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食品營養與健康調查報告
在生活中,我們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報告,不同的報告內容同樣也是不同的。你所見過的報告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食品營養與健康調查報告,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食品營養與健康調查報告1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藥品管理法》、《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及新出臺的《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精神,按照“地方政府負總責、部門分工協作、各方聯合行動”的要求,加強領導、強化措施、突出重點、狠抓落實,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工作,進一步規范了食品藥品市場秩序,人民群眾飲食用藥安全得到保障,有效預防了重食品藥品安全事故的發生。
(一)加強組織領導,落實保障措施。市政府對食品藥品安全工作高度重視,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專門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等,督促食品藥品安全措施的落實。
一是加強機構建設。xx年8月份,市政府成立了市食品安全員會,由常務副市長擔任食安主任,三位分管農業、衛生、經貿口的副市長和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局長擔任副主任,成員由市直25個相關部門和梅列、三元兩區政府分管領導組成,下設辦公室,掛靠在市食品藥品監管局。并根據市領導工作分工的變化及時調整充實食安成員。
二是科學界定職責。針對食品安全監管存在多頭執法、職責不清、檢測資源重疊等問題、專門組織進行調研,召開專題協調會,進一步理順食品源頭、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相關部門監管職責,做到不留空檔、不留死角。
三是周密部署工作。市食安多次組織人員深入基層開展食品安全工作調研,組織開展食品安全專項檢查,督促食品安全各項措施的落實。
四是經費列入預算。為保障食品安全工作的順利開展,市財政局將食品安全經費列入預算,所有經費由食安集中管理、專款專用。
(二)加強協調聯動,齊抓共管。
一是加強日常監管。市食安充分發揮綜合監督和組織協調職能,采取日常監督檢查與專項檢查、突擊檢查與明查暗、群眾舉報與點上抽查相結合的辦法,強化食品藥品監管。規模養殖場、蔬菜基地、型超市和藥店食品藥品安全監管較到位,索證索票制度較健全。xx年以來,全市各級各部門共組織開展食品各類執法檢查11萬多次,檢查食品、加工、經營企業14.6萬戶,查處各類食品違法行為xx多起,查獲污染食品80多噸,總貨值500多萬元。
二是開展聯合執法檢查。針對節假日的食品供應情況以及食品安全重點問題、群眾映的熱點問題,組織質監、工商、衛生、農業、畜牧水產、經貿、食品藥品監管等部門執法人員,重點開展了“元旦”、“春節”、“五一”、“六一”、中秋、國慶等節日食品安全聯合檢查,以及豆制品、學校食堂、農村食品市場、迎奧運等專項食品安全聯合執法,對食品種植養殖源頭、生產加工、流通和消費四個環節的重要部位、重點單位、主要品種進行檢查,對發現的問題及時組織整改,嚴防食品安全事故發生。
三是認真辦理人代表建議和政協員提案。xx年以來共辦理人和政協有關食品安全的建議和提案24件,通過建議和提案的辦理,使食品安全方面的一些熱點難點問題得到初步解決。
(三)突出治理重點,強化專項整治。根據食品產供銷各環節的市場供給狀況和安全薄弱環節,結合我市實際,先后組織開展了多個食品安全專項整治活動。
一是開展食品小作坊、小企業專項整治。xx年,對全市小作坊開展調查摸底,摸清全市現有食品生產加工小企業、小作坊的基本情況。從xx年起,每年都對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開展專項整治工作,通過“兩取締”、“一轉產”、“四個到位”等措施,把絕多數食品生產加工小企業、小作坊納入正常監管范疇。
二是開展了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xx年,按照國務院開展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的工作部署,我市成立了相應的組織機構,制定了專項整治實施方案,如期完成了10整治工作任務,實現了30個硬性整治目標,包括省定的13個100%量化目標。
三是開展了乳制品專項整治。去年九月份,“三鹿”奶粉事件曝光后,我市高度重視,認真抓好乳制品生產加工環節、流通環節、餐飲環節和奶牛養殖、奶源供應環節的清查和監管,落實嬰幼兒的免費篩查和治療措施,維護了社會穩定安定。
四是開展打擊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專項整治。從去年12月份以來,我市組織各有關部門對養殖環節、食品生產加工環節、流通環節和餐飲消費環節違法添加非食用物質和濫用食品添加劑進行專項整治。專項整治以來,全市共出動執法人員14278人次,檢查單位25546家次,整治重點單位925個,整治重點品種153個,查處案件5起。
五是全面深化藥品市場整規。市政府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長任組長的藥品市場專項整治工作領導小組,加藥品市場整規力度,嚴厲打擊假冒偽劣藥品。幾年來,我市共組織開展了208次專項檢查,查處藥械違法案件6032件,移送司法機關處理8起,取締無證經營藥械1244起,不斷凈化藥品市場。
(四)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安全意識。
一是組織開展宣傳活動。組織開展了食品藥品安全“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食品安全宣傳周”等活動,并通過加強與電視臺、廣播電臺、報社聯系,力宣傳《食品安全法》、《藥品管理法》等法律法規。上半年,田共計發送食品安全短信2萬條,發放《食品安全法》、《藥品管理法》單行冊5000本,宣傳單5.3萬份,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維權意識,提高了全社會對食品藥品安全的參與意識和責任意識。
二是開展食品藥品安全培訓。全市各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根據各自的專業特點和監管職責,舉辦了食品安全監管人員、業主及食樸業人員等培訓班,通過培訓,提高了監管隊伍依法行政能力和監管水平,增強了業主及食樸業人員素質,從業和執法人員的法律意識、質量意識和自律意識都得到加強。三元區今年舉辦食品安全法學習培訓宣貫會2期,邀請有關專家解讀《食品安全法》,共有60多位已獲qs證的食品企業、小作坊、商場超市的負責人參加會議。
二、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食品藥品相關法律法規宣傳不夠深入。
一是一些領導和干部對食品藥品安全的相關法律法規學習不夠,重要性認識不足,責任意識不強。三元區至今未設立食品安全員會辦公室,對食品安全監管工作協調不夠有力。一些食品衛生執法人員法律意識不強,執法不嚴,監管不到位。
二是一些食品生產、經營單位守法經營意識淡薄,生產加工企業設施簡陋,生產環境、衛生條件差,從業人員素質較低,從業培訓不到位,對食品衛生安全要求和常識不了解。如田巖城啤酒廠生產環境差,從業人員存在未穿工作服,穿拖鞋現象。田均溪小學食堂靠豬圈太近,臭味難聞,空氣質量差。
三是食品藥品安全管理制度不夠完善,個別食品藥品經營單位和餐飲單位臺賬、相關記錄登記不全,流于形式。如田七星漁業公司下藥記錄不全,明溪屠宰廠進廠豬檢驗登記不夠完整。四是為數眾多的消費者存在食品安全意識差、辨別能力低、維權意識淡薄等問題,許多消費者不知道“qs”是食品質量安全標志。
(二)食品藥品安全的隱患仍令人擔憂。
一是農產品生產多以農戶為單位,缺乏標準化程度高的規模種養殖,農業投入品使用不規范,一些農民在生產中往往盲目加施藥量和施藥次數的現象,不到安全間隔期就采收使用,農產品全過程質量監控難度。農產品中農藥、抗生素、重金屬、瘦肉精和市區周邊眾多“泔水豬”養殖等問題仍然存在。
二是食品生產單位以家庭小作坊為主,生產條件較差,食品添加劑超標。三無食品、過期霉變食品、以次充好食品仍然存在。
三是食品流通終端多為個體工商戶,經營方式和管理水平較為落后,索證登記不規范。
四是餐飲業衛生狀況堪憂,有的從業人員沒有健康證,有的碗筷消毒不夠,食品品質難保證。街頭飲食攤點和夜市排檔衛生存在“臟、亂、差”的問題。特別是餐具洗滌公司監管不到位,個別從業人員無健康證,企業工作流程不規范,包裝車間不具備無菌操作條件,洗滌、消毒原料和包裝材料索證不規范。在全市相當多中小酒店都使用這些消毒餐具的情況下,潛在著較的食品安全問題。
五是部分醫療機構未按規定進行藥品的儲存、保管和養護,藥事管理不夠有序、規范,對體外診斷試劑、醫用耗材、一次性使用無菌醫療器械的管理較為薄弱。藥品流通環節違規、違法行為時有發生。
(三)食品安全監管存在薄弱環節。
一是相關部門分段監管銜接不緊密。7月23日省政府關于研究落實《食品安全法》有關工作的會議紀要下發后,有的部門傳達不及時,造成銜接不力,相互推諉。此外,按照《食品安全法》的有關規定,質量監督部門、工商部門、食品藥品監督部門、衛生部門之間的權限應當重新調整,但《食品安全法』有界定生產領域、流通領域和餐飲服務的含義,導致監管工作內容難以截然分清,存在監管缺失和交叉的問題。
二是有的部門監管責任沒有到位,降低標準,放松要求。如笨鵝酸奶廠遷移新址后,在未辦理好衛生、生產許可證的情況下,將產品供給市區居民。我市的竹產品的抽查合格率僅60%左右,尤溪竹產品已被列入全省重點整治地區及重點整治產品目錄。三元商廈中經營冷凍水產品普遍沒有索證。
三是農村食品安全監管不到位,監管手段滯后,三無食品較多。
四是長效機制不夠健全。責任目標、責任考評、責任追究、日常巡查、應急管理、安全信息等制度還不完善。
(四)食品藥品安全保障措施不配套。
一是監管隊伍力量薄弱。一些部門存在承擔的監管任務與配備的人員不相適應的問題,有些地方監管專業化水平不高。市質量監督局負責兩區食品質量安全監督僅2人,三元區負責協調食品安全工作僅經貿局1人。
二是缺乏必要的技術裝備和手段。工商、農業、畜牧等相關監管部門普遍缺乏必要的檢測設備和配套設施,檢測技術落后且資源分散,只能做簡易的農藥殘留檢測,無法進行抗生素、重金屬等殘留檢測,依靠感觀、目測進行現場檢測的方法仍然存在。
三是經費保障水平與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日益增長的需求還不相適應。一些部門檢測經費和買樣經費未列入預算。三元區蔬菜批發市場共有80多個品種蔬菜,每4天僅抽檢一次,檢測8個品種農藥殘留,難以保證上市蔬菜質量。
三、建議意見
(一)強化食品藥品安全宣傳教育。食品藥品安全關系到廣消費者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為此,各級政府要繼續加對《食品安全法》《藥品管理法》的宣傳力度,提高各級政府、相關部門領導的法律意識,依法依規切實加強領導,強化責任,落實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工作各項措施。要加強食品藥品制售從業人員的法律、業務培訓和社會公德教育,熟悉并掌握必要的食品藥品知識和技能,知曉本行業科學發展的動態和信息,加強自身規范化管理。要加媒體對違法生產、教育行為的曝光力度,促進依法、誠信經營。要采取多種形式,有針對性、分期分批對不同人群進行食品藥品安全健康教育,讓食品藥品安全知識進入千家萬戶,增強廣消費者自我保護能力,提高對假冒、偽劣食品鑒別能力,自覺抵制不安全食品藥品,積極舉報違法經營行為。形成全社會重視、關心、參與食品藥品安全工作的良好局面。
(二)強化落實食品藥品安全監管責任。
一是要繼續抓好食品安全綜合協調工作。定期召開食品藥品安全監督管理聯席會議,加強溝通,統籌協調,研究解決食品藥品安全存在的相關問題。對照《食品安全法》的相關規定,進一步明確監管部門之間的權限,對監管職責進行明確的分工,各負其責,切實加強食品藥品各個環節的監管,避免出現監管空白,維護好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是要完善和落實監管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要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增強做好工作的責任感,依法履職,嚴格監管,切實負起責任。建立健全食品藥品安全責任追究機制,對執法人員行政不作為、玩忽職守、執法犯法應嚴肅追究責任,給予必要的處分和處罰。
(三)加強食品藥品安全日常監管。要高度重視消除食品安全各個環節的安全隱患,繼續加強種植養殖源頭和食品藥品生產加工、流通、消費四個環節的安全監管,突出重點,狠抓落實,消除監管盲區。
一是加強對食品藥品生產源頭的監管。積極扶持和引導農產品和食品藥品生產加工企業提升產業水平,做做強、規范生產,通過農民專業技術協會和專業合作社統一對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多環節的規范自律行為。要在有條件的超市建立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
二是加強對生產加工環節的監管。相關部門要嚴把好食品藥品生產、加工、經營企業準入關,不能因陋就簡,降低門檻,對不符合相關規定和違相關程序的`廠商要加處罰力度、限期整改。要加強對食品添加劑的監管,禁止生產者采購、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劑、食品相關產品。
三是加強對流通環節監管。要嚴格執行健全索證索票制度,加對產品抽查檢驗力度,確保進入流通食品安全。
四是加強對餐飲業的監管。要加強從業人員健康體檢,嚴格餐具消毒,加強集中式餐具消毒服務公司的規范管理。加對夜市、攤點的整治力度。
五是高度關注廣農村食品藥品安全狀況,采取切實措施加強農村食品衛生監督力量,從源頭上控制偽劣食品藥品對農民群眾的危害。
(四)深化食品藥品安全專項整治。繼續圍繞直接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社會映強烈的突出問題,針對重點產品、重點環節、重點區域、重點場所、重點對象,組織開展聯合檢查和聯合執法,深入開展食品藥品安全專項整治工作,進一步加對制售假劣食品藥品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不斷提高市場規范化程度和群眾飲食用藥安全保障程度。
(五)健全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長效機制。加快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體制步伐,調整充實食安成員單位。通過有效整合現有監管資源和監管力量,把分散的監管集中起來,把具體的監管統一起來,切實使現有監管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和發揮,形成統一、權威、高效的監管體系。建立食品藥品安全標準體系、檢驗檢測體系、信用體系和信息體系,繼續開展食品藥品放心工程綜合評價和食品藥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完善食品藥品安全形勢分析評估和預警機制,提高對食品藥品安全風險分析和事故的快速應能力。全面推廣藥監系統的監管臺帳制度,健全和完善各監管部門檢查、抽查臺賬和現場記錄,落實整改措施和時限,使各項監管工作常態化、規范化。探索農村食品藥品綜合監管的有效方法和措施,充分發揮食品藥品監管網絡的作用,真正實現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全覆蓋。
(六)健全和完善食品藥品監管保障機制。
一是加財政投入,將食品藥品監管專項經費納入財政預算,保證逐年增加。解決好食品藥品執法交通工具、快速檢測裝備、取證工具和信息化設備的配備,提高監管水平。要進一步整合市、縣食品藥品檢測資源,提高檢測面和檢測水平,切實使檢測到位,實現檢測常態化。
二是盡快配齊配強食品藥品監督執法人員,同時要把住人員的進出關,對現有的執法人員要加強培訓和進修,不斷提高執法人員的業務素質和執法水平。人事編制部門在調研的基礎上,適當增加監管部門的執法人員和鄉村食品藥品協管員編制,以滿足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工作的需要。
(七)力扶持食品醫藥產業發展。通過逐步提高產業集中度,提升全市食品藥品安全水平。加強農產品標準化建設,將食品安全的管理延伸到農戶。通過政策扶持、市場引導,發展一批技術先進、標準化程度高、輻射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一方面繼續加對小作坊的整治力度,逐步淘汰生產條件差,技術落后又無力改造的小作坊,一方面支持技術先進、質量管理水平高的企業發展壯,逐步提高名牌產品企業和質量認證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從源頭上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
食品營養與健康調查報告2
品流通環節是消費者接觸食品的第一道主要環節,同時也是牽涉消費者數量最的一個重要環節,搞好流通環節的食品安全工作至關重要。溫縣工商局圍繞提高流通環節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實現食品安全長效監管,近期對流通領域食品安全狀況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流通領域食品安全基本狀況和存在的問題
縣共有涉及食品經營的單位和業戶445家。經工商部門注冊的個體食品店(含部分經營副食的百貨店)375家,有限公司1家,超市(商場)5家;“食品放心示范店”93家,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農家連鎖店”126家,食品統一配送率7080%;無照經營70家。
這些經營單位是全縣流通領域的食品經營主體,直接為百姓提供食品來源,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監督、管理好這些經營單位,就管好了全縣人民的“菜籃子”、“米袋子”、“肉案子”,就為百姓創造了安全放心的食品消費環境。近年來,我縣不斷加對食品流通領域的監督執法力度,有效促進了全市食品安全形勢持續好轉。目前,流通領域食品安全狀況基本令人放心,經營單位管理制度、索證索票制度、不合格食品退貨制度、購銷臺帳制度有效落實,食品安全基本實現了無縫隙監管。而在農村食品流通領域,食品安全水平仍有待提高。
今年我局組織了10余次食品類專項檢查整治行動,取締無照食品經營戶67戶,查處各類食品案件27起,其中無證經營業戶84%在農村,食品案件90%發生在農村。檢查結果顯示,農村流通領域食品安全狀況較城區仍存在一定差距。
我縣設立12315消費者投訴站(點)547個,在全縣各行政村聘請一名食品安全義務監督員,聘請食品安全監督員262名,制定了義務監督員制度,定期召開座談會,集中聽取他們對食品安全工作的建議和意見,以期達到消除食品安全隱患,改進食品安全工作的目的。農村是食品流通環節安全問題的多發地區,農村食品流通環節監管是需要著力破解的難點。雖然縣政府每年均將食品安全工作納入目標考核,且在食品監管方面有一定的經費投入。但是食品安全監管工作還存在有以下問題:主要表現在六個方面:
一是集市散裝食品的“兩防”設施不夠完善。農村集市食品近60%為散裝、裝,雖然有的業戶添置了網罩,解決了防蠅問題,但防塵效果不理想。
二是食品店的.散裝食品標示不清晰。調查發現,農村商店所售的散裝食品多數無原料說明,無加工日期,無保質期,消費者正當權益得不到保障。
三是農村雜貨店食品混放嚴重。農村雜貨店規模較小,衛生狀況較差,商品類別較雜,洗化用品與食品混放,存在食品被污染的隱患。
四是銷售三無產品、超期食品現象依然存在。部分經營業戶銷售本應淘汰的過期商品,少數業戶為牟取利潤違規銷售三無產品,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
五是部分食品質量堪憂。集市和小食品店出售的果凍、汽水等食品普遍存在色素、有害菌超標現象。部分飲料由糖精、色素和水簡易勾兌而成,未經殺菌處理,便進入市場流通。
六是部分食品外包裝質量低劣危害人體健康。許多小企業、小作坊為降低成本,選用質量低劣的塑料袋或塑制瓶進行食品外包裝,有些企業使用未經充分消毒殺菌的二次包裝,對消費者健康構成潛在威脅。
導致問題出現的原因來自三個方面:
一是部分生產企業和批發商、零售商盲目逐利,形成了劣質食品供應鏈。一些小企業、小作坊為降低成本,用不合格原料加工食品,以低價戰略向農村傾銷;部分批發商圖利潤,批量采購低價劣質產品;一些零售商只顧“適銷對路”,對食品質量置若罔聞,銷售低價“三無”商品。很多劣質食品和“三無”食品,正是通過這一供應鏈條流入農村市場。
二是農村消費能力偏低,農民食品安全意識薄弱。農村總體經濟水平不高,農民購買能力不強,質量過硬的名優食品難以占領市場。很多農民缺乏安全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容易成為假冒偽劣食品的受害者。同時,多數農民辨偽能力不強,在消費時沒有查驗證照和索要發票的習慣,給一些“三無”食品、過期不合格食品和城市淘汰食品流入農村埋下了隱患。
三是農村市場存在監管薄弱環節。食品安全工作已呈現出“跨區域流通、多部門交織”的特點,多數劣質食品由外地加工窩點制造并向本地輸出,打掉這些加工黑窩點,需要區域合作、部門配合,存在一定難度。農村食品銷售網點多、分布散、流動,難以實現集中監管。
二、加強流通領域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建議
(一)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長效監管體制。要有效整合監管資源,促進監管工作高效有力地施行,真正形成各監管部門各司其職、相互協助、無縫對接的聯動機制。要健全食品安全監管體系,完善各項監管制度,切實做到監管工作全履蓋和經常化。
(二)強化食品安全監管能力建設。加強食品安全監管能力建設,是做好監管工作的前提和基礎。雖然我單位基層執法人員均為國家公務員,具有高中以上學歷。根據當前食品安全監管狀況,還要繼續加強執法人員業務培訓,提高執法水平,提高整體防范食品安全能力。要充分發揮社區居民的作用,鼓勵其積極舉報違法案件,達到實時監管的效果。
(三)強化食品源頭監管。要繼續加強農產品源頭的監管,充分利用現有政策,加快無公害基地和無公害產品建設,對已通過認證的無公害基地的產品實行動態監管。要繼續加強對外來食品的監管,建立健全各項監管制度,實現食品質量監管關口前移,對食品質量安全衛生情況進行跟蹤監測,把好食品市場準入關,確保食品源頭安全。
(四)加強食品流通領域監管。要力倡導現代流通組織方式和經營方式,力發展連鎖經營和物流配送;要切實落實經銷企業進貨檢查驗收、索證索票、購銷臺賬和質量承諾制度;全面落實市場巡查制度,完善食品質量監測制度,嚴格實行不合格食品的退市、銷毀、公布制度,加對違法經營行為的打擊力度,確保流通環節經營秩序規范。
(五)加餐飲消費環節的食品安全監管力度。餐飲衛生是食品安全的重要環節。要進一步加對餐飲衛生的監管力度,實施食品衛生監督量化分級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對餐飲單位食品、餐具等進行經常性檢查、監測機制,保障食品消費安全。要加對無證經營的整治,開展集中整治衛生不合格現象,規范其經營行為,保證食品清潔衛生。
(六)加強食品安全宣傳和培訓教育。要采取多種宣傳形式,宣傳食品安全知識,提高廣老百姓食品安全意識、維權意識,增強防范能力。要加對食品生產經營業主和從業人員的培訓,進一步提高食品生產經營業主的自覺性和自律性,增強企業法人的第一責任意識、法制意識、社會公德意識,把好食品安全“入口關”。
食品營養與健康調查報告3
為認真做好我區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試點工作,根據地區食品安全協調員要求,我區圍繞從“農田到餐桌”的各環節食品安全現狀、食品安全監管現狀和食品安全信息分布狀況開展調查研究,并對試點企業進行了調研,了解試點企業的基本情況和存在的主要問題。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xx區局基本情況
xx區始建于1965年,1970年設區建制,從而形成政企合一體制。區政府轄五個鎮(林場)區(局)機關設在小揚氣鎮內,總面積459048公頃,人口49611人,其中鎮內23397人,形成面廣、人疏、線長的自然情況。
xx區人民政府高度關注食品安全問題,始終把保障食品安全作為一項事常抓不懈,積極推行食品放心工程的實施和綜合評價,加對各類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力度,為保證全區人民飲食安全做出了積極貢獻。
二、我區食品企業基本情況
目前我區食品生產加工企業有38戶,其中,豆制品加工19戶,面食類加工8戶,熟食加工8戶,冷飲加工3戶,已獲食品生產許可證企業14家,占總數的36%。這些企業,生產廠房布局合理,環境衛生較好,加工設備較落后,產值五十萬元以上的只有1家,5人以下家庭式作坊居多。各類食品經營企業有280家,年銷售額五十萬元的有6家。
餐飲業(包括食堂)有37家,其中飯店32家。食堂5家,全區共37戶學校食堂和餐飲企業進行了量化分級信譽度等級評定,共分為a、b、c、d四個等級,經過地區評定小組認真檢查評分,我區評為b級的餐飲單位共有3家,其余34家均為c級單位。
以上映出我區的食品加工業整體處于低水平狀態,生產加工能力差,種類偏少,是外地生產加工食品的銷售區;食品流通業處于一般水平,有待進一步發展壯;餐飲業具備一定的基礎,呈逐步擴展的趨勢。
三、近年來我區保障食品安全的主要措施和做法
近年特別是xx年以來,我區借助“食品放心工程”這一有效載體,根據不同時期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集中各方力量開展了不同種類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加對食品生產加工環節的整治,嚴厲查處糧、肉、蔬菜、奶制品、豆制品、水產品、酒、飲料、兒童食品和保健食品等10類食品生產加工過程中濫用食品添加劑和使用非食品原料的`違法行為;認真實施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加對無證照生產小作坊的取締力度,對有制假劣跡和質量不穩定的企業進行重點監管和整治,對提高全區食品質量的總體好轉起到了明顯效果。
四、我區部分食品行業存在的問題和安全隱患
1、我區肉制品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隱患,突出表現在:牛、羊肉定點屠宰尚未實行,沒有檢驗、檢疫設備,肉類品種的檢驗、檢疫工作等于沒有開展,導致我區鮮肉的安全質量沒有保證;少數城鄉結合部定點屠宰操作尚不規范,這些都需要進一步的整頓規范。
2、豆制品行業。我區豆制品生產企業有19余家,都為家庭作坊式,加工設備簡陋,工藝簡單,環境衛生不符規定。而且都未辦理生產許可證,雖進行多次清理整頓,但仍難以改變。 3、街頭飲食攤點的衛生狀況甚憂。隨著我區社會經濟的發展,許多有特色的街頭小吃攤點增多,尤其是夏季夜市開始,絕多數小吃攤點也隨之開張,他們對碗筷等用具消毒不夠,加之管理涉及多個部門,容易形成監督的盲點和病從口入的隱患。
4、無證無照生產經營食品現象依然存在。我區經濟欠發達,為了生存,一些人無視法律法規無證無照生產經營食品。由于牽涉到社會穩定,使查處取締的力度打折扣。
五、目前我區食品安全監管的現狀
1、食品安全綜合監管情況
我區于xx年6月成立了由區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主任的區食品安全協調員會,負責對全區食品安全總體分析、部署安排工作。區食品安全協調員會辦公室設在區食品藥品監管局。使區政府在保證食品安全方面有了一個“抓手”。這個機構成立以來,通過定期研究分析食品安全形勢、針對發現的問題整體部署各類食品安全整治工作等活動的開展,集中了各食品安全監管職能部門的執法資源和力量。
在該機構運轉過程中,我們感到雖然協調員會在改善食品安全狀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總感到這是一個議事的、協調的機構,統一性、權威性特別是高效性難以得到真正樹立,如果要使食品安全問題得到比較明顯的改觀,需要有一個更有力的機構具體進行實施。
2、檢測監測情況。
要保證食品的質量安全,一方面在規范食品進貨渠道的同時加強食品的檢測和監測非常重要,我區目前還沒有檢測監測設備,要想保證食品質量安全是很難達到的。
3、人員、經費問題。食品安全監管工作任務重、范圍廣、責任。目前,我局僅有食品安全監管職能,而無食品安全監管人員和經費。給食品綜合監管工作帶來很難度。
六、有關思考建議
食品安全涉及面廣,牽涉部門多,在目前監管體制下,做好這項工作具有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針對我區食品安全現狀,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議:
1、進一步發揮區食品安全協調員會的作用。加綜合協調各食品安全監管職能部門的力度,通過分析評估食品安全的隱患,在預警和控制上下工夫,形成一個快速預警系統,提前控制、消除影響食品安全的危害因素,防止事件的發生。
2、加強監督執法的力度,在食品安全監管模式上進行適當的探索。我們認為,充分保障食品安全,一是各食品監管部門要在現有的法律法規框架內對食品企業監管到位,加強食品生產和市場準入;
3、加食品檢測監測資金的投入。
4、食品信用體系建設情況。根據我區食品現狀調查,我們選擇了3家企業作為食品信用體系試點單位,
(1)食品生產加工企業試點單位:xx區林格貝有機食品有限公司,為我區最的食品生產企業,年銷售金額為五十萬元,生產廠房布局合理,環境衛生好,加工設備先進,主要產品為加工提取華青素,生產前景好。
(2)xx區南味飯店:在我區餐飲業中為規模較酒店,此企業進行了量化分級信譽度等級評定,經過地區評定小組認真檢查評分,被評為b級餐飲單位,為xx區最高等級評分。
(3)xx區東興商店:此企業為批發兼零售食品超市,為xx區信譽好的一家企業。區政府高度重視此項工作,成立了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食品藥品監管局,農、質監、工商、衛生有專人負責此項工作,我區已召開了動員會議,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對試點企業進行了培訓,并建立了誠信檔案。
5、開展食品信用體系建設試點工作的重要性
目前我國正處在重要的社會轉型期,全社會對信用的價值還缺乏深刻的認知,加之信用制度建設滯后,失信行為沒有受到有效的防范和嚴格的懲戒,違規失信已成為帶有普遍性的社會問題。面對突出的信用供需矛盾,只有從體制、機制和法制等方面加快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信用制度,才能促進統一開放、公平競爭、規范有序的食品市場環境的形成,才能促進我國食品行業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根據對我區食品現狀調研情況看,我區開展食品信用體系建設試點工作勢在必行,通過開展食品信用體系建設,可以改善食品安全信用環境,培養食品安全信用意識,規范食品企業生產經營行為和食品市場秩序,對我區食品行業的快速發展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食品營養與健康調查報告4
根據20xx年度工作安排,5月下旬市人常會重項目資金使用情況調研小組在潘毅剛副主任的帶領下,到市財政局、教育局對我市20xx年度薄弱校改造、農村義務教育營養改善專項資金使用情況展開調研,通過聽取財政局、教育局及部分項目學校的匯報,實地察看了實施項目單位水源中心小學、水源中學、順陽中學、小松中心小學、龍村中心小學,并調閱有關部門的相關資料。現就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項目的基本情況
(一)薄弱校改造專項資金
根據省財政廳、教育廳《關于下達20xx年全面改善義務教育薄弱學校辦學條件省級及以上補助資金的通知》(閩財(教)指(20xx)46號)及《關于20xx年全面改善義務教育薄弱學校辦學條件項目的批復》(閩教直〔20xx〕9號)文件精神,20xx年下達我市“全面改薄”省級以上的專項資金3280萬元,主要用于:
1.校舍建設類(投資1857萬元):用于建設38所學校校舍、運動場、圍墻及護坡等45個項目,其中投入794萬元用于新建6所學校綜合樓或學生宿舍,建筑面積5095平方米;投入360萬元水泥硬化2所學校運動場,硬化面積9050平方米;投入703萬元建設29所學校圍墻9729米、護坎984立方米。
2.設備添置類(投資1423萬元):為全市161所小學(其中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小學部)配備小學實驗實習設備144955件,為全市178所學校配備體育器材設備65392件。
項目進展情況
1.校舍建設類:目前5個綜合樓和學生宿舍項目已開工2個,均進入基礎施工階段,另4個項目未開工,處于圖紙設計階段;2所學校運動場均已完成水泥硬化,硬化面積9050平方米;30所學校37個圍墻和護坎項目中已有18個項目開工建設,另19個項目也已在設計預算階段。因此,已開工建設項目計22個、占項目總數49%。
2.設備添置類:目前161所學校實驗實習設備144955件及178所體育器材65392件的政府采購已完成,均已配送到各校。
(二)營養改善專項資金
根據省財政廳、省教育廳《關于下達20xx年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營養改善結算資金及預撥20xx年營養改善資金的通知》(閩財(教)指〔20xx〕172號)規定,20xx年預算安排營養改善專項資金是878.5萬元(省級以上資金702.8萬元,縣級配套175.7萬元),實際撥付額843.09萬元(省級以上資金674.47萬元,縣級配套168.62萬)。全年按250天計算,每生每年營養餐補助為1000元;其中低保家庭寄宿生最低生活補助提高到小學每生每年20xx元,初中每生每年2250元。同時,營養餐補助范圍擴到公辦農村義務教育寄宿制學校中非寄宿低保家庭學生,補助標準為每生每天5元營養午餐補助,全年按200天計算,每生每年營養餐補助為1000元。我市財政、教育兩部門資金撥付及時有效,各校也能根據享受學生人數進行安排配餐。
(三)亮點與成效
一是我市改薄資金由于教育部門對資金向省上爭取工作扎實有效爭取資金數是全省第四、南平市第一。通過“全面改薄”的力實施,為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建設校舍和添置教育教學設備,有效改善了僻農村義務教育學校的基本辦學條件,讓學校能根據需求開展豐富多彩的各項活動,并滿足學生學習的各項需求;拉近農村與城市義務教育中小學校校舍及附屬設施及實驗實習設備和體育設施的距離,進一步促進我市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二是通過對小松中心小學實地查看調研組認為該校能認真按照營養改善相關規定執行管理規范,賬務、實物進出倉、盤點、成本核算完整有效。因此,該校向學生收取的伙食代辦費比其他校低學生得到真正實惠。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是黨和政府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具體體現,是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營養改善計劃對于切實改善我市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狀況,提高農村學生健康水平具有重現實意義。
二、資金撥付使用程序、監管制度方面
(一)薄弱校改造專項資金
1、專戶封閉運行,規范資金撥付程序。市政府高度重視,專門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長為組長的“全面改薄”領導小組,抽調相關部門人員在市教育局設立“全面改薄”辦公室,負責改薄工作的具體事宜。市財政局、教育局能嚴格遵守《福建省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補助資金管理辦法》,堅持實用、夠用、安全、節儉的原則,健全工程資金管理制度,設立專戶,嚴格實行專賬核算,專款專用,堅持按合同并根據工程進度撥付資金。撥付的程序是專戶報支的所有發票必須附上招投標合同等材料,填寫《建甌市教育系統基建項目資金撥款申請表》,由項目經辦人、項目監理、學校負責人、教育局規劃股負責人、財務股負責人、市財政局相關科室負責人、校“全面改薄”辦主任、市“全面改薄”領導小組副組長(由市教育局局長兼任)逐一審批簽字方可支付。
2、監管制度嚴格,規范資金使用行為。堅持按合同并根據工程進度撥付,工程量的增減、變更嚴格執行報批制度,加強對工程項目資金的監督管理。教育局與各項目校簽訂《“全面改薄”專項資金使用責任書》,對擠占、挪用、克扣、截留、套取專項資金、違規亂收費或玩忽職守影響“全面改薄”的,要依法追究相關負責人的責任。嚴格要求各項目單位對校舍的建設及教育教學設備的采購按照上級有關招投標法規及政府采購的規定進行公開招標和統一采購。
由于嚴格執行資金撥付程序、監管制度這二年來,我市義務教育薄弱校改造的各項工作基本上能順利開展,已竣工的項目在各校發揮了良好的使用效益極改善辦學條件。
(二)營養改善專項資金
1、建章立制、加強監管。市政府高度重視成立了市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領導小組,教育、財政兩部門根據省財政、教育出臺的《福建省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等相關文件,制定了《建甌市關于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寄宿生生活補助費的實施意見》,《農村義務教育學校食堂財務管理規定(試行)》規章制度。對資金使用、食堂管理、食材采購、財務公開等做出一系列的規范。
2、專戶封閉運行,資金使用規范。20xx年12月,我市農村義務教育農村中小學校食堂在郵政儲蓄銀行開設學校食堂專用賬戶,實行專賬核算,市財政及時將省上和本級配套資金(配套比例為20%),直接撥付到各學校食堂賬戶與學校每期收取伙食代辦費(各校標準不一)一并使用。學校基本上采用統一配餐形式(三菜一湯)提供營養餐或部分沒有學生食堂或食堂不具備衛生條件的村級小學,就采用配發營養早餐的方式,即為對象學生提供與補助金額等值且符合相關食品衛生安全要求的盒裝牛奶或禽蛋類食品。伙食代辦費是每期結算,專項資金只能結轉下期,不準向學生發放現金和不得用于學校教職工福利、獎金、津貼等支出或挪作他用,各校在資金的管理使用基本上做到“專款專用、公開透明、及時結算、年度平衡”。
3、健全監管機制、管理公正公開。
一是我市農村各學校建立健全覆蓋食堂管理各個環節的規章制度,配備了專職或兼職食材采購小組,程序屎買(證明)、驗收、付款并及時建立臺賬。同時配備了食品安全監督員,監督執行食品安全制度。
二是各學校能定期公開受益學生名單和人數、食堂收支、宗食品采購、菜譜、飯菜價格等情況,自覺接受學生、家長和膳食員會的監督。學校食堂每學期能對食堂收支情況進行全面結算,結余伙食費代辦費余額,能及時退還學生,同時能將收支結算情況報送市學生營養辦備案。
三、存在困難和問題
1、20xx年度改薄專項資金和項目批復,在20xx年xx月才撥付到專戶和批復到位,加上各種主客觀原因到20xx年xx月止,已招標開工的項目只占總數的49%,因此,教育局和各項目單位要加快項目進度,力爭按省上規定時間內全面完工。
2、調研過程中發現已動工項目中,有少數項目違省上改薄項目批復的相關規定,未經批準變更項目內容。
3、改薄項目的招投標工作財務部門未介入,不利于財務對具體項目規模、資金使用的監督。
4、財政部門對專項資金的監督只限在日常審查,未按《福建省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補助資金管理辦法》的規定,列入重點監督檢查范圍,加強監督檢查。
5、調研過程中發現農村中小學食堂主要的食材如:蔬菜、肉類等都是隨機向個人購買,訂合同配送比較少,存在食品衛生安全的隱患。
6、違財會管理制度的幾個問題:
(1)各校食堂財務憑證購買食材方面未開發票均用白條入賬。
(2)個別學校食堂財務會計、出納只設1人,部分學校食堂出納每月未填制現金收付報告單與會計對賬。
(3)部分學校食堂銀行收入及付款憑證不齊(銀行流水、利息單、銀行余額對賬單等缺失)未做到每月與銀行對賬。
(4)少數學校食堂財務人員沒有取得會計證就上崗。
7、部分學校違規定燃料費在食堂財務賬列支。
8、規模比較小、學生數少的農村學校由于公用經費少食堂的.工友工資、燃料費用均在公用經費支出經費比較困難。
四、幾點建議
1、20xx年度改薄專項資金中校舍建設類(投資1857萬元):用于建設38所學校45個綜合樓、運動場、圍墻及護坡等項目。均為省上的補助資金且省上資金只能用于主體建筑。前期和辦理兩證費用不在補助資金范圍內。因此,為減輕項目單位的負擔建議由市財政專項補助或市政府減免相關費用。
2、財政、審計部門要把專項資金列入重點監督檢查范圍,加強力量對專項資金的監督檢查并把資金使用情況納入每年的審計內容,進行全過程跟蹤審計,決不允許有新的教育債務產生。
3、人常會在20xx年校安工程專項資金使用的調研報告和審議意見中就要求建設、規劃、國土部門要落實市政府專題會議紀要(20xx)90號、(20xx)56號確定的辦兩證“綠色通道”,采取“特事特辦”。這次調研發現改薄項目的“兩證”辦理仍然是個難點,因此,再次建議市政府落實市政府專題會議紀要(20xx)90號、(20xx)56號的相關內容,對教育改薄項目工程能“特事特辦”。
4、針對目前各農村各校食堂的主要食材(蔬菜)向當地鄉鎮的散戶購買的現狀,由教育局統一通過招標的方式在東、南、西、北片區確定價格優種植方式安全的種植戶或果蔬專業合作社承擔配送本片各校蔬菜,這樣既能解決購蔬菜白條入賬又能降低食品安全隱患。
5、教育局對這次調研中發現的問題要限時糾正整改,要按省財政、教育《福建省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補助資金管理辦法》、《福建省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專項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等相關規定的要求,認真貫徹執行,把好事辦好。
食品營養與健康調查報告5
一、目前食品生產質量安全的現狀
近年來,中國食品工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經濟效益穩步提高。按照食品的原料和加工工藝不同,食品分為28類525種。目前,全國共有食品生產加工企業44.8萬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6萬家,產品市場占有率為72%,20xx年全國規模以上食品工業企業實現總產值21586.95億元人民幣,占全國工業總產值的6.8%,產量分別達到:小麥粉5193萬噸、食用植物油1985.5萬噸、鮮冷藏凍肉1112.5萬噸、乳制品1459.6萬噸、啤酒3515.2萬千升、軟飲料4219.8萬噸,啤酒、食用油、飲料、味精等食品的總產量位居世界前列。10人以上企業6.9萬家,產品市場占有率為18.7%;10人以下小企業小作坊35.3萬家,產品市場占有率為9.3%。20xx年上半年,對食用油、油脂及制品,酒類,水產制品,糧食加工品,飲料,肉制品,乳制品,調味品,淀粉及淀粉制品,食糖10類中國消費量最的食品組織國家監督抽查,除水產制品抽樣合格率為85%外,其余9類食品專項抽查合格率均在90%以上,肉制品抽樣合格率達到97.6%。
食品工業的三特點:
一是肉制品、乳制品、飲料、啤酒等食品企業加工技術和裝備接近或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膜分離、物性修飾、無菌冷灌裝、濃縮、冷加工等加工關鍵技術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二是企業質量管理更加科學規范。共有10.7萬家食品生產企業獲得質量安全市場準入資格,2675家食品生產企業獲得了危害分析與關鍵控制點(hccp)認證;
三是產品結構趨于優化,精深加工食品的比重逐漸上升,軟飲料制造業形成了包裝飲用水、碳酸飲料、果蔬飲料、茶飲料等多元化發展的態勢。
影響食品安全的三隱患:
一是占食品企業總數70%強的10人以下的家庭小作坊,多不具備生產合格食品的必備條件,產品質量很難得到保證;
二是一些不法食品生產經營者偽造標識、濫用標識,欺騙和誤導消費者,特別惡劣的是將假冒偽劣食品銷往農村集貿市場和小賣店,農民購買食品時容易上當,蒙受損失;
三是食品生產潛規則屢屢曝光:奶粉中含有xx氰胺、毒豆芽、毒火腿、毒酒、毒泡菜、毒黃花菜、蘇丹紅、雀巢奶粉碘超標、光明變質奶、紅心鴨蛋等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事件,嚴重影響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信心和中國的對外形象。
二、xx食品生產質量安全的基本情況
(一)食品企業(包括小作坊)的基本情況
我市有食品取證企業10家,簽約食品小作坊558家,無證無照或證照不全的食品加工坊約1827家,年銷售額在3億元以上的型企業有6家,僅占企業總數的0.17%;年銷售額在3000萬元到3億元之間的中型企業有50家,也僅占企業總數的1.45%;而年銷售額在3000萬元以下的有3393家,其中不符合生產條件、存在嚴重質量安全隱患的小作坊有1800多家,占企業總數的53.0%,我市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絕部分規模偏小,且小作坊和私營食品企業占較比重,它們在設備投入、人員使用、原材料采購等方面不能保證要求,甚至盲目降低原材料成本,導致產品質量極不穩定。據20xx年統計結果:當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25億元,實現銷售收入118.16億元,實現利稅7.3426億元,其中利潤3.35億元。
(二)產業特點、特色
1、區域特征明顯
我市食品行業區域分布較為明顯。各個地區由于文化、歷史、傳統、地理等因素的不同,在食品生產加工行業中,行業分布明顯、產祈位發展,帶有鮮明的地方特征。海安形成了以米、食用油和禽蛋制品為主的食品工業發展格局;xx的肉制品、黃酒、白酒產業得到快速發展;如東和啟東借助臨海之勢,形成了水產加工的產業鏈;xx富豪啤酒、海門羊肉均做出特色。但是,數量上的優勢未必就能轉化為質量上的強勢,海安的食用油企業數目多,卻缺少龍頭企業;xx的白酒企業數多,卻缺少品牌企業;啟東、如東海產品企業多,但與寧波、連產業發展存在很的差距。
2、產品種類齊全
我市食品企業數量多,門類廣,涉及食品種類近500種。
3、特色產品多
像xx的白蒲黃酒、xx茶干、xx潮糕,xx的新中乳、xx脆餅,市區的費家扒雞等具有濃郁地方風味和特色的產品有幾十種之多,這些產品隨著時間的'推移愈發受到消費者的歡迎和喜愛。
三、目前我市食品生產監管的措施、效果及監管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監管的措施、效果
1、嚴格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工作。市場準入豎家針對食品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我局嚴格按照行政許可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嚴把現場核查關,凡是不符合審查通則和審查細則規定要求的,一律不予通過,真正做到[]寧缺毋濫;同時加強服務,動員助具備基本條件的小作坊取證。僅20xx年全市新增取證食品企業281家,換證企業104家。持續確保我市符合取證條件的生產加工企業100%取得生產許可證。
2、強化日常監管工作,深入開展專項整治。
(1)、以巡查、回、年度報告審查、添加劑備案、監督檢查、強制出廠檢驗和加嚴檢驗等手段,多管齊下,力求監管工作富有實效。根據、b、c、d分類監管原則,結合季節生產特點,有針對性地擬定巡查計劃,確保每周都有巡查小組在外突擊檢查,每月一小結,通報問題企業,確定回計劃,確保整改到位。今年累計巡查、回取證企業1598家(次)、小作坊778家(次),發現問題553個,已整改到位539個。市區年度報告審查80家、添加劑備案累計77家、托加工備案53家。
(2)、開展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專項整治:全力推進食品小作坊產品目錄報批工作,目前當地政府均已批復第一批允許存在的小作坊及產品目錄;同時督促小作坊改造生產條件,監督小作坊履行各項質量安全承諾,通過重點扶、督促改造,全市有34家小作坊整改提高后獲得食品生產許可證。
(3)、對高風險食品重點監管。
一是確定“一地一品”,實施專項檢查。根據各地以往的監管情況和當地食品產業特點,確定一個高風險的產品作為重點檢查的對象,通過企業自查,監管部門巡查,上級部門抽查,形成食品監管的高壓態勢;
二是開展監督抽查。根據省局的統一部署,先后對轄區內涉乳制品、水產品、年貨食品等開展監督抽查。
(二)監管存在的主要問題:
1、法規體系不夠完善,相關部門監管界線不夠明確
一是《食品安全法》雖已頒布,其實施條例、省人會關于食品小作坊監管的法規尚未出臺,造成監管部門的職責分工不明確,如街面、集貿市場內糕點房等前店后廠、現做現賣企業應該誰監管;
二是食品安全的標準制定跟不上,許多標準標齡過長,有的已經滯后,明顯不具備應有的科學性與先進性,在技術內容方面與wo協定存在較差距。
三是地方政府負總責、企業負主要責任沒有得到有效落實。
2、食品生產加工環節監管經費沒有保障,食品生產加工環節監管力量明顯不足
量的小作坊式企業分布于城鄉結合部和鄉鎮、農村。目前在對食品生產加工環節的監管過程中,經費遠遠不能滿足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需要,僅靠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聘請食品協管員、信息員,這就需要工作經費。同時,許多基層質檢機構是自收自支事業單位,沒有專項財政經費,投入不足,相關檢測設施和技術人員匱乏,嚴重制約著食品質量安全的監管。
根據國務院新的三定方案,今后將不再進行衛生許可,兩證并一證,質檢部門職能增加了,責任加了,但監管隊伍沒有得到應有的擴充,監管難以到位。食品監管的機構僅設到縣(市)級,基層鄉鎮政府部門無專職的監管人員,不能形成基層的監管網絡,無法因地制宜地開展必要的監管工作,尤其是面對數量多、規模小、分布廣的食品小作坊、小企業,缺乏專職人員進行有效監控,而這些區域往往又是食品質量安全事故的多發地帶。
3、食品小作坊監管難度
全市2385家食品小作坊,遍布各地。生產環境、生產設備、衛生條件、從業人員素質、檢驗能力等均達不到應有要求,具體映為質量意識淡薄,無標生產情況嚴重,產品質量不合格,濫用食品添加劑、違規使用非食品原料和工業用添加劑等現象時有發生。由于這些小作坊、小企業具有簡易性、季節性、流動性、隱蔽性等特點,給食品安全生產監管工作帶來較的難度,給食品安全造成較的隱患。
四、探索科學的監管方式,健全應急應機制
(一)、探索食品企業電子動態監管方式
20xx年以來,我局依托自主研發的食品動態監管信息系統,建立了以實現全過程監管為目標、以落實企業質量安全責任為核心、以符合質量安全標準為目的、以完善質量安全監管環節為措施、以強化過程監控為主要內容、以建立長效監管機制為抓手的完整的質量監管鏈條。該系統使用“.n”語言,采用bs架構,監管終端依托xx質監電子政務工作平臺,企業終端由xx質監局主頁電子監管平臺接入。該系統能夠按照全過程監管的目標要求,通過監督企業實行企業全備案、產品全登記、檢測全報告、變更全告知,建立食品生產加工各個環節環環相扣的監管體系,配合現場巡查、回、監督檢查和專項整治等措施,以“動態監管組合拳”,形成對食品企業365天天天監管的態勢。食品動態監管信息系統由企業概況(基本信息)、食品企業監管(過程監控)、外網數據管理(質監政訊)三個部分組成,實現檔案、監管、動態、溝通等四功能。
1、系統組成
(1)企業概況(基本信息)部分。記載了企業相關證照的基本內容,以及人員結構、產值效益等。其中的質量技術監督信息較為詳細地記錄了企業產品信息、質量控制、主要生產設備、行政許可、認證認可、綜合評定、監督檢查、違法違規等不良行為記錄等基礎信息。為確保基本信息的真實性,系統禁止企業對自身的基本信息任意修改,如確需修改,系統會將修改的內容自動提交監管部門審核,只有經監管人員審核通過的信息才會保存。
(2)食品企業監管(過程監控)部分。這是實現對食品企業實時動態監管的主要手段。這部分總共包含了十四個小模塊,分別為:產品信息、生產設備、檢測儀器、質管人員、原材料、包裝材料、添加劑、生產報表、日常巡查、監督抽查、不合格品、托檢測、行政處罰和生產許可。每個模塊都是由1到2張相對立的含有相關關鍵字段的動態數據信息表組成,記載了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質量關鍵控制信息和其他重要信息。如:“日常巡查”模塊,就記載了由監管部門根據《江蘇省食品及食品相關產品生產加工企業巡查回管理辦法(試行)》對轄區食品企業的分類分級,進行巡查回檢查的歷史記錄。“監督抽查和托檢測”模塊,記載了食品企業接受國家、省級和市級各項專項監督檢查的情況和托法定質檢機構進行檢驗的歷史記錄。“行政處罰”模塊記載了食品企業接受質監部門行政處罰的歷史記錄。
在上述十四個模塊中,原材料、包裝材料、添加劑和生產報表這四張動態表是食品企業動態監管的精髓所在。企業每次采購原輔材料、包裝材料和食品添加劑的情況都要求及時錄入,包括采購產汽稱、規格、批量、時間、索票驗證情況,添加劑名稱、用途、作用、使用范圍等;企業每批產品的生產情況和食品添加劑使用情況都要求及時錄入,包括生產時間、數量、出廠檢驗情況、基本銷售去向;添加劑名稱、用途、作用、使用范圍、最允許使用比例、實際最使用量、備案情況等,出廠檢驗通過電子版本直接上傳至系統。這些動態表的信息由企業落實專人負責錄入,不經監管部門審核直接保存,由企業對數據的真實性、有效性負責。系統監管端口能同步接收到企業報送的數據信息,監管部門根據這些信息通過系統對企業發出相應的監管指令。
(3)外網數據管理(質監政訊)部分。這部分主要由通知公告、咨詢交流、監督提示三個功能對話模塊和待審核企業數據、企業登錄日志、企業操作統計、企業密碼管理和在線企業信息等五個輔助功能模塊組成。監管部門通過這些模塊進行數據審核、發布政策資訊、通知公告和監督提示、接受企業咨詢,和食品企業實現動態實時交流,實時掌握食品企業在某一時間段內登錄使用情況。
2、系統的主要功能
1)分級管理、分類查詢,食品企業質量檔案做到全覆蓋。對全市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實行全登記、全備案,全面掌握企業的基本情況。建立了質量管理、計量、標準化、特種設備、執法查處等完整的質量信息檔案,實現了全方位、全覆蓋。市局和縣(市)局監管人員可以按照權限、實現分級管理、分類登記、分類查詢、分類監管。
2)嚴把兩頭,突出中心,食品質量監管實行全過程。按照全過程監管要求,從企業產品原輔材料進貨登記驗證臺帳、生產過程質量控制記錄、食品添加劑備案情況、食品添加劑使用記錄、生產過程質量控制和產品出廠檢驗記錄和產品流向記錄等全過程實施動態監管,完善產品質量安全溯源體系,使任何質量安全問題都可追溯,確保監管關口前移,嚴把源頭質量關。
3)實時申報,互聯互動,監管信息更新實現全動態。定期提醒食品監管人員,按照監管等級定期巡查,遠程登陸查看動態監管系統信息,并與實際生產經營狀況比對,變事后監督為事先服務,督促和指導企業規范質量管理,不斷提高企業產品質量總體水平。記錄巡查內容,明確企業需要整改的項目和期限,做好巡查后處理工作,提高巡查的有效性。
4)及時發布,加強溝通,政策要求落實實現全方位。依托輔助監管模塊,及時發布食品最新政策資訊,企業登陸系統可以隨時查詢,實時簽收會議通知,點對點進行政策咨詢,遠程進行釋疑解惑,實現監管部門與企業“和諧監管”的問題。實現信息的實時交換,突出監管雙方資訊交流功能。同時,質監部門也可以根據需要隨時向企業發出網絡監管提示。
(二)加強食品安全突發事件和重事故應急體系建設
一是完善食品安全應急應機制。加強應急指揮決策體系、應急監測、報告和預警體系、應急檢測技術支撐系統、應急隊伍和物資保障體系,以及培訓演練基地、現場處置能力建設,提升應急處置能力,加督查督辦力度,建立回督查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
二是建立食品安全評估評價體系。研究食品可能發生的危害后果及其嚴重性,以及危害發生的概率,并據此劃分食品的風險等級,對高風險食品安全性和企業食品安全監管制度建設及落實情況進行調查、評價,開展農獸藥殘留、有毒有害物質污染、食品添加劑、食品包裝材料、食品加工工藝和設備對食品安全危害程度的風險評估。
五、幾點建議
(一)明確分工,制定制度,健全網絡,落實責任
1、政府要切實加強對食品安全工作的領導。把食品安全工作納入安全范疇,各級黨政府每年要研究安排部署食品安全工作。各級政府要將食品安全工作納入年度考核,并將食品安全必須的工作經費納入各級財政預算。
2、要健全鄉鎮食品安全機構。在鄉鎮、街道一級成立統一的食品安全領導機構,明確領導機構和具體人員的職責,強化地方政府的食品安全屬地管理責任。
3、政府要強化食品安全組織協調、綜合監管牽頭部門的作用,使之真正成為政府食品安全的“抓手”。
4、要定期或不定期開展督查,確保各項措施落到實處。堅持地方政府負責、部門指導協調,加強督促檢查和指導,每年通過食品放心工程綜合評價工作的自查、抽查的形式,對食品安全監管工作情況進行督促檢查,重點督促檢查履行監管責任的情況,嚴格問責制。
(二)突出監管重點
加食品安全監管力度,把城鄉結合部以及農村作為重點監管地區;把區域性、季節性高風險食品作為監管品種;把無證生產加工食品窩點,亂用非食品添加劑的行為作為查處重點對象。
(三)食品加工作坊要扶強去小
“十一五”期間,小作坊監管將堅持“既要管好、又要便民”原則,在摸清底數、落實質量安全承諾制、鼓勵小作坊聯營發展和嚴厲查處違法行為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宣傳引導,實行分類監管,并探索建立小作坊質量安全控制體系。對食品小作坊、小企業的監管措施,原則就是逐步提高其控制能力、降低風險、消除隱患、減少危害、確保安全。
具體做法是:對數量較多的同類小作坊,由政府協調,集中在一個區域統一規劃、統一標準,便于監管;二是把已達到條件的具有一定規模的加工點積極從政策和資金上給予扶持,使其取證;三誓勵走聯合生產加工的路子,把分散的、有限的生產加工資源整合起來,使之壯,達到規范的標準。
(四)加食品安全的宣傳、培訓、教育力度
以《食品安全法》頒布為契機,各級新聞媒體要對事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品安全及時報道宣傳,各執法部門也要采取多形式的宣傳方式,教育部門要把食品安全引進課堂,強化學生食品安全意識。市、縣兩級政府要安排必要的經費用于食品安全的宣傳、教育和培訓工作。
加對食品安全的教育培訓力度,相關職能部門要加強對食品安全監管、執法人員,特別是鄉(鎮)食品安全管理人員的培訓,使其掌握食品安全常用的、基本的知識,便于開展日常管理工作。要加對食品生產經營業主和從業人員的培訓,增強食品生產、經營企業的自律性和依法生產經營意識,強化他們的食品安全意識。
(五)建立食品安全長效機制
盡快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應急應機制,提高整個質監隊伍應對食品安全突發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完善突發食品安全事件應急應預案。健全組織機構,明確快速應程序,落實工作職責和責任,按照《食品安全突發事件應急處理工作手冊》,組織相關培訓和演練,加快建立實施食品安全快速應聯動機制,使一線工作人員面對突發事件能夠做到掌握主動,應迅速,處置果敢。
二是建立突發事件緊急報告制度。對發生區域性的食品安全事件或者重食品安全事故時,縣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必須及時就有關情況向市局、地方政府匯報,做到第一時間層層匯報。
三是實行定期食品安全專家咨詢制度和突發食品安全公共事件專家評估制度。通過評估了解潛在的食品安全隱患,準確掌握突發事件的危害程度和發生原因,提高突發事件應急處理的科學性、權威性和準確性。
【食品營養與健康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營養健康作文11-26
健康營養教案01-20
學校食品與營養健康的管理制度(通用9篇)10-14
食品安全與營養健康的管理制度(通用8篇)10-14
食品營養標簽管理辦法12-12
冬季滋補型食品既瘦身又營養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