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建筑認識與實習報告4篇
在經濟發展迅速的今天,報告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其在寫作上有一定的技巧。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對寫報告很是頭疼的,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建筑認識與實習報告4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建筑認識與實習報告 篇1
上學期末,07級建筑學專業進行了為期一周的建筑認識實習。我們小組選擇成都市為實習地,從7月7號出發到14號滿載而歸,度過了一段愉快的時光。
不必說看到了多少美麗的川妹子,也不必說品嘗了多少美味的川菜,單說成都的風景名勝之多,就足以讓我這個外省人大開眼界了!武侯祠的凜然正氣讓人肅穆;杜甫草堂的文化氛圍令人沉迷;問道青城山,領略超凡脫俗的出世境界;拜水都江堰,感受豪情萬丈的動人氣魄……
但真正令我難以忘懷的,卻是那個叫寬窄巷子的去處。她就像一位深居簡出的大家閨秀,以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端莊典雅的外貌,深深打動我的心。
愛的前提是了解,那么就請跟我一起走進寬窄巷子,來感受她的獨特魅力吧!
公元前316年,秦滅蜀后,宰相張儀主持修筑了成都城,構筑了大城兼有少城的“重城”城市格局,寬窄巷子正處于少城區域。明代,在延續了“重城”格局的基礎上,明蜀王又修建了蜀王府,形成了包括“皇城”在內的“三城相重”格局。清代為震懾西南,護衛成都,清代在成都駐軍并修筑了“滿城”,“寬窄巷子”正是清代滿城遺留下來的兩條胡同。
延續了成都的城脈,寬窄巷子也沉積了少城千年的城市文化和滿城百年的城市格局與原真建筑。其“魚脊骨”形的道路格局,為我國古城街道形態的罕見之作。它融合了北方胡同、四合院與川西民居特色的建筑風格,也是成都一條最靚麗的風景線。
歷史文化街區,是指保存文物特別豐富、歷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夠較完整和真實地體現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的區域。它是歷代人民經過長期地與自然相斗爭,與生活相融合的產物,是中國古典文明寶庫中的一筆財富。但歷史文化街區也具有時代的烙印和局限性,如果保護不好,或者不注重開發,就會在商品經濟大潮的沖擊下日益沒落。
在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和開發方面,成都寬窄巷子無疑是一個成功的范例。
“寬窄巷子歷史文化保護區”被作為成都市三大歷史文化保護區之一,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被列入《成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為做好寬窄巷子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工作,項目聘請清華大學作為保護區保護規劃、建筑設計、景觀設計專業機構。為此,清華大學成立了寬窄巷子歷史文化保護區工作組負責相關工作。
項目在修復設計之初,進行了詳細的實地測繪工作,將寬、窄、井巷子中的每一個院子按照建筑所蘊含的歷史文化與建筑價值分為了一類、二類、三類三個級別加以保護性的設計,按照“修舊如舊,落架重修”的原則,力求盡可能的保留古建筑,還原歷史建筑的本來面目。
根據寬窄巷子特殊的歷史文化內涵,設計單位確定了全方位原真性的保護理念,即街巷院落建筑構件四位一體的整體保護。寬窄巷子歷史原真精華就在于街巷格局與院落空間,滿城的街巷帶有強烈的北方胡同特征,院落由于是從當時兵營演變,布局嚴謹、整齊劃一。歷史街區中的建筑雖大多數破損嚴重或者改建搭建眾多,很難尋覓舊時蹤影,但寬巷子、窄巷子兩條街巷中的歷史痕跡依然可以清晰地反映各個時代的變遷。保護設計中重點保護街巷以及組成街巷的外觀風貌,包括門頭、外墻、裝飾物、樹木等,同時保護院落空間,使整個街區依然按照原有院落的格局形式分布。設計中傳統院落中的建筑大部分是用傳統木結構形式和傳統施工工藝,根據測繪圖紙進行落架重修,保證建筑的結構、樣式、空間形態。充分利用原有建筑材料與建筑裝飾構件,妥善保護土墻、磚墻、裝飾構件、門頭等不需更換的部位,保持一定比例的原有建筑物與傳統材料。
寬窄巷子一改傳統歷史文化街區單純保護,不重開發的做法,努力在保護與開發并重上探索新路。
1)準確的定位
在寬窄巷子的文化定位上,將其設定為“成都城市懷舊和深度旅游的人文休憩中心”;在商業定位上,設定為“中國首個院落式情景消費體驗區”。同時,根據三條巷子的特點,分別確定了“寬巷子老生活”、”窄巷子慢生活”“井巷子新生活”的不同定位。
準確的定位實現了寬窄巷子從原有的單一居住功能向居住(有部分原住民)、商業運營和文化價值提升的多元化、多功能轉變。實現了區域內多種功能、不同文化、各式業態的和諧共處,探索出了歷史文化街區改造的新模式。
2) 精琢項目個性業態
在嚴格保護傳統建筑與文化的同時,精心挑選了符合老成都特色與歷史文化街區運營的各類業態,實現寬窄巷子歷史文化街區的可持續發展。根據寬窄巷子的發展需要精心制定了項目商業規劃,以“成都生活精神”為線索,將中餐、茶文化、傳統文化和民俗展示放在了寬巷子,將西餐、簡餐、咖啡、特色餐飲、現代藝術放在了窄巷子,并將酒吧、夜店,小吃城等放在了井巷子。通過不同的商業業態賦予三條巷子不同的文化。
此外,該項目的宣傳工作、街區的服務以及管理等也都做得很到位。
總的來說,寬窄巷子歷史文化街區,作為成都市三大歷史文化保護區之一,同時又是成都市民寄予城市情感的精神家園,其修復、改造工作實施以來一直備受各界關注。開街以來,項目顯示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展現了良好的發展前景。 相信我國其他各地的歷史文化街區,在保護和開發過程中,一定可以從中汲取經驗。
建筑認識與實習報告 篇2
前言
世界在變,生活也在變,建筑工廠認識實習報告范文。隨著時光的流逝,我已經歷了兩年的大學生活。回顧過去,在老師的教導下我學會了許多知識,尤其是專業基礎課,以為非常重要,所以我刻苦學習了專業基礎課,這也是學習更加深奧知識的必經之路。
學校為了讓我們對本專業有更加感性的認識,特組織了本次為期7天的認識實習。認識實習可以使我對各種電氣零件、設備了然于胸。為大三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這次實習,我們深入工廠進行參觀。先后去了梅雪啤酒廠,變電所、機電總廠、液壓件廠、熱電廠、力勁集團、金礦。通過實習,認識各式機械,簡單的了解了工作原理與用途,這對我的學習,乃至畢業后就業都有極大的幫助。
一、梅雪啤酒廠
早7:50乘車出發,來到阜新梅雪啤酒有限責任公司,這是我們實習的第一站。一下車我們就看見占地很大的廠房,長約100米,寬60多米。
門右側是一整棟大樓,左側一大排數十個鐵罐,圓柱形狀高十余米,容量很大,我猜測可能是盛裝啤酒用的。從正門一看里面有一大橫牌:“質量就是企業的生命”,實習報告《建筑工廠認識實習報告范文》。地上擺了高高幾層的空啤酒箱,遠處傳送帶上一箱箱啤酒不斷向高處傳送。這里的個中緣由就需我們所學知識解決。
阜新梅雪啤酒有限責任公司
主營產品或服務:
梅雪啤酒,梅雪飲料,廢舊(三相異步)電動機 經營品牌:
梅雪牌啤酒
經濟性質:
股份有限公司 經營模式:
生產型
成立時間:
XX年 注冊資金:
人民幣 700 萬元 - 1000 萬元
法人代表:
王清 管理體系認證:
iso 9001
年營業額:
人民幣 5000 萬元 - 1 億元 廠房面積:
5000 平方米
員工人數:
301 - 500 人 地址:
太平區紅緯路3號
傳真:
0418-2482797 聯系人:
黃曉東
阜新梅雪啤酒有限責任公司前身為阜新市啤酒廠,始建于1981年,是具有二十多年啤酒釀造歷史的企業,經過三次較大的技術改造已形成年產10萬噸啤酒生產規模,設有制酒、包裝、動力3個生產車間。占地面積3萬平方米,擁有總資產19,400萬元,職工354人(其中大專以上學歷71人,占職工總數20.06%,專業技術人員114人,占職工總數32.20%),裝備水平位居省內同行業企業之前列。最近幾年企業以較快速度發展,已連續五年以實現利稅 2,000多萬元成為阜新市地方企業的納稅大戶。 二oo三年一月經企業不斷探索、政府批準轉制為投資主體多元化的股份制公司。企業轉制之后,在政府一如既往的關心 和支持下,經過公司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企業經濟運行的態勢平穩、質量顯著提高。
企業始終堅持“抓質量拓市場、抓管理降消耗、抓科技創名優、抓技改增后勁”的管理方針,牢固樹立“質量第一,信譽第一”的經營理念。不斷運用新材料、新技術,先后研制出梅雪超干、梅雪黑啤酒、苦瓜干啤、純爽、爽啤、苦瓜經典等不同品種的啤酒,現已形成高、中、低3個檔次十幾個品種,充分滿足了不同層次啤酒消費者的需求。企業主導產品“梅雪”牌系列啤酒執行gb4927(優級)標準,產品的內在質量和外在包裝均符合現代流行趨向,現已成為地方知名啤酒品牌,贏得了眾多消費者的青睞。先后榮獲“中國食品行業名牌產品”、“遼寧省名牌啤酒”、“遼寧省暢銷啤酒”、“遼寧省名優食品”、“遼寧省食品工業科技進步優秀項目獎”、“阜新市名牌產品”等多項殊榮。梅雪啤酒多次被省人大指定為會議專用酒,XX年至XX年被指定為“全國人大會議遼寧代表團專用啤酒”。梅雪啤酒現已行銷吉林、內蒙及省內各市等二十幾個城鄉市場。
建筑認識與實習報告 篇3
大三的暑假,我們開始了與以往美術實習不同性質的認知實習,這是一個讓我們切身了解建筑的好機會,作為建筑學的學生,理應對世界的各種建筑有一些了解,雖然不能走遍世界的每個角落,但是總是要通過其他的途徑進行了解。作為建筑師,開拓眼界尤為重要。此次建筑參觀實習使我擴大了視野,了解了建筑設計發展動態,進一步認識了中國古建筑,體驗城市形態,感受城市建筑的尺度,可謂受益匪淺。讓我更深一步的了解理論與實際的差別,更好的領略建筑藝術的魅力。在此文中,我重點對四類建筑進行了分析與對比,分別為紀念性建筑,展覽建筑,教育建筑主要針對建筑系館,還有商業建筑。
商業建筑之上海新天地與南京1912
一.上海新天地
1.地理位置
上海新天地位于上海市中心盧灣區的太平橋地區,淮海中路南側,黃陂南路和馬當路之間,毗鄰高雅繁華的淮海中路及黃陂南路地鐵站和南北東西高架路的交匯點。
2.空間形制
新天地的核心空間是一條南北向長條形廣場,被正中東西向的興業路分為南里北里兩個部分, 北里由多幢石庫門老建筑組成,并結合了現代化的建筑,以展現新天地的國際元素。南里則在拆除部分舊建筑的基礎上新建了一棟總建筑面積67888平方米的購物,娛樂,休閑中心。
3.空間特色
新天地保留并改建石庫門而形成傳統里弄空間之變體,把新的生命力注入這些舊建筑,以符合時代需求,在整體規劃上保留北部地塊大部分石庫門建筑, 穿插部分現代建筑。南部地塊則以反映時代特征的新建筑為主,配合少量石庫門建筑,并由一條步行街串起南北兩個地塊,整個新天地區域的核心即是串聯南北地塊的步行廣場, 通過這個條形空間,原有狹窄私密的傳統里弄空間被部分地敞開,形成了區域的公共活動中心,公共性較強的零售商業和飯店沿此布置, 在步行廣場的周邊則保留了舊的'城市肌理。
4.設計手法
環境元素新舊相容而非相融,在建筑改造上,針對經營場所的需要和功能,對原有的住宅建筑,如修枝剪葉般作出有條理地改動,拔去幾幢房后,曾淹沒于弄堂內一座漂亮的荷蘭式建筑便躍然而出, 拆去違章建筑,市區不多見的弄堂公館開始重見天日,這樣,被保留下來的舊建筑各呈特色,彷佛一座座歷史建筑陳列館,仍舊是石庫門,外部空間依舊是青磚步行道,紅青相間的清水磚墻,厚重的烏漆大門,雕著巴洛克風格卷渦狀山花的門楣,仿佛時光倒流,重回當年, 而一步跨進室內,卻是又一番景象,原先的戶隔墻被全部打通,呈現寬敞的空間。
5.巧用材料
保留下來的石庫門由于歷史較長,加之過度使用,缺乏保養,早已面目全非,部分必須重建,石庫門建筑的清水磚墻是基本特點之一,為了強調歷史感,設計保留原有的磚瓦作為建材,一個舊字,其代價遠遠超過了新磚新瓦。在建筑細部和新老交接處大量使用具有現代
性的材料和手法,為懷舊的環境氣氛注入了時代的氣息, 大至建筑綜合體的整片玻璃幕墻,小至街頭的路燈都可以感受到現代的設計手法,而非簡單的恢復或者延續舊的環境, 如街道的鋪地,材料使用了拆房所得的舊磚,但是與花崗巖和水泥板塊相配而形成全新的構圖,新天地在舊城更新中對環境設計的啟示是非常重要的,新天地大都是以一種忠實保存城市傳統文化的角色示人,可謂是有創意地解決了舊城改造的經濟和人文效益的矛盾。
作為一個大型的示范性舊城中心區公共空間開發項目,新天地的設計成功地運用了地區原有的特征符號,賦予其全新的功能和空間秩序,從而塑造了古樸與現代相得益彰的新環境,新天地從根本上說是新的!可以說它是用舊建筑的瓶裝了新城市活動的酒,更可以說它是用新的環境設計觀念的瓶裝了舊城市環境元素的酒。
二.南京1912街區
1.歷史地理與空間形態
南京1912街區緊鄰的長江路是南京的明國建筑文化一條街,沿路分別有人民大會堂,江蘇省美術館,南京市圖書館,總統府,梅園新村等等,除了在建筑風格上與新天地有明顯差異之外,還在于南京的1912是在原有零散的明國建筑基礎上,通過設計建造新明國建筑群,將新舊兩類建筑巧妙的安排在一個社區里面,并使之以L型的分布狀態緊緊圍繞在總統府周圍,由 21幢民國風格建筑及“共和”、“博愛”、“新世紀”“太平洋”4 個街心廣場組成,而新天地是完全利用原有建筑形成的院落格局,翻新改造,基本是修舊如舊,整新如舊,兩個街區一個是新建,一個是改造。
由于南京1912的大部分建筑需要重新設計,設計中采取了折衷主義的手法來復建新民國建筑,具體來講就是帶有民國符號的現代建筑。
2.材料運用
青磚作為建筑傳統回歸的一個重要載體,在這里得到了很好的運用,在這里青磚被當作為藝中特殊的設計語言來增加亮點,大膽嘗試,采用了各種手段,有拼花,45度斜砌,鏤空等等,尤其窗戶的結合部都有著非常出彩的設計。
上海新天地的青磚采用的是英國式的沏法,局部用紅磚點綴,新天地是用色,而1912則是用形。
4.空間結構
上海的舊式弄堂相對狹窄的空間組合,復雜的建筑結構諸多缺點在這里成了設計師發揮想象的有利之處,這些打破平衡的節奏感正符合現代建筑的某些特點,也符合現代人口味空間組合。比如說設計中將兩棟距離很近的樓用玻璃盒子連接起來,或是講里弄的部分路段與其接近的建筑圍合在一起,形成建筑的內院,非常巧妙,但是由于南京1912的很多新民國建筑是后來設計建造,已經極大的滿足了現在功能的使用需要,這種新天地的大膽做法并不多。
相對于新天地狹窄曲折的弄堂,南京1912的接到就寬闊不少,行走路線也相對明確,而且在新明國建筑設計時,就已經有意識的在新建筑和老建筑之間形成一個緩沖帶,圍合出了幾個空間節點,而且設計者特意設計了一個高18米的塔鐘使之成為整個街區的制高點,為L型的街區創造了視覺中心。
3.建筑形式
屋頂:到了民國時期,開始講究中西合璧,對傳統建筑的坡屋頂進行改良,因此,在1912的新民國建筑設計中,大量采用了坡屋頂,作為兩層的低矮建筑,除了造型的需要外,更有保溫以及排水等功效,同時頂部加以老虎窗,更豐富了頂部造型。
陽臺:這里的陽臺同時出現在上海的石庫門建筑和南京的民國建筑,與現代意義上的陽臺有明顯的區別,這種西式小陽臺是傳統建筑在于西方建筑慢慢融合的過程中形成的,無論從外形到裝飾,亦或是方位朝向都與我國的傳統建筑是有區別的。
青灰色的墻體是南京1912最具特色的標志性建筑及色系,紅色墻體是南京1912最原始的建筑及色系,原滋原味,起到點睛之筆。無論尖形屋頂還是弧形的門窗,都有著中西文化的合璧,建筑物之間用透明玻璃廊橋相互連接,充分體現了歷史與現代相結合的特點,玻璃、鋼構、青灰磚及紅磚都是南京1912的主要建筑材料,在中西文化的結合之下產生的現代時尚元素,古樸典雅的民國建筑、五光十色的異國情調,煙灰色調為主的老式洋房里,包裹的是最前衛的摩登生活,英式小樓和小陽臺也是南京1912典型的建筑風格,從圖上分析,整個商業體是“L”型,其動線成井字或著田字型雙動線,主動線圍繞整個建筑群外部,次動線圍繞整個建筑群內部,簡單明了。
展覽建筑之上海博物館,蘇州博物館與寧波博物館
一.上海博物館
1.總體介紹
上海博物館地下一層半地上五層高度,市政府辦公大樓與廣場使北面顯得重要,南面正對延安路也顯得重要,東西面又遙對空曠綠地仍顯得重要,而且屋面的第五個立面同樣十分重要,都是環境空間的視覺中心。
2.體型特征
設計的四周能見的方體基座與圓形放射的全方位體型相結合,形成鮮明的體型特征,四個方向的高聳拱門方圓相間又使建筑輪廓創造特別 個性,設計還考慮東西兩翼的延伸,來增加延安路,上面寬,強化南北軸線的方向性,使之達到不凡氣勢。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宇宙觀,展示了一種天地均衡之美,上下五千年時空循環升華之力。‘天圓地方’組合,創造了圓形放射與方形基座和諧交融的新穎造型,帶來了特有的空間輪廓,給人以回眸歷史、追尋文化的聯想,引發人們對形象與技術碰撞后產生的建筑文化魅力的關注、憧憬。” 從遠處眺望,圓形屋頂加拱門的上部弧線,整座建筑宛如一尊中國古代的青銅器。
3.建筑與景觀
考慮到同廣場空間成片綠化空間的融合,設計方形的臺階式建筑,逐步 上收,其四周平臺綠化,把廣場東西的綠化引伸向上,直至博物館建筑屋頂上的綠化,形成綠化中心點。建筑與空間按功能要求,巧妙地采用室內室外空間有機組合,下部大而上部逐步減少的建筑構成來創造 建筑與廣場的空間尺度關系,使人具有親切感、層次感。
方圓的自然交融還可產生豐富藝術氣息的過渡空間,達到遠觀有鮮明的建筑輪廓,近觀有空間序律。結合下沉式廣場與出入口的不同標高臺階,空間 更為活躍建筑與廣場、車道博物館同人民大道、人民廣場”字形相嵌。
設計在北面組織平交與下沉的立體組合使人流達到方便安全,并以平 臺踏步、綠化花壇、雕塑小品,作導向與對景,還利用廣場的開闊對人 流疏散起緩沖作用,按陳列展覽的不同功能分別出入口,南面以延安路開拓綠化廣場,以人車分流的立交,組織人流與車流分別出入。同 時均考慮殘疾人進出之通道。
二.寧波博物館
1.建筑風格
寧波博物館采用的是新鄉土主義風格,這種建筑理念是在對建筑非人性傾向的反對中誕生的。它沒有一成不變的規則和設計模式,而是在設計中盡量使用地方材料和做法;同時要符合現代生活,用現代技術,有時代感。
寧波博物館的建筑在很多人看來更像是對建筑的設計,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工程建筑。深層的人文思考隨處可見。在空間中營建時間的感覺,獲得同環境的更高層次的和諧,營造出這樣一個東西參半,向往傳統的江南建筑。
2.設計理念
一般來說,對傳統文化的回歸、繼承有兩個思路。一個是從地方的建筑形式上出發,照搬或是符號化地出現在現代建筑上。還有一種是從建筑的內涵出發,去研究傳統建筑形式所形成的原因,從這些內在原因出發選取為我所用的內涵。寧波博物館建筑反映出這種設計理念的一些痕跡,即在新鄉土主義風格中體現對傳統的時代解讀。
寧波博物館建筑本身承載了寧波豐富的文化信息。遠看它沒什么特別之處,就是一座灰房子,很平和。走近它,看到的是一幢“半山半房”的建筑。主體三層,局部五層。主體二層以下集中布局。兩層以上,建筑開裂,微微傾斜,演變成抽象的山體。這些山體以這一地區低矮丘陵地貌為特征,避免過度設計。這種形體的變化使建筑整體成微微向南滑動的態勢。一抹水域橫貫主入口大通道,并向北環繞在建筑外圍,蘊涵寧波歷史從渡口到江口再到港口的發展軌跡。而在建筑內部,兩層以上為一個高低起伏的公共活動平臺。從建筑整體分裂出五個單體,營造出寧波歷史文化街區的氛圍和園林建筑一步一景的意味,集展示、休閑、觀光于一體,實現博物館文化與建筑文化的有機結合。
3.形體材料
寧波博物館采用簡潔的長方形集中式平面布置,就現代博物館功能需要而言,這是一種效率較高的組織形式。寧波博物館的外墻是最吸引眼球的地方。
外立面的開窗法以及裝飾性外墻采用浙東地區瓦片墻和特殊模板清水混凝土墻。瓦片墻的面積約占整個博物館外墻的一半。立面外墻面整體垂直中又各具微妙傾斜.其中垂直處采用“瓦片墻”,傾斜處是特殊模板成型的清水混凝土墻,這些舊磚瓦來自寧波周邊地區,大多是寧波舊城改造時存留下來的,相當于把寧波歷史砌進了博物館。主要有青磚、龍骨磚、瓦,甚至還有打碎的缸片。年代多為明清至民國期間,甚至有部分是漢晉時期的古磚。這與博物館本身“收集歷史”這一理念是吻合的。
這樣一個新建造體系接續了“循環建造”的中國傳統.因為這類磚、瓦、陶片都是自然材料,是“活的”,為建筑產生了一種和諧沉靜的氣氛。這些舊建筑材料如果不回收,并被創造性地再使用,就不能體現它們特殊的價值。瓦片墻只是博物館的一道裝飾性外墻,使建筑在達到特殊的地域文化意味的同時,獲得更佳的節能效果。這個頗具特色的瓦片墻是工匠一片片堆砌起來的,清水混凝土墻最后選用了江南隨處可見的毛竹。因為,毛竹在中國承載了很多的人文色彩。竹是江南很有特色的植物,它使原本僵硬的混凝土發生了藝術質變。如果采用大理石等。
建筑認識與實習報告 篇4
一、認識實習的目的和意義
實習目的:為了加強我們對建筑工程的理解,學校在開學之初安排我們進行了專業認識實習。通過參觀實際建筑,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建筑文化、建筑知識以及建筑施工、建筑材料的認識,鞏固和擴大所學理論知識,提高學習積極性。通過實習,了解建筑工程施工工藝,熟悉房屋構造,了解建筑材料的特性及應用。培養學生勞動的觀點,發揚理論聯系實際的作風,為今后從事生產技術管理工作奠定基礎。這個實習不僅是土木工程專業教學計劃中必不可少的實踐環節,同時也讓我鞏固和深入理解了以前學過的理論知識,并為以后的課程學習有了初步的認識和和以后的工作積累了經驗。這次實習目的是通過參觀典型建筑,建筑工地,使我們對所學知識有一個感性認識,對本專業的概貌 有一個系統全面的了解,增強我們學習本專業的興趣。
實習意義 :
1、通過參觀實際建筑,進一步提高我們對建筑文化、建筑知識以及建筑施工、建筑材料的認 識,鞏固和擴大所學理論知識,提高學習積極性。
2、通過參觀在建工程及閱讀施工圖紙,進行現場比較,進一步培養我們的空間想象能力,提 高識讀工程圖的能力。
3、通過參觀,運用所學知識品評建筑的優缺點,提高自身的觀察能力和欣賞水平,為下面的課 程設計打下基礎。
4、通過實習,了解建筑工程施工工藝,熟悉房屋構造,了解建筑材料的特性及應用。
5、通過實習,培養我們勞動的觀點,發揚理論聯系實際的作風,為今后從事生產技術管理工 作奠定基礎。
二,實習地點:學校校區,縣城顏真卿公園
三,實習時間:20xx年6月
四、實習項目
(1)校區內實習
實習第一天的上午老師帶領著我們在校園里熟悉學校的建筑,分別給我們講解了餐廳擴建、13#宿舍樓、圖書館的材料、結構和承重方式。并將其進行對比較建筑物的柱子,由于圖書放置大量的書,承載的負荷明顯大于教學樓,所以它的柱子比教學樓的要粗。還將食堂的結構及其承重方式進行了介比。老師所講的這些大多是他在課堂上已經跟我們介紹過的,以前對它們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書本的字面意義上,并沒有感性的認識。在經過圖書館的時候老師給我們紹。讓我們對散水、明溝、勒腳有了認識。
(2)縣城顏真卿公園實習
這次實習老師帶領我們去了費縣的顏真卿公園實地實習通過老師的介紹,我們了解到顏真卿公園文化紀念區以唐代風格建筑為主。自南向北依次布置魯公閣、顏真卿紀念館、顏真卿會館,互相之間用連廊連接。
1、魯公閣 塔樓是唐代的重要建筑形式,尤其是紀念性建筑和寺廟建筑中應用更為廣泛。魯公閣利用塔樓的形式記載和傳送顏真卿的忠孝文化。塔樓主體三層,總高度32.5米,總建筑面積1246.5平方米,站到塔頂了、可以俯視顏真卿公園的全貌。該隔由上海同濟大學規劃設計,湖北殷祖古建園林公司承建,于20xx年7月動工建設。
2、顏真卿紀念館 紀念館采用了中心中線對稱的平面布局,四合院建
筑,總建筑面積2136.51,主樓兩側,大門及兩側配房為一層,用廊道連接。整棟建筑典雅凝重,與顏真卿的忠孝精神嚴密切合。
3、顏真卿會館 會館是顏真卿的書法技術和忠孝文化提供必要的研擬場所。采用中國古典園林的靈活布局手法,既有現代的生活氣息,又不失中國園林的古樸典雅。主樓三辰其它兩層,相互之間用連廊連接,總建筑面積4500平方米。
五、實習總結
通過本次實習,我對建筑工程的現場施工和管理有了直觀地認識,增強了對所學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的感性認識,并綜合運用自己所學過的知識,詢問了工程師一些工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并且在本次實習中,我對建筑工程的各方責任和角色有了更切實際的了解,深刻體會到工程建設中的種種限制、種種實際問題。工地上所見所聞,更加激發了我對本專業的熱愛和憧憬,也深深體會到要在建筑這個行業上有所作為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不僅僅是在理論上,更是在實際的應用中。做土木建筑這一行,需要嚴謹的態度及創新的思維,同時應借鑒他人的設計思路,更重要的是要聯系實際,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和職業素養。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為祖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添磚增瓦,實現自身的價值。同時也希望我的經驗和體會能夠在以后的道路上指導我走向成功,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是,沒有實力就變成別人是你的精彩,而不是你是別人的精彩。我們的實習雖然結束了,但是,我們的學習將仍在繼續。當然,這次的實習也讓我充分的了解的了自己知識的欠缺,老師也為我們未來的發展提出了寶貴的意見,在今后的學習以及將來的工作中我也會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的。
【關于建筑認識與實習報告4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