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逍遙游》讀后感(精選17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獲不少,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后感吧。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逍遙游》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逍遙游》讀后感 篇1
近來正在學習莊子的《逍遙游》一文,我初次接觸這篇文章是在很久以前的一次課外閱讀上,記得當時只是在偶然一瞥中看到了一句話:“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當時只是覺得震撼莫名,而其后的“莊子”和這篇《逍遙游》便深深地印入腦海,近日再讀,依舊免不了對其中所蘊涵的深深的智慧而欽佩不已。整篇文章與開頭便以宏偉的視角展現出“鯤鵬展翅”的`壯景,,那只“水擊三千里”的大鵬給人以深深地震撼,而其后的說理,更是讓人感觸頗深。“大鵬,棲于北溟而乘風遷于南溟,世人皆見大鵬展翼之宏偉,殊不知其借風之力也。”大鵬鳥之所以能夠一飛沖天,固然有著其自身的能力,而更為重要的是能夠承載他的風。如果沒有巨大的風力相輔,那大鵬就會像“置于坳堂杯水”之上的水杯,“焉則膠”,又怎能有其扶搖直上的九萬里之高呢?想到這里,我不禁有所明悟,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大鵬,都有著扶搖直上的能力,可為什么有人成就極高,而有人則碌碌無為一生呢?答案很簡單,是風。
《逍遙游》中提到過:“適莽蒼者”,由果腹而返,“適百里者”,則“宿舂糧”,而“適千里者”更是要“三月聚糧”。而大鵬之飛,亦是須乘六月海動之風。“只有足夠充分的準備,才能有出色的成績”,這句話一直是不變的真理。在生活中,或許我們的理想就是大鵬,而我們所學習所積累的知識和經驗就是承載我們的“六月海動之風”,只有儲存到一定的知識,才能厚積薄發,從而于六月海動而風起時,一飛沖而天,使“翼若垂天之云”,直飛南溟,否則“風”不大,無力負起雙翼,起飛尚且不行,又何談遠行?故此,在我們生活中,應努力的儲備、積累知識,讓自己所擁有的知識有足夠托起理想雙翼的力量,只有這樣,方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否則一切都只不過是“紙上談兵”罷了。
《逍遙游》讀后感 篇2
莊子在《逍遙游》中提出了”至人,神人,圣人”的生活意境,逍遙游作為莊此文來源于文秘站思想的最高境界,也是莊此文來源于文秘站學說的最高理想。作品描寫了一個哲學意識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極而返的心理經歷。
作者首先通過描繪一系列具體的事物和三個不同層次的人物來反復申明絕對自由的難得,借鯤鵬和蜩鳩的對比,來說明大小的分別,破除一般人見小不見大的觀念,并指出:唯有“無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遙游。接著塑造了一個神人的形象,使逍遙游的“至人”具體化。莊此文來源于文秘站賦予了這個神人最美的外表和最好的品質,她是莊此文來源于文秘站逍遙理想的完美體現者。然后則極為生動幽默地寫了莊此文來源于文秘站與惠此文來源于文秘站論辯有用與無用、小用與大用的'情況。莊此文來源于文秘站認為小用不如大用,無用就是大用,只有“無所可用”,才能“物無害(之)者”,在“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永作逍遙游。
讀完全篇,可以理解到:逍遙游是指無所依靠、絕對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這讓我想到:現實生活中,人們或是為了名利勾心斗角,整天生活得惶惶不安;或是沒有人生目標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質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越來越方便快捷的現代生活方式讓我們在享受它的同時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個小時看一本好書,更樂意做的是去泡網吧,或是去麻將桌前搓一小時。
社會的進步讓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然而社會的進步更需要強大的精神文明來支持和推進。所以,當我們有閑暇時,不妨捧起一本好書,全身心投入地去讀它,理解它,做一個現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暢游。
《逍遙游》讀后感 篇3
莊子做逍遙游主張要做到逍遙,那么究竟什么是逍遙呢?
逍遙意為從容,從容地接待事物,從容地直面困境。
蜩與學鳩笑鵬說:“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蜩與學就不明白鵬為何要乘風飛九萬里之高。同時鵬也不理解蜩與學鳩“控于地”的樂趣。這兩者對于事物都存有局限性多,他們可以做到“化”,蜩化為鵬,鵬化為學鳩,也就可以相互理解了。由此,在遇到精神困頓時,若可以轉換角度看待事物,也就可以直面困境,從而超越了。同時蜩會學鳩并不了解鵬的位置,但做出評論這樣的妄加評論,不僅片面而且膚淺。
斥鴳的志愿在乎于蓬蒿之間,享受獨有的.自得其樂。而鵬的志愿卻在遠方的南冥同時鵬也有足夠的能力達成志愿。人各有志,人的能力也不同,尊重客觀事實,即尊重困難所在,直面迎接。同時更要認清自己的能力,若能力不足以解決問題,那就體面地尋求幫助,這也是一種能力,在遭遇困境時從容地超越它,避免它成為更大的困頓。
我們追求平等,但事物生來便有差別,學鳩之翅,鵬之翅大小之差甚大,經歷的風浪自然不同,坳堂之水與江河之水深淺差距懸殊,所負之物亦然不同。人的能力不同,自然做的事也不同。在其位謀其事。朝菌不必羨慕大椿,大椿不必小瞧朝菌,大年與小年,只不過是自然的選擇罷了。人不必與他人比較,做事只需做好自己的本分,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結果即使不是最好,但也一定并非最差。面對困境時,也只需盡全力,盡力超越困境若是強迫自身,恐怕還會形成新的困頓,這樣便于從容逍遙相違背。
人貴在自知,亦貴在知他人。對于自身與他人有了準確的定位,便不會輕易有困頓,即使擁有也會得體的解決與超越,在生活中悠然自得,在精神上獲得自由。在生活中的從容,最終會轉變為敢于直面人生,輕松超越困境的勇氣與自得。莊子所述的逍遙大抵如此。
《逍遙游》讀后感 篇4
初讀《逍遙游》,我以為只有鯤鵬才配得上是逍遙者,一飛沖天,扶搖而上九萬里;志存高遠,絕云氣、負青天,登高望遠,馳騁于天地之間,豈不逍遙?
再讀《逍遙游》,我又覺得好像蜩與學鳩或者是尺鷃才是逍遙者。雖卑微弱小,搶榆枋而止,甚至時則不至,可又如何?想飛便飛,想停便停。不必等海運,也無須乘厚風,隨意自在,不亦是逍遙?
今日又讀《逍遙游》我恍然覺得之前都錯了,無論鯤鵬還是學鳩之類都可以逍遙呀,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在什么處境就調整什么樣的心態不就是逍遙嗎?鯤待海動風起之時便化而為鵬去以六月息者也,可是若風之積也不厚,負大翼也無力之時就踏踏實實沉潛于北冥海底,這是鯤鵬的逍遙。尺鴳雖騰躍而上不過數仞卻無需依仗隨意翱翔于蓬蒿之間,這是尺鴳的逍遙。如同我們,有三月之糧便適千里之外,去看看遠方的世界;僅三餐只滿便適莽蒼之游,逛逛近郊的桃園,不也很好?可僅能這樣嗎?我又想到《為學》篇中那一窮一富兩個和尚,富者數年來欲買舟南下,猶未能也;貧者卻憑一盆一缽自南海回,因此遠近不是問題、窮富也不是問題,心甘情愿才是逍遙。上古大椿、楚南冥靈雖有大年,立于世間看遍百態卻寂寞不能言。蟪蛄、學鳩雖是小年,卻呱躁喧虺身處紅塵好不熱鬧,大年也好小年也罷不都是只是一輩子?誰也學不成誰的樣子,誰也不必羨慕誰。有多大的能力做多大的.事便好。而至于一個人本身,少壯有力時可學習鯤鵬,扶搖直上九萬里;歲積力衰時不妨學習尺鴳,數仞騰躍飛之至便好。昨日有昨日的悲傷,明天有明天的歡喜,有什么呢?什么樣的處境調整什么樣的心情便好。巢于深林不過一枝,飲水江河不過滿腹,鷦鷯如此,偃鼠如此,鯤鵬、學鳩、尺鴳、蟪蛄,你我亦是如此,誰能分得清誰更逍遙呢?
這便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道理吧。
《逍遙游》讀后感 篇5
《逍遙游》是莊子的首篇,是戰國時期哲學家莊子(名周,約前369-前286)的代表作。莊子散文想象奇偉,言辭瑰奇,設喻貼切,句式靈活,汪洋恣肆,別具一格。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高度評價莊子,說他“著書十余萬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無事實,而其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之能先也”。當代文化學者余秋雨在《何謂文化》將莊子列為先秦諸子文學作品的第一等級,蓋源于此。
《逍遙游》旨在論證達到絕對自由境界,既追求一種超越時空限制的絕對自由,也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
《逍遙游》啟示我們,任何個人,在萬物紛紜的現實世界中,要進入自由的境界,從客觀上來說,“猶有所待者”,也就是要依賴客觀條件;從主觀上來說,要不斷加強理想人格的修養,以至臻于“無己”(順應自修,忘掉自我)、“無功”(不求有功)、“無名”(不求有名)的思想境界。
巨大的鯤,變化為鵬,其背“不知其幾千里”,之所以能徙于南冥,“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也就是它只有憑借九萬里風才能起飛。所以《逍遙游》中說:“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大鵬離不開“海運”,即“海風動”。宋人林希逸解釋“海運”道:“海運者,海動也。今海瀕之俚歌猶有‘六月海動’之語。海動必有大風……”言必有此大風,而后可以南徙也。蜩與學鳩是小蟲、小鳥,力氣不夠,“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蜩與學鳩碰到榆樹、枋樹就停落在上邊。有時力氣不夠,飛不高,飛不遠,落在地上就是了。因此,莊子的結論是:“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沒有一定的客觀條件,主體自然不可能到達自由境界。
就主觀上來說,任何個人要進入自由境界,必須擺脫現實世界種種物質上、思想上的束縛。莊子所以說的'“至人’是他理想中修養最高的人;“神人”,次于“至人”;“圣人”,又次于“神人”。莊子《逍遙游》中列舉了傳說中古代道德修養高尚的人。宋榮子“彼其于世,未數數然也。”宋榮子對于世俗的名譽,是未曾汲汲追求的。列子“彼于致福者,未數數然也”。列子順應自然而能不熱切于求福,如此者,世間亦不見多。堯知高士許由賢明,以“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時雨降矣,而猶浸灌”為喻,“自視缺然,請致天下”,樹立了至人“順應自然”“忘掉自我”的崇高理想人格的理念。許由以“名者,實之賓”“予無所用天下為”(“名是實的影子”,“天下對我是沒有用的”)辭謝堯的禪讓。莊子以宋榮子、列子、堯、許由等傳說中的人物“無己”“無功”“無名”的具體而又生動的傳說,形象地說明了要達到自由的精神境界,就必須擺脫對物質、名譽、地位、金錢的汲汲追求。
既然無論是個人還是整個人類,要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臻于自由境界,要依賴客觀條件,那么當客觀條件還沒有具備,或者還沒有完全具備的時候,個人與人類必須發揮主觀能動性,努力創造條件,從而進入自由境界;既然個人與人類要進入自由境界,要有高尚的品德,那么就必須不斷提升自身修養,養成理想人格。
《莊子·逍遙游》所宣揚的是一種超越時空限制的絕對自由。我們在閱讀時應該認識到,任何個人,乃至整個人類,都是生活在一定的時間、空間條件之下的。因此,超越時空限制的絕對自由事實上是不存在的。
《逍遙游》讀后感 篇6
初讀逍遙游,是感嘆鯤鵬之大,世間無有。鯤廣數千里而不知其修,鵬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在腦海中浮現如此龐然大物,氣勢無窮,頓是心胸寬廣,神思游弋。而莊子的神思不知遨游到哪里去了,才有了如此浪漫大氣的想象。
我覺得,莊子在《逍遙游》一文中所體現的有道家清凈無為,自由飄逸的思想。堯讓天下與許由而由不受,藐姑射山神人無所謂而無所不為而天下大治,莊子以無用之物順應外境以為用而全其大用,闡述了無名無功無己的自由無為思想。這里的自由不是任性而為,而是無所“待”而達自由,順氣而至逍遙,與萬物為一體。
《逍遙游》中有鯤、鵬、蜩、學鳩、朝菌、惠蛄、冥靈、大椿、彭祖等各種現實中存在或非存在,或小年或大年,或人或非人,都是自然中物。這些已體現自然之物都有靈,人與自然為一體。從“生物以息相吹”,到“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更是體現了莊子的自然觀,順應自然。鯤大而游于北海,鵬廣而上九萬里,冥靈、大椿、彭祖壽命長久,這些大年與蜩、學鳩、朝菌、惠蛄這些小年形成了鮮明對比,若要達到或接近無所待而游無窮,首先是為大年,在大年的基礎上,順應自然,無己而為至人,無功而為神人,無名而為圣人。
《逍遙游》中體現的道家思想是樸素純潔的,更有莊子的飄逸灑脫。與老子的思想相比,更沒有束縛,汪洋恣意,無拘無束。所以相對于老子的思想,我是更喜歡莊子的。對于《逍遙游》這篇文章,更喜歡前半部分,特別是開頭對鯤鵬的描寫,就有莊子的感覺溢出,便無盡逍遙了。
現代人是不得逍遙的,羈絆太多,倚靠太多,功利太重。一些所謂逍遙只是發泄或 古往今來,人們都在追逐一個夢想——自由。
從個體來說,柏拉圖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國”,孔子追求“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精神境界;從民族來說,無數被壓迫人民為爭取自己民族的自由獨立而奮起反抗不惜流血犧牲;從國家來說,人們為尋求不斷發展提出自由新口號:經濟要求發展“自由貿易”、“自由競爭”,一實現經濟的健康發展,政治要求“自由民主”以謀求更廣泛人民利益,文化也也同樣要求自由的空氣、自由的呼吸、以達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繁榮面貌……人們心中對自由的呼聲從古一直綿延至今,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愈加洪亮,然而,自由到底是什么?自由在哪里?怎么實現自由?我們心中久久的疑惑誰來解開?
那么不妨靜下心來,漫步于幽靜的樹木或湖畔,來品讀一番莊子的'《逍遙游》,聆聽那從遠古而來的期盼,來體味自由的馨香,任心思自由徜徉于天際。
《逍遙游》是《莊子》書中的首篇,也是莊子本人的代表作。在上《莊子研究》課程的時候,我認真地聽老師解讀了《逍遙游》這篇文章,在深入閱讀之后,我覺得莊子的確不愧是影響漢文化甚深且遠的一代思想家,其中闡述的觀念也在數千年以下不斷的對后世產生影響。另外,莊子也不僅是一位思想家,他更是一位重要的散文家,這篇《逍遙游》看似雜亂無章,但是卻有中心思想貫串其中:他就是要人們不要一直被名韁利索牽絆住,更不要人云亦云的迷失在世俗的觀念或是現實取向的功利價值觀之中。
《逍遙游》讀后感 篇7
《逍遙游》是莊子的一篇作品,在初中的時候就學過這篇文章,當時沒有那么多感受,而現在再次讀這一個作品讓我又有無數的感慨。讀完后不得不佩服這個在兩千年的人的想象力豐富。
莊子的眼中的逍遙是一種“無待”,就是不需要依賴任何外部條件達到逍遙游的一種境界。莊子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他們都是“無待”之人。《逍遙游》講了幾個故事,有一只非常大的鳥叫鵬,它每一次起飛都要海上起很大的風。莊子認為要自由自在的話那就要學會擺脫束縛,而能夠看到九天之高的大鵬卻無法擺脫束縛,它沒有能夠做到逍遙。而嘲笑大鵬的蜩、學鳩、斥鴳,認識不到大鵬南飛的目的意義,它們甚至瞧不起大鵬。他們更加無法做到逍遙。
作者還闡釋了目的和工具的相對性。一杯水可以浮起一根草,要想浮起一個杯子一杯水是不夠的。郊游要一天的干糧,周邊游需要一兩天的干糧,長途游則需要更多的干糧。工具有助于實現達到目的,反過來說,目的由受限于工具。人一旦有目的.,也就受限于實現目的的工具。要想實現自由,那就要摒除目的,人生就不要有所求。無意義的意義,就是生命的大自由,就是像神人那樣,不關世事,自由自自地活在世俗之外。
讀完《逍遙游》我感受到莊子的想象力豐富,在我們的一生只能有一次,如果為一些小事束縛的話,是在是不值得的。那么我們應該怎樣過完我們的一生,確實應該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我們要獲得真正的逍遙就要擺脫局限性。雖然我們可能做不到“神人”,“圣人”和“至人”但是我們可以做好自己。面對逆境,我們應該將所有的事情看做非常正常。不要因為一時失意而讓自己失去信心。
《逍遙游》讀后感 篇8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千里也。——題記
偶然間讀到莊子的《逍遙游》:北海有一種魚,他的名字叫鯤,鯤身軀龐大,不知道它有幾千里。變成鳥后,他的名字叫鵬,鵬的背脊,不知道它有幾千里,展翅奮飛,它的翅膀像懸掛在天空的云,這種鳥海水運動時就將遷移,借助風力飛往南海,南海是天然形成的水池。大鵬向南海遷移的時候拍打水面,激起的.水浪達三千里,乘著旋風盤旋飛至九萬里的高空,憑借著六月的大風離開。而山野中的霧氣,空氣中的塵埃,都是生物用氣息吹拂的結果,天色亦藍是它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為天空高遠而看不到盡頭呢,大鵬從天空往下看,也不過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樣罷了。
人亦是如此,覺得自己可以鵬程萬里,卻不好好行動起來,到頭來本以為自己與大鵬和鯤一樣高高在上,最后,卻是白日做夢,徒勞無功。
還有一些人,不覺得自己鵬程萬里,卻比一般人都要用功,笨鳥先飛,最終扶搖直上,成為受人尊敬的偉人。
看海天一色,是否也該想一想自己的行為舉止,做的每一件事是否滿意,過的每一天是否充實,只有全力以赴做好一件事,才能做好一切;只有認認真真的對待自己,才能真正地扶搖直上九萬里。
所以,同學們你們是否憧憬學霸那樣的鵬程萬里,是否希望像偉人那樣扶搖直上,那你是否真正的做好了每一件事呢,如果沒有,那就請從現在開始,做好每一件事吧。千萬不要讓懶惰拖了你的后腿,不要讓各種借口成為你的絆腳石,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鯤鵬一樣的存在!
《逍遙游》讀后感 篇9
一提到莊子,我們就會想到他的《逍遙游》。
小時候,曾在語文書上讀過簡化版的《鵬程萬里》,卻從沒有真正感受過“乘物以游心”的逍遙,從沒有真正感受過那種“獨于天地精神往來”的淡泊。
莊子一生貧而不窮,家住陋巷,以織草鞋為生,有時甚至無米下鍋,要向人借糧。但是他卻能隨心所欲,自得其樂。生不逢時,如之奈何?就是這樣一個一貧如洗的人,斷然拒絕了楚王送上門的相國之位。自稱寧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著尾巴、自由自在的烏龜,也不愿意當供奉在廟堂上,受人尊敬的龜甲。所以莊子選擇了“無為”,敢于從容面對隨之而來的寂寞和貧困,在天地間隨心所欲,逍遙自在,達到心靈所追求的高度與境界。
《逍遙游》是全書的精髓,開門見山點出“逍遙”的`境界,“游”的狀態。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看似逍遙,其實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時不我與,則無法成功。如何才能超脫?莊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以游無窮”。也就是說,心靈順應天地大道,跳出萬物束縛,無物,無我,無功,無名,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逍遙自在。
其實,生活都一樣,只是每個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而已。在每個人面前,生活都是不同的色彩,只在于你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面對。所以,胸懷博大是莊子、是《逍遙游》給我們上的第一課。
《逍遙游》中塑造的境界永遠是沒有邊界的。天地大道,發乎自然,莊子于虛靜中揮灑他的放誕,于達觀中流露出些許狡黠,讓我們用一生的體溫去溫暖這個智慧的名字,漸行漸遠,隨著莊子去“乘物以游心”“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當感受到心靈的疲倦與束縛時,讓我們靜下心來,跟著莊子一起展開一次心靈的逍遙游……
《逍遙游》讀后感 篇10
前幾個星期,老師給我們發了一本書,名叫《童話莊子·逍遙游》的書。這本書很薄。是一篇童話。只有差不多200頁。剛開始覺得很無聊。但一翻開書,就再也停不下來了。里書面不僅有有趣的內容,還有好看的插圖。讓讀者一讀就好像進入了這故事的世界。
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主人公施小惠為了抓蝴蝶闖入了一片柵欄,進去之后發現了,在一座石頭上坐著一個白胡子老爺爺,自稱莊周。他把施小惠,誤認成了老友惠施。并把它和施小惠,變成了各種各樣的小動物,進行了一次對施小惠來說史無前例逍遙游。這本書里面我最喜歡的人物就是白衣老人莊周。因為他個性自由,與我的個性非常相像。我還覺得,作者把莊子寫的勝似神仙。莊子他是一個春秋戰國時期的人物,他跟梁山伯與祝英臺根本不是在一個時代的,而在這本書中,莊子卻認識梁山伯與祝英臺,他們一同變成蝴蝶一起在天空中飛翔。此外,作者還在這本書里,引用了許多《莊子》里面的名言。讓讀者學到了很多莊子對生活方面的認識。不僅如此,作者還在這本書里加了一些自己改編的'古老歷史神話故事。讓讀者讀起來既有新鮮的味道,也有古老的味道,回味無窮。
說到《莊子》,我就想到了這句話,“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 我在許多文章中都看到有點評過。我認為這句話的意思是。天和地把萬物一起生下,萬物與我都是一個本體而沒有區別。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莊子的謙虛。
故事中的逍遙游非常精彩,但人生中的逍遙游,還要比故事中光彩許多。而且,它,還在待續著呢……
《逍遙游》讀后感 篇11
讀了逍遙游以后,我感觸頗大,我想到了人生!
跟彭祖一比我們的生命就像麻雀與大雁飛翔長度一樣差距巨大。我們豈不是很虧?人比人氣死人啊!會不會老人們都是沒事拿自己和彭祖比把自己氣死的?我們要有一個樂觀的心態,是麻雀能天天吃到新鮮的小蟲,而不用讓大魚在自己肚子里帶三個月都爛掉了豈不是一種幸福。
所謂平凡是真,高處不勝寒也是這個道理吧!再看到后來寫道宋榮子不拘于俗我才知道這篇文章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不要以為當了村長就是干部了,上邊還有縣長,市長,省長,主席呢,在往外沒準真有個什么超級賽亞人什么的也說不準,所以不要得意洋洋,而是虛心學習,認真工作,貫徹落實黨的'政策,走可持續發展的路線,為人民做好事,做實事!
作為社會的一員,我們做的每件事都只是回報社會的養育而已,不要為自己的作為而沾沾自喜,那是我們應該做的!
《逍遙游》讀后感 篇12
逍遙,似乎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仰慕的詞語,它似乎是象征了思想達到了一定的境界,又或是靈魂上升到了俯視他人的地步,以來顯示自己鶴立雞群。這種觀點是因為在我們的生活中,以特立獨行,標新立異,故作驚人語的方式來顯示自己“逍遙”的事例不計其數,但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僅以庸俗的方式來“反襯”自己靈魂的淺陋罷了。
那對我們來說,是否還有逍遙一說?實際上是有的。學校生活也堪比一處小型社會,也有難以言語的煩心事,每到這種時候,在我們擺脫不了的時候,我們都會自然地想到要做個逍遙的人,想要脫離這些“世俗的.枷鎖”。在遭受誤會之后,在身陷囹圄之后,或在困于風口浪尖上時,逍遙,總是那么神圣而美好。
但我想說的是,我們能擁有的這種逍遙,是超然,但絕不脫俗。于我而言,逍遙是釋放靈魂的行為,在苦于學習或生活時,我會自己游于湖邊,在寧靜安和的湖風里,釋放自己的靈魂,讓自己穿著蓮衣,赤腳立于無邊浩瀚的冰面上,寒風中,白茫茫的世界里,內心的苦郁無處遁隱。在內心像湖一樣平靜后,逍遙緣于苦困,苦困則生于塵世,在逍遙之后,我們必將繼續面對那些煩憂,絕不可能也不可能逃避,所以對我們來說,逍遙是給我被拘禁的靈魂一個撫慰自己的旅店,絕不是一處前往他鄉的車站。
就像《逍遙游》中所暗示的一樣,我們都不能做到真正的逍遙,我想,莊子也不是一個真正的逍遙者,因為真正的逍遙者不會屑于留下這篇文章,也就是說,莊子也并非超然于世,在他蝶游之后,他仍得繼續身體力行,以宣揚思想和價值觀來引導,救濟那個混亂年代飽受災苦的靈魂。所以說,逍遙賦予我們的是自然、坦然、超然的權力,讓我們能在苦難中讓靈魂羽化成仙。但事實是,我們仍是繼續面對現實,因為絕大多數事情,我們都不能僅以逍遙一說可以規避。只有認清現實,但不為之所苦,所憂,并勇于去解決它,才能得到那種“無所困”、“無所憂”,那種讓你陷入俗塵的黑手抓不住你的自由逍遙。
每個人都不必在乎別人的閑言碎語,也不必擔憂自己面對不了什么而恐懼。塵世、苦困、逍遙這過程,我們將重復面對很多次,而每一次經歷,我們卻將有靈魂上的愈加純凈和自由。終有一天,當你覺得生活中接下來的只有陽光,沒有能讓你煩心的事情時,那才是上天能給予我們的最好的逍遙。
《逍遙游》讀后感 篇13
自由,是人類社會永恒的價值尺度和精神追求。讀罷《逍遙游》全篇,我看到了莊子對于自由的渴望和向往,以及對名利枷鎖的鄙棄和厭惡,使我更加深刻的知道:人生在世,如果不能掙脫世俗的束縛,就會失去行動的自由,進而也失去了主體精神的自由。對于自由的呼喚,在人類奔騰不息的歷史長河中久久盤旋回響。
縱觀全篇,我對這段話印象極為深刻,“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在文章的結尾處,莊子用飽含情感的筆墨,為我們描述了這樣一個富有詩意的自由的理想境界:這顆大樹不會有木匠要砍伐它,不會有其他事物會妨礙它,它也不需要有什么用處,他就這樣無拘無束地,毫無目的地存在于這個廣袤的天地,它所要做的全部事情就是成為它自己,就是以自由的姿態存在著。成為自己,就是自由最好的定義。
對于人類來說,每一個人活在這個世間,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某種程度上的束縛。作為自然之子,我們依賴空氣,依賴水源,依賴土地。作為社會之子,我們需要學歷,需要物質,需要社會認同。只要我們有所依賴,有所需要,我們就會陷入被束縛和被限制的境地。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受到的約束和束縛越是深重,我們對于自由的渴望和向往也就越急切和激烈。
而在當今社會,餐腥啄腐者比比皆是,人人都在艷羨名利權勢的光鮮亮麗。深陷名利場的人,其實都迫不得已將自己的自由作為交換的代價。在名利場中,爭權奪勢,利益糾葛,如同一個又一個巨大的漩渦,將這些貪婪無度的人深深地裹挾其中。在各種復雜的關系中,自由無從談起,更是成了奢望。這些人在行動與思想受到某種束縛的某一時刻,想要得到自由時,定會悔恨不已。然而,走進迷途的孩子是否可以知返呢?
這個問題在莊子的《逍遙游》中,我們可以得到回答。莊子用他睿智的言語告訴我們,在現實的泥沼中,我們只要回歸到生命的本質,直面真實的自我,就可以超越名利的束縛,超越欲望的引誘,超越虛榮的.假象,在精神世界里打造一個自由的王國,享受精神世界的逍遙游。
所謂自由,就是堅守自己的思想與信念,寧肯被潮流的車輪碾碎,也不向權威屈服。所謂自由,是在犬馬聲色的現代社會,遵守本心,遵守原則,無畏外界喧囂,無懼世俗侵擾。所謂自由,是直面自己的內心,追尋屬于自己的肆意人生,不帶任何標簽,不予任何目的,原原本本地體驗生而為人的快樂。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堅決地捍衛自己的自由,讓生命在自由的狀態下詩意地開展和盡情地怒放!
《逍遙游》讀后感 篇14
近讀《莊子逍遙游》,有些感想。
在這部分的幾篇文章中,莊子的思想主旨是說人應當脫離外在束縛,讓精神處于優游自在、毫無掛礙的境界(即他所說的“至人無己”、“圣人無名”、“神人無功”)。為了說明自己的觀點,莊子杜撰了“鯤鵬與小鳥”的故事做鋪墊,來證明“小知(智)不及大知(智)”,也就是俗人與圣人在境界上的差異。又在《限制與自由》一文中把俗吏、宋榮子、列子的境界進行了比較(勝任一官之職而自以為了不起;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乘風而行猶有所待也),指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彼且惡乎待哉?”,繼而指出他認為最高的境界——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并且用“堯讓天下許由不受”來說明“圣人無名”(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用“藐姑射之山上的神人”來說明“神人無功”,用“去除成見”的故事(惠子與莊子關于用大的對話)來說明“至人無己”。
那么,人真的能讓精神脫離物質的束縛日達到逍遙之境嗎?
回答當然是否定的。
物質和精神相互依存,這是毫無疑問的,過分強調哪一方面都是形而上學的錯誤做法。不知道當莊子窮困潦倒之際,連吃飯都成了問題的時候,他還能逍遙得起來嗎?他的這種理論,只是一朵不結果的花,“看上去很美”,對蕓蕓眾生是沒有什么實際用處的。在他看來,人只要有精神就行了,一味地追求精神上的自我陶醉就能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由此觀之,其主觀唯心主義的本質一目了然。
無己、無功、無名之論,說穿了,是莊子消極遁世的一種借口。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自私自利的`表現,是“有己”。是只追求自我精神享受而不管眾生疾苦的“不作為”行為,是極端個人主義的集中體現。就因為自己不愿意當那個漆園小吏,而把自己的想法讓天下人接受,那可能嗎?
當然,我們還是要感謝莊子。他為我們蕓蕓眾生的人生修為指出了方向——盡量不要因過分追求物質享受而損害自己的精神世界,以防人的異化。當今社會,物質極大豐富。多少人因過分追求金錢、地位、名氣而好大喜功,私欲膨脹,甚至鋌而走險,鋃鐺入獄。這些年,許多官員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我們應引以為戒。
《逍遙游》讀后感 篇15
我們的祖先為我們造出了很多意思相對的詞:小與大,多與少,贏與虧,有與無……而祖先們卻沒有將其劃清界限,所以現在沒有人能真正分清它們,自從讀了莊子,我對有與無似乎有了更深的理解。
其實這些詞都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就如物理上的動與靜,宇宙萬物都是運動的,而靜止只是相對于某一個物體而言。這些詞亦如此:富人會認為一間三室兩廳的舒適的'房子過于狹小,而對于一位饑寒交迫的流浪者,一個屋檐下也許就足以他避雨容身;一塊面包渣如果是人將其掉在地上當然不會撿,但那卻是一群螞蟻的午餐……人生中的有與無也如此,沒有誰能真正劃清它們的界限,而且有時候,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莊子云:“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有時人無求反而會得到很多:公司里有些人雖然嘴上不追求太高名位,但他們腳踏實地的工作,也會獲得老板的賞識;買股票時如果你急于追求眼前的小利或盼望著每次都能賺大,反而會虧得很慘,而別無高求的人也許會找對時機。也許有些人認為這是錯誤的,現在的社會人只有有官欲、會做事、會說話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然而進一步想,那些人真的什么都擁有了嗎?有官欲即會失人欲,有野心即會失善心,有地位即會失自由……由此可見古人造詞之精妙,“舍得”一詞就可以理解為有舍必有得,有得必會舍,如果想得到所有,就要失去所有,這便是“有即是無,無即是有”的道理。
“有無”的概念可以引伸到生命的誕生和湮滅。莊子認為人之初就是一陣風,所以人死后也將化為一陣風仍然飛在人世間,因此世間沒有生與死的差別。這種想法也許很荒謬,但這都是因為他看淡了一切,在他的眼中人世間萬物都是無,也因此他寫下了流傳后世的《逍遙游》。身為青少年的我們也許不能像莊子那樣齊生死,等萬物,然而莊子看淡一切的態度值得我們學習。莊子認為逍遙就是無所待,學習處事亦如此。學無旁貸,心無旁騖,看淡一切成敗、悲喜,人生即是無,無中即是有。
《逍遙游》讀后感 篇16
小時候看過一部被稱為仙俠劇巔峰之作的電視劇,名為《仙劍奇俠傳》,這部劇我想大家一定不陌生。
此劇太經典了。一是因為它當年由胡歌、霍建華兩大鮮肉領銜主演;二是因為劇中人物性格迥異鮮明,劇情跌宕起伏,足夠對味。憶起自己小時候追劇的情景,印象最深刻的一定是對男主的仰慕之情。他游走于三界之間斬妖除魔,一生恣意縱歌敢愛敢恨,當真符合他的名字——逍遙。
八年后的今天,我讀到了另一個關于“逍遙”的故事——出自兩千多年前的莊周筆下。讀完后合上書本喟嘆:真正的思想果然不被世人所理解,當然,我也只是個凡人。
莊周筆下的《逍遙游》,闡述的是自己唯心主義的哲學思想,他認為世間萬物都有所待,無論是上古神獸還是蜉蝣生物,都不能達到絕對自由的生命境界。但他自己卻向往這種“逍遙”,無奈的是,這只能成為一場幻想。
說到追求自由,我腦海中最先浮現“文藝復興”、“五四運動”等字眼。在人類普遍的認知觀里,自由并不等同于《逍遙游》中的自由,它是指靈魂的獨立,精神的無束縛。首先,我要指出的是,我所說的靈魂并不是指控制肉體的靈魂,而是指思想、涵養、尊嚴等一系列生命本質澆鑄而成的“人”的模型。直至今日,我們所說的崇尚自由也是一個概念。
莊子的“逍遙”包括兩個方面:思想的.自由與行為的無束縛。思想家的偉大之處,大概就是在若干年之后他的想法還能被認可并延續。莊子做到了,至今還有無數人在為達到思想與人格的自由而不懈努力。但同時,我又深深地領會到,莊子的自由只是一種絕對的自由,他為何如此強調這種自由呢?
人的思想是一個人的核心,思想可以操控行為,有時行為服從了,思想卻不會妥協。這樣看來,思想應是凌駕于行為之上的更深刻的東西,這一點就與莊子的想法相悖。也就是說,如果思想足夠“逍遙”,行為即使受限,也能有超脫世俗的感覺。數不清的古人為追逐精神自由而選擇隱居山林,雖困于柴米油鹽,但不也是逍遙自在的嗎?只不過不是絕對的罷了。
絕對自由包括行為上的絕對自由,在現代社會中,由法律和倫理締結的行為準繩下,這種“自由”更加不可能達到。我們不能隨意縱火、殺人。因為這是違法行為,但我們能去熱愛自己熱愛的東西,踏遍自己向往的土壤,這是法律給予的安居樂業的生活。莊子生活在戰火紛飛的春秋前期,自身性命難保,何談生活自由?沒有道德禮法的約束,社會處于大動亂中,生靈涂炭。而現代人生活在看似與自由最相悖的法律下,卻能過著自由自在的日子。雖然自由不是絕對的,因為“絕對”是不可能的,但至少是莊子思想深處向往的一部分。
世間萬物都有所待,莊子也明白這個道理。兩千多年過去了,或許只有他生在當今這個時代,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實現“天地任我行”吧!
《逍遙游》讀后感 篇17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在莊子眼中,如果做到這樣,就達到了絕對的真正的自由。然而,且不說人是否能達到這一境界,就算達到達到了,也是要服從“天地之正”,服從于并非出自內心的規則,這怎能是絕對的自由呢?
可見,絕對的自由是絕對不可能達到的。人生在世,就一定要有所依托,有所服從。不然,連使自己活下去的自由都沒有,又怎能追求人生的自由呢?但是,自由在我們生活中是確確實實存在的.。不然,說出“不自由,毋寧死”的人豈不是沒了活下去的理由?那么,在這自由又是什么?從何而來?
答案是,這自由是范圍內的自由,來自于自律的自由。
當然,這種自由在老莊學說中難以找到它的蹤跡,我們只好回頭來看看孔子老人家是怎么說的。《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所欲,從中似乎品出了自由的味道。可這個自由,是與限制自由的規矩相共生的,但卻可以做到“不逾矩”。正是自律,使得這水火不容的兩種事物能夠和諧共處。
借用弗洛伊德的理論,我們一個人可以看作是自我,本我,超我的復合。自由,即是物質的我能夠服從“自我”的所思所想。而“自我”的所思所想,又收到“超我”的影響——即那個道德理想中的我。而自律,正是“超我”對“自我”的掌控,使通往自由的道路。
為什么這么說?因為當一個人自律了,他的所思所想都將是從超我的角度出發。而超我的需求,往往不會逾越法律道德的底線。也就是說,內心所想,即為我之能做,也就達到了自由的境地。
就我們學生而言,我們的“超我”很有可能是勤奮努力,可以獲得高考優異成績的高中生。如果自律,我們所想要的便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那么,我們便不會認為諸如不準使用手機等等的條件而感到受限,因為它們并不是我們內心的渴望。只有當我們不再能夠學習,去追求實現自己的價值,我們才會感到自由受挫。所以可以說,如果這樣,我們就實現了自由。
自律,使我自由。
【《逍遙游》讀后感】相關文章:
老人與海讀后感 -名著讀后感01-17
西游記讀后感_初二讀后感02-15
名著讀后感[精選]07-17
經典名著讀后感05-15
名著讀后感06-13
名著的讀后感03-06
經典名著讀后感02-22
三國演義讀后感讀后感范文09-10
名著《簡愛》讀后感07-10
名著《活著》讀后感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