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書筆記

時間:2024-07-05 08:52:47 志華 讀書筆記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書筆記范文(精選22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書筆記吧。那要怎么寫好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書筆記范文(精選22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書筆記范文(精選22篇)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書筆記 1

  《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是作者肖川博士歷時十年寫就的一本教育隨筆集。文章的話題都直抵人心,說出了我們教育者的心理話,讀書的過程是與讀者對話的過程。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無時無刻感受到肖川博士那質樸與豪放、靈性與率真、睿智與寬厚集與一身的學者風范,還有他那顆對教育事業無限無限熱愛的赤子之心。在這里,我真正體會到什么是詩意教育,也渴望著自己去發現、去體味教育中那如詩如畫的意境。

  在這本書中,作者告訴我們要與經典為友;告訴我們教育帶給了我們什么;告訴我們要審視我們的教育目標;告訴我們教師要“六個學會”即“學會等待、學會分享、學會寬容、學會選擇、學會合作、學會創新”……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六個學會”。

  一、學會等待

  學會等待,我們要對學生少一點苛責,多一點理解;少一點失望,多一點信心;少一點冷漠,多一點親切。學會等待,意味著我們要能夠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意味著我們要能夠用從容的心態對待自己所做的工作。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這正是新課程下的對學生評價機制的變化。我們要發展的看學生,我們要看學生的發展。“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只要我們付出真誠的努力,我們一定會有豐碩的收獲。

  二、學會分享

  教師要給學生以更多的展示、引領和平等的給予,就要學會傾聽學生的聲音,學會與學生共同分享。教師學會了傾聽,才能走進學生的世界,學會從學生的角度看世界。這就意味著教師的作用應是展示,而不是灌輸;是引領,而不是強制;是給予,而不是施舍。這也正是新課程下的教師的角色的轉換和師生應該建立起來的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的重要體現。

  三、學會寬容。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在教育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碰到學生犯錯誤,而教師對他們多一些寬容,定會取得懸崖提韁的良好的自我教育效果。寬容是愛的甘露,通過教師耐心地引導,犯錯的學生會得到滋潤和營養,必將使他們在自我教育中轉化。教師要善于寬容,使自己變得胸襟開闊、氣度恢宏。教師要做“大智若愚”的人,通過自己的無為,來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和潛能。這樣教師的心智就不會閉鎖,頭腦不會固執,思想不會僵化,眼界也不會狹隘。學會了寬容的教師,才能盡可能地尊重學生的多樣化,珍視學生的個性,盡可能地從多種角度看待事物,盡可能地習慣“一個世界,多種聲音”。

  教師學會了寬容,自然就會用自己的率先垂范,成為學生模仿的楷模,自然產生巨大的教育力量,這是“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在與學生的接觸中,教師對自己所認同的事物常常也會抱以審慎的態度,而對學生所信賴的事物也能假設它確有合理之處,從而避免了武斷性。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與信任的基礎上,建立在寬容與樂觀的期待上。寬容孩子的特性,才會看到了更多不同的笑容,才會欣賞到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壯觀。

  四、要善于選擇

  教師要學會選擇教育的內容,選擇教育的時機,以及選擇教育的途徑和方法。例如,激勵這一方式的選擇。教師通過一個無意的手勢,一句看似無關的語言,一個夸張的表情,都可以含蓄地、寓意深長地觸動學生的心靈,達到使學生心有靈犀一點通的目的,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又開發了潛能。激勵的運用要源于尊重,源于信任。一個出乎意料的處理,往往能促使學生的心靈產生震憾。所以說,教師要學會選擇,只有教師具有不俗的選擇能力,才能達到不教而教的目的。

  五、學會合作

  教師要善于合作,當然不僅僅是在與同事教育教學事業方面的合作,更重要的是:有了合作的意識,教師就會尊重和接納學生的不同、差異、另類,甚至異端;教師就會“求大同,存小異”,作必要的妥協、退讓、隱忍和放棄。作為教師,在合作中,可以與學生和家長建立互信;在合作中,可以對學生進行引導;在合作和接納學生的同時,讓學生接納教師傳授的知識、方法;在合作中,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自我約束能力、辨別是非的能力和前進的動力。教師善于合作、善于溝通,而又有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品質和推已及人的胸懷,學生自然會通過觀察、體悟、分析等自覺行動,達到教育的目的。

  六、學會創新

  學會創新,意味著我們要不斷地探索以改進自己的工作,意味著我們要不斷地嘗試新的教學方式和教學風格,意味著我們要對司空見慣的事情從不同的角度去提出新的見解……當前的教育提倡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當前的社會也正提倡建設創新社會,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也成為當務之急,培養我們教師自己的創新精神更是迫在眉睫。要成為具有創新精神的教師,我們就一定要具有開放的頭腦、進取的精神和探究的興趣。

  掩卷深思,不僅讓我們感嘆書中到處蘊含著深刻的哲理,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從《教育的理想與信念》這本書中,我學會了許多許多,傾聽教育大師對教育的獨特理解和表述,我將懷著永恒的信念,孜孜不倦地去追求教育的理想。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書筆記 2

  走進肖川,走進這本書,我又重新認識到,關心“人”的成長是教育的一種情懷。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真正做到關心學生的成長,而不是僅僅關注學生的成績嗎?

  一、關心學生的成長,從學生的角度處理教學。

  教育是為了培養一個具有健康人格的人,一個能融入社會的人,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如果僅僅關心學生的分數,那是很自私的`想法,不能因為教師用心的講了,就要求學生必須做到,要從學生的實際心理需求出發。愛學生,首先要從學生的需要,學生的興趣入手組織教學內容,并時刻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關注每一個學生的起點,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每個學生。

  二、關注學生的成長,尊重學生作為人的價值和尊嚴。

  教師必須尊重學生作為人的價值和尊嚴,尤其是那些有過錯的,有嚴重缺點的學生。對于學生的尊重意味著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不體罰學生、不辱罵學生、不冷落學生、不嘲笑學生、不隨意當眾批評學生。教師對學生要有強烈的愛心和責任心。只有真誠地對待學生,才能真正地關愛學生、尊重學生。

  尊重就是一種愛,真正的愛不能沒有尊重。很難想象,一個無視學生人格、漠視學生尊嚴的教師,會是一個熱愛學生的教師。我們對于學生的自尊心,要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他的尊嚴,因為“只有教師關心學生的人的尊嚴感,才能使學生通過學習而受到教育”。蘇霍姆林斯基這樣告訴我們,“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質來說,就在于讓兒童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一個沒有體驗到自尊感的學生,會在今后的社會中去尊重別人。教師對學生的成長有著道義的責任,一個社會怎樣對待處境不利的人群,體現著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

  三、關注學生的成長,用理想去點燃理想。

  在學校里,學生的心靈在碰撞,作為教師我們如果能讓學生對未來生活充滿憧憬和向往,并帶著這種幸福感去學習與生活,迎接遇到的各種困難。學生在深思,創造,交流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和感受努力拼搏的過程的快樂,而這種快樂是可以延續下去的。在面對社會上的壓力時,我想他也能在辛苦工作中體驗到生活趣味,而不會散失自我。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書筆記 3

  在讀完肖川先生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后,著實給了我不少感受和啟發。

  從肖川先生的書中我深刻的理解了“教育是百年大計,教育的力量是無窮的。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中指出:“教育是社會的核心”,“教育在社會發展和個人發展中起基礎性作用”。那么作為教育者,我們身上的擔子是重之又重。肖川先生說:“良好的教育一定能給無助的心靈帶來希望,給稚嫩的雙手帶來力量,給迷蒙的雙眼帶來澄明,給孱弱的'身軀帶來強健,給彎曲的脊梁帶來挺拔,給卑瑣的人們帶來自信。”可見良好的教育在一個人成長中是多么的重要。那么如何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教育呢?是我們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首先我覺得作為教師對學生付出無私的愛是必要的。讓孩子在充滿愛的環境中輕松自在的學習,并從老師的身上學會為別人付出愛,我們要對孩子進行情感教育,尊重每個孩子,教師在平時的工作中不應該擺出“居高臨下”“師道尊嚴”之態,而要牢固樹立“教育就是服務”的觀念,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孩子,向他們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賦,不同氣質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都能得到他們相應的位置,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

  每個孩子的情況都是不同的,千差萬別。在對孩子的教育上我們不能“一視同仁”,要針對不同的孩子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正所謂要因材施教。尤其對班里的后進生,我們更要積極地關注他們,了解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去教育他們。我們不能僅僅關注孩子的成績,還要關注孩子的成長。在教育過程中,我們要容許孩子犯錯,在不斷地改正錯誤中進步。我們要學會寬容,肖川先生說:“在教育中,寬容比懲罰更具力量,它對于造就健康人格,培植寬容、真誠、信任與正直的品質,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的價值。”后進生們他們犯錯的機率要比優生多得多,所以我們更要學會寬容他們。

  可事實上并非如此,有許多老師對待后進生的態度那可真是難以言說,一旦后進生犯錯,他們便會以一種不屑的態度對待他們,有的甚至會惡語挖苦:“成績那么差,還每天沒事找事,真討厭。”“你學習怎么不積極呀?好事找不到你,壞事離不開你。”有的還加以拳打腳踢。試想,這樣的教育方式會得到怎樣的教育效果呢?不言而喻。面對學生的犯錯,我們要給予學生充分的寬容、信任和理解,少一點苛責、少一點失望、少一點冷漠,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心、多一份親切。教師相信學生,學生就會相信自己,只有有了自信,他們才會在成長的道路上積極進取。

  肖川先生告訴我們:“廣大教師,需要做到‘六個學會’:學會等待、學會分享、學會寬容、學會選擇、學會合作、學會創新。”作為教育者,讓我們帶著教育的使命感和責任心去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讓孩子們成為一個擁有希望、力量和自信的人,最有可能成為幸福生活的創造者和美好社會的建設者。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書筆記 4

  近期讀了肖川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一書,頗有收獲。這本書收錄的是肖川近年來創作的教育隨筆。讀著他所寫的一篇篇美文,我也對教育有了新的認識。

  肖川說:“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于引領學生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別,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良好的教育使得一個人成為真正的人,成為他自己,成為一個不可替代的、立于天地之間的.大寫的人。”

  “現實生活中,機構的職能錯位卻有時發生。正如監獄可能成為一所學校一樣,學校也完全可能成為一所監獄。”

  “不要把教育變成一把雕刻刀,按照某種意志把人塑造成為‘標準件’和‘工藝品’。

  肖川在《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中多次提到關注孩子的個性發展。他認為教育首先應該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識、文化等的傳授和灌輸。俄國人洛扎諾夫曾經說過:“理想的東西應當盡可能地保持個性,因為這是人及其創造中最可珍貴的東西。”然而。剖析我們當今的教育,似乎更多關注的是學生對文化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對規章制度的依從態度,而他們本該養成的作為“人”的基本素質卻有意無意地被忽略了。

  我們的教育過早過多地給予孩子們約束,不準干這,不準干那,課堂上只有舉手才能站起來發言;為了避免作業出現錯誤,任何人不許做題,老師講了后才做;不喜歡音樂,卻硬是被家長拉去學樂器;不喜歡美術,卻硬是讓家長按者在宣紙上潑灑筆墨;明明孩子喜歡擺弄些科技制作什么的,卻認為那是在浪費時間……熟不知,人的發展需要足夠自主的空間,這樣更宜于個性的自由的發展。人人都企盼被欣賞,而不員被雕塑,被拿捏,被打壓。

  “不聽話的孩子不是好孩子。”我們中國的教育被人稱為“聽話的教育”,我們培養了許多天才與神童,許多專家與學者,在他們身上卻很難找到真情的流露,個性的釋放。學生們沒有了自己的主張,習慣于人云亦云了,隨波逐流成了一種大趨勢。這難道不是我們一種悲哀嗎?

  由此看來,人必須成為自己的解放者,并在倫理意義上成為自己的創造者。我們能做到的就是要使學校變得有吸引力,成為人們舒展心靈,放飛想象的處所,還學生真正的自由,讓他們每個人都個性張揚。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讓我看到了教育隨筆所散發出來的獨特魅力,也讓我對這種記錄教育的形式產生了興趣。這種對理性世界的感性表現讓人在欣賞中華文字之美的同時汲取著豐富的專業營養。暢游于此,讓人心境開闊,靈感涌動。讀此書,必要用心才有所感,有此所感才有所得。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書筆記 5

  讀了《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一書,我佩服肖川先生的深刻見解。他站得比我們高,看得比我們透,講得比我們深。他讓我們看到了教育理想與信念竟然如此異彩紛呈,他讓我們感受到自由思想力量,憧憬幸福的教育生活,更激發我們去實踐,去追求。

  他的文章,字里行間透露著真實、親切與隨和。他說:錘煉語言,也就是錘煉思想;追求表達的獨特與精致,也就是追求思想的獨特與精致。在教學中我們也應當如此,我們應當追求課堂用語的精煉與準確,只有多學習,反復練習,才能有所進步。我要做肖川先生筆下那個“寥寥數語”者,而不是“洋洋千言”者。

  書中講到:別將生命的弦繃得太緊,留一份閑適給自己。理性的.頓悟,靈性的升發,需要閑適;心靈的舒展,視界的敞亮,也需要閑適;創意,往往在閑適輕松時翩然而致;情趣,也每每在閑適從容中一展風采。

  是啊,不就是在這種閑適中,我才能感受到閑適的美好,不就是在這種閑適中,我才能思考如何給學生閑適。教育人,需要一份閑適給自己,才能在心靜時找到教育的真諦;需要一份閑適給自己,才能領略知識的海洋,思想的價值,提高自己的學養;需要一份閑適給自己,才能思考學生需要怎樣的閑適。學習是循序漸進的,不是急功近利的,課堂氣氛輕松活躍是閑適;學生暢所欲言是閑適;遇到問題交流討論是閑適;安靜的思考,認真完成作業也只有在閑適中才能真正落實。

  肖川先生給予我們教師的是真誠與深刻,我們有責任與義務把真誠與深刻的接力棒傳給每一名學生。讓我們一起在努力實踐中,期待教育的理想的實現。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書筆記 6

  閱讀完肖川教授撰寫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這本書后,使我對“教育就是服務”的觀念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書中寫到:“《學記》有云:‘能為師然后能為才,能為長然后能為君。’由于這種文化邏輯,教育只不過是師之恩惠、師之恩蔭,學生只有對教師崇拜,敬仰的份,根本不可能奢望教師為其服務。今天,人們提出了名曰“教育消費”的概念。顯然,消費者就是那些有教育需求的民眾。作者認為,教育成為第三產業的一員,并非教育尊嚴的失落,而不過是培養、造就能夠“建國君民”的“君子”“士大夫”“接班人”的教育真正成為“使每一個人成為他自己”的教育。因此,我認識到教師在平時的工作中不應該擺出“居高臨下”“師道尊嚴”之態,而要牢固樹立“教育就是服務”的觀念,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孩子,向他們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賦,不同氣質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都能得到他們相應的位置,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

  捧讀《教育的理想與信念》,沒有“誤盡蒼生”的負罪感,沒有“走進死胡同”的沉重感,也沒有被駁得一無是處無所適從的惶惑。肖川博士是一個可敬的建設者,而不只是一個睿智的批評家。游歷他教育思想的家園,在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的同時,常能得到“原來可以這樣做”的啟迪。憑著對國內外教育的廣泛研究,憑著對教育使命的深刻認識,憑著對教育規律的準確把握,肖川博士給我們描繪了一幅幅教育的美好藍圖:從這里,我們可以讀到對教育傳統的尊重和揚棄,可以讀到對教育現狀的剖析和反思,可以讀到對域外教育的研究和借鑒。因為這是從教育現實的土壤上開出的理想之花,讀她的感覺才能這樣的親切。

  在肖川博士的教育辭典里,沒有強制只有引導,沒有說教只有熏陶,沒有抱怨只有欣賞,這本書使我體會到在教育上我們不能忽視學生的情感教育。書中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精神萎靡,麻木不仁,得過且過,心如死灰,這都是教育的大敵,而情感充沛,精神飽滿,潛心投入,心無旁騖,信心十足,追求卓越,則是學生獲得更充分發展的`心理基礎和人格品質。”作為教師的我們,培養學生敏感的心靈、豐富的體驗、細膩的感受是完整人的教育所需要的。因此,在學校教育中,讓學生有更多的活動,更多的參與,更多的平等交往與對話,更多的美感熏陶,更多的與自然界交融,更多的感受到被人欣賞,被人關愛的溫暖與幸福,這都是情感教育的現實途徑。

  暢游肖川博士教育理想的世界,感悟到的實在很多。我愿成為一個執著的追夢人,一個快樂的追夢人,做一個“人性化”的,能夠走進學生心靈的教育工作者。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書筆記 7

  看了這本書,我對“教育就是服務”的觀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學生對教師只有膜拜景仰的份,根本不可能奢望其為自己服務。現在,人們提出了‘教育消費’的概念。教育成為第三產業的一員,并非教育尊嚴的失落,而是使教育真正成為“使每一個人成為他自己”的教育。因此,我認識到,我們教師在平時的工作中絕不應擺出“居高臨下”“師道尊嚴”的架子,而要牢固樹立“教育就是服務”的觀念,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孩子,向他們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賦、氣質和文化背景的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

  這本書也講到我們教師的學習與成長,用它那一如既往的平易自然的語言,沒有絲毫的說教,讓我在世俗的喧囂與嘈雜中,用多年來久違的,古典的心情,來反思自己的學習,明白了學習的真諦:學習不是立竿見影式的`投機取巧,在大多時候,它的價值是十分間接的。它內化為人的一種素養,外化為人的一種氣質。真正的學習是人深層次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精神漫游。我發覺自己這幾年來的學習是多么的膚淺,多么的急功近利啊!要考試了,才捧起書,要寫東西了,才開始學習,“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多久沒有品嘗看書的樂趣了?多久沒有在書的海洋里歡快遨游了?

  誠如狄金森所說:沒有一艘船像一本書,也沒有一匹駿馬能像一頁跳動的詩行,把人帶向遠方。這本書用感性的文字表達理性的思考,用詩意的語言描繪多彩的教育世界,以滿腔的熱情高揚教育的理想與信念。它讓我在學習教育理論的同時,領略到了文章的理趣、情趣與文趣,既培養和激發了我們一線教師的理論興趣,又能提升我們對于生活的熱愛與柔情。它的獨特之處就在于:以隨筆的形式,對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現象,給予學理上的闡釋,并發掘其中的文化內涵與精神底蘊,從而收到以小見大、以孔窺豹、洞幽察微的效果。它第一次讓我領略到教育隨筆這種表達方式的魅力:它隨和、隨緣、隨意,沒有居高臨下的霸氣,沒有正襟危坐的儼然,沒有煞有介事的虛假,沒有耳提面命的煩悶。只是有感而發,像朋友間的抵膝而談,不求全面,不求嚴謹,甚至不求客觀公允,只求譴一己之意趣,痛快淋漓,嬉笑怒罵。這種邏輯實證之外的表達的美。這種旁征博引,引經據典,行云流水一般隨意而不隨便的文風,喜也,怒也,哀也,樂也,似淡雅的香茗,勝陳年的烈酒,時時處處,字里行間,無不顯示著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超強的文字駕馭能力,體現著一種情懷,一種趣味,一種心境,一種對美的追求。它不僅是一種寫作的風格,更是一種生活態度的自然流露,正如詩云:“刪繁就簡三秋樹,領異標新二月花”,“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對待工作如此,對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難免有許多不如意,同事相處、朋友相交,難免有一些誤會,但如果能用寬容的心對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有人說,人生有三大境界,一是物質人生,二是藝術人生,三是宗教人生。宗教人生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可能一輩子也達不到,但追求一種快樂的讓心靈釋放的藝術人生還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多讀書。作為教師,尤其要多讀教育類書籍。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書筆記 8

  從肖川老師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中知道教育還可以分那么多種,什么道德教育、生命教育、信仰教育、未來教育等等。其中肖川老師對生命教育的闡述讓我頗感興趣。

  生命教育的宗旨在于:捍衛生命的尊嚴,激發生命的潛能,提升生命的本質,實現生命的價值。

  生命教育的目標是:關注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欣賞生命,敬畏生命。

  我們的教育的對象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教育提倡要“以人文本”,恰恰與生命教育有著相同之處,所以我們的教育離不開生命化的教育,我們必須進行生命化的教育。我們要尊重每一個學生、呵護每一個學生、欣賞每一個學生,教育學生珍愛自己的生命、珍愛別人的生命。在教學中,多給學生一些權力,讓他們自己去選擇;給學生一些機會,讓他們自己去把握;給學生一些困難,讓他自己去面對;給學生一些問題,讓他自己去解決;給學生一些條件,讓他自己去創造。

  我們可以通過生命教育使我們的`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使學習變得更有吸引力;使學生的個性變得豐富而舒展;使學生的人格變得正直而強健。

  因此,我們要堅守生命教育,使每一個學生能夠在我們的教育下快樂健康的成長。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書筆記 9

  剛拿到肖川博士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猛一看書名,感覺很高大上,里邊應該是高深艱澀的理論。拿起來,慢慢讀進去,發現并不是這樣。其實說都是樸實無華的教育理念。

  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與經典為友》這一篇。“教育的道理,其實都是些大道理、樸素的道理,都是些家常話”。道不遠人,大道至簡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要成才先成人,性格決定命運,好習慣成就好人生。這都是教育中簡單樸實的追求。但是現在我們為了花樣翻新,搞革新,搞模式,搞突破,搞新理念,古老的智慧不是疾風暴雨般的澆注就能心領神會的,也不是簡單的誦記就可以得其真傳的,他需要反復的咀嚼、不斷的玩味、再三地琢磨,需要“虛心涵泳,切己體察”的功夫。有的人研究出某個“模式”,還動用手中權利,讓大家跟著觀摩、學習,回去后實踐個性。一段時間后不了了之。比如,前段時間安徽某學校自創“餐桌式座位”,學生上課面對面。教室里學生面對面坐,學生時不時互相討論、老師拿著課本“全班繞”。學校對外稱這是“生態課堂”,類似于美式的自由教學,這是課程改革的實驗。但是一線的教師卻稱這樣做容易分散學生注意力。低年級的學生本來自控力就差,天性本來就好動,這樣‘餐桌式座位’容易分散學生注意力,課堂效率大打折扣。小學生對這種座位方式并不適用。

  我也有過這樣的經歷。記得我剛上班的時候是在一所中學。有一個學期學校領導領著部分中層領導去某地參觀,回來后也發動大家都重新編排座位。以小組為單位,學生面對面就坐。當時我教了兩個班。除了我任班主任那個班沒有那樣調整座位外,全年級17個班都改成了“餐桌式座位”。但是,那種方法只用了一個月,大家就全部回到了原來的排座位方式。

  教育很像我們人類,不適合太鬧騰。當我們快速奔跑的時候,腦子處于缺氧狀態,是轉不起來的,身子和腦子很難同時高速運轉。教育太熱鬧了,就少了深度思考。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書筆記 10

  讀《以古典的心情對待學習》時,初看題目,“古典的心情”讓我有點疑惑,有古典文學、古典美女,怎么還有“古典的心情”呢?讀了整篇文章,才知道原來“以古典的心情對待學習”就是沉下心來對待學習。我很贊成作者的這一看法,現在我國的經濟發展得越來越快,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但隨著生活的富裕,人們的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開始出現脫節現象,人們開始心浮氣躁、急功近利,大多數人已不能靜下心來讀書,很多時候書成了裝點門面的工具。

  多么希望我們能沉下心來真正的與書為伴!

  讓我們與書為伴!知識是我們精神的食量,很多的知識是從書中獲得的。沉下心來讀書,可以益人心智、怡人性情、變化氣質、滋養人生;可以使人擁有深厚的內涵,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說的就是這個道理。作為老師,我們更應該沉下心來讀書,博覽群書,使我們擁有淵博的知識,這些知識會使我們更加理性,這些知識與理性讓我們在舉手投足之間不由自主的產生一種大氣,這種大氣使我們魅力四射,吸引學生樂意跟著我們的步伐走。

  “文字是生命的酒”這句富有詩意和哲理的'話,令我記憶深刻。當我們用心去讀書,在書的字里行間暢游的時候、當我們用優美的語言表達我們深邃的思想時,我們會覺得我們的生活、我們的生命如酒般醇美,讓人回味悠長。讓我們與書為伴吧!“心與書的交流,是一種滋潤,也是內省與自察。伴隨感悟和體會,淡淡的喜悅在心頭升起,浮蕩的靈魂也漸歸平靜,讓自己始終保持一份純凈而又向上的心態,不失信心的契入現實,介入生活、創造生活”這是一個多么美妙的境界呀!

  所以,讓我們與書為伴吧!沉下心來對待學習,讓我們在每天的生活中都能感受到春日鮮花、夏日小溪、秋天明月、冬天殘陽那美好的風姿。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書筆記 11

  最近,讀了肖川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一書,頗有收獲,我深深地被書中那凝練、雋永、雅致、精當的語言表述所吸引。肖川在《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一書中,全力宣傳他的教育理想和信念,對教育世界中那些習以為常的現象,給予學理上的闡釋,并發掘出其中的文化內涵。

  “與經典為友”、“教育的意蘊”、“教育給了我們什么”、 “審視教育目標”、 “教育的靈魂”。那一個個直抵人心的話題,說出了我們的心理話。書中許多經典的表述,讓人感到思想力量的強大。《教育理想與信念》是用詩意的語言描繪多彩的教育世界,這樣的讀書是學習,更是一種享受。文章處處顯示著隨和、隨意、隨緣,字字句句都能在讀者心里引起共鳴。

  書中有這樣的一段話:“如果一個孩子:“如果一個在學校中度過9年或12年的孩子,整天處于被動的應付、機械的訓練,死記硬背,簡單重復之中,對于所學的內容就難免生吞活剝,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很難想象,在他(她)的`一生中,能夠具有創新的精神和創新的能力,能夠成為一個獨特的自我。”對比周圍的學校教育,包括我自己的讀書生涯及之后做了教師的教學工作,學生大多處于被動的,應付的狀態,個別甚至真的是“折騰”中學習的,只有極少數是我要學,我會學,我樂學的。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這應該成為每個教師追求的一個目標。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把一個智商優秀,學習品質良好,家庭背景好的學生培養成一個全面的,和諧發展的人,這也許并不困難;而要把一個智商一般,家庭背景一般,學習品質差的學生培養成一個樂觀的,文明的,好學上進,學業優秀的合格畢業生,就很不容易。也正因為不容易,才更顯示出我們呢的工作的難能可貴。

  教育是一個人文的世界,書中提到,“良好的教育更多的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防范與責罰。”我認為兩者直接有一個很大的差別,前者的教育目標更長遠,看中的是學生今后成長的道路;后者也許只看到眼前利益,只為了學生的成績好一點,這樣只求眼前分數的教學是永遠也不會是最有效的教學,學的的教育學者都指出教育的真諦在于愛,教育的目標在于人的發展。

  此書的獨特之處就在于:對教育世界中那些司空見慣、習以為常的現象,給予學理上的解釋,并發掘出其中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底蘊,從而得到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的效果,使讀者在學習和掌握教育理論的同時,領略到文章的理趣、情趣、與文趣,既有助于豐富教師的文化底蘊,又有助于教師們確立對于教育的理想與信念,幫助教師生成教育的智慧和提升對生活的熱愛。

  我相信,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如果能夠依據書中的教育理念,結合自己的教育實踐進行反思,會發現,其實現實中的很多問題會隨著閱讀、交流與溝通迎刃而解,進而樹立起自己的教育理想與信念。會使自身在教育教學上步履變得輕松些。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作為教學主導者必須具備優良的師德、師智、師能。教師可以也應該讓自己多才多藝,讓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豐富,讓自己脫離庸俗。那么,教師在讀書中聆聽前人的教誨,不僅是尋求教育思想的營養,教育智慧的靈感,也是情感與意志的洗禮。

  “處處留心皆學問”,更新、充實、優化自己已時不我待,因為假如一個不讀書的教師,必然缺乏文化積淀,窮其終生,也只能一個教書匠。盡管目前學風還是比較功利和浮躁,只得從點滴做起,日積月累,切忌怨天尤人,讓我們為中學教育教學默默耕耘,相信明天會更好!

  《教育理想與信念》真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太佩服肖川博士,竟然能用這么難精煉又雅致的文字讓我領略了教育的內涵,讓人品味,遐思。

  昨天,我們從閱讀中起步;今天,從閱讀中充實;明天,從閱讀中圓夢!總之,教師應千方百計地注重開拓進取,精益求精,務必頭腦要活,干勁要足,功底要實,使自己不至于成為平庸的教書匠,并構建自己的教育理想與信念,為之奮斗。讓我們一起讀書吧,行萬里路,破萬卷書!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書筆記 12

  剛開始讀《教育的理想與信念》時,只是存著隨意看看的意思,但是他深刻的闡述,真誠的話語,富有詩意的描述,都那么的妥貼與自然,立即深深地吸引了我。猶如他自己在書中所定的那樣:所表達的一切都是從心靈深處流溢出來的切膚之感,沒有矯揉造作,故作姿態,沒有"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無奈與空洞,有著自然、真切和諧之美。

  就是這樣被一篇篇的文章所吸引,意味猶長。讀他的書,也許不只是在學他的教育理想與信念,同時,我更多的是在欣賞他的表達方式與方法,欣賞他的觀念與態度。讀他的書,確實是一種享受。

  “深入淺出式”的理論使我較容易理解與接受。這對于我的教學無疑有著深刻的影響,就說“什么是良好的教育”這一環節中所說的“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與信任的基礎上,建立在寬容與樂觀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與人心靈距離最短的時刻,存在于無言的感動之中。”正因為有了這樣的闡述,這樣貼切的比喻,才使我在具體的班級事例中有的放矢。

  肖博士在“教育的意蘊——教育的力量”這一章節中這樣寫到 “ ‘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的發展’。沒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輕蔑和敵視之上的,也沒有任何一種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懲罰和制裁來實現。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和信任的.基礎上,建立在寬容與樂觀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與人心靈距離最短的時刻,存在于無言的感動之中。”

  肖博士的這段話讓我感受深刻,是的,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教師與父母!農民怎樣對待莊稼,決定了莊稼的命運,教師或家長怎樣對待孩子,決定了孩子的一生!農民希望莊稼快快成長的心情和教師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完全一樣,但做法卻截然不同:莊稼長勢不好時,農民從未埋怨莊稼,相反總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我們孩子在某方面表現不好時,有的教師或家長卻更多的是抱怨和指責,很少反思自己的過錯!作為一名教師我們對學生更應該進行賞識教育,要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賞識他,給他以信心,學生的自信無論對學生的學習還是一生的發展,都至關重要。

  讀這本書,使我的身體得到了放松,心靈得到了凈化,思想得到了升華。似淡雅的香茗,勝陳年的烈酒,體現著一種對美的追求和趨從。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書筆記 13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是肖川老師對教育、對人生與社會率真精致而充滿靈性的解析,這是用理想與信念點燃的隨筆,更仿佛是我們教育實踐道路中打開的一扇窗,讓我們看見滿天智慧與人性的星光,異彩紛呈。

  這本強調“隨和、隨意、隨緣”的隨筆集,告訴我們“我思故我在”的另一層意義,教育的意義。肖川說,“你真正的生命是你的思想” 、“所有的思都是詩”。在生活的忙碌中,我們往往忽視了用思想武裝自己的頭腦,而唯有思想,才能重塑我們的教育行為;唯有思想,才能陶冶學子的心靈。

  肖川說:教育首先應該是“人”的教育,而不是知識、文化或政治、法律的傳授和灌輸。俄國人洛扎諾夫曾經說過:理想的東西應當盡可能地保持個性,因為這是人及其創造中最可珍貴的東西、最美好的東西。哪里的個性沒有得到保存,受到壓抑或被忽視,哪里的教育就不能完全實施。只有作為個人,而不是“一個一般的人”,才能在思想和感情上有所建樹,才能堅持不懈地追求。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生命個體,每一種顏色都是裝扮世界的美好元素。暖色系的紅、黃、橙色能使人心情舒暢,產生興奮感;冷色系的青、灰、綠色等使人感到清靜,甚至有點憂郁。五彩的世界里它們缺一不可。藝術家說過,懂得搭配之道,哪一種色彩不是美?而我們作為教育者,若懂得期待,哪一個孩子不可愛?“亮光在你背后,生命期待著我們的驀然回首”!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需要做到“六個學會”。一個好的品質的形成,一個不良品質的矯正,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的、曲折的過程。學會等待,意味著教師能夠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意味著能夠用從容的.心態對待自己的工作: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氣躁,不指望一次活動、一次談話,就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過程,學會了等待的教師,一定永遠不會對學生說‘你不行’。當我們學會用等待的心情看待學生時,我們就能對學生少一點苛責、少一點失望、少一點冷漠,而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心、多一份親切。心情愉快時,學生的缺點與錯誤很容易去包容;可一旦學生屢次耐心教育收效甚微后,我們往往變得很是煩躁,耐心也隨之消失到九霄云外去了。這個時候的我們才更需要一份懂得等待的心境!

  學會分享,首先意味著學會傾聽,學會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學會從孩子的眼光看待世界。我們一直要求學生學會傾聽,學會傾聽同學的回答,學會傾聽朋友的心聲,可是作為老師的我卻從來沒有靜下心來傾聽學生的心聲。因為不會傾聽,所以有些小朋友不愿意吐露自己的想法,不愿意和老師交流,他們感覺老師永遠高高再上,擁有無限的權威,于是老師越來越不了解自己的學生,學生越來越不愿意親近自己的老師。仔細想想,有時俯下身來,的確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學會分享是和學會欣賞別人高度相關的:欣賞別人其實就是真誠地去分享對方的閃光之處,它會帶給我們非常單純的滿足、愉悅和歡樂。有人說,我們不見得喜歡我們所賞識的人,但一定喜歡賞識我們的人,人心都是一樣的。在學習方面,因為人的智力高低不同,總會造成成績的好壞差別,我們往往習慣以一個學生的成績來評定學生的優差,喜歡優生,嫌棄差生。為此,那些后進生越來越自卑,總感覺自己不如別人,但是仔細觀察發現,他們也是有值得老師同學關注,學習的地方。比如學習不好的學生卻很慷慨,很有禮貌,每天放學離校前都是特意跑到老師的辦公室門口和各位老師說聲“老師再見”;智力不高的學生學習態度卻很端正,知道自己不聰明那就勤奮一點,老師布置的每項作業都會認真地完成;上課紀律不好的學生做事情卻很負責任,只要是老師或者同學囑咐的事情他都能做得一絲不茍。教育不僅僅要看成績,更應該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每個學生都有值得去和別人分享的閃光點,在老師的眼中應該是一樣的。對別人表示出真誠的贊揚和欣賞會使我們的生活有更多的陽光、溫馨和美麗。

  學會寬容,就是努力使自己變得胸襟開闊,氣度恢弘,就是盡可能地尊重多樣性、珍視個性。寬容比懲罰更具有力量,它對于造就學生健康的人格,培養寬容、真誠、信任與正直的品質,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俗話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學生是未成年人,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發生這樣那樣的錯誤。而我們應該注重引導,尊重差異,寬容地對待學生的過錯,耐心地期待學生的進步。真誠地用一顆愛心去感化他們,用一顆童心去走近他們。當然,在寬容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寬容地對待學生的每一個想法的同時,也應該做到嚴格要求學生。因為寬容絕不是放任、不是縱容,不是消極的無所作為,它意味著尊重、信任、理解和溝通。

  學會選擇,是一個更加文明、人道、合理的時代人們必備的素質和能力。意味著人類將通過選擇來尋求適合自己的空間和途徑。教師本人必須學會選擇,學會選擇教育的內容,選擇教育的時機、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學會合作意味著對于不同、對于差異、對于另類,甚至是對于異端,學會合作就意味著尊重與接納;意味著學會了“求大同,存小異”,學會了必要的妥協、退讓、隱忍和放棄。一個崇尚個性的時代,必定是一個崇尚合作的時代。這是因為:一方面,個性使得合作成為必要與可能;另一方面,個性也只有在人與人的合作中才能得到健康發展。因此,作為教師,需要很好地和校長合作,和同事合作,和學生合作,和家長合作。合作需要有善于溝通的品質和能力,需要有理智的判斷和成熟的熱情,需要有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品質和推己及人的胸懷。新課程特別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教學模式,這就更是需要我們廣大教師切實轉變角色,成為學生課堂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與合作者,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學會創新,意味著教師能夠不斷探索以便改進自己的工作,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式和教學風格。教師學會創新,并不是要教師能探索出整個人類都未知的認識或規律,而是希望教師通過自主探究將古老的教育智慧變成自己的信念和教養,并將這種信念和教養體現于日常的、細微的教育行為之中。現實種總有一些教師拿著昨日的舊教案重復講給一批批新學生聽,這樣的人是走不到教育的彼岸的。只有具有開放的頭腦、進取的精神和探究的興趣,不斷創造、創新的教師,才能托起新教育明天的太陽!

  哪一種色彩不是美,哪一個孩子不可愛?教育的星星之火需要我們共同用理想與信念來點燃。肖川的文字是他生命的酒,更是我們前進的啟明星。六個學會,指明了我們前進的方向;既然我們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書筆記 14

  肖川博士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一書涉及到了教育學眾多的重要領域和主題,包括教育的真義、教育的價值、教育與社會、教育與生活、課程與教學、道德教育、師生關系、教師的學習與成長等等。涵蓋面非常之廣。

  我們的教育觀點和信念將決定孩子們的明天。觀點決定行為,信念決定態度。而我們,作為一個教育集體的一員,我們的教育觀點和信念就不僅僅決定個人的行為和態度,更會影響我們整個集體的前進方向,并最終影響孩子們明天的發展。作為教師,首先我們要有統一的教育觀點和信念,那就是使我們的學生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具有清醒的智慧、高尚而勇敢的心和一雙靈巧的手的人,這樣他們才能成為明天的人才。

  馬克思說過:“作為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就有規定,就有任務”,一名人民教師,他的'責任無處不在,如果沒有責任意識,就不會明白自己的職守,不會明確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以發展的眼光對待學生,從容的心態對待工作。對學生永遠都說“你能行”!給與學生的是切心的理解、充分的信任、無間的親密。學會分享,做傾心的聽者,走進孩子的內心,蹲下身子平視他們。分享孩子的喜悅、分擔孩子的苦惱。用真誠的語言贊美,用美麗的心情對待。學會寬容,用開闊的胸襟、恢弘的氣度對待孩子,敞亮自己的心智,靈活自己的頭腦,活潑自己的思想,闊寬自己的眼界,學會合作,對于不同能夠理解,對于差異能夠尊重,對于另類能夠接納。妥協與堅決并存,隱忍和張揚共處,退讓與堅持同行,放棄和追求共振。學會選擇,讓教育走向民主化,走向個性化,選擇適合的教育內容,選擇恰當的教育時機,選擇最優的教育途徑和方法。學會創新,從新的角度解釋司空見慣的事物,以新的視界審讀理所當然的的事物,對那些似是而非、一訛傳訛的種種說辭予以警示。開放頭腦、積極進取、主動探究,將教育的智慧變成信念和教養,落實在日常的、細微的教育行為中。

  從《教育的理想與信念》這本書中,我越來越堅信在工作過程中形成的教育觀點和信念。正如:“我相信有心的地方,就會有發現;有發現的地方,就會有美;有美的地方,就會有自由;有自由地方,就會有快樂!快樂應該成為我們追求的重要目標。”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書筆記 15

  曾經我一直覺得只要自己有足夠的學識就可以教出好學生,但實際情況并非如此簡單,光有學識是絕對不足夠的。正如書中說的“教師教學藝術創生的能力,取決于教學經驗的豐富程度,取決于對教學模式駕馭的嫻熟程度,更取決于教師的資質和精神修養,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假如你是一個內心世界非常豐富的人,一個富有愛心和教養的人,一個富有想象力和創造性的人,一個能夠喚起人們對生活的熱愛與柔情的人,一個能夠“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人,那么,你不僅可以成為一個優秀的教師,你也一定能勝任許多其他的工作。相反,假如你是一個內心世界蒼白和貧乏的人,一個麻木和粗俗不堪的人,一個平庸和委瑣的人,一個不學無術的人,那么,你不僅不會是一個合格的'教師,你所能勝任的工作恐怕是少之又少。”

  曾經我遇到過這樣一個學生,他不愛學習,就愛通過惹事引起大家的注意。遇到這種情況,我想你有再多的學識你也教育不好他。當時,我對他幾乎絕望。后來,有位老教師就提醒我,不要總是批評,多給他鼓勵,多給他一點愛,也許他會好一點。我試著用愛包容他,漸漸地倒是發現了他的優點,他也漸漸地收斂了自己的不良行為,能和同學們友好相處了。雖然他的成績并沒有提高,但是他的性格有了改變,我想這就是“仁愛”所起到的教育作用,讓孩子健康成長。

  我們的家長和老師都是愛學生的。但完整的愛、健康的愛,應包括五個方面:了解、尊重、關懷、給予、責任。這五者是一個整體。倘若缺乏了解,愛就是盲目的;倘若缺乏足夠的尊重,愛就會變為支配與控制;倘若缺乏關懷和給予,愛就是空洞和蒼白的;倘若缺乏責任,愛就是輕薄的。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書筆記 16

  “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可以改變人生的寬度。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起點,但可以改變人生的終點。”讀完肖川博士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以后,腦海里經常回響著這樣的富有哲理的話語。

  是的,每讀一篇《教育的理想與信念》里的文章,就是和肖川作為文人的平等交流,就是和肖川作為教育專家傾心的對話,就是在和這位博士分享這個時代的夢想與溫暖……閱讀他的著作,我的生命因此有一種奇妙的“存在的激情”。

  最先吸引我去讀肖川先生的書是偶然在雜志上看過他的“六個學會”,他說:“廣大教師,需要做到‘六個學會’:學會等待、學會分享、學會寬容、學會選擇、學會合作、學會創新。只有當我們的教師具備了這些素質,人類才能擁有更加美好的未來。”

  “我力圖創造出一種融哲學的理趣、散文的韻致和宗教的情懷于一體的表述風格。因此,我更愿意用‘心’來寫一點文字,讓讀者讀出啟迪之外的一點激動,一點推動,一點感動;讀出一種情懷,一種心境,一種胸襟,一種器局,讀出一個完整的、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來。”這是肖川先生《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一書封面上的一段話。我被這一段話所感動,讓我的內心有一種融入書中的渴望。所以我把它納入暑期閱讀計劃。

  關于教育隨筆。在肖川博士看來,得其真味在一個“隨”字:隨和,隨意,隨緣。隨筆“沒有居高臨下的霸氣,沒有正襟危坐的儼然,沒有煞有介事的虛假,沒有耳提面命的煩悶。”一下子,就把隨筆平和的姿態、隨意的`流淌的情勢給我們展示出來了。在實際操作中,我們的許多教師總把寫作看得很神圣,高不可仰。肖博士抓住這個關鍵,先就給我們從思想上以輕松的導向。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一書中,我們時常可以看到像珍珠一樣熠熠發光的思想:良好的教育一定能夠給無助的心靈帶來希望,給稚嫩的雙手帶來力量,給迷茫的雙眼帶來清明,給孱弱的身軀帶來強健,給彎曲的脊梁帶來挺拔,給卑瑣的人們帶來自信。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批判是基于一種深刻的愛。思想在學習和相互交流中生成,在思考中得到提升,在寫作中得以梳理……

  肖川先生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一書,深深地吸引著我。我細細品味他的文章,里面無處不體現著一種對美的追求和趨從。肖川先生的隨筆,讓我感受到一個“隨”字:隨和,隨意,隨緣,沒有居高臨下的霸氣,沒有正襟危坐的儼然,沒有煞有介事的虛假,沒有耳提面命的煩悶,而是像朋友之間的促膝而談。它表達一種情懷,一種趣味,一種心境,一種追求。下面是我自己讀完全書后的一點體會:

  一、他告訴了我們教育的靈魂

  書中提到,教育的靈魂該是道德教育,很多時候,我們趨向的是一種無視主體性的教育。這種無視主體性的道德教育培養出來的人大多數表現為缺乏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缺乏自律能力,缺乏進取精神,表現出盲目從眾和循規蹈矩,表現為逆來順受。讀到這里,我有種被提醒被激醒的感覺,而如何將書中理念運用于我們英語教學中,我覺得應該從關注學生的情感,尊重每個孩子,從寬松、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開始,讓學生只有對自己、對英語及其文化、對英語學習有積極的情感,積極鼓勵他們在學習中的嘗試,創造各種合作學習的活動,關注性格內向或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盡可能建立融洽、民主的師生關系。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必須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首先教師有無私的情懷,熱愛教育事業,樂于為教育獻身,不計較名譽,地位,金錢和待遇,把學生當作摯友和知己,從而培養學生寬廣的胸懷。同時,教師還應具備豁達的情懷,寬容,善良,誠懇,用自己的行為去影響學生,用親切動人的語言解決教師與學生的矛盾,只要處處使學生感到親切,感到一種無形的吸引里,才能有助于教育活動取得更高成效。最后,教師的一言一行都要體現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正確方向,文明的舉止,言談舉止要適度,端莊大方,自然親切,各方面成為學生的先行者名稱為學生的表率,進而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影響和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書筆記 17

  最近拜讀了肖川博士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一文,在閱讀的過程中,我感受到肖川博士那質樸與豪放、靈性與率真、睿智與寬厚集與一身的學者風范,還有他那顆對教育事業無限熱愛的赤子之心。在這里,我真正體會到什么是詩意教育,也渴望著自己去發現、去體味教育中那如詩如畫的意境。文中無論是“作為人文學的教育學”,“教育即解放“,還是“真誠的言說”,均在一個個看似輕松的話題中高揚著對人的終極關懷。它像一盞明燈,為我的教育導航。

  書中說道:“什么是良好的教育呢?也許我們很難給予它一個周全的描述,但我們可以非常肯定地說,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感受過人性光輝的沐浴,從來沒有走進一個豐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從來沒有讀到一本令自己激動不已、百讀不厭的讀物,從來沒有苦苦地思索過某一個問題;如果從來沒有一個令自己樂此不疲、廢寢忘食的活動領域,從來沒有過一次刻骨銘心的經歷和體驗;如果從來沒有對自然界的多樣與和諧產生過深深的敬畏,從來沒有對人類創造的燦爛文化發出過由衷的'贊嘆……那么他(她)就沒有受到過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一顆沒有被黑夜與習慣所摧毀的童心在跳動。讀了這樣的充滿理想與激情的文字,誰又會無動于衷呢?

  “教育就是服務”這是書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話。短短六個字其實就在告訴我們,我們的教育就應該為學生服務,為了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當我們站在三尺講臺上,傳業授道解惑之時,是否洞察到了每一位學生的需要。教育并不單單只是知識的傳遞,人的知、情、意、行是相互影響、相輔相成的。所以,我們教師要將自身的真實展現來感染身邊的學生。簡單地說,你要學生有愛,教師先得愛學生;你要學生有容人之量,教師先得對學生寬容;你讓學生懂得幫助他人,教師就得給予學生更多的溫暖。當孩子從身邊你的身上感受到溫暖、真誠、仁慈、寬容的時候,他的心中也開始對人性的光明有所了解和感悟,俗話說:“近朱者赤”應該也適用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相處吧。從字里行間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肖川博士對教育思考的深刻性,從他的言論中透露著對教育的人性化追求。是的,我們的教育就是“以人為本”的教育,但我們又常常在不知不覺中忽略了這一點。知識的灌輸往往過重地成了主角,而缺少了對孩子個性的培養。正如書中序中寫到的“教育的任務首先不在于教會受教育者多少知識和本領,它最基本的任務是教他們如何去發現生活中的真誠、善良和魅力,教他們用一顆真誠的心去融入社會、理解他人、關愛生命。”作為教師的我們應盡力去挖掘學生身上“真、善、美”的本質。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是一本收集了60多篇的教育隨筆,它讓我看到了教育隨筆所散發出來的獨特魅力,也讓我對這種記錄教育的形式產生了興趣。這種對理性世界的感性表現讓人在欣賞中華文字之美的同時汲取著豐富的專業營養。暢游于此,讓人心境開闊,靈感涌動。讀此書,必要用心才有所感,有此所感才有所得。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書筆記 18

  讀了《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一書,我佩服肖川先生的深刻見解。他站得比我們高,看得比我們透,講得比我們深。他讓我們看到了教育理想與信念竟然如此異彩紛呈,他讓我們感受到自由思想力量,憧憬幸福的教育生活,更激發我們去實踐,去追求。

  他的文章,字里行間透露著真實、親切與隨和。他說:錘煉語言,也就是錘煉思想;追求表達的獨特與精致,也就是追求思想的獨特與精致。在教學中我們也應當如此,我們應當追求課堂用語的精煉與準確,只有多學習,反復練習,才能有所進步。我要做肖川先生筆下那個“寥寥數語”者,而不是“洋洋千言”者。

  書中講到:別將生命的弦繃得太緊,留一份閑適給自己。理性的頓悟,靈性的升發,需要閑適;心靈的舒展,視界的敞亮,也需要閑適;創意,往往在閑適輕松時翩然而致;情趣,也每每在閑適從容中一展風采。

  是啊,不就是在這種閑適中,我才能感受到閑適的美好,不就是在這種閑適中,我才能思考如何給學生閑適。教育人,需要一份閑適給自己,才能在心靜時找到教育的真諦;需要一份閑適給自己,才能領略知識的'海洋,思想的價值,提高自己的學養;需要一份閑適給自己,才能思考學生需要怎樣的閑適。學習是循序漸進的,不是急功近利的,課堂氣氛輕松活躍是閑適;學生暢所欲言是閑適;遇到問題交流討論是閑適;安靜的思考,認真完成作業也只有在閑適中才能真正落實。

  肖川先生給予我們教師的是真誠與深刻,我們有責任與義務把真誠與深刻的接力棒傳給每一名學生。讓我們一起在努力實踐中,期待教育的理想的實現。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書筆記 19

  前幾年在第二屆東莞市名校長,名教師的培訓辦開學典禮上,我有幸聆聽了北京師范大學肖川教授的講座。他語言風趣、生動,不時贏得我們的掌聲,我們在享受他語言的樂趣中受益不少。

  最近在書店里無意中看到了肖川教授撰寫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一書,這是他歷時10年寫就的一本教育隨筆。書中收錄的60多篇文章,涉及到了教育學眾多的重要領域和主題,包括教育的真義、教育的價值、教育與社會、教育與生活、師生關系、教師的學習和成長等等。在他的演繹下,教育理想與信念竟然如此異彩紛呈!激發我們去實踐、完善和升華。

  閱讀完這本書后,使我對“教育就是服務”的觀念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書中寫到:“《學記》有云:‘能為師然后能為才,能為長然后能為君。’由于這種文化邏輯,教育只不過是師之恩惠、師之恩蔭,學生只有對教師崇拜,敬仰的份,根本不可能奢望教師為其服務。

  今天,人們提出了名曰“教育消費”的概念。顯然,消費者就是那些有教育需求的民眾。作者認為,教育成為第三產業的一員,并非教育尊嚴的`失落,而不過是培養、造就能夠“建國君民”的“君子”“士大夫”“接班人”的教育真正成為“使每一個人成為他自己”的教育。因此,我認識到教師在平時的工作中不應該擺出“居高臨下”“師道尊嚴”之態,而要牢固樹立“教育就是服務”的觀念,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孩子,向他們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具有不同天賦,不同氣質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都能得到他們相應的位置,真正做到“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

  這本書使我體會到在教育上我們不能忽視學生的情感教育。書中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精神萎靡,麻木不仁,得過且過,心如死灰,這都是教育的大敵,而情感充沛,精神飽滿,潛心投入,心無旁騖,信心十足,追求卓越,則是學生獲得更充分發展的心理基礎和人格品質。”

  作為教師的我們,培養學生敏感的心靈、豐富的體驗、細膩的感受是完整人的教育所需要的。因此,在學校教育中,讓學生有更多的活動,更多的參與,更多的平等交往與對話,更多的美感熏陶,更多的與自然界交融,更多的感受到被人欣賞,被人關愛的溫暖與幸福,這都是情感教育的現實途徑。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書筆記 20

  《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是作者肖川博士歷時十年寫就的一本教育隨筆集。文章的都直抵人心,說出了我們教育者的心理話,讀書的過程是與讀者對話的過程。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無時無刻感受到肖川博士那質樸與豪放、靈性與率真、睿智與寬厚集與一身的學者風范,還有他那顆對教育事業無限無限熱愛的赤子之心。在這里,我真正體會到什么是詩意教育,也渴望著自己去發現、去體味教育中那如詩如畫的意境。

  在這本書中,作者告訴我們要與經典為友;告訴我們教育帶給了我們什么;告訴我們要審視我們的教育目的;告訴我們老師要“六個學會”即“學會等待、學會分享、學會寬容、學會選擇、學會合作、學會創新”……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六個學會”。

  學會等待,我們要對學生少一點苛責,多一點理解;少一點絕望,多一點信心;少一點冷漠,多一點親切。學會等待,意味著我們要可以用開展的目光對待學生,意味著我們要可以用沉著的心態對待自己所做的工作。用開展的目光對待學生,這正是新課程下的對學生評價機制的變化。我們要開展的看學生,我們要看學生的開展。“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只要我們付出真誠的努力,我們一定會有豐碩的收獲。

  老師要給學生以更多的展示、引領和平等的給予,就要學會傾聽學生的聲音,學會與學生共同分享。老師學會了傾聽,才能走進學生的世界,學會從學生的角度看世界。這就意味著老師的作用應是展示,而不是灌輸;是引領,而不是強迫;是給予,而不是施舍。這也正是新課程下的老師的角色的轉換和師生應該建立起來的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的重要表達。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在教育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碰到學生犯錯誤,而老師對他們多一些寬容,定會獲得懸崖提韁的良好的自我教育效果。寬容是愛的甘露,通過老師耐心地引導,犯錯的學生會得到滋潤和營養,必將使他們在自我教育中轉化。老師要擅長寬容,使自己變得胸襟開闊、氣度恢宏。老師要做“大智假設愚”的人,通過自己的無為,來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和潛能。這樣老師的心智就不會閉鎖,頭腦不會固執,思想不會僵化,眼界也不會狹隘。學會了寬容的老師,才能盡可能地尊重學生的多樣化,珍視學生的個性,盡可能地從多種角度對待事物,盡可能地習慣“一個世界,多種聲音”。

  老師學會了寬容,自然就會用自己的率先垂范,成為學生模擬的楷模,自然產生宏大的教育力量,這是“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在與學生的接觸中,老師對自己所認同的事物常常也會抱以審慎的態度,而對學生所信賴的事物也能假設它確有合理之處,從而防止了武斷性。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與信任的根底上,建立在寬容與樂觀的期待上。寬容孩子的特性,才會看到了更多不同的笑容,才會欣賞到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壯觀。

  老師要學會選擇教育的內容,選擇教育的時機,以及選擇教育的.途徑和方法。例如,鼓勵這一方式的選擇。老師通過一個無意的手勢,一句看似無關的語言,一個夸大的表情,都可以含蓄地、寓意深長地觸動學生的心靈,到達使學生心有靈犀一點通的目的,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創造性,又開發了潛能。鼓勵的運用要源于尊重,源于信任。一個出乎意料的處理,往往能促使學生的心靈產生震憾。所以說,老師要學會選擇,只有老師具有不俗的選擇才能,才能到達不教而教的目的。

  老師要擅長合作,當然不僅僅是在與同事教育教學事業方面的合作,更重要的是:有了合作的意識,老師就會尊重和接納學生的不同、差異、另類,甚至異端;老師就會“求大同,存小異”,作必要的妥協、讓步、隱忍和放棄。作為老師,在合作中,可以與學生和家長建立互信;在合作中,可以對學生進展引導;在合作和接納學生的同時,讓學生接納老師傳授的知識、方法;在合作中,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自我約束才能、區分是非的才能和前進的動力。老師擅長合作、擅長溝通,而又有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品質和推已及人的胸懷,學生自然會通過觀察、體悟、分析等自覺行動,到達教育的目的。

  學會創新,意味著我們要不斷地探究以改良自己的工作,意味著我們要不斷地嘗試新的教學方式和教學風格,意味著我們要對司空見慣的事情從不同的角度去提出新的見解……當前的教育提倡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當前的社會也正提倡建立創新社會,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也成為當務之急,培養我們老師自己的創新精神更是迫在眉睫。要成為具有創新精神的老師,我們就一定要具有開放的頭腦、進取的精神和探究的興趣。

  掩卷深思,不僅讓我們感慨書中到處蘊含著深入的哲理,閃耀著智慧的光輝。從《教育的理想與信念》這本書中,我學會了許多許多,傾聽教育大師對教育的獨特理解和表述,我將懷著永久的信念,孜孜不倦地去追請教育的理想。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書筆記 21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這本書對教育世界中那些習以為常的現象,給予了學理上的闡釋,并發掘出其中的文化內涵與精神底蘊,從而收到以小見大的效果。書中運用了感性的文字表達理性的思考,用詩意的語言描繪多彩的教育世界、以真摯的情感謳歌人類之愛、以滿腔的熱情高揚教育的理想與信念。我深深被肖博士凝練、雋永的文字和對教育獨到的闡釋所折服,細細咀嚼,真是回味無窮。

  書中有這樣的一段話:“如果一個在學校中度過9年或12年的孩子,整天處于被動的應付、機械的訓練,死記硬背、簡單重復之中,對于所學的內容也就難免生吞活剝、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很難想象,在他(她)的一生中,能夠具有創新的精神和創新的能力,能夠成為幸福生活的創造者和美好社會的建設者,能夠不唯書、不唯上,能夠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別,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能夠成為一個獨特的'自我。”對比周圍的學校教育,包括我自己的讀書生涯及之后做了教師的教學工作,學生大多處于被動的、應付的狀態,個別甚至真的是“折磨”中學習的,只有極少數是我要學、我會學、我樂學的。

  教育是一個人文的世界,書中提到“良好的教育更多的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防范與責罰。”我認為兩者之間有一個很大的差別,前者的教育目標更長遠,看重的是學生今后的成長的道路;后者也許只看到眼前利益,只為了學生的成績好一點。這樣只求眼前分數的教學是永遠也不會是最有效的教學。許多的教育學者都指出教育的真諦在于愛,教育的目標是在于人的發展。

  這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好書。作者能用這么精練又雅致的文字讓我領略了教育的內涵,讓人品味、遐思。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書筆記 22

  讀了肖川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書中肖博士從與經典為友、教育的意蘊、教育給了我們什么、審視教育目標、教育的靈魂、教師的學習與成長、完美的教學、教育的期待、有所執著和真誠的言說等幾個方面對教育世界中那些習以為常的現象,給予了學理上的闡釋,并發掘出其中的文化內涵與精神底蘊,從而收到以小見大的效果。

  最先吸引我去讀肖川先生的書是偶然在雜志上看過他的“六個學會”,他說:“廣大教師,需要做到‘六個學會’:學會等待、學會分享、學會寬容、學會選擇、學會合作、學會創新。只有當我們的教師具備了這些素質,人類才能擁有更加美好的未來。”肖川先生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細細品味了他的文章,文章中無處不體現著一種對美的追求和趨從。肖川先生的隨筆,讓我感受到一個“隨”字:隨和,隨意,隨緣,沒有居高臨下的霸氣,沒有正襟危坐的儼然,沒有煞有介事的虛假,沒有耳提面命的煩悶。像朋友之間的促膝而談。它表達一種情懷,一種趣味,一種心境,一種追求。

  肖博士在教育的意蘊——教育的力量這一章節中這樣寫到“而‘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的發展’。沒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輕蔑和敵視之上的,也沒有任何一種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懲罰和制裁來實現。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和信任的基礎上,建立在寬容與樂觀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與人心靈距離最短的.時刻,存在于無言的感動之中。”

  肖博士的這段話讓我感受深刻,是的,沒有種不好的莊稼,只有不會種莊稼的農民;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教師與父母!農民怎樣對待莊稼,決定了莊稼的命運,教師或家長怎樣對待孩子,決定了孩子的一生!農民希望莊稼快快成長的心情和教師希望孩子早日成才的心情完全一樣,但做法卻截然不同:莊稼長勢不好時,農民從未埋怨莊稼,相反總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我們孩子在某方面表現不好時,有的教師或家長卻更多的是抱怨和指責,很少反思自己的過錯!作為一名教師我們對學生更應該進行賞識教育,要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賞識他,給他以信心,學生的自信無論對學生的學習還是一生的發展,都至關重要。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這本教育隨筆對于我們來說,很多事情就像發生在自己的周圍,為我們教育學生提供了準則和經驗。

  肖川先生的文章真是美文。喜也,怒也,哀也,樂也,無不體現著一種對美的追求和趨從。也許是平時所養成的一種職業習慣,我們已經看慣了也寫慣了那類扳起臉來說教的文章。讀完整本書,讓我感受到,對待教育,我們必須懷著一種神圣的使命感和責任心的情懷,教學生去如何去發現生活中的真誠、善良和魅力,教學生們用一顆真誠的心去融入社會、理解他人、關愛生命,在這個當前紛繁復雜的世界里,我該時刻提醒自己的,在自己的教育生活中始終保持一種率真的勇氣和向善的本性,讓學生感受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理想·信念·信仰04-28

理想與信念作文02-17

理想與信念作文04-03

淺析高校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04-29

關于理想信念的作文07-21

關于理想信念的作文01-25

信念之于教育04-28

理想信念作文素材09-19

理想與信念作文(精選59篇)01-26