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非理性繁榮》讀書筆記范文(通用6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書筆記吧。你想知道讀書筆記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非理性繁榮》讀書筆記范文(通用6篇),歡迎大家分享。
《非理性繁榮》讀書筆記 篇1
最近讀了希勒寫的《非理性繁榮》。這是一本學術著作,作者把非理性繁榮作為了一個研究對象從結構上,文化上,心理上進行了研究。我佩服作者的豐富的知識,嚴謹的考證,細心的調查,但我不太喜歡這種典型的西式研究方法,一切用圖表數據說話,然后試圖解釋這些圖表數據說明的東西。書我讀起來有些拗口,這是因為我浮躁的心態,翻譯的不暢。我只是簡單的翻了一遍。但這過程中,圍繞非理性繁榮這個命題,我確實想到了很多,這有很多我已經形成的觀念和正在形成的.觀念,借此機會我正好把它表達出來。所以這并不是一篇讀后感。
關于非理性?
投資者心理對經濟理解總是延遲和放大的。中國自2000年后的快速增長,直到05,06年才體現到股市上來,而且投資者放大了對經濟增長的感觸,07年就進入非理性的狀態了。危機也在那時埋伏,當股市開始下跌,很容易就進入了bengpan,這是一種非理性的恐慌,也不難理解為什么會很輕易的跌破基本面關口和心理關口。人也如此,發達時,自信和欲望也會極度膨脹,以為天下唯我獨尊;落魄時,覺得自己什么都不是,自殺的心都有。股市就是由這樣的人構成的,所以也有這樣的性格。人要認清自己,成不驕,敗不餒,任何時候都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成熟的股市也應該這樣。但話又說回來,不成熟的股市才有獲得超額利潤的機會。
龐氏騙局和擊鼓傳花
我在想這種放大效應是如何傳播出去的。貪婪和恐慌最終是如何被放大到了瘋狂。這其實就是個龐氏騙局,說白了就是傳銷。龐氏騙局因為臭名昭著的麥道夫而被大家所熟悉,傳銷在我國是明文禁止的。大盤漲了,所以更多的人進來,所以大盤再漲,直到泡沫破裂。大多數投資者都知道其中的端倪,為什么他們還參與到其中呢?我想這是一種“擊鼓傳花”的心理,每個人都不會認為自己就那么倒霉輪到最后一個,每個人都相信自己能都獲利逃脫。這就是賭博了。
在關鍵點操控
還有一個命題是大盤如何從一小部分人的狂歡演變成了全民狂歡。這類似于病毒傳播模型,但我并不做過多地分析。我記得有個臨界值,當感染比率大于這個值的時候,就有可能使整體都感染。我想說的是,臨界值附近是個很危險的區域,這使得操控變成了可能。可能投入并不太多的資金,就可以使狂歡成燎原之勢。這與索羅斯的觀點很像。他就找到了這樣的一個時機,狙擊了英鎊。我相信這樣的投機機會會經常存在的。
書中提到的一個小故事我很感興趣。為什么《蒙娜麗莎的微笑》這么出名,遠遠超過了其它同時期的作品?這幅油畫從藝術上真的超過其它作品很多嗎?作者的兒子提出了這樣的疑問。作者查證了一些資料,這幅油畫歷史上有很多文人對它進行了炒作,又發生了很多其它的故事,強化了人們心中的印象,以至于后來的人們又開始對它進行細細的論證,最終鞏固了它作為一個超偉大作品的地位。這其實也是一個泡沫形成的過程,包含了傳播,正反饋,或許還有一些關鍵時刻。當然,這個泡沫永遠不會破碎了。因為藝術這種東西無法估價。
《非理性繁榮》讀書筆記 篇2
最近在看兩本書《黑天鵝效應》、《非理性繁榮》,覺得是兩本很不錯的書,推薦閱讀。對于經濟、股市、樓市的分析很有啟發作用,尤其是羅伯特。希勒的《非理性繁榮》對整個美國股市和樓市的梳理,論據充分、有條有理,不愧是大學問家的作品。而我越發覺得“地球上沒有新事物”。一個對美國經濟了解深刻的人對于世界其他地方的類似現象應該很容易把握,當然也越容易利用機會賺取財富。反推之,如果想了解當今中國的經濟現象,先學別人的理論經驗,看到本質,添加入中國所特有的影響因素,會相對容易理解些。
股市、樓市有“死多頭”和“死空頭”兩種說法,所謂“死多頭”就是偏執的一直看多的人,而“死空頭”當然就是一直看空的人咯。我本身是一個極容易樂觀的人,有些時候甚至是盲目的樂觀,但是對于中國的樓市,中期并不看好。樓市一直在瘋漲,絕大多數人都認為房價不會降。有人跟我說,中國就是能走出中國特色的樓市,讓樓市持續上漲,只要政府想讓它漲就能一直漲下去。也許我比較愚鈍,但我從未見過一個國家的發展可以逆經濟規律而一直健康前行的。有些東西“出來混的遲早是要還的”,種下的因總是要收獲果的。一旦樓市的“非理性繁榮”走到盡頭,承受巨大痛苦的終是百姓,因為既得利益者有他們自己的好去處。
在經濟現象中,媒體的影響力是個不容忽視的重大因素。媒體的`作用不是預知將要發生的事情(所謂的一些專家不過是“磚家”,為了一些好處昧著良心為某些人搖旗吶喊,拼命鼓吹。謊言被現實戳穿后,收獲板磚無數,因此名為“磚家”),媒體的作用只是在經濟現象發生了之后,產生很多吸引公眾眼球的報道,導致經濟現象的結果被放大,最后,非理性繁榮的非理性被放大到最大,泡沫破裂時候的破壞力則導致經濟恢復的更困難。忽然想起巴菲特的投資名言“在別人貪婪時恐懼,在別人恐懼時貪婪”,不知道到時候清醒的能有幾個美國金融學教授羅伯特·J·希勒的新作《非理性繁榮》出版后,引起了人們廣泛關注。在此書中,希勒用了較多的金融行為學理論來解釋九十年代后期美國股市的泡沫成因。
由于中國股市這幾年的連續上漲對投資者的心理沖擊,這在美國股市更為劇烈。
希勒就指出,那些相信股市會下滑和連續減速的人由于年復一年不斷地出現判斷錯誤,對自己的壞情緒很敏感。
那些不斷預測下滑的人由于總是在錯,會痛苦地感覺到丟面子。由于對認識世界的滿意程度是自尊和個人身份的一部分,很自然地,以前悲觀的人想建立一個不同的世界觀,或至少會在公眾面前呈現出不同的態度。也正因為如此,“空翻多”的能量有時會很強大,甚至很多人在高位也奮不顧身地涌入市常
尤其是當股票投資已經成為一種大眾文化,投資人更是害怕“踏空”。
對于人們為什么不能做出獨立的判斷和選擇,一般的解釋是迫于社會壓力的屈從,人們害怕被看成是另類或是傻瓜,他們的判斷受到了動遙
但社會心理學家早在五十年代就通過實驗表明,人們未必是害怕在一群人之前表達一個相反的觀點,而是“傳統理性”告訴他們,當大部分人都做出相同判斷時,那么差不多可以肯定,大部分人是正確的。所謂順勢而為。
人們對股評家、分析師和經濟學的所謂“權威”的依賴感。尤其是在社會分工日益明顯的今天,人們信賴專家成為一種習慣,總以為專家推薦的股票或走勢的看法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跟他們走沒錯。
還有一點也頗值得關注,就是投資者經常對價位高估習以為常,只有等到股價跌了個50%甚至100%,才恍然大悟。心理學家已經證明,人們在模棱兩可的情況下做出的決定往往會受到身邊因素的影響。
《非理性繁榮》讀書筆記 篇3
關于這本書我并沒有像以往一樣去買一本而是直接在網上下載的電子文檔來讀的。首先,先簡單介紹一下這本書吧。《非理性繁榮》書名取自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理事主席葛林史班1996年底在華府希爾頓飯店演講中,談到當時美國金融資產價格泡沫時所引用的一句名言。從那時起,許多學者、專家都注意到美國股市因投機風氣過盛而引發的投資泡沫現象。英國《經濟學人》雜志甚至多次預言美國的投資泡沫將破,可是每當美國股市有衰竭的癥候時,就會有另一股投機熱潮注入,讓股市得以暫時維持不墜,直至近日方有軟著陸的跡象。
在《非理性繁榮》(第二版)中,羅伯特·希勒教授對2000年第一版的內容進行了適時的修正和更新,重新闡述了市場波動這一給他帶來國際聲譽的主題。希勒在第二版中開辟了一個新的領域,他以一種更加清晰和徹底的方式向我們展示了那些可能動搖經濟運行和嚴重影響人們生活的市場泡沫的產生和破滅。
在第一版中,希勒教授成功地預言了股市的下跌,而在本書中,他將研究擴展到了目前炙手可熱的房地產市場,用了一章的篇幅來論述美國國內和國際房價的歷史走勢。
在本書中,希勒通過大量的證據來說明,如果20世紀90年代末的股市,目前房地產市場的繁榮中隱含著大量的泡沫,并且最終房價可能在未來的幾年中開始下跌。他認為,2000年股市泡沫破滅之后,許多投資者將資金投向房地產市場,這使得美國乃至世界各地的房地產價格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漲。因此,非理性繁榮非沒有消失,只是在另一個市場中再次出現。
在第一版的基礎上,希勒教授描述了金融市場波動的心理根源,并且著力列舉和論述了自由市場經濟中,資本市場所固有的不穩定性。比如,艾倫·格林斯潘著名的“非理性繁榮”演說給人們帶來的影響。
他認為,最終擺脫這種困境的途徑在于社會制度的改進,比如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增加保險品種以保障人們的收入和住房,以及更加分散化的投資選擇。就像該書的第一版一樣,《非理性繁榮》的第二版一定會吸引更多的人閱讀和討論。
《紐約時報》的保羅·克魯格曾這樣評價這本書曼羅伯特·希勒先生揭示了金融市場非理性的一面,在這方面,他比同時代的其他任何經濟學家做得都多。”羅伯特﹒J﹒希勒著于2000年的《非理性繁榮》,正是一本分析美國上世紀末股市繁榮現象,以及整個20世紀美國股市發展的重要作品。“非理性繁榮”一詞,源于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艾倫﹒格林斯潘。1996年12月5日,面對全球股市的持續繁榮與大幅上漲,作為當時美聯儲主席的格林斯潘在華盛頓對當下的股市做出了“非理性繁榮”的判斷。這一判斷震驚了世界,被稱為“格林斯潘震撼”并導致歐美股市暴跌。但在這之后,美國股市出現了長達三年的大牛市,道﹒瓊斯工業股票指數(道指)從6500點一路上漲至12000多點,格林斯潘對股市的判斷被徹底否定。從那以后,格林斯潘就對全球股市三緘其口,就連當年納斯達克股市上漲至5100多點、市盈率已達850多倍時,格林斯潘也沒有對股市發表任何評論。
2000年,希勒使用“非理性繁榮”為題著書,成為當年投資類圖書經典。此時,道指突破了11700點,距離1896年5月26日公布時的40、94點,增長了286倍;距離1972年11月14日的1003、16點,增長了11、7倍;距離1995年11月21日的5023、55點,增長了一倍。即便是在道指誕生一百年的2006年5月間,指數也在11000點區間。從這個總體趨勢上來看,股市一直向上,走向繁榮。但是,1929年股市崩 盤,直到60年代才再次回到原來的點位;70年代的股災,也是到了90年代初才再次回到原來的位置。和中國股市18年間五次起落相比,美國的股民可謂是既有幸福的一代,又有痛苦的一代;而中國的股民,卻只是悲喜交加的一代。
這本為2000年處于網絡股和科技股泡沫中的美國投資者所寫的書,善意地給出了這樣一個結論:
“公眾常被認為學會了股票在下跌之后總會反彈這個基本常識。我們已經看到,許多證據證明大部人是這樣想的,但是他們想錯了。股票可以下跌,而且可以下跌許多年。股票市場可以被高估,同樣可以低迷許多年。
“公眾常被認為了解到,從長期看股票總是優于其他投資,比如債券,所以長期投資者投資股票會好一些。我們看到,有證據表明大部分人都是這么想的,但他們又想錯了。在數十年的時間里,股票并不比其他投資優越,也沒有理由相信它將來也會這樣。
“公眾也常被認為了解到,股票投資聰明的做法在于選擇共同基金,因為它們了解市場的變化。我們發現大部分確實是這么想的,但是他們又一次錯了。選擇業績良好的共同基金所獲得的收益比投資者想象得要少。”
既然被評為年度最佳讀物,至少說明講得內容得有一些道理能夠支持結論,并且說服了一些讀者。作者列舉了12條主要原因用以說明2000年牛市的形成誘因,社會力量如何形成了一個天然的放大機制以推動牛市不斷走高,新聞媒體和新經濟思想如何扮演關鍵性角色,以及投資者群體又是如何一起在人性的作用下共舞狂歡。放在2008年的春天來看,除了12條誘因的其中二三要對其略略地調整之外,其它的一概不動,我認為應該也可以對當下中國的股市進行完整地詮釋了。
價值投資的先行者,巴菲特的師傅格雷厄姆經過多年的打拼,格雷厄姆聯合賬戶到1929年為止資金已達250萬。但是隨后的*盤以及之后的危機接踵而來,盡管格雷厄姆非常小心謹慎,還是在1930年損失了20%。以為最糟糕的時候已經過去,他又貸款來投資股票,然而所謂的底部一再被跌破,1932年聯合賬戶跌掉了70%之多,格雷厄姆也瀕臨破產。痛定思痛,格老力著《有價證券分析》(SecurityAnalysis)一書,是對1929年西方世界經濟大蕭條深刻反思的產物,奠定了格老作為美國及至世界的證券分析家與投資理論家的地位。年輕的巴菲特看了1942年格老的又一部力作《聰明的投資人》之后,毅然決定選擇哥侖比亞大學就讀并終生追隨格老。
格老雖有價值投資理論,但生不逢時,30年代的大蕭條和40年代的世界大戰使其無用武之地。但是巴菲特幸運得多,格老的理論讓他四十余年來大放異彩,直至登上世界首富的寶座。巴氏1963年收購并改組了BerkshireHathaway公司,使其成為他的投資利器。但是不幸的事情還是沒有放過他和其它任何投資者:70年代的兩次世界性經濟危機以及水門 事件的雙重打擊,使美國工業生產下降22%,失業率高達11%,通貨膨脹率達到18%,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從1973年1月的最高點1016點下跌到1974年底的.557點,紐約股票交易所市值下跌了40%。1974年巴菲特的個人財富也縮水超過50%。自1982年底美國經濟擺脫戰后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進入復蘇以來,美國已經歷了長達95個月的經濟擴展,創下了舉世矚目的和平時期持續時間最長的經濟擴展記錄。80年代初期,股票價格開始回升,到1987年8月份道指達到2722點。10月19日,華爾街爆發了歷史上最大的一次股票崩潰,單日跌幅達22、6%,巴菲特損失了市值的25%。1999年3月16日,在美國經濟繼續強勁增長、無通脹壓力和網絡、科技泡沫的推動下,道指一度突破10000點大關。而巴菲特則在泡沫中業績平平,1999年竟然只有0、5%的回報。
結果呢?巴菲特2008年致股東的信中寫到:“2007年我們的資本凈值收益為123億美元,這使得我們的A股和B股的賬面價值同時增長了11%。在過去的43年里(意味著自這一任管理層接手那天開始),我們的股票賬面價值已經從每股19美元漲至78008美元,相當于每年21、1%的綜合增速。”
看上去,希勒的觀點和巴氏的業績存在矛盾,其實不然。希勒所指得是普遍意義上投資領域的規律;而巴氏則是在規律的之下,運用價值投資所產生的特殊效果。
我們需要做的事情,一是判斷我們所處的時代會向著什么樣的趨勢前行,二是能夠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檢視自己的投資理念,找到有哪些是屬于自信過度,又有哪些是屬于異想天開。
總而言之,這本書可以算是一本經典之作,無論我們是否是做金融研究的都應該讀一下這本書。
《非理性繁榮》讀書筆記 篇4
席勒的《非理性繁榮》從心理學和行為金融學的角度,著力分析美國90年代中后期的網絡股泡沫,同時也類比的描述了20世紀初、1929年和上世紀70年代金融危機的情況。該書是根據許多公開發表的研究報告和歷史事實,對美國互聯網期間股市的空前繁榮現象所做的全面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席勒指出泡沫的形成和崩潰顯現出正反饋的狀態,這點與索羅斯反身理論中的暴漲暴跌不謀而合。盡管該書是以當時的市場情況為基本出發點的,但他把這一市場情況僅僅作為整個股市繁榮現象的一部分來進行研究。作者有力地指出近年來的股市飆升只不過是一場正在上演的、大規模的偶發性龐氏騙局,最終只能是以悲劇收場。他認為當時的股市是一個投機性泡沫,指出投資者的從眾心理是如此之強以至于很難控制和影響,市場定價的重大偏差能夠保持幾年或者幾十年。
作者在第一篇中首先重點對股市上漲的14個催化因素進行了逐一分析:在收益穩定增長時期到來的互聯網;勝利主義和外國經濟對手的衰落;贊美經營成功或其形象的文化變革;共和黨控制國會及資本收益稅的削減;生育高峰及其對市場的顯著影響;媒體對財經新聞的大量報道;分析師愈益樂觀的預測;規定繳費養老金方案的.推廣;共同基金的發展;通貨膨脹回落及“貨幣幻覺”的影響;交易額的增加;折扣經紀人,當天交易者及24小時交易;賭*機會的增加等等。并進行了小結。
接著重點對股市的放大機制進行了分析:自發形成的龐氏騙局;投資者的高度信心;對投資者信心的反思;高市值情況下預期不減的例證;對投資者期望和情緒的反思;公眾對市場的關注;投機性泡沫的反饋理論;作為反饋模式和泡沫的理解;作為反饋模式和投資機泡沫的龐氏騙局;自發龐氏騙局引起的投機性泡沫;當今的非理性繁榮和反饋環等。
在第二篇中對文化性因素如新聞媒體(媒體在決定市場變化階段中的作用;媒體討論的形成;對市場前景的報道;創紀錄過量)、新時代的經濟思想、新時代和全球泡沫進行了分析。
在第三篇中對心理性因素如股市的心理依托、從眾行為和思想影響進行了分析。
最后二篇提出了理性繁榮的嘗試和理性行動。
通過閱讀本書,我們可以看到美國證券市場上機構和普通的投資者如何狂熱的追逐財富夢想,揭示了人類社會的貪婪和由此帶來的惡果,對于廣大的普通投資者防范和規避投資風險、提高投資收益有極大的幫助。對于股市投資和投機的非理性行為有深刻的教育意義。
本人讀書習慣是先粗讀一遍,后精讀一遍,然后再根據精讀做的重點標記寫讀書筆記,一字一句的敲進電腦,對自己也是個再學習加深的過程。希望本筆記能夠對其他志同道合的網友有所啟發,也希望大家對本人所做的筆記給予評價。
《非理性繁榮》讀書筆記 篇5
一、《非理性繁榮》是行為金融領域的重要著作之一
行為金融學是關于心理因素如何影響金融行為的研究。是繼技術分析、基本分析、有效市場理論之后,解釋證券價格波動的一種最新理論。很多人認為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發給心理學家DanielKahneman和實驗經濟學家VernonSmith這一事實,奠定了行為金融學在學界的地位。目前的美國市場已經有基于行為金融理論的投資公司(如著名的LSV資產管理公司)。
該書是2000年前后出版的行為金融領域著作中最為重要的三部著作之一。其他兩部是Hersh·Shefrin的《Beyond、Greed、and、Fear》(超越恐懼與貪婪)和LSV資產管理公司創立者之一的AndreiShleifer的《InefficientMarkets》(并非有效的市場)。
該書第一版最早是在2000年3月中旬開始在美國的書店中銷售,美國股票市場當時也達到了歷史最高點附近,納斯達克指數和標準普爾500指數均在2000年3月見到階段最高點。
二、要理解股市價格運動的基礎,我們必須轉向心理學
股票市場的價格定位并不完全由基本面來決定。行為金融學認為,要理解股市價格運動的基礎,我們必須轉向心理學。
根據我個人的理解,行為金融學認為,股票價格可以分解為股票的內在價值和心理價格兩部分。在某一特定時刻,由投資者的情緒所決定的心理價格成分可能只在總價中占一小部分,也可能占據很大一部分。當投資者極度悲觀和恐懼時,心理價格為負數,使股票價格遠低于內在價值,從而形成具備極高安全邊際的`投資機會;當投資者極度樂觀和貪婪時,心理價格為正數,使股票價格遠高于內在價值,從而形成投機性泡沫。
《非理性繁榮》描述了促成20世紀90年代股票市場泡沫的心理因素。該書序言中指出,20世紀90年代末的股市顯示出一個典型特點,即投機性泡沫:暫時的高價得以維持主要是由于投資者的熱情而不是實際價值相一致的預測。在這種情況下,盡管市場可能維持高位甚至大幅攀升,但在未來十年或二十年里,股市的總體前景將會是非常慘淡,甚至十分危險。
三、價值投資的精髓:買入的價格一定要便宜
《非理性繁榮》指出的“在未來十年或二十年里(2000年至2010年或2020年),股市的總體前景將會是非常慘淡,甚至十分危險”,是值得深思的一個結論。除了行為金融學方面的收獲外,關于該書第1章“股市價格水平的歷史回顧”的理解和思考,是我閱讀該書最重要的收獲之一。
該書第1章給出了1881-2000年美國股票市盈率曲線圖,美股存在四個非常明顯的市盈率頂峰:1901年、1929年、1966年和2000年。
Shiller在書中指出,在一般情況下,低市盈率年份之后的回報率要高,而高市盈率年份之后的回報率則低,甚至是負數。2000年的市盈率超出了歷史范圍,至少能夠肯定的是,強烈預示著未來十年里的平均回報率是負值。
我個人理解,Shiller上述結論的真正意義其實是指出了價值投資“買入持有”策略的精髓:要想獲得較高的長期回報率,買入的價格一定要便宜,一定不要在市盈率的歷史高點附近買入后實行“買入持有”策略。
我堅決相信買入持有的價值投資方法,但我絕對不會2007年A股市場整體被高估的時候實行買入持有策略,我會選擇“等待”策略,等過些年A股市場整體被低估的時候再實行買入持有策略。
《非理性繁榮》的結論在10-20年以后將得到公開的驗證。預祝Shiller教授憑借在行為金融領域的杰出研究,在若干年后能夠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非理性繁榮》讀書筆記 篇6
第二次拜讀這本曾為希勒教授帶來無窮聲譽的經典著作,盡管在很多地方還是不太能完全把握他的思想(也許也有翻譯的問題),但相信他的思路已大抵掌握并認同!
本書重點是分析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的泡沫,這些泡沫的形成原因以及人的心理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作為一名行為金融學家,希勒教授指出以下一些重要的思想:
1、人類的行為最終推動著金融市場的.運行;
2、泡沫崩潰所蘊含的風險比人們認識到得要大得多;——想想07年;
3、“投機性泡沫”:價格上漲的信息刺激著投資者的熱情,并且這種熱情通過心理的相互影響在人與人之間逐步擴散,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加入到推動價格上漲的投機行列,完全不考慮資產的實際價值,而一味的沉浸在對其他投資者發跡的羨慕與賭徒般的興奮中;
4、當整個時期的房價指數經通貨膨脹修正后,我們發現房價上漲并沒有那么多;
5、當事件朝著一個極端的方向發展,通常是由于眾多因素共同作用,而其中任何單個因素都不足以解釋整個事件;
6、供給與需求才是真正影響股票市場價格水平的根本因素。供求雙方的行為是市場心理研究的一部分,正是這種行為驅動了股票市場的變化;
7、在股市達到頂峰之前人們的預期往往過于樂觀,而此后,人們的預期卻又顯得過于悲觀;
8、投資者選擇將其判斷的依據建立在多數專家都認可的基本理論上;
9、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之間有時可能存在著交叉反饋,隨著房地產市場中投機活動的增加和社會的不斷變化,這種反饋可能在未來不斷加強;
10、新聞媒體無論是在為股市變化進行鋪墊還是在煽動這種變化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11、股票市場的價格并不完全由基本面來決定;
12、人們在模棱兩可的情況作出的決定往往會受到身邊因素的影響;
13、人們總是傾向于過度自信而不是信心不足;
14、人們并不總是像事先想好的那樣行事;
15、機構投資者并不一定比個人投資者聰明;
16、遠離那些被高估的股票,才是明智的戰略;
17、股票可以下跌,而且可以下跌很多年。股票市場可以被高估,同樣可以低估許多年。
【《非理性繁榮》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非理性繁榮讀后感08-23
繁榮的農貿市場_550字08-28
當前大學生非理性消費及對策探析論文12-15
祖國繁榮富強的作文(精選30篇)10-09
唐朝經濟繁榮的原因是什么03-27
關于祝福祖國繁榮昌盛的句子01-04
愿祖國繁榮昌盛簡單祝福語09-27
祝福祖國繁榮富強的簡單祝福語220句10-09
祝福祖國繁榮昌盛簡短句子(精選300句)10-05
祝祖國繁榮昌盛經典簡短句子270句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