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學生就業壓力社會調查報告
當去接觸不知道的一個情況或事件,需要認真地調查研究清楚,調查完畢后,通常還需要完成調查報告。現在你是否對調查報告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大學生就業壓力社會調查報告,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大學生就業壓力社會調查報告1
全國大學擴招后,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已經是一個不爭的現象,且有可能使大學生就業走向越來越難的趨勢。大學生就業難主要表現在:
1.供與求平行上升,供求矛盾并不突出。從總體情況來看,零九年第一季度的全省人才市場供需兩旺,其中提供的職位數達到了二十四萬余個,創歷史新高。而在第一季度,全省各地人才市場接待、登記的求職人數更是達到了七十七萬余人次,這個數字里面雖然存在著有重復登記和已經就職而想跳槽的在職人員等情況,但仍明顯反映出了零九年我省的就業壓力巨大。
為了促進廣大求職者特別是高校畢業生的就業,作為政府所屬的各級人才服務機構將在今年開展一系列的就業服務活動,包括每季度在省內上召開的全省人才市場共同舉辦的高校畢業生網絡招聘會和每年開展的全省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月活動,組織各類企事業用人單位進入高校開展校園招聘會,組織實施“一村一大”、“三支一扶”、“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專項計劃,開展高校畢業生創業活動等系列服務舉措。而高校畢業生則應該更進一步的提升自身就業能力,積極主極的參加各種就業培訓、就業指導、見習實習活動,同時更深層次的轉變就業觀念,特別是轉變擇業地區觀念,面向基層、面向大量急需人才的困難地區就業,爭取成功的邁出自己職業生涯的第一步。
2.量與質逆向而馳,量穩質降十分明顯。缺少訓練良好的畢業生,將會妨礙我國經濟的增長和發展更高層次的產業。 由于我國許多大學畢業生缺乏實用技能和糟糕的英語口語能力,妨礙了我國發展服務型產業, 盡管我國大學大量擴招,每年生產出大量畢業生,但從我國現在的制造型模式轉向服務和研究型產業所面臨的諸多困難。隨著跨國公司在我國不斷擴展業務,它們將面臨著招聘高質量工作人員的困難。豐裕的大學生中存在匱乏的知識,大批量的畢業生,很少有人能夠游刃有余地在出口服務行業工作。
我國學生的教育模式使他們難以學到跨國公司所需要的實用技能和團隊精神。大學教育采用的是理論化的、局限于書本的和老師傳授的方法,英語教學對話能力也沒有形成足夠的重視。
我認為,我國教育應當提高大學與企業之間的“聯合機制”,讓畢業生能夠學到公司所需要的各種技能,我國需要在這個問題上想出對策。當然作為大學生自己也應該寬泛的發展自己的見識。
3.冷與熱分布不均,冷熱兩極反差強烈。臨近年底,大中專畢業生開始進入應聘高峰。我近日走訪部分中高職院校了解到我市內一些中高職院校現已開始積極籌劃零九屆畢業生供需見面會,但受經濟形勢變化及我市產業結構調整的影響,今年的高職生就業出現了冷熱不均的情況。
首先,物流畢業生過半專業卻不對口。前幾年,物流專業火得不能再火,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物流專業畢業生就業應該是小菜一碟。然而物流專業往日風光不再,部分高職院校招生就業辦負責人坦承,物流專業已成就業最困難的專業之一。
去年某院首屆物流專業招生時共招了四個班兩百多學生,然而去年畢業之后,據某院流專業畢業生順利畢業走向社會,當初第一屆物招生就業辦統計,目前仍在從事與物流相關的職業的學生已不到四十人。為此,他們今年在招生的時候,僅僅只招了一個班。
物流專業畢業生就業困難,一方面受金融危機影響,不少物流企業業務量萎縮,為了節約經營成本,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量較往年大幅縮水;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前幾年物流專業大熱,不少院校根據專業設置緊貼市場需求的原則,大量招收物流專業學生,幾年之后導致物流專業人才太多,而市場需求不多。對于已經在物流公司就業的畢業生來說,物流公司的待遇普遍偏低也是導致大部分已就業的畢業生轉行的重要原因。不少在物流公司上班的畢業生,工資待遇各方面與一般的普工幾乎沒有差別,且大部分物流公司規模偏小,一些畢業生甚至淪落為倉管員、搬運工等,因此一些畢業生紛紛轉向市場營銷等領域。另外中高級焊)工供不應求 。在物流專業就業遇冷的情況下,部分新興專業的畢業生卻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例如機械制造、模具設計等專業,基本上學校培養的人才每年都被企業提前預訂。
據我調查市場了解到,一個模具專業培養出來的焊工,經過在企業半年到一年的實操訓練,熟悉工作流程之后,收入比其它專業要高很多,如果考取焊工證,他們的月工資最低不會低于三千元。而這類人才一直頗受格蘭仕、長虹等企業的歡迎,而隨著廣船等大型央企落戶我市這類人才的需求將會更加旺盛。
隨著我市產業結構的調整,房地產、生物制藥等新興產業在我市的興起,無疑需要大量人才為其服務,為此,我市中高職院校紛紛根據市場需求調整專業設置,培養相應人才以滿足市場需求。
其他燈飾專業人才一將難求 。但是在燈飾人才集聚方面,確實無法與它燈都的身份相稱。日前,我市有十余所中高職院校,但是目前基本沒有一所學校培養專業的燈飾專業人才,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據我了解,在部分中職院校中,與燈飾比較相近的專業就是五金電子類,但是基本上沒有燈飾外形設計等方面的專業。在各種畢業生專場招聘會中,往往設置有五金電子類、燈飾照明類招聘專區,但是燈飾照明類應聘畢業生與企業招聘專業的燈飾人才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畢業即失業”已成為當今不少大學生的口頭禪。其實,造成大學生就業難的關鍵原因除了就業形勢嚴峻以外,很多大學生不愿“為生存而打工”、寧愿“為理想而待業”的思想觀念也是造成就業難的一大因素。目前,高校畢業生大多扎堆于城市,就業不均衡的現象依然嚴重。
當下,教育部等有關部門已將引導和鼓勵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作為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大學生應該適時調整心態,降低就業期望值,到農村去,到西部去,到人才緊缺的地方去,努力實現自我價值。現在,最讓我們擔心的是,自己如果選擇到基層工作,以后是否還有選擇其他職業的機會,對于家庭經濟比較困難的畢業生,政府能否出臺相應的政策。
所以我又特地從市人才交流中心了解到,今年十月,為全面推動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我市政府結合我市實際,特別制訂了我市高校畢業生就業攻堅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方案中制訂的多項優待政策為大學畢業生就業提供了良好平臺。各部門及教育機構也將加強高校就業指導機構建設,幫助畢業生了解就業政策,提高求職技巧,調整就業預期。政府支持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崗位就業,對于到農村基層和城市社區從事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工作的高校畢業生,符合就業困難人員條件并在公益性崗位上就業的,經勞動保障部門審核、財政部門復核后,將給予社會保險補貼和公益性崗位補貼。社會保險補貼標準,按實際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及失業保險單位繳費部分之和計算。對于到農村基層和城市社區其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崗位就業的,給予相應薪酬或生活補貼。另外,對于到城市社區基層崗位就業并已服務期滿的高校畢業生,參加市、縣級公務員錄用考試或事業單位招聘的,筆試成績加五分;對到農村基層崗位就業并已服務期滿的高校畢業生 ,參加市、縣級公務員錄用考試或事業單位招聘的',筆試成績加十分;對經考試或考核到縣以下農村基層單位就業并服務滿四年的高校畢業生、應征入伍服義務兵役的高校畢業生給予相應的學費補償和助學貸款補償。這個方面和國際經濟形勢有很大關系,另一方面和中國經濟結構體制和教育改革落后于市場就業有關,更和當今大學生的就業觀滯后有關,提供幫扶與補貼。
據我最近調查了解,截至目前,對于尚未就業的我市高校畢業生可在戶籍所在地公共就業服務機構辦理失業登記手續,領取就業失業登記證。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將按照相關規定將其納入本地失業人員統籌管理,享受國家關于失業人員就業的優惠扶持政策。
我市人事、勞動保障、教育部門和高校將把家庭困難高校畢業生及長期失業、殘疾人等就業困難的高校畢業生列為重點幫扶對象,積極為其提供就業援助,并由人才服務機構負責建立困難畢業生信息庫,組織力量實施職業指導。通過向用人單位重點推薦、利用政府購買的公益性崗位進行托底安置等多項幫扶措施,有效促進困難高校畢業生順利就業。
我國大學擴招后,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已經是一個不爭的現象,且有可能越來越難的趨勢。這個方面和國際經濟形式近3年來連遭打擊,一方面和中國經濟結構體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關,更和當今大學生的就業觀滯后有關。針對這一社會現象,我們小組做了一次網上問卷調查,共有548位大學生參與了回答。調查文件采用單項選擇、不定項選擇和主觀題三種方式來回答問題。問題涉及大學生就業期望、就業素質的自我評價、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擇業與就業的影響因素等方面,旨在對大學生就業期望與實際就業的相關問題進行實證研究,為高校就業指導和人才培養提供資料與對策研究依據。
調查結果呈現出幾個問題:
一、多數學生對于“務實”有新的認識,就業期望趨向現實,主要表現在工作單位、工作區域等方面。
(1)就業方向:先就業后擇業成為第一選擇
大學生在職業取向方面優先考慮的前三項是“先就業后擇業”、“先擇業后就業”、“繼續深造”,它們分別為41.76%、28.57%、27.84%。調查顯示,在面得就業壓力時,多數學生表現出特有的自信與成熟。
在此問題的選擇中,特別值得關注的現象是“繼續深造”,這選項占27.84%,有過四分之一學生希望繼續學習,而且此風近年經久不衰,且越演越烈。究其原因:一是知識經濟時代的影響和人才素質要求的提高;二是就業競爭激烈,優越的職業需要優秀的高層次人才;三是心理因素,有的大學生是為了緩解就業壓力,回避即時就業等因素。這一現象值得認真分析研究,其利與弊何在?其利在于緩解就業壓力,促進人才素質的提高,改善我國人才結構,增強我國高級人才的科技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憂慮的是它反映出大學生心理素質方面的欠缺,社會壓力的承受力不夠,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有相當部分的大學生選擇了回避的方式,職業期望趨于“非風險化”。
這種現象還可以從學生對就業前景的評價中看出,22.92%的同學對就業前景持有“不容樂觀”的評價,這里除了客觀實在的因素影響外,更多的是學生的心理素質因素問題。由此可見,高校加強就業指導和就業心理輔導工作是必要的。
(2)就業取向:就業地區首選經濟發達地區
調查結果表明:學生在選擇就業地區時,選擇經濟發達地區占66.54%。這說明兩個問題:一是經濟發達地區除了有較可觀的工作待遇外,經濟發達地區與國際接軌更便捷,更能為就業者提供再學習提高的機會,這與學生的“自我發展”、“自我實現”的需要密切相關。二是經濟發達地區的就業機會較其他不發達地區的高,且就業崗位多元化,這是吸引學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3)職業價值:結合專業特色,務實肯干
作為師范院校的學生在選擇就業崗位上,更多的是趨向于“學校或科研機構”、“行政機關或事業單位。
二、影響學生擇業就業的因素突出。
(1)多數學生對職業價值標準上,把“工資福利待遇”、“實現自我價值”作為重點考慮。兩項占的比例分別為36.62%、26%。這與學生實際就業時考慮的因素一致,即把薪金與個人價值和能力的體現作為重點考慮因素。調查顯示,學生的就業除了受薪酬的影響外,人生價值觀中個人因素也很突出。但是,學生在進行人生選擇時較多考慮個人因素,較少考慮社會需要,即使在追求自我實現時也折射出主要強調的是“自我”而非“社會”的需要。對于這現象的利弊值得我們研究與思考。
(2)在就業過程中,有44%的學生認為“經驗及實踐能力”為最重要的因素而“學歷”、“畢業院校或專業”、“應聘技巧”則各占10.48%、10.34%、12.69%。這可能與用人單位在招聘時的要求有關。
三、多數學生對就業素質的評價都有比較明確的認識,明確自身的優勢與劣勢
(1)多數學生的優勢為“理論基礎”、“師范技能”。
(2)有半數以上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實踐能力”、“競爭與風險意識”處于劣勢狀態,它們分別達到了33.07和30.69;在學生認為自己最缺乏的素質方面中,“創新能力”、“實踐X作能力”、“專業知識與技能”被納入了前三項選擇,其總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知識更新迅速,知識越來越深,越來越廣,職業素質越來越綜合;另—方面學校教育滯后,教育的知識結構不盡合理,使大學畢業生就業時普遍有壓力感和不適應感,對自己所學習和掌握的知識與技能缺乏自信。再一方面學生勇于挑戰的心理素質還沒形成;在創新能力的培養方面,說得多卻做得少,培養的覆蓋范圍也相對狹小,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培養的環境。除了提高學生的專業知識水平外,如何提高學生勇于挑戰的心理素質和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也將成為高校就業指導的兩大課題。
由此可以看出,當提出第一年期望的工資是多少這一問題,大部分人選了1000~2000元。有人說,不注重第一年的工資,關鍵是第二年,第三年的。看來大家普遍都注重的是自己的發展空間。求職時,應該明白自己看重的是什么、渴望得到什么、未來發展如何,個人的發展前景與待遇發生矛盾的時候,每個人的選擇都會不一樣。顯然薪金不再是大學生最為看重的因素了。理性地對待薪金這是個正確的心態,一心想高薪,反而影響了工作的表現,積累經驗才是第一位的。
根據調查顯示,63%的人選擇在沿海開放城市工作,13%的人選擇回家鄉,12%的人是去內地省會城市,7%的人選擇去國外發展,5%的人選擇在邊遠/大西北/農村工作。
由此可以看出,不少大學生還是認為留在沿海開放城市,就業發展的機會比較多,才能夠發揮自己的才能和特長。而且從數據中更可看出當代大學生還缺乏吃苦耐勞和奉獻精神,偏遠地區經濟發展較落后,很多大學生追求物質待遇和地域條件,情愿留在大城市發展。
四、要高薪還是要愛好
據調查顯示,46%的人對與自己專業有關的工作感興趣,36%的人考慮個人愛好,還有18%的人只考慮金錢因素。
任何你再喜歡的工作都會有厭煩的時候,什么工作都一樣,特別是剛參加工作的時候,不要把工作當作事業,它只是謀生的手段而已,因此更多的人回選擇與專業有關的事業當你有一定經歷后你才可能有事業,當然有可能有些人一輩子只有工作而沒有事業。還有大部分人認為,愛好很重要,只有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才可能百分之百的投入和做好,做自己所擅長的事情才有開創一片天地的可能。
五、大學生對自己的就業前景的信心程度
據調查顯示,20%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就業前景廣闊,56%的人認為就業前景尚可,11%的人認為現在考慮此問題毫無用處,13%的人則表示不知道。
信心是成功的第一要訣。在考慮自己就業前景過程中,信心不僅給大學生帶來勇氣和力量,也會使用人單位,首先從氣勢上產生認同感。
要使自己在擇業過程中保持堅定的信心,首先要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能夠勝任工作。其次,要發揮自己的優勢,揚長避短。要抓住自己的特點,發揮自己的優勢,盡量避開自己的不足,這樣,就有可能使你在擇業競爭中占據主動。其三是要有一腔打動用人單位的熱情。要給人感覺到,我是熱愛生活、熱愛事業的。
大學生就業壓力社會調查報告2
5月28日,團市委下屬的北京青年壓力管理服務中心發布《中國大學生就業壓力調查報告》。報告顯示,今年的就業壓力總體回升,大學生平均期望月薪相比2014年上漲了1830元,達到5510元,但幸福感有所下降。同時,今年的就業壓力感受平均數為18.39,明顯高于2014年。
繼2014年高校畢業生人數突破700萬之后,今年的畢業生人數達到749萬之多。
調查顯示,相比2014年的期望月薪平均值3680元,今年大學生平均期望月薪增長了近2000元(1830元)而達到了5510元。
今年,期望月薪首度有了大幅提高。北京青年壓力管理服務中心主任熊漢忠表示,物價和職場總體工資上漲,求職者期望月薪也水漲船高,“但這種過大的增幅也從另外一個側面加大了求職者的就業壓力。”調查也顯示,期望月薪隨著學歷的增高而增高。
本次調查中,近半數(48.8%)的被調查者表示希望去省會城市及計劃單列市這樣的二線城市工作,僅有14%的人表示希望去直轄市。
在畢業生的就業選擇中,57%的人認為應該找工作就業,有創業想法的人數占到23%,明顯超過今年選擇考研的人數。2015年選擇“考研”的比例較前一年有明顯下降,僅占到13.2%。
調查顯示,今年大學生就業壓力感受平均數為18.39,明顯高于2014年的壓力水平(16.91)。而在“幸福感”這一調查內容中,近4年就業大學生的幸福感均值以2013年為最低,2015年僅達到3.08,明顯低于2014年的.3.39。
調查還發現,國家政策成為影響大學生就業的最主要因素,占到37.9%,其次是房價與物價因素,分別占到30.7%和25.1%。
北京中考志愿填報5月26日順利結束,記者27日從北京市教育考試院獲悉,今年中考報考人數為8.45萬人,其中具有升學資格的考生為7.35萬人,比去年增加3000人。三個“市級統籌”計劃備受考生和家長的認可,總體報錄比接近6:1。
據北京市中招辦統計的志愿填報數據顯示:三個“市級統籌”計劃共計招生2242人,報考總人數為12479人,總體報錄比為5.6:1。其中,“統籌一”計劃招生數為368人,報考人數為5656人,報錄比高達15:1;“統籌二”計劃招生數為1464人,報考人數為6981人,報錄比接近5:1;“統籌三”計劃招生數為410人,報考人數為3316人,報錄比為8:1。
據了解,三個“市級統籌”計劃是北京市教委今年推出的中招新政,參與“統籌一”招生的學校包括四中、人大附中等10所優質高中,10所優質高中將把招生計劃分配到除東城、西城、海淀三個區之外的各區縣所有初中,每所初中可得到一個名額。“統籌二”是指部分優質高中新建或擴建校區或城鄉一體化學校的招生計劃。參加該類招生的為有寄宿條件的,如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實驗華夏女中等11所優質高中校的分校。這些優質高中新校區招收部分學生由學校與藝術院校進行聯合培養,高中畢業后藝術素養考核合格者,經高考可以申請進入市屬高校的雙培及外培計劃。“統籌三”是由優質普通高中拿出部分計劃與藝術院校合作,進行零起點藝術教育,學生在高中本校上課,經過3年藝術素養學習后,畢業后經高考可進入“雙培”及“外培”計劃。
此外,記者還了解到,今年北京市中考各學科在命題上將以“課程標準”為命題依據,進一步降低難度,剔除0.2以下難度過大的試題。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表示,雖然考試的難度系數降低了,但中考命題上將側重考查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觀點,試題的取材范圍將更寬更廣。
高考移民,除了基于地域的不公外,背后還有身份、地位帶來的不公。高考制度的改革,不僅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更需要全局視野內的系統性優化。
高考制度與戶籍制度合謀,誕下一個怪胎——高考移民。近日,內蒙古有關部門發布消息稱,對此要“毫不動搖地治理”,去年以來當地已有1465名空掛學籍的高考移民被清退。
這種向教育欠發達地區的高考移民,制造了“雙重不公”。以河北向內蒙古的“人往低處走”為例,河北相對而言有著更高的教育質量、更好的教育資源。掛空籍去內蒙古考試,意味著接受了更好的教育,卻只是參與資源相對薄弱地區的考試競爭,對于當地考生的不公顯而易見。
另一方面,那些能通過種種渠道采取非正常手段遷移戶口,或者有能力通過購房等方式入籍者,權力與財富,至少需占其一。在內蒙古查出的高考移民中,家長大多為公職人員,許多還是領導干部,正說明了這一點。這也意味著,除了基于地域的不公外,背后還有身份、地位帶來的不公。
而在高考移民中,還往往形成“合謀”。“移民”們增加了升學的可能性,學校和地方教育部門獲得了更高的升學率。在這條利益鏈上,當地考生,以及那些無法“移民”的寒門子弟,處于最末端。這讓受損的遠不只是個人,更是公平的教育理念,是憲法賦予每個公民的平等的發展權。
去年高考前夕,安徽毛坦廠中學“萬人送考”的新聞照片也直觀地呈現出,這樣一次考試,承載著多少家庭的希望與未來。應試教育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也幾乎沒有人不承認,高考是目前來看最公平的教育資源分配方式之一,也是改變個人和家庭命運的重要途徑。在很大程度上,高考其實維系著整個教育體制乃至整個社會的“底線正義”。
然而,對高考的公平期待,也屢屢遭到侵蝕。雖然大部分已被取消,但加分亂象至今仍未能根除。去年遼寧本溪體優生的加分,就爆出“足球4萬,游泳7萬到8萬”的丑聞。高考制度需要改革,高校招生也需要改革,但不管怎樣改,公平的底線是無論如何需要守護好的。
高考移民再次被曝光,也進一步提出這樣的問題:高考制度的改革,不僅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更需要全局視野內的系統性優化。現階段,全國統一高考、統一錄取,還無法實現。但從長遠看,需要的是以政策杠桿、財政杠桿,逐步變高考分數線上的“優惠政策”為增加欠發達地區教育投入,讓教育資源分配更合理。如日本,早在1954年就制定了《偏僻地方教育振興法》,規定了國家和地方為振興偏僻地方的教育必須實施的各種措施,并制定了施行令和施行規則保障法律的實施。
“考過高富帥,戰勝官二代”,雖然這樣的高考標語被認為有價值觀問題,但背后卻是強烈的公平訴求。對個人和家庭,或許要破除“高考神話”;對社會管理者,卻不能不重視這樣的聲音。
大學生就業壓力社會調查報告3
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備受社會關注,為了解在蘇大學生的生活狀態與畢業預期,提升在校大學生的就業準備意識,英格瑪人力資本提升中心近期對蘇州各大高校在校大學生開展了歷時兩個月的調研活動。本次調研共發放問卷2200份,回收2045份,其中有效問卷為1988份,有效率為97.2%。
大學生活理想與現實有差距 大一最有憧憬或干勁者居多
在關于理想中的大學生活和現實是否一樣的調查中,71.3%的受訪大學生表示目前大學生活與理想差別較大,28.7%的受訪大學生認為兩者基本一致。記者采訪中發現,很多大學生表示真正的大學生活與未上大學之前所想象的差很遠,相對來說,自己期望的大學生活更為豐富多彩。對此,英格瑪人力資本提升中心負責人劉肖魯表示,在未上大學之前,很多同學對大學的了解渠道主要通過偶像劇、青春小說及網絡,這些都會對大學生活進行一定的美化作用,當他們進入大學后,卻發現想象的大學生活與現實的大學生活距離太大,從而失去興趣與積極性。劉肖魯對記者說:大一新生對這種差距感感受最深,大學生應該要樹立積極的心態,增強新環境的適應能力,調節好身心狀態,大學畢竟不是偶像劇,現實的元素要多一些。
調研數據顯示,64.8%的受訪大學生表示最有憧憬或干勁的時期是大一,在所有的選項中排名居首,其后選擇依次為大四(15.1%)、 大三(11.3%)、大二(8.8%)。小晉是蘇州大學社會學院的一名大四學生,大一剛來的時候,信心滿滿,積極參加各類社團活動,他還是班級組織委員,大一生活過得十分精彩。但是到了大二、大三的時候,社團活動新人招進來以后,沒有參與社團部長評選的他漸漸淡出了各類活動。之后看到其他同學打游戲的打游戲,談戀愛的談戀愛,自己也開始有些懈怠,直到升至大四,才發現荒廢了本應該進行社會實踐的時間。
在一組你的日常費用支出情況的調研數據中,72.6%的受訪大學生日常主要消費在吃飯上,54.2%選擇了衣飾,值得注意的是,選擇主要用在個人提升花費的受訪大學生只占了27.4%,不足三成。而在訪談過程中,不少大學生認為個人提升是很重要的,但很難付諸行動,更沒有毅力堅持。劉肖魯認為,就很多畢業生而言,與其說是就業困難,不如說是就業迷茫,因為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應該從事什么樣的工作,所以也不知道該如何進行自我提升。很多學生在初入大學時持有大一大二先輕松一下,大三大四再努力也不遲的心態,即便是有提升自我的想法,也由于缺乏毅力,對自己的`未來發展缺乏科學的規劃而擱淺,從而缺乏職業所需技能與素養,往往成為他們面對就業壓力時感到手足無措的一個重要原因。
好工作成多數大學生畢業夢想 六成學生認為就業不容樂觀
就業壓力大,在校大學生也開始務實起來。在關于最希望在畢業時得到什么的問題調研中,71.5%的受訪大學生選擇了一份好工作,其次分別為專業知識(12.1%)、閱歷人脈(11.2%)、實現夢想(5.2%)。可以看出,近年來大學生的就業狀況不佳,在這種關乎生存的巨大壓力下,更多的大學生把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推上了大學畢業時所想獲得東西的首選。2013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規模為699萬人,比去年增加19萬人。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復雜嚴峻。另據了解,2013年國內城鎮需就業的勞動力已達2500萬人,宏觀就業壓力增大。同時,隨著產業結構調整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施,部分地區用工需求與勞動力供給結構性失衡現象更加凸顯。此外,國際經濟及就業形勢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國的外貿、出口、投資、就業等,勢必也將對高校畢業生就業產生影響。
基于未來嚴峻的就業形勢,本次調研也對大學生的就業危機感進行了問題設計。根據本次調研數據顯示,在談到其所在專業未來就業形勢時,63.1% 的受訪大學生認為不容樂觀,22.8%對就業形勢不清楚,10.6%認為就業形勢不受經濟形勢影響。同時,還有3.5%的受訪大學生表示就業形勢會逆勢而上。由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在蘇大學生對就業形勢有一定的認知,預測也逐漸趨于理性化。
大學最后悔的事:四成大學生后悔沒修煉職業技能
在大學里最后悔的事情這項調查中,47.1%的受訪大學生最后悔沒有修煉職業技能,居各項選擇的首位,其次分別為沒好好學習,占比21.1%;沒有拓展人脈,占比13.2%;沒有處理好感情問題,占比10.4%;其它,占比8.2%。劉洋是蘇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的一名大三學生,在受訪中,她講到在最近一次的宿舍臥談會上和舍友們聊起大學幾年的生活,大家竟不約而同地 感覺自己虛度了光陰,并且很后悔沒有好好修煉職業技能,等到找工作的時候才發現幾乎沒有可以拿得出手的本領與別人競爭工作崗位。簡歷模板可以從網上下載,但是內容中的社會實踐經驗太少,培訓經驗也太少,只有一些干巴巴的社團活動經驗,做的還都是打雜的事情,企業HR一看就知道沒什么實質內容。 根據劉洋和同學的交流,她總結出以下幾件事情最浪費大學生的時間,包括:睡懶覺、看連續劇、打游戲、談戀愛和參加一些毫無意義的社團活動。劉洋對記者說: 以前進校時很多學長也鄭重地告誡過我們,要珍惜大學時光,不能虛度光陰,但等到真正畢業時,還是發現浪費了很多時間。
從調研結果來看,很多大學生認為自己目前的大學生活與理想中有所差別。不少大學生對未來就業產生了危機感,認知趨于理性化,并越來越看重職業技能的培養。但遺憾的是,真正去通過實踐提升自我并堅持到底的人并不多。通過訪談記者也發現,不少大學生對虛度大學光陰有了警覺,只是因為缺乏對畢業后的規劃,所以對如何度過大學四年存在一定的迷茫。在課程相對寬松的大學校園里,如何有效管理時間,充實大學生活的同時又能為畢業后求職積攢實踐經驗呢?專家建議大學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首先要調整心態,盡快融入大學生活。其次,提前規劃畢業后去向,并從大一開始實踐。再次,多多參加社會實踐,積極進行實習兼職,在實習工作中找到自己的職業興趣點,對自己的職業生涯能夠提前有個清晰的認識。
【大學生就業壓力社會調查報告】相關文章:
大學生就業社會實踐調查報告11-30
大學生就業社會調查報告12-15
大學生就業現狀的社會調查報告01-12
大學生就業社會調查報告(精選14篇)11-28
大學生壓力調查報告(精選7篇)12-08
大學生心理壓力狀況調查報告12-14
大學生心理壓力情況調查報告12-14
大學生就業調查報告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