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方案(精選6篇)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有效開展,預先制定方案是必不可少的,方案是書面計劃,是具體行動實施辦法細則,步驟等。我們應該怎么制定方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方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方案 篇1
心理健康,是現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如同生理健康一樣,一個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標準的,不過人的心理健康標準不及人的生理健康標準具體與客觀。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且積極發展的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主體能作出良好的適應,并且充分發揮其身心潛能。個體能夠適應發展著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征;且其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為處于積極狀態,并能保持正常的調控能力。在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從而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1、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
1.1家庭環境因素
大學教育階段不同于之前的義務教育階段,除去學生學習方法與內容的不同,高校學生的人際交往范圍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首先是每個學生直接接觸,也是接觸最多的群體———同學,來自全國各地,擁有不同的背景、性格和特征的學生們匯集在一起組成不同的學生群體。家庭環境,包括家庭的整體氛圍與教育方式、家庭成員性格特征的差異和區別都決定了每個學生個體的性格特質。因此,在人際交往的同時就會產生多種多樣的狀況,也會出現每個個體不盡相同的心理狀態,作用在不同的學生個體身上會出現不同的心理發展結果。
1.2外界刺激因素
外界刺激主要包含來自同學、學業和周邊環境氛圍的壓力與影響。第一,由于大學生群體中學生之間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很大程度上會造成同學之間互相不正當的比較競爭,形成惡意攀比的不良風氣。第二,來自學業學術方面的壓力。在中學階段我們的教育更加偏向于填鴨式教育方式而非注重綜合素質教育,但是大學高校的教育方式則是教師授課與學生自主學習將結合,以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為主,以教師授課教學為輔。
1.3心理素質水平因素
心理素質主要是指在遺傳的基礎上,通過后天的教育學習和訓練所形成的心理綜合能力。部分大學生之所以出現心理健康問題主要是由于心理適應能力方面的欠缺。初次步入大學生活,剛剛從中學生的身份轉變為大學生,現實中許多學生在中學時代一直或名列前茅、備受矚目,或者擁有許多文體方面的特長,而進入大學發現周圍同學都很優秀,自己之前的優越感無法顯現出來,因此心理上受到打擊。這種理想與現實的差距造成了部分大學生心理落差得不到及時的紓解,容易導致心理問題的出現。
1.4先天遺傳因素
從遺傳的角度來講,基因決定因素難以改變。由此可知,先天遺傳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的`性格特質、行為模式、行事規律等。在心理層面上,先天遺傳因素的好壞也決定著一個人的心理素質如何,這與每個人的后天心理發展有密切關聯。
2、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存問題
2.1自我認知偏差
大學生的自我評價偏差主要表現為自卑心理與自大心理兩方面。自卑心理與自大心理是一個問題的兩個相反結果。自卑心理是由于個別大學生因為某些方面的條件遜色于他人而造成的自我貶低,無法及時調整心理落差而造成的不健康的心理狀態;自大心理與自卑心理相反,是個別同學不正確地認為自己某些方面優越于他人而產生了過分驕傲的心理狀態,給予自己過分的、不符合實際的自我肯定和自我表揚。二者都是自我認知偏差的表現。
2.2人際關系壓力
初入大學校園,接觸到的同學來自四面八方,性格取向和興趣愛好也都不盡相同。當代大學生大多都是獨生子女,缺乏關愛他人以及互相諒解的意識和能力。這就決定了大學生們在互相聯系與交往的過程中會出現多種多樣的問題。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時主要表現為以下三方面的錯誤心理。首先,具有猜疑心理的人主要表現在與人交往、相處中對他人的不信任和猜忌,并不斷地一審視和懷疑的眼觀看待其他的人、事、物。猜疑心理往往導致的結果是捕風捉影,猜忌成性,過于敏感,自尋煩惱。其次,做戲心理則是把交朋友當作是逢場作戲,往往朝秦暮楚,見異思遷,且喜歡吹牛。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偽裝自我已經成為他人的朋友,實則內心并不認同彼此的朋友關系。
2.3擇業就業壓力
由于當代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生存壓力日益增大,很多大學生對未來畢業就業前景缺乏自信心[2],大學生在選擇職業的同時往往優先考慮與自己的專業或者興趣愛好相關的工作,而現實不會盡如人意。面對當下社會畢業生人數過多,就業崗位數量少的問題,一些大學生不愿意從事陌生領域的工作,也不愿意放低要求選擇待遇普通的職位,或者缺乏自主創業的條件,這些因素都導致了工作崗位的供需不平等現象的出現。因此,在就業問題上部分大學生會表現出功利心理和好高騖遠心理。
3、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預防路徑
3.1提高校內心理保健服務機構的建設水平
心理咨詢機構是學生表達問題和宣泄情緒的必要必備場所,心理咨詢教師主要的作用是是為前來咨詢的學生解惑答疑和進行心理開導,旨在與學生通過談話交流的方式或者通過進行某種手段的心理治療,如催眠、心理測驗等,幫助學生回歸正常的、健康的心理狀態,避免出現更嚴重的心理問題。因此,建立設施完善的心理咨詢系統是每所高校的必要要求,也是保障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所以,高校必須建設完備的心理咨詢機構,引進高水平的心理咨詢教師以便更好地引導學生心理發展。
3.2提高輔導員的素質和能力
輔導員直接與學生接觸,主管學生日常學習和生活事務,因此相對授課教師來講與學生有更多的接觸,也更便于觀察學生的近況,了解學生的想法。在進行管理的同時,輔導員更應該關心愛護學生,及時為學生解答疑問。由此看來,提高高校輔導員的能力和水平十分重要。高校輔導員應具備一定的理論能力和實踐基礎,要能夠掌握相關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心理學知識,以便更好地運用到實際問題中來。要提高輔導員的素質和能力,應該做到在招聘時對應聘者進行全面的考察,要綜合筆試、面試的成績,而不能以偏概全、以點概面;同時,還可以對輔導員開展定期的培訓課程,利用實際案例分析講解,不斷充實和更新輔導員已有的知識儲備。輔導員在利用所學知識對學生進行開導和輔導的時候,要注意切不可套用“模式模板”的教育方法,要注重聯系不同同學的不同實際問題,根據所得信息加以具體分析,找出最適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
3.3普及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及心理健康相關講座
首先,通過開設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有助于在理論上重新武裝同學,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為同學們的自身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以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相關知識開導同學的心理,有助于增強學生們的自我調節能力,并且有助于轉變學生固有的減壓思維和方式。其次,心理健康講座是通過輔導人員與同學們面對面的交流方式,利用相關課程理論引導學生深入剖析自我,發現自身的真正需求,從而決定通過何種方式,采取何種行動滿足自我需求。只有當自我需求得到充分滿足之后,才能找到心靈與身體彼此之間的平衡,維持生理和心理正常的運轉。
3.4利用適當的運動合理減壓
壓力聚集到一定程度才會爆發,所以平時的生活中釋放壓力和自我排壓減壓就顯得尤為重要。首先,學校學院應該積極安排體育課。體育課可以為學生每日的運動量提供一部分保障,讓同學們選擇自己喜愛的運動,發現運動的樂趣。在進行運動鍛煉的同時排解壓力,發泄負面情緒。其次,課下的戶外活動給學生們充分運動和親近大自然的機會,比如天氣回暖時以班級或專業為單位開展春游活動,鼓勵回歸大自然,通過戶外運動釋放身心。
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方案 篇2
當代大部分大學新生成長過程比較順利,很少經受過大的困難和挫折,心理承受能力較差。大學新生常見的各種心理適應問題對學生的日常學習以及生活影響極大。作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時地去發現學生的各種問題,處理解決好這些常見的心理適應問題,幫助學生度過這個特殊的過渡期,讓學生能夠身心愉快地投入到大學生活中去,順利地完成學業。
作為一名高校輔導員,對剛進入大學校園的新生,要高度注意學生的動態。由于生活、學習環境的變化,新生們常常表現出不適應,從而出現一系列心理適應問題,而這些心理適應問題的出現嚴重影響學生本人的生活以及學習。對于從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輔導員來說,要高度重視大學新生這種適應期的心理問題,做好學生的引導,幫助學生跨好大學生活的第一步。
一、常見大學新生心理適應的問題及其原因
大學新生離開學習氛圍極度緊張的高中校園,帶著一種所謂的“自由自在”,帶著對神秘殿堂以及對美好未來的無限憧憬,踏入了大學校園這個一開始很陌生又帶有些許憧憬的新環境。此時此刻,不少新生的理想主義色彩十分濃厚,他們對這里充滿了好奇。但是,由于生活環境、學習習慣、人際關系等諸多因素的巨大變化,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原來的憧憬就逐漸地被磨滅,許多新生因為這一變化而產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問題。
(一)學習方面的適應問題
作為一名大一的新生,在所有的心理適應問題當中,學習方面的適應問題是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很多大學新生進入大學后,很容易產生一種終于可以放松的消極心理,學習態度方面就徹底放松了,學習的動力不足了,學習的目標不明確了。加上在大學,身邊總有家長和老師時時督促,時間可以自由支配和安排,很容易把以前的壓抑在大學生活開始之時盡情地玩樂,把自己陷入困局。學習方法方面,大學不再是題海戰術,對老師的依賴性也有所改變,大學的學習任務除了基礎知識,還有專業知識及技能課堂。老師講授的時間相對高中時代變少了,大學更多的是強調自主啟發性教學,講授課和實訓課同步進行,學生參與實操實訓的機會大大增多。這就要求大學新生及時地去調整他們的學習方法,獨立思考,反之,就會造成學習方法的不適應,導致學習效率低,學習沒有興趣,甚至有些同學出現抄襲專業作業,厭學、逃學、曠課等。比如,大一第一個學期后半期,我所帶的五個班,兩個班是單招的,三個班是普高的,而且生源幾乎都是來源于鄉鎮中學,對于專業課程中的美術內容,大部分學生比較陌生。很多學生很不適應,以前,美術課只是一門副科,平時很不重視。現在,進入大學,作為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來說,美術是一門專業的課程,從頭到尾都要學,而且對學生掌握的要求也比較高。有些學生就適應不過來,學起來有些吃力。為了完成老師的美術作業,有些班級就出現了抄襲作業的現象,而且有一個班甚至出現了超半數的學生抄襲美術作業的現象。
(二)生活適應性問題
首先,大學生是來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家庭,大家很多不同的生活習慣都會成為她們相處的障礙。有的學生喜歡早睡早起,一些小動靜都無法入睡;有些學生比較愛干凈,喜歡宿舍整整齊齊、干干凈凈,有些學生則比較隨意,加上大家缺少溝通與交流,很多問題和矛盾不說出來大家討論解決。其次,現在的大學生相當一部分是“90后”,有一部分甚至是“00后”,從小備受家人的關心,自理能力差,依賴他人,到了大學,自己難以自理和自立,導致無法應對大學生活中所發生的瑣事。從而把自己陷入無盡的煩惱中,感到自己很孤獨,沒有朋友,對校園生活和學習都產生了怨倦,從而導致了退學現象偶有發生。
(三)人際關系適應問題
由于大學生是異地求學,大家來自各地,家庭背景、性格、生活習慣等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有的學生心理自卑、膽怯,不敢與他人接觸,也不知如何與新同學相處,覺得人際關系復雜,造成與新同學交往困難。部分學生有時還去無端地猜測和懷疑別人,無事找事,出現緊張、不和的現象發生。有的學生喜歡以自我為中心過分關注自我,只考慮自己的需求,不顧慮他人感受,不會關心與諒解他人,最終孤單失落、寂寞,還有甚者出現交往恐懼,而這些癥狀,很容易導致學生性格孤僻、抑郁、自卑、粗暴等心理問題。
例如我們班有一名楊同學,其母親精神存在障礙,父親常年帶著母親在外打工,家里還有一個哥哥在外地讀大學,該生平時是和年邁的奶奶一起生活。該生家庭經濟狀況比較困難,是建檔立卡戶。該生大學的費用是依靠助學貸款和國家助學金來支付。剛進入大學時,該生性格比較內向,話語不多,平時生活也很簡樸,較少參加學院組織的活動,與宿舍的同學、班上的同學都不怎么交流。直到大一第一學期的中后期,該生反映說睡不好,有時還莫名的煩躁,還說高中時期也出現過。作為輔導員的我,隨即把情況告知該生家長,該生也去了學校當地的醫療機構做了檢查,檢查結果是輕度抑郁,醫生建議該生進行藥物治療,并定期復查,家長和該生都愿意接受和配合。一個月下來,該生的情況眼看是好轉了,晚上睡好了,心情也舒暢了,該生也按時復診。可是,接近大一第一學期期末考試時,該生反映說可能是吃藥的原因,總是控制不了課堂上打瞌睡,手莫名發抖,根本沒法正常上課和學習。有一天,該生病情發作,情緒失控。
為了該生的身心健康考慮,該生和該生家長最終一致選擇了申請休學回去接受治療。由于家庭原因,從小母親患病,父母常年不在家,與父母接觸少,常年與年邁的奶奶生活,身心缺少關愛,缺少家人很好地關注和關心,學生心理的自卑感沒有很好地處理,總幻想同學對她的看法,休息不好,學習一緊張,精神方面的問題就一觸即發。
二、常見大學新生心理適應問題的解決措施
作為一名高校輔導員,要深刻認識到,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所有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學習成效的重要因素,也是決定大學生未來畢業后適應社會的重要條件。做好學生的心理引導工作,解決與引導好新生的心理適應性,是一件迫切而又重要的工作。
(一)加強各種理論和知識的學習
輔導員要有科學的思維方法、靈活的處事能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了解與發現學生的問題,才能及時地去處理問題。作為輔導員的我們,一定要有過強的心理素質,保持一種樂觀、平和、開闊、積極向上的心態,用我們積極向上、樂觀、隨和的心態去感染我們的學生、教育我們的'學生。大學生已經是成年人,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與他們相處,教師要用愛去感染學生,采取和善的態度與學生相處。當然,對待學生問題,特別是大一新生的問題,作為輔導員,要有家長般的慈愛,要嚴格而不嚴厲、可以和藹可親但不能放任讓其毫無約束,不輕易發脾氣,但是也不要忽略學生的錯誤,要及時幫助學生意識到錯誤并及時糾正錯誤。
(二)積極組織新生接受各種入學教育
例如參加學院的入學教育、系部的入學教育、專業的入學教育、班級的入學教育以及其他有針對性的教育,比如心理健康教育等,讓學生認真聽,隨后寫受教育后的心得體會。幫助新生掌握大學生活的主動權,緩解新生的不安、焦慮、孤獨等等心理上的不適應,幫助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同時,利用軍訓、班會、團會時間來指導新生正確地、客觀地認識和評價自己,科學地發展自己。引導新生客觀地、正確地、全面地去認識大學環境。引導、激發新生的學習興趣,掌握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幫助新生確立奮斗目標:“我來大學是干什么的?我今后應該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有了目標,學生就會變得積極向上,從而更有利于克服各種心理問題。
(三)深入了解學生、關注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生活
我們要多進學生宿舍,與學生溝通,把學生當朋友一樣,和學生入心地交流與溝通,及時發現問題,采取多種形式幫助學生。特別要重點關注新生中的弱勢群體,比如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離異家庭學生、單親家庭學生。現在國家政策好,有國家助學貸款、國家助學金、國家獎學金、學院獎學金等。因此,我們要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切實解決困難學生的實際困難,他們能夠安心學習,并給予他們更多的尊重、信任、鼓勵和肯定。只有這樣,學生可以建立一種良好的心態和良好的人際關系,從而幫助學生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促進他們良好的個性品質的發展,建立適應學校生活、適應社會、調節自我的能力。
(四)密切關注比較敏感的學生群體
對于心理敏感、自尊心比較強的貧困學生,不能單純地關注他的“貧困”與他交流,這樣會挫傷學生的自尊心。要聯合和發動宿舍的同學、班級干部,關懷他的心靈,讓他的心靈能夠獨立自強、自信,健康成長,同時這也可以加強班級的凝聚力。時刻注意要家校緊密聯系,互相溝通,及時反饋學生的在校情況給學生家長,通過與家長的同心協力,尋求更好的辦法來幫助學生,使學生能更好地學習與生活,讓學生健康快樂地成才。
三、結語
作為高校輔導員,學生工作對我們來說責任重大,學生身心健康了,才可以更好地投入學習,沒有一種良好與健全的心態,就難以談學習。而一個良好的開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引導與處理好新生的適應性問題,是輔導員義不容辭的、重中之重的責任。針對新生出現的不適應方面,我們要及時找出解決的辦法,幫助學生順利度過這個非常時期。同時,大學生心理適應問題也是家庭、學校、社會、國家應該共同關心和關注的問題,讓我們共同關注大學新生問題,為他們未來的人生打好基礎。
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方案 篇3
教育部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中強調指出:“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對于提高學生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促進心理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文化專業素質和身體素質的協調發展,提高高等學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國,心理健康問題在高校學生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據新華社報道,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精神衛生中心公布的一項調查顯示,10%~25.4%的大學生有心理障礙。
一、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問題
大學生心理健康存在各方面的問題已成為無法逃避的事實,據某高校對其中3384名大學生的心理調查顯示,41.54%的學生有心理問題,51.54%的學生有偏執傾向。與其他社會人群相比,大學生具有自身的特性,因此其心理問題也具有特殊性。目前,大學生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因角色轉換帶來的適應不良
據對大學新生的相關調查表明,許多新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適應問題,具體表現在:生活自理能力較差和心理抗挫能力較弱。不少學生入學后表現出獨立性差,生活能力不強,缺乏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目前的大學生基本出生于20世紀90年代前后,可以說“一路高歌到大學”,在學校“老師寵著”,在家里“父母捧著”。進入大學之后,相對開放的生活狀態使他們覺得無所適從,一旦面臨學業、生活、感情方面的挫折,就會感到失去依靠,甚至產生極端的想法。
(二)人際關系緊張
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由于缺乏社會鍛煉和經歷,對復雜局面難以應付而缺乏心理準備,智力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稚嫩形成了反差,想要和別人交往卻不知怎樣和別人交往,導致人際交往困惑、疏離、冷漠、緊張。部分學生很少參加一些實際活動,不能形成合理的自我評價,對自己所處地位與角色存在錯誤認知,在交往活動中出現了“交往不適癥”或“交往綜合征”。還有部分學生對人際關系的追求帶有較強的理想化色彩,希望交往中不帶有任何雜質,常常以理想的標準要求對方,一旦發現對方某些與自身期望不符的品質就對交往產生失望和退縮。
(三)自律性不強
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轉折時期,成人感增強,但自控力較弱,面對網絡強大的吸引力,不少學生懷著好奇心和求知欲進入神奇的網絡世界。面對鋪天蓋地、良莠不齊的信息,很多人對信息的選擇無所適從,從而迷失了方向。據有關調查數據顯示,大學生網絡成癮的發生率至少在6%以上。網絡的過度使用會對其心理產生消極作用,產生各種不良表現,如其樂群性、自制力、交際能力下降,容易出現強迫癥、抑郁、焦慮等精神障礙,對真實世界中的人際關系產生淡漠感。
(四)情感困擾
伴隨生理上的日漸成熟,其性心理從對異性的疏遠發展到渴望與異性交往,戀愛是每個大學生都會遇到的人生課題。大學生由于其人格發展的不完善、價值觀的不穩定、沒有獨立的經濟能力,往往不知道如何處理這些矛盾沖突,導致傷心、失望、擔憂、焦慮、煩惱。據相關調查,有些大學生的應對能力較差,當被問到“如果你和你的好友同時愛上一個異性時,你怎么辦?”“當你打算中斷和對方的戀愛關系時,而對方堅決不同意時,你會怎么做?”等問題時,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找不到適當的解決辦法。在戀愛中遇到感情受挫時,自尊心和自信心會受到沉重打擊,表現出郁郁寡歡、意志消沉或陷入糾纏與報復之中不能自拔,出現自暴自棄、自我傷害、傷害戀人以及其他無辜的人的行為,甚至出現為情自殺等重大事件。
(五)就業壓力帶來的心理恐慌
隨著大學生數量的逐日增多,就業競爭愈演愈烈,致使大學生畢業后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調查顯示,53.8%的大學生關注就業和自己的發展前景,一部分大學生由于受消極的思想、落后的觀念、不良的性格、復雜的情感等因素的影響,對將來面臨的畢業求職心存疑慮和恐懼。大學生的就業心理認知對于能否成功就業起著重要作用,不健康的就業心理使大學生在競爭中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必然導致就業失敗和更大的心理壓力。
二、造成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
(一)社會因素
經濟全球化、信息化和價值觀的多元化直接導致了我國傳統價值觀念的裂變,國內外各種思潮、觀念不斷地沖擊著大學生的思想,必然導致部分學生的心理錯位。與此同時,隨著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緊張的生活節奏和巨大的就業壓力又使他們感到身心疲憊,這對于意志薄弱的大學生無疑是一種挑戰,必然會加重其心理負擔。再加之部分學生沉迷于網絡的虛擬世界,不與人交流、對現實的人和事漠不關心,影響了正常的認知、情感和心理定位,甚至導致人格的分裂。
(二)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對于一個人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家庭教育與影響對孩子今后的成長是截然不同的。當前大學生大多都是“80”后、“90”后的獨生子女,“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對子女過分溺愛,只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而不顧其他方面的發展。這樣,當孩子走出應試教育的高中生活而邁入有著各種壓力的大學后,就表現出懦弱、缺乏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很難適應大學生活,最終造成他們性格暴躁、焦慮、壓抑、自卑等不良心理反應。
(三)學校因素
“由于我國學校教育重知識傳授、輕心理發展辦學模式的慣性影響,忽略了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加之學校心理咨詢機構不健全,使得學生的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的疏導。”從目前來看,雖然我國高校日益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很多學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度還不夠、師資力量較薄弱、課程設置不合理、教材缺乏各個院校的特色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還僅僅浮于表面、流于形式。
(四)自身因素
大學生缺乏社會經驗,適應能力與自我調節能力較差,遇到壓力大多是被動承受而不是主動調節、轉換壓力,因此心理上積累了過多的負擔。著名心理學家伯克威茨認為,“痛苦往往引起憤怒,痛苦的刺激導致一種消極的情緒狀態,引起人們傾向于產生侵犯行為。”尤其剛上大一,由于人際關系、生活、學習方法等多方面的不適應,不知道怎么與人交往,往往因為這樣的事而苦惱、痛苦,從而產生心理積弊的極端發泄。
三、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策略
(一)建立有效的教師引導體系
大學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要引導大學生從正面進行自我教育、自我指導,主動正視現實,正確認識自我,積極交納自我,有效控制自我。讓學生能夠正確對待成功與失敗,認識到挫折是普遍存在的,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要學會控制和調節自己的心理和行為。
高校教師由于其角色特征,能夠直接參與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具有權威地位、學習活動中的主動權和對學生熟悉等特點,比其他任何一個群體都具備擔當引導作用的優勢。建立有效的教師引導體系,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解決適應不良的問題,也能在新環境中讓學生得到愛和安全的滿足。
(二)培養學生的交往能力
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佐斌教授曾說過:“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是大學生獲得友誼和理解,心理正常發展、個性健康和具有安全感、歸屬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大學生實現其社會化的重要途徑和方式。”在培養學生良好人際交往能力的過程中,要對學生進行“兩學兩掌握”教育,“兩學兩掌握”具體指:
1.學會贊美。馬斯洛在自己的需求層次理論中指出,人都有受尊重的需求。稱贊別人能使他人的這種需求得到滿足。要教導學生善于觀察,發現別人的優點和長處,能夠肯定對方,悅納對方。要學會贊美,講究贊美的分寸和方式,真誠地贊美別人,拉近彼此間的心理距離。
2.學會傾聽。傾聽是人際交往中的一門藝術。很多人希望有人聽他傾訴,以滿足他自我存在的價值感。要掌握傾聽的技巧,做到能耐心、虛心、會心地傾聽,在傾聽過程中使對方感到你對他人的尊重,自然也就達到了你交往的目的。
3.掌握批評的藝術。融洽的人際交往并非都是一團和氣,真正的友誼包括善意的批評。要學會批評,掌握語言分寸,先肯定其優點,再指出應改正的地方,對方就容易接受和樂于改正。在批評別人時,切忌只圖一時痛快而不顧及對方自尊,否則會讓對方不快,甚至產生抵觸情緒。
4.掌握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交流的重要工具,在人際交往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正確運用語言,學會用清晰、簡練、準確、生動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養成對人用敬語、自己用謙語的習慣,談話要有幽默感,同時還應注意講話時的表情、節奏,這樣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
(三)強化網絡監管,完善網絡教育機制
首先,要提高學生網絡認知和自我認知的能力。高校工作者應幫助大學生認識網絡的利弊,對網絡形成客觀的認識,發揮網絡的工具性功能。同時,提高個體的自我認知能力,幫助個體分析、鑒別對網絡形成依賴的深層次原因,探求消除網絡依賴的途徑。若是因為尋求心理滿足,則幫助個體尋求滿足心理需要的其他健康途徑和方式,若是因為自我控制能力下降,則應給予學生相應的學習和生活指導,幫助學生學會用“自我管理”的方法來增強自我控制、自我約束的能力。
其次,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網絡文化活動。互聯網是信息社會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如何趨利避害,有效發揮互聯網的作用是值得高校學生管理部門思考的問題。各高校可以各自或者聯合建立一些健康有益、資源共享的網站,主動占領校園網絡陣地,這樣既可以了解學生的心理發展動態,也可以在網站的內容上對學生引導。此外,多開展校園文化活動,豐富大學生活,減少學生對網絡的依賴性。
最后,制度約束,重點監督。在引導、教育的基礎上,限制學生的上網時間以減少網絡成癮的可能性。對因為網絡而嚴重影響學習、生活的學生,要重點進行心理監督和溝通,避免其成癮程度加深。
(四)積極引導學生就業創業
隨著大學教育普及化和高校擴招,學生的就業越來越難。除了職業崗位的供需變化外,大學生職業規劃能力缺乏也是造成就業難的一個重要原因。大部分畢業生對個人能力、興趣特長、發展方向沒有真正認識清楚,擇業上出現盲從、混亂的局面。學校應該開設創業、就業指導課,集中傳授一些職業規劃知識,幫助學生形成成熟的就業、創業價值觀。應完善創業教育體制,制定相關政策扶持學生創業;樹立創業榜樣,鼓勵學生創業;使創業文化融入學生生活之中,其中最重要的在于增強創業教育的可操作性和實踐性。同時,通過心理咨詢師的職業規劃個體指導,將集體傳授與個人規劃指導結合起來。做到學生在就業創業意識上成熟,在具體的個人職業生涯規劃上理性,降低學生在就業問題上心理與現實的落差,引導學生找到適合個人發展的途徑。
(五)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主要是通過開設選修課如《大學生心理健康》《社會心理學》《心理學與生活》等課程向大學生普及心理衛生知識,結合日常生活中大學生普遍感到困惑或存在的心理問題進行啟發、誘導,克服大學生心理障礙。
當前心理健康教育一是要建立以大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為主、治療為輔的發展性的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將全體學生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圍,以課堂教育和課外教育為主要環節和渠道,結合課內和課外、咨詢與自救、教育和指導,對大學生的成長過程給予心理指導,對少數有心理障礙的大學生行為進行治療和矯正。
現代大學生不僅需要具有為社會做貢獻的真才實學,更需要健康的心理。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和諧發展是他們學習的需要,也是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的基本要求。因此,在教育管理過程中,教師應該關注學生行為中所反映出的問題,提煉總結,幫助學生實現健康成長。
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方案 篇4
一、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分析
(一)矛盾心理
矛盾心理,是高校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種負面心理。大學生在進行職業選擇的過程中,一般會遇到不同種類的心理沖突,比如,他們既愿意走入人才市場又期望政府解決就業,既渴望主動競爭又擔憂遭遇競爭挫折,既想發揮專業特長又存在可能放棄專業的思想準備等。這樣的心理沖突隨著時間而不斷升溫發酵,進而促成種種心理矛盾的出現。現今,社會中這樣的現象屢見不鮮。作為剛剛邁出校門的大學畢業生,他們意氣風發,在就業過程中,為了增加人生閱歷,學習社會本領,本打算從底層做起,踏實穩定地走好事業的每一步,但是卻又難以忍受別人的異議,接受不了現實的考驗;他們渴求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中一展才華,但是卻沒有勇氣去迎接挑戰,反而畏懼失敗后的一無所有;他們理想遠大,志存高遠,但是卻不愿承認自身存在的不足。由上述可見,矛盾心理嚴重阻礙了高校大學生的順利就業,這樣的舉棋不定、猶豫不決令他們難以在四年的大學生活后找到一份維持生計的工作,讓他們陷入了就業-辭職-再就業的惡性循環中。
(二)焦慮心理
焦躁和憂慮,幾乎每一位走入社會,經歷過求職的大學生都曾感受過。面臨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和日益嚴峻的就業擇業形勢,以及愈演愈烈的社會競爭,不少大學生對未來的職業生涯感到迷茫無措,也因此而緊張、煩躁、焦慮不安。可以想見,外在的實際條件和自身水平的差異令他們屢屢受挫,競爭激烈、殘酷的社會環境令他們備受打擊,同時導致了既定的就業目標難以實現。正是這樣的求職經歷讓他們不斷滋生出自我的挫敗感和焦慮感,在心理上給了正在求職大學生們一個消極的心理暗示。讓他們一廂情愿地認為:高文憑也未必能夠理想就業,未來充滿了未知和擔憂。其實,這樣的心理源于對自身缺乏足夠認識和正確定位。這類學生往往急于求成,卻又脫離實際,必然的失敗讓他們失去了曾經的自信,變得焦躁憂慮,最終很難找到理想的職業,迷失在自我的焦慮中難以自拔。
(三)自傲心理
自傲心理在當前高校大學畢業生當中表現較為明顯與突出。部分大學生不能清醒客觀地分析自己,高估了自身的專業知識和綜合能力,在擇業時往往與社會實際脫節。比如,有的大學生認為自己是高等學府畢業的高級專業人才,常在就業中眼高手低、好高騖遠,傾向于優越的工作環境、豐厚的收入回報。倘若希望落空,又會偏執地埋怨社會不公,整日怨天尤人,哀嘆自己遇人不淑。就業標準定得過高,但自身沒有與之相配的能力,這樣的盲目自信會讓不少畢業生錯失就業良機。
(四)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也是高校畢業生就業過程中的常見心理現象。與自傲心理恰好相反,有自卑心理的高校畢業生過低估計了自己的`知識能力,缺乏自尊自信,他們之中大多數人對自己評價過低,總是自慚形穢。這種心理狀況多見于性格內向、自我意識發展不夠健全或有一定心理缺陷的學生。一般表現為在求職過程中缺乏自信,唯唯諾諾,言行拘謹,詞不達意,難以在用人單位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優勢,導致錯失良機。過度自卑,會讓畢業生心靈脆弱、缺乏勇氣、悲觀失望,不敢參與激烈的市場競爭,很難真正融入到社會中去。
(五)從眾心理
大學生正處于人格不斷完善和成熟的時期,易受到來自社會各個方面的影響,缺乏自己獨立進行推理判斷的能力,從而一部分學生出現較為明顯的從眾心理。從眾心理具體表現為,在擇業過程中,不少畢業生忽視了自己的實際能力和所學專業的特點,盲目聽從和追隨他人,一味追求經濟開發區的高薪工作或者是貪圖安穩愜意的工作生活,缺少進取精神。這類學生不知道揚長避短,將求職的范圍限定到了狹窄的特定區域,也因此失去了很多真正適合自己的就業良機。
二、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一)自身因素
一部分學生到了大學之后,開始放松懈怠,沉溺于享樂,不思進取。他們認為上了大學,就是人生努力的終點,日后都不再需要努力學習了,只要享受曾經努力的成果就可以了。也正是這種消極怠工的狀態造成了他們學業上不求甚解,工作上敷衍了事。所以在整個大學四年中,他們除了學位證和畢業證外一無所獲。事實上,大學其實是學生的又一個人生起點,是他們步入社會的一個過渡。充實而豐富的大學校園生活,會讓在校生學會處理事件的能力,擁有自我學習的技能,從而更好地適應未來的社會大環境,更好地融入社會。但是自身缺乏鍛煉的一些大學生,他們空有證書,而無真才實學,在畢業后就將面臨種種就業問題。現實的殘酷打破了他們曾經的理想,在這些打擊下,他們開始變得自卑、焦慮,內心充滿了矛盾和惶恐,有悔恨也有迷茫,不知未來何去何從。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在不斷地壓抑痛苦中爆發,讓他們深陷其中,難以自拔。
(二)學校因素
首先,高校的專業設置不夠合理。我國就業體制改革正不斷深入,也同時暴露了一些高校專業設置的弊端。有的專業設置與社會需求脫節,忽視了社會環境的變遷,未能與時俱進地做出一些調整與改變,仍在因循守舊。高校的主要目標是為社會培養各種高尖端人才,給社會提供源源不斷的活力,社會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高校的專業設置和課程安排。如果一直采用以前的課程設置,這會讓大學生學無所用,不能在大學畢業后找到適合自己的職位,導致了就業的失敗,也會因此衍生出形形色色的心理問題,有的自哀自憐、怨天尤人,有的迷惑不解、焦躁難安。其次,部分高校只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鍛煉。這樣的學習安排導致了大學生知識豐富,但動手能力卻較差,很難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這大大降低了大學生的就業機會,讓很多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受挫,也導致了大量的心理問題,使得畢業生就業愈加艱難。再次,高校對當代大學生的心理指導不夠充分,忽視了心理健康教育對大學生就業求職的重要影響。缺乏正確的心理引導使得很多大學生不具備堅毅的品格,一旦失敗,就難以承受心靈上的打擊,進而悲觀絕望、自我厭棄,不能正視失敗,汲取經驗,反而囚囿于重重的心理漩渦,整日焦慮不安,悲哀絕望。
(三)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主要指的是父母的期望、父母的職業定位以及相應的家庭氛圍等方面。大多數父母對子女給予厚望,或者是將自己曾經未能完成的夢想寄予在子女身上,從他們的視角限制了大學生就業的范圍,卻未曾考慮過社會實際。這樣的狀況導致了不少高校畢業生四處奔波求職,最終卻一無所成,也因此錯估自己的能力水平,開始產生自卑心理,又因為父母的期望而變得愈加焦躁慌亂,再也找不到一份理想的職業。另外,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氛圍的熏陶,更讓學生的人格和修養受到極大的影響。良好家庭環境會讓一個人受益終生,但糟糕的家庭氛圍,也會讓大學生長久以來存在某種心理缺陷。相比于同齡人,他們心靈會更為脆弱,抗壓能力差,也更容易受到心理問題的困擾,無法順利就業。(四)社會因素首先,高校畢業生數量逐年增長,大學生就業競爭激烈,壓力越來越大。由于高校不斷擴招促使社會需求出現飽和現象,因此導致了就業崗位有限、高校畢業生供過于求的社會形勢。這樣總有部分畢業生游走在就業的邊緣,不能順利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產生了這樣或那樣的就業問題,心理和身體受到雙重打擊,焦慮重重,心緒難安。其次,畢業生的就業也受到國情的影響。我國人口眾多、疆域遼闊,但存在部分地區發展不均衡的現象。不少畢業生都希望畢業后能夠去發達地區工作,而不愿到欠發達地區發展,這就導致了地區之間的供需差異增大,加劇了學生就業狀況的惡化,也加重了學生就業的心理壓力,讓學生的心理狀態失衡,產生焦慮、急躁、偏執和抑郁等心理問題。再次,就業制度改革本身尚處在繼續深化之中,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市場機制尚不健全[1]。相應的公開、公平、競爭、擇優的機制仍有待完善,且現今就業市場不夠規范,其中規定的口徑不一。這給大學生就業帶來了一定困難的同時也無形中增加了畢業生就業的心理負擔,讓他們在就業中擔憂惶恐、難以平靜。
三、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的解決對策
(一)自身方面
面對就業壓力,大學生應主動提高自身的素質和能力[2]。當代大學生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努力學習科學理論知識,拓寬眼界,增長見聞,加強科研探索能力培養,提高專業技術水平,同時也要注重其他能力的培養,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大學生在校期間,不僅應努力汲取專業知識,增加自身知識儲備,也要多參加集體活動,與朋友探討研究,積累社會經驗。這樣可以令大學生在畢業后擁有較為全面的職業能力,在就業市場中具有足夠的競爭力。同時,大學生也要把握機會提高自己的競爭能力,要敢于競爭,不怕失敗,遇到挫折不幸要學會自己調解心態,不要自卑自怨,懂得從失敗中分析原因,總結經驗,進而找到理想的工作。
(二)學校方面
首先,高校需適當調整學科設置。學校中與市場產業不相適宜的學科專業,學校要進行改變,要根據社會的實際需要,安排與之相適宜的專業學科。市場需要人才,而且需要的是與崗位相對應的人才。因此,高校應當改變不合理的專業課程,增加就業指導相關的課程,做到與其他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相互滲透,從而構建一個由學科課程、就業指導課程和活動課程組成的統一全新的課程體系。堅持橫向結合,實現功能互補,納入學校的教學計劃和學分制管理,為社會培養所需要的合格人才,避免就業與專業不對口。其次,高校應適量增加課程中的實踐內容,讓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社會調查、參加社會實習充分意識到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性,也相應地體會了社會就業與社會職業的實際情況。從而,在日后的學習生活中,更加有方向、有目的地學習知識。針對大學生心理問題,學校有必要建立一些心理咨詢機構。要根據學生實際的思想動態,在教學和管理中結合學生的心理狀況,因人因事地分析,做好就業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導工作。我們應該始終堅持以學生利益為最終教育目標,幫助高校大學生切實解決問題,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求,不斷解決他們的心理困惑,讓大學生在受挫時能夠起到修復作用,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全面成長,開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就業指導工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格局。
(三)家庭方面
作為大學生的家長,應了解并學會尊重子女的想法。大學生已經具有相對成熟的思維,會對他所面臨的事務有自己的判斷能力和評判法則。家長可以委婉地向子女提出建議、指出問題,但切不可生硬地干預其中。父母應盡量為子女營造一個寬容、積極的家庭氛圍,讓大學生可以以一種昂揚向上、不畏艱難的心態去面對即將到來的就業門檻。
(四)社會方面
政府對于大學生就業要加強扶持和關注,企業也應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面對愈發加劇的競爭壓力,政府應當本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對大學生就業困境進行深入了解,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出臺有效的就業政策,引導高校畢業生就業。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的同時,也要考慮大學生就業問題,在政府引導以及企業的幫助下,促進大學生就業。大學生在人生道路上難免會遇到挫折,我們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切實幫助大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在面對形勢嚴峻的就業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克服心理障礙,走出不良情緒的陰影,不斷滿足學生發展的多方面需求,促進學生全面成長成才,并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崗位。對整個社會而言,才能實現持續、健康的發展。
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方案 篇5
個人前途與就業已成為失業大學生心理壓力中最大的因素,而且壓力有隨著失業時間增加而上升的趨勢。
一、失業大學生的心理問題。
隨著人才市場的建立和完善,“雙向選擇”成為大學生步入社會、尋找就業機會,展示英雄用武之地的主要途徑和重要舞臺。但是從目前看,由于我國經濟體制、城鄉差別和人為因素等情況,“雙向選擇”機制還待完善,大學生就業中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特別是高校擴招后,市場就業壓力進一步加劇。在就不了業就意味著失業的同時,許多畢業生不愿去邊遠地區,害怕離開大城市,不愿下基層,只想到大企業、大公司或到掙錢多的單位去工作。但是,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大城市、大企業的就業機會越來越有限,這樣的就業心態也就越來越脫離現實,造成失業大學生種種心理壓力。
失業大學生就業壓力體驗相當嚴重,尤其以心理體驗最為嚴重。大多數失業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表現,一是就業心理的期望與失落感;二是就業觀念不合理,表現為只顧眼前利益,忽視職業發展,職業標準過于功利化、等級化、求安穩,求職一次到位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過分強調專業對口、學以致用,對職業意義認識不當;三是就業人格缺陷,表現為盲目從眾與依賴;四是就業挫折承受力差;五是自卑與自大;六是偏執與人際交往障礙;七是就業心態問題,表現為過度焦慮與急躁。
二、失業大學生引發的其他問題分析。
20xx 年,北京大學一課題組對當年7個省34所高校的畢業生就業狀況進行了問卷調查,得出以下結論:社會地位或經濟地位較高的家庭的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高于平均就業率,家庭處于社會底層的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低于平均就業率;公務員家庭的'大學畢業生工作落實率要比農民家庭的大學畢業生高出約14個百分點,父母社會地位越高,大學畢業生的平均起薪也就越高。由此我們可以推論:失業大學生群體主要是由來自農村和家庭地位低下的大學畢業生構成。這一調查至少表明,出身農村家庭的大學生就業更加困難。
這意味著,大部分農民傾其全力支持了教育的發展,而現在一旦出現了學生就業危機,仍然主要轉嫁到農民身上。于是,在當下中國就出現了一個觸目驚心的教育和社會現象:大批出生農村的失業大學生游走于城市和鄉鎮,成了知識游民的一部分。這就是說,大學就業分配體制的不公,堵塞了農民大學生向上流動的渠道。一方面,一旦高校錄取就成了城市居民的招生制度使得他們遠離土地;而另一方面,一旦不能當期就業,就既不能在城市立足,又面臨返還農村的尷尬。因此他們只能成為“上不著天,下不著地”的“游民”。據相關調查顯示,極少數失業大學生已被流氓意識所支配,而大量由失業大學生構成的年輕知識游民,已經面臨退守道德底線的邊緣。
三、失業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1、沒有充分認識職業價值,樹立合理的職業價值觀。部分失業大學生在解決就業問題時,主要考慮的是就業崗位的工作條件、工資水平等因素,他們并沒有過多地考慮就業崗位對自己事業發展的影響與作用。他們沒有在考察就業市場實際需求的基礎上,樹立重視職業發展前景、充分發揮自身才能、促進事業成功的求職觀。
2、心理承受能力較差,不能坦然面對失業挫折。面對激烈競爭的就業市場,失業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總會遇到諸多挫折、困難和委屈,如“熱門”專業好就業,而自己學了“冷門”;又如失業女大學生有時會遭遇就業性別歧視等。面對這些問題,部分失業大學生只是抱怨自己的不幸,卻不能對心態進行自我調整,從而提高自己對各種突發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
3、就業心態不成熟,心理調適的方法欠缺。在解決就業問題的過程中,部分失業大學生出現一些不健康的心態,他們總是過度擔心再次求職失敗、害怕自己具有如媒體對失業大學生總結的心理障礙。他們不能對不良心態進行主動調適,害怕有關失業大學生的話題。他們不愿把自己的失業思想、心理問題向家人、朋友傾訴,總是把自己“封閉起來”。
四、如何調節失業心理
1、傾訴
交流越多,心靈越開闊,思路越靈活。當一個人反復積累自己的煩惱、痛苦,不愿意暴露于外界,而是壓抑或埋藏在心里時,一旦遇到生活中的刺激或壓力,就會加劇其自我的苦惱,最后心理失衡,產生心理疾病或心身疾病。
將壓力完全藏在心里也不好,一旦爆發后果將非常嚴重美國舊金山有一次大堵車,有一個人等得不耐煩,情緒失控,從車上跳下來,開槍打死了12個無辜的人。在社會行為學家眼里,不是因為堵車讓他開槍殺人,而是過去的壓力沒有得到及時疏解,堵車只是引爆壓力的導火線。
當自己有煩惱,自我解決不了的事情時,要向您的親朋好友傾訴出來,哪怕是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場,把不良的情緒宣泄出來,釋放出壓抑情緒,就會心身平衡,有益于身心健康。
緩解心理危機的最佳方式就是傾訴,好比宗教懺悔和心理咨詢,其主要內容都是傾訴。傾訴的意義在于排除不良情緒,達至心理平衡。要大膽突破自我,改變封閉的性格。爭取一切可以傾訴交流的機會,無論家庭成員,還是普通朋友,因為傾吐心聲、說出自己的煩惱和不幸,不會讓失業者更難過,也不會更難堪。同時,通過傾訴交流很可能讓失業者獲得有用的信息,甚至重新找到工作。
切記不要采用不健康的宣泄或應對方式,如大量酗酒、打打鬧鬧、發牢騷、說怪話等,都無濟于解決自己心理上的苦悶,反而會加劇心理痛苦
2、幽默
幽默對緊張和壓力過大的人是一種松弛劑。當一個人緊張不安時,適當幽默一下,可以應付緊張尷尬局面,使情緒恢復正常。其次,幽默使人開懷大笑,有助于肌肉放松,緩解壓力,恢復正常心態,從壓力中解脫出來。幽默提高免疫力。笑是心理健康的潤滑劑,它有利于驅走煩惱,消除心理疲勞。因此,在心情焦慮時,不妨來點幽默,找點笑料,一笑解千愁。
3、調整再就業觀念
變則通,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原來的就業觀念顯然已經不適應就業環境的變化了,與其抱殘守缺,不如重新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現實生活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相當復雜的,因此,對自我的理想和要求要建立在切合實際、力所能及的基礎上,不要過高地制定自我難以實現的目標,否則,目標不能實現就會引發自卑感和無能感,最終產生抑郁焦慮情緒。一般來說,目標制定得越高壓力越大,因此在現實生活中既不要苛求自己,也不要苛求他人,保持一個平常健康的心態,有利于緩解各種壓力。心若在,夢就在,天地之間還有真愛,看成敗人生豪邁,只不過從頭再來!
失業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次沉重打擊,是對心理承受能力的一次嚴峻考驗,是對人生走向的一次艱難抉擇。希望每一個面對失業的人能夠堅定信心,放棄自卑,沒有翻不過去的火焰山!失業真的是一件憂愁的事嗎?如果能好好安排、轉換價值觀來享受這段“長假”,也許你會看到從前賺再多錢也看不到的風景。
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方案 篇6
一、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
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素質不僅影響他們自身的發展 ,而且也關系到全民族素質的提高。一項關于當代人主要素質的調查表明 ,當代人的素質不能適應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需要 ,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質 ,具體表現為意志薄弱 、缺乏競爭意識和危機意識、缺乏自信心、依賴性強等。究其原因 ,與教育不重視人的心理素質的培養與塑造有關。在大學生中 ,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絕而幾乎失去從事一切行動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試失敗或戀愛受挫而產生輕生念頭或自毀行為;有人因現實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萬念俱灰;有人因人際關系不和而逃避群體自我封閉。大量調查表明 ,目前我國大學生發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礙 ,精神疾病已成為大學生的主要疾病 ,具體表現為恐怖、焦慮、強迫、抑郁和情感危機、神經衰弱等。我校每年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狀況調查 ,結果表明大量大學生心理素質不良 ,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礙。主要問題是:
1、追求女生遭到拒絕而情緒不穩定
2、長時間懷疑同學背后議論自己、鄙視自己 ,因而不敢面對別人
3、對生活目標喪失信心 ,低糜消沉 ,抑郁
4、狂躁不安 ,行為異常。常見的大學生心理問題還表現為環境應激問題、自我認識失調人際關系障礙、情緒情感不穩、感情適應不良等,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不容忽視!
二、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客觀方面
與中學比,大學時期的學習、生活、人際關系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1)學習的任務、內容、方法發生了變化
中學學的是基礎知識,目的是為今后繼續深造或就業做準備;大學學的是專業知識,目的是把學生塑造成建設祖國的高級專門人才。中學課程幾年一貫學習僅有的幾門高考課程,中學有老師天天輔導,日日相隨;大學要有較強的自學能力,獨立地思考和解決問題。大一新生往往不適應這種變化了的學習生活,不知道如何適應和支配時間。
2)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
部分新生在中學有寄讀經歷,但也有新生仍然是上學到學校,放學同家人居住在一起。進入大學后,班集體成為主要生活環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區,日常生活全要自理,這對那些平時習慣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來說,確實是個難題。這種變化給他們帶來了一定的精神壓力。
3)人際關系較中學時代要復雜
大部分新生在中學時期居住的比較集中,從小學到中學,都有一些從小在一塊兒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數年,天天相見。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語言、習俗,構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跨進大學,周圍的人來自不同地區,素昧平生,語言、習俗各不相同;同學間由原來的熱熱鬧鬧、親密無間變得陌生,有想法也難以啟齒。這對年齡僅有十八、九歲的新生來說,是極不習慣的,因此,每逢節假日就會想家、想同學,會產生孤獨感。
4)對待社會工作的態度發生了變化
中學的工作和活動多是在老師指導下開展,由少數同學承擔的。大學強凋學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團活動多,學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學習外,還要擔負一定的社會工作,關心班集體建設。新生往往不大適應這種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動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謀其政,感到壓力大。
5)未來的不確定性
大部分的學生都認為應該對未來進行及早的規劃,以提高自身的競爭力,適應社會。可是自己是規劃在哪里呢?對于未來的不確定性,沒有目標,找不到方向,缺乏動力,自己的長處短處何在?要怎樣發展?該走那條路等問題是他們甚為苦惱。
二、主觀方面
對物質生活的依賴性與精神生活的獨立意識發生著矛盾;日益增強的自主自立意識與客觀條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間發生著矛盾。
1)盲目自滿與自我陶醉
因為考取了大學,老師表揚,同學羨慕,親友夸獎,父母慶賀,部分學生在這種自我陶醉中漸漸松懈了斗志,終日悠哉游哉,認為自己是中學的尖子,大學里成績也不會差,從而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滿。
2)失望與失寵感
有的學生入學前把大學生活過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學后感到理想與現實差距太大,因而產生失望感,有的學生曾是中學的尖子,是家庭與學校的重點保護對象,進入大學一下子不受重視了,就會產生失寵感。
3)松氣情緒與歇腳心理
有的同學認為考上大學就是端上了鐵飯碗,長期拼搏的目標已經達到,心理上得到了滿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進入大學后奮斗目標不明,適應能力不強,競爭的氣勢也有所減弱,便產生了“松口氣,歇歇腳”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進的勇氣了。
4)畏首畏尾
因為環境變化而瞻前顧后,畏縮不前,社會活動不參加,運動場不光顧。整日除了上課之外,無所事事,生活單一,精神倦怠。在生活和學習上都是應付了事,做事懶散,湊合著打發時光。
5)有些大學生不知如何處理與異性的關系,對男女交往過分敏感,從而使正常的異性交往不能自然進行;有的大學生則過快地將同學關系發展成戀愛關系,過早地沉溺于“兩人世界”。也有的大學生陷入單相思而不能自拔,由此產生情感沖突。
6)部分學生把兼職賺錢看得過重,常常為了兼職賺錢而遠離自己的專業學習,無法靜下心來鉆研學問,耽誤了過多的學習時間。
三、對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措施
人的心理素質不是天賦的,而是取決于后天的教育與訓練,教育對心理素質的提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大學生心理問題是一個全方位的系統工程,學校應發揮其更直接更專業的作用,建立專業水準的心理咨詢機構。
1、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作用。
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心理素質的提高離不開相應知識的掌握,系統學習心理、衛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識,有助于學生了解心理發展規律,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質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取決于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我們公司可為學校提供專業的心理咨詢服務,開設咨詢講座、課程,為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學習機會。
2、開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調查,做到心理問題早期發現與預防。
開展心理素質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學生心理素質的狀態,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措施與方案。我們公司為學校每年對新生進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問卷”從中篩選出有心理癥狀的學生,主動約請他們到心理咨詢中心進一步通過面談分析診斷,根據面談分析,區別不同的問題類型與程度,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及時干預,使學生在入學之初就能得到具體的心理健康指導。
3、 把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在各科教學之中。
通過各科教學進行心理教育既是學校心理教育實施的途徑,也是各科教學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學過程都包括著極其豐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為教學過程是經社會歷史積淀的文化知識、道德規范、思想價值觀念為內容和主導的。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只要注重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并深入挖掘知識內在的教育意義,就能夠把人類歷史形成的知識、經驗、技能轉化為自己的精神財富,即內化成學生的思想觀點、人生價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并在他們身上持久扎根。因此,我們公司可以為有針對性的對各科教師進行心理培訓,培訓他們有關心理學的教程,從而幫助他們發現學生心理問題,并引導一個積極向上的態度。
4、加強自我心理調節,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
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學會自我心理調適,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做到心理健康。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境,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征。團結友愛的校園活動是學生形成群體凝聚力、集體榮譽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與人之間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同學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幫助。因此,我們公司為學生提供專門的咨詢網絡。不僅包含了許多心理知識,更有一些心理小游戲,需要大家一起共同協作完成,給大家營造一個溝通、合作、互補的平臺。我們還可以和學校的一些社聯合作,定期的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心理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寬松理解的環境,有助于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
【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解決方案】相關文章:
大學生心理問題解決方案(精選18篇)10-31
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解決方案(通用11篇)09-23
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狀總結(精選20篇)07-27
糧食安全問題及解決方案(精選14篇)10-14
大學生心理問題輔導報告(通用5篇)07-29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分析報告(精選6篇)07-29
糧食安全問題的解決方案(通用5篇)10-10
中考瓶頸問題解決方案(通用11篇)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