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農民收入的調查報告

時間:2022-11-15 18:51:59 調查報告 我要投稿

農民收入的調查報告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報告不再是罕見的東西,報告成為了一種新興產業。那么一般報告是怎么寫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農民收入的調查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農民收入的調查報告

農民收入的調查報告1

  我市農民收益呈現規復性增加。

  比年來,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成長態勢精良,農民收益呈現規復性增加。20xx、20xx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益兌現2225元、2393元,較上年增加3.4%、7.6%。

  我們的緊張辦法是: 一是大力大舉促成農業布局調整,靠成長優勢經濟增進農民增收。

  構筑五大出產基地。抓住國度和省履行“大豆振興籌劃”機會,構筑百萬畝高油大豆出產基地,20xx年播種高油大豆146萬畝;引進土豆博識加工企業,構筑百萬畝土豆出產基地,播種土豆45萬畝;促成農牧聯合擴大飼料作物蒔植,構筑百萬畝飼料牧草出產基地,播種飼料牧草32.6萬畝;依托現有農副產品加工企業,成長百萬畝經濟作物出產基地,經濟作物總播種面積47.1萬畝;聯合退耕還林,構筑百萬畝柞桑蠶出產基地,放養柞蠶732把,栽桑樹700畝。

  大力大舉成長綠色、特點農業。富裕利用我市資本富集和生態環境優勢,構筑綠色農業出產基地11個,蒔植綠色食物面積125萬畝,11個產品獲得A級綠色食物,2個產品獲得歐盟有機食物認證,產量達12萬噸。

  自動成長外向型農業。與俄在林業、畜牧、水產、農機、農科研等多個范疇建立了長期鞏固的互助干系,引進農業進步出產技巧和精良品種30多項。建立了中俄農業科技樹范園區。在俄構筑境外綜合開辟區。農副產品出口成長到10大類100多個品種。

  二是加快龍頭企業構筑,靠進步農業財產化程度增進農民增收。明了農業財產化成長思路。以龍頭企業為重點,以進步農業競爭力和增加農民收益為目標,凸起成長主導財產,環繞麥、豆、薯、菜、麻、糖、肉、乳、山、藥等十大主導財產和5個成長性較強的財產,構建龍頭企業群體、擴大基地出產范圍、促成財產化成長。

  加快龍頭企業構筑。全市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龍頭企業29家,策動基大地積137萬畝。履行品牌計謀,重點培養 “玉鈴”牌土豆、“雙河”牌極小粒豆、“驛站”牌馬肉干等6個具有較大市場感化的`農產品品牌。

  加快農村市場系統構筑。在縣域和中間鄉鎮重點構筑和美滿了7個具有較好根本的農產品交易零售市場。全市現有各種農產品市場88處,根本構成了以鄉鎮零售市場為中間,城鄉農貿市場彼此依存、彼此互助的市場系統。

  三是深切履行科技興農計謀,靠科技進步增進農民增收。

  加大農業新技巧推行和利用。推行了一多量進步、適用、成熟的農業新品種、新技巧。均勻每一年推行項目20多個,累計推行項目300項(次)以上。農業十項適用出產技巧累計推行面積到達2318萬畝。

  構筑市縣鄉三級科技園區156處,園區總面積50多萬畝,兌現農民增收5000余萬元。

  大力大舉履行蒔植業和牲口業良種工程。引進推行大豆、小麥、玉米等作物精良品種28個,構筑各種種子繁育基地45處,推行精良品種27個,農作物優良品種率達95%以上。構筑大牲口凍配站點92個。

  竭力進步農民科技本質和科學利用程度。對廣大農民進行多項目、分財產、逐層次的科技培訓。每一年培訓鄉村干部、科技戶、耕田大戶及青丁壯農民15萬人次擺布。

  四是夯實農業成長根本,靠低落風險增進農民增收。大力大舉促成農業根本辦法構筑。構筑和改革了***、**等堤防,極大地進步了這些地區抗旱防洪本領。如今,全市已有8個萬畝以上灌區,有效灌溉面積11萬畝。20xx年,篡奪國度級和省級旱田節水澆灌溉項目5個,受益面積可達16.22萬畝。促成中低產田改革和農業綜合開辟,農業綜合開辟投資三年累計7113萬元,開辟構筑項目30個,結束中低產田改革19.27萬畝。大力大舉加強資本保衛和生態環境構筑。以履行天然林保衛為目標,重點履行三北防護林四期工程、生態效益補助工程和野生植物及天然保衛區構筑工程。四年共落實退耕還林面積5萬畝,造林56.8萬畝,建成多種類別天然保衛區5個,綠色食物蒔植面積達125萬畝。連續進步農機設備程度。3年來,全市累計投入農機更新資金1.6萬元,更新大中型農機具4786臺(套),到20xx年全市農業機器原值達6.776億元,農業機器總動力達95.63萬千瓦,畝均耕地具有農靈活力 0.132千瓦,農業綜合機器化程度達86.5%。

  五是大力大舉成長非農財產,靠轉移農村殘剩工作力增進農民增收。大力大舉成長畜牧業,兌現農業內部轉移。如今,全市從事養殖業出產專業養殖戶達4579戶,占農戶總數2.3%。從事山產品收集、食用菌蒔植和水產等副業出產農戶也連續增加。

  大力大舉成長非農財產,拓寬社會轉移空間。經過議定加快農村小城鎮構筑,大力大舉成長農村2、三財產,鼓勵和吸引農民進城務工、做買賣。中斷20xx年底,全市轉移殘剩工作力6.04萬人,占農村工作力16.6%,均勻每6個農業工作力中就有1人外出務工,農民外出務工收益占農村人均純收益28%。

農民收入的調查報告2

  我國農民數量如此之多,要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要帶領農民奔小康,要帶動我國經濟的發展,就必須要增加農民的收入,當前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對策是我們調查的根本,落實完成遼寧科技大學高等職業技術學院關于“調查社會某一階層經濟收支情況”這一社會實踐活動任務。進一步增強同學們之間的團結協作能力和互幫互助精神。使同學們在享受假期生活的同時更好的認識社會和接觸社會。

  遼寧省農民收入情況調查:

  遼寧省農民收入增長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工資性收入較快增長。全省農民工資性收入人均達1720元,比上年增長14.7%。其中,農民外出務工人數同比增長4.8%,務工收入增長21.7%;二是家庭經營收入快速增長。受糧食豐收和農產品價格上漲的共同影響,農民家庭經營收入實現快速增長。全省農民家庭經營收入人均達2592元,比上年增長17.3%;三是財產和轉移性收入大幅度增長。得益于糧食直補、提高離退休養老金、土地征用補償等優農、惠農、利民政策,農民轉移性和財產性收入比上年大幅度增長。全省農民財產性收入人均達282元,比上年增長26.5%;轉移性收入人均達179元,同比增長18.4%。

  黑龍江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

  XX年黑龍江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5206元增長7.2%國家統計局黑龍江調查總隊對全省2240戶農村居民家庭抽樣調查顯示:XX年我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206.8元,同比增加351.2元,增長7.2%。政策調控成效顯現,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繼續增長。XX年我省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人均為1019.6元,首次邁上千元臺階,同比增加102.9元;農村居民人均打工勞務收入達到818.3元,同比增長11.8%。現金純收入占純收入比重提高。XX年我省農村居民人均現金純收入達到4960.2元,占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達到95.3%,比上年提高9.6個百分點。農民收入貨幣化程度的提高,顯示出農村市場經濟正逐漸走向成熟,從事生產經營的方式更加趨向商業化、市場化。我國“糧倉”黑龍江省的農民收入去年繼續增加。據國家統計局黑龍江調查總隊抽樣調查顯示,XX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206.8元,比上年增加351.2元,增長7.2%,連續兩年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調查顯示,XX年黑龍江省農村居民人均現金純收入達到4960.2元,占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達到95.3%,比上年提高了9.6個百分點。農民收入貨幣化程度的提高,顯示出農村市場經濟正逐漸走向成熟,從事生產經營的方式更加趨向商業化、市場化。XX年東寧縣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0951元,工作總結成為我省首個農民人均純收入超萬元的縣(市)。

  近年來,我的家鄉東寧縣大力發展富民產業,依靠栽培黑木耳及烤煙、果菜等特色產業,做大境外農業,做強勞務經濟,農民紛紛鼓起了腰包。農民人均純收入中,從事第一產業人均純收入7703元,占70.3%;勞務(含境外農業)收入2537元,占總收入23.2%。有著“全國黑木耳第一縣”美譽的東寧縣,采取資金、政策和服務支持,扶強做大黑木耳產業,帶動農民快速增收。XX年全縣種植黑木耳7.02億袋,總產量達2.8萬噸,總收入12.8億元。僅此一項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5542元,占總收入52.3%。目前,黑木耳產業已覆蓋全縣所有行政村。

  山西省晉中市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

  晉中市認真貫徹國家、省一系列惠農政策,持續加大“三農”投入,著力推進新農村建設,農村經濟運行呈現出質量提高、結構優化、效益改善的良好局面,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創歷史新高,收入增額與增速實現新的突破。據全市880戶農村居民家庭抽樣調查資料顯示,全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首次突破4000元大關,達到4206.7元熱門思想匯報,比上年增加558.8元,同比增長15.3%;高出上年5.3個百分點,高于全省0.1個百分點;絕對額居全省第五,增幅居全省第三。XX年晉中市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20xx.5元,比上年增加234.5元,增長12.8%。工資性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達49%,對農民純收入增長貢獻率為42%,拉動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6.4個百分點。工資性收入較快增長主要得益于:一是隨著近年引資力度加大和產業結構步伐加快,本地新增企業和規模進一步擴大,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明顯增強,使農民在本鄉地域內就業獲得的勞動報酬明顯增加,人均達到了1778.7元,占工資性收入的86%,同比增加249.3元,增長16.3%。二是隨著《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若干意見》、《山西省農民工維權條例》的全面貫徹落實以及農民工素質提高工程的有效實施,農民工就業非農產業的環境明顯改善,素質有了新的提高,報酬水平明顯上升。

  XX-XX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

  通過本次社會實踐調查活動使我們深刻了了解了農民爸媽不易,我們大多來自農民家族。我覺得提高農民收入就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推進結構戰略性調整。

  2、充分挖掘農業內部潛力,加快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

  3、拓寬農民增收途徑,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

  4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為農民增收創造良好的體制環境。

農民收入的調查報告3

  鄒平縣農民現金收入一季度實現了雙增,尤其是農戶財產性收入實現了大幅度增加。據110戶抽樣調查資料顯示,鄒平縣一季度農民人均現金收入2714元,較去年2427元,增加287元,增長11.8%;農民人均現金支出XX元,同比增加396元,增長24.7%。尤其是農戶的財產性收入同比增長61.9%,是歷年來增幅最快的一次。

  1、工資性收入增幅放緩。一季度,鄒平縣農民工資性收入人均844元,同比增加96元,增長12.7%,增幅回落4.6個百分點,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的幅度減緩。其中:外出打工收入人均僅增加3元,增長1.9%。通過農戶記帳資料結合農民工檢測調查,以及深入走訪調查戶得知,增幅減緩的主要原因:一是部分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從事了其他行業,例如:尹家調查點的大部分女勞動力,有著去淄博周村紡織廠打工的習慣,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企業效益下降工資降低,返鄉農民工有的從事服裝生意、有的從事人壽保險,還有的直接在家從事家務;二是縣域內的幾個大型的企業集團,延長了春節假期的時間,工人的生產時間減少,收入也就隨之下降。因此,金融危機是直接導致農民工收入下降的最根本原因。

  2、一產業現金收支有較大增長。調查數據表明一季度,農民從第一產業得到的現金收入1111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32元,增長13.5%。增長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春節期間,農戶用于生活消費的開支與春耕備播的支出加大,促使農民出售農產品的數量增加,小麥、玉米、棉花等主要農產品的出售量,分別比去年同期人均增加44.7公斤、31.7公斤、3.1公斤,增長107.4%、36.9%、31.4%;雖然價格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9%、15.4%、24.9%;但是,由于出售數量的絕對增長,還是拉動了農民一產現金收入的增加。同時,農戶用于農業生產支出人均達到433元,同比增加88元,增長25.3%,由于農業各種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拉動了增幅比上年增加7.7個百分點,從增長幅度對比分析,基本實現了收支同步增加,支出增長過快、符合當前全縣農業發展的大趨勢。

  3、農戶家庭產業結構調整,導致二產業現金收入大幅度下滑。隨著金融危機對企業影響面的不斷擴大,導致了家庭小型企業慘淡經營、舉步維艱的局面。從深入基層調查了解得知,全縣110個調查戶中,有1戶常年經銷木材、1戶從事面粉加工的工商戶,因為今年經濟效益急劇下滑的'原因,轉行出去打工或者從事了三產行業。調查資料表明一季度,家庭經營第二產業的現金收入人均212元,較去年同期的252元,下降了40元,減少15.9%,增幅較去年同期回落3.7個百分點,是近幾年來減少幅度最大的時期,與全縣的工業發展大趨勢相符合。

  4、三產業受二產業的影響,首次出現下降。一季度,由于受全縣工業生產嚴重下滑形勢的影響,三產業的增長歷年來首次出現了收入下降局面。調查數據表明,前三個月,農民人均三產業收入達到181元,較去年同期的209元,下降了28元,減幅13.6%。減少的主要原因:一是受工業發展不景氣的影響,企業物流效益下降,導致了交通運輸郵電業人均收入下降39元,減幅31.8%;二是企業的效益降低,工人的工資收入減少,大量外地務工人員回鄉,影響了批零貿易餐飲業人均減少10元,減幅29.6%。此外,個別三產經營農戶的轉行也是導致收入下降的原因之一。

  5、非生產性收入大幅度提高,帶動農民現金收入增加。近幾年,農戶從占有財產帶來的收益不斷增加,尤其是出讓土地帶來的各種補償,隨著糧食價格的上漲而增加;其次,由于農戶在外人口的獨立生活,農村人口的逐步老齡化,離退休、養老金、贍養費等標準提高,拉動了農民轉移性收入的逐年增長。調查資料顯示:鄒平縣一季度人均財產性收入達到244元,較去年同期增加93元,增長61.9%,導致本季度增長幅度過大的主要原因是,后芽村調查點的大部分農戶,下半年,耕地被企業占用,春節前企業按照噸糧,結合當時的市場糧食價格把補償及時兌現給農戶,帶來了人均土地征用補償收入達到224元,增加93元,增長71.3%;人均轉移性收入達到122元,較去年同期增加35元,增長39.7%,主要是退休金與農村贍養費增長的拉動。同時需要說明的是,失地農戶的收入要大大高于農業戶,一方面是打工人數多,打工收入高;二是從事二三產業的戶數多,收入高;三是沒有農業收入也沒有農業投入,但是非農業的收入高,尤其是財產性收入高。

  6、期內農戶現金支出大幅度增加。鄒平縣一季度,農戶用于農業生產的費用、擴大二三生產規模、購建生活用房的支出加大,分別達到了人均366元、61元、440元,同比增加34元、23元、368元,分別增長25.3%、58.8%、五倍多。其中,由于農戶直接購買商品房以及房屋裝修支出的劇增,拉動農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達到1449元,同比增加305元,增長了26.7%。

  通過以上數據的對比分析不難看出,鄒平縣一季度,農民現金收入的增加,主要是農戶出售農產品數量的增長、農戶占地補償增加的拉動,二者帶動了一季度農民現金收入增長的78.4%。然而,這不是真正意義上拉動農民增收的方向,其一是雖然農產品價格下降,但是出售量增加不合理,不是真正的農民增收,只能視為生產、生活需要;其二是土地占用補償的增長,只是偶然之下的必然,從全年來看不會對農民增收拉動太大。因此,要理性的分析農民現金收入增長的真正原因,正確把握農民增收的渠道,充分認識到現金收入增長之下掩蓋的問題:

  一是工人的月收入已經明顯下降;

  二是新的就業崗位雖然增加,但是進廠的門檻提高,對年齡、性別、學歷有了新要求,相對限制了農村“40-50”勞動力的轉移力度;

  三是房地產行業進入低谷,農民工靈活就業者的門路變窄;

  四是資金缺乏,返鄉農民工創業的起步階段更加困難。

農民收入的調查報告4

  放假期間,我和表妹經常跟著奶奶一起去菜市場買菜,看著那些起早貪黑的農民們,我心中不由產生了疑惑,農民的生活究竟怎樣呢?它們的年收入又會是多少呢我回到家后,把想法說了出來,表妹聽到后,也想和我一起去一探究竟,于是在春節的前幾天里,我們對此展開了調查。

  我們首先是在菜市場進行訪問調查,我們剛走到一個賣菜的老爺爺身旁,還只是開口說了兩句話而已,就被他婉言謝絕了:“我還要賣菜,沒有時間……”沒想到我們第一個采訪對象就失敗了,接著我們又連續采訪了多位農民,可是大多數都是以要賣菜,沒時間為由拒絕了我們的采訪,最好的結果是聽完了我們的來意,卻只是笑笑,便不再回答,忙活了一上午,卻什么信息都沒有找到,“一計不成,咱再生一計”,于是我們兩打算去農民家里瞧瞧。

  我們拜托一位朋友的媽媽幫我們聯系了一兩戶農民,第二天,我們便起了個早床,在朋友媽媽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農民家中,還沒進門,我和表妹就愣住了,四層樓高的房子,還是用磚一塊一塊砌上去的,屋前的院子也很大,走進屋去,臘香味便撲鼻而來,定睛一看,原來屋里掛滿了過年吃的臘貨,在后院我們看到了幾頭大大的肥肥的`豬,我還沒回過神來,表妹便問:“請問你們年收入是多少啊?”我這才反應過來,進入了主題,“哈哈,我們一年收入有八萬多呢!”她說時,臉上還洋溢著滿足感,沒想到農民的收入也不差啊,接著我們連續采訪了幾位,得到的結果也幾乎一樣。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也成了富人,賺了錢,平日里我們總是瞧不起農民,這才知道,原來農民過得也還不錯,真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啊,雖然這次調查坎坎坷坷,可我們卻得到了我們想要的答案,我們覺得十分開心!

農民收入的調查報告5

  近年來,中央和地方不斷加大對“三農”的扶持力度,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以保障農民收入快速健康發展。然而,從現實情況看,農民收入依然增長緩慢。

  由于農民的收入本來就較低,加上生活支出不斷增加,農業結構調整成效尚未充分顯現,農村勞動力難以充分就業,農民創業意識和技能薄弱等,使得農民的收入相當低,增收非常困難。我們調查顯示:

  (1)農民絕對收入水平較低。20xx年,全國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2622元,折合為320美元,平均每天不足1美元。更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相當數量的農村人口,其收入水平比全國平均值還要低得多。按照人均635元的貧困線標準,20xx年年底全國尚有2900萬絕對貧困人口。如果按照人均825元(100美元)的標準,則全國有9000萬左右的人口低于此標準,而這個數量大于歐洲任一國家的人口總數。20xx年公布的絕對貧困人口數字,同20xx年相比,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80萬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仍然有相當數量的農村人口,雖然不屬于統計中的貧困人口,但是收入水平很低,僅僅略高于貧困線,只要氣候等生產條件稍有不利變化,就會陷入到貧困人口的行列中去。這部分貧困人口和準貧困人口的收入提高,將受到自然和經濟基礎條件的約束,難度非常大。近年來,減貧速度不斷減慢。

  (2)增收速度緩慢。我國農民人均收入增長緩慢,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同過去的情況比速度大大降低。改革開放的前6年,農民人均收入的年增長按可比口徑計算在14%~20%之間。而1997年以來平均只有4%。二是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比差距很大。20xx年我國農業勞動力人均GDP為4460元,大約相當于540美元,按農業人口折合為人均300美元左右。到20xx年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人均GDP要達到3000美元。農村人均要實現這個目標,每年的增長率要達到12、2%。即使考慮到城鄉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將農村人均GDP的目標確定為社會平均水平的一半即1500美元,每年的增長率也要達到8、4%。同這個要求相比,實際發展速度要低得多。

  (3)城鄉差距加大。改革開放以來的25年中,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的年份有16年,而城鄉差距縮小的年份只有9年,縮小年份主要集中在1978—1983年和1995—1997年的兩個階段。其中的主要原因,在前一個階段是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價格的大幅度提高,而在后一個階段則主要是農產品價格的提高。城鄉收入比例在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為2、56:1,1983年縮小到最低,為1、82:1;然后不斷擴大,到1994年達到了一個新高,為2、86:1;然后降低到1997年的2、47:1;從1998年開始,逐年顯著擴大,20xx年擴大到3、23:1、近幾年來,盡管諸多因素都很有利,農民增收速度可以超過5%,但是仍可能落后于城鎮居民,使城鄉差距繼續擴大。

  (4)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同地區之間農民的人均收入差距較大,并且這種差距沒有縮小的趨勢。總的說來,呈現出明顯的東高西低、從東南沿海向西部內陸地區遞減的趨勢。上海、北京和浙江的農民人均收入水平,是西部云南、貴州、甘肅和陜西等省的3~4倍。由于城市居民在不同地區之間相對差異較小,因此,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呈現出明顯的由東向西的遞增趨勢。即東部沿海地區城鄉居民收入差別較小,而西部地區城鄉差別更大一些。

  2、造成我國農民收入問題的'原因

  (1)農民整體素質還不高,還不能適應新形勢下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突出表現:一是文化素質較低。據調查分析,農民勞動力中,小學及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的約占6%左右,初中文化程度的約占20%左右,高中文化程度的約占20%左右。二是思想僵化,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在結構調整上,思路狹窄,不敢主動出擊,存在等靠思想和過份依賴政府心理,瞻前顧后,怕擔風險,不敢大膽地調整產品結構,不具備適應市場經濟的應變能力。三是絕大多數農民對市場把握不準。從調查情況看,多數農民不了解和掌握市場行情,對市場需要什么,既不去研究,也不會去搞深入細致的調查,捕捉不到有價值的市場信息,在組織農業生產時,不是先看市場后抓生產,而是今年的生產看去年,對市場判斷不準把握不準,造成的結果是“什么賺錢種什么,種出什么就賠錢”。

  (2)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還跟不上形勢要求。總體看,一是特色主導產業總量小,覆蓋農戶少。農業產業化經營率還不高,龍頭企業規模小,帶動力弱,農村經濟組織化程度低,大部分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還沒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還是單純的買賣關系,產業化經營鏈條短,農產品加工增值水平低,初級原料生產比重大,大部分農產品基本上是從農田到市場,缺乏深加工、高附加值的產品,高科技含量產品少,加工增值率低。二是結構調整還只是停留在規模擴張上,缺乏在內在質量提高上下功夫。以蔬菜為例,近兩年來,有的地區蔬菜種植特別是設施蔬菜種植,面積連年快速增長,為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種植結構雷同,品種特色不明顯,科技含量不高,大路菜多,貯藏、保鮮、深加工及包裝、運輸等嚴重滯后,如不抓緊研究對策,將有可能出現新一輪的結構過剩,應引起高度重視。

  (3)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引導、協調、服務功能滯后,不能有效地解決農民在生產過程中的諸多困難。一是信息服務滯后,手段缺乏,不能及時給農民提供各種市場信息和致富信息,使農民無所適從,組織生產難,進入市場難。二是技術服務跟不上。原因是部門管理制度不完善,科技人員的激勵約束機制不健全,使科技人員缺乏事業心和責任感,主動上門服務意識差,其結果是科技人員得不到實踐,農民得不到產前、產中、產后的技術服務。特別是高新技術應用上,技術與生產嚴重脫切,導致農民增收難。三是信貸部門缺乏有效的資金扶持措施,一家一戶貸款困難。調查發現,多數農民都有強烈的增收意識,并有一些可行的增收項目,但苦于沒有啟動資金,而難以上馬。

  (4)農民的負擔比較重。據調查顯示,我國農村大部分農民家庭都有兩個孩子,孩子要上學會需要一筆很大的投資,現在農民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上大學,不一輩子像他們一樣只是個農民,供一個子女上大學幾乎要花掉農民家庭三分之二的開支;家庭長輩的供養也需要一筆的開支。除此之外,還有農作物每年的成本開支。家庭生活費,子女教育費,農業成本費,三個最基本的方面的開支累加起來,對與本來就不富裕的農民來說,生活就難上加難了。

  體會

  我國農民數量如此之多,要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要帶領農民奔小康,要帶動我國經濟的發展,就必須要增加農民的收入,當前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對策有:

  1、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要增加農民收入,關鍵在于農民自身的素質。農民的文化素質相對較低,這就要求政府部門下鄉組織農民技能培訓,打破思想僵化的局面,讓農民大膽嘗試,自主創新,隨機應變,讓農民更多更早的了解市場的最新信息和動態。收入來自與農民,農民必須從自身做好。

  2、推進結構戰略性調整,充分挖掘農業內部潛力。這是農民增收的基礎。要面向市場,依靠科技,發揮比較優勢,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一是在優化品種、品質結構,大力發展優質農產品生產的同時,切實抓好質量安全管理。二是推進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形成優勢產業帶。三是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創造新的消費需求。四是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和農村服務業,提高鄉鎮企業發展水平,充分發揮對農民增收的帶動作用。

  3、加快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拓寬農民增收途徑。把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出去,可以增加農民的資源占有量,擴大農業經營規模,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擴大農產品市場需求,同時增加農民的非農收入,這是一舉多得的好事。一是加快農村城鎮化進程,加快發展小城鎮,壯大縣域經濟,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二是加強對農民進城務工的引導和管理,把農民進城務工當成一項產業來抓,促進農民工跨區域流動,加快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

  4、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必須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加強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幫助農民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降低農村經濟發展成本,促進農民增收。一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新增基本建設資金應向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傾斜。每年新增教育、衛生、文化事業經費應向農村傾斜,以逐步縮小城鄉經濟社會事業發展方面的差距。二是對農業、農民進行直接補貼,尤其是要配合農村稅費改革和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積極探索對農業和農民實行補貼的各種有效方式,逐步建立對種糧農民生產直接補貼機制。

  5、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為農民增收創造良好的體制環境。一是全面推進農村稅費改革。堅持依法征稅,加快鄉鎮機構改革,盡快取消農業特產稅。二是繼續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加快培育和規范糧食市場,完善糧食宏觀調控體系,積極探索對農民的補貼機制。三是加快推進農村金融和衛生體制改革,積極探索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和農村貧困家庭醫療救助制度的運行機制和管理辦法,解決農民因患傳染病、地方病等大病而出現的因病致貧、返貧問題。

農民收入的調查報告6

  一、調查背景

  20xx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新農村經濟調查報告范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矗社會和諧離不開廣闊農村的社會和諧,農村社會的和諧經濟要先行。長期以來,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一直是決定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和現代化進程的關鍵性問題,也是關系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問題、為了更好的了解新農村的經濟建設情況以及新農村建設取得的成就,我們社會實踐小分隊進行了此次調查訪談。

  二、調查準備過程

  由于我們社會實踐小隊是第一次獨立完成這樣的社會實踐調查任務,所以準備時間比較長。首先,我們小隊每個成員都上網查閱了目前新農村建設一些成果與政策,另外,我們在網上查閱了一些有關的調查問卷及報告的信息,通過收集各方面的信息,結合參考范例初步設計出了調查表,通過我們小隊逐個問題討論,反復修改,我們最終確定了調查問卷。接下來我們尋找了要去實地調查的新農村,根據實際情況,最后確定了需要調查的新農村,并做出了具體的調查實施計劃。自此,調查的準備工作基本完成。

  三、調查報告說明

  1、調查時間:

  20xx年7月6——20xx年7月8日

  2、調查對象:

  所選定要調查新農村內的普通村民

  3、調查地點:

  南陽寨村、關莊村,師新莊、大謝村,莊王村,郭村及小隊成員各自村莊。

  4、調查目的:

  1、了解新農村的經濟建設情況以及新農村經濟建設取得的成就。

  2、宣傳國家的優惠政策,幫助新農村農民了解自身所擁有的權利。

  3、重點調查新農村經濟建設現階段的經濟構架及組成。

  4、了解文體教衛場所的建設情況。

  5、了解政府工作的成效,為當地政府獻計獻策,調查結果為政府建設新農村提供參考。

  6、有利于我們隊員的自身素質的提高。

  5、調查方法:實地考察,調查問卷,重點采訪,問詢法。由于實際情況的制約,考慮到我們社會實踐小隊以及新農村村民的具體情況,我們打印的調查問卷每個村只進行了較小規模的發放與采集,并詢問部分村民以及向村委會相關成員交流了解具體情況。同時利用小隊成員均是來自農村之便,集體調查結束后,回到各自村莊,進行更深入的了解。

  7、內容概述:

  (1)、新農村中普通農民經濟收入情況有多少,工作情況如何。

  (2)、限制新農村村民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有哪些。

  (3)、新農村經濟建設發展狀況如何,制約因素有哪些。

  (4)、在新農村經濟建設發展過程中政府采取幫扶措施效果如何。

  (5)、新農村經濟建設發展的同時是否進行了有效的環境的保護。

  (6)、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治安、衛生、村務公開公正方面建設的如何。

  8、調查結果預測:

  本次調查題目偏大,由于客觀因素限制,實施調查人員不足,時間較短,調查的人群不太廣泛,地區范圍十分寬大,但調查的范圍卻比較狹小,以及調查方法的不夠準確,結果必然存在一定的不準確。另外被調查人員的主觀因素等也會對調查結果的準確性產生一定的影響。在不同地區的新農村村莊,各村的經濟發展基儲自然環境資源等必然存在一定的.差異,導致經濟發展有快有慢,各有差異,可能導致調查結果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原因分析新農村經濟建設發展緩慢,有其內在和外在的原因:

  內因:

  (1)新農村村民文化素質較低。

  新農村村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一般都是初中文化,還有部分小學文化,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農民很少,尤其女性的文化普遍更低。這種問題在新農村中間很普遍,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有當時時代的原因,也有農村傳統思想觀念的原因

  (2)缺乏有效的獲得信息、資金、技術等的途徑。

  新農村村民對于致富普遍缺乏途徑、資金、技術,這是由于他們地處農村,交通不便利,經濟發展緩慢,沒有資金的原始積累,沒有上網、讀書、看報等獲取信息的方法,文化程度低導致他們沒有掌握一技之長,生活艱難。

  (3)新農村村民思想觀念不夠開放。

  由于地處農村,思想相對比較保守,難以轉變,致富缺乏長遠的規劃與眼光,缺乏創業致富的勇氣,做法比較保守。例如部分村民仍存在上學無用論,認為還不如打工掙錢快。

  外因:

  (1)新農村領導班子能力不足,部分村委會有貪腐現象。

  由于一些新農村村委會領導能力不足,沒有能力引導本村村民積極致富,無法給本村發展指明方向、明確目標,村領導班子安于現狀、懶散驕縱、不思進取指一處打一處,不能勝任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甚至有部分村委會領導班子成員長期占據村委會中的職務,暗箱操作選舉,為自己謀求私利,根本不能發展本村的經濟。

  (2)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導致部分村民返貧。

  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部分村莊經濟基礎較好,由于進行新農村改造,拆除已有的用大部分積蓄建設的很好房屋,補助過低,搬進新房仍需繳納較多的費用,導致部分農民返貧。另外,由于新農村建設,導致原有的部分農村產業無法繼續存在,例如小型的銷售農藥化肥店、收購木材廠、家庭養殖等等,導致部分村民返貧。還有原有的小型零售店、菜店、制衣店等,由于再經營這些需要購買店鋪,而這些店鋪的價格都普遍很夠,導致部分村民無力購買導致返貧。

  (3)資源、經濟、交通等基礎起點比較薄弱。

  由于新農村建設普遍缺乏各種自然資源,只能依靠出租土地以獲得土地出讓金,由于交通不便,經濟落后,土地出讓金十分低廉。村民想興辦工廠、發展養殖業因缺乏資金而無法實現。交通不便,導致沒有人愿意投資開發。沒有資源,也無法開展旅游業。

  (4)政府對新農村的宣傳及支持幫扶力度不到位。

  對內,政府沒有對新農村村民進行有效地國家各種對新農村優惠政策的宣傳,農民不知道有什么對農民的優惠政策,不知道怎樣獲取政府的幫扶。對外,政府沒有進行積極有效的對外宣傳新農村,沒有進行有效的招生引資。同時,政府對于農民的幫扶也不到位,沒有進行有效的針對農民的培訓。例如村民反映政府進行的技術培訓,培訓時間很長,有兩三個月,而且培訓結束后并不能解決工作問題,導致培訓流于形式,針對村民的電腦方面的培訓,竟然是老年人參加,也是沒有實際效果。

  對策及建議

  1、當地政府應當進一步創新機制,加強和培植新農村經濟建設市場主體,拓寬農民增收領域。

  積極鼓勵幫扶那些新農村農民自己創辦的小企業,培植工業生產主體,積極扶持種養大戶,培植農業生產主體,積極扶持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特種養殖,培植科教、流通、農資服務主體。當地政府要積極給予這些企業組織資金、技術、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提高新農村經濟建設發展的自主能力,使它們能健康發展,同時幫助農民獲得更多有效信息的來源,促進新農村的經濟建設發展,切實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

  2、當地政府應當加大對新農村農民的培養力度。

  對新農村失地農民所做的技術培訓應該更有針對性,實效性,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要加強農村文化基礎建設,努力構建農村公共文化體系,大力發展農村盛泰文化,豐富廣大農民文化生活,提高農村勞動者的素質。同時,檔子政府所做的針對農民的培訓應當直接與當地企業對接,能在培訓后妥善解決培訓學員的就業問題,不要讓培訓流于形式。

  3、當地政府應當加強新農村領導隊伍建設。

  當地政府要依法切實監督好新農村村委班子公正公開選舉,避免選舉出現上下勾結暗箱操作的現象,選出能真正為村民謀福利,有文化,有道德,能帶領村民走上致富路的村領導班子,真正選出農民信任的村委領導班子。只為自己謀福利的村干部。

  4、當地政府應當積極發展新農村的教育。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有了新進的生產力新農村農民就更容易致富,這就需要農村要有一批有文化懂技術的新農民,積極發展農村教育,是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

  5、當地政府應當妥善處理新農村改造過程中導致各種經濟問題。

  依法足額給予失地農民補償,同時積極幫扶那些因新農村改造失去經濟收入的農民,使其獲得其它經濟收入的途徑,杜絕因為新農村建設而導致農民返貧的現象。

農民收入的調查報告7

  在新中國成立及改革開放后,中國農村有了顯著的變化,那么作為農村的代表人物——農民的各個方面也隨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收入的變化就是其中的一個變化。農民收入的來源有了多樣化,農民的純收入有了增加等等的收入變化都說明了中國在崛起,都說明了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以及國家政策的正確性。

  關鍵詞:收入來源的多樣化 收入增加 國家政策 解決辦法

  在經歷了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以及新中國成立了六十周年后,中國的農村已經有了全新的改變。而我作為一個農村人,更能體會到這種激動人心的變化。農村的經濟和社會事業建設得到了快速發展,農民的生活條件有了質的飛躍,其中農民的收入產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為了了解農民的收入的變化情況,我到我的家鄉------靈峰黃村,進行了一次調查。

  我的家鄉靈峰黃村是位于浙江溫州蒼南金鄉鎮的一個村子,我的爺爺奶奶生活在村子里。我的爺爺奶奶和爸爸都是農民,因此我爺爺奶奶了解農民的變化,當我征求我爺爺奶奶的意見時,爺爺說,以前農民是誰都不想當啊,又窮又累,現在情況可是不一樣了。你可以到我們村子調查一下,不就可以知道農民的收入有什么變化了嗎?我想想覺得可行,就準備到村里家庭去做調查了。

  我先去了我村的村委會做了一些調查和數據統計,然后去村里的幾戶家庭調查和了解實際的變化情況。村里的人知道我是來做調查后,很熱情的招待了我,和我聊了起來。我根據調查得到的情況自己做了總結。

  一、收入的來源

  原來我們村貧窮落后,農民不善于搞產業調整,也不愿意到企業打工,只守著自家一點土地過活。這樣落后的觀念讓靈峰黃村越來越貧窮。為了讓村民轉變觀念,村領導們幫助村民聯系到附近的鎮比如說金鄉鎮,龍港鎮等大點地方的企業去打工,現在村里幾乎家家都有人外出打工賺錢。所以說工資性收入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其中,農民在本地各類經濟組織勞動得到的報酬收入;農民外出打工得到的勞務收入;農民從本地行政事業等非企業組織中得到的工資收入等。第二,農民家庭經營收入也是農民收入的重要來源。種植業、林業、牧業、漁業也是許多農民賴以生活的,我們村干部說,我們村從20xx—20xx年農民的純收入就增長緩慢,之后幾年如果不是全面取消農業稅則可能還會出現負增長。村干部解釋發生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一是農產品生產價格漲幅回落。二是燃油、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價格繼續走高,農民購買生產資料的費用增多。另外一點來源,就是國家對農民的重視,財產性和轉移性收入也成為了農民收入來源的一小部分,比如像退休金和養老金。

  從以上可以看到農民收入來源的單一性已經轉變為多樣性了,不像以前除了種地還是種地。

  二、收入的增加

  村領導說, “十五”期間,黨中央、國務院將“三農”從“基礎地位”提升到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確立了統籌城鄉發展的指導思想,出臺了一系列扶持糧食生產和農民增收的政策措施。現在我們村的農民收入也是增加了不少啊。那么,促進農民收入較快增長的主要因素:

  (一)“多予、少取、放活”讓農民得到更多看得見、摸得著、享受得到的實惠,農民從政策方面得到的收入顯著增加

  從 20xx年,我們市各地突出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兩大主題,圍繞增加農民收入這個中心任務,堅定不移地實行“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反哺農業、回報農民”的方針,扎扎實實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工作。20xx年起全部免征農業稅,減輕了農民負擔;繼續實行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補貼政策;實施了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保證農民種糧收益;提高了征地補償、最低工資和最低生活保障等標準;加大了對農民工工資的清欠力度。因此靈峰村農民在這個政策下,收入是顯著的增加了。

  (二)鄉鎮工業持續發展,為農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

  隨著基礎配套設施的逐步完善,持續大力招商引資的成果開始顯現,各地區(鎮,縣)新開工企業一個接著一個,對本地打工人員吸納能力逐步增強,農民也樂于在本地企業打工,這樣農活、做工兩不誤,還能照顧到家中的老人和孩子。因此農民在以鄉鎮企業為主體的本地企業中勞動得到的收入增長較快。

  (三)實施農民大培訓大轉移策略,勞務收入已經成為農民增收的主渠道

  我們市將農村勞務輸出納入全市農業農村工作農村工作考核的重要內容,在地區(縣,鎮,鄉)培育勞務市場,做好就業服務。初步建立了網絡互聯、信息共享的就業信息平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組織化水平不斷提高。而且強化技能培訓,增強就業能力。對農民開展文化知識、實用技術、就業技能培訓。與此同時,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積極探索解決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的長效機制,逐步建立起了工資支付保證金制度、工資支付監控制度、農民工權益告示牌制度等,從源頭上解決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切實維護好農民工勞動保障合法權益。村領導感慨還是國家領導及市領導的正確政策工作才使農民得到了益處。

  三、當前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村干部也提到了雖然現在的形式正在逐漸好轉,但是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的。

  (一)農民增收面臨觀念和認識上的突破

  當前農民收入相對提高,生活水平得到相應改善,但小農意識沒有得到根本轉變,對新形勢下加快發展的思想認識不到位。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重“勞”輕“農”思想嚴重,認為出門搞勞務爭錢直接,而種地務農不劃算,由此導致了種植結構優化緩慢、部分村撂荒地增多、單季種植增多;二是面對發展現代農業所需要的投入、技術、市場觀念以及規模經營的風險缺乏足夠的心理準備和創業信心;三是缺乏長遠謀劃,一些不良鄉風民俗有所抬頭。

  (二)產業增收面臨規模和效益上的突破

  農民增收,產業發展是核心。農村產業突破發展需要以特色化、優勢化、規模化來推動,通過發展壯大農產品加工企業來延長產業鏈。我們目前農村各項產業發展面臨諸多困境:農村“一村一品”特色產業缺乏規模,覆蓋面小;農村二、三產業發展滯后,農村市場流通不暢,流通環節成本高;農產品加工企業少,規模小,市場化、規范運作程度低等需要突破的難題。

  村干部們也初略的跟我分析了他們的大體工作。首先我們工作主要是加快觀念轉變,解放他們的思想,更新他們的觀念,增強農民加快增收意識。加快農民增收,通過調查,大多數村干部給出的答案是六個字:資金、項目、勞務。結論沒錯,認識還不到位,還沒有從等、靠、要的被動發展轉化到主動謀發展;還沒有實現從尋找資源到充分利用資源的轉變;還沒有實現從依靠勞務到發展產業謀創業的轉變;還沒有實現從等收購到尋找市場的轉變。當前加快觀念轉變,增強農民增收意識,政策宣傳進村入戶是重點。立足產業發展,增加農民家庭經營性收入。壯大勞務經濟,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落實惠農政策,增加農民轉移性收入。落實惠農政策,保障農民持續增收。加強農民負擔監管,降低農民生產成本。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優化農民增收環境。深化農村改革,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加強組織領導,促進農民增收。

  靈峰黃村的未來建設道路還是很漫長和艱苦的,可是我們的村干部們以及村里的農民都是充滿信心且是很有干勁的。他們相信在國家的帶領下中國農民的生活會越來越美好。

  總之,通過此次調查我更加了解了自己的家鄉,更了解了農民的收入的變化情況,也對我們家鄉的發展更加充滿了信心。我相信未來幾年我的家鄉將會更好的發展。

農民收入的調查報告8

  近年來,中央和地方不斷加大對“三農”的扶持力度,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以保障農民收入快速健康發展。然而,從現實情況看,農民收入依然增長緩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進一步加大,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面臨嚴峻的挑戰。作為一個農村人,我不禁要問:到底是哪些因素導致農民增收困難,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利用假期時間對自己所在縣農民增收問題做了一次深入調查,以期為本地農民增收困難問題的解決提供合理化建議,幫助當地群眾解決實際問題。

  一、調查對象與調查方法

  選取XX縣有代表性的部分村莊進行調查,采用入戶走訪、實地調查等方式,同時,充分發揮同學、親戚優勢利用電話、短信獲取了大量有價值的信息。在調查結果的基礎上,結合相關資料完成此報告。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1、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就業困難。就業是民生之本,是解決農民增收的根本條件。然而,從調查情況看,我縣農民就業問題嚴峻,出現了大量剩余勞動力,并且,隨著農業產業化進程和土地規模經營的推進、農業科技水平的逐步推廣和提高,農村勞動力的過剩程度必然會進一步增加,相應的'需要更多的勞動崗位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然而,我縣鄉鎮企業的發展處于起步階段,吸納勞動力的能力較低,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2、農民素質偏低,與農業現代化不相適應。在農民素質方面,我主要調查了以下四點:一是農民的受教育程度。調查結果顯示,我縣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為5.8年,初中、小學文化程度占90%以上,高中文化程度只占7.8%。二是農民的科技素質。調查結果顯示,我縣農民農業科技素質不高,進行農業活動大多依靠傳統經驗,接觸過現代農業科技知識的不足15%。三是思想觀念。我縣農民思想觀念保守,缺乏進取精神,很多農民表示只要能夠吃飽穿暖就別無所求,因此,很多農民僅依靠傳統的種植業維持生計。四是農民對農業政策的關注力度。調查結果顯示,有70.13%的農民從未關注過三農政策,33.7%的農民不知道三農指哪幾方面,63.64%的農民僅靠聽說獲取農業政策信息。從這四方面來看,我縣農民的整體素質偏低,成為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一大障礙。

  3、生產力低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矛盾凸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我國已有30多年的歷史,在改革初期,它的確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它的消極作用已開始顯現。精細的生產模式不能形成規模,農業機械化和先進生產技術推廣緩慢,且農產品批量小、質量差,無力面對市場競爭。單家獨戶的生產模式不僅效率低下,還將大批勞動力禁錮在農業上,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因此,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也逐漸成為農民增收的一大障礙。

  4、村官選舉問題重重,村委服務不到位。在調查村官選舉這個問題時,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在經濟發達、鄉鎮企業較多的村莊,村干部成了美差,有人為了當上村干部,花費巨額資金送禮,有的甚至打起了“選票價格戰”,一張選票從100到1000不等,有的候選人一次竟花費幾十萬甚至上百萬。與此相反,在經濟落后、沒有鄉鎮企業的村莊,村干部選舉卻很少有人問津,當選者多為年齡較大、無力從事其他職業的人。不難想象,在這兩種情況下組織起來的村委會其服務意識和帶動能力是怎樣的。素質偏低的村委會成員導致村委會發揮不了應有的職能,使其在引導種植結構、引導推進產業化經營、引導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引導加快勞動力轉移等方面都顯得力不從心,這也是農民增收困難的一個重要因素。

  5、城鄉教育差距繼續擴大,留守兒童教育受制約。我縣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低,當地教育發展受限,突出表現在教師工資上,根據調查,我縣初中、小學教師平均工資分別為17400元和14650元。較低的工資水平致使大量優秀教師流失,導致農村教育質量下降。同時,隨著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增加,出現了大量的留守兒童,由于其父母常年在外,對他們的輔導、教育乏力,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像心理發育不健全、學習成績下降等。城鄉教育的巨大差距,是農民在“起步”方面就比城鎮居民差。

  6、多管齊下,切實提高農民工地位。政府應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規,切實保護農民工的權益,拿出一定資金用于解決農民工的住房、子女、教育、醫療、保險等,幫助農民工解決后顧之憂。同時,嚴厲打擊拖欠農民工工資的行為,確保農民工勞有所得。

農民收入的調查報告9

  放假期間,我和表妹經常跟著奶奶一起去菜市場買菜,看著那些起早貪黑的農民們,我心中不由產生了疑惑,農民的生活究竟怎樣呢?它們的年收入又會是多少呢我回到家后,把想法說了出,表妹聽到后,也想和我一起去一探究竟,于是在春節的前幾天里,我們對此展開了調查。

  我們首先是在菜市場進行訪問調查,我們剛走到一個賣菜的老爺爺身旁,還只是開口說了兩句話而已,就被他婉言謝絕了:“我還要賣菜,沒有時間……”沒想到我們第一個采訪對象就失敗了,接著我們又連續采訪了多位農民,可是大多數都是以要賣菜,沒時間為由拒絕了我們的采訪,最好的結果是聽完了我們的意,卻只是笑笑,便不再回答,忙活了一上午,卻什么信息都沒有找到,“一計不成,咱再生一計”,于是我們兩打算去農民家里瞧瞧。

  我們拜托一位朋友的媽媽幫我們聯系了一兩戶農民,第二天,我們便起了個早床,在朋友媽媽的帶領下,我們到了農民家中,還沒進門,我和表妹就愣住了,四層樓高的房子,還是用磚一塊一塊砌上去的,屋前的院子也很大,走進屋去,臘香味便撲鼻而,定睛一看,原屋里掛滿了過年吃的臘貨,在后院我們看到了幾頭大大的'肥肥的豬,我還沒回過神,表妹便問:“請問你們年收入是多少啊?”我這才反應過,進入了主題,“哈哈,我們一年收入有八萬多呢!”她說時,臉上還洋溢著滿足感,沒想到農民的收入也不差啊,接著我們連續采訪了幾位,得到的結果也幾乎一樣。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也成了富人,賺了錢,平日里我們總是瞧不起農民,這才知道,原農民過得也還不錯,真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啊,雖然這次調查坎坎坷坷,可我們卻得到了我們想要的答案,我們覺得十分開心!

農民收入的調查報告10

  摘要:

  中國農村問題的研究,目前似乎都集中在提高農民收入上面。但是,在如何提高農民收入的問題上,各社會層次上的人士卻有著不同的認識。一些經濟學家看到了中國農村金融制度的缺陷,認為只有發展農村金融,才能保證農民有條件進行再生產。也有一些學者認為,中國的農民收入太低,是因為存在著工農業產品之間的剪刀差問題,只要提高農產品的價格,就能增加農民的收入。由于農民的收入本來就較低,加上生活支出不斷增加,農業結構調整成效尚未充分顯現,農村勞動力難以充分就業,農民創業意識和技能薄弱等,使得農民的收入相當低,增收非常困難,同時隨著近幾年炒房炒樓、炒綠豆、大蒜的一些“專業”人士數量的不斷增加,農民的收入依然不見樂觀。

  在我們看來,當今中國農村問題千頭萬緒,但歸納起來大體上形成三大矛盾:

  第一,農業集約化生產與家庭承包經營之間存在矛盾。

  現代化農業要求規模化大生產,而家庭聯產承包制決定了,在中國大多數地區不可能實行規模化生產。“席地經營”不可能獲得高額的回報。除了在山東等一些地區農民通過塑料大棚生產,獲得相對較高的農業收入以外,絕大多數從事糧食作物生產的農民都不可能從承包田中獲得豐厚的回報。雖然國家一再提高農產品的收購價格,并且千方百計地降低農民購買生產資料的費用,但是,農民從農業耕作中所獲得的收益仍然遠遠低于出外打工所獲得的報酬。這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在其他國家,農業效益遞減也是一個整體趨勢。與其他發達國家規模化生產的農業相比,中國的農業沒有比較優勢。和中國的其他行業相比,中國的農業投入產出之比也不高。這其中固然有中國農業的技術含量低、生產力低下、農民負擔較重等原因,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國長期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制。

  作為階段性的改革成果,家庭聯產承包制在中國農村經濟發展中曾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現在看來,家庭聯產承包制已經難以適應現代化生產的需要。因為從制度基礎上來看,承包責任制是建立在集體所有制經濟基礎之上的,一種轉型時期的特殊生產分配關系。由于土地的集體所有制性質,決定了家庭聯產承包法律關系主體具有虛擬性質,作為發包方的集體所有制組織與承包人之間存在著利益沖突的問題。當集體所有制組織的利益與土地承包人的利益發生沖突時,集體所有制組織會毫不猶豫地破壞業已形成的土地承包關系。農民作為土地的承包者,雖然可以通過村民自治組織來保護自己的權利,但由于自治組織同時也是發包人,這樣就出現了農民無法通過農村內部的組織機構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問題。近年來,雖然不斷有學者呼吁,通過合作社或者農會的方式將農民重新組織起來,但現有的農村生產關系阻礙了農民的聯合。更重要的是,隨著農村人口的不斷增加,人均耕地面積越來越少,中國的土地承包合同關系不得不經常性地發生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建立在農村承包經營責任制基礎上的一系列制度都面臨失效的危險。一些地區農民撂荒土地,其實是想用一種非常消極的辦法來擺脫目前中國農村所面臨的矛盾關系,但由于他們的農民身份決定了他們不可能完全脫離建立在承包責任制基礎上的一系列法律關系。中國的農村承包責任制已經變成了阻礙農業現代化的制度設計。

  改變這種狀況當然不能操之過急。在沒有更好的制度加以替代的情況下,政府應當積極引導農民走合作化的道路,通過農村互助組織逐漸地實現規模化生產,并且自發地與市場接軌。在一些商品化程度比較高的農村地區,農民內部之間的分工已經非常普遍,土地的集約化經營也基本上實現。政府部門應該在穩定現有生產關系的前提下,積極鼓勵農民探索更加科學有效的發展道路。

  面對國際集約化的農業生產,中國建立在家庭聯產責任制基礎上的農業耕作規模過小。今后應該在條件允許的地方,大力發展集約化農業。

  第二,農業人口的嚴重過剩與城鎮化發展的滯后之間存在矛盾。

  提高農業勞動效率,必然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失去土地的`農民。這些農民要么涌入大城市,要么被就地安置。近年來,關于城市化和城鎮化的爭論,其實質就是關于農民安置方式的爭論。城市化固然能夠一步到位,但城市化所帶來的巨大的社會成本是發展中國家難以承受的。在城市化的背后,是城市布局的合理性問題,更是城市的基礎設施和吸納能力的問題。當城市控制在合理的規模狀態,并且能夠在一定區域內進行合理的布局,那么,城市化和城鎮化之間沒有大的區別。我們應該拋棄這樣的思維模式:那就是在現有的不合理的城市布局前提下,各執一端,討論城市化還是城鎮化的問題。在我看來,中國現有的城市布局并不能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在廣大的鄉村普遍缺乏資金流動、信息流動和實物流動密切結合的小城鎮,因此,今后應該更多地建設符合農村需要的小城鎮。

  但是,小城鎮的發展必然會帶來土地使用的矛盾。當前中國一些地方的經濟開發區熱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中國農村城鎮化發展所帶來的問題。在一些開發區,已經形成了新型的小城鎮。政府在清理和整頓經濟開發區時,應該注意小城鎮的正常發展與經濟開發區盲目建設之間的區別,通過政策引導和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將經濟開發區逐步改造為吸納農村剩余勞動人口的小城鎮。

  在一些不贊成發展小城鎮的學者看來,城市化才是解決當前中國農村人口過剩問題的唯一出路。他們反對小城鎮發展,認為這樣會降低土地的使用效率,形成資源的極大浪費,助長假冒偽劣產品的泛濫。但是,應當看到,城市的設計不是搭積木。在城市的布局已經初步定型的情況下,成倍地增加人口會導致城市功能的急劇萎縮。城鎮化雖然不能在現代化的道路上一步到位,但可以在短時期內有效解決農村剩余人口的出路問題。即使在一些發達的國家,小城鎮仍然居住著一個國家50%以上的居民。

  第三,農村村民自治和政權機構不斷擴張之間存在著矛盾。

  村民自治在中國當代有著多重含義,從民主發展的角度來看,它是中國民主改革的先導;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它是尊重農民經營自主權的必要形式;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它是農民自主管理的社區組織結構。但是,中國農民自治機構面臨著政權機構擴張所帶來的壓力。在許多地方,村民自治委員會成為了代表政權機關收取稅費的“二政府”,成為了上傳下達的管理組織。在一些農村,農民的自治組織和黨的基層組織之間也存在著緊張關系,農民的自治事業面臨難以為繼的局面。

  事實上,在當初的自治制度設計中,不是沒有考慮到農村村民自治所面臨的各種問題。但由于我國政權機構不斷擴張,鄉鎮政府人員隊伍龐大,如果不從自治組織獲取必要的費用,機構就難以運轉下去,所以,鄉鎮機關普遍存在著干預村民自治的現象。這種干預既是利益的訴求,也是傳統行政思維觀念的延續。如果不改革中國的行政體制,減少或者約束政府的行政權力,那么,中國農村村民自治制度就難以繼續發展。

  可以說,農業集約化生產與承包責任制之間的矛盾是中國當前農村許多矛盾的根源,而農業人口的嚴重過剩與城鎮化發展滯后之間的矛盾是導致中國當代農村問題加重的根本原因,村民的自治組織和政權機構的緊張關系是產生一系列問題的導火索。解決中國的農村問題,不但要從提高農民收入入手,而且還看到農業發展中所面臨的前所未有的危機。在解決三農問題時,不但要從生產關系方面思考問題,而且要從上層建筑方面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只有跳出既定的思維模式,才能為中國當代三農問題的解決開出合適的藥方。

  我國農民數量如此之多,要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要帶領農民奔小康,要帶動我國經濟的發展,就必須要增加農民的收入,當前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對策有:

  1、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

  2、推進結構戰略性調整,充分挖掘農業內部潛力。

  3、加快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拓寬農民增收途徑。

  4、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

  5、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為農民增收創造良好的體制環境。

農民收入的調查報告11

  如今農民收人緊張來歷于糧食作物的兌換。小麥、玉米、水稻等是農民的糊口生涯資料,在賣出的同時—定要留下一半乃至一半以上作為—年的口糧。花生、芝麻等經濟作物天然是農民經濟的緊張來歷(緊張是指花生等蒔植較多地區)。糧食收益今后,該賣的賣,該留的留,農民便可有四五千元的收人。

  副業養殖也是農民的收益之一,在農村幾乎每家都養兩三頭豬,別的另有牛、羊、雞等家禽,這些賣掉今后大多又有了二三千元的收人,所以農村一年毛收人在六七千元,在蒔植上撤除種子、化肥、灌溉等方面,在養殖上,撤除幼苗、飼料以及家禽的醫藥費等,農民一年凈收益也能有四五千元。這個數字還是可觀的。

  可是農民拿著這些錢其實不是很高興,接下來錢就要向外拿了。到了年底每一年必不可少的是村兼顧、提留。家里孩子增幾件新衣服,那拖沓機的大輪子用了好幾年了也該換了。剩下的要掃數給孩子來年的`膏火、糊口生涯費,大略到了春節還得借—些才華過個好年。

  如果趕上了災荒,氣候不好,收不到糧食。交完公糧,剩下的生怕填肚皮都不必定夠。如果萬一家里有個人抱病,生怕不借款是看不好了。這借來借去,家里就負債了,今后的每一年得節省,少吃幾頓好飯,少穿幾件新衣服,還了錢,才華松口氣。

  農民收益撤除付出,剩下的只能保持大略的糊口生涯,萬一有了天災人禍就得借款,可這也不是方法,借了錢總得要還,孩子讀書開支最狠毒,要趕上了某些亂收費的黌舍,農民更是苦不堪言。

  國度政策成天在喊裁減人民負擔,減來減去農民還是被壓的喘不過氣。政策關鍵要落實。跟著中國將加人世貿構造,外國糧食將進人中國市場,糧食代價將大幅度下降,如許農民收人裁減而付出不會有多大變化,農民負擔將會更重。

農民收入的調查報告12

  一、我市農民收入呈現恢復性增長。

  近年來,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態勢良好,農民收入呈現恢復性增長。XX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2225元、2393元,較上年增長3.4%、7.6%。

  我們的主要措施是:一是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靠發展優勢經濟促進農民增收。

  建設五大生產基地。抓住國家和省實施“大豆振興計劃”機遇,建設百萬畝高油大豆生產基地,XX年播種高油大豆146萬畝;引進馬鈴薯精深加工企業,建設百萬畝馬鈴薯生產基地,播種馬鈴薯45萬畝;推進農牧結合擴大飼料作物種植,建設百萬畝飼料牧草生產基地,播種飼料牧草32.6萬畝;依托現有農副產品加工企業,發展百萬畝經濟作物生產基地,經濟作物總播種面積47.1萬畝;結合退耕還林,建設百萬畝柞桑蠶生產基地,放養柞蠶732把,栽桑樹700畝。

  大力發展綠色、特色農業。充分利用我市資源富集和生態環境優勢,建設綠色農業生產基地11個,種植綠色食品面積125萬畝,11個產品獲得a級綠色食品,2個產品獲得歐盟有機食品認證,產量達12萬噸。

  積極發展外向型農業。與俄在林業、畜牧、水產、農機、農科研等多個領域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引進農業先進生產技術和優良品種30多項。建立了中俄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在俄建設境外綜合開發區。農副產品出口發展到10大類100多個品種。

  二是加快龍頭企業建設,靠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促進農民增收。明確農業產業化發展思路。以龍頭企業為重點,以提高農業競爭力和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突出發展主導產業,圍繞麥、豆、薯、菜、麻、糖、肉、乳、山、藥等十大主導產業和5個成長性較強的產業,構建龍頭企業群體、擴大基地生產規模、推進產業化發展。

  加快龍頭企業建設。全市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龍頭企業29家,帶動基地面積137萬畝。實施品牌戰略,重點培育“玉鈴”牌馬鈴薯、“雙河”牌極小粒豆、“驛站”牌馬肉干等6個具有較大市場影響的農產品品牌。

  加快農村市場體系建設。在縣域和中心鄉鎮重點建設和完善了7個具有較好基礎的農產品交易批發市場。全市現有各類農產品市場88處,基本形成了以鄉鎮批發市場為中心,城鄉農貿市場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市場體系。

  三是深入實施科技興農戰略,靠科技進步促進農民增收。

  加大農業新技術推廣和應用。推廣了一大批先進、適用、成熟的農業新品種、新技術。平均每年推廣項目20多個,累計推廣項目300項(次)以上。農業十項適用生產技術累計推廣面積達到2318萬畝。

  建設市縣鄉三級科技園區156處,園區總面積50多萬畝,實現農民增收5000余萬元。

  大力實施種植業和牲畜業良種工程。引進推廣大豆、小麥、玉米等作物優良品種28個,建設各類種子繁育基地45處,推廣優良品種27個,農作物優質品種率達95%以上。建設大牲畜凍配站點92個。

  努力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和科學應用水平。對廣大農民進行多項目、分產業、逐層次的科技培訓。每年培訓鄉村干部、科技戶、種田大戶及青壯年農民15萬人次左右。

  四是夯實農業發展基礎,靠降低風險促進農民增收。大力推進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修建和改造了、等堤防,極大地提高了這些地區抗旱防洪能力。目前,全市已有8個萬畝以上灌區,有效灌溉面積11萬畝。XX年,爭取國家級和省級旱田節水澆灌溉項目5個,受益面積可達16.22萬畝。推進中低產田改造和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綜合開發投資三年累計7113萬元,開發建設項目30個,完成中低產田改造19.27萬畝。大力加強資源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以實施天然林保護為目標,重點實施三北防護林四期工程、生態效益補助工程和野生植物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四年共落實退耕還林面積5萬畝,造林56.8萬畝,建成多種類型自然保護區5個,綠色食品種植面積達125萬畝。不斷提高農機裝備水平。3年來,全市累計投入農機更新資金1.6萬元,更新大中型農機具4786臺(套),到XX年全市農業機械原值達6.776億元,農業機械總動力達95.63萬千瓦,畝均耕地擁有農機動力0.132千瓦,農業綜合機械化程度達86.5%。

  五是大力發展非農產業,靠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促進農民增收。大力發展畜牧業,實現農業內部轉移。目前,全市從事養殖業生產專業養殖戶達4579戶,占農戶總數2.3%。從事山產品采集、食用菌栽培和水產等副業生產農戶也不斷增加。

  大力發展非農產業,拓寬社會轉移空間。通過加快農村小城鎮建設,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鼓勵和吸引農民進城務工、經商。截止XX年底,全市轉移剩余勞動力6.04萬人,占農村勞動力16.6%,平均每6個農業勞動力中就有1人外出務工,農民外出務工收入占農村人均純收入28%。

  積極組織勞務輸出,向外拓展轉移空間。近年來,赴俄累計輸出勞務1.6萬人次,開發俄土地7000公頃,勞務收入8000萬美元。此外,還向日本、韓國等東南亞地區輸送勞務。

  六是充分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靠落實政策促進農民增收。穩定完善土地承包責任制,充分調動農民生產投入積極性。

  堅定不移地貫徹土地承包政策,不斷完善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按照“自愿、依法、有償”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土地承包權流轉,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土地產出率和勞動生產率。

  積極推進撤鄉并村改革,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全市鄉(鎮)由86個減少到64個,行政村由859個減少到626個,鄉(鎮)村兩級干部減少1500人,減少行政支出1300萬元。

  積極推進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嚴格控制農民負擔反彈。加強村級民主制度建設,積極推行村級民主選舉、村民議事、民主監督和村務公開,切實增強農民對村務工作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從源頭上遏制農民負擔反彈,農民負擔呈逐年減輕趨勢。XX年全市實行稅費改革后,共減輕農民負擔7706萬元,人均減少114元,畝均減少10元。深化農村干部考核制度改革,把農民增收納入干部考核重要內容。把促進農民增收納入包鄉、包村、包片、包點、包戶責任制,作為考察干部政績的'重要內容,將所包對象增收與否、增幅大小、群眾是否滿意作為考核任用干部的重要條件,調動了農村干部做好農民增收工作積極性,轉變了干部作風,提高了為農民服務的水平。

  二、影響農民增收的制約性問題比較突出結構制約。

  產業化經營剛剛起步,沒有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基礎。農業資源尚未得到合理配置,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十分脆弱。龍頭企業普遍規模偏小,組織形式和利益機制不完善、不規范,帶動能力弱。農村小城鎮建設慢,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能力不強。在產業內部結構中,種植業比重大,林牧漁業比重小。

  市場制約。從國內市場看,近年來,由于市場需求變化,農產品賣難十分突出,農業增產不增收,增收空間越來越小。從國際市場看,農村開放度不高,毗鄰俄羅斯的區位競爭優勢沒能得到有效發揮。目前,我市大豆、小麥價格超出國際市場價格20%—50%,已失去市場競爭能力。畜產品、蔬菜等雖有一定價格優勢,但因規模、品質等問題,在短期內開拓國際市場難度較大。從自身看,地處偏遠,處于中心市場末梢,輻射面小;人口總量僅為173萬,農業人口占65%,城市化水平低,社會購買力規模不大,內需拉動力較弱;缺少規模大的農產品綜合批發市場,特別是缺少能夠輻射全省、全國的“龍頭”市場。

  體制與政策制約。從體制方面看,我市土地流轉機制尚未形成,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健全,組織化程度不高,農民發展商品生產信息不靈,市場交易能力低,難以應對市場變化和規避市場風險。從政策方面看,近年來由于受糧食購銷體制改革影響,農民收入明顯減緩。1997年到XX年,糧食市場價平均下降40%左右,嚴重影響了農民收入增加。

  科技與信息制約。農業生產科技含量低。XX年我市農業科技貢獻率42%,低于全國8個百分點。由于農產品質量差,名特優品種少,過腹轉化和精深加工水平低。農村信息服務滯后。農村專業協會、中介組織等社會化服務組織機制不健全。政府部門缺乏對農民的信息引導,預測性、定量分析少,導致農民決策缺乏依據。

  勞動力素質制約。敢闖敢干進取精神不夠。缺乏闖大市場、創大事業的膽識和氣魄。特別是一些農村基層干部駕馭市場和帶領農民闖市場的能力不強。科學文化素質不高。全市農業科技人員僅占農村勞動力1.2%。農村勞動力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3%,許多農業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廣應用。民主法制意識淡薄。自覺、主動參與農村民主管理意識差,特別是發展市場經濟所必需的契約意識、競爭意識、開放意識淡薄,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農民收入增長。

  三、增加農民收入的對策建議

  新形勢下必須準確把握農業發展定位,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原則,采取綜合措施,確保農民增收實現新突破。圍繞結構調整夯實增收基礎。切實把經濟結構調優、主導產業調強、運行機制調活、經濟效益調高,構筑具有特色的質量效益型農業基礎。調優經濟結構,就是在糧牧企、產供銷、農科教、一二三產業之間,建立起協調發展的關系;調強主導產業,就是發展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等專業化、規模化生產,壯大區域主導產業;調活運行機制,就是積極完善健全土地經營、金融服務、中介組織聯結機制等,大膽探索和建立農業保險、政府保障等農業經營風險保障機制;調高經濟效益,就是按效益最大化原則,建立全新的產業結構,真正實現農民增收目標。圍繞科技創新挖掘增收潛力。加快培育、引進、推廣農畜優良品種。種植業選育、引進品質優、產量高、抗病性強、成熟早、脫水快的優質品種。加大技術推廣力度,開發和推廣優質高產高效生產技術,農產品精深加工和綜合利用技術,農產品貯藏、保鮮、包裝技術。注重推進農業標準化工作,提高農產品生產的標準化水平,確保產品的商品質量,增強市場競爭力。加強農民科技培訓,增強農民依靠科技增產增收的自覺性。圍繞項目建設加大增收力度。利用結構調整上項目,重點發展農副產品加工項目,實現農產品增值。通過技術改造、機制創新發展和培育一批上規模、上檔次的龍頭企業,建立一批高技術、高起點、高附加值、高效益的農產品精深加工龍頭企業和商貿型的龍頭企業。圍繞小城鎮建設擴大增收載體。根據我市實際情況,要建設四種類型的小城鎮:以工業生產為主體的工業主導型鄉鎮;以從事商品流通和為城鄉人民提供生產生活服務為主體的商貿主導型鄉鎮;以游客和貨物集散為主體的交通運輸主導型鄉鎮;以旅游服務業為主體的旅游休閑主導型城鎮。完全放開農民進入小城鎮的戶口限制,與原居住居民在醫療、教育、就業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圍繞市場流通搶抓增收關鍵。加快建設一批牽動全市、幅射周邊地區乃至全省、全國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大力支持興辦各類經貿公司,支持發展農民經紀人隊伍和各種民間流通組織。積極發展訂單農業。積極發展外向型農業,增加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出口。圍繞非農產業拓寬增收渠道。引導農民積極發展勞務經濟,建立市、縣、鄉三級勞動信息管理網絡,形成農村勞動力的有序流動。充分發揮勞動管理部門主渠道作用,在各縣、鄉(鎮)建立勞動保障站,在勞務輸出人員集中的地方設立辦事機構,加強對外出務工人員管理。圍繞減輕負擔強化增收保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的有關政策,堅決杜絕加重農民負擔。進一步加強農民負擔監督管理,全面推行村級財務公開和村務公開。扎實開展農村“三亂”的專項治理工作。把減負工作與農民增收結合起來,與改革和規范農村稅費制度結合起來。

農民收入的調查報告13

  作者:xx

  學號:xxxx

  院系:xxx

  年級:xxx

  班級:xx

  日期:20xx年8月12日

  一、調查背景及意義

  我國是一個擁有13多億人口的大國,而農村人口的數量占到總人口的將近60%。人們的生存發展以及國家經濟科技等的進步都離不開農民的辛勤勞作。現在農民收入問題已經成為我國的一個熱點問題,也是一個難點問題。

  我國的"三農"問題是事關全局的重大問題,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問題。《新時期農業和農村工作重要文獻選編》中就指出:“農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國家自立的基礎,農民和農村問題始終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根本問題”。而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國家政策的調整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增強,農產品供給實現了由長期短缺到總量基本平衡再到豐年有余的歷史性轉變,農民解決了溫飽問題,生活總體上基本達到了小康水平。但是我國農業和農村的經濟發展仍然呈現出相對滯后、與國民經濟發展水平不吻合等弊端,難以滿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農民收入依然增長緩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進一步加大。作為一個農村人,我不禁要問:到底是哪些因素導致農民增收困難,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利用假期時間對自己所在鎮的農民關于增收問題做了一次深入調查,以期為本地農民增收困難問題的解決提供合理化建議,幫助當地群眾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調查方式包括發放不記名調查問卷、實地走訪以及與當地農民交談了解情況等。

  二、調查問卷

  您好!我是湖南大學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大三的學生。此份調查問卷主要是了解農民的收入來源,不涉及其它事情,調查問卷不留名,不泄露您的隱私。非常感謝您的配合,謝謝!

  1.您的年齡是

  A 18 -40 B 40-50 C 50 以上

  2.您家庭目前人口數目人

  3.您家庭主要的收入來源是

  A農業收入 B 外出務工C 經商 D 其它

  4.您家庭一年的收入狀況

  A5000以下 B5000-10000 C 10000以上

  5.您家里主要外出務工人員所從事的行業

  A建筑業B運輸業 C 采礦業 D服務業F其它

  6.您覺得打工與務農哪個掙的錢多

  A 打工 B務農

  7.您是不是專業養殖戶或種植戶

  A是 B不是

  8.您的文化程度是

  A小學及以下 B初中 C高中 D 大專及以上

  9.在你的消費當中,哪種消費內容所占的比例最大:

  A供養子女學習 B家庭飲食開銷 C娛樂方面 D 其他

  10您對國家實施的三農政策的滿意程度

  A.較滿意 B滿意 C一般 D不滿意

  11.鄉村干部處在農村最基層,在農村經濟發展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您對村干部看法:

  A滿意 B不滿意 C基本滿意

  12.對鄉村干部不滿意原因:

  A不思進取 B不深入基層 C貪占、吃喝風嚴重 D知識結構不能滿足需要

  三、調查結果分析

  本次調查發放問卷30份,收回有效問卷30份,調查對象為我家鄉所在的本村以及鄰近行政村的農民。參與調查過程的人們年齡都在30至50歲之間,絕大部分已經成家。在調查的30戶農民中,人口總數為109人,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每年人均純收入大概為1400元(因為沒有辦法統計每個被調查對象家庭的具體收入數據,只能根據調查結果得出大致的收入水平)。家庭年收入5000元以下的戶數為26戶;5000—10000元之間的戶數為0戶;10000元以上的戶數為4戶。在被調查的30個家庭中,外出務工人員數目為26個,主要從事采礦、建筑行業的工作。具體比例為從事采礦業15人,占57.7%;從事建筑行業9人,占34.6%;從事服務行業2人,占7.7%。被調查的人們,知識水平普遍較低,30個調查對象的'學歷均為高中以下水平。而且絕大多數認為家庭開銷最大的為子女上學費用。

  通過對調查問卷以及談話內容進行統計分析,我得出了本村附近農民收入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收入水平普遍比較低。30戶農民的人均純收入大概只有1400元。如果除去日常生活、子女讀書、生病就醫,婚喪嫁娶人情世故等的費用,農戶所剩無幾。如果再遇上自然災害或者收成不好,甚至會出現入不敷出的情況。

  2、農民收入渠道窄,要想增收難度較大。大部分農戶收入的主要來源仍然是傳統的糧、棉、油等農產品,而且經常會出現糧價下跌,賣不出去等情況;調查對象普遍反映家中有剩余勞動力,但是由于知識水平較低,同時市區直企業下崗職工也在不斷增加,這些都給他們外出打工獲得收入增加了很多的困難;大部分村鎮企業也因為經營不善出現虧損甚至關閉,這也制約了農戶收入的增加。

  3、外出打工待遇較差,工作條件艱苦。在與被調查的30戶農民聊天過程中,大部分人都說家里面出去務工的人從事的都是建筑隊工作或者井下采煤工作,收入很低,工作環境非常惡劣,而且還經常有危險。但是由于學歷的限制,他們外出也只能從事這些方面的工作。

  4、農民收入非常不平衡。少數農戶的高收入掩蓋了個別農戶收入下降的真相。通過了解發現,個別農戶的年收入已經過萬,生活水平也很高;但是也有農戶的家庭年收入不滿一千,已經到了賒賬度日的地步。這種情況的發生跟個人有關,也跟國家政策以及村干部的領導有關。

  5.村干部問題重重,村委服務不到位。通過調查我發現,本村以及臨近村莊的村干部選舉已經成了“選錢”—誰有錢誰就能當上干部。有人為了當上村干部,花費巨額資金送禮,有的甚至打起了“選票價格戰”,一張選票從100到1000不等,有的候選人一次竟花費幾萬甚至幾十萬。不難想象,在這情況下組織起來的村委會其服務意識和帶動能力是怎樣的。素質偏低的村委會成員導致村委會發揮不了應有的職能,這也是農民增收困難的一個重要因素

  6、農村兒童教育水平以及師資狀況堪憂。由于經濟發展水平低,當地的教師工資水平較低,這致使大量優秀教師流失,進而導致農村教育質量下降。同時,隨著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增加,出現了大量的留守兒童,由于其父母常年在外,對他們的輔導、教育乏力,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像心理發育不健全、學習成績下降等。

  四、對策及建議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影響農民收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要想真正實現農民增收就必須多管齊下,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存在的種種不足。

  1、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要增加農民收入,關鍵在于農民自身的素質。政府部門可以安排科技人員下鄉,對農民進行技能培訓,打破思想僵化的局面,鼓勵農民大膽嘗試,自主創新。

  2、發展鄉鎮企業,推動本地經濟發展。針對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就業困難這個問題,我認為可以依靠發展農業和相關產業來解決問題,根據當地的農業特色,建立與其相關的鄉鎮企業,聘請外來有管理經驗的人員進行管理輔導,使企業走上良好的發展軌道。

  3、加大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國家應當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加強對農業的支持保護力度,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降低農村經濟發展成本,拓寬農民收入途徑,真正實現農民增收、富裕。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新增基本建設資金應向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傾斜,逐步縮小城鄉經濟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差距。

  4、加大政府監督保障力度,規范制度體系。政府應加大投入力度,每年從財政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資金用于保障農民生活,減輕農民住房、醫療等方面的壓力,增強農民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同時,規范制度體系,確保國家各項政策的嚴格執行,使農民真正從中受益。這樣也可以保證每位農民達到溫飽水平,不至于出現貧富差距過大的情況。

  5、增強農民民主民權意識,提高村官素質。可以通過宣傳教育對廣大農民普及選舉知識,使他們明白選舉村干部并不是“選錢”,而是選出一個帶領自己致富的領導,一個可以信賴的、有領導能力的人。同時加強鄉鎮政府的行政干預力度,嚴厲打擊賄選行為,保障每次選舉實現公正公平公開,選出村民心目中滿意的干部。

  6、加大農村學校師資力度,提高教育水平。政府應該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資力度,保證并進而提高農村教師的收入,吸引外來優秀教師來農村任教,使農村孩子接受教育的水平得到提升。同時組織城鎮孩子進行“一幫一”活動,關愛關懷農村留守兒童,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是他們能夠健康成長。

農民收入的調查報告14

  現在農民收人主要來源于糧食作物的兌換。小麥、玉米、水稻等是農民的生活資料,在賣出的同時—定要留下一半甚至一半以上作為—年的口糧。花生、芝麻等經濟作物自然是農民經濟的主要來源(主要是指花生等種植較多地區)。糧食收入以后,該賣的賣,該留的留,農民便可有四五千元的收人。

  副業養殖也是農民的收入之一,在農村幾乎每家都養兩三頭豬,此外還有牛、羊、雞等家禽,這些賣掉以后大多又有了二三千元的收人,所以農村一年毛收人在六七千元,在種植上除去種子、化肥、灌溉等方面,在養殖上,除去幼苗、飼料以及家禽的醫藥費等,農民一年凈收入也能有四五千元。這個數字還是可觀的。

  可是農民拿著這些錢并不是很開心,接下來錢就要向外拿了。到了年底每年必不可少的是村統籌、提留。家里孩子增幾件新衣服,那拖拉機的大輪子用了好幾年了也該換了。剩下的要全部給孩子來年的學費、生活費,或許到了春節還得借—些才能過個好年。

  要是遇上了災荒,天氣不好,收不到糧食。交完公糧,剩下的恐怕填肚皮都不一定夠。要是萬一家里有個人生病,恐怕不借錢是看不好了。這借來借去,家里就欠債了,以后的.每年得節約,少吃幾頓好飯,少穿幾件新衣服,還了錢,才能松口氣。

  農民收入除去支出,剩下的只能維持簡單的生活,萬一有了天災就得借錢,可這也不是辦法,借了錢總得要還,孩子讀書開支最厲害,要趕上了某些亂收費的學校,農民更是苦不堪言。

  國家政策整天在喊減輕人民負擔,減來減去農民還是被壓的喘不過氣。政策關鍵要落實。隨著中國將加人世貿組織,外國糧食將進人中國市場,糧食價格將大幅度下降,這樣農民收人減少而支出不會有多大變化,農民負擔將會更重。

農民收入的調查報告15

  一、調查目的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雖然隨著國家在政策上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扶持,農民收入有了些許提高但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還有待進一步發展。農民收入增長緩慢,事關農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發展全局,必須引起高度重視。這是我們前進道路上的一個“坎”,想要跨國這道“坎”我們就要狠抓農村新增收入使得農村收入有一個質的飛躍。增加農民收入是保持農村社會穩定的需要。如果我們在繼續挖掘農業內部潛力的同時,從優化農村資源配置,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加速農村城市化進程的角度考慮問題,有可能為增加農民收入開辟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通過增加農民收入的新情況調查的了解可以幫助農民進一步優化農業產業、產品結構提高人均收入,為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做貢獻。為了了解掌握增加農民收入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我于今日就其情況對麥積區花牛鎮諸多村進行了問卷調查。

  二、調查時間

  20xx年7月——20xx年10月

  三、調查對象

  XX鎮花牛村30戶農戶

  四、調查方法

  本次調查,我以訪談法為主觀察法為輔走訪了我所在村鎮的部分農戶。

  五、調查內容與結果分析

  (一)農民收入變化情況

  農民家庭收入主要構成有: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收入、財產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其中,工資性收入和家庭經營收入所占比例較大。

  一是工資性收入:農民外出從業得到的收入穩定增長。 20xx年農民工資性人均收入 4078。9元, 20xx年人均工資性收入 4527元,比上年增加 448。1元,增幅 11。4%,農民工資性收入占農民純收入的比重上升到 75%。

  二是家庭經營收入:家庭經營收入穩步增長。 20xx年家庭經營人均純收入 1106。9元,比上年增加 114。3元,增長 11。5%。 從調查情況看:在家庭經營收入中,糧食收入絕對值逐年增加,在調查表中可看出它在總收入中的比重呈下降趨勢。因為糧食生產效益一直被農資價格上漲所擠壓,糧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較少。據統計,我市糧食收入占家庭經營總收入的 49。7%,對農民收入的影響仍然較大。

  從種糧生產成本與收益分析,糧食作物每畝生產成本上升,農民的純收入相對減少,農民增收面臨成本高、收益低的壓力。

  三是其他收入:服務收入、財產性收入略有下降;政策性收入穩中有增,加工收入稍有減少,以蘋果為主要農產品的加工收入受災害性天氣影響有小幅下降,人均收入水平不高。

  (二)總支出情況

  20xx 年農民人均家庭總支出 8151元,比上年增加 187。1元,增長 6。5%。 20xx年農民人均家庭總支出 8666元,與上年增加 515元,增長 13。3%。在家庭總支出中生產性支出和生活支出增長比較快。

  1。受農資、飼料等價格上漲的影響,農民的生產性支出逐年增加。 20xx年種植業(糧食)生產性支出人均 407。5元, 20xx年種植業(糧食)生產性支出人均 480。3元,同比增加 72。8元,增長達 17。9%; 20xx年養殖業生產性支出人均 347。6元, 20xx年養殖業生產性支出 448。1元,同比增加 100。4元,增長 28。9%。同時,購置生產性固定資產支出也在增加,由于部分農機具享有政策性補貼,一家一戶重復購置農用機械,增大了人均生產性支出。在家庭總支出構成中, 生產性支出總額占家庭總支出的近三分之一,達到 29。6%。

  2。農民人均生活支出明顯增加。20xx年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 4899元,比上年增加 264元,增幅 10%。 20xx年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 5444元,比去年增加 545元,增長 11%。農民生活消費總支出隨物價變化急劇上升,使農民家庭總支出明顯增加。

  (三)影響當前農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近年來,農民收入雖取得較快的增長,但仍面臨諸多不利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農業增收空間受限 。 一是農資價格上漲過快, 遠遠超過農產品價格的增長。 20xx年全市農產品收入增長 10。2%,而用于購買農業生產資料的支出則增長 15%—30%不等,說明純收益被農資價格上漲所擠壓,投入產出率低,致使農民收入增速緩慢。以肥料為例,實際市場價連續幾年漲幅都在 15%以上。

  另外,雜交種子的價格也在不斷上漲,其中一季稻種子價格上漲幅度最大, 20xx年 C兩優 87、 C兩優 396, V兩優 1、 7、 8號價格均為 35元 /斤,比 20xx年每斤又漲了至少 10元,上漲 40%。 二是 農田基礎設施不完善。目前 一些 中低產田 基礎設施脆弱, 排水引灌、保旱保肥的能力不高, 抵抗風險災害的能力較差, 成為制約農業生產增產增收的瓶頸。 特別是近年來冰災、水災、病蟲災害等發生頻繁,給農業生產造成了不穩定性。 比如年初的冰雪災害就給油菜生產帶來很大的損害,人均產量下降了 2。8%,其他冬種農作物生產也受不同程度影響。三是養殖業收入因多種原因相對減少。近幾年來,因勞動力外出、飼料漲價、疫病及牲豬市場價格大幅波動等原因,飼養牲豬的農戶明顯減少,導致農民的養殖業收入減少。從調查的' 100戶農戶看, 20xx年有 62戶, 20xx年只有 43戶。

  2。外出務工收入增長空間變小。 農村勞動力素質普遍不高,適用技術應用差。絕大多數年齡結構老化、文化程度低、勞動技能不強;出外打工經商的農民,多數只能從事一些勞動強度大、環境惡劣的工作,享受待遇不高;隨著產業結構升級,用工單位對勞動力素質要求也愈來愈高,就業難度將不斷加大,農民外出務工收入增長空間也將受到擠壓。

  3。惠農政策直接增加農民收入的份額較少。 近年來,糧食直補、良種補貼、農機補貼、農資綜合補貼、農業政策保險等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實施,一定程度上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廣大農民增收創造了條件。隨著新農村建設的全面展開,國家加大了對農村投入,通過政府轉移支付,加大補貼力度,但這部分資金中相當部分是用于扶持農村公共事業發展、改善農村生活條件,能夠直接增加農民收入的份額較少。

  六、建議與對策

  針對上述情況,我認為,要使農民收入保持較快增長,應該解放思想,增強市場意識,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就必須加大農業產業增收結構調整力度,自覺按照市場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想要發展就必須擁有市場,這是農民增收的重要環節。一是增強市場主導意識,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依靠市場引導生產,大力發展“市場農業”和“訂單農業”。按照市場的要求來進行生產,不僅僅要以當前市場為導向,還要以未來的市場變化趨勢為導向,形成“人無我有”的局面,搶占先機;二是增強質量效益意識,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是在農產品相對過剩的背景下進行的,因此調整產業結構必須要適應市場化的需求,把提高農產品質量放在首位,形成“人有我優”的格局,提高農業產業經濟效益;三是增強特色創新意識,調整農業結構不能盲目跟隨,別人怎樣調整就跟著怎樣調整,這不僅僅會嚴重挫傷農民調整農業結構的積極性,還會使農民減收,因此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必須樹立創新意識,注重特色,形成“人優我特”,促進農業增收。

  擴大勞動力轉移輸出,大力發展勞務經濟。認真落實省市縣關于加快農村剩余勞力轉移輸出的政策意見,把發展勞務經濟作為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措施來抓。一是要強化宣傳,大力營造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輸出的良好氛圍,切實轉變農民“死守家門、固守土地”的封閉觀念,提高勞動力資源的綜合利用率;二是堅持就地轉移的和外出轉移兩手抓,推動農民就業多元化,鼓勵農民自主創業,促進農民持久穩定增收。

  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單純從大農業方面來促進是遠遠不夠的,保持農業的穩定發展,大力發展二三產業,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增收困難的問題,有道是“無工不富”。因此促進農民增收必須大力發展二三產業,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一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勞動密集型企業,促進農民進廠就業,使一些有后顧之憂的農民既能搞好農業生產,又能增加勞務收入;二是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引導農民“洗腳上岸”,發展個體商貿業和運輸業,多方面拓寬增收渠道,保持農業增收穩定。

  強化培訓,逐步提高農民科技素質。科學技術的第一生產力,當今科技進步日新月異,農民素質偏低已成為制約農民增收的瓶頸,要促進農民增收,就必須突破這個瓶頸,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一是充分利用廣播 、電視 、雜志、互聯網等手段,為農民解疑釋難,最快捷的推廣農業實用科技,普及農村致富實用技術,滿足人民對科技的渴求;二是利用省市扶貧培訓的契機,使一批農業生產骨干走出去,洗腳上岸進課堂,培養他們的市場頭腦和科技頭腦,提高一切圍繞市場轉,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領,再讓他們去培訓農民,起到以點帶面的效果。夯實農業基礎,為農民增收創造條件。一是鼓勵農民組織 農業 協會 ,按市場化要求組建股份公司,采取“公司+基地+農戶”和“公司+協會+農戶”的方式,開展農產品流通,農業生產及農村 社區 服 務 ,促進農產品的產供銷市場一體化,拓展增收空間。二是優化基層干部隊伍,著力選擇和和使用有技術、有經濟頭腦的農村基層干部,團結帶領農民發家致富,務實創新的開展工作,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三是加大資金投入,夯實農業基礎,增強農業發展后勁;加大資金籌措力度,積極編報項目向上爭取資金,搞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的規劃和管理;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確保農業穩產高效;加快農業新機具的推廣,推動農業機械化步伐,提高農民勞動效率;加快實施農村實事工程,改善農民生活條件,優化農業生態環境,促進農業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

【農民收入的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02-12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范文02-12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15篇02-12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范文7篇02-12

對增加農民收入問題的思考12-13

新疆農民收入現狀分析及其對策12-10

昌吉州增加農民收入的對策12-10

增加農民收入的途徑和措施研究12-09

中國省際間農民收入差距的考察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