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必修二地理知識點總結
總結是事后對某一階段的學習、工作或其完成情況加以回顧和分析的一種書面材料,它能幫我們理順知識結構,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寫總結吧。那么你知道總結如何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必修二地理知識點總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必修二地理知識點總結1
1、我國位于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發育。20世紀以來,中國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貴州、浙江兩省和香港特別行政區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區、直轄市。
2、中國地震活動頻度高、強度大、震源淺,分布廣,是一個震災嚴重的國家。1900年以來,中國死于地震的人數達55萬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數的53%;1949年以來,100多次破
3、破壞性地震襲擊了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涉及東部地區14個省份,造成27萬余人喪生,占全國各類災害死亡人數的54%,地震成災面積達30多萬平方公里,房屋倒塌達700萬間。地震及其他自然災害的嚴重性構成中國的基本國情之一。
4、我國的地震活動主要分布在五個地區的23條地震帶上。
這五個地區是:
、倥_灣省及其附近海域;
②西南地區,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畚鞅钡貐^,主要在甘肅河西走廊、青海、寧夏、天山南北麓;
、苋A北地區,主要在太行山兩側、汾渭河谷、陰山-燕山一帶、山東中部和渤海灣;
、輺|南沿海的廣東、福建等地。我國的'臺灣省位于環太平洋地震帶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區位于喜馬拉雅-地中海地震帶上,其他省區處于相關的地震帶上。中國地震帶的分布是制定中國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的重要依據。
必修二地理知識點總結2
一、本節教材的地位和內容分析
本節課處于自然環境中的物質和能量交換最后一節,上承巖石圈和大氣圈相關知識,主要內容涉及水圈,水既是自然地理環境主要組成要素之一,又對人類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體現了地理學人地關系主線。
二、課程標準:
運用示意圖,說出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說明水循環地理意義。
三、課標解讀
從本條標準的內容要求來看,重在引導學生了解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水循環的過程是指水在陸地、海洋、大氣之間的轉變。水循環的環節是指實現水循環運動的途徑,包括:蒸發(植物蒸騰)、水汽輸送、降水、下滲、地表徑流、地下徑流等。
四、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普遍學習積極性較高,但水平層次不齊,地理知識基礎相對薄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學習仍存在重識記而輕理解的傾向。
五、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使學生了解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使學生理解水循環地理意義.
(2)能力目標
學生學會讀圖,掌握讀圖方法,能繪制簡單示意圖,提高讀圖識圖能力;
學生能運用水循環示意圖解釋相關地理現象。
(3)情感目標
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資源觀和環境觀,養成節約用水的`習慣.
六、重點難點分析
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水循環的意義。
八、教學方法分析
微課教學法、分層推進設問法、
九、學法指導分析
自主合作探究
十、教具準備及學具準備
1、多媒體課件2、導學案
十一、教學過程(節選)
教學活動
活動目標
師生活動
主要評價方式
參與式導入
創設情境,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必修二地理知識點總結3
青藏鐵路建設的社會經濟意義?
、偌涌煳鞑块_發,將當地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沿線地區經濟的發展。
、谟欣诿褡鍒F結,維持我國西部邊疆的`政治和社會穩定。
、塾欣诖龠M當地旅游業的發展。
、苡欣陟柟虈;
⑤有利于合理布局全國交通網。
四種進藏鐵路線(青藏鐵路、滇藏鐵路、川藏鐵路、甘藏鐵路)預選方案中,為什么選擇青藏鐵路?
、傺赝敬蟛糠值貐^地勢平坦;
、诰路最短,總投資最小;③克服凍土技術
必修二地理知識點總結4
1. 人類活動地域聯系的方式主要是交通運輸和通信
2. 青藏鐵路的起點和終點
青海省首府西寧經格爾木至拉薩,是世界上最高,最長的高原鐵路。沿線經過我國最大的自然保護區—三江源自然保護區
3.三江源自然保護區位于長江、黃河、瀾滄江的源頭,保護高原濕地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
4. 集裝箱運輸的好處是什么?
節約包裝材料、簡化包裝手續、提高運輸效率、保證貨物完全、降低運輸成本、改善運輸勞動條件等
5. 世界比較繁忙的'航線哪四條
①北大西洋航線;
、诘刂泻、蘇伊士運河航線;
③北美洲東岸各港口經巴拿馬至北美洲西岸各港口的航線;
、鼙碧窖蠛骄
6. 郵政通信和電信通信業務的任務分別是什么?受哪些自然因素影響?
郵政通信主要利用交通工具和運輸網絡傳達信函和包裹。受地形障礙、臺風、暴雨洪水等自然災害的影響。
電信通信業務主要是利用有線電、無線電、光等傳遞符號、文字、圖像和語言等信息。 受地形障礙、太陽活動等影響。
必修二地理知識點總結5
1、群島是彼此距離很近的許多島嶼的合稱。群島也有大小之分,在許多在群島中往往也包含著 許多小群島,如馬來群島就包括菲律賓群島、大巽他群島、小巽他群島、東南群島、西南群島、馬魯古群島等。若島嶼的排列成線形或弧形,習慣上又稱為“列島”,如我國的長山列島、澎湖列島等。
2、世界上主要的群島有50多個,分布在四個大洋中。太平洋海域中群島最多,有19個;大西洋有17個,印度洋有9個,北冰洋海域中有5個。世界上最大的一個群島是位于西太平洋海域原馬來群島,整個群島有大小島嶼2萬多個,分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來、文萊、菲律賓、東帝汶等國。東西寬4500千米,南北長3500千米,總面積240.7萬平方千米。島上山嶺多,地形崎嶇;地殼不穩定,常有地震火山爆發。海峽較多,是東南亞到世界各地的重要通道。/
3、除馬來群島外世界上較大的群島有:位于北美洲北部的北冰洋海域的加拿大北極群島,面積130萬平方千米;位于太平洋西部海域的日本列島,面積37.75萬平方千米;位于大西洋東北部的'不列顛九島,面積32.5萬平方千米;位于太平洋西南部的菲律賓群島,面積29.97萬平方千米;位于大西洋西北部的西印度群島,面積24萬平方千米。
4、世界上最小的群島是位于南太平洋薩摩亞群島北部的托克勞群島。它由3個珊瑚環礁組成,面積僅有10平方千米,可以稱得上是“袖珍群島”了。
5、我國的主要群島有長山群島(又稱長山列島)、舟山群島、廟島群島、膨湖列島,以及南海海 域中的東沙、西沙、中沙、南沙四大群島。其中舟山群島面積最大,由大小600多個島嶼組成。舟山群島附近,是我國最大的漁場。
必修二地理知識點總結6
商品谷物農業: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俄羅斯等國,我國東北、西北有國營農場。
(2)主要品種:小麥、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機械化生產)。
(3)區位條件:
、僮匀粭l件: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耕地廣闊,地廣人稀(大規模經營的可能)。
②社會經濟條件:交通發達,技術水平高。
、奂夹g條件:機械化程度高。
(4)特點:
、偕a規模大;
②機械化程度高;
③商品率高
工業集聚和工業地域的形成
(1)導致集聚的主導因素:道路、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廉價勞動力;資源和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規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潤)
、倏梢约訌娖髽I間的信息交流和技術協作;
、诮档椭虚g產品的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
③共同利用工業區的道路、供水、供電、通信等基礎設施,節約生產建設投資;
④有利于集中處理生產過程中的環境污染問題。
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城市化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1)對氣候的影響:熱島效應、雨島效應、城郊熱力環流、大氣污染嚴重
(2)對水文的影響:對地下水--下滲量減少、地下水漏斗區范圍和深度增大。
對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匯水時間縮短,更易形成洪峰。
對水質--城市工業廢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對生物的影響:草坪和人工林品種單一;破壞生物棲息地,生物的多樣性減少。
2、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生態城市”
①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分散城市職能。
、诟纳瞥鞘薪煌ê途幼…h境。擴寬主干道,建環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鐵、輕軌交通。
、郾Wo和治理城市環境。大力加強綠化建設。
1、混合農業是同時發展種植業和畜牧業的農業地域類型,如澳大利亞東南部的墨累-達令盆地就是一個以小麥種植和牧羊為主的混合農業區。主要特點:
①自身可形成一個良性生態系統;
、跁r間利用效率高;
、蹖κ袌龅倪m應性強。
2、季風水田農業主要分布在亞洲季風區(東亞、南亞、東南亞),以種植水稻為主,基本特征:
、賹儆趧诹γ芗娃r業;
、谝孕∞r經營為主(以家庭為生產單位);
、蹎挝幻娣e產量高,但是商品率比較低;
④機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較低(日本除外);
、菟こ塘看(需要政府投資,治理水旱災害)。
3、商品谷物農業主要分布在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俄羅斯、烏克蘭等(均以家庭經營為主),另外中國的東北和西北地區也有分布(以國營為主)。商品谷物農業是一種以小麥和玉米為主要種植作物、典型的商品農業。商品谷物農業的主要特點:
、偕a規模大;
②機械化水平高,③商品率率高。
學好地理的四大復習策略介紹
1、高中地理等文綜復習,要學會梳理自身學習情況,以課本為基礎,結合自己做的筆記、試卷、掌握的薄弱環節、存在的問題等,合理的分配時間,有針對性、具體的去一點一點的去攻克、落實。哪塊內容掌握的不多就多花點時間,復習的時候要系統化,不要東一下西一下,最后啥都沒復習好。
2、可以學習掌握速讀記憶的能力,提高學習復習效率。速讀記憶是一種高效的學習、復習方法,其訓練原理就在于激活“腦、眼”潛能,培養形成眼腦直映式的閱讀、學習方式。速讀記憶的練習見《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用軟件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把閱讀速度提高5、6倍,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學習、復習效率,取得好成績。如果你的閱讀、學習效率
低的話,可以好好的去練習一下。
3、要學會整合知識點。把需要學習的信息、掌握的知識分類,做成思維導圖或知識點卡片,會讓你的大腦、思維條理清醒,方便記憶、溫習、掌握。同時,要學會把新知識和已學知識聯系起來,不斷糅合、完善你的知識體系。這樣能夠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4、做題的時候要學會反思、歸類、整理出對應的解題思路。遇到錯的題(粗心做錯也好、不會做也罷),最好能把這些錯題收集起來,每個科目都建立一個獨立的錯題集(錯題集要歸類),當我們進行考前復習的時候,它們是重點復習對象,保證不再同樣的問題上再出錯、再丟分。
地理六大學習法分別有哪些
1、學會使用課本。課本的目錄提示了全書的要點和前后的聯系,要經常翻閱,做到對全書內容心中有數。精讀課文、?瓷钏,抓住要點,記下問題,要特別重視插圖和表格,領會圖表所說明的問題。
2、學會使用地圖。地圖又是學習地理的工具,通過分析地圖,可以認識地理特征、原理、成因,找到利用改造的途徑,要學會讀、用各種地圖,首先要記住最基本的地圖。對于世界地理而言,首先要記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3、重視地理觀察。觀察就是邊思考邊細看?匆豢串數氐牡乩憝h境的面貌,以及人們在當地是如何活動的。通過報刊、電視節目、圖片獲得地理信息,鍛煉我們的才智。
4、善于地理想象。觀察只能得到局部直觀,地圖只能提供位置直觀,想象才能使二者聯系起來,使你獲得地理環境的全面景觀,進而向你展示地理的未來。
5、要善于動腦。經常向自己提出問題,地理問題的一般思路是:(1)學什么?(2)在哪里?(3)為什么?(4)有何利弊?(5)怎樣協調好人地關系?應當怎樣合理利用改造它。
6、要勤于動手。經常用手寫,動筆畫,動手制作學具,這不僅使你心靈,還能使你手巧。方法對頭,事半功倍,你將越學越愛學。
地理一輪復習技巧怎么復習
1、自然地理方面:主要考查學生對概念、原理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復習時可分四階段逐級提高解題能力,并從中總結規律性東西。第一步是透徹理解概念并熟記,第二步是吃透法則,第三步是真正弄懂原理,第四步是做變式訓練題。做完一道題后要理清解題思路,做完類型題后要總結同類題型的解題技巧,達到做一個會一類的目的,不管某類題形式如何變,只要原理是同一個就都會做。
2、人文地理方面:主要考查學生對觀點、方法的分析運用能力,復習時要注重思維的建模,做題時要注意歸納解題的方式方法,同時學會多角度思考問題。第一輪復習要以教材為主,通過做題反饋課本知識掌握不扎實的地方,重新理解和反思,進而鞏固知識、拓展做題思維方法。
3、區域地理方面:主要考查學生的空間定位能力,如果說自然地理偏向記誦,那么區域地理就是偏理解分析,它強調區域特征的概括,區域內各要素的內在聯系,區域整治的發展方向,所以復習各版塊時要有所側重,不能一概而論。
地理二輪復習技巧有哪些
1、地理運動專題:地球運動、大氣運動、水體運動、地殼和地表物質運動、地理事物的時空變化。
2、人地關系專題:人口問題、環境問題、資源問題、區域發展問題等。
3、區域地理專題:自然區域、農業區域、工業區域、城市區域等。
4、地理圖表專題:日照圖、等值線圖、統計圖表、地形剖面圖、地質圖、地理計算等。在復習地理時,要著重看教材中自然地理原理圖式、總結人文地理的思維模式、聯系自然地理特征審視熱點區域題目,同時多做題,多總結規律,只有真正鉆進去才能學出興趣來。
必修二地理知識點總結7
1.大氣受熱
能量來源:太陽輻射
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大氣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輻射大氣逆輻射(保溫)
2.熱力環流(最簡單的'大氣運動)
海陸熱力環流:
白天吹海風,晚上吹陸風。
因為白天陸地升溫比海洋快,陸地形成低壓,海洋是高壓;晚上陸地降溫比海洋快,陸地形成高壓,海洋是低壓。
3.大氣水平運動:
水平氣壓梯度力:它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方向與等壓線垂直;由高壓指向低壓。
地轉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摩擦力:它斜穿等壓線。影響風速,摩擦力越大,風速越小;還會影響風向與等壓線的夾角。
風向:高壓低壓
風力(風速):等壓線密(氣壓梯度大),風力(速)大
必修二地理知識點總結8
南昆鐵路自廣西首府南寧至云南首府昆明,沿途經過地質條件復雜的喀斯特地貌,地形復雜,山高谷深,是我國已建成鐵路中技術水平最高的.鐵路。是我國大西南的重要出海通道,有利于開發當地豐富有色金屬資源和優質旅游資源,改善西南交通,促進經濟發展。
南疆鐵路東起吐魯番,西至喀什,沿途有豐富的石油資源,是我國重要長絨棉生產基地。
西氣東輸西起塔里木盆地的輪南,東到我國長江三角洲的上海。
對于西部:將當地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本區經濟發展;
對于東部:
、倬徑饽茉淳o缺狀況,利于經濟發展
②改善能源消費結構,保護大氣環境質量。
歐洲內河航運發達的原因:
①氣候濕潤,水量豐富;
、诘匦纹皆|闊,水流平緩,河網稠密,河流通航里程長。
必修二地理知識點總結9
1、荒漠化指發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區及一些半濕潤地區的土地退化;哪饕憩F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和次生鹽漬化。
2、西北地區范圍: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西北地區地形地貌:以高原和盆地為主,東部和中部(內蒙古境內)是遼闊坦蕩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內)是山脈和盆地相間分布。西北地區最為顯著的自然特征是干旱,以荒漠、草原景觀為主,其成因:深居大陸內部—遠離海洋—水汽難以到達。
3、由于受夏季風影響程度不同,西北地區自東向西降水量逐漸遞減,因此干旱程度增加,土地的自然產出和載畜量逐漸減少;賀蘭山以東的內蒙古高原主要屬于半干旱的草原地帶;賀蘭山以西形成了大片的沙漠和戈壁,只有一些高聳的山地迎風坡地帶,降水稍多。山地迎風坡降水和冰雪融水成為綠洲農牧業生產的主要水源。
4、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為荒漠化創造條件:
、倩緱l件→氣候干旱少雨;
、谖镔|條件→地面疏松,為沙質沉積物;
、蹌恿l件→大風日數多且集中;
、軞夂虍惓R部梢杂绊懙交哪倪M程。
5、荒漠化形成的人為因素—加劇荒漠化進程(起決定性作用)
。1)形成荒漠化的人為原因:
A。來自于人口激增對生態環境的`壓力;
B。由于人類活動不當,對土地資源、水資源的過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主要表現:①過度樵采;②過度放牧;③過度開墾。
6、西北地區的次生鹽漬化主要分布在在有水源灌溉的綠洲地區。原因是由于耕作技術落后,灌溉措施不當,另外由于干旱的氣候條件下蒸發旺盛,鹽分極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7、我國不同歷史時期荒漠化的演化:
時代原因影響范圍
古代盲目墾耕,戰爭、瘟疫塔里木盆地沙漠邊緣、河西走廊
近代移民實邊、開放蒙禁內蒙古南部農牧過渡地帶
現代人口壓力,管理失誤草原牧區和旱作地區8、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防治內容:A。預防潛在荒漠化的威脅;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復已經發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產力。
。2)荒漠化的防治原則:堅持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治山、治水、治堿(鹽堿)、治沙相結合的原則。
(3)防治荒漠化要在現有的經濟技術條件下,以防為主,保護并有計劃地恢復荒漠植被;重點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風沙危害嚴重的地段,因地制宜地進行綜合整治。
。4)荒漠化具體治理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資源;
、诶蒙锎胧┖凸こ檀胧嬛雷o林體系;
、壅{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
、懿扇【C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
、菘刂迫丝谠鲩L。
。5)我國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經驗生物固沙、草方格沙障、沙地飛播造?種植蕁⑿×饔蜃酆現衛淼?
9、我國政府在西北地區的生態建沒和荒漠化防治中,先后實施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體系建設、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防沙治沙等多項生態環境治理工程。
必修二地理知識點總結10
第一節農業的區位選擇
一、農業區位因素及其變化
1、農業生產活動的概念:
人們利用土地的自然生產力,栽培植物或飼養動物,這就是農業生產活動。2、區位因素:
自然:氣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會經濟:市場、交通、政策、勞動力、科技等。3、區位因素的變化自然因素比較穩定
社會經濟因素變化較快
案例:環地中海地區的農業變遷
二、農業地位的形成
1、農業生產與自然環境2、農業地域
。1)概念: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在自然、社會、經濟和科技等條件的綜合作用下,形成的農業生產地區。
(2)特征:同一農業地域內,農業生產條件、結構、經營方式、發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3)差別:農業地域的形成時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結果。
3、案例: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形成
混合農業主要是以耕作業與畜牧業相結合為特征的農業地域類型。
第二節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一、季風水田農業
1、分布地區:亞洲季風區(熱帶季風區、亞熱帶季風區、溫帶季風區)
2、區位優勢:
(1)自然因素
、贇夂颍禾幵诩撅L氣候區,全年高溫或夏季高溫,熱量充足,降水豐富,雨熱同期,這種高溫多雨的氣候適宜水稻的生長。
、诘匦危旱靥幤皆,地勢平坦
、弁寥溃和翆由詈,土壤肥沃
、芩矗核闯渥,灌溉便利
。2)社會經濟因素
、賱趧恿Γ喝丝诔砻埽瑒趧恿ωS富
、谏a習慣:種植歷史悠久,經驗豐富
③食物喜好:稻米是人們喜愛的主要食物
、苋司兀喝硕嗟厣,糧食需求量大,水稻單產高,這樣可以緩解對土地的壓力和糧食的需求
3、生產特點:(小農大水利,高產低商技)
、傩∞r經營
、趩挝幻娣e產量高,但商品率低
、蹤C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較低
、芩こ塘看
二、商品谷物農業
1、分布地區:美國、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亞、烏克蘭、俄羅斯
2、區位條件
(1)自然條件
①地勢平坦開闊
、谕寥婪饰
、蹥夂驕睾
④降水豐富
(2)社會經濟條件
、俳煌ū憷
、谑袌鰪V闊
、鄣貜V人稀
、軝C械化水平高
、蒉r業科學技術先進
3、基本特征: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
4、經營方式:國外一般是家庭經營,我國東北和西北一般是國營
5、案例:美國的商品谷物農業
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玉米分布在中部,小麥分布分為北部小麥區和中部小麥區。
第三節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一、大牧場放牧業
1、分布地區:美國、澳大利亞、阿根廷、南非
2、區位條件:大面積的干旱半干旱氣候區
3、基本特點:生產規模大,專業化程度高
4、案例:潘帕斯草原的牧牛業區位條件
、贇夂驕睾停蓊惷ⅲ鞘澜缟蟽灹嫉.天然草場之一
、诘貜V人稀,土地租金低,為農場的大規模經營提供了可能
③距海港近的區位優勢,促進了牧場的商品性經營
二、乳畜業
1、概念:是隨著城市發展而形成的面相城市市場的商品化、集約化畜牧業地域類型。
2、分布地區:北美五大湖周圍地區、西歐、中歐、澳大利亞、新西蘭
3、區位特點:緊鄰消費市場
4、案例:西歐的乳畜業
(1)形成因素
、亠暳弦蛩兀旱匦我云皆瓰橹,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有利于牧草和飼料作物的生長。西歐以溫帶海洋性氣候為主,氣候溫涼、潮濕,多雨多霧,日照少,不利于谷物的成熟,但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長。
、谑袌鲆蛩兀簹W洲人具有以肉奶等高脂肪、高熱量食品為主的飲食習慣。
西歐經濟發達,城市化水平高。食物結構中乳畜產品比重大,乳畜產品的市場需求量大。
必修二地理知識點總結11
一、環境承載力
1、環境承載力,只環境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
人口數量是衡量環境承載力的重要指標。
2、環境人口容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環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預見的時期內,利用本地資源及其他資源、智力和技術等條件,在報政府和社會文化準則的物質生活水平條件下,該國家或地區所能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最多人口數量)
3、環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間的關系
科技發展水平——————決定開發數量
資源————環境人口容量最主要因素
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決定消耗數量
在各因素中,科技發展水平與環境人口容量成正相關關系,
生活和文化消費水平與環境人口容量呈負相關關系,
資源與環境人口容量成正相關關系。
4、環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確定性,和相對穩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時又不妨礙未來人口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適宜的人口數量。——一個理想的、難以確定精確數值的“虛數”。
2、意義:對于制定一個地區或國家的人口戰略和人口政策有重要意義,進而影響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
3、對整個世界來說
(1)國際社會要倡導各國政府,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要盡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規模之內。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證大多數人擁有不斷追求高水平生活質量的平等權利。
。3)尊重人地協調發展的客觀規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區持續發展戰略,既保持良好生態平衡,又不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練習題:
1、下列對“環境容量”的理解,錯誤的是()
、侪h境容量是指生態系統對人口的承載能力②隨著生產的發展,環境容量在不斷地加大③人類可以局部地改造環境,從而可使人口數量超越環境容量④生態環境的平衡是人類生存的前提和人類改造自然的基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按照人與環境關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種模式的.順序依次是()
A、Ⅰ、Ⅱ、ⅢB。Ⅱ、Ⅰ、Ⅲ
C、Ⅲ、Ⅱ、ⅠD。Ⅰ、Ⅲ、Ⅱ
3、環境對人類社會的發展有很大的制約作用,保護環境十分重要。下面解決環境問題的四種思路,最恰當的()
A、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二者并不矛盾,應該走邊發展邊治理之路
B、發展中國家經濟相對落后,走先發展后治理的路子勢在必行
C、環境效益比經濟效益更為重要,必須把保護環境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上
D、地球自身有充分自我調節的能力,聽其發展、順乎自然
必修二地理知識點總結12
一、產業轉移
概念: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的現象。
分類:(1)區域產業轉移:國內的產業轉移。(2)國際產業轉移:跨國的產業轉移,其中東亞是國際產業轉移最活躍的區域之一。
二、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影響國際產業轉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勞動力、內部交易成本、市場是影響國際產業轉移的三個重要因素。
1、勞動力因素
勞動力在國際范圍的流動性很小。不同國家或地區,勞動力的數量、質量和價格差異較大,使得產品生產的成本差異較大。具有充足、高素質且價格較低廉的勞動力資源的國家或地區,往往成為產業轉移的目的地。在當今世界的產業轉移中,很大一部分是為了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尤其在企業進行產業轉移的初期。因此,勞動密集型工業在全世界的產業轉移比較典型。 2、內部交易成本因素
(1)概念:企業生產需要與有工業聯系的其他企業打交道,還需要與地方服務行業(包括政府)打交道,以及生產組織、職工培訓等,都要投入一定的資金。企業的這些投入,統稱為內部交易成本。
(2)對企業區位選擇的影響及措施
、倏傇瓌t:企業家總希望在內部交易成本最低的'區位投資建廠。
②發達國家社會內部交易成本很高推動企業家向國外轉移產業
發展中國家通過改善投資環境以減少企業生產的內部交易成本吸引發達國家的投資
(3)吸引產業轉移的典型地區——東亞的出口加工區
3、市場因素
企業發展的初期一般都在當地生產,當企業達到一定規模和實力,當地市場滿足不了企業再發展的需求,于是就以投資、建廠等形式向具有市場優勢的地區或國家進行產業轉移。例如,日本、韓國以及歐美的汽車制造企業到我國興辦汽車廠,主要是因為我國擁有龐大的汽車消費市場。市場是在不斷變化的,企業的產業轉移方向也會隨之而變化。
4、其他因素
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國家政策的調整,原生產地用地緊張、地價昂貴,環境污染嚴重等,都會促使企業進行產業的國際轉移。
【必修二地理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
地理必修四知識點總結12-10
數學必修一必修二知識點總結04-27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識點總結優秀02-28
高二數學必修知識點總結04-25
數學必修二每章知識點總結08-19
人教版數學必修二知識點總結07-23
高二數學必修一知識點總結04-25
高一歷史必修二知識點總結01-17
高二政治必修三知識點總結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