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縣域教研共同體建設方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縣域教研共同體建設方案范文(通用7篇)
為了確保工作或事情順利進行,常常需要提前制定一份優秀的方案,方案是闡明行動的時間,地點,目的,預期效果,預算及方法等的書面計劃。那要怎么制定科學的方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縣域教研共同體建設方案范文(通用7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縣域教研共同體建設方案范文(通用7篇)1
一、總體目標
到20xx年6月,第一批醫共體建設縣運行和管理機制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樞紐、村衛生室為基礎的縣域醫共體管理模式。
到20xx年底,全省所有縣(市、區)全面推開縣域醫共體建設,縣域內基本醫療、公共衛生和健康管理能力進一步提升,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初步建成。
到20xx年,縣域醫療衛生服務能力明顯增強,資源利用效率明顯提升,群眾健康水平明顯提高;所有醫共體牽頭醫院達到縣級醫院綜合能力推薦標準,鄉鎮(街道)所在地醫共體成員單位普遍具備較高水平的基本醫療、公共衛生和健康管理等服務能力,基層就診率達到65%以上,縣域就診率達到90%以上。
二、主要任務
(一)構建縣域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1.整合縣鄉醫療衛生機構資源。綜合考慮縣域內地緣關系、人口分布、群眾就醫需求、醫療資源分布等因素,將區域內醫療資源進行整合。以縣域為單位,將服務區域劃分為若干個(一般為1-3個)網格,每個網格建設1個以1家縣級醫院為龍頭、其他若干家縣級醫院及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成員單位的緊密型醫共體。醫共體成員單位人、財、物全面整合,功能職責整體納入,形成管理、服務、利益、責任共同體。醫共體為網格內居民提供健康管理、疾病預防、診斷、治療、康復等連續性醫療服務。鼓勵中醫醫院牽頭建設醫共體,充分發揮婦幼保健機構預防、保健和診療作用,鼓勵社會辦醫療機構和康復醫院、護理院加入醫共體。三級醫院和康復、護理等慢性病醫療機構可以跨網格提供服務,檢查檢驗、消毒供應、特殊臨床專科技術等可以區域內資源共享。
2.完善鄉村衛生一體化管理。對政府或集體辦的村衛生室和社區衛生服務站,納入醫共體業務一體化管理;依照規劃應設置村衛生室而未設置的村,逐步由醫共體負責延伸服務。其他村衛生室,可按照自愿原則,鼓勵納入醫共體統籌管理。推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不斷完善設施設備,改善鄉村醫療條件和就醫環境。
3.促進醫療衛生資源共享。醫共體內可依托縣醫院或者獨立設置醫學影像、檢查檢驗、消毒供應、后勤服務等中心,為醫共體內各醫療機構提供統一化服務。在保障醫療質量的前提下,推進醫共體內不同級別類別醫療機構間影像、檢查檢驗結果互認。
(二)建立縣域醫療衛生管理體制。
4.形成統一高效政府辦醫體制。探索建立由縣級黨委、政府牽頭組建,相關政府部門及利益相關方參與的管理委員會,統籌醫共體的規劃建設、投入保障、項目實施、考核監管等重大事項。
5.健全醫共體內部治理結構。制定醫共體章程,建立健全內部組織機構、管理制度和議事規則。充分落實醫共體在人員招聘和用人管理、內設機構和崗位設置、中層干部聘任、內部績效考核和收入分配、醫務人員職稱評聘、醫療業務發展等方面的自主權,激發醫共體運行活力、服務效率和發展動力。
(三)完善縣域醫療衛生運行機制。
6.建立人員統籌使用機制。推進人事制度改革,將現有縣級醫院和鄉鎮衛生院編制統一管理,逐步實行編制、崗位“縣管鄉用”,促進人才向基層流動。建立靈活的選人用人機制,對所需適宜人才可由醫共體自主招聘。推進醫共體內崗位管理,按照按需設崗、按崗聘用、競聘上崗、人崗相適的原則,實現醫共體人員統籌管理。
7.促進資源集約利用。按照精簡、高效的`原則,整合設置人力資源、財務、醫保和信息化等管理中心,實行醫共體行政管理、醫療業務、后勤服務、信息系統等統一管理,統籌醫共體內基本建設、物資采購和設備配置,主動控制運營成本。加強醫共體內部床位、號源、設備的統籌使用。完善雙向轉診機制。
8.加強財務管理。醫共體內設專門崗位,加強醫共體經濟管理工作,承擔醫共體財務管理、成本管理、預算管理、會計核算、價格管理、資產管理、會計監督和內部控制工作,逐步實現醫共體內財務統一管理、集中核算、統籌運營。加強醫共體內審管理,自覺接受審計監督。
9.統一醫共體信息平臺。推進電子病歷在縣域尤其在鄉村醫療衛生機構的普及應用,促進縣域內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信息系統的互聯互通,提高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手段,重點推進遠程影像、遠程心電、遠程會診等服務,加強診斷智能輔助系統建設,實現“鄉檢查、縣診斷”,方便患者看病就醫。
10.改革醫保支付方式。積極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探索對縣域醫共體實行醫保總額付費等多種付費方式,制定相應考核辦法,形成醫共體內順暢的轉診機制。研究制定遠程醫療、日間手術、日間病房、家庭病床、居家護理、簽約服務等醫療服務項目價格與醫保報銷政策,適應服務需求和服務模式轉變,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
11.深化薪酬制度改革。落實“兩個允許”要求,合理確定和動態提升醫共體工資總額和薪酬水平。建立以崗位為基礎,以績效為核心,多勞多得、優績優酬的內部分配機制。醫共體在核定的績效工資總額內可打破人員身份限制,進行自主分配,充分發揮績效工資的激勵導向作用。
12.推進醫療服務價格改革。按照“騰空間、調結構、保銜接”要求,動態調整、合理提升體現醫務人員技術勞務價值的醫療服務價格,逐步提高醫療服務中技術勞務性收入的比重,調動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積極性。
13.推進藥品供應保障機制改革。統籌開展醫共體內藥事管理。在優先采購使用基本藥物的前提下,可實行縣鄉村三級統一目錄、統一議價、統一采購、統一配送、統一結算,落實公立醫療衛生機構藥品采購“兩票制”,降低采購成本,保障供應。
(四)提升縣域醫療衛生服務水平。
14.提升縣級醫院醫療服務能力。進一步加強醫共體牽頭醫院人才、技術、臨床專科等核心能力建設,提高規范化、精細化、信息化管理水平。進一步完善縣級醫院診療科目設置,在健全一級診療科目的基礎上,逐步完善二級診療科目。進一步加強臨床及其支撐專科建設,提升對縣域內常見病、多發病以及傳染病、地方病的診療能力。通過改善設備設施、引進專業人才、加入專科聯盟等措施,提升急診、兒科、麻醉科、重癥醫學科等薄弱專科能力。加強與上級醫院的技術合作,引進并推廣適宜技術項目,提高內鏡、介入治療等微創技術臨床使用比例,提升腫瘤、心腦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診療能力。
15.提升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加強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人才隊伍建設,通過助理全科醫生培訓和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等多種方式,充實基層人才隊伍。進一步加大基礎設施設備建設力度,改善基層服務條件和環境。加大對鄉村醫生開展實用技能和適宜技術培訓力度,可采取巡回醫療、駐村服務等方式進一步提高村級服務能力。
16.落實醫療機構功能定位。縣級醫院進一步發揮縣域醫療服務“龍頭”作用,主要提供縣域內常見病、多發病診療,以及危急重癥患者搶救和疑難復雜疾病向上轉診服務。鄉鎮衛生院為診斷明確、病情穩定的慢性病患者、康復期患者、老年病患者等提供接續性醫療服務。村衛生室根據當地群眾就醫需求,加強公共衛生和健康管理服務,做好疾病防控工作。
17.落實防治結合要求。由醫共體負責區域內居民健康管理和疾病診療工作,醫共體牽頭單位負總責,主動承擔疾病預防工作。將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慢性病長期照護等接續性醫療機構等納入醫共體整體規劃,充分發揮專業機構的作用。
18.做實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拓展簽約服務內涵,優化服務流程,為群眾提供基本醫療、公共衛生和健康管理相結合的服務,優先向重點人群提供簽約服務,形成長期穩定的契約關系。縣級醫院要加強對家庭醫生團隊的指導和支持,賦予家庭醫生團隊一定比例的醫院專家號、預約掛號、預留床位等資源,方便簽約居民優先就診和住院,提高群眾簽約服務利用率。
三、組織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政府要切實把醫共體建設作為深化縣域綜合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要抓手,提上重要議事日程。要結合本地實際,認真制定實施意見和工作方案,確保改革落地見效。衛生健康、編制、發改、財政、人社、醫保、藥品監管等部門要加強聯系,完善政策措施,制訂任務清單,加強工作協同,形成改革合力。
(二)強化績效考核。各級衛生健康部門要建立縣域醫共體綜合績效考核制度和動態調整機制,由對單一醫療機構考核轉變為對醫共體綜合績效考核。以公益性為導向,突出職責履行、功能落實、醫療質量、費用控制、運營績效和群眾滿意度等考核指標。考核結果與財政補助、醫保償付、薪酬總量等掛鉤。
(三)加強輿論引導。各級政府要及時總結工作經驗,推廣有益成果。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大力宣傳醫共體建設相關政策,加強典型宣傳,展示工作成效,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引導形成有序就醫的分級診療格局。
縣域教研共同體建設方案范文(通用7篇)2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立足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和醫藥衛生事業發展實際,以落實醫療機構功能定位、建立分工協作機制、提升基層服務能力、理順雙向轉診流程為重點,不斷完善組織管理模式、運行機制和激勵機制,全面推進醫療共同體(以下簡稱“醫共體”)建設,整體提高縣域醫療資源配置和使用效率,為群眾提供從預防到治療、康復,連續、協同、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實現發展方式由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
二、基本原則
(一)全面合作、厘清定位、利益共享
根據我市醫療資源現狀和需求,通過組建醫共體,輔以專科聯盟方式建設縣域醫共體。
1.以市人民醫院為龍頭組建以人員、資金、技術、服務、信息、管理一體化的緊密型縣域醫共體,服務范圍覆蓋全市,厘清各級醫療機構職責,各司其職,開展醫保基金總額打包付費改革,控制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推進分級診療,促使鎮(鄉)衛生院診療量明顯上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更加落實,各鎮(鄉)衛生院可持續運行和健康發展。
2.中醫院、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慢性病防治院與各鎮(鄉)衛生院組建以技術、人才、管理、利益為主的專科聯盟,以各專科特色技術為支撐,專科聯盟內各專科共享相互技術優勢,建立資源下沉和雙向轉診工作機制,促進專科補位發展和資源下沉,促使鎮(鄉)衛生院管理和專科技術水平逐步提升,專科服務(門診、住院)逐步提升,專科病人外轉比例逐步下降。
(二)穩妥起步,分門別類,循序漸進
根據連州市實際情況,早期以市人民醫院為牽頭單位,東陂鎮中心衛生院和龍坪鎮中心衛生院為成員單位,組建縣域醫共體試點。早期醫共體試點以緊密型合作形式組建,即市人民醫院與鎮(鄉)衛生院組建以人員、資金、技術、服務、信息、管理一體化的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并根據試點開展情況,逐步推開,覆蓋全市各鎮(鄉)衛生院。
(三)統分結合,權責廓清,強化監督
理順縣域醫共體人事、財務、資產等管理體系,科學界定縣域醫共體內部管理職能。對于醫共體內緊密型合作的實行統一人事管理、統一財務財產管理、統一藥品設備管理、統一業務管理、統一信息系統管理,各醫療機構行政建制、單位性質、功能定位、財政補償政策不變。對于半緊密型專科聯盟,統籌人員管理、統籌學科建設、統籌質量管理、統籌后勤保障、統籌醫保資金結余分配、統籌中心平臺建設,各醫療機構事業單位性質、功能定位、政府投入財政補償、獨立法人地位不變。
理順醫共體人事、財務、資產等管理體系,科學界定醫共體內部管理職能。縣域醫共體內各單位原有的機構設置和行政隸屬關系不變,第一名稱不變,增掛“連州市xx醫院醫共體xx(中心)衛生院”牌子。鎮(鄉)衛生院功能不變,繼續承擔基本醫療、公共衛生、協助衛生執法、管理村衛生站等綜合醫療衛生任務,醫療服務之外的收入不納入縣域醫共體核算和分配。各成員單位的財政補償政策和政府投入方式不變。鎮(鄉)衛生院繼續享受公益一類事業單位財政補助待遇。醫療收入和醫保結余資金在成員單位之間的分配由縣域醫共體牽頭單位擬定草案,各成員單位達成初步一致意見后,報市衛計局、財政局批準實施,并報市政府備案。醫保結余資金的分配可適度向鎮(鄉)衛生院傾斜。
三、主要目標
(一)提高縣域醫療服務體系的整體效率。建立市、鎮(鄉)、村三級聯動、分工協作的縣域醫療服務體系,整體提高縣域醫療資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努力做到未病早預防、小病就近看、大病專家治、慢病有管理、轉診幫對接、費用能降低,逐步構建“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機制。有效控制醫藥費用,減少過度醫療和資源浪費,提高醫療服務體系整體運行效率,為群眾提供分級、連續、節約、高效的醫療服務,
(二)提高縣域醫療機構的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通過組建醫共體,提升市(縣)、鎮、村三級醫療服務水平和能力,促進市級醫療機構加大對鎮(鄉)衛生院技術幫扶,提高鎮(鄉)衛生院診療水平,按照分級診療的原則合理引導住院病人就診;提升市級醫院診療水平,減少住院病人外流,確保縣域內住院率保持在90%以上。
(三)形成醫療、醫保、患者三方利益相容。實施醫保基金總額打包付費改革,結余的醫保資金可以在醫共體內部進行再分配,促進醫療機構主動節約費用、節約醫保資金,實行醫療與醫保利益相容;在醫保支付機制的驅動下,醫共體內醫療機構密切協作,以便捷的流程、最好的質量和最低的費用服務參保病人,并為轉診提供跟蹤服務,密切醫患關系。
(四)形成醫療機構與公共衛生服務機構的同向激勵機制。圍繞居民健康的終極目標,主動指導和監督鄉村基層醫務人員做好公共衛生和疾病基本防控工作,做實健康促進、慢病防治和健康管理工作,使參合居民少得病、早發現,降低縣域內參合人群的總發病率和就醫總成本,從根本上減輕居民疾病經濟負擔和風險。提供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務,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
四、組建方式和功能定位
(一)縣域醫共體的組建形式
縣域醫共體內各單位原有機構設置和行政隸屬關系不變,第一名稱不變,基層醫療機構增掛“連州市xx醫院醫共體xx(中心)衛生院”的牌子,連州市人民醫院增掛“連州市縣域醫共體連州市人民醫院”的`牌子。
(二)縣域共同體管理模式
1.成立“連州市醫療共同體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管委會”)。由市人民醫院、成員單位主要負責人及市衛計局分管負責人組成。管委會為醫共體決策機構,負責醫共體所屬醫療機構的總體規劃、運營方針、資產調配、財務預決算、收入分配、人力資源管理等重大事項。管委會設主任1名、副主任若干名、成員若干名。每屆任期5年。主任由市人民醫院法人代表擔任。副主任由主任提名,經管委會聘任。
2.建立“連州市醫療共同體監督委員會”(以下簡稱“監委會”)。監委會是醫共體的監督機構,負責按章程監督管委會履職及分工執行情況,向管委會提出監督意見和建議。
3.組建“連州市醫療共同體管理委員會辦公室”。醫共體管委會下設辦公室,具體負責醫共體日常管理和組織協調工作,辦公室設在市人民醫院,設主任1名,副主任2~3名。
4.建立健全醫共體職能管理部門。醫共體內設人事部、財務部(核算中心)、醫務部、護理部、公共衛生部、后勤保障部、藥事部等職能管理部門,負責醫共體相關業務日常管理。各部門設主任1名,副主任1~2名,各部門主任由醫共體管委會任命,副主任由主任提名,報管委會審核任命。
5.建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領導班子任用機制。完善成員單位主要負責人任用機制,醫共體內基層醫療機構主要負責人由市衛計局征求管委會意見后,按相關組織程序任命或聘任。其他班子成員由基層醫療機構主要負責人提名推薦,征求管委會意見,由市衛計局考察、聘任。
(三)縣域醫共體的功能定位
1.醫共體管委會:負責聯合縣域醫共體區域內的醫療衛生服務機構,構建分工協作機制;制定縣域醫共體章程、縣域醫共體雙向轉診實施細則、縣域醫共體成員單位績效考核實施辦法和縣域醫共體醫療服務收入結算與分配的意見等規章制度,建立完善縣域醫共體組織架構和運行制度,并推進落實。
2.市人民醫院:負責承擔急危重癥和疑難病癥的診療任務,承擔對醫共體內基層醫療機構的業務指導,與基層醫療機構有效對接及轄區病人的接、轉診等管理工作;統籌協調醫聯體內各醫療機構床位的使用和管理,建立一體化管理機制;有效做好醫務人員的上下交流和出診工作;承擔縣域醫共體日常工作,做好工作信息、數據收集、匯總等工作,及時向衛計局報送。
3.市中醫院:重點承擔全市的中醫藥診療,以推廣中醫適宜技術為抓手,開展全市中醫藥診療一體化管理,提升全市中醫診療技術和全市人民群眾的中醫保健服務;
4.市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重點做好全市婦幼保健、生殖保健、公共衛生工作;
5.市慢性病防治院(精神衛生中心):做好慢性病和精神病的防治管理工作;
6.鎮(鄉)衛生院:承擔常見病、多發病診療、傷殘康復和慢性病治療管理、追蹤等任務;開展部分常規診療技術和康復、護理等治療;做好公共衛生和疾病基本防控工作,指導和監督鄉村衛生站完成醫共體管委會規定的其他工作。
五、主要工作任務
(一)推進分級診療。按照“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原則,一般常見病留在鎮(鄉)衛生院診治;輕度疑難復雜或急性期的常見病,應由市級醫院派專家現場指導鎮(鄉)衛生院就地治療;受鎮(鄉)衛生院技術條件所限難以診治的,應轉往市級醫院診治。村衛生站和鎮(鄉)衛生院轉來的病人,市級醫院應優先安排入院。市級醫院與鎮鄉衛生院建立雙向轉診。在市級醫院完成難度較大的診治且病情平穩后,轉回鎮(鄉)衛生院,由市級醫院派原經治醫生跟蹤病人至鎮(鄉)衛生院,指導后續診治工作。
(二)規范醫療行為。鎮村醫療機構推廣使用標準處方、住院服務推廣實施臨床路徑,建立質量監控指標體系,規范基礎醫療質量。革新醫療服務流程,強化科室之間和上下級醫療機構之間的協作,減少不必要的等待和重復檢查。采用基于循證醫學和成本效果分析的方法,選擇適宜的診療方案。創新服務手段,開展預約診療、檢查檢驗結果互認、電子病歷、醫師多地點執業等手段,形成醫生和患者合理流動的局面,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指標體系,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強對醫務人員的績效管理。
(三)實現資源共享。縣域醫共體為成員單位統一采購藥品耗材等。統一縣域醫共體內部用藥范圍,根據實際進一步探索增強醫療機構在藥品招標采購中的參與度。鼓勵在縣域醫共體內建立統一的檢驗、影像、病理等中心,實行大型設備統一管理、共同使用。縣域醫共體為各成員單位提供統一的社會化后勤服務。市級各醫院要明確功能定位,加強特色專科建設,推進醫師多點執業,形成優勢互補、集中診療、有序就醫的良好格局,進一步提高縣域內住院率。
(四)強化信息建設。加快推進市級衛生信息平臺和醫院信息化建設,全面優化整合區域醫療衛生資源。利用網絡信息技術促進市鎮村醫療機構的合作。在統一質控標準、確保醫療安全的前提下,在縣域醫共體內檢驗檢查結果互認,減少重復檢驗檢查。成員單位之間建立遠程醫療合作關系,開展遠程視頻會診、遠程教學查房、遠程病理及醫學影像診斷、遠程專家門診等活動。物價和醫保管理部門為遠程醫療提供扶持政策。統一建立縣域醫共體醫療風險聯合防范機制。
(五)完善醫保支付。改革醫保基金對縣域醫共體的支付方式,實行按人頭總額預算包干,超支原則不補,結余全部留用。市外住院病人(含大病保險)的報銷也從總預算中支付,結余資金由縣域醫共體成員單位合理分配、自主支配。對縣域醫共體之外的市內其他定點醫療機構收治的醫療共同體轄區醫保病人,由縣域醫共體以“購買服務”的方式與之結算。
(六)開展簽約服務。進一步完善鎮村衛生服務和管理一體化,優化村醫隊伍,提高村醫待遇,改善村醫服務手段,市衛計局和市鎮醫療機構必須加強對村醫的政策、管理和技術培訓,開展村醫簽約服務。通過簽約服務和簽約轉診,引導縣域居民養成有序就醫、履約轉診的習慣,形成逐級轉診制度。開始階段可實行“軟簽約”,縣域醫共體推出優惠措施,吸引居民簽約。參合居民首診應在與之簽約的縣域醫共體成員單位就醫。縣域醫共體內最高級別的醫院確實無法診治的疾病,由縣域醫共體內最高級別的醫院出具轉診單向上級醫院轉診。牽頭的市級醫院要通過考察選擇若干家三級綜合醫院或專科醫院,談判簽訂協議,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轉出病人相對集中送往合作醫院,按照本地醫保補償方案與之定期結算基金支付部分的費用。定期評估合作醫院的技術水平、服務質量、醫療費用和病人滿意度等情況,必要時另選合作醫院。
(七)嚴格考核監管。對縣域醫共體實行按人頭總額預算管理后,醫保經辦機構繼續履行并加強相應職責:按照全省市統一的政策框架,擬定補償方案,報市政府批準后實施;強化監管,確保基金安全;繼續做好經辦服務工作。轉變部分職能和管理方式:按季度預撥部分資金至縣域醫共體;考核縣域醫共體臨床路徑執行率、病人實際補償比、市外轉診率等,并與醫保資金年終結算掛鉤;幫助縣域醫共體做好體制外醫療機構的監管和市外住院病例有關情況的調查核實。
(八)完善組織架構。縣域醫共體要成立理事會,作為醫共體的最高決策機構,負責醫共體所屬醫療機構的發展規劃、資源統籌調配、醫保額度分配等重大事項的決策。明確各成員單位權利義務,明確管理措施和合作機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達到運行有序、共同發展的良好效果。
六、主要配套措施
(一)深化市鎮醫療機構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縣域醫共體人才柔性流動機制,對20xx年12月31日前進入縣域醫共體牽頭單位(市級公立醫院)的在崗不在編人員中具有執業(可放寬到助理)醫師資格和醫藥衛生類大專以上學歷的,經市衛計局會同市人社局對照條件審核確認并公示后,統一組織考試、考核,合格者可視情況安排到相應崗位空缺的鎮(鄉)衛生院工作,納入鎮(鄉)衛生院編制和崗位管理。
(二)提升中心衛生院服務能力。市衛計局要依據新型城鎮化發展要求,促進人力資源和設備資源向中心衛生院集中,扶持實力較強的中心衛生院創建二級綜合醫院,力爭到20xx年有2間的中心衛生院達到二級綜合醫院水平。調整中心衛生院編制結構,公共衛生人員按服務人口規模核定后,其余編制原則上應全部用于醫療崗位。鎮(鄉)衛生院具有執業醫師資格的醫療技術骨干,經過考核遴選,可“連人帶編”調整到中心衛生院工作。牽頭的市級醫院要通過定期委派骨干醫生到基層成員單位坐診、巡診、駐點、定點幫扶等方式,提高基層成員單位的醫療服務能力。
(三)加強中心衛生院特色專科建設。鼓勵和扶持中心衛生院發展特色專科、鼓勵市級醫院專家及團隊領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或具體科室,建立增量收益各方合理分配的機制。特色專科可以與上級醫院開展合作共建,共同投入人力技術和設備,收益共享。提倡并鼓勵市級醫院領辦中心衛生院或其部分科室。特色專科診療項目的價格由有關部門按服務時間、次數等方面制定。
(四)大力推進全科醫生(鄉村醫生)簽約服務。依托有資質的全科醫生或由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組建若干個全科醫生(或鄉村醫生)服務團隊,采取簽約服務模式,為轄區內所有居民提供常見病多發病診療和雙向轉診服務、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以及健康管理等全科醫療服務。落實包保責任制,推行網格化管理、團隊化服務和家庭醫生負責制。
七、工作步驟
(一)籌備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11月)。根據上級相關文件制定工作方案。召開座談會,征求相關部門意見。
(二)啟動階段(20xx年12月)。以“連州市縣域醫共體連州市人民醫院”為試點啟動運行。市衛計局、市財政局、市人社局等相關部門要定期組織人員對醫共體各項工作進行評估,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有關政策措施。
(三)試點總結階段(20xx年12月)。市衛計局對“縣域醫共體”試點運行過程與成效進行系統分析總結,逐步實現縣域醫共體全覆蓋。
(四)總結階段(20xx年12月)。充分總結經驗,全面推進醫共體建設,形成較為完善的醫共體政策體系。
八、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為進一步加快縣域醫共體的建設工作,成立連州市縣域醫共體建設領導小組,由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分管副市長任副組長,市委組織部、市委宣傳部、市編辦、市發改局、市財政局、市人社局、市衛計局、市審計局、市社保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統籌協調縣域醫共體的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衛計局,負責做好縣域醫共體的組織、協調、實施和督查等工作。
(二)明確工作職責。縣域醫共體工作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要根據各自的工作職能,深入研究,明確責任,建立信息溝通渠道,解決醫共體實施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切實推進縣域醫共體建設。市衛計局牽頭負責醫共體實施工作,市財政局負責醫共體補償和投入政策的落實,市編辦負責醫共體內必要的編制調整,市人社局負責做好醫共體所需人員的聘用和流動管理的落實。各部門要通力協作,認真落實醫共體各項政策措施。
(三)加強輿論宣傳。宣傳部門要組織新聞媒體充分利用多種宣傳方式,加大對開展醫共體工作目的、意義和政策措施的宣傳力度,充分調動廣大醫務人員參與改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全力爭取廣大群眾和社會各界對縣域醫共體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確保縣域醫共體工作順利運行。
縣域教研共同體建設方案范文(通用7篇)3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全國、全區教育大會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聚焦教學、聚焦課堂、聚焦教師、聚焦質量,開展“互聯網+教學”“互聯網+教研”活動,努力構建“校際聯合結對、區域聯片組團、市外聯誼結盟”的共進發展模式,促進吳忠市各縣(市、區)校際之間、吳忠與銀川都市圈校際發展合作體之間的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團結協作,共同發展,形成以強帶弱、城鄉聯動、川山互補、共同提高的教研新格局,建立跨校際、跨縣域、跨市域“共享、同進、均衡、發展”的教學(教研)新機制,為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推動吳忠市教育教學均衡、協調、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行動目標
(一)完善工作機制。健全共同體的領導、組織、管理、實施、評價等工作機制,促進教學、教研管理效能的全面提升。
(二)完善工作網絡。健全市教研室統籌協調、縣(市、區)教研室密切配合、牽頭學校組織實施、協作學校積極參與、教研組具體落實、名師工作室示范帶動六級教研網絡,確保共同體活動落地生根。
(三)完善工作架構。重組吳忠市市域教學(教研)共同體,由吳忠市直屬學校與市域內各鄉村學校組成教學(教研)共同體;組建吳忠市縣域教學(教研)共同體,由縣域內的1所城鎮學校分別與幾所或者多所鄉村學校組成縣域教學教研共同體;組建利青同城一體化校際教學(教研)共同體,由吳忠市直屬學校與青銅峽市學校組成教學(教研)共同體;構建銀川都市圈校際教學(教研)共同體,由吳忠市名優學校與銀川市名優學校組成聯盟學校教學(教研)共同體。
(四)優化活動主題。聚焦各共同體教學、教研、課堂、教師、質量等方面的熱點、難點問題,開展“互聯網+教學”“互聯網+教研”活動,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和手段,有步驟、有計劃、有針對性的研究和破解教學、教研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增強教學教研的針對性,實現“精準教研”目標。
(五)拓展活動形式。立足各共同體課堂教學中的實際問題,通過專業引領、校際會課、專題合作、名師會診、主題論壇、教學互訪、同課異構、同課同構、異課同構等方式,增強教學教研的有效性。
(六)豐富活動內容。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通過線上線下共同計劃、共同研修、共同備課、共同上課、共同觀課、共同說課、共同議課、專業引領、送教下鄉、共同總結等形式,提高教學教研的實效性。
三、行動措施
(一)建立共同體的工作機制
1.建立教育行政部門的領導機制。教育局成立由局長任組長、分管副局長任副組長、教研室主任、教研員為成員的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共同體建設的指導、規劃、協調、管理、督查、評估考核等方面的工作。
2.完善教研部門的服務機制。市、縣兩級教研室負責共同體建設的指導、服務、協調、組織等工作,采取“菜單式”服務方式,將教研工作重心下移,走進學校和課堂,貼近師生,服務教學,引領教師共同發現、研究和解決教學實際問題,避免教研活動的盲目性,增強教研活動的針對性,提高教研活動的實效性。
3.建立共同體的條件保障機制。共同體各成員校要全面改善相關校園網絡、信息化功能室、綜合實驗室、學科教室等基礎信息化條件,實現校園環境數字化、信息系統互聯互通,為開展教學教研活動創造條件。
4.建立共同體的協商機制。市直各中小學為共同體牽頭學校,其他各結對學校為協作學校。牽頭學校和協作學校要堅持平等協商的原則,堅持每學期開展一次共同體活動,共同制定活動計劃,共同確定活動主題、內容和形式,共同研究解決本共同體內教學教研中的具體問題,切實提高共同體內所有學校的教學教研水平。
5.建立“菜單式”教學教研制度。共同體各成員校可根據自身教學教研需求,向教研室提出有針對性和意向性的活動申請,由教研室認真分析預約需求,策劃、指導、制定活動方案,并在此基礎上,召開方案論證會,論證方案的可行性;召開活動培訓會,讓參與活動的所有教師明確本次活動的意義、作用和要求。
6.建立主辦、承辦、協辦制度。教研室為活動的主辦單位,牽頭學校為承辦單位,協作學校為協辦單位。主辦單位負責活動方案的策劃、論證、培訓等工作,承辦單位負責活動方案的草擬、活動的組織與實施等工作,協辦單位緊密配合承辦單位開展活動。
7.建立考核與激勵機制。教研室每年對各共同體開展的教研活動的過程和效果進行評估,將評估結果納入對共同體各成員校的年度考核之中。縣域內開展的活動由各縣(市、區)教研室下發文件,頒發活動證書;市域內開展的活動由市教研室下發文件,頒發活動證書。證書作為評優選先、職稱評聘的主要依據。
(二)構建共同體的工作網絡
1.市教研室。作為共同體建設的一級網絡,負責共同體教學教研活動的統籌規劃、組織協調、專業指導、過程監督、考核評估等工作,并做好活動的梳理與總結,形成實踐與理論成果,面向全市進行推介。
2.縣教研室。作為共同體建設的二級網絡,負責組建縣域內的教研共同體,指導縣域內的共同體活動,配合市教研室開展市域內的共同體活動。
3.牽頭學校。市直屬學校為市域內共同體活動的牽頭學校,各縣(市、區)城鎮學校為縣域內共同體活動的牽頭學校。牽頭學校是共同體建設的三級網絡,負責協調與共同體內各協作學校之間的關系,與協作學校協商制定共同體活動計劃,合理安排活動主題、內容、方式、時間和地點,做好活動的牽頭、組織、實施和保障工作,保證共同體教研活動的順利開展。
4.協作學校。鄉村學校為共同體建設協作學校,是共同體建設的四級網絡,配合牽頭學校制定教研活動計劃、主題、內容、方式,組織本校教師積極、主動地參與共同體開展的各項活動。
5.教研組。教研組是共同體建設的基本單位,為共同體建設的五級網絡。共同體內的各學科教研組要以研究課程標準、研究教材、研究學生,研究教學方法和學法作為重點,重視新型教育技術與傳統教育手段融合運用的實踐與研究,推進“互聯網+教學”“互聯網+教研”;注重啟發式、互動式、探究式教學,注重情境教學和實踐教學,注重差異化教學和個別化指導,注重科學教學和實驗教學,探索基于學科的課程綜合化教學或者跨學科綜合學習,開展研究型、項目型、合作式學習;重視培育、遴選和推廣符合創新素養教育要求的優秀教學模式、教學案例,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教學實踐模式,著力培養學生創新人格、創新精神。
6.名師工作室。名師工作室是共同體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共同體建設的六級網絡。各共同體要以牽頭學校為主體,整合各成員校的教師資源,組建以區市級名優骨干教師為主持人、以青年教師為成員的“名師工作室”,充分發揮名優骨干教師在教學教研中的示范和引領作用,采取結對幫扶、集中研修、網絡培訓、跟崗實習、在線課堂、送課下鄉、送研到校等形式,引領青年教師特別是鄉村教師的課堂教學改革,優化課堂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三)構建吳忠市教學(教研)共同體
1.重組吳忠市市域教學(教研)共同體。采取自主選擇、自由組合、自愿結對的方式,由吳忠市市直學校與吳忠市域內每個縣(市、區)的1所鄉村學校組成教學教研共同體開展教學教研活動,實現試題、微課、課件、管理方法、校本課程、特色課程等一切教學資源的共享共用,促進市域內校際間的深度協作,長期合作,協同發展。
2.組建吳忠市縣域教學(教研)共同體。參照吳忠市市域教學(教研)共同體的組合方式,采取1+n的方式,由縣域內的1所城鎮學校分別與幾所或者多所鄉村學校組成縣域教學(教研)共同體,形成結對幫扶關系,立足鄉村中小學課堂教學中的實際問題,開展教學教研活動,實現城鄉聯動、校際互動、以城市拉動鄉村、以強校帶動弱校,整體提升教學教研水平、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3.組建利青同城一體化校際教學(教研)共同體。深入貫徹落實吳忠市委、政府關于利青同城化系列部署和要求,由吳忠中學與青銅峽市高級中學、吳忠市第三中學與青銅峽第七中學、吳忠市利通一小與青銅峽第六小學組成校級教學教研共同體,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教研活動,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輻射面,實現學校管理共進、教學共研、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師生互動、差異互補。
4.構建銀川都市圈校際教學(教研)共同體。全面落實市委、政府對銀川都市圈建設工作要求,由吳忠市幼兒園與銀川市第一幼兒園、吳忠市利通一小與銀川實驗小學、吳忠中學與銀川市第二中學、吳忠市回民中學與銀川市唐徠回民中學、吳忠高級中學與銀川市第九中學組成銀川都市圈校際教學(教研)共同體,開展教育科研、課堂教學、教師培養、中高考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大力推進都市圈“互聯網+教學”“互聯網+教研”進程,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大力提升吳忠市教育發展水平。
(四)優化共同體的活動主題
1.分析現狀,摸清情況。在開展教學教研活動之前,各共同體要根據學校的辦學實際和教師的需求,對學校的校情、教師的教情和學生的學情等各方面情況進行綜合,就“為什么要開展這次教學教研活動”“如何開展好這次教學教研活動”“開展這次教學教研活動要達到什么目的和效果”等方面進行分析,向教研室提出有針對性和意向性的“菜單式”預約申請,由教研室對其進行評估分析。
2.把診號脈,尋找問題。在共同體向教研室提出“預約”申請的基礎上,教研室可通過下校調研、座談等形式,了解共同體內各成員校教師在平時的教學工作遇到的困惑,把診號脈各參與學校教學教研中存在的問題,指導共同體制定活動方案。
3.確定主題,明確方向。在制定、修改方案的基礎上,教研室召開方案論證會,組織教研員對共同體的活動方案進一步進行論證,最終確定活動的主題、形式、內容和要求,并下發文件予以確認;召開活動培訓會,面向全體參與的`教師和學校進行培訓,確保活動不變形、不走樣,收到實效。
(五)拓展共同體的活動形式
1.專業引領。各共同體要針對創新素養教育要求下和“互聯網+教育”背景下教師中普遍存在的困惑和教學中遇到的普遍問題,聘請有關專家及教研人員采取專題講座、專題報告、專題研討、專題座談等形式,引導教師學習掌握創新素養教育理論,探索“互聯網+教學”“互聯網+教研”的途徑和策略,掌握大數據背景下的觀課分析技術,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教研的深度融合。
2.校際會課。各共同體可采用線上與線下教學教研交流的方式,開展校際間的線上或線下“會課”活動,交流創新素養教育和“互聯網+教育”要求下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的內容,探討如何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
3.名師會診。各共同體要組織本學校的名優骨干教師組成教研團隊,利用“名師工作室”這一平臺,采取在線答疑輔導、在線課堂、在線教學、在線教研等形式,針對本共同體某些教師的“亮點教學”和“病態教學”進行專題研究,分析討論,提煉可以推廣的成功做法,制定解決“教學病態”的有效“處方”。
4.專題合作。各共同體成員單位要加強對教學管理和教學實踐中存在問題的調研,在梳理反思的基礎上,形成系列研究專題,通過“問題懸掛”和“問題招標”的形式,結合各自的優勢確定研究專題,建立跨校際的專題研究小組,進行合作攻關。
5.教學互訪。各共同體要定期開展校際間的教學互訪活動,通過開展校際間的線上與線下備課、說課、上課、觀課、議課、研課等活動,搭建和拓展共同體各單位推介、分享、學習、研討的平臺,使共同體內各校的教學“小智慧”凝聚成校際間的教學“大智慧”,便于校際間分享智慧,共同提高。
6.城鄉互動。各共同體內的城區學校和鄉村學校要互派教師進行定期學習、觀摩、研討,承擔相應的教學教研任務,親身感受農村或城區學校教育教學的現狀、發展和變化,互通有無,取長補短,資源共享,共同發展。
7.開放共享。各共同體要以學校為單位舉辦教學開放日(周)活動,面向社會、家長和其他各成員校全天候開放校園,開放課堂,讓社會、家長和其他各成員校了解本校的辦學特色、辦學優勢和課堂教學等方面的情況。
8.黨建融合。各共同體在開展活動時,黨員教師要發揮示范引領作用,通過上示范課、舉辦黨課講座、與年輕教師、鄉村教師結對子等形式,引領教學教研方向,把黨建工作融入學校教學和教師的實際需求中,不斷探索黨建和教學教研工作的結合點,實現黨建工作與教學教研的深度融合、同步發展,有效破解黨建工作與教學教研“兩張皮”的問題。
(六)豐富共同體的工作內容
1.共同計劃。由共同體牽頭學校與協作學校在共同協商的基礎上,制定活動方案,就活動的目的、主題、內容、形式、實施、要求等方面進行具體安排,向教研室提出活動申請。
2.論證方案。召開活動方案論證會,采取專家審議材料→共同體成員校領導專題匯報→專家論證→專家集中評議→形成論證意見或建議的方式,由共同體各成員校負責人就活動目的、活動主題、活動目標、活動形式、活動內容、活動措施等方面進行專題匯報,由教研室負責人與相關學科教研員組成專家團隊,在詳細審閱活動方案、聽取匯報的基礎上,對方案進行分析、點評和論證,并結合教學教研實際提出意見或建議。在論證會結束后,共同體成員校對方案進行修改,由教研室發文予以確認。
3.共同培訓。圍繞活動方案,召開活動培訓會。由教研室安排人員面向參與活動的全體教師進行全員培訓,使教師明確本次活動的意義、內容和要求,統一思想認識,完善操作要領,確保活動緊扣主題、落實要求。在此基礎上,也可安排專題講座,由名師工作室主持人緊扣活動方案,就學科教學教研行動策略進行專題引領,便于分享智慧,交流經驗,啟迪思想。
4.共同研修。圍繞活動主題,采取線上與線下學習相結合的方式,組織共同體各成員校教師學習上級有關的文件精神,了解活動的實施目的和意義;學習與主題活動密切相關的教育教學理論文章,把握活動的方向和要求;研讀課程標準、教材、教學常規,規范教師的活動行為。
5.共同備課。緊扣活動主題,按照“有效備課”要求,由共同體各成員校以教研組為單位組成校級或校際備課團隊,按照“團隊研究→個人備課→個人授課→集體磨課→個人反思→完善教案”的程序開展“線下”或者“線上”共同備課活動,在課程標準和活動方案的引領下,認真研究教材、教學方法和學法,切實制定出課堂教學的行動策略,最終形成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
6.共同磨課。緊扣“有效磨課”要求,在共同體各成員學校以學科教研組或者跨學科教研組組建校級磨課團隊,共同開展“磨課”活動。磨課可采取集體備課與個人備課相結合、個人試講與集體會診相結合、上課與聽課、說課、議課相結合等多種方式進行。無論采取何種方式,都必須緊扣活動主題,突出活動主題,不得脫離活動主題或者游離于主題之外開展磨課活動,力求通過校級間的磨課活動,磨出一節扎實有效、示范引領的“好課”。
7.共同展課。采取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由共同體各成員學校推選出的課例參加校際間共同“展課”活動,集中展示、交流校級磨課成果,深入探討扎實有效的教學行動策略。展課按照如下程序進行:一是展示說課,由參與活動的教師采用課前說課與課后說課的方式,說課前的設計思路、方法與策略預估以及為什么要這樣做的緣由;說課后的教學反思,總結成功的經驗,反思存在的問題以及下一步的改進策略。二是展示上課,由共同體各成員校選派的教師分別展示自己的課例,共同展示課堂教學的行動策略。各共同體組織學科教師開展聽課、觀課活動,觀察做課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借鑒其做法并激活對自己課堂教學的思考。三是展示議課,采取中心發言人議課與學科教研員議課和參與教師的共同議課相結合的方式,共同評議做課教師的說課與上課情況。四是展示辯課,由中心發言人和參與活動的教師結合教師展示的課例和自己的教學實踐,或談自己的思考,或談自己的認識,或談自己的體會。整個展課活動要緊扣活動主題,不得游離于主題之外進行面面俱到的說課、上課或者議課。
8.共同送課。校際展課活動結束后,由共同體各成員校集體商量,按照校際展課的情況,根據結對鄉村學校的需要,推選出優秀課例開展共同送課活動,展示校際展課的成果,引領鄉村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選送的課例必須是符合活動主題要求的、能引領課堂教學改革方向的、起到引領和指導作用的優秀課例。共同送課的形式和內容必須與校際展開時的要求一致。
9.黨建統領。要著力探索實施“黨建+共同體活動”工作模式,將黨建工作融入到共同體活動的全過程,努力構建統籌推進、融合發展的新機制,以黨建引領、推動教學改革。在開展活動時,支部可采取“主題黨日”的形式,組織全體參與活動的黨員開展“戴黨徽、唱黨歌、重溫入黨誓詞、黨員承諾簽名”等活動;可采取黨課講座的形式,由支部書記結合所開展的活動主題,進行專題講座。黨員要充分發揮模范帶頭作用,積極地參與共同體所開展的備課、磨課、展課、送課等活動,主動幫扶鄉村教師和青年教師,切實發揮黨員教師在教學教研中的引領作用,實現黨建和教學教研的同頻共振。
10.共同總結。所有活動結束后,由主辦單位組織、承辦單位牽頭、協辦單位全體參與,對共同體開展的活動進行全面總結。總結要梳理出本次活動的突出亮點、存在的問題、改進的思路,重點總結出突出主題的課堂教學行動策略。要做好活動記錄與總結及各種過程性材料的積累、整理,包括文本、圖片及音像資料等。要重視活動成果的交流與推廣,注重培育、遴選和推廣活動中涌現的優秀教學教研模式和案例。
四、行動要求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各縣(市、區)教育局要高度重視教學(教研)共同體建設工作,把它作為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總量、推進“互聯網+教育”和創新素養的重要舉措認真實施。要成立教學(教研)共同體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建立縣域聯動教學(教研)共同體,負責領導、規劃、協調、組織、實施共同體建設工作。各有關學校相應成立教學(教研)共同體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明確職責,加強配合,協同做好教學(教研)共同體建設工作。
(二)科學規劃,加強管理。各教學(教研)共同體要認真分析現有學校情況,盡快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配套制度和學年工作計劃,及時啟動實施相關工作。要加強對共同體建設的過程管理,重視調查研究,注重過程診斷,及時發現并解決教學(教研)共同體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各種新情況、新問題。
(三)積極實踐,不斷創新。要加強實踐,積極探索共同體建設的有效組織形態、組織機制和活動形式、活動內容,推動共同體內辦學理念、管理制度、教改經驗、科研成果的共享、共生。要致力創新,明確共同發展目標,找準相互間最佳結合點和增長點,以共同發展創造新成果,以新成果推動新發展,努力為我市推進“互聯網+教育”和創新素養教育創造更多更好的新經驗。
縣域教研共同體建設方案范文(通用7篇)4
一、指導思想
按照國家和省、市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總體部署,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按照“政府主導、統籌規劃,堅持公益、創新機制,資源下沉、提升能力,便民惠民、群眾受益”的原則,以體制機制改革為突破口,以均衡下沉醫療資源、推進分級診療為根本目的,建設和發展“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簡稱“醫共體”),逐步改造和完善醫療服務體系,促進醫療服務模式轉變,建立合理就醫秩序,實現發展方式由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
二、工作目標
整合縣域內醫療衛生資源,建立醫療服務分工協作新機制,實現縣級醫院優勢醫療資源下沉基層,推進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建立以“縣級醫院為龍頭、鄉鎮衛生院為樞紐、村衛生室為網底”的縣域醫療衛生一體化管理新格局。通過醫共體建設試點,整體完善醫共體服務體系,使我縣醫共體成為服務、責任、利益、管理共同體,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基本逐步建成。
三、基本原則
(一)政府主導,統籌規劃。強化政府宏觀管理和規劃引導,根據我縣縣域醫療資源結構布局和群眾健康服務需求,按照業務相關、優勢互補、雙向選擇、持續發展等要求,兼顧既往形成的合作關系,統籌安排醫療機構組建醫共體,建立完善醫療機構間分工協作機制。
(二)堅持公益,創新機制。堅持政府辦醫主體責任不變,堅持醫療、醫保、醫藥聯動改革,創新體制機制,逐步破除財政投入、醫保支付、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壁壘和障礙,鼓勵醫共體內成員單位在保持法人資格、單位性質、人員編制、投入渠道、職責任務、優惠政策、原有名稱等“七不變”的前提下,實施人事管理、財務管理、藥品目錄、采購配送、診療標準、醫保支付、醫防融合、績效考核、信息系統、后勤保障等“十統一”管理,調動醫療機構以及醫務人員的積極性。
(三)資源下沉,提升能力。利用縣級醫院優質資源集中的優勢,通過技術幫扶、人才培養等手段,發揮對基層的技術輻射和帶動作用。鼓勵醫共體內發揮集約優勢,推進縣域醫療資源共享,提高醫療服務體系整體能力與社會效益。
(四)便民惠民,群眾受益。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創新醫共體工作機制,逐步實現醫療質量同質化管理,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居民健康“守門人”功能,重點推進公共衛生服務、慢性病預防、治療、管理和基本醫療緊密結合、深度融合,方便群眾就近就醫,減輕群眾負擔。
四、組建和管理
(一)組建縣醫共體
以縣第一人民醫院為核心,縣婦幼保健院、縣第二人民醫院、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各鄉鎮衛生院為成員,組建郯城縣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以下簡稱“縣醫共體”)。鄉鎮衛生院保留原名稱,加掛郯城縣第一人民醫院某某分院牌子。核心單位與成員單位形成“責權統一、分工協作”的縣域醫共體。
(二)建立醫共體管理體系
1.統一人事管理。縣醫共體人員編制實行總額控制,由醫共體按照縣級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兩個范疇統籌使用,原則上可橫向、不縱向統籌。醫共體內全部實行崗位聘用制,按需設崗、競聘上崗、按崗聘用、合同管理。原有人員按原人事規定管理,新進人員由醫共體自主招聘,報縣委編辦備案。完善與醫共體建設相適應的職稱晉升辦法,實行科學評價,拓展醫務人員職業發展空間。醫共體內二級及以上醫療衛生機構中從事醫療或疾病預防控制專業技術工作的人員,申報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資格前,必須按規定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連續服務1年。鼓勵縣級醫院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派出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務人員和管理人員到縣級醫院進修學習,提高基層醫療業務水平和管理水平。
2.統一財務管理。組建縣醫共體財務核算中心,單獨設立集團專戶、專賬,在現行財政投入政策、渠道和補償標準不變的前提下,醫共體內各醫療衛生機構財務實行統一管理,獨立核算。財政投入資金按國庫集中支付程序統一支付使用。醫共體設立固定資產專賬,分別建立臺賬,實行統一管理。各單位診療設備在保持所有權不變的情況下,可由醫共體核心單位根據業務需求統一調配使用。
3.統一藥品目錄。醫共體內統一藥品醫保報銷目錄、統一價格。藥品目錄優先選擇國家基本藥物。醫共體各成員單位所需藥械由醫共體統一招標采購。縣級及以上醫療機構可遴選的藥品范圍全部下沉基層,加強醫共體內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用藥銜接,制定長處方、延伸處方實施方案,明確處方病種和藥品目錄,并結合實際適時調整完善。
4.統一采購配送。堅持藥品集中采購方向,落實以省為單位的集中采購和醫療衛生機構自主采購有機結合的藥品集中采購新機制。在嚴格執行取消藥品加成政策前提下,醫共體通過省藥品集中采購平臺,對中標結果執行滿1年以上的公開招標藥品進行集中議價采購。各成員單位所需藥械由醫共體統一招標采購、統一配送、統一結算。
5.統一診療標準。醫共體統一規章制度、統一技術規范、統一人員培訓、統一業務指導、統一工作考核,全面推廣臨床路徑管理和優質護理服務。制定完善縣域內分級診療標準,健全雙向轉診制度。建立縣域消毒供應、心電診斷、臨床檢驗、醫學影像、遠程會診等五大中心;按照各分院功能定位和技術特色,合理布局,重點建設區域診療分中心,實現醫共體內醫療衛生服務規范化、優質化、同質化,并實現整個診療過程的可追蹤、可調控、可監管。
6.統一醫保支付。按照“總額預付、結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擔”原則,將不低于上一年度的醫保資金打包預付給縣醫共體,實行按月預付、當月結算、動態調整、年終平衡。縣醫共體建立醫保資金專戶,實行專賬管理。縣醫共體結余資金可用于擴大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范圍和內容等。按照上級有關政策要求,完善超支分擔比例。縣醫共體內上下級轉診的,患者住院只扣減一次報銷起付線。鄉鎮衛生院住院報銷比例提高到90%,中醫藥項目報銷比例提高到95%,起付線調整為200元,年度內只扣減一次。
7.統一醫防融合。將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縣皮防站、縣結防所納入縣醫共體成員單位,承擔各自牽頭業務的指導落實。同時,促進公共衛生、預防保健、家醫簽約、康復養老與基本醫療的緊密結合、深度融合。以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為突破口探索基層醫防融合服務模式,發揮家庭醫生團隊優勢,明確團隊中醫生在開展醫防融合管理中的主導作用,推動“上下分開”。做好區域衛生健康信息系統與高血壓、糖尿病質控監測系統的銜接,推動高血壓、糖尿病醫防融合管理數據共享。
8.統一績效管理。合理利用核心單位和基層醫療機構的各自優勢,通過內部協商建立利益協作共同體,建立員工績效激勵機制,充分發揮醫共體內醫務人員的積極性。醫共體內部要建立考核機制,應將服務數量、服務質量、服務時效、群眾滿意度等關鍵指標納入績效分配考核。對于醫共體內部開展交流學習、技術指導、專家坐診、雙向轉診的醫務人員和管理人員,按照相關標準給予適當補貼。
9.統一信息系統。建立區域衛生健康信息平臺,將縣、鄉、村三級全民健康信息統一管理,推進醫共體內院務管理、診療信息、電子病歷和醫療服務等信息互聯互通,醫共體各成員單位間可以共享縣域內居民健康信息數據,便捷開展預約診療、雙向轉診、健康管理、遠程醫療等服務,方便患者看病就醫。
10.統一后勤保障。消毒供應、辦公用品等醫共體內各項后勤保障服務均統一管理,統一供給和保障,相關費用按照成本予以結算。
五、實施步驟
(一)準備階段(20xx年10月)。研究建立縣域醫療衛生一體化發展機制,調研起草并出臺醫共體建設實施方案、章程,搭好基本架構,明確部門單位職責分工,為醫共體建設工作的順利實施奠定基礎。
(二)實施階段(20xx年11月-12月)。醫共體建設啟動并正式運行,按照“七不變”“十統一”的總體要求,初步制定并落實工作機制,落實保障措施,確保醫共體有序有效運作。
(三)推進階段(20xx年1月-12月)。進一步建立完善的醫共體內部運行機制,根據工作需要及時制定完善配套政策措施,促進縣域內分級診療制度全面落實、就診新格局得到構建。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開展醫共體建設是醫聯體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推進分級診療、優化整合醫療資源的重要載體。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把醫共體建設納入重要議事日程、擺在突出位置,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建立部門協調推進機制,制定工作方案,完善配套措施,強化督導考核,確保工作順利開展。
(二)實施多方聯動。各有關部門和單位要加強統籌協調,及時出臺配套文件,發揮政策疊加效應,保證改革措施有效落實。縣衛生健康局要發揮牽頭作用,明確醫共體建設管理機構和專職人員,組織制定醫共體建設規劃,建立醫共體效果評估機制和績效考核辦法,加強對醫共體的監管。縣財政局要按照規定落實財政補助政策。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要完善績效工資分配機制。縣醫療保障局要推進醫保支付方式改革。
(三)強化督查評估。以落實醫共體內醫療機構功能定位、基層人才結構改善和服務能力提升以及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等內容為重點,建立醫共體整體成效評價指標體系,實施整體評估。要加強評估效果的運用,與醫療機構評審評價、重點專科建設、財政補助、醫保支付等掛鉤,強化工作導向作用。
(四)注重宣傳引導。利用各種宣傳媒體,采取多種形式,加大對開展縣域醫共體建設工作目的、運行機制、診療程序、政策措施等相關內容的宣傳。要組織開展對醫療機構管理人員和醫務人員的政策培訓,調動廣大醫務人員參與改革、支持改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加強經驗總結,及時推廣典型做法。引導群眾改變就醫觀念和習慣,提高社會認知度和各方面支持認可度,為推動醫共體建設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縣域教研共同體建設方案范文(通用7篇)5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按打造“重要窗口”的新要求、高標準,切實把牢以城帶鄉、以優扶弱、優質均衡、共同發展的工作方向,通過黨建統領、數字賦能、系統集成,大力推進教共體建設,將城鎮優質教育資源下沉到鄉村義務教育學校,激發鄉村學校辦學活力,提升鄉村學校師資、管理、質量、文化等整體水平,著力破解義務教育在均衡、質量方面“鄉村弱”的突出問題,縮小城鄉教育差距。
二、工作原則
1.堅持共享發展。充分發揮城鎮優質學校教育資源優勢,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推廣和合成再造,形成穩定的合作機制,推動鎮鄉共同體學校共同發展和進步。
2.堅持內涵發展。從注重硬件建設向注重軟件建設轉變,通過先進辦學理念輻射、骨干教師合理交流、教育教學資源共享、教學共研、辦學文化共生等策略,加強內涵建設,提升辦學品質。
3.堅持特色發展。注重優質學校文化在集團內部的培植和發展,在尊重每一所學校的辦學傳統和特色的基礎上,激發學校主動發展的活力,逐步建立和培育特色教育項目,形成特色教育品牌,形成多元發展格局。
三、實施模式
城鄉義務教育共同體是指義務教育階段城區或鎮區優質學校(以下簡稱城鎮學校)與鄉村或鎮區學校(以下簡稱鄉鎮學校)結對形成辦學共同體,實現以強帶弱、共同發展,提升城鄉義務教育優質均衡水平的學校發展模式。本次確定城鄉教育共體新增融合型、共建型兩種模式。
1.融合型教共體。融合型教共體是指一所城鎮學校與一兩所鄉鎮學校全面重組,融合成“一校二區”或“一校多區”,開展同步化辦學。融合型教共體城鄉各校區合為一個法人單位,人事、財務、管理統一。各校區實行“師資同盤、教學同步、培訓同頻、文化同系、考核一體”的管理模式,實現一體化發展。融合后的各校區可按原學區劃分獨立招生;達成扶弱提升目標后,合并的校區可重新分設獨立。
2.共建型教共體。共建型教共體是指將鄉鎮學校的教育教學業務委托給城鎮學校管理,或城鄉若干所學校結為緊密型教育集團辦學。由一所城鎮核心校牽頭,各成員校實行“資源共享、管理共進、教學共研、文化共生、考核捆綁”的管理模式,在辦學理念、學校管理、教育教學、學校特色等各方面實現共生發展。共建型教共體各成員校法人獨立、財務獨立,但工作統整。
四、工作要求
1.開展線上教學活動。新增融合型、共建型教共體具備“互聯網+義務教育”結對幫扶工作基礎。融合型教共體校區間、共建型教共體核心校與受援校間開展基于“互聯網+義務教育”基礎的城鄉同步課堂,年內不少于2門學科,累計不少于20節。(省教育廳要求需上傳學校間同步課堂的圖片與課堂記錄)
2.開展線上線下教研活動。融合型教共體校區間、共建型教共體核心校與成員校間開展教師網絡研修不少于8次,開展線下教研不少于4次。(省教育廳要求需上傳學校、年級組、學科組間的教研活動文本佐證、網絡研修圖片)
3.推進教共體教師交流。新組建的融合型教共體內校區間教師實現無障礙流動;新組建的共建型教共體核心校選派骨干教師到成員校任教,并覆蓋到每一所成員校。(省教育廳需上傳已交流教師的名單等基本信息,通過全國教師信息管理系統進行復核)。
五、政策保障
1.突出黨建引領。各共同體學校要注重發揮學校黨組織的領導作用,引領黨員干部教師充分發揮模范帶頭作用,積極構建黨建統領教共體建設的工作格局。融合型教共體黨組織要加強統一領導、實現黨建一體化;共建型教共體可組建聯合黨組織,常態化開展黨建共建。
2.理順管理體制。融合型教共體建立黨政工一套班子,實行統一領導;人財物重組后由教共體統一調配和使用;教師統一招聘,統一培養,跨校區無障礙調配;各校區的學區范圍相對獨立、保持穩定;標準化學校評估、校額認定仍以各校區為獨立單元。共建型教共體內各成員校法人地位不變、經費獨立核算不變、校名和行政隸屬關系不變;建立共建聯盟章程,制訂發展規劃,實現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共同進步。
3.落實經費保障。財政部門結合各地實際因地制宜支持教共體建設,保障教共體相關工作和建設經費。對推進扎實、成效明顯的縣(市、區)教共體,省級根據教育考核等實際情況在現有相關轉移支付資金中計算相關因素體現引導。
4.推動師資流動。教育局按中小學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要求,加強教共體內部師資的統籌管理、調配和交流。優先滿足教共體內教師的雙向交流和城鄉有序調動,優化教共體內各學校的師資結構。大力推動“指導師”制度,指導鄉村學校學科建設和中青年教師成長;通過鄉村教師到共同體學校輪訓、常態化開展教師網絡研修等方式,提高鄉村教師的專業能力。
5.優化激勵機制。融合型教共體各校區編制、崗位、師資應統籌使用和管理,共建型教共體各學校可統籌使用中、高級專業技術崗位結構比例,但要避免過度集中在核心校(校區)。可優先考慮教共體內流動到鄉村學校任教(支教)教師的職稱評聘。教共體內從城區學校(校區)流動到鄉鎮學校(校區)任教,視同農村學校任教經歷。共建型教共體內核心校教師到成員校任教滿三年且繼續在鄉鎮學校任教,并符合高級教師職稱晉升條件的,不占核心校的專業技術高級崗位結構比例。今后返回核心校任教時,應當在核定的核心校專業技術崗位結構比例內,重新競聘上崗。各類評優評先比例可向承擔教共體任務的'核心校(校區)教師適當傾斜。可結合實際,根據教共體核心校(校區)教育履職、作用發揮、建設發展等考核情況,在核定績效工資總量時對教共體核心校(校區)適當傾斜。教共體核心校(校區)要結合崗位貢獻、工作量等因素,優績優酬,向作出突出貢獻的人員傾斜。
6.促進學生交流。建立教共體內學生交流的長效機制,定期選派不同年級、不同層次學生進行學習交流、互動體驗。廣泛開展教共體內城鄉學校學生研學實踐、勞動實踐、聯誼互助等活動和學生體藝特長交流、綜合素質競賽、勞動成果展示等活動。探索融合型、共建型教共體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一體化,促進學生共同成長、多元發展。
7.強化督導考核。教共體建設列入區域教育現代化監測評價指標、各地教育工作業績考核指標和學校發展性評價指標,并適時開展階段性評估。各教共體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質量觀,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針對不同學段的學校建立針對性評價方案。健全學校發展、教師發展、學生成長等的綜合評價、增值評價和特色評價,對核心校的考核和教共體績效評價要把教共體內鄉村學校的辦學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評價作為主要依據。積極培育和塑造教共體建設區域典型和學校典型,多形式開展宣傳推廣,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
縣域教研共同體建設方案范文(通用7篇)6
一、指導思想
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遵循教育規律,在已有黨建共同體、集團化辦學、學區聯盟、支教輪崗、縣管校聘等管理改革措施基礎上,圍繞“一體化”教育改革發展目標,推動教育共同體建設(以下簡稱“教共體”建設),統籌規劃促進教育資源跨行政隸屬關系縱向聯合、橫向聯動,推動教育組織聯建、師資聯育、資源聯享、活動聯辦、服務聯動、發展聯抓,逐步縮小區域間、校際間質量差距,實現黨建引領下的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二、主要目標
圍繞“城鄉教育一盤棋”的工作思路,堅持和加強黨對人才工作的全面領導,通過搭建教育共同體,推動城市優質教育資源輻射鄉村、薄弱地區常態化。從教育行政管理、學校文化建設、管理團隊培育、教育人才培養四個維度對鄉村學校、薄弱學校進行幫扶,縮小城鄉、縣域間教育質量差異,全面提升我市中小學校教育教學整體質量,實現一流教育目標。
三、實施范圍
全市中小學校(含幼兒園)。
四、工作原則
(一)黨建引領,主體清晰
堅持以黨建為引領,統籌規劃和組織開展教共體建設工作。市教育局統籌規劃全市教共體建設工作,負責引導、調配市區優質學校參與教共體建設。各縣區(新區)教育行政部門和各中小學校是教共體建設的主體,應結合自身實際,積極落實各項配套政策,推動教共體的建設。各縣區(新區)人民政府(管委會)和各級組織、編制、財政、人社等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支持教共體建設工作。
(二)人才先行,科學評價
組建成立的教共體在人、財、物相對獨立的基礎上,可以通過人才交流、支教輪崗、送教下鄉、線上同步教學、集體備課研課、科研能力指導等多種形式,在人才培養、學校管理等方面深入合作。教共體建設單位應當簽訂合作協議,明確各自權利義務、合作方式、合作周期、目標任務、效果評價等內容。市縣兩級教育行政部門依據本方案和教共體合作協議對教共體工作內容和成效進行增值性評價。
(三)統籌兼顧,穩步實施
教共體建設重點向鄉村學校、薄弱學校傾斜。各縣區(新區)可結合需求,對教共體成員進行調劑安排。通過人才交流、支教、調動等方式,優化教師資源在不同教共體之間或教共體內部的資源配置,促進教共體健康發展。教共體建設按照教學和管理并重;先試點、后全面的原則推進。特別注意與集團校、學區聯盟、縣管校聘等相關政策的銜接融合。
五、教共體建設類型
教共體建設單位分為牽頭單位和聯合單位,1個教共體一般由1個牽頭單位和1—2個聯合單位組成。如有需要,經建設單位集體協商,可以適當增加牽頭單位或聯合單位,單位總數原則上不超過6個。
(一)組建市縣高中教共體
由市屬高中和縣屬高中組建而成,其中市屬高中為牽頭單位,縣屬高中為聯合單位。第一批市縣高中教共體建設由柳州高級中學、柳州鐵一中學、柳州市第一中學、柳州市第二中學、柳州市鐵二中學與縣屬示范性高中組建成,將城市優質高中學校黨建經驗、教育教學管理經驗、人才培養經驗向五縣高中輻射。具體建設名單詳見附件。其他市屬高中可根據本單位實際情況,與縣屬高中協商后自行提出建設申請,報市教育局審批后開展教共體建設工作。
牽頭單位每年要選派1名副校長或優秀中層干部到聯合單位擔任校長或副校長;每年要派出不少于3名骨干教師到聯合單位支教;選派優秀教師組建學科團隊推動教共體內教學研一體化建設,支持聯合單位人才培養。
(二)組建區縣教共體
由柳北區、城中區、魚峰區、柳南區作為牽頭單位,其他縣區(新區)作為聯合單位組建而成,具體建設名單詳見附件。各縣區(新區)教育行政部門要互派優秀中青年干部到對應縣區(新區)教育行政部門交流服務,擔任副職領導(同時兼任教研室副主任),推動縣區(新區)間教育管理經驗的交流和提升,助推區縣教共體的建設,服務時間一般為1—2年。
牽頭城區要選擇轄區內優質學校與聯合縣區(新區)的鄉村學校或薄弱學校建設區縣學校教共體,每個學段要建成不少于1個區縣學校教共體。牽頭學校每年要選派1名副校長或優秀中層干部到聯合學校擔任校長或副校長;牽頭學校每年要派出不少于3名骨干教師到聯合單位支教;選派優秀教師組建學科團隊推動教共體內教學研一體化建設,支持聯合學校人才培養。
(三)組建縣域內教共體
由縣域內城鎮學校、優質學校和鄉村學校、薄弱學校組建而成,原則上由同一學段學校或地理位置相近的學校組建而成,其中城鎮學校、優質學校為牽頭單位,鄉村學校、薄弱學校為聯合單位。由各縣區(新區)根據學區制改革和集團化辦學的模式,以教共體建設為載體,進一步深化學區制、集團化管理。
六、實施步驟
(一)啟動階段(20xx年8月)
在全市范圍內宣傳并解讀教共體建設內涵、目標和工作內容、要求。
(二)實施階段(20xx年9月起)
牽頭單位和聯合單位就組建教共體的合作模式、合作內容、保障措施、權利義務、合作期限等進行充分協商,擬定教共體合作協議,報主管部門審核后,各成員單位共同簽署教共體合作協議。合作期限一般不少于3年。統一加掛“牽頭單位名稱+聯合單位名稱+教育共同體”構成的標牌。按照本實施方案和各教共體的合作協議內容,派出支教和交流服務團隊,提供培養培訓、技術支撐,提升聯合單位的教育教學質量。
(三)考核評價階段(每年2—3月)
市教育局牽頭制定教共體建設考核評價文件,主要考核教共體運行管理情況、教共體內分工協作情況、資源共享情況、發揮輻射作用情況、教共體可持續發展情況和實施成效等。考核評價分為年度考核和終期考核。具體考核評價文件另行制定下發。年度考核每年2—3月開展1次,重點考核各單位上一年度是否按協議開展各項工作任務。終期考核在協議到期前1個月開展,重點考核教共體實際取得成效,在黨建引領、日常管理、師資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等方面通過增值性評價方式予以考核。考核結果作為財政補助撥付、學校績效考核等依據。考核落實情況應當作為各縣區(新區)人才工作目標責任考核和各級黨組織書記抓黨建述職評議考核重要內容,強化黨管人才原則和黨建引領結果運用,對工作成績顯著的教共體及其領導班子成員予以表彰,在績效分配、評優評先、選拔任用等工作中予以傾斜;對教共體建設工作落實不力、作風虛浮的'單位和個人,分層次進行約談問責,限期整改。
七、工作要求
(一)堅持黨建引領
圍繞“發展教育抓黨建,抓好黨建促教育”的工作思路,做好“黨建+”文章。發揮黨建在教共體建設中的引領作用,把黨建工作與師資培養、教學教研、學生德育等業務工作同謀劃、同部署、同推進、同考核。推行清單工作法,建立健全各級各類教共體牽頭單位和聯合單位共建清單,明確教共體資源共享需求清單、任務清單和責任清單,積極引導教共體建設單位黨組織共抓支部標準化建設、黨建品牌建設,推動教育系統黨建資源、辦學條件和人才師資力量共建共享。同時在教育教學改革中積極發揮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推動黨建工作與教育改革融合互進,實現黨建引領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二)強化“聯建·共享”理念
強化教共體的機制性聯系,圍繞集團化辦學、學區聯盟、“一體化”發展的教育改革目標,推動教共體間組織聯建、黨員聯育、資源聯享、活動聯辦、服務聯動、發展聯抓。延伸拓展集團化辦學“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奮斗共同體”理念,要牢牢把握學校黨建與教學業務相互貫通、同頻共振、協調推進的工作理念,推動教育系統黨建資源、辦學條件和師資力量共建共享。
(三)重視師資培養
牽頭單位每年要派出不少于3名骨干教師到聯合單位支教,聯合單位應安排支教教師擔任班主任、備課組長、教研組長、年級組長等職務,充分發揮骨干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牽頭單位要選派優秀教師組建學科團隊,通過送教、名師工作室、網絡教研、線上同步互動課堂等方式推動教共體內教學研一體化建設。牽頭單位還可以通過師徒結對、集體備課、接收聯合單位派出的骨干教師跟班學習等方式支持聯合單位人才培養。牽頭單位開展校本研修時,應當包含聯合單位教師。牽頭單位應當有針對性的對聯合單位的教研組長、備課組長等進行系統培訓。
(四)加強學校管理
牽頭單位選派的領導干部是中共黨員的應當進入聯合單位、學校黨組織班子。聯合單位可以選派中層以上領導到牽頭單位跟班學習,學習時長由牽頭單位和聯合單位協商決定。牽頭單位應就學校管理、學生管理、校園文化建設等對聯合學校進行分類培訓指導,對聯合單位教師科研課題評比、師生競賽等提供技術支撐和專業指導。牽頭單位可以對聯合單位學生進行同步測試評價、同步分析,加強對聯合單位學生學情的分析研究,制定并實施精準的解決措施。
八、組織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明確責任分工
教共體建設是服務鄉村振興,加快推進城鄉間、區域間教育優質均衡的重要舉措,涉及系列體制、機制建立和創新,工作任務重,實施難度大,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多部門、單位共同參與。市委組織部負責教共體建設改革的指導推進;市教育局負責教共體建設改革的具體實施,做好考核評價和監督管理工作,加強系統內資源調配,支持教共體建設單位創新有效工作;市委編辦、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負責教共體成員單位的編制和人事管理,對教共體內部人員招聘、交流調動和收入分配等創新措施給予指導;市財政局負責做好教共體建設的財政保障工作,落實補助資金。各教共體建設單位要成立相應組織,單位主要負責人為第一責任人,細化各項工作任務分工到人,按照本實施方案和合作協議全力抓好各項工作推進,確保取得預期成效。
(二)加大經費投入,促進改革成效
各縣區(新區)人民政府(管委會)要保障對教共體建設單位的財政投入,并積極落實各項配套政策,協調轄區內相關部門支持教共體建設工作。各縣區(新區)人民政府(管委會)可以結合本地實際出臺教共體扶持配套政策,在人才引進、福利待遇、政策保障等方面予以支持。牽頭單位要保障派出到聯合單位工作人員的工資待遇不低于原工資待遇,縣區(新區)人民政府(管委會)可結合實際,在政策范圍內給予教共體牽頭單位派出人員一定補助或獎勵。每年定期對教共體成員單位進行考核,考核結果作為下一年度經費撥款依據。
(三)推進制度創新,服務教共體建設
經縣區(新區)人民政府(管委會)同意,探索建立教共體內靈活的用人機制,教共體可以統一制訂進人用人計劃、統一人員招聘、統一崗位管理和按崗公開競聘、統一培養、統一考核獎懲。探索參照牽頭單位人員薪酬待遇水平發放聯合單位人員薪酬待遇,差額部分由同級財政承擔。
牽頭單位教師到聯合單位支教、交流服務的或聯合單位教師到牽頭單位輪崗交流的,按照《柳州市中小學教師隊伍輪崗交流工作方案》享受相應標準的工作補助,并按照實際工作時間認定支教經歷。牽頭單位到聯合單位擔任教研室副主任、校長或副校長的,也可按規定享受工作補助,并按實際工作時間認定支教經歷。牽頭單位組建的學科團隊通過送教、名師工作室、網絡教研、線上同步互動課堂等方式促進聯合單位教學研建設,完成規定的工作任務且經考核合格的,學科團隊成員的工作經歷可累計計算為支教工作經歷,具體計算辦法:累計送教達到200天的;或名師工作室幫扶時間不少于3年,每年不少于8次現場教研或培訓活動,且工作室考核為合格及以上等次的;或線上教學超過200課時的;可以認定為具有1年支教工作經歷。
(四)強化考核監督,保障工作實效
各縣區(新區)人民政府(管委會)、各責任單位要根據本實施方案制定具體方案和措施,并認真組織實施。各中小學校(含幼兒園)牽頭單位和聯合單位,每年12月底前將教共體黨建工作具體落實情況報給主管部門,各縣區(新區)教育行政部門及時匯總整體情況并將成效形成報告,經局黨組研究同意后,于次年1月底前報送市教育局。市教育局會同相關部門,采取實地檢查和材料核驗等方式,按照教共體考核評價文件要求,結合各教共體合作協議、責任清單等內容,對各教共體進行評價考核,并對評價結果予以公布。
縣域教研共同體建設方案范文(通用7篇)7
一、精心謀劃,科學制定優質均衡發展創建方案
1.加強統籌謀劃。結合“十四五”規劃和20xx年遠景目標,各地要將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作為提高教育公共服務供給水平的重要舉措,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統籌謀劃。到20xx年底,全省確保20%、爭取30%的縣、市、區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目標;到20xx年底,爭取全省不低于70%的縣、市、區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目標;到20xx年底,全省所有縣、市、區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目標。
2.堅持因地制宜。各州、市要認真總結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工作經驗,依據云南省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督導評估工作規劃,確定每個縣、市、區實現優質均衡發展的時間表、路線圖,明確工作目標、年度任務、保障措施等內容。有關部門要為實現優質均衡發展提供必要的土地、資金、人員、政策等保障。要堅持標準、嚴把質量,在保持穩中求進的前提下,可結合實際對規劃進度作適當優化和調整。
3.強化縣級政府主體責任。嚴格落實義務教育“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按照國家和我省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總體要求,逐縣摸底,全面、準確掌握縣域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政府保障程度、教育質量、社會認可度等4個方面基本情況,健全硬件投入、設施設備定期更新等機制,制定責任到人的整改方案和措施。
二、創新方式,合理配置義務教育資源
4.科學規劃學校布局。按照新型城鎮化發展進程、空間布局和常住人口規模編制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規劃,根據學齡人口變化趨勢、中小學校建設標準,預留足夠的義務教育學校用地,納入城鄉規劃并嚴格實施,不得隨意變更。各級政府將教育部門納入同級城鄉規劃委員會成員單位,實行教育用地聯審聯批制度,新建配套學校建設方案,有關部門應征得教育行政部門同意。依法落實城鎮新建住宅小區配套建設標準化學校有關規定。義務教育學位主要由公辦學校提供,強化民辦義務教育學校規范管理。
5.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建立義務教育學校優質均衡發展工作臺賬,繼續實施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等項目,通盤考慮現有教育資源的利用,加快城鎮學校擴容增位,全面消除義務教育大班額、大校額,推動實現學校辦學條件和班額、校額達標。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探索鄉村溫馨校園建設有效途徑,努力推動實現鄉村溫馨校園全覆蓋。
6.推行學區化管理和集團化辦學。充分發揮學區化、集團化辦學模式優勢和優質品牌學校示范輻射作用,增加優質教育資源總量。促進學區學校間優勢互補,增強薄弱學校造血機能,整體提升辦學質量。以教師科學配置為基礎、教學質量為核心、教育評價為牽引,促進校際間管理、教學、教研緊密融合。建立健全縣域內城鄉學校共同體建設機制,完善“優質學校+薄弱學校”、“優質學校+新建學校”幫扶機制。
三、完善機制,全面提高義務教育公共服務水平
7.完善控輟保學常態化工作機制。壓實控輟保學“雙線四級”責任,落實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學校和村組共同參與的聯防聯控責任機制,推動控輟保學從動態清零轉向常態清零。充分利用云南省義務教育在校學生動態管理系統、政府救助平臺等,認真落實控輟保學服務管理工作,確保底數清、情況明、無遺漏,確保輟學學生“勸得回”。健全普職融合等安置保學和應助盡助救助機制,確保勸返學生穩得住、有出路。健全學校教學質量保障機制,提升學校吸引力,確保勸返學生“學得好”。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在控輟保學中的重要作用。加強專門學校建設和專門教育工作,依法依規開展未成年犯義務教育保障工作。
8.完善隨遷子女入學機制。深入推進“兩為主、兩納入、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隨遷子女入學政策,切實簡化優化隨遷子女入學流程和證明要求,加快推進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或以政府購買民辦學位方式入學就讀。健全農村留守兒童精準關愛保護機制,優先保障寄宿需求,暢通親子溝通交流渠道,強化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
9.提升特殊教育質量。提高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普及水平和教育質量。推動特殊教育拓展融合,從義務教育向學前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兩端延伸。健全面向視力、聽力、智力障礙和孤獨癥等各類殘疾兒童的特殊教育服務機制。落實義務教育階段特殊教育公用經費補助標準,加大對殘疾學生資助力度。健全特殊教育專業支撐體系,為特殊教育學校、特教班配齊配足教職工,為招收殘疾學生的普通學校配備特殊教育資源教室和專職兼職教師。
四、深化改革,激發學校辦學活力
10.改進義務教育評價。開展政府履行義務教育職責評價、縣域義務教育質量評價、學校辦學質量評價、學生發展質量評價等,切實扭轉以分數為主的評價導向,鼓勵學校辦出特色和活力。完善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制度,適時推進省域自主性監測,建立反饋整改機制。研究制定中小學教師教育教學述評有關制度,將任課教師每學期對每個學生學業述評情況納入對教師的考核內容。
11.大力推進智慧教育。以數字校園建設為抓手,實施學校基礎設施和環境智能化改造,普及智能教室、虛擬實驗實訓室、智能圖書館等智能學習空間和學習終端。用好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加快建設優質數字教學資源,以數字課堂建設為重點,建設一批線上線下融合示范課程,建成服務全省的智能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探索基于“互聯網+教育”的新型教學管理模式,提升區域間、城鄉間以及校際間的教學管理水平。
12.提升教育治理水平。全面推進依法行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嚴格落實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全覆蓋政策。實施陽光均衡分班,均衡配備師資,嚴禁設置重點學校和重點班級。切實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探索統籌校內外資源提高課后服務質量的有效途徑及模式。加強學校黨組織建設,落實和完善黨組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積極推進學校章程建設。探索推進學生上學放學路徑規劃和校園周邊交通環境治理改造等工作。健全學校安全制度及應急預案,加強人防物防技防建設,依法依規處置校園欺凌和暴力事件。
五、全面發展,提升學校教育教學質量
13.堅持“五育”并舉。強化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強化學校體育工作,定期開展學生體質健康和視力監測,推動足球、籃球、排球等體育項目進校園,保證中小學生每天校內體育鍛煉時間不少于1小時。實施學校美育提升行動,把美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廣泛開展勞動教育實踐活動,拓寬勞動教育渠道,創新勞動教育方法和評價機制。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定期篩查評估、早期識別與干預機制。
14.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制定教學計劃和課堂教學基本要求,嚴格按照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實施課堂教學。堅持因材施教,精準分析學情,重視對學習困難學生的幫助輔導。規范課堂教學,培育、遴選和推廣優秀教學模式。優化課堂教學方式,促進學生主動、深度、全員參與。注重課堂向課外延伸、教學向教育拓展,引導學生把課堂知識應用于社會實踐。健全教學評價制度,注重評估與改進,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統籌調控不同年級、不同學科作業量和作業時間,嚴格控制考試次數。
15.發揮教研支撐作用。完善省、州市、縣、學校四級教研體系,推進省、州市、縣三級教研機構建設,配齊所有學科專職教研員。健全教研員準入、退出、考核激勵和專業發展機制,建立專職兼職結合的教研隊伍。因地制宜采用區域教研、網絡教研、校本教研、綜合教研、主題教研以及教學展示、現場指導、項目研究等多種方式,增強教研工作服務學校教育教學、教師專業成長、學生全面發展和教育管理決策等方面的效能。
六、夯實基礎,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16.優化教師資源配置。進一步挖潛創新,加強中小學編制管理,加快推動全省中小學教職工編制全面達到國家基本標準。深入持續推進義務教育教師“縣管校聘”改革,各縣、市、區統籌教師資源,按照高于規定學歷的教師數、縣級以上骨干教師數、體育藝術專任教師數以及教師職稱、年齡結構等核心指標,均衡配置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推行教師、校長交流輪崗。嚴格教師資格準入制度,實行教師資格定期注冊制度。持續加大思政、體育、音樂、美術、勞動、科學、綜合實踐活動和心理健康、特殊教育等緊缺教師的配備和培養力度。
17.提高教師專業能力。推進基礎教育學校校長職級制改革,推進校長隊伍專業化建設。實施“萬名校長培訓計劃”、義務教育青年教師培訓計劃,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和省級培訓項目重點向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邊境地區、“三區三州”有關地區傾斜。加強小規模學校(教學點)教師、小學全科教師和“三科”統編教材教師隊伍建設。切實落實中小學10%公用經費用于教師培訓的政策。改進教師評價機制,將師德表現作為評價教師素質的第一標準。
18.依法保障教師待遇。建立健全義務教育教師工資隨當地公務員待遇調整的聯動機制,確保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加強鄉村學校教師周轉宿舍建設,推動各地為鄉村教師提供穩定性住房。實施集中連片地區鄉村教師差別化生活補助政策。績效工資核定向鄉村小規模學校、艱苦邊遠地區學校傾斜,內部分配向班主任和承擔特殊教育任務的教師傾斜。對督查檢查評比考核事項和社會事務進校園進行統籌規范,切實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按照國家和我省有關規定,對從教20年以上的優秀鄉村教師予以獎勵,鼓勵各地對優秀教師予以獎勵。
七、壓實責任,加強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組織領導
19.強化主體責任。各級政府要把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作為履行公共教育職能的重要任務,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健全完善各級政府分管負責同志為組長、有關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工作機制,明確機構編制、發展改革、教育、公安、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自然資源等部門相應責任。各級政府每年至少要聽取1次義務教育工作匯報,建立健全有關獎懲制度。
20.強化經費保障。保障義務教育財政經費投入,嚴格落實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兩個只增不減”要求。進一步優化財政支出結構,重點加強鄉鎮寄宿制學校、鄉村小規模學校和薄弱學校建設,加強義務教育階段思政課建設,加大對義務教育質量提升工作的投入。
21.強化督導評估。省政府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根據各地工作規劃和年度計劃,建立義務教育年度鞏固情況監測制度,通過調研評估、指標監測等方式對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創建縣開展實地評估和指導,對達到標準要求的縣、市、區適時申請國家認定。強化督導結果運用,對因工作落實不到位,不按期完成創建任務的地區和創建后出現工作滑坡的州、市、縣、區進行約談或問責。各州、市人民政府要健全監測機制,完善監測手段,通過全程監測、動態監控、過程督導等,加強對創建縣和規劃縣的督促指導。
22.強化激勵機制。對在20xx年及以前年度主動申請接受國家級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評估認定工作的縣、市、區,省級在資金分配、項目安排等方面予以傾斜支持。大力推行項目工作法、一線工作法、典型引路法,每年組織1次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研討觀摩活動,推介宣傳典型經驗做法。
【縣域教研共同體建設方案】相關文章:
縣域教研共同體建設方案(通用14篇)12-23
教研共同體方案范文01-07
教研共同體教研方案(精選22篇)09-18
幼小共同體建設方案(精選15篇)12-23
教研共同體考核方案(精選8篇)01-05
學校共同體建設方案(通用17篇)06-28
學校共同體建設方案范文(精選8篇)12-16
共同體建設方案范文(通用6篇)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