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科學科組小課題總結
總結是對取得的成績、存在的問題及得到的經驗和教訓等方面情況進行評價與描述的一種書面材料,它能夠使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讓我們好好寫一份總結吧。我們該怎么寫總結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科學科組小課題總結,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記錄是一種最常見的科學探究方法,也是科學探究活動中的重要一環,但是目前的小學生科學記錄還存在著記錄要求模糊、記錄形式單一、記錄分工不明、記錄交流隨意、記錄評價缺失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科學教師應探求科學記錄指導策略的改進,引導學生作好科學記錄前的自主準備,豐富記錄的表達形式與方法,強調小組記錄中的人人參與,加強交流后的記錄整理與完善,增加記錄完成后的評價跟進等,從而提高記錄指導的有效性。
在《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的具體內容標準中,多次提到與記錄相關的內容,如“能用簡單的工具對物體進行較細致的觀察,并能用圖和文字表達(記錄)。能用簡單器材做簡單的觀察實驗,并作實驗記錄。”在我們的科學課中,記錄是一種最常見的科學探究方法與必要的環節,也是學生需要學習的內容之一。有效的科學記錄可以使課堂探究活動更加完善,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自學能力,有助于學生科學知識的積累,將學生形成的內部思維語言轉化成書面文字、圖畫形式與口頭語言,發展科學思維,培養學生注重證據、不斷反思的科學素養,為終身學習服務,同時也使學生學業評價更趨完善。但是,在科學探究活動的記錄中,還存在著較多的問題,需要科學教師改變自己的觀念,嘗試新的指導策略,并在探索中不斷完善。
一、科學探究活動記錄低效現象分析
(一)記錄要求模糊
有些科學教師在教學中,很少考慮學生該什么時候去作記錄;有的教師設計的探究記錄過于繁瑣、復雜,記錄冗長無味;有的教師設計的探究記錄要求過于籠統、簡單,讓學生無從下手。因此出現有的學生在記錄時并沒有按要求記;有的學生記錄時間花得很少;有的學生記錄的與觀察實驗的結果不一致;甚至,有的學生面對記錄單不知該填什么。因此,學生在交流學習結果時,只有寥寥數語,顯得單調無力。
(二)記錄形式單一
課堂探究活動的記錄一般以表格為主,由老師根據教學預設設計、準備,往往以一紙了事。學生缺少自己主動準備的記錄本,因此課內的一些活動記錄與課外的相關內容摘記無法形成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容易產生脫節與孤立,學生處于被動接收的狀態。而且,在學生完成記錄之后,也是一頁紙夾在書里,時間一長也就散落,不易保存。同時,在記錄時使用的大部分是文字,花費時間較多,有時課堂時間不允許,就成為走過場了。
(三)記錄分工不明
在科學課堂上探究活動中,學習小組成員往往進行相應分工,記錄工作就由小組記錄員來完成,由于大多數學生在實驗時興趣盎然,但輕于記錄,因此,記錄常常成了記錄員個人的事,其他成員參與太少。長此以往,學生將會漠視記錄,懶于動筆,在對待科學問題上容易輕信他人,記錄員記錯、記漏也得不到及時糾正。
(四)記錄交流隨意
很多時候,學生探究活動記錄的交流與展示過程簡單、無序,缺少事先的精心設計,匯報后教師也很少對學生的記錄作出具體的指導,大部分學生的記錄沒有拿出來展示過,也經常沒有充裕的時間讓學生再對記錄進行修改充實。學生愛寫多少就寫多少,好像記錄是裝裝樣子的,沒有發揮記錄對探究活動應有的促進作用,也無法真正提高學生的記錄水平。
(五)記錄評價缺失
一些科學老師不但舍不得花課堂內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記錄,更是缺少對學生記錄紙的評價,在課后總是把記錄紙不當回事,隨便學生怎么對記錄紙進行處理,常常有聽課活動結束后記錄紙遺忘在桌上或扔進了垃圾桶,無法真正體現出記錄的價值所在,缺失了科學探究中的重要一環評價。長此以往,學生對記錄的興趣與主動性會逐漸消失。
二、科學探究活動有效記錄指導的優化策略
(一)作好科學記錄前的自主準備
在探究活動前,教師應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成為課堂活動的深層參與者,參與確定對自己有意義的學習目標,自己把握學習進度。在猜測探究結果的過程中,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進行思維運動,彼此的想法在激烈地碰撞著,都想知道自己的猜測是不是有道理、有結果,如果他們的猜測與實際科學探究結果相同或類似,將產生探究活動的巨大動力。更重要的另一方面,猜測時學生進行的思考與交流的語言,也對學生填寫活動記錄表的文字表述起到了一定的幫助作用,特別是小學三、四年級的學生。
在探究過程中,設計探究過程是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的導向,要求學生能夠自己想辦法來回答面臨的一些科學問題,用理性的思維去整理感性的材料,從而選擇方法、確定步驟。科學(3-6年級)課標在科學探究的具體內容標準中指出:能提出進行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能對自己或小組提出的探究內容作出書面計劃。對于每一種探究方法,都應讓學生在動手之前弄清研究什么問題、如何選擇變量、怎樣控制條件、如何進行操作等,使探究活動方法更明確、思路更清晰、過程更科學,活動的記錄也會隨之明朗化。
在學習《口腔里的變化》時,教師先出示《食物在口腔里的變化記錄表》,讓學生根據生活實踐猜測一小塊饅頭在經過短時間咀嚼、較長時間咀嚼、長時間咀嚼后發生的變化。學生說:“短時間咀嚼后饅頭會變成一小塊一小塊,較長時間咀嚼后會成為濕濕的一團,長時間會變成粉狀或糊狀。”也有學生說:“咬了10多下,饅頭就可能變成糊了。”接著,教師讓學生自己來設計探究過程,說說實驗有哪些要求與注意事項,然后再進行綜合與引導。有了在探究前的充分準備,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增強,觀察前已經有了記錄的語言范疇,觀察時已有了一定的目標與順序,記錄時的規范性、準確性、積極性將大大提高。
(二)豐富記錄的表達形式與方法
對于三、四年級的學生,在一開始學習記錄的時候,不必讓他們過多地使用文字,在記錄時應考慮兒童特點,符合兒童趣味,在記錄時可用直觀形象的簡筆畫、表現學生個性的符號、簡單的話、關鍵詞、甚至貼上剪下來的圖片、標本等多種形式來記錄,盡可能讓學生選擇喜歡的形式,不要強調千篇一律。只有記錄方式符合兒童趣味,學生記錄的熱情才高,才樂于記錄,同時記錄速度較快,更好地發揮記錄的實效性。在記錄的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科學探究上,要求學生學會長話短說,抓住“關鍵”字和“核心”內容精縮語言,做到嚴謹簡練,把意思表達得清楚準確。當遇到不會寫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也可以用符號或圖畫代替,但老師要注意提醒,并引導學生課后糾正。在抓住了要點之后,當學生翻閱自己的記錄表時,可以在頭腦中再現許多相關知識,利于提高學習效率。
教師能精心設計記錄單,這是好事,但如花去大量的時間,不利于長時間的課堂教學。因此,也可設計一種非常簡單的記錄表,拿一本筆記本,把一頁對折一下,或者用其它方式折畫一下,再添上個別提示語,就變成一份簡單的記錄表。記錄表的產生本來就是一張白紙,教師無需畫蛇添足,只求圖個方便,便于查看。簡練的格式讓師生看上去一目了然,突出每一個細節,需要查看資料的時候,也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提高科學探究的效率。
如《種子的萌發》一課中蠶豆發芽的觀察記錄,教師布置學生在不同時間段進行觀察記錄,從沒浸水前、浸水幾小時后、第二天,一直到第六、七天,學生既可以用觀察日記形式,也可用表格形式進行記錄,重點對種皮、胚芽等觀察;又如《認識幾種常見的巖石》中進行石頭的收集與觀察記錄,教師給學生的觀察要點為收集地點、觀察(眼睛、手)、分類判斷三個方面;這些記錄設計,形式多樣,給予學生較大的觀察空間,自主性與選擇性強,操作起來也比較簡便。
(三)強調小組記錄中的人人參與
既然培養科學記錄也是科學課學習的目標,那么記錄就不是個別人的事,而是每個人的事,應該人人都來動手記錄。每個學生準備一個記錄本,使之成為了可能。教師應引導學生把觀察結果、實驗現象、課堂筆記、資料收集都記在記錄本,使人人須記筆記,人人有信息可記。
在科學課堂上,小組分工固然重要,但絕不是機械的操作,需要有機的結合。因而,在一個學習小組中僅設一名記錄員是不夠的,更是不妥的。教師應注意定期調整組員分工,一般以半個學期為佳,一學年下來,小組的每位成員都有機會擔任小組記錄員,記錄就不會再成為小組里個別人的事了。很多時候,每個小組只能得到一份實驗記錄表,在三、四年級時,由于學生記錄水平還比較弱,教師應考慮小組成員每人發一張,但在課堂上由記錄員來完成其中一張,其它成員在課后把自己的那張填好;五、六年級學生的記錄有一定的語言基礎,加之節約紙張成本考慮,可每小組發一張,由記錄員完成,其它成員在課后把記錄表內容抄在自己的記錄本上。
在探究活動中,提倡人人記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由學習小組組長組織,在觀察、調查、實驗等實踐活動后形成研究記錄的過程中,對各人的見解進行充分的交流與探討,達到信息與思維共享。鼓勵學生積極地開動腦筋,把自己獨有的觀點亮在各自的記錄單上。當每名學生記錄完成之后,并不意味著他們的記錄任務就結束了,還需要在小組內深入地探討,大膽地質疑,從中不斷修正自己的觀點,同時也可保留某些個人見解。當全班性的探討展開之后,學生進入了第二次交流碰撞,并再次修正自己的記錄表,也適當保留個人見解。這樣,一份份各有個性的科學記錄表便產生了。
(四)加強交流后的記錄整理與完善
培根說過:“我們不應該像螞蟻,只是收集;也不要像蜘蛛只從自己肚中取絲;而應該像蜜蜂,既收集又整理,這樣才能釀出香甜的蜂蜜來。”科學記錄也需要在整理與完善中提升效果。
在探究活動的交流階段,教師應及時展示學生記錄方法好、記錄有創新、記錄整潔、記錄合理的優秀記錄,對不夠完善的記錄進行點評,并留出一點時間讓學生對自己的記錄進行充實、更正,以點帶面,糾正學生記錄中出現的問題與缺陷,從而提高學生記錄的整體水平。
科學記錄本上所記的內容不能只是忠實地記錄教師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只是簡單地抄寫一遍,而應學會加以整理,使它變為自己的知識。教師指導學生作記錄,更應該教會他們整理記錄。引導學生在課余對當天的記錄本加以整理,這樣不僅能起到消化并理解課堂上所學的內容,有利于對基礎知識的鞏固,也有利于學生對于科學概念與規律的理解。
為了避免學生的智慧與科學的證據一丟了之,可采用把分散的記錄表轉化成活頁記錄本的方法,讓每組或每個學生都有一本活頁記錄本,而且與課本配套使用,方便學生的記錄,使得學生能踏踏實實地做好每一次研究記錄。學生們可以在需要的時候做各種各樣的科學記錄,或把一些記錄表粘貼在記錄本中,完成之后也可以很方便地收藏保存,有效避免遺失。當學生在記錄的過程中遇到了與以前類似的問題或需要以前的證據時,也便于查找;而且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學生可以看到自己在不同時期所作的實驗記錄和當時的想法,引起他們不斷的反思。學生對數據資料的記錄和整理完善,滲透著記錄的重要性,正是體現了尊重事實,尊重證據,以事實說話的科學態度。
(五)增加記錄完成后的評價
跟進在學生科學素養評價中,需要兼顧評價的全面性,既要考察學生對科學概念與事實的理解,又要評價學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念、科學探究的方法與能力、科學的行為與習慣等方面的變化與進步,并且不能僅在學習過程結束后再進行,而必須伴隨于教學過程之中,所以不能以一張試卷簡單了事。把學生的記錄本作為學生學習評價的一部分,讓有效的科學課堂探究活動記錄成為學生科學能力評價的主要依據,通過對科學記錄的不同形式評價,使教師對學生科學素養的評價更加科學準確,讓學生在記錄的同時獲得激勵,體驗記錄的成功,擁有記錄的自信心。在學生記錄評價中,可根據學生的記錄了解學生參與科學學習活動是否主動積極,是否持之以恒;學生的觀察是否全面,實驗是否正確,測量是否準確;搜集、整理信息、進行合理解釋的能力怎么樣;是否實事求是,能否尊重事實、尊重證據等等。在每周或每單元學習結束后,教師應當檢查學生記錄本,查找亮點與問題,根據這些信息及時糾正錯誤或者改變指導策略,并評定相應等級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另外,科學教師在課堂中要及時強化對學生科學記錄的激勵性、指導性評價;還可通過優秀記錄展出、學期評比等手段激發學生的成就感。在學生的成長記錄中,突出學生的記錄效果,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點滴進步,不僅增強他們學好科學的信心,而且還為學生的成長過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過程性與形成性評價,是體現學生學習過程、記錄生命體驗的較好方式。
總之,在我們的科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對科學課程標準的理解,更新科學教學觀念,不斷探索有效的課堂探究活動記錄指導策略,提高自身的指導能力與技巧,并通過教學實踐逐步加以優化,讓學生既動手又動腦,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保證科學教學質量的提高。
【科學科組小課題總結】相關文章:
小課題總結11-25
初中英語小課題研究總結03-21
小課題研究開題報告01-23
體育小課題研究計劃03-15
初中數學小課題研究計劃03-15
科組工作總結05-22
小課題研究階段性計劃12-19
課題研究總結08-14
課題研究總結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