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有效教學十講心得體會
我們心里有一些收獲后,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這樣有利于培養我們思考的習慣。你想好怎么寫心得體會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有效教學十講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效教學十講心得體會1
書中,余文森教授圍繞著有效教學闡述了兩個大問題;一是我們該如何在教學中重視學生的發展,二是我們該如何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我看到了教授精辟的觀點,看到了他關注教育現實狀況的求真精神,教授在書中通過生動的比喻,經典的案例,來剖析有效教學規律,語言通俗易懂、深入淺出,讓我們一點一點地思考,一點一點地感悟,對有效教學的實施起到了引導作用。
一、有效備課。
有效備課是有效教學的首要條件。備課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學流程、教學設計寫得如何,關鍵是教學設計是否與課堂表現相一致,與學生需求相吻合,與教學實際相結合。有效備課更關注教學對象,更關心教學效益,更注重教學實踐,更注意教學反思。教學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區別對待,“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也就是在教學中,從學習目標的確定到教學內容的選擇,從教學手段的安排到教學語言的運用,都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做到有的放矢。
二、有效選用教法。
學生的參與程度與教師傳授知識的難易程度關系很大,如果知識難度超出了學生的'能力,脫離原有的知識基礎,學生就會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知識過與簡單,學起來毫不費力,學生就會感到厭煩。只有難度適中,才能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產生積極的內心體驗,以高漲的情緒從事學習,充分激發思維能力,形成良好的課堂氣氛。新課程中,教材與教參只是作為教學活動參考資料,而并非唯一依據,老師必須根據教學環境、學生實際,吃透教材,對教材進行增、散、調、補的深度加工,靈活的處理學習材料,設計出獨具匠心的教案,保證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和生動性。
三、有效指導學習。
一堂課的效果如何,應當首先關注學生學的如何。學生學習的有效性體現在學習是否積極主動地參與體驗學習過程,學生是否在原有基礎上取得進步和發展;教師教學的有效性體現在能否調動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對知識的主動建構,注重過程教學,改變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我們教師應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盡量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具有一切為學生發展的思想,運用科學的教學策略,盡量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選擇合適教法、努力地追求有效的課堂教學,使他們樂學、學會、會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四、有效統一預設和生成。
預設和生成是當前困擾教師的一大問題。如果說生成性既是新課程課堂教學的亮點,我認為它同時也是新課程課堂教學的難點,畢竟課堂開放,就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狀況,對教師教學智慧提出了嚴峻的考驗。假如在課堂上教師的智慧和學生的智慧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能碰撞出火花,從而達到知識的增值,換句話來說,在課堂教學中若能實現預設和生成的完美統一,那將是教師教學技藝的最高境界。我們要做的就是要無限可能地接近理想目標。
五、有效進行教學反思。
教學實踐中的自我反思是教師在一堂課結束后,思考哪些教學設計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片段值得仔細咀嚼,哪些突發問題讓自己措手不及,哪些環節的掌握有待今后改進等。同時,認真作好記錄,促進教師及時總結教學中的經驗教訓,逐步掌握教學規律,提高教學水平。
我覺得應該寫自己實際教學中碰到的問題,有親身感受,內容新鮮、具體,見微知著。也就是說從實際出發,在教學實例中探尋教育規律。事例可小,但要善于上升到理論高度,有深度的分析,用以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
作為一名教師,要不斷完善自我。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不斷改進教學方法。積極學習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永保與時俱進的思想,主動優化知識結構,不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有效教學十講心得體會2
在第五講《教學關系之為什么要提倡和強調對話》里有這么一段話:“簡單地說,對話是師生基于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場,通過言談、傾聽而進行的雙向溝通、共同學習的過程,這是對‘對話’的一個基本定位。”
對照余文森教授對于“對話”的界定,許多時候我們語文課堂上的對話并不是一種真正的對話,而是一種“偽對話”,甚至可以稱之為“訓話”或者“誘導談話”或者“審問”,因此也很難稱之為“對話”而期待它帶來語文教學的良好效果。
之所以說很多課堂上的對話不是真正的教學意義上的對話,而是一種“訓話”,首先是因為一些課堂對話的開展并不是基于平等的對話,而正如余文森教授強調的:“對話作為一種教育精神,它強調師生人格的平等”;“對話作為一種認識方式,它強調師生間、學生間動態的信息交流,通過信息交流實現師生互動、互相溝通、互相影響、互相補充”;“對學生而言,對話意味著心態的開放、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彰顯、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對話意味著上課不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課不是無謂的犧牲和時光的耗費,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教學中的對話與其說是一種教學方法,不如說是一種教學原則。而在實際教學中,對話的開展卻常常違背對話的最基本的原則——平等,不平等的表現之一是對話雙方關于對話的話題所掌握的信息嚴重不對等。學生也許用某種方式預習過課文,但其閱歷和所掌握的資料的欠缺使他們能夠掌握的信息非常有限;而與之相反,我們教師可以運用簡單的方式輕易地獲得比學生多幾倍的資料。因此,當我們和學生共同開始一次課堂對話時,彼此之間的信息資源的不平等顯而易見。我們在明顯占優心理優勢和資源優勢的前提下,很難與學生開展真正平等的對話,教師在這種對話過程中顯得很強勢,擁有強勢話語權。因此又造成了對話過程中的第二次不平等:我們會在一些看來平等的對話的形式的掩蓋之下,見縫插針地進行“訓話”,以顯示自己的博學、權威、所掌握的資料的之豐富之充實;我們會精心設計一個又一個圈套,然后抖開一個又一個的包袱,在學生的贊嘆聲、新奇而飽含敬佩的'目光中體會到所謂的“滿足”和“成就”。這樣的過程,我們能稱之為“對話”嗎?存在真正的對話嗎?設想一下,如果每一次課堂對話開展之前,我們能和學生做到真正的信息對等——或者和學生分享同樣豐富的資料信息,或者和學生一樣只擁有少量的信息,那時候的課堂對話將會是什么樣子?會不會顯示更多的平等與誠意?會不會更有生命力更真實?老師和學生以同樣的閱讀方式、閱讀過程一起走入文本的世界里,以更接近學生常態閱讀的方式與學生開展更為平等的對話,擁有這樣的對話的語文課是不是更有效的語文課呢?
蘇霍姆林斯基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位教師的一堂歷史課上得精彩之至,令所有聽課者嘆為觀止,于是下課后,大家圍住這個老師,詢問他,這節課上得這么好,你花了多少時間備課?那位歷史老師說:我是用我的一生來備這一節課,至于這節課的教案,大概用了一刻鐘。而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我們花在寫教案、找資料、做課件的時間也許不可勝數,但真正在“備”這一課的時間卻少的可憐。真正優秀的教師,也許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在他的生活中、在他的經歷中、在他的閱讀中、在他的反思中,都滲透著一種“備課意識”。正像有人說的:教學對話的意義之一是追求教學的人性化,對話不僅僅是指師生雙方狹隘的語言交談,而且是指師生雙方各自向對方的精神敞開和彼此接納,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精神平等與溝通。而這種“用一生”備的課,其實是在為一節課準備一個能向學生開放的豐富的精神世界。相比之下,作為當代語文教師的我們更多地在一種功利的備課觀念下備課,我們缺乏向學生敞開自己的精神世界、與學生進行真正意義上的平等溝通的底氣和勇氣,因此很多的課堂并不存在真正平等的對話,而只是以對話形式存在的“訓話”和“偽對話”,這直接導致了語文教學的低效或者無效。
課堂教學中的“對話”,余文森教授強調了它的“雙向溝通、共同學習”的“過程”性,這決定了課堂教學中的對話是一個開放性的、動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雙方在各自作出個性化和創造性的理解后,通過對話,進行溝通和交流,最終達成和解和默契。正如雅斯貝爾斯所言:“對話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實現。對話以人和環境為內容,在對話中,可以發現所思之物的邏輯及存在的意義。”對話教學的過程豐富、復雜,充滿了生機和創造色彩。這個過程對學生而言,意味著個性的彰顯和創造性的釋放;對教師而言,意味著專業素養的成長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對話的這些特征和要求都決定了對話具有“開放性”的特征。而在語文的教學實際中,由于對文本的尊重的需求、教學的計劃性和封閉性的要求、知識學習的邏輯和效率的要求,又使得語文課堂有一些必要的預設。對話的開放性和生成性與課堂預設的計劃性和封閉之間有著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矛盾,因此,很多課堂上的對話成為了一種“審問”,只不過是有了精致華美的包裝而已。某些課堂上,教師孜孜不倦地與各位學生進行各種形式和各種角度的對話,而且態度誠懇、引導耐心,看似在進行一場卓有成效的開放的熱烈的對話,但是隨著某位學生的回答,老師如釋重負地予以肯定、進行總結,接著用多媒體展示“對話的成果”,讓人分明意識到這是一場煞費苦心、迂回曲折的“審問”。某些課堂上,學生對于自己感興趣的話題興致正高,教師卻出于對課堂的整體性、完整性的考慮以一句籠統的評論倉皇作結匆忙結束這一個環節的對話;而某些課堂上一些在課堂預設之外的“天真的聲音”更成為了被忽略的聲音、被扼殺的聲音。這樣的沒有生命力的對話,怎么能期望有生命力的課堂?怎么能期待由這種對話帶來真正有效的教學?
而面對教學預設的封閉性與對話開放性之間的矛盾,余文森教授也指出了解決之道“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參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觀察學生、傾聽學生、發現學生并與學生的積極互動上”;“在教學前進行反思,把以前的生成納入現有的預設范圍,拓寬預設的可能性;在課堂中進行反思,及時調整、改變和充實預設,使預設不斷完善;在課后進行反思,對課堂教學進行回顧、批判,總結和提煉有效的預設和生成,明確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和措施”。綜合以上兩點,處理教學預設和對話的開放性的矛盾的最好方法是充分了解學生,在備課、上課的過程中突出強調生本意識,一切都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和最終目標;其次要充分重視反思,拓寬預設的思路,要意識到很多時候在課堂教學中感到局限,不是因為預設太多,恰恰是因為預設不夠,沒有充分地考慮到教學過程中特別是對話過程中可能出現情境。只有在教學中注意這兩點,才能為對話留出充分的空間,才能讓對話在真實的情境中充分地開展,最終達成師生之間的和諧和默契,最大程度地挖掘對話的意義,實現有效的教學。
以上是這次讀書的一點心得體會,可能有很多地方寫的還不是很周全,但是這次讀書活動確實給了我很大的啟發,為我今后進行有效的教學提供了寶貴的理論支持。
有效教學十講心得體會3
初讀《有效教學十講》,對文中所提到的新課程有效教學的成績與問題深有同感,對新課程改革帶來的變化的認識感同身受,于是,有了第二遍細讀的愿望。品味之后發現,自己對有效教學的認識有了更多的理解,很好地解決了教師的困惑,也為教師在課堂上如何實施有效教學提供了依據。
“有效”這個詞,多少人在談在論,多少人在努力在做,多少人為其絞盡腦汁?但是其間有多少要素?怎樣才是有效?如何才能有效?說真的,雖然教了初三好幾年,但讓我明了地表述,也覺得很難。余老師考量學生學習有效性的三個指標就非常清楚明了——學習速度、學習結果、學習體驗!我們要努力的目標是——降低學習時間,提高學習效率,讓學生快樂地學習。
教學是否也要考慮學習的速度、獲得的結果和學習的過程各項指標呢?很明顯,無所獲的學習,無論多么快樂,是不能稱為有效的,因為獲得知識是學習的第一要務;花費大量時間獲得的知識是低效的,因為它往往以犧牲學生大量的休息時間為代價,以犧牲學生的身心健康為代價獲取知識的做法是得不償失的;被看做是一種沉重負擔的學習不但無趣,還隨時會終止的,現在的很多孩子一旦考上大學,便再也沒有學習的熱望,為完成學業而歡呼雀躍的人不是少數的,因為,他們認為學習的痛苦是難以言喻的,解脫的辦法就是不再痛苦地學習。這樣的學習因為沒有樂趣,也就沒有了生命力,是過早夭折的。因此,有效教學不得不考慮獲得知識的時間、結果和過程三個要素,速度、結果和體驗學習心得是有效教學的三個關鍵指標。“我們把學校的學習時間、學校課程的學習時間無限的膨脹了,擠占了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時間。”因此,我們要確立節約時間(學習時間)的意識,提高學習效率,把更多的非學習時間還給學生。我們首先解放學生的時間,至少保證讓學生擁有自己操作的時間。時間留出來之后,我們老師應該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課前全方位準備,針對學情精心處理教材,深挖教材,吃透教參,準備好要教什么,重點是什么,難點是什么,確立一兩個訓練點。把握好新舊知識的連接點,引導學生運用舊知識的遷移來掌握新知識。設計好“導學案”讓學生提前預習自學,解決一些比較簡單的內容,節省課堂的時間。
有效教學的關鍵點在哪里?許多教師在課前用了相當多的時間進行教學預設,可課堂上依然難以實現有效教學。有效課堂的關鍵問題在于教師的課堂實施和運作,也就是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新課程追求開放動態的.課堂,教師應具備更高的駕馭課堂的能力。我曾經觀察過一位教師的課堂,盡管教師按教學預設實施教學,但是,效果并不理想。由于教學板塊目標太多,教師沒有合理控制學生的時間,及時調整學生的學習進度,導致很多學生學習效果差,無法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尤為重要的是,教師在課堂上的觀察能力顯得薄弱,沒能在學生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及時發現學生的學習情況,加以必要的引導,無法實施有針對性的教學,嚴重削弱了教師的指導作用,課堂的效益大打折扣。教師無法發現課堂低效的根源,顯得無奈。
課堂開放了,教師應該怎么做?有效教學的關鍵在于教師,尤其是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及時的課堂觀察與反映能力是教師駕馭課堂的必要條件。教師只有進行充分的課堂觀察,才會知道學生的學習狀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及時回應學生的學習需求,有效教學才有可能得到實現。
學習的時間是有限的,提高學習的有效性不能單靠延長學習時間來進行,而更需要合理安排時間。一堂課,一般由學、講、練三部分構成。課堂上要少講精講,多學精練。精心安排學、講、練的內容,以保證各個環節的時間,讓課堂的40分鐘產生最大的效益。
其實學習是如此,我們的工作更是如此。相同的工作量,你用最短的時間去完成,完成的質量最好,而且在完成時,你是非常快樂的!這就是“有效、高效”!由此看來,天天在教室補課的人,天天占用課間或其他學科的課時來補課的人,雖然結果是令人滿意的,但是效率是不高的。安排好時間,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最高質量的工作,或者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或者技能得到更好地訓練,這才是有效。
有效教學十講心得體會4
暑假伊始,帶領全校教職工一起研讀《有效教學十講》。余森教授以“對人的成全”為內在尺度,通過對堂教學耐心、細致的省察,見微知著,道出許多啟人心智的關于有效教學的獨特見解。這是余教授二十幾年對堂教學觀察、思考所積淀下的智慧結晶,讓人眺望到了教育中迷人的內景。
雖然只學習了前五講,但是發現,平時教學實踐中的許多想法在這里得到了驗證,許多困惑在這里得到了解答。怎樣的教學才是有效教學?在書中余教授把新程的改革說得很透徹,新程教學就是要把以前的教學模式個大改變,教師的教學就要花最少的時間獲得最好的效果,給學生更大的空間去發展個性,拓寬知識面。這就是有效教學的全部內涵。
讀著前五講,有很多體會和感觸,其中最深刻的有三點:
一、要從實際出發,注重拓展的有效性
《初中歷史程標準20xx版》提出了鼓勵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倡導教師教學方式和教學評價方式的創新,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為了貫徹這一新程的理念,在教學中曾出現了“拓展探究熱”,只要能與堂教學內容扯上點關系的就要拓展,老師在堂上花很多的時間讓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資料,卻不加引導。過分拓展的結果是造成了寶貴的堂教學時間的無謂浪費,忽視了本內容的教學。
二、要重視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在堂教學中,我們經常會遇到自認為設計得非常巧妙的一個問題提出后,學生并沒有積極回應?創設一個感覺良好的教學情境學生并沒有積極參與?這時我們常常會責怪學生基礎差,復習不及時,學習不主動。很少反思自己提出的問題、創設的情境是否與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生活經驗相匹配。
讀了余教授這本書,我了解到了關于學生的“現有發展區”和“最近發展區”的理論,余教授指出:學生不能獨立解決,須在老師教導下,通過同學間的合作、幫助才能解決,這個問題就處在最近發展區,教學正是要立足現有發展區,針對最近發展區的問題展開。還指出:有效堂應該運用靈活的方法,適應學生的實際和內容的要求。學生的參與程度與教師傳授知識的難易程度關系很大,如果知識難度超出了學生的理解能力,脫離原有的知識基礎,學生會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知識過于簡單,學起毫不費力,學生就會感到厭煩。只有難度適中,才能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產生積極的內心體驗,以高漲的情緒從事學習,充分激發思維能力,形成良好的堂氣氛。
這個理論讓我受到許多啟發,這不就是要求我們在備時充分地“備學生”嗎?要從學生實際出發,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善于開發和利用初中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堅持正面引導,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拓展性的歷史閱讀。反思我們平時的教學,往往只關注教材,關注教學環節,卻很少去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設計的'教案因為不符合學生實際而讓堂教學變成了教師的“獨角戲”,難以生成有效的學習成果,堂教學的有效性也就可想而知了。
三、要處理好預設和生成的關系
預設是堂有效學習的基礎,沒有預設即前的精心準備——備,堂上就毫無法;沒有生成,再好的預設也無用武之地,這就不能活學活用,也就失去了教學的最終意義。于是,如何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辯證關系,如何精心預設,如何促進生成,就成為新程背景下的歷史堂教學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
新程強調重視生成,這是眾所周知的,但余教授在書中也為我們列舉了一些生成的誤區,特別是指出了重視生成并不表示可以忽視預設,并強調有了精心的預設才會有精彩的生成。
如何預設?還是應“備學生”,“了解學生學習的客觀規律,把握本班學生的知識經驗背景和思維特點、興趣點、興奮點,把握思維活動的走向。”的確,“備學生”是一節成功的重要條。
預設應是一種基于“生成”的預設,這樣才有利于教育創新,有利于學生的發展,使堂更得心應手。完整的教學目標應是預期性目標和生成性目標的和諧統一。在教學目標的設計時思路可以是:師生互動——產生與預期目標不同的問題——提出新目標——產生新問題——尋找新方案——提出更高的追求目標。這樣將更有利于培養學生探究學習能力和以人為本的價值觀的形成,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終身發展,而教師也在“動態生成”的教學中獲得生命的活力與價值。以生為本,在預設中充分地尊重學生,提供學生探索“未知”的空間,這種全方位的預設就能使教師適時關注堂生成的新情景、新內容、新方法、新過程,關注學生在堂中個性化的生命活動,從而體現真正意義上的“以學定教”。
提高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師追求的永恒主題。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教學大綱寬廣得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的能手、藝術家、詩人。”同樣,只有當教師站的足夠高時,才能駕馭堂,才能讓堂教學的有效性落到實處。而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只有時常總結、不斷反思,終身學習。
【有效教學十講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有效課堂教學心得體會03-01
有效溝通心得體會05-18
有效學習培訓心得體會05-19
有效溝通培訓心得體會02-22
有效課堂教學工作總結05-31
婚禮現場對親戚朋友的言講范文12-08
有關教學心得體會03-31
教學培訓心得體會03-29
化學教學心得體會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