。每年的農村有大量的秸稈被焚燒。秋季水稻、玉米等農作物收獲后,上未干燥的玉米秸被大量不能燃燒充分,產生大量的煙霧彌散于空氣中,使空氣中的二養化碳、一養化碳濃度急劇升高,造成了嚴重的空氣污染。到了傍晚時分,空氣濕度加大、煙霧擴散減慢,全部積聚于低層,能見度大大降低。另外,煙霧還嚴重刺激人們的眼睛和喉嚨,使人流淚、喉嚨、呼吸困難,甚至嘔吐,嚴重時還會導致呼吸道疾病,極大的影響了人們的身心健康。
三、調查中比較滿意的方面
1、 農民對政策的知曉程度比過去大大提高。黨的農村政策溫暖了農民的心。
2、 農民對求富得渴望非常強烈。要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呼聲很高,積極性也高。
3、 農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思想觀念也能跟上時代的步伐了。
四、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民 來,主要原因有四:一是農業轉型及市場變化影響;二是農民文化素質低下的影響;三是自然條件差,事實上,農民增收緩慢,主要體現在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增收緩慢。四是兩委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2、村中現象剪影
上河村地少人多,光是種植莊稼無法滿足日常生活所需,所以很大部分農民都外出務工了。造成了村中留守兒童,孤寡老人眾多的現象。
在醫療保障方面,雖然推行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但得到補償的金額最多只占總費用的30%。而且村中醫療室只有一個,村莊又大,有些老人小病寧可拖著也懶得去看看,因而存在著小病拖成大病的現象。
3、村莊自然條件有限,難以開拓其他產業
該村農民收入來源有外出務工、運輸業、加工業、服務業、農業中的種植業、養殖業。從調查中可知幾乎沒有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范圍也有限。村莊地形復雜,山多平緩地帶少,沒有礦產資源。因此,很難開拓其他產業。
五、調查總結
雖然有些環境上的缺點,總的來說,村莊還是很宜居的地方。要想農村的各方面全面進步,經濟健康發展,還需要積極開展技術掃盲活動,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并且強化鄉鎮企業環境管理,控制工業污染。還要向向廣大農民宣傳公益意識、環保意識,從而在全社會營造人人關心環境、個個參與環境保護的氛圍,把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工作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引導廣大農民革除陋習,倡導科學、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幫助農民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我相信,幾十年之后,中國的農村會成為新一代經濟發展的重點,人人向往的居住圣地。
農村調查報告 篇7
針對多年來城鄉義務教育的失衡,以及因學校布局調整帶來的種種問題,本報兩名記者歷時三個月,走訪了我省近20個縣40所鄉村學校、專家學者中國的鄉村,始終是叫人牽掛的熱土。當這一社會始終注目的焦點“鄉村”與另一個焦點“教育”勾連起來時,熱土中的焦點愈發熾烈。
從1986年《義務教育法》的 “人人有學上”到現今學雜費的全免除“人人上好學”,伴隨著這個漫長過程的是中國鄉村教育不可忽視的現實:
學校越來越“小”,學生越來越少,老師越來越“老”;城市教育的壓力越來越大,競爭越來越激烈,城市學校“大班額”比比皆是。
這一系列問題,是在當前城鄉二元化結構的大背景下,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教育改革引發的一種必然的普遍的陣痛與無奈,值得關注和思考。
帶著這一課題,今年6月中旬至8月底,本報兩名記者走訪了我省陜北、關中、陜南的近20個縣40所鄉村學校,與基層教育職能部門、學校、教師、學生、家長以及教育研究者等多個層面的近百人,進行了深入交流、探訪和調查。
這里為讀者呈現的相關調查報告和個案解剖報道中反映出的問題,其癥結就在于多年來城鄉義務教育天平的失衡。
新任教育部部長袁貴仁11月7日表示,要科學確定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的規模、層次和速度,建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激勵機制,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這也許是解決問題的關鍵,也是全社會的期待。
空殼學校的典型性“樣本” 發展陷入惡性循環
縣城的教學質量好,家住紅旗小學隔壁的白永霞將兒子轉到了縣城上學
今年秋季開學,位于黃土高原上的榆林市清澗縣下二十里鋪鄉紅旗小學只剩下了4個學生。
和很多西部縣城的鄉村小學一樣,下二十里鋪鄉的書所鄉村小學也不得不面對“生源荒”的殘酷現實。
當生源一點一點衰減的時候,經受考問的不只是學生,還有家長對學校逐漸喪失的信心以及鄉村老師們對未來或多或少的迷茫。
撤校是遲早的事,紅旗小學的老師幾乎都這么認為。
這所距離榆林市清澗縣城約15公里的山村小學正在走向空殼。盡管學校曾有高峰期400多名學生的輝煌歷史,如今也不得不“忍受”6個老師10個學生的凄涼。落寞的學校空蕩蕩的教室
6月8日,星期一。記者一大早就從縣城出發,本想從升國旗開始,擁有對這所學校最完整的印象。
紅旗小學坐落在八斗岔村村口水泥路邊的'高坡上:一排八九孔窯洞正對著校門,門框窗欞清一色地刷成了淺藍色;窗戶上沒有鑲玻璃,而是用白紙糊著;久經風吹,有的白紙已七零八落,有的干脆已被撕掉。
可惜,還是“錯過”了升旗時間。上午7時許,學校已經開始上課。后來,記者才得知:學校的作息時間和城里不同,孩子們每天7時到校,半小時早讀,接下來上兩節課,9時放學回家吃早飯;中午12時到校,3時半放學。
一間窯洞里傳來了講課的聲音。教室門開著,一個年過半百、兩鬢斑白的男老師站在講臺上,正用特有的陜北普通話向孩子們講授著“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緊貼著講臺的一角,放著兩排兩張課桌,坐著3個學生。這個至少容納40個學生的教室里空蕩蕩的。
男老師叫白隨寶,今年56歲,是數學老師。5年前,他從溝口的梨家灣小學調到這里,就開始面對學生流失的殘酷現實。5年間,學校的人數從起初的七八十個,減少到了如今的10個。眼看著一間間教室空了出來,白隨寶的心也變得空蕩蕩的。
三年級教室里,3張課桌正對講臺中央豎著擺放著。11歲的任旭和比他小一歲的趙小寶在教室里坐著,有些不安。
這個班的3個學生那天少了一個。沒來的學生叫賀賢,是數學老師劉祝蘭的兒子。老師和她的兒子竟然都沒來,任旭分析:“估計趕事兒去了。”“趕事兒”是當地人對參加紅白喜喪事的稱呼。
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任旭較為安靜,坐在那里東張西望,而趙小寶時不時走出教室看看,再轉回來。
上午就這樣過去。6個老師只來了1個,8個學生中的5個就像沒了領頭羊的小羊羔。初次到訪,這個學校多少讓人覺得有些落寞。再后來,記者聽說了一個更受打擊的事情:上午并沒有升旗。
學生沒了學校秩序也沒了
學生人數的銳減,打亂了這所學校本應有的秩序。就連上下課打鈴這樣最基本的事情,都落在了一個14歲的小男孩身上。
男孩叫賀露,是五年級的學生。因為年齡最大,他成了這里的“孩子王”。
其實,賀露應該讀六年級。去年秋季開學時,本應和他一起升到六年級的五六個同學都沒來報名,只剩下了賀露一個。六年級這個班最終沒有開起來,賀露只好回到五年級“重讀”。對此,白隨寶解釋,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成績太差”。
上午8時10分,正在教室里自習的賀露突然從教室里沖了出去,跑到院子里的一棵大樹前,敲響了掛在樹上的一個生銹的鐵鈴鐺——下課了。“我是自己愿意打鈴的。”賀露笑著,露出兩顆兔牙。自從一個多月前有了手腕上戴著的那塊黑色電子表,他主動承擔起了打鈴的任務。“如果不打鈴,就不知道啥時候上課,啥時候玩了。”賀露說。其實,學校以前有電鈴,后來壞了,就再也沒修好。
農村調查報告 篇8
加快農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業、農村工作的首要問題和中心任務,也是農業、農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隨著全球金融危機進一步加劇,我縣農民收入狀況如何,影響農民增收的癥結何在?20xx年**月份,對所在地的農村農民收入進行了一次實地調查,調查采取聽匯報、入戶調查和召開座談會等形式,對農民收入狀況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調查了解,并形成調查報告。
一、農戶收入的現狀
本次共走訪調查農戶52戶,其中,純農業戶38戶;亦工亦農戶7戶;以農為主,農閑時兼營服務等三產業的4戶;純經商辦企業的3戶。其中,20xx年度家庭年收入1萬元以下的3戶;1萬元(含1萬元)以上,2萬元以下8戶;2萬元(含)以上,3萬元以下21戶;3萬元(含)以上,5萬元以下17戶;5萬元(含)以上3戶。調查顯示:當前,我國農村大部分地區農民家庭收入還很低,加上生產、生活支出不斷增加,農業結構調整成效尚未充分顯現,農村勞動力難以充分就業,農民創業意識和技能薄弱等,使得農民在短期內增收還很困難。
二、農戶收入狀況分析
在調查前,筆者曾到當地政府統計部門進行了相關情況的了解,20xx年該鎮上報的農民人均純收入4725元,比上年增幅15%。在此次調查的52戶中,總人口213人,其中,勞力131人,在所調查的勞力中,外出務工106人。在農戶的收入構成中,來源于一產業的收入716元;來源于二產業(含外出務工)的收入2187元;來源于第三產業的收入1822元,分別占總收入的15.2%、46.3%和38.5%。從收入構成可以看出,農民來源于一產收入較少,來源于二三產業的收入較多,尤其是外出務工收入占總比例最高。而一產收入中,退耕還林收入占70%以上,真正純農業收入更低。
通過以上分析,目前,我家鄉農民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還是靠外出務工收入,從調查出的外出務工人數占總勞力人數近81%的比率來說也是如此;其次是經商辦企業的收入,單靠農業生產生活將十分困難。分析當前農戶家庭經濟收入低,增收困難的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農民絕對收入水平較低。雖然被調查的52農戶中,年收入2萬元以上的占大多數,但近年來農村家庭開支逐年加大,尤其是教育、住房等到方面支出更大,致使被調查的約70%以上的農戶全年沒有結余,稍有變故就得負債。
(2)增收速度緩慢。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同過去的情況比速度大大降低。據資料顯示,改革開放的前6年,農民人均收入的年增長按可比口徑計算在14%~20%之間。而1997年以來平均只有4%。二是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比差距很大。按照到 20xx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人均GDP要達到3000美元的目標要求,農村人均收入每年的增長率要達到12.2%,同這個要求相比,實際發展速度要低得多。
(3)城鄉差距加大。近幾年來,盡管國家相繼出臺一些有利政策,農民增收速度可以超過5%,但是仍然落后于城鎮居民,使城鄉差距繼續擴大。
(4)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同地區之間農民的人均收入差距較大,并且這種差距沒有縮小的趨勢。據我了解,我家鄉安徽省巢湖市在全國農村所處位次還較高,農民人均收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西部內陸地區農民收入更低。
造成我國農民收入問題的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農民整體素質還不高,還不能適應新形勢下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突出表現為文化素質較低。據調查分析,農民勞動力中,小學及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的約占6%左右,初中文化程度的約占20%左右,高中文化程度的約占20%左右。
(2)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還跟不上形勢要求。調查發現,一是特色主導產業總量小,覆蓋農戶少。二是農業機械化程度不高。三是結構調整不深入。以蔬菜為例,種植結構雷同,品種特色不明顯,科技含量不高,大路菜多,貯藏、保鮮、深加工及包裝、運輸等嚴重滯后。
(3)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引導、協調、服務功能滯后,不能有效地解決農民在生產過程中的諸多困難。一是信息服務滯后;二是技術服務跟不上。特別是高新技術應用上,技術與生產嚴重脫切,導致農民增收難;三是信貸部門缺乏有效的資金扶持措施,一家一戶貸款困難。調查發現,多數農民都有強烈的增收意識,并有一些可行的增收項目,但苦于沒有啟動資金,而難以上馬。
三、當前增加農民收入的對策和建議
現如今,中國經濟正處在企穩回升的關鍵時期,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對實現我國“保增長,調結構”的目標尤為關鍵。但是,收入差距過大,尤其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限制了我國刺激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活力與動力。因此,增加農民收入,對擴大消費需求進而推動經濟增長至關重要。當前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對策有:
1、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要增加農民收入,關鍵在于農民自身的素質的提高。這就要求政府部門千方百計搞好農民技能培訓,讓農民更多更早地了解市場的最新信息和動態。
2 、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和農村服務業,提高民營企業發展水平,充分發揮工業對農民增收的帶動作用。
3、推進農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充分挖掘農業內部潛力。這是農民增收的基礎。要面向市場,依靠科技,發揮比較優勢,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一是大力推廣優質農產品,優化品種和結構;二是推進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形成優勢產業帶;三是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創造新的消費需求。
4、加快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拓寬農民增收途徑。一是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加快發展小城鎮,壯大縣域經濟,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二是加強對農民進城務工的引導和管理,把農民進城務工當成一項產業來抓,促進農民工跨區域流動,加快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
5、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國家必須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加強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幫助農民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降低農村經濟發展成本,促進農民增收。一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新增基本建設資金應向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傾斜。每年新增教育、衛生、文化事業經費應向農村傾斜,以逐步縮小城鄉經濟社會事業發展方面的差距。二要加大對農業、農民進行直接補貼的力度,進一步擴大范圍提高標準。
6、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為農民增收創造良好的體制環境。
農村調查報告 篇9
我是周口師范學院的一名在校大學生,為了了解和掌握新時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狀,存在的問題和困難以及對未來的一些展望。我利用寒假的時間去我鎮劉井村進行調查,入村后通過走訪群眾和向工作區的老同志咨詢等方式了解村情民意,現將對劉井村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新農村建設現狀
1、劉井村簡介
劉井村位于周口市商水縣黃寨鎮東北部,距鎮中心三公里,是一個擁有3274人的大村。周項路穿境而過,交通較為便利。全村分為10個村民小組。20xx年初步建成以節約整合土地,提高村民生活質量,創造優美和諧的新型農村社區—黃寨鎮劉井和諧社區。作為省級示范村的黃寨鎮劉井和諧社區整合黃樓等10個自然村,可入住4389人,共節約用地720畝。
2、生產發展
近幾年來,劉井村村民對產業結構做出了調整。其中,種植業已不僅僅停留在傳統的小麥種植上,西瓜,黃豆,玉米等多種經濟作物被大量種植。資料顯示,10年本村小麥種植面積比例為72%,xx年為68%。本村實行黃豆、西瓜套種方式,既合理地利用了土地資源,又便于加強管理,提高了產量。除此之外還有幾戶農民種植果樹,主要種植有桃樹,葡萄樹等,經濟效益比較好。該村勞動力農閑時主要以外出務工為主,外出務工比例占全村人口的1/6。隨著經濟環境的不斷優化,區位優勢的不斷挖掘,劉井村的養殖初具規模。由于劉井村的交通較為便利,不少村民都自建養殖場,飼養雞、鴨、鵝、魚等。目前該村大型養雞專業戶1戶,大約養有五、六千只雞。大型養豬專業戶2戶,每戶大概有四百多頭豬,其中養殖能手勾治國又投資100多萬元籌建新的養豬場,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飼養的豬、雞主要銷往附近村莊和周口市各縣(市、區)。劉井村第三產業以經營銷售為主,在周項路兩旁比較大型的超市就有幾家,如果園香連鎖超市、平價超市等,主要銷售日常生活用品、化肥、農藥等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銷售對象是本村和附近村民。除此,該村還有祥云禽畜飼養站和獸醫醫院等。
3、精神文明建設
村兩委干部和無職黨員利用遠程教育來宣傳、貫徹黨的方針、路線和政策,傳授農業技術知識,使群眾從中受益匪淺;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社會和諧,帶領全村群眾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而努力奮斗。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加快農村衛生、教育、文化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加強村級自治組織建設,明確目標,端正態度,提高領導班子全體成員的思想認識。增強班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推進信息化,培育新興農民,使劉井村早日成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自20xx年國家實施農村合作醫療以來,劉井村村民參合率每年都達到95%以上。每個村民小組都設有2衛生所,村民看病難、看病貴,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決。自20xx年免除農村義務教育學生學雜費以來,劉井村的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已達到98%以上。村中小學的辦學條件有了很大改善。學校的硬件設施逐步現代化,教師的學歷、綜合素質也有了很大提高。村委會還不定期對村民進行宣傳教育,包括食品衛生、用電安全、防火防災等。
4、基礎設施建設
調查發現,劉井村村委非常重視基礎設施建設,劉井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加大。10個村民小組已全部通了進村道路,進村道路為水泥路和磚渣路,其中水泥路已占了將近80%。xx年全村硬化村內道路2.2公里,村內道路硬化程度已超過75%。全村自來水管系覆蓋率已達到80%。以政府出資一部分,村民出資一部分的方式,部分村民建起了沼氣池,保護了農村生態環境,也使得農村農作物資源得到了充分合理的利用。在劉井“和諧社區”,一說起自己的新房子,家住該社區的朱春花贊不絕口。她說,自家以前住的是四間老瓦房,家門口的小路整日泥濘不堪,晴天是土,雨天是泥,車輛進出都極其不方便,想做個小生意都困難。20xx年,聽說村里要建設“和諧社區”,她就第一批申請了。如今,朱春花家的三層小樓只占三間房子的地皮,卻有九間房子336平方米的使用面積。“以前家里有四間老瓦房,孩子大了都不夠住。現在雖然只用了三間房子的地方,可是我娶兩個兒媳婦都夠用了!”搬進了“和諧社區”后,交通也方便了很多,現在她家出門就是大路,再也不用為車子出不來進不去而發愁了。
5、生活水平的改善
劉井村村民的收入主要來源于外出打工,種植業和養殖業。由于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機械化程度的相對提高,村民的收入逐年上升。資料顯示xx年村民年人均收入為xx20元,10年則升高到1568元,xx年增至2478元。大部分村民家中已配備了彩色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等現代化電器,3/4的村民家中都購買了電動車,摩托車或是三輪摩托,村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6、組織建設
農村干部隊伍整體素質有了較大提高,干部平均年齡進一步年輕化,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村務更為公開,并且不再是簡單的流于形式。村委會換屆選舉更為民主,公開,村民選舉熱情大為提高。村里重大決定決策主要由村委會和村民代表大會決定。
二、新農村建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1、農業生產水平還較低
由于生產條件、氣候條件限制,農村地區生產難以實現大規模化、機械化、集成化,生產方式總體還停留在傳統的粗放生產階段。在農作物種植和畜產品養殖過程中,更多的是追求數量而忽略質量。同時,農產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級生產,加工上科技含量較低,附加值也不高。
2、農村的組織化程度較低
在堅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前提下,由于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尚未健全,各種類型的合作經濟組織不盡規范,農民駕馭市場、防范市場風險的能力較低。
3、農村教育資源不能充分利用
雖然村里有小學,但由于師資力量,學習環境,教師責任心等問題,導致農民一般將自己的孩子送到縣城甚至縣城以外的地方接受教育,造成農村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資料顯示,75%以上的農村小學,68%以上的鄉鎮初級中學,生源狀況不容樂觀。
4、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
當前,大多數農民的素質不容樂觀,傳統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生產生活方式都與現代社會生活的要求差距甚遠。由于歷史原因,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農村青壯勞力都外出務工,留守人員多為年齡較大或年齡較小的'老人或兒童,也造成農村勞動力素質的整體偏低。
5、農村社會保障需要進一步完善
近年來,隨著國家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和發展,農村社會保障問題有了很大進步。但僅靠現有的保障機制和救助制度還不能滿足人口龐大的農村日益增長的社會保障需求。
三、解決新農村建設中存在問題和困難的對策及建議
1、加大農村投入力度,強化政府服務功能
統籌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動社會公共資源向農村傾斜,公共設施向農村延伸,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積極調整政府的財政支出結構,不斷加大對農村教育、衛生、基礎設施等公共產品的支持力度。
2、抓好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發展
調整產業結構,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按照產業化發展的方向和要求,對有資源優勢和市場需求的農產品,實行連片規劃建設,形成有特色的區域性主導產業,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系列化服務。目前農產品存在生產的產品不優,沒有品牌,只是追求面積和數量,出現豐產不豐收的不良現象,應進一步注重產品質量的提高,樹立品牌意識,發展相關產業,把“品牌”作建為設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切入點,實現品牌效應。堅持種小麥為主,其他經濟作物共同發展,同時大力發展養殖業。集中力量幫助發展有特色、有市場的養殖項目,以增加人均收入為中心。目前我村農戶主要以養雞養豬為主,所以就要依靠科技進步,著力優化品種,提高質量,增加效益,實現養殖業可持續發展。抓好糧食、果業、養殖業基地的集約化經營。以市場為導向,在積極抓好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的同時,繼續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
3、搞好農民技能培訓,培育新型農民,引導返鄉創業
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主體,大多數農民受教育的年限比較短,文化程度比較低。要培養具備現代化素質,成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四有農民”。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己成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迫切要求。加大轉移培訓力度,突出抓好職業技能培訓,促進農民由體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轉變,由素質低、技能差的勞動力向高素質、高技能轉變。一方面擴大勞務輸出規模,提高勞務輸出質量。另一方面,抓好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工作。鼓勵農村勞動力大力發展種植業,養殖業和手工加工業等,就地就近消化富余勞動力。積極引導和鼓勵外出務工人員帶資金、帶技術、帶經驗返鄉創業,發展本地經濟。制定完善的優惠配套政策,為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開辟“綠色通道”。
4、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強化農村文化、衛生、教育事業
進一步搞好村民精神文明建設,在物質生活相對充裕的今天,人們開始注重對精神生活的追求。建設具有圖書室、娛樂室及健身室的文化大院是村民的強烈需求,有了文化大院,村民們茶余飯后就可以聚在一起聊天、看書、健身了,會極大地豐富村民的精神生活。也會使村干部、群眾關系和諧,家庭和睦,婆媳關系融洽,鄰里關系親如一家。在醫療方面,努力作到明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人數達到100%,解決農民看病難的問題。積極推進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和農民養老保險制度。劉井村有小學和初中兩個校園,為本村解決了上學難的問題。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我們要繼續努力,做到讓村里的孩子特別是留守兒童“進得來”、“留得住”、“學得好”。該村開通了現代遠程教育,要合理利用遠程教育平臺,科學引導廣大群眾學習種植方面的病蟲害防治、種子管理、收割機具維護保養、種植結構調整、高效經濟作物發展、農業標準化建設等方面的科普知識;有關專業技術信息方面的電焊、美容美發、家電維修等技術知識,使村民充分受益。同時也需進一步增強農民的集體意識,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促進家庭幸福,民族繁榮與社會進步,盡早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
5、加強村級自治組織建設
明確目標,端正態度,提高領導班子全體成員的思想認識。增強班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搞好規范化管理和檔次升級,嚴格定時定點辦公制度,搞好黨員的管理和科技培訓,做好發展黨員和培養入黨積極分子、后備干部工作。堅持以人為本,推動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實現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進步。至村換屆時,做好政策宣傳工作,協助包村干部工作,采取入戶座談、遠程教育、分發資料等形式,廣泛宣傳村委換屆選舉相關政策、法規,增強群眾法制觀念;廣泛宣傳村委換屆選舉的重要意義、基本程序,讓群眾充分了解掌握選舉的方法步驟,7引導廣大黨員和群眾樹立正確的選舉觀,為換屆選舉工作營造良好氛圍。
結束語:
新農村建設對于我國來說是個重要、艱巨的課題,它不僅僅是關系農村和占全國絕大多數比例的農民的事情,在資源緊張的當今中國,也與城市和城市居民緊密相關,農村建設與城市建設應是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新農村建設同時關系著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多個層面,關系著我們國家未來的發展道路。作為一個大學生,在這次實踐活動中,我看到了農村建設的新變化、新希望,為此我感到十分的欣喜和自豪。同時,也看到發展中的不足,但我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這些問題必將解決,新農村建設必將創造新的輝煌!
范冬冬
20xx年2月23日
農村調查報告 篇10
本次寒假社會實踐調查我調查的是我的農村老家–xx市xx區xxx村,這里有勤勞的農民,良好的農業環境,下面我將分類介紹一下這次調查中我獲得的信息. 。
(一)農業:我先介紹一下這里的農業發展狀況。“民以食為天”,小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大到整個社會國家的發展,農業都在其中占了舉足輕重的地位。我們地處亞熱帶,平原為主,少量丘陵地帶,水稻為主要糧食作物,油料作物以棉花、花生、黃豆、油菜,還種植少量綠豆、條樹(用來扎掃帚和刷子)。作物為一年一熟。
國家對農業實施補貼政策后,農民的種田積極性明顯提高,暑期我們村每家都收到了國家補助的尿素。
(二)農民與教育: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多,農村義務教育比重大。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思想的轉變,農民整體素質有所提高。以前村里大人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較嚴重,家里有兒女的,通常只支持兒子讀書,對女兒則不然,即使女兒成績好也頂多讓其讀至初中畢業。我們村里跟我你年齡相仿和比我大的別家女孩子沒有一個讀至高中畢業。有一個考上高中,父母卻不讓讀,認為女孩子遲早是要嫁給別人的,讀那么多書沒用,還浪費錢,留給兒子讀才有用。
而現在,我們村年輕一代結婚生子的第一胎多為女嬰,加之計劃生育和九年義務教育的實施,她們都是家中寶,孩子們四歲左右就接受啟蒙教育。不過,受傳統習俗影響,農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過受教育出人頭地,光宗耀祖。這本無可厚非,但農民最終是想讓孩子走出農村,遠離農村,擺脫農村的束縛。這一個思想觀念一直貫穿在每一個農村孩子的受教育過程中。從小形成的走出農村,告別農民的思想觀念使義務階段的教育嚴重背離義務教育對農村教育的目標,沒有人選擇在掌握好知識后為農村作貢獻,甚至在學習知識選擇上避開農村避開農業。不僅在農村教育上產生了障礙,勢必讓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文化的繼承缺少后勁。
(三)經濟:首先前幾年彩電開始普及,現在家家都有彩電;二是摩托車也普及了;三是電話普及快,用手機的不是很多(集中在打工一族)。
對于農村經濟的發展,我們家深有體會。我爸經常回憶:你們讀小學時,家里窮得連買鹽的錢都沒有,你媽要到村里借我都不準,我們就蘸點腐豆腐度日子。從小學到高中我們從沒買過新衣服。過年對我們來說不是什么買新衣服的節日。而現在,吃飽穿暖甚至吃好也不是什么很大不了的事情了。
我爸時常念叨:共產黨的`政策越來越好!每年的春聯都有幾幅是我爸親自編的有關贊揚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
(四)醫療:醫療對民眾特別是經濟不寬裕的農民來說曾經是一個十分沉重的負擔,小病不看,大病靠拖,這是貧困農民的典型寫照。自從有了醫療合作制度后,我村農民只需交10幾元錢就可以在以后的醫療過程中報銷好多錢,交300元就可辦住院,基本上每個村民都對此政策大加贊賞。
存在問題
(1)農村合作醫療確實在解決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上發揮了很大作用,但不得不承認這也存在一定紕漏。一些醫院把藥價提高到一個新臺階,這變相加重農民的看病負擔。
對此,我認為,建立有效的價格監督機制迫在眉睫。
(2)農民缺少凝聚力。中國的小農經濟有幾千年的歷史,自給自足、獨立、自私、散漫、無組織、無紀律的生活方式構成了“鄉村中國”的“基因”。
(3)市場機制的沖擊。小規模家庭經濟無力抵御變幻莫測的市場價格,不能形成規模效益。農民處于無組織狀態。這是農村普遍存在的問題。
對于以上2點問題,我認為基層干部難辭其咎。基層干部應多余農民交流,了接民情,對農民加強指引。建立相應的組織體系。
(4)農民權利意識薄弱。村干部的投票選舉簡直就是走形式!而農民們對此也毫無異議,聽之任之,讓投誰的票就投誰的,認為都是選個人,投誰的都一樣。
(5)農民的法制觀念淡薄。
對此,我認為,要加強對農民的法制宣傳教育,增強其權利義務觀念和法制觀念。
找出問題,拿出對策,領導們在工作中改進方法,加強對農民的積極引導,農民朋友們也應積極參與,投身于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中。我相信,社會主義新農村將在有著兩千多年“鄉村中國”歷史的泱泱中華遍地開花!
農村調查報告 篇11
調查時間:20xx年8月12日至20xx年8月15日
調查地點:江蘇省灌南縣長茂鎮
調查方法:實地走訪
調查目的: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是建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只有發展縣域經濟
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農民各方面的生活水平,才能使廣大農民群眾走
上富裕之路,建立社會主義新農村才能成為現實。
為了了解掌握新時期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狀,二零一二年的暑假期間,我進行了暑期
回鄉實踐調查,調查的對象是我的家鄉—江蘇省灌南縣長茂鎮,我就我的家所在的村—西盤村,進行了為時四天的調查走訪,走訪時得到了廣大村民的信賴與支持。調查時也針對村里開展的一些工作,對部分村民進行了實地調查走訪,以取得更好的調研效果。
新農村建設的目標,要求和內容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指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按照新時代的要求,對農村進行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建設,最終實現把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繁榮、設施完善、環境優美、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是最終要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以促進農村的發展,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高教育和文化水平,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支持。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主要是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法制建設五個方面進行,以達到經濟發展、管理民主、文化水平提高、農村公共事業發展和人們法制觀念增強的目標。
以下是我的調查經過及內容:
(一)村莊基本概況
我村坐落于文明的沂河大堤之南。沿著經過長茂的204國道直往北大約半小時的車程,便可以到達我村。暑期回家不久,我找到了村長,得到了村長的熱情款待,當我說明了此行的目的時,村長很是贊賞,并對我此次的調查和實踐表示大力支持,從而也增加了我對調研的信心。
通過與村長的談話,我首先大致的了解了我村的基本狀況,我村距鎮大約5公里,全村總面積2500畝,共有十個村民小組,全村總人口2593人,其中勞動人口有1000人左右。經濟發達程度居灌南縣的中等以上水平,村名的生活總體水平還可以,但近幾年,村里的勞動力越來越多的向城里轉移,許多村民都
有在外地買房的思想,還有部分村民有在鎮上買房的打算。
由于我村地形比較平坦,土地臨河而依,村里耕地類型主要有水田和旱田兩種,屬于亞熱帶地區,主要糧食作物有稻谷,小麥,玉米等,經濟作物有西瓜,香瓜,葡萄,辣椒,蔬菜等,這些經濟作物大多以大棚種植為主,成熟后向外市出售,增加了村民們的`經濟收入。
近幾年,我村的農業生產也有了很大的科學性。我村前幾年建了一個小的農業站,聘請了幾個專業大學生。從此,這個小小的農業站成了村民們的咨詢會所,村民們在施肥,播種,除害方面有什么疑問都會去咨詢,而且專業大學生們也會給予耐心的指導。這次回來做這次調查研究,我從學校圖書館收集了許多有關農業方面的書籍資料,看村里發展的這么好,都不好意思拿出來了,但當我把資料拿出來的時候,村長十分激動,他說:“放心!我們這些村干部一定不會辜負你們的期望,很感謝你帶來的資料,也謝謝你們學校領導這么關心我們農村的發展,相信有國家政策的支持和你們的關心,我村的的發展一定會越來越好。”
(二)村莊建設情況
農村基礎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是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點。通過對我村概貌分析,村民住房沒有進行統一規劃,主要類型為磚,石,木材型房屋,較過去的土坯房有很大的改善,少數村民的房屋傾向于洋房化,尤以道路兩旁人家為主。而且村里許多主干路都鋪上了水泥路,日常助行工具多以電瓶車,摩托車為主部分家庭擁有私人小轎車。
我村的基本設施建設也比較完善,村委會有固定的辦公場所,小學,醫務室,診所等保障村民生活的設施也很健全,到目前為止,村里幾乎所有人都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國家政策給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還有今年回家讓我值得一贊的是,我們村配置了專線公交車,方便了出行。
我村近幾年的廠房建設也在不斷的擴大。典型的以輕工業為主,有服裝廠,紡紗廠,繡花廠等,這為村里的婦女提供了很好的就業機會,聽村長的話里,我村有望在未來的幾年里擴建一個食品廠,還有每逢豐收過后,田里總會有許多秸稈,燒了污染環境,于是村長積極鼓動村民,建議建一個養豬場,田里的秸稈就可以加工出來喂豬。
(三)農村文明程度
我村文明程度得到較大提高,努力培養新農民,形成文明鄉風,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本質要求和突出特征。著力推動城市文明向農村輻射,實施了農村科技服務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農村文化服務網絡建設工程以及農村黨支部活動中心、鄉鎮文化活動中心、鄉鎮農村書社、村農家書屋、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建設,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推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多渠道開展新型農民的培訓。農民的素質不斷提高,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觀念和法制意識逐步增強,愛國守法、勤勉自強、團結合作、孝悌和睦的文明風尚在農村進一步樹立,城鄉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協調發展
隨著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和農民收入的不斷提高,逐年加大了對教育和科技的投入,中小學校舍、農業信息網絡、電化教育設施建設發展較快。目前,全鎮共有2所中學、10所小學,實現了區級標準化學校。不斷加大對農民科技培訓力度,組織實施了跨世紀青年農民培訓、科技入戶、陽光工程等科教工程,每年培訓農民達x萬人次以上,培養一大批農村科技能人。廣大農民積極學用新型科技,農用新科技在農村得到廣泛普及。
(四)民主法制不斷健全,基層組織進一步加強
在國家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的大環境下,我村廣大干部群眾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普遍增強,以憲法為核心,農業法、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為重點的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廣泛普及,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20xx年在全鎮12個村實行了村干部直選制度,全面推進了村黨支部“兩推一選”,一批懂科技、會經營、善管理、講奉獻、有知識的農村能人、致富能手進入“兩委”班子,村黨支部書記與村委會主任實現“一肩挑”,兩委成員交叉任職,農村干部隊伍整體素質有了較大的提高。在全鎮“兩委” 30名干部平均年齡為25-45歲,大專以上文化10名,高中、中專17名,全面建立和推行了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機制。先后出臺了《長茂鎮鎮村務公開、民主管理規范化建設標準》,在指導全鎮村務公開活動中,實行“五統一”(統一內容、形式、程序、時間、建檔),做到“三為主”(村務公開以村“兩委”、監督小組、鎮農經中心為主),突出“一個重點”(以財務公開為重點),把群眾關心的事情全部公開,村中重大問題向人大代表、村民代表征詢意見,將財務公開延伸到村民小組,使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
經過村長介紹,我對村里的基本概況有了更多的了解,但是實地走訪時必不可少的,我找了孩童時玩的較好的朋友,說明來意后,他們都很愿意幫我,他們把村里現做的大爺大嬸們叫到一起,因為他們是村子發展全過程的見證人。我和他們圍在一起親切的聊了起來,從他們的話語里我聽出了幸福的聲音。
綜上所述,可見我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取得了可喜成績,大多數村與過去相比有了很大變化。
通過這次實踐活動,我認為進一步對農村發展的了解是一條在實踐中鍛煉成才的好途徑,是支持農村改革,發展和維護穩定的好辦法,也是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和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好形式。
農村調查報告 篇12
網吧在城市里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物,但是在經濟相對落后,消息相對閉塞的農村,網吧卻是一種新生事物。隨著網吧在農村的落地生根,它也日益吸引著越來越多農村人尤其是農村中小學生的眼球。同其他新生事物一樣,農村網吧的出現同樣是一把雙刃劍,它既有有利的一面:使農村人有機會足不出戶就可以了解外面的大千世界,獲取跟他們生活或者是生產密切相關的信息等;同樣它也存在著有弊的一面。暑假里回到福建農村的我對家鄉的網吧現狀進行了一次走訪調查,并在本文中就農村網吧帶來的諸多問題,原因及對策展開了探討。
一,網吧現狀不容樂觀
該鄉網吧目前還處于粗放發展的起步階段,其特點主要體現為:小型,簡易,分散,隱蔽。規模很小,電腦數量從十幾臺到二三十臺不等,如鄉政府辦公樓旁邊的某網吧內只有12臺電腦;有的農村網吧仍然以撥號上網為主,條件十分簡陋;一般分布在經濟比較發達,生活比較富裕,信息比較靈通,交通比較便利的鄉鎮中心乃至村莊,如某網吧就選址于農村的集市旁;大多數網吧采取家庭化的經營模式,如在某網吧內就只有父女二人經營管理。農村網吧的問題主要表現為:黑網吧多,接納未成年人上網的多,安全隱患多。
二,網吧經營問題不少
1,環境衛生較差,安全堪憂
農村網吧大多屬于個體經營,業主從節約投資成本的角度出發,普遍是蓋幾間簡陋的房子,或租賃幾間偏僻的房屋,有的則是在自建房中,購回電腦,便對外開張營業,硬件設施差,安裝不規范。農村網吧基本上只有一個通道,門窗緊關,不通風不采光,加上允許吸煙,空氣污濁不堪。少數素質不高的人隨地吐痰,脫鞋翹腳,網吧里充溢著各種氣味,令人窒息。有的電腦鍵盤和電腦桌長時間都未清洗,黑污斑斑,灰黑難辨。有的農村網吧只設一個出口,窗戶緊閉,無任何滅火,防火設備,一旦出現火災或其他危急情況后果不堪設想。還有一些社會閑散人員經常進入,常因一些瑣碎之事或言語不合便大打出手,造成極壞的影響。
2,違規經營普遍,隱蔽性較強
調查發現目前農村網吧經營存在著許多違規違法行為,其主要表現為:一是無證經營。有些農村網吧只是購回計算機,拉通互聯網,便開始對外營業,并未經過主管部門審核批準。二是為有些顧客大開方便之門。互聯網上的信息良莠不齊,有的網吧雖設有網絡凈化器,但大多是形同虛設。一些人肆意瀏覽黃色,暴力等非法網站,網吧老板為賺取錢財,大多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三是隱蔽性較強。有的`農村網吧,為躲避執法部門的檢查,一般不設牌匾,不貼任何標志,隱藏在村民家中。有的農村網吧有人來便營業,無人來便關門。有的在深更半夜之中,緊鎖大門開始營業,執法人員很難發現。
3,未成年人大量涌入
農村網吧的營業收入絕大部分靠青少年支撐。很多中小學生課余就泡在網吧里,且一泡就是幾個小時,對學習和身心健康均造成了較大影響和損害。同時還讓家長們提心吊膽,憂心忡忡。青少年因進網吧發生的事件讓人觸目驚心,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迷戀網吧,鋌而走險;二是嚴重影響學生的正常學習;三是嚴重摧殘學生的身心健康。
三,管理漏洞和利益驅使成問題根源
農村網吧目前存在的上述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管理上漏洞較多,造成盲點。一是審批制度不健全,主管網吧的文化部門與信號輸送單位沒有形成統一的規范的審批程序,造成網吧先上車,再買票。二是網吧管理機構鞭長莫及,農村網吧隱蔽性較強,網吧業主根本不到審批單位辦理手續,我行我素。三是農村網吧地處偏僻,分散性較強,鄉鎮對網吧的管理基本處于空白的狀況,區縣(市)主管網吧部門力量薄弱,經費缺乏,無力顧及偏遠的農村地區。
2,宣傳力度不夠。雖然xx《互聯網上網服務營業場所管理條例》頒布已久,但在農村很少有人知道該條例的具體內容,再加上多數群眾思想認識不足,導致查處網吧的行動得不到農民的支持,給農村網吧的治理工作帶來諸多不便。12農村網吧調查報告
3,農村網吧經營戶唯利是圖,違規操作。農村網吧經營戶法制觀念薄弱,為收回投資,獲取利潤,將網吧管理的規定置之腦后,既不張貼未成年人禁入標示,又不嚴格執行網吧進入登記制度,反而對未成年人進入大加歡迎,提供吃飯,住宿等優質服務。有的專門傳播~,暴力等方面的有毒信息,引誘未成年人經常光顧。
四,多渠道努力共建農村健康網吧
農村網吧的現狀已引起了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關注,學校,家長已表示強烈不滿,為此,治理農村網吧刻不容緩。
1,要進一步加大對《互聯網上網營業場所管理條例》的宣傳力度。要根據農村特點,發動學校,社會等各方面的因素,對青少年進行宣傳,將《條例》張貼到各班級。要在農村網吧的入口顯著位置張貼舉報電話。學校要將舉報電話和《條例》印發到家長手中。
2,加大對農村網吧的管理力度。要充分發揮鄉(鎮)文化站的作用,將農村網吧管理納入到鄉鎮文化站的工作中來。要建立社會監督網絡,可在村一級聘請網吧監督員,分片對網吧進行監督,逐步形成社會監督網絡。要嚴格執行網吧營業時間的規定,信號輸出方在每天規定的營業時間以外應停止對網吧的信號接入,徹底解決超時經營問題。
3,要加大疏導力度。各鄉鎮學校要不斷加大投入,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校園網,給農村青少年提供在網上學習的條件。
農村調查報告 篇13
一、當前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的幾個特點
1、具有較強的裙帶性。經親朋好友介紹或引路而實現就業的農村勞動力占大多數,通過政府或職業中介機構組織勞務輸出實現轉移的人數相對較少。特別是青年勞動力流動周期長,有的農村青年已完全擺脫了農業生產而長期在外從事流動就業,流動時間在5年以上的占外出務工人員總數的3%左右。
2、流動區域相對集中。北湖區石蓋塘鎮農村外出務工人員遍及全國各地,但是,流動區域相對集中珠江三角洲及郴州市區等地區。隨著北湖區石蓋塘鎮鎮域經濟的加強,宇騰化工、裕湘面業等企業擴產,在鎮區就業的農民工有增加趨勢。
3、具有明顯的兼業性。隨著二、三產業的發展和農業生產率的提高,相當一部分農民既保留著土地的承包權,又加入了外出務工大潮,農忙時種地,農閑時外出做工經商,屬亦工亦農性轉移。
4、依然以從事純體力勞動為主。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65.4%,由于他們普遍素質偏低,技能單一,這與就業市場要求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形成反差,他們外出就業的空間逐漸縮減,大部分只能從事勞動技能低、勞動強度大、危險性高的行業。
5、由單純的打工者向個體私營業主轉變。一部分外出務工人員通過自己多年在外打工單位從事管理或技術工種等工作,掌握了一定的技能,積蓄了一定資金,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拓寬了視野,增長了知識,他們便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條件,紛紛返鄉創辦經濟實體,從而真正發家致富。
二、農村勞動力轉移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1、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方式仍存在盲目性。改革開放以來,自發性轉移一直是農村勞動力外出最主要的方式,同時由于基層就業信息網絡尚未健全,使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缺乏足夠的信息渠道和就業指導,導致盲目性很大。農村勞動力無序化流動給各級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進行勞動力宏觀調控、開展有組織勞務輸出和城鄉統籌就業等工作增加了難度,降低了勞動力資源利用率,同時也給輸入地的社會治安、城市交通、住房建設、計劃生育等方面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
2、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收入相對偏低。據調查,外出務工勞動力整體收入偏低,其中月收入800元以下的有572人,占外出務工總人數的24.4%;800-1500元的有1480人,占63.1%;1500元以上的有284人,占12.1%。同時,他們工作存在不穩定性,據調查,長期在一個地方務工的占外出務工總人數的38%,兩個以上地方的占62%。
3、農村勞動力就業尚沒有完全可靠的保障。由于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使農村勞動力在向二、三產業轉移過程中面臨諸多體制性、政策性障礙。如在就業機會上,與城市勞動力相比,農村勞動力在就業機會方面受到更多的限制;在社會保障和勞保福利方面,由于缺乏相應的政策和法律保護及有效監督,使農民工在社會保障和勞保福利方面不僅大大低于城市職工,而且沒有保障,外出務工人員中與企業簽訂勞動合同的占外出務工總人數的89.6%,其中一部分合同簽訂不規范;參加養老保險人員64%,少數參加了工傷保險。近幾年,盡管中央出臺了一系列保護農民工權益的政策和法律法規,但完全落實到位仍需要一段時間。
4、較低的素質制約了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領域。農村勞動力素質低是制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數量特別是轉移層次提高的重要因素,突出表現在低學歷的偏多,高學歷的極少;體力型的偏多,經過專業培訓的較少。受農村勞動力素質、技能低的客觀條件影響,農村勞動力難以進入較高層次的產業,轉移領域也越來越窄。
三、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對策和建議
1、健全體系,不斷完善城鄉一體的勞動力市場。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投入,加強城鄉溝通的勞動力市場硬件、軟件建設和鄉鎮勞動保障平臺及村級信息聯絡員隊伍建設,著力構筑完善以政府為主導,以社會化服務為依托,以市場為導向的農村勞動力就業服務、培訓和管理體系,有效地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外出就業。同時,要完善政策配套,努力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完善土地承包責任制,加快土地有序流轉,實行土地承包權與耕作經營權的分離;支持農民進城打工和就業,實行城鄉統籌就業、平等就業;積極探索農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使農村勞動力能夠享受到最基本的社會保障,并逐步過渡到城鄉勞動者統一的`社會保障制度。
2、抓好培訓,不斷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首先要進行思想引導。引導農村勞動力不要盲目地擠大學這張門,要認識職業技能教育也是一條很好的謀生之路。其次,要加大培訓力度。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增長方式的轉變,社會各方面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各級政府和勞動培訓機構要加大農村勞動力的培訓力度,在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的教育和培訓體系,按照市場需求,擴大社會辦學的范圍,積極發展職業教育、電視教育、函授教育等多樣化的繼續教育項目,通過多種形式的教育和培訓,鼓勵和幫助農民學習掌握新技能,提高勞動力的素質,提升人力資本含量。
3、筑巢引鳳,努力實現農村富余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近年來,北湖區石蓋塘鎮通過狠抓招商引資工作,引來了一批企業落戶北湖區石蓋塘鎮,吸納了眾多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如宇騰化工公司共安置農村勞動力561余人,裕湘面業共安置農村勞動力519余人,全鎮約有1080余人被園區企業吸納安置。今后要營造良好的投資、創業環境,進一步制定優惠政策和鼓勵政策,積極招商引資,努力拓展二、三產業的發展空間,增加就業崗位,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業轉移,支持縣外投資企業和各種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同時鼓勵有一定資金基礎的務工人員回鄉創業發展,給予返鄉創業者以更多“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和支持,如項目建設的支持、用地、貸款等等。
【農村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農村體育調查報告12-04
農村老人調查報告12-27
農村水利調查報告12-22
農村調查報告01-11
農村醫療調查報告02-26
關于農村的調查報告06-28
農村現狀的調查報告03-01
農村扶貧調查報告04-09
對農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調查報告07-21
農村養老模式調查報告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