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什么是教育》讀書筆記(通用15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領悟呢?這時最關鍵的讀書筆記不能忘了哦。現在你是否對讀書筆記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什么是教育》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分享。
《什么是教育》讀書筆記 1
教育是一個具有復雜內涵的概念,曾經有無數人考察它的意義。《什么是教育》這本書就是回答這問題的一本書,它以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的理論為層面,深入考察教育的本質涵義,結合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的哲學內容,作了深入淺出的說明。
在文中,作者先列舉了杜威對教育思考時提出的四個問題,
1、什么稱得上是教育?
2、在沒有任何修飾的情況下,教育的本質是什么?
3、教育的純粹、簡單指的是什么?
4、滿足什么條件,教育才能成為現實,而不僅僅是一個口號?
圍繞以上問題,對理論作實踐的'考察,作者提出一個簡短的定義:教育是文化傳播的社會促進過程。但我們發現,這不能全面解釋教育的內涵,因為教育的復雜內涵與外延,實質是一個主動接受與被動接受的問題。按照黑格爾的理論,也就是有關抽象和具體性的一般概念有關。
黑格爾對教育的考察是深入的也就是所謂的偶然真理和內在真理,真理才是教育使命的核心,所以作者把它命名為五個性:事實性、系統性、工具性、道德性和主觀性。
但教育有一個先決條件,先決強調教育概念的邏輯地位,也強調他們的時序地位。
如果考察教育的思維層面,那么也就是一個從理性到思辨思維的過程。在閱讀中,我感受到了教育的對立性,它們是本質與存在、崇高與世俗、實際與沉思的關系,而整體的教育理念決定了教育的崇高性。
我總是認為,教育是獨立的,一種超脫與政治、社會制度以外的東西,激發人類思維的獨立。
《什么是教育》讀書筆記 2
今夏有幸閱讀了《什么是教育》一書,本書作者思維開闊、觀點突出。本書作者在書中有諸多闡述,其中比較突出的是以下的觀點:
“哲思活動是絕對自由的自我存在的特殊表達”,“原初性的哲學思考者享用了通過思考而又超越思考的自由,他們不想在探求包含一切活動的存在本身時,尋找勉強的知識。”
《什么是教育》一書中的言論豐富且不乏許多閃光的地方,通過閱讀這本書,些許體會得以有所心得。每每閱讀有關書籍時不免感到只是一遍的閱讀是不夠的,還有待深入的學習。本書作者有著非同一般的論述,閱讀本書不失為提高自己的閱讀功底的一大幫助,我想隨著工作和生活閱歷的'不同,讀書的感悟定會大有不同,我期待在閱讀中有所學習有所收獲,以下僅述一些我的讀書體會吧。
我整理了一些書中的言論希望這些論點能夠與大家分享。
諸如“對終極價值和絕對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質。”
又如“教育依賴于精神世界的原初生活,教育不能獨立,它要服務于精神生活的傳承,這種生活在人們的行為中直接表現出來……”“我們生活在形成習慣的過去之中,不斷形成和打破習慣是我們此在生成的堅實基礎,沒有習慣為底蘊,我們的精神的每一進步將是不可能的。”
如此等等,我希望通過以上的摘錄與分享能夠帶給大家閱讀的興趣,同時希望這樣能有益于大家共同學習共同提高,多少能我們的工作起到一些有益的作用。
《什么是教育》讀書筆記 3
我比較贊同作者所講的”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確實是這樣,教育不應該僅僅是意味著科學文化知識,而是對人的靈魂產生影響,讓人更加認識自我,清楚地去追求真實的自我和思想的自由,追求內心的安寧和高層次的精神和物質生活。
所以一直很喜歡那種會把人生經驗、見解在講課過程中滲透給學生的`老師。作為教師這個職業應當是教書育人的,尤其是學前教育這一塊,兒童不是給他們多少的數學之類的知識,更多前是一些生活習慣和最初的情感價值觀的培養。
《什么是教育》后面講到的大學教育讓我很有感觸。我理想中的大學就是如他所說的那樣,大學應該是自由的,通過大學教育可以喚起我們的自我意識。師生和學生的之間是平等的,互相文流的對話式的環境。有時候在思考為什么我們國家的教育,甚至是高等教育依然是刻板的,照本宣科的,學生依然是沒有創造力的。
學前教育要發展好是必須的,一個人在最初的幾年是很重要的。那時候每一個人都充滿了天數種可能性,只是很多的潛能在還沒有開始的時候就被一些條條框框給抹殺了。如果說能夠培養出一代有知識、有思想的公民,那么他們的子女也會是伏秀的,這樣不就是一種良性的循環。
《什么是教育》讀書筆記 4
習慣了凡事都要有一個標準,有一個確定且唯一的答案,然后按照這一標準和答案來要求自己行為做事包括學習和做學問。然而教育學本就是一個難以捉摸的學問,它沒有唯一的答案,各種理論以及各個個人或教育團體對教育的實踐也不盡相同,隨著學習的深入,對教育本質的思索讓我越來越難以把握,當我試圖從現實生活中去尋找答案的時候,我常常像走入迷宮一樣慌亂而不知所措。
剛拿到書的時候,我產生了些許微微的失望,比起很多教育學的大部頭,這本書很薄,在瀏覽了目錄之后,這種失望更甚,書本最后一章的結論是“教育是一項道德事業”,這似乎又回歸了一個無法論證清楚的老舊話題。慶幸的是,我沒有因為自己膚淺的判斷就把這本書擱置書架。
不得不說,這確實是一本好書,作者邏輯嚴謹,論證嚴密,可以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功底,確如書中所說,這是作者多年思索的成果。這本書給我的啟發很多,作者摒棄那種上來就下結論的方法,相反,而是將自己的思考過程一點一點詳細的描繪出來,他是如何分解這些問題,如何去尋求論證,又推翻論證,然后又得出結論,其中包括對杜威本人早年觀點的思考和批判。通過這一過程,我可以看到大師是如何分析問題,尋找論據,最終建構自己的觀點。整個看書的過程,仿佛在跟著大師一起思考,一起尋求教育的終極答案。
杰克森在討論教育的本質的時候提出要將“本質”與“存在”區分開來。而這也是長久困惑著我的問題,教育如何解決崇高與世俗的矛盾。杰克森認為“教育實踐呈現給感興趣的觀察者的是本質的和非本質元素的一種奇妙混合。他提供了必然真理和偶然真理的大雜燴,或者是本質和非本質真理的大雜燴。”那我們又該如何區分偶然真理和內在真理呢注:文中兩處的“必然真理”和“內在真理”分別引自文中P69和P22,不知道是譯者翻譯的不同還是作者本身詞義的不同,二者的說法有細微差別,在分析文中兩處對于該詞的描寫,暫定為二者指代相同,杰克森指出“從理解事物的現實情況到事物應該的狀況,不僅僅要求我們作實證調查,它還要求我們超越經驗本身進入一個被稱為超越的甚至形而上學的境界。”
整本書中,能夠感受到作者滿溢的個人情感和傾向,從學術的立場來看,這是不應該的,可是這又有什么關系呢,正如作者書中所闡述的,這本就是作者本人的主觀性真理,而“教師的'目標是讓學生擁有他所傳遞的任何知識。”杰克森將這一過程稱為“販運真理”,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會產生兩種策略“接受”和“塑造”,教師首先要接受學生,包括傾聽、觀察、理解學生等,然后通過傳遞知識、糾正錯誤、樹立典范來塑造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老師僅僅是將自己的個人知識“販運”給學生,而學生通過思考、感悟,逐漸轉變為自己的個人知識,杰克森將這一過程歸結為“取消、保留、提升”,它是一個學生在接受教師的知識后理性的思考,辯證的取舍,創新發展的過程。在文章的最后一章,杰克森批判了“告知”優于“塑造”的教學目標。杰克森認為教師和學生之間需要一種“相互承認”,這種承認是平等的,雙向的,二者之間有情感的交流,這樣教師才能對學生產生“塑造”作用,而不是簡單的“告知”。而“愛”是教師與學生之間重要的情感紐帶,在“教學與學習中居首要地位”。
《什么是教育》讀書筆記 5
本書最后一章的標題為“教育是一項道德事業”,然而杰克森對“道德事業”一詞并沒有進行界定和描述,作者所說的“道德事業”究竟指什么并沒有明確的說明,讀者本人只能根據文中的描述和自己的揣測做大概的判斷。首先它是一種責任,上一代人有責任將知識傳授給下一代人,或者說知識的擁有者有責任將所掌握的知識傳給不知道的人;其次,負責傳遞的人傳遞的`東西應當是其認為“有價值的”。
值得玩味的是杰克森在此使用的是“傳給”、“傳遞”、“傳輸”,在之前使用的是“販運真理”,這些詞展示的二者之間都是一種平等的關系,沒有尊卑之別,沒有權威之說。就仿佛某人擁有某樣東西,而擁有者將這一東西交付與某人,至于接受者如何理解、使用、改進這一東西,則是接受者個人的事情。而傳遞過程中所產生的學生對教師的愛戴與感激,則是傳遞者與接受者交往過程中情感交流的體現以及教師人格魅力對學生產生的影響。最終,教育的道德性就體現在使受教育者變得更好,使我們的社會環境變得更好,最終使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好。
在書的結尾,杰克森指出“教育的理想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變化”,而每個人也可以去思索、定義自己的教育信條,盡管這些定義不盡相同,而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育的理想在眾多的沉思中得以前進。
當書本翻完最后一頁,掩卷沉思,書中對教育本質的探討,我似乎明白了,又似乎不明白,對真理的追求或許就是如此,仿如作者書中所寫:“教育的最高真理并無有形的存在形式,它不能通過經驗得到驗證,它只能被考慮、談論,示意出走向。”追求真理,是為我們前進的道路尋找方向,它指引著我們向前,再向前。時間流逝,歲月變遷,真理或許會改變,然而,這又有什么關系呢?重要的是——我們,一直在前進。
《什么是教育》讀書筆記 6
在假期里我讀了《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一書。作為教師,應該對教育關注,但作為家長,我更關心我們中國的教育。什么是最好的教育?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寫道:“教育本身就是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中國孩子需要這樣的教育。因此,教師需要關注并從教育細節入手身體力行這樣的教育。
這本書由四個部分組成:做人篇、學習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它從教會學生如何做人、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教會學生如何做事、教會學生如何交往四個方面入手,充分闡述了教師如何更有效地關注教育細節,如何身體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為出色的人民教師。可以說《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師最需要關注的66個教育細節》是我們教師的良師益友。一本有關教師自我修養、教育常識重新確認的好書,對一些過去老師普遍遵循的教育原則又重新拿出來確認一遍,感覺很樸實、全面,但要真正落實躬行,并成為每個老師每時每刻自覺的行為卻不是看書學習就能做得到的。全書不求理論框架的完整用散文隨筆式的輕松優美的筆調對教育這件事做了實實在在的再認識再反思,供人參考,引人深思。
教育藝術的最高境界在于“人不同,而教有類也,教無定法,便不可言傳,此乃無之境界,大教無言矣”。由此得出一個結論:好的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隱蔽教育意圖,以教育情境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教師自身的'示范等為間接教育手段,潛移默化,摒棄單調、枯燥的說教,充分信任學生、因勢利導,使學生在沒有直接沖突式的說教中自覺接受教育,在獲得的親身體驗中領悟道理,在自身為主體的自我教育中達到精神的升華和認識的飛躍的教育。
《什么是教育》讀書筆記 7
《什么是教育》確實是一本很有哲理的書,而我也很慶幸在老師的推薦下閱讀了此書。雖然這本書的名稱為《什么是教育》,可是在整本書看下來,它并沒有給教育下一個準確的定義,相反,通過看完這本書后,再通過自己的理解,反而對教育有了新的認識。
教育是什么,這并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這個詞都有不同的理解。書中談及到“教育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范、并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交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的生成,并啟迪其自由天性。因此教育的原則,是通過現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導向人的靈魂覺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導向原初派生出來的東西和平庸的知識。真正的教育絕不容許死記硬背,也從不奢望每個人都成為有真知灼見、深謀遠慮的思想家。教育的過程是讓受教育者在實踐中自我練習、自我學習和成長,而實踐的特性是自由游戲和不斷嘗試。”看到這一段話時,我不由自主地聯想起了自己的小時候。從小到大,究竟是有多少知識是我們自愿去學習的呢?自我懂事以來,在我的腦海里給留下的`影像就是我們小時候總是乖乖地坐在講臺下認真地聽老師講課,而老師則是滔滔不絕地在講臺上講課,老師在黑板上寫什么,我們就記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懂不懂。現在回憶起來,我們一直是在強迫下學習這些枯燥乏味的知識,不明白學習它的意義,很多時候只是為了考試而學習。我們的靈魂沒有被喚醒,我們的好奇心、學習興趣、想象力都被強迫性的教育磨滅了。
在《什么是教育》這本書上,我了解到了全盤計劃教育和灌輸式教育的危害。但是,在分數代表一切的今天,這兩種教育方式卻根深蒂固在教育者和家長們的心目中,在他們看來,只有孩子學得更多,懂得更多,才會考得越高分,分數的高低就決定著一切。所以,家長們拼命地幫孩子報補習班,剝奪了孩子們周末游樂的時間,為的只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現代的教師們則一味叫學生背背背,背得越多,分數就會越高,剝奪了學生的創造力與想象力,為的只是班級與班級之間的較量。在這樣的教育現狀下,我不禁為現在的孩子而感到同情。如今的教育者總是打著 “一切為了孩子”的口號,可是我們不難發現,現在的孩子學業負擔越來越重,他們學習的知識難度也越來越大,范圍也越來越廣,難道這樣就更有利于孩子們的成長,更有利于他們身心的發展嗎?
看完這本書后,我認識到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集。作為未來教師的我們應當認識到,對于兒童來說,我們重視的不是讓他們盡可能多地掌握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以直觀的照片和形象來充實他們的精神世界。我們不能夠再繼承那種將書本上的知識硬塞給學生的填鴨式教育,因為那是教育的大忌,是對學生創造力與想象力的抹殺。教師應用自己的熱情給予死的知識以生機,用學生感興趣的事物來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將學習變苦為樂,在注重學生精神上的層次提高的同時也應當注重學生的體驗能力。我們的教育應該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重視全人教育。我們應該讓學生自由的發展,而不是事先就計劃把學生培養成為什么樣的人,最終培養出千篇一律的人。教育應該各因其材,各成其才,讓每個人成為他自己,各有特色。正如書上所說,教師要喚醒人的潛在的本質,逐漸自我認識知識,探索道德。所以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能改變人的一生,能塑造人的一生。
作為一名未來的教師,我們首先是要熱愛自己的職業,對教育要有一顆虔敬之心,熱愛自己所做的,并且要有為之奮斗一生的信念,而絕不能只為了謀生計而膚淺了事,那是一種對自己不負責任,對學生不負責任的表現。既然選擇了,我們就要堅持到底,為教育事業奉獻出自己的一生。
整本書看下來,感覺,教育,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是一個要用一生去探討的字眼。我很希望,在未來,我能用一己之力啟蒙別人的人生,因為,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什么是教育》讀書筆記 8
這段時間我略讀了《什么教育》一書,這是一本教育哲學的讀本,這本書分為:做人篇、學習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四個部分,圍繞著什么是最好的教育這樣一個主題問題給出了66個小的教育主題。真的是一本值得教師認真學習的書。
這本書好的原因在于我們不僅教育學生,而且也是家長,更直接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過程中從中獲得有益的方法。本書給我影響最深的是其提到“最好的教育是‘無為’的教育:它不為感知,卻又深深影響著人的心靈。無為教育,指教育者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隱蔽教育意圖,以教育情境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以及教師自身的示范等為間接的教育手段,潛移默化,摒棄單調、枯燥的說教,充分信任學生,因勢利導,使學生在沒有直接沖突式的說教中自覺地接受教育,在親身體驗中自醒地領悟道理,在以自身為主體的自我教育中達到精神升華和認識的飛。
客觀地說,一所學校,一個班級,不可能每一個孩子在學業上都能達到同樣的高度,但重要的是每一個孩子在他所經歷的學校教育過程之中,都能顯示出積極的生命狀態,內心被集火,生命被點燃,每天都顯示出朝氣蓬勃的`狀態,這就是好的教育。所以,我想在平時的教育中我們要努力促成學生向學,培養學生的自信。
社會競爭如此激烈,生存壓力如此之大,我覺得,我們首先要教會孩子自信。孩子對自己有信心,就會精神抖擻,對一切都積極努力,樂觀向上,樂于接受挑戰;孩子缺乏自信,她就會在任何事情上面前表現出柔弱、恐懼心理,從而失去很多學習鍛煉的機會,影響自身的發展。自信的孩子,學習會有動力,相信努力就會有收獲,因為這份認識,會加倍努力,即使成績暫不如人意,也會保持良好心態,在學生時代,這份心態,會促使他們積極努力的去提高學習效率與效果;進入社會,相信自己能將自己從事的工作干好,能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自信不是在得到之后才相信自己能得到,而是永然相信自己能得到。它是人的意志和力量的體現,也是一個人最值得驕傲的心態之一。
《什么是教育》讀書筆記 9
周末翻了《什么是教育》一書,雖然有些章節哲學意味比較濃,不是很容易理解,但我每看-章節,就做些簡單的摘錄,及時的總結出里面的一些思想觀點。經過將近一周的閱讀,我終于讀完了這本書,我的心靈受到了很大的震顫,收獲很大。下面我想從三個方面談談我的感想。
首先談談教育的含義,書中談到“教育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范、并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交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的生成,并啟迪其自由天性。因此教育的原則,是通過現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導向人的靈魂覺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導向原初派生出來的'東西和平庸的知識。真正的教育絕不容許死記硬背,也從不奢望每個人都成為有真知灼見、深謀遠慮的思想家。教育的過程是讓受教育者在實踐中自我練習、自我學習和成長。教育存在著三種不同的教育法,第一種是訓練,它與訓練動物相似。第二種是教育和紀律。第三種是存在之交流,而實踐的特性是自由游戲和不斷嘗試。
我覺得教育活動關注的是人的潛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并加以實現,以及人的內部靈性與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簡言之,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只有導向教育的自我強迫,才會對教育產生效用,而其它所有外在強迫都不具有教育的作用。什么是教育?在我眼里教育不是把籃子裝滿而是把燈點亮。教育給學生最重要的不是知識,而是對知識的熱情,對成長的信心,對生命的敬畏,對美好的向往。
在課堂上,我經常會灌輸教育孩子怎樣做人。在我的數學課上總是讓孩子們學會做一道題會做一類題找到學習中的“道與術”。在學習中,只有被靈魂所接受的東西才會成為精神瑰寶。我非常贊同他的這些觀點,細想我們從小到大所學的知識,有多少還存留在我們的記憶里?簡直是太少了!這到底是為什么呢?因為我們一直是在強迫下學習這些枯燥乏味的知識,不明白學習它的意義,很多時候只是為了考試而學習。我們的靈魂沒有被喚醒,我們的好奇心、學習興趣、想象力都被強迫性的教育磨滅了。我要努力去喚醒學生的靈魂,去激發他們內在的學習動機,讓他們享受學習的樂趣。我一直以為學習本該是件快樂的事。每個人生來就有探究的欲望,對世界充滿了好奇,當我們去接受新鮮的事物時,我們的內心得到了滿足,我們會獲得一種快樂。
教育是極其嚴肅的偉大事業,通過培養,不斷地將新的一代帶入人類優秀精神之中,讓他們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教育,不能沒有虔敬之心,否則最多只是種勸學的態度,對終極價值和絕對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質。
《什么是教育》讀書筆記 10
《什么是教育》一書是德國著名教育家雅斯貝爾斯所著,通過老師的入門引導和對此書的閱讀,我對教育的本質有了不同于以往的認識。
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其本質是一種技能的培訓。比如,在小學時,老師教我們怎樣讀漢語拼音,怎樣做加法減法。但就是這些最基本的東西,其教授的方法也并不是循序善誘的。語言、數字等作為人們揭示自然,進行交流而發明的一種符號,它本身是非常抽象的。但兒童由于缺乏社會經驗,對于這種抽象符號的理解會很吃力。我記得當時有很多同學(包括我在內),對于乘法、除法的原理模棱兩可,而老師并不會讓我們去理解這其中的原理,只要我們作對題就可以,最后,我不得不采用死記硬背的方法對付這些抽象的符號。現在想象,這種做法一方面會傷害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不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
為什么這樣說呢?
死記硬背的方法固然可以解答我們的考試題目,靈活變通、用公式套就行,但由于我們沒有理解原理,沒有掌握為什這樣做而不是那樣做,當遇到完全陌生的領域時,就不能解答了,何談創新呢?這種問題現在已然存在于各種教學活動中。
雅斯貝爾斯在其書中將教育分為了經院式教育、師徒式教育和蘇格拉底式教育。經院式教育“僅僅限于‘傳授’知識,教師只是照本宣科,而自己毫無創新精神”,上文所述的即屬于此。師徒式教育類似于古代孔子的教育形式。而蘇格拉底式的教育,照作者自己所說,以師生間的平等關系為基礎,通過老師的引導,“喚醒學生的潛在力,促使學生從內部產生一種自動的力量,而不是從外部施加壓力”,斯氏所提倡的正式這種形式的教育。
回到教育的本質。如前所說的“教育”,就其本質而言,只能稱作“技能的學習”,就像剛剛出生的雛鷹,必須盡快在“父母”的幫助下學會飛翔,否則,它無法生存。但人的教育,應該遠遠不止于此。
我們都知道,人是社會性動物。狼孩的存在說明社會對于一個人的成長有多重要!“人不只是經由生物遺傳,更主要是通過歷史的傳承而成其為人。”因此,通過教育,了解歷史,將歷史活動或者說是社會活動與個人的內心活動相結合,人才能真正融入社會,產生對于自己和整個人類群體的認同感。
雅斯貝爾斯在他的書中說:“教育正是借助于個人的存在將個體帶入全體之中。個人進入世界而不是固守這自己的一隅之地,因此他狹小的存在被萬物注入了新的生氣。如果一個人與一個更明朗、更充實的世界和為一體的活,人就能夠真正成為他自己。”
根據這樣的觀點,我認為教育必然會伴隨我的一生,同時,它一定是一種互動的活動!
《什么是教育》讀書筆記 11
雖然閱讀下來感覺較為吃力,但是還是花了大約二十天陸續看完了《教育是什么》。作者沈思先生人生閱歷豐富、思想深邃,雖以教育命題,但全書并不局限在狹義上的學校教育,更是包含了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職場教育等更加豐富宏大的主題。
掩卷思索,對照自己近二十年的受教育歷程、十五年的工作經歷、以及六年為人父的家庭教育角色,我既感受到實踐與先進理念的.巨大落差,有一種理想與現實不能合拍的困惑,又有一種撥云見日的開悟。在兩個層面上有所收獲:
一、找準人生角色定位
借鑒作者的說法是有關“道”的層面。正如書中所說,教育需要回歸本心,將“培養人”作為根本任務,只有在這個定位上教育才能良性發展。人生數十載,我們大部分時間需要同時承擔多種角色:子女、父母、夫妻、學生、朋友、下屬、同事、領導。有些以主動選擇的,有些只能被動承擔。只有我們能夠準確定位自己在某一時刻的角色,全心投入進去,才能使得人生絢爛多彩。
比如作為子女要懂得感恩并孝敬父母;作為夫妻要相親相愛共擔人生風雨;作為學生首要任務是學習,努力做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作為下屬要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做自己崗位上的螺絲釘;作為同事要相互補位,共同創造團結協作的工作氛圍;作為領導要善于帶隊伍,激發士氣,既會管(人)又會理(事)。
沈思先生在書中寫道:“想不想做,在心,排第一;怎么做,在腦,排第二;具體做,在手,排第三。”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理解自己所承擔的角色,并按照上面這句話去審視自己,堅持做人做事的規則,人生就一定會釋放光彩,會更有意義。
二、善用問題分析工具
借鑒作者的說法是有關“術”或“器”的層面。三維九方圖是沈思先生的創新,清晰直觀地表現了作者對教育是什么的闡釋過程,是一個很好的分析、解構問題的工具,是將對某一問題的思考過程顯性化、邏輯化的手段。正像作者所說,三維九方理論是“解釋教育、推動教育轉型升級之利器,也是解釋文明、推動文明轉型升級之利器”。
理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工作和生活中面對問題,需要像沈思先生這樣找到一些“利器”來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比如在分析問題中常用到的頭腦風暴法、魚刺圖法、系統圖法等等,在執行中用到的有PDCA工作法、5W1H工作法等等。在工作中,只要我們堅持做到宏觀思考、中觀分析和微觀執行,善于運用辯證思維和各種問題分析工具,就一定能夠做到事半功倍。
《什么是教育》讀書筆記 12
偶然的機會,有幸讀到劉鐵芳的《什么教育》一書,讓我在寒冷的冬天什么感到無比的充實。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劉鐵芳在中寫道:“教育本身就是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一位哲學家說:“一個隨外在力量而行動的人,就是奴隸。”一個現代人,首先必須具備獨立精神和獨立能力。獨立,是現代人必備的素質,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構成,是人能夠立足于社會,發揮其潛力的基礎。
獨立性強的孩子一定會發展得好,獨立性差的孩子發展一定是比較差的,這是社會的需求造成的。因此,努力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就成了我們的當務之急。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呢?
相信自己能把學習搞好,積極努力的去提高學習效率與效果,是學習的自信;相信自己能將自己從事的工作干好,能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是事業上的自信;自信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礎。如果孩子失去了信心,就會做什么事情都垂頭喪氣,打不起精神來。老師要讓孩子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標是正確的,也相信自己有力量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如果孩子是個自信的人,那么他處世樂觀進取,做事積極主動,樂于接受挑戰;如果孩子缺乏自信,那么他就會在任何事情面前表現出柔弱、恐懼的心理,從而失去了很多學習鍛煉的機會,影響自身的發展。
書中講了這樣一段故事,一位優秀的老師在一個學期內就把一個全校成績最差的班帶到了全校第二的好成績。當有人問他是怎樣教這些所謂的差生時,這位教師這樣的回答:事實上我沒有做什么特別的補習,我只是每天上課前對我的學生說,你們每個同學都可以取得好成績,只要你每天監督自己多做一道題,多背一個單詞,多考一分。事實上,我的學生們每天都向著小小的目標不斷前進,一個學期下來,成績自然就上去。確實如此,激勵孩子其實很容易,只要適當的鼓勵孩子,讓孩子產生一種良好的自我感覺,孩子的自我激勵也就產生了。
這是一段我最喜歡的故事,因為我自己也常常面對這樣的班級,有時候心里著急,就喜歡批評學生指責學生上課不認真,回去不好好做作業,甚至經常懷疑學生的成績都是作弊得來的,為什么我們明明知道鼓勵學生建立學生的自信是最能改變一個人的方法可是卻無法在實際中去做到呢,也許是因為我們這些成年人在工作的同時在責任心之外,不可避免的有功利的心,考試的`排名,每一次的質量分析,中考壓力,多年來象大石一樣壓在我們的心頭,我們總是微笑著說淡化排名,可是社會上卻又特別重視的是學生的成績,所以每次看到學生的時候我們總是習慣忽略他們的純真、可愛。他們所成長的環境,他們叛逆之后隱藏的無助與孤單,為什么有時候看到這些學生都會覺得厭煩呢,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學生的成績不好,在應試教育的畸形壓迫下,我們有點無奈的把學生成績優秀作為工作中是否有成就感的標尺,所以我們給自己定下了宏偉的目標,然后把壓力轉嫁給我們的學生恨不得只用幾天就把他們教成聰明非凡。
所以看了這個故事我明白了不要小看一分,不要忽略最細微的進步,不要忘記了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能體現生命關懷的一項事業。教育是對生命的關懷,我似乎找到了自己由衷熱愛教師這一職業的原動力,因為,自然界中最能打動與震撼人心的就是生命創造的奇跡。如果古人都能說出不為五斗米折腰,那么今天的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也要堅持不要只為成績而去工作!
讀了這本書后,再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經歷,感觸頗深,用選取書中我最喜歡的話來闡明我對什么是最好的教育的理解: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善于激勵、喚醒、鼓舞!這就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應該做的,也是我為之奮斗的方向,我想這就是世界上所有的教育方法所要達到的本質。
《什么是教育》讀書筆記 13
暑假期間,我用了一周的時間看完了《什么是最好的教育》這本書,我個人認為此書最大的亮點是:引用別人的材料,材料的光芒比作者本人的更耀眼;只有屬于別人的思想才是有分量的,而那些屬于自己的全部是廢話。這種拼盤文化,很適合饑餓者速食。
本書確實提出一個很好的教育思索命題,這也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都應該深入思索的命題: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我認為,“最好”理應當從教育對人的長遠影響角度來評判。某國的教育應當屬此例——授人以魚+授人以漁+授人以精神。這種人本教育既不忽視生存的需要,也沒有把生存當做生活的唯一和至上。它把人放在了知識之上,重視人,人是運用知識、創造知識的主體;人學習知識是為了更好的為人的發展服務,提高人的生活質量,達成人的夢想。從教育的長效來看,孔子的教育是最成功的,他周游列國十數載,四處碰壁,只好把實現理念的希望寄托在弟子身上。當時,他也未必十分熱衷的推銷自己的理論,因為從接受的角度來看,一個四處碰壁的理論肯定吸引力不強。
孔子的弟子三千人,優秀的有72人,優秀率僅2.4%,但是他的學說卻深深影響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恐怕這一點連孔子本人都沒有料到,就算孔子自己生前也不會承認自己是一個成功的教育者。看來,衡量一個教育的好壞成敗還是要有一定的時間距離和空間距離。有一點可以肯定,你的理論方法若是被人接受,生根發芽,開枝散葉,逐漸發揚光大,這樣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本書趙國忠認為“最好的教育”是“無為教育”:它不為感知,卻又深深影響人心靈的教育。同時認為,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教會學生怎樣做人。所謂“無為教育”實際上追求的是種無痕教育、適機教育,重視受教育者對教育內容、方式的認同度和接受度,重視教育本身對人的生存、發展、再學習的持久強烈的`影響。是一種以學生的自我教育為主、教師的間接教育為輔的教育。我認為,“最好的教育”是“以發展人各方面獨立性的教育”。
生活的獨立性、思想的獨立性、情感的獨立性、習慣的獨立性等等這些標志個體獨立意識的教育。面對一個受教育者,讓他首先成為一個精神的強者,然后成為生活的強者,最后,他讓周圍更多的人都變成強者。所謂的“教會學生怎樣做人”,不管怎樣都不應該是思想上的精神傀儡,必須是一個有著獨立精神的人,一個獨立思考、播撒思想的人。沒有任何人能教會任何人任何東西,教育者有責任把學生引進知識的殿堂,可是我們千萬別把自己當成學生的大恩人,大救星,似乎沒有老師學生就不能長大成人了,這種想法是大錯特錯的。記住,教育不是萬能的。孩子終究會長大成人,會成為獨立的有想法的個體,培養創新人才是每個教育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什么是教育》讀書筆記 14
坦白地說,沒讀這本書以前,我還不了解什么是教育;當認真讀完后,我很羞愧,現在才對教育有初步的理解。下面則是我對這本書以及對教育的一些膚淺的見解。
這本書試圖通過選擇當代各學科的知識來回答頭等重要的問題,介紹了有關教育的種種。這本書的作者雅斯貝爾斯所認為的教育是“極其嚴肅的偉大事業,通過培養不斷地將新的一代帶入人類優秀文化精神中,讓他們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
而為了達到這種教育,則需要各方面的努力:首先談談學生,學生本人必須有為自己而學的意識,尤其是大學,它要求具有無止境的求知欲,但只有出于自愿,認知才成為可能。可如今,“人們習慣快速地瀏覽,喜歡看簡短的文章,不是那些能夠引起人們沉思和反省的對象,而是那些人們即刻知道轉背又忘的東西”。學習是自己的,我們大學生學的不僅是專業知識,更是要養成思考的習慣,并保持科學的思維方式。“誰要是只知道結果,而不知推導的方法,那么他所獲得的僅僅是一堆死知識。”
接著談談教師,作者認為具有獨立見解和追求的教師最受歡迎。小學教育則要求基礎教育,我們教育者要重視基礎教育,樹立百年樹人的觀念。教育與其他不同,不是立竿見影的事。這就表明持久教育的必要性。教師要具備靈活應變的能力,能隨時回答學生可能提出的任何問題,且具備愛心和責任心,明確教育與技能訓練的區別。對待學生,則需要尊重學生的自由,讓學生明白學習的動機。
還有就是學校,社會的問題。如今的現狀是大多數人不經推敲,只為眼前這樣或那樣的'一時需要去思考,而將重要的東西置之不顧,各學校為爭奪學生數目而展開激戰,為追求升學率而采用應試教育,嘴上卻提倡素質教育。學校對教師和學生而言有權威,而當權威高于自由,教育效果不會好,只有當權威和自由完美統一時才可以,而這只出現在國家發展的鼎盛時期。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我們傾向于為弱智之人開設輔導班以及對白癡進行特殊教育,但卻沒有為天賦極高的人設置天才班與天才教育。要知道“并不每一個受教育的人都能學到教育的真正內涵,許多人淺嘗輒止,僅僅是學到了膚淺、皮毛的東西”。是的,這一點我自己不得不承認,很多東西我也只是淺嘗輒止,為此作為一個大三學生,我想我應該重視學習,重視培養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能再死記硬學了。
而要做到這點,按書上所說,我們應該去學習歷史。古代的名著,早已給了我們參考,在對歷史的回顧中我們能尋求答案。“割斷歷史,從一個空洞的人的觀念里是不可能產出新的人道主義的。”作者就主張把中國和印度的基本人道主義思想吸收到西方文化中,發展成為帶有各種不同歷史背景的一種全世界的居民共同享有的人道主義。缺少歷史,人無異于野蠻人。另外,我們還可以通過音樂來教育人。藝術的欣賞也是一種陶冶。教育需要陶冶,我記得有一位教師給小學生上課很有一套方法的,她常常給孩子們傾聽音樂,讓他們安靜下來,心靜了學習就容易了。我們也需要時常凈化自己的靈魂。
作者提到,人的回歸,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條件。當下我們的教育也在經歷改革,但仍未能成功,想必有這個原因罷!我們的教育越來越遠離教育的本質,漸漸的為技能訓練占優勢,為實用占優勢,到最后我們得到不是獨立思考的能力,而是可憐的發達的專業技巧。教育的不成功會帶來災難性后果,而且會在以后的幾十年顯現并一直要影響很久,等到那時候我們才有所行動則太遲了!
但我們必須清楚教育并非萬能,也并非無用。我們要正確對待教育,我們接受教育最終是為了自我教育,具有永無止境的求知欲,對未知有探索的精神。
以上就是我看這本書的感想,我知道關于教育,不是僅看一本書就能通透理解這個名詞的,作為一個未來的可能教育者,更應該多涉獵此方面的書籍,而這僅僅是個開始。
《什么是教育》讀書筆記 15
卡爾·雅斯貝爾斯——德國著名哲學家、精神病理學家,是公認的西方“存在主義”大師之一,他主張“人的靈魂的教育”,他所著的《什么是教育》便是他對當時德國教育的反思,在書中,他提出了很多自己的見解,對于現代教育仍然有著啟發意義,下面,我來談一談我讀完這本書后的一些感受。
一、教育需要平等
雅斯貝爾斯在書中提到“教育者不能無視學生的現實環境和精神狀況,而認為自己比學生優越,對學生耳提面命,不能與學生平等相待,更不能向學生敞開自己的心扉,這樣的教育者注定是失敗的”,的確,身為教育者,想要教好學生首先就需要了解學生,與學生平等相處,只有這樣老師才能教好學生,才能讓學生輕松地學習。書中一個很明確的觀點是平等,教育應該是平等的,無論是施教者還是受教者,這兩者都應該平等的對待彼此,教育的過程也應該是相對的,并不是一方的絕對正確一方的絕對服從。教師和學生都應該在教育的過程中保持自己的獨立性,擁有自己的個人意志以及自己對于所有問題的思考,同樣應該保持自己那份對于真理不懈追求的心意。在古代,曾推崇過教師就是權威,學生必須對教師無條件服從,這其實是一種扭曲的教育,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下教出來的學生往往不會自己獨立地思考問題,當然也不會在社會上有很大的成就,因此,現代教育更多的是讓學生自主學習,老師在教學生的過程中也得到自身的學習,二者是一個學習的平等體,這樣學生才會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創新。
二、此刻的你才是你
書中提到“當下的生活是缺乏自身的在的,只有經由回憶,當下的生活才有了在的折光,回憶是本質的,是使當下成為可能的東西,而我所理解的過去僅僅是達到學會領悟我是當下的自我主場,未來看見本然的過去,我必須成為現在之我”“過去和未來都在現在之中,我要達到現在的深度就必須裝備歷史的傳承和學會如何記憶”,時間每分每秒都在變,我們也一直在變化,每一秒都會有一個新的你出現,那么舊的你又是什么樣的呢?這就需要記憶了,記憶會告訴你過去的你的樣子,但是記憶不會有誤差嗎?可信度又有幾分呢?教育也是如此,過去的知識其實都是通過先輩的記憶傳下來的,但是記憶又是不完全可靠的,那么我們所研究的過去是真正的過去嗎?教育也是如此,我們不能一味的相信過去的教育,隨著時間的流逝,一切都在發生著變化,教育也是需要與時俱進的.,只有當下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三、教育即精神成長
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反復談及,“教育的過程首先是一個精神成長過程,然后才成為科學獲知的一部分”,“創建學校的目的,是將歷史上人類的精神內涵轉化為當下生氣勃勃的精神,并通過這一精神引導所有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術”,“我們要想振興,就必須讓教育的內涵超越實用的技術教育和宗教限制”,“專門技術訓練將人制造成最有用的工具”,雖然教育離不開知識,但真正的教育是用知識來充盈于人,服務于人,啟迪人心,而決非把人變成貫徹某種知識的工具教育離不開必要的技術技能的訓練,但訓練是為了涵養人的整體智慧,而不是把人當作訓練的機器,使訓練成為與人的心靈隔離的異己的活動。盡管在教育中,知識的傳授必不可少,但是教育必須超越于此,上升到精神的境界。
四、什么是教育
這是書名,也是一個古往今來一直在思考的話題,對于“什么是教育”,不同的教育家有不同的見解,愛因斯坦說:“什么是教育?把你受過的教育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陶行知認為,教育是依據生活,主張“生活教育”,教育就是為了培養有行動力和創造力的人。雅貝爾斯認為,教育就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的活動,真正的教育不容許死記硬背,也不期望每個人都有真知灼見,成為教育家,教育只是一種靈魂的教育。每個教育家都有他們的見解,在我看來,教育就是發展,就是人在家庭、社會、學校中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不斷發展的過程就是教育,教育是終生的,正因為人的發展是在持續不斷進行的。
總之,什么是教育,這個問題并沒有得到準確的解答,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國外,對于這個話題都有自己的見解,雖然目前還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但是身為未來教育者的我們,也要不斷的思考這個話題,希望能找到一個更好的答案,因為教育是立國之本,是核心問題,通過這本書的閱讀,我收獲頗深,在未來的教育生涯中,我也會帶著這個問題繼續思考,與學生更好地交流,我們互相成為彼此的老師,互相學習,希望他們不僅僅是在學習知識,更多的是認識教育本身,未來的我也會繼續探索教育的意義!
【《什么是教育》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愛的教育》讀書筆記06-02
愛的教育讀書筆記06-21
《愛心與教育》讀書筆記08-12
教育專著讀書筆記01-17
教育的智慧讀書筆記03-10
十萬個為什么讀書筆記05-23
《十萬個為什么》讀書筆記11-04
《教育從愛開始》讀書筆記02-10
《愛的教育》讀書筆記范文04-07
最新《愛的教育》讀書筆記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