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人生的智慧讀書心得范文(通用13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書心得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書心得頭疼,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人生的智慧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生的智慧讀書心得 篇1
《人生的智慧》是一本集名篇、字帖于一體的功能性書籍。把具有最高智慧、最真情感、最深領悟的詩詞,用具有代表性的鋼筆書法形式體現出來,選擇的詩詞文筆流暢、箴言、贈言有力度、深度、符合時代的潮流,忠告、名言具有厚重的人生哲理;其行書美觀大方、自然簡潔、平正流暢,適合臨摹學習,在學習人生智慧的同時也鍛煉了自己的書寫能力。
書中有一段話讓我記憶猶新,“理想不是空談,要能屈而后能伸,要是不肯遷就事實,而只是一味空想,不但不能成功,而且終究會消磨了當初的壯志,向生活低頭妥協”。
讓我感慨良多,許多人,表面看來,都是在無成績的狀況中:所不同的是,有人在耕耘,有人在無所事事地等待。當過了若干時間之后,耕耘的人有了成績,等待的人還在等待。如果你看準了一件事,應做可做而不敢做,那是膽小。如果你根本不知道該不該開始,那是猶豫。膽小者需要勇氣,猶豫者需要知識與擔當。人們在最安逸的時候,往往就正是開始不快樂的時候。忙里偷閑,你會快樂;如果你知道自己永遠無事可做,或者你不知道今后該做什么事,你就會覺得生活黯然無光。勇于接受考驗的人可以隨時得到工作的機會,也可以隨時接受新的知識,鍛煉新的技能,增加應付環境的能力。
他的人生必然鮮明活躍而充實,不會有時間去抱怨人生乏味。懶惰是很奇怪的東西,它使你以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氣。但實際上,它所給你的是無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剝奪你對前途的`希望,割斷你和別人之間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漸狹窄,對人生也越來越懷疑。猶豫不前是懦弱,等待時機成熟卻是堅定。
當你能做時,該勇往直前地去做:當你不能做時,你必須以靜待動地等一等。盲目的亂闖并不能增加你成功的機會。我們要追求更高更遠的,但更要珍惜自己手中所掌握的。不珍惜現在,沒有未來。好高騖遠的人永遠兩手空空。能有顯赫的成就固然值得尊敬,但最重要的還是做一個誠誠實實的人。
腳踏實地的工作,用誠意和愛心去待人,無愧于心地過此一生,也就是顯示了生命最大的光輝。我們不可能隨時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因此只有盡量喜歡目前的工作。心理上厭煩減除之后,工作也會顯得較為輕松。你只是需要再付出一些辛勞和努力,忍耐和等待,當這一段險阻克服之后,你會發現自己到了另一新的境界,登上了另一高峰,因而對自己建立起進一步的信心,也增加了對人生積極的信念。
人生的智慧讀書心得 篇2
《人生的智慧》一書中,告訴我們生活中用多角度思維的重要性。我想,如何將這一概念運用在工作中,同樣會產生釋疑解惑、重整行裝再出發的效果。
在基層工作多年,我有一種感悟。如果你把工作當作一個成長跳板,你的工作熱情不會超過3年,因為多數人很難在3年內成功跳槽;如果把工作當作一份謀生的職業,你的工作積極性不超過5年,因為你的收入始終無法跑贏你的支出;如果你把工作當作個人升遷、平步青云的平臺,你的拼搏精神很難持續10年,因為多數人受制度的束縛,要么遇到了職業的.“天花板”,要么在“獨木橋”上被擠了下去。如果你的初心基于此,結果往往是走不遠、即使走得遠,也走的非常累。
但是,如果我們換個角度,把工作當作一種興趣和樂趣,就像喜歡唱歌、運動、逛街等愛好一樣,要我工作變為我要工作,被動工作變為主動工作;因為我喜歡、所以我在辛苦勞作中感受快樂;因為我愛好,所以在無數付出后不圖回報;因為我愿意,所以我對成功失敗無怨無悔;角度不同結果也會不同。
我們唯有保持這樣的初心,方能在自己的工作生涯中,始終敬畏工作、珍惜工作、喜歡工作、享受工作。
人生的智慧讀書心得 篇3
最近再次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受益匪淺。這本書有點心靈雞湯的味道,但依舊不影響到它的經典。它所討論的事情與我們的世俗生活很接近,如健康、財富、名聲等。許多生活中的困惑,經叔本華深刻而透徹的討論之后變得清晰簡明。
近一年來對原先感興趣的事提不起興趣,對生活不再積極樂觀。對工作也失去熱情。不斷從外界找原因,卻忘記從內部探尋。而今天看到叔本華所寫,才恍然大悟。他寫道:我們從我們自己那里汲取的快樂遠比從我們周遭所獲得的要多更多。最高級的、最多樣的、最持久的快樂是那些思想上的快樂。而思想上的快樂,主要源于思想的力量。
問自己一個問題,什么時候是最快樂、幸福的?戀愛時和另一半一起在地里摘西紅柿,一邊欣賞美麗的晚霞。在泰國時和朋友們一起旅行,坐在皮卡上肆無忌憚的高聲唱歌嬉笑。元旦聯歡會時和學生們一起跳舞、游戲。大學時,周末在圖書館閱讀的一個下午。高一時,在課堂上心無旁騖的聽課。還有安靜的夜晚寫出一篇好文章的時候。
他人會帶給我快樂,但并不穩定,也不容易達成,需要天時、地利、人合。但思想上的快樂卻相反,不需要別人的配合,獨自一人就可以實現。無論你是有錢還是沒錢,是身處要職還是處于底層,只要你打開書,靜下心來去讀,就能有所收獲。
他還寫道:人類幸福最基本的要素——事實上也是唯一要素——是他的內在的構成,他心靈的構造。因為這是個人感覺、欲望和想法引發的內心的滿意或不滿的直接源頭;從另一方面,他周遭的環境對他來說只是一個媒介或者是一種間接的影響。痛苦和無聊是人類幸福的兩個死敵。欲望不滿足就痛苦,滿足就無聊,人生如同鐘擺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擺動。我總認為是環境的改變導致現在的倦怠狀態。但仔細分析下來卻不是這樣的。大概是因為當初所設下的目標大部分達成了,下一個人生階段又尚未來到。長遠目標過于遙遠,近期目標沒有設立。《人生的智慧》是又一本看得廢寢忘食的書。作者叔本華,德國著名哲學家,唯意志主義和現代悲觀主義創始人。書中,作者以優雅的文體和格言式的筆觸闡述了自己對人生的看法,也是沉寂多年的叔本華在晚年的成名作。這本書涉及健康、財富、名聲、榮譽、待人接物等與我們世俗生活至為接近的事情,語言很通俗,但卻有其難以抗拒的魅力,讓人心悅誠服地將自己的思想跟著作者走。同時本書也以形而下的角度向世人闡述了幸福論。
本書開篇即將決定凡人命運的根本差別分為三類:人的自身、人所擁有的身外之物、人向他人顯示的樣子。那么何為幸福呢?叔本華的解釋是,人的內心快樂抑或內心痛苦首先是人的情感、意欲和思想的產物,而人的身外之物對于幸福只能發揮間接作用。楊絳先生說過,人最可貴的是人自身。人生說短也短,說長也挺長,能否生活的幸福很大程度上其實取決于人的內心是否強大。然而,現實又是怎樣的呢?叔本華對現實進行了剖析: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只是考慮運氣、考慮擁有的財產,或者考慮我們在他人心目中的樣子。可是我們如果能夠內在豐富,或許對運氣就不會有過多的要求,也不會在對比中產生更多的不甘心。如歌德所說大眾,不分貴賤,都總是承認:眾生能夠得到的最大幸運,只有自身的個性。所以,人的內在擁有,對于人的幸福才是最關鍵的。然而現實生活中能夠真正悟到這一點的又有多少呢?
伊比鳩魯把人的需要劃分為三類:天然且迫切的需要、天然的非迫切的需要、非天然非迫切的需要。第一類如食品、衣物,最后一類如奢侈、排場等。然而,讓人產生不愉快的或許是排在后面的需要。人性中還有一點,得不到的都是最好的。我們之所以感到不滿,是在于我們不斷試圖提高我們的要求。提高要求本身并沒有錯,然而,得不到的真的就那么好嗎?適當的給欲望做減法,珍惜當下擁有的一切或許并非壞事。古希臘哲學家愛比克泰德有句話,擾亂人們的不是客觀事情,而是人們對客觀事情的見解。眼前的事物無論好壞,都是一種客觀存在,人對它的認識多半取決于自己的主觀看法。相比糾結于各種得到的得不到、甘心的不甘心的而導致不快樂,能夠擁有高貴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和健康良好的體魄本身就是人一生最大的財富,也是幸福生活的關鍵。
然而,生活在現實中,人們不可避免的想要爭取名聲或名譽。叔本華認為,名聲和名譽是一對孿生兄弟。名譽是可朽的,但名聲是不朽的。名譽尾隨別人對我們的了解,而不會超越此界線。但名聲卻與此相反,它走在別人對我們的了解之前,并把名譽也帶到了名聲抵達之處。每個人都能獲得名譽,但只有少數人能獲得名聲。因為名聲的獲得只能通過做出行動業績或創作思想性的作品。做出行動業績需要一顆偉大的心,而創作巨著需要擁有非凡的頭腦。行動業績會通過記憶傳達給后世,而作品除非缺失了某部分,大多以自身原來的樣子留傳下來。作品的形成不依賴機會,它們只靠創作者本人。只要作品還存在,它就以原來的樣子而存在。然而,我們會發現,很多好的作品都在作者暮年甚至歷經數世之后才被人欣賞、開始流傳,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只有時間能帶給我們為數不多的真正具備能力的評判員。當然,書中也提到,現實中不排除虛假的、名不副實的名聲。
關于獨處、思想和孤獨,書中寫道,一個人逃避、忍受或喜歡獨處是和這個人自身具備的價值成比例的。因為在獨處的時候人才會感受到自己的`自身。獨處的時候,一個可憐蟲會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憐之處,而一個具有豐富思想的人只會感受到自己的豐富思想。進一步而言,一個人在大自然的級別中所處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獨。促使人們投身于社會交往的,是他們欠缺忍受孤獨的能力。因為通過與同一類人的接觸,他們才能獲得最強烈的刺激。在這種意義上,叔本華把平庸之輩比喻為俄羅斯獸角樂器,而把有豐富思想頭腦的人比作鋼琴。每只獸角樂器只能發出一個單音,把所需的獸角恰當地湊在一起才能吹奏音樂。而鋼琴本身就是一個小型樂隊,更適合獨奏。即使它真的需要跟別人合作演奏,那它也常作為主音存在。如果一個人自身既偉大又豐富,那么這個人就能享受到在這一貧乏的世上所能尋覓得到的最快活的狀態。
書中露骨的寫出了一些常人明白但不會輕易表達出來的人性的弱點。如,書中引用歌德的話,優秀人物很少被人發現,他們能夠獲得人們的承認和賞識就更是稀奇的事情。我們給別人榮譽的同時,也就降低了我們自己。因而叔本華總結為,人們除了智力的不足,還有一種道德上的劣性,那就是嫉妒。一般而言,名譽會得到人們公正的評判,它也不會受到嫉妒的攻擊,但獲得名聲只能經過與嫉妒的一番惡斗,并且,月桂花環是由那些絕非公正的裁判員所組成的裁判庭頒發授予的。如此觀點看似悲觀,但經受過生活、人性考驗的人或許會有共鳴。所以,對此部分的理解見仁見智吧。
對于現在和將來,叔本華認為人生智慧的重要一點就是在關注現在和計劃將來這兩者之間達到恰到好處的平衡。永遠不要忘記:現在才是唯一真實和確切的;相比之下,將來的發展幾乎總是與我們的設想有所不同,甚至過去也與我們對過去的回想有所出入。總的來說,不管將來還是過去,都不是表面看上去的那么重要。距離相隔遠了,物體在人的視覺里就縮小了,但卻在頭腦思想里放大了。只有現時才是真正的和現實的。不要由于在過去我們的希望落空現在就變得憂郁寡歡,或者為了將來操心傷身以致敗壞現時。由于懊惱過去和操勞將來而拒絕美好的現在時光或任意糟蹋它,是徹頭徹尾的愚蠢做法。
《人生的智慧》一書不長,但字字璣珠。不知不覺又到深夜,更多體會,還是拿書慢慢領悟吧!
人生的智慧讀書心得 篇4
每個人都忙忙碌碌、傾其一生奔波在追求“幸福”的路上,那么,“幸福”是什么?
在《人生的智慧》這本書,教導人如何稱心、愉快地度過一生,如何才能享有幸福的生活。對于人的幸福起決定作用的是:人的美好素質,包括健康的體魄、高貴的品格、良好的智力、愉快的性情。
叔本華從人的身心本質解析了人是什么、人的追求是什么、人在不同的階段是什么樣的、人生需要指引,等等。
“最幸福的命運不是經歷最極致的'歡愉和最浩大的快樂,而是使生命沒有劇烈痛苦地緊密連接在一起,不論是身體上還是精神上”。人的一生中,是由幸福走向痛苦,繼而又走向幸福的持續循環過程,對幸福的追求是人生最大的主題,但幸福和痛苦是相伴相生的,痛苦是真實且必不可少的,我們如何處理好幸福和痛苦,這就是人生的智慧。
這世上存在三種能力;明智、力量和運氣,如何幸福的度過此生,我歸納總結以下幾點建議:
1.保持身心健康和諧。健康是第一位,所以適當的運動鍛煉是必須的。有研究表明,人在運動時會分泌多巴胺等,從而使人感到愉悅。
2.保持樂觀的性格。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可以促使幸福感的產生,這源于有趣的生活、豁達的心境、做事的態度等等。
3.學會獨處、反思和內省,享受心靈安寧之樂。“人只有擺脫各種期望的可能性,回到赤裸、冰冷的存在本身,才能夠得到精神的安寧,而這正是構成幸福的基礎。”叔本華如是說。當一個人獨處時,才會去感受內心,思考如何與自己保持最完整的一致,獲得心靈深刻滿足,從而達到靈魂和肉體的高度一致。
4.學會斷念和忍受。要為自己的期望確定一個具體可行的目標而不是幻想,當目標不切實際無法到達成是,要學會切段幻想,學會控制和馴服嫉妒、憤怒、悲傷、憂郁等不良情緒。
人生的智慧讀書心得 篇5
最近入手了叔本華一套書,包括《關于意欲和表象的世界》、《附錄和補遺》(卷一卷二),其中《附錄和補遺》里面的《人生的智慧》我是單獨拿出來先閱讀的,它是叔本華的代表作之一,既然單獨閱讀,那就單獨寫一下讀后感。
《人生的智慧》閱讀難度并不大,不像一般的哲學著作語句很晦澀,有很多專業術語。這一方面是叔本華寫的好,能深入淺出,另一方面是韋啟昌老師翻譯的好。如果有朋友想讀一下,建議也是看韋啟昌老師翻譯的這本,比較經典。
《人生的智慧》書名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雞湯文,確實,現在心靈雞湯太多了,多的讓人已經感到麻木,而《人生的智慧》不是雞湯,沒有浮夸的故事,是一本哲學書,并且它最大的優點是適合各個年齡段尤其適合年輕人和沒有哲學理論基礎的人讀的書,畢竟大部分的哲學書語句都太過于晦澀,而本書很好的規避了這一點,這讓它的受眾群體范圍擴大了很多。本書放棄了形而上和道德的審視角度,采用的完全是形而下的意義,教導我們如何才能有幸福的生活。
叔本華把人所處的世界分為兩個部分,主體和客體。主體即作為人的部分,客體即作為外在事物和境遇的部分。他認為同一個外在事物或境遇對每個人的影響都是不一樣的,哪怕人們所處的環境相同,他們所生活的'世界也是不同的,因為決定因素在于主體。他從“人的自身、人所擁有的身外之物(財產等)、人向其他人所顯示的樣子(名譽、地位和名聲)”三個方面進行了論證,并且指出決定我們幸福指數的是我們自身之內的原因,而不是自身之外。也就是說這個人自身的內在素質(健康的身體加上健康的心靈),決定了一個人的一生幸福指數,其它的都是間接影響因素不起主要作用,因為最高級、最豐富多彩、持續最為長久的樂趣是精神思想上的樂趣,而非物質、名譽或其它。
針對人所擁有的財產,可以劃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屬于人的天然的和迫切的需要,這類需要如果得不到滿足,就會讓人痛苦,例如食品和食物;第二類是天然的但不是迫切的,那就是滿足性欲的需要,要滿足這類需要就已經相對困難一些;第三類則既不是天然的,也不是迫切的,那就是對奢侈、排場、鋪張和輝煌的追求,這些需要沒有止境,要滿足這些需求亦是非常困難。叔本華認為一個人在擁有財產方面能否得到滿足,并不由某一絕對數量的財產所決定,而是取決于某一相對數量,亦即由這個人所期待得到的財產和他已經實際擁有的財產之間的關系所決定。這一點很好理解,一萬塊錢給一個億萬富翁和一個月只有五千元薪水的工薪階層帶來的幸福指數明顯不同。事實上,我們感到不滿足的根源就在于我們不斷試圖推高我們的期望,但同時其它妨礙我們達成期望的條件因素卻保持不變。因此,客觀理性的給我們對于財產的愿望界定一個限度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現實中非常困難,因為財富猶如海水,喝得越多就越口渴。
我們所展現的表象,也就是我們的存在在他人心中的樣子,通常都被我們過分看重,我們應該要抑制這一人性的弱點,盡量減低我們對待別人意見的敏感程度,無論是受到這些意見的奉承還是傷害,都應如此,因為這兩者其實是懸掛在同一根線上,否則,我們就只能成為別人看法和意見的奴隸。因此,正確評估自身的價值和看待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對我們的幸福大有裨益。只有當別人的看法對某事某物產生了影響,并因此會使我們的自身改變的時候,別人的這些看法才是值得我們考慮的。每個人首先并確實是活在自身的皮囊里,而不是活在他人的見解之中,一個真正珍視自己價值的人面對侮辱、詆毀都會淡然處之。
叔本華是現代哲學史上的一位宗師級的哲學家,尼采稱他為“我的偉大哲學老師“,列夫托爾斯泰也說過“如今我確信叔本華是人類最偉大的天才”。他的悲觀主義哲學并不代表他是個徹底的悲觀主義者,他只是把世界的真相剝離出來指給我們看,指導我們怎么去規避人生的痛苦和無聊,幸福的過完這一生。肉眼可見的一切都作為可見性而存在,一切事物都是意志的可見性,而只有意志才是世界的現實。痛苦才是人生的本質,在叔本華看來,理性的人尋求的不是快樂,而只是沒有痛苦。
讀懂了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哲學思想,就能感覺到他的思想其實是透過“悲觀”的表象去“樂觀”的看待這個世界,既然注定會遇到痛苦的事情,明白了所有該發生的事情必然發生,那么積極的接受這一切,用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生活不失為一種更好的方式。尼采說:“凡是不能消滅我的,必使我更強大”這句話,用在這里剛剛好。
以此,紀念《人生的智慧》第一遍閱讀。
人生的智慧讀書心得 篇6
對幸福觀的討論是永無止境的,因為這是每一個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它對我們的生存狀態和心態都會產生重大影響。叔本華認為幸福只能尋求于自身,我認為是有道理的。
在物欲橫流的世界上,難以填平的欲望之壑會阻礙人感受幸福。對財產和榮譽之類的需要是沒有止境的,要滿足也是非常困難的。但是有許多人即使知道這一點,依然不能夠擺脫對這些外物的追逐。受困于此真是個悲劇,可真正付諸行動卻需要巨大的勇氣,畢竟外界的壓力是十分強大的,有很多痛苦不得不面對。
叔本華說:“所有的快樂,其本質都是否定的,而痛苦的本質卻是肯定的。因此,一個人所能得到的最好運數就是生活了一輩子但又沒有承受過什么巨大的精神上或者肉體上的痛苦,而不是曾經享受過強烈無比的歡娛。”我不知道痛苦的本質是不是肯定的,但至少幸福快樂地生活的確不容易。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生存的壓力已經讓人痛苦不堪,減少痛苦已是奢望,還奢求什么幸福快樂。但我覺得生活的痛苦是應付不完的,人總該趁著還有享受能力的時候抽點時間體驗一下生活的樂趣。叔本華也認為受困于痛苦甚至為此去做未雨綢繆的努力是愚蠢的。他引用了賀拉斯的話:“為何耗損你的靈魂!它遠遠應付不了你定下的永恒的計劃。”即使是那些“富二代”,他們也一定有自己的痛苦。生活在幾乎什么都不缺的環境里,空虛和無聊想必會找上門來吧。
我想,對任何人來說,只有關注起自己靈魂的需要,幸福才會蒞臨。叔本華說:“人的精神思想財富越優越和顯著,那么留給無聊的空間就越小。”閑暇獨處的時候是最能體現人的靈魂豐富程度的。“一個精神豐富的人在獨處的時候,沉浸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得其樂;但對于一個冥頑不靈的人,接連不斷的聚會、看戲、出游消遣都無法驅走那折磨人的無聊。”對于靈魂豐富的`人,閑暇是人生的精華。“只有閑暇使人得以把握、支配自身,而那些自身具備某些價值的人才可以稱得上是幸福的。但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閑暇只會造就一個無用的家伙,無所事事,無聊煩悶,他的自身變成了他的包袱。”
所以,經常充實自己的靈魂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如果喜歡看書就多去圖書館,如果喜歡旅游就多出去走走看看,有空能做自己的喜歡做的事就好好享受,趁著還有能力享受的時候,不要讓自己后悔。最重要的是多思考,因為讀書學習都只是在灌輸,只有經過自己思考的東西才能化為自己精神的一部分。
幸福很大程度上是自己的主觀感受。“誰經常笑,誰就是幸福的;誰經常哭,誰就是痛苦不幸的。”也許生活是很痛苦,但絕不能讓這妨礙我們經常關注與凈化自己的靈魂,否則幸福就是遙不可及的。
人生的智慧讀書心得 篇7
這是一本幸福人生的哲學入門書,我讀了一半,反復回頭看,邊讀邊后悔,后悔怎么不早早讀這本書。悔之晚矣,悔之晚矣!翻開封面,才知道這本書是中北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外語系王晉華教授翻譯的。王教授是著名翻譯家,碩士生導師,長期從事英美文學研究與翻譯工作。
作者叔本華是德國著名哲學家。他在書中講到人們命運最根本的差別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類:
1.一個人的自身,即在最廣泛的意義上屬于人的個性的東西,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脾性,道德品格,智力和所受的教育。
2.一個人所擁有的身外之物:財產以及其他的各種占有物。
3.一個人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這可以理解為,一個人在他周圍人眼中所呈現的樣子,或者更確切地說,別人是如何看他的。別人的看法主要體現在對他所持有的榮譽,職位和名望方面的看法。
顯然一個人的自身最重要,現實中我們卻往往迷失在身外之物中。我本人就有切身體會,我們從自身得到的幸福遠大于從外界獲得的幸福。與其羨慕別人,不如好好做自己,愛自己。可悲的是,現實中許多人具有奮不顧身的獻身精神,為了功名利祿,不惜一切,不珍惜自己的身體,不惜以身試法,甚至是珍貴的生命也可以不要。正如書中所寫,歷代的智者總是講著同樣的事情,而構成歷代社會絕大多數的愚人們也是做著一樣的事情,做著與智者們恰為相反的事情,而且,這種情形仍將持續下去。正如伏爾泰所說的:“在我們離世時我們會發現這個世界仍然像我們剛到來時一樣的愚蠢和邪惡。”
最高級的,最為豐富和持久的快樂是那些精神思想上的快樂。盡管年輕時我們對這一點缺乏足夠的認識:心理上的愉悅主要是來自精神思想的力量。從這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們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自身,取決于我們的個性,而命運或運氣則往往只是用來指我們的擁有物,或是指我們的榮譽。這一意義上的命運是可以得到改進的,可要是我們的內在豐富的話,我們也就不會太去要求好運了。
一個恬靜快樂的性情,健康的體魄,樂觀的心態,清晰、活躍的智力,能夠洞察事場的頭腦,溫和、節制有度的意欲,由此帶來的良心上的安寧——所有這些品質都是職位和財富無法給予,無法替代的。一個人的自身,在他獨處時所陪伴他的東西,別人誰也不能給予也不能奪走的東西,顯然對他有著至為重要的意義,其重要性遠遠超過他所擁有的財富和他在世人眼中的形象。一個精神豐富的人在獨處時,可以沉浸在自己的思想和想象中而自得其樂;可對于一個毫無想象力的`笨蛋來說,不斷的社交、宴會、看戲、遠游以及各種娛樂活動,都無法排遣掉他的無聊。一個善良、脾性溫和的人在困境中也能感到快樂,而一個貪婪、生性邪惡和嫉妒的人,即使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也會常常郁郁不樂的。對于一個常能從自己卓越個性和非凡頭腦中得到愉悅的人來說,那些普通大眾所追求的快樂和消遣大部分都是多余的,在他看來,甚至是麻煩和累贅。為此,賀拉斯在談到自己時說:象牙,大理石,圖畫,雕像,紫衣,銀盆,很多人視它們為必不可少,但有的人卻不為這些東西煩心。
蘇格拉底看到街市上擺著售賣的各種各樣奢侈品時,禁不住大聲說道:“世界上我不需要的物品可真不少啊!”
亞里士多德說,幸福看起來就在于有閑暇。蘇格拉底稱贊閑暇是一個人最美好的擁有物。
叔本華在書中所講的哲學道理,我反復讀,已不知多少遍,日后還要細品。王晉華教授翻譯得好,我感覺到中西文化的交融。推薦大家有時間也讀一下,開卷有益。
叔本華在書中也有種族歧視,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歧視,這個我不認同。人類之所以為高級動物,我認為恰恰是高級在不歧視同類,不歧視下層勞動人民,互相尊重、包容。
人生的智慧讀書心得 篇8
說心里話,哲學書對我而言太深奧了,一般情況下我不會購買這類書,因為讀不懂。
人生的智慧,這五個字吸引我決定讀一下,而這是第二次閱讀。第一次泛泛地讀了,毫無收獲。
于是決定再次讀一遍。應該坦誠地說,這一次讀后,有了一點點的感悟。
一、縱觀全書,叔本華的關于人生的智慧的哲學思想充滿了哲理和美,我完全同意他的觀點:真理可以耐心等待,因為真理是永存的。
叔本華在書的開章,就解釋了何為人生的智慧:“如何盡量稱心、愉快地度過一生這樣一門藝術。”也既是人生如何獲得幸福。
書中用六章闡述了人生的基本劃分、人的自身、人所擁有的財產、人所展現的表象、建議和格言
以及人生的各個階段。
作者引用了亞里士多德的哲學觀點,將人生得到的好處分為三個部分——外在之物,人的靈魂,人的身體。作者用這個觀點逐一論述了人的一生中獲得幸福快樂的途徑和關鍵。
二、這本書讓我明白,對人的幸福起著首要和關鍵作用的,是人的主體獲得的好處:高貴的品格、良好的智力、快樂的性情、愉悅的感官和健康良好的體魄。仔細想想,確實有道理。沒有好的身體,談何快樂?沒有愉悅的感官又如何感覺到快樂呢!
所以,我們應該將身體的健康重視起來,而不是年輕時忽略身體、透支身體,年老時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卻沒有機會后悔。
叔本華在論述人的一生如何獲得快樂幸福時,用很多語言和引用否定了財產的多少對人生快樂幸福的作用。即使人的財富可以讓人實現很多愿望,但是財富猶如海水:喝得越多越口渴。因為人類是一個貧乏不堪、充滿需求的物種,對財富有更多的'尊重和崇拜。而權力可以獲得財富。但是同時,財富和權力不會永恒存在,因此擁有這些的人不會有真正的快樂幸福,而保護財富和對權力的極力維持,讓人充滿了焦慮和疲憊……
所以,作者得出結論~~人獲得幸福快樂的智慧最重要的一點是在關注現在和計劃將來兩者之間達成一個平衡,明白這個世界上或許只有得到教誨才會感到快樂。所以,得到教誨就是學習和接受新知識和新的思想,也只有學習才會讓人感覺到無盡的快樂,也就是精神上的獲得才是永恒的和真正的!
一本好書,但是我不知道如何把它的精髓寫出來,拋磚引玉,希望大家靜下心來讀一讀,用哲理來讓我們獲得人生的智慧……
人生的智慧讀書心得 篇9
一個具有深遠和高貴思想的人,不應該允許自己的精神思想,完全被私人瑣事和低級煩惱所占據,以致于無法進行深遠、高貴的思考,因為這樣做確實是“為了生活而毀壞了生活的目的”。
我們關心的只是,如何使一個人以本性的內容和特質所允許的方式發揮他的本性,既不應該希望改變他人,也不可以干脆譴責別人的本性。真正偉大的思想者,就像雄鷹一樣,把自己的巢穴建筑在孤獨的高處。
——叔本華《人生的智慧》
據說列夫·托爾斯泰當初一讀叔本華的這本書,就喜歡得不得了。在給友人的信中自稱,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給他所帶來的愉悅是“從來未曾體驗過的”。
叔本華《人生的智慧》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強調人的內心世界的豐富對于人的幸福感的極端重要性,認為獨處與思考是開發這種內在精神世界因而提高一個人自我品味的前提。一個不甘于平庸的人應該愛好獨處,站在時代的最頂端。這樣他才能看的更遠,思考的更深。
以下是一位網友在讀完《人生的智慧》以后所總結的6點個人感悟,或許對你的人生能有所啟迪和醒悟:
1、窮人痛苦,富人無聊
叔本華認為,窮人痛苦,富人無聊,是一個社會經濟快速增長時所面對的兩大問題。痛苦和無聊是人類幸福的兩大死敵。每當我們脫離其中的一個時,我們也就在接近另一個。一個社會的窮人越多,這個社會的苦難就越深重。饑餓、疾病,甚至戰爭,都和貧困貼得很近,有些原本就是貧困的原因和結果。
隨著中國經濟快速增長,越來越多的窮人脫離貧困而走向富裕,富人群體日益龐大,無聊的人群也開始逐漸增加。無聊的人會生出許多無聊的事,無事生非是人的本性。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人現在越來越多,所謂溫飽思淫欲,正在變為一種我們這個社會的`常態。
吃飽了總得找點事做吧,不然太無聊了,于是乎女人就成了目標之玩物,毒品就成了精神麻醉之寄托。
2、人的一生該如何度過?
所謂人生智慧,就是關于人的一生怎樣過得幸福的智慧。叔本華認為,最可靠而持久的幸福源自自愛,自娛自樂,源自一個人的內在精神。即帕斯卡爾所說的,獨處是一種能力,我們最大的毛病就是無法學會一個人獨自安靜地呆在房間里。
對于人生幸福,叔本華指出,決定普通人命運的根本在于3個內容:
1)人的自身,即在普遍意義上屬于人的個性的因素,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氣質、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潛在發展。
2)人所擁有的身外之物,亦即財產和其他占有物,比如房產、車、固定資產等等。
3)人向其他人所顯示的樣子,亦即人們對他的看法,主要是榮譽、地位和名聲。
在《人生的智慧》中,叔本華說:“一副健康良好的體魄和由此帶來的寧靜和愉快的脾性,以及活躍清晰深刻、能夠準確把握事物的理解力,還有溫和節制有度的意欲以及由此產生的清白良心,所有這些好處都是財富、地位所不能代替的。”“人自身擁有的優勢,如偉大的心靈和高尚的情感,與人的地位出身以及優厚財富等諸優勢相比,猶如真正的國王與戲曲舞臺上假扮的國王一樣。”這些話告訴我們,心靈和情感對于一個人的影響遠遠勝過地位、出身以及財富。因為心靈是人自身所擁有的,而地位出身等則屬于身外之物,并不屬于人的本性。
一個人精神豐富的程度決定著一個人是平庸還是高貴。因為他精神能力的范圍決定性地限定了他領略高級快樂以及是否能感知幸福的能力。
3、耐得住寂寞,學會獨處
叔本華說,能夠自得其樂的人最幸福。沒有相當程度的孤獨就不可能有內心的平和。
他的原話是:“一個精神豐富的人獨處時,沉謦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自得其樂。但對于一個冥頑不靈的人,接連不斷地聚會、看戲、出游消遣都無法驅走那折磨人的無聊。”“一個善良溫和節制的人在困境中不失其樂,但貪婪妒忌卑劣的人盡管坐擁萬千財富卻難以心滿意足。”
壞人容易形成團伙,小勢力,偉大的人卓爾不群。真正偉大的思想者,就像雄鷹一樣,把自己的巢穴建筑在孤獨的高處。實際上,叔本華一生大半時間都過著半隱居生活。在柏林大學和黑格爾PK之后,他便辭去教職避走他鄉,在法蘭克福遠郊的一個小鎮住下,著書立說,直至去世。
珍愛自己的精神個性,耐得住人生的寂寞,做一個卓爾不群的人。叔本華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能夠享有自己卓越的與眾不同的精神個性所帶來的樂趣,那么,普通大眾所追求的大部分樂趣對他來說,就是多余的,甚至是一種煩惱和累贅。
蘇格拉底看到街上擺賣的各種各樣的奢侈品時說,我不需要的東西可真多!
4、愚蠢人打發時間,聰明人利用時間
一個人喜歡與人交往的程度,與其思想的平庸和貧乏程度一致。對此,叔本華很明確的提出:“人生,要么選擇獨處,要么選擇平庸。”他說:“一個人若有了卓越而偉大的精神思想,就會造成他不喜歡與人交往的性格氣質。因為這種人堅信,一百個傻瓜聚在一起也產生不了一個聰明的人。”
大致而言,一個人對與人交往的愛好程度,跟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貧乏成正比。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么選擇獨處,要么選擇平庸。除此之外,再沒有別的選擇了。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閑暇只會造成一個無用的家伙。
5、按照自己天性發展的人能獲得幸福
在《人生的智慧》中,叔本華表明了一點,即能夠自得其樂的人,能夠按照自己的天生才能發展并取得成就的人,最后能獲得幸福。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過,一個人若能夠按照自己天生的才能不斷發展,并借助這種才能從事某種活動取得成果,就能享有幸福。幸福屬于那些能夠自得其樂的人。因為幸福的外在源泉不受我們控制。人到老年,幾乎所有的外在源泉都會枯竭,此時此刻,一個人的自身擁有,比起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因為只有我們的自身擁有才能夠在我們各自的生命中保持得最為持久。
對此,歌德也說,誰要是生來就具備某種才能并為此而生活,那他就由此而找到了最美好的人生。
6、珍惜當下的每一天
叔本華認為,拋棄今天的人,不會有明天。沒有人生活在過去,也沒有人生活在未來,現在才是生命確實占有的唯一形態。
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忽視眼前的美好事物,或者說眼前事物的美好,直到有一天這種美好消失時,我們才后悔沒有珍惜人生每個被它閃耀的瞬間。我們不能因為觸手可及,俯拾即是,就不去珍惜眼前的美好。要知道萬物屬無常,有生便有滅,好好珍惜當下,我們才能享受生活,收獲幸福。
生命就像一條奔騰的大河,有人沉,有人浮,沉下去的化作一攤泥,浮上來的隨波逐流,在這沉浮間,我們還能剩下些什么,還能追求些什么?逝去的已成為過眼云煙,未來的還無法揣測,只有珍惜現在,珍惜擁有的一切,才是幸福。
叔本華用他一生的哲學所學和體驗之智慧,讓你我懂得:在明天和意外之間,我們永遠不知道,哪個會最先到來。
人生的智慧讀書心得 篇10
叔本華封神之作,雞湯界的核彈。
熬過難啃的前幾十頁,會發現讀這本書很好讀,有幾節甚至只有短短的一句話。
很多道理簡單明了,但在叔本華的書中讀到和在公眾號里讀到的感覺肯定是不一樣的`;生命長度決定了我們是階段性動物,童年、青年、以及老年,可以分為三個人截然不同的人,因為這三個階段我們的追求(好奇、性欲、和安穩)不同。青年時期更多的應該是積累,到了中年時期再爆發。沒有任何一個體育冠軍能做到青年、中青年一直奪冠,少年得志很難,大器晚成才是唯一能靠自己努力實現的目標。把精力多放在真正的知識、技能研究上,世界上所謂人情練達的能人真的太多了,唯有技能可以讓人在獨處、面對災難、年邁時不至于變得無助。這條最重要!健康,比以上任何都寶貴。
人生的智慧讀書心得 篇11
遇到一本好書時忍不住快些讀下去,另一方面又舍不得讀完,三萬多字讀了大半個月,作為極端悲觀主義哲學的代表,他的書讀起來并不輕松,他孤獨地死去了,正如他之前孤獨地活著。但此時此刻,在這個人的身邊,某樣東西告訴我們:他為此孤獨獲得了補償。那種要了解永恒的熱切渴望,伴隨著這個人的一生;而這種渴望,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只是在死神臨近之時,才罕有地、像夢一樣地瞬間在腦海掠過。他終其一生對造作都深惡痛絕,始終忠實于自己。他孑然一身、受盡別人的誤解。因為得到出身和教育的幫助,這個有著天才思想的人得以免受人生世事重負的羈絆。他對此偉大的饋贈心存感激。他唯一的愿望就是要對得起所獲得的這一饋贈。為了肩負起崇高的使命,他不惜放棄了所有其他人都會開心享受的樂趣。他現在頭上的月桂花環是在他到了生命的黃昏之時,才終于戴到了他的頭上。盡管如此,他對于自己要完成的使命,卻是懷著鐵一樣的信念。在那漫長的、不公正的默默無聞之中,他從不曾偏離其崇高的孤獨路徑半步。在自己選定的事業中,他真可稱得上恒兀兀以窮年。
在后面附錄其實很容易能夠找到他的想法源頭,如果人的前半生的特征是對幸福苦苦追求,而又無法滿足,那么,人的后半生的特征則變成了對遭遇不幸的'害怕和憂慮。因為到了人生的后半部分,我們多多少少都清楚地了解到:所有的幸福都是虛幻的,而苦難才是真實的。因此,現在我們努力爭取的只是一種無痛苦和不受煩擾的狀態,而不是快感逸樂,這至少對于具有理性的人來說是這樣。在青春歲月,無論我們身處何種環境、狀況,我們都會對其感到不滿,那是因為我們剛剛才開始認識到人生的空虛與可憐——在此之前,我們所期盼的生活可是完全另外的一副樣子——但我們卻把無處不在的人生的空虛與可憐歸咎于我們的環境、狀況。整個一生顯得如此短暫,令人無法想象。當一個人老了以后,那走過的漫長歲月,還有自己的風燭殘年,有時候在某一瞬間,竟然會變得近乎疑幻不真了。“誰要是像我那樣孤獨地過了一輩子,自然更懂得那種孤身上路是怎么一回事。”他孤獨又自負,敏感又堅強。他是唯意志主義和現代悲觀主義創始人。他一生未婚,沒有子女,以狗為伴。他家產萬貫,但不得志,一直過著隱居的生活。65歲時《附錄和補遺》使沉寂多年的叔本華成名,他在一首詩中寫道:“此刻的我站在路的盡頭,老邁的頭顱無力承受月桂花環。”
人生的智慧讀書心得 篇12
自我反省就像是長胖一樣,我終究要直面的。
首先,我想告訴大家一個秘密,我是空的。骨子里缺少驕傲,脆弱又虛榮,眼淚會不請自來,嫉妒會如影隨形。另外,最難過的是,風一吹就站不穩,所以我常常撿他人的想法放在自己身體里,今天撿你的,明天撿他的。
有時候耍小脾氣,干脆就讓身體空著。我就會像氣球一樣飛起來,飛得高高的。眾人卻抬頭仰望:“哇,你好棒。”我興高采烈地享受這份褒獎,然后得意忘形的飄向遠方,竟忘了目標。
不可否認眾人有意無意的夸獎增強了我生活的勇氣,正如我在受到別人輕視、不敬、怠慢時,會難過、傷心,會有深刻的創痛一樣。眾人的夸獎向我允諾:眾人會聯合力量給予我保護和幫助,憑借這股比自身力量強大得多的'防護墻,我就可以對抗生活中的災禍和困頓。我,才有了底氣。
但叔本華說,這是虛無的。“就算是強有力的手臂,如果甩出的是一件很輕的物體,那也無法給予這輕物足夠的力量讓它飛得很遠,并且有力地擊中目標。這輕物很快就會墜落地面,因為這輕物本身沒有物質性的實體以接收外力。”
于是我想,如果有朝一日,那些花花綠綠的語言大廈,還有逝去的時髦留下的漂亮空殼,當他人望向我內在的時候竟發現一切都是空架子——這會淪為怎樣的笑柄啊。這不是我想要的。
我繼續讀他的書,他諄諄教誨。
1、“偉大的心和偉大的頭腦所具備的價值和幸福全在于它們的自身。”——我不能靠他人而活,應該反觀內心。
2、“每個人的世界到底是貧瘠的、淺薄的和膚淺的,抑或豐富多彩、趣兒味盎然和充滿意義的——這視各人頭腦而定。”——喂養自己的不能只是虛榮這種食物。
3、“要過一種深思熟慮的生活,并且能從生活經驗中汲取一切有益的教訓,我就必須勤于反省,經常回顧做過的事情和曾經有過的感覺和體驗。”——這是很好的建議。
4、“一個人是否具備價值只能取決于這個人在別人眼中所呈現的樣子,那這樣的生存將是悲慘的。”——做自己的主。
5、“每一個人首先是并且實際上確實是寄居在自身的皮囊里,而不是活在他人的見解之中;自己的幸福,其重要性百倍于他人對自己隨心所欲的看法。”——自己很重要。
......
最后,我想要告訴大家,今天我有了自己。骨子里面裝什么,心里裝什么,從哪里來,到哪里去,漸漸有了一分明白,如腳踏實地般安穩。
那么,你是誰?
人生的智慧讀書心得 篇13
第二章闡述了第一種分類——人的自身,是全文的一個核心章節,占據了相當多的內容。作者首先論述了“愉快”這一人類感覺。他認為人如果愉快,原因是其自身是一個愉快的人;追求愉快是正當的,人們不應該猶豫不決地接受愉快的心情,因為生活的真實性就體現在此時此刻——它無法割裂地連接無盡的過去和將來——此時此刻的愉快。作者認為應把把獲得和促進愉快的心情放在各種追求的首位,而增進愉快心情的莫過于健康——避免縱欲放蕩的行為、令人不快和劇烈的情緒動蕩,以及長時間、緊張的精神勞累;每天至少在戶外進行兩個小時的身體快速運動(生命在于運動);勤洗冷水浴,飲食有節。相比較而言金錢財富對于愉快心情的貢獻最小。
這里作者又出現了一個問題,即妄圖給“愉快”這一極度主觀的感覺一個定義。首先,每個人的愉快都是有其限度的,一個相對總是心情愉快的人,我們只能說能夠使他愉快的事物范圍比其他人大,但不能說他是一個“愉快的人”,否則讓他遭受各種病痛的折磨,讓他經受各種非人的待遇甚至死亡,“愉快的人”還會愉快,這不是很荒謬嗎?愉快的對象總是有下限的。否則不分具體對象的“愉快”犯了形而上的錯誤,或者說這里的“愉快”其實翻譯有誤。其次,作者認為一個人追求當下的愉快是正當合理的,那么有些愉快當下讓人舒服一時,過后卻造成了長遠的痛苦;有些事情完成的過程中沒有一刻是愉快的,完成后卻帶來了長久的愉快,那么眼前的愉快還有那么重要嗎?并且作者所反對的縱欲放蕩、飲食無節,在進行的那一刻帶來的肯定是極大的愉快,否則人們就不會去干這件事。只是因為伴隨著這些極大的愉快的,是極大的空虛與痛苦,所以作者才反對它,那么追求這些愉快的人難道不是在追求此時此刻的愉快嗎?作者的說法前后矛盾。我們只能說,有些愉快持續的時間較短,有些愉快持續的時間較長,我們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慮,應追求長遠的愉快,除此之外,沒有什么愉快是應當規定崇尚和禁止的,只有當獲得愉快的途徑違反了社會規則時,才會去懲罰這種行為。但問題又來了,長遠的愉快,其愉快的感覺固然長久,但也必定不那么明顯,不那么強烈,那么這種愉快與其稱其為愉快,不如說是平和,已經脫離了一般感覺的范疇;而短時間的愉快,其感覺必然是強烈、深刻的,那么我們又憑什么認為前一種愉快就是真的愉快,后一種愉快就是假的愉快?綜上所述,如果有人認為自己能夠規定他人的愉快,那么這個人就是荒謬的,愚蠢的。他可以說,人為了自身長遠的發展,或為了其他特定的目標,應該追求怎樣的愉快。但單獨拿“愉快”出來說事是形而上的,是違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
接著,作者認為:
1、幸福取決于愉快情緒,愉快情緒取決于身體健康;
2、但身體健康的人如有天生超常的感覺能力也會產生憂郁情緒(天才是憂郁的)——人有愉快型和郁悶型(兩者各有利弊);不滿情緒越厲害,自殺所需的誘因就越小;愉快情緒越強烈,自殺的誘因就必須越大。這里的見解可謂深刻,以個人之淺薄閱歷,實不足以妄加評論。
作者認為幸福有兩個死敵:
1、痛苦;
2、無聊。兩者在外在和內在兩重含義上對立:外在:生活的艱辛和匱乏產生出痛苦——豐裕和安定產生無聊;內在:一個人對痛苦的感受能力與對無聊的感受能力成反比。每當我們遠離上述的一個敵人的時候,也就接近了另一個敵人。這里實在是指出了人生不幸的根源。
作者認為精神富有的人會尋求沒有痛苦、沒有煩惱的狀態,追求寧靜和閑暇,思想深遠者甚至會選擇獨處。因為一個人自身擁有越豐富,對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別人對他來說就越不重要。人要么選擇獨處,要么選擇庸俗。人最終只能訴求于自身,不應向自身之外期望太多。此處實屬不刊之論,個人感同身受,是作者真正令我贊嘆之處。到始信峰始信黃山之美,見此語方信叔本華之偉。人類的絕大多數痛苦,都是因為把期望放在了外界的事物身上。
作者認為閑暇被偉大人物視為最可寶貴的.東西,因為閑暇之于每個人的價值是和這個人自身的價值對等的——“幸福好像就等同于閑暇。”個人贊同叔本華的觀點,但是有必要指出,也許有一部分人會將忙碌視為一種幸福。因為我們無法確切得知每個人對自己所忙碌的事物的情感態度。有些人可能終日忙碌,卻也感覺到幸福。有些人可能終日清閑,但卻感覺痛苦。也許這里的“閑暇”特指的便是那種有益的不為俗務所累的狀態,那么這里的思考又純屬累贅了。
叔本華列舉了很多哲人的觀點,說明智慧是矛盾的:愚人可能比智者更愉快。這里個人還是持上文的觀點:離開特定的目標或實際情況討論“愉快”,是形而上的,是對世界的多樣性和個體的獨特性的蔑視,容易陷入臆斷的錯誤之中。如果人人都認為自己連愉快這一再主觀不過的情感都不能掌控在自己手里,而要隨意地評價他人和受制于他人的評價,那么這個世界就會變得可怕。
【人生的智慧讀書心得】相關文章:
人生的智慧讀書心得02-24
關于人生的智慧讀書心得08-19
《人生的智慧》讀書心得領悟(精選25篇)08-30
人生的智慧讀書心得(通用13篇)07-01
智慧人生作文02-05
《人生的智慧》讀后感02-04
智慧的人生格言09-23
人生智慧哲理簽名11-02
教育的智慧讀書心得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