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管理實施方案范文(通用6篇)
為確保事情或工作高質量高水平開展,就常常需要事先準備方案,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的特點。你知道什么樣的方案才能切實地幫助到我們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學校管理實施方案范文(通用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學校管理實施方案1
通過學習,使我掌握了農村寄宿制學校管理的使命和責任。了解了農村寄宿制學校在安全管理、衛生管理、飲食管理、住宿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規、知識與方法,增強了自己應對緊急突發安全事件和防災避險的意識。對建設和諧平安校園增強了信心。現根據我校現狀做如下改進方案。
一、建立一支強有力的教師隊伍建設。
1、領導班子建設。要把我校辦成較好的農村寄宿制學校,就要有一支年輕有為、德才兼備,團結向上,大公無私的班子隊伍,讓班子成員分工明確,責任到人,績效掛鉤,獎懲分明。建議組織考慮組建新的領導班子,使之帶領全體教師把我們的.學校辦成一流的農村寄宿制學校。
2、教師隊伍建設。
學校的好壞在教育,教育的好壞在教師,我們的現狀是教師年齡偏大人員富裕,閑散勞動力過多,主要勞動者業務能力不均勻。因此通過改組把年齡大的調劑到后勤、總務、安保、門衛等方面。把年富力強的、業精人勤的調在第一線,合理安排工作量,獎罰嚴明,質量與業績考核掛鉤。考核與職稱相連,從而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能動性。
3、后勤保障隊伍。
經過教師隊伍的調整,把責任性強,身體好,教學能力相對弱的中老年教師編排在后勤、門衛、圖書、儀器的管理和相應崗位的治保工作。使全體教師人盡其用,用其在崗。齊心協力搞好教學服務工作。
4、聘用一支身體健康、責任性強、熱心服務于餐飲工作的飲食服務人員。保障師生飲食服務與安全。
二、建設一批安全的教學與服務設施。
1、堅固的校舍
借助“危改項目長效機制”建設堅固而幾靜的教室和辦公室,為教師和學生提供良好、安全的工作和學習環境。
2、安全的住宿設施
建造兩棟教師宿舍和學生公寓,為寄宿制學校的師生提供安全的住宿條件。
3、建設一支精良的安全保障隊伍
依據學校實際挑選一批責任性強,愛崗敬業的教師組成學校的治安隊伍,確保門衛、財產、和師生人身安全。
4、利用和當地村委會緊密聯系,和家長簽訂責任書的方式確保當地社會環境不影響學生或學校的正常秩序。
學校管理實施方案2
為了加強的教職工隊伍的建設和管理,規范教職工工作秩序,確保學校教育教學工作任務的完成,加快學校發展步伐,現依據上級部門有關文件精神作如下要求:
一、作息時間制度:
1、教職員工7:40上班,中午11:40下班;中午12:55上班,下午4:15下班。
2、實施晨間管理制度,班主任7:20進入班級管理,并安排好晨掃事宜。
3、總護導7:00上崗,護導老師7:10上崗,指導學生課間安全活動。
4、二分鐘預備鈴響,任課老師即進教室,帶好所需用品,組織管理眼保健操、室內操,課內不隨意離開教室,無特殊原因不得擅自讓學生離開教學課堂。
5、每月的第一周為大升旗儀式,全體教師7:35到達指定地點。
二、考勤制度:
1、建立考勤登記表,各部門設立考勤負責人,將每位教職員工的出勤情況用表格的形式記載下來,作為考評的依據。
2、實施考勤的基本單位由各部、處、室自行確定。
3、考勤表由考勤單位保存一年,以備查詢統計。
4、教師每月遲到累計5次以上(含5次),免于當月全勤獎獎勵,情節嚴重者另下浮結構工資5%——20%。
5、教師未經部門請假無故離校者視為曠工處理(按教育局相關規定執行),免于當月全勤獎獎勵,并視情節輕重及態度好壞給予進一步的處理(如與考核、崗位聘任掛鉤)。
6、升旗儀式、政治學習、業務學習(外出聽課、培訓)擅自缺席者視礦工處理。
三、幾種休假制度及待遇:
(一)病假:
1、工作時間因生病出外就診需要先向所在年級部登記請假,離校就診半天以上或每月離校就診時間累計超過24小時則按照病假處理)
2、教職員工請病假必須有醫院出具的病假單,經部門領導批準(特殊情況應及時電話告知所在部門領導),方為有效。
3、病假的批準權限及手續:
(1)兩天以內(含2天),持病休證明,由所在部門的負責人批準,并登記備案,同時報校長室備案。
(2)3天以上,報校長辦公室,經主管校長批準,并登記備案。
(3)教師病假相關資料,部門應每月上報校辦存檔。
4、病假待遇:
(1)教師休病假應按有關規章扣除相應課時工資,免發當月全勤獎獎勵。
(2)教師持有病假單,如能按學校安排的'課表上完當天的課,在完成工作量的情況下,經部門主管同意回家休息則不扣課時工資。
(3)長病假按上級部門統一規定辦。
(二)事假:
1、教職工因事請假,必須事先向有關部、處、室提出申請,說明原因,得到批準者在不影響工作的前提下請假。
2、有事需離校2小時以內者經年級部批準,在不影響工作的前提下方可離校。
3、事假的批準權限及手續:
(1)事假在2天以內(含2天),由所在部門的負責人批準登記備案,并上報校長辦公室。
(2)事假在3天以上,由所屬部、處、室主任簽署意見,并報主管校長批準。
(3)部、處、室負責人請假,需經校長批準。
(4)中層干部、教研組長外出開會,需把會議通知交校辦備案。
4、事假待遇:
(1)事假一天以上扣課時工資,免于當月全勤獎獎勵,月累計3天,按規定扣除相應國發工資。
(2)事假累計超過5天者,扣除當月部分結構工資外,還要扣除當年部分的年終考核獎,并按規定扣除部分國撥工資。
四、加班獎勵制度:
1、教師加班,在學校認定的情況下,帶學生外出活動(如參加各類比賽、演出,進行社區服務等)校內加班1天30元,校外加班一天40元。
2、職員加班,在學校認定的情況下來校完成工作者,加班費20元。
此制度從20xx年1月開始實行。
學校管理實施方案3
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國家課程計劃,建立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三級課程體系,促進我校課程規范有序的發展,根據我校具體情況,本著有效和用學校現有資源,依靠教師、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開發的原則,經討論與研究,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根據我校的具體情況,結合學校已有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圍繞“學生喜歡的、學校想要的、教師能做的”,開發并合理利用校內外各種課程資源,整體優化課程資源和課程實施過程,適應學生個性發展和潛能開發的,以學生活動為主,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指導學生,真正實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發展學生個性特長,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形成學校的辦學特色,增強教師的課程意識,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
二、教學原則
1、主體性原則:讓教師成為學校課程實施的主體,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2、整體性原則:要求學生全員參與,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
3、開放性原則:體現在目標的多元性、內容的寬泛性、學生對校本課程的選擇具有可變性。
4、靈活性原則:教學內容、方法應以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教師應從學生的年齡、能力、效果等差異出發,因材施教,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發展。
5、民主性原則:學校課程的開發與實施要充分體現人本思想,以教師和學生為主體,學校創造機會,積極倡導社會各界和家長的參與。
三、課程目標
1、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發展學生的特長。
2、發展教師的'專業水平,培養一批復合型,科研型的教師。
3、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4、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能力,使學生熱愛學校生活、熱愛祖國、適應社會。
四、整體思路
1、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協調發展,階梯發展和循序發展,分為三個學段,一二年級為一學段,三四年級二學段,五六年級為三學段,三學段各有特色,而且內容進行再分工,形成即時、并進、整合的學習鏈。
2、教學策略上,必須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意愿,要給學生創造寬松的活動環境,允許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和交流,重視學生的過程體驗,不能只重視活動的結果。
3、考核方法上,通過對課程實施的過程效果的考察和測量,反思課程方案和課程設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程序,考核的內容和方法應多種多樣。
五、內容規劃
我校的學校課程將主要從四個方面展開,它們分別是:
(一)傳統文化:古詩文誦讀、名言成語、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誦讀、禮儀教育。
(二)民族藝術:中國書法、手工制作、繪畫。
(三)口語表達:民間故事、演講交流。
(四)傳統體育:跳繩、羽毛球、乒乓球。
六、課程管理
1、建立學校課程組織保障機制,實行校長負責制,保證課程的實施,加強對課的指導和監控。
2、建立學校課程審議報告制度。
3、建立學校課程評價制度與改進機制,及時評價,做出總結。
七、課程評價
1、學生評價
(1)學校課程不采用書面的考試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評價記錄。
(2)教師根據每個學生參與學習的態度進行評價,可分為“優秀”、“良好”、“一般”、“轉差”記錄。
2、教師評價
(1)任課教師從教必須有計劃、有教案、有考勤評價記錄。
(2)教師應保存學生的作品,資料及取得的成績。
(3)領導與教師聽課后的評價,記入教師業務檔案。
八、保障措施
1、統一認識,加強學習,明確開發校本課程的目的和意義,對在學校課程實施過程中有所創新,取得突出成績的教師予以表彰。
2、加大經費投入,確保科研、活動經費的支持,確保圖書室、網絡、計算機室、活動室的建設。
3、協調社會、家庭,為開發與實施學校課程提供保障。
學校管理實施方案4
一、課程管理的含義:
課程管理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有領導、有組織地協調人、物與課程的關系,指揮課程建設與課程實施,使之達到預定目標的過程。廣義而言,課程管理是包括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在內的整體上對課程編制、實施、評價等工作的組織與控制。狹義而言,課程管理指對課程采取的經營管理措施,是學校內全體教師對學校內課程系統進行調節控制的過程。
二、課程管理的內容:
課程管理是教育行政部門以及學校對課程編制、實施和評價的管理,它是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與學校領導的重要管理活動和職責。
從課程行政管理角度來說,課程管理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關于課程計劃:主要包括課程設置、課程結構與課時的規定等的管理。
(2)關于課程標準:主要包括對于國家課程標準、地方標準、學校評價標準、教科書擬定標準、教科書標準等的理解與探討。
(3)關于課程編制:主要包括對于學校教育目標的制定、年度教學計劃的擬訂、教學日數與課時的確定、課時表的制作等。課程編制是課程管理的核心部分。
(4)關于課程實施:主要包括教材研究、教學目的的確定、教材教具的檢點、教案的編寫、班級管理的指導等。
(5)關于課程實施的條件:主要包括教材教具的整頓、設施設備的整頓、教科書和參考資料的選擇等。
(6)關于課程評價:主要包括學習指導、測驗管理、課程的改進等。
三、課程管理政策:
20xx年6月8日教育部印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為保障和促進課程適應不同地區、學校、學生的要求,實行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和學生的適應性。”三級課程管理是一個管理層面的概念,從課程管理的角度出發,把基礎教育課管理的主體由單一的國家管理擴大為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共同管理,地方和學校也參與到課程管理中來,地方和學校從原來對課程的機械接受、被動執行,轉變為分別從自身的角色定位出發,根據三級課程管理體制下所享有的課程管理權限,承擔相應的管理責任和義務,與中央一起共同對基礎教育課程進行創造性的管理。
四、學校課程管理目標:
(1)嚴格執行國家的課程文件,開齊開足課程,確保課程計劃與課程標準的嚴肅性。
(2)在正確處理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學校課程間的關系,保證國家課程質量的前提下,逐步優化學校課程的結構,獨立或合作開發有特色的課程,穩步推進課程校本化的進程,以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
(3)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改革教與學的方式,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現代教育技術,爭取更高更優的教學質量。
(4)提高教師的課程意識,組織教師廣泛地利用本校和社區的課程資源,合理地組織教學內容。
(5)根據本校的培養目標和課程資源狀況,了解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要,設置可供學生選擇的、靈活安排的課程。
(6)確保學生享有必要的課程管理的權利,創造機會使得學生能夠在一定的范圍與程度內參與課程決策與教學活動。
(7)滿足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提供適當的培訓,給予教師參與開發課程的機會。
五、學校課程管理原則:
1、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充分考慮學生的需要、興趣與經驗,科學設計課程與教學方案,合理組織教學內容,積極推進學習方式的改革,實施發展性評價,為學生全面而主動的發展在課程上給予保證。
2、尊重學生選擇課程的權利,培養學生自我認識、自我評價、自我發展、自我選擇課程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3、校長應明確在學校課程管理中的相應角色,履行所承擔的課程職責,確保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的有效實施,合理地進行校本課程開發。
4、立足學校現有條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校內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課程資源。
六、實施過程:
新一輪課程改革推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辦法。給新時期學校課程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課題。根據《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國發[20xx]21號)教育部關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教基[20xx]17號)及《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教基[20xx]28號)等文件精神,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制定本方案。
(一)加強對國家課程的管理。
1、根據學生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要求均衡設置課程。各門課程比例適當,總課時數和課時比例均在國家規定的范圍之內,以保證學生和諧、全面發展;依據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科知識的內在邏輯,整體設置義務教育課程;根據不同年齡段兒童成長的需要和認知規律,根據時代和社會發展對新型人才的要求,課程門類由低年級到高年級逐步增加。
2、注重學生的直接經驗,加強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各門課程都應重視學科知識、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的整合,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象。
設置綜合課程。一至二年級設品德與生活課,三至六年級設品德與社會課,旨在根據兒童生活范圍不斷擴大的實際,把課程內容逐步從家庭擴展到學校、社會,使之生活經驗不斷豐富,社會性逐步發展。
3、設置綜合與分科相結合的課程,根據本地的實際和學生的不同需求,選擇分科課程或綜合課程;同時,為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留有一定課時,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學生的適應性,辦出有課程特色的學校。
(二)加強對地方課程的管理。
1、全面貫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精神,整合課程資源,構建和完善我省地方課程體系和管理、開發機制,提高我校基礎教育質量。
2、加強課程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充分反映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和學生發展的需要,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形成課程的地方特色,優化義務教育課程結構,全面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要求。
3、加強校研究、開發基礎教育課程的隊伍建設,提高我省管理與開發地方課程的能力。
4、地方課程的實施。
地方課程是必修課程,將地方課程與國家課程的實施、學校課程的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增強學生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對社會的適應能力。
加強地方課程教師的培養和培訓,發展和提高教師參與地方課程實施、研究和開發的能力。
5、地方課程的評價
學校落實地方課程計劃,切實開好地方課程;將地方課程的教學應納入教師的工作量,并納入教師考核、評聘和晉級的內容。
地方課程的評價。建立以管理者、教師、學生、家長共同積極參與的機制。采取考試、考查、演示、競賽、成果展示、論文、檔案袋等多種評價方式,評價方法要多樣化;重視對地方課程實施中的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評價,積極探索便于教師普遍使用和有利于引導學生進行積極自評和互評的評價方法,提高教育評價的有效性。
(三)合理開發和管理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的開發和管理是本次國家課程改革中的一大創舉,它賦予了學校在培養學生成長上極大的責任和一定的自主權。我校根據現有條件和資源進行了富有成效的實踐。
1、完善組織。
建立完善組織是有效開展活動的基本保證。為了確保校本課程開發工作扎實有效開展,學校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負責統籌規劃和領導工作,制定管理辦法,并由教導處落實具體計劃和管理工作。
2、制定方案。
我們根據校本課程所具有的服務學校、依靠學校、植根學校的特征,把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研究制定了《學校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方案》,對校本課程的開發、實施、科研等作了周密而又長遠的部署。
3、編寫教材。
學校管理實施方案5
學校嚴格執行國家和省頒布的課程計劃,根據《溫州市教育局關于義務教育階段課程設置及課時安排的指導意見》,制訂本方案:
一、課程設置
學校認真按照國家課程標準開足開齊開好各門課程,制訂了課程管理的相關制度每學期初由學校根據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文件精神擬定課程計劃執行方案、制定總課程表、班級課表和教師課程表,為學期開學工作做好充分準備。建立和完善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目標的課程體系,認真執行課程計劃和課程標準,優化教學過程,著力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在課堂教學中貫徹“促進有效教學”課堂變革的教學指導思想。積極開展教改教研活動,積極組織觀摩課、示范課、研究課。努力上好學科課程、活動課程,為學生素質的形成與發展提供有效的內容和空間。
本學期,我校開設了語文、數學、英語、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科學、學校課程、綜合實踐活動、音樂、體育、美術、信息技術。其中學校課程主要以寫字教學為主;綜合實踐活動包括勞動技術、環保教育、課外閱讀以及數學與科學的`課外拓展等。所有課程、課時,嚴格按照義務教育課程要求設置,無隨意增減課程和課時現象。重視開展好一年一度的體育節、藝術節、科技節和讀書節的教育教學工作。
二、課時分配
每周按五天安排教學,每課時40分鐘。
一、二年級每周:語文(9課時)數學(5課時)品德與生活(2課時)體育(4課時)音樂(2課時)美術(2課時)地方和校本課程(2課時),共26課時。
三、四年級每周:語文(7課時)數學(4課時)品德與社會(2課時)英語(3課時)體育(3課時)音樂(2課時)美術(2課時)科學(2課時)信息技術(1課時)綜合實踐和學校課程(4課時),共30課時。
五、六年級每周:語文(6課時)數學(4課時)品德與社會(2課時)
英語(3課時)體育(3課時)音樂(2課時)美術(2課時)科學(3課時)信息技術(1課時),綜合實踐和學校課程(4課時),共30課時。
三、學校課程管理措施
(一)加強學習,提高認識
課程是指為了實現學校教育的培養目標而規定的教育內容及其結構、程度和進程,是把教育目標和教學實踐結合起來的橋梁,是培養目標的載體和實現培養目標的手段,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依據。因此,課程設置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問題。新課程設置方案的制訂與實施,對于進一步深化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教學改革,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推動素質教育的深入實施,將產生積極的作用。認真研究課程設置方案,進一步提高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認識,并以課程改革這契機,深化素質教育的實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二)加強管理,科學設置各類課程
嚴格執行新課程設置方案,對于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中指令性內容按要求開齊課程,開足課時。在課程管理上轉變管理思想,研究管理方法,充分調動教師積極性,充分發揮學校在課程改革實驗中的主體作用,保證足夠的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和開發地方課程與學校課程的時間表和空間。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的課程改革小組,成員包括教研組長和部分骨干教師。
學校管理實施方案6
一、校本課程開發的基本指導思想
我校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是以教學大綱和河北省新課改的基本精神和要求為指導,結合學校自身的性質、特點、條件及可利用或開發的資源,以創辦特色學校為目標,以提高文化素質和發展個性、發揮特長為核心,以教務處策劃、年級組組織、教師申報、學生自愿相結合為形式,開展旨在滿足學校、教師發展和學生成長需求的各種形式的課程開發活動,從而實現學生個性有發展,學校特色有體現,教師專業素質得到提高的目標。
二、校本課程的實施與管理
1、成立校本課程領導小組
組長:魏國強
副組長:于雷
成員:李金香、齊芳、何俊、學科主任、校本課程老師
2、實施過程
(1)由教務處摸底、調研,確定大體思路,明確工作要求。
(2)結合本校教師特點、學生特點、學生家長特點,形成老師教學生、學生教學生、家長教學生的模式來確定開發校本課程,形成計劃方案。
(3)年級部根據各自的工作安排和具體情況,以班級為單位,組織學生根據學校擬定開發的校本課程填寫志愿。
(4)本著教務處會同年級組在校長室領導下進行調整,最后形成固定的校本課程。
3、開設校本課程的`科目:見附表一。
4、校本課程上課時間:嚴格按照課表上的課時計劃執行。
5、課程的開設要求
(1)每門課在開設前要擬訂并上交課程開設計劃和每次的具體安排(時間、地點、類型、內容、指導教師、所需設備與物品等)。
(2)過程中要有教案(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或活動安排、課程實施,包括方法、組織形式、課時安排、場地、設備、班級和規模等)。
(3)做好考勤和記錄。對無故不參加校本課程的學生,上課教師要及時向值勤檢查領導或班主任反應。
6、教材建設
教師可從以下四個渠道挖掘教材資源:
(1)自編教材;
(2)選編教材;
(3)選用優秀教材;
(4)拓寬現有教材。
7、本學期重點推進:團體心理輔導、數學訓練、寫作。
三、校本課程的實施評價
1、對校本課程開發的評價。學校要定期、不定期地對學校課程實施的情況、課程實施中的問題進行分析評估,并根據了解的情況和發現的問題,適時調整課程內容、明確課程要求、改進過程管理。
2、教師評價:
(1)教師從教必須有計劃、有進度、有教案、有考勤評價記錄。
(2)教師應按學校整體教學計劃的要求,達到規定課時與教學目標。
(3)教師應保存學生作品及在活動中、競賽中取得成績的資料。
(4)教務處通過聽課、查閱資料、訪問等形式對教師考核,記入業務檔案。
教師學期綜合得分=10%A+25%B+25%C+20%D+20%E
A——自評分
B——年級考核組評分(年級組長、備課組長)
C——學生評價分(每班抽取優生、中生、后進生進行評價,取平均分)
D——教導處學期教學常規工作評價分E——教學成果評價分
3、學生評價:
(1)校本課程不采用書面的考試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評價記錄。
(2)教師根據每個學生參加學習的態度進行評價,可分為“優秀”、“良好”、“一般”、“差”記錄,作為"優秀學生"評比條件。
(3)學習的成果。學生成果通過實踐創作、作品鑒定、競賽、評比、匯報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績優異者可將其成果記入學生學籍檔案。
四、保障措施
1、物質配備:上課所需的各種學習材料、器材、設施按時足量配備和安排。
2、制度與政策配套:建立制約與激勵機制,推動校本課程工作的全面開展,鼓勵教師編寫校本教材。完善評估評價制度,把校本課程列入工作量,按課時計課時費。學校將校本課程工作的開展情況列入對教師的業績考核。
【學校管理實施方案】相關文章:
學校體質健康管理實施方案07-29
關于學校管理實施方案通用06-25
學校食堂管理實施方案05-25
學校項目管理實施方案(精選10篇)06-09
學校校服管理實施方案(精選6篇)10-31
學校食堂管理實施方案范文07-30
學校睡眠管理實施方案范文(精選5篇)11-02
學校食堂六t管理實施方案07-28
學校閉環管理實施方案(通用12篇)08-04
安泰學校交通安全管理實施方案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